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1 10:05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常常陷入两个冲突情境:一个是新学与旧学的冲突,一个是西学与中学的冲突。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于我们能否妥善解决这些冲突,从而形成中国文学的主体性自觉和自信,最终建构起一种不失自己文学传统、融“新旧”与“中西”为一体的文学理念体系和文学写作模式。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1 10:07

进入21世纪,快速崛起的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引擎。经济大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大国文化。中国古典学术正酝酿一次更大的学术转型,即朝着构建大国学术文化体系的方向迈进。构建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智慧,并与世界文化开展对话、交流和交融,已成为当下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 中华文明的特色具有阴阳观念、人文精神、崇德尚群、中和之境和整体思维五大特点,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是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六点。 中国文化史有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的坐标,一个是地域的坐标。一方面,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有多个发源地,其发祥与兴盛的时间也有先后之别。特色与时间不尽相同的文化板块之间互相交错、移动,呈现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文化地图,编织成中国文化的全景。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1 10:07

与“守正出新”相伴的是“以古为邻”。著名史学家张舜徽先生说,“吾与昔人近,吾离今人远”,道出了老一辈学者在动乱年代里逃避尘俗亲炙古人的优雅生活。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1 10:09

先生以古为邻的态度正如杜甫所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他喜欢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禅意,喜欢二王书法、宋元山水画,喜欢莫扎特的音乐、巴尔扎克的小说……当然,他最看重的是与他从小结伴如影随形朝夕相处的老朋友——陶渊明。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1 10:10

先生用20年的时间写下了《陶渊明研究》和《陶渊明集笺注》两部厚重扎实的著作,集陶渊明研究之大成,达到了新的高度。从目录、版本、校勘、笺注,到生平的考订、史实的考证、艺术的分析,可以说将全部的知识储备都用上了。   在先生看来,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哲人,是士大夫精神上的家园,他为后代的士大夫筑起一个精神上的“巢”,一道精神上的“屏障”,使他们求得精神上的安宁。 袁先生喜欢陶渊明的诗句:“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他认为,“做事不能不考虑功利,但功利主义不好,读书做学问尤其不能讲功利主义。追求和发现真理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完善、自我满足的过程,快乐就在这个过程之中”。   坚持“守正出新”的理念就是坚守治学的雅正之路,从而避免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坚守陶渊明的古训就是要始终保持清雅淳厚的心态,进而成为抵御当下浮躁焦虑的一道屏障。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14

“三毒”的死亡:   当我们去世的时候,到底是发生什么事呢?它就好象回到我们的本来状态;一切都消散了,因为身和心已经被解开。贪、嗔、痴三毒都死了,这表示一切烦恼(轮回的根源)都不再发生作用,因此出现一个间隙。   这个过程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呢?带到心性的本初基础地,一切都是纯净、自然、素朴的。现在,障蔽心性的一切都被驱除,我们的真性显露出来了。我发现了解死亡过程中“外分解”和“内分解”所发生的事,最容易的就是把它看作是逐渐微细的意识层次的发展和出现。身和心的构成元素持续分解时,每一个微细的意识层次就相应出现,直到最后显露出最微细的意识:地光明或明光。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14

