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ywwcnll9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连名人知多少《待续》水墨画画家----高荐

  [复制链接]
401#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13:27 | 只看该作者
大方之家谦谦君子———张本义印象
时间:2009-4-7 来源: 作者:新闻中心
国学是我们文化中的精髓,要取其精华必须学习其原始的东西,就好像你要喝纯正的长江水,那就要到源头去喝,因为那里没有污染。可以不夸张地说,我可以一口饮尽长江,因为正如古人说的,长江之源仅可滥觞,即长江源头仅可漂一个水杯,而江水越往下越浩渺,越混浊了。所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必须从中华文化经典开始。我们要身体力行,多做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事情。这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张本义



●张忠强
    【人物简介】:张本义,字子和,一九五零年生,原籍系我市崔家集双庙村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协大连创作中心主任、中国古代文献研究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理事、辽宁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大连市文联副主席、大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大连市图书馆学会理事长,辽宁省政协委员,大连图书馆馆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应《光明日报》约稿成功著《大连赋》,该篇辞赋成为大连的名片而享誉全国。
“小人物”见到“大人物”

  我这里所说的“大人物”就是张本义,咱平度老乡,现任大连市图书馆馆长,他是我国当代知名学者型书法家,在书法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具有很深造诣,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享受国务院津贴的人物。知道他,缘于他的《大连赋》,这篇气势恢宏,内容广博,文辞华美,音律和谐,集中国古典文体众美于一身的城市赋着实令我着迷,让我研究了整整半个月,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不明白的典故就请教别人,正在我陶醉其中有点如痴如醉的时候,平度的发展也有了历史性的突破:高速公路的开通、新河化工园如火如荼的建设、平蓝铁路将要上马、争取青岛国际机场等这一切令我心中激情澎湃。作为一个文学青年深深感觉到自己有义务为平度的发展呐喊助威。能包罗万象平度的历史和现在的文体,无疑就是赋体。最后我作了一个令自己都吃惊的决定:我要写《平度赋》。在我心中隐隐感觉到一篇成功的赋对提升一个城市形象的巨大作用,《大连赋》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但写地方赋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还要熟知地方历史、地理、人文,最重要的是要具备深厚的古文学古文字基础,对这几方面我都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先找来《平度县志》、《平度文史》、《平度史话》,以及今年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要讲话和《政府工作报告》等资料,利用工作之余花费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来研究平度,再找来古代一些大赋来仔细研读,最后写出一篇近2000字的《平度赋》。写完初稿我又几易其稿,改完后就向我熟悉的几位写作高手请教,可他们对赋也不是太了解。《今日平度》副刊编辑辛大姐告诉我:“你可以请教《大连赋》作者张本义馆长。”我心里不免惴惴:咱这区区“小人物”写的东西怎好意思让这位“大家”看呢。再说素不相识,他能有时间搭理我吗?没想到不长时间辛大姐还真给我联系上了张馆长,而且张馆长热情地表示,打电话或来大连他都随时欢迎。
  3月14日,我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踏上北上的路,车还没到烟台我便收到张馆长的短信,他详细询问我坐哪班船什么时候到,他好派司机去接我。没想到张馆长对我这小老乡的登门造访竟是这样重视,我的心踏实了许多。见到他已是傍晚将近七点钟,他约我见面的地点是位于大连风景名胜区傅家庄的仲夏花园酒店内他的工作室——“连海堂”。透过玻璃,我看见一位中等个子长者在屋里踱着步,上身穿一件黑色凡士林对襟褂子(这样的衣服我小时候看见老年人穿过),老式的布鞋,一头微卷的黑发,塑料框的大眼镜,我知道他就是我要见的“大人物”——张本义,一个连衣着打扮都在弘扬传统文化的令人尊敬的学者,那气质风度是骨子里的,唯张本义独有。显然,他已经等候我多时了,见面便热情地握住我的手说:“欢迎来大连,我们先去吃饭。”我没想到如此“大家”竟朴实得如邻家叔伯。到餐厅以后,还没上菜他就要看我写的《平度赋》,我当然是有点丑媳妇见公婆的感觉,他大体看了一下,说:“不错。你这么年轻能写出这么个东西,勇气可嘉,明天我们再详细聊。”

妙笔批点《平度赋》
  第二天他专程约我到大连图书馆的白云书院。对于这个古香古色的书院我早有耳闻。这是张馆长弘扬中华文化的得意之笔。八年多来已免费培养了近四千个孩子。我们在其中茶室“依礼斋”坐定,他拿出我的稿子说:“我昨晚读了一下,你的稿子还得再推敲一下。”接着他用笔一句句仔细推敲,不时向我讲解写赋要注意的事项,批点过程中还不时询问我文章中的一些景观、人物等细节,说是作赋,可我实在是一知半解,在张本义这样的“大家”面前,根底太浅的我对许多问题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他说:“忠强,这样不行,你想写赋,平度的历史你必须倒背如流,人物的字、号,各种重大历史事件都应铭记在心,这样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他那严谨治学的态度羞得我满脸通红。
  就这样,他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把改的内容写在纸上,还不时给我讲赋体的有关知识。就这样为了我这篇不成形的赋,他足足浪费了近3个小时,最后叮嘱我说:“你回去后再读一些史料,充实一下自己,把结构再调整一下。按理说赋这个东西没有这么短时间赶出来的,太仓促。你回去后再充实,再丰富,再发给我我给你改。”为了改我的文章,我们吃饭时已接近下午两点,没想到他对《平度赋》竟会这样重视,我感激得不知说什么好。

涓涓深情钟国学
  三句话不离本行,和我交谈中,张馆长不自觉地聊到他对传统文化的忧虑和担心,他说:“现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多,然而真正明白国学的人却越来越少,这种状况十分令人担忧。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得到弘扬和发展。你来大连,我很高兴,因为从你们身上我能看到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的希望。”他又语重心长地说:“国学是我们文化中的精髓,要取其精华必须学习其原始的东西,就好像你要喝纯正的长江水,那就要到源头去喝,因为那里没有污染。可以不夸张地说,我可以一口饮尽长江,因为正如古人说的,长江之源仅可滥觞,即长江源头仅可漂一个水杯,而江水越往下越浩渺,越混浊了。所以,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必须从中华文化经典开始。”接着他从四书五经一直讲到近代中国文学,当提到《两都赋》、《黄河赋》、《洛神赋》、《芜城赋》、《兰亭序》、《滕王阁序》等名篇时,他竟抑扬顿挫地朗诵起来。我说我对《兰亭序》较为熟悉,他兴致陡增,竟一字不差地从头背到结尾,并且给我解释其中的意境和写作方法,他一边背诵一边沉浸其中。他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底蕴和功底,他真是一位大方之家,和他交流虽然只能听,但绝对是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如沐春风,没有一点老夫子对后生说教的感觉。
  张本义还说,现在许多人都在抱怨部分国人素质低下,为什么这部分人素质低下?因为这部分人已无根柢。从二十世纪开始,西方异质文化挟持着坚船利炮和糖衣炮弹,打进了我们的国家,蹂躏着我们的民族,我们招架无力。但奇怪的是,我们不是发愤图强,自思进取,而是一古脑地把所有的原因都怪罪到我们老祖宗创造的文化上来。把自己的祖宗骂倒了,把自己的文化丢掉了,自信心从何而起,民族凝聚力从何而来,难道我们要做世界上的二等公民吗?
  他又表示,现在我们大家都已认识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重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就是尊重我们自己,这才是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正途。连自己的文化都不尊重,况且我们的传统文化,曾创造并延续了世界独一无二的无与伦比的古老文明。自己不尊重自己,谁还尊重你!现在读经在华人世界里被重新重视并大力推动,还有《百家讲坛》风靡全国,可以说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反传统潮流的反思。它说明,人们开始向我们民族传统和文化,寻求发展的原动力了。当然也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我们要身体力行,多做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事情。这不仅是我们的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

谦谦君子令人敬
  张馆长不管走到哪里都赢得尊重,这是我和他接触的短暂时间里感觉到的,我可以肯定这种尊重绝不是对权威的恭维,而是对人格魅力的敬仰。他不管对谁都那么温和,那么平和,由于到下午一点多了才吃饭,所以他对服务员说:“姑娘,我们早点走,你也早点休息。”服务员说:“馆长,能为您服务我们都非常荣幸。”到他们图书馆大门的时候,有几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在高声喧闹,张馆长走上前缓声说:“孩子,你看别人都在里面安静地读书,你看你们这样大声嚷嚷会影响他们的!”只这两句几个孩子不好意思地伸伸舌头,羞愧地红了脸。虽然几个孩子不一定知道他是这个图书馆的馆长,但对他肯定也是肃然起敬。这一刻有八个字在我心中沸腾:谦谦君子,以德服人。我又想起张馆长说过的一句话:我从来不会妒忌别人,妒忌别人不如充实自己。也没想到他会对我如此细心,当他不能陪我的时候就让司机陪着我到大连的著名景点看看,我上飞机前的那顿饭他特意安排我吃饺子,在他的心中还记得老家的风俗:上车饺子,下车面。
  临别之前,张馆长邀请我到他图书馆的办公室坐坐,这真是一个“藏宝楼”,他却自嘲为“仓库”,他拿出一本线装本《大连赋》,一套四册《白云论坛》和一套两册《大连图书馆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赠送与我,他谆谆教诲我说:“忠强,如果你能铺下身子苦读三年国学经典,不但你的文学修养会有大的提高,你的为人处事和世界观也会上一个大的台阶。”
  就要离开我崇拜的“大师”了,他和我握手告别,我竟有些依依不舍,一时间对他的崇拜和敬仰以及感激之情使我情不自禁地张开双臂轻轻拥抱了他一下,说:“我还会来看您的!”


