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1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国学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09:20 | 只看该作者
王阳明:认清自己,是最顶级的智慧
2019
08/08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


心学宗主王阳明认为,影响人生成败的主要因素,不是外界的种种条件,而是自己的本心。一个人只有认清自己的本心,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走向成功。


01


人贵有自知之明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意思是,认清别人是一种智慧,认清自己就称得上圣明了。


千百年来,能够真正认清自己、战胜自己的人并不多,王阳明正是其中的一个。


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曾经带领精兵,在短短几个月内,荡平作乱数十年的匪患,却坦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正是因为时刻保持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才使他成为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大圣人。


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拎不清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而且容易被别人虚伪客套的赞美所迷惑。别人夸得越多,这种人的狂妄之心就越膨胀,直到觉得天底下容不开他了,自然而然也就走向了灭亡。




战国时,有个人名叫赵括。


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自认为在带兵理论上无所不知,并且因此而名声在外,备受世人称赞,他也就更加认定“老子打仗天下第一”。


他成为将军后,看不到自己在实战经验上的不足,也听不见手下将领的谏言,一板一眼照着兵书里讲的道理打仗,结果被秦国老将白起困于长平,而他带领的大军也被秦军全部坑杀。


可见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事才能量力而行。


02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传习录》


艰难困苦,是对心性最好的磨砺。


没有人能一开始就认清自己,大多数人都要在人生路上狠狠地跌几个跟头,才能逐渐找准自己的位置。


回顾年轻时奋斗的日子,你是否也曾这样想:


为什么每天都在为生活忙碌着,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为什么那些看上去比你懒、能力比你差的人,日子却能过得顺风顺水?


要知道,这些肤浅的羡慕、无聊的攀比、笨拙的模仿,都无法使你超越别人。


说到底,与人攀比这种笨念头,本身就是笨人才会兴起的,智者向来只与自己做比较。




因为他们明白,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


只有认清自己,找准自己的方向,才能有所成就。


因为眼红别人的日子,而走别人有过的路,就算跑的再起劲儿,到头来也可能会一事无成。


人这一生,就是要在摸爬滚打中不断前进,才能看得清前路,记得住归途,抗得起责任,放得下虚名。不急不缓,不骄不躁,回归本心,砥砺前行。


03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认清自己,既不能把自己看得太高,也不能把自己看得太低。


生活中高估自己的人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别人的成功只不过是碰到了好的机遇,又或是得到了伯乐的赏识,殊不知无论是运气还是赏识,都需要以实力为前提。


一个人最可怕的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有能力却不相信自己。明明能够做好的事情,如果因不断地自我怀疑而失败放弃,岂不是格外可惜?尝试不一定能成功,但是不去尝试肯定不会成功。


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足够了解自己,才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少走弯路,勇攀高峰。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0:25 | 只看该作者
庄子:只有无心的人,才能真正得道!
2019
08/07
21:52
儒佛道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一、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藏金于山,藏珠于渊,不利货财,不近责富;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己处显。


——庄子


翻译:藏金在高山里,藏珠在深水中,不以货财为利,不接近富贵,不以长寿为荣,不以短命为哀,不以显达为荣,不以穷困为羞,不求世俗的财利占为己有,不认为君临天下是自己处在显达的地位。


解读:金本来就藏在高山,珠本来就藏在深渊,人本来就有不虞之誉,求全之毁,以及长寿、短命、富贵、贫贱的不同。


俗话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我们不必也不能强作解人,尘归尘,土归土,很多人到海边喜欢捡漂亮的石头回家,到野外喜欢采美丽的花木回家,为什么不留在原来的地方,让更多的人欣赏享受呢?随缘自在,回归自然,自在最实在,自然最真实。




二、只有无心的人,才能真正得道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庄子


翻译:黄帝在赤水北方游玩,爬上昆仑山向南看,回去的时候,遗失了黑色的珍珠。叫知去找而没找到,叫离朱去找,也没找到,叫喫(chī)垢去找也没找到,最后叫象去找,象找到了。


解读:这个故事的寓意非常明显。“知”“离朱”“喫垢”“象罔”, 都有象征意义,“知”代表智慧,“离朱”代表视力,“喫垢”代表言 辩,“象罔”代表无心。


玄珠比喻大道。黄帝遗失玄珠,知、离朱、 喫诟都找不到,最后是象罔找到。象征只有无心的人,才能真正得道。


庄子是反对有成心、有机心的人。诚实是最好的做人态度,真诚无妄。




三、多子多孙,未必是好福气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庄子


翻译:多男子就多恐惧,富了就多事,多寿就多辱,这三者,不是用来养德。


解读:多男子、多财、长寿,是很多人很想要的。没有的人想要拥有,拥有,却是烦恼的幵始。人多是非多,多子多孙未必是好福气,有时反而是非多、争执多、烦恼多。


“水能载舟、水能覆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有些人因为太有钱而引来祸害,而且因为有钱,就会有多想做的事,而忙不完了。至于长寿的人,命很长,是非也多,被批评、受屈辱的机会也会增加。




四、无相之相,方为实相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


——庄子


翻译:当天地开始的时候就有“无”,没有“有”,也没有“名”, “一”是从“无”产生的,但虽有了“一”,还没有形迹,万物从此而生,因此称为“德”,虽然没有形迹但有阴阳的分别,阴阳流通无间,叫做“命”。阴阳动静而生物,物成理生,叫做“形”,形体保合精神,各有视听言动的自然法则,叫做“性”。


解读:天地的本源,是浑沌一片。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天地根。“有”是具体的存在,“有”者,必定有其始、有其终;而其始、其终,亦必有其始、其终;追根到底,“有”之始,必然是“无”, 是个不限定的存在,不像“有”是个限定的存在。


所谓的“无”,是普遍而永恒的存在,是无相之相。天地万物不只是存在而已,又有生灭的现象,生生灭灭,永不止息,循环不已。这种生生不息的现象,就是由 “无”而“有”,由“有”而“无”的生成变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8-8 10:40 | 只看该作者
《鬼谷子》8句话:道破了人性的弱点!
2019
08/08
09:00
儒佛道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1、欲望越多,越没出息


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鬼谷子》


看一个人欲望的深浅,就能知道他的智慧和志向。


老子说:嗜欲深者天机浅。


贪欲败身,玩物丧志,如果耽溺享乐,那么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人没有大出息。


诸葛亮也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往今来,那些真正能做大事的,没有一个人是索取无度,贪财恋权的。


贪婪是心智迷失的开始,如果不懂得节制欲望,迟早会陷入可怕的危机中。


2、先看清自己,才能看清别人


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鬼谷子》


老话说:老鸹飞到黑猪腚上,看到别人黑,看不到自己黑。


话粗理不粗。


人都是这样,对别人的缺点是拿着放大镜看,对自己的缺点拿着显微镜看。


认识别人不难,认识自己很难。


赵括纸上谈兵,认为自己兵法韬略无人能比,最后兵败身死,这就是不自知的后果。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每日检省自己,才能了解自己,真正了解自己,才能看懂别人。




3、人情冷暖,总是很现实


相益则亲,相损则疏。益者,利之也。损者,害之也。——《鬼谷子》


彼此有益,就亲近些;彼此有害,就舒远些。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世态人情,冰冷而现实。


交友务必谨慎,那些因利而来的朋友,必然利尽而散。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上来就跟你称兄道弟的,一定要警惕。


真诚待人,却也要懂得防人。


4、两年学说话,一生学闭嘴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鬼谷子》


聪明人保持缄默,愚笨的人滔滔不绝。


每个人都希望被别人理解,懂得倾听别人,才是最有效的沟通手段。


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自己才能一语中的,切中要害,把握主导,让人心服。


青蛙叫个不停,没人理会;公鸡一叫大家就都起床了。


讲话不在多,切中要害才最重要。




5、嘴巴越甜,越不靠谱


佞言者,谄而于忠。——《鬼谷子》


如果一个人不分场合、不分事件,对你的言行无条件奉承。


那么这个人就是小人。


朋友相交,讲的是直言相告。


该夸的夸,改劝的劝,改损的损,这才是朋友该有的样子。


没有立场,嘴巴跟抹了蜜一样的人,一定另有企图,切不可交,也不可用。


6、换个角度,多条出路


欲高反下,欲取反与。——《鬼谷子》


一个人想要往上走,就要先懂得卑下。


想要获得,就得先懂得付出。


高傲自负的人,总是要踩别人一头,所以大家都不愿给他机会。


反而是懂得谦卑的人,可以走到最后。


想要获得,就要先付出,给别人益处,别人才给你益处。


万事万物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有的时候,改变思维,逆道而行,没准会有惊喜。


7、厉害的人,都懂得隐藏自己。


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鬼谷子》


三国最大的赢家是司马家,就是因为司马懿善藏。


很多人都喜欢把自己摆在明面上,直来直去,爱憎分明。


这样的活法洒脱坦率,谁不喜欢?


