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

  [复制链接]
981#
 楼主| 发表于 2021-7-27 10:13 | 只看该作者
12

  ●毛泽 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13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14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15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知识,但不能引导人们到悟的境地。

  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杨振宁

  16

  ●杨振宁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

  ●王季同

  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佛教却是亲证。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

  18

  ●朱光潜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爱因斯坦

  19

  ●爱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上面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尼赫鲁

  20

  ●尼赫鲁(1889—1964,杰出印度政治家)

  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主地去考虑它。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像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子弹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21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22

  ●弗朗西斯•斯托利

  佛法的原则在今天就象在它最初表述出来时一样,并不受时间变化和知识爆炸的影响。无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如何扩展人类心理的地平线,在“法”的框架里,总是有接纳和消化更多科学发现的空间,但它又不是靠依赖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来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并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23

  ●鲍罗登博士(英)

  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要亦和佛法可通。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24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

  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因此佛教与世界其它宗教有着相当不同之处。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25

  ●萨拉乃浮夫人(美)

  佛教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无时不在向前迈进。它不但保持了与近代科学之并进,并且超出而站在科学的前面。佛教在今日,正如科学一样,崭新而适用。何以故?因为佛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故。

  26

  ●乔治•万雷(美)

  现在世界急需拯救。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27

  ●弗朗博士(荷)

  世界战乱的根源,是由于某些国家贪婪心太重,权利心太浓,恃强凌弱,称王称霸,以致发展成残酷的战争。摩西十诫已经提及,但道理没谈透,故没能收弭兵之效。独有佛说非常究竟,特别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则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28

  ●曼特森夫人(德)

  佛教的生活准则,能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净化与安乐,并使生活充实,美满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导致和平,使人类确知非正义战争是野蛮行为。佛教不强人盲从,而是引导人们深思,接受其教义。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学的道理深思谛观,尽皆会达到心智开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义,不仅为东方人设,并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议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时机已至,东方人应速将大乘佛教诏示西方,西方人应速起研求之。东方对世界文明之大贡献,盖即大乘佛教是也。

  29

  ●克里柔夫人(英)

  宗教与科学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能通融。这大半是由于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启示,它们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则。唯独东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缘起法,能从事研究佛教和人生,并经得起科学的推理和验证。所以佛教是启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与科学相提并论。

  佛教所开示者,乃是一种使心和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则,其所含内容之高深,乃无与伦比者也!

  30

  ●荣赫司鹏爵士(英)

  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是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和安和的气氛存在;而且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着,单是这种气氛和神态,已经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31

  ●弗那多博士(斯里兰卡)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至诚和平。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痴的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32

  ●隆斯佩雷女士(法)

  佛教意义的高尚、道理的纯正,对于法国很多意识纯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满意于宗教信条的人和真正的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既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混乱与痛苦,又感觉到适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便可唤起人类,使之注意佛教,这件工作当前是非常急切的。

  33

  ●韦尔斯博士(英)

  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义,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极简单明晰,且与近世观念最相合,其为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之成功,盖不待辩也。

  34

  ●诺曼裴耐斯教授(英)

  佛教是医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药。在我们这个痛苦疲惫的欧洲,我们断然需要佛陀教理,这教理就是“中道之教”。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

印光大师曾奉劝居士不要勉强弘法。他说:“法弱魔强,此等伤心事,无处不有。若地方有好长官,好绅士,方可整理。否则何能为力。但当借此为求往生之警策,以力修净业,随力劝化而已。力不能为之事,而强为之,则或致起诸障碍。凡事俱不可不慎思其情势可否耳。”
正人必先正己,把世界铺满毡子,不如给自己穿一双靴子。虚云老和尚常讲,“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修行,不仅要修还要去行,知行合一才是“学佛”,知而不行只能算是“佛学”。
高僧大德们,虽然也在以各种方式救度众生,但不会执著于自己从事的事业。祖师云:“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世间一切皆如水中月影般虚幻,虽然如此,该做的事业还是要去做,该度的众生还是要去度。因为众生都在生死中沉沦,他们的痛苦需要有人去帮助解决。但做的时候,又不能执著于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空”和“有”的关系,要认识到事物的“空”,但这种“空”不是虚无;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有”,但这种“有”只是缘起的假相。只有正确认识“空”和“有”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将弘法和修行有机结合在一起,身处红尘而自在无染。

