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521|回复: 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1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国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7-21 15: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鱼象鱼 于 2019-8-9 16:18 编辑

王元化先生的国学渊源,从一份罕见书信说起
2019
07/20
14:12
冰川思想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冰川思享号特约撰稿 | 吴琦幸


今人提到王元化先生之学术成就,常以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增补之后定稿为《文心雕龙讲疏》)和《文学沉思录》为代表。一为古典文论,一为现代文艺理论,两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决定性的贡献。尤其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一书,开创了古代文论研究的中外艺术理论、古典和现代文论以及义理和考据训诂三个结合的杰出范例,成为新时期中国文论界的重要收获。


在1960年代初涉《文心雕龙》研究之前,王元化几乎没有接触过古代文论研究这门专业。在建国后他先是担任文化艺术和出版界的中层领导,1955年被打成胡风分子,受到整整一年零八个月的隔离审查,后开除公职,降级使用,此后都是以“贱民”的身份生存在困顿之中。


年轻的时候他几乎是全天候地从事地下党的文艺工作,并没有在大学中接受过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的训练,却能够在蒙难之时,潜心研究,从1960年到1964年的短短三年中撰述了后来成为他在古代文论学术界具影响的《文心雕龙创作论》。




《文心雕龙创作论》,王元化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从1938年这位十八岁的高中肄业学生加入地下党,开始从事上海左翼文化界业余戏剧领域的革命工作,后也开始了一些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研究。这种角色的转变反差很大。他究竟是如何从一个崇尚革命的青年学生,成为古代文论大家的?


我在成为他博士生的1986年到1989年期间,曾经问过他这个问题,他说了两个字“自学”。当我非常惊讶地感叹先生的天资和悟性之时,他又加上了一句:我有几位指导我自学的老师。其中教我国学的是汪公严先生。另外还有任善培先生教我中文,但我没有好好学。熊十力先生教我的是佛学,包括了魏晋玄学。这对我研究《文心雕龙》很有帮助,因为刘勰思想中的佛玄内容很多。但是熊十力先生的成唯识论等精义部分我只能说还没有进入。


1990年代后半期,王元化成为公众人物,他的著作不断重印重版,另外还出版了不少思想方面的著作。后来先生出版了《人物·书话·纪事》一书,送给我一本,其中就记录了跟任铭善和熊十力求学的过程。但是,却没有跟汪公严求学的事迹。




王元化(左)与吴琦幸在王宅书房,摄于1986年11月(作者供图)
我曾经在1988年为王元化先生执笔写过一篇小传《走自己的路——记王元化教授》,刊登于冯契教授主编的《五四反思——(1)时代与思潮》,基本上都是王元化先生口述,我们执笔而已。其中讲到这段历史时,没有讲到汪公严先生。文字如下:“抗战胜利之后,王元化到北平国立铁道学院担任讲师,向学生讲授《文心雕龙》。”


1999年由胡晓明执笔的《跨过的岁月——王元化画传》中,对这段历史增加了一段内容:


“为求深研,王元化更向汪公岩先生问学。汪公岩,字鸾翔,广西人,曾是广雅书院高才生,朱一新弟子。后来出入张之洞幕府。二十年代,汪老先生是元化父亲的同事,为清华中文系的教授。”


这部书也是一样,主要由王元化先生本人口述,但这里却有几个错误:


一,汪公岩的岩字,是误将繁体字严肃的嚴认作岩。


二,鸾翔是汪公严的名,公严才是字。


旧时文人为表尊重,不直呼其名,而以字称之。故王先生从一认识公严先生时就称其字。这个名字的错误居然在当时的王元化著作中均保留,甚至至今还有人在文章或著述中出此错误。直到2005年王元化得到汪公严的三子汪复强编的汪公严年谱后,才发现了这个重大的错误,此后的出版物才改成“汪鸾翔,字公严,又字鞏庵。”他专门于2006年1月6日补写了《记汪公严》一文,收入《王元化集》中。我们才得以获知汪公严先生给他授课的较为详细的资料。




1996年1月王元化(右)与吴琦幸在吴琦幸博士论文答辩会后(作者供图)
近几年来从我研究王元化的学术和思想的过程来看,汪公严先生不仅是他1946年底到1948年期间的老师,更是为他打通国学的考据训诂以及读通中国古代典籍包括《文心雕龙》《文赋》《楚辞》等的关键人物。


汪公严其时居住在北平,他与王元化的父亲王芳荃原是清华学校的同事,王芳荃任英语教师,汪公严则任国文教师。王元化到北平居住的原因是他担任《联合晚报》副刊《夕拾》主编。于1946年十月十三日撰写《谈丑》一文,差点惹上官司,地下党要求他转移。王元化便于十月下旬来到北京,在父亲任教的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担任兼职讲师,教授大一、大二基础国文。


从一个左翼文艺理论的年轻地下党工作者,到大学的国文教员,教古典文学、国文文法等正规的大学语文课程,对于他来说,这完全是一个新的挑战。他用的国文使用的是杨遇夫编著的《高等国文法》(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古典文学则使用自己编的教材。


受到五四全盘性的反传统思潮影响,王元化当时对传统文化包括古代文学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要当大学讲师,面对大学谈国学从《楚辞》《论语》到《文心雕龙》等,对于26岁的王元化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青少年时期他受到鲁迅的影响颇深,当时的五四人物在反传统思想中对古书激烈地否定。鲁迅在五四时期有一句名言:“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于是“不读或少读中国书”,对青年的影响很大,王元化也不例外。


孤岛时期,母亲曾请任銘善先生教他《庄子》、《说文解字》、《世说新语》。那时他并没有心思读,但是母亲叫他读,不得不读,但并没有入门,还受到任铭善先生的批评。在接受采访时,王元化说自己对古典的认识有一个曲折的过程。他原以为像鲁迅所说“中国古书滚他娘的,丢到茅厕里就算了。汪先生所涉及到的古书,王元化一窍不通。汪先生说:你不懂这些东西,没法懂中国文化。王元化这才转过头来,重新审视传统名著。”(李怀宇:《王元化:反思历史》原载《思想》第23期)


王元化自述那时“我几乎读不懂魏晋时代那种对仗式的骈体文字,更没有经书的一般知识。后来我对《诗经》、《易经》、《左传》等略有常识,完全由于先生的教导。”(《记汪公严》)面对大学生,要教中国古代文学名作,王元化突然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勉力备课常常到夜里一点多钟。一些大学生觉得王元化的年龄跟他们差不多,不免轻视。王元化也很慌,讲课有点心里发抖,吃了很多苦头。他不得不埋首读书,加强自己的国学训练。于是,他的父亲王芳荃让他拜汪公严先生为师。




汪鸾翔先生摄于1948年(汪端伟供图)
王元化在文章中记载了当年向汪鸾翔先生求学第一天的情景:


一九四七年初,北平天气很冷,父亲和我雇了两辆洋车,到兵马司中横街九号去拜见汪先生。那是一条清洁的胡同,先生住宅有两扇红色大门。走进门洞,分东西两座大院,院内的花草树木很少,使人有些空旷寥落之感。东院北头有几间砖瓦平房,这就是先生的居所。室内烧着装有烟筒的煤炉,火势甚旺,火焰有时从炉门窜出来。公严先生身体瘦小,须发皓然,说话带着广西口音。他穿着一件古铜色的长袍,腰间系着一条蓝绸腰带,下面是双梁布底鞋。由于父亲早就向他说过我要来求教的事,所以见面后谈话很快就转入这个题目。我说出我的读书要求后,确定讲授内容分三方面:一是屈原《离骚》,二是《文心雕龙》,三是《文赋》。


自此,王元化才有机会系统地开始学习古代典籍。


汪鸾翔早年在广雅书院中从朱一新求学,广雅书院最早由梁鼎芬任山长,后朱一新掌山长,张之洞创办,其宗旨在于“博古通今,明习时务”,在学派中居于汉宋之间,对于古文献的解读讲究不墨守成规,要有创意。同时他自学西学,曾在湖北教授理化、博物课程十年,在北京、天津、保定教授理化、地理课程约十年。国学基础深厚,对西学也有较多了解。




汪鸾翔为至今还在采用的清华大学校歌的歌词作者(作者供图)
他也是至今还在采用的清华大学校歌的歌词作者。


王元化形容“先生授课,大多全凭记忆。有时身边也放着几本书,但很少查阅。……他对我讲授《离骚》时,全用古音,读来押韵。就我总的印象,汪先生讲授各书时,似不太重视前人的训诂考据。这大概是‘通人恶烦’吧。他的讲解往往有独到之见。比如讲解《文赋》‘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以尽相’,即与何义门所释‘此言文章须有规矩方圆’不同。照先生的意思,离方者是离开方去说方,遁圆者是离开圆去说圆,否则以方说方,以圆说圆,就变成前人所讥的‘以弹说弹。’如果用这种方式去作文,那就叫作骂题了。这一说使我叹服,长久不能讲通的道理也就豁然贯通了。”


所谓的读古音,也即训诂声韵之学的基础。最重要的则是“先生讲授《文心雕龙》更使我终身受益。这部书虽仅四万余言,却是包括了史论评在内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倘非具有极渊博的知识是很难理解它的。” (同前)王元化在今后的困厄年代能够静下心来研究《文心雕龙》并成为一方的专家,与这个时期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大有关系。


汪鸾翔的学问确实好,不仅是古典文献,即便是当代的西方理论著作,也多有浏览。王元化上课之余,定期去汪鸾翔的家中问学,“看到书架上有不少水沫书店刊印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中译本,那时,汪鸾翔已近八十岁了。……从广雅书院毕业出来后,汪鸾翔教授过自然科学,还作过溥仪的子弟的化学老师。那时的学人阅读面极广,反而是后来的学人,各有所专,阅读也就偏于一隅,形成了知今者多不知古,知中者多不知外。于是由‘通才’一变而为鲁迅所谓的‘专家者多悖’了。”


这种浓厚的传统国学学风对王元化一生的治学风格颇有帮助,而汪鸾翔新旧学博通的风格,也启发了王元化在《文心雕龙创作论》写作中打通中西、博通新旧、横贯古今的研究方向。汪鸾翔对自己的学生评价颇高,1949年,汪鸾翔在回王芳荃信的底稿中有“元化文笔,条畅可喜,自可在文学界占一位置。”




汪鸾翔与孙辈的合影,后排最右为长孙汪端伟,摄于1945年(汪端伟供图)
王元化晚年说,他一生中的五个老师中,汪公严对他的帮助最大。那时候王元化跟着他是真正读了一点东西的,而且都是精读,可以说得汪公严真传。


