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2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禅宗

  [复制链接]
26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2:11 | 只看该作者
民国绘画大师,爱画“假画”,一生随心所欲,还改编《阿Q正传》
2019
11/12
11:31
货二喵说历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这是民国绘画大师丰子恺的人生哲学。

丰子恺的漫画,风格清新,处世真诚。

观其漫画,如沐春风,观其言语,如饮甘泉。

他一生随心所欲,悠然自得。


一、丰子恺与竹久梦二的“邂逅”

丰子恺的作品,同他的人一样,都有无穷的情味。

然而,这样的丰子恺,并不是一日练成的。

人的成长,要经历“打碎了重塑”的过程。

在丰子恺的重塑过程中,有一位日本人,不可忽视。

1921年,丰子恺东渡日本学习艺术。


那时,中国羸弱,对传统文化开始怀疑,并全盘西化。丰子恺首先学了西洋画。到了,他天天对着模特儿画人体素描,接受学院式的训练。

此时的丰子恺开始怀疑,学习西洋画,到底是不是成为画家的唯一途径?

一天, 他在东京一个旧书摊上,发现了竹久梦二的画作。

竹久梦二是个日本画家,却喜欢结合东西方画法,用毛笔作画,寥寥数笔,却能描绘人间世相。


从此,丰子恺心中的男神,变成了竹久梦二。他开始研究竹久梦二的生平,研究他的学习历程。

这位在日本被称为浪漫派画家的竹久梦二,不曾上过任何美术学校,不曾加入任何美术团体,也不曾参加团体性美术展览会,是一位自学成才的特立独行的画家。

他热衷于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简练的画风与亲民的题材,轰动了整个日本。而他画风里透露出的随心所欲,对丰子恺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画“假画”和“不要脸”

受到竹久梦二作品的启发后,丰子恺开始从油画转回中国画。

当然,此时的丰子恺笔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画,而是东西方绘画元素的混合。

起初很多人都说他是在画“假画”。

因为他用毛笔墨水作画,却和中国水墨画的质感截然相反。在他的笔下,多的不是古代隐士精神,不是山水的美好,而贴近生活,贴近现代。


他还会用西洋画的焦点透视,顺手结合中国话的线条,营造出诗意的感觉。

但他也有困境,仿佛无论如何,也难以画出梦中的诗境。

“古人云‘诗人言简而意繁。’”

一日,丰子恺猛然醒悟,开始借鉴竹久梦二的简练线条,常常不画眼睛或五官。

20世纪30年代初,上海《新闻报》有一篇评论著名画家丰子恺的文章——《丰子恺画画不要脸》。


丰子恺看后大吃一惊,怒不可遏。

心想:我与作者素不相识,无怨无仇,为何竟遭此辱骂?

待看完全文,他却会心一笑。

原来文章是分析他画的画,说他笔下的人物没有眼睛鼻子,却惟妙惟肖,极为传神。

三、佛系青年,改编《阿Q正传》

丰子恺还是个佛系青年。

现在的佛系青年,讲的是处世随缘的生活态度,但丰子恺,却真的出身佛门。

他的师傅,是弘一法师。


佛系青年有个特质,要么不做,要么一条路走到黑。

这一点,在丰子恺身上体现得很彻底。

他有个习惯,喜欢在午后给附近的孩子读小说。他声情并茂,孩子们听得过瘾,他也读得起劲。

读到鲁迅先生的文章时,丰子恺常常泣不成声,而听他读书的孩子,也会泣不成声。

1937年,丰子恺做了个决定——把《阿Q正传》改编成漫画。


这年夏天,学生张心逸把第一批画稿制成锌板,送往上海的印刷厂,结果“八一三”事件爆发,日寇的炮火烧到上海,画稿也付诸一炬。

手稿被毁,丰子恺并没有气馁。

1938年,丰子恺又一次提笔重画,在《文丛》上发表《阿Q正传》。

结果,画作刚发表了两幅,又碰上日军轰炸广州,这事儿又不了了之。


战火无情地毁掉了丰子恺两次心血,但他依然很乐观。

“为偶像做事,不怕累。”

1939年春天,丰子恺第三次重画了《阿Q正传》。

为了对作品负责,他特地回到了鲁迅先生的故乡,考察绍兴的风土人情。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部《阿Q正传》在1939年的7月正式出版。

用画笔致敬偶像,也让偶像的精神,以另一种通俗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这样的丰子恺,你们爱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2:20 | 只看该作者
佛经中对贫穷的描述有多形象?双十一之后再看可谓是扎心了
2019
11/12
11:35
念念观自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皆仁法师

昨天是双十一购物节,据说某宝、某东等的销售额再创新高。有网友表示就算借钱也要买,哪怕是节后吃土也要买买买。

于是,一日狂欢之后,无数网友纷纷表示钱袋空空了。

今天看到《灯指因缘经》中关于贫穷的描述,感觉佛陀实在是太有智慧了。这段描述,在双十一之后再看,可谓是印象深刻,相当扎心,又怎能不生出离心呢?