种种恶逆境界,尽情看作真实受益之处。名利、声色、饮食、衣服、赞誉、供养种种顺情境界,尽情看作毒药毒箭(蕅益大师)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15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   世界顶级科学家、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教授,面对媒体这样说:“当下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由最早的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至以霍金等为代表的弦论,科学的脚步仿佛在印证佛教的正确。”   也正因如此,让这位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成绩斐然的科学家、教育家,虔诚皈依佛陀,成为一名精进修行的念佛人。   量子力学家马克斯•普朗克   马克斯•普朗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他一生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其一生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   他进而剖析说:“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世界上没有物质,只有心的振动、觉性的频率!这是多么伟大的科学发现!而这与三千年前佛陀的论述不谋而合:“一切法从心想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二十世纪,唯物主义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一度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   传统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后来又发现了更小的粒子:夸克。以为物质世界是由一个个小粒子组成的,都是实体。基本粒子也被分析得越来越小,世界就由它们堆积而成。   但是尖端科学的量子力学家却发现,这些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再分下去就没有了,变成没有任何实体的东西。   佛法、科学,其实只是两个名相,因此,你可以说佛陀说法49年,讲述的是全宇宙(十法界)的“科学”,也可以说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博士,讲述的是现代人易懂易信的物质的“佛法”。   当量子理论诞生之后,科学和佛学在我们这个时代微妙地会和,它们心心相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只留下我们这些心随境转的凡夫俗子,还在情绪起伏的妄觉中分别不休。   二十世纪后期,物理学的另一个前沿领域,以霍金为代表的弦论使我们对宇宙与物质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过去人们认为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粒子都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物理学至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物理学走到这一步,已经非常清晰地把佛学所说的宇宙本质表达出来了。从原来的实体到后来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波、振动、能量,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东西。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科学界一直都在探索认识宇宙,但花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才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结果却突然发现,跟佛学大师通过禅定,在两千多年前认识的宇宙本质基本是一致的,就是缘起性空。   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佛教的本质并非宗教,而是至善圆满的教育。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16

《论语》一万一千七百七字,《大学》、《中庸》五千一百八十二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万四千一百七字,《尚书》二万五千七百字,《诗经》三万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礼记》除《学》、《庸》外九万三千八百一十八字,《春秋》、《左传》十九万六千八百四十字,共四十三万一千九百八十一字。以日读三百字计之,随读随解,读者不觉其苦,且有趣味,四年半可以卒读。七岁入学,若无中辍,十一岁可以遍读五经四子书矣。间有质性稍愚者,十二三岁无不遍读之理。多读经书与多读时人撰述而不足为典要者,孰优孰绌不辨自明矣。况口诵心维,无非古圣贤之明训。其有益于纲常名教岂浅鲜哉!学校者人才之所出。然人才重人品尤重,必不为财色所困,若徒养成无品之人才,不如无才之为愈。经书者,合人才、人品而冶于一炉者也,顾不重哉?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17

夫诚、正、修、齐、治、平之道,莫不备载于五经四子书,诚历千秋而不变,亘万古而常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郑观应主张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列为校训。他在招商局公学开学训词中讲到“鄙人尚有八个字亦请诸生勿忘。何八个字?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也。”为了便于学生记诵,郑观应将这八字编为韵句,逐字解释:“一曰孝。先圣垂训,入则尽孝。以之治国,上行下效。古求忠臣,出孝子门。吾徒求学,孝行首敦。二曰悌。让称至德,悌则友爱。相亲手足,可免祸害。试看阋墙,外侮迭乘。欲求良友,且先敬兄。三曰忠。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士农工商,均应如是。兴亡有责,况在国家。忠贞报国,振我中华。四曰信。敬事而信,必坚其约。勿轻于言,千金一诺。大车无輗,其何以行。久要不忘,斯人可成。五曰礼。中华文化,开辟最先。曲礼仪礼,著为定编。辞令必顺,容礼必正。一言蔽之,曰无不敬。六曰义。庄生有言,义无所逃。古之义士,任侠风高。见危授命,身不受辱。亦有豪情,脱骖赠粟。七曰廉。人能不贪,乃无后悔。至公无私,辞金却贿。布衣蔬食,儒士何嫌。四字铭坐,俭以养廉。八曰耻。知耻近勇,行己进德。由于一身,以及家国。茫茫禹域,国耻谁知?洗此国耻,在我男儿。”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18