不仅是书本的知识,汪鸾翔先生还让他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北平的春天,文人墨客都有郊游的习惯,其中最常去的是宣武门外崇效寺。崇效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627年),历经五代、宋、元、明几个朝代,到清朝时已经开始衰败,唯有每年春季赏牡丹为一盛事。崇效寺又因藏有著名《青松红杏图》图卷而闻名遐迩。


明末,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与清军战于辽宁杏山及松山两役,终被清军所败,1642年投降于清军。洪承畴手下一将军不愿投降,遁离军队,后隐居河北盘山青沟寺,削发为僧,法号智朴。1644年清军入关,统治了华夏,智朴和尚为表达对那两场战役惨烈死去战友的怀念,绘制了一幅图卷以寄托。


据民国陈宗蕃《燕都丛考》记载,该图“一老僧凭松而立,苍枝蚪亘,红杏夹之,一沙弥手执一芝立其下”。其中青松、红杏隐指松山、杏山,以寓亡国之痛。此图后经辗转落户于京城崇效寺,从此成为崇效寺镇寺之宝。清代文学家王士祯首见图卷,深为震动,题写“青松红杏图”五字于图,由此得名。


王元化随父偕公严先生游崇效寺正是初春时节,藤萝花开满一架,而幽香更将静谧点深化浓……将一杯清茶细细地慢慢地饮,尘嚣皆去。又看了寺中所藏《青松红杏图》,见一松、一杏、一童,卷未附有清一代名家题跋,曾国藩所题七律,反用红杏满枝来颂扬满清,元化愤慨,作七绝讽刺:


“青松红杏两相持,公意渊深耐细思。权贵不解孤臣恨,千秋宝卷染瑕疵。”


(见王元化《人物·书话·纪事》第219页)


王元化很少作诗,见诸记载的共有四首,此是第一首。他虽未明言是受到汪公严先生的影响或指教而成。但是汪公严却是诗词大家,一生作诗词三千余首,经常写诗词送给王芳荃,他在诗词格律方面的造诣非常深。


将近两年的大学教书生涯和向汪公严问学的经历,给予王元化古典文论方面造诣以极大提高。此期间,王元化除了偶尔为上海的左翼刊物报章写写文章之外(包括前述《论香粉铺之类》),真正的时间都花在古代文学、《文心雕龙》和训诂小学的学问中。他按照汪公严要求的读书方法,沉潜往复,为读通《文心雕龙》下功夫。另外一方面又教学相长,大学教授古代文学的课,必须要实实在在接受比较系统的古代汉语的训练,这也提高了他在古代文学领域中的修养,这一切都为十二年之后转向古代文论研究奠下了基础。


1948年9月王元化应地下党之招回上海后,给汪鸾翔写了一信汇报自己的学业情况。汪鸾翔先生的长孙汪端伟提供了这封信的原件,今披露于下:


公严夫子大人 自离平来沪后,已近二载,未能亲聆教诲,思之常觉怆然!近得家父来信,云及夫子居处被籍没,藏书无存处,数十年之心血,恐将散亡于一旦。闻之更增悲思,感伤不已!


受业抵沪后,即入此间诚明文学院执教,后又转入展望杂志社担任编辑工作,社长为黄任之(炎培),时正值平津变色,长江吃紧,上海入于战争状态,汤(恩伯)毛(森)诸匪实行恐怖政策,白昼杀人已成司空见惯,凡我小民,略一不慎,出语疏忽,即有被捕之虞,甚至有谓八路电车误传八路军而遭扣押者,风声鹤唳,一夕数惊,此情此景,令人忘掉人间如遊地狱。


受业因编展望杂志,早受当局之侧目,故虽非狡兔,亦备三窟,做藏身之地。幸时时迁移,逃避有方,始告无虞。上海解放后,受业去时代出版社,担任编辑时代半月刊之职,已历半年。兹因琐事烦集,久疏问候。实感汗颜。然夫子谆谆善诱之形象,无时无刻,不在记忆之中,每一念及,辄欲执笔作书,但事杂心浮,屡屡中辍,此当向夫子大人告罪者!


受业于抗战胜利后,曾以拙作文艺论集付梓问世,唯赶印匆忙,粗陋不堪,现拟另觅书局再版,俟出书后,当奉赠,请夫子斧正。


近日上海久阴初晴,天气骤变,已不若数日前之温暖矣。室外寒风刺骨,入夜冷气逼人。遥望北京,谅更有冬意。不知夫子需要何物,请即示下,当托人带上(最近友人往来于京沪道上者甚夥,带物极为方便),乞万勿客气为荷。匆匆不尽一一 敬请


福安


受业


元化叩


十四日




王元化致汪鸾翔信部分影印件(汪端伟供图)
原信用时代出版社信笺书写,直排十五行一纸,共两纸。为王元化档案史料中所见唯一用文白相间书写的信。此信应该写于1949年底到1950年初。王元化于1948年秋从北京调回到上海,先在诚明文学院教书一学期(秋季班),到1949年一月,被派往《展望》杂志任主编。上海解放为1949年5月,王元化在此后“被姜椿芳同志找去编《时代》杂志。”中间经过了唐守愚不让转组织关系到《时代》社而拖延一段时间,到下半年正式进入《时代》。故此信应写于冬季,与他从北京到上海将近两年的时间相符。信末称“受业”,显见汪鸾翔先生在王元化心中崇高的老师地位。


吴琦幸简介:华东师大中文系博士、古籍研究所硕士。1989年4月获中美联合培养资格,赴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中美联合培养,1996年获哲学博士(Ph. D)学位。在美先后担任《国际日报》、《侨报》采访主任。1999年入圣塔莫妮卡学院现代语言文化系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中国研究中心教授。著有《文化语言新论》《王元化谈话录》等。《汉语大词典》主要编纂人。整理点校古籍《清河书画舫》等。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台湾《汉学研究》、《华东师大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古典文学、文艺理论等论文五十多篇。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洪499683166 + 4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9-7-21 18:14 | 只看该作者
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3 16:57 | 只看该作者
人到五十,还身处困境苦苦挣扎,是因不懂这两个字
2019
07/23
11:16
自在飞花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有些朋友,年过半百了,生活处境,却一点也不好。


有福气的人,早已经一身轻松,尽享人生的快乐和富足了。而这些中年朋友呢,却还身处在困境当中,苦苦挣扎着,无法从苦海中上岸。


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他们不懂得这两个字:舍得!




什么叫舍得?


舍得这两个字,一点也不好理解,更不容易做到。人到中年,要舍得,其实呢,首先要放下你自己的执念。


好多中年朋友,活得又累,又苦,又心酸,在困境当中无法自拔,主要原因在于,他不舍得,他放不下自己的执念!


什么执念?


比如,总想比别人强一些。比如,总想让面子上好看些。比如,总想儿女能出人头地被别人羡慕!


但是呢,当你的愿望越多的时候,也就是你欲望越多的时候,此时,迷茫和痛苦,也会降临到你的身上。因为,人是欲壑难填的,想要的,越是多,自己呢,也就活得越累,越不快乐!




做人,何必太纠结,何必能轻松一些,简单一些呢?


除了放下心头的执念,舍得二字,还可以这样理解,那就是放下自己的烦恼和不满。


放下欲望,只是让自己轻松了一些。当你真正放下了自己的烦恼,自己的不满,不再与自己较劲时,你才会真正明白:舍得,是一种大智慧。这种人生智慧,是教你轻装上阵,而不是重负前行。


人到中年,该看淡的,太多了!


当你真正能做到舍得二字,福虽未至,但祸,确实已经远离你了!




当你经历了人生的风霜,体验了人生的五味,真正舍得放下,你就会感觉到大欢喜,亦会感觉到平静和安宁。或许,人到中年的我们,所追求的,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5:14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读书?这20句话,就是最好的回答
2019
07/25
07:06
散文诗歌诗词悦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一杯茶,一部手机,一份好心情。经典散文精选美文,我们一起品读。


本文来源于:读散文赏美文dusanwen.cn


你有多久没有读书了?


根据人民日报公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成年人人均年阅读量为8.91本,近三成人有听书的习惯,四成以上成年人自认为阅读量少。0-8周岁儿童的家长平均每年带孩子逛书店2.87次。




很多人现在依然有疑问,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下面20个回答,告诉你:


1.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


很多东西,眼睛看不到,读书可以;脚步不能丈量,读书可以;身体无法抵达,读书也可以。


2.


读书是为了将来和你的爱人不止讨论柴米油盐酱醋茶,还可以谈论琴棋书画诗酒花。


在阅读上度过光阴,即使物质贫瘠,精神上却无比富饶。


3.


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


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的,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4.


人,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


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


读书会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


5.


读书、学习,去更远的地方的意义大概就是,远离那些自己不想见的人,也不用做那些不想做的事,希望我们都可以不被改变。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刻,换成一种享受。




6.


李健说:所谓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让人眼界更开阔,对自我有更清醒的认识,而不至于狂妄。


7.


多学一点知识,少说一句求人的话。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明白世界,看清自己,让自己在无所依靠无所事事的时候,有一种严肃力量推动你往前走。


8.


读书是最低成本的旅行。


你可以通过看书,走到天下的各个角落,结交不同的伟人名家。只要打开书,就随时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9.


有人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10.


读书,你可以体验1000种人生。而不读书,你只能活一次!


我们没有办法无限延续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厚度,读书便是最好的方法。




11.


读书可以治疗孤独。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


12.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血肉,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3.


读书,能解决80%以上的迷茫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重塑自己的价值观,让我们更明白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迷茫的时候,读书最能让人清醒。


14.


读书可以改变容颜、塑造优雅的气质。


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15.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


不读书,不知道路在何方;不行路,不明白书中涵义。


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有经历了才会成为你的阅历,最终形成你的格局。正是这些无形的事物,让你能保持清澈的头脑看待自己的人生和这个世界。




16.


知识,哪怕是知识的幻影,也会成为你的铠甲,保护你不被愚昧反噬。


越喜欢读书的人,越能提高自己,越有更多机会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个时刻给你回报。


17.


