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2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禅宗

  [复制链接]
34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 13:36 | 只看该作者
一位佛学院比丘尼的学习随记
2019年10月21日 14:44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21人参与) 收藏本文     
仔细观照时,无论跟谁一个房间,任何人,任何境,似乎动的只有自己的心。(摄影:海朝)仔细观照时,无论跟谁一个房间,任何人,任何境,似乎动的只有自己的心。(摄影:海朝)
  文/释续智

  我为什么出家?我出家来做什么?在自己做沙弥尼时,是否如法如律?现在我应该如何过好僧团生活?

  仔细观照时,无论跟谁一个房间,任何人,任何境,似乎动的只有自己的心。

  善业或恶业,或多亦或少;凡我所作为,今已终结了。往世造恶业,今生当受报,因我无再生,今生即终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出家来讲,记得在小众阶段,有看过一本《沙弥教育》。里面有句话至今未忘:你能当好如法的沙弥,将来一定是位合格的比丘。通过修学佛法,深刻体会到,当好如法沙弥和沙弥尼将给未来僧伽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听闻《菩提道次第略论》以及听法藏法师讲的僧伽教育,我的心中浮出几个问号来:我为什么出家?我出家来做什么?在自己做沙弥尼时,是否如法如律?现在我应该如何过好僧团生活?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内心无道,外仪无法。虽然现着出家相,内心外在所表现出的行为,与世俗人并无差别。

  在那本沙弥教育上也讲了,在做沙弥阶段,人人都可骂,人人都可使唤。但在此本该任人调伏,任人纠正错误,折服我慢的阶段,我呈现出的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状态。对自己同辈的小众不服,对比丘尼师父的呵斥白眼相看。在需要师父调治的阶段,自己却像一匹野马。后悔莫及,又无力改变,毕竟现在已经过了被调伏的阶段。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应以慈悲心待他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但我却总是宽以待己,严以律人。以至于不要说提高僧格,连最基本的人格都不够。今年的学习,闻法,让自己深感惭愧,一直在反省自己出家以来种种过失,反省自己的慈悲心平等心是否不足,常常忽视他人的需求,满足自己所需,总是执着于自我感受之上,很少自他相换的去考虑别人,不能广结善缘。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但在修学过程中善知识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自己的师长不在身边,但身边的每一位都是善知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认真去观察时,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仔细观照时,无论跟谁一个房间,任何人,任何境,似乎动的只有自己的心。别人好是自己看到的,不好也是自己看的。转了念,好的更好,不好的也是好。善恶真的是只在一念之间。

  有烦恼是因为自己不能慈悲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就像师父让我们观察身边同学的优点,这让我突然想到之前看到的一句话:人不容我,是我无能;我不容人,是我无量。人不助我,是我无为;我不助人,是我无善。人不敬我,是我无才;我不敬人,是我无德。

  通过学习教理、律学、因果,我明白了好的不好的,都是有理由的,并非无缘无故。一切都是业感所招,不是别人无德和错,而是自己修行不得当,不够谦卑,不能反观自照,说错话,做错事。如果能慈悲看待任何一个众生,像常不轻菩萨那样,看人人皆当成佛,人人皆是菩萨,便会恭敬任何人。

  自己无福,错过种种因缘,但通过学习,希望自己今后能将世俗习性转为调柔、坚固的道心。多学习僧伽教育方面的知识,能够把自己看作沙弥尼,降服慢心,严格依律行持,成就生命内在的僧格,改变自己的不好习气。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无论过去,现在,未来,愿一切被我伤害过的众生,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与我有因缘的六道众生,分享我善业功德,投生善道,趋向解脱。

  愿我所有一切功德,回向一切有因缘的众生,有情无情,有形无形,有缘无缘,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愿他们归信三宝,修学甚深般若,早成佛道!

  (文字:2018级律学大专班 释续智  来源:福建佛学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 14:12 | 只看该作者
禅诗欣赏:自心本有偈
  文/董群

  唐●神秀禅师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将心外求,舍父逃走。

  【赏析】

  神秀禅师在五祖弘忍圆寂之后,到江陵县当阳山弘法,又被武后诏至宫中供养,成为国师。唐中宗即位之后,对神秀更加礼敬,众大臣也常常向他请教禅法。有一次,大臣张说问禅法之要,神秀就说了这一首偈子。

  这首偈子强调了佛性的本有,也就是一切从生都本来具有佛性,所以,在修行方面,不需要到自心之外去求佛,必须向自心之上去求。当然,众生的自心之佛性是被尘埃遮盖住的,所以要“时时拂拭”自心。

  “舍父逃走”的典故出自《法华经》,有一位富翁的儿子,用现在的话说是“富二代”,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有一个富翁的父亲,在幼小的时候,就离开父亲出走了,迷失在他乡几十年,受尽了苦难。这里的“父”,神秀是用来比喻众生自心本有的佛性,众生舍弃了这个“父”,实际上是舍弃了自心的佛性,在修行的方向上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3#
 楼主| 发表于 2020-1-3 10:52 | 只看该作者
amt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楼主| 发表于 2020-1-4 10:25 | 只看该作者
美好的一年,从发愿开始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20-01-02 07:01:16)转载▼
分类: 随机说法
美好的一年,从发愿开始

为什么要发大愿



小鸟没有关在笼子里的时候,整个天空都是它的家。它在天空自由地飞翔,多么快乐!一旦被关在笼子里,不能自由飞翔时,那个小小的笼子让它多么痛苦……我们也是一样。这个笼子不是别人给我们制造的,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制造的,是我们自己束缚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修大乘佛法,为什么要发大心大愿呢?因为必须要把这个笼子拆掉。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佛讲的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的道理,你就知道所有的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都做过我们的儿女,所有的众生都是我们家人,整个法界都是我们的家。你真正弄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还会有那么多的烦恼和痛苦吗?



