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

  [复制链接]
881#
 楼主| 发表于 2021-4-29 09:20 | 只看该作者
20210428笔记
文学艺术既根植于大地,又仰望着天空,它始终追求的是一种圆满、充盈的生命形式,一个真实、独特、富有创造活力的个体,文学艺术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天地神人和谐相处、健康发育的楷模。
经过六年之久的艰苦探讨,他找到了一个能够在“人与自然”“文学与自然” 这两个问题上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的案例,那就是诗人陶渊明“物我相宜”的生存方式。
西方社会由于现代化起步早、发展快、程度高,因此对生态问题的关注也早,阐述相对也比较深刻。该书收录了诸如伊壁鸠鲁、马克思、恩格斯、甘地、斯宾诺莎、怀特海、史怀泽、爱因斯坦、德日进、利奥波德、舍勒、荣格、西美尔、海德格尔、马尔库塞、汤因比、贝塔朗菲、海森堡、贝切伊、蕾切尔·卡逊、康芒纳、罗尔斯顿、洛夫洛克、马古利斯等大师级的精辟言论。中国拥有漫长的、持续的农业社会,因而在其传统文化中充盈着许多宝贵的生态精神,不但呈现在《周易》《礼记》《诗经》《论语》《老子》《庄子》这些典籍以及古代文化名人的子集中,即便在现代中国,诸如杜亚泉、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沈从文、宗白华、汤用彤等也有许多倡导天人和谐、维护地球生态的言论,该书也择其精要收录进来。可以说《生态文化研究资源库——人类纪的精神典藏》是用现代意识重铸中外文化中的“绿色观念”,书中既有古代中外圣贤克勤克俭的清纯生态生活的多角度思考,也有现代东西方学人关于环保低碳的睿智见解。
就情感计算的内容而言,从最初计算正向和负向情感这样的初级分类,到现在可以计算喜、怒、哀、乐、爱、惧、憎等基本情绪。随着情感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进一步计算更加具体的情绪,比如羡慕、嫉妒、恨等都是大有可为的。正如李飞飞所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在经历了“视觉计算”之后,下一个发展的重点就是情感计算。对海量的非结构化文本信息和图像进行情感计算,正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飞速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这为与情感计算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社会计算是建立在社会科学理论上的大数据研究方法,通过介绍大数据探索性、大数据验证理论(尤其动态理论)、大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整合、大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整合验证理论、大数据社会实验五类方法案例提出了社会计算的三种决策行动与三张网:一是人的决策与行动+人际关系网(互联网与移动互联);二是人工智能的“决策”+物联网IoTInternet of Things);三是人机交互+人机共构网络。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随着物联网、5G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万物互联等信息技术将通过更为完善的数据采集方式,以更加丰富细腻的方式描述社会现状,推动社会科学研究者们以更丰富的角度了解人与社会。黄匡时认为,社会计算应该更加关注人类,强调人性,当前以人为中心的(human-centric)人工智能导向应该更加明确为以人性为中心(humanity-centric)的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孟小峰认为,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应致力于营造有仁、有信、有情的学术共同体。
在《法义》中,雅典异乡人依次列举了八种不同的善物,这些善物被划分为属人之善与属神之善。属人之善有健康、俊美、强健和财富;属神之善有明智、节制、正义和勇敢。属人之善要向属神之善看齐,而所有属神之善要向领头的理智看齐。法律要使民众获得幸福,就必须着眼于德性。不过,德性的自然秩序不能直接充当立法的哲学基础。发现德性的自然秩序服务于立法者教育,其目的在于改造立法者的立法观,促使其立法目标从战争转向德性。
雅典异乡人的立法观改造始于对“战争”概念的辨析。战争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异族的争战,另一种是内乱。与外战相比,内乱更值得关注。一旦将立法的视野从城邦外部转向城邦内部,胜利便不再是最高目标。通过引述提尔泰俄斯与忒奥格尼斯,雅典异乡人又将视野从城邦内部进一步收缩到公民个体的灵魂构成。虽然提尔泰俄斯表明,追求胜利在本质上以勇敢为德性基础,但是,紧接着引用的第二位诗人忒奥格尼斯则表明,提尔泰俄斯式的勇敢是一种“跛脚的”德性——尽管勇敢在战争中不可或缺,但集正义、节制、明智、勇敢于一身的人显然好过只有勇敢本身的人。既然克里特和斯巴达的神圣立法者崇尚勇敢,他们制定的肯定不是“跛脚的”勇敢。有学者表示,真正的勇敢不仅仅是与痛苦和忍耐斗争,还与快乐和放纵斗争,这样勇敢就暗中包含节制。反之,节制也有两层含义。对公民来说,节制意味着守法。克勒尼阿斯和墨吉罗斯作为立法者,本身就是守法的公民,但是,守法的节制并不构成立法者的主要美德,尤其是寻求更好法律的立法者。一味地守法将成为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保守,这种保守亦蜕变成一种“跛脚的”节制。因此,对立法者而言,节制同样必须包含勇敢。雅典异乡人的立法者教育旨在净化二位实际立法者的勇敢德性,使他们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以下简称《伦理学》,廖申白译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以下只注页码)的末卷末节(第十卷第九节),也就是《伦理学》全书的结尾,讲到了“立法学”。这一小节既是第十卷的总结,也是《伦理学》全书的总结。第十卷主要讲两个问题:快乐和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在很大程度上会阻碍真正的幸福。所以,立法限制快乐,是帮助人们获得真正幸福的最重要手段。
柏拉图在《法义》中也曾数度强调立法的唯一目标就是美德——其核心就是理智、节制、正义、勇敢四枢德。“
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共有三种生活,即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以及沉思的生活。
之所以要通过立法来养成美德,是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只有合于美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在《伦理学》第一卷中讲“善”时,亚里士多德说过,一共有三种生活,即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以及沉思的生活。多数人想过的、实际上追求的,都是第一种生活。“多数人或一般人是把快乐等同于善或者幸福的”,“所以他们喜欢过享乐的生活”(页11)。想过第二种生活即政治生活的人是想通过政治生活获得荣誉,这种人似乎只是少数,他们肯听从智慧者的教导,寻求从有智慧的人那里得到荣誉。这样的人认为荣誉就是幸福,就像第一种人认为享乐就是幸福一样。在欲过政治生活以寻求荣誉的人那里,按亚里士多德的看法,他们最想的其实是因德性而获得荣誉,故而从实质上说,过政治生活者追求的其实是“德性”(页12)。“合于德性的生活”是幸福的生活,但是,由于政治人所追求的“合于德性”之德性,还不是最高的德性,因而他们的生活仍不是最幸福的生活或者具有完满幸福的生活。只有第三种生活即沉思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而能过这种沉思生活者少之又少。“这是一种比人的生活更好的生活”,接近于神的生活,人凭着他自身当中神性的东西,才能过这种生活。
自然法本为西方古代和近代最为重要的思想基础,但随着19世纪“科学主义”及其理论变种“实证主义”的兴起而走向衰落。近半个世纪以来,西方在前所未有的思想危机、政治灾难和各种具体问题的刺激下,逐渐复兴了自然法理论,以此全面反思文明的本质,审查现代性的功过,调适日益尖锐的现实冲突,为全球一体化提供更为稳妥的理论基础,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这样的大趋势下,中国学界也加入了这场思想大合唱,自然法同样成为我们的“显学”。但近年来颇受青睐的自然法更多的是一种现代理论,我们用这种本质上现代性的思维方式能否解决现代性的问题,还是一个未知数。古代自然法当然不是可以直接服用的灵丹妙药,这一点也已经为人类发展实践所印证,但因为它经历了数千年的积累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历史经验,也许能够同时在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为当前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古典宇宙论乃是一种有机的整体观,而现代宇宙论则是一种机械技术的产物,在古人看来,“天、地、神和人通过集体、友爱、有序、节制和正义合成整体”(柏拉图《高尔吉亚》508a)。“自然”中的天体运行、四季更替、此消彼长、刚健不息、厚泽载物等等,既是“自然”的法,也是人世应该模仿的法则。因而“服从上天秩序、神的智慧和全能的神”(西塞罗),就是服从自然法和神法。自然法的基础即在于“上天的秩序”,这种秩序就是宇宙的秘密。面对浩瀚无垠的宇宙,人类真不能太看重自己(的理性)。而这种宇宙论不仅能够证明自然法的伟大意义,更能让我们很好完成那件属人的哲学性使命:认识自己。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体现着“多源一体”的文化内涵。“诗乐一体,歌诗同源”是古诗词艺术的特征,“歌诗”是指中国古代可以歌唱的诗,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由“歌诗”衍生出来的一个泛指概念,属于多学科交叉的产物。
《诗经》是最早记录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著作,但现存的《诗经》中只是歌词,并无曲谱。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诗“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由此可推测,在春秋末年是用琴、瑟一类乐器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伴奏的。《楚辞》又称为“骚体”,是先秦时期中国音乐发展的代表作。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诗体。相比之下,《诗经》中收集的主要是以渭河流域为起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民歌,《楚辞》作品则更具南方色彩。
涂层是人们对异质对象的人工叠合,涂层使看似无法共存的异质对象叠合在一起并具有了新的功能和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涂层具有重要的生产、生活、社会治理、文明融合等意义。涂层的普遍化,使这个世界日益具有涂层性,成为一种涂层世界。涂层有其价值,也可能走向异化,成为有问题的恶涂层。合理的涂层、善涂层,具有文明效应,推进了文明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便利的生活;不合理的涂层、恶涂层,则会掩盖问题、激化冲突,使世界与人性更为复杂。涂层化是涂层的过度化、异化。涂层化是所有行为主体“共谋”的结果,通过涂层化,我们共同营建了一个比休谟怀疑论所揭示的不确定性更为深刻的充满不确定问题的社会。涂层的深层逻辑是效用逻辑、现实逻辑,而不是真假逻辑、本质逻辑。理解涂层现象,需要超越异质对象必然对立、异质对象不可共处更不可融合的对立思维。面对原因复杂、后果辩证的涂层世界,我们需要一种既包容又批判的行为哲学、涂层理论。具体呈现涂层问题,合理提炼涂层思维,进而激活可行能力,是涂层理论的重要目标。涂层化是人们行为选择的结果,也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克服。
儒家往往把人性论作为构建责任伦理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前提。儒家人性论阐述了“天性”“气性”“才性”“欲性”“智性”“善性”“恶性”“德性”等人性形态的内容、形式、功能和特点,其中儒家所说的“天性”“气性”“才性”对责任伦理具有引导性、推动性作用。“天性”决定了人挖掘人先天潜能、因材施教、尊重顺应人天性和合理开发人本能的责任。依据人的气性,儒家不仅提出了屏气出气、变化气质、修道教化等责任伦理要求,还指明了挖掘优良气质之性、注重社会环境熏习和培育高雅豪迈气质等责任内容。以孟荀为代表的儒家才性论,其宗旨均是引导人向善,确立趋善避恶的责任心,如果说孟子的才性论更为强调人行善的可能性,那么荀子的才性论则凸现人性趋善避恶的必要性,但它们共同为责任伦理建构提供实践前提。
古希腊的自然法理论和文艺复兴之后的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思想家的天赋人权学说,认为人天生具有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生来就享有平等、独立的权利,天生就有追求自由的特性。
由于人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张载强调必须努力排除个人私欲,着力于“克己要当以理义战退私己”[6](P130)的修身工夫,以此去自求变化气质,返回人本然的善性,使人改恶归善。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只要依照儒家气性论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可以相信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多一些豪气、义气、正气、锐气、和气、勇气、志气等,少一些怒气、怨气、戾气等,培育出更多的具有高洁气尚、气节、气概、气品、气魄、气派、气色、气势之士。
气质和气质之性虽然主要是天生的,但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陶铸。培育高雅气质是一个人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而要使自己成为有人格魅力的人,生活得更有质量、品位,就必须在品德修养、行为举止、待人接物、言谈方式等方面表现出高雅、高洁、恬静、温文尔雅、豪放大气等优秀气质,就应当呈现出非凡的气度、雄伟的气概、优美的风度和豪迈的气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2#
 楼主| 发表于 2021-4-30 09:49 | 只看该作者
20210429笔记
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基于个体兴趣与愿望、自主选择且能自主表达,个体通往各自理想之路才能真正开启。尊重个体最直接、最真实、最深刻的体验,理想教育方能激活个体,在此基础上,个体与整体才能获得内在统一。理想教育要引导人过上美好生活,就应当从“生活中的人”出发,并在“人的生活中”展开,这样才能实现理想教育的目标。融入当下生活既是对个体的承认,也是对当下平凡的尊重,更是对真实个体的回归,实质就是引导个体建立起当下与未来、平凡与超越之间的内在张力。
追寻生活的意义就是于生活中求真、求善、求美。
  美好生活首先是真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理想教育引导个体立足于生活,探寻生活的真相,去发掘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并表达自己的希望。求生活之真,一是发现生活真相而坚持。二是让自己的理想切合实际、更可靠,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幻想。美好生活说到底就是追寻德性的生活。追寻德性带来自我生活充实感、成长与发展的价值感,德性的践行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个人在平常的生活中体验着美好和幸福。“对人们来说善的生活,是在寻求对人来说善的生活的过程中所度过的那种生活。”只有德性的寻求才能产生生活的自我超越之维。同时,美好生活是自由的,令人愉悦的,从而也就是美的。某种意义上,美好生活就是自我建构的,因此,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去发现美。
  总之,寻求生活的真善美,这正是理想在现实扎根的前提,也是理想呈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标志,更是学校理想教育成就美好生活的本质内涵。
主体与客体的矛盾
  这一矛盾集中体现在对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作系统性阐释和创造性发展的沙夫那里。在沙夫看来,异化概念指的是,人创造产品,产品却反过来支配人。他独创性地将异化分为“客体的异化”和“主体的异化”两种。“客体的异化”指人与自身的活动及其结果相疏远。它有三种基本类型:经济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作为活动结果的商品与该商品生产者的意图相对立;社会政治结构的异化,主要表现为来自社会的国家最终凌驾于社会之上;意识形态产物的异化,主要表现为意识形态走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其中,“经济的异化”最为根本,决定着其他两种异化的生成和解决。“主体的异化”是“人对于社会机构、他人和自我的异化关系”。它主要有两种类型: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异化,表现为对社会规范和秩序的冷漠、拒斥甚至反叛;人与自己的异化,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分裂、生存的虚无主义、行动的异化感。
理论与现实的矛盾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论时,深刻地指出:“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他做的工作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但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自身中分离出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这个世俗基础本身应当在自身中、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并且在实践中使之发生革命。”