对于出家众来说,绝对禁欲有三种原因。首先,佛陀对出家人说绝对的禁欲,是因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爱欲为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间最大的束缚,所以必须远离。从这种意义上说,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脱离“爱着”和“系缚”。为了使出家人早出生死苦海,佛陀要求出家的比丘从人生最大的爱欲──性欲断起,所以主张绝对禁欲。
其次。如果出家人也贪五欲,娶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会被分散,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养家糊口。爱欲生活和家庭生活是修行佛法、弘扬佛法最大的障碍。因此说,没有梵行,就没有出家人!对于出家人来说,出家学法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修梵行,自愿终生不结婚,过独身的生活,完全放弃爱欲,如此没有家室之累,便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静坐、教化众生,护持和宣说“正法”。更能好好地集中精力,在解脱道上精进用功,以期早证佛果,所以,出家是解脱道上最理想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出家人禁欲是为了更好地保存精力去习静坐。根据中国古人的体验,人的精力来源于三个方面:精、气和神。三者中有一个使用过度,我们就有可能精力不够,腰酸背痛,甚至萎靡不振。三者有时又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对于一个专注静坐的人来说,精力特别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2#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13:24 | 只看该作者
20180605当科学家说出“佛法”:献给不信佛教甚至排斥佛教的人们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它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一直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佛教是封建迷信,信仰佛教的人是被迷住了,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持这种相当轻率的态度。但实际上真正有智慧的人,没有人说佛教是迷信的,他们都推崇佛教的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很多世界顶级的科学家。
  科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说过:“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而且每一次的科学新发现都能够验证它的观点,这就是佛教。”
  现在人人崇尚科学,可科学家却崇尚佛法,啧啧,这就有意思!
  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
  世界顶级科学家、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教授,面对媒体这样说:“当下对物质世界的科学研究,由最早的牛顿力学,到量子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至以霍金等为代表的弦论,科学的脚步仿佛在印证佛教的正确。”
  也正因如此,让这位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成绩斐然的科学家、教育家,虔诚皈依佛陀,成为一名精进修行的念佛人。
  量子力学家马克斯·普朗克
  马克斯·普朗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和爱因斯坦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两大物理学家。他一生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终其一生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
  他进而剖析说:“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世界上没有物质,只有心的振动、觉性的频率!这是多么伟大的科学发现!而这与三千年前佛陀的论述不谋而合:“一切法从心想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二十世纪,唯物主义把物质说成是唯一真正的实在,一度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
  传统物理学一直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电子、中子和质子组成的,后来又发现了更小的粒子:夸克。以为物质世界是由一个个小粒子组成的,都是实体。基本粒子也被分析得越来越小,世界就由它们堆积而成。
  但是尖端科学的量子力学家却发现,这些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粒子再分下去就没有了,变成没有任何实体的东西。
  佛法、科学,其实只是两个名相,因此,你可以说佛陀说法49年,讲述的是全宇宙(十法界)的“科学”,也可以说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博士,讲述的是现代人易懂易信的物质的“佛法”。
  当量子理论诞生之后,科学和佛学在我们这个时代微妙地会和,它们心心相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只留下我们这些心随境转的凡夫俗子,还在情绪起伏的妄觉中分别不休。
  二十世纪后期,物理学的另一个前沿领域,以霍金为代表的弦论使我们对宇宙与物质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如果把宇宙看作是由宇宙弦组成的大海,那么基本粒子就像是水中的泡沫,它们不断在产生,也不断在湮灭。我们现实的物质世界,其实是宇宙弦演奏的一曲壮丽的交响乐!
  过去人们认为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粒子都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
  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物理学至此已进入了“自性本空”的境界!物理学走到这一步,已经非常清晰地把佛学所说的宇宙本质表达出来了。从原来的实体到后来不是实体,而是一种波、振动、能量,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东西。这一论点,可以说,彻底动摇了二十世纪以来作为主流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基础。
  科学界一直都在探索认识宇宙,但花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才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结果却突然发现,跟佛学大师通过禅定,在两千多年前认识的宇宙本质基本是一致的,就是缘起性空。
  当科学家千辛万苦爬上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佛教的本质并非宗教,而是至善圆满的教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3#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13:26 | 只看该作者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分享转发,自利利他。
20180606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它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晶往生,花开见佛。
净土念佛的方法
  念佛有四种:持名念、观像念、观想念、实相念。四种念佛方法中,以持名念佛(即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最为简便,同时功德也最广大。持名念佛又有三种:一是高声念:二是默念;三是金刚念,即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
念佛是为“成佛度生”,
既不是图来世之乐,
也不是为身前利益。
十后悔:
  一、逢师不学去后悔;
  二、遇贤不交别后悔;
  三、事亲不孝丧后悔;
  四、对主不忠退后悔;
  五、见义不为过后悔;
  六、见危不救陷后悔;
  七、有财不施失后悔;
  八、爱国不贞亡后悔;
  九、因果不信报后悔;
  十、佛道不修死后悔。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当我们放下很多无所谓的东西,聚焦时间和精力,去回顾我们的人生——如同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取得了很多成就,在这个时候做一个前半生的总结——这个总结,是我们从物质性的思维模式升华到精神生命与宇宙连接的开始,也是我们年富力强、生命接近成熟时进一步发展的迹象:从成功走向成熟,从富贵走向圣贤,进行更宽广的、前瞻性的生命成长与提升。
对于成熟的生命体验来说,困惑人类的生老病死只是生命中要处理的一个很小的问题,我们的生命有遍布宇宙的光明和生机。开发这样一个最广阔无垠、与宇宙同体的生命,我们现在才刚刚进入认知它的阶段,就像刚刚入学而已。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所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淡泊就是芬芳的气质。苏轼在《放鹤亭记》高唱“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超尘就是芬芳的气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4#
 楼主| 发表于 2021-7-28 13:2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常用敬词: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
拜会:和对方见面;
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
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
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
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
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
高见:指对方的见解;
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高堂:称对方父母;
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
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
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
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
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
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中国古代常用谦词:
1、“家”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
舍弟:称自己的弟弟;
舍亲:称自己的亲人;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自己的意见;
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
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见”字族: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古代的生活雅语: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得人惠顾说“借光”;归还物品说“奉还”;未及迎接说“失迎”;
需要考虑说“斟酌”;请人勿送说“留步”;对方到场说“光临”;
接受好意说“领情”;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
问人住址说“府上”;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
求人指点说“赐教”;得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
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身体不适说“欠安”;
自己住家说“寒舍”;女士年龄称“芳龄”;称人女儿为“千金”;
送礼给人说“笑纳”;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
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协助说“费心”;
言行不妥“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
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
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
请人决定说“钧裁”;接受教益说“领教”;谢人爱意说“错爱”;
受人夸奖说“过奖”;交友结亲说“高攀”;祝人健康说“保重”;
书信结尾说“敬礼”;问候教师说“教祺”;致意编辑说“编安”;
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住址说“府上”;初次见面说“久仰”;
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平辈年龄问“贵庚”。
“别”之雅语
分手辞别曰“告别”;握手告辞曰“握别”;拱手辞别曰“揖别”;
挥手告辞曰“挥别”;亲吻离去曰“吻别”;叩拜辞行曰“拜别”;
设宴送行曰“饯别”,致谢告辞曰“谢别”,临别赠礼曰“赠别”;
离别留言曰“留别”;前往送行曰“送别”;丢开离去曰“抛别”;
不愿分别曰“惜别”、“恋别”;长久分别曰“阔别”、“长别”;
永久分别曰“永别”、“诀别”。
“笔”之雅语
开始写作叫“动笔”;提笔撰文和作画叫“命笔”;
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写作过程的中断叫“辍笔”;
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个人亲自动手写叫“亲笔”;
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本人口授他人写叫“代笔”;
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文章韵味风格叫“文笔”;
皇帝书写的文字叫“御笔”;读后感写的文字叫“随笔”;
与题旨无关的话叫“闲笔”;结束后补充文字的话叫“余笔”;
细致的文字绘画叫“工笔”;请人书画的稿酬叫“润笔”;
无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笔”;动手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叫“执笔”;
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叫“妙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
愉快地作文或作画叫“欣然命笔”;
好的文章或语句叫“成功之笔”;
在前段文章中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叫“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5#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12:58 | 只看该作者

白 丨话 丨心 丨经

  当初,有位善于观察自我的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进入深层思考。他发现:“众生以自我立场,评断现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痛苦烦恼便因而产生了!”

