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

  [复制链接]
841#
 楼主| 发表于 2021-3-30 09:28 | 只看该作者
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融合《诗经》“风诗”的美刺、风化精神,形式上“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元稹、白居易强调《汉书•艺文志》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的功能定性,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史念海先生1912年出生,山西平陆人,一生耕耘在历史地理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被尊为中国历史地理学之一代宗师
2001年的327日,史念海先生驾鹤远游。屺岵长辞,幽明永隔,令人潸然泪下。
把实践当作终身学习的老师。踏入社会大熔炉,既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困难,甚至诱惑。希望把经历阅历当作教材,把挑战困难当作考卷。吃得了辛苦、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扎根人民、深入基层,在历练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祖国是一个人最大的依托,希望把青春的激情燃烧在奉献民族复兴的无悔岁月中。“丹心从来系家国”,只有当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与国家、民族的繁荣发展紧密相连时,才能书写出最精彩的人生。希望时刻铭记“祖国终将选择那些选择了祖国的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即使做不了中流砥柱,也要成为中流砥柱上的一砖一石。
时代是一个人最大的际遇,希望在历史大潮中乘势而上、乘风破浪。你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的时代使命。没有人是生而伟大的,唯有在时代中成就伟大。你是最有理由、最有底气自信的一代人,希望以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迎潮流而快上,乘东风而勇进,不负青春韶华。
从哲学来讲,理论是行动的肩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想要走到世界的前沿缺不了思想的引领,哲学思维的创新。
哲学基础是哲学研究对象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综合,外因主要是哲学规律,内因是哲学依据。
如来身者,清净无垢,离诸烦恼,自性清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2#
 楼主| 发表于 2021-3-31 10:31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生活在各种符号建构的意义世界,这是无问西东的。符号学家卡西尔(ErnstCassirer)指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辩的。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意义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符号是用来表达意义的,卡西尔由此提出了他的那个著名论断:人是符号的动物。
中国思想史中人性善恶学说由孟荀首倡,孟子力主性善,荀子与之相反。之后,由于秦并六国,天下一统,诸子之学亦归于式微。这样一来,关于人性善恶的重大问题,便只能留待汉儒去做进一步分析论证。在汉儒之中,首先承担起此项任务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对人性问题的分析论证,围绕着孟荀旧说层层展开。首先,董仲舒批评孟子人性善的观点,并明确指出:如果孟子的观点成立,就等于彻底取消了礼乐教化的基本功能,进而导致王者应天受命的职责显得多余:“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其次,董仲舒认为荀子的性恶说更不可取。在董仲舒的意识中,人的存在缘自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正是基于对天人关系的这种意识,董仲舒才反复强调:荀子的性恶说应该被彻底批判和抛弃;否则,不仅天的神圣完美性会受到损害,而且儒家的仁政理论也将成为问题。
董仲舒区分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出于王教的目的,他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能名性。与之相应,扬雄也区分了圣人、贤人、众人三等人,“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但扬雄特别强调后天选择对人性所起的决定作用,从先天的角度看圣人、贤人以及众人,他们的原始本性是一样的。在此,扬雄实际上提出了新的人性观,即“性善恶混”。人性中既包含了向善的可能,又包含了向恶的可能,无论是圣人,还是贤人、众人,他们的本性都一样,向善或趋恶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修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也就是说,善恶作为人性的构成要素,早已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其向外展现乃是受了气的推动,“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对扬雄而言,气是善恶外显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玄”,“玄”既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源,也是宇宙生生不息、化育生长的推动者,“资陶虚无而生乎规,关神明而定摹,通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人禀气而生,气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亦无东西方向,它赋予人前进的动力,后天的学习修为是人性为善为恶的关键。扬雄的这种观点更接近于孔子的“性近习远”思想。
董仲舒、扬雄基本上奠定了汉代人性论的基础,此后的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探寻都没有超出他们的思想范围,这种情况一直到东汉王充的出现,才有了明显改变。首先,王充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无有不善,恶起源于个体对善的失守,王充则认为有些人生来性恶,“夫小人性患耻者也,含邪而生,怀伪而游,沐浴累害之中,何招召之有?”譬如商纣、食我在孩童之时,已经显露为恶的征兆;又如尧、舜的后代丹朱、商均,纵使生于良好的环境,仍成长为不肖之徒。其次,王充也不赞同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之说。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王充以后稷、孔子为例,指出他们生而仁义爱礼、德至其极。再次,王充对董仲舒以阴阳论情性也存有质疑。董仲舒所谓“善之属尽为阳,恶之属尽为阴”,虽然将孟荀的人性论统一起来,但王充认为这不符合实际,在他看来,性情同生于阴阳,且亦有善有恶,并非性善而情恶,譬如“玉生于石,有纯有驳;性情生于阴阳,安能纯善?仲舒之言,未能得实”。最后,王充认为扬雄的“性善恶混”说只是对中人而言,中人才有为善为恶的可能,因而不是从普遍的意义上讨论人性。在前人的基础上,王充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观点,其中包含三层内容:其一,有些人生来性善;其二,有些人生来性恶;其三,有些人生来善恶兼具。可见,王充之说实际上是对人性作了更为详尽的划分,且不无新见。对王充而言,扬雄的“性善恶混”并不全面,“性善恶混”只说明了中人的情况,对于上圣与下愚完全不适用。实际上,人性有善有恶如同人才有高有下,否认性有善有恶就等于否认才能的高低不同,“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至于人之所以有善恶愚贤之分,王充的解释借助了气的概念。王充指出,禀气厚者性善,禀气薄者性恶,气之厚薄完全不受个人意志支配,“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譬诸五谷皆为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禀气不一”既是“性有善有恶”的直接原因,更导致了“命有贵有贱”的最终结果,“禀性受命,同一实也。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无贵贱也”。王充的这种解释,虽然没有突破先秦以来的“气”说传统,却为他所持的观点提供了些许依据。
冯友兰曾将中国哲学的“天”概念归纳为五种含义,即物质之天(天空)、主宰之天(天神)、命运之天(天数)、自然之天(天性)、义理之天(天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3#
 楼主| 发表于 2021-4-1 10:06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生活在各种符号建构的意义世界,这是无问西东的。符号学家卡西尔(ErnstCassirer)指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辩的。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意义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符号是用来表达意义的,卡西尔由此提出了他的那个著名论断:人是符号的动物。
中国思想史中人性善恶学说由孟荀首倡,孟子力主性善,荀子与之相反。之后,由于秦并六国,天下一统,诸子之学亦归于式微。这样一来,关于人性善恶的重大问题,便只能留待汉儒去做进一步分析论证。在汉儒之中,首先承担起此项任务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对人性问题的分析论证,围绕着孟荀旧说层层展开。首先,董仲舒批评孟子人性善的观点,并明确指出:如果孟子的观点成立,就等于彻底取消了礼乐教化的基本功能,进而导致王者应天受命的职责显得多余:“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其次,董仲舒认为荀子的性恶说更不可取。在董仲舒的意识中,人的存在缘自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正是基于对天人关系的这种意识,董仲舒才反复强调:荀子的性恶说应该被彻底批判和抛弃;否则,不仅天的神圣完美性会受到损害,而且儒家的仁政理论也将成为问题。