 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派系,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首创。在马克思恩格斯涉猎之前,政治经济学就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学派或一种经济学研究理论存在了,并且在其产生的历史时代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把政治经济学发扬光大并对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理论贡献的则是马克思与恩格斯。没有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变革,就不会有政治经济学的巨大发展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创新与发展政治经济学的,或说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或旧的政治经济学进行理论创新与理论变革并发展出一个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或是发展出政治经济学最具生命力的理论形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呢?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与理论变革,主要是依据马克思的两个发现以及在两个发现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两大理论:一个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个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只有在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革命、取得建设和改革辉煌成就的历史,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夙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新中国的繁荣富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命运所系。新时代,只有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我们才能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鲜明的品格,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领导无产阶级运动时强调,“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属性,早在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指导创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其亲自为之撰写的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中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并指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社会,将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历史性贡献,深刻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人民的自由与解放、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具有根本性的理论指导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的根本来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与崇高信仰,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变世界就有了指南与纲领,就能够从信仰的精神高度与认识的科学维度把握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正确道路。
徐记老店,专打酱油。墙裂拍砖,吃瓜挽尊。
“墙裂”可以处理为“strongly(support/oppose等词搭配)”,“all(for/against等词搭配)”,“can't agree more”等。同样,“中年油腻男”中的“油腻”并非意指“油脂分泌旺盛”,而是对某些中年男性特征的概括性描述(不修边幅、不注重身材保养、世故圆滑等)。根据这一新的语义检测单元,译者可以根据源语文本的语义重心将它译成“slovenly”,“unkempt”或者“worldly”。此类词义转移的例子还有“挖坟”“拍砖”“粉丝”“火星”“打酱油”“吃瓜”等。
和“挽尊”类似, 网络词语概念外延缩小的例子还有凤凰男(出身贫寒的优秀男子)、剩女(大龄未婚女子)、单身狗(单身男子)、网红(网络红人)、秒杀(以极大的优势击败) 等。“补刀”
明代佛教既有“封闭”“凝滞”“衰败”的发展态势,又有“渗透”“普及”“定型”的历史作用,而这一切都与佛教在明代的全面宗法化息息相关。一方面明廷以儒教作为国家宗教的主导来定位和引导佛教服务于“孝子慈亲”;另一方面明代佛教宗派传承发展不再以经文教义为要,而以拟宗法化的宗派传承为纽带,僧侣关系以父子兄弟相称,尽显“尊尊”“亲亲”之宗法特点,而寺院组织也以十方丛林为主转变为宗法特色的子孙庙为主。明代佛教的全面宗法化,可谓佛教在宗法制传统社会中最彻底的“中国化”表达,加速并强化了佛教的世俗化进程,同时消解了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实体在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应有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明代及至近代佛教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道教的城隍文化正是在古人对“城墙”功能的认识中逐渐形成并发展的。古人建城十分讲究,内为城,外为郭,统称为城郭。在城郭之外还要围绕着建造一条防御性护城壕。“城隍”的本义就是防守城池的设施,它以有形的墙体建筑守护着一方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危,故后来才有“峻其城,浚其隍,以备不虞,为卫民计也”1之说。城隍的守护作用所带来的安全感在社会动荡之时,其功能与作用也被逐渐放大并加以神格化,人们将其奉为城镇安全的保护神而加以崇拜。
从历史上看,城隍神被作为古代城镇的守护之神,也是约束官吏的监察之神,还是对人们生前言行进行善恶赏罚的冥府之神,其内涵的正直、善良、忠诚和节义等优秀品格,也为古老的城隍文化在新时代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3#
 楼主| 发表于 2021-5-1 15:18 | 只看该作者
20210430笔记
楼宇烈先生倡导人文养生理念,他认为,人文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大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一种人文精神,即人的自觉,人对自己生命及其意义的自觉。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中医在实践层面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抽象理念展现出来,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仁者寿”等观念,有助于人文教化之推进,从而裨益民众身心之存养,乃至疾病之疗愈。如果这两方面能够很好地结合,人文养生之路完全可行。
  针对近年来国际上医疗回归自然的潮流,楼先生认为,将来医生的主流不应是只开药方的医生,而是指导人们如何健康生活的教师。从中医的理念中提炼出来的自然疗法,其原则是充分调动人体自身修复和痊愈的能力,能不用药则尽量不用药。圣人的养生方法是无方之药,分别对应儒道释三家理念。
儒家是以“进德”来养生,就是修养道德,提升自己的品行。《论语》讲“仁者寿”,《中庸》说“大德者,必得其寿”。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这是说,德行若不能达到一定程度,即使服用仙丹,也延长不了寿命。若道德修养不断完善,即便不去祈祷也有福,不求寿也会长寿。
  道家是以“保真”来养生,使人之天真本性不被异化。如《汉书·艺文志》讲:“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自然养生就是从尊重自然法则、尊重事物本性的角度来讲养生,一切顺其自然,即“循天之道以养其身,谓之道”。这是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因为法无定法,因人而异,所以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佛家是以“净心”来养生,以戒绝三毒,即贪心、嗔心、痴心。贪心就是贪欲名、利、食、色等。嗔心就是忌妒、怨恨。痴心就是愚痴,不明事理,对社会人生不理解。认识到事有常理,顺应自然,养生就好办了。楼先生毕生搜寻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智慧,系统建构出“三理”养生的体系,即从生理、心理、哲理三方面来全面解析养生之道。
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我们党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1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
媒介考古学关注媒介的“深层时间”,以赞美、表彰而非批评、谴责去展开历史的书写.
对灵魂的全面呵护
  《斐德若》都说了些什么,以什么样的艺术组织了这些说辞?描摹风景开篇,以对牧神(Pan)的祈祷做结束。开篇追问俊美青年斐德若的来去,终篇祈求神祇圆成内美外修。对话中间众多的神话以“灵魂”为轴心布局成柏拉图的神话体系。灵魂的本质、灵魂的构成、灵魂的旅程、灵魂的冲突、灵魂的轮回以及对灵魂的审判,总之,对灵魂的全方位呵护,是柏拉图《斐德若》神话体系的核心意蕴,也是整个柏拉图哲学体系的引力中心。
按照苏格拉底的观点,言语辞章略分两类,一类称善,一类为恶。称善之文,与智并生,铭刻于学人之灵府,且有自持之功,知晓论辩对手,正适其时则滔滔不绝,不得其缘则金口不开。此所谓人有真知,言辞必须生气远出,活力四射。
太阳王以“药”设“喻”,假苏格拉底之口而代言柏拉图的忧患意识:书写技术是衰退的记忆形式,文字是真理的外观与幻象,所以书写文化不仅离灵魂最远,而且对灵魂最为有害。文字模仿口语,口语模仿灵魂(或真理或灵知),故而文字与灵知隔了两层,正如绘画与终极实在隔了两层。文字与绘画,视为影子之影子、幻象之幻象、虚拟之虚拟。
  在柏拉图看来,书写技术乃至人类一切技术文化,都是灵魂的“药物”,或为补药或为毒药,或增益智慧,或损害灵魂。
人们对技术的依赖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技术试图打着“便利”“高效”等名目悬置人们的独立思考精神。从一开始人们还会对技术心存芥蒂,甚至抱着拒斥的态度,但当尝到科技为其生活带来的“甜头”时,他们就开始不自觉地滑入技术所营造的舒适圈,并逐渐适应充盈着便利技术的生活,最后,科技成为日常生活的首选,思考也从统治阶级的外部被动悬置变成行为主体的内部主动搁置。久而久之,这将会从根本上造成人们心理层面的去崇高化,主观欲望被抹消、审美趣味被消解,最后社会个体的需求被单一化为对技术的倚仗,人类社会将通过发展技术完成生产、消费、创作等过程。届时,技术将真空人的思维并随意地填充内容,这才是人工智能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毁灭性破坏。
通过对各种社会记忆媒介的收集、保存、管理和服务,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承担着文化记忆传承和传播的职能。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定义的数智时代,社会记忆的载体不再主要由书本、画卷、建筑等固化的实体组成,更多表现为网络空间的比特流,可以随时随地被快速更新和覆写,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将一个超过150人的群体聚集在一起的,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亲缘关系,而是该群体一致相信的“故事”,这里的“故事”即可理解为群体的集体记忆。王明珂也认为:决定一个族群边界的,不是语言、服饰、器物,而是共同的集体记忆。
在数字时代,“数字记忆”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形式,表现在不仅需要对过去的记忆媒介数字化,还要加强对当下原生的数字化媒介的收集、保存、管理和服务,更要对数字化媒介产生的环境、形变的过程进行记录,以便于后来者回到媒介形成的历史现场。
古人说:“天地之大,黎元为本。”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
恩格斯认为,当我们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以及整个物质世界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2]人类的贪欲享乐终由自然反噬回了自身,对自然的剥削与掠夺终究酿成了人类自身的灾祸。人和致疫微生物的斗争自有历史记录以来就从未止歇过,疫病的形成至少是人、致疫微生物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鼠疫和新冠肺炎疫情皆是如此,疫病的传播和扩散带给人类社会的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破坏,这与微生物本身的机制密切相关。
所谓文化,就是“由一个共同体基于历史,面向未来,协同开展的,由器物、制度、观念体系所体现的,感觉、意义与意识的社会化生产与再生产过程”(1)1。在信息网络技术及电子媒介的合力之下,以动画、电影、漫画、短视频、网站等形象和影像为主生成和传播信息的视觉文化业已成为当代社会生活的主流文化形态。文化交流与知识传递方式不再仅限于书面语言层面,语言符号与非语言视觉符号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越来越频繁,逐渐呈现复杂、开放的多样化面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4#
 楼主| 发表于 2021-5-2 09:13 | 只看该作者
20210501笔记
在历时性的演进中,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又经历了从艺术为人生到人生艺术化的内在转型。在“人生艺术化”的命题之下,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思考,已经不是艺术如何为人生服务,而是转换到人生应该如何、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理想人生的问题。
在我国,当王国维、蔡元培、梁启超等现代思想先驱在20世纪初叶的时代情势之下取法德国古典美学,直接从席勒那里向中国学界引介美育概念和美育观念时,无论是王国维将美育列为“完全之教育”之一部分,还是蔡元培倡导“以美育代宗教”,梁启超主张情感教育、趣味教育,其理论旨归在根本上与席勒也当是不无二致的,首先也是着眼于美育在人性解放、人生教养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大体上都不脱王国维所谓培养“完全之人物”的鹄的。进而言之,席勒的审美教育自由理论直接来自康德哲学和美学,尤其是康德以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的二分以及主体具有的智、情、意三种心理能力为基础的审美津梁说和审美无利害功利说。这一点,中国现代美育先驱们也有其精准的把握。比如,王国维、蔡元培都认同康德以人类心理的智、情、意三分为基础的哲学架构和美学理论并以之作为现代教育的理念基础。
在中国现代,将美育的价值追求紧紧地与人道、人生连接起来,不仅仅源自与席勒和康德思想的直接渊源,而是有其更为迫切的现实语境和历史需求。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帝国主义殖民势力向东方、向中国的强力扩张,尤其是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重大历史事变的失败经历与惨痛祸乱之后,中华民族国将不国、种且不保的艰险危局促使一部分先行觉醒起来并有强烈社会使命感的学者思考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方略与路径。在当时那些先觉者看来,中国之所以国势颓萎、积弱积贫,究其根源在于“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⑥而要改变这种局面,根本的办法在于通过变法改造国民素质,培育与现代国家制度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意识和民主权利的现代国家公民,梁启超称之为“新民”,鲁迅则称之为“立人”。
中国现代美育早期的倡导者们都是持一种艺术为人生服务的美育观点,将艺术视为美育人生的工具或曰“利器”。梁启超早期鼓吹“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就是将文学和艺术作为“新民”的主要工具,而他后来倡导情感教育时更是明确地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就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掌住了。”(24)鲁迅也早在1907年所作的《科学史教篇》中,就提出要防止偏倚科学一极而使“精神渐失”“人生必大归于枯寂”的状况,在科学之外还需要文艺,看重文艺具有“致人性于全”的功能。
朱光潜也作此类比:“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过一世生活好比做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
