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ywwcnll9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连名人知多少《待续》水墨画画家----高荐

  [复制链接]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8: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3 08:28 编辑


谷超豪孙家栋:最高的奖励
http://news.sina.com.cn/c/sd/2010-01-18/095319490760.shtml









更多相关内容
http://www.baidu.com/s?wd=%CB%EF%BC%D2%B6%B0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11 10:35 编辑

王小玮
中文名:王小玮
民族:
出生地:大连
出生日期:公元1985年8月26日



双排键艺术--王小玮 (2008-03-09 19:39:38) 转载

标签: 双排键表演王小玮演艺资源英普思经纪娱乐新奇表演分类: 新节目














王小玮(王晓伟) 个人简介

王小玮:
青年双排键演奏家
英国国际双排键公开赛 第二名

中国第一位双排键艺术硕士研究生
北京歌剧舞剧院 领衔主演
国家二级演员
在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辽宁杂技团共同演出的青春时尚乐舞秀《中国变奏》中任唯一的领衔主演,在剧中充分展示了双排键演奏,演唱,葫芦丝演奏等多方面艺术才华,该剧现已在全国演出超百场。


简历:

2004 年  *  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
1997 年  *  获 “香港第一届中国作品国际钢琴比赛” 双钢琴组第一名,并在香港文化中心举办优胜者音乐会  
2002 年  *  被评为“辽宁省足球天使”随国足赴韩国出征世界杯
2004 年  *  在沈阳,大连,武汉举办多场双排键独奏音乐会
2005、2006年连续荣获“辽宁省优秀人才”奖
2006 年  *  获英国国际双排键公开赛 第二名
几年来参加人民大会堂“和谐中华”大型文艺晚会,沈阳国际音乐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开幕式,那达慕大会开幕式等演出活动数百场。


王小玮双排键表演
——全新的表演、全新的视听震撼
她  是在琴键上跳“踢踏舞”的精灵
她  一个人 一台琴 就是一支庞大的乐队
她  是双排键“键舞”的发明者
她  将带来划时代的、全新的视听风暴
王小玮双排键表演的特色


形 式 :
1  双脚与双手同时演奏三排键盘,手舞足蹈的演奏令观众耳目一新、叹为观止
2  一个人、一台琴,可以取代百人乐队的神奇,颠覆了传统演奏观念
表演者:
1  国际一流、令人炫目的演奏技巧
2  青春、靓丽的外形
3  现代、时尚、激情、动感的舞台表现力及独特的个人舞台魅力
4  古典与时尚的融合
5  不可多得的创作才华





双排键简介:
双排键是一种不为大家熟知的乐器,它的功能极其强大,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创新性。
这台琴的新奇之处在于,它除了手上有两排键盘之外,脚下还有一排键盘要用双脚来演奏,每一排键盘都可以演奏出各种乐器的音色。演奏者要用双手和双脚同时演奏三排键盘,难度极大。
一个人的手脚并奏就可以达到百人乐队的效果,演奏起来手舞足蹈,耳目一新,勘称


键盘上的舞蹈”
王小玮----琴舞合一,键挑你的感官极限
舞台上除了一束追光笼罩着的一台双排键和里面的女孩,再没有别的什么,就这样一个人,一台琴,颠覆了一个庞大的乐队。女孩在琴键上炫然起舞,双手在两层键盘上如翻飞的蝴蝶,双脚在底部的琴键上踩出芭蕾和踢踏,间隙中还要转换音色,用膝盖控制延音踏板……
王小玮有着深厚的古典钢琴的修养和技巧,又带有与生俱来的国际流行音乐的时尚元素。在舞台上将青春靓丽的外在美和动感激情的肢体美天衣无缝地融入音乐的旋律美。将音、形、秀完美融合。呈现给观众的是全新的视听盛宴。她是具备卓越演奏技巧与超炫台风的创作型纯音乐女艺人、荣膺国际大奖,实至名归的“中国双排键女子第一人”
几年的舞台演出实践,我们感觉到这种新颖独特的表演十分受欢迎,每场演出都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演出效果甚至超过所有同台的明星大腕。现在的奥运歌曲很多,但用这种全新的形式表演奥运曲目,观众还没有见过,相信经过我们的精心包装,一经推出,定会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
王小玮双排键表演的“新、奇、特、绝、酷”,将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



代表曲目:
原      创
《畅想》(献给2008北京奥运)
作曲:王小玮
流行、时尚: 《Real  in “D”》
《时尚》
《5000       WATT  POWER》
《东风破》
《菊花台》等多首流行乐曲
古典、民族: 《保卫黄河》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北京喜讯传边寨》等



















                                                          来源:互联网 百度百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7-10-18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6: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12 17:54 编辑



【玖月★奇迹】

《乐器》封面人物王小玮 双排键上美丽的天使



戴着一顶黑色帽子、穿着黑色衣服的王小玮就坐在我对面。素面朝天的她睁着一双大眼睛,眼白里布满一层淡淡的蓝。一看便知,小玮是那种睿智、聪慧的姑娘。 2008年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小玮与她的“玖月奇迹”组合一举获得了2008年度总冠军,她用双脚在双排键电子管风琴上快速弹奏《野蜂飞舞》的画面至今还定格在人们的记忆里。  
从假小子到双钢琴冠军  
“我父亲是一个疯狂的民乐爱好者,他喜欢吹竹笛。”小玮说,父亲当年在大连农村是文艺宣传队里的笛子演奏员。 ” 他从小就有一个梦想,想到专业文艺团体发展。曾经有专业艺术团体打算要他,可当地农村不放他走。 ” 走专业演艺的梦想破灭后,他心灰意冷地想:既然学音乐改变不了命运,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也决不让他学习音乐。
是小玮的性格让父亲改变了初衷。 ” 我从小像假小子一样,特别调皮。 ” 小玮回忆道: ” 每天匆匆写完作业后就跑出去玩,爬树、上房揭瓦,像个男孩子。 ” 有一次,淘气的小玮和小伙伴玩耍,不小心把胳膊摔骨折了。父亲对这个比男孩子还淘气的女儿很头疼,觉得这个孩子精力太旺盛了,应该给她找点事干。于是就给她买了电子琴。父亲给她布置任务:每天写完作业后不许出去疯玩,要弹奏单排键电子琴。从此,小玮开始了枯燥的练习。她的音乐生涯是从那时展开的。
“我小时候练琴挺偷懒的”。小玮笑着回忆刚学电子琴时的趣事:电子琴有录音功能,弹一遍后录下来,然后我就躺下来睡觉。爸爸在另一间屋子里,听见我今天弹错的地方为什么都一样?出来一看,发现我在偷懒,就把我从床上拎起来狠揍了一顿。 ” 小玮称,爸爸很少打她,记忆中只打过她两次,都是因为弹琴。
11 岁那年,王小玮考入沈阳音乐学院艺校后改学钢琴。那个时候,她的同学大多都已考过钢琴十级,而她才刚开始接触钢琴,跟同学的差距太大了,心中不免着急。不甘心落后的小玮每天扎在琴房里疯狂练琴,她想以最短的时间缩小与同学的差距。每年寒暑假,她回到老家大连,不是去休假,而是参加父亲早早给她报了名的钢琴比赛。小玮说,父亲不管什么比赛都不愿意漏下。在小玮学钢琴的第一年,父亲就让小玮参加了大连市的一个钢琴比赛,她竟然进入了决赛,并获得了优秀奖,这连小玮自己都没有想到。第二年,小玮在假期里又参加了大连市举办的钢琴比赛,这次她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 两次比赛后,我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了。 ” 小玮说,原来上台还很胆怯,可一看到父亲在台下坐着,内心马上就平静下来。经过一次次上台锻炼,王小玮俨然是舞台上的一员老将了。她说,在舞台上演奏,能够激发她的表现欲望。
1997 年 12 月,王小玮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中国作品钢琴比赛,结果她获得了双钢琴第一名。那年,王小玮才 14 岁。 ” 参加香港比赛之前,我的老师杨红每天连续 12 小时陪着我。 ” 小玮回忆,当时自己年龄还小,杨老师为了让她深刻地理解音乐,总是一边伴着节奏跳舞,一边为小玮讲解着音乐中要表达的内涵。炎热的夏天,老师辅导着小玮练琴,衣服总被汗水湿透,令小玮至今想起来都对杨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学双排键全面提升艺术修养
1998 年, 15 岁的王小玮因为对电子乐器很有感情加之自己从小接触的就是电子琴,于是她决定改学双排键电子琴。双排键也称电子管风琴。作为一种新型乐器,双排键对演奏者的要求更高,需要演奏者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修养。
“ 刚学双排键时,手忙脚乱的, ” 小玮对初学双排键时的表现记忆深刻。因为双排键与钢琴的不同之处就是手脚并用。学习双排键三年之后,王小玮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阳音乐学院本科,师 从沈小明 教授。大学举办新生音乐会、优秀学生音乐会时,总少不了小玮的身影。小玮说:首先,双排键很现代,因此很多同学都很羡慕我。双排键要模仿交响乐、流行乐等各种音乐表现形式,双手双脚都要演奏,脚还要控制音量踏板。滑音、延音甚至要用膝盖来控制,身体的很多部位都要调动起来配合演奏,身体的协调性要好,懂得的知识越多,对演奏双排键就越有利。另外双排键的乐曲大部分还需要演奏者自己编排。为此小玮就经常到作曲系旁听和声课、配器课,同时她还学习指挥,找声 乐 老师学习唱歌。 ” 我性子比较急,弹琴时总爱抢,就找老师学习声乐,训练气息的运用。 ” 经过学习,小玮在驾驭和演奏双排键时便游刃有余,可边弹边唱。她坦率地承认:其实学习双排键是一件很苦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惟有如此,也才能掌握和涉猎更多方面的知识。 ” 我学习指挥,明白了乐队成员的分布和成员是怎样各司其职的,深入了解了交响乐;作 曲系 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指点。 ” 可以说,弹奏双排键电子管风琴,是一件跨学科、跨专业的艺术,天资聪颖的王小玮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这件充满现代感的乐器了。