董仲舒区分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出于王教的目的,他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能名性。与之相应,扬雄也区分了圣人、贤人、众人三等人,“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但扬雄特别强调后天选择对人性所起的决定作用,从先天的角度看圣人、贤人以及众人,他们的原始本性是一样的。在此,扬雄实际上提出了新的人性观,即“性善恶混”。人性中既包含了向善的可能,又包含了向恶的可能,无论是圣人,还是贤人、众人,他们的本性都一样,向善或趋恶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修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也就是说,善恶作为人性的构成要素,早已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其向外展现乃是受了气的推动,“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对扬雄而言,气是善恶外显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玄”,“玄”既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源,也是宇宙生生不息、化育生长的推动者,“资陶虚无而生乎规,关神明而定摹,通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人禀气而生,气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亦无东西方向,它赋予人前进的动力,后天的学习修为是人性为善为恶的关键。扬雄的这种观点更接近于孔子的“性近习远”思想。
董仲舒、扬雄基本上奠定了汉代人性论的基础,此后的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探寻都没有超出他们的思想范围,这种情况一直到东汉王充的出现,才有了明显改变。首先,王充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无有不善,恶起源于个体对善的失守,王充则认为有些人生来性恶,“夫小人性患耻者也,含邪而生,怀伪而游,沐浴累害之中,何招召之有?”譬如商纣、食我在孩童之时,已经显露为恶的征兆;又如尧、舜的后代丹朱、商均,纵使生于良好的环境,仍成长为不肖之徒。其次,王充也不赞同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之说。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王充以后稷、孔子为例,指出他们生而仁义爱礼、德至其极。再次,王充对董仲舒以阴阳论情性也存有质疑。董仲舒所谓“善之属尽为阳,恶之属尽为阴”,虽然将孟荀的人性论统一起来,但王充认为这不符合实际,在他看来,性情同生于阴阳,且亦有善有恶,并非性善而情恶,譬如“玉生于石,有纯有驳;性情生于阴阳,安能纯善?仲舒之言,未能得实”。最后,王充认为扬雄的“性善恶混”说只是对中人而言,中人才有为善为恶的可能,因而不是从普遍的意义上讨论人性。在前人的基础上,王充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观点,其中包含三层内容:其一,有些人生来性善;其二,有些人生来性恶;其三,有些人生来善恶兼具。可见,王充之说实际上是对人性作了更为详尽的划分,且不无新见。对王充而言,扬雄的“性善恶混”并不全面,“性善恶混”只说明了中人的情况,对于上圣与下愚完全不适用。实际上,人性有善有恶如同人才有高有下,否认性有善有恶就等于否认才能的高低不同,“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至于人之所以有善恶愚贤之分,王充的解释借助了气的概念。王充指出,禀气厚者性善,禀气薄者性恶,气之厚薄完全不受个人意志支配,“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譬诸五谷皆为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禀气不一”既是“性有善有恶”的直接原因,更导致了“命有贵有贱”的最终结果,“禀性受命,同一实也。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无贵贱也”。王充的这种解释,虽然没有突破先秦以来的“气”说传统,却为他所持的观点提供了些许依据。
冯友兰曾将中国哲学的“天”概念归纳为五种含义,即物质之天(天空)、主宰之天(天神)、命运之天(天数)、自然之天(天性)、义理之天(天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4#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19:0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笔记(7)
《情爱婚姻论》
你可以看到,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
 “人在爱情中不会聪明。”
夫妻的爱,使人类繁衍。朋友的爱,致人以完美。但那荒淫纵欲的爱,却只会使人堕落毁灭。
在人生中,妻子是青年时代的情人,中年时代的伴侣,暮年时代的守护。所以在人的一生中,只要有合适的对象,任何时候结婚都是有道理的。
情人总是希望绝对而且单独地拥有他所追求的对象。
女人希望被男人当作拥有物一般地接收,一心一意想成为男人财产的一部分。因此,她希望有人向她“求取”,但是对方本身却不付出,只会因不断地取得而更形富有――经由爱他的女人的奉献,他的力量、幸福和信心乃都相对地增加。女人奉献自己,男人接收。
恋爱和性欲不是一码事,两者的不同在于:性欲不需要尊重对方,不必为对方的命运担忧。恋爱则是崇拜对方,为对方的命运着想。恋爱唯有理想的对象才会发生,而性欲的对象也可以是自己所鄙视的人。
拿破仑曾言:“多少男子的犯罪,只为他们对于女人示弱之故。”
尼采说过,生命的最高目的,男人为名,女人为爱情。
性爱过程中最有意义的瞬间,并不是达到性高潮的瞬间,而毋宁是开始进入的一刻,即男性生死器勃起进入妇女性阴道的那一刻。这是最震撼人心的时刻,在这一瞬间,个人对性爱体验的反应,乃是最真切、最原始、最富个人意味的体验。正是这一刻而不是性高潮,才是我们与对方溶为一体并意识到我们赢得了对方。
结婚如同铸成一把剪刀,双方一旦结合在一起就不能分离,而且只能朝相对的方向行动,插足于二者之间的第三者必将自食恶果。
《论道德的谱系》尼采    
不自私的行为的功利被说成是该行为受到称赞的根源。
从无能中生长出来的仇恨既暴烈又可怕,既最富有才智又最为阴毒。
具有坚强完美的天性的人的标志是根本不会长期地把自己的敌人、不幸和失误看得很严重,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塑造力、修复力、治愈力,还有一种忘却力。
要求强者不表现为强者,要求他不表现征服欲、战胜欲、统治欲,要求他不树敌,不寻找对抗,不渴望凯旋,这就像要求弱者表现为强者一样荒唐。
人烙刻了某种东西,使之停留在记忆里,只有不断引起疼痛的东西才不会被忘记。――这是人类心理学的一个最古老(可惜也是最持久)的原理。
没有残酷就没有庆贺――人类最古老、最悠久的历史如是教诲我们――而且就连处罚中也带着那么多的喜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5#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19:02 | 只看该作者
主动的、进攻的、侵犯的人总是比反动的人离正义更近百步;主动者根本不需要向反动者那样错误地、偏颇地评价事物;因此,事实上进攻型的人总是具有强烈、更勇敢、更高贵、同时也更自由的眼光,具有更好的良心。
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吃堑能使人长智,也能使人变坏。幸好吃堑往往只是使人变蠢。
为了建造一个圣物就必须毁掉一个圣物,这是规律。
他的孤独被人误解为逃避现实,而实际上孤独正是因为他投身现实、埋头现实、思索现实,因而一旦他离开现实、重见光明,就能够把现实从所有理想加给它的诅咒中拯救出来。
智慧要求我们无忧无虑、玩世不恭、强健有力――智慧是一个女人,她只爱战士。
人需要一个目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 “如果一位哲学家尊崇禁欲主义理想,那意味着什么?”我们至少已经得到了第一个提示:他要摆脱折磨。
识别一个哲学家的方法是看他是否回避三种东西:名望、君主、女人,但这并不是说这些东西不主动来找哲学家。
如果除去禁欲主义理想,那么人,动物人,迄今为止尚未有什么意义,他在地球上存在不包含着目标。“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和地球缺乏意志,在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命运背后都重复震响着一个更大的声音:“徒劳!”
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禁欲主义的理想意味着什么?――在哲学家和学者看来,禁欲主义理想的意味着于它察觉和直感到了高等智慧生存最有益的环境。
2002年7月28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6#
 楼主| 发表于 2021-4-2 19:03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笔记(8)
邓小平在得知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失败时说:“什么允诺都靠不住,拿到手才算数。这个道理要管许多年,不要轻易相信许诺,拿到东西才算数。”(萨氏曾许诺让北京办2000奥运)
明代 朱载育  《十不足》散曲                                               
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却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门前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数十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一日南面座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登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梯还嫌低。
真正的专家往往寡言少语,思维缜密,或小心谨慎……
曼德拉以80年的人生阅历语重心长地对毛头小伙子克林顿说:“生命的荣耀并不在于永不遗失倒,而在于跌倒了能顽强地站起来。”
罗素:严厉的道德多是淫欲的反映。贪吃的人、纵欲的人与禁欲修行的人,都是专注于自我的人。他们的眼界为他们的欲望所限制,或者只图欲望的满足,或者放弃人生的权利。好色的人,虎视眈眈地充满满足性欲的念头,通常是某种丧失的结果,正如储存食物的人通常是一个经历过一次大饥荒或者一个时期的窘迫的人。人的天然冲动假如受到挫折,则男女的生活都不能健全而达观;只有平衡发展一个快乐人生所必须的一切冲动,然后才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进行性教育要培养年轻人的人格力量,使其能够以负责的态度来面对“性”这件事。
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是否有过辉煌,它在于是否做出了最大的努力,时刻活得奋发向上。
感谢孤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发现自己竟已习惯了这份孤独,莫名感到一阵的可怕,似乎我是被潮流淘汰的出局的。但下意识里,又好像在庆幸拥有孤独。因为我知道,孤独的时候,心灵是一幅美丽的画。在功利与浮躁充斥的时代里,都市文明压抑着心灵,唯有孤独时,才让我有苟延残喘的空间,思索自我,更加理智和成熟,擦亮被尘埃蒙蔽的心灵,留下纯净,留下空明的真我。孤独的时候真好!