正因为是在美的艺术与人生的类比中揭示人生理想的真谛,追求艺术品鉴与人生品鉴的融通,所以中国现代美育艺术与人生关系言说中有一种诗性化的气质,正如金雅教授所指出的,“艺术人生化”追求以美的艺术精神来涵养人格和心灵,在审美、艺术、人生的统一中追求生命的审美建构和人生的诗性创化,是一种现实的诗意超越。
纯粹哲学代表了对哲学的一种态度,其纯粹性的一个参照系表现在它与现实经验处于非直接关系中。但这并不能判定哲学是无用的,哲学正是始于在政治的争论中寻求确定性,在人类思想的极限处给予希望,在超越世俗利益和兴趣的同时保持对日常生活的审视态度。纯粹哲学往往试图回答一些无解的问题,在穷极一切可能性之后宣告尝试失败,却仍乐此不疲于这种追求。哲学在这个过程中拉开了与经验的距离,自身变得纯粹起来。
在沉潜20多年的《资本论》研究过程中,张薰华从中央党校系统学习伊始,继而在教学过程中将三卷的庞大内容体系条分缕析,再加以提纲挈领,形成言简意赅的独特解读——《〈资本论〉提要》和《〈资本论〉难句试解》。
字挟风霜,激情横溢,是晚清“危言体”散文的总体特征。
  吴忠怀在《危言跋》中说汤寿潜文章的每一篇“横议”中无不充满着“不可一世”的“忧愤之气”,“其所论列,微词长言,泪与声俱,字字从忠爱之心流出。大旨讲明格致,缮固道德,而以变学校,正人心为亟”(44)。世人读到这样的文字,亦顿为之热血沸腾。汤寿潜在文章中这样批判晚清时期的科举取士和人才培养制度:
  呜呼!变而至于八股取士,弊将工者未必得,拙者未必失,且谬种流传而拙者反必得,在有明之季而冗滥为已极矣。黄宗羲探本于唐权德舆之驳柳冕,谓“徒使庸妄之辈充塞天下”。(《危言》卷一《考试》,《危言三种》,第274)
  嗟乎!自选举之典废,而牙牙学语便以“黄金屋”“万钟粟”歆动之。其未仕也,如饥蝇慕膻;其既仕也,如驽马恋栈。率天下人而尽归于顽钝无耻,病先入于人心,患卒中于家国。(《危言》卷一《限仕》,《危言三种》,第291)
“危言体”作家还非常善于利用连续的短句和排比句,为文章造势,如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中就有谓: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讲农学,利水道,化瘠土为良田,使地尽其利;造铁路,设电线,薄税敛,保商务,使物畅其流。……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盛世危言·自序》,《危言三种》,第1516)
在“危言体”政论散文中还有一个极为有趣的现象,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比较喜欢使用呼告的修辞,希望通过文章振臂高呼,使天下人云集响应,于是我们便会在晚清“危言体”散文中发现,作者时常会在文中提炼出简劲有力而又振聋发聩、警策人心的警句或口号。如汤寿潜的《书院》篇中就有谓:“贫于财之非贫,而贫于才之谓贫。”这是汤氏政论中通过较为完整的论述之后所得出的重要观点,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极力主张改革教育体制,加强对实用人才的培养,他在文中说:“人知中国之财所由贫,而不知中国之财之贫,枢纽于中国之才之贫也。五十年来,创不谓不巨,痛不谓不深也,而尚聚讼于汉宋,桎梏于八股,湛溺于声律,规模于楷法,岂盲者遂忘视,躄者遂忘履欤!抑中国之大,人才之众,而所教非所求,所求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欤!然而四五百年之宗尚,我朝二百四五十年所损益,一旦欲移易其耳目,拔去其根株,举学校之制荡涤而摧陷之,必有哗于列者,必有议其后者。”(69)汤寿潜的这一口号,在当时确乎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在《西学》《考试》诸篇中就有很多呼应,文长不引。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很多警句格言或鼓动性的口号,皆因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而广为流传。早在殷商时期,庶民因不满纣王的横征暴敛、穷奢极欲,就有“天何日丧,吾与汝偕亡”的呼号,陈涉起义时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莫不如此。更有甚者,顾炎武《日知录》里的相关文辞被凝练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通俗的口号而广为流传。到了近代社会,这种通俗而简劲的警句式口号,在鼓动社会变革潮流中所起的作用,自不应小觑。朱自清先生在《论标语口号》一文中就有曰:“现代标语口号不但要唤醒集体的人群或民众起来行动,并且要帮助他们组织起来。标语口号往往是这种集体运动的纲领。”
以汤寿潜《危言》问世为标志,晚清“危言体”政论散文一时蔚然兴起。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经世致用传统的强势回归。它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积贫积弱之后思想界、文学界掀起“自改革”运动风潮的必然结果。“危言体”以“直言无隐”的写作理念,直面晚清的社会弊政,提出革新自强的主张,其文往往字挟风霜,激情横溢,形成了与桐城派完全不同的新语体、新文风,其发轫之功不可埋没。
“艺术”包含两类含义:一是由特定规范所支撑、在某种发展序列中的艺术生产行动及其产品;二是自足的、以其具有完备性和个体价值完满性为基础的人工制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5#
 楼主| 发表于 2021-5-3 20:07 | 只看该作者
20210502笔记
根据马克思的晚年思想,一般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走向未来社会,而某些处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的落后国家,在世界市场形成以后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未来社会(马克思:《马·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一书摘要》,《马克思古代社会史笔记》,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7118页;马克思:《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37)。可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特殊表达,“非资本主义道路”专指那些处于前资本主义社会的落后国家不经过资本主义而走向未来社会的一种道路,即学术界所称“东方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认为,与“东方社会主义道路”相比,“非资本主义道路”更显包容性,它涵盖从前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以及革命、过渡、建设等阶段。
中国哲学从学科建立伊始就是比较哲学,所以当代中国哲学的研究不可能离开比较哲学的视域和方法。当代中国哲学家们想要取得哲学性的突破,关键在于抓住“中国哲学意识”,即中国哲学当中带有原发意味的问题,如较多学者认可“生”是“中国哲学意识”的大本大源,而“生生”或“生活”是当代儒家哲学理论新发展的根源。当代致力于建构新哲学思想的哲学家们,都要基于“生生”来发展其情本论、仁本论、事本论、家本论、意本论等新理论。本文认为,中国哲学要返本开新,要通过经典解释来实现义理建构,方能真正实现中国哲学的哲理开新。意哲学发扬比较哲学的视域和方法,认为意之本体通于道,通过对《道德经》《周易》等经文的随文哲学注释,来实现基于“意”本体的、体系性的哲学义理建构,从而推动作为比较哲学的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领域的全新登场。
熊十力《新唯识论》重点批判唯识论或佛教思想中的“缘起性空”说,反对把“空”理解为寂灭、空寂之意,反对佛家不重视“生生”的维度,明确不赞成轻视生的倾向。熊十力指出,在本体论、存在论上,佛经都讲得不错,但不强调世界本然存在状态有活力、有生机的一面,颇显欠缺。“生”的活力应该落实在个人生命中,因为没有活力就无法理解世界存在着、进行中的生机和生命。个人的意识一旦停滞不动,也无法理解世界之活力与生生不息。⑦《新唯识论》体现了熊十力先生对佛家不讲生生不息的世界原始状态的批判。
生活儒学相关著作用了大量海德格尔式的“玄”言,不仅一般大众读者很难理解,甚至学者有时也觉得理解困难,如“生活是无”——生活就是没有、无、空——这在哲学上完全可以证成,但放在日常语境中很难被理解。
无论是老子、庄子还是之后的郭象,道家对“爱”的强调比较有限,道家更主张的是“天地不仁”式自然而然的状态。至于佛家,则从本体上说“空”,讲一切都是“缘起性空”“幻尘假有”,显然缘起性空之说也不过分强调“缘”。所谓“缘”,是一种黏合性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佛家所想要突出的,而是儒家所要强调的。
儒家要“成事”,道家不去改变事物之自然状态,佛家要放下。因此主张以意念参与进入生生不息之世界并寻求改变,这是儒家的做法;道家的意念存诸世界,其倾向是无可奈何、无所谓的;佛家则说当下是“空”的,意念要体会到这个世界本真的、原始的空,并沉寂在这种境界中。三家的精神旨趣不尽相同,真正要“成事”、要改变世界的是儒家。
儒学不仅要修身养性,还有强烈改变时代的意愿和力量。反观孔子本身在政治或者事功方面应该说是失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累累如丧家之犬”,甚至感喟“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己矣夫”,但孔子生命的意义不局限于此,恰恰在于之后“退而删《诗》《书》、定礼乐”,提出一套儒家说法。“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说思想者的使命在于为世人提供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不见得要直接为现实服务。
中国人口基数相对来说庞大,总会有一批人自我发现,自愿选择去继承和发扬中国哲学之“道”,从客观上讲,事实也是如此——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每个时代总有人前赴后继光大基于经典的中国哲学之道。
《易》古奥难测,存在巨大诠释空间,历史上凡成为易学大家者,都不是因为《周易》本身,而是因为学人用于解释《周易》的哲学创新,例如汉代的易学取决于经学的哲学范式、宋代的易学取决于哲学和理学的哲学范式,世界观的转变导致周易观的转变。可见,《周易》诠释中真正的突破就在于哲学的突破,从历代思想的演变来看,《周易》在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与对其进行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关系密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5 14:09 | 只看该作者
20180706南怀瑾:《金刚经》中最经典的38
《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浅处说,《金刚经》解决的是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从深处说,《金刚经》谈的是宇宙真理、时空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亦是很重要的。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喜欢念金刚经;讲经者,喜欢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
自从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成汉字以来,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刚经》,为其进行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金刚经》更是结有深厚的因缘。
禅宗大德,六祖惠能禅师,是因为在街边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后来,他远赴千里之外去亲近五祖,五祖专为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他才豁然大悟。
《金刚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其探讨解脱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为“佛门的智慧之母”。同时,不学佛的人也能够在其中获得重要的人生启迪,所以通常意义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1、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3、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南怀瑾: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4、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南怀瑾: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来布施来修行,应该不住相,一切现象不留,心中若留一点现象,已经不是学佛的境界了。
5、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南怀瑾: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8、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南怀瑾: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9、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南怀瑾: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1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南怀瑾: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1、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南怀瑾: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3、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南怀瑾: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南怀瑾:佛告诉你,这个世界一个一个灰尘,一粒一粒灰尘,一个分子一个分子,组合拢来,构成了一个物理世界。你把地球物理世界打烂了,分析了,本来就是空的,没有世界的存在。
15、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1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南怀瑾: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17、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一,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18、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南怀瑾: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1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20、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2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南怀瑾: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22、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南怀瑾:世间一切法,都是佛法,没有哪一点法不是佛法……随时随地的任何一颗灰尘,清净的地方,脏的地方,处处佛在现前,这就是如来。
2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怀瑾: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24、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南怀瑾:什么叫一切法?一切法皆空嘛!……这是一个观念问题,观念说有一个法就有了,观念说空就空了。
2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南怀瑾:空灵的,广大的,一切都不著的,一切都不住的。
26、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最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最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27、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2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南怀瑾: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29、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南怀瑾:千万不可以著相,你不要以有形的观念来看佛。
3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31、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南怀瑾: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3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南怀瑾: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
