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20190722石门素疏【鱼象鱼说】今日诗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七夕的3首古诗,浓情蜜意在心头,千年后令人惊艳无比
2019
08/02
10:23
真游泳的猫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七夕是一个甜蜜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传承千百年,古人也有很多描写七夕的古诗词。我是真游泳的猫,关注小编,一起来欣赏有关七夕的3首古诗,浓情蜜意在心头,千年后令人惊艳无比。


第1首,《七夕一绝句》


轻云卷箔月钩垂,正是青楼乞巧时。


牛女相望隔河汉,浪传天上有佳期。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炎。这首诗开篇先写七夕夜晚的景色,几个动词用得惟妙惟肖,令人佩服无比。第2句的乞巧乃是因为古代七夕又称乞巧节,古代女子们在这一天祈求织女让她们心灵手巧。


诗歌的后两句转到了天上的牛郎织女,诗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隔着银河,根本不能相会,可是人们却纷纷传说今天牛郎织女相会,这真是无稽之谈啊。”虽然诗人表面上不认可牛郎织女的传说,但诗歌之妙正在于此,诗人的疑问反而加深了牛郎织女传说的影响力,反而衬托了牛郎织女在一天相会的浓情蜜意。


越是艰难的相会,越是没有什么可能的相恋,却偏偏生出最坚定不移的相恋。诗人在诗词里否认牛郎织女相会的可能性,却又让人进一步愿意去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这正是这首诗让人惊艳的地方。




第2首,《惆怅诗十二首其五》


七夕琼筵随事陈,兼花连蒂共伤神。


蜀王殿里三更月,不见骊山私语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涣,诗歌所描写的正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很多朋友都读过白居易的《长恨歌》,听过里面的名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当杨贵妃和唐玄宗在七夕这一天对上天盟誓的时候,他们应该想不到马嵬坡上诀别一幕,所谓的“比翼鸟”和“连理枝”让人读来更感惆怅。


而王涣这首诗显然有所参考《长恨歌》,开头两句就是写七夕的爱情约定成为空谈,只剩下无边惆怅,无限哀伤。“蜀王殿”指的是晚年唐玄宗逃难蜀地,晚年凄凉,再无法与杨贵妃相见,真是见月而心伤,闻铃而心碎,所以唐玄宗才会有《雨霖铃》的乐曲。


“不见骊山私语人”,则又是一层回忆。想当年唐玄宗和杨贵妃在骊山行宫留下了众多恩爱往事,如今佳人不在,物是人非,回想起当年窃窃私语的甜蜜,更加重了此刻无法排遣的惆怅郁闷。这样的诗歌,典故选用十分贴切,文采自然真挚,令人感受到唐玄宗的无限深情,也让人感叹历史上那一段段令人怅惘的哀歌。




第3首,《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徐凝。徐凝最有名的诗句当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算是一个很有灵性的作者。而这首《七夕》诗写得也是牛郎织女的传说。


前两句化用了鹊桥相会的典故,说的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喜悦与甜蜜。而诗歌后两句则话锋一转,由天上的牛郎织女转移到凡间的别离客。


天上的牛郎织女虽然分别,但是每年的七夕还是能够相会一次,虽然漫长,却有等待的意义和期盼。但是人间许多别离,往往就是生离死别,想要再见一面真是千难万难。所以诗人开始羡慕天上的牛郎织女:“都说牛郎织女爱得很苦,但其实凡人远远比不上你们啊。”河鼓星,也就是牵牛星,根据《太象列星图》记载:“河鼓三星,在牵牛北……昔传牵牛织女七月七日相见者,则此是也。”


确实,天上的牛郎织女年年能够感受相会的喜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苦涩与怅惘才能让一段恋情刻骨铭心,才能让一段感情真正沉淀下来。此刻的埋怨与痛苦,也许便是他日回想起来的甜蜜与安慰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这八首诗词,足以让你笑看人生海阔天空
2019
08/02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人生如戏,每一个人都是主宰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笑看人生,才能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




《山中与幽人对酌》


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随心所欲、恣情纵饮、不拘礼节,喝酒就要这般痛快,这般生活,有说有笑,有酒有琴,正是人生乐事!


《题秋江独钓图》


王士禛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渔人钓的是鱼?是秋?是潇洒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心情?这样的秋江独钓者,如此才是真正懂得生活乐趣的人。




《人月圆·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


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


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历史兴亡盛衰,我自勘破世情,看破风尘,不如放情烟霞,把酒言欢!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这才是隐居的真谛。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热爱山水实乃天性,岂能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渔父》


李煜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春风中摇起一叶小舟,春江垂钓。远处的小岛上开满了春花,身边则是满满的一坛美酒。万顷波与一叶舟,一大一小,隐逸之情自在心中。


《定风波·三月七日》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野外偶遇风雨,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奇景。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都寄托在这旷达超脱的胸襟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山水皆意境,哪一句让你流连忘返
2019
08/01
17:00
诗经情话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诗经情话


1、黄河九曲流,缭绕古边州。


出自唐·卢纶《送郭判官赴振武》。诗句描写黄河围绕古代边界曲折流淌的情景。“九曲”是夸张,意在强调黄河河道弯曲的程度。


2、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出自唐·孙逖《淮阴夜宿二首》。山长,指山高。这句话是说落叶可知秋、山高日出迟的道理。


3、南轩面对芙蓉浦,宜风宜月还宜雨。


出自宋·陈与义《菩萨蛮》。南轩,南窗。诗句描写芙蓉浦的风景宜人之状:推开南窗,不管是浦上之风,还是浦上升起的一轮明月,或是浦上的蒙蒙细雨,都是那么富有诗意,那么让人心旷神怡。




4、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


出自唐·钱起《太子李舍人城东别业与二三文友逃暑》。鸟道,此指极高的山路,意谓只有鸟才能飞得上。诗句描写山路盘空、夕阳西下、人家在山的景象。


5、鸟道盘空上,松根抱石生。


出自宋·胡份《仙都山》。鸟道,指极高的山路,意谓只有鸟才能飞得上。前句以夸张修辞手法写山路极陡极高的情景,后句写松树扎根石中的坚韧形象。


6、偶然临险地,不信在人间。


出自清·李念兹《登浮山》。诗句描写浮山的高拔险峻的情状。“不信在人间”,是夸张修辞手法,意在强调其险峻的程度。




7、千点暮山三楚尽,一泓寒水九江斜。


出自唐·良人《题江州宝历寺阁》。诗句描写傍晚登阁所见的景象:薄暮之下远山点点、江南之地广袤无垠,赣江及其支流纵横交错、天寒水碧。


8、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出自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匝,周、圈。遭,周、次。百匝千遭,是夸张,指青山一重又一重。此以比拟修辞手法将青山人格化,使其具有人的生命情态,在形象地写出群山绕城之景的同时,含而不露地表达出诗人对青山的喜爱之情。


9、落日千帆低不度,惊涛一片雪山来。


出自明·李攀龙《送子相归广陵》。低不度,指船降帆停泊不走。诗句描写夕阳西下、众船停泊,江涛涌起、其高如山、其白如雪的景象。以“一片”与“雪山”搭配,只及“一片”而不及其余,乃是反衬之法,意在“窥一孔而知全豹”,突显整个江中波涛汹涌之状。




10、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出自唐·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一)。诗句描写月夜泛洞庭所见之景:明月在天、秋风在耳、孤雁掠空、落叶萧萧、扁舟在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雪花从何而来?这句唐词堪称是最霸气的回答,出自诗仙之手
2019
08/03
07:25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春风秋雨,夏荷冬雪,古典诗词当中非常常见。因为这是每一个季节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很容易进入到诗人的眼睛之中,进而散发出更多的情愫来。