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召唤在高处的孩子扑入他的怀抱,在孩子即将投入他的怀抱的一刻闪向身躲开,然后告诫摔在地上的孩子:“你要永远记住今天的教训,这就是轻信别人的代价。除了你自己,不要相信和信赖任何人,包括你最亲近的人。”是困难使我们成功,是敌人使我们勇敢,是遍布谎言的世界使我们挚爱真理。
绝妙的定律:
好不容易鞋子合脚了,可样式又过时了。
今天是威风凛凛的公鸡,明天呢,可能成为威风扫地的鸡毛掸子。
就爱而言,女人是专业的,男人是业余的。
憎恨别人就像为了逮住一只耗子而不惜烧毁你自己的房子。
打扑克,赢者说说笑笑,办者高喊发牌。
一个成功的男人就是赚的钱比太太花的要多;一个成功的女人就是找到这样的男人。
婚姻就是把猫头鹰变成家鸽的尝试。
如果总统不把气发在太太身上,就会把它发在国家上。
政客,他们可以许诺你在没有河流的地方搭起一座桥来。
辩论时间的长短与问题的重要成反比。
会议的价值与出席会议的人数成反比。
凡事都要往好处想,如果你掉进一个池塘,说不定屁股口袋里会装进一条鱼。
成功,站起来的次数要比被击倒的次数多一次。
一个人在一分钟内可挖一个洞,六十个人在一秒钟内就办不到。
官方之说,就像比基尼泳衣,隐藏重点,展现诱惑。
绝不跟一个傻瓜争辩,别人会搞不清到底谁是傻瓜。
许多人爬到了梯子的顶端,却发现梯子架错了墙。
没有什么事严重到了可以被讥笑的地步,除了裤裆开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7#
 楼主| 发表于 2021-4-3 10:15 | 只看该作者
人类生活在各种符号建构的意义世界,这是无问西东的。符号学家卡西尔(ErnstCassirer)指出,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条件,这一点也是无可争辩的。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意义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符号是用来表达意义的,卡西尔由此提出了他的那个著名论断:人是符号的动物。
中国思想史中人性善恶学说由孟荀首倡,孟子力主性善,荀子与之相反。之后,由于秦并六国,天下一统,诸子之学亦归于式微。这样一来,关于人性善恶的重大问题,便只能留待汉儒去做进一步分析论证。在汉儒之中,首先承担起此项任务的是董仲舒。
董仲舒对人性问题的分析论证,围绕着孟荀旧说层层展开。首先,董仲舒批评孟子人性善的观点,并明确指出:如果孟子的观点成立,就等于彻底取消了礼乐教化的基本功能,进而导致王者应天受命的职责显得多余:“万民之性苟已善,则王者受命尚何任也?”其次,董仲舒认为荀子的性恶说更不可取。在董仲舒的意识中,人的存在缘自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天覆育万物,既化而生之,有养而成之,事功无已,终而复始,凡举归之以奉人”。正是基于对天人关系的这种意识,董仲舒才反复强调:荀子的性恶说应该被彻底批判和抛弃;否则,不仅天的神圣完美性会受到损害,而且儒家的仁政理论也将成为问题。
董仲舒区分了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出于王教的目的,他认为只有“中民之性”才能名性。与之相应,扬雄也区分了圣人、贤人、众人三等人,“天下有三门:由于情欲,入自禽门;由于礼义,入自人门;由于独智,入自圣门”。但扬雄特别强调后天选择对人性所起的决定作用,从先天的角度看圣人、贤人以及众人,他们的原始本性是一样的。在此,扬雄实际上提出了新的人性观,即“性善恶混”。人性中既包含了向善的可能,又包含了向恶的可能,无论是圣人,还是贤人、众人,他们的本性都一样,向善或趋恶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修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也就是说,善恶作为人性的构成要素,早已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其向外展现乃是受了气的推动,“气也者,所以适善恶之马也与?”对扬雄而言,气是善恶外显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玄”,“玄”既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源,也是宇宙生生不息、化育生长的推动者,“资陶虚无而生乎规,关神明而定摹,通古今以开类,摛措阴阳而发气。一判一合,天地备矣”。人禀气而生,气本身没有善恶之分,亦无东西方向,它赋予人前进的动力,后天的学习修为是人性为善为恶的关键。扬雄的这种观点更接近于孔子的“性近习远”思想。
董仲舒、扬雄基本上奠定了汉代人性论的基础,此后的学者对相关问题的探寻都没有超出他们的思想范围,这种情况一直到东汉王充的出现,才有了明显改变。首先,王充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无有不善,恶起源于个体对善的失守,王充则认为有些人生来性恶,“夫小人性患耻者也,含邪而生,怀伪而游,沐浴累害之中,何招召之有?”譬如商纣、食我在孩童之时,已经显露为恶的征兆;又如尧、舜的后代丹朱、商均,纵使生于良好的环境,仍成长为不肖之徒。其次,王充也不赞同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之说。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王充以后稷、孔子为例,指出他们生而仁义爱礼、德至其极。再次,王充对董仲舒以阴阳论情性也存有质疑。董仲舒所谓“善之属尽为阳,恶之属尽为阴”,虽然将孟荀的人性论统一起来,但王充认为这不符合实际,在他看来,性情同生于阴阳,且亦有善有恶,并非性善而情恶,譬如“玉生于石,有纯有驳;性情生于阴阳,安能纯善?仲舒之言,未能得实”。最后,王充认为扬雄的“性善恶混”说只是对中人而言,中人才有为善为恶的可能,因而不是从普遍的意义上讨论人性。在前人的基础上,王充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观点,其中包含三层内容:其一,有些人生来性善;其二,有些人生来性恶;其三,有些人生来善恶兼具。可见,王充之说实际上是对人性作了更为详尽的划分,且不无新见。对王充而言,扬雄的“性善恶混”并不全面,“性善恶混”只说明了中人的情况,对于上圣与下愚完全不适用。实际上,人性有善有恶如同人才有高有下,否认性有善有恶就等于否认才能的高低不同,“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至于人之所以有善恶愚贤之分,王充的解释借助了气的概念。王充指出,禀气厚者性善,禀气薄者性恶,气之厚薄完全不受个人意志支配,“小人君子,禀性异类乎?譬诸五谷皆为用,实不异而效殊者,禀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禀气不一”既是“性有善有恶”的直接原因,更导致了“命有贵有贱”的最终结果,“禀性受命,同一实也。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无贵贱也”。王充的这种解释,虽然没有突破先秦以来的“气”说传统,却为他所持的观点提供了些许依据。
冯友兰曾将中国哲学的“天”概念归纳为五种含义,即物质之天(天空)、主宰之天(天神)、命运之天(天数)、自然之天(天性)、义理之天(天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8#
 楼主| 发表于 2021-4-3 10:15 | 只看该作者
美国退休军官阿兰•坎彭在《第一场信息战争》中写道:“海湾战争是一盎司硅片比一吨铀还要有作用的战争。”
在汉语言境遇下,所谓阐释、诠释、解释,均为汉语语法规则定义的偏正词组。偏者在“阐”“诠”“解”,正者乃为“释”。词组中心为释,释什么?释对象,或曰对象之释。“阐”“诠”“解”辅以说明,释者以什么方式或方法去释。笔者曾论述,“阐”“诠”“解”,在文字构成及意会上,深刻表达了三者之间不同的目的论与方法论追索,表达了它们之间差别甚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为中国传统阐释学思想和实践反复证明。但无论怎样区别,其三者目标皆集中于释,以释为中心,开展动作,达及目的,实践“阐”“诠”“解”之过程。释为何义?《说文》釆部:“释,解也。从釆,取其分别物。”由此,释与解互训,释为解,解为释,且共“取其分别物”以释以解。何为物?物者,对象也,乃此释之物。此释释此物,为此物之释,离开或背弃此物,则无此释。解为何义?《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其义亦清晰,解,乃持刀分牛角,实在的对象之分,无牛不可言解,庖丁解牛是也。准此可判定,释,乃对象之释,无论是解,是诠,是阐,必落脚于对象,“以对象之义、对象之理、对象之质为对象,而阐,而诠,而解”。离开确定的对象,阐、诠、解皆失根据。有此基础,我们可以论证阐释对象的确定性意义。所谓阐释对象,本当两重蕴含:其一,对象或对象化的一般意义。对象是面对之象,是独立于阐释者之外的他物。唯有进入阐释者视野,阐释有了对象,阐释才有展开和实现的可能。阐释是对象的阐释。其二,在合法性意义上,阐释者与对象的关系是双向的,互有义务与责任。对阐释者而言,阐释的对象是开放的,应当允许阐释者任意阐释;于对象而言,阐释主体是有责任的,其责任就是,以此对象为标的,阐释其他有的意义,当然是阐释者自主感受和理解的他有的意义。离开确定对象,“王顾左右而言他”,无的而放矢,就背离阐释者的责任。用伽达默尔的话说,就是“所有正确的解释都必须避免随心所欲的偶发奇想和难以觉察的思想习惯的局限性,并且凝目直接注意‘事情本身’”。强制阐释的偏误与此关联甚大。所谓“背离文本话语”,就是指阐释离开确定对象,言说与对象无关的话语。此类阐释,任意转换对象,甚至消解对象,其言说均可照录而无任何障碍。在阐释学意义上,此类无确定对象之释,已非释之本义,不可称释。阐释对象亦可分为两类:一是,独立于阐释主体之外的自在之物,或为与主体意识毫无关联的自然现象,或为与人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可称之为外在对象。二是,阐释主体自我,其心理,其意识,其反思,包括情感和意志,可称为内在对象。两种对象本质上完全不同,但对阐释而言,皆为阐释的对象。阐释对象的存在,是客观的、自然的,是阐释借以生存并展开的可能基础与条件。无论何种方式的阐释,皆为确定对象之阐释。强调阐释的约束与规范,最基本的一点,是阐释对象的确定。无确定对象,无阐释可言。就文本的阐释说,文本进入阐释,阐释得以展开,阐释是对此文本的阐释,而非对他文本的阐释。离开对象文本,对此文本的阐释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9#
 楼主| 发表于 2021-4-4 16:0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笔记(10)
政治的奥秘就是让步与妥协。它的基本前提就是对对方或各方人格、利益、权利的尊重。政治启蒙,应该从学习妥协、让步与平衡开始。