33、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南怀瑾: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34、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35、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南怀瑾:真正知道了一切法无我的时候,达到了无我的境界,自然达到了无生法忍的境界。
无生法忍:佛自己说,过去修忍辱波罗密的时候,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没有动过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没有觉得痛苦……这是定,这是无生法忍,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36、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南怀瑾: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
37、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8、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南怀瑾: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
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7#
 楼主| 发表于 2021-5-7 15:54 | 只看该作者
20210506笔记
对于有14亿人均智商105(按1000个人里平均有一个智商150的,就有上千万)巨大人群的中国人来说,GDP世界第二只是“小菜一碟”、甚至世界第一远非远期和终极目标,人均GDP世界第一才是中国经济的远景目标(到时再看美国街头还有人敢欺负亚裔?)。
行是知之始,知乃行之成。
严格来说,纯粹独立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不可避免地处在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即使选择独居的人亦是如此。这来源于文化的塑造。比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及思考行为方式就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思维方式更具有群体倾向,比如对家庭和集体的依赖,而美国人则更关注个体性,比如价值观与信仰比较倾向于个人特色的标榜等。反过来看,文化又是人所创造的,是属于某个社会的产物。因此,文化、人与社会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动态有机体系之中,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结果,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符号学家洛特曼曾将文化看作由符号组成的动态的、非匀质的域,每个符号域便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都以动态的方式相对独立地自我运转,不同符号域之间存在着可渗透的边缘界限,文化交流也因此而成为可能。
 从我国的文化特色来看,应该注意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无论是在民族层面还是在社会行业层面,我国的文化体系都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性,维护这种多元性不仅关系到文化遗产,也关系到国计民生;第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文化导向传统,从上古传说中的神农氏创五弦琴以匡正人心,到后来的礼乐之制,再到当下和谐社会创建等,在本质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通过引导、推广一种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体系,来达到对人与社会的某种有利的导向型结果。这两个方面也都是中国文化这个巨型系统本身所特有的内在机制,是历经了数千年的进退、变迁、动荡和交流积淀而成的文化运作方式。
在英国民调中入选全球百位天才的自闭症者丹尼尔·塔米特(DanielTammet)也不例外。丹尼尔的社交情商极弱,但数字直觉超群。他能精确地背出圆周率π小数点后22514位、能快速识别10000以内的质数,却无法直视人脸、对视眼神,“除了数字、没有任何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8#
 楼主| 发表于 2021-5-7 15:55 | 只看该作者
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套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一句不失恰当的评价,足以显示出毛泽东在军事家序列中占据显赫位置。当下我们正享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带来的和平安宁,在新时代如何才能很好地继承这份重要军事思想遗产,值得“用心去想一想”。
战争及相关影响因素始终处于非线性运转状态,《孙子》言及的“动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常山之蛇”均为意象性表述。战场上充满或然性迷雾,指挥员之灵明,便是驱散迷雾的劲风。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奇迹。“易为大道之源”,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中华民族思想发生、发展的信息涵泳其中。
用支离的方法,将花瓣、花托等全部组件拼凑接合到一起,永远成不了鲜花。同样,程式化研究泛滥,见得多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
“一种精神,两套本领”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引领中华民族走出沉沦的伟大实践中,动员更新天地之力疏浚中国军事思想的航道,让历史的巨流重新奔腾出波澜壮阔的新气象。军事思想的精进亦如一棵大树的生长,需发动生命的全副机能,向高远处伸展。194710月,毛泽东以他那带有浓烈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笔触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将“战争游泳术”升华为“一种精神,两套本领”。
  首先,要获得“一切以中国人民的意志为意志”的精神。“本军是中国人民的军队,一切以中国人民的意志为意志。本军的政策,代表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战斗的精神支柱。其次,要获得“歼灭敌人、唤起民众”的两套本领。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指出,“本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们!我们现在担负了我国革命历史上最重要最光荣的任务,我们应当积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伟大祖国哪一天能由黑暗转入光明,我亲爱同胞哪一天能过人的生活,能按自己的愿望选择自己的政府,依靠我们的努力来决定。我全军将士必须提高军事艺术,在必胜的战争中勇猛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必须提高觉悟性,人人学会歼灭敌人、唤起民众两套本领”。
智库作为所在国立法、行政、司法权力机构之外的“第四力量”,在培养与储备人才、影响政治决策、引导公众舆论、开展政治外交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世界史,很多大国发展与崛起的背后,都有来自智库的力量支撑。
物理主义是当代哲学解释心灵的主流立场。在物理主义框架下处理意识问题和伦理规范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条主要进路。一方面,物理主义者关于物理主义本身存在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非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批评。针对无我的还原物理主义,有我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既拒斥物理主义内部的还原论,也拒斥反对物理主义的二元论,在非还原论的思路下发展了物理主义的系统观点,拓展了物理主义的未来图景。
物理主义认为:世界上有什么事物存在,应该由物理学来决定。如果按照层级论,世间万物可以分为社会群体、生命体、神经元、细胞、原子、微观粒子六个层级。
30多年,关于感受质的争论一直是心灵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争论。从西方哲学传统来看,查尔莫斯哲学是笛卡尔哲学的延续,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把思维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查尔莫斯提出意识的难问题,把感受质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从笛卡尔到查尔莫斯,人类对思想的特征、意识的本性的理解得到大大的推进。很多在笛卡尔看来是人所独有的思维特征,其机制都可以为科学所解释,甚至实现在机器上,唯独现象意识似乎是人所独有而不能复制。如果现象意识最终能得到科学说明,那似乎就意味着人类将失去人之为人的独特地位。关于现象意识的争论成为当代心灵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争论,其原因即在于此。
阐释学具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两种面向。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无限性面向乃是以从主体及其视域出发的意义阐发为中心,视域是无限延展的;而有限性面向是以阐释者、阐释对象及其所处的世界为中心。后者就是罗姆巴赫所言密释学的含义。在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之中,阐释学不仅是达成理解的艺术,更是安置意义、使主体融入共创的世界共同体的艺术,是均衡个别世界的原初经验和多元世界之整体框架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阐释学超越了作为普遍方法的诠释学而具有一种原创性意义,即成为一种追求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均衡的生活艺术。
张江教授近年对“阐释学”用力甚著,力主以“阐释学”翻译Hermeneutik/Hermeneutics,取代“诠释学”和“解释学”等传统译法。“阐释”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新的译法,而且在内涵上也更为丰富,强化了这一活动的动态发生性质以及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张力,这是个很具有现象学意味的概念。按照德文术语,“阐释”更接近于Auslegung,而非Interpretation,因此笔者认为,实际上不必纠结于“阐释学”应作为Hermeneutik的更优汉译,从某种意义上说,“阐释学”的内涵经张江教授的发挥,已经超越了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解释学”传统,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创性概念。①
张江教授对于“阐释”的推崇有着完整的汉字考据和义理上的分析。在2019年《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一文中,他再度将“阐释”与“诠释”对置,辨析二者的内涵差别。“诠释”的目的乃是“以确证经籍之本义,尤其是以书写者原意为基本追索,无歧义、可印证、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可”,而“阐释”的目的在于“以文本为附体,推阐大旨,衍生义理,尚时重用,且‘道常无名’,‘寄言出意’,乃达释之目的”。因此“诠释”乃是“寻求与求证文本的可能意蕴,排除文本以外的任何可能”,而“阐释”是“追求附加与求证文本的意蕴可能,将无限可能赋予文本”。经此分析,“尚时重用”的阐释较之更执着于文本和客观意义的“诠释”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张江教授继而论述了“阐释”活动的基本面向,即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并以圆周率和正态分布的方式对之加以描述。有限与无限的阐释,其决定因素就是阐释对象、阐释者和阐释境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9#
 楼主| 发表于 2021-5-8 13:48 | 只看该作者
20210506笔记
对于有14亿人均智商105(按1000个人里平均有一个智商150的,就有上千万)巨大人群的中国人来说,GDP世界第二只是“小菜一碟”、甚至世界第一远非远期和终极目标,人均GDP世界第一才是中国经济的远景目标(到时再看美国街头还有人敢欺负亚裔?)。
行是知之始,知乃行之成。
严格来说,纯粹独立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不可避免地处在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即使选择独居的人亦是如此。这来源于文化的塑造。比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模式及思考行为方式就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社会心理学与人类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与思维方式更具有群体倾向,比如对家庭和集体的依赖,而美国人则更关注个体性,比如价值观与信仰比较倾向于个人特色的标榜等。反过来看,文化又是人所创造的,是属于某个社会的产物。因此,文化、人与社会处在一个辩证统一的动态有机体系之中,三者互为条件,互为结果,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符号学家洛特曼曾将文化看作由符号组成的动态的、非匀质的域,每个符号域便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都以动态的方式相对独立地自我运转,不同符号域之间存在着可渗透的边缘界限,文化交流也因此而成为可能。
 从我国的文化特色来看,应该注意两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无论是在民族层面还是在社会行业层面,我国的文化体系都呈现出明显的多元特性,维护这种多元性不仅关系到文化遗产,也关系到国计民生;第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文化导向传统,从上古传说中的神农氏创五弦琴以匡正人心,到后来的礼乐之制,再到当下和谐社会创建等,在本质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即通过引导、推广一种主流文化与价值观体系,来达到对人与社会的某种有利的导向型结果。这两个方面也都是中国文化这个巨型系统本身所特有的内在机制,是历经了数千年的进退、变迁、动荡和交流积淀而成的文化运作方式。
在英国民调中入选全球百位天才的自闭症者丹尼尔·塔米特(DanielTammet)也不例外。丹尼尔的社交情商极弱,但数字直觉超群。他能精确地背出圆周率π小数点后22514位、能快速识别10000以内的质数,却无法直视人脸、对视眼神,“除了数字、没有任何朋友”。
 毛泽东是“掌握打开这个时代军事奥秘之锁的全套钥匙的一个时代人物”,一句不失恰当的评价,足以显示出毛泽东在军事家序列中占据显赫位置。当下我们正享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带来的和平安宁,在新时代如何才能很好地继承这份重要军事思想遗产,值得“用心去想一想”。
战争及相关影响因素始终处于非线性运转状态,《孙子》言及的“动于九天之上,藏于九地之下”“常山之蛇”均为意象性表述。战场上充满或然性迷雾,指挥员之灵明,便是驱散迷雾的劲风。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奇迹。“易为大道之源”,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中华民族思想发生、发展的信息涵泳其中。
用支离的方法,将花瓣、花托等全部组件拼凑接合到一起,永远成不了鲜花。同样,程式化研究泛滥,见得多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
“一种精神,两套本领”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引领中华民族走出沉沦的伟大实践中,动员更新天地之力疏浚中国军事思想的航道,让历史的巨流重新奔腾出波澜壮阔的新气象。军事思想的精进亦如一棵大树的生长,需发动生命的全副机能,向高远处伸展。194710月,毛泽东以他那带有浓烈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笔触起草《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将“战争游泳术”升华为“一种精神,两套本领”。
  首先,要获得“一切以中国人民的意志为意志”的精神。“本军是中国人民的军队,一切以中国人民的意志为意志。本军的政策,代表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军队是人民的军队,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战斗的精神支柱。其次,要获得“歼灭敌人、唤起民众”的两套本领。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指出,“本军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同志们!我们现在担负了我国革命历史上最重要最光荣的任务,我们应当积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我伟大祖国哪一天能由黑暗转入光明,我亲爱同胞哪一天能过人的生活,能按自己的愿望选择自己的政府,依靠我们的努力来决定。我全军将士必须提高军事艺术,在必胜的战争中勇猛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一切敌人。必须提高觉悟性,人人学会歼灭敌人、唤起民众两套本领”。