读书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更多可能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冠军雷海为,是一个外卖小哥,他酷爱诗词,闲暇时间都用来读书。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他夺得冠军。董卿说: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虽然生活朴素,但我们内心丰富;即使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


1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书越多,在科学和思辨中浸淫的时间越长,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便会越深刻。读书在悄悄帮你认识这个世界,悄悄帮你抹去脸上的肤浅与无知。


19.你读过的书,吃过的苦,都会铺成你脚下的路,带你去想去的地方。


读书的意义在于可以把苦涩的文字变成有灵魂的血液融入生活的肌理,于是在平凡中生根开花。


20.龙应台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 ,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你快乐。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5:4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说大善最无情呢?
2019
07/25
08:00
儒家圣贤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古籍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宰相吕文懿辞官还乡,那时全国人民都很敬重他公正廉洁,把他当做泰山北斗。有一个乡亲在外喝醉的时候却对吕文公破口大骂,有人告发了这个乡亲,吕公却发了善心,不予追究。


但是一年后,这个人犯了更大的错,被关进监狱,判了死刑。


吕公心中愧疚,当时只是觉得要宽容一点,但是没想到却是在纵容他,以至于让他的性子越来越坏。


如果当初跟他计较一下,把他扭送官府治理,对他有一点小小的惩罚,也许就不会造成今天这样的结局。一时的善心,却葬送了这个人的性命。




为人处世,要秉持一颗善心,但并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带来好的结果,很多的“小善”反而会酿成大祸。


什么叫“小善”?就是心中不忍之后,一念仁慈,不经过深思熟虑,顺手为之,这就叫小善。


在中国,人们看到街上的的残疾小孩难免善心发作,施舍一些银钱,这是举手之劳,但是却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些小孩儿的生计问题,而且,更糟糕的是,很多犯罪团伙利用人们的善心,去伤害一些健康的孩子,让他们变成残疾,然后逼迫他们上街去乞讨。这一点“举手之劳”的善良,反而造成了更多孩子的悲剧。


有很多的人有购买动物然后放生的习惯,目的是为了救助那些将要被杀或濒死的动物。但是实际上,正是因为他们的购买,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捕猎和杀戮。正是这些人的做法,进一步促进了非法捕猎的发展,造成了那些动物的灾难。


人有感性与理性,善念属于感性,但是行善却一定要理性。


只凭着感性去行善,却完全不顾及这样的善良到底会给对方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样的善良就只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善如大恶”。




那么为什么又说大善最无情呢?


《道德经》第五章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善与不善,天地孕育了万物,但是天地对待万物却像对待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造化,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干天的事,地还是干地的事。


这就是所谓的“大善最无情”。


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人怜悯落基山脉的凯巴伯森林中的4000头野鹿,希望它们能够免受野狼的捕杀,于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下令,捕杀森林中的野狼。


很快,野狼被捕杀殆尽,野鹿的数量开始直线上升。十多年后,野鹿增长到10万余头。但是鹿群太多,吃光了野草林木,自身也开始大批饿死倒毙。


眼看野鹿就要灭绝,美国被迫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他们从加拿大运来一批野狼重新放归凯巴伯森林,鹿群终于重新焕发了生机。




天地万物的关系环环相扣,错综复杂,就拿生物链来说,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食草动物以植物为食,低级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高级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和低级食肉动物为食,高级食肉动物死亡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烂后又重归于尘土,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这个链条中,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假如老天爷对某种生物特别照顾,那么处于它食物链上游的生物吃什么?天道规则是一个有机整体,在一张网中,只要一个结点断了,整张网就会崩溃。


正因为天道不讲人情,所以天道规则才能做到“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整个世界才会如此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新陈代谢,循环演变。如果老天爷讲感情的话,为照顾某些个别生物而屡屡违反规则、突破规则,那整个世界早就乱套了。


所以孔子也曾经说,天何言哉,天何言哉。天地不会去表达什么,也不会去干涉什么。看似无情,其实却是天地的大善。




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在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都会心存不忍,想要去帮一把,但是如果你的善行只是为了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忍,而不是去真正的改善别人的处境,那就是“小善”,这样的善行,还是不做的好,不然反而容易让对方陷入新的危险之中。


真正的善良,一定要匹配以智慧,人们既要洞悉世相人心,也需明白自然天地法则,只有这样,他的善行才能合乎天道,不违背自然而又能帮助别人摆脱困境,这样的善良才是真正的善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8:23 | 只看该作者
七句被后人曲解的古文名句,读罢长知识
2019
07/25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周易·乾卦》


群龙无首,原为褒义词,现为贬义,实译则为表示事物在成长期还没有形成定性,存在向多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潜力无限,所以是大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五章》


并不是“在天地之间找不到仁了,是因为万物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形如躯壳。圣人找不到仁,是因为百姓都成了没有灵魂的草扎成的狗。”


而是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


《庄子·达生》


呆若木鸡:今译,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贬义词。实则为,是最强的斗鸡,在它的眼里万物没有任何界限,任何外物都不能对它产生作用,达到了最高境界。




“父与夫孰亲?”


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左传·桓公十五年》


人尽可夫现在为贬义,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实则本意为: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至于父亲,为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丈夫不能与之相比。


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


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


《庄子·知北游》


每下愈况,表示情况越来越坏。实则是越向下、越深入推求,就越能了解到真实情况。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离娄章句上》


实译为“不孝的行为有很多种,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最为不孝。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是没有做到尽后代的责任。君子认为还是告诉父母比较好。”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邶风·击鼓》


其实是战士之间的约定(有争议),诗中描写了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14:05 | 只看该作者
庄子十句话,人生的大实话
2019
07/26
06:36
张其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张其成国学基金


国学改善生活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知北游》


大意:人生存于天地之间,如同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一眨眼就过去了。


感悟:苏轼在《行香子·述怀》中感叹:“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且陶陶,乐尽天真。”名利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的经历一样短暂。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年,所以更要懂得珍惜和珍重,放弃无意义的执着,忘掉无谓的烦恼,珍惜该珍惜的,如苏轼一般以豁达的态度过快乐的生活。




2.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庄子 逍遥游》


大意:水积蓄得不深厚,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负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够。


感悟:大舟的浮游远航依托于积厚之水的负载,大鹏的九万里高飞亦有待于海运雄风的托举。没有积厚之水,大舟只能徒自倾覆沉沦;没有扶摇鼓荡,大鹏也无从超然横越南北。《老子》也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都说明欲成大事,必须脚踏实地,从基础做起。




3.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庄子 在宥》


大意:世俗的人,都喜欢别人赞同自己,而厌恶别人反对自己。


感悟:人人都喜欢听好听的,不喜欢接受不好听的;都喜欢听别人夸奖自己的,不喜欢听别人批评自己,这是人之常情。但“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有些话虽然说得刺耳,有些批评可能火辣辣地烧心,但只要是忠恳有益的,我们就应该努力克服心理上的不舒服,去接受正确的批评、建议、意见,这能够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纵观中国历史,凡是成就突出的人,大都勇于接受反对意见。他们能够从善如流,所以能够吸取众人的智慧,避免自己的失误,从而成就自己的事业。




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 田子方》


大意:人最大的悲哀是精神上的麻木与愚钝,肉体的死亡倒还在其次。


感悟: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这里的“心”是思想或观念,后世“心死”的含义指情绪上的悲哀,而庄子的原意是指人没有思想或者失去自由思想的能力。庄子所说的那种“心死”之人,他本人不会觉得悲哀,只能是别人认为他可悲。而另一种“心死”之人,情绪的极度沮丧,意志的极度消沉,则是他本人深切体会到的悲哀,旁观者也能觉察到。




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庄子 秋水》


大意:对于井底之蛙不可以和它讲海,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对于夏日之虫不可以和它讲冰,因为四时不同,它无法体验。


感悟:与人交流要看对象,更要注意方式方法,从对方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以对方能理解的观念来谈论,否则,肯定是一方认为自己是对牛弹琴,另一方则认为对方“不说人话”。




6.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 齐物论》


大意: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感悟:言与行是人主体活动的两种方式,而语言又是与人沟通交流的最直接方法。对于说话,《庄子·齐物论》中还有一句“大辩不言”,其意说的是真正有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会通过多说话以显示自己。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利刃用糜套以藏锋,而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会让自己思想的深度被过多的饶舌所遮蔽。所以,如果开口有的时候是一种机智,那么适时地选择沉默则是一种更具睿意的成熟。




7.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 让王》


大意: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爵位也不感到惭愧。


感悟: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有这样一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道德经》中也有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于内而不争虚名,就不会有屈辱;知止于外而不贪得无厌,就不会有忧患。“知足”不是人生的不思进取和漫不经心,而是告诫人们心中要有衡量标准,莫将“进取”变成“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8.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庄子 齐物论》


大意:谋划事情没有主见,就会被事情困住;做事情没有准备,肯定会失败。


感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谋划决断,做事果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9.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渔父》


大意: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感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想说服别人,或者是感动别人,只能用自己最真挚的感情来表达,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虚情假意或许能忽悠别人于一时,但是不可能蒙蔽别人于长久,并且一旦被看穿,就是再来真情实意,人家也不信了!这句话劝告我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




10.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 盗跖》


大意:喜欢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喜欢在背后诋毁别人。


感悟:葛洪《抱朴子·行品》中说:“当交颜而面从,至析离而背毁者,伪人也。”我们生活中至少也会遇到那么几个人,“明里一盆火,暗里一把刀”,人前甜言蜜语,背后却恶语中伤,他们当着人的面总是捡着最优美动听的话说,让听者飘飘欲仙,可是一转身就会是另一副嘴脸,人高升时,他们殷勤示好,人处于低谷时,他们翻脸无情。两面三刀、左右逢源、大貌岸然之人或许可以在短时间里如鱼得水,混水摸鱼,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种人终究会被唾弃,让人“敬而远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9-7-26 14:34 | 只看该作者
一句话介绍100部国学经典,一生一定要读一次
2019
07/26
06:21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我国古代将古籍按内容分为四大部类:


经、史、子、集。


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即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经史子集”也泛指我国古代典籍。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这些典籍,


你会对哪一本有兴趣呢?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即《易经》,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


《尚书》


儒家经典之一,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诗经》


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周礼》


“三礼”之一,对礼法、礼义作了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仪礼》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


《礼记》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春秋》


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


《春秋公羊传》


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


《春秋穀梁传》


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注解《春秋》,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孝经》


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尔雅》


辞书之祖,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孟子》


四书之一,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属儒家经典著作。




【史部】


二十六史


《史记》汉·司马迁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汉书》汉·班固


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三国志》晋·陈寿


记载三国时期的断代史。


《晋书》唐·房玄龄等


记载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的历史。《晋书》问世后,“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兢从新撰”。


《宋书》南朝梁·沈约


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


《梁书》唐·姚思廉


纪传体史书,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陈书》唐·姚思廉


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南朝陈朝史。


《魏书》北齐·魏收


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


《北齐书》唐·李百药


记述北齐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周书》唐·令狐德棻


记载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的纪传体史书。




《隋书》唐·魏征等


现存最早的隋史专著,全书贯穿了以史为鉴的思想。


《南史》唐·李延寿


记载南朝历史,把南朝各史的纪传汇合起来。


《北史》唐·李延寿


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顾炎武称“《旧唐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等