但是问题在于,随着年龄增长,我们面对的世界越来越复杂。


别有居心的人,利用我们暴露的信息,总是轻而易举的伤害我们。


在复杂的世界里,可以保持一颗童心,但是不要太多的暴露自己的内心。


保持冷静和淡然,学会隐藏自己,才是善身之道。


8、善良很贵,请别浪费


君子拒恶,小人拒善。——《鬼谷子》


君子不作恶,小人不行善。


我们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就是,人和人是不一样。


什么叫人性?有的人像神明一样善良无私,有的人却像恶魔一样猥琐可怖。


人心各异,这就是人性。


人心都是肉长的,但是未必都是好肉长的。


我们不要拿统一的标准去对待所有人。


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对好人,行好事,对坏人,别客气。


《鬼谷子》被后世称为“智慧禁果,旷世奇书”,书中涵盖的思想、谋略智慧在现代的从政、外交、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这本书对今天的我们,也大有裨益,因此儒风君从中精选8句话,与大家一起读懂人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2:05 | 只看该作者
庄子:生气浮躁时,把这4句话默念一遍,顿时心静如水
2019
08/09
07:26
张其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张其成国学基金


国学改善生活




一、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


翻译:


万物的生长,像是快跑,像是奔跑,没有一个动作不在变化,没有一个时刻不在移动。该做什么呢?该不做什么呢?本身将会自然地变化。


解悟:


佛家说:生、成、住、灭,谓之一劫,人生要历经万劫。在人生数十寒暑之中,总是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有快乐的时候,也有悲伤生气浮躁的时候。


成功的人不是没有失败的时候,而是能够不以失败为失败,把失败化为成功的基石;痛苦的泪水总是有流干的时候,成功人能够很快从失败的痛苦中振作起来。


当然,成功的人也不会一直沉醉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正是因为能保持心静如水,所以才能开创更多的成功。




二、夫水行不避蚊龙者,渔人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庄子


翻译:


水行不怕蛟龙,这是渔夫的勇气;陆行不怕虎蛇,这是猎夫的勇气,雪白的刀刃相交在眼前,把死亡看成生存的平常,是烈士的勇气。知道穷困是命中注定,知道显达是有时运的,面对大难而不恐惧,这是圣人的勇气。


解悟: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名与利的进求,是有得有不得,不是有求必得,有时却又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人应该做人应该做的事、可以做的事,人事已尽,则听天命。


人不是万能,人也不是一无所能,人虽迟早会死,却不能坐以待毙。珍惜所有,全力以赴;因为每天都活得很精彩,所以才能一生光彩。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些筹码,都可以好好玩几回人间游戏。




三、至乐无乐,至誉无誉。——庄子


翻译:


最快的是没有快乐,最有声誉的是没有声誉。


解悟:


苦与乐是相对的,有苦必有乐,有乐必有苦,无苦则何乐之有?无乐则何苦之有?人多求乐去苦,但是苦就在乐之中,乐就在苦之中;求乐得乐,而苦亦在其中。没有苦,怎么知道乐之为乐呢?


所以,为了求得乐,亦必接受苦,而且可能先要受苦,才能得乐。受不了苦,则得不到乐。没有快乐,虽然没有快乐,但是也没有苦,所以是真正的快乐,声誉的求得也是如此。




四、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


翻译:


通达本性情实的人,不做本性所无的分外之事;通达命运情实的人,不做命运所不能勉强的事。


解悟:


人生贵在通达,执着生气浮躁是痛苦的根源。烦恼是因为想不开,痛苦是因为心静不下来,不满足。


人的本性如何,人应该要有自知之明。做自己能力不及的事,只是跟自己过不去而已;人各有命,人要知命认命,勉强想做违逆命运的人,也是跟自己过不去的人。随缘自在,人贵自得,现代很多人生活太紧张,太浮躁,情绪压力绷得很紧,很难把心静下来,这样不只苦了自己,也苦了与他一起工作、一起生活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8-9 16:18 | 只看该作者
基于哲学,聚焦义理,关注文本:读夏海《国学要义》
2019
08/08
17:56
中华书局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在学科分类完全西学化了的知识结构中讲述“国学”,本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情,因为传统知识观念及其衍生出的系统,与现代知识系统并不同构。但是,既然我们今天处身于这样的知识结构,那么衡之以西学而论及“国学”之“要义”,则哲学无疑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哲学构成了一切知识(学)的基础。不过,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国学要义》,依然在国学的传统中达成了中西知识的殊途同归;作者夏海由清儒义理、辞章、考据的标准,开宗明义地申明《国学要义》是“聚焦义理学国学”,这不能不说是切中肯綮的。通读全书,亦知其所标示的作为国学要义的中国哲学,或义理,真足以成为今人进入国学的要津。


基于哲学,聚焦义理,已将国学的模糊边界作了有效的划定,但即便如此,中国哲学“横看成岭侧成峰”,纵横绵延,仍需要作进一步的限定,才适以阐述。从前陈寅恪先生讲,中国的思想文化统称为“三教九流”,九流或是虚,儒道佛三教却是实。据此,由“中国的”哲学来定位,《国学要义》锁定在儒与道自然是很恰当的。当然,佛学虽是西来的,但其精微的义理早已本土化,而且深入人心,理应不予搁置。不过,哲学的义理总是以不断地回溯到源头的方式来展开,即便是佛学的中国化,也未能脱出与儒道的反复相互格义而完成的路径。因此,在以探明国学要义为目的的阐述中,聚焦于儒与道,不仅是作者睿智的选择、读者有益的路径,更是国学灵魂的深契。




哲学无论西东,究其根本,都是直面存在的思考,而语言,或者说是广义的符号,既成为这一思考的呈现,又构成了思考本身。无论取怎样的定位,语言或符号不仅是哲学的工具,而且就是哲学本身。当作者把儒家与道家的哲学作为把握国学要义来对待时,传统哲学语言的理解便自然成为阐释的根本。澄清这一点,对于正确阅读《国学要义》是重要的。国学即便是限定在“学”的涵义,仍然足以涵盖制度、器物,以及活动于其中的人和人的活动。但是,当哲学之镜把我们引向语言的透视时,对国学要义的体认便引导我们越过了这些形而下的事物而进入形而上的义理。


抛入语言来体认义理,语言虽随哲学的延异而嬗变,但义理的展开却总是呈现为源头的回溯。因此,作者将整个国学要义的阐明,完全落脚在儒道两家的经典与概念,实是逻辑的必然。经典是义理的源头,概念是思想的结聚。浸淫于经典,厘清了概念,国学要义的把握,虽不中,亦不远,至少不会失其脚步,误入歧途。尤值得肯定的是,作为引人入门的著作,作者没有贪多求广,而是把儒家与道家的经典与概念精选到最核心的部分:作为经典的《老子》与《四书》,作为概念的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


《老子》作为道家最核心的经典,决无任何疑义。《四书》作为儒家的最核心经典,同样不必置疑,只是略作说明,可以更有助于初学者的理解。作为系统性的经典,《四书》虽确定于宋,且宋儒始终强调《四书》并不能替代《六经》,只是进入《六经》的阶梯。但究其实,《论语》早在汉代已附于《六经》之后,作为孔子引导弟子通向《六经》的记录;《大学》与《中庸》本是《礼记》的篇什;《孟子》成于战国,作为文本,《汉书》已将其列入子部。概言之,《四书》在经典性的意义上,作为儒家的核心文本,未必轻于《六经》。况且,就义理而论,《四书》之成为儒家相对于《六经》的新经典,实是儒家在理论上基于传承的创新,而其对儒学义理的呈现较《六经》更为系统与清晰,尤适于初学者学习。


国学的十个概念中,“道”是道家的概念,其余九个是儒家的概念,此一目了然。但读者深读后,自然明了,“道”亦是儒家的概念。指出这点,目的是要顺带着说明,儒道两家虽旨义有别,但“道”构成了共同的概念,而由此所呈现出的国学要义,便不在“神”的话语中,而只在“人”的世界中。作者还特意说明,儒家的九个概念是“凝聚了管仲‘四维’、董仲舒‘五常’和宋儒‘八德’的思想”,故它们是思想在时间维度上形成的具有列时性意义的坐标。这里,读者足以体会到作者所阐明的国学要义,决不是静止的,固化的。






正因为此,作者提醒读者,理解概念时,“一般可以先从词义入手,导出概念的引申义,接着梳理概念的发展脉络”。读懂概念,自然必须在经典的整体中获得,因此,经典与概念便构成有机的关系,由此而把握住国学要义。


除了由哲学和义理而转出儒与道,进而关注于语言,落脚于文本,锁定经典与概念这样一个主脉,别有一个问题是需要读者在阅读《国学要义》时留意与体会的。这便是知识与价值的关系。概念与经典的研读,首先是在知识的层面,即便是儒家的概念完全可以视为道德哲学的范畴,也仍然须在知识的层面加以阐明,即作者强调的“词义”“引申义”。但是,知识总是与价值相关的,因为知识是由人的关注而产生的。只是这中间的关系往往细微,容易被忽视,从而导致对义理的理解层次不清,或留于表层。换言之,问题表面上似乎是知识的关怀,而其实是深层的价值关怀。


夏海用心写出《国学要义》,旨在与读者分享他浸淫于传统中的心得,他深以为国学是修身养性、立身处世的学问,但是这样一种深系于生命存在的学问,却又必须以知识的形式呈现。如果读者不能对于知识与价值有一个基本的预见,这预见本身又似乎呈现为知识,那么读《国学要义》或将流于简单的价值认同,或将陷入价值漏损的遗憾。反之,如果能够存此预见,则读《国学要义》便会真正体认到作为国学要义的中国哲学的丰富性及其妙用。


(本文转载自《学习时报》,原标题为《哲学与国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0:41 | 只看该作者
鬼谷子:生活不顺时,谨记三句话,福报自然会来
2019
08/10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国学智慧,美好生活”,这里是【国学生活】弘扬道家传统文化!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学生活,我是玄微,今天给大家讲:鬼谷子:生活不顺时,谨记三句话,福报自然会来


这个世界上,真的会有人一生顺遂,没有经历过一次苦难吗?


