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20190722石门素疏【鱼象鱼说】今日诗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10分钟教你入门格律诗,学会了吗?
2019
08/17
07:48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如今对格律诗关注的朋友越来越多,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如何写格律诗。我们捡重点说,尽可能言简意赅,举例说明。




格律诗,顾名思义,格是指格式,律是指韵律。


格式包括字数、句数这些明显可见的规则,也包括句式、文法这些内在的内容。韵律则包括押韵的规律,以及每个字的平仄音调。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套规矩,就是我们说的格律体。


而严格遵守格律体规矩的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律诗、排律三种。


那么怎么写格律诗?搞清楚平仄、押韵、对仗就可以了,保证不出律就是格律诗,但是不一定是好诗,不过至少保证了是,然后再追求好不好。


因为我们只讨论格律诗,所以请认为平仄格律不重要,只要意境好的同学绕道,那不属于这个话题。因为在这个标题下,格律的重要性是高于意境的。




体式


字数上分为五言、七言。句数上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句式不整饬的一概不属于格律诗。所以要写格律诗,首先要把自己汹涌澎湃的感情收拢一下,用长短一致的句子来规整自己的思路。


押韵


格律诗的押韵都是押平声韵,不能转韵,篇幅再长的排律(过百句)也必须一韵到底。不能邻韵通押,不能平仄同押,要求极其严格。至于在写格律诗的时候是使用古人的平水韵还是今人的新韵,这个各有所爱,没必要强求。


用平水韵的古意些,在古人总结的平仄规则上来说更加合理,但是有些发音妨碍今人阅读流传,用新韵则容易让人读懂,因为普通话人人都懂,只是要尽量不使用平仄系统上古今发音入韵不同的字,避免混淆。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写完后标注这首格律诗使用的是什么韵,让读者心里有底。




平仄


平仄上来说格律诗有四种基本格式(这里假设大家对平仄有概念,知道如何区分平仄)。这四种基本格式都是以格律诗的首句来判定的。最主要看首句第二字的平仄和首句句尾是否押韵。比如“白日依山尽”,平仄是“仄仄平平仄”,所以这首五绝的平仄格式为仄起不押韵格式。


平仄格式有固定推导方式,即“对”、“粘”。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要相对的,而下一联的出句则要求与上一联的对句相粘。“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按照“对”的规则,推出对句为“平平仄仄平”,所以“黄河入海流”是合平仄关系的。


第三句则要平仄与这句相“粘”,也就是相似,但是因为第三句是要以仄声断句的,所以要做出调整,“欲穷千里目”,平仄为“仄平平仄仄”,实际上是首字不论平仄的“平平平仄仄”,在重要的“二、四”位置的平仄是相“粘”的,所以没有出律。结句作为第三句的对句,自然平仄要和“平平平仄仄”相对,所以“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完美收官。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中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这只是一首完美五绝的分析,其他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的平仄关系都是一样的,大家可以自行对应了解。除了仄起不押韵格式之外,还有仄起押韵、平起不押韵、平起押韵,总共四种基本格式,并不算复杂,就不一一例举了。


对仗


四句的绝句是不要求对仗的,像上面的《登鹳雀楼》五绝全诗对仗,那是王之涣的文采好,但对仗并不是绝句的必须要求。


不过律诗的颌联、颈联是要对仗的,至少颈联要对仗,否则就是出律。而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其中不论多少联都要求对仗,难度相当高。


达不到怎么办?出律,就是古风,不是格律诗了。




我们看一首白居易的七律。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平仄就不说了,这是平起押韵格式,大家根据前面讲的“对”、“粘”自己分析。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就是对仗的。


句式


句式这个类似于“诗家语”。在格律诗中有很多不同于正常讲话的表达方式,如“倒装”、“限定”,这个需要大量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诗家语的精髓,达到古诗词的境界。


当然,就用现有句法写诗问题也不大,而且更加容易让人读懂、理解。这个只是一个层次问题,像白居易的香山体,就以人人能读懂为要义,只要意境营造得好,句式花哨未必能别出心裁。




文法


格律诗的普遍文法就是“起承转合”。不排除有诗人在熟练掌握各种方法之后在精巧构思下打乱这个结构,让人眼前一亮,但是由于诗词体式短小,并没有多大的空间给我们去乾坤大挪移。


能够按照“起承转合”写好一首诗,基本上就能达到格律诗的中上水平,意境上要是营造得好的话,就是上上品了。


还是用白居易这首律诗举例。“起”,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起笔,交代写诗的事由,地点,环境,景色。“承”,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承接首联,进行景色细化,丰满意象。“转”,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转开写人在春色中行走,这首转得不算明显。“合”,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合回首联的景色位置。


这就是格律诗的基本文法。


总结


说了这许多,其实总的讲起来,不过是林黛玉教香菱讲作诗说的:


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你看,如果不了解点格律知识,大概连林黛玉的话都听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最美还是纳兰词,字字含情长相思
2019
08/16
11:10
禅不斋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的北京城,


雪虐风饕,严寒刺骨,


当时各家各户都门窗紧闭,


只有贵族明珠的府上热热闹闹,


兴奋的迎接着长子的降临。


因为是长子,


父亲纳兰明珠寄予他更多希望,


《易经》有云:“君子以成德为行。”


故名为纳兰成德,乳名冬郎,


后因皇太子取名“保成”,


为了避讳,改名性德。




纳兰性德因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而深深的打动我们的心,纳兰的诗词不染世俗的风气,情真意切,至今很多诗词还被我们传唱。


纳兰性德,寂寞如花的名字,温暖如雪的记忆;


纳兰性德,这个隽永的名字,已成为文化符号,留在了历史扉页......


《木兰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有人说,年少时不能遇见太惊艳的人,否则这一生都会因为念念不忘而孤独。


太惊艳的人,一旦过早遇见了,要么余生都是这人,要么余生都是回忆的痛。


十五岁前,纳兰容若度过了人生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两小无嫌猜,竹马绕青梅,他和表妹惠儿初识爱情的滋味,但是随即也陷入了痛苦。


封建家庭,男女之间的爱情,最是不堪一击。表妹被父亲安排入宫,做了皇帝的妃子。


他自己一生的爱都被这个女子带走了,带进了红墙深处,带走了朝朝暮暮,带去了来生来世。


金庸在《白马啸西风》中有一段关于初恋的描写:


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


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


但李文秀很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人生若只如初见。真美,也真伤。


与你初见,便惊艳了一生,此后再好,都是过客。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说到纳兰性德,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是他的诗词。


却不知道,他是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还曾奉旨出使梭龙,考察沙俄侵边情况。


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离家乡越远越想念家乡,离家越久,越懂得家乡的意义。


一程山水,一更风雪,天涯羁旅,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之前有人提到过,最悲伤的诗句有哪些。


我觉得这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应该榜上有名。


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整日里,相思相望,而又不得相亲,枉教得凄凉憔悴,黯然销魂。


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


如果能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双双团聚,日子再贫苦他也心甘情愿。


可惜他们再也不能相见,无论是生是死。


在最美好的时间,最喜欢的人不在身边,如果人生能够重新来一次,我宁愿没有最初的相遇。




《清平乐》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


倦倚玉兰看月晕,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人这一辈子,遇见对你好的人,并没有那么难。但遇见始终待你如初的人,却太不容易。


无论纳兰容若有多么冷漠,卢蕊始终小心呵护,用一颗火热的心,温暖着另一个冰封的灵魂。


终于,纳兰容若渐渐接受了她,并且两人准备迎接属于他们的新生命。


但是,还没等到彼此温存,纳兰容若的心再次沉入冰谷。


卢蕊难产而死。


他欠卢蕊的太多,他本以为可以用自己的后半生去偿还,但是命运偏偏不给他改过的机会。


有些事,错过了,就是永远;有些人,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在爱情里,也许最伤人的不是错过,而是再也无法弥补的过错。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卢蕊去后,纳兰容若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皇帝让御医来看,但是都看不出个所以然。


他的病不在肉体,在心间。


他太想她了:


他喜欢深夜读书,她贴心送来糕点和热茶。


他喜欢细雨霏霏,她匆匆帮他撑起雨伞。


他喜欢写诗作画,她默默素手研磨红袖添香。


……


以前总以为这些小事太过寻常,彼此的日子会很长很长,有更多的浪漫。


但是蓦然回首,才惊觉:平凡,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人世间的各中情味,永远只有在经历后才明白。


尝遍酸甜苦辣,才更懂得相知相守的可贵;历尽沧海桑田,才更珍惜相依相偎的平淡。




人人争唱饮水词,


纳兰心事几人知?