本来整个法界都是你的家,但是你执着于自己的家,执着于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本来所有众生都是你的亲人,但是你只在意周围的几个人。我们情与爱的范围都太小了,所以我们永远得不到大爱。



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法界确实是我们的家,所有的众生确实是我们的家人,这样到处都是你的家,到哪里都舒服,到哪里都自在,看谁都那么可亲,看谁都那么可爱……这本身就是一种喜悦,一种快乐,一种幸福的状态。



这个愿要大到什么程度



作为菩提行者,我们应该发愿——愿我一直住在世间,遣除一切有情的痛苦。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留在这个世间了,要去阿弥陀佛那里,再也不回来了——“身边的众生太讨厌了,一天也不想和他们呆在一起,什么时候才能见到阿弥陀佛啊?”佛菩萨不是这样的,虚空界尽,众生界尽,利生的事业才可以穷尽;众生没有穷尽的时候,虚空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利益众生的事业也没有穷尽的时候。



也许有些人心生怀疑:“那学佛修行有什么用?还不是摆脱不了世间,摆脱不了轮回?”不,你真正有成就的时候是“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虽然身在世间但不属于世间,身处轮回但不属于轮回。你不受世间的染污,也不受轮回的束缚,这就行了。



发个和阿弥陀佛一样的大愿



阿弥陀佛过去久远劫时在世自在王如来座下出家,法号法藏。他当时在佛前发了菩提心。按现在的说法他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想了很多很多佛国,将所有佛国的功德优点都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乐世界。他计划自己成佛时一定要有这样的世界,众生愿意来就一定能来,此愿不成誓不成佛。现在他已经成佛了,他的愿已经实现了,所以我们一心忆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去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也要如是发愿:将来我也要成佛,也要有国土,如果众生想来就一定能来,若不实现这样的愿望我就不成佛,就要发这样的大愿!

  

这样可以打开心量,提高增长自己心的力量。这都是练心的方法,最后成佛的时候就跟阿弥陀佛一样。





——摘自《亲友书》讲记等


分享:
7

喜欢

2

赠金笔赠金笔

阅读(357)┊ 评论 (1)┊ 收藏(0) ┊转载(6)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你好·2020|新年开启新运程
后一篇:这种“傲慢”你可以有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发评论]
欧热措

至诚顶礼大恩根本上师仁波切!!!
1月2日 07:39回复(0)

老祖先离我们有多远

上师说的好!随喜赞叹法布施!阿弥陀佛!
1月2日 20:43回复(0)

发评论
正阳斋随笔 :

小新小浪炮炮兵张富贵旺狗悠嘻猴酷巴熊更多>>
就不买你股市发霉陈水边裁员音乐贴你抢车位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新

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
你好·2020|新年开启新运程
后一篇 >
这种“傲慢”你可以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4000520066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 欢迎批评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5#
 楼主| 发表于 2020-1-5 10:20 | 只看该作者
印光法师:念佛修持如服药
2020年01月05日 08:15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图片来源:弘化社)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图片来源:弘化社)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原文节选: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亦可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今译参考:

  念佛修持,如同吃药一样。能够明白教理,如同全部知道发病的根源、药物的性质、脉象的道理。再能够吃药,所谓的自利利他,是善事中最大的。如果不能够如此,只要肯吃佛陀先代我们所制的阿伽陀药,也可以治好病。也可以将这个药,令一切人来服用治病。只取治好病,固然不必把不知道病源、药性、脉理当作是遗憾的事情。——如诚法师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6#
 楼主| 发表于 2020-1-6 09:51 | 只看该作者
巧把尘劳为佛事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2-10 06:00:00)转载▼
标签: 东林寺 大安法师 答疑 杂谈        分类: 修学导航
巧把尘劳为佛事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信众:师父您好!我是一个在家居士,快三十了,没有结婚,不想过世俗的生活,想去寺院。朋友           们说我是在逃避,我觉得朋友们说的在理,因为我并没有发出大菩提心来,可是在尘世生活          又感觉很痛苦,一直纠结,不知道该怎么办,请法师慈悲开示。

法师:在家居士还是以在家居士的生活方式要求自己比较好。

         你不想过世俗的生活,又没有出家的想法,“上不着天,下不着地”,那你怎么办呢?