  佛陀对舍利子说:舍利子啊!宇宙中凡是存在必然变化,凡是不变化必然不存在,我们的心也是如此。

  舍利子啊!情境只是一时变化,没有好、坏、顺、逆、净、垢、增、减。我们的心要像镜子一样反映当下,不要想它怎么来、怎么去,不要以自我立场去分析眼前情境,也没有所要分析的对象,没有主观想法。眼前情境没有顺逆,内心也没有爱憎分别。

  如果能达到这种境界,苦无从产生,也没有苦需要消除。身心与当下合一,无所欠缺,也无所得。

  虽然无所得,但修行者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悟通生命实相。他的心没有挂碍、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豁然顿悟。

  过去、现在、未来的开悟者们,都依智慧到彼岸的方法,达到最高觉悟。因此我们知道,智慧到彼岸的修行方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

  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是真实不虚的。

  智能彼岸的境界,美妙得无法用语言描述,我来歌颂唱咏:去啊,去啊!去彼岸啊!大家都去彼岸,迅速完成开悟多美妙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6#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12:59 | 只看该作者
20180611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以作为修行时刻。无论是在等待上菜,或者排队点名时,都可以练习用正念呼吸或是微笑。切莫浪费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个时刻都是培养安稳、平静与喜悦的机会。

  当你用正念呼吸的时候,身体会回归心灵,心灵也会回归身体。正念的力量就是佛陀的力量,圣灵的能量,这些能量都常在我们体内,一直保护着我们。每当你接触到正念的种子,并练习用正念呼吸时,圣灵的能量,以及佛陀的能量,就在那里保护着你。

 众生由于过去造种种恶业,四大假合生死之身必定痛苦无常。《圆觉经》说:“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

  知道此身体是假,但必须借假修真,证得常住真心,才能远离病痛,这就是菩萨的教诲。所以,药王菩萨指示我们不但要医好现病,更要医好历劫之病。

现代人摆脱生死困境的不二法门:自然心、平常心、自由心、自觉心,即学会以自在心对待生死,方能证的人生真谛,达到生之灿烂与死之静美的生命自在境界。


20180613禅武医饮食疗法:不吃辛辣油大食物,不吃腌咸菜

饮食方法我们也是不建议用姜汤、辣椒、胡椒,包括有人吃豆腐乳和烧烤臭豆腐,这些在禅武医修行方法里边,都是不允许吃的,油腻、厚味、腥荤都不可以,按古老的中医方法,也不允许他们吃硬食,过硬的、过冷的、难消化的、油比较大的,凡是对身体有刺激性的难以消化的,不吸收的一些食物,让患者自己觉悟,吃完了以后不舒服就要停下来,我们是让个人觉悟的,因为佛者觉也,自己的身体自己最清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7#
 楼主| 发表于 2021-7-29 13:01 | 只看该作者
20180614祈愿天下所有的出家师父:法体永安康,六时恒吉祥,法轮常转动,正法久弘扬!世间有一种缘,是千百世修来的师徒之缘。世间有一种情,是历经沧桑后依然金刚坚固,师前座下聆听慈诲的心。世间有一种爱,是无私给予宇宙人生真相,悲心予以救度的大爱。打不破,分不开,难相弃,缘如海。承师恩,智慧启,真理明,道业成。轮转生灭无数次,每次都能重逢这场师徒的盛宴,因为心中有个力量在牵引着,无形中缘在作用着。

出家人作为“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摧眉折腰事权贵无非两个原因: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
20180615如果大修行者也发生灾难、恶疾,那有两种可能:一是圣人示现凡夫相,视同凡夫,受灾受难,是为了能接近凡夫大众,感动凡夫众生;二是因为大修行者本身的业报所感,最后身的佛及罗汉还要受报,何况是一般凡夫阶段的大修行者。有的是因精进修行,使天魔恐惧,或往昔的冤家债主现生于神鬼道中者发愁,唯恐大修行人,出离生死之后,不再受其控制,无法索取所欠的债务,因此而有种种的大魔难、大疾病,纷纷降临。也有由于大修行力,使得应堕地狱、畜牲、饿鬼的罪报,而以人间的灾难、疾病来抵偿,称为重罪轻报。所以大修行者的灾难、疾病都是好现象,不过不是为了代众生消业障。 
20180619无内、无外、无彼、无此。例如任何一滴水从海而来又回到海中去,从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属于全体的,只当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雾。所以《金刚经》又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定有众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
人间所谓的分析以及归纳,这都是从个体、局部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体,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见去解释、衡量佛的正遍知觉。

  人间所见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从理论上讲是化身佛,在人间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狱中像地狱,在任一类的众生当中,就像那一类的众生。他是有形象的、局部的,需要经过学习,才具备人类所有知识,用这些做为度众生的工具,而使得众生受益。他同时可以在无量无数的地方,显现无量无数身,度无量无数众生,而他本体法身是不动的。
 所谓六道中的某道并不一定指身躯死后投生的某个地方,而是此时、此地某个业力状况中止、另一种业力状况生起的心境。

  你非常生气的时候,就尝到一点地狱的滋味了;如果那种愤怒坚固持续下来,并且生长茁壮,你就会发现,虽然在实质上你并没有移动到任何地方,但是自己的存在却已经成为地狱了。生气的时候,无论走到哪里或做什么事,都不会遇到真正和蔼友善的人;你会觉得每个人都让你生气,或者都向你挑衅,整个环境都充满威胁、让人激愤,没有一件事对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8#
 楼主| 发表于 2021-7-30 14:22 | 只看该作者
20180620
14句佛家禅语,看懂就顿悟了!
  1、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是该委屈成全,还是奋起反搏?
  佛曰:放下。
  2、失去的东西,有必要去追讨吗?
  佛曰:失去的东西,其实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更不必追讨。
  3、如何理解永远?
  佛曰:人人都觉得永远会很远其实它可能短暂得你都看不见。
  4、生活太累,如何轻松?
  佛曰: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小半源于欲望与攀比。
  5、昨天与今天,我们该如何把握?
  佛曰:不要让太多昨天占据你的今天。
  6、如何对自己,对他人?
  佛曰: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7、您如何诠释礼貌?
  佛曰:对不起是一种真诚,没关系是一种风度。如果你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风度,那只能说明对方的无知与粗俗。
  8、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
  佛曰: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9、怎样平衡快乐与悲伤?
  佛曰: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却有两个心房。一个住着快乐,一个住着悲伤,不要笑得太大声,不然会吵醒旁边的悲伤。
  10、有些人总是怨声载道,您怎样看?
  佛曰:许多人在重组自己的偏见时,还以为自己是在思考,思考如何拯救世界。
  11、我们怎样做才叫“脚踏实地”?
  佛曰:只要你的脚还在地面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只要你还生活在地球上,就别把自己看得太大。
  12、有人说爱情会因为时间而冲淡,您认为呢?
  佛曰:爱情使人忘记时间,时间也使人忘记爱情。
  13、您怎样看待“爱与幸福?
  佛曰:很多人,因为所谓的幸福而爱错一人,但更多的人,因为爱对一人,而幸福一生。
  14、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怎么办?
  佛曰:不能在一起,就不能在一起吧,其实一辈子也没那么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9#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09:47 | 只看该作者
13个最内涵汉字,洞穿中国文化,道尽人生真谛!
汉字是伟大的,它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中国商朝甲骨文、玛雅文字)之一,亦是其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

