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11 12:08

20210710笔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的历史节点,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动力这一前提性问题进行考察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百年中国化发展从属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发展动力上两者具有同一性。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的理论特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来源,也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理论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实践需要而诞生,也随实践变化而发展,中国现实问题的转换及其解决的客观要求是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实践动力。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动力必将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化也需要构造属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理论。在人类的前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分别建构了市民社会理论、古典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社会理论。随着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来临,自启蒙以来的人的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而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人的范畴,也需要突破建立在这种范畴基础上的各种社会理论谱系。对应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我们需要重建一个新的社会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后人类的社会理论。这一社会理论已经明显将生物社会性、新生命形态和社会加速批判作为其主要的内容。随着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相信后人类的社会理论会进一步完善,成为理解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在控制技术与自动化的爆发过程中,人类的精神空间逐渐被压缩,也越来越被机器、芯片、人机接口所介入。 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在何种程度上还是一个“真正”的人?个人与机器的结合、智能技术和生物技术对我们身体甚至大脑的中介,将会使我们的生存状态发生巨大的变化。人类社会在逐渐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神话之后,在不断地突破生命极限的同时,必然走向不可知的未来,即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后人类社会。 现代的工业革命则是人脑的贬值,至少是将人脑较简单、较常规的判断功能贬值” 布尔迪厄作为战后重要的社会理论家,从电视的角度提出了他著名的场(field)的社会学。场的社会学的意义在于,对于电视带来的技术革命,不仅将更多的受众凝聚在荧幕之前,更重要的是,观众并不是单方面地被电视所洗脑,他们和记者,甚至电视台台长一样,都是这个新技术的产物。因为记者、节目主持人、台长都受到节目收视率的影响,他们不得不考虑观众的口味来制作节目。观众一方面接受着电视给予的信息,另一方面,他们的接受对电视台制作的节目的收视率指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都受制于一种场的作用。 主体的中心地位被新科技革命慢慢掏空,尽管人仍然是社会的中心,但他们同时也是技术的产物,成为社会控制对象。在这个时期,后现代社会理论看到了日益增长的难以驾驭的技术增长的力量,人越来越变成了这个技术体系下的傀儡。 北美洲西海岸有一种特殊的候鸟,它们每年冬天从阿拉斯加出发飞到墨西哥湾过冬。这种鸟的特殊之处在于,在迁徙飞行的过程中它可以保持连续7天不眠不休。这种鸟的名称叫作白冠雀。而在2010年前后,美国国防部投入了海量的资金来研究这种鸟类,他们将这个研究计划叫作“无眠计划”。 白冠雀被迫改变来往太平洋海岸的季节性迁徙被带入到了实验室,以此来协助高强度、高效率的机器模型强行植入人体。从历史上看,与战争相关的发明创造最后都将应用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无眠战士之后就会有无眠工人或无眠消费者。 由于智能算法的介入,我们的认知体系无疑遭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挑战,即在算法的介入下,我们的认知有多少还能算是我们的主体认知、我们的自我意识是否真的还是那么自主?新的技术发展实际上造就了一个结果,即我们的社会认知一旦依赖于一个看不见的算法体系,那么我们所有的认识是否沦为这个巨大的算法机制下的提线木偶? 简言之,我们今天看似直接的对话实际上已经被数字技术和背后的算法所中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出了一个第三者,多出了一个智能算法的中介,我们从“人—人”的关系,变成了“人—算法—人”的关系。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关系不再是简单的直接互动,而是变成了被数字传播和算法运算中介的社会关系,而且算法中介关系并不秉承绝对中立原则。换言之,它会在社会关系的构成上形成一定的角色,来引导社会关系的形成并对现有的社会关系带来挑战。数据环世界的伦理学是一种硅基伦理学。硅基伦理学必然有着与碳基伦理学不同的规范。在碳基伦理学中,人与周遭存在物的关系构成了伦理的基本法则。 从生命1.0到3.0:后人类生命形态理论   每一次重大科技革命必然带来社会理论的重建,当新的数字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我们的生命形式推向后人类阶段的时候,社会理论家必须做好准备,去思考一个即将来临的新社会生活方式,甚至一种新型社会形态。按照泰格马克的说法,我们可以将生命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生命1.0阶段,生命的硬件和软件都是靠进化得来的,即简单生物阶段。在生命2.0阶段,生命的硬件是靠进化而来的,但是软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设计,即我们所说的学习或者后天的社会建构。我们目前处在此阶段,我们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软件,这使得我们比1.0的阶段要聪明很多,因为高度的智能活动除了自身的硬件,还需要大量的信息或者说软件来完成。在未来的生命3.0阶段,可能会突破这些局限,不仅能设计自己的软件,也能够突破生物体本身的束缚,完成自己设计自己的软件和硬件。泰格马克认为,生命1.0是生物阶段,出现在40亿年之前;生命2.0是文化阶段,出现在约10万年前;许多人工智能研究者认为生命3.0可能会在一个世纪内降临,甚至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有生之年。那么,面对后人类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去保护那些低层次上的生命,而是让生命从低层次进化到更高的层次,即让生命形式从1.0进化到3.0。   在面对未来生命形式和智能技术的不确定性的时候,最优化的方法不是防御,而是主动进化,由此可以产生一种新的生命形态理论。生命3.0的新生命形态理论实际上就是促进当下的人类进化,从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层面重新来思考我们未来的社会生命。这意味着,未来更重要的社会区分不再是人与非人的区分,而是智能与非智能的区分。因此,后人类的生命形态的立足点首先是智能,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类。在新科技革命引导我们走向后人类的道路上,重建后人类社会理论的价值在于,让我们摆脱科技和社会加速带来的不适,与新世界形成共鸣关系。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化也需要构造属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理论。在前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分别建构了市民社会理论、古典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社会理论。随着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来临,自启蒙以来的人的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而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人的范畴,也需要突破建立在这种范畴基础上的各种社会理论谱系。那么,对应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我们需要重建一个新的社会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后人类的社会理论。这一社会理论已经明显将生物社会性、新生命形态和社会加速批判作为其主要的内容。随着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后人类的社会理论会进一步完善,并成为理解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勇牺牲并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就达370万人。为了捍卫新中国安全,保家卫国,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超过19.7万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斗争中,1800多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12 15:36

20210711笔记以往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的研究,大都围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范畴展开,而未给予个体与共同体这对范畴以充分的重视。事实上,对个体与共同体及其关系的论述贯穿于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思考的始终。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个体与共同体的性质及其关系的剖析,马克思揭示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在前资本主义阶段,个体是具有“依附性”的个体,共同体是以“自然联系”为基础构建起的共同体,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是直接统一的关系;在资本主义阶段,个体是具有“抽象性”的个体,共同体是以“货币—资本”为纽带构建起的共同体,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在共产主义阶段,个体是“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个体,共同体是以“自由人联合”为基础构建起的共同体,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马克思的这一研究视角,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彰显了其历史发展理论的多维性与丰富性。 在思考社会历史发展时,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P440)而个体并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P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P505)个体只有身处共同体中才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限制则到达了顶峰。在这一历史发展阶段,市民社会中的个体全部都是利己主义的个体,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需要和私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人为己,人人都处于同一切其他人的紧张状态之中。他们的活动和权力的领域相互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任何人都抗拒着他人的触动和进入,冲动和进入立刻被视为敌意”。(P9)进而,“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P536)的矛盾日益尖锐。 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显然,“真正的共同体”中的个体“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P208)个体既摆脱了人的依赖性,又超越了物的依赖性,实现了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P394)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13 09:37

