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2《高僧传》记慧远之言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 世界、人生及其“美”的本原本体,并非儒家所言之有,亦非道家所说的无,而是佛家所谓空。 此空,即慧远所言法性或曰涅槃。 在慧远看来,尽管世间充满污秽,却仍然有救;尽管人生烦恼不已,仍可回归于清净、澄明之境。“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芸芸众生,可“得性”而达于“至极”,真理可鉴而终极可期。此为成佛之纲,又是人性审美之要。 法性金刚不坏;涅槃之境即破斥法执我执,以一切外尘、内心为空幻。无物无心,无是无非,无生无死,无悲无喜,法性存焉,涅槃臻成。此“反本求宗”也。 印度佛教进入中土之前,中国人关于“形神”的思考、认识与表达,总与人之生(气)的意识、理念密切相系。大教东渐,又一般与人之死(寂,空)的意识、理念相系。两汉之际,桓谭(前23~前56)撰《新论》倡“神灭”说云: 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18 人“生之有长,长之有老,老之有死,若四时之代谢矣”,人“则气索而死,如火烛之俱尽矣”18。可见自桓谭始,有“形尽神灭”之论,显得朴素而唯“物”。此由抨击起于西汉末年之谶纬神学而来,着眼点关乎人的生、死之际。《新论》“形神”一词,已始连缀而成。南朝范缜的“神灭”说,当继桓谭之说而起,却是对于佛教包括慧远等“神不灭”的攻讦与批判。 关于“神不灭”,早期佛籍《牟子理惑论》曾云: 魂神固不灭矣,但身自朽烂耳。身譬如五谷之根叶,魂神如五谷之种实。19 “身自朽烂”而“魂神固不灭”,不信人之精神、肉身同生共死。 慧远《明报应论》称,“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灭之既无害于神”20。“神宅”可灭而“魂神”不灭。 “形尽神不灭”的有神说,是慧远佛学思想的基石之一。 夫神者何耶?精极而为灵者也。 神也者,圆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动,假数而行。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假数而非数,故数尽而不穷。 “凝神”,神思专注于无、空之境。“静虚”,梵文dhyana,禅定、静息心虑之谓。心不驰散,欲念断灭为静虑。无功利无分别无机之心为静虑。 心斋、坐忘之根因,是虚无、静笃,而“静虑”的根因在空幻。空幻者,乃佛家所言神境耳。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大乘佛教空宗经典,也是阐扬"空观"的最重要的佛教经典之一。其要义在于通过般若智慧透悟此岸生死苦海,放下执著我有而度达涅槃解脱彼岸。般若的作用在于帮助人们认识和解悟佛教的终极目的——"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