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2石门素疏【鱼象鱼说】今日诗词

  [复制链接]
201#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6:16 | 只看该作者
一曲“天净沙”,八首“寿阳曲”,元杂剧大家本是“文场曲状元”
2019
09/02
20:56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一、初识马致远,他是“秋思之祖”的撰写者
今天我们一提到马致远,首先想到的不是元曲四大家之一,而是他的一首著名的小令,叫做《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非常的简短,全文只有27个字,但是却超越了唐诗,也超越了宋词,被誉为秋思之祖。
中国人向来有悲秋的情结,而在马致远的笔下更是罗列了十多种意象,都是表达的对秋日之景的衰败。尤其最后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境界全出,把羁旅行役之人内心的愁苦一下子展现出来。
马致远主要生活在元代后期,晚号东篱, 大都人。今存小令 115 首, 套数 22 篇, 总计 130 多首。马致远在当时就已经名声大震,《录鬼簿》的作者贾仲明不但积极整理了马致远留下来的经典作品,还专门给他写了一首诗词祭奠他。
“万花丛中马神仙, 百世集中说致远, 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 曲状元, 姓名香贯满梨园。”
明代朱权在其 《太和正音谱》中, 列马致远于元曲家187 人之首, 认为
“马东篱之词”,“有振鬣长鸣, 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 岂可与凡鸟共语哉。”
我们在诗词当中对他的了解大多仅限于这首《天净沙秋思》,也能够从中管窥他的精神世界。在他的作品当中, 元代传统文人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剧性人格表现得最为突出。
马致远和一些著名的诗人经历基本上一致,早年间也曾经致命不乏有着远大的抱负。渴望谋得一官半职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但非常可惜的是,在他所生活的时代,要想做出一番业绩,何其难也。
不过后来他也终于得到了一个相当于五品的官职,但是当中的勾心斗角让他苦不堪言。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在文学诗意的世界当中找到精神的归宿。他的那些杂剧作品,还有相当数量的小令散曲,都是出自这样的背景之下。
也正是因为有这一层意蕴,才使得这首元曲在文学史上备受欢迎。
在元末周德清所著的《中原音韵》中《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方之于词中欧阳修和“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二、再看马致远,乃是元杂剧的缔造者
作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最经典的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一大批精彩的元杂剧作品,尤其是《汉宫秋》和《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青衫泪》、从这个题目当中,我们就能够想起白居易的《琵琶行》。实际上,马致远在这一部作品当中所写的就是白居易的爱情故事。剧写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相恋,白贬江州司马,爱情被破坏,几经波折,白、裴二人终成姻眷。这一部作品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进行了抨击,讴歌了白居易的自由爱情,但是对于白居易一代文豪怀才不遇却沦落至此,剧中更是多有感慨。
相比而言,《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去马致远最为出色的元杂剧作品。这一部作品也是取自历史题材,讲的就是昭君出塞,更细化了王昭君和汉元帝之间的故事,在马致远的笔下写成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
清代哲学家焦循《剧说》:
元明以来,作昭君杂剧者有四家。马东篱汉宫秋一剧,可称绝调。臧晋叔元曲选取为第一,良非虚美。
近代文学家王国维《录曲余谈》:
余于元剧中得三大杰作焉:马致远之汉宫秋,白仁甫之梧桐雨,郑德辉之倩女离魂是也。马之雄劲,白之悲壮,郑之幽艳,可谓千古绝品。
三、元代文人对诗词艺术的传承,8首“寿阳曲”
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当中我们能够看出,虽然唐诗宋词已经逐渐的没落。但是这些为人们仍然在继承的诗词的传统,而对于借景抒情最常见的一种诗词写作和情感抒发方式,以马致远为代表的元代为人们依然坚持。而在马致远的笔下,除了《天净沙秋思》之外,最精彩的莫过于他笔下的潇湘八景。
(一)马致远“潇湘八景”的由来
潇湘八景,因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幅而得名。八景为:山市晴岚、远浦帆归、平沙落雁、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江天暮雪、洞庭秋月。后多有画家、诗人以此题材进行创作,马致远的《寿阳曲·潇湘八景》即是以此为题材创作的组曲。
值得注意的是,在描写潇湘八景这个八首曲子的时候。马致远分别给它们添加了一个曲牌名,叫做寿阳曲。
(二)诗情画意的“潇湘八景”
1、寿阳曲·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这八首曲子都是描写的湖南洞庭湖附近的美丽景色,《寿阳曲·山市晴岚》则更是专注于傍晚小山村雨过天晴的美丽景色。雨过天晴,整个山村都在落日的余晖当中,空气清新。四周的群山,那更像是锦绣屏风一样迷人。
这样诗情画意的诗句和画面,在唐诗宋词当中经常出现。马致远以自己的才华,继承了唐诗宋词的精美描绘。带给人独特的视觉印象和心理感受。一笔一景曲中有画。
2、寿阳曲·远浦帆归
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
潇湘之地乃是江南水乡,少不了的夕阳,少不了的帆船。每当黄昏的时候归帆点点,渔歌阵阵。江面上是男人们奋力的划桨,江岸上则是女子的温柔等待。这样的场景多么的富有生活气息,多么诗情画意。
马致远被誉为“文场曲状元”,在这首词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整首小令的境界清新淡雅。写当地美丽的风景。也透露出自己像隐士一样追求世外桃源的恬淡。无论是语言还是意境,都呈现出流畅的美感。
3、寿阳曲·平沙落雁
南传信,北寄书,半栖近岸花汀树。似鸳鸯失群迷伴侣,两三行海门斜去。
在第三收小令当中,马致远把目光投向了天边的大雁,而且还是天边的孤雁。大雁是群聚的小动物,失去伴侣的孤雁往往会在天空中哀鸣。这一点在很多诗人的笔下都有描绘。元好问那句“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生死相许。”原文当中描绘的就是大雁。
这首小令当中,诗人显然把自己也比作了大雁。大雁南北迁徙,而自己也要到处奔波。在后文当中更是写自己的形单影只,充分写出了孤雁那似鸳鸯离群的孤独与凄凉。更是将诗人自己离开亲人、漂泊天涯的失意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4、【双调】寿阳曲·潇湘夜雨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夜雨是最为悲凉的。古典诗词当中凡是写到夜雨的,基本上都是在表达一种愁苦。当然赵师秀的那句“闲敲棋子落灯花”是个例外。但不管是李商隐还是元代的徐再思,笔下的夜雨凄凉,带给诗词也是一种无比凄凉之感。
马致远的比下也是如此。“渔灯暗”已经奠定的这首小令的情感基调,“一声声滴人心碎”,夜雨声声敲的心尖,漂泊者的诗意情怀。呼之欲出。
而在最后两句当中,“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比起《天净沙·秋思》当中的“断肠人在天涯”,情感的表达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5、寿阳曲·烟寺晚钟
寒烟细,古寺清,近黄昏礼佛人静。顺西风晚钟三四声,怎生教老僧禅定?
《烟寺晚钟》这首小令是写古寺清幽,古寺老僧的孤寂,借以表现诗人内心的凄苦和寂寞情怀。这首小令当中,写景和抒情结合在一起,写古寺的清幽、老僧的孤寂心情,其中的反问也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感慨。
6、寿阳曲·渔村夕照
鸣榔罢,闪暮光,绿杨堤数声渔唱。挂柴门几家闲晒网,都撮在捕鱼图上。
这首元曲的情感基调是最为轻快的。有山有水有打鱼人,小令当中几乎齐聚了所有让古代诗人感觉到诗情画意的意象。诗人寥寥数语就写了一幅捕鱼的图画。并且借着这幅图,写自己陶醉其中。
7、寿阳曲·江天暮雪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这首小令的意境之美,直逼柳宗元的《江雪》。“天将暮”点出时近黄昏,“雪乱舞”写大雪纷飞的气势。“梅花”、“柳絮”这两个意象巧妙地将纷飞雪花的美表现出来了。
接下来的四、五两句:“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恰如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他笔下的钓鱼者,其实也是诗人自己超尘脱俗,孤傲隐士的象征。
8寿阳曲·洞庭秋月
芦花谢,客乍别,泛蟾光小舟一叶。豫章城故人来也,结末了洞庭秋月。
最后一曲写月亮,诗人的天涯漂泊之苦更容易体现出来了。“泛蟾光小舟一叶”,意境最为优美。泛舟月下的空明画面,与前面秋风萧瑟的离愁相比,诗人更愿意陶醉在洞庭美景之中。
诗人表面上描写了潇湘八景,但实际上每一种景物都浸透了是人自己的情感表达。不管是洞庭秋月还是江天暮雪,都有诗人追求隐逸那一种情怀的迸发。
四、从“潇湘八景”看马致远漂泊情怀
调入前文所说,马致远早年家也曾经是胸怀大志,可惜生活在那个时代,出人头地真的是非常困难。所以他才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到了文学的书写当中。在杂剧中感悟人情,在漂泊当中感悟人生。
“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古代文人的清高个性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他处处时时充满愁绪。虽然漂泊在路上,但他那颗心依然在牵挂着朝堂,依然在牵挂着故乡。《天净沙·秋思》写于这样的背景之下,这潇湘八景的诗情画意,同样也蕴含着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4:07 | 只看该作者
慧远《庐山东林杂诗》欣赏
2019年09月04日 10:55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color=#b6cc !important]0人参与) [url=]收藏本文[/url]     