2006 年王小玮参加了英国电子管风琴国际公开赛,取得了第二名的成绩。比赛之后,获奖选手在 ” 布莱克普 ” 王子剧场演出,小玮在第二场演出中弹奏了中国的名曲《黄河》,这部大型钢琴协奏曲恢弘的气势被王小玮演绎得荡气回肠,很多人听到 乐曲 奏出 ” 东方红 ” 的旋律之后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演出结束后,全场沸腾了。一些年老的观众冲到台上和王小玮握手,他们表示,这部作品太感人了。小玮以她娴熟的技巧和充满激情、魅力的演奏征服了英国观众。
2007 年,王小玮以特殊人才的身份被引进北京歌剧舞剧院。并在院里作为领衔主演,这一切缘于她曾经领衔主演了一部由辽宁歌舞团、辽宁民族乐团、辽宁杂技团合作的青春时尚乐舞秀《中国变奏》,王小玮在《中国变奏》中任惟一的领衔主演,此剧大量运用了双排键 ” 新奇特绝酷 ” 的特点,在全国演出了百余场。通过演出青春时尚乐舞秀,王小玮认识了卞留念,小玮感谢卞留念教给她很多东西。 ” 他经常跟我说一些东西,帮我在舞台上把握整个音乐的走向,建议我走国际化的路线。他还送给我一些爵士和声的教程,并在上面写一些勉励我的话。 ”
星光大道创造奇迹
2008 年,中央电视台收视率极高的 ” 星光大道 ” 年度总冠军决赛在北京举行,王小玮的 ” 玖月奇迹 ” 组合从周冠军、月冠军直至摘得年度总冠军的桂冠!小玮和她的同伴王小海真的在星光璀璨的音乐大道上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奇迹。
小玮向我透露,当时为了迎接比赛,她疯狂练琴,竟然导致腰部受损,扭动一下都很疼痛,甚至萌生过退赛的念头。当然,最后她还是打了一个强力的止痛针继续比赛,以新颖的表演形式取得了佳绩。
小玮称自己是人来疯。 ” 每到演出时总有一种冲动,特别兴奋,表现欲特别强。比赛也不会感到紧张。 ” 她回忆起初一考试时, ” 当时我的钢琴弹得挺烂的,老师把我安排在第一个,让我弹完就下去。没想到,我上去后发挥得比平时不知好过多少倍, 从此 老师便觉得我属于比赛型、表演型选手。 ”
令小玮高兴的是,通过她在”星光大道”展示双排键电子琴后,很多人对双排键这件乐器产生了兴趣,纷纷打听哪里能买到双排键,还有很多学钢琴的孩子都想改行学双排键(电子管风琴)了。小玮说,通过 ” 星光大道 ” ,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电子管风琴的魅力,能让人们感受到会演奏电子管风琴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才是我的初衷。

原文-百度贴吧> 玖月奇迹吧
http://tieba.baidu.com/f?kz=58080620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6: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10 16:31 编辑





感受音乐奇女子王小玮的N种魅力

看2008年的星光大道认识了玖月奇迹组合,认识了王小玮这个堪称神奇的女孩,她的魅力感染着各种观众,让我们这些不经常关注流行的人们都深受震动。这个随和、可爱的女孩曾经是辽宁歌舞团的骨干,现在还是沈阳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在她的身上,散发着各种魅力。

       ★ 第一种魅力:美丽的外形

       原本外形是天生的东西,但外形现在对艺人的确很重要。王小玮这个长年从事音乐的女孩有着很好的外形,她相貌端庄大方,身材匀称优美,像极了少女时代的宋祖英,这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是一个标准的东方式美女 ,既不靠浓妆,也不靠搞怪,自然散发着清新的魅力,在舞台上,她保持着甜美的笑容、清澈的眼神和 婀娜的体态,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 第二种个魅力:超凡的双排键琴技

      在舞台上,人们已经领略了王小玮才华横溢的琴技,将双排键的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事实上,双排键电子琴使她付出心血最多的,在过去的多少个日日夜夜中,当同龄人都在玩耍游戏的时候,她独子在练习着电子琴的演奏和编曲。练习双排键电子琴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王小玮付出很多,成就也显著,她已经参与过很多演出的独奏,获奖也很多,有了《黄河》,《畅想》等经典作品,她小小年纪已经成为中国双排键电子琴的标志性人物。

       ★ 第三种个魅力:优美嘹亮的民歌

当玖月奇迹在舞台上演唱各种民歌的时候,我们听得女声的优美嘹亮,男声的高亢有力,和声的精巧和默契。很让人好奇的是,当人们越来越多喜欢流行音乐的时候,是什么吸引王小玮这个年轻的女孩选择了民族声乐这个较为冷门的行业,而且还发挥得如此有特点。应该不仅是她拥有天生的好嗓子,更有她对民族声乐的热爱,而且很用心。

       ★ 第四种个魅力:形式多样的吹奏

       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王小玮表演了笛子、巴乌、唢呐的吹奏,在其他场合还有葫芦丝的吹奏。尤其在表演的时候,一把随身的白色长笛为这个女孩增加了一丝悠扬的气质。受家庭影响,王小玮对笛子感受较深,能在不同场合吹奏这些南北方、不同民族的小乐器,在另一个方面装饰着舞台。

       ★ 第五种个魅力:欢快的东北家乡舞

        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玖月奇迹两次表演了东北家乡舞,王小玮身着红色乡村装出场,欢快地随着音乐表演,一段《回娘家》响起东北独有声调,舞动东北独有红手绢。这个看似高雅端庄的女孩也可以很欢快,很有乡土气息,从中看出她依然爱并且散发着这片黑土地独特风采。

       ★ 第六种个魅力:曾见她轻柔的舞步

       在王小玮领衔主演的青春舞曲《中国变奏》中,最后节目是《远方的朋友请你留下来》,她身穿着白色连衣裙出场,演唱的间隙,她以轻柔的舞步和身边伴舞的女孩融为一体,体现着一种清澈入水的感觉 ,优美的谢幕动作更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 第七种个魅力:也有劲暴的感觉

      那次表演的《Real In 'D'》劲舞曲,也带有伴舞者。虽然王小玮是在弹琴,但这次活动的不只是她的手脚,整个身体都融入了其中,她那旋转座椅和舞动双臂的姿势已经和舞着融为一体,发现看似柔弱文雅的也有一种有劲暴的感觉。

       这个神奇的女孩具有不同寻常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她没有任何架子,随和地如同邻家女孩,她就是感动了我们的王小玮。

原文-百度贴吧> 电子琴吧

http://tieba.baidu.com/f?kz=54074425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6:34 | 只看该作者
玖月奇迹王小玮双排键受“90后”热捧(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1日16:19  新浪娱乐


玖月奇迹王小玮双排键受“90后”热捧


  新浪娱乐讯 有着“琴键上的舞蹈”美誉的王小玮以及其演奏的双排键受到了众多90后的热捧,很多90后表示,被王小玮精彩的现场表演所震撼,进而对双排键这种乐器产生了极大兴趣。
  据悉,王小玮已成为我国首位双排键的的硕士生,其通过星光大道的舞台将双排键这种独特的乐器呈现给了更多的观众,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掀起了一股对于双排键学习的高潮。
  自从惊艳星光大道舞台以来,玖月奇迹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演出邀请一个接一个,每到一地演出都能引起极大轰动,每当双排键响起,台下的观众都能跟着一起HIHG起来,整个晚会的现场气氛也常常达到高潮,力压同场的很多大牌艺人,很多90后更是跟随旋律一起载歌载舞,现场顿时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据悉,很多90后都对双排键这种乐器赞不绝口,他们坦言,这是一种很时尚的现代乐器,非常有意思,一个人完全代替了百人的乐队,这必将是一次乐器的时尚潮流革命,而引发这场时尚运动的就是玖月奇迹组合。
  玖月奇迹作为80后的年轻组合,一直致力于在红色经典和流行音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与尝试,同名EP《玖月奇迹》于近日隆重推出,《玖月奇迹》、《我的祖国》用流行唱腔演绎红色经典,巧妙的将双排键的表演、合声、高低音转换、真假音结合等等融入表演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态,极具特色。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12 17:56 编辑


王小玮:妹妹成了我的助理
2010-11-19 www.dlxww.com
来源:大连晚报

   