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历史。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唐代以后唯一私修正史,撰写内容更加详实。


《宋史》元·脱脱等


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长的史书,史料丰富,叙事详尽。


《辽史》元·脱脱等


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辽朝历史事实的著作。


《金史》元·脱脱等


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元史》明·宋濂等


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明史》清·张廷玉等


修纂时间之久大大超过以前诸史。


《新元史》民国·柯劭忞


以《元史》为底本,重加编撰,前后用了三十年时间才完成。


《清史稿》民国·赵尔巽等


记载清朝历史,以纪传体为中心,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




【子部】


诸子


《老子》春秋·李耳


又称《道德经》,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庄子》战国·庄周


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影响深远。


《韩非子》战国·韩非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墨子》战国·墨翟


墨家经典,墨子提倡兼爱、非攻,对哲学、逻辑学都有研究和贡献。


《荀子》战国·荀况


儒家学派重要著作,“性恶论”是其主要的思想,主张“天行有常”、“人可制天命而用之”。


《孙子兵法》春秋·孙武


中国现存最早、最杰出的兵书。


《吕氏春秋》战国·吕不韦


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


《管子》战国·管仲


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包括大量具体的治国方术。


《慎子》战国·慎到


慎子的思想是法家思想的开端之一,也深刻影响道家,他主张因循自然,清静而治。


《论衡》东汉·王充


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以“实”为根据,是一部唯物主义哲学文献。


《颜氏家训》北齐·颜之推


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儒家


《传习录》明·王阳明


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近思录》宋·朱熹、吕祖谦


全面阐述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释家


《金刚经》后秦·鸠摩罗什译


佛教重要经典,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流传最广。


道家


《抱朴子》晋·葛洪


道家典籍,“内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箓等事,“外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


《海内十洲三岛记》汉·东方朔


记述十洲三岛之方位、幅员、物产及奇闻异事。


《梦溪笔谈》宋·沈括


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神家本草经》清·孙星衍等辑


对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茶经》唐·陆羽


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


《酒经》宋·朱肱


宋代酒文献的经典之作,对中国酒文化有高度概括和论述。


《九章算术》汉·张仓


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


《氾胜之书》汉·氾胜之


西汉晚期的一部重要农学著作。


《营造法式》宋·李诫


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


《天工开物》明·宋应星


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笔记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


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


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


《日知录》清·顾炎武


囊括了顾炎武的学术、政治思想,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集部】


小说


《搜神记》晋·干宝


一部志怪小说,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多谈狐、仙、鬼、妖的短篇小说集。


《西游记》明·吴承恩


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


《水浒传》明·施耐庵


以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聚义的故事。


《三国演义》明·罗贯中


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


《金瓶梅》明·兰陵笑笑生


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喻世明言》明·冯梦龙辑


白话短篇小说集,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百态。


《警世通言》明·冯梦龙辑


白话短篇小说集,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小说。


《醒世恒言》明·冯梦龙辑


白话短篇笔记集,形象鲜明,描写细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市民思想情感。


《初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


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濛初


拟话本小说集,同《初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


又名《封神榜》,包含了大量民间传说和神话。


《红楼梦》清·曹雪芹、高鹗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总集选集


《文选》梁·萧统编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


《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


历代中国散文总集,“观止”一词表示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


《乐府诗集》宋·郭茂倩编


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


《全唐诗》清·彭定求等编


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全宋词》


荟萃宋代三百年间的词作。


别集


《曹子建集》三国魏·曹植


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多为乐府诗体。


《陶渊明集》晋·陶潜


收录了陶渊明的许多作品,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


《韩愈集》唐·韩愈


全面反映了韩愈的思想观点、文学成就及语言特色。


《柳宗元集》唐·柳宗元


柳宗元散文论说性强,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


《欧阳修集》宋·欧阳修


欧阳修的诗、词、古文、辞赋等创作在宋代都领风气之先,艺术水平均臻于一流。


《苏轼集》宋·苏轼


苏轼的作品可以说是北宋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王阳明集》明·王守仁


强调“心即是理”的思想,提供“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戏曲


《西厢记》元·王实甫


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窦娥冤》元·关汉卿


元杂剧悲剧的典范。


《琵琶记》元·高明


写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戏曲经典名著。


《牡丹亭》明·汤显祖


描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汤显祖曾言“吾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桃花扇》清·孔尚任


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表现南明覆亡的历史。


《长生殿》清·洪昇


讲述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情况。


文论


《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诗品》梁·钟嵘


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世汉族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


《人间词话》清·王国维


一部文学批评著作,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12:17 | 只看该作者
什么叫文化软实力?


什么叫文化软实力?这是最近一些年我们才意识到的一个大问题,最早是外国朋友或者外国的政要帮我们意识到的。


本世纪初,在一个很公开很正式的场合,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女士说,中国的发展“不足虑”,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中国只有钱,只有GDP,没有文化“软实力”。她这个讲话得到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呼应,撒切尔夫人也说中国的崛起“不足虑”,因为中国没有文化“巧实力”。“软实力”(soft power)是个新词,最早好像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瑟夫 . 奈教授提出来的,它是指与国家经济、军事等显型“硬实力”(hard power)相对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等观念形态的隐型国家力量。“巧实力”与“软实力”差不多意思。现在,好像美国和一些欧洲国家不这么看了,觉得中国还是有一些甚至是相当“可虑”的,所以中美之间出现了贸易和科技的关系紧张,当然背后更多的是政治紧张。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他们发现,崛起的中国不仅“硬实力”日益强大,还有不断增长的“软实力”诉求。


关于文化“软实力”,我们可以用两个比方来加以解释:一个是武林秘籍。大家看金庸的小说一定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原来,最高的武艺不是硬功夫,而是《葵花宝典》这一类的软功夫。文化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秘籍,或者说文化的《葵花宝典》。


另一个比方是说,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心力”,讲的就是经心书院的这个“心”字。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文明区域的心力,即是其文化“软实力”。民族国家有多大的心,有多坚强的心,有多智慧的心,他就有多大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包括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智慧、文化理想、精神意志,以及,最重要的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文化软实力与书院有何关系?


大家知道,书院是人类早期发明和创建的“教育基地”,是用于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所在,所以,我们可以把书院看作是文化的温床和摇篮。


孔子被世界公认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一位教育学家,是最早开展书院教育的先驱。当年,他想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传播政治理想,但其仕途却屡屡遭遇严重障碍,终生不得其志。因此,他晚年被迫选择退而求其变,不是退而求其次。历史证明,夫子的这一“变”其实是开天辟地,抓住了真正具有根本意义的要害。孔子发现,当人们不理解他的时候,无论他的政治抱负或政治理想多么高远,都不能被人接受,更无望实现。所以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人心,在于人之“心力”的开发。所以他退回来,开始办私塾,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打破“学在官府”的教育先知。


中国有着丰富的书院历史。我们大家知道的是,唐代有四大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我老家的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下)、江西的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这三个书院是没有争议的;还有河南的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 ,也有人说是衡阳的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这两个中究竟何者该列入“四大书院”之中,还有些争议。依本人陋见,不如说唐代五大书院来得简明,因为他们的存在都是真实无疑的。


我们去了解书院的历史,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第一,所有书院不仅都培养了大量文化人才,还都曾发生过多次不同学者、不同大师、不同学派之间的讨论、对话,甚至是争论。文化的生长,思想的创新就是在这些讨论、对话和争论中爆发的,比如说,理学与心学之争;朱熹和张栻关于理学的讨论;等等。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书院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形成了代代相传的学统乃至学派。


我们知道,在古希腊,“Academy”(学园)的创制是从柏拉图开始的,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讲学传道不在学园,而是喜欢在公共场合直接讲学论辩,比如说,奥林匹克运动会、广场演讲。他也因此受到批评甚至被国王判刑,说他到处蛊惑人心,尤其是蛊惑青少年。苏格拉底这个人胆子比较大,人家开奥林匹亚运动会,他就去运动场找那些年轻人追问问题,跟他们辩论,当然是追问和辩论各种各样的哲学问题,通过这种辩论、追问,去启迪年轻人的思想,所以他才被说是蛊惑青少年,最后被判以极刑。但是,他的学生柏拉图就吸取了“教训”,办起了正规合法的书院,不再针对公众,而是针对一些可造之才来授课讲道,培养了包括亚里斯多德这样的伟大哲学家弟子,当然更多的是创造了我们所熟知的伟大的古希腊精神,那就是:让高尚的灵魂寓于健壮的体魄之中,灵肉双强,这是古希腊文化精神的核心。可见,培养大量的文化人才和某种文化精神才是书院的伟大贡献,特别是在古代。


经心书院同样如此。但与古老的唐代四大书院不同,经心书院还有其独特之处。以我极为粗浅的了解,经心书院独特的特点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它打破了原来的书院只涉及传统中国人文学的范畴局限,开始引入自然科学,引入西学。所以经心书院是一个具有典范意义的、中西古今文化相互学习、相互发明的所在。另一个特点是,经心书院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它的创办者张之洞和李鸿章,被称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两位先行者和实践者。洋务运动实际上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开始向外部现代文化、外部现代文明或者文化他者学习的起点。过去,我们只从洋务运动本身所创造的实际社会效果来评价它,其实我们更应该用长远的文化眼光和历史眼光来评价它,在这样一种新的视野下,洋务运动包括经心书院其实有着更深刻,更长远的时代性贡献,这是过去我们没有看到的,或者是没有充分关注的。


总之,书院不仅培养人才,而且创造思想,提供不同文化或文明、不同学术流派相互对话、相互交流的场所和空间。无论是古老的书院还是现代的大学,都是维护、储存、传承文化传统,传播知识,并且创造新知识的文化基地。所以,书院不仅培养人才,更创新知识,在这一点上,经心书院的知识创新特点更加明显。