他是翩翩佳公子,


钟鸣鼎食之家,极尽荣华;


他是人间惆怅客,


一生为情所苦,是千古断肠人;


他是满清第一才子,


通经文,工书法,擅丹青,精骑射,


是万千淑女的梦中情郎;


他是天下第一狂生,


鄙夷权术,不屑权贵,


只求随心而为,不求闻达诸侯。


他是纳兰性德,


他的心曾骄傲而雄壮;


他也是纳兰容若,


到头来,只留下孤独和忧伤。


看不到未来的苦闷、失去挚爱的痛苦,


和不被理解的悲伤。




纳兰一生,


半世性德,半世容若,


归于一处,终成《饮水词》。


他冰心一片,人间走上一遭,


留下300余首词作,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只留给我们,


无限的遐想和思念。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炎炎夏日,如何优雅地消暑?这8首古诗词给我们答案
2019
08/17
21:10
诗词茶座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夏日之时,我们处处感受着它的“热情”。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如何优雅地消暑纳凉?我们可以从古人诗词中找到很多灵感。


卧榻先生总结出古人夏天的四大消暑神器:观荷、赏雨、望月、听蝉,不敢专美,特与大家分享。




观荷


荷花,是花中君子。炎炎夏日,百花早已凋残,而荷花却开得正旺。加之又长在水中,若得此亲水平台,赏花戏水,甚至荡舟其中,绝壁是消暑的好方式呀。


01州宅堂前荷花丨(宋)范成大


凌波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作者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开得正是时候,灿若云锦,应天蔽日,再置身那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这样的意蕴,这样的情境,真是自生凉意、醉在心里了。


02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丨(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盛夏之荷,与众不同,美得令人心醉。碧绿的叶,别样的红,尽洗尘俗烦恼,令人心旷神怡,暑浪自然抛之脑后。




赏雨


古代没有空调,最管用的降温方式莫过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雨。“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这是司空图笔下的典雅。在诗人笔下,连下雨都是富有诗意。


03夏日对雨丨(唐)裴度


登楼逃盛夏,万象正埃尘。


对面雷嗔树,当街雨趁人。


檐疏蛛网重,地湿燕泥新。


吟罢清风起,荷香满四邻。


作者为了躲避盛夏,特意去登楼,然而世间万物为尘埃笼罩。就在这时,一个炸雷打在对面的树上,大街上的雨噼里啪啦地下起来了。没有能比这更爽的心情了。作者便仔细赏了一翻雨。屋檐下的蜘蛛网沾了水珠,变得加重,燕子也因此衔来了新泥。哈哈,老夫吟罢一首诗,清风生起,荷香已飘满四邻。


04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丨其一(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这一首诗写的是坐船时所见。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十分灵动。黑云顺着风势吹来,也顺着风势移去。还不到半盏茶工夫,雨过天晴,依旧是一片平静。水映着天,天照着水,碧波如镜,又是一派温柔明媚的风光。好的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这组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激情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望月


古代没有空调,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更没其它娱乐活动,夏夜乘凉几成必然之选。皎洁的月光,勾起文人墨客不尽的想象与情思。


05夏夜追凉丨(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该诗撇开了暑热难耐的感受,而仅就“追凉”着墨,以淡淡的几笔,勾勒出一幅夏夜追凉图。显然,静中生凉正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意趣,但这一意趣并未直接点明。如果没有“不是风”三字,读者很可能将“凉”与“风”联系在一起。作者故意直到最后,才将微露其本意的线索交给读者——既然明言“不是风”,善于神会的读者自当想到静与凉之间的因果关系;随即又当想到,前面出现的月光、竹林、树荫、虫鸣,都只是为揭示静中生凉之理所作的铺垫。这样,自然要比直截了当地道出本意更有诗味。


06夏日南亭怀辛大丨(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作者以山水自适的情怀,融入池月青光、荷风暗香和竹露清响的兴象中,顿觉清旷爽朗。


听蝉


夏日里的精灵,大树之巅的歌唱家,也是文人笔下的尤物。当夏日到来之时,端坐树荫下,静听蝉鸣,品读蝉诗,自有一番特别的夏日风情。


07入若耶溪丨(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诗人写山林,更写山林的幽静,却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诗人的情趣在幽静,因此,笔下不是死寂、沉寂、寂静,而是处于清静的状态,并且给人以幽雅的感觉,这是依然充满生命活力的所在。


08洞仙歌·暑中(宋)黄裳


乱蝉何事,冒暑吟如诉。断续声中为谁苦。阵云行碧落,舒卷光阴,秋意爽,俄作晴空骤雨。明珠无限数。都在荷花,疑是星河对庭户。莫负昼如年,况有清尊,披襟坐、水风来处。信美景良辰、自古难并,既不遇多才,岂能欢聚。


本词先从蝉的乱鸣写起,不知其声嘶力竭所为何事。接下来描写了夏末秋初的暑期景象与暑期生活,却融入了光阴易逝、怀才不遇等情愫,显得清韵雅致,动人情肠。




观荷、赏雨、望月、听蝉:诗词中的四大消暑神器,助我们度过炎炎夏日,你喜欢哪一首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诗宋词里的夏天,你喜欢哪一首中的描述?
2019
08/17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如此美丽的夏天,如此动人的夜晚,原本宁静的村庄传来蛙声一片片,好像向我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广阔的天空只有点点繁星,小雨也不过一点点,旧日茅屋依然在,过了溪桥便可以看见。这首词描写黄沙岭夜里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的情景。从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如梦令》


这是一个注定沉醉的夜晚,这是一个清凉的夏季,傍晚时分,乘船返回,因醉酒忘了回家的路,急急争渡,惊起一滩水鸟,翻卷浪花重重时误入藕花深处。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


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这一首夏词,小小的池塘里,风中的水草猎猎有声,雨后的荷花更散发出满院芳香。用清澈的井水“冰镇”过的瓜果格外清凉。吃了解暑的瓜果,进入午睡时间,享受宁静的夏日时光,多么惬意。小令虽短,却勾画出一幅具有夏令特色的仕女图,别有情趣。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苏轼《菩萨蛮·夏闺怨》


庭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风静时庭柳低垂,闺人困倦而眠;当昼眠正熟,清风又吹拂起庭柳了。睡醒后,她那红润的手儿持着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而这盛了冰块和莲藕的玉碗又冰了她那红润的手儿。闺人一边吃长丝藕,一边又嘲笑她的情郎。上片写闺人昼寝的情景,下片写醒后的怨思。用意虽不甚深,词语自清美可诵。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风使春季的莺雏长成,夏雨让梅子变得肥美,正午茂密的经树酒下圆形的阴凉笼罩的地面。地势低洼靠近山,衣服潮湿总费炉火烘干。久久凭靠栏杆,遍地黄芦苦竹,竟仿佛我自己像遭贬的折居易泛舟九江边。年复一年。犹如春来秋去的社燕,飘飞流浪在大漠荒原,来寄居在长长的屋檐。且不去想那身外的功名业绩,还是怡心畅神,常坐酒樽前。我这疲倦、憔悴的江南游子,再不忍听激越、繁复的管弦。就在歌宴边,为我安上一个枕席,让我醉后可以随意安眠。




楝花飘砌。蔌蔌清香细。


梅雨过,萍风起。


情随湘水远,梦绕吴峰翠。


琴书倦,鹧鸪唤起南窗睡。


密意无人寄。幽恨凭谁洗?


修竹畔,疏帘里。


歌余尘拂扇,舞罢风掀袂。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


——谢无逸 《千秋岁 咏夏景》


楝花备细,纷纷下落;梅雨落过,水草邃起,点明时序风物。情随湘水,梦绕吴峰,屏风上所绘山水,使人遥想名胜景色。琴书倦、鹧鸪唤醒,南窗倦卧,写日常午睡之情。于是,耽情歌舞,玩月晚凉。这首词,写景抒情,用事运典,无不思致缜密。全词笔调纤灵,语句凝炼,对仗工整。是宋词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舟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采莲曲》


《采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采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杜甫《江村》


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伴而相随。从诗人眼里看来,燕子也罢,鸥鸟也罢,都有一种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物情如此幽静,人事的幽趣尤其使诗人惬心快意: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诗人经过四年的流亡生活,来到了这不曾遭到战乱骚扰的、暂时还保持安静的西南富庶之乡成都郊外浣花溪畔。饱经离乡背井的苦楚、备尝颠沛流离的艰虞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安居的栖身之所。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夕阳忽然间落下了西山,东边池角明月冉冉而上。披散头发今夕恰好乘凉,开窗静卧倍觉悠闲宽敞。清风徐徐送来荷花幽香,竹叶轻轻滴下露珠清响。本想取来鸣琴轻弹一曲,只恨眼前没有知音欣赏。感此良宵更加怀念故友,甚至在夜里还梦到一场。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给人一种清闲之感。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欣赏这首诗时,如果一定要使浓妆、淡妆分属晴、雨,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词大会”之后,我们如何看待诗词背诵达人的创作无能?
2019
08/19
09:03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说句实话啊,真写诗的人谁看那综艺节目啊?


电视、网络都是碎片知识获得途径,对真想提高水平的诗词人来说,意义不大。


所以我们抛开诗词大会,只谈谈背诗的人。


可能大家会觉得,实际上生活中执着背诗的人,或者说会背诗的人不多,有那么一两个成了魔,就上了综艺节目出了名了。


其实还真不是,这种人在生活中是很多的。


先说小孩。学龄前就会背诗的不少吧?但是他们懂诗吗?不懂的。小学生会背诗的不少吧,只怕也不能解诗。到了初高中,倒是开始学习怎么赏析诗歌了,但是真正吃透背景、风格、诗人,写作手法的人能有几个呢?掌握了要考试的知识点就够了。


基本上所有人都背过诗词,可是最后有几个成了诗词创作者呢?