原文http://www.pingdu.gov.cn/Get/yaowen/shenghuo/09040708403735361.htm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2#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14:01 | 只看该作者
张本义先生书法集锦视频.青藤收集编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3#
 楼主| 发表于 2010-9-5 20: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9-5 20:15 编辑




作品欣赏
  张本义《大连赋》:

  风浩浩,沧海茫茫,峰回水转,云起龙骧。星分箕尾,恰雄鸡傲然之喙;地拱京津,开东北广袤之窗。山迂千湾,岛劈两海,江山胜处见华章。聚小澳与大澳,大连之名始也;接东方与西方,大连之船远航。幸甚至哉,必以颂之。长风万里赋一首,大连盛名天下扬。其辞曰:

  碧天如水,水浮辽天,穹宇寥廓,海气澄鲜。步云巑岏,际会九天仙洞;连湾浩淼,方泊四海楼船。“黑山夕照”,烟云杳远;“塔观双海”,泾渭分班;“冰峪丹枫”,绝壁赮驳;“金石天工”,亿万斯年。“龙岛归帆”,曾见证无数骚人泪水;“黄金秋月”,长照耀亘古动地诗篇。交流岛,林木茂;小平岛,地势宽;蛇岛险,鸟岛喧,长山列岛云霞蔚兮,妈祖翘首眺千帆①。观音阁,碧云笼;蟠龙寺,青钟覃。横山书院传文脉,浏亮清芬足追攀。吴姑城,龙潭湾,永丰塔,安波泉。夏无酷暑,冬少严寒,樱花怒放,槐香新添。豁襟胸以涤尘,激奔放于铺天;映星汉以粼粼,托巨舰于浪端。海之德,城之冠,大连人,美名传。

  遥想洪荒岁月,耳畔雷鸣涛声。先民筚路蓝缕,龙山苦攀登。点燃星星篝火,寒夜御霜凝。多少梦,付榛荆。至若燕王开土,郡设辽东;秦皇封疆,隶于襄平。汉武设沓文而人烟麕集,公孙自封侯而贤士纷登②。栖止于三山兮,邴原避难;始发于沓津兮,管宁北征。唐归安东府,卑沙旧有名。辽据半岛,苏复始兴。契丹王子耶律倍③,海畔立木投唐京。金人王寂志鸭江,睇眄关山叹飘零④。明初刘江获大捷⑤,北方倭乱自此平,伟哉广宁。

  甲午风云变,波流急飙腾。烈烈邓世昌,血染黄海鬼神惊。勇武徐邦道⑥,孤军前敌御狂勍。万忠墓⑦,曲氏井⑧,千秋催泪涌,百代荡悲风。旋遭日俄战,山川荒凉朔风腥,萧杀秋声里,赪色染万峰。厥后开商埠,澒洞狂涛幻蜃影。中华好儿女,不屈起抗争。看多少英雄血士子泪女儿情,遍洒绿野与山陵。穆穆落日照其躔兮,滔滔碧海呼英名,耿耿忠心豪气在,为党为国关向应。寰宇同庆,天地再清,回归祖国兮,大连得新生。

  开来继往,踵事增华,乘风破浪,云汉泛槎。忆峥嵘而傲群兮,建共和国而奋身;壮卓荦而振世兮,惊工业史而留痕。大连炮弹⑨,淮海战役建功;军需物资,东北解放树勋。风迎内燃机车,浪拥万吨巨轮。组合机床出厂,航空煤油凌云。国内首创,难忘昔时艰苦;白手起家,更传后世精神。中国起重机械之摇篮,神州机车制造之本根。大连何其豪迈也哉。

  至若改革开放,景运大昌,海都风神,鹏抟鹰扬。谋猷以殚精竭虑,躬行以奋发图强。气吞三江,志当鳌头独占;声震五岳,势必勇破天荒。城市面貌,倏然改观。大连之建筑,天下成美谈。集中外之风格,聚古今于目前,恍万国之博览,彰开放于前班。街道洋溢欧陆风韵,楼宇摩娑东瀛古玩。亚洲最多,广场星罗棋布;华夏最广,绿地环拥城间。路衢似暮雨洗罢,一尘不染;花丛犹朝霞映照,万彩纷斓。蜿蜒迤逦滨海路,千种风情寄青山。怒涛卷而雷鼓,松声吟以林耽。日出日落,烟波渺渺棒棰岛;海潮海汐,云樯点点老虎滩。临白云而豪情起兮,徜徉书院辊輮讹;瞰城市而壮怀生兮,观景绿山。更有英姿飒飒女骑警,星海听涛百年园。炫烂流丹,更闪夜色之美;倩丽靓妆,敢忘春色之嫣。西郊森林流青翠,东海波涛涌雪澜。花伞俦侣俪影,海湄白沙蓝天。囊括黄渤之水产,无席不鱼;汇通南北之珍馐,有宴皆鲜。各种肤色,不同语言。远瀛俊友,街头欢声笑语;天涯嘉宾,巷尾摩踵比肩。大连又何其现代也哉。

  若乃上下举力,官民齐心,经济社会,神骏载骎。昔日工业基地,率先全面振兴。装备、石化、信息服务乃主导,期货、港口、船舶制造位首屈。国际机场,航线密布;道路交通,网络长驱。开放先导区而外资纷至,高新软件园其人才来劬。铁路轮渡跨海,已鸣笛锚起;航运中心建设,真千里龙驹。保税港区设立,千商蓦起;优惠政策落实,万贾竞趋。金融发达,银行争立;长兴宝岛,大好开局。华实盈野,黍稷盈畴,农林牧渔,百业丰收。展会联袂而云集中土域外,商肆广被而无论城乡遐陬。秋季马拉松,聚焦兮东亚;夏季徒步会,汇友兮五洲。服装节,啤酒节,城市胜日;赏槐会,烟花会,连滨冕旒。全国首批文明城,堪作表率;全国最佳旅游城,优中选优。科技部软件区,示范尖端发展;联合国人居奖,领先世界潮流。服装张皇个性兮,足球释放激情;槐花标举高雅兮,海风鼓荡佳声。云帆直挂,喜沧溟波澜壮阔;银燕巡天,看沃野锦绣簇拥。如此大连,岂一小赋可得颂尽也哉。

  赞曰:北方明珠兮,堪埒圭璋。经磨历劫兮,愈发辉光。海献宝藏兮,的皪琳琅。山毓灵秀兮,俊彩芬芗。青春现代,体势开张。文化昌明,神采飞扬。社会和谐,人民安康。科学发展,势不可当。又好又快,气度慨慷。登高远望兮,致前途于万里;大海之都兮,嘉来日之未央。

注释:
  ①妈祖翘首:指长山岛上巨型妈祖雕像。
  ②贤士纷登:东汉公孙度自立辽东侯,招贤纳士。海西名士管宁、邴原都曾驻足今日大连。
  ③耶律倍:契丹耶律倍与其弟争夺皇位失败,自今大连地区渡海投奔后唐,曾立木海上,题诗明志。
  ④志鸭江:金代王寂的《鸭江行部志》有遥望苏州关的记载。
  ⑤刘江获大捷:明永乐十七年辽东总兵刘江获金州抗倭大捷,平定辽东倭乱,被封为广宁伯。
  ⑥徐邦道:甲午战争中,总兵徐邦道曾率所部于金州和旅顺重挫敌焰。
  ⑦万忠墓:为甲午战争中旅顺口居民被害者近二万人丛葬处。
  ⑧曲氏井:甲午战争中,金州曲氏一门十口赴井而死,该井被称为“曲氏井”。
  ⑨大连炮弹:“特殊解放区”大连,曾生产了数十万发炮弹支援淮海战役。辊