20210712笔记妈祖作为古代汉族民间的神祇,肇始于宋、成于元、兴盛于明清。经过上千年的广泛传播和世代传承,妈祖信俗从莆田湄洲逐渐走向世界,妈祖也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尽管妈祖短暂的一生未曾留下什么著作,也没有形成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英雄事迹和“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汇聚成一股巨大的道德力量。 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 平总书记在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究其根本,文艺作品是点亮国民精神的灯火。习 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养成中,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是一种制度优势的彰显,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生长。事实上,摆脱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收获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胜利,同样是一种全民族的精神成长。 中华传统法律思想文化十分丰富。比如,“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明法者强,慢法者弱。”“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等。   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重要特征。“治之经,礼与刑”。礼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能够深入调整各种社会关系。“刑”不只是指刑罚,广义上是法的统称。中国古代注重教化,反对“不教而诛”。“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礼法并重、隆礼重法方为治国之良策。礼教与刑罚共同为用,所谓“礼之所去,刑必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出礼入刑、隆礼重法,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独特智慧。   “民本”是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理念。“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将百姓放在重要位置,“以民为贵”“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以民生民意为重,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治国理念。   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主张“天下无讼”“以和为贵”,崇尚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以无讼为有德,通过道德教化劝民止讼;坚持官府调解和民间调解并行,通过定分止争促民息讼,从而实现和睦无争、礼义有序的社会状态。无讼与和谐体现着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一种价值取向。   明德慎罚是从西周时期就形成的思想。明德就是倡导敬德、重德、保民、惠民,慎罚就是主张刑罚得中、避免滥刑,强调重视道德教化,实施德教德治,刑罚适中宽缓。“德主刑辅”的思想在西汉时期确立,强调“厚其德而简其刑”“大德而小刑”。唐代主张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治理国家和社会要把德礼教化与法律惩罚结合起来,德礼教化为根本,法律惩罚是辅助。 在中华法制文明发展进程中,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就要求“惟察惟法”,防止官吏在司法活动中枉法裁判。法家提出“事断于法”“援法断罪”的主张,要求各级司法官吏依法正确处理各类案件,做到不枉不纵。提出“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的思想,强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强调一断于法,赏善罚恶都要一视同仁,不能内外有别、亲疏差异。   中国古代的恤刑思想流传久远。《周礼·秋官》有“三赦之法”,即对年少体弱的人、七八十岁的老人及智力有障碍的人采取宽宥政策。秦汉以后建立了一系列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和法律制度。《唐律疏议》关于宽仁恤刑的规定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14 13:21

20210713笔记作为一种修身文化,君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成为君子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人格目标。“君子”一词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的,最初的君子专指“君王”,而有德、尚德者才能够为“君王”,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涵盖范围开始延展,君子已成为通用名词,即人人皆有成为君子的可能。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社会团体、家庭、社区等都是共同体的一种存在形式,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中国哲学讲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相处,如果我们能把君子文化的内涵实现开来,那么在这种相处中,就会处于心情愉悦状态,否则,就会产生相反的结果。既然人是共同体的一员,那么如果按照君子风格去行为,即行事而不会给他人招致痛苦,则就符合了君子之义。英国人亨利·纽曼曾著写《论君子》一文,其中说道,“所谓君子,即在他能注意为他周围的人解除其行动障碍,使之办事免受拘牵”。君子风格的形成往往首源于家庭,因为家庭是人成长、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正如习近 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那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每个家庭在世代繁衍和薪火相传的同时,都会或隐或显地积淀并形成某种价值观念和德行风尚,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家风。而家风对“君子”行为影响是极为巨大的,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强调家风,就在于其对君子风格所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一般说来,家风既包括有文字及实物遗存的有形部分,也包括仅是口头和行为传授等随时消失的无形部分。有形部分多半呈现在家训、家规、家法、家谱、族谱、族规、宗谱、家族祠堂以及各种祭祖追宗仪式等方面,无形部分则主要凸显在长者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以及由此形成的家庭生活习惯和家族气质风貌等方面。虽然我国有很多家训传承于后世,但更多的家庭和家族则是以行为影响着后人,并使之代代相传,而这也是君子文化从庙堂走向民间的一种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如果说“安贫乐道”是古代社会对君子行为的高度认可,那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物质的富裕带来的更应该是精神上的充实。人固然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存在物,但仍然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仍然要受实物世界的拘束,因为“人们从一开始,从他们存在的时候起,就是彼此需要的”。这种需要就使得人与他人之间需要法律、道德上的约束,而道德就是当代君子需要努力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君子人格的重要意义,这种认知首先应该由家庭来完成,而家庭来自于乡村和社区,所以在基层社会弘扬君子人格就成为当前推动君子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一方面,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成为教书育人的丰富资源,将5000多年厚重的中华文明积淀转化为大学生“四个自信”坚实的底气;另一方面,将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地挖掘、展示出来,让大学生走近历史现场,让革命文物走进大学校园,让革命精神润泽学生心灵,思政教育才会更加可感可亲可敬。关于《论语》中的君子、小人,学界多认为有两种含义:一是地位义,地位高贵者为君子,如诸侯、大夫,身份低贱者为小人,如农圃工商;二是道德义,道德高尚者为君子,品行低劣者为小人。对此,熟察《论语》中关于君子、小人的章句,可知君子、小人概念另有第三种含义,即器量义。拘囿于具体器用而器量浅狭闭塞者为小人,超越具体器用而器量宏大融通者为君子。《论语》中有多处涉及君子或小人的文本,基于地位或道德义难以豁然贯通,而通过器量义,则涣然冰释。具备器量义的君子、小人相关章句散见于《论语》各章,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君子、小人并非截然相异,二者之间的关系具备对立、转换等辩证特征。   “君子不器”“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君子不器》《小道可观》《小知大受》三章分别从道与器、通与泥、大与小三方面,表达君子与小人两个概念在第三种含义上的对立性。器是具有一定形体、功能之物,象征具体职位、术业等。与器相对的道,是具体器用、不同职业所共通的人文精神。小人拘囿于具体职位、术业,被工具理性反噬,沦为社会生产机器上的螺丝钉。君子超拔于具体职位、术业而通达人文精神的本真,既能对社会作出非凡贡献,亦可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完整。《君子不器》章中的君子与道德义并无直接关联,这是由于人固守具体职位、术业与是否具备道德情操无关。此处君子亦与地位义无涉,这是因为,一方面,有位者所事之官,亦为一种职业,有其特定功能,属于器;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将孝悌友爱之道推至有位执政阶层,亦是为政,这体现为政君子不拘泥于具体为政之途,是对君子不器这一观点的践行。 《论语》中的君子、小人概念除却地位义、道德义,另有第三种含义——器量义。具备器量义的君子、小人概念颇具辩证特色和动态特征。小人拘囿于具体器用而器量浅狭闭塞,君子超越具体器用而器量宏大融通。君子、小人的第三种含义有效解答了《论语》中君子、小人概念基于地位或道德义的难以解通之处,丰富和完善了《论语》中的君子、小人概念,使三种含义之间更具整体性、融通性。 由于时隔久远,语境渺茫,文字之意代有演变;加之后世知识分类与谱系变动不居,故对古籍的解读常常歧义纷披,难有确解,《论语》就是代表。即便如此,如阐释学所云,在文化共同体内,对于某些理解对象,仍存在着某种近乎确解的“集体阐释”。因此,当大家说起《论语》中某句耳熟能详的话时,往往会形成某种共同的认识,那些认识事实上是历代层垒阐释和不断教化的结果,而代代相传的结果便是对某种阐释的不言自明的认同,人之意识与心灵结构在此过程中便被构造了。比如对《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下简称“民可民不可”)一句的阐释即是如此。按照孔子使民的看法,“民可使由之”或可解为现实中适宜民众的、民众认可的,应当允许、放手民众去践行。后半句的“不可”与“可”相对,是指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宜民众的情况。“使由之”与“使知之”相对,“使由之”是“使之由”的倒装,那么“使知之”应是“使之知”的倒装。我们知道,《论语》中的“知”有些通“智”,此处的“知”即“智”之本字,是智慧的意思。如此,“不可使知之”便可理解为现实中不适宜民众的、民众不认可的,应当放手让民众使用智慧寻找解决方案。综上,“民可民不可”可考虑这样翻译:(在现实生活中)民众可以做的,任由民众去做;民众不可以做的,任由民众使用智慧去探索。这样理解或许更符合孔子的本意。  费孝通著有《江村经济》(英文版《中国农民生活》)、《生育制度》《乡土中国》《乡土重建》《皇权与绅权》《民主、宪法、人权》《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译有《人文类型》《世界史》《文化论》《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等。 在晚年对于自己思想总结的表述之中,费孝通一直通过书写比他年长一辈人的学业志向和笃定的爱国之心,如潘光旦、汤佩松、曾昭抡,来表达自己对这份家国情怀发自内心的默默认同和持之以恒的执着追求。 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坚持民主集中制和从严治党。共产党的力量在于组织。列宁说:“思想统一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我们党实行的民主集中制和严格的组织纪律,为党的共同的理想信念提供了其他任何政党所没有的制度保障。   毛泽 东同志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到最基层都有党的组织,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为团结人民群众,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一以贯之,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组织建设,使之系统严密、基础牢靠。党在组织原则和体制上的优越性,确保了党在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的高效性。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勇于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能够应对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马克思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列宁说:“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列宁还告诫无产阶级政党:“培养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信的党的领袖,这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事情。但不这样做,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意志统一’,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中国共产党人是《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和坚定践行者。习近 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以,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有力支持。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15 14:56