如果你太具侵略性,留给对方的很少,那么,生意就很难做成。这不是因为交易中没有净剩余可分,剩余可能很大,但是因为你太贪婪了,超出了对手的预期,均衡反倒不会出现。
你害怕他完全是因为你认为别人害怕他,在给定别人服从他的情况下,你的任何反抗将导致别人对你的抵制,因此你最好的选择是服从他。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认为,并且,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也这么认为,极权制度就是一种均衡。这一点对当领导也很重要。当领导的一个诀窍是使手下每个人都认为别人尊敬你,服从你,你就是领导了。
中国人传统思想里的“太平盛世”,其实是统治者的一个大玩物,统治者可以让人民过和平富足的生活,但这种所谓和平富足,不过是供给统治者赏心悦目自我陶醉用的,是“太平盛世”这件大玩物上的装饰品之一。虽不是以人民为刍狗,但也不过是以人民为爱犬,假如人民想争自由平等,想争做“人”的地位,那就大大的犯忌了。统治者觉得不能拥有这个大玩物时,也从来不惜毁掉它。
把手弄脏    我所认识的真正快乐的人,大部分时间都经常把手弄脏。他们可好园艺,或擅烹饪、或长于修理家具,所接触的都是基本材料,具有生命气息,而不是让人无法体验触觉刺激的预制物件。
成人之美   第一次登月有两人,记者问后下月球的人,是否有点遗憾。后者说(奥尔德林):“各位,千万别忘记,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出太空舱的,所以,我是由别的星球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大家都给予他是热烈的掌声。成人之美,不但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美德。
简单生活    抛开一切事情,让自己闲一段;戒掉“杂志瘾”;不每天看报纸;做自己的主人;学会拒绝;摆脱不喜欢的节日;改变过高的期望;避免盲目购物。
危机意识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中国是世界一级大国,富起来,强起来,真所谓“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不会被人忽视,何须自己唱好?减少一点虚骄之气,谦逊一点,会为自己多留些空间的。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前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任何一种权力都有维护其自身存在的方式:不管你握有多大的权力,你曾怎样伤及权力本身,权力终将反刺于你。这就是权力的法则。
作为领袖,如果民众对他的膜拜,不是源于对他人格的尊重,而是出于他手握权力的畏惧,那么,这种权力便可能给他造成骑虎难下的危局。
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能撬动无论多大的权力的龙基。就此而言,美国人;应为他们的道德状况而忧伤,为他们国家的法律秩序而自豪。
在这年民主自由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领袖的职能与作用将日益缩小和限制,即便是总统,也难给这个时代打上太深的个人印记。这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幸福的标志之一。
曾国藩对儿子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 “都市柴门”——张中行居家不装修。
同样是因为近事重于远事,实用济近,公理济远,实用生于重于公理也就成了中国人的另一项文化选择。
很多西方观察家敲敲计算机,凭着大堆数据一次次宣布中国即将崩溃,但后来又一次次困惑地发现,事情常在他们意料之外。这个闹哄哄的大国问题严重居然就是垮不掉。他们的经济学和政治学里没有人情传统的地位,也就拿不准中国的脉。因此既可能把中国的难事当作了想当然的易事,又可能把中国的易事当作了难事。比方说,中国没有求富求强乃至求霸的充分经验,改革和发展常常如老牛负重,但承受和缓解危机实有丰富的习俗资源,算不上什么难事。
怎样评价马克思和凯恩斯    他们都批判资本主义,但目的不同。马克思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他的《资本论》是一部资本主义成长、发展、衰退及转型的理论。在他的分析里,资本主义制度只是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必然的过程,终竟是必然崩溃。凯恩斯不同,他是要挽救资本主义。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通论》,提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分析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弊端和病象,但却力图把它治好。这就是他们的根本不同点。
凯恩斯的经济学称为“萧条经济学”或“衰落经济学”,他在政策上主张提高消费,扩大投资,减少失业,增加收入。比如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建桥修路,甚至是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修了又挖,挖了再修,用这种子选手办法来扩大就业。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借用了这种方法。
此刻的中国,由于加速现代化与全球化,已进入了快速体制革新与扩张的新阶段,这乃是人才往中国集中的最大动力。当一个国家由“人才外流”转为“人才回流”,意味着这是充满了新希望的新时代的开端,也是政治社会大进步的预兆。当人文荟萃,菁英毕集,创造的优势即会不断增强。由这一波人才流动,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说:一个新的大时代已经开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0#
 楼主| 发表于 2021-4-5 15:36 | 只看该作者
在汉语言境遇下,所谓阐释、诠释、解释,均为汉语语法规则定义的偏正词组。偏者在“阐”“诠”“解”,正者乃为“释”。词组中心为释,释什么?释对象,或曰对象之释。“阐”“诠”“解”辅以说明,释者以什么方式或方法去释。笔者曾论述,“阐”“诠”“解”,在文字构成及意会上,深刻表达了三者之间不同的目的论与方法论追索,表达了它们之间差别甚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此为中国传统阐释学思想和实践反复证明。但无论怎样区别,其三者目标皆集中于释,以释为中心,开展动作,达及目的,实践“阐”“诠”“解”之过程。释为何义?《说文》釆部:“释,解也。从釆,取其分别物。”由此,释与解互训,释为解,解为释,且共“取其分别物”以释以解。何为物?物者,对象也,乃此释之物。此释释此物,为此物之释,离开或背弃此物,则无此释。解为何义?《说文》角部:“解,判也。从刀判牛角。”其义亦清晰,解,乃持刀分牛角,实在的对象之分,无牛不可言解,庖丁解牛是也。准此可判定,释,乃对象之释,无论是解,是诠,是阐,必落脚于对象,“以对象之义、对象之理、对象之质为对象,而阐,而诠,而解”。离开确定的对象,阐、诠、解皆失根据。有此基础,我们可以论证阐释对象的确定性意义。所谓阐释对象,本当两重蕴含:其一,对象或对象化的一般意义。对象是面对之象,是独立于阐释者之外的他物。唯有进入阐释者视野,阐释有了对象,阐释才有展开和实现的可能。阐释是对象的阐释。其二,在合法性意义上,阐释者与对象的关系是双向的,互有义务与责任。对阐释者而言,阐释的对象是开放的,应当允许阐释者任意阐释;于对象而言,阐释主体是有责任的,其责任就是,以此对象为标的,阐释其他有的意义,当然是阐释者自主感受和理解的他有的意义。离开确定对象,“王顾左右而言他”,无的而放矢,就背离阐释者的责任。用伽达默尔的话说,就是“所有正确的解释都必须避免随心所欲的偶发奇想和难以觉察的思想习惯的局限性,并且凝目直接注意‘事情本身’”。强制阐释的偏误与此关联甚大。所谓“背离文本话语”,就是指阐释离开确定对象,言说与对象无关的话语。此类阐释,任意转换对象,甚至消解对象,其言说均可照录而无任何障碍。在阐释学意义上,此类无确定对象之释,已非释之本义,不可称释。阐释对象亦可分为两类:一是,独立于阐释主体之外的自在之物,或为与主体意识毫无关联的自然现象,或为与人的主体意识密切相关的精神现象,可称之为外在对象。二是,阐释主体自我,其心理,其意识,其反思,包括情感和意志,可称为内在对象。两种对象本质上完全不同,但对阐释而言,皆为阐释的对象。阐释对象的存在,是客观的、自然的,是阐释借以生存并展开的可能基础与条件。无论何种方式的阐释,皆为确定对象之阐释。强调阐释的约束与规范,最基本的一点,是阐释对象的确定。无确定对象,无阐释可言。就文本的阐释说,文本进入阐释,阐释得以展开,阐释是对此文本的阐释,而非对他文本的阐释。离开对象文本,对此文本的阐释非法。
20202月,美国白宫发布《美国量子网络战略构想》提出美国将开辟量子互联网,为了在十年内建成与现有互联网并行的第二互联网——量子互联网,重新构建独立于传统互联网的“平行宇宙”,美国能源部于20207月公布了打造量子互联网的计划,美日已经签署了《东京量子合作声明》,两国将在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QIST)研究与开发方面持续合作,利用多边合作机会解决国际性重要问题和关键的政策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16:06 | 只看该作者
婚姻是一所大学。那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是学士;懂得对方想要什么的,是硕士;那些能把日子过得如春日出游一般愉快,不给自己留下遗憾,也不给对方制造遗憾的,则是博士了。要想从这所学校毕业,需要一份天资,两分勤奋,七分智慧。
性表现为肉体和精神的融合,性行为是在他人的实际存在中确认自己存在性的行为。
公关礼仪的基本原则:尊重、亲善、谦恭、真诚。
奥修  《智慧金块》
单独对于你的存在而言是种非常重要的东西,没有方法可以避免它。因此,要试着去找出你最内在的中心,在那里你总是单独的,你一直是单独的。在生命当中,在死亡当中,不论你在哪里,你都是单独的,但它是那么地充满,它并不是空的,它非常充满,非常完整,而且洋溢着所有生命的汁液,洋溢着所有存在的美和祝福,一旦你尝到了你单独的滋味,内心的痛苦就会消失,然后将会有一种非常甜蜜、非常和平、非常喜悦、非常喜乐的新韵律产生。
性是生命的开始,而死亡是同一个生命的结束,所以它们是同一个能量的两端,它们不可能没有连接。
愤怒永远是弱者的象征。
永远都要记住这个生命的基本原则,如果你崇拜某一个人,有一天你将会对他报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2#
 楼主| 发表于 2021-4-6 16:08 | 只看该作者
2005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商务出版社(20051024)