                                             --------来源《百度百科》


赋彩扬厉 书文俱美——评张本义书法近作《大连赋》

作者:姜寿田

   在当代书坛,自觉地固守书法的文化立场,并以对传统文化的倡导弘扬和个体化践履来重新寻求书法的文化根脉和价值定向,以实现文化担当的书家是不多见的,这是造成当代书法文化危机的重要原因。近现代传统文化的断裂,使国人对传统文化普遍存在隔膜并存有抗拒意识。书法作为传统文化一脉在当代的复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传统文化复兴的某种象征,但是由于当代书法忽视了书法与传统文脉泛化的深层联系,从而造成当代书法的片面发展。即过于强调了书法“艺”的一面,而忽视了书法“道”的一面。按传统儒家观念,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主张人文化成,德与仁是“艺”的理据,失去道德教化的支撑,单纯的审美预设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书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不具有文化担当意识和家国情怀,这种价值取向自始至终成为传统书法的根脉。西方现代哲学也强调诗意的栖居,即复归人本意义的审美存在,艺术即是人类追寻畅显真理光亮的通道。
    张本义以学人身份直面当代书法文化危机并以传统书院讲学这一传道方式,来谋求公共性的传统文化启蒙,传道、授业、解惑,去障、去蔽,唤起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温情。他创办的白云书院,以弘扬国学为己任,已有近两千名学生在书院免费学完了《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传统经典。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邀请海内外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和大家来书院讲座,六年来已有近百余位著名学者到白云书院举办讲座,听众逾十万人,引起极大社会反响。由张本义主编的讲演学术文集《白云论坛》第一、二、三卷也已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发行,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好评。张本义的文化努力,彰显了国学提撕人心,重整价值信仰的巨大作用。而作为一种文化迂回和反馈,其对书法界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学者型书法家,张本义的书法创作始终与他对传统文化的体认、修为和倡导联系在一起,并体现出文人化审美追寻,他近期创作的《大连赋》便集中体现出这一文化¬——审美品格。《大连赋》首先是一篇词彩华美隽永的大文。在2007年《光明日报》征集百城赋中,褏然迥出,成为标范之作,经《光明日报》刊载,而名闻遐迩。为大连这座现代化都市增添了文化分量。这么一篇现代大赋,出自一位书法家之手,无疑是值得书界荣耀和讶叹的,但出自学者型书家的张本义之手,又是极其自然的。这是长期以来,张本义固守传统文化、念兹在兹,汲汲问学的结果。没有古典文学、历史的广博知识和卓荦的写作才能,是不可能写出这篇词彩宏丽、纵横捭阖的现代大赋的。
    如果说《大连赋》是一篇宏、大、雅三美并具的现代大赋的话,那么同时,它也是一篇美轮美奂的书法精品,可谓书文俱美、珠联璧合。张本义书法本乎帖学,取法在晋宋之间,以米芾为本而上溯二王,讲求书卷气,尤精于用笔,所贵在学富而胸罗书千卷耳。故发而为书,郁郁芊芊,无俗、怪、狂之病,而有自然雅正之气。《大连赋》也体现出张本义书法的整体审美倾向。笔精墨妙,而一任自然,绝无鼓努为力之态。由于是书自撰之文,文脉与书脉通融无碍,书从文出,心手相应,翰逸神飞,辞彩与书韵齐臻,文心与书道并侔。斯美至,两难并,乃其合作,推为观止,岂虚言哉!
    张本义《大连赋》书文创作给当代书坛之启示在于,书法不能无视传统文化根脉和书法的现实责任,在传统文化低迷沉沦的当下,书法家应唤起文化担当意识,使书法这一国粹焕发出文化的光辉和诗意的美韵。




原文
http://www.dl-library.net.cn/publication/pub_content.php?id=295&flag=4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20: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9-20 21:03 编辑




唐逢喜  

唐逢喜(1927~1974) 出生于大连庄河县(今庄河市)鞍子山乡董铧炉村唐屯。8岁时父亲被地主逼死,妈妈带着他讨饭,才把他抚养成人。1947年6月,唐逢喜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唐逢喜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出色地完成作战任务。。
  1951年10月14日和1953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两次给唐逢喜记一等功;1954年2月1日,授予他“二级英雄”称号;1951年12月和1954年3月1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先后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1974年,唐逢喜在山东莱芜83526部队休养中病逝,终年47岁。

                                                              来源(百度百科)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21: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9-20 21:02 编辑

唐逢喜

  唐逢喜(1927~1974) 出生于大连庄河县(今庄河市)鞍子山乡董铧炉村唐屯。8岁时父亲被地主逼死,妈妈带着他讨饭,才把他抚养成人。1947年6月,唐逢喜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后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唐逢喜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机智勇敢,不怕牺牲,出色地完成作战任务。1951年,他带一个机枪组,扼守68号阵地。拂晓,敌人的炮火开始急袭,火网炽烈,情况十分紧急,他命令机枪手谢殿清猛烈射击。12时前后,他们小组3人守着两个山头,敌人从三面进攻,都被打退。下午2点,他们刚打退敌人的又一次冲击,副排长带着增援小组上来。后来经过激烈战斗,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扒开敌人的尸体,向机枪工事爬去,把刚缴获的那挺新机枪倒过来,再从敌尸体旁拣起两支卡宾枪,放在西边的那个掩体上,自己的自动步枪摆在东边的那个射击台上;另外,又拣起两块雨布,摊放在掩体旁边,把手榴弹和手雷分放在雨布上。他顺手拣起两颗手雷,带在身上,便开始挖工事。敌人发起冲击的时候,他已从刚挖通的炮弹坑里进入射击位置。

  天快黑了,敌人攻的更急,上来的更多。唐逢喜用敌人的武器又打退三次小型冲击,他跪起一条腿,把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向敌群扔去。正打着,一个手榴弹在他的身边爆炸,他身负重伤。增援来的同志把唐逢喜包扎停当,背下阵地时,副连长说:“唐逢喜在这里打了7个钟头,守住了山头”。

  1953年5月13日9时40分,我夏季进攻战役开始了。唐逢喜带领全班战士在我强大的急袭炮火掩护下,仅3分钟,就攻上了孤山梁的敌人主阵地。他冲过敌人8道铁丝网,发现敌坑道,大声喊“缴枪不杀!出来!”敌军都举着手,一个跟着一个爬出坑道口。

  当天下午,唐逢喜带三班受命守卫孤山梁子最南边的5号山头,西、南两面受敌。所有通往5号阵地前的道路全被敌人封锁了。他带着两个战友,摇起树枝先招引敌人的火力,乘敌人火力间隙扑过封锁线,摸近了敌人隐藏的地方,原来5号山头下边有个大掩蔽部,所有爬过来的敌人全部匿在这里。这里可以阻住我军从孤山梁子两侧向前发展;这里可以避开我军的炮火,而离我军4号阵地只有百十公尺,可以突然向我军发起有阵地依托的反冲击。唐逢喜发现了敌人的这个重要秘密,记熟了位置,赶回来后立刻在报话机上汇报了情况,请求炮火。不过几分钟,我军炮弹就在那个掩蔽部周围爆炸了。敌人拼命西逃,向小桥滚去。他马上指挥轻机枪封锁小桥,打得敌人向小河里跳。机枪打击了敌人,也吸引了敌人的掩护炮火。突然机枪不响了,射手牺牲,弹药手负重伤,他跑上去,端着机枪,继续射击在小桥上的敌人,直到我军炮火将小桥炸毁。

  1951年10月14日和1953年10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两次给唐逢喜记一等功;1954年2月1日,授予他“二级英雄”称号;1951年12月和1954年3月1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先后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二级战士荣誉勋章。

  1974年,唐逢喜在山东莱芜83526部队休养中病逝,终年47岁。




原文http://www.cctcct.com/travel-guide/1-8/510/46141.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6#
 楼主| 发表于 2010-9-20 21:06 | 只看该作者
向英雄唐逢喜致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7#
发表于 2010-9-21 05:44 | 只看该作者
真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8#
发表于 2010-9-21 05:48 | 只看该作者
大连名人 永远在人民的心中;抗美援朝战斗英雄-----唐逢喜
: U' t' H/ |% L0 y6 M1 M
+ g) t& J/ G4 m* o3 q8 A
本帖均为土生土长大连人和1949年10月1日以前移居大连开拓者。, F5 V+ \( x9 E( X$ ^, e( I! U" {' p
------------------------------------------
F8 p  {( h0 D: w
, n$ C. u4 W0 D9 e& ~1 r- c& Z
- \6 l0 E. U3 Q& ?0 y' v
0 m# G2 [$ x% s
# c/ u& E- a! C6 H8 f& o0 I* F
& C9 a关向应同志7 e& @+ x1 ^% L2 E: P  @
4 l" Y. y0 X9 J( ?


5 X: m6 Y$ D1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9#
发表于 2010-9-21 05:54 | 只看该作者
) e  H7 E7 n6 ^4 r
+ e* A3 C0 [1 \6 g) D( r
李长春同志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9-30 14:13 编辑