20210714笔记诸葛亮《又与李严书》中道:“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妾无副服”新释:“妾”在此处指诸葛亮正妻,“副”本义为“覆盖”,“副服”之意当为“覆首之服”,即首饰,这个含义在东汉时期依然常见。若诸葛亮既要显示节俭,又不失身份,此处的“副服”当理解为首饰,而非“多余的衣服”或“与身份相称的衣服”。 康德认为,道德准则是与人们生活相关的规范性原则,指导诸个体如何更好地恪守道德;而道德法则是对这些道德规范进行普遍性规定之物,与全体理性存在者相关。法则是限定人们道德实践的根本红线,准则在法则的要求下得以实现。康德的道德哲学致力于强调道德的纯粹动机与非目的性,只有以绝对命令为宗旨、不以快感为动机的行为,才具有道德性。然而,人性中的利己倾向与出于偏好的本能追求是难以被消灭的。尽管在实践中,作为他者很难去评判对方的内在动机,或者“是否出于快感”的这些内心活动甚至会被刻意隐瞒,但康德为我们打造了一个理想的道德世界,我们应以此理念为旗帜,为之奋斗。 网络空间的相互作用。其中覆盖度是指数字技术服务在大学治理中的普及程度,主要考察“大学校务移动办公”App、大学官方微博、大学校务微信公众号、大学抖音这四类应用,在实际数量、安装次数、关注人数、发布篇数方面的数据提取。所以,解读同一句话,要放到更大的背景上去。再找相应的依据。妾:不是小妾,而是正妻。这样,就褒扬诸葛亮了。 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理性思辨,是我国的独特优势和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乡村振兴的社会文化根基和崇德向善乡风的源头活水。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伴随村庄撤并、旧村改造、农民进城潮,原有的村落社会共同体开始瓦解或呈现衰弱凋敝状态。由于社会联结机制解体或社会中间组织缺失,出现了个体孤独、人际疏离、互动无序、社会失范等“原子化”危机。   传统村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蕴藏着仁者爱人、以人为本、以和为贵、讲信修睦、俭约自守、知行合一等价值恒久的精华,几千年来一直是村落共同体的文化共识,维系着村落的人伦秩序,浸润在村落的空间布局、日常生活、家谱家训、节庆礼俗、村规民约中。传统村落文化中的家族亲情、尊老爱幼、社稷家国等,是社会急剧转型期人心涣散的拯济良方、增进社会团结的“凝结剂”,是社会秩序整合的“软实力”,有利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筑牢文化认同根基。 传统村落是一个靠血缘、地缘、业缘维系的熟人社会,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单位”,在城市化一路高歌猛进中,依然是许多农民聚族而居之所。 传统老城村落里的民宅、宗祠、戏台、园林、寺庙、古塔、碑石,都是传统文化的留存印记、存在载体、生存空间。要以抢救保护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原真保留文化遗产的环境空间、延续淳朴民俗、复制生活场景、传承优秀家风家训等方式,延续载述历史,传承乡村文化的根脉,使其能活在当下、存续发展,先“活下来”,再努力“活得更好”,让传统文化成为美丽中国的厚重底色。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农耕文化土壤中,村落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文化。但是,较长一个时期,农村社会受到来自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合力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农民原有的身份认同、价值判断、道德伦常、关系网络等都面临着重构。伴随着大量传统历史文化村落的消失,村落文化失去村落共同体的承载,让人们处于一种“无根”状态,只能在光怪陆离、支离破碎下寻找悠远的文化记忆,体验传统村落文化留下的昔日温情。 区块链去中心化、匿名、不可更改的特点使得其在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同时,相比传统交易更加高效。在私法领域,区块链可能成为未来民商事交易的基石。 区块链改变了传统私法交易对信任机制的需求。熟人社会里,从认识的人那里购买商品是我们的首选,因为我们信任“熟人”。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大型商场是我们的首选,因为他们有信誉与质量的保障。网络社会中,网络交易平台是我们的首选,因为电商能保障我们的财产和权益。在区块链交易中,没有了商场、电商等第三方平台,区块链能够通过产品的溯源以及对方交易信息的记录让我们相信交易的真实和可靠。区块链交易中没有权威第三方,信息成为信任创造的工具。区块链去中心化、自动强制执行、匿名的特点无疑在为我们的交易提速并护航。作为新一代的网络技术,区块链在信用创造、数据共通、效率提升方面都有显著作用。考虑到上述优势,腾讯“区块链+供应链”交易平台,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共同参与设计开发的“区块链福费廷资产交易平台”,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开发的“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等都开始广泛使用区块链技术。 抗美援朝战争是几代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乙涵曾有幸参与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创作。王乙涵介绍,《跨过鸭绿江》是首次对抗美援朝战争做了全景式呈现的电视剧,该剧以全视角展现真实人物、真实事件。由于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不能虚构,同时还要好看、有情节性、有悬念,因此创作的方法还是以类型化为主。在真实人物、事件基础上,设置几个虚构人物穿插,将几次战役和几个战场串联起来,弥补真实人物在叙事上难以展开的部分。总之,就是在真实历史的缝隙间寻找戏剧性。 由于现代性革命依然在扩张,我们正在走向一个没有超级大国的世界。由于更多的国家和民族都在崛起,并获得现代权力模式,因此,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拥有足够的物质性力量或规范性资源而成为超级大国。美国将逐渐失去这一地位,且这一态势已经开始发生,但是,也没有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能够获得这一地位。世界政治将因此去中心化,没有超级大国,只有几个大国(美国和中国也许是其中最大的国家)和许多地区性强国。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多极化,而是一种新型的结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大国试图或者能够主导整个体系。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17 10:22