  尤其是冬天的雪花,更有几分诗意。雪花遍地带来了大地白茫茫的一片。雪花到来,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装素裹起来,遮盖了所有的苦难,遮盖了所有的丑恶,遮盖了了所有的破败不堪。




  雪花漫天飞舞,更容易带着诗人诗意的想象。要说这雪花从何而来?这句唐词堪称是最霸气的回答,出自诗仙之手。


  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这首诗词就是李白的《清平乐·画堂晨起》,李白非常著名的一首唐词作品,在这首诗词的最后,12个字给出了雪花从何而来的答案。“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这12个字真的是非常夸张,也看成是最有霸气的回答。而这12个字的想象力。也充分体现出了诗仙的名气。




  诗词的一开始,雪花这个咏叹的主人就出现了。“画堂晨起,来报雪花坠”,清晨堂上刚刚起来就有人来报说雪花乱坠,外面下雪了。我们今天对雪花的到来都是充满期待,充满新奇的,当年李白也是如此。“高卷帘栊看佳瑞,皓色远迷庭砌”,听到下雪了的消息,他随即就往外看。高卷的窗帘,看窗外的瑞雪飘飞。天地间苍茫一片,甚至把台阶都已经淹没了。




  “盛气光引炉烟,素草寒生玉佩”,雪花的气势实在是太棒了,纷纷扬扬由同笼烟蒸腾,白色花草寒光闪闪挂一身玉琨。天地间苍茫一片,象征着李白挥洒的想象力,也才有了最后这两句充满深刻意味的夸张想象。


  “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天地间的雪花竟然能够带来如此场面。该不是天上的神仙狂醉,胡乱把洁白的云在揉碎所带来的结果吧。李白是诗仙,李白喜欢饮酒,饮酒之后自然会有不同清醒状态下做出的事情。所以李白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想象,想象天上的神仙是不是也是喝醉了酒把天上的云彩揉碎了,变成雪花飘落下来。




  这样的想象力真的是非常新奇,非常夸张,非常富有创造力,读来充满味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惯对方就把他写进诗里,诗歌流传多久,诗人的讽刺就有多深
2019
08/03
06:55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古典诗词当中有很多诗篇表达出的是诗人讽刺的韵味,借助诗歌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在古代文学当中,有一个专业的名词叫做讽喻诗。


这一类诗歌有得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强烈地表达出了诗人关注现实的精神。讽刺的意味通常有着深刻的进步意义,思想价值普遍比较高。《诗经》当中就有这样的诗句,到了盛唐文学史上,这样的诗歌文学传统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今天我们所谈到的这首唐诗就是如此:看不惯对方就把他写进诗里,诗歌流传多久,诗人的讽刺就有多深。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就是唐诗就是杜甫的《赠花卿》,题目当中的“花卿”是一个人,是当时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这个人在安史之乱当中这是立过大功,居功自傲,目无朝廷。这让杜甫看来非常不舒服,所以就写下了这样的一首唐诗来讽刺对方。


诗歌的一开始就是一幅非常热闹的场面。“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锦官城到处丝竹之声、管乐之声杂乱纷纷,纵情享乐几乎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美丽的音乐之声,一半随着江风飘去,另外一半则是飘入了云端。




因为这丝竹之声太多了。而且这样的场景也实在是太热闹了。由此也能够看得出这个“花卿”对于生活的追求可谓到了极致。每日每夜纵情享乐,哪怕是自己享受不尽也要极力的渲染气氛,让这美丽的音乐散入到天地之间。


后面的诗句则明显带有了讽刺的意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要知道这样美丽的乐曲只应该在天上存在人世间,芸芸众生能够听的上几次呢?




看上去是杜甫在极力的夸赞这里音乐之声的美好,但实际上他的讽刺意味也非常明显。这样享受、如此热闹的丝竹管弦,唯一合理存在的地方就应该是在长安城的皇宫之内。作为一个普通的臣子,你有什么资格来享受这样的音乐呢?


由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杜甫心中忠君爱国的正统思想的影响。杜甫正是因为看不惯花敬定如此纵情享乐,才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讽刺他。诗歌流传多久,他的讽刺就有多深。




这一首唐诗看上去是夸赞之语,实际上字字讽刺,杜甫原来也这么“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夕阳下看朋友远去的身影最动人,20字唐诗看似平淡,实则丰厚
2019
08/03
07:05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唐诗当中的送别非常之多。不管是王维李白,还是杜甫孟浩然都留下了大量这一类主题的诗作。确实在那个交通和通讯条件都极度不发达的时代,离别的场景是这些诗人们经常经历到的,也让他们更加感受到天涯沦落之苦。也更容易刺激他们敏感的内心,写出这样一首首经典的离别诗篇来。




  这样的诗词大多比较悲苦。又有谁能够告诉诗人这样的离别就不是生死之别呢?所以他们很多人都把这一次的离别当作最后的聚会。拼了命的让对方喝酒,拼了命地表达对对方的依恋,拼了命的担忧对方的前程,拼了命的一个人回味孤独的痛苦。


  但是在中唐时期有这样一首精彩的诗歌作品,却让我们感觉到兴趣盎然。夕阳下看朋友远去的身影最动人,20字唐诗看似平淡,实则韵味丰厚。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唐诗就是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整首唐诗虽然只有20个字,但却是唐诗300首听当中最经典的诗句之一。全诗景情合一,意境闲淡,五言长城最出色的送别唐诗,值得细细品味。


  开篇就勾勒出了送别的场景,没有一丝一毫的悲凉,而是充满意境之美。“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诗歌一开始友人已经远去,此地只剩下诗人一个人在望着对方远去的身影。友人越走越远,诗人就站在那里,遥望着远方苍苍山林当中的竹林寺,远远的传来报时的钟响。




  这样的画面是充满动态感的,有声音,有画面。而在后面的诗句当中更能体现出动态之美。“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他远远的看着灵澈上人的身影越走越远。灵澈上人戴着斗笠,披着斜阳。夕阳把他的背影越拉越远,诗人却也看见他独自的向青山走去,背影逐渐模糊,然后画面逐渐暗淡。




  整首诗歌情景合一,写的是景却字字含情;抒发的是送别情,字字有景色之美。五言长城刘长卿就是凭借这样的手法,在唐代文学史上占得一席之地。我们今天看到这样的诗歌,依然感慨于唐诗的意境之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是“客夜”却通篇不见“夜”字,又全是夜之景,夜之情
2019
08/03
07:40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中国古典诗词向来不缺乏含蓄,今天中国人的语言表达也都在力争表现出含蓄之美。无论是书面文学的书写,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得展现出含蓄的意味。这样朦朦胧胧的一种状态,让人心领神会,实在也是一种生活的趣味。




今天我们分享这一首唐诗,就是含蓄诗歌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题目是“客夜”却通篇不见“夜”字,又全是夜之景,夜之情。尤其是开头的十个字,被评“含蓄甚佳”,读来充满意味。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这一首唐诗就是杜甫的《客夜》,写作背景如下:公元762年,50岁的杜甫送他在成都的好朋友严武入朝。严武是他为数不多的一个好朋友,在他生活当中对他都有照顾,是他能够长期在成都安顿生活,最主要的依赖力量。


但此时严武要入朝,杜甫心中都有不舍,但也没有办法阻拦,只好尽到一个朋友的责任,从成都送到今天的四川省绵阳县,依依不舍的告别。但正当杜甫要返回成都的时候,却听说少尹徐知道作乱,于是避走到梓州。




这首古诗就写于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作为一个客人流落梓州,境遇不好,含蓄写自己秋野悲苦写自己人生艰难,写自己对远方妻子的思念。题目是“客夜”却通篇不见“夜”字,又全是夜之景,夜之情。