赫拉克利特
• 我们身上的生和死,醒和梦,少和老始终是统一的。前者转化,就成为后者;后者转化,就成为前者。
• 法律,也就是服从那唯一者的意志。
• 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它散又聚,合而又分。
•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永远不断地更新。
•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而产生。
• 在变换中得到休息;伺侯同样的主人是疲乏的。
• 疾病使健康成为愉快,坏事使好事成为愉快,饿使饱成为愉快,疲劳使安息成为愉快。
• 如果没有不义,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 在圆周上,终点就是起点。
• 善和恶是一回事。
• 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
• 最美的猴子同人类相比也是丑的。
• 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就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安排。
• 找金子的人挖掘了许多土才找到一点点金子。
• 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认识那善于驾驭一切的思想。
• 狗咬它不认识的人。
• 一个人如果最优秀,我看就抵得上一万人。
• 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成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
•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快乐,那就应当说,牛找到草吃时是幸福的了。
• 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守护神。如果一个人的愿望都得到了满足,这对他是不好的。
德谟克里特
• 卑劣地、愚蠢地、放纵地、邪恶地活着,与其说是活得不好,不如说是慢性死亡。
• 使人幸福的不是体力和金钱,而是正直和公允。
• 在患难时忠于义务,是伟大的。
• 害人的人比受害的人更不幸。
• 作了可耻的事而能追悔,就挽救了生命。
• 不学习是得不到任何技艺、任何学问的。
• 蠢人活着却尝不到人生的愉快。
• 智慧生出三种果实:善于思想、善于说话、善于行动。
• 人们在祈祷中恳求神赐给他们健康,不知道自己正是健康的主宰。他们无节制戮害着健康;他们放纵情欲,自己背叛了自己的健康。
• 人们通过享乐的节制和生活的调节,才得到灵魂的安宁。缺乏和过度惯于变换位置,引起灵魂的大骚动。摇摆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灵魂是既不稳定又不安宁的。因此,应该把心思放在能够办到的事情上,满足于自己可以支配的东西。……因此,不应该贪图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有的东西,把自己的生活与那些更不幸的人比一比。想想他们的痛苦,自己就会庆幸命运比他们好了。采取这种看法,就会生活得安宁,就会驱除掉生活中的几个恶煞:嫉妒、眼红、不满。
• 统治权自然属于上等人。
• 应该洞察到人生是脆弱的、短促的、多灾多难的,所以应该只要一份中等财富,把大量努力用在最必需的事情上。
柏拉图
• 谜语: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看见又看不见,用一块不是石头的石头,打又没有打一只站在不是棍子的棍子上的不是鸟的鸟。谜底:一个独眼龙太监用一块浮石打却没打中一只站在芦苇上的蝙蝠。
• 智慧、勇敢、节制。
• 除非是哲学家当上了王,或者是那些现今号称君主孤人象真正的哲学家一样研究哲学,集权力和智慧于一身,让现在的那些只搞政治不研究哲学或都只研究哲学不搞政治的庸才统统靠边站,否则国家是永无宁日的,人类是永无宁日的。不那样,我们拟订的这套制度就永远不会实现,永远不可能实现,永远见不到天日,只能停留在口头。这话我踌躇很久不敢说出,因为我知道这样说会犯众怒;说只有那样才能使国家和个人幸福,是很难为人理解的。
亚里士多德
• 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哲学是唯一的一门自由的学问,因为它只是为了它自己而存在。
• 我们可以在好多意义上说一件东西“有”,但是一切“有”的东西都与一个中心点发生关系;这个中心点是一种确定的东西,说它“有”是毫无歧义的。
• 任何一种东西的美好德性都是既使这个东西处于良好的状态中,又使这个东西工作做得很好。可见,美德就是涉及激情和行动的,在其中过多乃是一种失败的形式,不足也是这样。而中间则受称赞,是一种成功的形式;受称赞和成功都是美德的特性。因此,美德是一种适中,因为,如我们所看到的,它乃是以居间者为目的的。再者,失败可能有多种形式(因为恶属于无限的那个类,像毕泰戈拉派所说的,而善属于有限那一类);反之,成功只可能有一个方式(因此为恶是容易的,为善则是困难的——射不中目标很容易,而射中目标则很难);也是由于这些缘故,所以过度和不足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性。因为人们为善只有一途,为恶的道路则有多条。所以,美德是牵涉到选择时的一种性格状况,一种适中,就是说,一种相对于我们而言的适中,它为一种合理的原则所规定,这就是那具有实践智慧的人用来规定美德的原则。它是两种恶行——即由于过度和由于不足而引起的两种恶行——之间的中道。它之是一种中道,又是由于在主动与被动这两个方面,恶行不是做得不够,就是做得过分。而美德则既发现又选取了中道。因此,就其实质和就表述其本质的定义而言,美德是一种中道,而就其为最好的,应当的而言,它是一个极端。
• 所以,福居利德的祷告是明智的——“许多事物当其适中是最好的;在我的城邦中,我愿处于一个中间的地位。”
皮罗
• 没有任何事情是美的或是丑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这只是相对于判断而言的。没有任何事物真正是这样的,只是人们按照风俗习惯来进行一切活动。每一件行为都既不能说是这样,也不能说是那样。
•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 死与生之间并无分别。
• 我下功夫做一个诚实的人。
斯多葛
• 有智慧的人会根据合理的原因,为了他的国家或为了他的朋友,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遭受着难堪的痛苦、断肢或不治的病。
塞内卡
• 我要尊重自然,明智的意思就是不违背自然,按照自然的轨范进行自我修养。幸福的生活,就是符合自己本性的生活!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精神健全,而且要经常保持健全;它必须坚强刚毅,有良好教养,坚定不拔,必须能够适应情况,必须考虑到身体的需要,却又不为担心身体而过分忧虑。
阿里安
• 好好地运用在我们能力范围以内的东西,别的就听其自然吧。
卢克莱修
• 分给每一个人的是无限的不可测的时间中的多么小的一部分!它立即就被吞没在永恒里。还有,分给每一个人的是整个实体的多么小的一部分!是普遍灵魂的多么小的一部分!你匍匐在上面的是整个大地上的多么小的一块土壤!想到这一块,就要认定:除了按照你的本性所领着你去作,以及忍受共同本性所带给你的东西之外,就没有伟大的事情了。这种思想,最适于我们轻视死亡。一个人,如果对于他只有那在适当时机来临的才是善,那么,对于他,作较多的或较少的合乎正当理性的行为乃是同样的,对于他,有较长或较短时间来默想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人,死亡也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
笛卡尔
• 我思想,所以我存在。
斯宾诺莎
• 因为在通常的生活环境中,那些被人们公认为最高的幸福,归纳起来,大约不外三项:资财、荣誉、感官快乐。这三件东西萦扰人们的心思,使人们不能想到别的幸福。
• 当人们为感官快乐所奴役,直到安之若素,好像获得了真正的最高幸福时,人心就会陷溺在里面,因而不能想到别的东西。但是当这种快乐一经得到满足时,极端的苦恼立即随着产生了。这样,人的心灵即使不完全失掉它的灵明,也必定会感到纷乱,因而麻木。对于荣誉和资财的追求,特别是把它们自身当作目的,当作至善的所在,是最足以令人陷溺的。
• 然而人心陷溺于荣誉的追求,是特别强烈的,因为荣誉总是被认出最后的目的,本身具足的善,为一切行为所趋赴。而且我们获得荣誉与资财,并不象获得感官快乐那样立刻就有苦恼与悔恨相随;反之,荣誉资财获得愈多,我们的愉快就愈大,我们想增加荣誉资财的念头也就愈强烈。但是当我们的希望一旦感到沮丧时,极大的苦恼便跟着发生。荣誉还有一种缺点,就是它能驱使好名的人为人处事完全依世俗的意见为转移。追求世俗所追求的事物,规避世俗所规避的事物。
• 经过深长的思索,使我确切地见到,如果我彻底下决心,放弃迷乱人心的资财、荣誉、肉体快乐这三种东西,则我所放弃的必定是真正的恶,而我所获得的必定是真正的善。
• 我把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的软弱称为奴役。因为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在命运的控制之下,有时他虽明知什么对他是善,但往往被迫而偏去作恶事。
孟德斯鸠
• 任何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有关国际法事务之权,执行有关公民法事务之权。
爱尔维修
• 有些人……常常把精神与灵魂混为一谈。可是我们对这两种东西如何区别呢?什么是灵魂呢?——第一种区别是:我们生下来就有整个灵魂,并不是生下来就有全部精神;第二种区别是:我们可以活着的时候失去精神,只有在失去生命才失去灵魂;第三种区别是:思想并非灵魂的存在所必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3#
 楼主| 发表于 2021-4-7 18:36 | 只看该作者
20180512西医所及的范围在中医看来仅仅是解剖物质的死体,而中医也不过探索到人体的气脉──所谓活的肉体现象而已。佛法的度世救人,自始便以心为主,心即是精神,可用烦恼、智慧两个名词来说明。烦恼增加则精神混乱,智慧增加则精神清明;若在精神混乱的状态,任你用任何宗教、哲学、科学的手段来处理,都无法解决其问题于永久,但若能得智慧显现,则一切问题,不论是属于物质范围或精神范围,都将迎刃而解。所以,佛在世时,对于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不多做解释,例如世界有边无边、世界有始无始等这些问题,在佛看来都与解脱烦恼无关,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修行的方法来消解烦恼、启发智慧。此所谓智慧,不是认识的分别心,而是无执著的自在心;既然心得自在,尚有什么精神或物质的局限呢?