慧远(334—416),东晋庐山东林寺僧。俗。(东林寺资料图)

  崇岩吐清气,幽岫栖神迹①。

  希声奏群籁,响出山溜滴②。

  有客独冥游,径然忘所适③。

  挥手抚云门,灵关安足辟④。

  流心叩玄扃,感至理弗隔⑤。

  孰是腾九霄,不奋冲天翮⑥。

  妙同趣自均,一悟超三益⑦。

  作者简介:

  慧远(334—416),东晋庐山东林寺僧。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宁武县)人。早年博通六经,尤善老庄。二十一岁时与弟慧持同受戒于名僧道安,受般若性空之学。后奉道安命南游传法。初在荆州,再至庐山,主讲《丧服经》。深爱庐山环境清幽,足堪避世,遂留居立东林寺,其弟慧持立西林寺。尝与庐山僧俗隐逸一百二十二人结成莲社,与雷次宗、宗炳等十七人并称莲社十八高贤,从此创立净土宗,成为后来佛教重要宗派,被奉为净土宗初祖。远公精研佛学,兼长大小二乘,主张以佛为主,儒玄为辅,其学说很有影响。且学识渊博,工诗善文,与同代名士谢灵运、陶潜、桓温等都有交往。著作有《法性论》、《庐山记略》等。

  说明:

  庐山一称匡山,相传殷周时有匡姓兄弟结庐隐居于此而得名。山在江西北部,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占地二百余平方公里,传有九十九峰,以汉阳峰(1474米)为最高。多岩壑、峭壁、清泉、飞瀑之胜。主要名胜有佛手岩、黄龙潭、三迭泉、含鄱口、白鹿洞、花径等。山中多中外别墅,辟为疗养院、休养所,为驰名世界之休养、旅游胜地。东林寺在庐山西北麓,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始建于东晋慧远,历经兴废,今已修葺一新,有神运宝殿、十八高贤堂、三笑堂等建筑。寺内尚有聪明泉、石龙泉、白莲池等古迹。远公居庐山东林寺近四十年,对庐山胜景和僧侣生活深有体会,发而为诗,亦颇清俊。本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匡庐清幽美丽的自然风貌,记述了作者游览时陶然忘我的喜悦心情,同时也表达作者摆脱世俗牵缠、坚持修行学道的决心。

  注释:

  ①崇岩:高大挺拔的山岩。幽岫(Xiu):幽深的洞壑。岫者山穴也。神迹:神僊往返之踪迹。

  ②希:同稀。籁(lai):本为古代一种乐器,后特指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此处泛指一般的声响。溜滴:声音圆润而又光滑。

  ③冥:此处意为幽深、高远。径:直。适:去向。

  ④云门:云本无门,借喻峰峦极高之处。灵关句:如何才能突破那通往觉悟、到达真理的关隘呢?灵关指假想中获得觉悟的种种阻碍、关口。

  ⑤流心:即心流,心意的流转移动。玄扃(jiong):奥秘的门户,佛家喻入道之门,扃即门户。

  ⑥九霄:天空之极高处。相传天分九重,九霄即最高那层。翮(he):本为鸟羽茎状部分,引申为羽翼。

  ⑦均:平衡、相称。三益:三种有益的朋友,指直友、谅友、多闻友。《论语·季氏》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4:18 | 只看该作者
《汉乐府》中最悲凉的一首诗,读完令人叹息不已
2019
09/05
11:50
三顺说名著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2


提起古代诗歌,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唐诗。没错,唐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期,但是,这巅峰期的造就,有着之前上千年的文化积累。比如汉代的乐府诗,就是唐诗之前,一段不可忽视的诗歌发展史。
乐府,原来是由汉武帝设立的汉代音乐机构的名称。魏晋之后,人们便将汉乐府机构的诗歌进行了收集、演唱,这些流传于乐府的诗歌,统一被称为“汉乐府”。
汉乐府的知名度,远远不如唐诗,但其中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首《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词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译文:“我从东门出来,没有办法回去了。因为只要我回去,就会伤心欲绝。家中的米缸中没有一点米,家中的衣架上没有一件衣。我拔剑要出门东去(做强盗的时候),我的妻子和儿子拉着我的衣襟痛哭失声。妻子说:‘别人都希望家中富贵,但是我只愿意和你同甘共苦。头上又苍天,下面有我们这么弱小的孩子,(你千万不要做过激的事)。’男子道:‘今天非同往日了,你起来,我要走了。如果我去的迟了,什么都晚了!’”
在这首诗中,写尽了这位主人公家中的不幸。男子意欲出门去做强盗,他的妻子苦苦哀求,让他不要去。可是他毅然决然地去了。为什么?只因为家中贫穷的什么都没有了,如果不去,家中的妻儿就要饿死了。
这首诗,将当时百姓的穷困、饥饿和无奈,进而被迫铤而走险的状况,写的淋漓尽致。“出东门,不顾归”,六个字很突兀,却总领全篇;“来入门”,是男子的短暂的犹豫和动摇;但家中“无斗米”,“无悬衣”状况,已经使得他没有了退路,尽管妻子“不求富贵”,但他依然没有办法再忍受眼下的穷困。
妻子的胆小,善良,令人心碎,丈夫的斩钉截铁,义无反顾,也令人叹息。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逼良为盗”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4:23 | 只看该作者
李清照大俗大雅之词,却满含大悲大痛,成《宋词三百首》压轴之作
2019
09/05
10:00
解忧历史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4