诗歌的一开始就是含蓄之语,“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客居他乡,杜甫内心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漫长秋夜也总是不肯天明。用“秋天不肯明”来反衬自己的夜不能寐,这种含蓄的境界很有意味,让人咀嚼不尽。




睡不着,就看看眼前的景色吧。“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映入门帘的是残月的光影,高翻枕畔的是远江的涛声。孤独的夜晚之中,这样的景色、这样的声音,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最容易引起他的内心失落。“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他这一辈子生计非常艰难,尤其是在成都的那一段时间处境艰难,只能依靠朋友的接济,也就是严武。


最后又想起了远方的“老妻”,虽然一辈子很不顺利,但有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也算是杜甫人生中的幸运了。“应悉未归情”,给他写了几封书信,应该让他知道我没有及时回去的原因。




一首歌诗歌当中写到了杜甫多个苦衷,人生失意,生活艰难,好友离开,途中遭到变故……多种因素影响之下,杜甫写出这样含蓄的诗歌,字字有味却又字字悲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只有一个仄声,符合格律吗?
2019
08/03
07:43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这个问题原来在讲这首古诗的时候提到过,这里着重讲一下这句的平仄。


我在前面一个关于避免新旧韵混用的时候就提到过,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平水韵?因为平水韵虽然是宋朝编制,但是上承唐韵,所以唐宋之间的诗文作品基本上都是可以用平水韵来分析的。


记住,用宋朝的平水韵来分析唐诗不是笑话。


而平水韵和新韵最大的区别就是入声字,在平水韵中入声字都是发仄音的,短促,狭急,元朝以后,入声字逐渐消失,归入了“阴平,阳平、上、去”中去了,这样延承到今天的普通话,唐宋之时的入声字就分布在如今的“一、二、三、四”声中去了。


所以我们如果按照普通话读音来划分平仄(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去),一般情况下大体正确,但是只要碰到发一、二声的入声字,就会出现错误。


“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这样。普通话的平仄划分确实是“平平平平仄平平”,但是我们知道七绝的首句只有“平平仄仄仄平平”这种起句。这首诗历来就是格律七绝的,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其中有变音“一二声”的入声字。重点对象就是按格律应该发仄声的“时、节”二字。


去查一下入声字表,“时”字不是,而“节”字为入声字。




所以,“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句子在当时发音的平仄为“平平平仄仄平平”,这个格式的正格为“平平仄仄仄平平”,而根据“一三五不论”,这个律句第三字可平可仄,所以并没有出律。我们再根据首句平起押韵格式(平声收尾),推出全诗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大家再对应看《清明》全诗的平仄,就可以看出来是否全诗合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除了首句“时”,第三句“酒”字,第四句“遥”处于可平可仄的位置上,全诗都是合平仄的。


所以《清明》这首诗就是一首近体格律诗中的七绝。


“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一句是符合格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首诗词叹夕阳,沧海桑田人生变幻
2019
08/03
06:31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一、《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人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中异常失意,这首诗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乐游原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登上它可望长安城,在当时是比较出名的游览之地,很多诗都有提及此地,比如下面这一首。


二、《忆秦娥·箫声咽》(唐·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相传这是李白写的词,后世对其评价很高,誉之为“百代词曲之祖”。这是一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的词,词的上片始终在个人的悲欢离合之中,而下片则出现了较大的跌宕。将个人的忧愁完全被抛开了,或者说融入了历史的忧愁之中,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




三、《金陵五题·乌衣巷》(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时诗人由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任上返回洛阳,途经金陵,金陵是六朝故都,可在诗人的那个年代,金陵已非曾经的江东繁华之地,荒落得差不多成为一个“空城”。诗人有感于此,写下了这一组共五首咏怀古迹的诗篇。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真是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四、《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这首小令很短,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五、《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是诗人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尝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在离开朝廷后他的心情轻松畅快了很多,因此写了这首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


六、《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词人作品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描写的是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词的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去年”所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历来为人称道。




七、《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第二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就作于这次出塞途中,诗人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八、《苏幕遮·怀旧》(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写这首词的时候,词人正在西北边塞的军中任陕西四路宣抚使,主持防御西夏的军事。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与传统的写离愁别恨不同的是,这首词的意境更阔远。整个上片所写的阔远秾丽、毫无衰飒情味的秋景,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




九、《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是流传千古的五言绝句。


十、《桂枝香·金陵怀古》(北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作为一个改革家、思想家,王安石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诗和不读诗的人有什么区别?看完这篇文章我懂了
2019
08/02
18:03
樊登读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01


表情包、颜文字、常变常新的网络用语,都在丰富着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问题是一个表情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就再发一个。


那读诗和不读诗有什么区别呢?


我有个非常现实的故事告诉你。


我有个朋友阿枝,在一家文创公司做了好几年主管,月薪5000,工作忙而有序,别人下了班聚会吃饭打游戏、唱歌,她几乎从来不参与,很宅,喜欢在家看书。


某天同事们酒足饭饱,说到一个段子,普通青年看风景,只会说“我靠”,文艺青年看风景,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家哈哈大笑,纷纷表示太写实了,这说的不就是阿枝嘛。


无独有偶,阿枝公司去乌镇团建,赶上下雨,一群人躲在乌篷船里,欣赏烟雨江南,同事们一个劲儿地发出感叹“妈呀,真美!”“太带感了”,只有她特立独行地说“桥如虹,水如空,一叶飘然烟雨中”。


回公司后boss问大家玩得怎么样,大伙都嘻嘻哈哈地答“爽翻了”“太赞了”,只有她,自然地说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后来,阿枝成了创意总监,月薪翻了三倍。


起初大家觉得意外,都说她运气好,后来有人想起了那个段子和团建,又觉得她看似好运的偶然,也许是必然。可也有人死要面子反驳,不就是念一两句诗嘛,谁不会啊,凭什么她就成了创意总监。


那么,是念两句诗让她成为创意总监的吗?


我们的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语言表达能力却在持续退化。


读一两句诗本身并不能升职加薪,能发生变化的,是因读诗而丰盈的人生啊。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对读诗词的人来讲,一首诗何止一处风景,更是一种人生。


古往今来,那万千诗人,便是万千人生。


读了他的诗,就是走过了他的人生,看到他看过的风景,品味他尝过的悲欢,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


02


王立群教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化学者,畅销书作家。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项目《文选汇校汇注》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百家讲坛最佳主讲人,中国诗词大会嘉宾。


初识教授在《百家讲坛》,网络时髦词汇他竟信手拈来,风趣幽默的解读,让晦涩难懂的《史记》一下子生动鲜活起来。


他说“匈奴单于,曾给吕后递过言辞粗鲁的‘求爱信’”,他说“西汉的吕禄和吕产,曾因缺少‘手机’而联系不畅”。


这些生动具象的现代比喻,在王立群教授的讲座中,比比皆是。




这位年逾古稀的教授,既能在卷帙浩繁中舞文弄墨,还能在电视荧屏上谈笑风生,节目上一句“宝宝心里苦”,更是让他圈粉无数,红遍大江南北。


中央电视台评价他是“有风度,有颜值,有才华。”


今天,粉丝们有福了,因为王立群教授又要用网络潮语诠释古诗词啦。




03


中国自古就有诗文评点的传统,王立群教授以数十年学术造诣,将教学中教授古诗词的独特感悟,著作成书。


其新书《王立群妙品古诗词》完整地呈现了100首经典古诗词点评精华,其中,包含75首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