  而汉字除了是语言外,还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参悟汉字玄机,是学习为人处世,是体悟人生之道,也是读懂中国文化。





  01,“

  停”

  暂时的停下,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中国古代的驿道,每隔一段距离,便有一个亭子。这些亭子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停”字——“人”和“亭”靠在一起,便成了“停”。

  古人在驿道旁建造亭子,是为了让人们暂时停下疲累的脚步,在“停”中补充体力、蓄积精神,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轻松、更快捷。“停”,是为了更好地走,这就是“停”字中的人生智慧。



  02,“

  劣”

  差人一等,是因为比别人少出了力

  人生的优劣,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后天形成的。汉字“劣”的构造就很有意思:什么是“劣”呢?“劣”就是比别人“少”出了“力”。

  你比别人差,不是本质就差、生来就差,而是后天懈怠、懒惰,不肯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的结果。

  上帝是公平的,你的付出和努力,决定着你人生的优劣。



  03,“

  路”

  就在各自的足下

  “路”字的左边是一个“足”,右边是一个“各”——人生之路,就在我们“各”自的“足”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每个人都能走出一条人生之路来,但要自己走,不能指望别人。



  04,“

  舒”

  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舒”字,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就是舍得给予的意思。所谓“舒心”,就是“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



  05,“

  福”

  有衣穿有饭吃,就是福

  “福”,左边是“衣”,右边是“一口田”。古人造字时,认为一个人有衣穿有饭吃,就是“福”。

  与古人比较起来,现代人的物质生活不知要丰富多少,他们普遍有衣穿有饭吃,普遍实现了温饱;不少人还达到了小康,有的甚至大富大贵。而很多人却是整日愁眉苦脸,一脸的不快乐。

  这是因为现代人的满足已经不再停留在有衣穿有饭吃,不再是知足常乐。他们有更多的欲望,一时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烦恼,甚至嫉妒仇视别人。

  幸福,不是拥有了,而是满足了。



  06,“

  道”

  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

  “道”字,由一个“走”字底和一个首要的“首”字组成。这告诉我们,要走出一条人生之“道”来,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

  理想很重要,信念很重要,毅力很重要,坚持很重要,机会很重要……但如果你不迈开脚去走,不去行动,这一切都将等于零。



  07,“

  患”

  心多,不是好事

  “患”字,上面是一个“串”,下面是一个“心”,连起来就是一“串”的“心”,也就是心多的意思。

  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得失的人,这也想要、那也想要,这也怕失去、那也怕失去,怎么不会心生忧虑呢?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做事的人,这也想做,那也想做,三心二意,怎么可能做成事呢?一个不能“一心”对待别人的人,对别人总是多疑、猜忌,不做坦荡荡的君子,而做长戚戚的小人,怎么会是一个健康的人呢?



  08,“

  夸”

  自大的人,最终要吃大亏

  “夸”字,上面是个“大”,下面是个“亏”,可以这样理解和解释——一个自大的人,最终是要吃大亏的。

  一个自大的人,必定是在用他的自大来掩盖他的无知和无能。一个不知道用行动去改变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而是用自大去掩盖的人,那只能永远无知无能下去,最终必定会在不断地膨胀和越来越莽撞中,吃大亏。



  09,“

  途”

  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走

  “途”字由“走”和“余”构成,可以这样理解和解释——给别人留有“余”地,自己才有路“走”。有些人爱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因此把人际关系弄得很糟,做起事来就只能处处受挫和碰壁。



  10,“

  海”

  大海,来自每一滴水

  看看“海”字的写法:“海”,来自“每”一滴“水”。是一滴又一滴的水,汇聚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成就人生的大海,也要从“一滴水”又“一滴水”般的小事开始,做好了那些小事,才能成就人生的伟大。

  反过来说,大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可以包容含藏“每”一滴“水”。如果是一个小水洼,能容的水就有限。这就是“有容乃大”,告诉我们谦虚包容才能大成的道理。



  11,“

  怕”

  恐惧,是因为内心空虚

  “怕”字,由“心”和“白”构成。什么人才会“怕”和恐惧?就是那些内“心”一片空“白”的人,即内心空虚之人。

  那么怎样才不会害怕、不会恐惧?当他懂得不断地用学习、工作、事业、理想、信念和爱来填充自己的内心,去驱走内心的空虚,让自己充实起来,自然也就不会怕、不会恐惧了。



  12,“

  忙”

  一忙,就把心给丢了

  “忙“字,“心”“亡”为“忙”,指人一忙,“心”就丢了。一个行色匆匆忙着的人,往往是一个无“心”之人。

  忙中出错、忙中出乱,就是因为忙着忙着就把“心”给丢了。一个不带着“心”、无“心”做事的人,如何不会犯错出乱?

  焦虑、浮躁、不安、匆忙,最容易丢失一个人的“心”。静下来,让“心”回来,人才会安宁,事才会从容。



  13,“

  赢”