智库作为所在国立法、行政、司法权力机构之外的“第四力量”,在培养与储备人才、影响政治决策、引导公众舆论、开展政治外交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纵观世界史,很多大国发展与崛起的背后,都有来自智库的力量支撑。
物理主义是当代哲学解释心灵的主流立场。在物理主义框架下处理意识问题和伦理规范问题是当代哲学的一条主要进路。一方面,物理主义者关于物理主义本身存在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非物理主义者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批评。针对无我的还原物理主义,有我的非还原物理主义既拒斥物理主义内部的还原论,也拒斥反对物理主义的二元论,在非还原论的思路下发展了物理主义的系统观点,拓展了物理主义的未来图景。
物理主义认为:世界上有什么事物存在,应该由物理学来决定。如果按照层级论,世间万物可以分为社会群体、生命体、神经元、细胞、原子、微观粒子六个层级。
30多年,关于感受质的争论一直是心灵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争论。从西方哲学传统来看,查尔莫斯哲学是笛卡尔哲学的延续,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把思维作为人的本质特征。查尔莫斯提出意识的难问题,把感受质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从笛卡尔到查尔莫斯,人类对思想的特征、意识的本性的理解得到大大的推进。很多在笛卡尔看来是人所独有的思维特征,其机制都可以为科学所解释,甚至实现在机器上,唯独现象意识似乎是人所独有而不能复制。如果现象意识最终能得到科学说明,那似乎就意味着人类将失去人之为人的独特地位。关于现象意识的争论成为当代心灵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争论,其原因即在于此。
阐释学具有限性与无限性这两种面向。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无限性面向乃是以从主体及其视域出发的意义阐发为中心,视域是无限延展的;而有限性面向是以阐释者、阐释对象及其所处的世界为中心。后者就是罗姆巴赫所言密释学的含义。在作为生活结构的世界之中,阐释学不仅是达成理解的艺术,更是安置意义、使主体融入共创的世界共同体的艺术,是均衡个别世界的原初经验和多元世界之整体框架的艺术。在这个意义上,阐释学超越了作为普遍方法的诠释学而具有一种原创性意义,即成为一种追求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均衡的生活艺术。
张江教授近年对“阐释学”用力甚著,力主以“阐释学”翻译Hermeneutik/Hermeneutics,取代“诠释学”和“解释学”等传统译法。“阐释”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新的译法,而且在内涵上也更为丰富,强化了这一活动的动态发生性质以及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张力,这是个很具有现象学意味的概念。按照德文术语,“阐释”更接近于Auslegung,而非Interpretation,因此笔者认为,实际上不必纠结于“阐释学”应作为Hermeneutik的更优汉译,从某种意义上说,“阐释学”的内涵经张江教授的发挥,已经超越了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解释学”传统,而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创性概念。①
张江教授对于“阐释”的推崇有着完整的汉字考据和义理上的分析。在2019年《论阐释的有限与无限》一文中,他再度将“阐释”与“诠释”对置,辨析二者的内涵差别。“诠释”的目的乃是“以确证经籍之本义,尤其是以书写者原意为基本追索,无歧义、可印证、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可”,而“阐释”的目的在于“以文本为附体,推阐大旨,衍生义理,尚时重用,且‘道常无名’,‘寄言出意’,乃达释之目的”。因此“诠释”乃是“寻求与求证文本的可能意蕴,排除文本以外的任何可能”,而“阐释”是“追求附加与求证文本的意蕴可能,将无限可能赋予文本”。经此分析,“尚时重用”的阐释较之更执着于文本和客观意义的“诠释”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张江教授继而论述了“阐释”活动的基本面向,即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并以圆周率和正态分布的方式对之加以描述。有限与无限的阐释,其决定因素就是阐释对象、阐释者和阐释境域。
大事未明,如丧考妣
“过去我们叫苏维埃代表大会制度,苏维埃就是代表会议,我们又叫‘苏维埃’,又叫‘代表大会’,‘苏维埃代表大会’就成了‘代表大会代表大会’。这是死搬外国名词。现在我们就用‘人民代表会议’这一名词”。
1921年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奠基立业,创造辉煌开辟未来,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饱尝艰辛而风华正茂。
列宁开创了十月革命道路,对于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中国和俄国、中国和苏联的国情有很大不同,中国共产党人必须把“俄国人的路”转化为自己的路,走出一条紧跟时代潮流、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0#
 楼主| 发表于 2021-5-9 16:02 | 只看该作者
20210508笔记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一部领导人民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彰显其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一部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深刻理解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百年历程,应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逻辑,进一步继承和弘扬我们党倡导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
在生产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快速发展。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打造的工业物联网平台Predix,中国徐工集团的“徐工工业云”,开启了“互联网+云技术+智能制造”的新模式。在流通领域,阿里巴巴、亚马逊(Amazon)、京东、易贝(eBay)、乐天(Lotte)等成为世界性和区域性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影响全球几十亿人的购物和消费方式;优步(Uber)、来福车(Lyft)、滴滴出行等出行平台,改变传统的出行模式,降低了客运时间成本;菜鸟、货车帮、闪送、中储智运等物流平台提高物流速度,显著降低了社会物流费用。在媒体和社交领域,国外的优兔(YouTube)、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国内的爱奇艺、微信、微博等,为人们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满足人们多样化文体娱乐和社交需求。在搜索引擎领域,美国的谷歌(Google)、中国的百度等搜索平台,连接海量信息资源,为人们提供快速获取信息的工具。在金融服务领域,贝宝(PayPal)、支付宝、微信钱包、京东白条等金融互联网平台快速崛起,创新金融产品类型和服务方式,推进金融普惠性,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构成潜在的金融风险。
 以谷歌(Google)、苹果(Apple)、脸书(Facebook)和亚马逊(Amazon)互联网四巨头为代表的“GAFA”,形成数字经济生产和货物及服务贸易的新垄断形式,在跨大西洋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中具有强劲优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数字中国”,将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方针。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2019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30强中,有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百度、网易、美团点评、京东、拼多多、360、携程网、微博10家中国企业入列,中国互联网企业总市值达9540.17亿美元,占全球30强总市值的27.2%
古人并没有现代学科体制视野下的“文学”概念,所推重、使用的概念乃 “文章”。“文章”范围广泛,“文史不分”甚至“文史同体”,而读者又多有“以文识史”的习惯,如《三国演义》即被当作“一部绝好的通俗历史”,“在几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没有一部书比得上他的魔力”,故从历史史料出发讨论文学亦成习惯。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著于群书,虽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
夫传奇之作也,骚人韵士,以锦绣之心,风雷之笔,涵天地于掌中,舒造化于指下,无者造之而使有,有者化之而使无,不惟不必有其事,亦竟不必有其人。所为空中之楼阁,海外之三山,倏有倏无,令阅者惊风云之变态而已耳,安所规于或有或无,而始措笔而摛词耶!
世上先有《水浒传》一部,然后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若夫姓某名某,不过劈空捏造,以实其事耳。如世上先有淫妇人,然后以杨雄之妻、武松之嫂实之;世上先有马泊六,然后以王婆实之;世上先有家奴与主母通奸,然后以卢俊义之贾氏、李固实之。若管营,若差拨,若董超,若薛霸,若富安,若陆谦,情状逼真,笑语欲活。非世上先有是事,即令文人面壁九年,呕血十石,亦何能至此哉!亦何能至此哉!此《水浒传》之所以与天地相终始也与?
研究者应汲取古典考据学严谨、求实之精神,从两个层面开展“据事”工作:本事资料的发掘与整理、本事改写资料的发掘与整理。前者指尽力去发掘作品背后的“真人”“真事”及相关情境资料,后者指比照现实本事资料与文学作品中经叙述而呈现的故事,细校其异同。一般而言,“文学作品,并不是任何实事的忠实记录”,文学“要反映生活的本质,那就要研究大量的生活现象,而又敢于选择、提炼和改写这些生活的细节,使它们服从于主题的要求”,故现当代文学研究之“据事”,既包括对“真人真事”或真实情境资料的发掘,也包括对本事进行“选择、提炼和改写”等文学生产过程材料的校读与整理。
总的来说,本事批评在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转换与运用,困难与希望同在。对于当前学界聚讼纷纭的“古典化”“史学化”趋势,重要的不是争论而是实践。无论本事研究,还是类似的文学版本、手稿、日记、书信、家世、档案等研究,都需正确理解“以古为师”:不“以古为师”,则无以重建规范、夯实学科基础;不进行“创造性转换”,泥陷于古或“挟古自重”,则必不能适应对象与问题的复杂性,也无以发挥现当代研究视野开阔、与西方批评理论融会贯通、思想原创性强的既有优势。倘能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兼顾学术根基与历史底蕴,对现当代文学新的问题空间及其丰富意蕴的发掘,无疑都大可预期。至于对“古典化”“史学化”多有批评的评论家,则更宜对古典考据学的现代转换与运用抱有信心和耐心,甚至不妨亲与其役,寻求“文史对话”之新路径,共同促成现当代文学研究传统的调整与重建。
相对于西方的物质本体,中国更偏向于观念本体;中国的“内圣外王”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可以更好地让中国与周边“融为一体”。
邓中夏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一文中将当时思想界的各种思潮总结为三派:一派是以梁启超、梁漱溟、章行严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坚持反对新文化的立场;一派是以胡适、丁文江等为代表的“科学方法派”,他们一方面继续维护民主与科学两面旗帜,反对封建的复古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又竭力阻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第三派是以李大钊、陈独秀为首的“唯物史观派”。后两派起先都同属于新文化运动派,马克思主义传入以后分裂为两派。邓中夏对当时思想界三大派系作了分析,他说:“东方文化派可说代表农业手工业的封建思想(或称宗法思想),科学方法派可说是代表新式工业的资产阶级思想,唯物史观派可说是代表新式工业的无产阶级思想,这些思想都不是偶然发生的,都有他们的背景。”3 以唯物史观派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一面与保守复古派论战,一面与西化派论战,在论战中大大加快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1#
 楼主| 发表于 2021-5-11 14:25 | 只看该作者
20210510笔记
这一过程伴随着很大的热情。一片片完整的天地展现开来。心智的和精神的渴望都是巨大的。渗透着一种精神潮流。有一种一个新时代正在开始的感觉……那是一段非常有趣而又紧张的时期,它为最有文化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打开了新世界,为精神文化的创造解放了灵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2#
 楼主| 发表于 2021-5-11 14:26 | 只看该作者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沉着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一些基础和前沿领域取得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若干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跃升;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积蓄了强大势能,为我国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3#
 楼主| 发表于 2021-5-11 14:27 | 只看该作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发展阶段灿烂图景徐徐铺展,奋进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开启新发展阶段历史进程的伟大时刻,尤须认识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不可能轻轻松松、一帆风顺,必然要经历一番艰苦磨炼和斗争。我们要在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万众一心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进军。中国已经在历史和现实中书写了伟大的发展奇迹,必将在未来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学史力行就要铭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为什么人、依靠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来自于人民,党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新时代学史力行,就是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方面,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困难。要把人民的获得感作为各项工作的评价标准,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知群众冷暖、解群众疑惑,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另一方面,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面向未来,要努力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努力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中国共产党从历史走向未来,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干,做一件成一件,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4#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6:12 | 只看该作者
20210512笔记
近年来,收藏界对民国名人书札兴趣日增。何炳松的不少书札也在拍卖会上次第浮现。2016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就出现二通何炳松的书札,现考释如下:
  望道先生大鉴:
  奉九月十日,僧示教知奉照。先生与东华先生合撰之《初中国文》已在赶编,不日可以完稿。百忙之中,荷蒙拨冗近行,至为铭感。
  敝馆对于此书应早经预定,须于两年之内全数出齐,期望之切,一言难尽。第二册完稿后,拟仍照两位将来改各册,克日完成以资。结束而便交代,素荷关爱,想承执允。如蒙便中,通谈尤深,欣素先出后谢。并候
  著安!