全书对诗歌的解读,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详细解释,不追求一句一联的全面鉴赏,而是从个人的评点出发,立足诗词语境,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茧,旁敲侧击,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传诵一两千年的经典诗词活在了当下。


书中金句频出,“佛系男神”、“宝宝心里苦”、“确认过眼神,遇见了对的人”,还有“圈粉”、“蜀黍”、“有温度”等时髦词汇。




品读独特见解,此前从未公开发表


“李白的劝酒艺术”


王立群教授的品读独辟蹊径,看完有种“原来还可以这样”的神点评既视感。


我们熟悉的《将进酒》,全篇豪饮高歌,大气狂放,但在王立群教授眼中,竟然是“天下第一劝酒诗”!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诗酒不分家,尤其在诗歌大盛,诗人们嗜酒成风的唐朝。酒,对诗仙李白来说,是“写诗神器”。


杜甫说,唐朝有八个最能喝酒的人,李白是其一,更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名句。余光中曾评价李白“酒入豪肠,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将进酒》中,王立群教授为我们拆解了李白的劝酒套路:面对着好友岑勋、元丹丘,他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起手直接就讲人生苦短,把李白直爽不羁的个性,表露无遗。


待酒过三巡,诗兴大发,更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洒脱,还觉不够尽兴,那就索性振臂一呼“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仿佛在说,我都这样了你还不喝?


在王立群教授看来,有人劝酒很小资,比如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也有人很深情,比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李白不同,他酒里有故事,有钱时李白东游扬州,周济落魄公子“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没钱时“一朝乌裘敝,百镒黄金空”。


我们往往就是对钱看得太重,有了掣肘自然就失了豪情。


可李白自信散淡豪情万丈,哪怕借酒消愁,都与众不同。


最时髦接地气的表达,你没见过的“大家”


“《诗经》时代的‘白富美’”


《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早起西周,晚至春秋。我们习惯了从中探寻周代的社会生活,而王立群教授,他竟找到了那时的“白富美”和她的粉丝团。


他把《诗经·卫风·硕人》看作是一副细致生动的人物肖像工笔画,画中极力描绘了高配豪华版“白富美”卫庄公夫人庄姜有多美。


作为白富美,“白”,体现在“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是我们中国人的审美,一白遮百丑;庄姜不仅“富”,而且“贵”,她是齐国的公主,老爸是齐庄公,哥哥是东宫太子,邢侯、谭公是她姐夫;


“美”则有“三高”,身材高“硕人其颀”,颜值高“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情商高“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一诗,写的是庄姜与卫庄公的“世纪婚礼”,王立群教授写卫国百姓对国母庄姜的爱戴,“他们一下子成了‘庄姜粉’,成了‘姜丝’”,然而庄姜惊艳了岁月,却黯淡了自己。


婚后的庄姜没有一点怀孕的迹象,有点“慌了”,卫庄公的后宫开始逐渐壮大起来,庄姜从此陷入了一种焦灼的煎熬中。从公主的童话,到国母的神话,最终庄姜被现实击败,女神凋零,粉丝无限感慨,总想替女神做点什么。


后来,粉丝们就把《邶风》中五首诗的著作权归在了庄姜名下,还冠以“中国第一位女诗人”的称号。


在粉丝心里,庄姜靠诗性和才华,排解了后宫的糟心事,活出了自己,成了岁月静好的“佛系”女神。


看着2500年前的粉丝如此卖力宣传,怕是现在的流量,怎么赶也赶不上吧。


立体品析,高度+广度,生动不枯燥


“永不退缩韩退之”


如果你以为教授只讲风花雪月,那就大错特错了。教授的品析,比美文有力,比鸡汤鲜美,特别是这篇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全诗讲的是韩愈被发配潮州,走到蓝田关口,面对赶来送行的侄孙韩湘,韩愈心中愤懑,悲歌当哭,随即写下了这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本身很短,五十六个字,可如果你知道前因后果,就会有新的体悟。


韩愈崇儒反佛,当皇帝要迎佛骨入长安时,他写了一个“不要命的”奏章。


唐宪宗如何能忍,一气之下要杀了韩愈泄愤,后因一票同僚极力说情,最终他被发配三千里,贬去潮州做刺史。


韩愈这个人,其实特别胆小。


唐朝有个专写名人八卦轶事的书,曾记载,有一回他和友人一起登华山,极顶后,吓得嗷嗷大哭,几乎发疯发狂,写了遗书,华阴县令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弄下来,登个华山就被吓得要死要活,他写奏章时,就没想到死活吗?


为此,王立群教授在书中盛赞韩愈,说他“断然抛弃了他的胆小,以大无畏的气概,以尖锐的言辞,向举国崇佛发起攻击。他自知一死,仍然赴汤蹈火。”


讲论精神,搞不好就和枯燥说教挂钩,王立群教授的品析,有故事,有对比,交代了韩愈因何被贬,又讲了八卦轶事,一下子让韩愈这个人变得立体了。


韩愈有自己的底线和坚持,这种向死而生的特立独行,需要勇气,更需要代价,他一生的行事风格,确实很对得起他的名,永不退缩,“文死谏,武死战”,说得就是他这样的人吧。




04


王立群教授的这本《王立群妙品古诗词》,可以说是一本新“人间诗话”。


这些内容,百度上查不到,鉴赏辞典看不到,作家选本上找不到,课堂上听不到,讲你读过的古诗词,但从未读出的文化与精神。


品析知识含量之丰富,见识之广博,让人大开眼界,拍案叫绝。这本书使我相信,当耳边出现“太美了”和出现“一叶飘然烟雨中”时,对眼前景色的感受完全是不一样的。


经历越多,越会发现,那些读书时死记硬背的古诗词,其实早已镌刻着诗人创作时的深情,在我们此后的漫长一生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这本书,真诚地推荐给每一位爱读诗词的朋友。


在没有表情包搞不定的年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诗词?


因为,读懂了诗,有了诗心,我们可以变得更豁达、更柔和、更温暖,生活也会变得更有意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旧体诗一定要用平水韵吗
2019
08/04
09:41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这个问题没有非此即彼的回答。


诗歌是文艺作品,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创作。诗最重要的初心不是取得旁人认同,而是自我感情抒发。


区别于日常表达,诗有专门的诗家语,在这种语言的控制下,诗会变得更加高雅,艺术化,也就是平时说的虽然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为什么我们的作品要高于生活?是为了追求美。为什么要美?是为了将自己的诗歌给别人看的时候发出赞叹并认同。在抒发自己感情的时候得到其它人的认同,才算是一首成功的作品。


说到底,这是一种虚荣心。但正是这种对美,对认同追求的虚荣心,创造了有别于打油诗的各种高大上并流传千年的作品。


所以写诗表达感情又不仅仅是抒发自我。


而这种为了寻求认同的追求就产生了方便读者理解的各种格式。


所以,格律这种东西其实是把双刃剑,用坏了伤人伤己,用好了杀敌快意。




平水韵也是一样。


平水韵的发音规则,韵部分类到今天的普通话已经有很多地方不同,使用平水韵写诗会让你的诗流传度变窄。读者的水平有高有低,而且作为一个读者,他根本没必要为了读你的诗去学习平水韵。


你的作品只为了自己而写,不在乎人家怎么看,不管用什么韵都可以。但你想得到诗词协会或者老一辈诗词创作者的认同,学习、使用平水韵会让你找到归属感。使用新韵则让你的诗歌通俗易读,在字词上没有那份天然的古意,就必须在意境营造、感情表达上别出心裁——这就有点类似于现代诗了。穿着古诗的衣服,要活出新诗的样子。