         所以,你要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仔细的、慎重的思惟。

         如果你确实没有发出大菩提心来,出家的缘分又不具足,那么可以在世俗生活当中过一种修          道的生活,即“巧把尘劳为佛事”。

巧把尘劳为佛事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你没有结婚,选择不结婚的生活方式也是可以的,不是非得要结婚。

      但你得要有一份工作,一份可以谋生的职业,把本分的职业做完了,然后就随分随力地诵经、念佛、护持三宝,这样生活在世间也可以。

      居士在世俗中过一种有职业又能随分随力挤出时间修道的生活,应该说也是比较自在安乐的一种生活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楼主| 发表于 2020-1-7 10:26 | 只看该作者
莲池大师:四大非实人命无常
2020年01月06日 15:01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莲池大师画传(图片来源:净土杂志)莲池大师画传(图片来源:净土杂志)
  文/莲池大师

  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实,人命无常,则悔悟之一机,而修进之一助也。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发悔悟,增修进,由是信良药之语,其真至言哉!

  ——摘录自明代莲池大师著作《竹窗随笔》

  (来源:禅林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楼主| 发表于 2020-1-8 10:30 | 只看该作者
广钦老和尚:逆境中修行
2019年12月20日 14:16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广钦老和尚:把别人的不好拿来烦恼,那是自己的愚痴广钦老和尚:把别人的不好拿来烦恼,那是自己的愚痴
  修行就是在修我们这忍耐性,修这种种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

  舒适顺意的境界有什么可修?就是要在横逆的环境去磨、去修,万般事总是要顺别人的意思,事事忍辱,最后终会有好处,如果再分个我是他非,烦恼就惹上来了。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固执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才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论人的是非曲直,心里不平,起了烦恼,那就是自己的错、自己的过失。不要去管是非曲直,一切忍下来,心里安然无事,这才对,自己也无犯过失,这是修行第一道,也是最上修道之法。

  师父不在时,遇事境缘,要记得师父曾说过的,要忍!要忍!心安无事,这是最好的一帖药。

  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着心;行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恼。

  别人不好是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这样不论事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

  那些溺在父母身边的人,比较不能成长,而那些离开父母的宠溺,在外奔波的人,反而能炼成大人的气魄。

  就像溺在母猴怀里的小猴,有时会被母猴抱得活活闷死,而那些独立跳跃在山林的小猴,反而活得很好。修行要在最困苦、最不好的环境,越是能忍辱,越有境界折磨,才是修行最佳的环境。

  人家侮 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智慧,延长我们的寿命。

  忍辱是修行之本,戒律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业障、开启智慧。凡事都要忍辱,忍辱即是智慧。

  受戒是受什么?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本。照这样去做,到那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就有德行,不但人见生欢喜,也可感化人。

  修忍辱波罗密——不是说我要忍辱,也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我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做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专一,而且能忍辱吃亏的人。

  法师简介:

  广钦老和尚,近代高僧。1892年生,因入山苦行时山中猛虎皈依调伏而被称为“伏虎和尚”。7岁时,随养母素食终身,11岁养父母去世后长期在寺院生活。1927年于泉州承天寺出家,专志苦修,常坐不卧,一心念佛,夜不倒单。老和尚受比丘戒后入山修行13年,禅定功夫极深,曾入定数月不食不动,甚至鼻息全无,被樵夫误认圆寂,后经弘一大师来寻乃出定,震动一方。后至台弘法,创建承天寺等多个道场,95岁于念佛时安详圆寂。

  (来源:佛教导航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0:28 | 只看该作者
实修中,最简单的东西也会让人焦头烂额
转载2020-01-07 09:01:56
标签:实修信心耐心坚持
闻思修,闻是听法,思是思考,修是在自己的身语意上实践。说实践可能不够准确,实际情况是跟自己根深蒂固的各种习惯开战。——《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希阿荣博堪布

我有时听人谈修行的体会,说到佛法多么神奇,自己在短时间内变化多么大,我会猜想他要么是只说了好的顺利的方面,所谓报喜不报忧,要么是还没有真正开始修行。

闻思修,闻是听法,思是思考,修是在自己的身语意上实践。说实践可能不够准确,实际情况是跟自己根深蒂固的各种习惯开战。

刚开始修行时 (不一定像听上去那么短,“刚开始”有可能是许多年),你遇到的失败一定比成功多得多。我说的是实修,不是闻思。闻思较容易带来满足和成就感,你能明显知道自己懂得更多了,而且只要你坚持,进步也很可计量;实修就不一样了,最简单的东西也会让你焦头烂额,至于说进步,经常的情况是进一退十。

我们在学佛之初热情高涨,信心百倍,觉得自己所有的问题找到了答案,觉得什么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甚至成就、解脱等目标也都只在伸手可及的前方。然而,这样的热情和信心通常不会持续很久,不必等到第一个实际困难出现,便会自行消退大半。

尤其是现在,生活似乎有太多选择,每个问题都似乎有太多聪明又方便的解决办法,我们于是慢慢养成习惯,一个办法或一件事若没有立即呈现出期待的满意效果,我们便忙不迭地去尝试另一个办法,做另一件事。到后来,是不是有效果,是不是解决了问题,已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不停地换“下一个”。

大家看看自己平时有多少事是起了头便没有下文的,有多少目标是订了便搁到一边去的,就知道这种习惯有多强大。其实不见得是事情本身有多难,有些看上去不怎么难的事,比如看一本书,也总是翻个几页就看不下去了。是专注的能力越来越弱,事物越来越难以引发灵感和兴趣,使我们难以把一件已经开头的事持续进行下去。