不会。因为挫折和苦难也是我们人生中的一部分。


我们若是想要活得事事顺遂,到底,该怎么办呢?


早在先秦时期,鬼谷子就已经用三句箴言揭示了谜底:


遇横逆之来而不怒、遭变故之起而不惊、当非常之谤而不辩。


每当遭遇不顺心之事,不妨默念这三句话,不但让福报不请自来,还会让你的人生路越走越宽!




遇横逆之来而不怒


面对生活中的不顺心,不发怒、不埋怨,这是一种修为。


生活在这个世上,我们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看到不顺眼的人


在我们身边,也不乏喜欢用发脾气和迁怒他人来处理问题的人,这其实是十足的不智之举。


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会显得一个人性格刻薄,处事幼稚而冲动。更重要的是,它还会激化矛盾,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早在两千年前,圣人孔子就提醒过我们:“不迁怒,不贰过。”


真正的聪明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通常不会任由自己变成情绪的奴仆,而是选择理智而客观的认清问题,解决问题。


说一个历史故事:


三国时期,关羽被东吴的吕蒙所杀,张飞报仇心切,便命令帐下的范疆和张达制作白旗白甲,并且只给了他们三天的时间,做不完,就要军法处置。


范疆和张达知道三天时间根本不够用,于是向张飞解释,却被张飞迁怒狠狠鞭打了一顿,这两人认为自己横竖都是一死,于是决定杀了张飞保全自己。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不生气,就是涵养的体现。


不生气,看得透,想得开,放得下,是一种本事,更是一种人生格局。


在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之时,我们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做情绪的主人。只有摆正心态,乐观地面对一切,才能真正获得幸福感。




遭变故之起而不惊


面对忽如其来的变故,不会惊慌失措,这是一种气度。


这世界上,根本没有谁敢保证自己的人生注定一帆风顺。在面对各种变故时,可以做到处变不惊的人,才是人生最大的赢家。


三国时期,病重的诸葛亮决心和司马懿决一死战。当时渭水南岸是10万北伐军,渭水北岸是20万魏军。【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精明的司马懿在拥有2倍兵力的情况下,仍旧没有进攻的意思,而是选择固守渭北。不管诸葛亮带着人马怎么挑衅,司马懿就是拒不出战。


诸葛亮的身体已经不允许更多的等待了。于是他想出了一条奇特的计策:他竟然派遣使者为司马懿送去了一件女人的衣裙,暗讽司马懿胆小怯站,像个妇人。


然而司马懿却并不恼,只见他设宴款待了使者,当着使臣的面穿上诸葛亮送来的女装,笑着说道:“这件衣服真是合身啊,替我谢谢你家丞相的美意。”


过了不久,诸葛亮就被活活拖死在了五丈原。蜀汉政权最为强盛的时代结束了。


成大事者,遇事处变不惊,这是一种难得的气度。


就像晚晴两代帝师翁同龢所言:


“自古以来贤圣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心静如水,处变不惊。”


就在今年5月份,当3U8633航班在万米高空中飞行时,驾驶舱右侧前风挡忽然掉了下来,舱内瞬间失压,舱内温度迅速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大多数仪器瞬间失灵。


就在这生死存亡的瞬间,机长刘传健镇定自若,凭借纯熟的飞行技巧和冷静的处理方式让飞机平安着陆,保住了乘客和机组人员的生命。


如古训言,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黄河决于顶而面不惊。


当你的生活突遭变故的时候,您更应该学会从容应对,处变不惊,才能拥有一颗坚强的内心,让自己一次次的化险为夷。




当非常之谤而不辩


受到他人的指责和恶语中伤时,不急于辩驳,这是一种胸襟。


人活在芸芸众生之中,就难免会受到他人的评价。我们无法阻止别人对于自己的生活说长道短,自然也无法阻止那些议论和嘲讽。


面对这些流言蜚语,给予解释,只会让恶人抓住继续伤害我们的机会;而不计较,不争辩,不纠结于一时长短,这些恶言恶语,才不会扰乱我们的心灵。


在新学宗师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之后,争议和诽谤充斥着他的官途,这其中不仅有江彬之类的小人嫉妒他的权势,更有人直接质疑他的学说。


但是王阳明却毫不在意,他将精力用在了修炼内心上,尽心尽力地传承“致良知”的思想,因为他明白“浊者自浊、清者自清”的道理。


“人贵在自我修养,假若自己确确实实是个圣贤之人,纵然别人都来诽谤他,也不会对他有任何损害,就好像浮云遮蔽太阳,浮云怎么可能对太阳的光明有所损害呢?”


当别人的唇枪舌剑刺向您的时候,于其急于澄清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不如保持一个大度,宽容的心态。自己坦坦荡荡,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真正有修养的人,即便面对别人的诽谤,也会保持着自己身上的君子之风,在谣言的漩涡中做好自己,不忘初心。


当我们的生活并不是那么顺心的时候,只要谨记这三句话,并且时时以此自勉,相信自己终将走出逆境,相信福报,终将回到我们身边。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5:10 | 只看该作者
王阳明:能克己,知进退,是人生最难的修行
2019
08/10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王阳明说:“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得力处。”


当一个普通人在经历挫折坎坷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无外乎就是“沮丧、愤怒、郁闷……”【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真正想控制好情绪,除了内心要坚强以外,对整个世界也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思想,开心地过好每一天。


王阳明心学教会我们要“此心不动”,不能被这一切所左右。鼓励我们像君子一样“无入而不自得”,但这也绝非是一个容易达到的精神境界。


要想做到“此心不动”,自身除了要有先天的强大定力以外,还得通过后天不断地修炼来强化内心。




1


人能为己、克己,才能成己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眼光见识不同,所做的选择也就大相径庭。


有的人挑的是砖头瓦块,有的人挑的则是金铜钢铁,还有人挑的是珍珠宝玉。这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价值意识。


人生苦短,我们要想活得更高级、有价值,就必须有辨识珍珠宝玉的眼光。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王阳明


从为己到克己再到成己,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慢慢走向佳境的过程。


一个人有“为己之心”并非是让他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而是要回归本心,致良知,不论前方多么坎坷险阻,绝不能轻易放弃。


有“为己之心”的人,即使春风得意,也能淡然处之,不为所动,经得起诱惑的考验;即使低迷失意,也能保持冷静,坚守内心,待云开之后方能看见明月。


王阳明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科举失意,他能“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大部分人在逆境面前都会自甘堕落,内心早已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他们越在乎成败和得失,就越陷入逆境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就真的变成了失败者。


都说成功往往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正因为他们敢于面对逆境,“不求他人,反求诸己”,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将逆境扭转为顺境,走向自己的成功之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过三句话,特别符合王阳明所说的“为己、克己、成己。”


第一句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当一个人有“为己之心”时,就能够不惧外界环境如何,只要内心足够坚定,一个人也能继续求索,勇往直前。


第二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有了“为己之心”以后,人会愿意克制自己,即使受苦受累,寝食难安,他也心甘情愿。


第三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只有先“为己”,在“克己”,那么“成己”就是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了。


正德年间,王阳明经历了非人的遭遇,那时“致良知”对他来说早已超出了伦理,战胜了生死。


王阳明南赣剿匪、平叛宁王等等取得的一系列军事成就,非但没有被认可,反而还饱受非议。


那些嫉妒他的宦官趁机安插罪名、散布谣言,像“暗结宸濠”、“目无君上”、“必反”等等六大罪名。【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此时的王阳明可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他依旧能够处变不惊,这都得益于他精神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强大。


后来王阳明又经历了江西之变,他才彻底明白了“致良知”能够将人带入到一种“不动心”的精神境界之中。




2


一进一退,是人生最难的修行


王阳明曾说:“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


生活中,人总是在顺境与逆境中周璇徘徊,大部分人在大悲大喜之后,不知何去何从,他们把握不好这个方寸。


顺境时洋洋得意,骄傲自满;逆境时则垂头丧气,自甘堕落!