我们为什么在新世代还要学习写古诗?因为我们喜欢古体诗那种古朴、古拙的味道,喜欢近体诗遣词造句的精巧,喜欢他们符合平仄时候的清朗。那是一种过去,更是一种精神上更高的、我们无法达到的精神世界,所以我们喜欢并追求。




但是,并非类古词的堆砌就能营造古意。喜欢唐诗宋词,必须进行大量阅读和赏析,找出他们背后的诗心,才能真正下笔如在唐宋,写文好似魏晋。


而熟悉平水韵,是阅读、赏析唐宋及他们以前的中国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必须条件。


我们学习,背诵唐宋诗词,为的是加强自己写古诗的能力。我们学习平水韵,为的是理解唐宋作品结构、意境营造的诗心。


学会诗词背后的逻辑思维和我们今天写古诗有关吗?有关。


平水韵这种旧时的声韵规则和我们今天要表达的东西有关吗?无关。


所以,个人的态度是。平水韵,要熟悉,用来诵读和赏析古诗词。


不过今天我们写新古诗,就随意了。爱用的人用,用得好会增添古意。不爱用的人就用普通话为基础的新韵,不会减少你的意向表达,同时会获得更多普通读者的喜爱。




诗歌是文艺作品,总是在简单-复杂-简单的螺旋中反复。


各有所爱,不必强求。


求同存异,百花齐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水韵(完整版)





  “平水韵”(平水韵部)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刘渊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7个韵部(其书今佚)。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错用。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规定相近的韵可以合用,所以唐朝《切韵》实际简化版为193韵。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风光无比的大晟词人田不伐 为何只留下6首词
2019
08/04
00:50
老街味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前言


据王灼的《碧鸡漫志》记载,田为字不伐,与周邦彦、万俟咏同为大晟府御用词人。


崇甯间,建大晟乐府,周美成作提举官,而制撰官又有七。尤俟咏雅言,元诗赋科老手也。三舍法行,不复进取,放意歌酒,自称大梁词隐。每出一章,信宿喧传都下。政和初,召试补官,置大晟乐府制撰之职。新广八十四调,患谱弗传,雅言请以盛德大业及祥瑞事迹制词实谱。有旨依月用律,月进一曲,自此新谱稍传。


时【田为不伐】亦供职大乐,众谓乐府得人云。


宋徽宗本人也是一个文学家,能被他选入大晟府的自然不是俗人。《碧鸡漫志》说“众谓乐府得人云。”可见当年田为被选入“皇家歌剧院”也是风光无比的荣耀。


可惜田为生卒年不详,也没有记录说他是哪里的人氏。 《全宋词》仅仅存词六首,大部分的作品都湮没了。


今天介绍他的两首南柯子,写的都是春愁与相思。




一、《南柯子·梦怕愁时断》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凄凉怀抱向谁开。些子清明时候、被莺催。


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多情帘燕独徘徊。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南柯子是唐教坊曲名,此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又名《南歌子》、《碧窗梦》等,因为田为还有一首“帘风不动蝶交飞”,所以这个词牌又叫做《蝶交飞》。


南歌子上下片的前两句一般以对仗为正格,例如”翠袖熏龙脑,乌云映玉台;袅袅凌波浅,深深步月来“等。田为这首也不例外,前两句都是非常工整的对仗: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




很多词的上阕是写景,下阙转为抒情,但是田为这首上阕即开始抒情。前两句写诗人从愁梦中醒来, 发现春天也在沉醉中不知不觉悄悄归来。梦也好、醉也好,都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愁闷。因此第三句感叹到:凄凉怀抱向谁开?可以向谁倾诉呢?


接着荡开一笔,景中含情:些子清明时候、被莺催。唐人有句: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梦醒以后,愁思满怀,春莺相催。下片是转是接呢?


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多情帘燕独徘徊。下片接上片,连续三句都是写景,柳絮即杨花,纷纷扬扬在空中飞舞,阑边生苔,表示很久没有人来。絮和苔这两个意象经过诗人精心地挑选,一个动,一个静,一个代表远方漂泊,一个代表家中独守。紧接着写了一只孤燕独自徘徊,依然是是配合全篇的”孤寂“之感。


结尾两句,还是写这只孤燕: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燕子归来了,思念的人呢?诗人没有说,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二、《南柯子· 春思》


这就是钦定词谱中称为《蝶交飞》的那首《南柯子》:


团玉梅梢重,香罗芰扇低。帘风不动蝶交飞。一样绿阴庭院、锁斜晖。


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何须惆怅惜芳菲。拚却一年憔悴、待春归。


注意这首词和上一首不同的是,上阕主要写景。开始两句当然还是对仗起:团玉梅梢重,香罗芰扇低。团玉一样的梅子压低了枝头,香罗团扇一样的荷叶刚刚伸出水面。帘幕间似乎没有一丝风,蝴蝶正在交相飞舞。接着是今昔的对比,还是绿荫下的庭院,还是一样的夕阳斜照。


下阙开始回忆:对月怀歌扇,因风念舞衣。依然是工整的对仗,欣赏风月时,怀念歌扇和舞衣。歌扇和舞衣是一种暗喻,代表的是一段情或者一个人。第三句也是自我宽慰:何须惆怅惜芳菲。不要因春光易逝而怜惜和惆怅。


拚却一年憔悴、待春归。拚却:pàn què,意思是:甘愿,宁愿,我愿意用一年的痛苦、憔悴等待春天的归来 。欧阳修《洞仙歌》有句云:“拼了一生,为伊成病。”盼春与盼人,都是一个意思。


这首词由写景转为抒情,词中所选景物都是有隐喻的意象。作诗填词就是选取和主题相关的意象,有条理地组织起来。




结束语


田为的六首词从词意来看,似乎都是北宋时期写成,没有见到他在南宋时期的作品。或许在1127年的靖康之变前田为已经去世,也许在这次浩劫中遭到了不测。据说当时被金人掳去的除了各种礼器、古董文物、图籍外,还有宫人、内侍、倡优、工匠等等,被驱掳的百姓不下10万人。


词本来都是歌唱之词,但是很多北宋时的曲谱在南宋就遗失了,可能也跟靖康之变有关。田为的命运不知所终,只留下了6首词。


结束时,依照惯例用田为原韵填词一首,《南歌子·春》:


雪舞杨花散,风斜燕子回。红飘万点暮春催。惆怅此时怀抱、向谁开。


萍迹沧江水,遗簪屐齿苔。西楼明月自徘徊。无奈捣衣砧上、拂还来。


注:这首词押的是诗韵【十灰】,宋人填词用诗韵的邻韵,也有人喜欢直接用诗韵一韵到底。诗韵中的【灰】部在词韵中被分成了两个韵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十四首经典短诗,首首都有千古名句
2019
08/04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通览全诗,语浅情深,言短味长。白居易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诗情,用心去提炼生活中的诗意,用诗歌去反映人性中的春晖,诗中蕴含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这正是此诗令读者动情之处。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在他的山水诗里,喜欢创造静谧的意境,这首诗也是这样。但诗中所写的却是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这是因为事物矛盾着的双方,总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条件下,动之所以能够发生,或者能够为人们所注意,正是以静为前提的。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首诗运笔自然,但内在的逻辑很严密。思妇由夫婿“朝朝”失信,而想到潮水“朝朝”有信,进而生发出所嫁非人的悔恨,细腻地展示了由盼生怨、由怨生悔的内心矛盾。全诗感情真率,具有浓郁的民歌气息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这样一些内容: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清高,渔翁的性格孤傲。其实,这正是诗人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为什么总是伤春悲秋?这14个字的诗词,是最为贴切的回答
2019
08/05
13:50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我们天天读那些文学作品,大都能感觉到其中的情感基调,多数都是悲凉的,都是婉约的。尤其是对于诗词的表达,几乎都能够有多愁善感这四个字来形容。