对于想要创作诗词的人来说,背诗是不够的。


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背下来的诗不过是知识点,是“知其然”,而要学会创作诗词,是要学习诗词创作技巧,了解诗词意境营造,激发诗词创作情感的,这一套流程,我们称之为思考。写出了好的诗词作品,叫做“知其所以然”。


从背诵到创作,中间缺乏的是思考。我们通过技巧的学习,将感情意象化,但这个过程并不会因为背诵诗词的量变引起质变。从渐悟到顿悟,不止需要大量积累,更需要在关键的时候灵犀一点,醍醐灌顶。而我们只是背诵,不去思考,就永远没有办法跨越那道门槛,永远只是诗词局外人。


写诗如同下厨,诗词背诵为我们提供了无数的前人菜谱,看上去都色香味俱全,可就是不能吃。等到我们自己动手,如果为了果腹而做菜,做几十年也成不了大厨,但是如果是出于热爱,发自内心的调配那些能得到的菜谱和材料,就有可能做出绝世美味。


你有生活感受,有蓬勃激情,有诗词表现技巧,有大量背诵的前人诗歌引路,但是缺乏一颗真正热爱的心,在创作上就永远缺乏临门一脚,成不了真正的诗人。




背诵大量诗词只能让别人钦佩你的记忆,但是这种钦佩中不乏鄙夷。


而你通过思考,写作出一些好的作品,别人的钦佩中就会有敬重。


这是人类天生对脑力劳动者的崇拜,不涉及任何歧视。对能思考的人的看重,是人类对自我提升的认可,并非针对某一个人,某一个群体,这种现象一直存在。要不然怎么会说“惟有读书高”呢?可是你只读书不思考,不是还有个名词叫做“书呆子”么?


而背诵诗歌再多,也只是个体力劳动者而已。


其实背诵诗歌者的本意也是喜爱诗歌,接近诗词,希望通过这个途径去学会诗词。方法和目的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是不要迷失在人们对背诵诗歌那种虚假的崇拜之中,那真是得不偿失。


当你在诗词大会上洋洋洒洒地背诵几百首诗词时,人们对你的赞颂会让你误以为你就真的是个文化人。其实,文化是文化,你还是你。他们鼓掌赞扬的是你的记忆力而已,你不可能通过背诵前人的诗作而将那些作品占为己有。


要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不要有背诵产生文化的错觉。


何况,你背得再多,多得过电脑?




本人简书只做文章储存和日更作用,落后其它地方发布一大截(大概5-60篇)。对新文章有兴趣的不妨去(今日-梧桐树边羽-头条)搜索关注。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悲秋之作:当《枫桥夜泊》遇上《天净沙·秋思》:谁更胜一筹?
2019
08/19
07:10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中国古典诗词很早就有了悲秋的文学传统。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抒发悲秋之情的诗句。


这些诗人们看到天地间草木变黄、落叶遍地、秋风萧瑟,心中生出几分凄凉。因为这眼前萧瑟的景象,和春天和夏天有太多的不同,很容易让人想到人的生命有朝一日也会如秋天一样,毫无生机,甚至直接面对生命的终结。




即便是没有性命之忧,但人生当中总有一些让人感觉到悲伤的往事。或者是诗人羁旅他乡,或者是诗人怀才不遇,看到眼前让人感觉到悲凉的景色,总会和心中难言的愁绪融为一体,内心的悲怆成就一首诗词。


而其中的佼佼者,在唐诗当中,非《枫桥夜泊》莫属;而在元曲当中,则是《天净沙·秋思》独步天下。




今天我们就把这两首古典诗词当中最经典的悲秋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当《枫桥夜泊》遇上《天净沙·秋思》:谁更胜一筹?


一、录诗


首先我们请出这两首诗词的原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文学史上向来享有盛名。诗人一生当中只流传下来50多首诗词,但是这一首古诗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词就是元代马致远所创作的原曲小令《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留下了非常精彩的元杂剧作品,在诗词方面也很有造诣。这一首《天净沙·秋思》全文只有28个字,没有一个“秋”字,但是却超越了唐诗宋词,被誉为“秋思之祖”。




二、两首诗词的悲秋底色


(一)底色之一:对秋天景色的描绘


通读这两首诗词,我们能够得出非常明显的结论。不管是《枫桥夜泊》还是《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季节都是秋天,对于这一点我们没有任何的异议。


在张继的《枫桥夜泊》当中,“霜满天”是典型秋天的景色。虽然诗人在诗歌当中有几份夸张的韵味,以至于“满天”,但是也写出了秋天的夜晚空气多么的寒冷。这样一个清冷的夜晚,诗人独自行走在旅途当中,满怀着对不确定未来的愁绪,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心中的愁苦无法言说,和“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以他借着这对于秋天景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


相比而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秋天意象的描绘更加详细也更为丰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首元曲当中,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罗列秋天独有的景色,前三句九种意象再加上最后一句的“夕阳西下”,但每一种意象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之感。




(二)底色之二:行走在路上的游子


结合这两首古诗我们都能够看到,不管是张继还是马致远,都是在写羁旅之苦,都是在写一个人在路上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对不确定未来的担忧。


为什么他们这种伤感和秋天容易挂上钩?那是因为在古代交通极度不方便的背景下,若想在过年的时候赶到家,秋天之前就应该进行谋划,至少在秋天来临之时就应该走在回家的路上。但此时此刻两个诗人都没有规划回家的路,也就确定新年没有办法在家度过。在所有人举家团圆的时候,他们还不得已在他乡的路上度过。




所以看到眼前这秋天的景色,更要他们感觉到彷徨。本来仕途失意,本来毫无依靠,本来沦落天涯,再看到这满眼的萧瑟,看到这令人伤感的秋天,想到不能够回到温暖的家,更容易激起他们内心的伤悲。


所以在张继的诗歌当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看一个人坐在小船上,听着岸边寺院传来的钟声,那就在敲打着那颗柔弱的心灵。本来诗人的愁绪就无法缓解,听到有节奏的钟声更是心潮澎湃,禁不住潸然泪下。




而到了马致远的笔下,这羁旅天涯的伤感情绪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投放在我们眼前是一幅长镜头。夕阳西下拉长了诗人和走马的影子,他们越走越远,影子也越来越长。天地间一片苍茫,天地间一片悲凉。更何况还有前面那九种意象的背景衬托,更让画面富于意境之美,也更要画面充满了凄冷之感。


他们两个人都是行走在路上的游子。他们并非不思念故乡,并非不时刻想着回到故乡。但他们为了远方的未来,甘愿把所有的生命热情都耗费在旅途之中。哪怕是夕阳西下,哪怕是夜半钟声,带给他们源源不断的伤感,却挡不住他们走向未来的脚步。




(三)底色之三:两人的诗词都是“愁”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有很多看似巧合的地方。人们说伤春悲秋,人们说在秋天感觉到愁,但我们看到“愁”这个字,不就是因为“秋”天来到了人的“心”头上吗?


相对于其它季节,秋天确实最容易让人感觉到伤感。对于春天来说,东风吹来万物复苏,象征着美丽的希望,即便中间有落花的悲伤,但终究有美好的希望在那里;夏天是不必多说,天地间一片生意盎然;冬天的眼前的世界一片萧瑟,但是有雪花有新年,所带来的新奇感冲淡了一定程度上的悲伤。




唯有秋天,要每一个人都经历繁华落尽的伤悲。本来天地间一片郁郁葱葱,转眼间“焜黄华叶衰”,天地间只有落叶,只有呼啸的北风,只有光秃秃的树枝。即便是秋高气爽,即便是澄清玉宇,却总也换不来诗人们对秋天怀有独特的好感。


这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意义也是如此。正如上文所说,他们两个人都是羁旅天涯的游子,但同时他们也都是那个时代最为失意的人群。他们在秋天抒发情感,有对故乡的思念,有的未来不确定的担忧。但是除了这些之外,有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人生体验。




《枫桥夜泊》当中,有一幅美丽的秋江月夜图,让人赏心悦目,但是在这美景的背后,可有一个“愁”字引领全篇。他为什么愁?愁到什么程度?或许是他的仕途宦海沉浮,或许是他的家事不顺,亲朋离散,又或许是他的怀才不遇孤独难眠。诗歌当中没有提到具体是哪一种,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我们在诗词的意境当中,总能感觉到这种愁苦萦绕在他的内心之上挥之不去。


一切就像诗人看到的“霜满天”一样,愁绪也布满了他的心头。说不清楚是什么,也没有像李煜那样把内心的愁绪化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在我们的心中,那种萦绕在心间挥之不去的惆怅,我们都似乎亲身体验过。




而在马致远的作品当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单看景物当中的藤蔓、老树、乌鸦、道路、西风、还有马匹,我们觉得这只不过是对于秋天景色的一种描绘罢了。但是他前面的这几个形容词,却赋予了这首古诗说不出的愁苦。“枯,老,昏,古,瘦”一字便觉愁重十分。


我们看到的只是诗人一个人羁旅天涯的伤感,但其实并非如此简单。诗人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制度之下,找不到活着的希望,内心才会有如此的郁结。而在他眼中的这些景象,无一不带有愁苦,无一不带有伤感。




三、孰优孰劣?