李清照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前半生泛舟歌舞,“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后半生浮萍漂泊,“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一种不幸,也是一种幸运,倘若李清照没有经历如此人间困顿,我们又怎能听闻这般灵魂捣词?
宋廷偏安、国土罹难,这已够在她细腻的心海里掀起巨涛波澜,可偏偏这时候丈夫又无耻做了逃兵,顿时她心中的山河也随着大宋一起崩塌了。
李清照决定各奔东西,她跟随迁移大军一路向南,受尽了坎坷,最终才得以在临安暂时歇脚。公元1150年的元宵佳节,李清照是在异乡异地独自一人度过的,就在这一天她写下了人生最为大俗大雅的一首词。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被不少文人称一读便“为之涕下”,其伤今追昔的感伤力度绝不亚于任何一首李词。此词很有特点,全篇用语极为平易,无复杂的手法或技巧,但却是大俗大雅,甚至于化俗为雅,没有一字说哀但哀情却溢于言表,以此展开了一场大悲大痛。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这一首词坛的大手笔之作。
李清照起篇就接连来了三个问句,第一问:人在何处?第二问:春意知几许?第三问:次第岂无风雨?这在同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这三个疑问与“谢他酒朋诗侣”构成了上片的四处转折,即每一个转折的前两句都是写临安之盛,而转折则带有李清照个人强烈的悲伤色彩。
上片12句,每三句为一段,每一段的格式是:两句喜,一句悲。比如,“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是说阳光昼如金、早月映晚霞,这本该是极其壮丽的景象,而李清照却以“人在何处”结尾,点明自己不属于这里,这里的一切喧嚣都仿佛与之绝缘。所以即便是有人驾着“香车宝马”来招呼她同玩,她也是不肯前往。
嗜玩如命的李易安居然谢绝了这种邀请,就好比饿了几天的狮子拒绝送到嘴边的美餐一样,要知道以前的她可是“沉醉不知归路”的家伙,有酒必喝、有场必到,可如今她再也没有心情。
两句喜跟一句悲的写作方式有一大好处,那就是能以临安客观的现实的热闹,对比李清照心中主观的思想的凄凉。四处转折最为生动的是第三段,李清照虽然亲眼看见了元宵节是“融和天气”,可她却淡淡一转:难道转眼间就不会骤降风雨吗?
我们自然清楚她所隐喻的是什么,是她跌宕起伏的人生,是那大宋王朝的命运,正如她笔下的元宵佳节一样,说不定突然就大变天,国破家亡,物是人非。
上片中李清照用客观与主观对比,下片中她用旧都汴梁与今都临安对比。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即汴京,“三五”即正月十五元宵节,李清照回忆起往昔,犹记得与闺门女子共耍闲暇游戏的欢快。那时的自己确是万般迷人,“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翠鸟羽帽,金丝雪柳,争济翘楚,那叫一个意气风发!
可如今,如今……“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人已憔悴,也懒得装扮,只好夜间出门,不让人看到此等狼狈模样。最好是连门都不要出,“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最后一句看似轻松,却又陡生波澜,这表明李清照一方面希望参与进这场盛世狂欢之中,去享受元宵盛况带来的慰藉,可另一方面她又害怕触景伤情,又想起往日的事情。对此她十分矛盾,只好采取折中之策,即自己不参与,而通过他人的欢愉悄悄地汲取来之不易的快乐。
这首词使用了当时大量的俗语,所以可称之为大俗,但其所呈现出的高雅意境却非寻常雅语可比,而其大悲大痛之处则不用小解明言了。或许正是出于对这方面的考量,《宋词三百首》将其收录为最后一首,成为压轴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4:35 | 只看该作者
藏在诗词里的文学典故,美到心醉
2019
09/05
09:29
说文解字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悠远流长。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的名人趣事、名诗佳话被广为流传,成为后人争相引用的典故。
今天,给大家分享24句最美诗词,以及诗词背后的24个典故。
1
梦蝶
战国时,某天下午,庄子做了一个梦。
在梦里自己变成了蝴蝶,翩翩起舞,好不自在。醒来后怅然若失,分不清是庄子梦见自己是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是庄子。
出处: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唐·李商隐《无题》
2
抱柱
相传古代有位男子叫做尾生,他同一位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出处: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唐·李白《长干行》
3
青衿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出处:
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屯。
——唐·杜甫《折槛行》
4
黍离
语出《诗经 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出处: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
5
尺素
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为书信代称。
出处: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宋·秦观《踏莎行》
6
投笔
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出处:
莫学班超投笔,
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
7
还珠
古时合浦地盘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
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唐·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
8
鸿鹄
《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鸿鹄”比喻远大志向。
出处:
矫首看鸿鹄,远举高飞。
——宋·吴潜《八声甘州》
9
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 对所憎恶的眼,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
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出处:
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唐杜甫《短歌行》
10
东山高卧
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后指隐居。
出处:
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唐·李白《梁园吟》
11
柳营
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出处:
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唐鲍溶《赠李黯将军》
12
画眉
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出处: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13
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出处: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唐杜牧《赠别》
14
烂柯
任昉《述异记》讲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回到家,已经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出处: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5
金乌
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出处: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16
桑榆
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出处: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唐·王勃《滕王阁序》
17
东篱
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出处: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宋·李清照《醉花阴》
18
寒食
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他,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
出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唐·韩翃《寒食》
19
斑竹
湘妃竹。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出处:
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唐·刘禹锡《泰娘歌》
20
采薇
殷商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商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出处: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王绩《野望》
21
汗青
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后指书稿、史书。
出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2
鸡黍
《论语》记载,子路随孔子出游时落了后,遇见了一位正在劳动的老人,就向他打听。
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出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23
折腰
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出处: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4
雕虫
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出处: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唐·李贺的《南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4:56 | 只看该作者
陶渊明弃官回乡写下的第一首诗,每句都是诗情画意,诗人陶醉其中
2019
09/04
20:58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2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渊明早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当官80多天就弃官归隐,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相当不容易。因为那个时候当官就意味着成为特权阶级,虽然说不见得都能够保证功成名就,但基本的生活是有保障的。
但是陶渊明对于官场里的那一切非常厌恶,毅然决然地辞官回家。而他的这个行为,成就了他“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这个称号。而他在归隐之后,对于田园生活的描绘,更让他成为了古代田园诗的创始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首古诗就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是他弃官回乡所写下的第一首古诗。在这首古诗当中,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达了自己回归田园的兴奋。尤其是诗篇当中有大量的篇幅描绘他所居住的田园风光,让今天的我们读来依然能感觉到其中的美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如此评价自己回归田园。他本性就是热爱田园里的这一切,但过去的30年,自己只顾着读书只顾着做官,实在是荒废了太多的岁月。
而后写自己回归田园的所作所为,就如同“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今天也终于有机会“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此后的诗句都是在描写美丽的田园风光。“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和官场上雕梁画栋的住宅形成鲜明对比,如此简朴的生活却也最容易放得下他的身心。“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居住之地绿树成荫桃李不言,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达到了诗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村落与村落之间隔得比较远,向远方看去模糊不清。但是却能够看得出村庄里徐徐升起的炊烟。如此的景致带给人平静安详的感觉,就恰如他笔下的桃花源一般,不受任何外在环境的干涉。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鸡和狗是农村当中最容易见到的两种生物,也出现在了诗人的笔下。而且“鸡犬不宁”也更是给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带来了勃勃生机,使得他笔下的田园有了动态的色彩。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所谓无官一身轻,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打扫房间,也可以用充足的时间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最后才是诗人充满诗意的感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在外面那个充满污浊的世界里待得太久了,现在终于有时间回归田园回归自然,回归适合我本性的生活。有什么比当前更值得高兴的呢?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名气,而他在诗歌当中所勾勒的世外桃源的精神世界,更是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古代士大夫最后的精神归宿。当后来的士大夫在朝堂当中受到排挤、受到贬谪之时,陶渊明的诗歌总是能给他们带来安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0:08 | 只看该作者
李白的《赠汪伦》是打油诗吗?
2019
09/06
07:23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4