  何
  21/9/12
此信是何炳松写给著名教育家、翻译家、语言学家陈望道的,收信地址为上海法租界巨泼来斯路美华里十九号,撰写时间是民国二十一年(1933)九月十二日。
与此信一并拍卖的,恰好有陈望道的回信:
  柏丞先生:
  第三册已打计划,准备续写,请勿念。此次愆期,系我病误,我须负责,仍承关顾,至深铭感。吪累东华,甚觉不安。百元支票一张,业已连同来示送交东华兄矣。勿复,即祝
  健康!
  望道
  九月十三日晚九时,一九二三年。
  云五先生乞代致意
裴师函丈:
  昨奉覆谕,暨原书一册,均敬收悉。当将尊开各书转商云五先生。据云,各书中尚有《学问的上进》《地理环境之影响》《卡尼基自传》三书待译。前一种已购到原书,兹谨另即寄呈。请赐教定,译竣日期开示,以便正式奉约。此书较为难译,故将来仍当照特例致酬。唯约上,当仍书五元字样,以免破例,还祈亮察。后二种原书尚未购得,容再奉托,唯稿费拟照常例办理,谨先陈明。顺请
  道安!
  受业何炳松叩上
中国菜世界第一,这是毫无问题的。中国菜中很可能是北京菜或在北京的山东菜第一。广东菜、四川菜、福建菜都是各有专长,而又各自成体系的中国菜,能与北京菜媲美。别的地方的菜虽有专长的,可是不成体系,只是独特的菜而已。
194112日,邓嗣禹在发出邀请函之前,曾以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名义,和周一良联名给赵元任发出过一封说明信,信札内容全文如下:
  元任先生:
  先请您恕我们的冒昧。
  这次哈佛中国学生会的讲演,听说您过于谦让,辞谢不来。我们因在学生会里负一点责任,所以另外写这封信有所解释。这回的演讲主办目的与其说是学术的,不如说是宣传的。我们想在这个不被注意中国的校园里,引起大家的兴趣与了解,不外乎宣传国光。题目大致为Chinesethought(中国思想)一类,内容还可有出入。我们想,您何妨来讨论中国语言的特性与中国思想之关系一类题目,即使讲纯粹语言方面问题也无不可。“名者实之实”,我们只要把讲题twist(转换)一下就行了。假如这个讲演会里全是洋人主讲,没有一位中国学者参加,似乎就不合适。所以我们十二分地希望您再考虑考虑,惠然允诺!
  敬祝,安好!
  邓嗣禹、周一良 谨记
  赵元任在收到邓嗣禹和周一良联名的信函之后,想必是犹豫过几天。但是,从一位中国学者的责任感角度,他还是同意前往,并把近期发表的论文按照要求“转换”为演讲的内容,确定最后的演讲题目为:“汉语词义的节奏和结构”。这封回信,赵元任当时是用英文写就,笔者翻译如下。且看他在信中是如何解释这种转换的:
  亲爱的邓先生:
  请原谅我这么晚才回答您对我演讲题目的询问。我真的没有什么适合这个系列的东西,您和周先生也很好地让我把这个话题“转换”了一下,使任何事情都符合我的意愿,我觉得我应该为这个事业做点什么,我大胆地接受了邀请,我所拥有的,是去年12月在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美国语言学会举办的会议上读到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有点技术性和枯燥,而且是为《语言》杂志承诺的。不过,我试着“转换”一下,把它改成标题:汉语词义的节奏和结构。如果您觉得应该改,请告诉我。
  1941114
  在200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年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40123031日,赵元任夫妇到普罗维登斯,参加美国语言学会(LSA)的会议。会上,宣读的论文题目为WordConception(字的概念)。从论文(《字的概念》),到演讲内容《汉语词义的节奏和结构》,这种转换方式确实是比较大的。
由于唐代历时长,初期和末期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州县等级划分也有一些变化。尤其是唐中期以后,随着江南经济快速发展,江南上等以上州县数量增多。如唐代浙西道、浙东道所辖的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越州、婺州、衢州、处州、温州、台州、明州,中唐以后多为富庶繁盛之地,人口有较快增长,因此其州县等级大多在上等之上。据《新唐书》记载,两浙地区13州除越州为浙东观察使治所地位特殊外,有1州为雄州、2州为望州,其余9州均为上州。74个县除杭州唐山县、明州象山县、处州青田县和龙泉县,因不满六千户而属于中县外,其余均为六千户以上的上县;而在这70个上县中还有望县36个、紧县21个。唐前期上等州县多集中在北方,尤其是望县,中唐以后州县等级的变化,充分说明两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职官如诸州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六曹等,及诸县令、丞、簿、尉,迄今尚未有专门研究成果问世、历代方志所记亦参差不齐,甚至大多寥寥无几付之阙如者,则据已有资料以补阙为主、订讹为辅。此类州县佐官下吏位虽不显,但确是唐代许多名臣贤相历练进阶之途,许多文人墨客在任职期间寄情山水题咏抒怀,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料,是值得关注的官吏群体。
长久以来,现象学便是以重整人类认识论传统的反思哲学的形象出现,以澄清事物的真相为圭臬,这与“理论”一词的原初意义极为切近。古希腊语“理论”便含有“旅行”和“观看”之义,这种实践出真知的认识与中国古人所言的“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相合。但是,正如人们往往走在不同的旅途中,理论也经常显现出“诸神之争”的状态。所以,现象学直接面对的世界是一种“理论”的复数形态,人们“永在其途”,“上下求索”。
  为了更好地走在“林中路”上,我们可以从胡塞尔那借得两个概念来进行思维训练。一是设想为“遥远的外星人”,暂时搁置已有的经验和常识,依靠智慧生物所普遍具有的意识和感觉功能,“从头”且“重新”观察政治生活。可以从某个具体的政治事务、行为或概念开始,通过尽可能描述对象的所有面向,从而在意识活动中构建其最完整的形象,把握其本原状态,努力成为对象之本质的“代言人”。二是设想为“无私的旁观者”,在各种政治观念或价值判断的冲突中抽身而出,暂时搁置自身习以为常的偏好,重新对冲突的双方或多方进行验证。在这两种思维训练中,前者重“描述”,后者重“解释”,都服务于排除前设经验和认识(即“定见”)的桎梏,以让模糊的政治世界清晰起来。
现代汉语中的“政治”一词来自日本,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时期从日本引入。从此,“政治”逐渐从一个外来词转变为普遍使用的汉语词汇。虽然“政治”已经普遍化为汉语通用语,但关于政治的内涵却有着不同的界定。比如,流行甚广的《政治学基础》一书列举了道德政治观、权力政治观、管理政治观、分配政治观、神权政治观等五种政治的内涵,并将政治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代表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可见,政治概念的内涵具有多元性。要讲清“政治”概念,就不能忽视具体的语境。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政治”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
“政治—行政”二分法是现代国家中的常见现象。就一般意义而言,政治指的是权力的产生和分配过程,即政治主体(如政党)通过特定的方式(如选举)掌握权力的过程;而行政指的是政治权力的贯彻和执行,即政治主体通过自上而下的科层官僚制进行资源提取、政策执行等活动。
  从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角度看,现代国家建设包含“政治建设”与“行政建构”两个有机组成。
官职划分为政务与事务两部分,政务官管政策,如阁员、部长、政务次长是;事务官管行政,如常务次长以下之司长、科长、科员是。二者之于民主政治有如一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政治人物这样表态:“我们希望冲突双方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分歧。”这里,“政治”指的是通过非暴力方式解决冲突的手段或机制(如谈判、斡旋、妥协等),与战争、骚乱、暗杀等暴力方式相对。当政治手段失效,军事手段就会出现,所以克劳塞维茨在其名著《战争论》中才会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冲突的难题,而解决冲突的手段则无外乎暴力与非暴力的方式。暴力方式通常采取消灭对方肉体或有生力量等来让对方服从,从而达到目的;而非暴力方式则通过双方的沟通、谈判来达成妥协,以此实现双方的和平。后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相比,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冲突往往代价更低,也更为文明。
社会学研究有四大任务,分别是:描述、分析、解释与预测。其中最难的是解释。对观察到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作出既不同于前人又能与前人进行理论对话,而且合乎逻辑的理论性解释,并非易事。
《庄子·天下》有云:慧施多方,其书五车。意思是惠施这个人的学问广博,他写过的文章够装满五辆马车,这就是成语学富五车的来历,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可是,庄子所处的还是竹简时代。一册竹简多则几千字,少则几百字,无法与纸质书籍动辄几十万字相提并论。如此说来,学富五车在今天,实在算不了什么。按古代的标准,现代大学生个个都是学富五车。饶是如此,博士们、教授们做起研究、写起论文来,还是左支右绌、捉襟见肘,书到用时方恨少。盖因如今的信息时代,各种研究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各种现象都有人研究,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无人研究过的。各种研究成果、各种理论观点五花八门、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面对文山书海,尤其是烟波浩渺的电子信息,我们该怎么办?各人自然有各人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生存之道。依拙见,悬置与悟道之路也许值得人们一试。
悬置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学对事物“本质直观”描述的追求。所谓直观性,即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内在知觉的自明性基础之上,只要事物是在此时此地的当下中显示给我,那么对这事物的感知或想象便是直观。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纯粹直观”呢?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给出的方法就是“悬置”(Suspensionof judgement),即要从意识中排除一种“自然态度”或者自然主义的态度,把超越于意识的外在事物乃至整个世界以及我们关于外在世界存在的信念都“悬置”起来。简单地说,要想探究事物的本质,先将有关的前见抛在一边,把自然态度中的外在世界变成了意识的纯粹材料,变成了现象学的“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重新表述”。这种“重新表述”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众里寻她千百遍的“创新”吗?