人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当我们提到关于秋天最美丽诗句的时候,想到《天净沙·秋思》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其中的文化心理,值得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形式


按照字数来说,两首作品字数一样多,都是28个字。按照题材来说。一首是经典七绝唐诗,另外一首是元曲小令。相比而言,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来讲,唐诗要远远高于元曲。那么为什么张继的《枫桥夜泊》却没有能够取代《天净沙秋思》成为后世评论家眼中的“秋思之祖”?


毕竟张继的作品要比马致远的早上好几百年。




今天的我们虽然对诗歌推崇,更加注重于唐诗,但是我们骨子里或许更加喜欢长短不一的句式。因为那更加富有节奏感,更加有助于抒发情感。马致远的作品未必在题材上面一定占得先机,未必成为其超越《枫桥夜泊》的重要原因,但是长短不一的形式更有助于我们诵读这一点原因也不容忽视。


要知道对于宋词的发展来说,本身就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未必脱离了诗歌格律的规范,但是至少对诗歌的抒情性是极大的解放。我们今天评判唐诗宋词的区别,就会显而易见的发现宋词的抒情性要高于唐诗。




而元曲小令直接脱胎于宋词,对于情感的抒发有更好的形式。


(二)意象的容量


1、马致远的意象容量更为丰富,更有秋天韵味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开篇就是9个并列的意象,而且非常自然的分为三组。“枯藤老树昏鸦”,从最下面的藤蔓,再到上面的古树,再到古树之上的乌鸦,由下及上;“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近到远。从小桥看到远方流水,再看到流水两边的人家;然后的“古道西风瘦马”则是从远至近,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象的形容词都带有秋天悲凉的意味,“枯”、“老”、“昏”、“古”、“瘦”皆是萧瑟之感,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是进一步确认其自身的秋日游子思归韵味。


2、唐人的意象少而意境韵味却更足


相比而言,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注重意境的塑造,其悲凉韵味要少了几分。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我们看唐诗,向来注重其意境的塑造,张继的这一首唐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夜半钟声”对比“夕阳西下”更显空灵,但对于悲秋韵味却又少了几分。


马致远的词前几句写景,到最后写人升华,写景是为写人,所以思想性更好,当然也就流传更广。


(三)看古人的评价


单看这两首诗词在文学史的评价以及影响力,显然张继的唐诗作品也略胜一筹:


1、评论家眼中的《枫桥夜泊》:评价甚高但和秋天无关联


清代黄生在《唐诗摘钞》之中这样评价《枫桥夜泊》:


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怨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语脉深深,只“对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何焯在《笺注唐贤三体诗法》更是认为:


愁人自不能寐,却咎晓钟,诗人语妙,往往乃尔。


王谦在《碛砂唐诗》当中评价:


“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转辗反侧之意自见。


乔亿在《大历诗略》更是认为唐诗有李白诗歌的韵味:


高亮殊特,青莲遗响。


《枫桥夜泊》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评价,但是通读这些评价,都在说游子之苦,都在说“夜半钟声”,都在说诗中的题眼“对愁眠”,却无人提到这首古诗和秋天有关。由此来看,评论家认为诗歌虽好,但是和秋天的关联并不是很大。




2、《天净沙·秋思》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小令定格》之中,直接给出了“秋思之祖”的评语,把这首诗词和秋天之间的联系确立了下来,赋予了这首诗词厚重的历史评价和地位。


王世贞在《曲藻》当中评价这首小令乃是“景中雅语。”


而到了王国维的笔下,对于这首小令的评价更值得寻味。《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认为:


《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人间词话》之中则认为其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说《天净沙·秋思》直接来源于唐诗,很有诗歌的韵味。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毕竟唐诗意境是诗词最高的典范作品,说小令类似唐诗,那就是对其非常认可了。


从这个意味来讲,《天净沙·秋思》青出于蓝胜于蓝,也是诗词文学发展的一大收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人生最低谷时写下一首词,人人必读,但希望你一生都不要读懂
2019
08/18
10:00
解忧历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1


人生好难,可人生最难是在什么时候?陆游说,是在行将就木之际,“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灵魂即将远逝,可心心念念的东西却永远成了遗憾,岂不悲哉!杜甫说,是在耄耋白发之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大半辈子过去,可不幸的遭遇与老却的身体摆在眼前,人生再无可能,岂不伤哉!


谁也抓不住时光,谁都有被它狠狠修理的时刻,有的人畏首畏尾,有的人却无所畏惧。苏轼,作为唐宋文坛少有的“流浪诗人”,他面对衰老和死亡的态度就平和许多,不畏生也不怕死,是苏轼流露于作品中的正能量。然而虽然死亡不能给予苏轼威胁,但苏轼也有软肋,他人生最悲痛的低谷时期是在中年。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的这一首绝笔诗,总结了他被贬流放的一生,黄、惠、儋三州正是他仕途失意的见证者。但是苏轼不会因为官运悲伤,他的悲伤都留给了至爱。


公元1055年,19岁的苏轼与16岁的王弗结为夫妻,二人婚后恩爱有加,生活十分甜蜜,王弗成为苏轼的贤内助,堪称琴瑟和谐。然而仅仅十年后,即公元1065年,王弗因病与世长辞,苏轼一时悲不自胜。


又过了十年,即公元1075年,身处密州的苏轼仍对亡妻念念不忘,他在一日的睡梦中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面孔,顿时泪流满面,醒来后便写下了这首千古悼亡名作。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名为《记梦》,实则大部分都是抒情文字,相信爱好诗词的朋友都已熟读多遍,也被苏轼感人肺腑的久远的爱所深深折服。然而词虽为好词,但希望读者都只将它当作一首经典去读,而不要真正读懂它,因为读懂它的人,早已是词中人。




苏轼起句即表明心意:十年了,我还是无法把你忘记。然而紧接着后面却跟进了“不思量,自难忘”,显得很诡异:如此深爱的一个人,为何不去思量呢?或许大家只是背熟了这句词,但没有真正了解它的意思,接下来小解就为大家揭开这三个字背后的故事。


王弗去世后,也许是出于对王弗深切的思念,苏轼又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堂姐妹两个气质很像。密州的“乙卯正月二十日”,苏轼正与王润之在一起,所以王弗便不能时时刻刻都挂在心间了,虽是堂姐妹,可也要吃醋的。况且苏轼也不是那种朝三暮四的渣男。但也正因为他不是渣男,所以他没有把王弗完全忘记,偶尔也会突然涌上心间。




这一夜的梦中相遇,让苏轼的思念之心久久不能平复,这一次他再也无法轻松掩饰过去了,一定要将这份感情化成笔墨流传下来。谁知道当王润之读完这首词之后,有没有与苏轼闹了别扭呢。


其实小解认为这首词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小轩窗,正梳妆”。简单六个字,就将王弗的音容笑貌传神地描绘了出来,虽然过了十年之久,但却是那样亲切那样熟悉,只可惜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终归是幻象,那个人再也回不来了。


忧伤之疾,安危大矣。能够真正体会到苏轼这种心境的人,当是经历过相同遭遇的人,所以说这首词,小解希望每个人都不要读懂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最唯美的一首诗,每个字都美得令人心醉
2019
08/18
16:44
谢小楼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在上一篇文章中,小楼分析了李商隐《锦瑟》的主题——即《锦瑟》是写对人生总体情境的怅惘莫名的感受——但限于篇幅,小楼没有仔细解读《锦瑟》中每一句的意思。


要欣赏《锦瑟》的美,最基本的就是要先理解诗中每一个字的意思。《锦瑟》一诗中,应用了大量的典故,而且诗中有些字词,古今义相差极大,这些都成为我们理解《锦瑟》的障碍。比如,在最后一联中,“可待”与“只是”的古今义不同,让普通读者理解出的意思与本意完全相反了。


所以,小楼决定再写一篇文章,仔细分析《锦瑟》中的典故与字词,让我们能更好的欣赏《锦瑟》中的无穷魅力。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雕像


锦瑟无端五十弦。


《周礼·乐器图》记载: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饰以宝玉者,曰“宝瑟” ,绘文如锦者,曰“锦瑟”。


“锦”是指华丽的织品,“锦瑟”就是雕刻着美丽的花纹的瑟,它本身就是美丽的象征。


瑟本来最多只有二十五弦,但李商隐却说它有五十弦,这是暗用了《史记》中的神话故事。


《史记·封禅书》中载: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


五十弦瑟,其音极悲,连太帝都无法承受这么悲伤的音乐,所以破瑟为二十五弦,李商隐言瑟五十弦,便是强调其悲伤的音乐。


华美的瑟为什么会有五十根弦呢?它发出的声音为什么那么悲伤呢?“无端”,没来由。这一切你找不到原因,正如人生种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经历的一切是为什么,无法从中追寻出什么意义。“无端”二字,便已挑起一种迷茫的气氛。