吴运铎


新中国60年大连英模谱:中国的保尔-吴运铎
中广网    2009-10-24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
  初秋时节,我们来到位于大连甘井子区的原国营五二三厂,找寻“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的印迹。这里现在已经改名叫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但是厂房依旧,老人还在。在厂区内的花园里,我们拜谒了吴运铎的铜像,铜像下方镌刻着一段文字,标题是《吴运铎在大连》:  吴运铎(1917.1.17-1991.5.2),武汉蔡甸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新四军。随兵工生产转战皖南、苏北、淮南、淮阴、沂蒙山等地,担任新四军军工部党支部书记,华中军械处副处长兼炮弹厂厂长,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二次负重伤。1947年受华东局委派来连组织兵工生产,支援解放战争,任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宏昌工厂(引信厂)厂长。同年9月在裕华铁工厂(弹体厂)的龙头山下试验炮弹第三次身负重伤。伤愈后仍自强不息,继续从事兵工研制工作。先后在中南兵工局、第一、第五机械工业部等任重要职务。他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在几代人中产生过很大影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和“我军军工事业的开拓者”。  这里提到的“宏昌”和“裕华”就是后来的五二三厂。现任的公司党委书记张忠利也是原五二三厂的老人,谈起吴运铎,他深有感慨地说:“他敢打敢拼不怕死,他是我们五二三厂的魂啊。”经原五二三厂党委的老宣传部长唐世珍热心联系,我们采访到了六十多年前的吴运铎的工友杜永生。随着他的娓娓讲述,我们依稀回到新中国诞生前夕那个难忘的年代。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刻,作为我党独立创建的第一个兵工企业,大连建新公司秘密成立。被解放区人民誉为“中国保尔”的兵工专家吴运铎当时身体状况很差,他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了,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于是,党组织安排他和爱人陆平一起从淮南到大连治疗。但是他身体稍微恢复就主动要求到建新公司来工作,党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安排他主持创建引信厂,为炮弹厂配套生产炮弹引信。  1947年9月23日,为了取得炮弹引信的数据,吴运铎装配了8发炮弹,同炮弹厂厂长吴屏周等人一起到山下进行爆破试验。前6枚炮弹都顺利地响了,而第7枚却没有动静。为了搞清原因,吴运铎和吴屏周完全把生命置之度外,朝着试验地点奔过去,当时许多工人都知道这有很大危险,纷纷站起来喊着:“厂长,我们去!”而吴运铎掏出手枪说:“谁去,我毙了谁!”生死关头,两位吴厂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工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结果,哑炮爆炸了。关于这段经历,吴运铎在他的《把一切献给党》一书有过详细的描述:  “巨大的爆炸波浪把我从地面抛起来,我被轰到五六丈外的海滩沙地上……一阵剧烈的疼痛告诉我,死亡还没有夺走我的生命,我活着,我还活着。可是我的伙伴呢?我站起来寻找吴屏周,可是马上又摔倒在海滩的血地上。我左手腕被炮弹截断了骨头,右腿膝盖下被炮弹炸劈一半,……脸上的伤口不断流血,简直成了血人。我翻身跪在地上,右手擎着地,向山坡爬去……赶来抢救的同志们告诉我,吴屏周同志牺牲了。这个党的优秀儿子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哀痛使我忘记了肉体的痛苦,眼泪夺眶而出,掺和着脸上鲜血,滴了下来。”  吴运铎被送进医院,但因为全身都是伤,手术只能在无麻醉条件下进行。医生把大块的弹片用刀用钳子硬取下来,吴运铎咬着牙不喊疼,几次昏了过去。医生护士都禁不住流下泪水。事后,他的爱人陆平拿出一块被炸坏的怀表告诉他,是这只怀表挡住了飞向他心脏的弹片。 在医院里,吴运铎以坚强的毅力与伤痛做斗争,他在书中曾这样记录自己当时的治疗情形和心理活动:“我躺在床上,左手和右腿都被夹板牢牢地固定了,头部、腹部一直到脚尖全被纱布绷带缠满,就像被铁钉楔在床上一样,一动也不能动……这次会落个什么结果呢?从那些来看望我的同志们的脸色上,可以得到答案。但是我相信死亡跟我无缘,我战胜它已经不止一次了。而且,即使是死或者是落个重残废,在我也没什么遗憾!战斗总会有牺牲者,不是我自己就会是别人。”  这个时候,吴运铎想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以书中的保尔为榜样,以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毅力同病痛做斗争。在病床上,他如饥似渴学习各种技术书籍,为了工作需要,他学起了日语,短短几个月,就能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日文。他说:“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但我们的事业却无限长久,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我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在这个时候,他满脑袋想的都是造炮弹的事情,在病床上,他用缠满绷带的左手连写带绘图,完成了一份长达几千字的技术报告。  1948年春天,引信厂的自制八八式引信试验成功并且批量投入生产,吴运铎再也坐不住了,他丢掉了双拐,拄着一根木棍,回到了厂里。据杜永生老人回忆,那是五一节前,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吴运铎从死神身边走回到他的工厂,他到车间里转了又转,看了又看,和工人们热情握手,亲切交谈。后来在厂食堂(也是俱乐部),他领着工人们一起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革命歌曲。那激昂的感觉,真是“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在解放战争的三年时间里,国营大连五二三厂共生产了535670发炮弹,还有许多各类枪炮,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说:“华东地区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这大炮弹生产的最大贡献者就是吴运铎。  1949年冬天,党组织送吴运铎到苏联疗养,这个时候,曾三次负重伤的吴运铎共留伤口一百余处,双眼失明。在医生悉心治疗下,吴运铎失明了九年的左眼奇迹般地重见光明。1950年回国后,吴运铎继续在兵工战线做科研工作。1953年,吴运铎以伤残的身体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此书问世以来,再版了44次,并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文字,成了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最优秀的教科书。  吴运铎十分热爱他战斗过的大连。杜永生老人回忆说,吴运铎1962年和1984年曾两次回五二三厂,每一次他都去吴屏周的墓前扫墓。吴运铎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楷模。1984年来大连,他和大连残疾青年协会吕世明、李扬等亲切座谈,并为残青题字:“废字与我们无缘,强音做我们主旋。”  1991年5月2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因肺心病复发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去世后,他得到高度的评价。  共和国没有忘记他,大连没有忘记他。在共和国六十岁生日到来之际, 中宣部等11个部门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吴运铎高票入选。  我们在吴运铎的铜像前合影留念。铜像基座上,吴运铎亲笔为五二三厂青年题写的“继往开来”四个大字像一团火焰,燃烧在渤海之滨秋日的晴空下。 (插图:阎峰樵)  










[tr]
【大连不能忘记】“中国的保尔”吴运铎
2009-09-21 13:22:58

   
把一切献给党。——吴运铎   
初秋时节,我们来到位于大连甘井子区的原国营五二三厂,找寻“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的印迹。这里现在已经改名叫大连宝原核设备有限公司,但是厂房依旧,老人还在。在厂区内的花园里,我们拜谒了吴运铎的铜像,铜像下方镌刻着一段文字,标题是《吴运铎在大连》:   

   


吴运铎(1917.1.17-1991.5.2),武汉蔡甸人,中共党员。1938年参加新四军。随兵工生产转战皖南、苏北、淮南、淮阴、沂蒙山等地,担任新四军军工部党支部书记,华中军械处副处长兼炮弹厂厂长,不顾个人生命安危,二次负重伤。1947年受华东局委派来连组织兵工生产,支援解放战争,任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宏昌工厂(引信厂)厂长。同年9月在裕华铁工厂(弹体厂)的龙头山下试验炮弹第三次身负重伤。伤愈后仍自强不息,继续从事兵工研制工作。先后在中南兵工局、第一、第五机械工业部等任重要职务。他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在几代人中产生过很大影响,被誉为“中国的保尔”和“我军军工事业的开拓者”。    这里提到的“宏昌”和“裕华”就是后来的五二三厂。现任的公司党委书记张忠利也是原五二三厂的老人,谈起吴运铎,他深有感慨地说:“他敢打敢拼不怕死,他是我们五二三厂的魂啊。”经原五二三厂党委的老宣传部长唐世珍热心联系,我们采访到了六十多年前的吴运铎的工友杜永生。随着他的娓娓讲述,我们依稀回到新中国诞生前夕那个难忘的年代。    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时刻,作为我党独立创建的第一个兵工企业,大连建新公司秘密成立。被解放区人民誉为“中国保尔”的兵工专家吴运铎当时身体状况很差,他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了,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于是,党组织安排他和爱人陆平一起从淮南到大连治疗。但是他身体稍微恢复就主动要求到建新公司来工作,党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安排他主持创建引信厂,为炮弹厂配套生产炮弹引信。    1947年9月23日,为了取得炮弹引信的数据,吴运铎装配了8发炮弹,同炮弹厂厂长吴屏周等人一起到山下进行爆破试验。前6枚炮弹都顺利地响了,而第7枚却没有动静。为了搞清原因,吴运铎和吴屏周完全把生命置之度外,朝着试验地点奔过去,当时许多工人都知道这有很大危险,纷纷站起来喊着:“厂长,我们去!”而吴运铎掏出手枪说:“谁去,我毙了谁!”生死关头,两位吴厂长把生的希望让给工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结果,哑炮爆炸了。关于这段经历,吴运铎在他的《把一切献给党》一书有过详细的描述:    “巨大的爆炸波浪把我从地面抛起来,我被轰到五六丈外的海滩沙地上……一阵剧烈的疼痛告诉我,死亡还没有夺走我的生命,我活着,我还活着。可是我的伙伴呢?我站起来寻找吴屏周,可是马上又摔倒在海滩的血地上。我左手腕被炮弹截断了骨头,右腿膝盖下被炮弹炸劈一半,……脸上的伤口不断流血,简直成了血人。我翻身跪在地上,右手擎着地,向山坡爬去……赶来抢救的同志们告诉我,吴屏周同志牺牲了。这个党的优秀儿子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哀痛使我忘记了肉体的痛苦,眼泪夺眶而出,掺和着脸上鲜血,滴了下来。”    吴运铎被送进医院,但因为全身都是伤,手术只能在无麻醉条件下进行。医生把大块的弹片用刀用钳子硬取下来,吴运铎咬着牙不喊疼,几次昏了过去。医生护士都禁不住流下泪水。事后,他的爱人陆平拿出一块被炸坏的怀表告诉他,是这只怀表挡住了飞向他心脏的弹片。    在医院里,吴运铎以坚强的毅力与伤痛做斗争,他在书中曾这样记录自己当时的治疗情形和心理活动:“我躺在床上,左手和右腿都被夹板牢牢地固定了,头部、腹部一直到脚尖全被纱布绷带缠满,就像被铁钉楔在床上一样,一动也不能动……这次会落个什么结果呢?从那些来看望我的同志们的脸色上,可以得到答案。但是我相信死亡跟我无缘,我战胜它已经不止一次了。而且,即使是死或者是落个重残废,在我也没什么遗憾!战斗总会有牺牲者,不是我自己就会是别人。”    这个时候,吴运铎想到了奥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以书中的保尔为榜样,以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毅力同病痛做斗争。在病床上,他如饥似渴学习各种技术书籍,为了工作需要,他学起了日语,短短几个月,就能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日文。他说:“一个人的生命是短促的,但我们的事业却无限长久,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我的劳动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在这个时候,他满脑袋想的都是造炮弹的事情,在病床上,他用缠满绷带的左手连写带绘图,完成了一份长达几千字的技术报告。    1948年春天,引信厂的自制八八式引信试验成功并且批量投入生产,吴运铎再也坐不住了,他丢掉了双拐,拄着一根木棍,回到了厂里。据杜永生老人回忆,那是五一节前,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吴运铎从死神身边走回到他的工厂,他到车间里转了又转,看了又看,和工人们热情握手,亲切交谈。后来在厂食堂(也是俱乐部),他领着工人们一起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革命歌曲。那激昂的感觉,真是“融合在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    在解放战争的三年时间里,国营大连五二三厂共生产了535670发炮弹,还有许多各类枪炮,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做出重大贡献,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说:“华东地区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人民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这大炮弹生产的最大贡献者就是吴运铎。    1949年冬天,党组织送吴运铎到苏联疗养,这个时候,曾三次负重伤的吴运铎共留伤口一百余处,双眼失明。在医生悉心治疗下,吴运铎失明了九年的左眼奇迹般地重见光明。1950年回国后,吴运铎继续在兵工战线做科研工作。1953年,吴运铎以伤残的身体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此书问世以来,再版了44次,并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文字,成了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最优秀的教科书。    吴运铎十分热爱他战斗过的大连。杜永生老人回忆说,吴运铎1962年和1984年曾两次回五二三厂,每一次他都去吴屏周的墓前扫墓。吴运铎也是中国残疾人的楷模。1984年来大连,他和大连残疾青年协会吕世明、李扬等亲切座谈,并为残青题字:“废字与我们无缘,强音做我们主旋。”    1991年5月2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的保尔”吴运铎因肺心病复发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去世后,他得到高度的评价。    共和国没有忘记他,大连没有忘记他。在共和国六十岁生日到来之际, 中宣部等11个部门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吴运铎高票入选。    我们在吴运铎的铜像前合影留念。铜像基座上,吴运铎亲笔为五二三厂青年题写的“继往开来”四个大字像一团火焰,燃烧在渤海之滨秋日的晴空下。 (插图:阎峰樵)
责编:赵洁     来源:大连天健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1#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9-30 13:45 编辑