大连出能人,大连出名人,大连又出了一位艺坛新锐。王小玮,家乡人对这个演奏双排键的80后大连姑娘并不陌生。她和王小海组合的“玖月奇迹”是2008年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随后“玖月奇迹”火了,王小玮和她的双排键迅速被人们所熟知;2009年一年的时间,“玖月奇迹”在国内外演出上百场。王小玮在越发熟练舞台技艺的同时,她的心智也更加成熟起来,春节期间,回家过年的王小玮向记者畅谈起她由平凡到夺目的诸多感受。    一年之内的演出达上百场    网上对王小玮长相的评价,说她像宋祖英,人长得甜、声音也甜。初次见到王小玮,确实感觉她和宋祖英有几分神似,和王小玮聊久了,又发现了她雷厉风行的一面,可以想象得到,王小玮在投入去做一件事时的那股子专注、认真的劲头,加之她对音乐的天赋,对双排键的痴迷,如今她能取得如此的成绩是自然而然的事。    王小玮是年前腊月廿八回连的,回家过年的间隙她在大连也有多场演出,频繁亮相于大连电视台。王小玮说话的声音正如她的演出风格一样,极具穿透力,“年底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有演出,参加各地方台的晚会,经常一天要飞好几个城市。生活节奏虽快,但变得特别有规律。”    “玖月奇迹”2008年9月第一次亮相于《星光大道》的舞台,王小玮和王小海两位80后的组合顿时让人耳目一新、为之震惊,他们将演唱、舞蹈及演奏融为一体,在场上生动的表现力,默契的配合,双排键的新颖独特,小玮那手脚并用的极强的乐器演奏功底,被誉为“琴键上的舞蹈”。2008年年底,在全场的欢呼喝彩声中,“玖月奇迹”获得了“星光大道”的年度总冠军。    从此“玖月奇迹”火了,唱片公司、演艺公司、各大文艺团体邀请加盟,不仅在国内被人们所熟知,在国外也享有盛誉。小玮告诉记者:“去年刚过完年,初一便受邀到加拿大演出,之后又去了奥地利,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演出,当维也纳音乐厅里响起《红色记忆》的音乐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最难忘的是去年11月在美国的巡演,好多华人到场。他们在国外看过央视《星光大道》的节目,当我和小海一出场时,好多观众大喊,‘玖月奇迹’!在国外演出不一样,华人们对祖国、对家乡有极深切的思念之情,我和小海在舞台上演出,感觉似乎给他们带去了祖国母亲的温暖。”    小玮兴奋地说:“去年一年,参加国内外的演出有上百场,回大连演出也有七八趟。”    大连走出的艺人相遇倍感亲切    一年来的繁忙演出,小玮经常能碰到活跃在文艺界的大连老乡,小玮在《星光大道》上和毕老师的频繁接触,早已奠定了和“姥爷”的感情。“现在我和‘毕姥爷’已经很熟悉了,毕老师主持节目,从来不背词,临上台前看两眼台词,舞台上很多都是他即兴发挥的。前不久看到毕老师主持了一台比较正式的晚会,说话一板一眼的,很不像他的主持风格,于是我立马打电话给他,‘您今天的主持语言听着怪怪的啊。’毕老师连说‘我也觉着别扭’。”    经常参加活动,小玮和徐沛东老师有过几次接触。“2009年,在大连举办的全国电子琴大赛,徐老师推荐我做嘉宾,不时鼓励我要多多展示双排键,为双排键事业多做努力。徐老师为人豪爽,和我爸爸的性格很相像,所以对他有种对爸爸的感觉。”有一次参加演出,小玮在机场还碰到了孙楠,“他知道我是大连人,就问我是大连哪儿的?我就用大连话回答,俺家住在开发区,之后我俩都乐了。”小玮笑着说:“大连人在外地见面了,真应了那句话,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如今小玮还是沈阳音乐学院的在读研究生,她是中国第一位双排键艺术硕士研究生。参加繁忙演出活动的同时,小玮对自己的学业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小玮说:“年后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研究生学位拿到。”    一个人的成功,努力和机遇是并存的,那么小玮对自己如今取得的成绩是如何界定的?    她说:“有才能的人很多,但有些被埋没了,而我很幸运。不过我也是一个特别用功的人。记得当初在拜师学艺时,起初我因只学过电子琴没学过钢琴而被拒之门外,学双排键一定要有深厚的钢琴功底。我不甘心,干脆和爸爸商量留在沈阳上学。”    在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刚上初一的时候,班级里的学生基本上钢琴都过了10级,于是小玮要比他们用功,每天给自己规定至少要练琴8小时。一年之后小玮的钢琴演奏水平就达到了一流的水准,获得香港第一届中国作品国际钢琴比赛双钢琴组第一名,当时参加比赛的还有李云迪,他是黄河组的第一名。同年,拿到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的小玮终于得到老师的认可,开始学习梦寐以求的双排键,2000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沈阳音乐学院。    而从钢琴过渡到双排键,小玮学习起来也并不容易,她说:“双排键又名电子管风琴,弹奏的方法与钢琴完全不同。”说起双排键最难学的地方,是手脚并用,“都说一心不可二用,弹双排键却要一心多用,首先两只手各有分工,要和谐相处,两只脚要配合双手,演奏脚下的那排键盘,真是手忙脚乱。最不容易的是,双排键还要掌控多个声部,一台琴相当于一个乐队,还要对各种乐器都要有研究。”    老爸的回头率甚高,妹妹成了得力助理    《星光大道》上一路走来,幕后有许多人帮助、支持着她。她的妹妹在比赛的时候是最得力的助手。采访期间,妹妹一直坐在姐姐身边,小玮介绍:“妹妹比我小5岁,目前就读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参加‘星光大道’的比赛,筹备工程大,很多事情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幸好有妹妹。演出服装,辅助素材,很多琐碎的活儿,都是妹妹负责。参加月赛时,导演临时决定在演唱歌曲《父亲》的时候,大屏幕需要展示关于父亲的影像,妹妹连夜到处找《父亲》的MV,又在凌晨时分敲开采编机房的门,按照我们的演唱结构剪辑成的。还有每场比赛穿的鞋子,也是需要经过特殊处理的。鞋跟不能太窄,也不能太宽,而且鞋底还要钉上牛筋底或是加上黑皮,这样脚踩键盘才不至于打滑。”    一旁的妹妹说:“我和姐姐每天都要通电话,如果一天没打电话,我就会把电话打过去质问她,今天怎么没打电话呢?在电话里,姐姐有时会检查我的学习情况,她挺严厉的,我特别怕她。因为姐姐有时演出时间紧,都是我向家里汇报姐姐的情况。而且虽然爸爸妈妈天天都在一块儿,也要给他们分别打,因为他俩会假装吃醋。”    小玮接着说:“妹妹很要强,她现在压力特别大,熟悉的人一见面,会说,你看你姐……无形中给她施压。从小到大,她都是跟着我的步伐,她不允许自己有一点差错,出了错就好像给姐姐丢人了。在沈阳音乐学院,师生中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我的妹妹,所以她对自己要求格外严格。”    说起小玮的家人,不得不提到她的爸爸,小玮的艺术细胞来源于爸爸,小玮说:“爸爸笛子吹得特别好,年轻的时候是文艺宣传队的,如今他年龄大了,但身上仍具备艺术家的范儿。老爸的回头率比我高,在酒店、商场,老爸多次被人认出,‘瞧,那不是’玖月奇迹‘王小玮的爸爸吗?’老爸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记者 马蓉)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6:41 | 只看该作者




玖月奇迹亮相电子琴大赛 徐沛东再夸王小玮

http://www.dayoo.com http://www.dayoo.com 2009-08-31 14:03

来源: 大洋网娱乐
   
8月27日,玖月奇迹成员王小玮应邀参加第二届“卡西欧杯”全国电子琴大赛的闭幕式音乐会。王小玮现场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绝活双琴键,精彩的表演再次得到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的夸奖。
    王小玮亮相电子琴大赛 收获一批小粉丝
    据了解,本次比赛由中国音乐家协会等文化部文化科技司等联合主办,是大连音乐界近年来承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全国性比赛。作为大连人,王小玮受到了特别邀请,而当晚王小玮也不负众望,将双琴键的表演发挥到极致,赢得了一批小粉丝的喜欢,演出结束后,很多家长和孩子要求与王小玮合影并索要签名。
    林路小朋友说:“又过了次王小玮瘾!”现在王小玮已经受到了很多家长和孩子的追捧,很多电子琴学生的家长认为王小玮已经成为一个符号和概念,很多小朋友把王小玮树立成学习的榜样,并立志将来有王小玮这样的才华。
    二次遇见王小玮 徐沛东再次称赞
    去年星光大道比赛中徐沛东对玖月奇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肯定,此次与王小玮在大连相见,看着舞台上王小玮的精彩表现,徐沛东禁不起再次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
    对于徐沛东的夸奖,王小玮表示,这既是动力,又是压力,能得到徐沛东老师的两次表扬是很荣幸的,她会让她自己的二琴键技艺不断提升,到达她想要达到的高度。(/强)

(编辑: L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7: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10 18:06 编辑

王小玮_黄河_双排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0 18:00 | 只看该作者
王小玮弹演《走进新时代》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0-18 1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2:11 | 只看该作者

戚发轫



戚发轫(1933年4月26日-)。空间技术专家,神舟飞船总设计师。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人。1957年毕业于原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配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1976年调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卫星和飞船的研制,曾任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同时担任过多个卫星型号和飞船的总设计师。 现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院长(2010年6月聘为北航宇航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

简介  在主持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完整的地面实验方案,为保证发射成功做出贡献。在主持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研制工作时,提出并建立了卫星可靠性设计规范,为提高卫星可靠性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在主持“东方红三号”第二代通信广播卫星时采用公用平台和模块化设计原则和多项新技术,不仅使中国通信卫星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卫星研制提供一个技术成熟的公用平台。在主持“神舟”号飞船时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总体方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了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作为总设计师在解决卫星和飞船研制过程中的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上发挥了指导和决策作用,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三等奖各一次,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获中国工程科技奖,200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中的技术科学奖。

  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花甲之年执“神舟”帅印  戚发轫,我国知名的空间技术专家。作为中国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戚发轫自1957年从北航毕业进入航天领域工作至今的40年间,不仅亲自参加了我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而且主持过东方红二号、风云二号、东方红三号等6种卫星的研制,还亲自组织了十余次卫星发射任务。1992年,他走马上任“神舟”飞船总设计师之职。

  飞船总设计师,一个外人眼中光环笼罩的职位。可是有谁能够想到这项工作背后的艰辛!