《锦瑟》的第一句,便奠定了全诗美丽而哀伤的基调。


一弦一柱思华年。


柱:瑟上支弦的木柱。一弦一柱,借指瑟弹出的音乐中的每个音节。


“华年”二字,一方面是倒装以押韵,另一方面,“华年”二字不是对人生岁月的泛泛表达,它是出于诗人个人情感的主观评价,蕴含着李商隐对人生岁月的无比珍爱,过去的一生,不管经历了什么,它都是美好的年华。


华美的瑟弹出悲伤的音乐,它的每一个音节,都勾起了诗对往昔人生的思忆。




庄生晓梦迷蝴蝶。


这一句是化用庄周梦蝶的典故。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晓梦就是清晨破晓的梦,这是清醒之前所做的最后一场梦,因此晓梦的特点是短暂而清晰,正道出了回忆人生时,那种记犹新但又稍纵即逝的感觉。


梦是虚幻的,梦中化蝶更是虚幻,李商隐在这里用庄子的典故,却不拘泥于原典的本意,而是将庄子 哲学玄思,化为他对人生的迷茫之感。


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的故事,出处比较复杂,各种记载相互之间也有出入。


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中载:“周失纲纪,蜀先称王。……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会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在别的记载中,还说到望帝是因为其相开明治水时,他与开明之妻私通,内心惭愧,所以禅位给开明。不过,在后代诗人中,用望帝的典故,多是用他化为杜鹃的故事。


望帝退位隐居后,蜀国被灭,他忧心而亡,死后化为杜鹃,时时悲鸣,甚至会叫到口中流血。


望帝化为杜鹃的故事,体现的是一种超越生命的执念,不过,李商隐在诗中,将望帝对家国的执念转化成了对春心的执念。


“春心”,一指男女思慕之情,一指受春天美好的景物所感发的心。李商隐的“春心”显然更加泛化,春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春心”便是对美好的留恋。


李商隐一心追求美好的事物,但美好的事物注定上短暂的,是易逝的,所以他的内心总是受到伤害。“望帝春心托杜鹃”,便是李商隐对于美好的事物生死不移的执念。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两句用典已入化境,李商隐将数个典故融合在一起,组合出新的意义,文字本身便极富美感,而典故则丰富诗句的内容,在极少的字句中传达出深沉辽阔的意义。


沧海月明珠有泪。《文选注》:“月满则珠全,月亏则珠阙。”《博物志》:“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绩织,其眼泣则能出珠。”


这一句传达的感受非常复杂,我们只能从意境中慢慢品味。一句之中,有沧海之辽阔,有月明之清远,有珠之美丽,还有泪之哀伤。


蓝田日暖玉生烟。蓝田,山名,在陕西蓝田县东,山出美玉,又名玉山。玉生烟,陆机《文赋》:“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司空图《与极浦论诗书》中引戴叔伦语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之眉睫之前也。”


这一句传达的感受同样很复杂,蓝田日暖,有一种温暖祥和的感觉,然而“玉生烟”,则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恍惚之感。


这一联的对仗也是很值得品味的地方,蓝田对沧海,“蓝”与“沧”是借为颜色对,非常工整,日对月,玉对珠,更是工整,读起来仿佛珠玉落盘,音律极美。再加上语言精美,意境优美,这一联可以说是古诗词中最美的一联诗。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最后一联,普通读者常常会误读,那是因为我们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理解“可待”、“只是”这两个词了。


可待,即岂待,何待,是“何必等到”的意思,它是一个否定疑问词,带有“无须”的否定意味。


只是,“只”这个词,在古文献里就是限定范围的意思,语法学的修辞研究已经证明“只”字是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只是” 的意思等于“就是”、“就在”。


所以最后这一联正确意思是:前诗中的种种感受,无须等到追忆之时,就是在当时,便已令人惘然。惘然,是若有所失,心情迷茫的样子。


人生的惘然之感,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并不是回忆时才惘然,无论是在当是之时,还是回忆之时,我们都无法追寻出人生的意义。




分析完全诗的用诗的用典和字词,我们便可以理出《锦瑟》一诗的意脉。


诗人李商隐,听到了华美的瑟奏出哀怨的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在勾引他思忆人生年华。当他回忆人生时,各种复杂的感受涌上心来,有如庄周梦蝶一般的迷茫,有如望帝化为杜鹃一般的执念,有美好却又满哀伤的感受,也有温暖却又恍惚迷离的感受。


这些复杂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无限怅惘之情,这种怅惘之情成了人生挥之不去的感受,贯穿了人生的始终。


诗起于“无端”,终于“惘然”,人生的惆怅莫名之感,深入骨髓。


欧丽娟《原来唐诗可以这样读》中说:“《锦瑟》这首天鹅之歌已然咏成,回荡在诗国的时空之中,诗人也随之缥缈云逝,就此销声匿迹,留下迷离朦胧、不落言诠的亘古哀愁,继续为无端而惘然的人生发出深沉的叹息。”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7:李商隐《锦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居易这九首诗,全是写给元稹的“情书”
2019
08/18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在唐朝诗坛,元稹和白居易,被称为“元白”。两人的友谊持续了一生,他们相知相亲,互相唱和,元稹字微之,在族中排行第九,白居易在诗中,经常称元稹为“微之”、“元九”,可见白居易对元稹的感情,真是不一般。


《赠元稹》


【唐】白居易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


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


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


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


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


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这首诗就是“夸元稹”,诗中通篇谈论他与元稹的深厚友情及元稹的为人。元稹安恬平静,与世无争,如无波之井水;气节如竹之刚直清高。如此一顿猛夸,可见白居易确实非常看重元稹。




《禁中夜作书与元九》


【唐】白居易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窗灯欲灭时。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39岁时,白居易在写完书信后,将信纸装入信封;又觉得似乎还有许多话尚未说完,似乎还应当补充或修改些什么,于是又把信取出来重读了一遍;但却又不知道该补充什么。因此心潮不定,思绪万千,茫然不知所从。而此时“五声宫漏初鸣后”说明,天已经快亮了。写个信,你写了一夜,白居易,你在想什么!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唐】白居易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据说白居易在写下这首诗时,元稹在梁州,也写了一首《梁州梦》,他梦见白居易在游曲江、慈恩寺,这样的巧合也更见证了他们的确是真友情。


《醉后却寄元九》


【唐】白居易


蒲池村里匆匆别,澧水桥边兀兀回。


行到城门残酒醒,万重离恨一时来。


这首诗的年代也不知道,但是,我们从题目上依然可以感受到白居易对元稹的怀念,醉酒后,写了一首诗赠给元稹。简直就是醉后醉后谁都不知道,就独独想起你。




别元九后咏所怀》


【唐】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这首五言绝句是白居易送别元稹之后写的。此时正值秋季,当白居易看到凋落的花,伤秋之情油然而生,诗人只是伤怀秋天吗?不是的,且看最后一句“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白居易视元稹为自己的同心之人,当元稹走了,他觉得整个长安都空了。


《雨夜忆元九》


【唐】白居易


天阴一日便堪愁,何况连宵雨不休。


一种雨中君最苦,偏梁阁道向通州。


这一天白居易为频繁的下雨天而忧愁不忆,此时,他想起元稹还在路上艰难的行进,不禁为元稹感到挂怀,希望他一切都好。


《早春忆微之》


【唐】白居易


昏昏老与病相和,感物思君叹复歌。


声早鸡先知夜短,色浓柳最占春多。


沙头雨染斑斑草,水面风驱瑟瑟波。


可道眼前光景恶,其如难见故人何。


这是白居易的晚年了,此时白居易写自己又老又病,此时却思念起元稹来,自己的处境也不大好,这样的模样也难见你吧!




《梦微之》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


白居易又梦见元稹了,早上起来有一些惆怅,因为相隔较远,白居易对于元稹的消息都是断断续续的。白居易也有些疑惑,梦见元稹想起自己了,却不知道元稹因何事而梦到自己呢?