我们辛辛苦苦找到具德上师,愿意无保留地信任他,下决心要跟他学佛法,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件稀有的事,但更难得稀有的是我们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培养信心和耐心有助于我们的坚持。——《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我们的心灵是一亩田,播种什么、收获什么。现代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却让我们的心田前所未有地干涸荒芜,拥有得越多,越浮躁空虚。《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结合传统禅修方法,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以正确的方法去实现身心轻安,像一盏灯,指引我们发掘内心的安乐之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0:37 | 只看该作者
莲池大师:非大悟大彻无自由之分
2018年08月06日 15:12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16人参与) 收藏本文     
惟智人能两无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惟智人能两无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
  “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也。呜呼!悉妄也。惟智人能两无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家境贫寒之人忧愁没有钱财,因此很羡慕家财万贯之人的快乐,不知道家财万贯之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忧愁。地位低下之人忧虑没有官位,因此很羡慕地位尊贵之人的快乐,不知道地位尊贵之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忧愁。家境贫寒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家财万贯之人,地位尊贵之人,都忧愁他们自己缺少的东西,因此很羡慕称王于天下的人(帝王君主),羡慕他们享尽世间一切快乐,不知道身为帝王也有帝王自身的忧愁,更不知道帝王的忧愁比常人变本加厉,也不知道帝王反而很羡慕群臣百姓的世俗快乐!可怜!不知道苦乐境界都虚假不真,都是妄念妄境!只有大智慧者才能既无忧又无乐,但如果执著于无忧无乐,则又是另一种妄念。因此,不是大彻大悟之人,哪里有自由自在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0 10:37 | 只看该作者
莲池大师:非大悟大彻无自由之分
2018年08月06日 15:12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16人参与) 收藏本文     
惟智人能两无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惟智人能两无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
  “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之忧也,而犹不知其忧之特甚也,而犹不知其反慕乎群臣百姓之为乐也。呜呼!悉妄也。惟智人能两无忧乐,而住于无忧乐者亦妄也。非大悟大彻,无自由分。”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家境贫寒之人忧愁没有钱财,因此很羡慕家财万贯之人的快乐,不知道家财万贯之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忧愁。地位低下之人忧虑没有官位,因此很羡慕地位尊贵之人的快乐,不知道地位尊贵之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忧愁。家境贫寒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家财万贯之人,地位尊贵之人,都忧愁他们自己缺少的东西,因此很羡慕称王于天下的人(帝王君主),羡慕他们享尽世间一切快乐,不知道身为帝王也有帝王自身的忧愁,更不知道帝王的忧愁比常人变本加厉,也不知道帝王反而很羡慕群臣百姓的世俗快乐!可怜!不知道苦乐境界都虚假不真,都是妄念妄境!只有大智慧者才能既无忧又无乐,但如果执著于无忧无乐,则又是另一种妄念。因此,不是大彻大悟之人,哪里有自由自在的可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 09:50 | 只看该作者
来果禅师:修行人留心因果
2020年01月10日 14:14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参禅办道之人,要紧第一,留心因果。(摄影:海朝)参禅办道之人,要紧第一,留心因果。(摄影:海朝)
  参禅人,首知违犯佛法僧戒,及世间圣贤,名错大因果。如世间人,不讲因果,不知因果为何物,不必与论。参禅办道之人,要紧第一,留心因果。

  古有年幼比丘,笑老比丘,诵经如犬吠——说一句无意味语。老僧向年轻者曰:“你笑我诵经如犬吠,我可替你免下地狱;白狗子身,你不能免。”该年轻者痛哭求救。彼曰:“我已赦你不下地狱,白狗子报我无力赦你。”

  七日后,年轻者凶死,变白狗身,脱骨如须寻弥山,杂色狗不计。一日白狗,跟一商人行路,偷商人肉吃,被商人砍断四脚,掷荒野中。后舍利弗持钵饭,以钵饭喂狗,七日夜生大富长者家,已成童子。见舍利弗来,欢喜无量,即出家入道,名字均提。

  又有此丘,请开示,问:“大修行人,可落因果否?”该长老答曰:“不落因果。”比丘即放肆无比,毁斋破戒,无所不至,后下地狱。该长老因错答一“落”字,堕野狐身五百世。

  最恶莫过于口,一言送人下地狱,一言令人了生死。欲长免口过,常修福慧者,要久住禅堂,敢保一生不造口过。禅堂最清净,最纯厚,最严格,最公正,不容私语。二六时中,善知识令其严防身过、严防口过、严防意过,真三业清净之佛地。

  小因果者,举心即因,事成即果,前念即因,后念即果。要知念念因,念念果,万不能在人间,错一点小因果。错时不觉,受报方知。你们办到,在未错以前,留心防范。古云:谨言慎行,有相应分。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即无咎,果能办到,不但小因果不错,久之或可知因识果也!