在印度时代的佛教,是以精神的心涵盖物质的自然,讲心就已统摄了物质的自然现象。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烦恼的心称为识,清净的心称为智,凡是对于任何现象的拘执都属于烦恼的层次。佛法不重视诸法现象的探究,而是著重于如何转识成智,否则容易本末倒置,执著幻化的现象以为实体。心体无形、无相,亦不离形相;科学仅及于现象,现象多变而恒变,所以科学永远不会成为最后的证明,顶多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下向前努力。
科学仅及于物质世界的分析和探究,当然无法说明或表达佛法的真谛,但作为方便的教化,科学的态度当然需要。所以我们开始就说,佛法涵盖了科学,而不受科学所限制。
20180514吃素食,穿素衣,修素心,
20180515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横三世佛:指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佛陀反对种姓制,宣扬众生平等说;反对神创说和定命论者,宣扬缘起说和四谛法。主张物资公有,如土地、房舍、果树、用具不可私用,不可出卖,属常住所有。提倡四依住:即常乞食、粪扫衣、树下住,依陈弃药。
制定这些,是为除五欲贪著。过着三常(衣、食、住)不足的生活,意在存念无常,勤求出离。
佛答:我涅槃后,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皆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恶性比丘默摈置之;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句子。又嘱累弟子依法奉行,则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随即示大般涅槃,时是二月十五日。
所谓信解行证,即与此四法相对而言。信者,信顺佛之教法;解者,解悟其义理;行者,依教理起修行;证者,依修行证悟圣果。
20180516禅者,最不喜欢人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终究不像原样。黄檗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赵州禅师的茶、云门禅师的饼,各家接待学人有各家的家风,不是依样可学。禅者要能“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来过。
20180517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第二是佛不能渡无缘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
20180518牧心如牛:略说《十牛图颂》
  一、寻牛《十牛图颂》有十个阶段,第一是“寻牛”,寻找内心的这头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牧心的第二个阶段是“见迹”。颂曰: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三、见牛第三个阶段是“见牛”。颂曰: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第四个阶段是“得牛”。颂曰: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调摄此心的第五个阶段是“牧牛”,精心地牧养这条心牛。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第六个阶段叫“骑牛归家”。颂曰: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  
这个时候的境界是: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  颂说: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还源   颂曰: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入廛垂手   这时的境界应该是: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4#
 楼主| 发表于 2021-4-8 13:54 | 只看该作者
20180519古印度有一个最差的宗教,不承认前世来世,不承认因果,就像现在的唯物论。
要把自己原来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什么原因呢?世间所有的书籍、知识、经验,告诉我们的都是有限的存在,具有染污性,可能还会成为生死轮回之因,甚至有些还是世间动乱纷争之因。
我们在世间上所接触到的、自己所拥有的心理上的那些概念是错误的。而佛法僧三宝的概念,本身是清净的、无染的、尽虚空遍法界的,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净法。
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没有把世间上这些杂乱的东西舍弃掉,正法的内涵就接受不进来。因为我们一直被这些有形象、有局限的东西障碍住,就很难去理解、去接触清净无为的佛法。
真正从无相无为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质是超越善和恶的,是没有善恶概念的。也就是说,善和恶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谛范围内、在世间法里面有。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绝无可能长生不老时,为之积攒钱财真的是没有意义。那么,如果你有多余的钱,或许就会知道可以花在哪里了。
只要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为活着准备的。前面你问到过幼儿园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死亡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的最大课题之一。
某种程度上,不仅金刚乘,所有乘乃至佛陀的所有教法从来都不是为我们今世生活的舒适与成功而设计的,而是都旨在超越今世——如有可能当然在今世就获得证悟,但如果不行,至少在未来世。
20180521弥勒教给世人对治恶人的方法,不要生嗔怒之心,要能够忍辱,对于他人强加于自己的“坏事”不生恨、不怨怼,坦然自若地承当下来,让他的一切气恼和愤懑投过来如同打到了棉花团上,并被融消。
  一个巴掌拍不响,他就是再怎么挑衅,也都是无济于事,你这里仍是一派风和日丽,冲突自然也不会有所发生,于他于己都是有好处的。
20180522人的身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佛法重视调心,虽然没有直接的病理、药理方面的研究,但是通过心理的调节,却能有效减轻人们的病痛。
  佛陀临终之时,不仅没有一般老者的虚弱、昏昧,反而有足够明晰的心理向弟子们传授法义。这足以看出佛法对人身心的作用。医生能治病,却不能疗生死之疾。佛陀能疗此生死之大病,故而被称为“大医王”。《阿含》曾有弟子问佛,为什么佛法能令人解脱,而外道法不能?佛的回答是,因为佛法中有八正道,而外道法没有。
  八正道是通往解脱的正途,是佛陀为还在受生死流转重病的众生开出的阿伽陀药。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八正道之中,又以正见为先,因此佛为五比丘开示,只讲述苦集灭道四谛的义理甚至没有全部讲完,便有人能证得阿罗汉。
  正如维摩诘居士所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置身轮回之中,这是因为心中痴爱不断地缘故。愚痴渴爱,令众生身不由己,不能自主地陷入无尽的轮回之中,无法解脱。而正见的建立,八正道的实践,恰恰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根源的解决方案。
  也只有佛陀这样大医王的高超技术,和慈悲广大的用心,才能头出头没,彻底解决众生的生死病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5#
 楼主| 发表于 2021-4-9 16:54 | 只看该作者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朱光潜始终认为诗是艺术的最高形式,“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4不仅如此,他既受到克罗齐的影响,也可以说和黑格尔对诗的看法一致的一点是:把诗看作语言艺术,美学本质上也是语言学。所以“诗”在朱光潜的美学中往往被赋予最广泛的意义,有时甚至就是“美学”的代名词。
191710月,恽代英在武汉和同学一起创建了“自助助人”的爱国主义团体“互助社”。他说:“今天我们的国家,是在极危险的时候,我们是世界上最羞辱的公民。”[4]因而,他立下决心,希望通过“培养自己的人格”,来“伺候国家、伺候社会。”[5]他还执笔制定了互助社的“戒约八则”[6],要求社员“如对人不得加以鄙俗称呼;非不得已不用外国货;不可不用正当方法助人或求助于人;对于国事不可旁观亦不可徒存悲观等,社员所每饭不忘者也”。[7]这些认知和做法,寄托了恽代英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美好初心而自觉担当历史使命的初步实践。
恽代英坚信革命的失败只是暂时的挫折。他豪情满怀地说:“年轻人,要有决心干三十年革命,那你不过五十岁。接着再搞三十年的建设,你不过八十岁。我们的希望,我们理想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恐怕也实现了,那时的世界多么美妙!也许那时的年轻人,会不相信我们曾被残暴又愚蠢的两脚动物统治过多少年代;也不易领会我们走过的令人难以设想的崎岖道路,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最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
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类的一切活动错综复杂、千差万别、千头万绪,但归根结底都可归结为两个根本原点,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正确认识世界,才能更有效去改造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6#
 楼主| 发表于 2021-4-10 14:30 | 只看该作者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佛教的真理具备八种功德:一、不可思议;二、无二;三、无念;四、清净;五、光明;六、对治;七、灭谛;八、道谛。
  佛教的真理犹如明灯,将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并启迪心灵的智慧。跟着真理的脚步,让我们来一趟菩提之旅吧!这一定是一个寂静与安详的旅程。
众戒皆可受,无皈依不得。
  皈依 一切戒律和功德的根本
  《皈依七十颂》说“众戒皆可受,无皈依不得。”意思是说,所有的戒律,以皈依为首,不可缺少皈依。从小乘到大乘发菩提心,金刚乘的灌顶,乃至受八关斋戒之前,都必须先受皈依。
  皈依是一切戒律和功德的根本。任何人只要听到佛号,或与佛的身语意中的任何一种结下一点点因缘,就播下解脱的种子,何况是皈依三宝呢?