  要成赢家,要有五种素质

  “赢”字由亡、口、月、贝、凡五部分组成,这就是人生赢家必备的五种素质和能力——亡,危机意识;口,沟通能力;月,时间观念;贝,取财有道(贝壳是最古老的货币之一);凡,平常心态。具备了这五种素质和能力,再加之努力奋斗,定会走向成功,成为人生赢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0#
 楼主| 发表于 2021-7-31 09:50 | 只看该作者
20180321对于欲界人类意欲的发展或制止,中外圣杰贤豪,主张不同。一、纵欲说:西洋的近代文化,对于意欲,纵任其流行,不加阻止。尽量的发展意欲,满足意欲。所以征服自然,创造出物质文明。二、节欲说:中国儒家及各国贤哲,多有不主纵欲者。要在相当的限度内,施以节制,不令泛滥。三、绝欲说:中国道家及一部分宗教家与印度数论派等,修禅定求解脱,认定人生意欲是根本使人不安宁的东西;对于意欲,主张断绝超脱。根本否认食、色五欲,超出欲界,修色、无色定、到无想定或非非想定。而佛教之声闻、独觉二乘法,超出三界,断绝意欲,证无生,入涅槃,亦属绝欲说。
大乘佛法,对于有染性的劣欲,要降伏断除;纵劣欲则为患不浅,故除恶务尽。无漏的清净胜欲,同是意欲,如节胜欲又妨碍向上发展,故应导引扩充。惟大乘佛法,伏断劣欲,发达胜欲,故法身般若大悲大愿。
经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如何修持?即于闻中入流亡所,逆闻流使返入闻中,亡脱所闻,能亦不得。反闻以闻如来藏妙真如性,融化闻根,入人空境界;见、闻、觉、知六根,融化成一体圆明妙觉,证生空真如涅槃法。进到觉所觉空,悟入法空,一切皆空;空所空灭,俱空不生。所有一切生灭对待悉皆超脱,寂灭现前,超越世出世间;法法悉成解脱,尘尘俱证菩提。此谓从耳根反闻入三摩地,故经云:“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首楞严”,此译“健行”。古今解此经者,则译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即行,究竟坚固即健。此经简称“楞严”,具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什么叫咒王?以总持的意义说,任何一咒,持之得力,都是咒王;除了邪法、邪咒,用来损人利己,或者是报复、报仇、泄愤等以害人为目的的咒术之外,都可以持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1#
 楼主| 发表于 2021-8-1 10:21 | 只看该作者
20180623“亭亭净植”莲花是一根茎上开一朵花,“植”在这里是通假字,不是刚刚去种的意思,是很直,很远看上去很高贵的样子。“亭亭”是它独立的样子。“净直”是不依不傍的样子。这个大家就明白了,一个人在世间做人,亭亭玉立,不依傍任何人,不依傍任何权贵。那样的人格在爱莲说里就是描写的完美的人格,

  那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我们在社会上要依靠政治生活,要靠经济生活,靠制度生活,要靠人情世故,我们能不能做到亭亭净植?都值得我们思考。

9、不要依靠别人,因为生活沉重,谁都想活得轻松。

  10、不要伤害别人,因果迟早都会来。

  11、做人不要解释,是智者的选择。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人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着。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槃。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

佛法的正见,首先阐明人生的因果关系,在于苦、集、灭、道的四种真理:现在人生所得的苦果,是由过去招集的业因,现在修习出世的道因,将来可获得涅槃的乐果。信因果是信正理,并非迷信,世间不论什事物,它的生长与坏灭,都是含有因果性的。我们从浅的方面看,因果的道理很浅显,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也明白。但从深的地方看,那就非常地玄微,不论好因坏因,只要你种了下去,永久不会失去的,那就因我们生命本体的“阿赖耶识”中,保藏着善恶熏习的种子,虽经转世多生多劫,亦不会失坏的。故《因果经》谓:“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20180624任何情况下,永远不可以向上违抗。就要随顺,也可以说是依教奉行。哪怕是父母错了,过后再说。当时我们一定要说“是是是,好好好”,特别是晚辈。这样我们就进入良性循环。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很多时候需要熬。熬,看似很苦逼、很窘迫,实际上是在充电、是在进取。竹子熬了4年时间,仅仅长了3厘米。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长,仅用六周时间就长到了15米。熬,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竹子熬不过那3厘米,哪能6周就长15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2#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09:34 | 只看该作者
在以肉食菜系为基础的意大利,却有着惊人的10%的素食人群比例。作为运动员的因扎吉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曾透露说,自己的生活哲学就是吃素,吃素才能永远保持灵敏状态。

  央视著名足球解说员评论他说,球员时代的因扎吉在超人林立的现代足球中是个异类,他没有强壮的身体,爆发力谈不上出众,速度也不快,传球很普通,技术也就停球加射门,但因扎吉就是当时绿茵场上无法破解的方程式。他的特色就是进球方式无比单一,绝无其它射手那般多姿多彩,曲线、凌空、挑射的射门技巧,他的进球不是反越位便是门前轻推,然而在因扎吉驰骋绿茵场的时代,还没有任何对手能破解他这道难题。

  对许多人来说,这样的话语放在热衷灵修的人身上再合适不过,但作为职业运动员的选择,未免让人怀疑。然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恰恰是因为他幽灵般敏锐的进球天赋:这个无论从身体、技术、速度哪方面看,都容易被后卫轻视的球员,总能在最关键时刻出其不意“劫”球射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 09:3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了解什么是“走火”、什么是“入魔”之后,就知道这些与“禅”是毫无关系的。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

  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着。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
  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

  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槃。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






20180626有的人打坐低头勾腰驼背,是要挨香板的。墙上贴的八种香板,是对大家的提携,是为了纠正大家静坐中的问题。如果不把这些坏毛病纠正过来,最后直接受损失的就是自己的身体。

  如果腿子实在受不了,就轻轻换下腿,或者散盘。禅堂是明心见性的地方,不是为了练腿。不管是平时,还是禅堂里,大家不能以练腿为目的。我们静坐的目的,出家的目的,不是为了练腿。你散盘也好,双盘也好,功夫不到,死的时候谁都烧不出舍利子。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我们要求佛道,不要去追求有相的东西。这样才能平平稳稳,才能在修行的途中不犯错误。所以说《金刚经》就像我们修行途中的一把降魔宝剑,在修行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看看《金刚经》,那你对这些幻听、幻视、小灵大不灵的东西自然不会生起执着。
20180627慈悲的心可以沟通无限的能量;慈悲的行为可以引发无限的能量;慈悲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
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他能获得的能量就有多大;一个人如果慈悲心常在,那他的心量也能像宇宙一样博大,他就会拥有无坚不摧的巨大能量;一个人修炼到真正放下生死的时候,心中怀着的是永恒的慈悲。人世间的以恶治恶,无法起到根除邪恶的效果;当一个人能用他的慈悲心去感化敌人的时候,那种能量是比刀剑更强有力的武器。以宽容与忍让接纳对方的攻击,以微笑回应俗人们的讽刺与挖苦,以包容对待他人的误解与过失,不急不躁,忍辱不辩,对众生之苦充满恻隐与怜悯之念,淡然而无畏,慈悲而祥和,那就是觉者永恒的心态。

慈悲待人并不需要过多的话语,微微一笑就能把慈悲的善念传达给他人。慈悲是一种真实的能量,它能溶化人们内心的冰雪。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隔阂,无论人们如何用人的办法努力去消除,都不会得到彻底的解决,这是因为人的办法缺乏能量。但是慈悲的力量却能化解一切冤结,使人世间的一切因果回到善解。慈悲之光胜过千言万语,它能使心灵之间的怨恨与间隔顿时消失于无形。