我们如何来区分一首诗是不是打油诗?到底什么诗才是打油诗?
打油诗是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相传由中国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而这种诗体的特征是在于“趣味”和“俚俗”,与格式无关。所以就算平仄格律十分严谨,但是你写得太过通俗,内容是幽默讽刺的,也是打油诗。同样,一首相对平直浅白的诗,如果作者自嘲自谦,自称“打油诗”也没什么问题,但是并不一定真是打油诗。
就好像李白这首《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如此直白,浅近的画面描写,我们简直能看到李白对汪伦抱拳:“到您这里几个月,吃您的,喝您的,还拿您的,叨扰您一大段时间了,又这么客气来送行,真是感激啊,无以为赠,就写首打油诗送给您吧。”
李白这么说当然可以。但是他这首赠诗既不幽默,虽然词字简单却不落俗套,自然不能归入打油诗。这是一首不合格律的古风,更像是一首离别兴起唱起的民风歌谣,淳朴自然,只是把主客的名字都写进诗去,让汪伦在中国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一笔。所以汪伦几个月的招待真是太划得来的一笔买卖啊。
其实打油诗写好也不容易。通俗,诙谐,机心。要成为一首好的打油诗,这三者还真缺一不可。我们来看一首比较有名的:
王梵志:馒头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这里面也都是大白话,但是将人比作馒头馅,将坟墓比作馒头,是有机心的佛教知识暗藏的比喻,同时让人体会到“一人吃一个”这种看破天命不可违的幽默感。
这是很好,很标准的打油诗。同时还有许多格调不高的打油诗,以低俗为乐趣,以脏字为口标,那些作品即便在打油诗类,也是下品。
而李白的这首诗除了用字明白简单之外,立意和感情抒发是以送别难舍为主题,既没有机心讨巧,很简单地称赞汪伦对自己的情义,也没有幽默调侃的味道,而是发自内心的感激汪大地主对自己的款待。
所以这首诗是一首感情真挚的古风。
通俗,诙谐,机心。三大特征都不符合,自然不是打油诗。
附赠一首近代打油诗巨擘张宗昌大元帅的好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3:20 | 只看该作者
5句古诗,5种不同的悲伤,哪一句说到你心里了?
2019
09/05
18:49
也可自话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这可就多了,悲伤和孤独就像爱情一样,是文学永恒的主题,飘逸如李白还有月下独酌的孤独,乐观如苏轼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伤,更何况其他诗人呢?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出自《诗经·王风·黍黎》。
这首诗要被翻译成白话,直接拿去做流行歌词都行:理解我的人,说我心中充满忧愁,不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悠悠苍天啊,请告诉我,是谁害我离家出走?
作者为什么离家呢,因为这是一首写家国衰亡的诗歌,或因战乱,或因其他什么原因,原本富强的国家衰落了,自己也被迫离开家乡。悲伤凄怆之情,全在这短短几居诗中。
以至于后来“黍黎之悲”成了一个典故,专门用来感慨国破家亡、今不如昔,南宋词人姜夔在《扬州慢》词前小序中,就写道:“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这首《黍离》也被视为悲悼故国的代表作。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出自南宋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这是一首怀念旧日情人的词,我们常说,时间会消磨掉一切,包括爱情,但是姜夔为他旧日在合肥的那段恋情,写下了无数怀念的词。
说春未绿,但岁月蹉跎,自己早已两鬓如霜,春光纵然再好,又有何用呢?一句“人间别就不成悲”,更是说尽了人间离别的痛,为什么久别就不成悲了?因为经过岁月的积累,深入骨髓的思念早已不会流露在外,她被一层保护膜包裹起来,深埋在心中,不会轻易触碰,连自己仿佛都忘记了内心深处还藏着这么一段爱,这样一个人。
这是最真挚的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相比起其他一些诗作,“人间别就不成悲”更加深刻。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出自南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关于辛弃疾,人们说过太多,他允文允武,一心报国,却因尴尬的“归正人”身份,在朝廷中被同僚排挤、陷害,屡遭贬谪,一生也没有真正得到过朝廷的信任。
眼看国将不国,年迈的辛弃疾登上北固亭,眺望故国,写下了这首悲壮却不失豪迈的词。
“凭谁问”,三个字把辛弃疾一生的不得志都浓缩在其中了,凭谁问?无人问!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出自唐朝李白《长相思·其一》。
我不爱读李白的孤独,在我心中李白应该只有仙气,他永远在喝酒,永远在吟诗,永远在舞剑,可李白有太多孤独,也许因为他是谪仙人,在人间找不到说话的伙伴,只能把孤独写入诗中吧。
一如这句诗,他望着天边那轮明月,心中在想的那人是谁,我不知道,只听他发出一声长叹,望月,空长叹!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出自清朝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黄景仁太悲了,忠孝难两全的时候,他愧对母亲,吟出:“此时有子不如无”;当自己得不到重用,一身才华无处施展时,又叹道:“百无一用是书生”。
也许你说,这都是特定情况下的悲伤,不能代表黄景仁的一生,但如果不是被悲伤笼罩着生活,谁会在除夕夜,本该团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日子里,写出“一星如月看多时”这样的句子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3:46 | 只看该作者
一首离别宋词并无新意,但是开头10个字却惊艳了眼睛
2019
09/04
20:30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2


诗词当中有太多的离别了,我们之前曾经读过很多和离别有关的诗词。每一个词人所有的感触不一样,所写出的诗句也不一样,但是所表达的情感却有很多的相似。
因为离别在人的生命当中非常常见,因为离别总是给人带来一种说不出的愁绪。在一起的团聚非常的美好,但一旦面临离别山高路远,不知道对方走向何处,也不知道下一次能够何时相见。所以即便是再旷达的诗词作者,对于离别也不能够心怀坦然。
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一首诗词,是宋词当中写离别的经典之作。虽然并没有太多的新意,但是开头的十个字却惊艳了我们的眼睛。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对首诗词就是宋代吴文英的《唐多令·惜别》,开头的十个字最为惊艳。“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怎么样才能合成一个愁绪的愁字?那就是因为在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了一个秋。
这两句宋词虽然只有10个字,但是却非常生动地说清楚了“愁”这个字的结构。而且也把这种离别之愁和秋天季节的萧瑟之感建立了联系,确实是诗人的别出心裁,匠心独具。
秋天的离别是最苦的,更何况此时刚刚下过了一场秋雨。虽然现在雨停了,但是“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风吹芭蕉叶,也吹出冷气飕飕。经历了夏天的炎热,很多人“都道晚凉天气好”,但是在词人看来,这样的情景更加让人伤悲。“有明月、怕登楼”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更加令我滋生忧愁。
下片的词句和相片一样精美,把重心更多地放到了对于离别之情的抒发上。“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燕辞归、客尚淹留。”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整个下片都是在渲染环境,对于羁旅天涯的秋思着墨比较多。而在后文当中,这更是将大量的笔墨放到了怀念离去之人,抒发离别之情上。
整首诗词用语非常简洁,而且写景多注重意境勾勒,其中有浓浓的情味。这也是吴文英宋词的重要特点。
全文我们未必能真正读过,但是前两句读一遍就会过目不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4:07 | 只看该作者
诗人下山却感觉比上山还累,写了一首诗,其中的比喻让人耳目一新
2019
09/05
22:59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1