阿里安• 好好地运用在我们能力范围以内的东西,别的就听其自然吧。卢克莱修• 分给每一个人的是无限的不可测的时间中的多么小的一部分!它立即就被吞没在永恒里。还有,分给每一个人的是整个实体的多么小的一部分!是普遍灵魂的多么小的一部分!你匍匐在上面的是整个大地上的多么小的一块土壤!想到这一块,就要认定:除了按照你的本性所领着你去作,以及忍受共同本性所带给你的东西之外,就没有伟大的事情了。这种思想,最适于我们轻视死亡。一个人,如果对于他只有那在适当时机来临的才是善,那么,对于他,作较多的或较少的合乎正当理性的行为乃是同样的,对于他,有较长或较短时间来默想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人,死亡也就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笛卡尔• 我思想,所以我存在。斯宾诺莎• 因为在通常的生活环境中,那些被人们公认为最高的幸福,归纳起来,大约不外三项:资财、荣誉、感官快乐。这三件东西萦扰人们的心思,使人们不能想到别的幸福。• 当人们为感官快乐所奴役,直到安之若素,好像获得了真正的最高幸福时,人心就会陷溺在里面,因而不能想到别的东西。但是当这种快乐一经得到满足时,极端的苦恼立即随着产生了。这样,人的心灵即使不完全失掉它的灵明,也必定会感到纷乱,因而麻木。对于荣誉和资财的追求,特别是把它们自身当作目的,当作至善的所在,是最足以令人陷溺的。• 然而人心陷溺于荣誉的追求,是特别强烈的,因为荣誉总是被认出最后的目的,本身具足的善,为一切行为所趋赴。而且我们获得荣誉与资财,并不象获得感官快乐那样立刻就有苦恼与悔恨相随;反之,荣誉资财获得愈多,我们的愉快就愈大,我们想增加荣誉资财的念头也就愈强烈。但是当我们的希望一旦感到沮丧时,极大的苦恼便跟着发生。荣誉还有一种缺点,就是它能驱使好名的人为人处事完全依世俗的意见为转移。追求世俗所追求的事物,规避世俗所规避的事物。• 经过深长的思索,使我确切地见到,如果我彻底下决心,放弃迷乱人心的资财、荣誉、肉体快乐这三种东西,则我所放弃的必定是真正的恶,而我所获得的必定是真正的善。• 我把人在控制和克制情感上的软弱称为奴役。因为一个人为情感所支配,行为便没有自主之权,而受命运的宰割。在命运的控制之下,有时他虽明知什么对他是善,但往往被迫而偏去作恶事。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18 10:34

20210717笔记米芾早年即入佛门,自诩鹿门居士,又称襄阳漫士。名如其人,性怪异,洒脱、浪漫,近似“痴、颠”之态。“少与禅人摩诘游,诘以为得法。其逝不怛,作偈语有伦。”   而且米芾一生中,多与僧人打交道,常去寺院游历或题名。浙江新昌县,东晋古刹大佛寺崖壁,就有他所题的“面壁”二字。在《私居帖》中,米芾写道:“私居杜门,以禅悦为乐:幻法有如是,不以禅悦,何以为遣?”与苏东坡的口头禅不同,米芾一生,深悟佛理,修行功夫极为得力,晚年预知时至,坐化往生香积佛净土。   据明代朱时恩编纂的《佛祖纲目》,以及清代《四库全书》所记:   “米芾晚年学禅有得,卒于淮阳军中,先一月处理家事,写告别亲友书,并尽焚平生所好书画等物,更又置一棺,坐卧饮食皆在棺中。   前七日,不茹荤腥,更衣沐浴,焚香静坐,及期,遍请诸郡僚,举拂(尘)示众:‘众香国里来,众香国里去。’说完掷拂合掌而逝。”   什么是众香国?《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中记载: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今现在,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唯有清净大菩萨众……”   米芾道行竟如此之深,提前一月预知时至,焚毁爱物,坐棺合掌而去,随愿往生净土,生死道路从容不迫,不似苏轼为诗文书画所误,故为莲友们特别介绍。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物质存在条件”的“成熟”是更高社会形态出现的历史前提。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现代化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演进,是一种进步的、向上的趋势。19世纪,一些欧洲国家抓住了两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他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上,追溯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历史变迁,揭示了人类社会演进的本质规律和一般趋势,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阶段性和暂时性。马克思虽然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历史作用,但在理论上宣判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诚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资本主义率先通过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工业革命,创造了比以往一切时代所创造的生产力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革命性飞跃,进而从经济领域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变迁。正如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我们应当承认,在人类社会形态的更迭过程中,资本主义的变革是空前的、广泛的。在这里,“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资本主义既在横向空间轴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又在纵向时间轴上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即实现人类社会从民族史向世界史的转变。但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在历史上曾经为创造“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世界范围内的交往条件发挥过作用,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及其生存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矛盾和灾难。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与“波折”,人类必然去发现、探索、创造现代文明新动力、新模式、新道路、新目标。 回望历史,自“人猿相揖别”以来,人类就一直面临着贫困、瘟疫、战争三大问题的困扰。资本逻辑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使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问题严重。“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全球发展严重失衡,已经难以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19 14:42

孟德斯鸠• 任何国家都有三种权力:立法权、执行有关国际法事务之权,执行有关公民法事务之权。爱尔维修• 有些人……常常把精神与灵魂混为一谈。可是我们对这两种东西如何区别呢?什么是灵魂呢?——第一种区别是:我们生下来就有整个灵魂,并不是生下来就有全部精神;第二种区别是:我们可以活着的时候失去精神,只有在失去生命才失去灵魂;第三种区别是:思想并非灵魂的存在所必需。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0 09:57