慈爱众生并给予其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称为悲。救度他人的灵魂使其不致堕落,就是对众生的最大的慈悲。慈悲是完全放下自我为他人着想的一种境界,也是修炼人彻底放弃情欲之后所产生的纯净善念。慈悲之光威力无比,它能融化人世间一切不善的物质,照亮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

慈悲能唤醒众生内心深处的善念。一个修炼的人即使身陷魔难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间成为他最有力的法器,铲除邪恶,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心怀慈悲,正念正行,无往而不胜。       

经过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

生命是激流,我们只有先认识到此身为人的弱小,才能“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对恐惧,面对死亡,在万丈红尘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度过不得不过的这一生。

  心正则一切皆正,心净则一切皆净。治人先治心,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不是用规矩来要求人,是尊重、包容、平等,彼此立场互换,要让人“感动”后心甘情愿地发心奉献,是一种“无为而治”。

心是我们创造的源头,心也应是我们回归的根本。借事修心,借事练心,借事回归真心,恐怕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奋斗的终极意义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4#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09:04 | 只看该作者
20180628凡在三界之内,都要六道轮回。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恶道。天、人、阿修罗是三善道,畜生、饿鬼、地狱是三恶道。六道之中,每一道都有千品万类,贵贱尊卑各各不同。故经云:“譬如诸天,共器饮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上者见白,中都见黄,下者见赤。”

  欲界诸天有淫欲,四天王天与人间同,忉利天淫事与人间略异,只过风不流秽。夜摩天则执手成淫,兜率天但对笑为淫,化乐天以相视为淫,他化天以暂视成淫。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了。三界六道,身量寿命,长短不同。非非想处天,寿长八万大劫,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刻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佛是觉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万物的神,他是众生最优秀的导师。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佛告阿难。人生世间祸从口生。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然能烧一世。恶口炽然烧无数世。猛火炽然烧世间财。恶口炽然烧七圣财。是故阿难。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口舌者凿身之斧灭身之祸。”

  生而为人,我们说出的话有善、恶、无记之分,很多祸事都由口业而来,因此我们一定要“防口甚于防火”。大火只能烧掉一世的财产,但口业之果报会毁坏我们无数世的安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5#
 楼主| 发表于 2021-8-3 09:05 | 只看该作者
20180629中国四大名著,揭示四种修行,道尽人生!
  四大名著的内涵,是博大而丰盛的,不同的人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体悟。

  但无论如何,它们写的是人,进一步是人生,更进一步便是中国人的人生。人生是需要去完成的,那四大名著正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

  红楼的主题是情,三国的主题是争,水浒的主题是义,西游的主题是悟。

  要抵达或者超越它们,就构成了修行中所要突破和跨越的四道关卡。

  过不去,就是平庸;过得去,便是超然。



  读红楼,过情关

  问世间情为何物?《红楼梦》一开始,曹公便借空空道人之口,说出了此书的主旨:大旨谈情。

  人之为人,本是有情。情,有时是最美好的事,有时也是最磨人的事。男女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莫不如此。

  因为情字的内涵太过丰蕴,它是爱情亲情友情、也是纵情痴情、还是人情世情。而这些,正是红楼一梦中的情天恨海。

  红楼一书最为动人的,毫无疑问是爱情。这是一个最为永恒却又平常的主题,曹公却写出了无尽的意味。

  宝黛的爱情无疑是最为拨人心弦的,其中有美好,也有烦恼;有希望,也有失望;有生死不离的心,却避不开生离死别的命。

  况且还有宝黛有缘无份之外,宝钗与宝玉的有份无缘,宝玉与妙玉、袭人等女子的无缘无份,以及红楼一梦中其他人的爱恨纠葛。

  多少酸甜苦辣,如秋水般流之不尽。红楼是一场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由情入手,以情为重,曹公写尽了大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终归是“好似一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回头看怎会不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公经历了这一切,领悟到最深处,那么我们呢?

  因为是一梦,所以须看破、放下,这或者才是红楼的真正主题。

  但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或许太高了。但至少,我们还可以学着像红楼这场大梦中的情种们,学着深情一些,如今这个时代人心恰恰不够暖,情意恰恰不够浓。

  这样,至少人生还能多一些美好和回味,少一些平庸与乏味。这就像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所说的:太上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



  读三国,过争关

  人到底争个什么?歌曲《曹操》中唱到: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的摸。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

  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写的真是好,写得更好也更为人知的是明代大学问家杨慎的那首《临江仙》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被用于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的主题曲,最是恰当。

  这一首歌一阙词,说出了太多。告诉我们三国是一部英雄之书,它的关键词,是阴谋阳谋、尔虞我诈、乱世、寂寞……归结为一个字,就是“争”。

  而多少英雄豪情、横刀立马,在当世却总是寂寞,在后世却只是转头成空,最终不过落得一场谈资。那么我们便不禁要问,人,到底争个什么?

  曹操一世枭雄,一世功业在身后也终被老谋深算、隐忍等待的司马懿家族窃取。

  刘备从草莽之中崛起,争得三足鼎立中一方诸侯,最终也不得不在白帝城托孤中,抱着巨大的遗憾悲怆离世。

  诸葛孔明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一力孤擎蜀汉,七次北上伐魏,终究也不过一场秋风五丈原的凄凉。

  关羽张飞豪气干云、义薄云天,最终也都落得兵败身死、身首两处的下场……

  是啊,人到底争个什么?