吴运铎:淮海战役胜利幕后功臣 提供炮弹20万发
2010-06-28 10:25:01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华东地区的解放,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轰!”1947年9月23日中午,大连甘井子一个名叫老虎牙的山洼里,一声巨响让山外头的人们吓了一跳。 巨大的爆炸气浪把大连建新公司工程部副部长、引信厂厂长吴运铎抛向空中,甩到了五六丈外的海滩沙地上。 那一瞬间,吴运铎以为自己死定了。 几小时前,吴运铎和炮弹厂厂长吴屏周一起,把8枚炮弹搬上了车。他们的任务,是实验刚刚仿照日本炮弹制造的新炮弹。 吴运铎把其他人都留在了山外,和吴屏周两个人带着炮弹进山了,在海岸边的山脚下,他们选好了试验场。 头两颗炮弹都顺利爆炸,第三颗却半天没动静,吴运铎检查发现是信管出了问题。试到第七颗炮弹时,又不响了。 吴屏周从岩石后蹿出来,向这颗炮弹跑去,吴运铎赶忙追了过去。他俩同时在炮弹旁蹲下身,吴屏周背对着高山,准备用手检查炮弹,吴运铎的两条腿刚刚往下弯,这颗炮弹就像山崩地裂一样爆炸了。 吴屏周当场牺牲,而吴运铎被送到了大连的医院,一周之内昏迷了无数次。一个多月后,他死里逃生,醒了过来。 这段经历,吴运铎后来写到了他的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里,在解放之初的中国,引起了巨大轰动,《人民日报》专门撰文,称他为“中国的保尔”。 作为一个炮弹专家,吴运铎的背后,是一群军事工程师和一段特殊的历史。




“中立地区”的军事构想
1947年春天,吴运铎和妻子陆平奉命穿过胶济铁路,告别鲁南,到达烟台附近的一个渔村。在这之前,吴运铎已经因为多次试验炮弹炸伤了眼睛,眼睛红肿流脓水,痛苦不堪。 出生于湖北的吴运铎,少年时当过矿工,加入新四军后,进入修械所工作,自修机械制造,用各种各样的土办法,摸索研制了子弹、地雷和手榴弹,是军工领域土生土长的工程师。 此时的人民解放军正在迅速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在各条战线上都遭遇了惨败。他们的美式装备大批地落入解放军手里,野战军因此装备了不少大钢炮。大规模的攻坚站和阵地站临近,部队对弹药的需求将会空前旺盛。 大连的地下党组织接到指示,要在短时间里在大连建立大规模的炮弹厂。 “之所以选择大连,是因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大连一直被日本占领,日本投降后,大连仍然保留了一些重工业设施,比如炼钢厂、化学厂,还有大连机械厂。”杜永生说。他1948年进入建新公司引信厂,曾在吴运铎手下工作了几年。建新公司在建国后改为国营五二三厂,他任厂史办公室主任。 1946年11月,中共旅大地委根据东北局的指示,召集各解放区驻大连的负责同志进行筹议,成立了地委军工生产委员会,由公安总局局长边章五任主任,曾在延安茶坊兵工厂担任领导的胡俊和刘振任副主任。 在这之后,华东局、胶东兵工厂、华中分局、晋察冀中央局,辽东、辽南??各个解放区几乎都委派了一些技术干部到了大连。 “因为上下级关系不明确,局面一时有些混乱。”杜永生说。
后来关系终于理顺了,陈毅指示华东局组织部长曾山派华东局财委副主任朱毅率领一批干部奔赴大连,成立了华东局财委驻大连工作委员会,统一领导华东各个地区在大连设立的机构,大连建新公司就此诞生。
当时的东三省,大型的军工生产基地,只有大连和沈阳。吴运铎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大连,在这之前,他在鲁南的沂蒙山区担任华中军械所副处长兼炮弹厂厂长。 1947年,组织决定由他和吴屏周带领一部分人,选择甘井子海茂村原来一个日本人遗弃的胶合板厂的旧址,建立生产炮弹、弹壳的隐蔽工厂,起名叫裕华工厂。 吴运铎自己又带了一部分人,在甘井子老虎牙原来日本留下的一个石矿机修厂,建立了生产引信、底火的第二隐蔽厂,起名叫宏昌工厂。 日本投降以后,苏联军队进驻大连,大连所有的工厂、学校等等,名义上都在苏军的管控之下,大连是“中立地区”,既不归共产党管,又不归国民党管。 但实际上,共产党在大连的力量非常强大,算是一个“特殊的解放区”,这也是将兵工厂设在大连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1947年底,建新公司的员工已经有2600多人,而这个数字在1948年,达到了8000人。1948年底,解放战争逐渐转入了战略进攻阶段,辽沈战役已经结束,华东野战军正在淮海战役的战场上奋战,建新公司的生产任务越来越重。

苏军“暗渡陈仓”
根据杜永生后来了解的情况,在1947年冬天,生产材料供应还是相当困难的。 虽然经过地委和苏军交涉,7月1日,苏军就正式将他们经营的炼钢、化学、进和、制罐四个工厂移交给了建新公司,但是当时这些工厂里的设备大部分已被苏军拆走。大连机械厂的工人们,只能把剩下的破机床修复,利用厂里剩余的火车车轴做原料,试验生产炮弹弹体。 “生产弹壳需要大量的铜,当时我们很缺铜,经过跟甘井子苏军司令部一个少将司令的协商,他同意给我们提供一些方便。”杜永生说。 当时,大连所有的仓库都在苏军控制之下,一到晚上,我方的运输车就一辆辆地把那些工厂仓库里的铜运走。苏军则象征性地朝天放几枪,第二天宣称工厂仓库被盗,以这种隐蔽的方式暗中支援。 另外,物资和弹药运输,也极其困难和危险。 1947年,为了解决物资上的不足,各解放区的后勤部门先后在大连建立了物资供应机关,名义上是贸易商行,实际是中转战场物资。 普兰店中转站就是专门为建新公司设立的中转站。当时上级确定运转站的主要任务有三个:负责建新公司和东北有关单位的人员和车辆进出石河驿苏军岗卡的接送和食宿安排;物资转运;安排建新公司生产的炮弹做射击试验。 这里面最难的,就是打通苏军岗卡的关系。“苏军在石河驿的边防司令是个大尉,叫干巴特,我们说服了他,所以后来我们的出岗证明都是由旅大公安总局和苏军大连司令部签发的。”杜永生介绍说。 证明一面是中文,另一面是俄文。为了方便建新公司的工作,干巴特经常在出港证明上签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有效,时间长了,岗卡上的士兵见到签字就不检查了。 就这样,建新公司和东北解放区之间的岗卡障碍基本打通了。