理解了书院,或者说,从中外书院本身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书院和大学一样,对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之文化“软实力”的创造与增进都是关键性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这些书院,我们曾经的文明会是什么样子,曾经的文人会是什么样子。更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大学,现代社会将会怎么样,现代的知识、人才又能如何。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多次访学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的故事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是她对美国建国和美国强大的独特而巨大的贡献。大家知道,年轻的美利坚共和国是一个新生的、由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组成的新型国家,其中的主力由当时被英国驱赶的信教徒和一些政治上失意者,生意上的破落贵族共同组成。幸运的是,这些失意者或被放逐者却有着坚强的心智和高远的志向。这就是,他们要立志建一个比“日不落帝国”(也就是大英帝国)更为强大的帝国。怎么建?他们确信,若要建一个比大英帝国更强大的国家,首先要建比牛津、剑桥更好的大学。所以,在美国是先有哈佛、耶鲁,而后才有美利坚合众国,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可见,哈佛这个传说非常美丽。那一批最早登陆北美洲的“新英格兰人”,他们历经苦难,实际上是一群失意者、流浪者,漂泊到了北美那个荒凉原始的地方,虽然他们做过的一些事今天被史学家们所诟病,比如说,他们对北美原住民印第安人的不友好,甚至是残酷屠杀。但他们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味和学习的历史经验,先建大学,后建帝国的见识与实践,就值得我们学习。这就好比是文化软实力,先练软功夫,再建硬骨架。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新英格兰人不仅开拓了“新大陆”,还建立了很多新道德,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感恩节。登上北美洲并站稳脚跟之后,他们觉得自己对印第安人有些太过分,好在他们最终懂得要感激印第安人,虽说有些太迟。最初登陆北美的那些新英格兰人人生地不熟,面对漫长而严寒的冬天,他们几乎无法坚持,难以生存。就在这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正是遭受他们驱赶和绞杀的原住民印第安人,给他们默默送来火鸡和土豆等过冬食物,帮助他们度过了漫长而饥荒的严冬,在这块土地上生存了下来。感恩节是新英格兰人专门设定的一个节日,本意即是“感谢给予”(Thanksgiving)。由一群懂得感恩、懂得帝国成功之道、懂得先办大学后建强国的人建立起来的美利坚合众国,在一百多年便迅速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现代超级大国显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而然的。在这里,我们也同样可以看到文化道德的力量,看到文化“软实力”的深远而巨大的价值。


文化软实力从哪里来?通过我前面的这些叙述,大家应该有些明白了吧!




文化软实力从何而来?


文化软实力从哪里来?我的回答是:


第一,文化软实力从传统中来。文化软实力可以说是一个“祖传秘方”,我们要记住它,用好它,传承它,光大它。


第二,文化软实力从学习中来。我想再次强调,学习曾经是美国诞生和成长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是一个文化多元性最典型的国家。美国还是一个开放的学习型国家,这是美国得以强大的秘密。美国曾经向天下人学习。很多史学家说,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帝国,是因为它借两次世界大战之机发了大财,既把武器卖给日本,德国,也把武器卖给蒋介石,共产党。这当然是真实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最本质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美国吸纳了大量优质人才,包括科技、文化、教育、哲学等各个方面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代心理学的重镇在美国,但其实心理学最早发源于欧洲,但为什么这个中心移到了美国呢?不仅如此,很多学科,如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重镇现在几乎都在美国。美国为什么这么强大呢?一个哈佛大学都有超过百人获诺贝尔奖,更不用说其他了。美国崛起和强大的秘密就是“学习”,就是其巨大的文化科技人才的吸纳力,可以将之比如为文化“软实力”意义上的“吸心大法”。


最近,我接触了一些美国学者,他们最忧心的不是特朗普总统的“不按章法出牌”,不是他的“退群”胡来,甚至也不是中美贸易战,而是美国人现在的做法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发生一种令人不安的转变:即从一个曾经卓越的学习者,一个非常高明、非常谦虚、非常开放的学习者,慢慢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偏执的独断主义的“师爷”。现在的美国不再虚心,不再虚心向别人别国学习,而是总想指点别人,教训别国,乃至教训整个世界,还往往用上惩罚或是“极限施压”的不光彩手段。所以这些教授认为,这才是美国最大的威胁。我也经常跟我的博士生和研究生说,永远不要把我看作是你们的知识导师,我只是在身份上是你们的导师,但你们不能只听我的课,如果你只听我的课或我的“指点”,纵然你们把我的全部本事100%学过去,也不过是“万俊人第二”或“第三”、“第n”。你们应该向令狐冲学习,谁手段高明就跟谁学,谁有绝招就跟谁学,甚至是“偷学武艺”也无妨。我看金庸小说的一个最大收获是,我有了一个学习的学习型榜样。他就是令狐冲。令狐冲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武艺盖世的绝顶高手,靠的就是虚心学习和广泛学习。同理,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当今最强大的国家,原因就在于它曾经善于学习、肯学习,而且是完全开放地学习。


但现在的美国,好像不愿意学习别人,好像不愿意承认文化和文明的多样性,相反,它似乎越来越习惯于以自己所拥有所偏好的东西为唯一价值标准,我也认为,这才是今日美国之最大危机。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无论中美贸易战进入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能关门,都要保持开放;无论我们发展强大到什么程度,都不能自满,更不能自傲。强健自我的不二法门只能是学习再学习。文化软实力就是从学习中来。我特别想提醒我们的年轻朋友,会学习,不仅仅向自己的老师学习,向整个社会,向祖先,向经典,向陌生者,向外面的世界和外面的人学习,你就会成为一个最强者。


第三,文化软实力还要从不断地创新中来。


我大致了解了经心书院150年的历史,它多次改名,多次增删教学科目,最后能够文理兼顾,无问东西,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教育,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想。我甚至想象,假如张之洞一直这样坚持把经心书院办下去,没有因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动乱而搁置、停止,它一定会培养一大批创新型的、适合于现代中国的优秀人才。


虽然我们失去了历史时间,但是,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了经心书院得以复建,让我们可以重来。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开放是一种永久的心态,是强者的姿态,也是文化软实力最最重要的品质。


谢谢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7-30 13:22 | 只看该作者
3部处世奇书,18句人生智慧,句句入心
2019
07/30
06:44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并称“处世三大奇书”,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推崇。三部旷世奇书,精选18句人生智慧,感受中国文化,体悟修养心性、做人处世之道。


《菜根谭》


1、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感悟】哪怕有盖世功劳,假如因此而骄傲自满,就必然要栽跟头。反之,浪子回头金不换,哪怕犯下弥天大罪,只要能悔过自新,还可以重新做人。


2、宁为小人所忌毁,毋为小人所媚悦;宁为君子所责备,毋为君子所包容。


【感悟】被小人所取悦,是同流合污,还不如被小人猜忌毁谤;君子责怪我们,能让我们有改过进步的机会,而被君子包容容易,可我们还如何进步呢?


3、忙里要偷闲,须先向闲时讨个把柄;闹中要取静,须先从静处立个主宰。


【感悟】真正的智者,在生活繁忙时,会忙里偷闲,有条不紊,从容应对,而不乱方寸;在生活清闲时,也不会消磨时间、荒疏心灵,而是举轻若重、踏实进取。


4、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感悟】在经过狭窄道路时,留一步让别人走得过去;在享受甘美滋味时,分一些给别人品尝,这就是为人处世中取得快乐的最好方法。


5、不昧己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


【感悟】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作绝情绝义的事,不过分浪费物力,能秉持此三点,必能无悔、无咎、无怨、无祸。


6、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


【感悟】耳中常听不中听的话,心中常有不如意的事,是心性的磨刀石。逆境之所以珍贵,就是因为能让人清醒、谨慎,而顺境却让人膨胀、放纵和丧失斗志。




《小窗幽记》


1、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


【感悟】别人胜我,他便不会在心中对我积下妒恨,则对我无害;我胜他人,就不见得是福气了,若遇心胸狭窄之人,恐怕会有难以预测的灾祸发生。


2、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感悟】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以闲适为上,但过于闲适就容易滋生坏事;一个人的生活应该以清净为上,但过于清净,反而容易接近那些世俗的感情。


3、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感悟】把门关上,没有人来干扰,就好像住在深山中一般。能沉静的读书,那无论在多么喧嚣的环境,心中都能保持最明澈的净土,不受任何干扰。


4、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


【感悟】一个人功成名就,往往是因为在穷困苦难的日子发奋努力;而一个人功败垂成,往往是因为在得意的时候忘乎所以。


5、才人之行多放,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当以趣通之。


【感悟】才华横溢的人多性情奔放,无拘无束,应以正确的行为规范让他收敛;处事正经的人则过于古板,不懂得变通,应以奇闻趣事来让他变得圆滑融通。


6、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感悟】读书抱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永远只看到自己赞成的,眼中没有灰尘遮挡,才可读尽千卷的书籍;人和人之间的相处,胸怀中没有什么成见,才能处世圆融。




《围炉夜话》


1、稳当话,却是平常话,所以听稳当话者不多;本分人,即是快活人,无奈做本分人者甚少。


【感悟】既靠谱又妥当的言语,却是不吸引人的平常话,所以喜欢听这种话的人不多;一个人能安守本分不妄求,便是最愉快的人,只可惜这样的人却很少。


2、知往日所行之非,则学日进矣;见世人可取者多,则德日进矣。


【感悟】人难得的是看到自己的错误,改正过去做的不对之处,学问就能不断精进;看到他人值得学习的地方,弥补自身的不足,那么品德就会逐日提高。


3、心能辨是非,处事方能决断;人不忘廉耻,立身自不卑污。


【感悟】一个人能明辨是非、对错,遇事便能果断地做出正确的判定;一个人有廉耻之心,就会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规范,远离卑污之事。


4、人生境遇无常,须自谋一吃饭本领;人生光阴易逝,要早定一成器日期。


【感悟】人世无常,没有所谓的铁饭碗,所以一定要有一技之长;人生苦短,给自己的目标设定一个期限,逼迫自己早日成才,不负这一生。


5、十分不耐烦,乃为人大病;一味学吃亏,是处事良方。


【感悟】嫌麻烦、处事轻浮,皆因心浮躁,是一个人最大的缺点;肯吃小亏,终不吃大亏,永远抱着吃亏的态度,就是最好的处事之道。


6、家纵贫寒,也须留读书种子;人虽富贵,不可忘稼穑艰辛。


【感悟】家境即使十分贫寒,也要让子孙读书;一个人在大富大贵之后,也不可忘记耕种收获的辛劳,知道自己从何处来,才不会忘乎所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7-31 14:28 | 只看该作者
庄子:教你两个不生气的大智慧,谁看谁快乐
2019
07/31
07:10
读史开眼界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文:逍遥子 来源:国学生活(gxsh789)


生气,是因为格局不够


庄子《逍遥游》中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一个早上破土的菌子,它是不知道什么叫做晦、什么叫做朔的;每个月的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 。蟪蛄,就是夏天出生的蝉,一般到秋天就死了,所以说它是不知道春秋的。


