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瘦头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菜根谭》连载”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7-7-30 08:51 | 只看该作者
警世言!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瘦头陀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7-7-30 19:32 | 只看该作者
  297.求心内之佛,却心外之法   Q" l  T4 v" f" b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
- k4 ~) A& r; z2 }' b  ^6 o  【大意】
6 Z9 q0 Z7 |( n  r  刚一踏上竹筏,就能想到过河后竹筏就没有用,这才是懂得工理不为外物所牵累的道人;假如骑着驴还在找另一匹驴,那就变成了典型的既不能悟道、也不能解脱的和尚。
& x) g+ d9 }) O1 i$ q" A. i  298.以冷情当事,如汤之消雪
8 l, Q! n9 B1 Y+ q  权贵龙骧xiāng,英雄虎战,以冷眼视之,如蚁聚膻shān ,如蝇竞血;是非蜂起,得失猬兴,以冷情当之,如冶化金,如汤消雪。
) |# }" ?* P! p1 G  【大意】
+ {/ J# [# ~/ i( C; ?  有权势的达官贵人,像龙飞一般表现气概威武;有力量的英雄好汉,像虎奔一般打斗一决胜负;其实这种种情形如果冷眼旁观,就如同蚂蚁被膻腥味道引诱在一起,也像苍蝇为争食血腥聚集在一起,同样都是看了令人感到万分恶心的局面。是非成败就宛如群蜂飞舞一般纷乱,穷通得失就宛如刺猬竖起的毛刺一样密集,其实这种情景如果用冷静头脑来观察,就如同金属熔液注入了模型自然冷却,又如同雪花碰到热汤自然立刻会融化。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7-7-31 19:44 | 只看该作者
  299.彻见真性,自达圣境
* B% k# e' }+ y0 [  羁jī锁于物欲,觉吾生之可哀;夷犹于性真,觉吾生之可乐。知其可哀,则尘情立破;知其可乐,则圣境自臻。 ( M9 E4 h) c1 ~/ K1 N' I
  【大意】
; j: m! ~6 n. q) \  }" C4 i  一个终日被物欲困扰的人,总觉得自己的生命很悲哀;只有留恋于纯真本性的人,才会发觉生命的真正可爱。明白受物欲困扰的悲哀之后,世俗的情怀就可以立刻消除;明白留恋于真挚本性的欢乐,圣贤的清高境界自然到来。 . N5 f. g9 s5 l! H+ ^+ N
  300.心月开朗,水月无碍 ; U. s4 P& x9 T3 \" [, |* _, P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 _7 \  ~. D$ F  T1 {9 _# R* k  【大意】 0 O. X' E1 ]0 o
  一个人心中假如没有丝毫物质欲望,那就像炉火化雪和阳光融冰一般快速;一个人假如能把眼光看得远一些,面前自然会呈现一片空旷开朗的景象,宛如皓月当空月轮倒影在水中一般宁静。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7-8-1 21:13 | 只看该作者
 301.野趣丰处,诗兴自涌
4 X3 b/ L( g9 j" q. |  诗思在灞bà陵桥上,微吟就,林岫xiù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 $ e2 [8 e. U( `: u
  【大意】 7 V5 U+ Q0 o# G' x! c& h
  诗的灵感应在寂寞的原野上出现,当文思奔放、诗性大发时,连周围广大的山林也感染上了诗意;大自然的情趣荡漾镜湖之间,当独自漫步在湖边时,清澈的湖水倒影着层层山峰,那种景色最能令人陶醉。
5 c/ S% `3 v# |  v- X2 {, j& h  302.见微知着,守正待时
: {$ r$ T, I2 ]# A0 I# ~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9 c+ U$ [0 c, u7 }! v
  【大意】
2 x6 z5 W) s+ `( F7 R" K$ U  一支隐伏很久的鸟,一旦飞起来必能飞得很高;一棵开得很早的花木,等到凋谢时也必然凋谢得很快。人只要能明白这种道理,既可以免除怀才不遇的忧虑,也可以消解急于求取功名利禄的念头。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7-8-2 19:40 | 只看该作者
  303.森罗万象,梦幻泡影
