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

  [复制链接]
52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9:42 | 只看该作者
据判断,AI最实质性的困境是依然未摆脱“无心的机器、无情感的机器和无实践推理能力的机器”的命运。这充分体现为经历了一个甲子的AI发展仍然深受三大瓶颈的制约:第一,机器不理解符号语言的意义一一称为AI的“符号落地问题”;第二,机器不理解外部物理世界的意义一一称为AI的“物理落地问题”;第三,机器不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价值意义——笔者称其为AI的“情感落地问题”。依据考察,这三大落地问题恰是目前人工智能和机器意识研究的最大屏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9:42 | 只看该作者
民间有一对联:“人肉吃完惟有虎豹犬羊之廓 地皮刮尽但余涧溪沼沚之毛”,分别隐指署理广东巡抚郭嵩焘、湖南巡抚毛鸿宾,嘲讽其横征暴敛,不体恤民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9:43 | 只看该作者
据柯悟迟《漏网喁鱼集》记述,苏南常昭官方劝捐布告录有一副对联,文曰“官衔翎顶荣施如愿以偿 银米钱洋捐数以多为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9:43 | 只看该作者
曾国藩等人挽救了清政府,同时又给清政府埋下隐患。江山社稷保住了,但危机依然存在,导致危机的社会根源并没有触动。尽管曾国藩等人百般维持,包括发起以“自强”“求富”相标榜的洋务运动,但终究无法也无意从旧体制中突围,无力真正使清朝走向“中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9:44 | 只看该作者
新征程上,我们更加呼唤这样的“中国牛”——
做“开山牛”,敢闯敢拼,一往无前,挺进“无人区”;
做“拓荒牛”,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当好“排头兵”;
做“孺子牛”,心系人民,苦干实干,甘当“勤务员”;
做“老黄牛”,敬业奉献,踏踏实实,争做“实干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9:46 | 只看该作者
“天下无难能不可为之事,而有能为必可成之人。”胸中若有凌云志,不待扬鞭自奋蹄。凝聚“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奋斗合力,负重前行的“中国牛”,定能耕耘出更加绚丽的“中国红”。
要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 ,永远保持慎终如始、戒骄戒躁的清醒头脑,永远保持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奋斗韧劲 ,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标志着“小康中国”的历史性实现。“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
中华民族的复兴在大规模地占有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必须能够在特定的转折点上最关本质地重建它自己的伟大传统;没有这样的创造性重建,是谈不上真正的民族复兴的。如海德格尔所说,一切本质的和伟大的东西都从“人有个家”并且在传统中生了根这一点产生出来。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小康”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典籍《礼记·礼运》,用来表示一个“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的时代,后人也时常将之看作一个百姓小富、颇有节余的社会状况。然而,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被名之为“大同”的社会理想,它的总体特征,在“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语中得到本质的显现。大同和小康的区分不仅在于富裕程度的差别,而且尤其在于社会原则的不同(前者是“天下为公”,后者是“天下为家”)。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由此来比况当今小康中国的历史方位和历史意义,在辨明其差别的情况下,可以是具有启示性的。当今的小康中国是以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前提的,是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道路达成的;而那全面建成了的小康社会,在消除贫困的同时达到了较为富庶的普遍状况,并且从这种状况的完成开始启程迈向更高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小康中国所面向的具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么这一建设进程的实际展开,同样将不仅意味着经济上的更加富足,而且将意味着从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中造就出更高的社会原则。新文明类型的社会原则是怎样的呢?它的中国式表达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个表达本质重要地出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个段落中,它意味深长地指示着从小康中国通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09:47 | 只看该作者
人们对严肃信息、专业知识、深度解读表现出了巨大的渴求。

末学重复了。抱歉!抱歉!抱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8#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09:53 | 只看该作者
儒学即心言性,即情言心,将“知”理解为人的存在所本具的智照、定向和主宰作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9#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09:53 | 只看该作者
“旁通”与“上达”两个维度,虽有分判,而又相即互成,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价值和形上学系统。这一价值和形上学系统,既凸显了一种即伦常日用而达超越的实践品格,同时亦体现出了一种尽性、成己以成物的价值平等精神。这对于思考和对治当今世界价值的同质化与相对主义并生的吊诡现状(21),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0#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09:54 | 只看该作者