佛法的正见,首先阐明人生的因果关系,在于苦、集、灭、道的四种真理:现在人生所得的苦果,是由过去招集的业因,现在修习出世的道因,将来可获得涅槃的乐果。信因果是信正理,并非迷信,世间不论什事物,它的生长与坏灭,都是含有因果性的。我们从浅的方面看,因果的道理很浅显,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也明白。但从深的地方看,那就非常地玄微,不论好因坏因,只要你种了下去,永久不会失去的,那就因我们生命本体的“阿赖耶识”中,保藏着善恶熏习的种子,虽经转世多生多劫,亦不会失坏的。故《因果经》谓:“纵经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公历19680827:敝人生日。悲夫! 公历20130903:开始茹素。欣矣! 公历20120706:随缘归化。善哉!公历20180818:随喜顺法。如是! 【佛法自修笔记】无主宰的自由心;无分别的平等心;护生命的慈悲心;厌娑婆的出离心;救众生的菩提心;证圣道的清净心 。【佛学精粹】【以出世心】【为入世事】【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解行证】【莫向外求】【向内观照】【三世因果】【因缘果报】【因果不空】【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作祖无他秘密】绿度母心咒:嗡(ong) 达(da)咧(lie)都(du)达(da)咧(lie)都(du)咧(lie)莎(suo)哈(ha)观音心咒:唵(ong) 嘛(ma)呢(ni) 叭(ba)弥(mi) 吽(hong)莲师心咒:嗡啊吽班匝格热班玛色德吽韦驮菩萨心咒:嗡。韦驮。拉扎。沙娃。悉地。吽金刚萨埵心咒:ōng bānzhā er sa duǒhōng嗡 班 喳 尔 萨 垛 吽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1 10:50

20180512西医所及的范围在中医看来仅仅是解剖物质的死体,而中医也不过探索到人体的气脉──所谓活的肉体现象而已。佛法的度世救人,自始便以心为主,心即是精神,可用烦恼、智慧两个名词来说明。烦恼增加则精神混乱,智慧增加则精神清明;若在精神混乱的状态,任你用任何宗教、哲学、科学的手段来处理,都无法解决其问题于永久,但若能得智慧显现,则一切问题,不论是属于物质范围或精神范围,都将迎刃而解。所以,佛在世时,对于物质世界的自然现象不多做解释,例如世界有边无边、世界有始无始等这些问题,在佛看来都与解脱烦恼无关,重要的是如何运用修行的方法来消解烦恼、启发智慧。此所谓智慧,不是认识的分别心,而是无执著的自在心;既然心得自在,尚有什么精神或物质的局限呢? 在印度时代的佛教,是以精神的心涵盖物质的自然,讲心就已统摄了物质的自然现象。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烦恼的心称为识,清净的心称为智,凡是对于任何现象的拘执都属于烦恼的层次。佛法不重视诸法现象的探究,而是著重于如何转识成智,否则容易本末倒置,执著幻化的现象以为实体。心体无形、无相,亦不离形相;科学仅及于现象,现象多变而恒变,所以科学永远不会成为最后的证明,顶多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下向前努力。 科学仅及于物质世界的分析和探究,当然无法说明或表达佛法的真谛,但作为方便的教化,科学的态度当然需要。所以我们开始就说,佛法涵盖了科学,而不受科学所限制。20180514吃素食,穿素衣,修素心,20180515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横三世佛:指中央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佛,西方阿弥陀佛。 佛陀反对种姓制,宣扬众生平等说;反对神创说和定命论者,宣扬缘起说和四谛法。主张物资公有,如土地、房舍、果树、用具不可私用,不可出卖,属常住所有。提倡四依住:即常乞食、粪扫衣、树下住,依陈弃药。 制定这些,是为除五欲贪著。过着三常(衣、食、住)不足的生活,意在存念无常,勤求出离。 佛答:我涅槃后,应以戒为师;依四念处住(观身不净、观受皆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恶性比丘默摈置之;一切经典首句应安“如是我闻”等证信句子。又嘱累弟子依法奉行,则是如来法身常住不灭。随即示大般涅槃,时是二月十五日。 所谓信解行证,即与此四法相对而言。信者,信顺佛之教法;解者,解悟其义理;行者,依教理起修行;证者,依修行证悟圣果。20180516禅者,最不喜欢人模仿,所谓依样画葫芦,终究不像原样。黄檗禅师的棒、临济禅师的喝、赵州禅师的茶、云门禅师的饼,各家接待学人有各家的家风,不是依样可学。禅者要能“上无片瓦盖头,下无寸土立足。”一切都要自家重新来过。20180517佛有三不能。第一佛不能替众生转定业,第二是佛不能渡无缘之人,第三是佛不能渡不信之人。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2 09:52

20180518牧心如牛:略说《十牛图颂》  一、寻牛《十牛图颂》有十个阶段,第一是“寻牛”,寻找内心的这头牛。  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   力尽身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  二、见迹牧心的第二个阶段是“见迹”。颂曰:   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   纵是深山更深处,辽天鼻孔怎藏他?  三、见牛第三个阶段是“见牛”。颂曰:   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岸柳青。   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  四、得牛第四个阶段是“得牛”。颂曰:   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   有时才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  五、牧牛调摄此心的第五个阶段是“牧牛”,精心地牧养这条心牛。这个时候的境界就是:   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   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  六、骑牛归家第六个阶段叫“骑牛归家”。颂曰:   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   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  七、忘牛存人这个时候的境界是:   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   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  八、人牛俱忘颂说:   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   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  九、返本还源   颂曰:   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   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  十、入廛垂手   这时的境界应该是:   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   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3 14:37

20180519古印度有一个最差的宗教,不承认前世来世,不承认因果,就像现在的唯物论。
要把自己原来对人生、对世界、对佛法、对佛教的认知全部放掉。什么原因呢?世间所有的书籍、知识、经验,告诉我们的都是有限的存在,具有染污性,可能还会成为生死轮回之因,甚至有些还是世间动乱纷争之因。
我们在世间上所接触到的、自己所拥有的心理上的那些概念是错误的。而佛法僧三宝的概念,本身是清净的、无染的、尽虚空遍法界的,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凡夫不能用染污心去理解清净法。

反过来说,我们如果没有把世间上这些杂乱的东西舍弃掉,正法的内涵就接受不进来。因为我们一直被这些有形象、有局限的东西障碍住,就很难去理解、去接触清净无为的佛法。
真正从无相无为的概念上看,事物的本质是超越善和恶的,是没有善恶概念的。也就是说,善和恶的概念只是在世俗谛范围内、在世间法里面有。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绝无可能长生不老时,为之积攒钱财真的是没有意义。那么,如果你有多余的钱,或许就会知道可以花在哪里了。
只要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从幼儿园到大学所有的教育都是为活着准备的。前面你问到过幼儿园与孩子们的教育问题,我认为死亡应该是从一开始就教给孩子们的最大课题之一。
某种程度上,不仅金刚乘,所有乘乃至佛陀的所有教法从来都不是为我们今世生活的舒适与成功而设计的,而是都旨在超越今世——如有可能当然在今世就获得证悟,但如果不行,至少在未来世。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3 14:37

20180521弥勒教给世人对治恶人的方法,不要生嗔怒之心,要能够忍辱,对于他人强加于自己的“坏事”不生恨、不怨怼,坦然自若地承当下来,让他的一切气恼和愤懑投过来如同打到了棉花团上,并被融消。

  一个巴掌拍不响,他就是再怎么挑衅,也都是无济于事,你这里仍是一派风和日丽,冲突自然也不会有所发生,于他于己都是有好处的。
20180522人的身心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佛法重视调心,虽然没有直接的病理、药理方面的研究,但是通过心理的调节,却能有效减轻人们的病痛。