相比其他时代的诗歌,宋代的诗歌当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时常在其中蕴含着人生哲理的韵味。
不管宋诗当中有宋词当中其实都是如此,这也就是宋代诗词当中所特有的理趣之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在说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也是在说明道理。
而今天我们谈到的这一首古诗,其实其中也蕴含着同样的理趣意味。诗人看上去只不过是写下山时的感受。但其中却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人生道理。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古诗就是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看题目似乎觉得不像是一首多么有名的诗歌。但是诗人在诗歌当中对于下山独特的感受,有非常精彩的描写。
诗歌的一开始诗人就摆明论点。“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因为在很多人来看上山需要一步一步的攀登,肯定是很疲劳的,下山的时候理应要轻松很多。
诗人在这里随即对这个观点进行了驳斥。“行人空喜欢”,已经非常清楚地说明了其中的道理。但是为什么是“空喜欢”,其实诗人也埋下了伏笔,后面的诗句就是对这三个字进行解释。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因为在下山的时候,就像是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迈下过一座山,另一座山就立刻出现并且阻挡住你的去路。也就是说你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到山顶,下山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多少层的阻拦。
这首古诗之所以备受后世赞誉,其实主要在于最后七个字的拟人写法。“一山放过一山拦”的形容,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
而这首古诗说说明了一个道理,也就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人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前进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做充分的准备,不要为一时的成功所陶醉,毕竟行百里者半九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4:18 | 只看该作者
诗词中最凄凉的夜雨,全文无一“雨”字,却字字打湿了你的心
2019
09/04
20:45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3


人到中年,最害怕的就是秋夜的秋雨。这个年龄本就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压力,而外在环境的苦涩更是容易引起我们内心的悲怀。秋天本身就比较萧瑟,秋雨淅沥,更容易带来几分伤感。秋雨打湿的是树上的落叶,秋雨带来的却是心中无限的凉意。
而对于人到中年的我们来讲,秋风秋雨,其中更有无限的悲情。象征着我们人生苦短的生命。
古典诗词当中对秋雨的描写有很多。李商隐白居易等人都曾经留下过脍炙人口的作品。相比而言,我们今天的谈到的这首诗词,堪称是其中最为精美的一首。全文无一“雨”字,却字字打湿了你的心。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这是一首原曲小令,是元代诗人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除了题目当中有一个“雨”字,全文几十个字,都没有“雨”字。
但是当今天的我们读完这首小令的时候,不直接就会把自己放进其中。没有雨,但是每一个字就像是秋日里的冰冷的雨点。点点滴滴都打在我们的心上。打湿了我们的内心。
诗词的一开始是一片环境的渲染。“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前14个字用了四个“一”,更是采用了梧桐树叶、芭蕉叶这样明显带有萧瑟秋天意境的意象,渲染了一种凄凉的场景,也给后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
而后更是在这样凄冷的环境当中,诗人“三更归梦三更后”,半夜梦到了故乡。而且还被窗外的风雨声所惊醒。惊醒之后他看到了什么呢?“落灯花,棋未收”,醒来只见灯花垂落,一盘残棋还未收拾。
昏暗的灯光下一片狼藉,“叹新丰逆旅淹留”,在他乡更是感觉不到任何来自家的温暖,叹息自己过了这么多年还住在旅馆当中。
最后的14个字是这首小令的点睛之笔,也是所有人到中年过不去的坎儿。“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前句写的是自己这么多年来功名未成,后面写的是自己对家中的双亲有太多愧疚。因为他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前途,过去了那么多年,也没有办法在家尽孝。
如今秋雨淅沥,夜雨不断,让他想起这些萦绕在心头的事,更让他左右为难。成年人的世界只有不容易,元代的诗人如此,今天的我们也是如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4:59 | 只看该作者
中唐难得一见的豪迈边塞诗,28字有3个历史典故,你能看出几个
2019
09/04
22:56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说到边塞诗,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唐代的边塞诗歌。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和高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人,注重在诗歌当中展现将士们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成就了那些在今天读来依然感觉到热血沸腾的诗篇。
不过在盛唐时期过去之后,很少有人能够再写出那样大气磅礴的诗篇。即便是距离盛唐不太久的中唐时期,所写出的诗歌也大多是为了展现将士们在边关思念故乡的情绪,抒发的情感偏于感伤。
而李益的那首《夜上受降城闻笛》,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但今天谈到的这首古诗可以说是中唐难得一见的慷慨激昂边塞诗,继承了盛唐边塞诗歌的文学传统,28个字有3个历史典故。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首古诗就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塞下曲》,全文都在展现出激昂慷慨的诗词风貌。而且其中运用了三个文学典故,都在极力展现戍边将士们的报国雄心。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诗歌的一开始,那种大气磅礴的悲壮气势就展现出来了。“伏波”指的是汉朝名将马援,马革裹尸就是专门来形容他的。应该像马援那样只愿战死疆场,以马革裹尸还葬,何必像班超那样非要保全生命,活着入关返回家乡!
“定远何须生入关”这是涉及到另外一个文学典故,也是指的汉朝人物班超。在我们的认识当中,班超经营西域,是汉朝开拓西域之路的重要人物,投笔从戎也是来专门形容他的。只不过他在年老之时,上书皇帝渴望能够回到故乡,写出了“但愿生入玉门关”,意思是说渴望着自己能够活着回到家乡。
班超此番作为和马革裹尸的马援相比,其中境界显然就差了一层,也能够看得出诗人所表达出的那种视死如归的气概。后面一句则是运用了另外一个文学典故。“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全歼敌人,不能让一个敌人逃跑,而且应该留驻边疆,叫敌人不敢再来侵犯。
这就是诗人的豪情壮志。“一箭定天山”,说的是唐初薛仁贵西征突厥的故事。《旧唐书·薛仁贵传》说:“唐高宗时,薛仁贵领兵在天山迎击九姓突厥十余万军队,发三矢射杀他们派来挑战的少数部队中的三人,其余都下马请降。薛仁贵率兵乘胜前进,凯旋时,军中歌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这首古诗的内涵非常丰富,是中唐时代不多见的具有盛唐气息的诗篇。而其中的三个历史典故,今天的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5:06 | 只看该作者
让人心动的古风诗词情话,你想对谁说?
2019
09/05
17:00
诗经情话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1、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3、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5、众里寻她千百度,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6、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7、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8、天不老,情难绝。
9、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10、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笺费泪行。
1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12、若是前生未有缘,待重结、来生愿。
13、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1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1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1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17、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18、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9、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0、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2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3、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2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5、春蚕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干。
2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2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8、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7:34 | 只看该作者
秋天,这10首美曲最适合书法人听
2019
09/06
07:18
书法家论坛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秋风词
【唐】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秋兴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长安晚秋
【唐】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微雨夜行》
【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曲池荷》
【唐】卢照邻
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结语:这唯美多情的秋天是否也让你感慨万千?就让我们在秋天到诗词的世界里赴一场充满诗意的千年之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18 | 只看该作者
观宋填词83 蒋元龙1首好事近只有45个字 如何做到一波三折
2019
09/07
07:35
老街味道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2