$ D1 ]* r) |; o- V& j9 }  树木至归根,而后知华萼枝叶之徒荣;人事至盖棺,而后知子女玉帛之无益。
; q7 v* M. r8 e! x8 i1 O+ d  【大意】
8 b  \, u0 b7 N* V  树木每当到了冬天就落叶归根化为腐土,这时人才明白茂盛的枝叶、鲜艳的花朵只不过是一时的荣华;人一直到了将死的时候,才知道子女钱财的毫无用处。 $ D! L" s6 |# b* c
  304.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 \9 w8 w- ]/ E8 f4 o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徇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chái善自修持! 3 b- w0 C/ ]3 e$ L% ]; Z
  【大意】 * }6 I2 s2 j+ c1 i' e3 ~3 y. M
  既然空并不等于虚无一切,真并不在于对具体事物的把握或放弃,请问佛祖,怎样才能达到涅盘(最高)的境界。(佛祖说)人活着是苦,死也是苦,纵欲是苦,绝欲还是苦,不如像我辈心无外物,自我修炼以求明心净性,通向涅盘境界。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20:02 | 只看该作者
  305.欲望虽有尊卑,贪争并无二致 : x( u/ N+ ~% e  w$ [6 B& }( h2 M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人品显渊业,而好名不殊好利;天子营家国,乞人号饔飧(yōng sūn),分位霄壤也,而焦思何异焦声。
; f$ o+ l- f" \5 J+ S4 f( c  【大意】   [3 l' d4 D5 j2 J
  一个重视道义的人,能把千辆兵车的大国拱手让人;一个贪得无厌的人,连一分钱也要争个你死我活,就人的品德来说真是天渊之别。但是一个重视道义的人喜欢沽名钓誉,和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喜欢金钱,两者在本质上并没什么不同。当皇帝统治的是国家,当乞丐为的是讨一日三餐,就地位而言确实有天渊之别,但是当皇帝的苦心焦思和当乞丐的沿门乞讨,其痛苦情形又有什么不同呢?
, D( n' G3 a9 K) o6 l/ W* p  306.毁誉褒贬,一任世情
, w, _) l+ f- J( Q0 f( P5 A* Y% Q3 r  饱谙世味,一任覆雨翻云,总慵开眼;会尽人情,随教呼牛唤马,只是点头。
/ e: _  b' b' ?: K; d  M  【大意】 ! ^7 [7 f6 L" G! p
  一个饱经风霜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人,不管人情冷暖或世态炎凉如何反复变化,都懒得再睁开眼睛去过问其中的是非;一个看透了人情世故的人,对于世间的一切毁谤赞誉都无动于衷,不论人们对他呼牛唤马一般的吆喝,他都会若无其事地点点头而已。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17-8-4 20:27 | 只看该作者
  307.不为念想囚系,凡事皆要随缘
1 c. u" z! z4 D: `  R! M' ]; O  今人专求无念而终不可无,只是前念不滞后念不迎,但将现在的随缘打发得去,自然渐渐入无。
2 r! N* d1 c( t/ {& L8 h$ s" Z  【大意】
0 N: n$ L* D& U0 f. X5 R0 d$ \  如今的人一心想要做到心中没有杂念,可是却又始终做不到。其实只要使以前的旧念头不存心中,对于未来的事情也不必去忧虑它,而是把握现实,把目前的事作好,自然就会使杂念慢慢消除。 + Z: F" B2 P" `9 ^2 f6 O: _% V
  308.自然得真机,造作减趣味 6 k" h7 N% K6 _
  意所偶会便成佳境,物出天然才见真机,若加一分调停布置,趣意便减矣。白氏云:“意随无事适,风逐自然清。”有味哉!其言之也。 7 j3 |& L# B6 i9 X+ l4 v3 J) ]
  【大意】
( P8 {, q, i* A6 l  事情偶然合乎己意就是最佳境界,东西出于天然才能看出造物者的天工;假如加上一份人工的修饰,就大大减低了天然趣味,所以白居易的诗说:“意念听任无为才能使身心舒畅,风要起于自然才能感凉爽。”这两句诗真是值得玩味的至理名言。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17-8-5 19:45 | 只看该作者
  309.彻见自性,不必谈禅
/ P; `6 X9 F0 i* R  [! A+ m  性天澄澈,即饥食渴饮,无非康济身心;心地沉迷,纵谈禅演偈,总是播弄精魂。 3 G" e2 L/ Q/ }' |
  【大意】