《梦微之》


【唐】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元稹先于白居易去世,白居易为元稹撰写了墓志铭,在元稹去世后,白居易依然没有忘记他的这位老朋友。元稹去世九年后,白居易梦到与元稹携手同游,醒来后写下这首《梦微之》。“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当白居易想到这位朋友时,依然是那么真切,你在黄泉,我在人间,俱是境遇苍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国维最经典的一首词,写尽人间悲剧,末二句是经典名句
2019
08/17
13:22
谢小楼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近代学者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哲学影响,对人生充满深沉的悲剧意识,这在他的《人间词》中,亦有所体现。


蝶恋花


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 绿窗春与天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王国维二十二岁时与莫氏结婚,两年后告别妻子,四处漂泊,三十一岁时回到家中,看到妻子容颜老去,心中充满了愧、悔、爱、怜齐集的复杂心情。


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


词人漂泊天涯,阅尽离别之苦,没想到回到家中,妻子容颜憔悴,已经不是自己记忆中的映像。零落的花既是写词人回到家里里的时节是暮春,也是在暗示妻子的容颜老去。


花底相看无一语, 绿窗春与天俱暮。


多年离别,花底相看,不知从何说起,绿窗外,春天将尽,黄昏来临。暮春,日暮,再加上妻子憔悴的容颜,都在强调一种美好事物的逝去的悲剧之感。




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终于,夫妻在灯下诉说着多年的相思,一缕相聚之欢,却牵出昔日离别的千般之恨。人生总是悔恨多于欣喜,痛苦多于快乐。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世间最留不住的,就是老去的容颜和凋零的花朵。


周策纵《论王国维人间词》中说:“(王国维)往往以沉重之心情,不得已之笔墨,透露宇宙悠悠、人生飘忽、悲欢无据之意境,亦即无可免之悲剧。”


久别重逢,本是高兴的事,但王国维在词中,传达出一种无限的悔恨与遗憾。妻子曾经美好的年华在无声无息中逝去了,他无从补偿。




离别是一个悲剧,归来还是一个悲剧。王国维词中的悲剧色彩特别浓厚,他笔下的人间悲剧,不是一时、一地的,不是单一、孤立的,而是延绵相续、重重叠叠的。在静安眼中,人生的苦海,从时、空两方面看都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是人类共同的悲剧,美好的事物总是容易消逝的,其中深刻的悲剧之美,可与千古词帝李煜的词相通。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彻夜难眠,却成就苏轼最婉约宋词;前10字惊艳,后12字成歌词
2019
08/18
22:10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苏轼应该很少有彻夜难眠的情况。试想一下,这个5000年来活得最潇洒的词人,还曾经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死里逃生,有什么事情不能让他放下呢,有什么事情能让他彻夜不眠?




实际上苏轼也是一个普通人,他和我们每个人的心境并无没有太大的差别。我们今天读那些豪放的誓词,能够看得出他的境界。但是在他的宋词数量当中来看,婉约词的数量要远远的高于豪放诗词。


在他生活的时代,婉约词是占据词坛主流的风格形式。而此时的苏轼更是因为经历了乌台诗案的一贬再贬,甚至面临杀身之祸。即便是在潇洒的词人,面对现实,恐怕也不能够坦然处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宋词就是宋代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可以说是他最为精彩的婉约词作。此时的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来到黄州,对人生、对未来都充满了怀疑,充满了疑惑。在这样一个秋天的夜晚彻夜不眠、独自在房间中、在院子里踱着方步,写出了这样一首诗词表达心中的苦闷。




前十个字非常精彩,一开头就是惊艳之语,后12个字直接成为了歌词,在今天也是广为流传。“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这是一个寂静的夜晚,陪伴苏轼的,只有天上的缺月,只有“疏桐”,而一个“挂”尤为精彩。


其后的词句,但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有人说是他夜晚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也有人说这其中的“幽人”就是显得他自己。确实,从年少成名到如今经历生死劫难,他的心境绝非一般人可以了解。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他才能够真正地面对自己的灵性,面对自己的心境。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心有怨恨且无人知情,心有苦处却无人能够了解。他把所有的苦涩都在这个夜晚释放,掀开伤口独自舔舐。即便是这位豪放的词人,面对血淋淋的伤口,总不能淡然处之。


就像是天边的大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在这个孤苦的夜晚,不随波逐流,只希望能够保持内心的那一份坚定,那一位纯真,对抗这个世界的污浊。已经是词人最大的努力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愈写下一首怪诗,满眼生僻字,就连记忆高手也难以背诵这首诗
2019
08/18
13:16
真游泳的猫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大家都知道,唐代文人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过很多人不清楚的是,所谓的“唐宋八大家”是指这八个人在写文章上的才华,而并不包括诗词。当然了,韩愈在诗的造诣上也是顶尖水平,留下了诸多传世名篇。


而韩愈曾经写下了一首怪诗,奇奇怪怪,满眼生僻字,让人很难理解意思,更让人无法顺利通读全诗。这首诗真的太拗口难读了,就连记忆高手也难以背诵这首诗,不得不放弃。我是真游泳的猫,记得关注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奇特的怪诗吧。




这首诗的名字非常长,叫做《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皇甫补官古贲浑,时当玄冬泽乾源。山狂谷很相吐吞,风怒不休何轩轩。摆磨出火以自燔,有声夜中惊莫原。天跳地踔颠乾坤,赫赫上照穷崖垠。截然高周烧四垣,神焦鬼烂无逃门。


三光弛隳不复暾,虎熊麋猪逮猴猿。水龙鼍龟鱼与鼋,鸦鸱雕鹰雉鹄鹍。燖炰煨爊孰飞奔,祝融告休酌卑尊,错陈齐玫辟华园,芙蓉披猖塞鲜繁。


千钟万鼓咽耳喧。攒杂啾嚄沸篪埙,彤幢绛旃紫纛幡。炎官热属朱冠裈,髹其肉皮通髀臀。颓胸垤腹车掀辕, 缇颜靺股豹两鞬。


…………


视桃著花可小骞,月及申酉利复怨。助汝五龙从九鲲,溺厥邑囚之昆仑。皇甫作诗止睡昏,辞夸出真遂上焚。要余和增怪又烦,虽欲悔舌不可扪。”




这首诗又长有怪,简直让人头疼。很多字用简体字无法打出来,就算我打出来了也无法显示在页面中。由于诗太长了,所以中间我省略了一大段,毕竟这首诗的风格,大家已经足够领略了。我相信就算是记忆力顶级的人也难以完全将这首诗背出来,因为这首诗才是真正的生僻字。想要背完这首诗,真心难如登天。如果有不信邪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把这首诗的完全版找出来,挑战一下不可能的任务。


从诗歌题目上来看,这首诗是韩愈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皇甫湜的诗,所以韩愈按照原韵写了这首和诗。虽然大家都很清楚这首诗是写山林大火的,但是具体到诗句里面,就很难让人理解。这首诗的文字古奥,满眼生僻字,单个字的意思都让人无法理解,更别提整句话的意思了。


还有,韩愈在这首诗里面运用了大量的冷僻典故,除非你博览群书,否则根本不知道这些典故的出处,也难以真正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意思。


所以这样的怪诗,真的让人瞠目结舌,不知道是夸赞还是摇头。肯定有朋友要问了:“为什么韩愈要写这样的怪诗呢?这样的诗真的算诗吗?能够真正流传吗?”




其实这首诗是韩愈的一种独特创造,也可以说是韩愈的一种无奈选择。我们都说唐代是诗歌的顶峰,虽然宋代、明代、清代都有很多人写诗,但是却无法遮挡唐诗的光芒。唐诗已经是那座最高峰,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翻过去。


而唐诗里面最闪耀的星星,那就是李白和杜甫这两个诗人。在李杜之后的唐代诗人们,一定程度上也面临着后代诗人那种困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想要在诗坛上有一番成就,就必须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能够在李杜诗篇的空隙中留下自己的名字,甚至挤压出一大片空间。


所以韩愈就选择了怪怪奇奇这一条诗歌创作的险路。他的诗歌采用写赋和写文的方式,进行了独特境界的追求,罗列怪奇意象,凸显雄大气势,显示出韩愈与李白杜甫不一样的诗风。


而诗坛上的其他人也不断求新求变,像白居易、元稹就选择了通俗化的写法,主张诗歌要被老妇人听懂,所谓“元轻白俗”。而孟郊、贾岛则选择向幽僻孤寂的境界前进,有一种“郊寒岛瘦”的独特韵味。


换言之,韩愈选择写这种怪诗,实在是一种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以此来凸显自己在诗歌领域的独特创造力。这种创新不一定完全成功,却带给后人极大的启示。


就像在武侠小说领域,古龙在金庸之后不断求新求变,写出了比较怪异的《天涯·明月·刀》,虽然并不为读者所接受,却是古龙的一种大胆尝试。而温瑞安则选择用更诗化的风格来写小说,有时候甚至割裂文字,支离破碎,但温瑞安却似乎在所不惜也要变化。




回到诗歌领域来,韩愈这种怪怪奇奇的诗风在当时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的。围绕在韩愈周围的有一大群诗人,比如卢仝、刘叉、皇甫湜等人,他们诗风崇尚相同,在诗坛上刮起了一阵怪异风。虽然这种怪诗难免走向刻意生僻的死路,最终只会导致大量让人无法欣赏的所谓诗歌,但韩愈这种尝试仍然值得我们敬佩。


所以清朝人叶燮在《原诗》里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这就是肯定了韩愈这种勇敢求变的创作心态,肯定了韩愈激起诗坛百花齐放,勇敢闯出新路的作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照批苏东坡不懂音律,两大文学奇才谁更胜一筹?
2019
08/18
22:15
蜀山笔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苏东坡(苏轼)不管是对当代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光在诗词,在文章、书法、绘画、政治、哲学,甚至美食等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千年难得一遇的文学奇才,史称“千古才子”。