  ——摘录自《参禅普说》

  (来源:禅林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0:20 | 只看该作者
听星云大师说:处世态度
2020年01月12日 08:39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听星云大师说:处世态度听星云大师说:处世态度
  文/星云法师

  视频:听星云大师说:处世态度 

  1、出口伤人的时候要沉默;

  2、对方无理的时候要容忍;

  3、别人受难的时候要体恤;

  4、不幸来临的时候要勇气 。

  ——出自星云法语《处世态度》

  (来源:佛光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 16:52 | 只看该作者
弘恩法师:如何面对人生困境?首先要做到四点
2020年01月10日 08:29:11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13人参与8评论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张科

人生就是一场众生无法觉醒的迷梦,与其活着的时候苦苦执著不舍而受百般痛苦折磨,不如早日看破人生这出戏。

在寺院日常接待事务中,应酬最多的恐怕就是世人的种种烦恼、痛苦与障碍,有生活与工作的忧虑苦恼,有家庭维系的举步维艰,有健康状况的无可奈何,还有专门来算命看相的,不一而足。来求助者大多面容悲苦,心有戚戚焉,令人卒不忍视。

在此,首先郑重澄清声明:佛法是禁止算命看相的!凡是穿着僧装,或以在家学佛居士之身份,装模作样给人算命、看相、打卦,妄说吉凶祸福者,有违佛陀的教诫,皆非真正的佛弟子。

佛陀如实了知世间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亦即是因果,开示众生苦乐顺逆的决定思想是善恶两种业。因此,若欲依佛法来改善命运,必须从身、口、意(行为、语言、思想)三个方面修正自己的过失缺点,改过迁善。

作为一位刚遇到佛法的人,若想依佛法迅速安顿身心,改变困境,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虔诚与信心

《华严经》中说“信为道源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根。”信,是决定我们能否从佛法中得到利益的根本与关键条件。佛法是世间上最究竟圆满的智慧,能断一切苦,得究竟乐,历史上的高僧大德,王公庶民,皆从佛法的信心中得到了种种利益,在此无须赘述。

众生皆以因缘而得度,因缘者,即是敬信。若半信半疑,抱着“有病乱投医”的试试看的态度,多半会出现抱怨佛法“不灵验”的结果。世人说“心诚则灵”,诚,即是虔诚与信心的意思。

二、恭敬祈祷 称诵圣号

佛经中记载的诸佛菩萨,非同民间神话故事中的虚构人物,他们是能够完成“自觉,觉他,乃至觉行圆满”的觉悟者,他们乘着无尽的利益众生的慈悲心,于有缘众生之中种种化现,以无量的智慧方便度化众生。

诸佛菩萨的名号皆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之力,是世间之中最吉祥殊胜的名称,经中说:“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

如果我们能以虔诚清净的心来称诵圣号,就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感应与加持。历史上持诵圣号而消灾免难的故事不胜枚举。《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信能度。”愿有缘之人皆能断疑生信,得大利益。

三、努力反省 改过迁善

事出必有因,就如同人会生病一样,一定是坏习惯的长期累积才导致疾病的出现,人生的障碍与痛苦,也是因为自己在身、口、意方面的恶习沿袭累积而成。“善为乐因,恶为苦因”,这是自古以来颠扑不破的真理。当遇到人生种种逆境时,最忌怨天尤人,不仅于事无补,反而让自己钻入牛角尖,不断扩大负面情绪的蔓延与影响。

佛法所言觉悟者,首先是能够时时自我反省。佛经中说“一切唯心造”,我们的整个人生乃至眼中的世界,都是自心的显现。譬如在相同的时间地点,内心欢喜的人,看一切的外境都是明媚向上的,而内心充满烦恼的人,眼里所见的一切外境都是阴暗的。

人生一切的障碍皆起于从前累积于身心的恶业。众生之所以迷惑不解,找不到症结所在,是因为没有智慧所致,而智慧的短缺,正是因为“情生智隔”的缘故。所谓的“情”,佛法中叫做“情执”,也叫“我执”,亦即执著色身为我,并执取种种观念,自是非他,认为天下只有自己是“善人”,一切的过错皆是他人的,因此内心充满着抱怨与不平。

这种人生的重惑,将会引导我们进入颠倒痛苦的境地。因此,欲要远离种种痛苦,人就要常怀惭愧,常省己过。

《四十二章经》中,佛陀开示说:“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是故常当惭愧,无得暂替。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孔子说:“求有不得,反求诸己。”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为人,失之则为禽兽。”从上诸圣,皆为我们开示改善人生的大道,若不遵从,出苦无路。

有禅师曾为观世音菩萨画像题赞曰:

若不回头,谁替你救苦救难;

如能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此语,当深思之。

四、布施修善

悭贪吝啬是众生另一种深重的习气。经常会有世间苦恼之人来到寺院,多是“急来抱佛脚”,以烧香拜佛与佛菩萨做交易,希望菩萨保佑消灾免难,诸事如意。

这其实是一种侥幸之心,就如同以微薄的投资期望获得亿万财富的回报一样,遥不可及。

若欲改变当前逆境,消灾免难,一定要修诸善法积累功德,而修积之法,对在家人来说,财物布施最为当机。《大智度论》中说:“出家重持戒,在家重布施。”布施在菩萨修行的六度法门中称为“第一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译为“度”)。

为什么布施如此殊胜呢?因为众生万般的贪爱执著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烦恼痛苦,皆本乎“我”,对身体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非常贪恋痴迷,甚至“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却不晓得,将来一口气不来,我们苦苦贪执的亲友、财物都会离我们而去,哪里还有“我”乃至“我的”?因此佛陀开示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人生就是一场众生无法觉醒的迷梦,与其活着的时候苦苦执著不舍而受百般痛苦折磨,不如早日看破人生这出戏,早些将财物布施作福,这样不仅能获得当下的安乐,也为将来培植福田,种下安乐之因。