. T! d* C; u- t3 L9 d0 t  凡是一个本性纯真的人,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全都是为了增进身心健康;凡是一个心地沉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讨论佛理,研究倡语,也不过是卖弄才学而毫无益处。 % o/ v4 u$ j$ T2 R: p7 n; I
  310.心境恬淡,绝虑忘忧
1 B  U* }  h! N) x+ q  人心有个真境,非丝非竹而自恬愉,不烟不茗而自清芬。须念净境空,虑忘形释,才得以游衍其中。
7 c) C& |+ G- w9 a0 m3 Q( Z  【大意】9 b% y" s  [! k
  人只要在内心维持一种真实的境界,根本不需要美妙音乐来调剂生活,就会自然感到舒适愉快,同时也不需要焚香烹茶,就能使满室飘散着清香之气。只有使心中有真实感受,而且思想纯洁、意境空灵,就会忘却一切烦恼,超脱形骸困扰之外,才能使自己优哉游哉地生活在乐趣中。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20:06 | 只看该作者
 311.真不离幻,雅不离俗
0 y" _' P8 ^) }) i+ P0 j5 O$ I  金自矿出,玉从石生,非幻无以求真;道得酒中,仙遇花里,虽雅不能离俗。
7 H+ b  B* W' F8 A6 v- T' ]( U  【大意】
- N! i. k% _6 u- [' Q! ~  黄金是从矿山中挖出来的,美玉是从石头中产生的,可见不经过虚无幻变就不能得到真悟;道理是从杯酒中悟出来的,神仙也许能在声色场中邂逅,可见即使是高雅之士也摆脱不了世俗情欲。 : ]; w" k* _; k
  312.凡俗差别观,道心一体观
2 D# N- w1 ]9 a& C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 n; B0 ?/ j) b1 V  【大意】 ( v. Y$ Q% ]9 H0 Z* D! \9 u7 k% D
  天地间的万物,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以及世界上每天所发生的种种事体,如果用世俗眼光去观察,是变幻不定令人头昏目眩的;如果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观察,则在本质上却是永恒不变的。可见不论对人对物或对事,只要能本着大公无私的平等态度去对待,又何必要有分别和取舍呢?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17-8-7 20:01 | 只看该作者
  313.布茅蔬淡,颐养天和
5 W/ i' X9 b. n2 {4 F( M  神酣布被窝中,得天地冲和之气;味足藜羹饭后,识人生淡泊之真。
/ b: F. O7 V0 |# ]$ i2 B  【大意】 ( `9 H7 K4 F. m$ Z' k5 ^6 N5 }$ Q
  能在粗布被窝里睡得很香甜的人,才能得到大自然的谦和之气;吃粗茶淡饭能吃得很香甜的人,才能领悟出恬淡生活中的真正乐趣。
( S! }. }* M- L/ O3 b  314.万心悟性,俗即是僧 - s0 c$ Y, ?$ h8 i$ t) m& Y) y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廛chán,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末了僧家是俗家。”信夫。 9 ~  X' M3 D- o1 k# l
  【大意】
: w: P0 I7 i' K' E: j8 q4 V4 @  一个人是否能够摆脱烦恼的困扰,完全在于自己意志的掌握,只要你内心清净了,无杂念介入,即使生活在屠宰场或饮食店中也觉得是一片静土。反之即使你手持一琴一鹤,而且居室内外摆满了名花奇草,假如你内心不能安静,苦恼仍然会困扰你。所以佛家说:“能摆脱尘世的困扰就等于到达真实境界,否则即使身穿袈裟住在僧院里却和俗人没什么区别。”这诚然是一句至理名言。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0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17-8-8 19:57 | 只看该作者
 315.断绝思虑,光风霁jì月
2 u6 Z& A& z0 [# B# t. Y8 d  斗室中万虑都捐,说甚画栋飞云珠帘卷雨;三杯后一真自得,唯知素琴横月短笛吟风。 / V" C# t4 H) q  U; k6 d6 ?8 m
  【大意】
8 ~) P. u, p9 `& K" E! p" o  虽说住在狭窄简陋的房间之中,可是世间的一切忧愁烦恼全部消除,还奢望什么雕梁画栋、飞檐入云的高楼大厦呢?当然也更不必贪图珍珠穿成的帘子像雨珠那般玲珑的豪华设备了;一旦三杯老酒下肚之后,就使胸中出现一片属于纯真本性的真情,这时只知道月下弹琴和面对清风吹笛,自然会别有一番雅趣。