佛学基础词汇,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恒朴法师  发布于2018-05-29 09:35:13 举报 阅读数:1527
​​​​
01
三宝
佛、法、僧
02
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03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04
十善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05
八关斋戒
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时食(日中一食,过午不食)
06
四念处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07
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08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
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09
五根
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10
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
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
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
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
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这诸惑。
11
七觉支
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觉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1 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2 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 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4 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
5 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6 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7 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12
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1)诸行无常 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
2)诸法无我 是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没有我的实体;
3)涅槃寂静 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13
四圣谛
苦、集、灭、道
1 苦谛:
a、生苦:初出母胎,冷风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
b、老苦:颜衰色变,体力减退,举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调,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无安;
d、死苦:五蕴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
e、爱别离苦:亲族朋友,名位权利,一切爱乐,离失之时;
f、求不得苦:一切荣乐,可爱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g、怨憎会苦:怨家仇人,及诸事物,相遇会见,心生不安;
h、五阴炽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识)无常,变易炽盛。
2)集谛(无明):
a 贪:名利财色,一切贪欲;
b 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c 痴: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 灭谛:
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法执除,贪嗔痴尽,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槃。
4)道谛:即八正道
其中,四谛里又分迷界与悟界两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灭”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
14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1 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2 行:造作诸业;
3 识:业识投胎;
4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 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 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7 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8 爱:对境生爱欲;
9 取:追求造作;
10 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11 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12 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15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16
六道
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17
三学
戒、定、慧
18
二谛
真谛、俗谛
19
三福
1)人天福:孝敬 慈悲 身善 口善 意善
2)二乘福:三皈 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 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3)大乘福:发菩提心 先断烦恼再度众生/ 深信念佛必定成佛 / 读诵大乘
/ 劝进行者
20
四摄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21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22
六和敬
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23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4
十愿
礼敬诸佛/ 称赞如来 / 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 / 随喜功德
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 / 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 / 普皆回向
25
三资粮
信、愿、行
26
四大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
27
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28
三藏
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
一、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二、律藏。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三、论藏。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29
佛教八宗
1)禅宗:直指人心,即生见性成佛,不执著禅定而不离禅定
2)密宗:以心物一元之原理,大开方便,提倡肉身成佛
3)唯识(法相):建立一切,说八识如来藏等,接引畏空众生
4)天台:三止三观,建立如来禅方便程序
5)华严:华藏世界重重无尽,世界一切清静...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6)三论:否定否定,破人法执
7)成实:三心、二谛、二空
8)净土:佛我互感,信心而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7#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14:15 | 只看该作者
恩格斯说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1363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谓,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司马光为此书付出毕生精力,成书不到2年,他便积劳而逝。《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8#
 楼主| 发表于 2021-4-11 14:18 | 只看该作者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经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02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
  03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认为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
  04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05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佛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06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07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08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09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10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11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12
  ●毛泽东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主张普渡众生,是代表当时在印度受压迫的人讲话。为了免除众生的痛苦,他不当王子,出家创立佛教。因此,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和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在古代,佛陀传扬恢弘的教义,保佑普天之下太平无恙。
  慧能主张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说,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鲁迅
  13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
  ▲李石岑
  14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15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我个人认为佛法和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科学只能帮助我们多明了一些知识,但不能引导人们到悟的境地。
  如果我们要悟得正觉,我们须以佛陀所教示的方法去切实修行。
  ▲杨振宁
  16
  ●杨振宁
  佛教是世界上伟大的宗教之一,两千多年前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
  ●王季同
  哲学家对这个(佛家的真如,即宇宙万有的本体,终极真理)不过是推测,佛教却是亲证。所以佛教哲学大旨和近代西洋哲学仿佛,而精密过西洋哲学好几倍。
  ▲朱光潜
  18
  ●朱光潜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爱因斯坦
  19
  ●爱因斯坦(美籍德人)
  如果有任何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没有科学的宗教是瘸子,没有宗教的科学是瞎子。
  空间、时间和物质,是人类认识的错觉。
  未来的宗教将是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体验。佛教正是上面所描述的那种宗教。
  ▲尼赫鲁
  20
  ●尼赫鲁(18891964,杰出印度政治家)
  如果有什么问题我们不得不去考虑它时,我们得按照佛陀的教诲,平平静静地,民主地去考虑它。
  佛比起所有的学说和教条显得更加伟大,千百年来,他的启示一直震撼着人类,历史上大概没有任何其它时候比现在正身处苦难与心烦意乱之中的人类更需要他的和平的启示了。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像太阳一样大放光芒。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人类两千五百年的经历只不过是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个教理的持久性与真实性。让我们记住这永恒的教理,努力按照佛陀的教法来革新我们的思想和修正我们的行为。这样,即使是处在令人恐惧的原子弹时代,我们也会镇定自如地面对它,为促成正思、正行尽我们的绵薄之力。
  21
  ●尊者W·罗睺罗博士
  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22
  ●弗朗西斯·斯托利
  佛法的原则在今天就象在它最初表述出来时一样,并不受时间变化和知识爆炸的影响。无论科学知识的增长如何扩展人类心理的地平线,在“法”的框架里,总是有接纳和消化更多科学发现的空间,但它又不是靠依赖原始思想中有限的概念来投合一些人的心意,也并非仰仗了其否定思想的力量。
  23
  ●鲍罗登博士(英)
  佛教为今日人类之救星!现今研究佛学者渐多,实因佛教高出一切宗教,虽科学、哲学长足进步,然其发明之最如理处,要亦和佛法可通。况佛法有最甚深处,最广大处,最真实合用处,决非现世一切学术宗教所可企及。
  24
  ●哈兹拉特·依拉亚特·可汗
  佛陀的使命性质非常特殊。因此佛教与世界其它宗教有着相当不同之处。佛陀的使命是让那些“理想主义的鸟儿们”飞得离大地更近一些,因为,滋养他们身体的食物毕竟来源于地球。
  25
  ●萨拉乃浮夫人(美)
  佛教在其漫长的历史中,无时不在向前迈进。它不但保持了与近代科学之并进,并且超出而站在科学的前面。佛教在今日,正如科学一样,崭新而适用。何以故?因为佛是以颠扑不破的真如之理为基础故。
  26
  ●乔治·万雷(美)
  现在世界急需拯救。我以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27
  ●弗朗博士(荷)
  世界战乱的根源,是由于某些国家贪婪心太重,权利心太浓,恃强凌弱,称王称霸,以致发展成残酷的战争。摩西十诫已经提及,但道理没谈透,故没能收弭兵之效。独有佛说非常究竟,特别是佛教戒律非常精粹。假使能使佛教普及,则世界大同就可拭目以待了。
  28
  ●曼特森夫人(德)
  佛教的生活准则,能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净化与安乐,并使生活充实,美满而合理。佛教的思想能导致和平,使人类确知非正义战争是野蛮行为。佛教不强人盲从,而是引导人们深思,接受其教义。凡有智慧的人,就佛学的道理深思谛观,尽皆会达到心智开悟而感到心底光明。
  佛之教义,不仅为东方人设,并为一切西方人所需要。凡能精研佛法者,皆能得到不可思议之智慧及思想威力。今,时机已至,东方人应速将大乘佛教诏示西方,西方人应速起研求之。东方对世界文明之大贡献,盖即大乘佛教是也。
  29
  ●克里柔夫人(英)
  宗教与科学是相互排斥的,两者不能通融。这大半是由于某些宗教信守神的启示,它们固步不前,不肯去研究宇宙的自然法则。唯独东方的宗教——佛教,它提出了因果律和缘起法,能从事研究佛教和人生,并经得起科学的推理和验证。所以佛教是启人智慧的宗教,只有它可以与科学相提并论。
  佛教所开示者,乃是一种使心和意共同满足的思想法则,其所含内容之高深,乃无与伦比者也!