今天这个词人好没有存在感,甚至连百度百科都没有他的一席之地。这个人叫做蒋元龙,字子云,是丹徒(今江苏镇江)人。
蒋云龙的生卒年无人知道,他的事迹也无人知道,连别人相互酬答的诗词题目中也没有他的名字。据记载其以特科入官,终县令。《全宋词》仅仅收录了3首词。
他最有名的词是《好事近》,我们看看这个名气不大的词人,为什么这首词常被各种选本选入。
《好事近·叶暗乳鸦啼》
叶暗乳鸦啼,风定老红犹落。蝴蝶不随春去,入薰风池阁。
休歌金缕劝金卮,酒病煞如昨。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上阕写景。叶暗,指树叶已经深绿,此诗乌鸦的雏鸟已经孵化出来开始啼叫,这是春末夏初的时节。风已定,但是残花依旧飘落,然而蝴蝶却不肯离去,在春夏之交,依然在和风之中的池边亭阁中纷飞。 上阕写景,景中有情,一边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一边是蝴蝶不肯随春去的坚持。
下阕转头处直接抒情,金缕即《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是劝慰时人把握机会不要虚度时光。蒋元龙此处却说:休歌金缕, 诗人反用典故,借酒销愁,这是一种淡淡的颓废情绪。结尾处以景收,窗帘高卷,院内静谧无人,唯有阳光下的杨花在风中飘泊。
任,表示命运由他人摆布,金缕衣劝人主动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任杨花漂泊则是放弃了努力,或者说没有什么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便如上阕中的老红犹落一般。做一只不随春去的蝴蝶并不容易。
可见这首词中最重要的两个意象,代表了两种人生的态度,残红表示随遇而安,蝴蝶为自己抗争。
要理解蒋元龙这首词的好处, 可以比较一下《钦定词谱》中的范本,宋祁的《好事近》:
睡起玉屏风,吹去乱红犹落。天气骤生轻暖,衬沈香帷箔。
 ⊙ ⊙⊙ ⊙⊙
珠帘约住海棠风,愁拖两眉角。昨夜一庭明月,冷秋千红索。
⊙⊙ ⊙⊙ ⊙ ⊙⊙
宋祁的《好事近》中也写了落花:乱红犹落。不过缺少了蝴蝶的对比,也缺少了《金缕衣》和“休歌金缕”的对比,比起蒋云龙的词,宋祁词缺少两种思想的撞击。宋祁词相对单调,更能看出蒋云龙这首词的妙处。
诗词的创作和影视剧一样,也需要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这些矛盾、冲突、转折在寥寥数言中体现出来,最见诗人功力。
蒋元龙留下的都是婉约词,三首词写的都是春愁,有点秦观的味道。秦观写过《戏云龙山人二绝》,不知道和蒋元龙是不是一个人,不过古人的号与名字一般不同。
下面是蒋元龙的另外两首写春的词,一首是《阮郎归·春雨》:
小池芳草绿初匀。柳寒眉尚颦。东风吹雨细于尘。一庭花脸皴。
莺共蝶,怨还嗔。眼前无好春。这般天气煞愁人。人愁旋旋新。
另一首是《乌夜啼》,也是一首写春愁的闺怨词。
小桃落尽残红。夜来风。又是一番春事、不从容。
翠屏掩。芳信断。转愁浓。可惜日长闲暇、小帘栊。
结束语
蒋云龙是老街前面写过的八十多个词人中最默默无闻的诗人了。不知道以后读到别的书会不会再遇到这个名字。结束时,也填一首《好事近》,这个词牌大多用的是入声韵,老街按照惯例用原词的韵脚,落,阁、昨、泊。
午静钓丝闲,点点杨花飘落。 蓦地春风吹起,过莲塘亭阁。
一池萍碎水东流,前生恍如昨。遥望鸥飞鸥灭,竟何方栖泊。
@老街味道 #全民来对诗#
他乡虽月好 何似故乡明 如何写一首关于乡愁的诗词
观唐习律28 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 跟五言长城刘长卿学习宽对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陈子昂这首千古名篇是“抄自古人”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26 | 只看该作者
日本人最喜爱的唐诗,竟然是这首,被选入课本,你也会背诵
2019
09/06
22:37
每天读宋词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5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尤其日本。日本的文字、宗教、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无一不源自中国。日本学术界公认,他们的思想得益于中国的"禅宗"和"心学"。在佛教上,鉴真六次东渡,不但将佛学经卷东传,还带去了很多大唐诗人的作品。李白、杜甫被誉为中华诗坛的双子星座,但在日本的知名度远不如白居易和张继,尤其张继和他的《枫桥夜泊》,在日本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大得超乎了你的想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安史之乱"后,人们纷纷逃往南方江浙一带,张继就是其中的一员。也有一种说法是:张继落榜归来,一个人夜泊姑苏城外的江面上,国家动荡,前途渺茫,他孤寂地流落在异地他乡,难以入眠,于是就把心中的孤寂化成这首千古名诗。总之,《枫桥夜泊》的基调是"愁"的,全诗都弥漫着浓浓的愁思。
既然是写羁旅愁思,全诗便以"愁"字统起。诗人独具慧眼,选取了极富特色的意象,先是意象密集而出: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然后意象转为疏宕:姑苏城、寒山寺、钟声、客船,造成了意蕴浓郁而又空灵旷远的情境、意境,景物搭配与人物心情达到水乳交融的完美契合。全诗逻辑清晰,画面感强,平白如话,晓畅易解,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佳篇。
张继的这首《枫桥夜泊》日本人有多喜爱呢?答案就两个字——"痴迷"。
《枫桥夜泊》被编入日本教科书,在日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就像中国娃娃咿呀学语就能背出"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一样,日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姑苏城外寒山寺"。清代国学大师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记》中写"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
日本人还模仿中国的寒山寺的样子,在东京都青梅市郊也建造了一座寒山寺和枫桥,2005年,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来到苏州,他说:"苏州和苏州的寒山寺是我向往的地方"。不但森喜朗,日本民众更是如此。每年的元旦和除夕,很多日本人漂洋过海来到苏州,只为聆听寒山寺那夜半的钟声。而日本人到中国旅游,寒山寺是绝不可错过的地方。
《枫桥夜泊》还影响了日本的一个年俗。日本人把公历12月31日那天称为除夕,除夕夜里,日本所有寺庙和神社都要敲钟108下,其根源就是因为那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
如今,《枫桥夜泊》和寒山寺已经成了中日交往的文化符号。2005年7月28日,在东京举办的"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画卷"图片开幕式上,中国影星成龙和日本运动员福原爱共同敲响了苏州寒山寺的复制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31 | 只看该作者
唐朝“湿”人许浑,写诗多不离水,成就诗歌的一张名片
2019
09/05
20:48
诗词茶座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诗”与“湿”谐音,我们常会因此而揶揄某人的诗歌作品:哇,好湿,好湿。
殊不知,在唐朝,有一位真正的“湿”人,他写诗多不离水,诗歌中的水及水的形态的字频频出现,那就是晚唐诗人许浑。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润州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留下诗歌400余首。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成年后移家京口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
南宋《桐江诗话》记载:“许浑集中佳句甚多,然多用‘水’字,故国初人士云‘许浑千首湿’是也。”甚至还出现了“许浑千首湿,杜甫一生愁”的说法,将许浑与伟大的诗圣杜甫并举,说明他们二人都有自己的主要特质。
许浑的诗歌好“湿”的特点,在其代表作《咸阳城东楼》有充分的的体现。
咸阳城东楼/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作者开篇即云“一上高城万里愁”,愁是本诗的总基调,故而作者用水来写愁,算是选对了意象。汀州、溪云、山雨、渭水直接写的是水,蒹葭、杨柳也多于河边生长。全诗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许浑是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丹阳)人,江南水乡文化孕育了他,这是他写“湿”的感情基础,也由此形成了其诗歌中的水乡泽国的湿润情调。如“蒹葭杨柳似汀洲”句,本是江南之景,“今日独上高城,忽地惊心入眼。……不知是咸阳西门,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游魂?”(金圣叹语)。
在古典诗词中,水”是一个常见的意象,蕴含着深层的意味,与水相关的湿润的词语与意象也相当丰富,如雨露、霜花、浪花、波涛、晚潮等等。对许浑而言,不管是宦游、寄酬、抒怀还是伤逝,写湿的句子颇多,而且多是名句。如:
清露已凋秦塞柳,白云空长越山薇。(《卧病》)
马上折残江北柳,舟中开尽岭南花。(《暮宿东溪》)
两岩花落夜风急,一径草荒春雨多。(《郑秀才东归凭达家书》)
云连海气琴书润,风带潮声枕簟凉。(《晚自朝台津至韦隐居郊园》)
这些水的意象,传达出诗人细腻、含蓄、蕴藉的情思,具有特殊的含义。
许浑温和不争的性格使也使他“水”字用得特别多。《丁卯集》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境,没有十分强烈的爱与恨、喜与憎,也没有痛苦悲怆的呻吟。他没有像别的唐代诗人好样对自己的贫穷、窘困和闲散,深入地审视与发掘,“经刻琢穷苦之言为工”,抒写他们的无奈。他有着与江南水乡相适应的淡泊漠然的温润柔和的性格,如水般自如流转,而“水”象很好地为其表现自己这一特点。如下面这首《村舍》:
村舍(其一)
自翦青莎织雨衣,南峰烟火是柴扉。
莱妻早报蒸藜熟,童子遥迎种豆归。
鱼下碧潭当镜跃,鸟还青嶂拂屏飞。
花时未免人来往,欲买严光旧钓矶。
我们看最末句,好一派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但实际上,作者悠然自适的山水情趣与清新隽永的田园风味融为一炉,充满生活气息。
许浑写得最好最出彩的还是他的怀古诗。这可能与时代的氛围有关。自安史之乱爆发后,战乱不已,生灵涂炭,士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已不复存在,发展到晚唐之际,已普遍笼罩着一种末世的情绪,诗人们爱回忆历史或过去,催生出一波波的怀古诗写作高潮。
金陵怀古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同样作为怀古佳作,本诗的涵盖范围更广,集中抒发了对繁华昌盛终将消尽的无可奈何心情。在诗中,颈联再次成就写“湿”名句。“拂”字、“吹”字写得传神,“亦”字、“还”字写得含蓄。“拂云”描写石燕掠雨穿云的形象,“吹浪”表现江豚兴风鼓浪的气势。“晴亦雨”意味着“阴固雨”,“夜还风”显见得“日已风”。“江豚”和“石燕”,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如尾联所说的英雄。这两句以实喻虚,通过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表现人类社会的干戈起伏和历代王朝的兴亡交替。
许浑擅长近体诗,特别是七律。他在保存下来的400余首诗中,无一古体。许浑的七律,在词语、对仗、格律上极为圆稳工整,形成“整密”的风格。这就是有人将他与杜甫比肩的原因之一。对许浑大力点赞的代表人物有陆游:
七言律诗极不易,唐人以诗名家者,集中十仅一二,且未见其可传。盖语长气短者易流于卑,而事实意虚者又几乎塞,用物时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李、杜之后,尚学者许浑而已。(《跋许用晦》)
陆游也是七律名家,在其现存的9000余首诗歌中,七言律诗占据三分之一。陆游此语,何尝又不是异代知音间彼此的惺惺相惜。创作律诗要严守格律,平仄、对仗、诗韵,一点也不能错,堪称“戴着脚镣跳舞”。“语长气短者易流于卑,而事实意虚者又几乎塞,用物时不为物所赘,写情而不为情所牵”,可谓道尽律诗创作之艰。
然而,有时诗律太过工整也不好,往往意境浅狭,气格卑弱,弄不好就会有斧凿的痕迹。如元代诗评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这么评价许浑:
诗出于元、白之后,体格太卑,对偶太切。
王夫之《古诗评选》进一步解释了其中缘由:
取景从人取之,自然生动。许浑唯不如此,是以费尽巧心,终得恶诗之誉。
即是说许浑费尽心思,却缺乏自然生动之趣,所以得了恶诗的骂名。这其实是晚唐诸诗人的通病,包括贾岛、姚合之流,异常讲求炼字,为了工整,一味苦吟,反而损耗元气,影响诗美。
但无论如何,许浑之专攻近体诗,从侧面反映出中晚唐诗人格律诗艺的提高,也说明近体诗在士人的文学生活中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以小李杜为代表的晚唐诗人均擅长写近体格律诗,由此开创出唐诗的另一个高峰,这其中不能不说没有许浑的贡献。
作为一个诗人,有自己的领地没什么不好。从题材上讲,怀古是许浑诗歌的一张名片;从内容上讲,以“湿”入诗成就了他的第二张名片。在“湿”这片领域开拓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主题,即是他的可贵之处。
许浑:我是“湿”人,写过的诗无数,但写得最好都与水有关,可以为我的“湿”点赞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41 | 只看该作者
杜牧笔下最诗意的秋天,最后7个字流传甚广,古诗传唱度非常之高
2019
09/06
23:10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1