一个人若是能做到在顺境时不喜,逆境时不悲,很好地拿捏这二者之间的方寸,并且用积极乐观地态度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那他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处理得恰到好处。


京城做官之时,王阳明与一位王纯甫的友人相处得很好。


他们经常谈天阔论,互相指正对方,共同进步。王阳明很真诚地对待友人,还会给他提一些中肯的建议。


但是在王阳明离开京城之后,他的这位友人却散播谣言,诋毁王阳明,还有他提出的“阳明心学”。


这件事情被王阳明的弟子知道了,他很是气愤,想要为老师打抱不平,于是便立即写信告诉王阳明关于王纯甫的所作所为。


但王阳明并没有为此事动怒,反而他还安慰自己的弟子,切莫与王纯甫斤斤计较,一味地计较只会让自己的内心更加愤怒,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怨恨之中,到那时后果就比较严重了。


太计较的人容易心胸狭隘,与其陷入困境,倒不如反省自己,通过“进德、修业”来提升自己。


晚清大臣曾国藩就是通过这两件事来不断地提升自己,以至于他从“天下第一笨人”逆袭到“天下第一完人”。


他还劝戒子孙后代,一定得将“进德、修业”作为人生的大事,这便是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同样在面对逆境之时,不同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有的人先不思考,心急火燎地去行动,本想尽快跳出逆境,殊不知这样做适得其反,只会将自己的处境变得越来越糟。


而有的人则是“致良知”,以退为进,不会贸然采取行动,最终他能够在逆境之中迅速成长,变得更加成熟。


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强大,除了看他是否在“前进”时勇往直前,更要看他能否在“后退”时耐住寂寞!


能前进,亦能后退,这才是人生中最难的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17:44 | 只看该作者
人千万不要唉声叹气,看完你就明白了
2019
08/10
08:00
国学慧语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养心


一叹穷三年..


.


从命理的角度上看,因忧闷、纠结、悲痛而叹的气,很可能使自己的元气呼出去,因此导致真气外泄。


元气都伤了的人,还能有好的事业财运、情感婚姻、健康的体魄吗?


所以朋友们要多感叹生活的美好,千万不要乱叹气,否则容易导致一叹穷三年。


另外,从现实角度说。叹,存在恶性循环,因为不顺,所以叹气,又因为叹气,选择放弃,所以没有激情,没有斗志,没有奋斗,没有成就,得不到重视,更缺少机会,导致更不顺。


所以,一叹穷三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富贵的人,要有富贵的心,就有富贵的嘴。人造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


但嘴巴很富贵者,往往子孙发达,门庭昌盛。我老家有个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个孙子都生了儿子。这也是祖上阴德。


人不要喊穷。喊穷的人是很贫贱相。人喊穷,就是不知足,或者要布施时,就舍不得拿出钱财来而喊穷。


这么一喊,上天就把穷的磁场给他了,结果就越来越穷。那人要富贵,首先要知足,知足是一种成就相。对什么事情都要知足,慢慢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富贵,否则都会越来越穷。


人不仅对物质生活,钱财要很知足。同时对周围的人,事情,都要知足。一个家庭中,互相抱怨,互相看不起,慢慢的这个家庭就衰败了。夫妻之间要互相知足。


你遇到什么样子的人,都是自己业力和福报。没有那个福报,想要找个大富贵的人来结婚,很难。人算不如天算,天就是命运,就是业力,人敌不过业力。


贫穷的人,就有贫穷相。贫是没有福德,穷就是没有智慧。没有福德,怎么能富贵呢。


世俗人常常为了蝇头小利,在争着,争到了人间的理,但输掉了自己的阴德福报,没有什么用的。所以人人都应该回光返照,看看自己的业障,这样比较好。




道德经说,道都是反过来的。要想成就,一定要反过来。比如说人人都以为为自己好,自己就会越来越好。殊不知,太为自己好的人,往往得不到福报,也就越来越差了。


相反的,不为自己好,就想着为别人好,那上天反而不会亏待他。而他慢慢的就会变好起来。


古人讲的,为一家的利益,就不必当官。当官是要为百姓想,这样当官才有意义。太为自己想的人,往往富贵不了。


佛教能发达,和佛以及祖师大德这种从不为自己想的精神有关。佛教为什么能保存两千多年,而且越来越旺。


祖师大德从来不为自己想,就为众生想。所以众生就懂得来报答他,庙宇破了,后人就能翻修。这也是证明了上天不亏待人。




比如说世俗人,像孔子的子孙到现代有七十多代。范仲淹被印光大师赞叹为孔子之后第一人,他为官为人,都很少为自己想,为自己一家族的利益想,而是为天下的人想。


所以他的子孙,不完全统计,有170多万人的后裔。也是子孙昌盛。


大道无私。西藏有句话:人为自己想时,就是灾难的开始。布施出去,不会少掉,相反的,布施了钱财,得到了子孙的昌盛。上天何曾亏欠过人呢。


无论境遇如何,希望朋友们要多感叹生活的美好,未来的美好,千万不要乱叹气,更不要哭穷喊穷,否则一叹穷三年、哭穷真变穷!


如果命运对你不公,你真的很穷,那么,你也要思考如何穷则思变,而不是把穷挂在嘴边,记住一念之处便是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2 10:14 | 只看该作者
孔子:真正智慧的人,看谁都顺眼
2019
08/12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国学生活」,国学智慧,美好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孔夫子告诉我们:真正智慧的人,看谁都顺眼。


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王阳明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当我们看到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人时,会比看到其他人更加容易产生厌恶。【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因为我们在同类人身上,可以更加容易的看到自己身上那些不愿承认的缺点。


我们眼中的别人,就是反应我们自己心灵的一面镜子。我们心中的美好和黑暗,都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感知。


当我们看别人处处不满意的时候,很可能就是在挑剔那个深藏在心灵深处的自己。


当我们看到一个不顺眼的人时,总想着改变别人是不对的。


真正智慧的做法就是沉淀下来提升我们自己,修好自己这颗心。




01


成熟的人,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


不管是谁都有自己的立场,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去看待事物,也是人之常情。可当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时,可能另有一番发现。


有位朋友和自己的老母亲住在一起,他尽心尽力地赡养母亲,可是对方还是不断地提要求,就轮椅这一个物件,家里已经为她购置了三部。


朋友因此有点委屈,自己和妻子都是发自内心的想去孝顺母亲,为何老人家会这样对待他们呢?


直到有一天晚上,妻子带着孩子回娘家小住几天,朋友睡在了距离母亲的卧室很远的客房里。


半夜母亲敲开房门,支支吾吾地问他是否可以睡到离自己的房间更近的书房去。


看着母亲寻求保护一般的表情,朋友瞬间明白了,母亲只是太过孤独,害怕自己被家人无视。


从那以后,朋友每天都会主动和母亲说几句话,这位老人家便不再乱提要求了。


立场不同,看到的世界也就不同。真正成熟的人总是懂得换位思考,多体谅别人难言的苦衷。




02


成熟的人,从不轻易评判他人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曾有一段清苦的日子。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的粮食用尽了,所有人饿了七天。幸好孔子的学生颜回从外面找回来一些米,正好可以煮饭。


就在米饭快要煮熟的时候,孔子看到颜回自己抓起一把米饭,偷偷塞进了嘴里。


孔子悄悄的离开了,他没有当场责问颜回,也没有和别的学生提这件事。


片刻后颜回做好了饭,将食物献给了孔子。孔子对他说:“就在刚才,我梦到了祖先,这锅还没有人动过的米饭,还是先拿来祭祖吧。”


颜回立刻拒绝了老师,直接承认了自己吃过这锅饭,已经不能拿来祭祖了。


孔子问颜回:“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颜回解释:“就在刚才煮饭的时候,房梁上有块灰尘掉进了锅里,我觉得直接扔掉沾灰的米饭太浪费了,只好把它抓出来吃掉。”


孔子知道事情的真相后,教育其它弟子们:


“平日里,我最信任的学生就是颜回。今天见到他抓饭,我还是会怀疑他偷吃,可见人的内心就是难以稳定的。


你们大家也要记住今天的事情,不要随便评价一个人,想要真正了解一个人,永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些时候,亲眼所见的事物也会蒙蔽我们。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应当从多一些思考和分析,少一些想当然的主观臆断。【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03


成熟的人,懂得接纳别人的不同


古人有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当然也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当我们遇到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唯有宽容才能利己利人。


在三国时期,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就任用了蒋琬主持朝政。


蒋琬的属下杨戏,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就连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言语不多。


有些人看不下去,就在在蒋琬面挑唆:“杨戏这样怠慢您,也太不象话了!”