  悟道,来源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在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远离朝廷,身处蛮荒之地,没有了繁忙政务的缠身和同僚间的争斗。空闲下来,他日思夜想。某日半夜里,他灵感所至,突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5#
 楼主| 发表于 2021-5-13 16:12 | 只看该作者
20210512笔记
近年来,收藏界对民国名人书札兴趣日增。何炳松的不少书札也在拍卖会上次第浮现。2016年北京保利春季拍卖会,就出现二通何炳松的书札,现考释如下:
  望道先生大鉴:
  奉九月十日,僧示教知奉照。先生与东华先生合撰之《初中国文》已在赶编,不日可以完稿。百忙之中,荷蒙拨冗近行,至为铭感。
  敝馆对于此书应早经预定,须于两年之内全数出齐,期望之切,一言难尽。第二册完稿后,拟仍照两位将来改各册,克日完成以资。结束而便交代,素荷关爱,想承执允。如蒙便中,通谈尤深,欣素先出后谢。并候
  著安!
  何
  21/9/12
此信是何炳松写给著名教育家、翻译家、语言学家陈望道的,收信地址为上海法租界巨泼来斯路美华里十九号,撰写时间是民国二十一年(1933)九月十二日。
与此信一并拍卖的,恰好有陈望道的回信:
  柏丞先生:
  第三册已打计划,准备续写,请勿念。此次愆期,系我病误,我须负责,仍承关顾,至深铭感。吪累东华,甚觉不安。百元支票一张,业已连同来示送交东华兄矣。勿复,即祝
  健康!
  望道
  九月十三日晚九时,一九二三年。
  云五先生乞代致意
裴师函丈:
  昨奉覆谕,暨原书一册,均敬收悉。当将尊开各书转商云五先生。据云,各书中尚有《学问的上进》《地理环境之影响》《卡尼基自传》三书待译。前一种已购到原书,兹谨另即寄呈。请赐教定,译竣日期开示,以便正式奉约。此书较为难译,故将来仍当照特例致酬。唯约上,当仍书五元字样,以免破例,还祈亮察。后二种原书尚未购得,容再奉托,唯稿费拟照常例办理,谨先陈明。顺请
  道安!
  受业何炳松叩上
中国菜世界第一,这是毫无问题的。中国菜中很可能是北京菜或在北京的山东菜第一。广东菜、四川菜、福建菜都是各有专长,而又各自成体系的中国菜,能与北京菜媲美。别的地方的菜虽有专长的,可是不成体系,只是独特的菜而已。
194112日,邓嗣禹在发出邀请函之前,曾以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会的名义,和周一良联名给赵元任发出过一封说明信,信札内容全文如下:
  元任先生:
  先请您恕我们的冒昧。
  这次哈佛中国学生会的讲演,听说您过于谦让,辞谢不来。我们因在学生会里负一点责任,所以另外写这封信有所解释。这回的演讲主办目的与其说是学术的,不如说是宣传的。我们想在这个不被注意中国的校园里,引起大家的兴趣与了解,不外乎宣传国光。题目大致为Chinesethought(中国思想)一类,内容还可有出入。我们想,您何妨来讨论中国语言的特性与中国思想之关系一类题目,即使讲纯粹语言方面问题也无不可。“名者实之实”,我们只要把讲题twist(转换)一下就行了。假如这个讲演会里全是洋人主讲,没有一位中国学者参加,似乎就不合适。所以我们十二分地希望您再考虑考虑,惠然允诺!
  敬祝,安好!
  邓嗣禹、周一良 谨记
  赵元任在收到邓嗣禹和周一良联名的信函之后,想必是犹豫过几天。但是,从一位中国学者的责任感角度,他还是同意前往,并把近期发表的论文按照要求“转换”为演讲的内容,确定最后的演讲题目为:“汉语词义的节奏和结构”。这封回信,赵元任当时是用英文写就,笔者翻译如下。且看他在信中是如何解释这种转换的:
  亲爱的邓先生:
  请原谅我这么晚才回答您对我演讲题目的询问。我真的没有什么适合这个系列的东西,您和周先生也很好地让我把这个话题“转换”了一下,使任何事情都符合我的意愿,我觉得我应该为这个事业做点什么,我大胆地接受了邀请,我所拥有的,是去年12月在普罗维登斯(Providence),美国语言学会举办的会议上读到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有点技术性和枯燥,而且是为《语言》杂志承诺的。不过,我试着“转换”一下,把它改成标题:汉语词义的节奏和结构。如果您觉得应该改,请告诉我。
  1941114
  在200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赵元任年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1940123031日,赵元任夫妇到普罗维登斯,参加美国语言学会(LSA)的会议。会上,宣读的论文题目为WordConception(字的概念)。从论文(《字的概念》),到演讲内容《汉语词义的节奏和结构》,这种转换方式确实是比较大的。
由于唐代历时长,初期和末期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州县等级划分也有一些变化。尤其是唐中期以后,随着江南经济快速发展,江南上等以上州县数量增多。如唐代浙西道、浙东道所辖的润州、常州、苏州、杭州、湖州、睦州、越州、婺州、衢州、处州、温州、台州、明州,中唐以后多为富庶繁盛之地,人口有较快增长,因此其州县等级大多在上等之上。据《新唐书》记载,两浙地区13州除越州为浙东观察使治所地位特殊外,有1州为雄州、2州为望州,其余9州均为上州。74个县除杭州唐山县、明州象山县、处州青田县和龙泉县,因不满六千户而属于中县外,其余均为六千户以上的上县;而在这70个上县中还有望县36个、紧县21个。唐前期上等州县多集中在北方,尤其是望县,中唐以后州县等级的变化,充分说明两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职官如诸州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六曹等,及诸县令、丞、簿、尉,迄今尚未有专门研究成果问世、历代方志所记亦参差不齐,甚至大多寥寥无几付之阙如者,则据已有资料以补阙为主、订讹为辅。此类州县佐官下吏位虽不显,但确是唐代许多名臣贤相历练进阶之途,许多文人墨客在任职期间寄情山水题咏抒怀,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料,是值得关注的官吏群体。
长久以来,现象学便是以重整人类认识论传统的反思哲学的形象出现,以澄清事物的真相为圭臬,这与“理论”一词的原初意义极为切近。古希腊语“理论”便含有“旅行”和“观看”之义,这种实践出真知的认识与中国古人所言的“读万卷书,行万 里路”相合。但是,正如人们往往走在不同的旅途中,理论也经常显现出“诸神之争”的状态。所以,现象学直接面对的世界是一种“理论”的复数形态,人们“永在其途”,“上下求索”。
  为了更好地走在“林中路”上,我们可以从胡塞尔那借得两个概念来进行思维训练。一是设想为“遥远的外星人”,暂时搁置已有的经验和常识,依靠智慧生物所普遍具有的意识和感觉功能,“从头”且“重新”观察政治生活。可以从某个具体的政治事务、行为或概念开始,通过尽可能描述对象的所有面向,从而在意识活动中构建其最完整的形象,把握其本原状态,努力成为对象之本质的“代言人”。二是设想为“无私的旁观者”,在各种政治观念或价值判断的冲突中抽身而出,暂时搁置自身习以为常的偏好,重新对冲突的双方或多方进行验证。在这两种思维训练中,前者重“描述”,后者重“解释”,都服务于排除前设经验和认识(即“定见”)的桎梏,以让模糊的政治世界清晰起来。
现代汉语中的“政治”一词来自日本,19世纪90年代维新变法时期从日本引入。从此,“政治”逐渐从一个外来词转变为普遍使用的汉语词汇。虽然“政治”已经普遍化为汉语通用语,但关于政治的内涵却有着不同的界定。比如,流行甚广的《政治学基础》一书列举了道德政治观、权力政治观、管理政治观、分配政治观、神权政治观等五种政治的内涵,并将政治定义为:“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代表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可见,政治概念的内涵具有多元性。要讲清“政治”概念,就不能忽视具体的语境。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政治”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
“政治—行政”二分法是现代国家中的常见现象。就一般意义而言,政治指的是权力的产生和分配过程,即政治主体(如政党)通过特定的方式(如选举)掌握权力的过程;而行政指的是政治权力的贯彻和执行,即政治主体通过自上而下的科层官僚制进行资源提取、政策执行等活动。
  从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角度看,现代国家建设包含“政治建设”与“行政建构”两个有机组成。
官职划分为政务与事务两部分,政务官管政策,如阁员、部长、政务次长是;事务官管行政,如常务次长以下之司长、科长、科员是。二者之于民主政治有如一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政治人物这样表态:“我们希望冲突双方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分歧。”这里,“政治”指的是通过非暴力方式解决冲突的手段或机制(如谈判、斡旋、妥协等),与战争、骚乱、暗杀等暴力方式相对。当政治手段失效,军事手段就会出现,所以克劳塞维茨在其名著《战争论》中才会说“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人类社会始终面临着冲突的难题,而解决冲突的手段则无外乎暴力与非暴力的方式。暴力方式通常采取消灭对方肉体或有生力量等来让对方服从,从而达到目的;而非暴力方式则通过双方的沟通、谈判来达成妥协,以此实现双方的和平。后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政治”手段。与军事手段相比,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冲突往往代价更低,也更为文明。
社会学研究有四大任务,分别是:描述、分析、解释与预测。其中最难的是解释。对观察到的某种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作出既不同于前人又能与前人进行理论对话,而且合乎逻辑的理论性解释,并非易事。
《庄子·天下》有云:慧施多方,其书五车。意思是惠施这个人的学问广博,他写过的文章够装满五辆马车,这就是成语学富五车的来历,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可是,庄子所处的还是竹简时代。一册竹简多则几千字,少则几百字,无法与纸质书籍动辄几十万字相提并论。如此说来,学富五车在今天,实在算不了什么。按古代的标准,现代大学生个个都是学富五车。饶是如此,博士们、教授们做起研究、写起论文来,还是左支右绌、捉襟见肘,书到用时方恨少。盖因如今的信息时代,各种研究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各种现象都有人研究,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无人研究过的。各种研究成果、各种理论观点五花八门、汗牛充栋,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面对文山书海,尤其是烟波浩渺的电子信息,我们该怎么办?各人自然有各人应对信息爆炸时代的生存之道。依拙见,悬置与悟道之路也许值得人们一试。
悬置的概念,来源于现象学对事物“本质直观”描述的追求。所谓直观性,即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内在知觉的自明性基础之上,只要事物是在此时此地的当下中显示给我,那么对这事物的感知或想象便是直观。怎样才能获得这种“纯粹直观”呢?现象学大师胡塞尔给出的方法就是“悬置”(Suspensionof judgement),即要从意识中排除一种“自然态度”或者自然主义的态度,把超越于意识的外在事物乃至整个世界以及我们关于外在世界存在的信念都“悬置”起来。简单地说,要想探究事物的本质,先将有关的前见抛在一边,把自然态度中的外在世界变成了意识的纯粹材料,变成了现象学的“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重新表述”。这种“重新表述”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众里寻她千百遍的“创新”吗?
  悟道,来源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王阳明在被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远离朝廷,身处蛮荒之地,没有了繁忙政务的缠身和同僚间的争斗。空闲下来,他日思夜想。某日半夜里,他灵感所至,突然有了顿悟,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无独有偶,东方有王阳明的龙场悟道,西方有“康德小道”。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小镇格尼斯堡是他生于斯、长于斯、老死于斯的地方,一生的活动半径不超过100公里。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上散步,这条街道后来被称为“康德小道”。王阳明和康德都远离喧嚣的都市和复杂的人际应酬,也没有埋首于卷帙浩繁的书堆中,依靠“悟道”,前者创立流芳百世的心学,后者完成了皇皇巨著《纯粹理性批判》。
  当然,悬置与悟道只可偶尔为之,只是产生学术灵感的一种方法与途径,并非做学问的常态。做学问、搞研究最终还得靠博览群书和认真调研。何况,悬置与悟道本身也是以博览群书为基础的。最起码在做文献综述时,你就少不了阅读大量文献。至于是先悬置、悟道再看文献,还是先阅读文献再悬置、悟道,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总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这一古训在今天看来仍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8:14 | 只看该作者
20210513笔记
“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这三个一百年是对党百年历程的高度归纳概括。这三个一百年,背后的深意其实是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一个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回答的是“中国共产党是干什么的”?第二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回答了“中国共产党怎么走过来的”?第三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下一步还要往哪去”?