这样简单的道理,奈何众生就是看不透!过去祖师们感慨地说:“明明白白一条路,千人万人不肯去。”

中国古来就有“舍得”之论,佛法布施与之同理而意圆。佛法中,布施所获得的功德大小,与布施的发心、对象相关。

所谓布施的发心,也就是布施的目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消除逆缘而布施,功德就很微小,如果是为了真实地利益众生,乃至希望一切众生获得成佛的果报,这样的功德与果报是极其殊胜的。

最究竟圆满的布施是《金刚经》里宣说的“无住相布施”,但这并非凡夫众生的境界。对于因布施对象而产生的功德差异,《四十二章经》如是说:“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此外,因为佛法之究竟圆满的功德,所以在佛法中所作的布施及种植的善根,功不唐捐,现前将来都会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能迅速消除障碍,增长福慧,圆满佛道。

《妙法莲华经》中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以上从四个方面简单论述了当人生遇到种种障难时,如何以佛法正确面对解决。佛法智慧甚深广大,圆融无碍,以上见解只是自己管中窥豹,难以曲尽佛法之妙。若欲深入佛法堂奥,得大利益,须以信敬心,自己亲自学习修行始得,否则也只是“多年枉作风尘客,数他珍宝无已分。”在此,虔心祝祷:

愿诸有缘者,于佛法生信。

断除诸惑业,常持正善念。

免遭诸难苦,所求皆如愿。

今生获安乐,来世得作佛。

文章来源:山东大灵岩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13:32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4 13:36 | 只看该作者
10个佛教经典故事,真正全部看懂了你就是开悟人
2020
01/14
11:20
文殊菩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泥泞路上

某日,坦山和尚与一道友一起走在一条泥泞小路上,此时,天正下着大雨。

他俩在一个拐弯处遇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姑娘因为身着绸布衣裳和丝质衣带而无法跨过那条泥路。

“来吧,姑娘,”坦山说道,然后就把那位姑娘抱过了泥路,放下后又继续赶路。

一路上,道友一直闷声不响,最后终于按捺不住,向坦山发问:“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貌美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那样做?”

“什么?那个女人吗?”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吗?”

2、四个老婆

释迦牟尼在一次法会上说:“某地有个富商共讨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伶俐可爱,整天作陪,寸步不离;第二个老婆是抢来的,是个大美人;第三个老婆,沉溺于生活琐事,让他过着安定的生活;第四个老婆工作勤奋,东奔西忙,使丈夫根本忘记了她的存在。

“有一次,商人要出远门,为免除长途旅行的寂寞,他决定在四个老婆中选一个陪伴自己旅行。商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四个老婆,第一个老婆说:‘你自己去吧,我才不陪你!’

“第二个老婆说:‘我是被你抢来的,本来就不心甘情愿地当你的老婆,我才不去呢?’

“第三个老婆说:‘尽管我是你的老婆,可我不愿受风餐露宿之苦,我最多送你到城郊!’

“第四个老婆说:‘既然我是你的老婆,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跟着你。’

“于是商人带着第四个老婆开始了旅行!”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在这则故事里,第一个老婆是指肉体,死后还是要与自己分开的;第二个老婆是指财产,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第三个老婆是指自己的妻子,活时两个相依为命,死后还是要分道扬镳;第四个老婆是指自性而言,人们时常忘记它的存在,但它却永远陪伴着自己。

3、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4、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5、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6、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7、一杯茶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8、悟性如光

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

9、打破碗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10、送一轮明月

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禅师,有一天夜里,趁着皎洁的月光,他在林间的小路上散完步后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时,正碰上个小偷光顾,他怕惊动小偷,一直站门口等候他……

小偷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返身离去时遇见了禅师,正感到惊慌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说着脱下了身上的外衣,说道:“夜里凉,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完,禅师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你!”

第二天,温暖的阳光融融地洒照着茅屋,禅师推开门,睁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被整齐地叠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道:“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5 16:19 | 只看该作者
玉林禅师:工穷力极本来面目现
2020年01月14日 14:16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玉林国师:既专为生死,纯一参究,必待工穷力极时,至理彰、命根断,本来面目现玉林国师:既专为生死,纯一参究,必待工穷力极时,至理彰、命根断,本来面目现
  “看那无思无为前,如何是本来面目?四威仪皆可参,要以坐为正;动静闲忙皆可参,要以闲静为正。于忙时不可厌忙,于有事时不可怕事,事忙须耐烦恼理事,理事至周至到,极有精彩。

  或正理事中,或理事后,猛提云:此我或思善时也,或思恶时也。不思善不思恶时本来面目是如何?此古人所谓急处一提。于此若能一念回光,即同诸圣,即古人所谓,从缘荐得,相应捷也。岂动静打作两橛,就体消停者可同年而语哉!”

  “须悟处谛当,既专为生死,纯一参究,必待工穷力极时,至理彰、命根断,本来面目现。不疑生死,不疑古今,不堕坑落堑,不强作主宰,不认识神,不陷空豁,不涉知音乱,不入邪师圈缋,不犯明眼料拣。

  倘鱼目为珠,瞌睡当死,以卤莽承当有力量,以硬差排为不疑,以粗放狂乱为大机大用,以颟顸为透脱无馀;竿头宜进而不进,言句应参而不参;不烦穿凿而穿凿,不可抹杀而抹杀;入门一蹉,异解杂陈,所谓可痛哭流涕长太息者,非此类乎!”