+ \- c7 C* i+ K: y! B  316.机神触事,应物而发
0 H' p2 [  m" T# @2 I4 X  万籁寂寥中,忽闻一鸟弄声,便唤起许多幽趣;万卉摧剥后,忽见一枝擢zhuó秀,便触动无限生机,可见性天未常枯槁,机神最宜触发。
7 Y$ `% N2 |, i# s& j# P/ s- ?4 h3 `  【大意】
8 N1 [0 t% o7 I3 J+ ?  @7 u2 d  当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归于寂静时,忽然听到一阵悦耳的鸟叫声,就会给你很多深远的雅趣;当深秋季节所有花草都凋谢枯黄之后,忽然看到其中有一棵挺拔的草屹立无恙,就会引发你无限生机。可见万物的本性并不会完全枯萎,因为它那生命力随时都会乘机发动。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2017-8-9 19:47 | 只看该作者
8月8日21时19分,
/ p3 \. [/ t) K+ m' H9 H8 F* B(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
4 ^7 x0 e% `5 o) T% O祈愿文:7 q, t# V# f& J; _9 ^% l( D6 s
愿生者消灾免难,
: z6 B8 _! W# h愿伤者早日康复,! K6 O0 t3 s9 |: ?
愿亡者灵魂安息。" k; X; {, F$ E

- e+ Y% h+ [0 l, o/ X0 v
4 |/ u, q% g, U9 S  317.操持身心,收放自如 1 U3 F: O1 d+ T2 `3 Z& O2 a) |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晁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唯善操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 U( X9 B( U" O3 w0 m; t
  【大意】
# a2 u: R) e* V; n% k  白居易的诗说:“凡事不如放心大胆去做,至于成功失败一切听凭天意。”晁朴之的诗却说:“凡事不如小心谨慎去作。以期能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按白居易放任身心的主张去做,容易使人流为狂妄自大,按晁朴之约束身心的主张去做,容易使人流于枯槁死寂。只有善于操纵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一切事物的重点,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 T% G9 w7 F, [$ B  318.自然人心,融和一体 3 k! y0 G7 F# Z8 _9 I; S0 s
  当雪夜月天,心境便尔澄澈;遇春风和气,意界亦自冲融;造化人心混合无间。
6 Z/ c1 K. C" _' ]- o  【大意】 9 _/ d/ Z) c9 X% c
  在雪花飘落的夜晚,皓月当空,天地间一片银色世界,这时人的心情也会随着清朗明澈;在和风徐徐吹拂的春季,万物都呈现一片蓬勃生机,这时人的情绪自然会得到适当的调剂。可见大自然和人的心灵是浑然一体的。5 \/ ~; P2 B: @+ D7 A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17-8-10 19:42 | 只看该作者
  319.不弄技巧,以拙为进   Q# N  M, G! u) K7 J! A! u: O
  文以拙进,道以拙成,一拙字有无限意味。如桃源犬吠,桑间鸡鸣,何等淳庞。至于寒潭之月,古木之鸦,工巧中便觉有衰飒气象矣。 1 k; [" Q3 {; r' ]6 G
  【大意】
+ @9 g% [' h. ^* a  不论作学问或写文章都要用最笨的方法才有进步,尤其是修养品德,更必须一本朴实态度才有成就,可见“笨拙”二字含有无穷奥妙。恰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阡陌相通,鸡犬相闻。”这该是一种多么淳朴之风。至于在清冷潭中所映出的月影,以及枯槁老树上所落的乌鸦,表面看来真是诗情画意,然而实际上却显示出虚幻衰败的景象。
5 c2 c2 k; X$ ?  X  Q  320.以我转物,逍遥自在 3 M. Z7 x4 Y) x7 e6 S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大地尽属逍遥;以物役我者,逆固生僧,顺亦生爱,一毛便生缠缚。 - i& e' m& I7 X( ?