在现代社会修行,干扰、障碍和诱惑都大幅增加了。一位噶举大德曾说:“以前暇满人身的‘暇’是指八无暇,现在有了手机和电脑,已经变成九无暇了。”事实的确如此,当今社会的环境更容易导致修行人散乱和放逸。因此有些大德强调:“必须要做一个现代的修行人。”意思是说,现代修行人必须要把佛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这需要具备足够的智慧、坚强的忍耐力、宽广的胸怀、深切的悲心,才能在现代社会站稳脚跟。否则很容易半途而废,甚至误入歧途。我们身为二十一世纪的佛弟子,要扬长避短,善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尤其要握佛法的要点——破除我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1#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09:55 | 只看该作者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在对内改革的背景之下,对外开放使我国经济迅速增长、资源配置效率快速提升。中国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变迁,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高达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
1980,中国人均GDP只有美国的1/6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09:56 | 只看该作者
地域学术的产生与其所处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任何时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中国文化有地区性,不能不问地区笼统地谈中国文化”。历史上,兼有地域学术文化意义的学派,大多与所在地域社会文化环境有着重要关系。从战国稷下学派到三国荆州学派、南北朝山东学派;从宋代濂、洛、关、闽与湖湘、浙东学派到明清桐城、常州、扬州学派等,每一地域学术均反映出其独特的地缘文化。如宋室南迁后,中国文化中心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而转移。明清之学术,朝廷虽宗理学,学者却重朴学。地处东南的浙江,作为重要的造船中心和贸易出口,频繁的商业活动与文化交流造就了明清中国文化重镇。自明代起,逐渐形成以实事求是、经世致用为特色的地域文化,孕育并涌现了金华学派、永嘉学派、瑞安学派等一批重事功的地域学派。
乡土中国是文化中国的独特性表述,从乡土中国的精神本质谈,身、家、性、命正是中国人之于故土的认知、情感、伦理、价值的、系统化的生命体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09:58 | 只看该作者
在古代文化语境中,书法的功能主要是“修身”与“成人”。项穆《书法雅言》说:“人由心正,书由笔正,取《诗》云‘思无邪’,《礼》曰‘毋不敬’。书法大旨,一语括之矣。”程颢说:“某写字时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在古人看来,学书法的态度和过程远大于技艺的提高,书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心性的培育。特别是儒家士人阶层,将书法看作一种礼法之用,书法之美的至高形态也表现为“中和”。因此,中国古代书法的艺术主体性表现为“伦理主体”,古人往往通过书法来修正和丰富自身的伦理取向与精神世界。
人的精神世界是书法的意义支柱。“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书法代表的是书写者的精神世界和审美世界,欣赏者的审美乐趣在于以“知人论世”的方式来阐释书法背后的人格、品性。古代知名书法家之所以被后世效仿,是因为他们的德性与心境融汇于字里行间,值得我们去观临与体味。书法作为一种古典艺术,已与古人的书画、书籍与精神世界融为一体。学习书法就是在体味和洞察古人的精神世界,借此陶冶和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或许,在古人看来,“述而不作”的意义大于追新逐异。在充分吸收了古人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地“作”。临摹对象和学习目标的选取,不仅是一个技法的问题,而且体现出学书者的经典信仰与精神理想。以“学书”的方式“学人”,实现“道”与“艺”的融通,是我们一笔一画、夜以继日地临摹法帖的原因。
不少人在当下社会仍愿意拾起笔墨,去享受线条的质感,去临摹古老的碑帖,正是因为传统书法仍有活在当下的意义。在黑白浓淡之间,我们或可在浮躁的社会中走出一条曲径通幽之路,通向“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至美与完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0:01 | 只看该作者
远古时代的“泛灵论”,即人类以己度物的思维方式,推出自然万物都像人一样具有智能、具有灵魂。因此,人们形成了图腾崇拜的远古文化,并引发了人们的自然恐惧——恐惧自然的实质是恐惧自然的神灵,是恐惧自然具有智能,甚至其远远高于人类的智能。古人认为,各种天灾甚至人祸都是自然神灵的一种意思表示,代表的是自然意志,是自然万物具有智能的表现。究其实质,自然的智能(意识)是人赋予的,上帝、神灵、妖魔鬼怪等各种富有智能的神话或宗教形象也都是人工塑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9 10:03 | 只看该作者
有病,好事;有磨难,好事。你能把握住的话,不是有病,这是去病。因为这个病本来就有,现在你通过修行发现了,你能把握住的话,这就是消业的机会,还债的机会,修行的机会,你通通能去掉这个病,这就是去病,不是生病。有什么磨难、不顺,不是坏事,不是着魔了,是去魔。这个因缘本来就有,现在显现了,不要害怕,不要担心,一定要把握住,都要变成修行。转念、转心,一切都会好的。困难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不要害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6#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9:31 | 只看该作者
以习 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安排,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四五”。“一条道路”, 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个阶段性目标,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战略安排相适应,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要基本建成;在此基础上,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法治强国是题中应有之义。“三位一体”, 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四个方面主要任务,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总抓手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安排,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科学的顶层设计、路线图、施工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7#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9:32 | 只看该作者