  天目中峰和尚:最清净、至明白、极广大之道业,在今日等闲放过,甘受无尽生死之所流转者,是智耶,是愚耶?余不可得而分别者矣。

  水盛禅师发愿曰:吾此生,不能作佛,当入无间狱也!旁观者吐舌。俄过匡庐,止东林,复奋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夜参半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丛中,所履之地,忽尔平沉!

  了义禅师示众曰:若要超凡入圣,永脱尘劳,直须去皮换骨,绝后再苏,如寒灰发焰,枯木重荣,岂可作容易想?我在先师会下多年,每被大棒,打彻骨髓,无一念远离心,直至今日,触着痛处,不觉泪流,岂似汝等咬着些子苦味,便掉头不顾。

  殊不知苦味能除百病,大凡工夫,若到省力时,如顺水流舟,只要稍公牢牢把柁,纔有丝毫异念生,管取丧自失命。若到纯一处,不可起一念精进心,不可起一念懈怠心,不可起一念求悟心,不可起一念得失心,纔有念生,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使你颠狂胡说乱道,永作魔家眷属,佛也难救!你戒之!戒之!

  元长禅师尝作警世偈曰:

  百年只是暂时间,莫把光阴当等闲。

  努力修行成佛易,今生蹉过出头难。

  无常忽到教谁替,有债元来用自还。

  若要不经阎老案,直须参透祖师关。

  (来源:禅林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10:57 | 只看该作者
圣严法师:五种层次的布施培福
2020年01月15日 14:10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普施众生是‘福’行,不为益损是‘慧’行。(图片来源:法鼓山)普施众生是‘福’行,不为益损是‘慧’行。(图片来源:法鼓山)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大迦叶,……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是为正入佛道。’

  ——《维摩经.弟子品第三》

  普施众生是‘福’行,不为益损是‘慧’行。

  凡夫众生对人做了好事之后,总希望获得回馈,种大福希望得大福报,甚至种小福也希望得大福报,一般佛教徒也是如此的。有些人等而下之,更是为了求福而许愿,或为求事业顺利、仕途通达,或为求儿女学业精进,或为全家消灾免难,而在佛、菩萨、神前许愿祈求,如能满愿便去还愿,做某些好事。这等于是先贷款后还钱;幸好佛菩萨慈悲,没有要求以任何物品做为信用抵押,就先给与贷款。这是布施心的第一个层次。

  另外也有先做好事,但希望好人有好报,种善因得善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还希望种一粒瓜能得十粒瓜,种一粒豆能得百粒豆。这是第二种层次的人。

  有些人是自愿做好事做善事,并且很认真地做,心甘情愿地做,他们做义工不求回馈,以为做义工的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份获得,这种观念在欧美社会已在流行,在我们国内则尚未十分普遍。这是第三层次。

  有些人种瓜不为自己,种的瓜是要分享给他人,没想到是为自己,种的时候也不预期有多少收获,收获多福报多大家分,收获少表示大家福报少,一样大家分享。这是第四层次。

  无所求的布施

  另一些人的境界很高了,他们只管用心种瓜,收成之后与大家分享,却不觉得自己做了这些事有什么了不起,心里全然不留痕迹;万一没收获是因缘不成熟,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得了的,把行善布施的过程当作就是修行。只知道这是学佛修菩萨道的人应该走的路,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人就应勤勤奋奋地努力,尽人应尽的本分,至于有没有回馈、有没有收获,不用计较、不用执着。其实,若以无所求心布施者,皆有大福,心大福也大,尽心尽力行布施修供养,不求大福,不求小福,不考虑个人利益损失,便是菩萨的无相行。能够布施的本身,便是大福德行。这是第五层次。

  经文‘其有施者,无大福、无小福;不为益、不为损’,就是以上所讲的第五个层次。

  一般人不容易一下子就到达第五个层次,不过至少应做到第三或第四层,请诸位试试看。如果老是停留在第一个层次的话,等于没来听经,第二层次则是听经没听懂,第三层次表示已经在学习了,第四个层次、第五个层次是已经是圣者,乃至已到达佛果的程度。

  ——摘录自《圣严法师108自在语》

  (来源:法鼓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7 11:36 | 只看该作者
今日恭迎监斋菩萨圣诞!迎祥纳福过小年!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20-01-17 00:00:00)转载▼
分类: 精品推荐
今日恭迎监斋菩萨圣诞!迎祥纳福过小年!
  今天2020年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恭迎监斋菩萨圣诞。监斋菩萨是佛教护法天龙八部之一,又名紧那罗王菩萨,也名监斋使者。监斋菩萨专司监护僧众斋食之职,也就是专管僧众饮食的菩萨,《教苑清规.监斋回向式》云:“灶者,典众人之喉舌,威灵有正,正直无私。”祖师大德说,法轮未转,食轮先转,我国古人也说吃穿二字,人生大事。

  腊月二十三,在中国传统习俗中也被称为“小年”,“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是民间祭灶扫“尘”(陈)日子。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去除过往一切不好,辞旧迎新。