  【大意】 7 h3 R) p0 |; m. N- _
  能以我为中心来操纵一切事物的人,成功了固然不觉得高兴,失败了也不至于忧愁,因为广阔无边的大地到处都可优游自在;以物为中心而受物欲奴役的人,遭遇逆境时心中固然产生怨恨,处于顺境时却又产生恋栈之心,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使身心受到困扰。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2017-8-11 20:32 | 只看该作者
  321.形影皆去,心境皆空 " A6 t7 E/ t7 |# j) F! F
  理寂则事寂,遣事执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则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却蚋ruì。 7 p3 N! @; T7 n8 v' U& L, b$ V7 R
  【大意】
7 s! _& ^% q) r7 H; X" ^% d  真理跟事物是血肉相连的,真理静止事物也随着静止,排除事物而执拗于道理的人,就像排除影子而留下形体那样不通;心智和环境也是血肉相连的,内心空虚环境也跟着空虚,排除环境的干扰而想保留内心宁静的人,就像聚集一大堆膻味东西却想排除蚁蝇一样愚蠢。
2 C2 K: E( R  `  322.任其自然,万事安乐
. d" x' [) O% W  幽人清事总在自适,故酒以不劝为欢,棋以不争为胜,笛以无腔为适,琴以无弦为高,会以不期约为真率,客以不迎送为坦夷,若一牵文泥迹,便落尘世苦海矣!
& b0 v3 t' S" A& ?! ^( {4 b  【大意】 ( O/ _8 \3 e* {2 C6 B
  一个隐居的人,内心清净而俗事又少,一切总是的适应自己的本性。因此喝酒时谁也不劝谁多喝,以能各尽酒量为乐;下棋只是消遣,以不争胜败为胜;吹笛只是为了陶冶情趣,以不讲求旋律为合适;弹琴只是为了消遣休闲,以无弦之琴为最高雅;和朋友约会是为了联谊,以不受时间限制为真挚;客人来访要宾主尽欢,以不送往迎来最自然。反之假如有丝毫受到世俗人情礼节的约束,就会落入烦嚣尘世苦海而毫无乐趣了。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20:07 | 只看该作者
  323.思及生死,万念灰冷
, Y( n" s+ ^) P4 j* \* A3 @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即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 S% K9 i, ?8 E/ p
  【大意】
% l+ d! o/ K8 K! b$ Q  请你想想看:你在没出生之前又有什么形体相貌呢?你再想一想,你死了以后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呢?人既然无法测知生前的往事,又无法预卜死后的未来,而生命又是那么短促,一想到这些就不免万念俱灰。不过生命虽然短促,精神却是永恒的,只要能保持纯真本性,自然能超脱物外,遨游于天地之间。
! d- R" R. i- I( l5 `. q  U  324.卓智之人,洞烛机先
  R8 [3 g+ e3 ~. i9 ?0 u  遇病而后思强之为宝,处乱而后思平之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先知其为祸之本,贪生而先知其为死之困,其卓见乎。
/ p7 w" `" B2 f' l  【大意】. t/ v8 f/ h4 Y, [
  一个人只有在生过病之后才能体会出健康的可贵,只有在遭遇变乱之后才会思念太平时的幸福,其实这都不是什么有远见的智慧;能预先知道侥幸获得的幸福是灾祸的根源,虽然爱惜生命可是却能预先明白有生必有死之理,这样才算是超越凡人的真知卓见。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9-2 11: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2017-8-13 06:29 | 只看该作者

0 G" h+ D3 L7 d0 ]2 l) S! t  325.雌雄妍丑,一时假相
( r) b- n0 ?: s2 ~, c1 J  优人传粉调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奕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子,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 Q$ m3 ]' z* u0 d  【大意】
9 z7 ?1 l7 f$ w7 X9 x8 D6 j  演艺人员在脸上搽胭脂涂口红,把一切美丑都决定在化妆笔的笔尖上,可是转眼之间歌舞完毕、曲终人散,方才的美丑又都到哪里去了呢?下棋的人在棋盘上竞争激烈,把一切胜负都决定在棋子上,但是转眼之间棋局完了、子收人散,方才的胜败又都到哪里去了呢?