  当上级领导让他从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的角色转换到飞船总设计师时,他对以前的岗位竟有些难以割舍。因为自1968年开始,他是亲眼看着我国的通信卫星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使其诞生、发展继而一步步走向成熟的。从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到“东方红”二号甲到“东方红”三号,设计寿命越来越长,通信容量越来越大,技术上不断上台阶。研制的过程中,他和他的研制队伍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他的留恋也有一点“私心”:已是59岁的年龄,还要像年轻人一般去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学习新东西吗?造飞船不同于搞卫星,要胜任总设计师的天职,要绕过一系列的“关口”。此外,载人航天的风险显而易见,担当重任首先就要具备能够坦然面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戚发轫为此有些犹豫。

  不过,与以往历次接受新任务、转换新角色一样,想到组织的信任,他执掌起了飞船设计的帅印。在临近花甲之年,戚发轫步入了人生又一个需要探索的新天地——研制飞船。

厚积薄发 多年功力一朝显现  1957年,出北航校园的戚发轫来到了刚成立不久的国防部五院。这是新中国第一个为研制导弹、火箭而成立的研究院。神秘之色包裹了这些特殊的人。可导弹比他们本人更神秘。为了揭开导弹头上神秘的面纱,钱学森院长亲自给他们主讲《导弹概论》。一群纯粹的门外汉,被前行的战车牵引着拉进了导弹研究的大门。从此,戚发轫就身不由己地成了航天事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添了。

  上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意气风发的戚发轫参与了我国第一枚仿制导弹“东风”一号的研制工作。

  1966年,因承担“两弹结合”任务而进入酒泉发射场的戚发轫,在戈壁荒原上一连奋战了5个月。这年10月底,他们终于盼来了中国首枚导弹核武器发射的时刻。那天上午,伴随着一声巨响,离弦之箭准确命中目标,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搞过导弹之后,戚发轫又参与了我国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结构和总体设计。正当他打算在火箭研制的天地大干一番之时,聂荣臻元帅亲自批准把他和另外17人(被人称为“航天18勇士”)调往新成立的研制卫星的研究院,也就是后来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968年,戚发轫的工作正式从火箭研制转向卫星研制,并成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此后,他当过多颗通信卫星的总设计师,直到担任飞船总设计师。

  没有刻意追求,中国航天史上更是共和国的历史上,许多的“第一”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戚发轫的生命中:第一发导弹、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卫星、第一艘试验飞船,都让他给赶上了。

  有人开玩笑,说这些“第一”写在他的生命中,与他的名字有关。“发轫”,字典里这样解释:“拿掉支住车轮的木头,使车前进,比喻新事业开始。”有着如此寓意的名字,融进了我们航天事业的每一次辉煌。

呕心沥血 铸光彩“神舟”  几年来戚发轫一刻也没有停止对飞船研制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到神舟四号飞船,凡是能被人预想出来的万一会出现的问题,戚发轫都要求设计人员千方百计去发现和寻找,有时就像大海捞针,但他却从不言放弃。

  早在1999年11月发射试验飞船之前,在有人提出“火箭升空到一定高度工作结束,该与飞船分离的时候,万一分不开咋办”的问题后,工程总体部门就要求飞船上再增加一项能让航天员手控发送分离指令的功能,以对付这个万一。这个指令要从飞船送到火箭上,还要有独立的电源来支持,牵扯的问题比较多,解决起来很是棘手,当一些人带着抱怨情绪议论纷纷时,戚发轫果断地宣布:只要是为保成功,保航天员安全,一个字:干!

夫妻情深 共飞天梦想  新世纪之初,“神舟”二号飞船开始了新的太空之旅。2001年1月10日这一天,世界各地的电视、报刊、广播、网站一齐发布着这样的新闻:“中国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飞行试验,对全面掌握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有着重要意义。为了造好这艘飞船,戚发轫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与情感上的煎熬。

  以前,是家庭的支持,让戚总开足马力驰骋在通往太空的大道上。经常晚下班,经常不回家。

  “做航天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戚总常常这样说。他为常常不能在家陪伴妻子、儿女而深感愧疚。好在爽快、贤慧的妻子老姜,对一生埋头在航天事业里的丈夫已经“修炼”到了习惯加理解的境界。老姜的心愿就是戚总能有时间和她一起在家吃饭。

  在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发射之前,老姜参加了由总师夫人们组成的“支前代表团”到了酒泉发射基地参观,在那里充分理解了丈夫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更能理解了身在前方的丈夫的艰辛。那一次,老姜动情地对戚发轫说:“我一定全力支持你早日将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自此,这个愿望就成了夫妻二人共同的心愿。

  然而,美丽的心愿未了,老姜就病倒了。在戚发轫为第二次发射飞船进入发射场时,老姜的肺癌已到了晚期。进场之前,他是白天忙任务,夜晚上医院,哪头也不能耽误。这样没日没夜地转下来,一下子憔悴了许多。一边是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一边是亲人流露的期待目光,自己同时还在受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折磨,戚总把所有的压力与苦楚一同默默地承受下来。

  就在第二艘“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后不久,相濡以沫的老伴终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生命。失去了相随相伴的爱人,戚总悲痛欲绝。

  这以后,他化悲痛为力量,对工作更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2:16 | 只看该作者

接上页:
飞天路上 “神舟”号一波三折  神舟三号飞船发射之后,有专家又发现一个不安全因素:在进行大气层外救生时,由于运载火箭燃料未用尽,而火箭与飞船的分离速度又不够,有可能造成空中“追尾”事故。万一爆炸,可能直接危及飞船与航天员的安全。为了避免这一事故的发生,就要增加火箭与飞船的分离速度,戚发轫立即组织科技人员对飞行程序、飞行软件等进行修改,竭力阻止火箭与飞船在空中“接吻”。

  几年来,戚发轫和他的同事们为增强飞船的可靠性与安全性绞尽了脑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半点不敢懈怠。排除各种疑虑,使航天员有了更平安出征的保证。

  令戚发轫深感欣慰的是,从1999年11月20日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至今,四艘无人飞船已相继经受了太空的洗礼,每一次发射都是一次新的跨越,航天员“一步登天”的天梯,在一次又一次的跨越中搭建完成。站在这个直入云端的天梯前面,他已经为航天员准备好了这样一句话:“年轻人,放心飞吧,你们一定能平安归来!

作为委员 畅谈神七技术  神舟七号拟于今年10月份发射的消息甫一传出,便受到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门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3月11日表示,神舟七号关键技术已经取得突破。

  三步走方案

  戚发轫说,1992年1月,中央确定了92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前期准备时,确定了三步走的方案。

  第一步,建立一个大系统,把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天,运行一段时间,安全返回到地面。这一步通过神舟五号和六号已经圆满地解决。第二步,要建立一个航空实验室,为第三步建立空间站作一些技术准备和技术实验。“这就有很多关键技术要解决。首先,建立空间站,就需要大部件的组装。空间站在运行过程中,万一有问题要去维修,航天员就要完成修理任务。因为空间站不是一次发射,是多次发射,要对接起来。空间站有了以后,飞船作为一个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可以和另外一个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对接,所以必须有交会、对接的技术。几个大的舱段,对接以后变成一个组合体,能够很好地运行。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第二步来解决。”第三步,建立一个中国长期有人驻守的空间站,做很多地面完不成的工程、技术和科学实验。

  关键技术的突破

  戚发轫介绍说,神舟七号在继承神舟五号、六号一些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了很多新的技术。到目前为止,这些关键技术经过地面的长期准备,都已实现了突破。经过总装、测试、检查后,就可以把产品运到酒泉发射场。

  关键技术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气闸舱。要在飞船上建立一个气闸舱,人出去以后,不影响舱里环境的变化。二是航天服。“衣服的问题非常复杂。由于月球没有空气,就必须由环境来控制这个系统,保证衣服里面的空气跟地面的压力、组成成分都一样。天上的温差比较大,太阳照到的时候,有100摄氏度,背面照不到的时候是负100多摄氏度;另外,太空有很强的辐照,所以衣服还要防辐照,非常复杂。衣服做好了,人穿着合不合适,穿着这个衣服能不能从门里进出,能不能开关门,现在正在作实验。”

  不是最好的,但是自己的

  戚发轫说,这些年来中国航天技术的进步非常大。我国用比较短的时间、比较少的投资,在很短的时间里面达到了现在的水平。“现在是什么水平呢?就是世界目前正在运行的水平。”

  “比如说我国的载人飞船,是目前所用的飞船中最好的,探月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的。但是必须承认,跟他们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是世界第五,载人航天是世界第三。我们的探月,从国家来讲,可能是第五;从地区来讲,可能是第四;从第一次发射就成功来讲,可能是第二。所以说,现在我们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了。但是在一流里面,还有很大的差距。但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我们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我们是自己的。我们是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做成功的。”戚发轫说。

  大火箭工程已立项

  戚发轫介绍,到目前为止,要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的任务,现有的嫦娥F火箭就可以满足要求了。但是到第三步的时候,也就是探月进行到第二步的时候,现在运载火箭的能力就不够了,就需要具有更大运载能力的火箭,“探月的时候,因为要上月球,要求就更高了。如果没有这个运载火箭,我们国家的载人第三步就不能实现,探月第二步也不能实现。从探月、载人以后的发展来看,中国需要一个具有较大运载能力的火箭。”

  “我们国家的大火箭工程已经立项,正在做。”戚发轫最后说。

  宇航员正进行舱外行走训练

  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工程载人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说,今年下半年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目前飞船、火箭、宇航服等设备都已经就绪,正在进行严格的地面检查和考核。宇航员正在进行开关舱门、在舱外行走、工作等各种训练。

解读中国特色载人飞船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用于载人发射的“神舟”号飞船是中国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与世界先进的飞船相比,“神舟”号载人飞船有着诸多的中国特色。

  中国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推进舱和附加段构成,即“三舱一段”。飞船总长8.86米,总重779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可利用空间最大的载人飞船。戚发轫说,“神舟”飞船与国外第三代飞船相比,具有留轨利用能力和返回舱可用空间大等特点。国外的载人飞船如原苏联的“东方”号飞船是单人单舱飞船,美国的“水星”号飞船是单人双舱飞船,航天员只能半躺在座椅上,在狭小的空间里完成按电钮、拉手柄等操作动作。“神舟”飞船越过了单人飞船、双人飞船阶段,直接采用多舱组成,飞船内空间较大,航天员既可以非常舒服地在舱内工作,又可以离开座椅,通过舱门进入轨道舱内,进行各种科学试验活动。

  戚发轫介绍说,国外现有的飞船执行完任务后,返回舱返回地面,轨道舱则变成太空垃圾。“神舟”飞船具有留轨的能力,在航天员返回地面后,飞船轨道舱上的太阳翼提供的电能,可供飞船在太空中工作半年以上,继续执行空间试验任务,完成对天体和地面的观测任务,就像一颗科技卫星一样。

  原苏联、美国的飞船在正式载人飞行前,都进行了数次搭载猴子、狗或猩猩等动物的试验,用以检验飞船的生命保障系统。为什么我国的无人飞船试验,不让动物先上太空?