法学格言:“别的发明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然,而法律使人类学会了如何驾驭自己。”
“党大还是法大”是一个政治陷阱,是一个伪命题,“权大还是法大”才是真命题,从理论和逻辑上厘清了党与法的关系,有力论证了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高度统一性,跳出了西方法治话语的陷阱,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起到了正本清源、举旗定向的关键作用。
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法律,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需要什么样的法律。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自由公平竞争的竞争观,以及公平竞争最有利于实现人本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法治观尊重并维护公平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发展观、公平竞争观(即竞争性发展)对公平竞争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基本诉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8#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9:33 | 只看该作者
十九大报告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政府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所在,也是对时代发展和政府面临诸多挑战的现实回应,更是主动顺应改革趋势的一种选择,而数字政府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优化方式。建设数字政府能有效推动政府、市场与群众的良性互动与合作,最终将带来政府治理范式的变革,这显然是实现有效公共治理,最终导向“善治”的必然路径。以数字政府赋能政府治理现代化,将推动现代政府治理的全新变革,社会将处于一个更加透明开放的环境中,也必将促进全社会数字素养的提升,从而积极推动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最终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快速交通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流动空间”的兴起,极大改变了当今世界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以“网络型城市群”为代表的空间结构成为全世界高度城市化地区的重要特征和普遍现象。
  网络型城市群结构的核心特征即呈现出多中心化的空间发展趋势。所谓的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包含了“形态多中心”和“功能多中心”两个维度。“形态多中心”主要指城市规模大致相等、空间分布相对均匀,大多基于人口(就业)规模及密度的静态数据分析方法,反映某节点的绝对重要性。而“功能多中心”则强调节点的对外联系,且这种关系具有多方向性,更加注重每一个空间节点在整个区域网络中所处位置的重要性。其特点在于同时对城市区域内所有城市之间的通行量和方向性予以考虑,其所要构建的是一种横向式(水平式)的网络关系。因此,基于这样一种横向式的网络关系所形成的空间结构并非传统意义上围绕某一个中心地所形成的单方向性的空间布局(如田园城市),而更加趋向于构架出一个多层级、多节点的具有多方向性的空间布局。对于一个理想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而言,“形态多中心”与“功能多中心”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应从城市群统合发展的视野入手,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基建”的适度超前规划和布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9#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9:34 | 只看该作者
2020331日,习近 平总书记视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指出,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基层政府在享受技术带来高效率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帮扶老年人和弱势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在技术平台提供服务的同时有机融入人工服务的温情,从而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创新学术出版传播机制,关键是要顺应全球学术出版传播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做好以下三个“转变”。第一,从“付费订阅”到“开放获取”的转变。全球开放获取期刊、学术社交平台等传播形式发展迅猛,“开放获取”已成为当今学术出版传播的主流方式。第二,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寻找或发现潜在用户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学术出版单位要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主动寻找或发现用户,为其提供主动的学术出版成果传播服务。第三,从粗放传播到精准传播的转变。传统学术出版通常以期刊、图书或数据库为单位向用户提供粗放式的传播服务,数字时代的学术出版要为用户提供精细化的知识服务。学术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对学术成果进行细粒度结构化处理,匹配用户的学术需求,进而为其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知识服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0#
 楼主| 发表于 2021-1-30 09:34 | 只看该作者
回顾学术史,很多学者的学术要义都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虽然不免简化。如果允许我僭妄地说,比如陈寅恪可用“以诗证史”概括,钱锺书可用“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概括,先师程千帆可用“文艺学与文献学相结合”概括,而王元化先生则或可用“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概括。如果一个学者的学术主张在其身后的当下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人的生命也就形成了另外一个意义上的“神不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2 15:37 , Processed in 0.04611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