7 B& V4 p  q3 Z( ?7 A& @/ h  326.风月木石之真趣,惟静与闲者得之
2 \" d  R/ o8 i$ k) ^$ Q; S9 c" w  风花之潇洒,雪月之空清,唯静者为之主;水木之枯荣,竹石之消长,独闲者操其权。   L6 j7 C% J1 z8 r' @6 ]2 X+ W4 E
  【大意】 " n. U( s- x! C  q* F7 ]# F2 r
  清风下的花朵随风摇曳,姿态显得特别洒脱,雪夜中的月光逐云辉映,形影显得特别明朗;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享受这种怡人景色。树木的苍盛与枯荣,竹子和石头的消失与生长,只有富于闲情逸致的人才能领略此中雅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07: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瘦头陀 于 2017-8-17 12:27 编辑 2 _% A& d; y7 q

" f& C; l# _. b5 N2 Q! _327.天全欲淡,虽凡亦仙    田父野叟,语以黄鸡白酒则欣然喜,问以鼎食则不知;( U+ O1 ~9 k# L) V" |7 R
语以袍短褐则油然乐,问以衮服则不识。其天全,故其欲淡,此是人生第一个境界。    
- u: s2 Q: ~3 I% C( O) {【大意】    
0 s. d: O- H2 C' [/ `在乡下跟老农夫谈论饮食,每当谈到白斩鸡和老米酒时,他就会显得兴高采烈,如果问他山珍海味等佳肴,他就茫然不知了;每当谈起衣着时,一提起长袍短袄,他就会不由得流露出欢乐表情,假如问他黄袍紫蟒等官服,他就一点也不懂了。可见老农夫保全了淳朴本性,所以他的欲望才这样淡泊,这才是人生的第一等境界。    
, w; j, y/ Y: f3 ~328.本真即佛,何待观心    
3 K5 P# N" ^7 @! y" w: l9 |5 I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曰“观心”者,重增其障;
# f6 [: W+ p/ [/ ~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曰“齐物”者,自剖其同。    
* w: \: `3 M) n1 F- r- L8 m7 U【大意】    % j! D0 V$ K( N' X9 P9 U$ `6 B
心中假如没有忧虑和杂念,又何必要下内省观察工夫呢?佛教所说的“反观内省”,实际上却增加了修行的障碍;天地间万物本来都是一体的,又何必等待人来划一平等呢?庄子所说的“消除物我界限”,就等于是分割了本来属于一体的物性。4 @5 o: Z# V7 m7 H-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07:5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329.勿待兴尽,适可而止 ( ~# U" \0 J( \
  笙歌正浓处,便自拂衣长往,羡达人撒手悬崖;更漏已残时,犹然夜行不休,笑俗士沉身苦海。
+ s1 E, k& a( n+ d; M  【大意】
: M0 o/ ^/ S) I# U  当歌舞盛宴达到最高潮时,就自行整理衣衫毫不留恋地离开,那些胸怀旷达的人就能在这种紧要处猛回头,真是令人羡慕;夜阑人静仍然忙着应酬的人,那些目光无豆者已经坠入无边痛苦中而不自觉,说来真是可笑。
5 ?! W( A1 i& `1 I- Q  330.修行宜绝迹于尘寰,
9 L% z" J; ]' f" I  悟道当涉足于世俗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悟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 K. C2 U( [$ v, D  【大意】