确实,在古典诗词当中。我们品味的最多的诗词,都带有淡淡的哀愁。或为表达离愁别恨,或为表达相思之苦,或为表达伤春悲秋,或为表达对故乡最真切的思念,或为表达怀才不遇的苦涩,又或为表达生离死别的伤悲。




这些概括了古典诗词古典诗词当中最常见的内容形式。而其中所表露的情感大多数都是悲伤的。而这种悲伤通常和外在的季节变换、天气发生关联,最常见的莫过于伤春悲秋。古人为什么会伤春悲秋呢?在这样一首诗词当中,我们可以得到最为贴切的答案。


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


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




这首词就是王国维《玉楼春·今年花事垂垂过》,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最后两句14个字。“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大家看今天在枝头上的花朵早已经不是去年的那一朵儿了。


这一句非常简单,但包含了诗人心中惆怅的愁绪。在14个字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词人的伤悲,我们看到的是花朵的凋落,我们看到的是时光流逝,我们看到的是“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诗句)。




这是王国维追忆少年时光,感慨时光流逝所写出的一首诗词,伤春是这首诗词最明显的特点和内容特征。诗词一开始就把落花引入到内容之中,“今年花事垂垂过,明岁花开应更亸”,暮春时节,今年盛花期已经慢慢的就要过去了,等到明年的时候这些花朵依然会开放,应该会更加的好看,姹紫嫣红。




从这样一个论断开始,自然而然的就引出来后面的感慨。“看花终古少年多,只恐少年非属我”,从现实当中看到的花朵凋落,时光流逝,转而引申到自己的身身上:前来看花的终究都是少年人,但是很遗憾,少年时光过得太快了。等到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少年时光他已经远去而不再重来。




诗词到这里,伤春的情绪已经笼罩,诗词的主题也已经显现。下片一开始就是消解这种苦闷的办法,和古人并无二致。“劝君莫厌尊罍大,醉倒且拚花底卧”,告诫大家不要讨厌酒杯容量之大,如果醉了就不如在花阴下休息。醉卧花丛中,那是多么美丽的场景啊,也可以让自己免受看到这些落花之后所涌出来的伤悲。




“君看今日树头花,不是去年枝上朵”,让我们想起哲学家所说的“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中还有不少的哲理韵味。也正是因为今年树上的那朵花,不是去年树上的那一朵,所以还不如饮酒及时行乐,哪怕是醉倒在花丛之中,又能如何?


毕竟现在所处的时光,已经是人生中最年轻的日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首绝美宋词邂逅动人音符,惊艳了耳朵
2019
08/05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婉约派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藏在婉转旋律背后,那些欲说还休的轻愁。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青玉案·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豪放派


这种豪放,“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不羁放纵爱自由的狂野范儿,弥漫着令人迷醉的雄性荷尔蒙气息…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节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满江红》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时辰:每分每秒美成诗
2019
08/06
14:43
中华善德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十二时辰是中国先民们的大智慧,如今虽然人们习惯于二十四小时制,但也别忘了这些中国传统的优美时辰。


了解了这些时辰和背后的诗意,我们可以在书桌前欣赏时间,看看我们在哪一个美妙的时辰出生,再读一两首古诗,感悟“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珍贵。


子时·夜半 23:00-1:00




子时又名子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子时,意为孕育,此时的天空,黑得纯粹。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丑时·鸡鸣 1:00-3:00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丑是“扭”的本字,此时天地间似有一双大手,正把夜幕与白天互相扭转。


车遥遥篇


(宋)范成大


车遥遥,马憧憧。


君游东山东复东,安得奋飞逐西风。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暂晦,星常明。


留明待月复,三五共盈盈。


驿马奔驰在长远的路途,一路上马蹄飞跃,马影摇曳晃动着。你驿马长游泰山之东,要曳着秋风才能往东又向东地追游着。多么祈望我是星星你是月,每一个夜里你我光明洁白的光彩辉映着。秋夜!月儿常掩在云堆里,而星星却高挂着,多么期待月儿的出现!期待那十五月圆盈满时,你我星月辉映成天之佳偶。这首诗歌清新动人,通过星、月、西风等意象营造出了凉凉秋夜里浓浓的思念之情。


寅时·平旦 3:00-5:00




寅时又称黎明、早晨,是夜与日交接之际,太阳虽还未出地平线,但遥远的天际已显现一线生机。


燕子楼


(唐)张仲素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燕子楼诗共两组,各三首,是张仲素和白居易两位诗人唱和的诗歌。燕子楼的故事及两人作诗的缘由,见于白居易诗的小序。其文云:“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余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余,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余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一欢而去,尔后绝不相闻,迨兹仅一纪矣。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绘之访余,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绘之从事武宁军(唐代地方军区之一,治徐州。)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即徐州)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余爱绘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卯时·日出 5:00-7:00




卯时又名日始,指太阳刚刚露脸。在古代,卯时官员要上早朝、清点人数,是为“点卯”,即上班报到。


入朝洛堤步月


(唐)上官仪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诗是上官仪任宰相时所作,大约在龙朔(唐高宗年号,661—663)年间。这首诗是写他在东都洛阳皇城外等候入宫朝见时的情怀。唐初,百官上早朝没有待漏院可供休息,必须在破晓前赶到皇城外等候。东都洛阳的皇城,依傍洛水,城门外是天津桥。唐代宫禁森严,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因此上早朝的百官都在桥下洛堤上隔水等候放行入宫,宰相也须如此。这首诗字里行间充溢着显扬之气,流露出作者春风得意、自荣的情态,大唐盛世的气魄尽在笔端。


辰时·食时 7:00-9:00




辰时又名早食,也就是吃饭时间。秦汉时期,人们只吃两顿饭,早上这顿是主餐,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三羞诗(节选)


(唐)皮日休


一写落第文,一家欢复嬉。


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


这是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的组诗作品,一组三首。公元866年(唐懿宗咸通七年),皮日休在寿州城东建造了自己的别墅,参加进士试落榜后,回到了这里。这一时期颍川一带由于大闹蝗旱灾,路上满是逃难的百姓,盈途塞陌,号呼转徙,父舍其子,夫抛其妻,号呼乞讨者比比皆是。诗人目睹这些人间惨剧,不禁对自己温暖舒适的生活感到极度的羞愧,因作这组诗。这三首诗笔锋犀利练达,直陈所见所感,对黑暗的社会现状作了真实的揭露。全诗语言朴素,情真意切,表达了诗人对受灾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强烈愤慨。


巳时·日中 9:00-11:00




临近中午时,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


残暑招客


(唐)白居易


云截山腰断,风驱雨脚回。早阴江上散,残热日中来。


却取生衣著,重拈竹簟开。谁能淘晚热,闲饮两三杯。


白云飘在山腰,仿佛让山断成两截,一阵疾风骤雨之后,残留的暑气在日中时刻升起。取出夏衣穿上,又打开竹席。晚上热气难消,谁能来共饮两三杯呢?这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全诗用词平白质朴但又引人回味,将一番残暑时节的生活图景描绘得十分生动。


午时·隅中 11:00-13:00




午时又名日正,这是太阳运行到天宇之中,光线最强烈的时候。相传,这个时候,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站着,是为午时。


夏花明


(唐)韦应物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未时·日仄 13:00-15:00




未时,过了正午,太阳偏西,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位置与隅中是相对的。


闲居初夏午睡起·其一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这首诗写芭蕉分绿,柳花戏舞,诗人情怀也同有景物一样清新闲适,童趣横生。儿童捉柳花,柳花似也有了无限童心,在风中与孩童们捉迷藏。不时有笑声漾起,诗人该是从睡梦中被它叫醒的。首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软”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分”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尤其是“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申时·晡时 15:00-17:00