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承受能力ok的话,那就和一起来看看这段经文是如何描述的吧。

贫穷就像被咒起的起尸鬼一样,人人看到他都觉得害怕;

贫穷就像必死之病一样,难以治疗;

贫穷就像到了旷野无人的险恶之地,却全无水草粮食一样;

贫穷就像堕入大海之中,被滔滔大浪洪流所淹没一样;


贫穷就像被人扼住咽喉而不能呼吸一样;

贫穷就像眼睛中有翳一样,无法看清一切,不知道自己身处何方;

贫穷就像身上沾染了厚重的垢秽,就算百般清洗,也难以洗去;

贫穷就像和被迫和仇敌一起同吃同衣,却要除去对方的暴恶之心却是无法消除;

贫穷就像堕入了极深的泥坑,无论怎么挣扎也无法出来;

贫穷就像是山洪爆发,洪水四溢,所到之处,树木摧折;

贫穷也是如此,有种种的艰难围绕,不能摆脱。


贫穷能够毁坏强健的身体、端正的容貌、良好的名声,还能毁坏智慧持戒、布施惭愧、仁义信行、勇武意志。

贫穷还会滋生饥寒怨憎、轻躁褊狭、忧愁惨毒、嫌责罪负等负面的心理。

这种种的苦难,都是从贫穷而滋生,就像那埋藏的伏藏之中会有许多种种的杂物一样,贫穷的伏藏之中藏有种种的身心苦恼。

看了经中的对贫穷的描述,又怎能不让人生起猛利的出离心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2:24 | 只看该作者
冬天喂鸟,就是放生!功德无量!
2019
11/12
11:36
能海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冬天鸟类食物匮乏,很多可以吃的果实、种子在深秋和初冬就被鸟儿啄食完毕。尤其雪后,大雪覆盖了本来贫瘠的土地,鸟儿要一直饿着肚子等着雪化了才能觅食。很多当年出生的新鸟和体弱的老鸟会被冻死饿死。一对野生鸟一般一年成功繁殖十只小鸟。这十只小鸟能成功活到第二年繁殖季节的不到四分之一。其中将近一半的小鸟都是因为在第一年冬天中没有足够的过冬食物而死亡,所以冬天喂食野生鸟意义重大。

所以建议各位同修,各位善良的人们,冬天给鸟类买些食物,如小米、大米、包谷籽等等,或将家里的剩饭、米粒、麦谷等杂粮放置阳台或庭院洁净处,施食与之。

《施食获五福报经》上说:布施饮食的人,今生或来世可以得到五种福报:寿、安、色、力、辩。

第一是是寿命会延长。因为人类和动物都靠着饮食来维持生命,施舍食物等于间接在延长众生的生命,所以施者会得长寿的果报。

第二是身心得到平安。因为人类和动物缺乏饮食时,身心都会烦燥、紧张、痛苦和不安。有了饮食,身心就会安宁和愉快。所以布施饮食的人,一定会得到身心安宁的果报。

第三是获得较美好的身材和容貌。因为人类和动物缺乏了饮食,身心就会枯瘦,容貌就会憔悴,所以布施饮食的人,一定会得到美好的容貌和身材。

第四是身体较有力气。因为人和动物缺乏饮食时,就会四肢无力。布施饮食等于间接供给别人充分的气力,所以施者今生或来世一定会得到孔武有力的果报。

第五是得到优秀的辩才。因为人类和动物都需要有充分的饮食做后盾,肚子饥饿,口里又干燥,虽有唇舌,也很难发挥说话和鸣叫的功能。布施饮食等于间接在帮助别人的口才。所以施舍饮食的人,今生或来世一定会得到较好的辩才。

除此之外,施舍饮食,护生放生还可以得到富贵的果报。因为用恭敬诚恳,没有傲慢的心布施饮食,今生或来世可以感到出生尊贵的果报。

最后提醒大家一下:施食的时候最好给受食众生做下三皈依,念一下施食仪轨,这样利益更大,冥阳两利。如果时间匆忙,只念一下六字大明咒也可。


对我们来说几块钱不算什么,对它们来说无比重要!有了救命的食物,它们就能熬过漫长的冬天!而救了它们的命,您也必定会福寿绵长!