  戚发轫谈了三个理由:一是动物的生理系统和人的有区别,测量的数据未必可靠;二是猴子等动物上了飞船,不会安分地坐在坐位上,容易闯祸;三是我国已经有了更先进的技术,可利用模拟人体的代谢装置做试验,提供人在太空中飞行的各种数据。另外,由于国外已有载人航天的经验,表明人在太空中进行飞行是可行的。

  戚发轫说,我国的载人飞船还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可实现人货合运,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神舟”三号飞船就已完全具备了载人飞行能力。

戚发轫的创新观创新要实事求是
  有人问,航天飞机集中了当今世界航天科技的最高成果,为什么我国不发展航天飞机,而发展载人飞船?我感到,科技创新要不图虚名,应该根据科学发展的规律搞创新

  ,弄清楚现有的基础怎样,创新的目的是什么。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发生了“以飞船起步,还是以航天飞机起步”的争论。航天飞机当时在国外“很热”,国内很多人也主张发展航天飞机。另一部分人就认为,航空技术并不是中国的优势,中国的基础还不足以发展航天飞机,而应该发展“飞船”,它可以继承中国研制返回式卫星的经验,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部分人被称为“飞船派”,我也是其中之一。

  事实证明,我们是对的。后来,美国发现航天飞机尽管集中了最高技术,但缺点也是相当明显的:航天飞机每次返航后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检修,这一花费比发射运载火箭的费用还多。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已被送到了博物馆收藏。为什么?因为造价太高,没有效益,一般的国家做不起。特别是两次航天飞机的失事暴露其安全性有较大缺陷。不久前,美国宇航局局长格利芬也宣布,发展航天飞机是一个错误的决定。

  而在安全性和实用性方面,载人飞船有优势。目前来看,飞船最大的用处就是作为天-地往返工具。一开始我们就重视飞船的实际用途,没有追求虚的东西。围绕这个用途,我们在多方面进行攻关,最终实现了自己设计、采用自己的材料和元器件、自己制造。我国的载人飞船比美国的第一代航天飞船晚了几十年。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一步到位。前苏联、美国的无人飞船实验做了八九次,才送人上太空,而我国只做了4次实验;别的国家从单人单天飞行到多人多天飞行,经历了五六次尝试,而我国从“神五”到“神六”一步就实现了,“神七”将进一步实现出舱行走。这种跨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根据中国的需要来发展航天事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创新要允许失败
  创新就是做前人没做的事情,应该是争取成功,允许失败,允许反复。

  21世纪,各国“发展天疆”的意识都非常强。有一种说法: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发展航天科技,各国不惜财力。我国虽然是第三个成功发射载人航天飞船,但比起第一、二位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只有3个航天员上天,而人家已经有几百人上天;我们的载人飞行时间将达到5天,而人家早已实现了飞行几百天;我们试图进行深空探测,探访月球,而人家已把九大行星都访遍了。

  创新面临着挑战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为年轻的科技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环境。尤其对具有创新性开发性的科研项目应允许失败。要避免一些错误的认识,认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好像项项都成功。要求任何一个科研项目,尤其是具有创新性、开发性的项目,都必须一次性成功,是不现实的,必然会给科研人员造成巨大的压力。

  创新不是灵机一动,而是漫长而艰苦的过程。现在有很多科研人员,尤其是骨干人员,忙于应付各种审查、评定,忙于跑关系、跑路子,不能把精力集中在科研攻关上。今后应减少一些审查和评定,让有攻关、开发能力的技术骨干,在自己的专业岗位上干上十几年、几十年或者一辈子。即使在本专业、本学科没有突破,他们的成绩和成果也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原文
http://baike.baidu.com/view/51834.htm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17 12:33 编辑


文章虽长但很感人,请认真读完!




光明日报


戚发轫回忆中国航天发展史(光明日报 记者 王斯敏摄)



如果有人为戚发轫立传,这部传记看起来一定像一部简写版的新中国航天史。
这位神舟一号到神舟五号的总设计师,几乎从未错过任何一个航天事业的重大节点:新中国第一发导弹“东风一号”,新中国第一枚三级运载火箭“长征一号”,新中国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新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新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据说,他的名字是辽宁复县西瓦村一个私塾先生起的,等他上了中学之后才知道,“发轫”的意思是“新事物开始出现”。
2010年,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4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戚发轫的发言最长。“很多人准备了稿子,我没准备。”他记得当年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可以连续讲几个小时,说到关键处,会有泪盈于睫。
别人都可以去,只有戚发轫不能去
“东风二号要加大射程、提高运载能力。但我们当时确实没有经验,1962年去酒泉基地发射时,点火不久就掉下来了。那时候对我们刺激特别大,你说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上去眼瞅着就掉下来了。当时我们觉得无地自容,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
1957年,北航毕业、刚刚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中国首个专门研究导弹和火箭的研究院)的戚发轫,从来没见过导弹。
“当时没有学导弹专业的人啊,只能找学航空的人。我们是搞导弹的单位,但很少有人见过导弹。”这个百十人的导弹骨干队伍里只有一个人见过导弹、研究过导弹,这就是五院(今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一任院长钱学森。
一个简陋食堂成了教室,老师是钱学森,学生是包括戚发轫在内的新分配大学生,课本是钱学森自编的《导弹概论》。除了自力更生,当时还有援助中国的苏联专家在,也算是一个“拐棍”。虽然创业艰难,但是干劲无穷。
1958年,好消息来了——研究导弹的年轻人可以到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航空军事工程学院学习!只是苏联人不接受军人到军事学院学习,他们只好脱下军装,准备通过高教部去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但不久,一个坏消息也来了——苏联方面再次通知,别人都可以去,只有戚发轫不能去!
“我都准备好了——婚也结了,衣服也做好了。但是不能去。因为什么呢?因为我是学总体的,其他搞强度的、搞工艺的、搞材料的、搞气动的都可以去,只有搞总体技术的人不能去——怕获取核心技术。”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后的喜悦。(前为戚发轫)



所谓“总体技术”,在航天技术里是指用最可靠的技术、最少的代价、最有利的配合、最有远见的前瞻性,制定出最可行方案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通俗地说,学总体的人就是准备干总设计师的人。导弹技术涉及国家核心利益,苏联人怎么会让一个中国人去观其全局,然后再研制出自己的系统呢?戚发轫受的打击不小。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但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不久苏联专家也全部撤出了中国,并带走了有关资料。当时首枚导弹“东风一号”已经在研制中,这种不负责任的突然“撒手”,从小处讲是要留下一个“烂尾工程”,从大处讲是想人为切断中国的导弹研究进程。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这件事对我个人、对我们航天战线来讲是莫大的刺激,既是一种屈辱,也是一种激励。‘自力更生’的航天精神就从那时候开始——靠别人靠不了啊,只能靠自己。”
苏联专家曾留下这样的警告:作为推进剂的“液氧”,必须用苏联的,中国的“液氧”杂质太多。中国人不服,“液氧”的沸点是-183℃,怎么从苏联运?如果不全程高压就变成“气”了,这是在设障。他们坚持用自己生产的“液氧”发射,到底把“东风一号”送上了天。
“东风一号”用了苏联的图纸资料,“东风二号”就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用了。“东风二号要加大射程、提高运载能力。但我们当时确实没有经验,1962年去酒泉基地发射时,点火不久就掉下来了。那时候对我们刺激特别大,你说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上去眼瞅着就掉下来了。当时我们觉得无地自容,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这次发射失败在当年是机密,戚发轫和同事带着政治和技术上的双重压力回到了北京,再接再厉。两年后,“东二”成功发射了。
“东二”算是中国人自主研制的第一枚导弹。过了这一关,中国导弹和火箭研制之路才开始顺利起来。“东二”发射的同年十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戚发轫接着就参加了“两弹结合”。1966年十月份,两弹结合成功。接下来的“东风四号”、“长征一号”,他负责了结构和总体设计工作,都顺利发射成功。
这些成功留给戚发轫的印象都不如“东二”失败那么深。几十年后,戚发轫在一次政协会议上说,“科学实验要经得起失败、宽容失败,我们现在最大的压力就在于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允许失败哪有人敢创新?”只有和航天相伴一生的人才能指出行业中症结所在,戚发轫这段大实话在网上广为流传。

发射卫星动员誓师大会(资料图)