申时又名日埔,夕食等,对于古人来说,这时第二次吃饭的时候,据说这时的猴子叫得最为清亮,是为申时。


客舍有怀因呈诸在事


(唐)崔峒


读书常苦节,待诏岂辞贫。暮雪犹驱马,晡餐又寄人。


愁来占吉梦,老去惜良辰。延首平津阁,家山日已春。


崔峒(一作洞),生卒年、字号皆不详,唐代诗人。登进士第,大历中曾任拾遗、补阙等职。集贤学士。其余事迹不祥。唐朝大历年间和李端、卢纶等人合称“大历十才子”。崔峒的诗仅存一卷,唐人高仲武《中兴间气集》选录了崔诗九首,并评价云:“崔拾遗,文彩炳然 ,意思方雅。”代表作:《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这首诗意象高华,投赠之意,怨愤之情,出以雅正之笔,为崔诗中的佳作。


酉时·日入 17:00-19:00




酉时又名日落、日沉等,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是白天进入黑夜的标志。日入,人们开始收工返家,鸡鸭开始归巢,飞鸟也回到了丛林里的窝。


书边事


(唐)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被吐蕃所占。公元851年(宣宗大中五年)沙州民众起义首领张议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十州后,派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宣宗因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公元857年(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此诗的写作背景大约是在上述情况之后。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戌时·黄昏 19:00-21:00




戌时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


(清)纳兰性德


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苦闷的职业加之痛失爱妻,使纳兰性德深陷苦海当中怨天无门,他只能将所有的愁苦都寄托于笔端,有感而发,写出了这首词。描写恋人约会只用了“纤月黄昏庭院”六个字,描写被抛弃的悲哀也只用了“珊枕泪痕红泫”,可以说简约精练到了极点。整首词词人之悲伤已自不待言,然而亦是空惆怅,徒奈何,所以只能对浩渺苍天发一声:谁见?谁见?以决绝之问收尾全篇。


亥时·人定 21:00-23:00




亥时又名定昏等。这是一昼夜的最后一个时辰,传说这时候猪睡得最香,发出的鼾声最为响亮,是为亥时。


写情


(唐)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此诗创作时间不详。蒋防《霍小玉传》中说,李益早岁入长安应试,与霍小玉相爱,立下结为终身伴侣的誓言。后来,李益回乡探望母亲,不料其母已给他和表妹卢氏订婚。迫于封建礼教,他不敢违拗,霍小玉也为此饮恨抑郁而死。从此,李益“伤情感物,郁郁不乐”。但此诗与霍小玉是否相关有待考证。李益这首《写情》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诗以“写情”为题,很像是写恋人失约后的痛苦心情。此诗所写的时间是在女友失约后的当天晚上。诗人躺在花纹精细、珍贵华美的竹席上,耿耿不寐,思绪万千。(图源网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6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流传千古的3首唐诗,惊艳了时光,让人感受千年前的七夕
2019
08/06
10:15
真游泳的猫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七夕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人有大量诗歌来描写七夕。不过古人的七夕,并不是只有爱情那么简单。我是真游泳的猫,关注小编,一起来欣赏流传千古的3首唐诗,惊艳了时光,让人感受千年前的七夕时光。


第1首,《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杜牧人称小李杜,诗风俊朗明快,颇有可咀嚼之处。这首《七夕》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绝唱,主要是因为这首诗语言含蓄,语意耐人寻味,而整体风格充满了传统诗歌那种“温柔敦厚”、“怨而不怒”的克制,令人同情惋惜之余,也能有开怀劝慰的从容。




诗歌主要写的是宫廷中宫女的幽怨。天上的牛郎织女在甜蜜相会,人间的宫女却只能享受孤独,只能与流萤为伴。这个“冷”字不只是景物的冷,更是人物内心的枯冷,犹如枯萎的鲜花,只能默默承受美好的逝去。


而诗歌后两句则将激烈的情绪化为淡然,甚至还有那么一丝希冀。夜色如此美好,宫女不免想象牵牛织女的甜蜜,不免还存了一丝幻想:“若是我也能够拥有甜蜜的爱情,那此生也不枉了。”诗歌就在这样的希冀中结束,却留下无限情思在诗歌文字外,惊艳了千年时光,让现在的你我依旧津津乐道。


第2首,《七夕》: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这首诗的作者也是杜牧。诗歌主要描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也抒发了诗人对待感情的自身想法。这首诗的意思是说:“七夕的时候,牛郎织女相会十分恩爱。但是这仅仅一天的相会,怎么抵得过一年相思的离愁别恨?最可恨的是第二天的洗车雨,它阻断了情人的痴想,分明是不让牛郎再回去重渡天河与织女相见。”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抒情,属于比较常见的写法。但是后两句则有一种“无理而妙”的奇特韵味,突出了诗人的想象和奇思妙想。明明下雨是无感觉的气候变化,但是在杜牧眼里,这种气候却是阻挠男女爱情的罪魁祸首。这种嗔怪的语气突出了牛郎织女相爱的诚挚与艰辛,也将杜牧的诗歌才华显示得淋漓尽致。




第3首,《七夕》: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诗诗鬼李贺。李贺27岁就死了,英年早逝,真是文化界的悲哀。而李贺却因为他的作品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里。这首《七夕》乃是描写女子的闺怨,开篇就点出离别之意和七夕里那浓厚的愁绪,为后面的诗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鹊辞穿线月,说的是鹊桥相会的典故。花入曝衣楼,用的是《荆楚岁时记》的典故:“太液池西有汉武曝衣楼,七月七日,宫女出后衣曝于楼上。”这两句与后面两句都是用来凸显天上人间的天差地别,天上是相会的浓情蜜意,人间是独守闺房的孤单寂寞,真是令人感慨。




而诗歌最后两句,更是惊艳千年的神来之笔。李贺诗意忽转,缥缈入云,信手拈来,石破天惊写了一个钱塘苏小小,却将整首诗的意境又推上了一层楼。我们都知道,苏小小乃是钱塘青楼名女,最终在钱塘寂寞死去。李贺在这里用苏小小的典故,乃是说苏小小虚度光阴,又过了一年,忍不住泛起美人迟暮的感觉。


而这种美人迟暮其实不只是闺怨,而更是李贺怀才不遇的最好心声。李贺表面上描写的是女子的闺怨,实际上还是说自己的才华没有施展之地,只能空度时光。这样的诗歌,真是耐人寻味,也值得千年后的人们细细品味,感受诗歌里面的不言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杜甫七律中最差的一首,却满怀慈爱之心,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2019
08/07
09:01
小珏说历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在唐朝诗坛,李白和杜甫的地位自然是最为崇高的。两人的侧重点却又不一样,诗仙对于绝句的把控能力更强,无论是五言绝句还是七言绝句,都无人能够超越。诗圣杜甫则精于律诗,他将严格的律诗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既不受其约束,又能展现诗歌的韵律之美,可谓“戴着镣铐跳舞”的第一人。


至于说杜诗中律诗佳作,更是数不胜数,《登高》就被认为是唐朝七律之首。《蜀相》、《登楼》、《阁夜》、《秋兴》等等更是巅峰之作。然而,有一首七律却是被人诟病,被认为是杜诗中最为下乘的,它就是《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这首诗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杜甫在晚年,准备离开四川的时候,将草堂让给了吴姓亲戚。当时,他居住的时候,有个寡妇时常在草堂前打枣,杜甫也从未管过。草堂刚一转手,这位吴姓亲戚便禁止寡妇前来打枣,因此寡妇找到杜甫哭诉。杜甫本来就是忧国忧民的人,写下了这首《又呈吴郎》给亲戚,表达了规劝之意。