李清照是继苏东坡之后崛起的另一位文学奇才,她的造诣更多地体现在词的研究上面。李清照的词委婉动听,更符合音律,为宋词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清照是宋词的一代词宗,史称“千古才女”。




从资历上看,苏东坡算是李清照的祖师爷了,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和老师晁补之都是苏东坡的门生,李清照的童年也深受苏东坡文风的影响。


然而,苏东坡作古后,千古才女却对千古才子的词作音律产生了疑问,并提出了批评,说苏东坡不懂音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李清照提出的问题是否是苏东坡真的存在的呢?请接着往下看。


李清照在她的一篇论述性文章——《词论》里面指名道姓地指出:


“至晏元献(晏殊)、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


意思是说:晏殊、欧阳修、苏轼这样的大文豪学问自不用说,填词更是犹如在大海里面取水一样容易,但是,所填的词都像诗,缺乏真正的词那样的韵律。




李清照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她提到:


“诗只分平仄,而词却分五音、五声、六律、发音的清、浊、轻、重。如果声韵不准,这首词写得再漂亮都没法唱了,如果非要唱,定然论为笑柄。”


这就是李清照批评苏东坡不懂音律的论据,可以看出:李清照对词的研究是非常深的,特别是韵律这一块儿,此外,李清照对苏东坡的词也是背得滚瓜烂熟的。


那么,苏东坡真的不懂音律么?


如果真这样,他就不是坡仙了。


苏东坡是一个豪放派诗人,他的诗词豪迈奔放、不拘一格。时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念奴娇·赤壁怀古》


时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江城子》


时而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这就是天马行空的苏东坡,如果非要用一种格式去束缚他,那无异于舍本逐末,抹杀了一个创作天才。




李清照“依声填词”自然有她的道理,这是词作的基本原理,但那是对于一般人而言,而对于苏东坡,为何不反其道而行之?“依词创腔”呢?


好的音律应该配好的词,反过来,好的词也应该有好的音律来配,这不光是谁服从谁的问题,而是谁更优秀的问题。如果都按照固定的韵律去作词,那么,世界上又哪来的那么多唱腔呢?


事实上,苏东坡出身名门世家,从小接触琴棋书画,对于音律也是非常精通的,只不过,这个世上还找不到任何能束缚苏东坡的东西。苏东坡的才华,就像道家的“无为而为”,儒家的“皆由心生”,释家的“不修则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苏轼最诙谐的一首诗,如同一幅漫画,让人忍俊不禁回味无穷
2019
08/20
09:10
小珏说历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说起苏轼,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大江东去”,往往想到的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绝顶天才。其实,苏轼不仅是顶尖文人,还很懂得生活。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会吃,关于他的小吃、菜肴,据统计有七十七种之多。这样富有生活情调的男人,自然不会是一本正经,严肃不已。我们可以从这首《吉祥寺赏牡丹》中看出端倪: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小珏看过有的文章介绍此诗,说是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所写,那就大错特错了。苏轼任杭州知州的时候,已经是元祐四年即公元1089年,此时的他,已经是52岁的垂暮老人。更为关键的是,在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诗文风格以及人生态度都有所变化,很难写出这样轻松诙谐的作品。


因此,大部分研究苏轼的学者认为,这首诗应该是在苏轼年轻时担任杭州通判时所作。更为精确的是在熙宁五年即公元1071年五月二十三日时,苏轼陪同杭州知州沈立前去吉祥寺的花园中集会赏牡丹所作。当时,沈知州治理杭州颇有建树,官民其乐融融,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如同漫画一般的诗歌。




在前两句中,“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就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非常浪漫的画面。簪花就是戴花,现在看起来男人戴花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在唐宋时期却非常盛行。比如《水浒传》中,就多次展现男性戴花的情节。渔民阮小五, “鬓边插朵石榴花”;牢头杨雄, “鬓边爱插翠芙蓉”;柴进到禁苑的时候,就是簪花而入;蔡庆的外号还叫做“一枝花”。


但是,在当时,也只有年轻男子簪花,年纪大了之后,就要端庄严肃,不必要做出这样放浪的事情。当年寇准当参知政事的时候,才三十出头,宋真宗特意赐给他一朵奇花,并叮嘱旁边其它的大臣:你们别嫉妒,“寇准年少,正是戴花吃酒的年岁”。




此时,苏轼三十七岁,现代人看来是小年轻,正是干事业的大好年纪,但在古代,三十多岁抱孙子的大有人在。苏轼后来四十岁时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就自称“老夫”。因此,此时三十七岁的苏轼,自称“人老”也并不为过。


可是,即使人老,苏轼却毫不在意。他却认为,自己戴花并不为羞,并不怕人笑话。倒是因为这朵娇艳的牡丹花,要为插上了老人头而羞愧。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管花愿不愿意,人愿不愿意,反正在这个与民同庆的时刻,通判苏轼就是戴花了,爱咋地咋地。这样诙谐成趣的场面,迅速拉近了他与当地百姓的局面,绘制出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




后面两句,更是让这幅漫画动感十足。“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指的苏轼醉酒而归,路人纷纷掩口而笑,这十里街市的人,都将珠帘卷起,观看这个新奇的热闹。正是因为有了前面戴花做铺垫,所以百姓才敢于笑话这位通判,当然此处的笑也是善意的笑。至于说珠帘为什么要“半上钩”而不是全部拉起呢?这就是诗歌的妙处,它在于并不说透,留有想象的余地。


试想一下,苏轼醉酒戴花而归,百姓看他的样子是多么滑稽。但是,苏轼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这就是真正的与民同乐,融入了百姓之中。他体现了苏轼乐观的性格以及对于未来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词里的春天,十种绝美,十种心动
2019
08/20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向阳草木青,明媚春光暖,


春天有太多的面目,


枝头雀跃


十种心动,恰遇宋词...




春,美在花开蝶忙时的自然灵动。


《行香子》


【宋】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莺啼燕舞、蝴蝶采蜜忙。它们最能代表春天,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




春,美在若有似无时的点点情思。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一道短垣隔开天涯,墙里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墙外是背井离乡愁思难抑。




春,美在饱经寒霜后的春心复萌。


《蝶恋花》


【宋】李清照


暖雨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




春,美在绵绵春雨中的相思情长。


《临江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词人套用前人诗句,将早春刻画成了一副绝美凄艳的画。




春,美在无处不在的尽情写意。


《好事近》


【宋】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春路经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雨光花色,春山古藤,皆可入画。




春,美在繁花盛景中的沁凉润透。


《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宋】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黄莺开始啼叫,细雨蒙蒙,滋润着草木,这初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春,美在悲伤别离中透出的暖人心脾。


《卜算子》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




春,美在稍瞬即逝后的珍爱怜惜。


《玉楼春》


【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红杏枝头,蜂飞蝶舞,春意盎然。人生的欢乐是多么少啊!愿拿千金换一笑。希望金色的晚照,能够在美丽的花丛中多停留一会儿!




春,美在忘却凡尘时的洒脱恣意。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


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


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西湖任何时候都是美景。绿草斜阳正美,水波幽远;烟雾飘渺,白鹭飞来,仿佛水滨之间只有一点。




春,美在春风十里的柔情款款。


《八六子·倚危亭》


【宋】秦观


倚危亭,恨如芳草,


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


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


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


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多情自古伤离别”,接天的芳草是铲不完,除不尽的离恨。恨的是那一帘幽梦早已随风飘散,那一段柔情早已成东流逝水。




.End.


好书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词里七叹人生,任时光流逝,叹岁月无情
2019
08/20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虞美人


纳兰容若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近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到底是时光流逝,岁月无情。


采桑子


王国维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


闻达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真正的区别呢?到头来都要如柳絮浮萍一样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悲欢离合之情,今日追忆起来无限怅恨,为何当年却漫不经心,让它惘然。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如果不是自己亲自遭遇离愁别恨的折磨,谁又敢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一夜白头呢?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骰子上面的各个红点如同代表相思的红豆,而深入骨中的红点,是我对你深入骨髓的思念。


玉楼春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人生自有痴情种,那些凄凄别恨其实无关楼头的清风,中天的明月。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长久或短暂的相思都显得那么无止境,让人宁愿当初不曾相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岑参最出色七绝唐诗,第3句7字被评“此句人人道好”
2019
08/19
22:45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我们之前对于唐代诗人岑参的了解,都是从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开始的。那首古诗相对而言比较长,读起来也比较拗口,不过其中却有非常著名的诗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北方最为雄壮的冬天之境。岑参作为唐代最著名的边塞诗人,有大量的诗篇描写了边塞壮丽的风光、描写了驻边将士们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精神风貌。




但今天我们读到的这一首七绝古诗,和他之前的那些诗歌内容不相同。但是这种诗词的艺术成就绝不在那些边塞诗词之下,尤其是第三句的七个字更是被评为“此句人人道好”。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首古诗就是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最为传神的诗句,就在最后的14个字,“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从长安城出发一路向西走,就是为了能够在边疆建功立业。但是离开故乡不久就遇到了从边疆回到京城的使者。