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性格。如果让杨戏当众赞美我,这不符合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斥责我让我下不来台,他更是不好意思。


因此,他在我面前总是默不作声。其实,这一点也正体现了他可贵的人品啊。”


听到这一番话的官员都很钦佩蒋琬的宽容,后人更是称赞他:“宰相肚里能撑船”。


当我们看一个人不顺眼的时候,未必就是对方充满恶意,而是我们自己不理解而已。


所谓的幼稚,就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强迫别人去接受。


周围的人只要稍有不同的意见,就算是出自善意,也会被幼稚的人当做荒谬和恶意的。


而成熟的人,总是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和个性,从不擅自评价他人。


当我们看不惯一个人的时候,先不要妄自评价他的为人,我们不妨像蒋琬一样换位思考,多了解一下对方的弦外之音。




王阳明认为,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和人的时候,想要最聪明的做法就是破除“我执”。


那些客观,片面的评价和你心中对于别人的不满,根本不是真理,只是一种拖累内心的执念而已。


成熟,就是不断的去掉“我执”,学会包容和理解的过程。这不仅是一种有利于他人的善意,更是对于我们自己的一种提升。


此心光明,此生才会光明。多给别人一分理解,自己也能多收获一分内心的成长。


看谁都顺眼,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12:34 | 只看该作者
荀子名言68句,哪句令你印象深?
2019
08/13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


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7、公生明,偏生暗。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2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22、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23、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24、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


25、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


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篇》


27、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28、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友者,所以相有也。——《荀子·大略》


29、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荀子·劝学》


30、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荀子·荣辱》


31、怠慢忘身,祸灾乃作。——《荀子·劝学》


32、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以修身自名,则配尧舜。


33、小人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34、先义而后利者荣,先荣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35、见其可欲也,则不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则不顾及可害也者。是以动则必陷,为则必辱,是偏伤之患也。


36、是谓是,非谓非,曰直。




37、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荀子·议兵》


38、恶之者众则危。——《荀子·正论》


3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荀子·大略》


40、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荀子·修身》


41、田野荒而仓廪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夫是之谓国蹶。——《荀子·富国》


42、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4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44、务本节用财无极。——《荀子·成相篇》 —— 荀子


45、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


46、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47、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富国》


48、乱则国危,治则国安。——《荀子·王霸》


49、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荀子·儒效》


50、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51、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52、礼者,人道之极也。—— 荀子名言


53、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54、君戒专欲,臣戒专利。


55、酒乱其神也。


56、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57、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58、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59、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 荀子名言


60、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


61、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62、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63、积土而为山,乘之而后高,积水而为海,积之而后深。故圣者众之所积也。


64、恭敬,礼也;谦和,乐也;谨慎,利也;斗怒,害也。


65、公生明,偏生暗。


66、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6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68、天能生物,不能辨物也。地能载人,不能治人也。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圣人然后分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12:41 | 只看该作者
庄子五大人生境界,让你走向逍遥之境
2019
08/13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佛曰:“离苦得乐,人生净土。”佛家认为人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此八苦将会伴随着人的一生,而我们一生都是在寻求离苦得乐的过程。


其实不止是佛家,就连我们中国本土的道家也是如此,二者主张虽不同,但是在这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庄子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庄子一生中都在追求“无所待”的“逍遥”境界,他所想要的是一个绝对的身心自由,只是很可惜,从古至今,绝对的自由没有出现过。


因此,庄子提出了“齐物论”,既然身体无法达到绝对的自由,那为什么不从精神上着手呢?


庄周化蝶,蝶变庄周未必不可能实现!


按照庄子的想法,如果做到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和齐人我,便可达到“逍遥之境。”




1


放松心态,万物归一


“齐万物”其实是“齐物论”的核心,也是庄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


在庄子看来,世间万物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是本质相同,又都是齐一的,没有什么是非不同,所以,万物都归于道。


生活中不能因为自己经历诸多磨难而去怨恨他人,也不能因为家财万贯而去沾沾自喜,放松心态,迎合天道,足矣。


2


遵从本心,是非无错


有人的地方自然有是非,而是非的产生,在于人们心中对对与错的认知。


当两人发生争执时,我心中有我自己的想法,你心中也有你的认知,双方纠缠不出结果时,如果找个第三者评判,那也毫无意义,因为第三者的想法如果和你或者和我相同,那么他就没资格评定。


由此,庄子提出了“齐是非”的观点,事物归于道,而道无感官,无是非,如果硬要去分辨是否,最终只是不得结果罢了。




3


生死自然,无需留恋


《庄子》曾记载:庄子妻子去世后,庄子不但不伤心,反而高兴的唱歌,明朝“三言”作者冯梦龙因此批判庄子是个无情人,但他殊不知这是庄子所提出的“齐生死”理论。


在庄子看来,天道轮回,生死有命,这是件很平常的事情,自然孕育了人,人死后回归自然,无须为此悲伤难过,人们如果什么时候能将生死置之度外,恐怕就距离“逍遥之境”不远了。


4


人物合一,不受约束


庄子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认为当一个人的心境能够扩张到天地般宽广辽阔时,天地万物便会与人结合为一,而此时人也会领略到天地精神,庄子曾经做过一个化蝶的梦,醒来后他不知道自己是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自己,这个梦其实就是说的庄子“齐物我”,也隐喻出庄子的梦想——人与物能合二为一,不再受物质世界的约束。


这样的人生,在庄子看来才是完美的。




5


人际关系,顺应自然


人类自始至终都是群居生物,生活中,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要与他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用“礼”来处理人际关系,并且用“礼”来规范社会秩序,而庄子代表的道家则不然,庄子主张用“道”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是“齐人我。”


人生于自然,自然也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用刻意强求自己做某些事,凭自己的本性去做就好,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选择。


不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不能“己所欲,施于人。”


若是能做到齐万物、齐是非、齐生死、齐物我和齐人我,便能达到庄子所说的万物合一,逍遥之境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9-8-14 12:44 | 只看该作者
庄子:真正成熟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绪
2019
08/14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情绪不好,是你格局太小。


佳句


2018年10月,浙江有四个女孩在聚餐之后,因为抢着买单而发生了争执。最终竟然闹出了一人割腕,一人投河的悲剧。【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一时的情绪激动惹出来的祸端,也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


“冲动是魔鬼”,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头来只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


弱者才做情绪的奴隶,强者,早已戒掉了情绪,摆脱了支配。




情绪不好,只是格局太小


《庄子·山木》篇中有一个很形象的“虚舟”比喻:


一个人想乘船过河,正好对面有一艘船要撞上来,于是此人破口大骂,直指对方目中无人,不长眼。


可是当船真的撞过来的时候,此人才发现船上没有人,这是空船。刚才的满腔怒火,瞬间就消失无踪了。


让他愤怒的不是撞船本身,而是对面有没有人。


一件事情伤害到我们的时候,让我们愤怒窝火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面的人!


俗话说的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世界大了,什么样的人都有。”


人的通病,就是太容易钻牛角尖,太纠结于眼前小小的得失了。


如果我们能有“空船心态”,学会对事不对人,当然就会少一些纷争,少生点闲气。


人生在世,我们难免遇到几个奇葩,如果把自己的精力都用在和他们置气上,也太累了!


正如庄子说的:“不遣是非,与世俗处。”


别总想着靠争论说明是非,人生在世,谁也难保会遇到不顺心的事,看到不顺眼的人,放宽心态,一笑置之就算了。


一个人看不顺眼的人越多,他的格局也就越小。


真正有眼界,有胸襟的人,把那些糟心的人和事儿当成“空船”处理。


面对别人无意的冒犯,不必放大对方的恶意,更不必心怀仇恨,过去就过去了。


只有这样,人才能把精力放在更值得的事情上,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




情绪不好,只是不懂换位思考


庄子还有句话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一个人如果没有以自我为中心的陋习,也就不会因为一点小事火冒三丈。


反之,如果一个人太自自以为是了,别人稍微有点不顺他的意,他就会暴跳如雷。【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这个世界从不是专们服务于谁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


当我们看到两艘船相撞,如果我们能够问一句:“你没事吧?”,对方还会负气埋怨吗?


与人为善的胸襟就像是一艘空船,自己能够虚怀若谷,争端和非议自然也会远去。


庄子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虚己游世,虚己、忘己、忘掉私欲、偏见,这样才能不害物也不害于物,不害人也不害于人。


放下执念和偏见,自然可以事事想的通,事事看得开。




情绪不好,只是想要的太多


这世间的大部分苦恼,不过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想得到的越多,和世界的交集也就越多,自然会招致更多的矛盾和分歧。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如果我们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想法和欲望,自然会活得很累。


禅宗有一种特别的观念,他们认为过度的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来源。


在庄子将死的时候,他的弟子们都很悲痛,他们希望可以用最好的物质条件厚葬老师。


可是庄子却拒绝了,他劝说弟子们:“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你们为我打造最好的棺木,就是怕我的肉体被鸟兽吃掉,可是将我厚葬,我还是会被蝼蚁吃掉。


挥金如土,不过是将我从鸟兽的嘴里争抢过来,送进了蝼蚁口中,这又是何苦呢?


不如让天地做棺椁,让星辰做宝石,让我的灵魂潇洒自在地离开吧!


当我们削尖了脑袋追名逐利的时候,庄子却把这一切都看淡了。


生命是一场修行,应当越活越明白。


有人却舍本逐末,让自己成了物欲的奴隶,一辈子只为欲望活着。


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要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


倒不如将有限的生命活的精彩,至少在百年之后,能让自己问心无愧。




庄子说:“天下有至乐无有哉?”


真正的快乐是存在的,但它绝不是名誉和金钱就能带来的。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真正的快乐,是与自然的合一,是与天地和一。


物质的快乐总是一时的,只有精神的快乐,可以伴随我们一生。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13:51 | 只看该作者
孔子:只与智者争,不与傻瓜辩
2019
08/14
19:55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古语云:“只与智者争高下,不跟傻瓜论短长”。意思是说,跟智者争论可以增长才智;跟傻瓜争论却是惹一身的不快。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类事情:跟有的人谈得来,话语对口,而跟有的人却不行,明明你这么说,他却偏偏那么理解,到后来跟你吵起来了。


其原因可以概括为:智者争理,傻瓜争输赢。


1


只与智者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圣人孔子认为,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一定要算争的话就是比射吧!比射时,上堂射箭、射完下堂以及射后饮酒,都要作揖行礼。


这种争就是智者的争法,只有在名利面前保持德行,才能抗拒诱惑,从而不被冲昏头脑。


有智慧的人,不会在意一时的得与失,也不会过于注重输赢,即使输了,他们只是淡然一笑,绝对不会上纲上线,因为他们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


爱争论的人,往往成不了大气候,他们喜欢对每一件事情都锱铢必较,唯恐自己落了下风、得了亏。


然而,他们由于经常被眼前的事蒙住双眼,即使双目如炬也看不长远,所以只是活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一生都在“蜗角之争”。




《论语》第九章,对“争”做了很好的说明:


子贡和颜回,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年纪相近,颜回比子贡年长一岁。


孔子当面跟子贡说,:“你跟颜回比,谁比较厉害?”子贡回答老师:“我啊,我哪里敢跟颜回比较!远望他都不敢!”他接着说:“颜回,闻一以知十。”


意思是说,颜回听一件事情、或一个道理,可以知得周遍圆满。“我呢?听一个事情、一个道理,可以举一反三”。他们的对话,孔子听后都感到自愧不如。


从这一章的对话里,道出人与人之间究竟要比什么?