虽然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都带有说不出的愁绪。但是他们也毕竟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尽最大可能发觉秋日景色的美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的就是秋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的也是秋天。秋天不光有伤悲的愁绪,秋天也能够有如此的诗情画意。而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笔下,更是用短短的28个字书写了最美的最有诗意的秋天。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古诗就是杜牧的《山行》,古诗的传唱度非常之高,小学生都会背诵。虽然其中的两个字的读音(“斜”读xié还是xiá;是“白云深处”还是“白云生处”)今天还有些许的争议,但并不妨碍我们对这首古诗的认可度。因为那两个争议的字眼并不妨碍对这首古诗意境的理解。
尤其是诗词的最后七个字,“霜叶红于二月花”,拿被秋霜打红的树叶来和秋天春天最美丽的花朵加以比较,诗人广阔的思维能力,让今天的我们不得不佩服。而且在这首古诗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全然没有一般诗人写秋天所可能带有的那种悲愁压抑,甚至是凄凉。
秋高气爽,诗人“远上寒山”的“斜”“石径”,才能发现白云深处有人家。如此秋高气爽的季节,如此温度适宜的环境才能够让诗人的心中涌出更多的诗意,才能够让他有一双充满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这个自然界真正的美感。
他停下车了,他为什么停车了呢?而是因为他喜欢这一片美丽的枫树林。尤其是在秋霜染过之后,这里的枫树叶子比春天的花朵还要美丽。
后人分析这两句,往往赋予它更深刻的象征意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香自苦寒来和杜牧这首古诗最后两句说表达的意思基本是一致的。唯有经历了霜雪的考验,枫树叶才会焕发出如此美丽的色彩。
所以这首古诗之所以在小学阶段就要求全文背诵。不光是因为其所描写的景色非常美丽,还在于这首古诗的最后两句有着浓厚的价值观的启迪意义,对于孩子们成长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都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杜牧笔下最有诗意的秋天,也是杜牧笔下最发人深省的经典名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45 | 只看该作者
李白遭玉真公主冷遇,写下一首经典“相思”诗,至今令人感动
2019
09/05
11:32
谢小楼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6