两人的时间都很紧张,彼此并没有太多耽搁,所以只能是在马上相互拱拱手而已,没有纸笔写回家的书信,就交代这个使者向自己在故乡的亲人,传达问候报个平安。




所以这首古诗所描绘的场面我们也都能够想象。两人只不过是在马上相见,甚至来不及下马寒暄,也来不及书写书信,只是委托对方口头上代为传达,向家人报个平安。


实际上结合历史的背景,我们能够知道岑参之所以远赴边疆,就是渴望能够建功立业,能够做出一点成绩,这和当时盛唐所有人的精神风貌都是相一致的。但是当他离开故乡最后才发现,他非常的想家。




所以在“故园东望路漫漫”之时,诗人“双袖龙钟泪不干”,眼看着距离长安城距离故乡越来越远,他的眼泪总也流不干。之前一心只想着能够报效国家,能够建功立业,离开长安城才发现自己是有多么的想家,有多么的眷恋故乡的亲人。


也正是因为有这份眷恋藏在心中,所以在遇到入京使的时候,才会让对方代为传达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唐汝询评曰:“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徐增在《而庵说唐诗》评曰:“‘马上相逢无纸笔’,此句人人道好,惟在玉关故妙,若在近处则不为妙矣。”


由此可见,这一首唐诗虽然简单,但是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朝最“笨”的诗人,为2个字憋了3年,写完之后却成千古名篇
2019
08/21
06:46
无风起念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4
天赋真的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东西,有些人的才华如江似海,稍漏一点,灵感就能倾泻而出,一句话,一首诗,一首词,就能流传百年,互相传诵在人群之间。




遥想三国曹植,能够七步成诗,一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比兴之妙,用语之巧,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再瞧唐朝李白,登高饮宴,借酒放歌,酒意上头之际,便是一首《将进酒》,抒尽满腔不平之气,他的天赋之高,已被冠以诗仙之名。




不过是一瞬间,灵感突来,就可作诗作词,用词精确,无可替代,那些天才式的诗人,十分少有,这世间,多得是埋头苦思,绞尽脑汁的“笨”诗人,他们苦心钻研的诗词,或许抵不过别人的灵光一现,可总有些诗人,能用最笨的办法,写出好诗。


有一种诗人的类别叫做苦吟诗人 ,指的是那些以徘徊吟哦的心境和殚精竭虑的态度进行创作,对每个字词进行仔细推敲锤炼的诗人。




最出名的苦吟诗人,莫过于贾岛。贾岛身形颀长,瘦瘦的书生样,为人比较孤僻,不苟言笑,也不喜欢和他人来往,早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他有一首众人都知道的诗,名为《题李凝幽居》,内容是: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其中本诗最耀眼的那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困扰了他整整三年,原本顺利的作诗在进行到这一句的时候,突然卡壳,他本用的是“僧推月下门”,却又觉得不妥当,似乎是“敲”字更为合理。大概苦吟诗人向来较真,贾岛竟真的为了这两字,思虑了三年。




若不是后来遇见了韩愈,他还会陷在困境中无法逃脱。贾岛在一次骑着驴外出,心中想着诗词,没有注意前路,一头撞到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便被人直接押到了韩愈面前,韩愈询问他发生了什么,贾岛便将自己的烦恼倾诉,“敲”还是“推”,他实在不知道如何选择,各有各的好。




韩愈不仅没有生气,反而仔细思考了两字,之后,选择了“敲”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万籁寂静的夜晚,老僧一阵轻微的敲门声惊动了栖息在树上的鸟儿,用“敲”字,反衬出环境的幽静,有出人意料的效果,而用“推”就少了这样的效果。最终,贾岛定下“敲”字,由此,也有了“推敲”这一词语的诞生。




参考资料:《旧唐书》、《国学经典丛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除了李清照,这些古代才女的诗词你可读过?
2019
08/21
10:26
诗词大会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其实,还有很多像易安居士一样的才女,她们也曾在文坛上散发出耀眼光芒。比如下面这几位,你都熟悉吗?




//钗头凤·世情薄//


宋代: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琬是郑州通判唐闳的独生女儿,自幼文静灵秀、才华横溢,陆家曾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与唐家订亲。婚后伉俪相得,感情很好。后陆母认为唐琬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遂命陆游休了唐琬。




//明月夜留别//


唐代:李冶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唐代女诗人。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刘长卿对她的诗极其赞赏,称她为「女中诗豪」。




//送友人//


唐代: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薛涛,唐代女诗人,曾先后与韦皋、元稹相恋。她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




//减字木兰花·春怨//


宋代:朱淑真




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与李清照齐名。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




//江陵愁望寄子安//


唐代: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


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鱼玄机,唐代女诗人,自幼聪慧过人,“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便是出自她之手,与文学家温庭筠的故事成为后人常常谈论的话题。




//彩书怨//


唐代:上官婉儿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唐代女官、诗人、皇妃,有“巾帼宰相”之称。她一生可谓传奇,才华横溢,《全唐诗》收其遗诗32首。




//白头吟//


两汉: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卓文君,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爱情佳话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她有不少佳作,《白头吟》中的「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更是成为经典名句。




//山之高//


宋朝·张玉娘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我心悄悄。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朝云暮雨心去来,千里相思共明月。


张玉娘,宋代文学家,仅活到27岁,后人将她与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并称「宋代四大女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八首夜晚诗词,月华初上,你在思念谁?
2019
08/21
10:28
诗词大会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当月华初上,天地一片静谧之时,是最适合思念的。


诗人或望月兴叹,或临江而赋,或对雨而眠……他们将内心的思念诉诸笔端,化作绝妙的诗句流传下来。


在那一个个动人的思念的夜晚,那些真诚的感情是那么美好。今天,一起来读一读八首夜晚的诗词,一起来体会那诗味的思念。




夜雨纷纷的晚上,白居易思念初恋湘灵。


《夜雨》


唐·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这一天晚上,夜雨纷纷,白居易想起了湘灵,那个自少年时代就喜欢的女孩,在距我千里万里的地方。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我们无缘相守,可我我没有一刻不想念她。我前途渺茫,孤独在这空空的房间里,外面秋雨纷纷,叫我怎样忘记和你的过往。




风雪交加的边塞夜晚,纳兰性德思念远方的家。


《长相思·山一程》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里是塞外,此时风雪凄迷。我们走了一程又一程,离家越来越远。这个风雪之夜,军士们人搭上帐篷,宿在风雪里。


我怎么也睡不着,风雪一声又一声,我的家乡从没有这种声音。家里的人还好吗?每一个远行的人,都对家乡无比思念。




白露时节,望月之时,杜甫挂念远方的兄弟。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安史叛军又攻占了汴州,家乡也处在战乱之中,不知道家里的兄弟们都还好吗?战争的年代,又得不到他们的信息,真让人焦急。


露水越来越重了,那天上的月亮比不上家乡的月亮明亮。什么时候,我们能再共赏这一轮明月呢?




正月的夜晚,苏轼想起了亡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我又梦到了她,依稀是在窗前梳妆的样子,一如多年前一般。此时的我,两鬓斑白,平添了许多沧桑。


你走了已经十年了,我还是时常梦到你。向你诉说这些年的辛苦与过往。




清冷的秋日夜晚,宫女望着牛郎织女星,陷入惆怅。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个夜晚真不错,清凉如水,我拿着小罗扇,扑打着萤火虫。抬起头,看着那日夜相望的牵牛织女星,却莫名心中一痛。


遇到一个知心人,相爱相守,我已经没有这样的机会了吧!注定只能孤老在宫里,连那银河对望的牛郎织女星都比不上。


宫女的思念没有目的,却是她内心最渴望的一份感情,这份感情能温暖人生,给苍白的生活带来生趣。




在巴蜀的夜雨中,李商隐思念家乡的妻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今天刚收到你的书信,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此时,窗外正下着大雨,池塘里的水都涨满了,像我对你的思念。


什么时候等我回家了,我们共剪西窗烛时,我一定要告诉你今夜的我对你多么的思念。


在远方的秋雨夜中,思念着家中的妻子,此时的秋雨,都显得那么善解人意。




这个夜晚,陈与义夜登小阁,想念曾经同游的友人。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记得年轻时,我们在午桥上酣饮,月光随长沟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年过去了,劫后余生的我,再想起那时的我们,只觉得魂魄惊悸!如今我登上小阁,往事如流水一般逝去了,空留回忆。




病中的夜晚,元稹挂念远方的白居易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唐·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灯火一片将熄,在这个夜晚,我听到乐天被贬为江州司马。大病中的我惊得蓦然坐了起来,阴冷的风雨吹进了窗户。


我与你是至交好友,听到你被贬的消息,我对你的悲伤感同身受。远方的朋友,请人不要难过,我将默默祝福你。


在夜晚,最容易勾起诗人想念的情绪,他们思旧友、忆往事,感慨时光与错过。这样的诗意,赋予了这个夜晚美丽的诗意与哀愁。


希望所有的等待都不被辜负,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好结局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4-18 08:08 , Processed in 0.18622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