百年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创造辉煌六条宝贵经验,分别是坚定信仰、勇敢斗争,实事求是、路线正确,理论创新、思想指引,为民谋利、赢得人民,党员带头、英模辈出,领导坚强、团结统一。
2020年岁末,法国查理·莫罗出版社与北京外研社联袂推出《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线装法文绘图本。出版者表示,《聊斋》法文绘图本是首次在异邦面世。承担发行的法国弗纳克出版集团(FNAC)宣告:这部经典的核心人物是美丽善良的“狐仙”,曾给诸多艺术家以创作灵感。
  与西方美化尘世的童话迥异
  《聊斋》是一泓“思想深潭”。如该出版集团所示,《聊斋》的核心人物是“狐仙”,该版所选《红玉》《葛巾》《荷花三娘子》等50余篇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旨。法国汉学家安德烈·雷维在评价《聊斋》时强调:“翻阅《聊斋》,任何一个读者,不论其意愿好坏,都不免会感到这部作品不同凡响,世界文学里罕有其匹。仅从其标题而论,这种超凡之声就应该在世界文坛占有地位。”法国文论家雅克·塞尔在分析《聊斋》与西方传统童话有本质不同时指出:“我们这里的奇妙故事发生在兽类说话的纪元,活动于纯粹由想象确定、符合世俗的天地里。而在中国,人们所说的仙女、魔鬼和幽灵都参与人间生活,以最自然的姿态分享同样的价值观。”19世纪末叶,法国东方学学者于维乐在《亚洲志》上刊载《种梨》法译文,让读者首次得以对《聊斋》管中窥豹。蒲松龄曾表明自己撰写《聊斋》的初衷:“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篇。”他的作品中没有《贝洛童话》《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的“王子崇拜”,其文学意象也与法国文学秀士们偏爱志怪情节迥然不同,在精神境界上远超其上。故事不止步于“睡美人”“灰姑娘”“蓝胡子”和“白雪公主”的世俗追求,能给西方读者以美国迪斯尼大众文化所缺乏的深刻启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7#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14:41 | 只看该作者
20210514笔记
当我们以调伏与专注的心观察五蕴时,就会清楚地了解身与心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以智慧了解这些因缘和合的事物,我们就不会贪取或执著。无论接收到什么,都以正念接受,就不会乐不可支;当拥有的事物坏灭时,也不会不快乐或痛苦,因为我们清楚了解一切事物的无常本质。心已经调伏,遭遇任何疾病或苦难时,就能保持平常心,所以,最真实的依怙,就是这颗调伏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8#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14:43 | 只看该作者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持续走向新的胜利,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伟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马克思主义给我们送来了希望,其可以挽救民族危亡,更新中国文化,实现民族振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苦苦寻求救国之道、思想敏锐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先进知识分子,正式选择确立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把文化建设作为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来进行实践。在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同时,我们党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延安和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落实在文学艺术、历史考古等研究方面,在学校教育、干部教育的课程中设置马克思主义教学内容。从此,树立了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创新了新民主主义文学艺术、历史研究等文化内涵,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体系,推动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深入人心。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水平。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本身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还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践行初心使命、担当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从而回答时代之问、实践之问。
中国共产党是特别注重理论创新的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始终能够坚持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不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也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创新性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百年理论创新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对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非常重要和鲜明的特色。理论赋予实践以活力,实践对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正,由此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品格。
第一次飞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第二次飞跃涉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理论创新的挑战更大,意义也更为深远。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依法治国首先要解决法治规范的供给问题,两个“十六字方针”中的“有法可依”和“科学立法”,皆是为了使法治建设有充足和高质量的规范供给。在推进法治中国一体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规范供给的问题,目的是使国家、政府、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做到有法可依。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方面,这要求实现全方位、多领域、无盲区的法治。与之相适应的规范供给也必须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以宪法为核心的国家法律体系、以党章为根本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体现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社会规范体系、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中国共产党是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如此一来,法治中国的建设自然离不开政党内部治理的法治化,以及党对国家和社会事务领导的法治化,这对应着“依规治党”和“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提出,“不断完善党的组织法规、党的领导法规、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党的监督保障法规”,以此促使党内法规体系不断完善,进而为法治中国一体建设提供充足的规范供给。
理性之思永无可能满足欲望之心。所谓智慧,只是发现并实现思与心的聚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9#
 楼主| 发表于 2021-5-16 14:13 | 只看该作者
20210515笔记
当我们踏上旅途,开车上路,骑车出游,遨游江海,前面如果有人带领,肯定既可避免弯路,不错失美景,也会减少阻力,历陈途而避旧,履新阳于故阴。即使有一天自己独辟蹊径,独创新路,独树一帜,但从前受到的惠泽,一定会积淀在新路的探索之中,所以应该铭感在心——万木虽承新雨露,朝阳犹在旧青山。
我们无法回避制度的脆弱点或“鲁棒性”(robustness),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所谓鲁棒性,其通俗含义是,一种事物能够经受任何考验,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百用不坏;其学术含义是,如果一个系统、一种制度或一种理论,对任何外在变量都不敏感,其稳定性几乎不受外在变量的影响,就具有鲁棒性。反之,就具有脆弱性。在制度上存在着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一种制度的独特优势往往正是其脆弱点之所在。就是说,如果一种制度具有某种独特优势,反而往往难以保证制度的鲁棒性。为何如此却不得而知。
思想的一致性在于普遍必然性,而普遍必然性的明确标准是逻辑或数学,这是无可置疑的标准。但对于精神(心),却没有类似的普遍必然标准,相对而言,最接近普遍性的标准就是全体一致,而全体一致的基础是共享性。从历史经验上看,共同体形成众心一致的条件有两类:(1)共享的精神世界,即关于事物和价值的解释系统或信念系统,主要包括宗教、神话、历史叙事和哲学;(2)利益共轭关系,即每个人的安全和基本利益同时成为所有人的共同安全和共同利益,因此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效果。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就能达到众心一致的及格效果,如果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就达到众心一致的充分效果。反过来看,如果一个共同体不能保证共同安全和共同利益,而是极少数人占有排他的极大利益,或者,如果一个共同体不能建构人人共享光荣的精神世界,而是极少数人占有一切荣光,都不可能拥有众心一致的民心。
可以设想一个最大化共同受益的策略:给定游戏的任意参加者XY,存在着如此的制度安排,使得XY之间能够达成利益共享的互惠均衡,其中X获利当且仅当Y获利,且X损失当且仅当Y损失,因此,促进Y的利益就成为X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优选策略,反之亦然。当然,这是理想化的目标,现实只求逼近而不求完全实现这个目标。这个设想的原始灵感来自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原则,故此命名为“孔子改善”或“孔子最优”。孔子改善明显优于帕累托改善,表现为孔子改善等价于每个人同时获得帕累托改善,或者说,当任何人获得利益改善,所有人必定同时都获得属于每个人的帕累托改善。假如哪怕只是部分地实现孔子改善,想必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建构一致民心或社会共识,因此民主就能够获得有效的基础。如果违背孔子改善,就恐怕无望建立社会共识。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感恩生命、创造生命、发展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生命意识和崇高理念,并一直延续至今。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要探寻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历史渊源,必须从先秦时期的文化元典去寻找答案。元典亦称原典,是指作为文化源头的经典要籍。它既承载着思想文化最初最本源的学说,也是表达文明起源的“密码”和“基因”。在中华文化系统中,《诗》《书》《礼》《易》《春秋》《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即是最重要的文化元典。
在中华文化系统中,《诗》《书》《礼》《易》《春秋》《老子》《庄子》《论语》《孟子》《墨子》《韩非子》等即是最重要的文化元典。这些著述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类生命意识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形成丰富的思想理论体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珍惜自身。《尚书》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易经》云:“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古人把生命视为“天地之大德”,认为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欣生恶死与祈求长生乃自然本性,所以特别强调生命高于一切,每个人都要珍惜自我、善待自身。儒家尤其从孝道角度来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强调珍惜生命、爱护身体就如同敬爱父母一样,不可因一时冲动而做出自残自杀的愚痴行为。
  其二,关爱他人。千百年来,《论语》一直被视为古代最重要的文化典籍,也是儒家思想的源头。儒家的核心观念就是“仁”,即孔子所谓“仁者爱人”。《论语》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朱熹解释说:“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云:“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同样,《尚书》提出“民惟邦本”,《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荀子》强调“平政爱民”等。这些观念都是崇尚仁爱,主张以民为本、关爱他人,从而建构出人类社会美好的道德伦理规范。
  其三,善待万物。古代原始宗教是“万物有灵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善待万物就是善待人类自身,故《易经》强调“厚德载物”,《庄子》提出“爱人利物”,《尹文子》主张“博施于物”。为此,古人还提出了具体的行为规范。例如,《论语》提出“钓而不纲,戈不射宿”,《礼记》主张“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尤其是《孟子》强调:“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并认为这是“王道之始”。这些观念与佛家强调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一样,都是告诫世人要善待自然万物,不要滥捕滥杀,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其四,顺应自然。《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主张为人处世要“与天地合其德”,这与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物我齐一”并无二致。《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强调要遵循天道,顺应自然。尤其对于人世间的一切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道家总是看得特别通透,并极力主张乐天知命,求真保性,不为世俗羁绊所累。“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能够将生死同等看待,自然也能把名利、荣辱、贵贱等抛之脑后,于是就有了“鼓盆而歌”的大彻大悟和“钓于濮水”的通透洒脱。
  其五,舍生取义。《论语》云:“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尽管生命是宝贵的,人生只有一次,但与苟且偷生、贪生怕死的行为相比,舍生取义、舍命求法、以身报国、以死铭贞等则更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也是古人生命意识的最高境界。从“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人格尊严,到“文死谏、武死战”的忠义精神,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这都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生动写照。
  总之,先秦文化元典不仅生动记录了古圣先贤对于生命的理解认知,而且还为人类生命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源头活水,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赋予了强大精神动力,同时也不断昭示人们要理解生命真谛、丰富生命内涵、创造生命价值,并将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赓续传承,永远发扬光大。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15:29 | 只看该作者
20210516笔记
汪德迈先生在中国学研究中始终秉承自己“任何研究方法都不能提前预设、只能从研究实践中逐步得出”的内心认识,明确提出,要解释中国文化的特征,就要用中国文化自身提供的现象去解释。从而认清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完全摆脱了用西方观点看中国的成见,用中国文化的事实来说话,提出了很多真实而精彩的命题,凸显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中国文化对世界应有的贡献。
为让更多人更好了解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共中央高层领导常撰写文艺理论与批评文章,或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文艺的相关论述。陈独秀、瞿秋白对文艺理论与批评的贡献已载入史册,瞿秋白翻译的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高尔基等人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一直具有重大深刻影响。身为高级领导干部,瞿秋白创作了《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大量经典文学作品。他为鲁迅杂感写的序言,也成为用马克思主义阐释鲁迅的经典文本。还有郭沫若、周扬、冯雪峰、茅盾、田汉、夏衍、老舍、丁玲、郑振铎、贺敬之、赵树理、王蒙等人都是著名作家兼文艺领导干部,在领导文艺时就能突破不接地气的外行弊端,推动文艺健康快速发展。
全媒体、信息化、数字化带来世界的开放多元、生活常变而日新:网络和手机迅速普及,人人皆可拥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自媒体账号,人人都能借助不同类型的电子平台自由记录生活、表现自我、抒发情感、表达认识。
童工—占祥—螺钉—草根—公仆—平民部长—发烧友,这是高占祥对自己身份的排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4-19 12:10 , Processed in 0.08584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