“国际大厂房”
大连地委在为疏通各路关系奔忙时,吴运铎已经在引信厂的实验室里,忙着解剖和研究从战场缴获的各种美式和日式炮弹了。 一位曾在吴运铎的实验室里工作过的女化验员回忆说:“他总是把残疾的右手插在兜里,钻进自己的工作室,一呆就是大半天,有时候他会突然从屋里钻出来,跑到卧室里把不到一岁的儿子从小床上一把抱起来,跟他玩一玩放松一下心情,然后又马上钻回工作室里研究他的炮弹去了。” 而在一公里外的厂房里,工人们正在没日没夜地投入生产。这位女化验员记得,女工们集体住在一个大屋子里,打通铺。没有几小时工作制,也没有几班倒,所有人24小时连轴转,机器是从来都不停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工人们都没有工资,就是拼命干,都想为解放战争出点力,没人有私心,大家也没有任何怨言 。 当时除了引信厂和炮弹厂这两个秘密基地,大连市区里其他的工厂里,还有不少日本的技术人员,仍然留在原工厂工作。 “客观说,他们也做出了不少贡献。”杜永生说。 建新公司根据当时技术的需要,曾经留用了一批日本技术人员,大约300人,开始这些人怕受惩罚,处处谨小慎微,生怕遭到报复,在技术上遇到问题问他们,他们总是说“我们不会”。 共产党接手后,日本技术人员的月平均收入是苞米210斤,已经比中国人高了一倍以上,但是他们过惯了好日子,而且当时旅大地区财政困难,不能按时发薪,他们的生活也经常遇到困难,何况他们大多数是党组织为了工作需要勉强留下来的,就总是闹着要回国。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47年10月,建新公司特别成立了日本人工作委员会。 “当时有一个日本冶金专家叫荻原,这个人是国内一部电视连续剧里一个角色的原型,他本来很反动,和厂方闹对立,后来曾任新四军军部敌工部长的李亚农,亲自到他家找他谈话,给他们做了各种解释工作,荻原终于被感化了。”杜永生说,“后来,荻原把一个没有公开的关于硬质合金的制造方法,告诉了我们的技术人员。” 除了做思想工作外,在待遇上,组织又决定给日本技术人员增加了三分之一的薪水,还接管了日本的小学校和医院,建了日本人俱乐部,除工资外,每人每月还有9公斤救济粮。 1951年建新公司结束后,这些日本人才陆续回国。


为淮海战役输送20万发炮弹
在试验炮弹时被严重炸伤后,吴运铎不得不长期留在大连的医院里疗养,但是一想起前方的战事,他就躺不下来。 稍微能动了以后,他就向组织申请一位日语老师,帮助他学习日语,目的是看懂他收集的日文技术资料。后来,他又请求上级购买化学实验仪器和一些药品,在疗养室里布置了一间小型的炸药实验室。到了那年秋天,信管的设计图样全部完成。吴运铎也终于丢掉了两根拐杖,能够颤颤巍巍地走路了。 1948年的上半年,他就回到了工厂。不久,他研制的仿美M48引信和仿美75毫米山炮弹成批投入了生产。 这些山炮弹,绝大部分由华东局财委驻大连办事处的华顺商行组织的运输队,经海路越过国民党军队的封锁,源源不断地送到山东半岛东端俚岛的我军物资接运站,再由山东支前大军的成百上千辆小推车运到前沿兵站。 “建新公司生产的单基、双基无烟药,除三分之一留作自用外,其余的都支援了各解放区。”国营五二三厂厂史办副主任张济对生产炮弹的数量和去向,进行过详细的统计。 据称,在淮海战役中,共有20多万发炮弹来自建新公司。 1948年,建新公司还生产炮弹引信2.2万多只,迫击炮900门。在吴运铎的带领下,1949年,建新公司又生产了美式全备山炮弹6万发,因为当时解放战争迅速取得了全国胜利,所以上面指示建新公司暂停生产军火。而已经生产的这6万发炮弹,后来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 当年,华东野战区副司令员粟裕在总结淮海战役胜利原因时曾经说:“华东地区的解放,离不开山东的小推车和大连的大炮弹。” 从1949年3月开始,建新公司开始陆续有干部离开,回到原工作单位去了,很多技术和管理人员陆续离开了大连。建新公司在解放后,改为国营五二三厂,从军工厂逐渐转为民用。 而吴运铎,也在全国解放到来之时,被送到莫斯科去治病。 大连建新公司,在解放后的60年间几次变动,工厂的名字也改了多次。但是直到今天,在新建的厂房后面,依然保留了一排破败不堪、杂草丛生的老厂房。
那正是吴运铎他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工程师们,在解放前夕的那段日子里,曾经摸爬滚打、提着脑袋研究炮弹的地方。

(本文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2#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3:50 | 只看该作者
[size=+2]吴运铎 中国保尔炸不倒
国防大学图书馆主任 马祥林
     
■军工英雄吴运铎

  盛赞吴运铎

    威风凛凛数运铎,

    死神屡屡擦肩过。

    拼将残躯酬壮志,

    换来神州满春色。

    山沟兵工慑寇倭,

    以身铸剑砥砺多。

    中国保尔人钦敬,

    垂范后世称楷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中,曾涌现出无数功臣英模。其中有一位军工,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被称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就是吴运铎。当年,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

    生平

    ■曾经三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但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

    吴运铎,1917年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县。自幼到安源煤矿。因父亲是矿上的记帐小职员,无法养活全家,少年吴运铎做过挑煤工,捡过煤渣。他7岁时,正值共产党领导的安源煤矿俱乐部为工人谋取福利,他得以进入煤矿东区职工子弟小学就读,参加了儿童团并担任宣传员。由于煤矿上有许多机器设备,他少年时便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打风房中空气压缩机巨大的飞轮让他认识到机器的力量,最大的梦想就是当管机器的工人。

    1927年夏,国民党反动军队开进安源,屠杀革命者,学校停办,吴运铎的家庭生活也陷入绝境。1931年,他随家人迁到湖北黄石。经父亲的同事介绍,兄弟几人都进矿当了学徒,后来当了电机师傅。为了弄清机器工作的原理,吴运铎在繁重劳动间隙把车间里的一个小阁楼打扫干净,当成了“书房”兼“实验室”,把装机器的破木箱翻过来当书桌,又省吃俭用买来一些工业小丛书,学习机械知识。他还开办了讲座,把机械知识讲给工友们听。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共产党在煤矿办起了抗战讲座,吴运铎天天去听课,家中也成了工人集会的场所。他还参加了党的《新华日报》的发行站工作,每天下班后便把报纸贴出去。矿主报告警察要捉拿他,他毅然参加了新四军。他被派到皖南云岭的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在农舍的茅草棚子里开始了军工生涯。1939年5月,他光荣地加入了共产党。

    在吴运铎为时10年的革命战争生活中,他随兵工厂从皖南到苏北,再到淮南,然后转战淮阴、沂蒙山,后又渡海到东北的大连。为了军工事业,他的婚事一拖再拖,还主动放弃了去延安学习的机会。他先后担任过新四军军工部党支部书记、华中军械处副处长兼华东炮弹厂厂长、东北联合兵工企业工程部副部长兼引信厂厂长和党委书记等职务。

    当年,人民军队的兵工设备简陋,加上缺乏经验,生产的危险常常不亚于作战前线。吴运铎参加工作不久,在一次检修枪支实弹射击时,土造枪管突然爆炸,炸伤了他的左手。自此之后,他又三次负重伤,留下伤口100余处,但都奇迹般地顽强活了过来,与死神擦肩而过。

    有一次,发动机的摇柄突然掉下,砸伤他的左脚,后来伤口发炎,他发高烧40多度,左腿感染。医生挖去腐烂的肌肉,在他的踝骨处留下一个月牙形的大洞,吴运铎不得不拄着双拐走路。

    第二次,为了修复前方急需的旧炮弹,他从报废雷管中拆取雷汞做击发药,虽然事先用水浸过,但雷管还是在他手中突然爆炸,他的左手被炸掉4根手指,左腿膝盖被炸开,露出膝盖骨,左眼几近失明,昏迷不醒15天。

    第三次,1947年在大连附近的实验场,他和吴屏周厂长一起检查射出去的哑火炮弹。突然,炮弹爆炸,吴屏周当场牺牲,吴运铎左手腕被炸断,右腿膝盖以下被炮弹炸劈一半,脚趾也被炸掉一半。

    新中国成立后,吴运铎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兵工局副局长、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研究所所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二十院副总工程师、机械科学院副院长和顾问等职务。多年来,他经常应邀到各地做报告。1991年5月,他在北京去世。

    背景

    ■他是中国工人在革命战争中的典范。“山沟兵工厂”造出的武器照样让敌伪胆寒。弹药不足,吴运铎就带着7个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子弹60万发。他们没有经过正规学校培训,靠用鲜血交学费边干边学

    吴运铎的经历,是一个从小受党教育并在革命中成长起来的有高度觉悟的工人典型。他童年时在安源煤矿,就从李立三、刘少奇领导的工运中了解到共产党是工人的救星。此后,他刻苦钻研技术,并服务于党的军工事业。他以感人至深的事迹,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把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生命,我们的一切,都交给祖国,交给人民,交给党!”