李白在峨眉山学道时,得好友元丹丘介绍,结识了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有了这层关系,李白自然希望能得玉真公主推荐,入朝当官,一展胸中抱负。
开元十八年(730),李白来到长安,他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干谒玉真公主,然而,玉真公主并没有见他,而是把他安置在了终南山下的别馆里。遭经冷遇,李白曾写《玉真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向驸马张垍陈情,同时写下了一首经典的《长相思》。
长相思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野史传言,李白与玉真公主有私情,这种说法如今已难以考证,那么这首诗是不是就是李白写他对玉真公主的思念呢?这首诗从字面上确实是写男子对美人的思念,但我们都知道,古诗词有一个传统,就是借美人喻君王,借美人喻理想,所以一般认为,李白的这首诗是君门九重,渴望得到玉真公主的推荐。
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络纬:昆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金井阑:精美的井栏。簟:供坐卧用的竹席。
开篇渲染相思凄凉的氛围。精美的井栏旁,秋天的纺织娘不停的啼叫,寒霜凄凄,坐下的竹席分外寒冷。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
黑夜里的孤灯,光线昏暗,内心的思念分外浓烈,卷起窗帘,望着明月,只有无可奈何的长叹。
那如花般的美人,远隔云端,难以亲近。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在这四句名,诗中主人公幻想自己的梦魂飞扬,去寻找他思念的美人,然而青天茫茫,渌水涛涛,天长路远,关山重重,他的梦魂经历辛苦的飞越,依然没能到达思念的美人身边。
长相思,摧心肝。
最后,诗人再用短促有力的三字句,传达内心的苦楚。
这首诗的寄寓是十分明显的,如“美人如花隔云端”,便象征着君门九重之深远,透露出李白无法上达天听的苦恼,诗中的梦魂飞越求女,也象征着李白艰难求官的过程。
无论是追求美女,还是追求官位,诗中所传达的是求不得的痛苦,这是人所共有的,这也是诗能让所以人产生共情的基础。那“美人如花隔云端”的美人,在李白来说,也许是那深居宫中的唐玄宗,也许是他难以实现的抱负,在我们来说,也许真是我们某个求而不得的美女,也许是我们深埋心中的理想,所以,千年之后,我们依然会被诗中那种求而不得的苦楚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3:20 | 只看该作者
他写的词,胜过纳兰容若,开头16个字,催人泪下
2019
09/06
10:18
诗词大会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8


诗词中,写爱情的诗词经常让人落泪,可是写友情让人落泪的却很少。
可清代就有一位词人,为了营救朋友,写下一首赠友人的词作,开头16字,成为千古名句,催人泪下。

诗词君今天要介绍的是清代词人顾贞观的名作《金缕曲》二首。
其中的“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让人记忆犹深。
每每读到这一句,心里似有无限愁苦,郁结在心。
有人说,这16个字把人的愁苦、无奈、压力描述得入木三分,其实这首词是顾贞观写给远在宁古塔的友人吴兆骞的。
这首词还和纳兰性德有关。
原来,吴兆骞是江苏人士,少有才名。
因为才学出众,吴兆骞和宜兴陈维崧、华亭彭师度被誉为“江左三凤凰”,而吴兆骞与顾贞观最为要好。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8月,吴兆骞参加江南乡试,中了举人。
11月,吴兆骞被仇家诬谄,牵连进江南科场舞弊案。顺治帝下令将当年考中的举人押解到京城,重新考试,复试合格者保留举人资格,不合格者治罪。
1658年4月,举人们在中南海瀛台复试,两边武士林立,吴兆骞紧张害怕之余,卷子没有完成。
于是,被革除举人,家产抄没,和父母妻子被流放到宁古塔。
吴兆骞离开京师,被遣送宁古塔时,顾贞观承诺一定会营救他,许下“季子必归”的诺言。季子指吴兆骞。
可是顾贞观人微言轻,他求救于当初曾一起游唱的友人,可少有人援手。20年过去了,友人归期无望。
在京城的顾贞观,也郁郁不得志。因为才学,顾贞观被太傅明珠请到家中,给其子纳兰容若授课,从此与纳兰容若结为生死之交。
顾贞观求纳兰容若营救吴兆骞,可纳兰容若与吴兆骞并无交情,拒绝了他的请求。
这一年,顾贞观接到吴兆骞从戍边寄来的一封信时,才知吴在戍边的苦况:
“塞外苦寒,四时冰雪,鸣镝呼风,哀笳带血,一身飘寄,双鬓渐星。妇复多病,一男两女,藜藿不充,回念老母,茕然在堂,迢递关河,归省无日……”。
此时顾贞观寓居在北京千佛市,大雪纷飞之时,他写下《金缕曲》词两首赠之,哀怨情深,被称为“千古绝调”。
纳兰容若读到这两首词后,泪如雨下,他说,这份友情,可以和苏武李陵的诗、山阳范式对好友张劭的情谊相论。
读罢这首词作,纳兰容若当即承诺营救吴兆骞。
后来,经过纳兰容若父子和顾贞观,还有一些好友的尽力营救,1681年,吴兆骞从塞外南归,此时,距离他离京已有23年了。
彼时吴兆骞被释归来,到明珠府上拜谢,在一间屋内白壁上,见到题字:“顾梁汾为松陵才子吴汉槎屈膝处”。
方知顾贞观为他的生还竭尽了心力。(梁汾是顾贞观的号,汉槎是吴兆骞的字。)
时光荏苒,已经过去了百年,但顾贞观的这首词,却记录他一片赤诚营救友人的心路历程。
了解这背后的故事,我们再来看这两首《金缕曲》:
其一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泪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够?比似红颜多命薄,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
其二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消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此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诗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魄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
这两首词是顾贞观写给吴兆骞的信。
两首词,第一首问候好友近况,表达自己一定会营救好友的决心。第二首则说明自己的近况,最后顾贞观嘱咐好友,少写诗赋,少伤神,好好保重身体,期待再相见。
“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从1657年吴兆骞被遣戍宁古塔,到作者1676年写这首词,正好二十年。
顾贞观用包胥立誓要保全楚国的典故,表达自己誓要营救好友的决心。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一句催人泪下。这是《金缕曲》二首中流传最广的名句。
我在京城飘泊流离,自中举十年来,我辜负了你的深厚恩情,未报答你这位生死之交的师友。
全词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顾贞观对吴兆骞的细心叮嘱,如家常般说话,这些语言出自肺腑,令人动容。
晚清学者陈廷焯评价这首词“千秋绝调”,这种忠贞生死之谊,至情之作。所以被人传诵为“赎命词”,成为清词中的压卷之作。
随着这首词作,顾贞观和吴兆骞的友情也流传了下来,实至今日,依然让人落泪。
二十年不忘承诺,不拒艰难营救友人。顾贞观不仅留下一篇杰作,还留下这样一段可歌可泣的友情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1 17:34 , Processed in 0.08236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