为了说明“中”字的重要性,郑观应从四书五经中摘英撷花,进一步论证他的中为本体的观点。他说:“《中庸》曰:‘君子而时中。’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也。’时之义大矣哉。《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故中也者,圣人之所以法天象地,成始而成终也;时也者,圣人之所以赞地参天,不遗而不过也。中,体也,本也,所谓不易者,圣之经也。时中,用也,末也,所谓变易者,圣之权也。无体何以立?无用何以行?无经何以安常?无权何以应变?”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18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互融互补,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脉。三教之间虽有分歧、冲突,但在担当中国文化教化责任方面则是高度统一的。 奉“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为正统大道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18

地光明出现,就像清净的天空,没有云、雾、烟。它有时候称为“死亡明光的心”(themindofclearlightofdeath)。Gulu喇嘛说:“这个意识是最内层的细微心。我们称它为佛性,这是一切意识的真正来源。这种心的连续体(continuumofmind),甚至会延续到成佛。”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19

关于布里丹的驴子有很多说法, 大致意思是如果给一只驴子两堆相同的青草, 它在究竟吃哪堆青草的问题上将会犹豫不决, 最终被饿死, 这个典故形容问题的两难。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20

西方文明根源于自希腊诞生的科学思维方式, 这种方式对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卓有成效, 但是过分极端的发展遮蔽了存在问题, 最终导致了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试图扭转方向, 以存在之“无”克服世人对物的执著, 亦克服因此而来的虚无主义。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20

总之, 在轴心时代各大文明追求绝对实在的价值理念相继衰落之际, 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理应引起世人的关注。在又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上帝、存在、实体、神、天、道等等逐渐失去了对人类文明的现实影响力, 而佛教的“缘起性空”与众不同, 抑或是一条出路。然而, 缘起甚深, 涅槃甚深!正如很少有人愿意与海德格尔一道去测度存在之深渊一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21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理论, 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 世界各大主要文明相继独立地构建起了自身的核心理念, 其中包括中国的先秦诸子百家、印度的《奥义书》和佛陀、伊朗的琐罗亚斯德、巴勒斯坦的犹太先知以及希腊哲学等等。轴心时代的特点是, 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地区的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寻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 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 他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 (雅思贝尔斯, 1989:8—9)   在某种意义上说, 轴心时代的兴起应源自此前的传统发生了危机, 所以各大文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更新或变革, 意在为自己重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据。如此说来, 轴心时代的各大文明理念, 均可视为不同文明面对虚无主义挑战的反应, 除了佛教而外, 所有文明理念都在寻求某种永恒无限的终极实在———诸如存在、实体、上帝、神、天、道……等等, 由希腊人开创的哲学则以“存在”为对象, 从而形成了“形而上学” (metaphysics) 这一学科。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21

与轴心时代其它文明纷纷以某种无限永恒的终极实在为其理念来抵御虚无主义的方式不同, 佛教倡导“缘起性空”, 此乃佛教的殊胜之处。海德格尔对西方文明的核心理念即形而上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强调西方文明的问题根源于形而上学对存在的遗忘, 亦即以对存在物的思考代替了对存在的思考。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2 09:22

在海德格尔的“无”与佛教的“空”之间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问题, 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与轴心时代其它文明纷纷以某种永恒的终极实在为理念来抵御虚无主义的方式不同, 佛教倡导“缘起性空”, 两千多年后的海德格尔则试图扭转西方哲学物化的科学思维方式, 为克服虚无主义而寻求关于“无”的思想。由此, 海德格尔哲学与佛教思想之间便发生了某种“共鸣”。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1-3 09:46

身体是由蕴藏五大的心所发展出来的。身体充满着这些五大,藉着这个身心复合体,我们得以认知外在世界,而外在世界又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所构成。 一旦我们有了身体之后,也就有构成整个身心存在的五蕴(fiveskandhas)。它们是构成经验的要素,是我执的支持者,也是轮回痛苦的基础。所谓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代表人类心理的连续结构、心理的进化模式、世界的进化模式。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查看完整版本: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