    在战争年代,吴运铎的事迹也是革命军工事业的一个缩影。当年“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武器主要靠从敌人手中缴获,但大部分弹药还得自己解决。吴运铎就带着7个学徒,每年为前线生产子弹60万发。他们没有经过正规学校培训,靠用鲜血交学费边干边学。吴运铎过去连地雷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靠着看书后再试验,用迫击炮弹空壳灌满炸药,再拧上用电灯泡做的电雷管,就研制出各种地雷。当年,军工生产条件极为艰难,在新四军的军械所里,旋床是自己造的,枪管中的来复线是自己刻的。没有发动机,就借老乡磨面的石磨,插上铁棍当轮轴,靠人手把磨盘摇起来就是一台发动机。“山沟兵工厂”制造的弹药和修复、自制的武器,被一批批送往前线,照样使敌伪胆寒。新中国军工企业的发展壮大,正与继承发扬老军工的光荣传统密不可分。

    故事

    ■新四军中有的战士还在用鸟枪打仗;当时每个战士一般只有3发子弹,不得不用高粱秆把子弹袋撑起来———得知这一情况,吴运铎未养好伤便从医院回到兵工厂

    吴运铎在新四军医院养伤的时候,听前线下来的伤员介绍:由于武器缺乏,有的战士还在使用鸟枪打仗;每个战士一般只有3发子弹,平时为壮声势不得不用高粱秆把子弹袋撑起来;打完了仗还要把弹壳捡回来上缴以重新复装。他在医院再也躺不住,不顾伤口未痊愈,便拖着伤残的身体、拄着树棍回到工厂。第二次负伤时,他躺在病床上不能下地,就在床上画武器的设计草图,导致伤口迸裂,鲜血直流,但他浑然不觉,医生不得不没收了他的钢笔和小本子。在新四军里,鉴于日伪军在淮南津浦路四处修筑了碉堡群,步枪手榴弹难以对付,吴运铎便设计制造出专门攻坚用的简易平射炮。在攻占鸡岗的战斗中,36门平射炮一齐开火,碉堡即刻土崩瓦解。后来他又把炮的口径从36厘米扩大到42厘米,增加射程到4公里。他设计制造的枪榴弹,射程达540米,也很受部队欢迎。一次,美军飞机轰炸日本占领区时,投下的炸弹有8颗未炸,吴运铎便去拆卸。此时,炸弹里面的机件因震荡变形,落弹又相距很近,一个爆炸就会引爆其它。吴运铎让大家躲到安全的地方,自己不顾生死,上前细心检查构造,谨慎地拆下引信,不仅为民消除了危险,而且从中取出了大量炸药。

    ■第三次负伤,医生做手术没敢用麻药,怕他麻醉后醒不过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听说“中国的保尔”来到了莫斯科,特地去看他

    在军工生产中,吴运铎伤残严重。第三次负伤时,抢救的医生怕他麻醉后醒不过来,做手术时连麻药也没敢用,但吴运铎硬挺了过来。医生用X光检查后,发现他右眼里还残存一块小弹片取不出来,就坦率地告诉他有失明的危险。吴运铎却说:“如果我瞎了,就到农村去,做一个盲人宣传者!”在病床上,他利用尚存的微弱视力,坚持把引信的设计搞完,并让人买来了化学药品和仪器,在疗养室里办起了炸药实验室,制造出新型的高级炸药。同时,他还学习日文,以便阅读参考资料。吴运铎最爱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最敬佩书中的主人公保尔。1949年冬,党组织送他到苏联去诊治眼睛。在莫斯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听到了他的英雄事迹,特地到医院看望他。苏联医生对这位“中国保尔”十分崇敬,经过悉心治疗,吴运铎的部分视力得到恢复,于1950年回国后应邀参加了天安门国庆观礼。1953年,他拖着伤残的身体写下了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发行达500余万册,并被翻译成俄、英、日等多种文字,成了那个时代鼓舞人们奋发向上的教科书。  


《北京青年报》 2001年6月11日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4:00 | 只看该作者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
2007年06月24日10:10

  【英模小传】吴运铎,1917年出生,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5月2日病逝。他是我军兵工事业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所写的10万字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出版500多万册。

  无论怎样遥远,总有一些灿若繁星的名字,让后人永远地仰望。吴运铎和他“把一切献给党”的人生,就是那熠熠闪耀的星辰。

  披览史料记者发现,有两个耀眼的名字和吴运铎有着共同的生命轨迹——保尔·柯察金和雷锋。

  吴运铎第一次读到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1943年。而那时,他已选择了用血肉之躯去和钢铁搏斗的人生。被称为我军兵工事业开拓者的吴运铎,一张履历表上满是火药味——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

  他的生命注定属于钢与火。

  吴运铎从1939年开始的兵工生涯,今天回述起来,简陋、粗糙得不可思议——把水井的辘轳固定在一个支架上,井绳上吊一块100多公斤的铁疙瘩,就成了锻打枪体、炮弹壳的“手摇汽锤”;在磨粮食的石磨轴上,套一条粗布缝制的传送带,就成了“人推发动机”;将手电筒灯珠磨出一个口往里面塞火药,一通电就成了“电发雷管”;工作受伤后则是用磁铁吸弹片,用蚂蟥吸伤口的血。

  还有拉风箱、抡大锤、点汽灯……怎么看也是一个乡村铁匠铺。但吴运铎和战友们的经历却让我们肃然起敬——建成我军第一个军械修造车间并首次制造出步枪;制造出我军第一批平射炮和枪榴弹;制造出42厘米口径、射程可达4公里的火炮;研制了拉雷、电发踏雷、化学踏雷、定时地雷等多种地雷;在只有8个人的条件下,年产60万发子弹……

  谁不知道制造炮弹、火药会有危险?但他们更清楚的是,前方的战友缺乏武器、急需弹药。“顽强战斗,以创造性的劳动克服一切困难。”吴运铎以这样的代价履行了自己的誓言——三次身负重伤,失去了左手、左眼,右腿被炸残,身上留下了20余次手术的疤痕和没有取出的几十块弹片。但他回首往事时无怨无悔。1953年,像保尔一样感受到“火焰一般绚丽的生命光辉”的吴运铎,饱蘸激情地将这一切写成了《把一切献给党》。

  这本书掀起的热潮依然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有一个小学生在1957年曾写下这样的读后感:“吴运铎是我的学习榜样,我要像他一样长大后努力工作,把一切献给党。”这个小学生最终履行了自己的誓言,他就是雷锋。

  我相信这不只是巧合——吴运铎一直热心弘扬雷锋精神,并支持建立了“雷锋纪念馆”。而在他逝世后,人们将他的生平事迹也陈列其中,现在,地处北京的这个纪念馆已更名为“吴运铎、雷锋纪念馆”。

  在吴运铎很多的传奇故事中,我被他的两个“遗憾”感动着——一是在苏联疗伤期间,因为不会跳舞失去了和保尔的亲人共舞的机会;二是1951年国庆节前一天,毛主席宴请劳模,他因太激动一肚子话没能倾吐出来……

  把一切献给党的人生,必定是充实而多彩的。吴运铎此生无悔。(本报记者 郑蜀炎)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王新玲)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30 14: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9-30 14:23 编辑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上银幕 包头筹拍《吴运铎》

2010-6-24 11:01:11 来源:新报

  
记者从包头市青山区区委宣传部了解到,近日,包头市青山区区委、区政府拟与北京中视远图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拍摄电影《吴运铎》,树老党员典型。据了解,电影《吴运铎》将着力展示老一辈共产党员的精神风貌。目前,电影《吴运铎》的剧本即将创作完成,预计到明年3月完成后期制作。作为爱国主义影片、兵工宣传影片和献礼影片,该片将在北京举办首映式新闻发布会,面向全国发行。吴运铎同志是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员的代表,他热爱党、热爱兵工事业,身负100多处伤、手足伤残仍奋斗不息。当年,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曾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他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编辑:垣原)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5#
发表于 2010-10-4 15:0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的保尔--吴运铎  记得小时候在某个俱乐部听过他的报告,不是左臂就是右臂残缺。他的英雄事迹激励了两代人啊!他撰写的自传《把一切献给党》我看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0:29 | 只看该作者
别说在全国,就是在大连范围内能亲自眼见到吴运铎的人恐怕不多,你是幸运的,恭喜恭喜!不过我现场听过雷锋的报告,算不算荣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0-7 10:40 编辑




吴屏周




吴屏周(1916~1947)出生于安徽省巢县一户穷苦人家。小时候就读于芜湖职业中学。1935年,吴屏周因家贫离校去淮南铁路局当工人,后来当上了火车司机。1938年春天,怀着“宁愿饿死,决不替敌人开火车”的一腔热血,毅然离开铁路,参加了中共巢县县委领导的青年训练班,由训练班负责人刘顺元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吴屏周于1946年12月由华中军区军工部调来大连。他来连后,先在研究所工作,1947年5月,被任命为大连建新公司裕华工厂(炮弹厂)厂长。