喂食地点:一般在小区相对僻静的空地、房顶上。公园远离人行道的树林中、山坡上。绿地中央的井盖、平地中。郊区的树林中、大麦子场中、靠近水源的地方。


喂食地点要求:最好是人迹罕至、地面视野特别开阔、无哺乳类天敌出没的地方。

国外很多人在野外、自家院内悬挂这种喂鸟器,饲喂冬天饥肠辘辘的鸟儿们。


对于我们是剩饭菜,对于鸟儿们则是山珍海味。


大塑料瓶喂鸟器,这个比较实用。在一侧挖开一个口子,鸟儿就可以啄食了。


丰富多彩的喂食方式



利用阳台或房顶的空间喂食




冬天喂食鸟类就是放生!

请伸出我们的援手,帮帮这些可怜的小鸟。把家里的剩饭菜、面包、馒头、稀饭、水果、西红柿、黄瓜等凡是人类能吃的东西,放到阳台、楼下空地、山上、公园里僻静处去喂鸟吧,这些东西是喜鹊、乌鸦、乌鸫、黄鹂、白头翁、红嘴蓝鹊、太平鸟等杂食鸟的最爱,它们的胃壁比较薄,只能消化比较软和的东西,被称为软食鸟。

鸽子、斑鸠等鸟类胃壁很厚,被称为硬食鸟,它们要吃大颗的玉米、小麦、高粱等坚硬的粮食。


红果是忍冬科植物,冬天下雪时结果。家里有庭院的,可以多种点忍冬科植物,为鸟儿冬季提供口粮。


带壳的食物,比如瓜子等,是蜡嘴鸟、大山雀的最爱,这一类鸟会嗑瓜子。红果等浆果是鸟儿冬季主要的食物来源。北京有一年春节前大批喜鹊死亡。原因就是那年很多杜梨、紫叶小蘖等浆果类植物,被砍掉做图章料,导致鸟儿冬天无处觅食而死。希望有关部门认真考虑,多多关心野生动物保护,在河边、城里多种些紫叶小蘖,杜梨树等浆果植物,别再闹出饿死喜鹊的笑话了。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文章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转发一篇充满智慧和正能量的文章就是在践行法布施,它可能触动一个人,改变他的人生,从此朝着光明前行。感恩您的随手点赞和转发,让更多人受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3 11:57 | 只看该作者
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
2019
11/13
07:30
传承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示朗然

世情淡一分,佛法自有一分得力。娑婆活计轻一分,生西方便有一分稳当。此事只问心,不必问知识也。知识亦劝淡世情轻活计,专修出要耳。天平一头低,一头必昂。虽巧识强捻,不得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汉武秦皇,不能扭作一句,况下者乎。人说:“凡夫成佛真个易,去除妄想实为难。”只因你我无始以来贪爱炽然,流浪生死,八万四千尘劳,种种习气毛病放不下,不得悟道,不像诸佛菩萨常觉不迷。

《灵峰宗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12:03 | 只看该作者
蕅益大师病中念佛的感悟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1-11 08:00:07)转载▼
分类: 精品推荐
蕅益大师病中念佛的感悟

蕅益祖师五十六岁,这一年卧病灵峰,整个夏天,大病发作两次。发病当头,即使是酷暑三伏天,身子冷到要裹上几条棉被。分分秒秒的痛烈,跟在地狱里上刀山一般。平常人一夜到天明,不过是眼睛一闭一合而已,蕅祖却是像一小劫那般漫长。病到极处时,七天七夜,不能坐,不能卧,不能吃,不能喝,医疗药方全用不上力。

蕅祖病到百苦煎熬,不怨天,不尤人,更不疑因果。在枕榻上辗转,一心“忏罪何殊囚伏辜”,多生多劫的业缘,一条条地以病苦示现,丛丛簇簇地蜂涌而来,自己有如阶下待罪的囚徒。平常人病到这个田地,只能瘫痪任人宰割的份了,还能指望什么?这时的蕅祖,唯有“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拼力念出的佛号,可不是无病无痛人念的不痛不痒佛号,而是“称名不异儿号乳”,如嗷嗷待哺的孩子,饿到拼命哭号,要慈母听得见,快来喂奶止饥。

病到“身经九死浑亡力”的关头,蕅祖多年来在心性上的禅定力量以及文字功用,似乎使不上力。平素伤心法运垂危,誓作佛门孤臣,力挽狂澜于不坠,病到“皮缠骨”之际,从前多少痴梦消了,百年闲活计也破了。