视角越狭隘,看这个世界和别人就越黑暗


小知不及大知。就是说活在很小的意识雷达范围里的人,是无从知道更宽阔的意识雷达映射下的世界的。比如川普天天指责美国的经济不好,是因为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饭碗。结果一个从中国前去的操着流利英文的前英语老师马云,在一个论坛上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让美国的媒体大惊失色。


他说:“美国在过去30年总共花了14万亿美元去打仗,如果你拿这个钱在美国国内投资基建、帮助民众和开发中西部,会带来很大的改变。”


巴菲特前些年买了一个美国的铁路公司的股票,看来又要暴涨了,因为川普肯定会在美国发起新一轮的财政扩张政策,推动美国的“铁公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巴菲特的股票,真实地反映出了他的眼界。


那为什么别人看不到一个铁路公司的价值,而巴菲特能看到呢?为什么当川普在指责是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工作的时候,马云能看到其实是你们自己打仗打的呢?这就是小知和大知。


你的见识来自于你的视角和视野。一个视角狭隘的人,很容易看见别人的黑暗;一个视角宽阔的人,很容易看见世界无处不在的机会,甚至可以引以为用。




别人不了解你这件事情,其实很平常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大知能够看到小知看不到的东西。我们都能看到别人对自己的误会——领导不知道自己有多能干,客户不知道我们为他做了多少不容易的功课,员工不理解领导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辛苦……这些都是常见的小知。如果你能够看宽一点点,你就会变得不那么容易生气了。


《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什么那些统称为“君子”的人,他能够在别人不了解他误会他的时候,不生气呢?不是因为他品格高尚,也不是因为他被训练得不生气、不哭泣、不放弃,而是因为他有更宽阔的智慧,他能看到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其实也不了解别人。


如果你能理解,你不了解别人这件事是如此地普遍的话,你就可以对别人不了解你产生深深的同情,这种同情只有同情,而没有憎恨。这是“人不知而不愠”的智慧基础。“小知不及大知”,说的就是这个东西。




用不同的维度看问题,是最好的从容之法


有一样东西叫做无影灯,其实很简单,就是一圈灯。当灯从左上角打过来的时候,自然就会在右下角产生一个影子。但是如果在右上角还有一个灯,那这个影子就不存在了。如果它是一圈灯,自然就更不会有影子了。


《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有阴影的地方叫无明。是什么东西障碍住了你的所见,让你产生了心理的阴影?那个障碍物是什么?那个障碍物就是你的偏见,就是我们看问题时小知的角度。一个只有一个角度看问题的人,很容易陷入简单的判断。


你批评任何东西的时候,你是否会有一个暗暗的自我觉察:有没有可能我陷入的是一种意识雷达太狭窄而带来的偏见呢?我是否落入了小知的角度呢?


《庄子》在“小知不及大知”里面,提到了一个有趣的猜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意识地告诉自己,很可能对于更宽阔意识雷达的人的视野来说,你还处在偏狭当中。而因为这种偏狭产生的骄傲、愤怒、怀疑、不满、妒嫉等情绪,都只是因为“无明”。所以说糟糕的情绪不仅仅来自于糟糕的习惯,更来自于没有打开的智慧。


什么叫智慧?《庄子》所说的智慧就是大知,就是你是不是可以随时随地地变换很多的角度,用不同的维度去看一件事情。


如果你发现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变得更加能够从多角度看一个问题,变得更加从容的话,那恭喜你,你大知了。




快乐,来自放过自己


庄子《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你是不是会被“我有功劳”“我需要刷存在感”“我有作用”等意识所绑架?而庄子用整篇《逍遥游》所讲的,就是如何不被各种事物所绑架。


如何不被关于“大和小”的概念所绑架,如何不被“我有用”还是“我没用”的观念所绑架,如何不被“我到底是好还是坏”所绑架……


“成佛”就是成为一个内在逍遥的人


《金刚经》里有四句特别有力量的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看到《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再看到《金刚经》讲“无我相,无人相”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一种强烈的震撼?他们其实在讲同一件事情。


《金刚经》里说的“无我相”,就是不要被那个所谓的“我”的概念绑架。“相”大概可以翻译成“观念”或“概念”,你在心里的那个“相”,就是你的观念所形成的那个状态。


不要被内在的那个关于“我”的概念所绑架,叫“无我相”;不要被别人心目当中的“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所绑架,叫“无人相”;不要被一个时代的洪流趋势所绑架,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随大溜从众,叫“无众生相”。


所以我们从《金刚经》的这四句话反过来看《逍遥游》时,我们似乎就可以感受到,人类最聪明的智者到了某个状态都会涌现类似的感慨。什么叫“成佛”?不是说金光闪闪,不是法力无边……所谓“成佛”其实只是成为一个内在自我、自在、自由、自信的人。


当有了这样一种心智模式和心理能量的时候,自然而然地,一切事情都不会给你带来过多情绪上的困扰。


我们的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其实恰巧就是因为我们有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用庄子的话来说,我们被一种真假、美丑、权利、个人品牌、是否有用、是否有文化、是否有人生意义……这种隐约的内在观念绑架了。


成佛和获得逍遥,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的不幸福是内在的心智模式构建的


庄子在《逍遥游》里,用了一个又一个像蒙太奇一样的故事呈现给我们看:我们的不自由、不快乐,是如何借由我们内在心智模式构筑起来的。


比如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有了恐惧的习惯。现在看过来,可能是因为从小我们的父母在教育我们的时候,不知道除了用恐惧之外,还有什么更有效而快速的方法;于是他们用了老虎、用了派出所民警干部,来恐吓我们就范,赶紧吃饭、赶紧睡觉、赶紧做作业。


当我们后来不再害怕老虎,不再害怕民警的时候,却留下了害怕的习惯,它是如此地隐形,以至于我们没有发现它,但它限制了我们的逍遥。


还有一些人,是因为从小他的父母告诉他你不够优秀,所以很多的人会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所拥有的这一切。


有一些长得很漂亮的小女孩儿,她的妈妈可能会很担心她小时候把自己弄得太漂亮会不利于学习,会有意地把她弄得不那么漂亮。当她长大的时候,她对自己的性感、美丽就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暗暗的恐惧,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


还有一些父母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告诉他们,我们家很不容易,你读书要珍惜,爸爸妈妈赚钱很困难。这样的教育虽然能够让小朋友建立起珍惜财富的观念,但同时也让这个孩子在这一辈子都不相信,自己可以去拥有财富。


这就是我们是如何成为一个习惯性恐惧、习惯性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习惯性觉得自己不配、习惯性觉得自己不值得拥有的人的。


我们不得不发现,每一个人都在过往的种种时间、种种机缘里面,形成了以上种种的心智模式的障碍。是这一切禁锢了我们,让我们成为了一个不自在的人。


我们不需要抱怨父母,因为父母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所以《金刚经》才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庄子》才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我们需要的是走出来。




觉察,就是迈向了自由的方向


我们不需要去抱怨,我们只需要觉察。当我们觉察到所有的不快乐、不自在、不幸福,都仅仅是因为有一个隐形的罩子在禁锢着我们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勇敢地迈向了自由的方向。


在入睡之前,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练习,去想一想那些最让你不爽的人。因为这个最让你不爽的人,会真正地帮你发现你不爽的原因。


那个让自己不爽的原因,就是你内在的恐惧,内在的分别心,内在的担忧。当你了解,那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假想的时候,或许你就可以放下与它的对抗了。你无需告诉任何人,但你必须要自己知道,你在和什么对抗。


由于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竞争,所以习惯性地对抗就构成了我们心智模式的一个必然。


它帮助了人类的演化,但同时有一个副作用,这种习惯性的对抗让我们不懂得如何去爱,甚至不懂得如何爱自己,让我们心生憎恨之心,让我们无法接受一切,让我们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当中,有意无意地成为了一个竞争对手。


它让我们不快乐,让我们最终产生许许多多的遗憾......


所以孔子说仁者无敌,他说的意思就是一个真正地接近于逍遥状态的、有广泛的同情心和智慧的人,是不会轻易地树立自己的敌人的。他在与众生互动的过程当中,会找到如何与他们和谐相处的方法。


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对事情真相的洞察和理解。


一切睡不好的觉,都和你内在的某一项的对抗有关,找到它,发现它,解开它,接受它。


当你睡好觉以后,你会在第二天早上发现自己像一个孩子一样,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8-1 16: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最美古文典故,不可不知
2019
08/01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


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




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陶靖传》。


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


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


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




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白云苍狗


唐太宗大历初年,王季友在豫章郡幕府任职。诗人杜甫与王季友有交,怜悯他博学多才却仕途失意,又遭妻子背离而去的不幸,作《可叹》一诗抒慨,首四句道:“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诗以天上浮云翻覆苍黄的变化,比喻人生荣枯沉浮无常。“白云苍狗”,后用以比喻世事瞬息万变。宋代词人张元干有“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浮名一聚尘”句。典见《杜工部集》。


绿叶成荫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


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闲云孤鹤


五代时诗僧贯休,七岁出家,苦节峻行,颇负诗名。吴越钱缪称王后,贯休以诗投偈。诗云:“贵逼身来不自由,几年辛苦踏林丘。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寒霜十四州。莱子衣裳功锦窄,谢公篇咏绮霞羞。他年名上凌烟阁,岂羡当年万户侯!”




额联尤为佳绝。但钱缪见后,令其改“十四州”为“四十州”。乃可相见。贯休不从,道:“州亦难改,诗亦难改。然闲云孤鹤,何天而不可飞?”后因以“闲云孤鹤”喻来去自由,不受羁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 15:01 | 只看该作者
传世名画《洛神赋图》画的是什么?
2019
08/02
07:20
清风明月逍遥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洛神赋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乃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不过现在已不知所踪。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洛神赋图》创作于东晋,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段战乱频繁,复杂多变而又分裂的时期。时局的混乱动荡虽然带来了经济的普遍衰退,却反而前所未有的丰富了文化的内容和内涵。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一个自由解放、富于智慧和热情的时代,人物画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依托于文学创作产生了快速的发展。




由于社会的动乱,北人南迁,加之外族的侵袭,形成了南北和各民族之间生活与文化的相互融合。在甘肃敦煌北魏时期的壁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人物的形象已经在外来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南方的绘画同样也深受宗教题材的影响变得更加虔诚而丰富。




顾恺之是个博学多才之人,擅长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因为他有对文学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痴绝:藏拙或与世俗习气不同、品德高尚的痴人)。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在某一天偶然读到友人送来的曹操的第三子曹植所写的《洛神赋》而有感创作的。曹植的原文借对梦幻之境中人神恋爱的追求,抒发了爱情失意的自我感伤。顾恺之以其丰富的想像力和艺术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传达出了无限惆怅的情意和哀伤的情调。




画卷从右端开始,第一段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休息。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凌波而来。曹植被深深吸引,解玉佩相赠。洛神指潜渊为期,曹植又怕受骗,心情矛盾。洛神与诸神仙嬉戏,在空中、山间、水中若隐若现,舒袖歌舞。可惜游玩快要结束,即将归去。




第二段描绘了人神殊途,不得不含恨别离时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高潮。画家大力描绘洛神离去时的阵容,场面宏大激扬,热闹非凡。六龙驾驶着云车,鲸航从水底涌起围绕着车的左右。岸边的曹植在众随从的扶持下,目送着洛神渐渐远去,眼神中倾诉着无尽的悲伤与无奈。洛神不停的回头望着岸上的曹植,眼中流露出不舍与依恋。




最后一部分描绘了就驾启程,表现洛神离去后,曹植对她的深切思念。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但是无奈人神相隔,早己寻觅不到洛神的踪影。思念与悲伤之情不能自己,以至于彻夜难眠,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的场景。直到随从们驱车上路,曹植仍然不断回头张望,最后怀着不舍和无奈的心情,踏上返回封地的归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8-3 09:18 | 只看该作者
“大树理论” 故事很短,道理很深!
2019
08/03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文化


大树理论...