德新社的报道写道:中国人过去被大大低估了
“搞卫星的和搞运载火箭的还不同。到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这一步,人家运载就完成任务了。当时一喊‘星箭分离’,基地司令就一拍我肩膀——‘小伙子,成啦!’我说不成,还得等着,还没听到《东方红》 乐曲呢。”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研制与“文化大革命”几乎同时开始。就因为这个原因,在戚发轫接手总体设计工作之前,“东方红一号”总负责人的岗位已经几易其主。
前几任分别是赵九章、钱骥、孙家栋。赵九章因为“文革”的不公平待遇而自杀,钱骥、孙家栋则因为莫须有的原因而被迫卸任。当时掌权的“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提出了一个办法——按“巴黎公社”原则,普选负责人。投票结果,戚发轫票数最多,当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组长”。
技术压力非常大。卫星天线要做展开试验,但当时既没有设备也没有试验场地。设备只能自己改装,场地是向中科院力学所借的一间仓库。这种实验危险性大,卫星天线一旦折断就会伤人。戚发轫只能给同事们每人找个了包装箱盖儿当护板,从缝隙里观察卫星旋转时天线的反应。就这样找到了天线折断的症结。
更大的压力是政治压力。第一颗卫星,第一次上天,还要播放歌曲,播放的还是《东方红》!这种压力若以戚发轫大实话版本演绎就是:“(卫星)要是唱着东方红掉下来了,这不相当于红太阳掉下来了么?这简直是杀头之罪。”
所有的相关人都加入了这场有关《东方红》的讨论,也包括钱学森。有人提议加一个过载开关,卫星达到第一宇宙速度就接通播放东方红,达不到就不接通。有人不同意这个提议:过载开关也是新的,可靠性如何保证?万一该接通时不接通怎么办?最后,钱学森只好把这个问题带到北京,请周总理决定。
1970年4月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钱学森、任新民、杨南生、戚发轫等一行。在听完汇报后,周恩来点了戚发轫的名字。
“卫星可不可靠呀?”“可靠。”“上天以后,《东方红》会不会变调?”
戚发轫沉吟了一下,“凡是能想到的,凡是地面能做实验的,我们都做过了。”
“那这样吧,你们回去写个报告,交中央政治局讨论决定转场时间。”
这下戚发轫紧张了,大实话也上来了:“总理,不行啊。卫星与运载火箭已经对接、水平放在运输车上等着转运到发射阵地了。我们只做了四天四夜横放试验,电解液不漏。再久了就无法保证电解液不漏。”
“为什么不多做几天试验呢?”
语气已略带责备。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资料图)



戚发轫马上回答:“原因在我,是我们搞总体的没有向负责电池的人提出这样的要求。”
周恩来当时说了一段话,至今戚发轫还能一字不落地重复:“你们搞总体的人,应该像货郎担子和赤脚医生那样,要走出大楼,到各研制单位去,把你的要求老老实实告诉人家,让人家知道应该怎样做工作。”当向记者谈及这段话时,这位在研制“东方红”过程中曾晕厥、曾阑尾穿孔、曾被抄家的总设计师真诚地说,“我很服气。”
报告仍旧得写,不过有了“四天四夜”的限制,一切就要从速。当夜的国防部大楼,若干办公室通宵亮灯——任新民负责运载火箭的一级二级报告,杨南生负责运载火箭三级报告,戚发轫负责卫星报告。三人写完要交钱学森,钱学森改后要交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罗舜初改后要交国防科委主任王炳璋,王炳璋改后要在15日凌晨6点前送到周恩来手中。层层接力终于换回了一个重大批示——“政治局同意卫星发射安排”,也换回了一个重大要求——“万无一失”。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1970年4月24日9时35分,“长征一号”载着“东方红一号”直上云霄。一声“卫星入轨”,全场沸腾。
除了戚发轫。“搞卫星的和搞运载火箭的还不同。到了‘星箭分离,卫星入轨’这一步,人家运载就完成任务了。当时一喊‘星箭分离’,基地司令就一拍我肩膀——‘小伙子,成啦!’我说不成,还得等着,还没听到《东方红》乐曲呢。”
酒泉发射基地已是一派狂欢景象,祝捷大会马上开始。有人喊,“戚发轫,上去说两句啊!”他只是沉默地坐在那里。十五分钟长似一个世纪,9点50分,国家广播局来电:“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格外清晰洪亮。”他仍旧忍着,一言不发。
90分钟后,卫星绕地一周,新疆喀什站报告:收到太空传来东方红乐曲。万千感情瞬间决堤,他站起来大喊一声:“我们成功了!”已是哽咽难言。
新华社马上发出喜报,天安门广场上手握毛主席语录的人们开始狂欢庆祝,街道和乡村的百姓团团围坐在收音机旁收听《东方红》,《参考消息》将所有外媒报道集中了一整版,其中德新社的报道写道:中国人过去被大大低估了。
那一天如在眼前,满头鹤发的老科学家说起来,眼中尽是氤氲之色。“真不容易啊,那时候的负责人没有任命,也没有人在乎这个,就凭着一股爱国热情干。”在一个派别林立、人心复杂、气氛压抑、组织涣散的特殊背景下,一群知识分子竟被“家国天下”这么形而上的理想紧密地集合在一起,如何不算一个奇迹。
几十年后,当这段历史要刻在为纪念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四十周年而建的“百星墙”上时,人们竟不知该在“总设计师”一栏中填上谁的名字。为了确定这个问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领导提出了一个原则:发射时谁负责谁就是总师。按照这个标准,总师是戚发轫。
戚发轫说,我不同意。“‘东方红一号’当年没有任命总师,只有前仆后继的科学家群体。即使写一个人,也应该是孙家栋。”“百星墙”最后刻上了戚发轫和孙家栋两个人的名字。
他很少说这样有些“煽情”的官话,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的大实话:“他们老让我讲,我说我没啥可讲的,我就是‘第三个馒头’,前面人家都干那么多事了。”
2010-08-27 15:24


戚发轫(右)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原总经理张庆伟(左)、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中)商讨航天科研。



我的窍门告诉你,你也学不去
“一个德国同行问我,你们一年发射两艘飞船,这么快,有窍门么?我说我的窍门告诉你,你也学不去。俄国人规定,搞载人航天产品,不能晚上加班,你们德国人规定,周一和周五不做重要的精密性工作。而我们中国人呢,白天、 晚上、星期六、星期天就是这么干。他喊:‘你那是违法的!’我说,‘为了迎头赶上,我们只能这样干了。’”
1992年,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决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之路。随后,载人飞船立项,戚发轫被任命为神舟系列总设计师。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在之前的二十年中,戚发轫一直在“放卫星”——“东方红一号”、“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二号甲”、“东方红三号”、“风云二号”,“中星22号”,已经磨炼出一支同甘共苦、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通信卫星研制队伍。那一年他59岁,即将退休,最大的愿望是“每天能回家陪老伴儿吃晚饭”。本以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就这样完美谢幕了,原来浓墨重彩还在后面。
到处可见这样的新闻题目——“戚发轫:花甲之年掌帅印”;系统内也有这样的疑问——“戚发轫一个老头带一帮年轻人,能行么?”他自己心里也很忐忑,花甲之年重新披挂上阵、拓土开疆,这确实为难。但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不服从组织安排的时候,六十岁也一样。
任务是“争八保九”(争取1998年保证1999年发射神舟一号);困难是两个,一个是“文革”造成的人才断代,所谓“老头+小伙”的队伍,一个是很多关键技术没有经过太空环境下的考验。“神舟一号”要解决的关键是舱段连接和解锁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再入防热技术以及回收着陆技术。七年一剑,戚发轫打的是持久战。
1998年初冬,展现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前的北京航天城,一派繁忙景象。“当时形势确实很好,几艘做地面试验的飞船也拉出来了,做力学试验的、做电性试验的、做热真空试验的,如火如荼啊。”在江泽民同志的这次视察之后,“神舟首飞”与“五十年大庆”、“澳门回归”一起列为1999年中国的“三件大事”。
1999年11月20日6点30分,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升空。10分钟后,青岛站完成双向捕获:飞船准确入轨。
张万年将军当场致贺词:“‘神舟一号’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迈向新世纪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大厅里顿时掌声雷动。
场景似曾相识,人也还是老样子——戚发轫刚听完贺词就马上乘专机从酒泉赶回北京航天指挥中心,监测返回情况。他要等船行一天安全返回指定区域,才会觉得大功告成。


和航天英雄杨利伟亲切交谈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千禧年之后,中国航天事业日行千里。2001年1月,神舟二号发射;2002年3月,神舟三号发射;2002年12月,神舟四号发射。速度之快,世界惊叹。
“一个德国同行问我,你们一年发射两艘飞船,怎么这么快啊?你们有什么窍门么?我说我的窍门告诉你,你也学不去。俄国人规定,搞载人航天产品,不能晚上加班,只能白天工作。你们德国人规定,周一和周五不做重要的精密性工作。而我们中国人呢,白天、晚上、星期六、星期天就是这么干。他喊:‘你那是违法的!’我说,‘为了迎头赶上,我们只能这样干了。’”
他的头发全白了,“陪老伴吃晚饭”的诺言从未兑现。“神舟二号”之后,他也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2000年,他的夫人姜福玲被检查出肺癌,当时已是晚期,医生预测只有三个月到半年的生命。
这位一生默默支持丈夫无怨无悔的女士,在病床上迎来了和爱人团聚最多的时光——每天晚上十点,戚发轫都会从航天城匆匆赶回,陪伴她一个小时。“神舟二号”正在攻坚,这一个小时已是奢侈。
大出医生的意料,她一直坚持了十三个月——直到“神舟二号”发射成功之后才辞别人世,如同竭尽全力地给了丈夫最后的支持。
“她这一辈子,就在为我作牺牲。”除了“东方红一号”,这是另外一件一提起就让戚发轫泪水难抑的事情——即便是十年之后的今天。
跟老戚办事,吃不了亏
“以前我们搞卫星的时候,除了电源系统,其他系统都是我们五院自己研制配套的,统筹非常简单。现在呢?我们搞总体,上海八院负责一部分,部队的航医所负责一部分,有效载荷部分是由中科院负责。他们都不属于你的编制,行政上不 受你的领导,工资奖金也不是你发的,人家能都听你的?很难很难啊。那靠什么?那就靠公正公平公开呗——跟老戚办事,吃不了亏。”
戚发轫渐渐感到另一种艰难。
不是那种从零开始研发导弹的艰难,也不是顶包装箱做卫星试验的艰难。中国航天已经有了完整的人才梯队、雄厚的技术积累、一流的设备水平,曾经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中国正在面临社会转型,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市场机制日渐成熟。1999年,和“神一”发射几乎同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立,体制和机制都在进行着新的解构与结构。