这种比较是一种良性竞争,让比较差的可以见贤思齐,带动学习的风气,所以这种比较是最上乘的,它可以让一个人进步。


让人进步的争论,正是智者之间的争论,这种争论已经超脱了口角之争,上升到了智慧的层面。


相传战国时期的商鞅,在朝堂之上舌战群臣,用智者的辩论,说服了反对他变法的王公贵族,最后,在商鞅变法的推动下,秦朝国富兵强,统一了六国。


智者之间的争论,是智慧的碰撞,是灵感的闪耀,更是埋下慧根的契机。整部《论语》都是对话式的,孔子与弟子们正是通过不断的争论,才诞生了很多传世哲理。




2


不与傻瓜辩


《子贡问时》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落叶。有一位绿衣老者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绿衣老者说:“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子贡觉得绿衣老者的问题很简单,便笑着回答道:“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一年只有四季”。


绿衣老者却气冲冲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子贡毫不示弱说:“三季!!!”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来人听此,大笑而去。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所教有别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


“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


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


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待像绿衣老者那样的人,我们就不要与他争辩了。


一来受环境影响,你们格局不同;二来,对于固执己见的人,即使你说的是对的,他也听不进去。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孔子回答道:“那就是‘恕’吧!”


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在我们眼里不讲理的人,这种人其实是格局不同,对待这样的人,我们不必与他争论不休,不妨宽恕他。


古语有言:“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生活来日方长,不妨学会忍让,言语之争,争的是一时痛快,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反而助长自己的脾性。所以,遇到格局不如自己的人,不妨退后一步。


愿你今后的生活的圈子里有许多的智者,愿你懂得退让,不与傻瓜争,便赢得了人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12:16 | 只看该作者
庄子:善忘,也是一种智慧
2019
08/14
21:41
老子道德经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记性太好,也会成为人生的一种负担。唐代柳宗元在《蝜蝂传》中记载了一种好负重物的小虫子,爬行时遇到东西,总要捡起来,抬起头来使劲地背上它。


蝜蝂走的越远,背的东西就越重,即使疲劳到了极点,它还是不断的增加背上的东西。


即便是人们同情它,将它背上的杂物拿掉,这种小虫子仍旧会背上新的东西直到累死自己。


不懂得放下压力,忘记痛苦的人生,终究是可悲的。正如古人所说的:“不能忘身,不可以学道;不能忘心,不可以学道;不能忘世,不可以学道。”


善忘不是健忘,而是历经千锤百炼之后的领悟。




物己两忘,才能轻装前进庄子曾说过:“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谓入于天。”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无一不是来自内心的,心中想什么,眼前就会看到什么。所谓的忘我,同时也是忘物,唯有物我两忘的状态,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回归最初的纯洁。


唯有物我两忘,才可以让人“入于天”,而“入于天”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超人境界。烦恼天天有,不捡自然无。适当的忘记,是为了迎接全新的自己。


对此,庄子曾经说过:“忘足,履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知忘是非,心之适也。”


忘记自己的双脚,鞋子就会变得舒适;忘记自己的腰,腰带会变得舒适;同样,人若是忘记了是非和伤害,自然会觉得心中光明轻快,眼前鸟语花香。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忘不了昨天的是是非非,今天早上的太阳就不能洗去昨夜沉淀在心里的风霜。


忘记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拥抱新生活的智慧。


物己两忘,忘却是非,释放心灵的重负,重新审视自己脚下的路。


人生本就是一场马拉松,赛道还很漫长,我们不妨轻装前行。




忘怀生死,才能简单快乐人这一辈子,生是自我的延续,而死则会让一个个体回归沉寂和终结。


对于死亡,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会有本能的恐惧感。庄子则不然。


他将生死,看成是一场美丽的轮回,死亡,也不过是忙碌的生命回归了沉寂,回到了天地之间而已。


看似终点,又回到起点。不必太过唏嘘感伤,就像春华秋实一样,只是自然的一部分。


对于生死,庄子曾说:“相忘以生,无所终穷。”忘怀生的确幸和死的恐惧,将心灵与道结合,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结束”和“失去”。


有一天,庄子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友惠子前来吊唁,发现庄子正坐在自家院子里,敲打着木盆唱歌。


惠子说:“妻子为你生儿育女,与你朝夕相伴,如今她死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怎么能鼓盆而歌呢?”


庄子告诉惠子:“不是这样的,我的妻子死去了,我怎会不伤心!


然而当我想到自己的妻子在出生之前本就是不存在的,甚至曾经没有形体,也没有气息。


是这悠悠天地的变化产生了气息,气息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生命走到尽头,又会重归沉寂,这就像是春夏秋冬的交替一般。


现在我的妻子安静地回到了天地间,我却痛哭不止,这是与天地大道不不符的,因此,我唱起了歌。”


佛曰:“众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庄子面对生离死别可以如戏超脱,自己却没有因此随便的活,对于庄子而言,看破生死,只是为更加超然,快乐的看待人生。




相忘道术,才能明智开悟。庄子曾说:“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有一天,庄子路过一处干涸的水坑,他看到两条小鱼正在用涂抹浸润彼此,艰难的维持着对方的生命。


庄子感叹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这两条小鱼儿于其苦苦支撑着彼此,不如忘记对方,去寻找各自的大江大河。


而真得了道的人,也会忘记自己的道。而人遨游在大道中,也会忘记一切,专心投入,所以说“相忘乎道术”。


真正得道的人,绝不会每天都像是掉书袋一样,刻意地引经据典,张口闭口无不论道。


真正的得道之人,他们看上去总是很普通,和你我也没有什么差别,他们分智慧,体现在最朴素的言谈举止中。


道家是思想太过高深玄妙,千百年来,不乏遭遇误读。


老子说:“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现代人大都把这一思想理解成一种“愚民”政策,这可就贻笑大方了!


老子的本意是:圣人治理天下,正是要让百姓拥有圣人的胸襟,“虚心”“纳物”“弱志”“得道”,从而成就“人相忘乎道术”的世界。


都说“难得糊涂”,其实不难。真正难的,乃是清醒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人生在世,我们都是不断的记住和忘记之中度过的。一味地沉迷于过去的回忆,心就会被压力填满。


心中太满了,就很难装下新的快乐,迎接新的希望。学会忘记,你才能开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2:18 | 只看该作者
鲁迅:所有的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2019
08/17
07:06
散文诗歌诗词悦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一杯茶,一部手机,一份好心情。经典散文精选美文,我们一起品读。


本文来源于:儒风大家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坛都有很大的影响力。


很多人夸他是天才。


他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写作上了”


成绩,都是一点点做出来的。


所有的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人为什么要自律


导演姜文拍摄《邪不压正》的时候,谈到为什么要选彭于晏做主角。


他说:彭于晏的身材比古希腊的雕塑都漂亮,一看就是在健身房下过苦功夫的,他一定极度自律。


而自律使人自由。


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只有能够控制自己,才能拥有选择权,掌控自己的人生。


鲁迅和许广平结婚之后,搬到上海。


上海当时的物价很高,而鲁迅却丝毫不受影响。


他平日总是穿普通布制长衫、棉袍,脚踩老式中国布鞋。


平日自己一个人外出,经常搭公交或步行,很少叫车。


至于吃则更不讲究,虽然喜欢吃点‘老酒’,但下酒之物不过菜蔬、豆腐干、煮蚕豆、花生之类。虽然烟瘾很大,却长年吸劣质烟,好烟只用来待客。


“鲁迅家中任何杂物,包括一张包装纸,一小載绳子,都不会轻易丢掉,都要物尽其用。”


很多人问他为何这么“抠”。


他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如果耽溺于日常生活的享受,势必要增加生活的成本,那可能就要被迫去写不想写的稿子,去教不想教的课,去参加不想参加的活动。


克制自己的欲望,是自律的第一课,享受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东西,才能不被欲望拿捏。


现在很多人喜欢用“花呗”“白条”“借贷”,提前透支自己的信用卡,去消费奢侈品。


结果弄得自己背一身债务,失去换工作的自由、旅行的自由、学习进步的自由。


这就是一个人为什么要自律的原因,就是简简单单地为自己以后能真正自由一点,身体和灵魂都自由一点。




所有的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优秀的人,都很自律,因为他们太拼命,连老天也不愿辜负他。