  “紧那罗”称呼的来历

  监斋菩萨梵名“紧那罗”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天龙八部)之第七。紧那罗译成中文则为“疑神”,这是由于他们头上长了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有点令人疑惑不定,故名为疑神。紧那罗中的领导者,即是紧那罗王。

  据传紧那罗若欲脱离紧那罗身,观世音菩萨即于其前应现紧那罗身,为其说法,使之成就。

  监斋菩萨像有三尊,分别为持法法身、护法法身、妙法法身。

  头顶塑有发表上升的青烟,烟雾上有赤脚而立的观音像,法身形象则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样。

  监斋菩萨的故事

  在中国佛教里,监斋菩萨有一段富有传奇性的故事:

  据《河南府志》说,元代至正初年,少林寺有位行者,蓬头裸背跣足,手中常提着一根烧火棍,在厨房做杂务,尽职尽责,十分勤劳。由于地位平平,寺中竟然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和法号。

  至正十年,刘福通等领导的红巾军突然围攻少林寺,由于事发突然,寺中僧众皆不知所措,在这危急关头,这位干烧火杂务的行者手提烧火棍,冲出山门,身体忽然长高数十丈,站立山峰之上,大叫“吾乃紧那罗王”,红巾军见此情状惊恐万分,到处逃邃,少林寺因此免遭大难,但这位行者也在随后圆寂。

  至此,少林寺僧众才知道这位行者就是紧那罗王的化身。为了纪念这位行者的护寺之功,少林寺僧众在寺院中为他塑了像,建立了紧那罗殿,称他为护法伽蓝菩萨,并有像供于厨上,供奉为“监斋使者”,以圆满寺院饮食之事。

  塑像的菩萨头顶塑有发表上升的青烟,烟雾上有赤脚而立的观音像,形象则袒胸赤脚,手握烧火棍,完完全全一副武林人物模样。以此形成了佛寺在这天纪念监斋菩萨的传统。

  为何称“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

  佛门办造饮食的地方,叫做大寮,在《维摩诘经·香积佛品》里提到,香积佛国的香气为十方三界第一,他们会用香饭供养诸佛菩萨,因此佛门的大寮又被称为香积厨(寮)。厨房服役是苦差事。

  别人禅堂修行时,他们在奔波买菜做饭;别人吃饭时,他们在一旁饿着肚子供应着,待大众吃完,才吃些残羹剩饭,厨房虽然是苦行地但却是成佛作祖之地。丛林里,许多大德都亲自服役于厨房,修行人之性命,实系于厨中人之手,如法办造饮食,奉佛供僧者,谓之大慈悲菩萨。故佛门有“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之说。

  民间在这个吉日里,都会选择吃斋又称“沐恩斋”,以洁净素食、香、花、果供奉,上供下施,利益人天。

  佛教与小年

  扫尘

  小年是民间扫尘祭灶日子。从佛法的角度,扫尘,是扫除自己的贪嗔痴慢疑等尘垢,从而内心光明清净。这天若能诵经、祈福、放生、供灯、济贫等善事,所得功德会有不可思议的增长。

  吃灶糖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过小年的时候,要吃甜食,叫灶糖。有说法是,以灶糖供奉给灶王,是希望他到天上去多给天帝讲好话,以便降福人间。

  所以,讲好话就特别的重要。看似迷信,其实从佛法角度看,这是教人说柔和语赞叹别人,不要说粗恶语伤害别人。

  在小年吃灶糖的同时,不是希望灶王替我们讲好话,而是在生活中时时赞叹别人,说“爱语”称扬别人,如是,我们的人际关系自然通达,所以随之而来的也就是福报了。福不是上天赐的,是自己努力得来的。

  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祈愿众生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家宅平安!南无监斋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2:42 | 只看该作者
憨山大师:士贵乎志志贵乎修也
2020年01月17日 14:35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画像(资料图片)明代高僧憨山德清画像(资料图片)
  文/憨山大师

  士修字说

  郑生尚志问字于予,予字之曰“士修”。盖志于道,非修不足以尽道。然道在吾人,本来具足,无欠无余。良由物欲葑蔽,而失其固有,以致六凿相攘,六官失职,此愚不肖者所不及。即有志者,又或贤者行之过,智者知之过。圣人所以折衷之,抑其太过,引其不及,归于大中至正之体,以完其本有,不失其天真。故谓之修耳,非舍此之外别有修也。故曰:修道之谓教。

  是知圣人教人,非有益于人也。但就其所赋而裁成之,因其所志而引发之,以至于日用见闻知觉之间,起居食息之内,无非本明独露之地。苦于夙习而障之,故即其所明以通其蔽。如目为色蔽,即色以通之;耳为声蔽,即声以通之;舌为味蔽,即味以通之;鼻为香蔽,即香以通之;身为触蔽,即触以通之;意以知蔽,即知以通之。洗其夙习,而发其本明。譬如磨镜,垢净明现,然镜明本具,非因磨洗而增益之也。以其所习者道,故用志以启之。

  苟无专一不拔之志,必为习染所夺,而日流于颠瞑[diān míng,迷惑],邈然而不知返,不足以为人矣,又足以称士哉?故予曰:士贵乎志,志贵乎修也。为士修说。

  ——摘录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九

  (来源:禅林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12 02:24 , Processed in 0.06309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