在发射基地,戚发轫意气风发。



“神舟五号”有13个分系统、600多台设备、70多万个软件程序、300多根电缆、80000多个接点,还有300多个协作单位。“以前我们搞卫星的时候,除了电源系统,其他系统都是我们五院自己研制配套的,统筹非常简单。现在呢?我们搞总体,上海八院负责一部分,部队的航医所负责一部分,有效载荷部分是由中科院负责。他们都不属于你的编制,行政上不受你的领导,工资奖金也不是你发的,人家能都听你的?很难很难啊。那靠什么?那就靠公正公平公开呗——跟老戚办事,吃不了亏。”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王道本乎人情。在中国,一个机构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与道德示范往往会弥补制度上的欠缺,并带动敬业作风的形成,戚发轫也许就胜在这一点上。
军旅作家李鸣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他请戚发轫看电影的情形。“电影开映后,戚发轫神情专注,脸上表情十分丰富,看到高兴处,竟拍手叫好,像一个终于逃离了学校和家长的孩子!没过一会儿,他就对着我的耳朵悄悄地说,坐在电影院看电影,感觉真好!当年我们看电影都是在露天坝里看,我简直没想到,现在的电影院都发展到这么高级了!看来,以后退休了我得多看几场电影。”
20分钟后,一个电话又把戚发轫叫回了航天城。那是2003年8月,距“神五”飞天还有两个月。
他在技术上已经非常镇定。2003年同年,美国“哥伦比亚号”7名宇航员罹难,巴西“VLS-1”火箭爆炸导致21名工程技术人员遇难。有记者问他,如果飞船在上升和返回过程中出事了怎么办?他回答说,“神舟五号”有8种救生模式,180多种故障对策。计算机的70万个程序中有30%是在正常情况下使用的,另外70%都是在故障情况下发挥作用的。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戚发轫对现场采访的记者说,“‘神六’肯定会交给年轻人了。”
他还说,他很想念妻子姜福玲,见证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升空,曾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2009年共和国的六十年大庆,戚发轫作为科研行业代表登上了“科技创新”方阵的彩车。他穿着一身藏蓝色的西装,满头银丝在镜头中很醒目。游行的群众队伍在彩车旁边整齐地呼喊着口号:“科技探索,强我中华”,谁都能看出戚发轫的表情里有万千话语。四十年前,一个银光闪闪的72面近似球体开始频繁地出现在科普场馆、科学读物和文艺作品中,成为雕塑、成为模型、成为影像,成为了科学的象征,成为了人们回顾“文革”十年时少有的能津津乐道的话题,成为了一个民族即使陷入浩劫也未丧失元气的标志。四十年后,“神舟”与“飞天”成为中国社会话语系统的关键词之一,成为连妇孺老幼都在谈论的热点,成为某种大国崛起的象征。
科技改变一个民族,戚发轫深知。


戚发轫与同事在工作中(资料图)




戚发轫等人慰问钱学森(资料图)




戚发轫进行讲座(资料图)




原文:
http://news.ifeng.com/mil/history/detail_2010_08/27/2342732_0.s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17 12:43 编辑


[/url]




[url=http://news.sohu.com/s2005/qifaren.shtml]http://news.sohu.com/s2005/qifaren.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7 13:00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大连瓦房店这块地方是个神奇的地方,出了那么多的将军和那么多的能人。不服不行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5#
发表于 2010-12-21 09:41 | 只看该作者
原以为大连是一个地灵未必人杰的城市,因为她是一个形成期不到200年的年轻城市,缺少文化积淀。可是看到谭老一期期发出的这么多大连名人帖子,方知道大连不仅地灵而且人杰!我爱大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0:04 | 只看该作者
原以为大连是一个地灵未必人杰的城市,因为她是一个形成期不到200年的年轻城市,缺少文化积淀。可是看到谭老 ...
浪淘金沙 发表于 2010-12-21 09:41



大连好,爱家乡。收集一些大连名人,满足一下个人的虚荣心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0: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24 20:48 编辑



王伟雄

国家级运动健将--王伟雄

发布日期:2010-05-20 




拳击运动员,1963年2月4日出生于大连金州。王伟雄自小起就喜欢拳击运动,1985年,在参加金州区举办的一场拳击比赛时,被当时大连拳击队李志起教练看中,当年王伟雄就代表大连队在山东潍坊举行的拳击比赛中拿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冠军。同年12月获香港国际拳击精英赛冠军。1986年,参加在沈阳举行的拳击比赛,获得冠军;代表辽宁省拳击队参加南京全国拳王精英赛,获得冠军;参加全国拳击邀请赛,获得冠军。1986年入选国家拳击队,由国家拳击队主教练王国钧带着他训练。王伟雄具有思维敏捷、吃苦耐劳、乐于挑战、永不服输的特点。1987年8月获武汉拳击赛冠军。1988年7月获二十八国拳击赛重量级冠军。1989年获全美“金手套”重量级冠军。1990年获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91公斤级重量级亚军。1991年获曼谷亚洲锦标赛重量级冠军。1992年获世界拳击锦标赛重量级第三名。1993年获上海第一届东亚运动会重量级冠军,北京第七届全运会91公斤以上级冠军。1994年获韩国第二届汉城杯重量级冠军。王伟雄数十次蝉联全国拳击冠军,多次夺得亚洲锦标赛冠军,是中国拳击运动员参加国内、国际和世界拳击比赛取得成绩最好的拳手之一。

1993年,王伟雄被授予北京第七届全运会优秀运动员。1999年11月,王伟雄在金州成立了伟雄拳击俱乐部,并担任该俱乐部拳击教练。


责编:贾铁魁 来源:《大连竞技体育精英》



原文
http://www.tyj.dl.gov.cn/sports/190301_231259.v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4 20:47 | 只看该作者


王伟雄:亚洲拳王转身当孩子王
2010-12-06 www.dlxww.com
来源:新商报
  人物小档案  王伟雄,拳击运动员,1963年2月4日出生于大连金州。1985年,代表大连队在山东潍坊举行的拳击比赛中拿到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冠军。同年12月获香港国际拳击精英赛冠军。1986年,参加在沈阳举行的拳击比赛,获得冠军;代表辽宁省拳击队参加南京全国拳王精英赛,获得冠军;参加全国拳击邀请赛,获得冠军。1986年入选国家拳击队。1987年8月获武汉拳击赛冠军。1988年7月获二十八国拳击赛重量级冠军。1989年获全美“金手套”重量级冠军。1990年获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91公斤级重量级亚军。1991年获曼谷亚洲锦标赛重量级冠军。1992年获世界拳击锦标赛重量级第三名。1993年获上海第一届东亚运动会重量级冠军,北京第七届全运会91公斤以上级冠军。1994年获韩国第二届汉城杯重量级冠军。王伟雄数十次蝉联全国拳击冠军,多次夺得亚洲锦标赛冠军,是中国拳击运动员参加国内、国际和世界拳击比赛取得成绩最好的拳手之一。  拨打王伟雄的手机,彩铃传出的是歌曲《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象热血流/我们亚洲,树都根连根/我们亚洲,云也手握手/莽原缠玉带,田野织彩绸/亚洲风乍起,亚洲雄风震天吼……”王伟雄说,他就是喜欢这首歌的大气与霸气,因为想当拳王就得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气魄。  见到王伟雄着实把记者吓了一跳,气温已经下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而王伟雄只是光腿穿了一条单裤子,上身也只是一件衬衫套了一件夹克。他说,虽然退役10多年了,但是他始终没有扔下他钟爱的拳击运动,身手依旧敏捷,而身体用句东北话就是“罡罡的”。  A从搬运工到拳王  王伟雄从小就很淘气,喜欢冒险和刺激,尤其是对拳击运动情有独钟。但是,因为家里生活困难没办法供他到专业队学习,他就自己每天跟山上的大树较劲。18岁的时候,他进入了金州纺织厂,在车间里干搬运工,百八十斤的面纱,他扛起来一点不费劲。  1985年,金州举办了一次全国拳击锦标赛。王伟雄得知消息后,下了班就跑到了比赛场馆。主办方告诉这个毛头小子,他不是专业选手,也没有报名,没有资格参加比赛。王伟雄急了,我不要成绩,就跟拳手切磋一下。在王伟雄的生磨硬泡之下,主办方勉强答应了。兴奋不已的王伟雄靠着一身的蛮力和自创的野路子拳法,还真就把当时的几个拳手都打败了。大连拳击队李志起教练慧眼识珠,认定他是个好苗子,通过各种关系就把这个纺织厂的搬运工招至麾下。当年,王伟雄就获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拳击冠军。从此,也踏上了拳王之路。  王伟雄说,他当运动员的时候,在参加的所有正式比赛中,只输过一次,那就是在1990年北京亚运会的决赛上输给了韩国选手。想起那次比赛,王伟雄至今耿耿于怀,因为在亚运会前,他的肋骨骨折了,他是打着封闭针带伤上阵的。  B从拳王到孩子王  1996年,36岁的王伟雄选择了退役。起初,他在省运动技术学院做拳击教练。可是,他总是割舍不下浓浓的故乡情,于1999年回到了家乡金州,成立了伟雄拳击俱乐部,专门培养青少年。  王伟雄说,中国的拳击运动之所以没有像足球、乒乓球那样大范围推广开,主要是人们对拳击的了解不够。很多人都误解这项运动是野蛮人的运动,其实,在国外这项运动开展得十分火爆。他曾经在美国的拳击俱乐部训练过半年,与世界拳王里迪克鲍师从同一位教练。也时常与里迪克鲍切磋拳术,虽然他从没赢过里迪克鲍,但是,从那时起他就决心将来一定要成为拳击教练,即使自己打不过拳王,有朝一日要让自己的弟子赢一回。  由王伟雄从小带大的夏文杰已经成为了中国拳击界小有名气的拳击运动员。在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上,夏文杰获得了77公斤级的季军,他本想在广州亚运会上夺金,却又因为耳膜穿孔遗憾地错过了这个机会。王伟雄说,像夏文杰这样的好苗子还有,但是因为家长舍不得孩子遭罪或者学员自己受不了苦半途而废了。  “我不但在金州教授孩子们学习拳击,而且在上海也开了一家4000多平方米的拳击馆。”王伟雄表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扭转百姓对拳击运动的偏见。  对话王伟雄  练拳先学挨打  记者:你的彩铃代表着你的个性吗?  王伟雄:是的。我就是亚洲拳王,我就要这种霸气。我就是亚洲雄风(大笑)。有人说我狂,我承认。因为,作为拳击手,你首先要用眼神杀死对手,说的文明点就是不战而屈人兵。心理战之后才是肉搏战。  记者:拳击不光是打击对手,恐怕防守更重要吧?  王伟雄:想打赢对手,必须要学会挨打。你知道怎么练挨打吗,人躺在地上,用实心球砸左侧肋骨,然后再砸右侧,最后往胃口上捣。你如果要是把这个写出来,恐怕又要吓跑很多学员。但是,我不怕他们不来。只有真正热爱这项运动的人才能吃常人不能吃的苦,遭常人不能遭的罪,忍常人不能忍的气。  记者:你在拳击台上受过伤吗?  王伟雄:受伤是常事。我的肋骨被打折过,眉骨被打开过,但我不在乎,也从没想过要放弃。因为,我有自己的目标,就是要做亚洲拳王。我做到了。我不但是在拳击台上受过伤,还有些运动员的职业伤病,像颈椎增生,腰间盘突出。今年五月,才在沈阳做了右手的骨刺微创手术。摘除的骨刺有指甲那么大。  记者:拳击运动这么危险,你是怎么劝导学员家长的?  王伟雄:其实,每项运动都有危险。而拳击又是高危运动。所以,做学员家长的工作格外困难。我是个五大三粗的男人,对于思想工作还真有些不适应。但,为了学员的未来,我只能硬着头皮跟家长谈。怎么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苦口婆心呗。  记者:奥运会上中国拳击运动取得了突破,邹思明获得了冠军,又在前不久的亚运会上摘金,是不是意味着中国的拳击运动已经大获成功?  王伟雄:不能这么说。因为,邹思明获得的是轻量级的冠军,而在拳击运动中重量级才是重中之重。像阿里、泰森、霍利菲尔德等职业拳手之所以声名远播,就是因为他们都是重量级拳王。目前,大级别仍是中国拳击的短板。  记者:大级别的突破点在哪儿?  王伟雄:首先是选材。像我当年身高是1.87米,体重是102公斤,在中国运动员中可谓是巨塔了。可是,到了美国的拳击俱乐部一看,我的身体条件太一般了。像和我交过手的里迪克鲍身高1.95米,体重达到了130公斤。再者,我们技术细节抠得还不够。美国的教练从手形到脚步的移动都是输入到计算机里进行分析的。  记者:拳击运动在中国会获得像足球一样的推广码?  王伟雄:目前还不行。但是,我相信拳击运动一定会在中国获得大面积推广的。到那时,中国也一定会成为美国、古巴那样的拳击强国的。(文/韩顺兆 摄影/张春雷) 原文http://www.dlxww.com/xinghaiwan/content/2010-12/06/content_33476.htm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9: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31 20:10 编辑