鲁迅不仅在生活上自律,在工作上更是勤奋。


鲁迅每晚会客之后,都要半夜了,别人都睡下了,他依然在工作,别人都要起床了,他才开始“小憩”。


日常没有娱乐和消遣,只有无尽的写字、查资料。


萧红说:鲁迅先生经常是在椅子上翻翻书就是休息了。


在上海的时候,鲁迅非常高产,平均两天写一篇杂文,后来这些文章辑成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三个集子。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别人优秀的样子,却往往忽略了他们为此付出了近乎自虐般的努力。


在别人出去玩乐、喝咖啡的时候,鲁迅在书房写稿。


别人在睡懒觉、郊游的时候,他还在写稿。


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


正是极度的自律,让鲁迅获得了金钱上的自由,免于物质生活的窘迫。


正是极度的自律,让鲁迅得以获得了精神的自由,成为当时青年的精神领袖。


正是极度的自律,才成就了这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




越自律,越优秀


人和人的差距是一点点拉开的。


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就可能达到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


鲁迅小时候,家道中落。


年幼的鲁迅一边到学堂上课,一边要给父亲买药。


有一次早上上课,因为买药耽误了,鲁迅迟到了。


先生把鲁迅骂了一顿。


鲁迅也没有争辩,默默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


以后的日子,父亲的病更重了,家里的担子更重了。


天不亮小鲁迅就要起床,奔波在当铺和药店之间。


但是鲁迅却再也没有迟到过一次。


童年的经历,让鲁迅在时间的规划和处理上,都极为严苛。


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自己的时间就是慢性自杀。


他是少有的不拖稿的作家。


他很少消遣,因为他觉得那是在耗费生命,他总是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每个人都可以决定自己怎样活,有的人自有散漫,有的人全力奔跑。


而人生到最后,能够登顶远眺的人,都是那些心无旁骛,一直往前走的人。


只有自律的人,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没有近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越自律,才能越优秀。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5:06 | 只看该作者
这仅100字的家训,让家族兴旺800年
2019
08/17
07:06
散文诗歌诗词悦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一杯茶,一部手机,一份好心情。经典散文精选美文,我们一起品读。


本文来源于:读散文赏美文dusanwen.cn




范仲淹


范仲淹先生从小就有救人救世的大志,一生积功累德,不疲不厌。


范仲淹死后,他的子子孙孙代代相传,到民国初年,八百年不衰。


印光大师说:中国八百年不衰的福报只有三个人修得。第一是孔夫子,第二就是范先生。让范家兴盛八百年的奥秘就藏在下面的《家训百字铭》中。






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


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过境。


无论是孝道也好,丹诚也罢。都是慈悲的体现,慈悲是没有度量,没有尽头的。


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注重孝道和慈悲,才能团结齐心,创建和美家庭。






勤读圣贤书,尊师如重亲;


礼义勿疏狂,逊让敦睦邻。


“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我们平时能够勤学苦练,一旦真正用到知识的时候,也不会惊慌失措。读书很重要,尊敬师长更重要,我们应该向敬重父母一样尊敬师长。


遵守礼仪,谦逊忍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唯有谦逊忍让,用宽厚和善的态度,做事才能事半功倍,也能促进邻里和睦。


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谦卑宽厚,能够彬彬有礼、友好待人,才能广结善缘,赢得福报。






敬长舆怀幼,怜恤孤寡贫;


谦恭尚廉洁,绝戒骄傲情。


尊老爱幼历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同样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德。大至一个国家,中至一个团体,小至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体恤鳏寡孤独与弱势群体的精神。


“满招损,谦受益”,我们为人处事,要具备谦虚与廉明的品质,千万不要骄傲自满、恃权傲物。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尊老爱幼、富有同情心,能够戒骄戒躁、谦恭廉明,才能树立威信,为人信服。






字纸莫乱废,须报五毂恩;


作事循天理,博爱惜生灵。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做事要顺应天理,做人要博爱一切众生,不能干出伤天害理、荼毒生灵的勾当,否则就会有恶报。


这二十个字,是范仲淹告诫后代们要知道勤俭节约、怀着感恩的心,能够顺应天理、慈悲为怀,才能广种资粮,普利群荫。






处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


八德:即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处世的基本操守。“儿孙坚心守,成家种义根”,这两句是对前面家训的总结。


“创业容易守业难”,这同样适用于持家,一个家业的操持与发展,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后世如能谨遵前人教诲,以家训为戒,才能将家业继承得更好,将家庭操持得更好。


这二十个字,是告诫后代们要切记前辈训诫,精进勤勉,遍施善行,才能发扬祖业,有所作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15:11 | 只看该作者
庄子:人唯孤独,方能出众
2019
08/17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庄子说:“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至贵。”


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因为生而不同,所以难免会感到孤独。


于是我们看到狮子一般的强者都在独自行走,只有牛羊那样的弱者,才成群。


孤独会让一个人变得出众,而不是合群。【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孤独,让我们更加强大


楚王派人来请庄子出任相国,而彼时的庄子还在钓鱼。


庄子给楚王的使臣讲了一个故事:


我听闻,楚国有一只活了三千岁的神龟,死后尸体被供奉在庙堂之上,受到朝拜。


你认为,对于这只乌龟而言,是死后供人朝拜更开心,还是活着在泥浆里摇尾巴更快乐?


使者回答:“自然是在泥水里摇尾巴比较自在。”


庄子笑着说:“那么诸位请回吧!我也想在泥水里摇尾巴。”


享受孤独,就是不去牺牲自己的感受迎合他人。


有时候,心灵的自由,可以胜过他人口中的功名利禄。


学会高质量的独处,也是享受自己的人生。


高质量的独处,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满足和欢愉,他与物质无关,与利益无关,而是一种修行。


有一句古训是这样说的:“小隐隐于世,大隐隐于野”。


最好的修行不是在深山古刹中,让自己独处的时间精致到极致,也不失是一种隐逸之风。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孤独可以使人能干,也可以使人笨拙。”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政治理想和才华不被君王所接受,甚至在当时的政坛上受到了排挤。


孤独和质疑充斥着他的一生,也造就了他的一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屈原诗作中浪漫的故事和瑰丽的色彩,才会愈发感动人心。


经历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孤独也可以成就一个人的才华


懂得享受孤独的人,才懂得如何让自己的灵魂变得强大。




孤独,让人灵魂高贵


《惠子相梁》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惠施在梁国做相国的时候,庄子准备去拜访惠施。


有个好事的小人挑拨惠施:“庄子这一来,是想取代您,当相国呀。”


惠施当然是不不愿意的,立刻派人在全城搜捕了三天三夜。


庄子非但没有害怕,反而主动找到了惠施,他说:


“你知道南方有一种叫做鹓鶵的鸟么?


它从南海飞往北海,没有梧桐树就不栖息,没有竹子的果实就不进食,没有甘美的泉水就不饮水。


这个时候,猫头鹰抓住了一只腐鼠,它仰头看着鹓鶵正好飞过,从喉咙里发出‘喝’的响声来保护自己的食物。


你今天这个样子,不正是在用梁国来吓我么?”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不是每一颗星星都喜欢闪耀在夜空里,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相同的志向。


有这样一个女孩,她不爱打游戏,也不喜欢追星,最喜欢的东西竟然是诗词和古典名著。


就在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这个女孩却将2000首古诗烂熟于心,经典名句信手拈来。


这样的女孩或许不会成为闺蜜圈子里的那个人气王,却在高二的时候收到了北大抛出的橄榄枝,高三的时候考上了清华。


这个女孩,就是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夺冠的武亦姝。【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不要总委屈自己的才华去迎合大众,你有自己的世界,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未来。


孤独可以让人更加了解自己,更加明白自己这辈子擅长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


目标明确的人,自然不会因为一只小老鼠,就放弃自己心中的醴泉。


人格本无贵贱高低,但是心灵却有不同层次。


别人眼中的踽踽独行,也可以是一场属于智者的精神狂欢。


孤独,使人的灵魂格外美丽。




孤独,让我们认清自己


庄子讲过一个关于空船的小故事:


从前有一位船家正在摆渡,突然被迎面而来的另一艘船撞上了。


船家自然很恼火,他对着撞过来的船大声谩骂,后来却发现这是一艘空船。


船家的火气顿时消散,反而大笑起来。


庄子说:“唯至人能游于世而不避,顺人而不失己。”


所谓孤独,并不是要我们消极避世,而是要求我们磨炼出空船孤舟一般的心态。


心中无我的人,就像是水上的孤舟。自己享受着孤独,也不会触犯别人。


放平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不需要待人太过苛刻,更不需要对待自己太过放纵。


我们独自一人来到这世界上,最终也会独自一人离去。人生,不过是个不断与自己和解的过程。


苏轼在刚刚被贬谪到黄州的时候,心中自然也是苦闷的。


除却在政坛上饱受歧视的孤独,更有贫、病、惧三座大山压着这个还来不及老去的中年男人。


可是他没有被眼前的窘境击倒,而是率领全家大小在坎坷坚硬的山石和荒草间耕种,苦中得乐为此地命名东坡,开始自称东坡居士。


此外,他还在山坡上盖起了一座小草棚。每年冬天就独自去画雪景,还给草棚起了雪堂这个浪漫的名字。


独处,让人自省,让人知道要与命运和解,正是需要一份波澜不惊的心态。


渐渐地,苏轼学会了豁达随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潇洒的一位文学家。


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


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却能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


高质量的孤独,永远胜过低质量的随波逐流。


我们永远无法改变世俗,但世俗也别想轻易改变我。




孤独,让我们出众


庄子在《逍遥游》里写了关于鲲鹏的故事。


北冥的鲲可以化作翱翔天际的大鹏飞往南冥,此鸟一日就可以飞行几千里,双翼就像天际的云彩一般宽大有力。


蜩与学鸠却要嘲笑鲲鹏:“我们飞翔数仞之高,在蓬草和树枝之间翱翔,这就足够了,何苦要飞往南冥呢?”