在首联中,杜甫讲述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说的是自己居住草堂的时候,仍由西邻打枣,从来不过问,因为对方只不过是无儿无女,家境贫寒的一个妇人。这符合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形象。




在颔联中,杜甫更是讲述了这么做的原因。“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如果不是走投无路,贫困到了极点,怎么可能会这样做?杜甫还进一步地表示,正是因为这位可怜的寡妇,内心充满着恐惧,所以我们更要和她亲近。


在颈联中,杜甫对这个亲戚进行了直言不讳地批评。“即防远客虽多事,使插疏篱却甚真”:看到你一来就防备,确实是他多事,但你一来就插上了藩篱,说明人家有戒心是应该的。从这句来看,吴姓亲戚和寡妇邻居的关系闹得很僵,虽然各有对错,但杜甫还是偏向于弱者。




在尾联中,杜甫进一步阐述了寡妇的悲惨遭遇,也以此唤醒亲戚的良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她向我哭诉已经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贫困到了极点,想起这兵荒马乱的时局不知道何时结束就涕泪满巾。


这首诗秉承杜甫一贯悲天悯人的情怀,然而历史上却得到了惊人的差评。《汇编唐诗十集》毫不客气地批评:“通涉议论,是律中最下乘。” 《诗薮》则说杜甫的七律虽然成就高,也不乏粗制滥造的,比如这首《又呈吴郎》,其中那句“堂前扑枣任西邻”实在是太粗了。




即便是到了后来,杜甫的地位如同圣人一样,但还是有清代学者浦起龙这样的铁粉,在《读杜心解》中摇头:若只观字句,如嚼蜡耳。《杜臆》一书则为杜甫辩解说,这本来就只是书简,你们非要把它当作杜甫的名作来分析,当然有些苛刻了。(此亦一简,本不成诗)


其实,小珏也赞同《杜臆》之中的说法,这本来就是杜甫在听说寡妇的遭遇后,匆忙之中写给吴郎的书简。文体固然是以诗歌的形式,但却没有精雕细琢,而且,这类诗歌本身就是说教为主,缺乏精妙之处也是情有可原。不过,杜甫在自己也困顿的时候,仍然不忘百姓,这点情怀,比一万首好诗更可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9-8-7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佛王维:从积极出仕到佛系归隐,须看破多少红尘往事?
2019
08/07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文:师若可(读史专栏作者)


提及唐朝诗人,一般人首先想到的不是诗仙李白,就是诗圣杜甫。


但是在唐朝众多的诗人中,还有一位可以与这二人一较高下,他就是诗佛王维。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但王维却好像总是被人们所忽视,这或许跟他的佛系精神有关吧。


一、少年成名


王维出身于五姓七望中从汉朝就一直高官辈出的太原王氏,字摩诘,无论是名,还是字,都取自于佛教典籍《维摩诘经》,其母亲就是佛教徒。


《唐才子传》记载, “(王维)九岁知属辞,工草隶,闲音律。”有地位,有文化,还弹得一手好琵琶,更有记载说他“风姿郁美,语言谐戏”,典型的开挂式人设。


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写得一手好诗,又工于书画,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王公贵族的宠儿。


在诗歌方面,王维的才情绝不在李白和杜甫之下。十七岁时,王维就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的佳作,令他声名大噪,颇受岐王赏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九岁参加京兆府试,又写下《赋得清如玉壶冰》一诗,成为试律诗中的佳作。


玉壶何用好,偏许素冰居。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疑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馀。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可以说,王维一出手,佳作常常有。所以此时的王维早已是声名在外,《旧唐书》记载,“凡诸王射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宁王、薛王待之如师友。”


二、初入仕途


虽然王维的才名响动长安,但几年的科举应试让王维体会到,要想出人头地,需有人引路。


所以岐王成了王维最得力的引路人,但是不久后,王维就听说,有人通过关系找到了玉真公主,而且玉真公主以解头保之。


于是王维和岐王便想出了向玉真公主行卷的主意。王维换装出席,以一曲《郁轮袍》惊艳四座,在玉真公主的力挺之下,状元及第,任太乐丞。


太乐丞这个官职虽然不大,但王维却很是欢喜。因为自己本就喜好音律,而这里有各种各样最好的乐器,所以王维乐在其中。


也许是他的名声太大了,所以有些人便看他不顺眼,告发王维“舞黄狮子”,将王维贬为济州司仓参军。


几年后,张九龄任宰相,王维以诗行卷张九龄,同为诗人的两人惺惺相惜。张九龄看了王维的诗后,对王维的才华很是欣赏,所以拔擢他为右拾遗。


换装行卷的事一直让王维耿耿于怀,所以王维任右拾遗后,便作《献始兴公》一诗。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任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雠。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一来答谢张九龄对他的知遇之恩,二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此时的王维宁可一辈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谋求仕进。


他在诗中写道,自己不善圆通,所坚持的气节始终不变,在道德操守上,也能做到始终如一,所以不管出仕还是避仕,都不能丧失自己的人格。


可以看得出,王维对于做官已经没有最初那么强烈的欲望,开始对宦海有了重新认识。


就这样,王维又做了监察御史、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等职,期间一直是半隐半仕的状态,趁着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


三、迫仕伪燕


没过多久,安史之乱爆发了。当安禄山的大军攻入长安时,王维还没来得及逃跑,被叛军所捕。


为了躲避征召,他吃泻药,装痢疾,装哑巴,但安禄山依然把他抓到了洛阳,强行让他当官。


《新唐书》记载,“维为贼得,以药下利,阳喑。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


没办法,有时候名声太大也会受其所累。所以被迫之下,王维担任了伪燕的要职。但王维始终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穿着伪燕的官服,心里想着的却是大唐社稷。


这天,安禄山在凝碧池大摆宴席,召集梨园所有的乐工为他演奏。要知道,梨园可是唐玄宗一手建立起来的,里面的大多乐工都是玄宗亲自调教,此情此景,乐工们无不悲泣长鸣。


王维也甚是悲愤,于是写下了《凝碧池》一诗。


万户伤心生野烟,


百官何日更朝天。


秋槐落叶空宫里,


凝碧池头奏管弦。


叛军被平息后,唐肃宗开始清算伪官,王维为此差点被砍头。只因其弟王缙以削官请赎王维之罪,加上王维曾写《凝碧池》明志,所以王维未被治罪。下迁太子中允。之后,又迁中庶子,三迁尚书右丞。


四、禅入诗画


也许是太久的盛世繁荣让人们很难一下子从中清醒过来,即便是经历了安史之乱,朝廷依旧未完全认识到所存在的隐患与弊端。


此时的王维早已厌倦了官场,开始专心于佛。但唐肃宗因其才华,不准其辞官。所以此后王维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没事做的时候就隐于辋川别墅。


其妻子去世后,王维也终身未再续弦,一个人独处三十余年。


而精通诗画,佛理的他将画风,音乐,禅理融入到他的诗歌创作当中,从而创造出一种雍容平和,清新自然的诗风。比如这首《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其晚年生活的写照,都在这首《酬张少府》里。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回顾王维的一生,由早年的积极出仕到后来的一心归隐,世间盛衰都被他一一看破。所以通达于世的王维,在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成就皆令后世难望其背。


唐代宗称王维为“天下文宗”;苏轼曾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而他在书法和绘画上的造诣,被明朝书画大家董其昌奉为“南宗鼻祖”;钱钟书先生更是以“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来称赞他。


但不得不说,如此成就斐然的王维,却在佛系的道路上愈行愈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3-28 23:06 , Processed in 0.07339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