王欣





2010年亚洲小姐个人资料
  中文名: 王欣    漂亮的亚姐

英文名: xixi

  国籍: 中国

  籍贯: 辽宁大连

  民族: 汉族

  出生年月: 1988年7月30日

  职业: 学生 模特

  成就: 2010亚洲小姐总决赛冠军、《2010亚洲小姐》内地赛区冠军,及夺得最佳演艺潜质

  血型: O

  身高: 165cm

  三围:34、26、37

  喜好

  嗜 好: 听音乐 唱歌

  最喜爱的音乐:通俗

  最喜爱的明星:李小璐 孙俪

  最喜爱的舞蹈:流行舞蹈

  最喜爱的电影:青春励志

  最喜爱的食物:薯片

  最喜爱的颜色:白色 黄色 红色

  最喜爱的饰物: 戒指 项链

  最喜爱的运动: 游泳

  最爱的动物: 小狗

  最喜爱的刊物:瑞丽

  最喜爱的国家:意大利

  最难忘的事情: 20岁的生日

  最讨厌的事: 睡不饱觉

  最喜爱的事:旅游

  最大的愿望: 心愿成真

  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改变不能改变的事情

  
   王欣
获得的奖项和荣誉
  2010中华旅游模特大赛旅游使者

  2010第五届全国平面模特大赛都江堰直选区城市冠军中国优秀平面模特包装推广基地 推荐模特

  2011年度都江堰模特代言人

  2010年亚洲小姐四川赛区十佳

  影视Talent第五季《时尚影视模特大赛全国50强》中华模特之星

  2010亚洲小姐中国内地网络赛区竞选总决赛冠军。

  2010亚洲小姐竞选总决赛冠军

  
获奖历程

  2010年《亚洲小姐竞选》昨晚在安徽省合肥大剧院举行,经过一轮竞逐之后,来自辽宁大连、芳龄22岁的王欣带着“内地赛区冠军”之名挑战17名佳丽,结果再下一城,以半冷门姿态夺得亚姐后冠,同时还夺得最完美秀发大奖,可谓双喜临门。 唯一拥有外国面孔、来自鞑靼斯坦的维他·芝宝丝娃除了夺得亚军外,同时也夺得“最上镜小姐”,刘晓智则以半冷门姿态夺得季军。 来自韩国的权蕙洙被视为大热门,却只夺得第四名,被传是内定三甲的(9)邱淑芬更在首轮已被踢出局,不入十强!本届所有港澳佳丽全军覆没,大热门(3)万嘉丽不入四强,令人跌破眼镜,不知道是否权蕙洙人缘欠佳,当被踢出局的14位佳丽选出心目中的冠军时,权蕙洙竟录得零支持,反观维他却得到最多佳丽认同。 此外,来自泰国的9号选手邱淑芬(Waranya Kitwattana)获得“友谊小姐大奖”、来自港澳特区的2号选手何娅获得“最完美体态大奖”、来自港澳特区的3号选手万嘉丽获得“晶莹美丽肌肤大奖”、来自山东的19号选手张毅获得“亚洲女性魅力大奖”

  

获奖感言

  “没有想过能拿这个冠军,所以最后只剩下4名选手时,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是最后的微笑者。”成为亚洲小姐,王欣很淡定也很大度,“其实大家都有自己的舞台,每个人跳出最好的舞,我们就是成功者。”

  对于自己的制胜法宝,王欣则认为是综合素质。“每一个环节都很平均。”没错,就是这个姑娘,在泳装的压力问答中,拿起了毛笔,就在宣纸上写下一个“人”字。“我小时候学过,有点功底。”

  2010年22岁的王欣还是艺术学院在校生,她梦想着成为一名艺人:“我的偶像是妮可基德曼,她的气质太完美了,演技也很棒,这就是我努力的目标。”但要想成功还要踏踏实实地做,“好的演员是能胜任任何角色的,我也不会挑戏,以平常心对待。


                                                                                       ----节选百度百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1 1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2-31 19:57 编辑

大连姑娘戴上亚姐桂冠 王欣凭综合素质得大奖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0日16:15  大连晚报




亚姐冠军王欣(右)

  

首席记者 谷子
  2010
亚洲小姐竞选总决赛日前在安徽落下帷幕。经过三个半小时的激烈争夺、十大环节的精彩展示,正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读大四的大连女孩王欣用美丽与智慧征服了评委与观众,成为众望所归的亚姐冠军,同时还夺得“最完美秀发大奖”。
  王欣今年刚刚22岁,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说起这次比赛,王欣说:“之前虽然没有参加过这类竞选活动,却一直留意亚洲小姐的比赛,亚洲小姐是作为亚洲女性的一个杰出模范代表,融合了智慧、和谐等独特的美。所以当我在网上看到2010年亚洲小姐竞选的消息,马上就报了名,然后一步一步走到了最后。三个多月的比赛,让我得到了很多锻炼。”成为亚洲小姐冠军后,年纪轻轻的王欣显得淡定而认真。说起她的制胜法宝,她很简单地说:“我想,凭的应该是综合素质。”在泳装问答中有这样一个环节,主持人问她,如果她是一块徽砚,最希望人们用她写出哪个字,王欣思考片刻,拿起桌上的笔,一撇一捺,一个大大的“人”字跃然纸上。昨日,王欣给了记者这样的答案:“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教给我最重要的人生道理就是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
  此前王欣已获得亚洲小姐中国内地网络赛区的总决赛冠军,并获得了最具演艺潜质奖。谈到参加此次大赛的初衷,王欣说,“因为亚洲小姐是作为亚洲女性的一个杰出模范代表,融合了智慧,和谐等独特的美,我是个自信向上的女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也想要不断的去提升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得到不断的进步。”王欣在参赛宣言中说,美丽是一种平凡的自然,性格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我,想要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丽,想要给自己一个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我敢于站上去,就敢于秀出真正的自我。给我一次机会,我将点燃青春激情,放飞梦想的翅膀,还你更加精彩的舞台。
  王欣2009年曾参加南充希望杯形象气质推广大赛,并闯入20强;2010年参加第5届全国平面模特大赛获新秀奖。2007年参加地方电视台辩论大赛获最佳才智奖。

影音娱乐_新浪网
原文:http://ent.sina.com.cn/s/m/2010-12-10/16153173803.s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3 07:19 , Processed in 0.166933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