  如果人人觉悟,天下也就没有争这回事了;如果人人不争,也就天下太平了。

  只可惜,每个人不争一争,不看够了、历遍了世间争斗及背后的成亡祸福,是不会觉悟的。人生就是这样,很多道理早就知道,但却非要在经历后才能明白。

  既然如此,三国的故事对我们也不是没用,这用也不是看一场你争我夺的热闹,人们还可以从中学到些权谋之术,激荡起一腔豪情。

  如今人们都爱争,那就由着他们争去吧。这样人们即使去争,然后便能更早地觉悟。

  读水浒,过利关

  我们的仗义去哪了?水浒中有一个东西,是永远不会褪色的,那也是最重要的一处,便是仗义。

  有些人不屑地以为,水浒108人只是一群流氓无赖,却不去看有一件事才是真正可惜、可悲,便是仗义这东西,已经越来越稀缺了。

  品德没了是可以培养的,品格没了,就只能是一种退化。

  什么是仗义?仗义就是鲁智深看不得萍水相逢的父女被人欺负,怒而拳打镇关西;看到朋友林冲被冤枉落难,便义无反顾地大闹野猪林。

  仗义就是武松在朋友被欺凌后,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即使早有退隐之心,也要为了兄弟情义而坚持到征方腊的最后,哪怕因此断掉一臂。

  仗义就是黑旋风李逵为救宋江,只身江州劫法场;以为是宋江抢了酒家的女儿,即使那是大哥也要大闹梁山忠义堂……他们看不得不平,肠子直得厉害,热得烫人。

  他们做得到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心因为纯粹而坦荡,因为坦荡而磊落,因为磊落而光明,因为光明而嫉恶如仇,于是才有了发之于外的那一场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所有这些,背后其实只是两个字:情义;而反面也同样是两个字:利益。

  当下社会与水浒梁山、我们与梁山好汉们的距离,也许正是“情义”和“利益”之间的距离。

  利益二字,底下还藏着两个字——自私,上面还顶着两个字——现实,合起来又是两个字——冷漠。而这些,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病。说白了,缺了人情味儿。

  是的,人们称梁山之人叫好汉,电视剧水浒的主题曲也叫《好汉歌》。这种人不该绝种,这首歌也不该成为绝唱。

  佛家有言:《楞严》不灭,佛法不灭。

  我们也只能期待,只要水浒还在,仗义的种子就可以一代代播种、生根、发芽。



  读西游,过欲关

  觉悟还是执迷不悟?清代张潮的《幽梦影》里说:《西游记》是一部“悟书”。

  是的,这本是一个佛家的故事,出自一个取经的典故。它的主角,名字就叫“悟空”。这一悟,就过去了九九八十一难。这只猴子,谱写的却是人之生。

  西游里是一条取经之路,我们的人生,则是一场觉悟之旅。很少人会去想,人生从何处开始,又要到哪里去?西游却已经说了。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的弟子,而“斜月三星洞”五个字合起来,恰是一个“心”字。心,正是人生开始的地方。

  佛家讲人有“五毒”心:贪、嗔、痴、慢、疑。

  取经的师徒五人,恰如人的这五种心魔。

  总是误会孙悟空的唐三藏,自然就是“疑”;

  骄傲不羁的孙猴子,当然就是傲慢的“慢”;

  好吃懒做、贪恋女色的猪八戒,毫无疑问就是“贪”;

  曾在流沙河吃人、脖子上挂骷髅项链的沙和尚,难保心底没有一份“嗔”;

  默默无闻、执著向前的白龙马,多么像是“痴”。

  而破除与圆满之路,就在八十一难的历练里,人生正是如此。西游中的人生滋味,又何止这些!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逃不出如来的手掌心,这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现实,也是人生中那些逃不开的宿命。

  七十二变是一种本事,而人活世间也不得不有各种的身份和面孔。

  老君炼丹炉里烧了七七四十九天烧出了火眼金睛,人的世事洞明,也从来离不开时间里的锻造锤炼。

  真假美猴王最耐人寻味——人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最该用心的也是自己……

  懂了这些,心中的不甘就可以少一些,心底的清明就可以多一些。

  孙猴子脑袋上有一只金箍,那是他虚妄之心的隐喻,正是因为不能自我收敛,才惹得这外来的约束。我们每个人其实也都有,同样是心中的执念和涌动的欲望。正是这些困住了我们,只有除去了才能得自在。

  欲望因执念而生,执念因欲望而固。有人看到了,所以求觉醒;有人看不到,于是执迷不悟。

  当今时代,前者太少,后者太多。

  而到灵山的距离,恰好是十万八千里,本是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到的,正如迷与悟,就在一念之间。

  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种修行,也是人生之修行的一个完整路径。

  它告诉我们,过得去情天恨海,参得透世间争斗,斩得断利欲熏心,越得过欲望执念,才抵达得了人生光明通达、自在宁静的终处。

  这个地方,佛家称之为彼岸。

  了解这些,是为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世界,我们既要看懂世界,又得看清未来!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感谢您的分享和转载,

  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转发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6#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0:17 | 只看该作者
20180702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素食人口已经超过5000万,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吃素有益身心。

  尽管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猪肉和家禽肉市场,但是近年来需求出现了下降。据路透社报道,来自统计监测公司欧睿国际的数据显示,中国猪肉销售量在2016年达到4249万吨后就一直在下降,2016年为4085万吨;
20180703倓虚法师:诵经念佛应注意这五个原则

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  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
文/倓虚法师

  所谓佛法,并不离世间法,其目的无非在使心净心。人之根性不同,故法亦有异。皆由浅而深,取其最易者,莫若诵经念佛。念至功夫纯熟,心中自然清净。平日应注意者:

  (1)即佛之戒律须守,对外面环境之奢侈繁华,须看得破,一切恶习,丝毫莫沾。每天应有定课,按照去作,念佛念经,皆不必分别。只要诚心,天长日久,自然心净,人心之被熏染,轻重不同,故欲心净,所需时间,亦不相同。念至心净时,其境界,非言语文字所能形容。总之,大家应以死心念佛拜佛为唯一法。

  (2)一切外缘,得减少即减少,一切眷属,得远离即远离,对诸事诸情,不爱不憎,不取不舍,当知世间所有富贵功名等等,皆如梦如幻,转瞬成空,不足留恋,而所有眷属财产,等等,亦终必消散,丝毫靠不住,所靠得住者,唯有佛菩萨。此乃未得道时,所必须依靠的,又欲看淡世情,须深信因果。知人生遭遇,穷通贵贱皆有定数。任运而行,随缘度日,任何事皆不扰我心,所有衣食住行是非荣辱,都冷冰冰放下。如此,外缘清净,心中智慧自开。

  (3)暇时静坐,可观想,观佛像,菩萨像,极乐世界像,使心专一。每日早起,心中明白,宜于念佛。晚上,可于佛前,自己默想:‘今天起烦恼否’、‘生恶念否?’有则改过,无则加勉。此是入极乐世界之正道。

  (4)念佛用功,不可好奇,不要求佛放光,求菩萨赐梦,及各种贪图玄想,否则容易起魔。当知境像是环境。若能心不随境转。自得清净。

  (5)一切嗜好贪爱,皆应戒绝,否则根本就谈不到修行,我现在也不必多说,总全仗诸位自己努力。

  语云:“中国难生,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今三难俱得,其福大矣。各人应自尊重,不可自暴自弃,须生欢喜心,精进心,莫生懈怠心,放逸心,人生几十年,转眼即过去,千万及早努力,若将今生耽误,则一口气绝,又投胞胎,尚不知流至何趣,彼时痛苦缠绕,求出无期,则悔之晚矣。不再多言。