  佛陀临终之时,不仅没有一般老者的虚弱、昏昧,反而有足够明晰的心理向弟子们传授法义。这足以看出佛法对人身心的作用。医生能治病,却不能疗生死之疾。佛陀能疗此生死之大病,故而被称为“大医王”。《阿含》曾有弟子问佛,为什么佛法能令人解脱,而外道法不能?佛的回答是,因为佛法中有八正道,而外道法没有。


  八正道是通往解脱的正途,是佛陀为还在受生死流转重病的众生开出的阿伽陀药。所谓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而八正道之中,又以正见为先,因此佛为五比丘开示,只讲述苦集灭道四谛的义理甚至没有全部讲完,便有人能证得阿罗汉。






  正如维摩诘居士所说“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置身轮回之中,这是因为心中痴爱不断地缘故。愚痴渴爱,令众生身不由己,不能自主地陷入无尽的轮回之中,无法解脱。而正见的建立,八正道的实践,恰恰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根源的解决方案。


  也只有佛陀这样大医王的高超技术,和慈悲广大的用心,才能头出头没,彻底解决众生的生死病苦。





20180524有一位朋友,她才三十多岁,却就因骨癌,前后已开过二十次刀,在大动脉出血不止中,把腿锯掉了,然而她告诉末学:“我很庆幸,我失去了一条腿而闻到佛法,假如我没有听到佛法,不知道还要再造多少业,受多少苦。” 有这样努力过来的人,都有不一样的心境,他们对人生都有不同的体验,而能深信佛语。“十方三世一切佛,以八苦为八师”,苦是最好的老师。可是我们真正要等到这一天吗?
一个人没有能够顾自己以前,实在没办法照顾其他什么人,没有办法超越过自己的苦海时,实在也没有办法度任何人超越苦海。
20180525从“佛道”到“人道”到“商道”,稻盛把一个企业家的人格修炼放到了最高的位置。因此,稻盛和夫说,“人生的根本目的不是别的,不是赚钱出名,其实就是提升信心、磨练灵魂。”

稻盛的“工作禅”最有名的就是:我们为什么而工作?是为了磨练灵魂,提高心智,赚钱只是顺便的目的而已。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3 14:39

20180526可以二十个字把佛教讲完。二十字是“闻、思、修;体、相、用;缘起性空、真空妙有;禅修、平等、慈悲”。
要求“齐头式”的人人平等不可能,若从“自业自受”的原理来看,富贵变贫穷,贫穷变富贵,也是不断地在发生。
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若会妙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纤尘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本性空寂,莫取一切相,即合圣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20180527古德云:‘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思一思,瞋心起时要思量,熄下怒火最吉祥。’如果想要消灭内心瞋恨的火焰,必须用慈悲的法水让它柔软,否则只有让瞋恨之火烧身,让瞋恨之气压榨。瞋恚的过患有六:

  第一、因瞋恚而失善法。
  第二、因瞋恚而堕恶道。
  第三、因瞋恚而造恶口。
  第四、因瞋恨而丧法乐。
  第五、因瞋恨而窃善心。
  第六、因瞋恨而遭祸患。
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一个没有经过痛苦洗礼的人,本身就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懂得该怎么样修行。

  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如果一个人的一生没有吃过苦,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这是上苍给我们一个痛苦,但是它后面有很重要的礼物,那就是能够自觉,能够觉悟,能够成佛。

  所以用痛苦来包装,然后打开痛苦的礼盒,里面却含有佛性,清净自在的佛性。所以这个是观念的问题。



  不要把今天所受的苦,包括婚姻、经济、病苦,种种的,或者是儿女不孝顺、孤苦无依,把它当作一定是前世的业。当然佛教讲业的话,讲起来非常复杂。

  所以,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值得活下来的,要想活得更灿烂,你必需要经过很多的痛苦。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如果没有经过痛苦、挫折,我们怎么能够动心忍性?我们怎么能够更成熟的、更进步的理解人生?

  所以,苦,它是成就圣贤的阶段,就像你爬楼梯一样,每经过一个阶梯往上爬,你会气喘如牛,可是登到最高峰的时候,却看到那么漂亮的风景。没有一个圣贤没有经过吃苦他可以成就的,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现在是观念的问题,不要把吃苦当作是吃苦,要把吃苦当作是吃补。
耕种你的心,怎么样利用心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实际上只要你用心,没有办不到的事,这个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4 10:05

20180528 佛光菜根谭   毁谤打倒不了一个有志气的人,除非自己本身不健全、没有实力;面对毁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辩白,对是非默然摈之。为人不争一时之气,要争的是千秋万世。大乘佛法,要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一方面通达一切有为法,培养超然的心态,同时又生起无限的慈悲。所以,佛教既有出世的超然,同时又积极入世。灵岩寺正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建筑格局,依山就势,沿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四周绕以封闭的围墙。20180529一个修行人,应该说,生点病没什么不好,生病是消业障的过程,以病苦为良药,生病让我们产生厌离之心。要知道病性本空,由这个生病要转凡夫的业力的身体为如来的身,所以佛教讲以八苦为师,学佛人不要过得太顺利,有坎坷,有挫折,有苦难,有忧患,都是我们修道的逆增上缘,娑婆世界众生还特别需要这个逆增上缘,才能够跳出三界。「带业往生,横超三界」 佛教超越科学和宗教   佛教为什么既是宗教、哲学和科学?为什么又是超越宗教、哲学和科学?佛教的真理分为两种,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宗教、哲学和科学是属于相对真理。绝对真理是超越宗教、哲学和科学的。诸法分为二谛,世俗谛和胜义谛。宗教、哲学和科学是属于世俗谛,胜义谛超越宗教、哲学和科学。   诸法分为两种:轮回与涅槃。宗教、哲学和科学是属于轮回。涅槃是超越宗教、哲学和科学。   诸法分为两种:世间与出世间。宗教、哲学和科学是属于世间。出世间是超越宗教、哲学和科学。   佛陀的法教有两种:教法与证法。宗教、哲学和科学是属于教法。证法是超越宗教、哲学和科学。   成佛之道分为道谛与灭谛。宗教、哲学和科学是属于道谛。灭谛是超越宗教、哲学和科学。   成佛之道有两种,方便道与智慧道。宗教、哲学和科学是属于方便道。智慧道是超越宗教、哲学和科学。   成佛之道有两种,暂时安乐之道与究竟解脱之道。宗教、哲学和科学是属于前者,后者是超越宗教、哲学和科学。   无论哪一种宗教派系,只要具备慈悲和智慧双运的见地,都是值得我们追求的。正如佛经所说:   大智故不住生死,   大悲故不离众生。   拥有慈悲和智慧,才能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谁提倡慈悲和智慧教理,谁就是我们的宗教;   谁宣说慈悲和智慧的真理,谁就是我们的导师。   佛教的真理,是最殊胜、最高尚、最罕见的珍宝。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   因稀有,因无垢,因具胜能,因世间最美,因最高尚,因始终如一,故称稀世珍宝。   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遇到,不是任何地方都会出现,也不是任何时代都会出现的事情,而是众生共同的善业福报和诸佛的慈悲愿行双方机缘相合的结果。   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尽所有智;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如所有智。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是佛教的唯一真理。尽所有智,是从真理的广度而言,犹如辽阔的海面;如所有智,是从真理的深度而言,仿佛深广的海底。虽然有深广的不同,但究竟是一体。   遍于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与生命的真理,称为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说,犹如美丽的花朵,给众生带来快乐;胜义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丰满的果实,自己成就圆满。   慈悲和智慧是佛教的唯一真理,犹如凤凰的翅膀,缺一不可。如同凤凰的翅膀既是左右,又是一体一般,慈悲和智慧既是两面,又是一体。   佛教的真理犹如虚空,像虚空既遍于一切万法,又超越一切万法。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世俗谛,是遍于一切而立;胜义谛,是超越一切而言。   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说,佛教的真理具备八种功德:一、不可思议;二、无二;三、无念;四、清净;五、光明;六、对治;七、灭谛;八、道谛。   佛教的真理犹如明灯,将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并启迪心灵的智慧。跟着真理的脚步,让我们来一趟菩提之旅吧!这一定是一个寂静与安详的旅程。 众戒皆可受,无皈依不得。   皈依 一切戒律和功德的根本   《皈依七十颂》说“众戒皆可受,无皈依不得。”意思是说,所有的戒律,以皈依为首,不可缺少皈依。从小乘到大乘发菩提心,金刚乘的灌顶,乃至受八关斋戒之前,都必须先受皈依。   皈依是一切戒律和功德的根本。任何人只要听到佛号,或与佛的身语意中的任何一种结下一点点因缘,就播下解脱的种子,何况是皈依三宝呢?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5 10:52