1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一个条件:时间。


没有一棵大树是树苗种下去,马上就变成了大树,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圈往外长。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时间就是体验的积累和廷伸。




2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二个条件:不动。


没有一棵大树,第一年种在这里,第二年种在那里,而可以成为一棵大树,一定是千百年来经风霜,历雨雪,屹立不动。正是无数次的经风霜,历雨雪,最终成就大树。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任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坚守信念、专注内功,终成正果!




3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三个条件:根基。


树有千百万条根,粗根、细根、微根,深入地底,忙碌而不停的吸收营养,成长自己。绝对没有一棵大树没有根。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自己扎好根,事业才能基业常青。




4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四个条件:向上长。


没有一棵大树只向旁边长,长胖不长高;一定是先长主干再长细枝,一直向上长。


启示:要想成功,一定要向上。不断向上才会有更大的空间。




5


成为一棵大树的第五个条件:向阳光。


没有一棵大树长向黑暗,躲避光明。阳光,是树木生长的希望所在,大树知道必须为自己争取更多的阳光,才有希望长得更高。


启示:想成功,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愿望才有可能变成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1:50 | 只看该作者
儒家的水 道家的水 佛家的水
2019
08/04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一、孔子曰:“智者乐水”




“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


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


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时间如流水,我们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百姓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水是美丽动人的,《红楼梦》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飘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中高手如李煜更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叹。


水是交友的榜样,“君子之交淡如水”;


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


水中,有儒风。


二、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


水,是位辨证哲人。“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锻压。


“上善”的智慧当“若水”之随机应变。


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水以不变呈万态,“大道似水”。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


是啊,水积不厚深就无力行大船,人若学问修养不高深又怎么能担当重任?


“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顺此道而游,并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顺其自然。


水中,有道意。


三、禅语曰:“善心如水”




水利万象万物,“善心”备焉。


水凭渗透性强而滋润生物;水靠浮力大而可行舟船;水凭流动不息而改善环境,让地球充满生机;水可降温,水可去污;水可驱动机器,水可以发电生能……水的作用无数,水之善心无边。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文化。


“流水不腐”莫不是暗示人要想身心健康就得常运动?


“饮水思源”岂不是暗示人们不要忘本?


“顺水推舟”是昭示人们要善于顺情吧?


“高山流水”是知音,“行云流水”为妙境。


让我们“如鱼得水”。领略人生的“山清水秀”,“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善心”的智慧当“如水”之充满善意。


“水止则能照”蓝天、草木、万物;“水静柔而动刚”,水绝不怨天尤人,只怀一颗善心平常心。


人生处世当如水,善待一切,灵活、善变,不妄求环境适应自己,而善使自己适应环境。


人在世上不顺多,当学水之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适境而生,适境而居。让心永远呈现如“宁静的森林池水”……


水中,有禅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8-4 12:15 | 只看该作者
怀一颗儒者心,染一身道者气,悟一番禅者趣
2019
08/04
07:21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怀一颗儒者心


儒家的核心是仁,是仁心。一个人有仁心才能有义行,才能推己及人,才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则,不可能真正理解儒家的学说和主张。


孟子认为,人心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个方面是人性本善的基础。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天地本无心,儒家强调为天地立心,这就是从一颗仁爱之心上升到了天地之心。“为天地立心”,就是依循宇宙本体弘扬并确立仁民爱物之心。


心学宗师王阳明认为,人心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天渊。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世界以及万事万物都该摄于人的心。




染一身道家气


从道家的角度看,道自然是第一位的。排在第二位的是气,《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气,二就是这个气分化出的阴阳二气。


老子那里,无处不在的道化生万物并成为万物的本原。道家的一派(以《管子》四篇为代表)据此提出:弥漫宇宙的精气则“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


这就是说,万物包括人,都是秉承了精气的聚集方始成为万物,成为人。失之必乱,得之必治,精气实是万物生命的本质性存在。


气是细微(不是指一般的细微,而是其细无内,至精无形)、纯粹、神妙之气,并且,它进入人的身体可以转化为人的精神。




《庄子》中的气有多种,如风、云气,六气、天气、地气、一气、阴阳之气等,而阴阳二气为大,“阴阳者,气之大者也。”


要达到道的境界,离不开阴阳二气。《人间世》云:“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不用耳听,是因为耳目感观接物易起是非分别之心;不用心听,是因为“心有知觉,犹起攀缘”。故耳目心知都要排除,“遣耳目,去心意”。那么为什么要“听之以气”呢?因为,气无“情虑”,不像耳目心智那样易起是非分别之心,气能排除心中的杂质,洁其心后“神”才入“舍”,也即道集于虚空之心。


《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其中“气之聚”就是阴阳之和。“和”能化育生命,“不和”也能危及生命。禀阴阳二气而成的人的生命,体内也有阴阳二气,若体内阴阳二气不和,即阴阳不平衡,则会伤人之形甚至危及到人的生命。




悟一番禅者趣


我们都是普通人,可能不能仅通过禅修达到成佛的目的,但却能得到禅趣,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


“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既参禅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可是禅悟之后真得个休息处时,见山是山,见水又是水了。”


这是人生修行、走向成熟必须经由的三种境界。在迷中,山是山,水是水,它们只是耸立在我们面前的有形有色的山和水。在悟中,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但是它们已与我们的生命合一,我在山水中,山水也在我中,彼此没有对立,也没有任何中介物,犹如两面明镜对映一般清澈无瑕。


禅,给我们的是禅趣,是内心的大清静,更是挣脱烦恼的大智慧和力量。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着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眼光、评论、错误而自我折磨。


世界上种种繁荣虚华,只能刺激引起刹那片刻的欢愉,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统统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


禅趣,让我们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这样,无论遇到任何顺境、逆境,都能宠辱不惊,洒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8:59 | 只看该作者
为人当如李鸿章,心中养着一段春
2019
08/05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据传是李鸿章曾经在签押房看到的一副楹帖,并以此练成一身“内春功”,能屈能伸。


丰子恺这样写道:“己心妩媚则世界妩媚,己心温暖则世界温暖,养一段春在心间,无论世事翻覆,人生自是绿意盎然,步步花开”。


身处狭缝,可自寻阔大,身处严冬,可自逐明媚。这对现代人更难能可贵。






心有大天地,易养一段春


《清稗类钞》里有一个叫张文达的人,说有一个落魄的江西人某甲,没处混了,投奔到他门下。张文达便在官署给他谋了个差事。结果某甲多次辜负张文达,张轻描淡写,每次都原谅了他。


后来,又有一人某乙,来到京师投靠张文达。初次谒见,张说:“你还小,你的同门兄弟,有一个叫某甲的,你千万别学他,最好离他远一点吧。”某乙心想,如此评价,这老兄一定被逐出师门了吧。那料想,张文达暗地里依旧资助某甲的妻儿老小,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再后来,某甲更出格了,竟然冒充张文达招摇撞骗。谁曾想,张只是劝他自爱一点,还拿出四百两金子给他来,然后温和地补了一句:长安居,大不易也。


有如此的心性和胸怀,不能让人不服。想必这是个心中有春的人,而且是有大春光的人。






春是一方小我的雅趣


杭州有一大诗人袁枚,有一方私印,题有七个字,曰:“钱塘苏小是乡亲。”这本是唐代的一句诗,怀念那位误入风尘却骨格清高的歌妓苏小小。字虽少,尽得风流。


他在《随园诗话》中讲述,某尚书过金陵时,看到这枚印章,对他大加苛责。刚开始他还唯唯诺诺,没想到尚书责备不休,便正色道:“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


今日人们果然记得诗画风流的苏小小,而不知此权贵。心中养春的人,知道春不在钱权浊物里,春是一方小我的雅趣,一点自得的诗意,一段心底的大滋味。






养春的人,只愿遇见知春的人


元代大画家倪瓒喜饮茶,特制了“清泉白石茶”。有一个叫赵行恕的人慕名而来,结果,喝完后说茶不怎么样。倪瓒有些生气了,说我以你为王孙,所以才肯拿出来让你品,你居然不懂,真是俗物一个啊。此后,竟然与此人绝了交。


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说:“我倪瓒不为权贵作画!”当场,他便撕了绢退了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士信,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在心中养春的人,能忍辱,识大体,但想必也可如倪瓒般,真性情,不流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09:19 | 只看该作者
读懂《易经》5句话,越来越有福气
2019
08/05
07:06
散文诗歌诗词悦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杯茶,一部手机,一份好心情。经典散文精选美文,我们一起品读。


本文来源于:读散文赏美文dusanwen.cn




01


懂得知足,是真正的富足


庄子曾言:“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


沉迷物质,耽溺享乐,这样的人,没有幸福可言。


“人心不知足,常逢灾与愁;三十三天上,仍要起高楼。”


膨胀的欲望,让人永不满足,这是痛苦的源头。


人生,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


大道至简,真正的大道绝不复杂,也不神秘,就是阴阳二气的转化。


人也一样,境界越高,生活和生命就越简单。


南怀瑾先生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在外费尽心机,争名夺利,其实到最后却发现最高的道就在平凡的生活里。




02


善良,是一个人最高的修养


《易经》里讲:厚德载物。


一个人真正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真正拥有他的财富与地位。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一个人如果不修德行,哪怕是一时走远,也终将失去自己所拥有的。


《道德经》有言:“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地不仁,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亲疏之别。但是对善良的人,却格外青睐。