  请诸位自己努力。

下面,就介绍普贤菩萨的忏悔方法之一:

复次,善男子!言忏悔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自觉,念念反省,念念改过。以普贤忏悔愿王摄持,令身心远离障碍,趣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20180704禅宗丛林中禅堂的修行,也是静坐与跑香相结合。坐一支香,跑一会儿;再坐,再跑,如是循环往复。这一套路很符合身心的自然规律,人不能总是动,动极便疲惫;也不能总是静,静久则思动。有动有静,一张一驰,才有利于身心的安住。

干净,说到底就是一种修养。是你经历世事艰难后,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

佛法是心地法门,首先要改心、要革心。禅宗讲心,禅宗也叫佛心宗嘛,就是要恢复佛心,持戒定慧恢复佛心。佛心是什么心呢?就是广大心、清净心、正直心、慈悲心、平等心。广大就不狭窄,心如太虚,清净不染污,像明珠一样的;正直就不歪曲,合符中道,佛法理论就是合符中道;平等,一切生物,包括胎、卵、湿、化,飞、潜、动、植,都是平等平等的,众生都有佛性,我们学佛的人要尊重众生,要爱护众生,就是因为他有佛性,也可能他觉悟了,闻到了佛法,比你走得快,都有可能,所以对一切众生不要轻视。要做到平等而无差别,慈悲而无嗔恨。

佛法不同于其他的宗教,其它宗教要么是一神论者,要么是多神论者。一神论者或多神论者,其中心思想都是:由神来决定一切,一切听神的主宰。在佛法来讲没有这回事,神也是众生,它也受业力支配,没有神可以主宰一切的,自己的祸福完全由自己来决定,祸福自造,福自我求,命自我立。我们皈依三宝就要晓得这个道理,这就是皈依三宝的意义,皈依三宝的殊胜。

皈依三宝之后就要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就是洗除以前的罪业,相当于给自己洗个澡,把原来的尘垢去掉,才能接受善法,等于水缸一样,水缸要洗干净才能装新水,所以要忏悔。

接下来就要发愿,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在苦恼中,我要发愿度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度众生首先自己要断烦恼,不能以盲引盲;“法门无量誓愿学”:要断烦恼度众生,必须要学法,要有个目标,学法的目标是度众生;“佛道无上誓愿成”: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就要发菩提心,要求我自己必须要成佛,成佛就是要度众生,不度众生不能成佛。所以四宏誓愿很伟大,宏就是很伟大。愿力是不可思议的啊,有愿必成,这个愿就等于一种觉悟、悲心,要有悲智,有悲有智来发愿,那就不是世间上的什么愿,世间上的愿夹有名利、功名利禄在里面。

佛弟子要守五戒,明因识果

皈依后就要守五戒,基本要行持五戒,这是行动上的指南。哪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是最基本的。这个基本的戒呀,出家在家都是共同的,要注意到不是在家才有五戒,出家人的根本戒就包括在里面,不过出家人不淫,与在家人不同,在家人一夫一妻可以,但不要乱来,不要乱搞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7#
 楼主| 发表于 2021-8-4 10:18 | 只看该作者
20180705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就在一天天走向死亡。任何一项事业在达到顶峰之时,便会开始走下坡路。当你连连获胜的时候,等待着你的可能是挫折。当你陶醉于幸福之中的时候,等待你的可能是不幸。老子说:“自知曰明,自胜曰强。”隋代思想家王通说:“自知者英,自胜者雄。”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过十年,人就会迎来一生的一次巨变,这种变化既内在,又深刻,但也未必就是真正的自我实现,因此,也就不能称之为实现了自我的超越。

世界上最可怕的绊脚石,最大的敌人便是我们自己。从古至今,功名显赫的名人激起了多少羡慕和钦佩,当这些人站在人们面前时,使人感到浑身上下都有一种人格魅力,可他们并非都是丰功伟绩的幸运儿。翻开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几乎都有过"丑小鸭"的坎坷经历。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缺陷当作人格完善大厦的铺垫,从而铸就了不屈奋斗的个性。因此,只要敢于突破自己那颗脆弱的心,付诸行动,就能超越自我。变成世界上最美丽、最具活力、最有价值的人,拥有非凡的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8#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10:02 | 只看该作者
20180706南怀瑾:《金刚经》中最经典的38句
《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浅处说,《金刚经》解决的是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从深处说,《金刚经》谈的是宇宙真理、时空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亦是很重要的。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喜欢念金刚经;讲经者,喜欢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

自从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成汉字以来,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刚经》,为其进行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金刚经》更是结有深厚的因缘。

禅宗大德,六祖惠能禅师,是因为在街边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后来,他远赴千里之外去亲近五祖,五祖专为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他才豁然大悟。



《金刚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其探讨解脱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为“佛门的智慧之母”。同时,不学佛的人也能够在其中获得重要的人生启迪,所以通常意义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9#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10:06 | 只看该作者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它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南怀瑾: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南怀瑾: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南怀瑾: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南怀瑾: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

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10:08 | 只看该作者
20180707我们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要把握“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你今生空过了,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这个暇满难得主要是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把握现在。这个意思就是说(特别净土宗),你不能对来生有期待,这个很重要,是成败的关键!如果你要拼往生,就要把你的后路切断,这是印光大师一个很重要的法宝——背水一战!要把你所有的能量在今生临终发挥出来,你才可能成功。
20180708几位高僧大德的经典语录 哪一句触动了你?
  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妙于放生。放生一法,唯扩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焉。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

  ——蕅益大师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虚云老和尚



  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是让我们从小养成惜福的好习惯。

  ——弘一律师



  弟子请示印光祖师:“我一劝母亲吃素,她就发脾气,怎么办呢?”印祖说:“你好好地代母亲忏悔业障、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加被,母子天性嘛!你只要至诚念,她决定会改变的,你不用急。”一个月后,他母亲说:“从今以后,你们不要烧什么海鲜给我吃,最好烧点素菜给我吃!”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祖师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走近佛教》

神明,指神仙,民间信仰,认为宇宙间的任何现象,都有各类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沟有小沟的神,厨房、厕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这些神和神之间,没有领袖,彼此各不相属。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们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间祸福,而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们上天国,也有权使我们下地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 22:37 , Processed in 0.06760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