人生经历 参加工作
  1939年春,巢县成立抗日动员委员会,吴屏周担任农民抗敌协会理事长。他积极发展党员,扩大组织,组建中共黄山区委会,并担任区委书记。同年秋天,他根据上级党委关于“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坚持巢北斗争”的指示,组建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巢湖游击大队,建立了敌后抗日政权。1940年,他被调到中共淮南津浦路西区委任组织科长。1942年3月,任中共定风怀县县委书记,后调新四军2师任军工部政委。1945年1月,他被调到华中军区任军工部副政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队依仗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悍然发动了内战,大举向解放区进攻。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加速中国革命进程,中共中央决定在大连秘密筹建兵工生产基地。当时,朱德总司令签发电报,要求“各战区速派干部携带资金到大连筹备兵工生产事宜”。 参加炮弹研制
  炮弹厂建成后,要批量生产炮弹,必须对炮弹样品进行试验,做出技术鉴定。这是因为当时没有合格的原料钢,制造炮弹只能使用从大连机械厂拉来的车轴钢,而使用这种钢材生产炮弹,过去既没有经验,也没有使用数据。不进行弹体爆破试验和技术鉴定,炮弹质量就没有保证。弹体爆破试验对今后生产至关重要,同时也非常危险,吴屏周和引信厂厂长吴运铎决定亲自试验。

  1947年9月23日,弹体爆破试验正式开始,试验场地选择在龙头山下的海边。当时采用的试验方法是用绳子拉引信起爆,即:挖一个坑,把炮弹埋进去,外面只露出炮弹的引信。引信撞针用保险叉卡住,保险叉上系有钢丝,在钢丝上系上绳子,拉动绳子使保险叉脱落,撞针便击发雷管引爆炮弹。按照这个方法,两位厂长连续试验6颗炮弹都顺利将其引爆。当试验第7颗时,炮弹没有爆炸,再拉一下绳子,绳子已经脱离炮弹。于是他俩慢慢地将绳子收回,一看,绳子头仍拴在钢丝上。他俩认为炮弹引信有问题,于是都跑到了埋炮弹的地方。当他俩刚要进行检查时,炮弹意外地爆炸了,吴运铎身负重伤倒在了血泊中,而吴屏周却当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31岁。

纪念
  吴屏周牺牲后,全厂工人化悲痛为力量,用最大的干劲,最快的速度,将吴屏周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炮弹大批地生产出来,送往解放战争前线,以实际行动实现了烈士生前“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意愿。当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亲笔写信,对中共旅大地委和旅大工人阶级对华东战场的支援表示感谢。副司令员粟裕赞扬说:华东的解放,特别是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山东民工的小推车和大连生产的大炮弹。

  为了永远缅怀吴屏周,工厂为他修建了烈士陵园。陵园的正面有两个宽大的门柱,上面写着“山霞千古存浩气,海啸朝夕慰英灵”的挽联。1998年8月,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为吴屏周建立塑像,并将塑像敬立在大连英雄纪念公园,展现他为争取民族解放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


                                                      -----百度百科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0: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0-10-7 10:42 编辑


献身军工生产的吴屏周烈士

时间:2008-06-28 19:26来源:《安徽文史资料全书 巢湖卷》 作者:杨晓玲   
      


1947年9月22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辽宁省大连市裕华铁工厂厂长兼厂党委书记吴屏周同志像往常一样,满怀激情,兴致勃勃地扛着装配好引信的新型钢炮弹,迈着坚定的步伐,带领厂里的同志们,来到实验场地,与引信厂厂长吴运铎同志一起进行爆破实验。在依山傍海的山脚下,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升起一股冲天的浓烈烟火,炮弹爆炸试验成功啦!可是,当试验到第七颗炮弹时,响声停止了,吴屏周十分焦急,自言自语道:“怎么不响啦?”他和吴运铎像观察第三颗炮弹一样,注视着这颗炮弹的动静。等了一会还不响,吴屏周扔掉手中没吸完的半支烟,挺身奔向爆炸现场。吴运铎追上去说:“老吴,等一下,别动手!危险!”他回答道:“别管我,你别来!”便继续向前跑去。他俩来到埋在土坑里并露出小半节的炮弹跟前蹲了下来,检查炮弹未炸的原因。就在这一瞬间,这颗哑弹突然“轰隆”一声爆炸了,山崩地裂,天旋地转,吴运铎同志被炸成重伤,而吴屏周同志被炮弹炸到山脚下,光荣地牺牲了。
      吴屏周又名玉生、正藩,1916年出生于安徽巢县汪家桥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自幼聪颖好学,在家庭生活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半工半读上完小学,考进芜湖职业中学。1936年考入芜湖铁路局机务段,当了一名火车司机。1937年12月,日寇攻占芜湖,铁路局公司经理多次派人劝他留下继续开火车,但深恨日寇残暴和国民党政府腐败的吴屏周则激昂地表示:“我宁愿饿死,也决不给日本鬼子干活!”毅然抛弃全家赖以为生的职业,回到了家乡。
      1938年4月30日,日军攻占巢城,吴屏周耳闻目睹日军的暴行,更是愤恨至极。是年冬,中共巢县县委举办青训班,他参加学习并在学习期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结业后任巢县农民抗敌协会理事长。他按组织上要求,积极发展党员,很快在黄山山区建立起五个党支部,组成了中共黄山区委会,他被任命为区委书记。次年春,担任巢县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939年冬,根据上级党委“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坚持反摩擦斗争”的指示,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大队(后改为巢县独立营),吴屏周任十大队教导员。此间,他带领游击武装配合新四军主力打击日、伪、顽。1940年,吴屏周调任定凤怀县委书记。因他善于把政治思想工作贯穿于扩军工作中,并总结出一整套扩军工作经验,所以,这个县的扩军工作进展顺利,成绩显著。不久,他又调任淮南津浦路西区党委组织科长。
      1941年,日寇加紧对皖东各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国民党反动派又进一步加剧在皖东摩擦,淮南地区的抗日军民,一面反扫荡,一面对付反共逆流。由于战斗频繁和敌人严密封锁,缴获的武器弹药远不能满足新四军急需。淮南军区决定,力求自力更生,解决武器弹药自给。为此,军区于1943年组建了军工部。吴屏周调任军工部政委,领导军工生产。他运用青年时期所学的车、钳、刨技术和同志们一起钻研,因陋就简,创造条件,筹建起一座年产60万发子弹的兵工厂。继之,又生产出手榴弹、地雷等武器弹药,有力地支援了淮南地区的抗战和反顽斗争。
      抗战胜利后,人民渴望和平,而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以160万的兵力向东北根据地发起进攻,前线将士急需大量炮弹,中共华东局决定在大连筹建军火工厂。吴屏周奉命于危难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从淮南军工部出发,越过敌人道道封锁线来到大连。在当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下,筹办裕华铁工厂,进行炮弹的研制。
      1947年5月,以裕华铁工厂为厂名的一个隐蔽的军火制造兵工厂诞生了。它坐落在龙头山下,那里原是一片荒山野岭,只有几间破烂不堪的小屋,加上敌人封锁,材料、设备极为短缺。吴屏周带领广大职工,自己动手,克服重重困难,建起厂房,安装了机器,很快研制成新型炮弹。
      吴屏周对军工技术有一股特殊的钻劲,经常废寝忘食。在他那间既是宿舍又是实验室、办公室里,他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制造出一批批成型炮弹。每批炮弹都必须先在靶场试爆成功后才投入正式生产。当时,没有大炮发射架,靶场就是龙头山下的乱石堆,试验时用绳子做引线,非常危险。但是,为了支援前线,吴屏周从来不顾自身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每次试验,他都亲临现场,亲手检查,亲自排除故障,试爆取得一次次成功。
      吴屏周关心同志,爱护每一个工人,他经常深入食堂同炊事员一起研究提高伙食质量,以增强工人体质。深夜他常到宿舍给熟睡的工人盖好被单……工人们感动地说:“吴厂长真不愧是毛主席的好干部,是我们的好厂长啊!”
      吴屏周为军工生产光荣献身已有40多年了,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亲手研制出的炮弹,为埋葬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作出了贡献。他是我军军工生产的开拓者之一,是优秀的指挥员和战斗员,他的英名永载史册!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1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7 11:06 | 只看该作者
当他俩刚要进行检查时,炮弹意外地爆炸了,吴运铎身负重伤倒在了血泊中,而吴屏周却当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时年31岁。”

惭愧惭愧!知道有个英雄叫吴运铎且不知道还有个英雄吴屏周,两位都是厂长一起弹体爆破试验,吴运铎重伤,吴屏周光荣地牺牲了,活着的名扬海内外,而为之献身者且默默无闻,在百度上有关他的资料仅查到了两条,连个照片都没查到。似乎有点不太公平---------

吴屏周永垂不朽!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发表于 2010-10-7 16:3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20# bywwcnll976


      谭老,你很荣幸现场听过雷锋的报告。不过跟你说啊,记得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时候进行雷锋烈士陵园改建工程我可是参加了!通往纪念馆路的两侧,右侧第一棵、左侧最后一棵松柏那是我和另一位同事共同栽植的哈。严格的说我们负责挖树坑,吊车把树吊到坑里去,我们负责找正、填土、浇水。哈哈哈,荣幸吧?(那时我在抚顺工作,植树是分配给我们单位的任务)。据说雷锋烈士陵园现在又经过改扩建了,有机会一定再去拜谒!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19: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4 02:04 , Processed in 0.07522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