6 ]4 ]- G" @8 b6 o1 k  当意志还没坚定、没有把握控制时,就应远离物欲环境的诱惑,以便让自己看不见物欲而不会使心迷乱,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清明纯静的本性;等到意志坚定可以进行自我控制时,就要让自己多跟各种环境接触,使自己看到物质的诱惑也不会使心迷乱,借以培养自己圆熟质朴的灵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2:29 | 只看该作者
 331.人我一视,动静两忘 + H! f" O. N, q9 M. L" j+ P9 d5 X/ q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 h3 ]! K8 b! q$ X5 U% \8 r
  【大意】
" }* |5 x3 L+ w. W" h0 I1 t, P  一个喜欢清静讨厌喧嚣的人,往往离群索居来求取安宁;岂不知远离人群只是为了自我,而一心求静的结果是一旦遇到喧嚣就会烦躁不安。可见由于过分求静,反而成为烦躁的祸源。人我本是一体的,而动静也是互相关联的,假如不能忘怀自我,只知一味过分强调宁静,又如何能达到真正安宁的静界呢?
% u0 i" K. S! b  332.山居清丽,人都俗气
8 V8 E, O* [- S! O$ {2 ^  山居胸次清洒,触物皆有佳思:见孤云野鹤而起超绝之想,遇石涧流泉而动澡雪之思;抚老桧寒梅而劲节挺立,侣沙鸥麋鹿而机心顿忘。若一走入尘寰,无论物不相关,即此身亦属赘旒矣! % ^! v! s% f) A; x/ z
  【大意】
- }4 r  b/ U+ M8 B0 |' C  隐居在山间胸怀自然开朗洒脱,所接触的事物自然都能引起高雅的思绪:看见无拘无束的孤云野鹤,就会引起超尘脱俗的观念;遇到山谷溪涧的流泉,就会引起洗洁一切世俗杂念的思想;抚摸耸立在风霜中的老桧和腊梅,心中就会不由得涌起效法它们威武不屈坚毅气节的愿望;终年与温和的沙鸥和麋鹿在一起,会使一切勾心斗角的邪念全消。假如再度走回烦嚣的都市,即使不跟各种声色环境接触,也会觉得自己就像旗帜的飘带那样毫无用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2:31 | 只看该作者
  333.人我合一之时,则云留而鸟伴 7 j, A  G- n9 ]
  兴逐时来,芳草中撒履闲行,野鸟忘机时作伴;景与心会,落花下披襟兀坐,白云无语漫相留。
' v5 K0 p9 @' o0 L# i0 y! J# D  【大意】 " m8 V$ Z: s8 m
  心血来潮时,何妨脱下鞋袜光脚在草地上散步,就连飞翔山野的小鸟也会忘记被人捕捉的危险来和我作伴;当大自然的景色和我的思想融为一体时,何妨披着衣裳静坐在花下沉思,默默面对天际白云,无言却又有留恋之感。
* e9 Y, h- U0 ]6 h( s' |' I5 H  334.祸福苦乐,一念之差
' }, c: M0 J1 F3 P( ]" G  人生福境祸凶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烈焰成池,一念警觉船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7 w8 X' x9 W& A  K5 m" N5 p  【大意】
) [' B: O0 i# g4 |5 k+ T2 P  人生的幸福与苦恼全是由自己的观念所造成,例如释迦牟尼佛说:“名利的欲望太强烈就等于使自己跳进火坑,贪婪之心太强烈就等于使自己沉入苦海;只要有一丝纯洁观念就会使火坑变成水池,只要有一点警觉精神就能使苦海变成乐园。”可见意识观念略有不同,人生境界就会全面改变,所以一个人的所思所想必须慎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2-1 22:44 , Processed in 0.11921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