佛学基础词汇,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建议收藏)恒朴法师发布于2018-05-29 09:35:13 01 三宝 佛、法、僧 02 三皈依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03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04 十善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05 八关斋戒 一日一夜受持以下八法: 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六不涂脂粉香水,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玩歌舞妓乐,七不睡卧高大床褥,八不非时食(日中一食,过午不食) 06 四念处 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07 四正勤 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 08 四神足 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种定力摄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愿皆得。 欲神足是希慕欲乐,勤神足是精进无间,心神足是一心正念,观神足是心不驰散. 09 五根 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10 五力 五根坚固发生力量,叫做五力。即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信力是信根增长,能破诸邪信; 精进力是精进根增长,能破身之懈怠; 念力是念根增长,能破诸邪念; 定力是定根增长,能破诸乱想; 慧力是慧根增长,能破三界这诸惑。 11 七觉支 又名七菩提分或七觉分。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 1) 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 2) 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 3) 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 4) 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安、快乐; 5) 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 6) 定菩提分,心唯一境,而不散乱; 7) 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12 三法印 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1)诸行无常 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 2)诸法无我 是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没有我的实体; 3)涅槃寂静 是说涅槃的境界,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无为安乐。故涅槃是寂静的,凡符合此三原则的便是佛正法,有如世间印信,用为证明,故名法印。 13 四圣谛 苦、集、灭、道 1) 苦谛: a、生苦:初出母胎,冷风割体,烦恼业力,众苦交集; b、老苦:颜衰色变,体力减退,举止言行,皆不如意; c、病苦:四大不调,精神欠和,身心受病,苦痛无安; d、死苦:五蕴分散,神识相离,茫然自失,业境现前; e、爱别离苦:亲族朋友,名位权利,一切爱乐,离失之时; f、求不得苦:一切荣乐,可爱诸事,心生欲望,求之不得; g、怨憎会苦:怨家仇人,及诸事物,相遇会见,心生不安; h、五阴炽盛苦:身(色)心(受想行识)无常,变易炽盛。 2)集谛(无明): a、 贪:名利财色,一切贪欲; b、 嗔;嗔恚忿恨,嫉忌不平; c、 痴:事理不明,迷暗愚昧。 3) 灭谛: 无明烦恼,集谛业断,我法执除,贪嗔痴尽,生死解脱,众苦云消,得寂灭境,安住涅槃。 4)道谛:即八正道 其中,四谛里又分迷界与悟界两因果。“苦”是迷界果,“集”是迷界因,“灭”是悟界果,“道”是悟界因;苦当知,集当断,灭当证,道当修。 14 十二因缘 又名十二有支或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 1) 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 2) 行:造作诸业; 3) 识:业识投胎; 4) 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 5) 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 6) 触:出胎与外境接触; 7) 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 8) 爱:对境生爱欲; 9) 取:追求造作; 10) 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 11) 生:再受未来五蕴身; 12) 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15 三界 欲界、色界、无色界 16 六道 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17 三学 戒、定、慧 18 二谛 真谛、俗谛 19 三福 1)人天福:孝敬 慈悲 身善 口善 意善 2)二乘福:三皈 自性三宝 住持三宝 严持戒律之精神和原则 3)大乘福:发菩提心 先断烦恼再度众生/ 深信念佛必定成佛 / 读诵大乘 / 劝进行者 20 四摄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21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 22 六和敬 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23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24 十愿 礼敬诸佛/ 称赞如来 / 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 / 随喜功德 请转法轮/ 请佛住世 / 常随佛学/ 恒顺众生 / 普皆回向 25 三资粮 信、愿、行 26 四大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智文殊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 27 四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28 三藏 何谓三藏?即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 精通三藏,并能以三藏自利化他者,尊称为三藏法师,如姚秦鸠摩罗什,唐玄奘等。试略谈其义: 一、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大都属于经藏。 二、律藏。佛所制定之律仪,善能调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藏。 三、论藏。对佛典或经义加以议论,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后人以殊胜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均属于论藏。 29 佛教八宗 1)禅宗:直指人心,即生见性成佛,不执著禅定而不离禅定 2)密宗:以心物一元之原理,大开方便,提倡肉身成佛 3)唯识(法相):建立一切,说八识如来藏等,接引畏空众生 4)天台:三止三观,建立如来禅方便程序 5)华严:华藏世界重重无尽,世界一切清静...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 6)三论:否定否定,破人法执 7)成实:三心、二谛、二空 8)净土:佛我互感,信心而往生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6 14:59