每个人的格局不用,想法和做法自然也会不同,蜩与学鸠不懂鲲鹏身上的责任,鲲鹏自然也看不上翱翔蓬蒿之间的“自在”。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人生本来就是一场从北冥飞往南冥的旅程。你的世界,他们不懂。


这世界上,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很多事也只能独自完成。


与其在虚妄的热闹中迷失自己,不如坚守本心做好自己。


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苦苦独行,很少有人懂得感同身受。


耐得住孤独的灵魂,总会更加强大。


越是有才能,有梦想的人,就越能享受孤独,利用孤独。


而那些没有勇气面对孤独的人,只能折断自己的羽翼,在粗俗的谈资中泯然众人。


苏轼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谪居生活: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独或许冷清,但是并不可怕,每只孤鸿的翅膀之上,都会洒满纯洁的月光。


没有什么比不被打扰的孤独更加锻炼人,更加成就人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时间将磨平我们的棱角,经历也能教会我们在独自一人的时候笑对人生。


等你遍历人生,你就明白,人唯孤独,方能出众。请您转发分享,弘扬道家传统文化!【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12:12 | 只看该作者
王阳明:内心不极度渴望的东西,它不可能轻易靠近你
2019
08/18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王阳明


一个人最珍贵的东西不在外在,而在内心。


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成功的机率才会比常人高!


王阳明内心足够强大,不管是被贬入狱,还是遭乡民排斥,他都能做到“此心不动”,最终成为一代圣人!【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1


此心光明


人的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将它释放出来,从而成功。


王阳明弟子中有一位叫徐樾的,他很坚定的表示自己在静坐中已经得到了心学的真谛。


于是王阳明让他举例,可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接连十几个例子之后,徐樾已经无例可举了,却还没让师父满意,因此他极度沮丧。


王阳明见状便指点他,因为你太执着于某一事物,才会如此。


可徐樾还不太理解。


王阳明继续指着蜡烛的光给徐樾看:“这个是光,船外湖面上也是光,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光!你一定要记住,光不只是在蜡烛上。”


徐樾兴奋的说到:“老师,我懂了。”


蜡烛虽然能发光,但是它却代表不了光,光还可以在太阳、月亮等等发光体上。


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是:“只要心中有光,那么所到之处就都是光明的!”


王阳明在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意思是当自己的内心充满光明时,就能够穿越荆棘和黑暗,来到舒适美好的世界,根本不需要多说什么!


内心光明了,你所生活的世界也就跟着光明了。




2


立志专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


“志”中有“心”,就代表从心底里想要追求这个东西。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成为圣人,在他看来人生的第一等事就是“读书做圣贤”。


尽管家人不理解,他依旧坚持自己的这个志向,奋勇向前,从未动摇过。


古人常说要“安身立命”。我们要学会主动立下志向,为将来打好基础,这样才会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


立志而圣则圣,立志而贤则贤。——王阳明


你立的什么志向,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正因为你所立的志向是内心渴望的,才会拼尽全力去实现它。


你播的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的果实。你的人生如何,取决于你的内心。


当你内心极度渴望做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拼尽全力去做,即使一路坎坷,也绝不放弃,直至成功!【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3


事上磨炼


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王阳明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实践比理论更重要。遇到事情只有不断地去磨练,才能做出成绩来。


我们每次静坐时会想着:遇到事情的时候,该怎么办?是不是轻轻松松就解决了?


但实际上遇到事情脑子就一片空白,又烦又乱,不知如何是好……


很多事情与己无关时,一副看戏的模样,一旦与己有关,就会自乱阵脚,手足无措!


因此王阳明提出:“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也就是说,我们要多去实践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才能在遇到困难时,临危不乱,泰然处之,最终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不过事上磨练,到底在磨练什么呢?王阳明心学中提出“心即理”,就是要让我们去磨练自己的“心”。


心学的精髓正是“知行合一”。只有把知道的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才能将事情做好、做精、做到极致!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未完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5:5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史记》中的十大名句,内含大智慧,值得收藏
2019
08/19
12:34
最美诗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称为“二十四史”之首,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今天我们来欣赏一下《史记》中那些富有大智慧的经典名句。




1、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天下人吵吵嚷嚷,嘈杂喧闹,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来;天下人碰碰撞撞,拥挤奔忙,都是为了各自的私利而往。


2、祸不妄至,福不徒来。——《史记·龟策列传》


译文:灾祸不会胡乱发生,幸福不会凭空到来。




3、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4、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相马者往往因为马瘦而看错马的材质,相人者往往因为人穷而忽略人的才能。




5、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译文:应当采取果断行动时没有果断采取,贻误了时机,反而会遭受到祸乱。


6、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史记·赵世家》


译文:终极的品德的人是不会与平常的俗人合流的,能成就极大功业的人是不会和众人谋划的。




7、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彊。——《史记·商君列传》


译文:能听之于耳,虑之于心叫作聪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谦虚克己,叫作强者。


8、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译文:能做的人未必能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




9、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因为贫困而求尽快致富,那么务农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


10、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史记·苏秦列传》


译文:做事之**虑不成熟,到后来就可能发生大灾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2:07 | 只看该作者
读名著也有三重境界:春风十里,不如坐下读书
2019
08/21
10:47
善本古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春风十里,不如坐下读书。


昔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古往今来,经典名著给人们无数文化滋养的同时,其深刻内涵、经典表述等,也留下了一道道阅读的难题。对很多人来说,面对名著有时便如见宝山而难窥其径,书虽好而不知从何入手。


历史上,很多名人总结了大量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梳理起来看,似乎可以从培养阅读兴趣、深得阅读之乐以及化名著为己用三个层次来探讨。


初时,必九回而不折


人人都知道,经典名著是人类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可是对一部分读者来说,阅读名著却显得非常困难。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的现代人,在手机上刷个屏,暇时读读微信文章、浏览一下时讯信息,并非难事,但是要静下心来攻读大部头著作,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并非易事;还有一些人数度鼓起勇气,买回经典名著,每每发现实在难以坚持,不得不束之高阁。更有人在苦寻,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人们快速入门读名著呢?


作家梁鸿对本报记者说,其实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那就是严肃阅读,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要妄想会有什么捷径,“真正的阅读就是有难度的阅读,这一点读者一定要有心理准备,不要想省心的捷径,因为名著是关于人类最深刻思想的语言表达,其本身就是有难度的,有品味的作家也不可能放低标准去迎合低层次的趣味。”


的确。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纵览名人的读书方法,虽然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大多强调从一开始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严肃阅读吃苦头的准备,是名著阅读的第一步。比如“苦学法”“八面受敌”极优读书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大都提出了苦学、勤读的观点,强调“读破万卷自通神”。


“这种严肃阅读不是指一定要端端正正地坐在书桌前才叫读书,当然可以选择坐着甚至躺着等各种姿式,还可以一边焚香、煮茶、喝咖啡,但是,要从心底怀有一份对阅读的尊敬严肃之情。”梁鸿说。


朱光潜曾说:“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


不过,要刻苦读名著并非意味着一些简便易行的普及入门方法完全不可取。事实上,由于名著往往凝聚着作家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对时代的严肃思考和独特看法,主题重大,意义深远,因此往往显得沉重,让初读者产生害怕心理也是难免的,这时面向大众的普及介绍也是有必要的,各种名著的导读,甚至翻拍成的影视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帮助人们去认识名著,进而喜欢上名著。


“但是,仅仅停留于故事情节和梗概式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最初的概念之后,要下苦功深入研读才会真正有收获。”梁鸿说。


既而,深谙阅读之乐


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后,人们便能更多地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翻译家冯亦代说,我在看书时,每逢看到好处,不免自己的身心也进入书中的“角色”。好像演员在舞台上演戏,演到好处,不由得为所饰剧中人的“角色”左右。


历史学家麦考莱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经典阅读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对人们理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阅读经典名著,坚持是非常重要的。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击,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最终,进得去更出得来


勤读经典名著是好事,但是拘泥于书,就会食古不化。


朱光潜说过一句话: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


相应的,冯友兰也说过,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经典名著的作者也是人,不是全知全能,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正确的意。


“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冯友兰的读书经验,诚可为人们所鉴。


“大众与阅读的亲密接触,离不开外在的推动,也离不开大众对阅读内在的需求。”贵州省社科院王路平教授这样说。他认为,不管是什么人,都要想办法去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否则便是这个世界上无根的流浪儿,“要做到这一点,唯一的方法便是拿起名著,深度阅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4-20 15:53 , Processed in 0.07748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