善念是种,善行花,善报是果。


一个人积德行善,自然有福。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学好几年,学坏几天。


无论是谁,都要绷住善恶那根弦,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怀揣善良,心存善念,多做善事,才能免受祸患,享受幸福人生。




03


懂得敬畏,人生才能没有祸患


《易经》:“天垂象,见吉凶。”


天地有自己的规矩,万物有自己的法则。


科学昌明的年代,一个人更要心中对天地自然保有一份敬畏。


没有一点敬畏之心,是很危险的。


很多人之所以无恶不作,就是没有一点点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


天地生养万物,人只是自然之子。


天道的规律,一定高过人的小聪明。


保有一份敬畏,我们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们就能更好的约束自己,善待别人。


做正直的事,走正见的路,心怀光明,敬畏天地,一切美好,都将如约而至。




04


谦虚一点,总没有坏处


《易经》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凶有吉,唯独谦卦,没有凶,只有吉,是最好的一卦。


《易经·谦卦》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以谦卑自守,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才能没有祸患。


曾国藩说:人生大部分的失败都源于两个字,一个是懒,另一个就是傲。


骄傲的人,眼界偏狭,不知天高地厚。


看似张牙舞爪,在别人眼里,其实不过是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到底有多强悍。


所以真正见过世面的人,都懂得谦卑自处。


海纳百川,成其浩大。山聚土石,成其雄伟。


谦虚一点,总没有坏处。




05


自强不息,刚健有为


《周易》里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样发奋努力。


水流不腐,户枢不蠹。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一点活力。


不能说什么事情也不做,整天游手好闲,这样的人迟早闲出病来。


不是说一定要你功成名就,而是一定要有自己的事情做。


工作也好,兴趣也好,人总要有一点积极的心态。


少年易老难学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要是少了那份热气腾腾的劲,没有正儿八经的奋斗过,老了就只剩下后悔和慨叹了。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分辛劳,一分收获。


愿意付出努力的人,坚持不懈,循序渐进,终究可以抵达幸福的终点。


命运从不偏袒任何人,却一定垂怜懂得善良、懂得敬畏、懂得谦卑的人。


努力认真,知足常乐。你的福气一定会如约而至。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12:50 | 只看该作者
杨绛:我是怎么读《论语》的
2019
08/05
11:58
文学好书榜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杨绛及其家人


我很羡慕上过私塾的人,“四书五经”读得烂熟。我生在旧时代的末端,虽然小学、中学、大学的课程里都有国文课,但国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数学、理科和英文。我自知欠读的经典太多了,只能在课余自己补读些。


“四书”里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锺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许多弟子里,他最真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孔子一声声称赞“贤哉回也”,可是和他讲话,他从不违拗(“不违如愚”)。颜回的行为,不但表明他对夫子的教诲全都领悟,而且深有修养。孔子不由得说,“回也非助我者也”,因为他没有反应。孔子只叹恨“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路呢,夫子也常常不由自主地称赞,例如“由也兼人”“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欤?”“子路无宿诺”等。子路听到夫子的称赞就喜形于色,于是立即讨得一顿训斥。例如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欤?”“子路闻之喜。”孔子接下就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曾称赞他假如穿了破棉袍儿,和穿狐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能没有自卑感,引用《诗经·邶风》的“不忮不求,何用不藏”,子路终身诵之。孔子就说,这是做人的道理,有什么自以为美的。又如孔子和颜回说心里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就想挨上去讨夫子的称赞,卖弄说:“子行三军,则谁与?”夫子对子路最不客气,马上给几句训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孔子对其他弟子总很有礼,对子路却毫不客气地提着名儿训他:“由,诲汝知之乎?”子路对夫子毫无礼貌。孔子说:“必也正名乎?”他会说:“甚矣子之迂也。”孔子不禁说:“野哉!由也。”接着训了他几句。颜回最好学,子路却是最不好学,他会对夫子强辩饰非,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孔子对这话都不答理了,只说他厌恶胡说的人。但是在适当的时候,夫子会对他讲切中要害的大道理,叫他好生听着:“居,我话汝。”(坐下,听我说。)夫子的话是专为他不好学、不好读书而说的。一次,几个亲近的弟子陪侍夫子:闵子是一副刚直的样子,子路狠巴巴地护着夫子,好像要跟人拼命似的。冉有、子贡,和颜悦色。孔子心上喜欢,说了一句笑话:“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子如果知道子路果然是“不得其死”,必定不忍说这话了。孔子爱音乐,子路却是音乐走调的。子路鼓瑟,孔子受不了了,叫苦说:“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孔子就护他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以上只是我的见解。据《孔子家语》:子路鼓瑟,有北鄙杀伐之声,因为他气质刚勇而不足于中和。我认为刚勇的人,作乐可以中和;子路只是走调。)


子游、子夏,孔子也喜欢。“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指的可能就是以文学见长的子游、子夏。子游很认真要好,子夏很虚心自谦。夫子和子游爱开开玩笑,对子夏多鼓励。




子贡最自负。夫子和他谈话很有礼,但是很看透他。孔子明明说“君子不器”。子贡听夫子称赞旁人,就问“赐也如何”?孔子说“汝器也”,不过不是一般的“器”,是很珍贵的“器”,“瑚琏也”。子贡自负说:“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夫子断然说:“赐也,非尔所及也。”孔子曾故意问他:“汝与回也孰愈?”子贡却知道分寸,说他怎敢和颜回比呢,回也问一知十,他问一知二。孔子老实说:“弗如也。”还客气地陪上一句:“吾与汝,弗如也。”子贡爱批评别人的短处。孔子训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子贡会打算盘,有算计,能做买卖,总是赚钱的。孔子称他“善货殖,亿则屡中”。


孔子最不喜欢的弟子是宰予。宰予不懂装懂,大胆胡说。孔子听他说错了话,因为他已经说了,不再责怪。宰予言行不符,说得好听,并不力行。而且很懒,吃完饭就睡午觉。孔子说他“朽木不可雕也”,又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说他是看到宰予言行不一而改变的。宰予嫌三年之丧太长,认为该减短些。夫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死了没满三年,你吃得好,穿得好,心上安吗?宰予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不守三年之丧吧。宰予出,夫子慨叹说:“予之不仁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予有口才,他和子贡一样,都会一套一套发议论,所以孔子推许他们两个擅长“语言”。


《论语》里只有一个人从未向夫子问过一句话,他就是陈亢,字子禽,他只是背后打听孔子。他曾问子贡:孔子每到一个国,“必闻其政”,是他求的,还是人家请教他呀?又一次私下问孔子的儿子伯鱼:“子亦有异闻乎?”伯鱼很乖觉,说没有异闻,只叫他学《诗》学《礼》。陈亢得意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孔子只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伯鱼在家里听到什么,不会告诉陈亢。孔子会远其子吗?君子易子而教,是该打该骂的小孩,伯鱼已不是小孩子了。也就是这个陈亢,对子贡说:你是太谦虚吧?“仲尼岂贤于子乎?”他以为孔子不如子贡。真有好些人说子贡贤于孔子。子贡虽然自负,却是有分寸的。他一再说:“仲尼不可毁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陈亢可说是最无聊的弟子了。




最傲的是子张。孔门弟子间唯他最难相处。子游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于并为仁矣。”


我们看到孔门弟子一个人一个样儿,而孔子对待他们也各各不同,我们对孔子也增多几分认识。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爱音乐,也喜欢唱歌,听人家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大概是要学唱吧!他如果哪天吊丧伤心哭了,就不唱歌了。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15:31 | 只看该作者
王阳明:悟透这五句话,必为人中龙凤
2019
08/05
06:42
张其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张其成国学基金


国学改善生活




世界之事,庸人逐利,智者谋势,欲成大事,顺势而为,才能事半功倍。“心学”宗师王阳明告诉我们,顺应事情的发展规律,抓住时机,才能成就大事。以下就结合王阳明的人生智慧,分享五句话,一个男人,想要成大事,应该悟透这五句话,必为人中龙凤,大富大贵,悟透两句,也能受用一生。





欲成大事,勇而无谋是大忌


众所周知,王阳明不仅是心学宗师,也是一位百战不殆的军事家,而他的胜利靠的正是勇谋结合。王阳明常说,一切都只是心的战斗,“君子斗智不斗力”,他认为,无论是战场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战斗,比的都是智慧,而不是单纯的武力。


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已经没有了纷纷扰扰的战争,但在成大事的奋斗过程中,勇而无谋就无所谓了吗?错!想要成大事,面对各种困难与挑战,只有勇气是不足以应付种种难题的,只有在勇气之外兼具谋略,做到有胆有识,智勇兼备,才可能克服各种难关,踏平所有坎坷,到达成功彼岸。





应势而行,才能达到既定目标


智者和愚者是有区别的——智者懂得因时而变、应势而行,而愚笨的人则往往不懂得审时度势,总是死守着一个事实。


时代总在变化,如今的社会更是瞬息万变,面对事物发展的不同境况,面对事物不同的发展时期时,想要成大事,就不能总是以陈旧的眼光看问题,更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正如王阳明所说“天下事虽万变,吾所以应之”,面对世间诸多变化,只要做到应势而行,才能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







多一份准备,就少一份风险


王阳明一生戎马,未曾有过败绩,这跟他每次做出行动之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密切相关。王阳明从来都不打无准备之仗,在交战前,他总是想方设法地了解清楚对手,做足准备才会采取行动。


那么,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想要成大事,又该如何做呢?其实,无论是职场还是商场,也不管是权力场还是名利场,处处都与战场有相似之处,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就很可能陷入无底的深渊中。所以,想要成大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就都不能鲁莽行动,而是要在悉心准备后,再一步步实现目标,这才是成大事的人的选择。





借势而行,事半功倍


王阳明提出心学,并且让心学逐渐成为了明朝的主流思想,这其实正是借助了“势”。当时的明朝,正是理学逐渐失去魅力的时候,只有顺着这个势,王阳明才能掀起新一轮的思想风暴。


“势”在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也都有所体现,它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所以,想要成大事,就需要做到借势而行,在条件足够的时候,还要有为成大事创造时势的魄力。如此,才算得上不负平生。







不懈追求,持续精进


王阳明的一生是奋斗的、拼搏的一生,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也从来没有专注过除自己远大志向之外的东西,而最后,人生也没有亏待他。他所不懈追求的圣人之道,他所专注的心学,最终都给了他最好的补偿。


正如古语所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想要成大事,就得像王阳明学习,不懈追求,持续精进,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如此,才能创造出最为璀璨夺目的人生。


来源:明代大儒王阳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4 05:08 , Processed in 0.075487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