20180602所谓大修行者的定义,应该是全心投入,至少已经开了心眼,而依旧不露声色、忍辱负重、吃苦耐劳,忍人之所不能忍,舍人之所不能舍,虽心净如明镜而不表现于外,虽言行如痴呆而悲智存于内。一旦因缘成熟,即能登高一呼,万山相应,广度众生,有教无类而不着痕迹;如果因缘未熟,虽终其一生,默默无闻也不减其生命之光辉。如寒山、拾得、丰干,都是大修行的人,要不是后来的好事者搜集了他们的诗偈,流传于世,不然谁都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人物。比如,孟子所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就很类似佛教所说的大修行者的襟怀和风光。量子的特性就是灵魂的特性,灵魂就是传说中的不可分割的量子,独立而恒在的个体! 科学界对“量子”的定义存在偏差,量子不是传统物理学上的最小单位,而是一个客观上不可分割的独立个体单位,没有大小,因为大小是人的分别心创造的一个主管概念。客观灵魂世界,只有能量没有质量,只有数量没有大小,只有空间没有时间,只有远近没有距离,只有形态没有形状……现实人生中,我存在的价值就是周围的人的关注,当这个关注力越强的时候,我的存在就越有价值,我的能量就越强;当没有人关注我的时候,我就不是我了,我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也就是人害怕孤独的原因,孤独可以令一个人窒息死亡。所以,人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得让更多人关注你,让大家的能量聚焦到你的身上,你就获得了一呼百应的超级能量,这就是人缘的力量!我们的灵魂多数时候都是处于叠加态,叠加态才是灵魂的常态。灵魂的叠加,也印证了一句话:万物都是一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少了分别心,对待身边的人和物就多了一些“自爱”,爱人者人恒爱之!也明白了别人的缺点恰恰是自己灵魂缺点的映射,就不会挑剔指责别人了。万有引力,其实就是物体内部的量子吸引所产生的,量子吸引力因量子能量不同而不同,而量子的能量取决于量子意识。我们人生中会经常受到别人的干扰而中断我们的一些行为,这就是灵魂的“量子干扰”。正因为有了灵魂的“量子干扰”,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   明白了灵魂的量子干扰,就能让我们多听别人意见,纠正自己的行为;但是,同时别人的干扰有时也会阻碍我们的成功。这就需要自己有一颗明亮自知的心,觉知自己的灵魂目标,并持之以恒地达成目标,过程中不受其它灵魂的干扰!灵魂的量子干扰,也让我们明白了修身养性的目的,就是通过静观找到自己的灵魂属性,尽量不受世俗灵魂的干扰,做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自己还真不容易,需要把自己的独立灵魂从叠加态中扒拉出来,并且消除灵魂量子干扰,斩断灵魂的量子纠缠。难怪,一些大修行者都出家归隐山洞,斩断红尘纠缠干扰,而他们修成得道后,却发现自己与万物连接成了一体,还是摆脱不了灵魂的量子叠加!自然力是大能的。它根本不怕你有多么的强硬,就怕你总是随和谦让。凡是怨恨心重的人,人生命运绝大多数会悲惨苦痛;凡是随和谦让的人,人生命运大多会特别好,得天之道。人的怨恨心重,这是人生灾难之根源,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把它戒除掉才行。人生若生一念怨恨心,以后就会有一个人跟你生气,或发生一件生气的事。人生若是天天如此,就麻烦了,垃圾就会堆积太多了,人生的灾害必会降临。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7 10:07

人的心情,可以利万物化万物;人的心情,能够滋养我们的生命。人的心情患病了,人的身体才会有病。我们的身体是心灵的显示器,我们却长久不知道,真是悲之。在《黄帝内经》这部医经里,古人早就揭示出了这样一些简单的身心规律:“喜伤心。”“喜则气缓。”乐大了,一般会没劲儿;“怒伤肝。”“怒则气上。”所以,古人早有“怒发冲冠”之说;“悲伤肺。”“悲则气消。”哭得悲伤至极,人就会休克;“思伤脾。”“思则气结”;“恐伤肾。”“恐则气下。”
密宗在大乘基础上发展,强调“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旨在修行身、口、意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20180603学佛就是为了从业力中跳出,成为心的主人,而通过养花来调柔内心,即是修习佛法的一种易行道。

所以智者大师在《六妙门法》中云:“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当知佛为物轨,示迹若斯,三乘正士,岂不同游此路。"

出家人愿意苦修,但并不代表他就是穷苦之人,应该显穷苦之相。出家人上陪帝王,下陪乞丐,你光看到他陪帝王那一会儿了,没看到他在陪乞丐。出家人的教育就一句话来总结:"欲从千人头上过,先从万人足下行。"

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凡僧随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20180604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7 10:09

谁说佛教迷信?数十位中外名人这样评价佛教!
  佛

  佛教是东方人的宗教,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是东方智慧的结晶,是东方文化宝库中稀有难得之瑰宝。

  佛教自释迦牟尼创始以来,历经两千五百多年,一直影响着东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几乎涉及了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雕刻、音乐、美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伦理道德等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如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大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苏轼,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理学家朱熹、王阳明,以及李贽、袁宏道、黄宗羲、龚自珍、魏源、曹雪芹、林则徐,还有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章太炎,革命家孙中山等等,至于历代高僧大德更是灿若繁星,不胜枚举。

  现代,计算机科学、模糊科学、生命科学(如自然疗法、克隆技术)、精神分析学(及各门类的心理学)、量子物理学、毫微技术、全息理论、航空航天科学的发展,人类当前面临的各种困境(人口环境、气候异常、金融危机、高犯罪率等),都在不断证实,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向人类提出的善意劝告,和佛对宇宙宏观微观的认识,对生命本身的认识,是无懈可击的。

  佛陀的教诲是如此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如此真实不虚,讲求实效,再加上佛陀严密无误的思想体系,佛陀的慈悲精神和积极务实的作风,正为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士所瞩目,于是便有东学西渐、佛光普被欧美之势,诚为东西文化交流之新潮。这正应了一句话:真理,是跨越世界、跨越种族、超越时空的,真理是没有专利权的。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7-27 10:11

01

  ●卡尔•马克思(德国)

  辩证法在佛教徒那里已经达到比较精致的程度。

  弗里德利希•科本送我两卷他的著作——《佛陀的宗教》,这是一部很重要的著作。

  02

  ●恩格斯(德国)

  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



  ▲弗里德利希•尼采

  03

  ●弗里德利希•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能真正实证的宗教。它视善良和慈悲为促进健康,认为不可以仇止仇。



  ▲伯特兰•罗素

  04

  ●伯特兰•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

  多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历史上所有宗教中,我对佛教最具好感,尤其是它初级的形式,含有最少压迫性的因素。

  我觉得不论是智慧还是人格,佛陀都超过耶稣。



  ▲章太炎

  05

  ●章太炎

  佛法本来不是宗教……一切大乘的目的,无非是断所知障,成就一切智者,佛分明是求智者的意思,断不是建立一个宗教,劝人信仰。

  佛法……与其称为宗教,不如称为哲学的实证者。

  佛教的理论,使上智人不能不信;佛教的戒律,使下愚者不能不信。通彻上下,这是最可用的。



  ▲梁启超

  06

  ●梁启超

  吾常见迷信者流,叩以微妙最上之理,辄曰是造化主之所知,非吾侪所能及也,是何异专制君主之法律,不可以与民共见也。佛教不然,佛教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有放万丈光焰于历史上者焉,则佛教是也。六朝至唐数百年中,志行高洁、学识渊博之士,悉相率入于佛教之范围。



  ▲康有为

  07

  ●康有为

  佛学之博大精微,至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绝,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容,尤为深远。

  08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教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佐科学之偏。国民不可无宗教思想,盖教有辅政之功,政有护教之力,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09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10

  ●许寿棠

  现在中国,虽称民国,而外侮益亟,民气益衰,一般国民懦弱、浮华、猥贱、诈伪,视清末或且加甚。自非一面提倡佛教,以勇猛无畏治懦弱心,以头陀行治浮华心,以惟我独尊治猥贱心,以力戒妄语治诈伪心;一面尊重历史,整理国故,以养成民族的自信力。否则,前路茫茫,何能有济?



  ▲张君励

  11

  ●张君励

  盖世尊之说法,因众生而起大悲心,因大悲心而生菩提心,因菩提心而成正觉。既有觉,自然不离智慧。悲智双修者,佛教之最大特色,为世界其它宗教之所不及。他教之教徒,谓起于迷信可也;归依佛法,则智者之事也。

页: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查看完整版本: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