  30
  ●荣赫司鹏爵士(英)
  我在东南亚国家旅游和佛教徒接触,最感动的是他们周围有一种庄严和安和的气氛存在;而且到处可见大大小小的佛像,以一种高尚、宁静、慈爱、端庄的姿态趺坐着,单是这种气氛和神态,已经将佛的基本特质深深印入我的脑海,而使我神往了。
  31
  ●弗那多博士(斯里兰卡)
  佛教之生活法,能使人们得到安乐,并使生活成为合理,至诚和平。使人类确知战争是野蛮愚痴的最良方法,无过于宣传佛教之道理及见解。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之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32
  ●隆斯佩雷女士(法)
  佛教意义的高尚、道理的纯正,对于法国很多意识纯正而好道的人、及不满意于宗教信条的人和真正的自由思想者,具有一种很大的吸引力。我们既看到现在全世界的混乱与痛苦,又感觉到适用佛教的道理可以解决我们当前面临的种种问题。那么,我们便可唤起人类,使之注意佛教,这件工作当前是非常急切的。
  33
  ●韦尔斯博士(英)
  佛陀之法音,佛陀之根本教义,由今研究其原本所得,乃知极简单明晰,且与近世观念最相合,其为自古迄今最锐利理智之成功,盖不待辩也。
  34
  ●诺曼裴耐斯教授(英)
  佛教是医治“崇尚”摩登病的良药。在我们这个痛苦疲惫的欧洲,我们断然需要佛陀教理,这教理就是“中道之教”。它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启发我们的觉悟,引导我们达到和平光明的大道,并能获得大智慧。
印光大师曾奉劝居士不要勉强弘法。他说:“法弱魔强,此等伤心事,无处不有。若地方有好长官,好绅士,方可整理。否则何能为力。但当借此为求往生之警策,以力修净业,随力劝化而已。力不能为之事,而强为之,则或致起诸障碍。凡事俱不可不慎思其情势可否耳。”
正人必先正己,把世界铺满毡子,不如给自己穿一双靴子。虚云老和尚常讲,“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修行,不仅要修还要去行,知行合一才是“学佛”,知而不行只能算是“佛学”。
高僧大德们,虽然也在以各种方式救度众生,但不会执著于自己从事的事业。祖师云:“建水月道场,作空花佛事。”世间一切皆如水中月影般虚幻,虽然如此,该做的事业还是要去做,该度的众生还是要去度。因为众生都在生死中沉沦,他们的痛苦需要有人去帮助解决。但做的时候,又不能执著于自己所做的事,不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空”和“有”的关系,要认识到事物的“空”,但这种“空”不是虚无;同时也要认识到事物的“有”,但这种“有”只是缘起的假相。只有正确认识“空”和“有”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将弘法和修行有机结合在一起,身处红尘而自在无染。
对于出家众来说,绝对禁欲有三种原因。首先,佛陀对出家人说绝对的禁欲,是因为佛陀的根本思想是,爱欲为生死之根本,它是人间最大的束缚,所以必须远离。从这种意义上说,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脱离“爱着”和“系缚”。为了使出家人早出生死苦海,佛陀要求出家的比丘从人生最大的爱欲──性欲断起,所以主张绝对禁欲。
其次。如果出家人也贪五欲,娶妻生子,他的主要精力就会被分散,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养家糊口。爱欲生活和家庭生活是修行佛法、弘扬佛法最大的障碍。因此说,没有梵行,就没有出家人!对于出家人来说,出家学法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修梵行,自愿终生不结婚,过独身的生活,完全放弃爱欲,如此没有家室之累,便有足够的时间用于静坐、教化众生,护持和宣说“正法”。更能好好地集中精力,在解脱道上精进用功,以期早证佛果,所以,出家是解脱道上最理想的选择。
更重要的是,出家人禁欲是为了更好地保存精力去习静坐。根据中国古人的体验,人的精力来源于三个方面:精、气和神。三者中有一个使用过度,我们就有可能精力不够,腰酸背痛,甚至萎靡不振。三者有时又可以互相转化。所以对于一个专注静坐的人来说,精力特别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9#
 楼主| 发表于 2021-4-12 15:36 | 只看该作者
20180606若人富贵,受用现成,正好念佛;若人贫穷,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无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它受供养,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爱,正好念佛;若人无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无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无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处闲,心无事扰,正好念佛;若人处忙,忙里偷闲,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遥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聪明,通晓净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鲁,别无所能,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须佛证,正好念佛。普劝诸人,火急念佛,九晶往生,花开见佛。
净土念佛的方法
  念佛有四种:持名念、观像念、观想念、实相念。四种念佛方法中,以持名念佛(即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最为简便,同时功德也最广大。持名念佛又有三种:一是高声念:二是默念;三是金刚念,即绵绵密密,声在唇齿之间。
念佛是为“成佛度生”,
既不是图来世之乐,
也不是为身前利益。
十后悔:
  一、逢师不学去后悔;
  二、遇贤不交别后悔;
  三、事亲不孝丧后悔;
  四、对主不忠退后悔;
  五、见义不为过后悔;
  六、见危不救陷后悔;
  七、有财不施失后悔;
  八、爱国不贞亡后悔;
  九、因果不信报后悔;
  十、佛道不修死后悔。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当我们放下很多无所谓的东西,聚焦时间和精力,去回顾我们的人生——如同人到中年,经历了很多,取得了很多成就,在这个时候做一个前半生的总结——这个总结,是我们从物质性的思维模式升华到精神生命与宇宙连接的开始,也是我们年富力强、生命接近成熟时进一步发展的迹象:从成功走向成熟,从富贵走向圣贤,进行更宽广的、前瞻性的生命成长与提升。
对于成熟的生命体验来说,困惑人类的生老病死只是生命中要处理的一个很小的问题,我们的生命有遍布宇宙的光明和生机。开发这样一个最广阔无垠、与宇宙同体的生命,我们现在才刚刚进入认知它的阶段,就像刚刚入学而已。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所谓“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淡泊就是芬芳的气质。苏轼在《放鹤亭记》高唱“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超尘就是芬芳的气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0#
 楼主| 发表于 2021-4-12 16: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常用敬词:
1、“拜”字族:
拜读:读对方作品;
拜会:和对方见面;
拜望:看望或探望对方;
拜托:请对方帮忙。
2、“奉”字族:
奉告:告诉对方;
奉还:对方的物品归还;
奉送:赠送对方礼物。
3、“高”字族:
高就: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
高龄、高寿:指老人家年龄;
高见:指对方的见解;
高攀:和他人交朋友或结成亲戚;
高堂:称对方父母;
高足:称对方的学生或徒弟。
4、“贵”字族:
贵姓:询问对方的姓;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5、“惠”字族: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存:多用于送对方相片、书籍等纪念品;
惠顾:商家称顾客到来;
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6、“令”字族: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7、“宝”字族:
宝号:称对方的店铺;
宝眷:称对方的家眷。
8、“呈”字族:
呈正:指把自己的作品送交别人批评指正;
呈报:指用公文向上级报告;
呈请:指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9、“垂”字族:
垂询:称对方(多指顾客)对本企业事务的询问;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10、“光”字族:
光临:称对方到来;
光顾: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中国古代常用谦词:
1、“家”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慈:称自己的母亲;
家兄:称自己的兄长。
2、“舍”字族:
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龄小的亲属。
舍侄:称自己的侄子;
舍弟:称自己的弟弟;
舍亲:称自己的亲人;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3、“鄙”字族:
鄙人:谦称自己;
鄙意:自己的意见;
鄙见:自己的见解。
4、“愚”字族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自己的见解。
5、“敝”字族: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6、“拙”字族:
拙笔:谦称自己的父亲或书画;
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7、“小”字族:
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8、“敢”字族:
表示冒昧地请示别人。
敢问:用于向对方询问问题;
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
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9、“见”字族: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古代的生活雅语:
请人原谅说“包涵”;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提问说“请教”;
得人惠顾说“借光”;归还物品说“奉还”;未及迎接说“失迎”;
需要考虑说“斟酌”;请人勿送说“留步”;对方到场说“光临”;
接受好意说“领情”;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姓氏说“贵姓”;
问人住址说“府上”;请改文章说“斧正”;接受好意说“领情”;
求人指点说“赐教”;得人帮助说“谢谢”;祝人健康说“保重”;
向人祝贺说“恭喜”;老人年龄说“高寿”;身体不适说“欠安”;
自己住家说“寒舍”;女士年龄称“芳龄”;称人女儿为“千金”;
送礼给人说“笑纳”;送人照片说“惠存”;欢迎购买说“惠顾”;
希望照顾说“关照”;请人赴约说“赏光”;对方来信说“惠书”;
需要考虑说“斟酌”;无法满足说“抱歉”;请人协助说“费心”;
言行不妥“对不起”;慰问他人说“辛苦”;迎接客人说“欢迎”;
客人入座说“请坐”;陪伴朋友说“奉陪”;临分别时说“再见”;
中途先走说“失陪”;请人勿送说“留步”;送人远行说“平安”;
请人决定说“钧裁”;接受教益说“领教”;谢人爱意说“错爱”;
受人夸奖说“过奖”;交友结亲说“高攀”;祝人健康说“保重”;
书信结尾说“敬礼”;问候教师说“教祺”;致意编辑说“编安”;
与人相见说“您好”;问人住址说“府上”;初次见面说“久仰”;
长期未见说“久违”;求人帮忙说“劳驾”;平辈年龄问“贵庚”。
“别”之雅语
分手辞别曰“告别”;握手告辞曰“握别”;拱手辞别曰“揖别”;
挥手告辞曰“挥别”;亲吻离去曰“吻别”;叩拜辞行曰“拜别”;
设宴送行曰“饯别”,致谢告辞曰“谢别”,临别赠礼曰“赠别”;
离别留言曰“留别”;前往送行曰“送别”;丢开离去曰“抛别”;
不愿分别曰“惜别”、“恋别”;长久分别曰“阔别”、“长别”;
永久分别曰“永别”、“诀别”。
“笔”之雅语
开始写作叫“动笔”;提笔撰文和作画叫“命笔”;
轻松自如的文字叫“逸笔”;写作过程的中断叫“辍笔”;
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个人亲自动手写叫“亲笔”;
对上写信的谦称叫“谨笔”;本人口授他人写叫“代笔”;
对下写信的谦称叫“草笔”;文章韵味风格叫“文笔”;
皇帝书写的文字叫“御笔”;读后感写的文字叫“随笔”;
与题旨无关的话叫“闲笔”;结束后补充文字的话叫“余笔”;
细致的文字绘画叫“工笔”;请人书画的稿酬叫“润笔”;
无聊庸俗的文字叫“歪笔”;动手拟订集体名义的文稿叫“执笔”;
文章写得好的地方叫“妙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
愉快地作文或作画叫“欣然命笔”;
好的文章或语句叫“成功之笔”;
在前段文章中为后段文章埋伏的线索叫“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29 09:02 , Processed in 0.07902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