此刻只有“归命大慈父,早出娑婆关”,把握最后一口气,“荐取宝池春富乐,从兹贫与病俱除”。一生损己利人,人未必利,到头来是自己大受其害,所以蕅祖不免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的怅然。眼下若没有“乐邦慈父愿”可以依凭,没有“六八愿王恒摄取”,没有“六字洪名真法界”消褪病苦,那这一生真是没个人依怙了。

人间毕竟不是无间地狱,这一年蕅祖虽然为病所苦,期间还是有“暂停暂去”的病闲时光。大病过后,宛如死囚突逢大赦,那分轻爽非外人所能体味。蕅祖自知命光不再来,利用病闲的空档,放下万缘,提起佛号。病后的佛号,念来句句分明,蕅祖记下当时的念佛情形:

久向阿弥誓力深,浮生无奈染相侵;闻声见色多忘念,计后思前转昧心。

痛极色声缘自断,病危前后影方沈;孤明六字全提出,百兽群中师子音。

尝尽病苦的烧痛,什么色声香味都忘了,什么身前身后的妄想也管不了了,现在是“色声自断,幻影方沉”,心里只有一句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每个字孤孤单单,每一句明明白白,不臃肿,不含糊;六个字,也不增,也不减,一字不漏地提出来。念来气若游丝,却是“百兽群中师子音”,字字重如千钧,声声好似狮子吼,百兽一闻此音,肝胆俱裂。

乙未年元旦,爆竹声传到了灵峰幽谷,蕅祖在病却轻利中,坐看人间新年的来到,还发了一个愿:“课续三时接莲漏,论开百部拟天亲”,一天三时念佛功课不断,要向“千部论主”天亲菩萨看齐,继续注疏经论。祖师是何等人也,焉能不知自己就要与法藏菩萨同行了,不久就要进入选佛场,与佛同归圆觉了。远近法侣们,到时候请勤来相助!一生修学所得,在同仁道友前面,蕅祖无丝毫的隐藏吝惜,盼望“诸仁应信吾无隐,快与高贤继宿盟”,唯有大家同生极乐,方能再续旧盟。

过完了元宵灯节,正月二十日,蕅祖大病复发。二十一日午时,一代祖师趺坐绳床角,向西举手而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12:08 | 只看该作者
善与恶,不能傻傻地分不清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1-14 06:56:46)转载▼
分类: 随机说法
善与恶,不能傻傻地分不清

如果在贪、嗔、痴的状态下,做任何事情都是恶;如果在不贪、不嗔、不痴的状态下,做任何事情都是善。即使密宗最高的境界也是一样,这是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共同的善恶标准。



莲花生大士曾讲过,境界比虚空高,取舍因果比面粉还细。即使修密法也要断一切恶业,善恶因果是不虚的,是自然规律,谁都无法改变。



虽然现在有很多修密法的人,但真正合格的人非常少,比白天的星星还少。白天几乎看不到星星,我们通常以此做比喻,即罕见之意。所以,如果是真正合格的修密法者,应该有正知正见,不以盲引盲,否则最后都要一起下金刚地狱,那个时候谁也救不了谁。



入密乘是非常难的,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的,如同蛇钻入竹筒一般,或上或下——要么即身成佛,要么下金刚地狱,没有其他选择,所以真正的密法不是谁都可以修的。



我们做任何事情应该首先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如果是在不贪、不嗔、不痴的状态下肯定是善,如果在贪嗔痴的状态下就是恶。但因时等起、彼时等起不一定会相同,因时等起是最初时的动机,彼时等起是后面的动机,就是正在做或者即将要做的某种事情的心态。



平时我们也会做一些善事,但却是糊里糊涂的,不知道是善还是恶,多数是处于无记的状态。



小乘有自己的善恶标准,比如知足少欲,就是真正的出离心。有出离心的摄持都是善,否则都是恶,这是小乘的标准。



大乘有菩萨乘和金刚乘。按菩萨乘的标准,只要相续中有利他菩提心,完全是为了他人,那么做任何事情都是善。若没有这种利他菩提心,在自私自利的状态中,做任何事情都是恶。



金刚乘就是清净观,如果观一切清净,在这样的状态中做任何事情都是善;如果有丝毫不清净的念头,不相信一切法当下均是清净的真谛,都是恶。所以阿底峡尊者也说,他入了密乘以后时刻都在犯戒。意思是很难保持这种境界,很难把一切都观为清净。这也是一些特殊的善恶标准。



小乘、菩萨乘、密乘都有各自的标准及要求。





——摘自《俱舍论》讲记(三十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4 12:21 | 只看该作者
永明延寿禅师:守一者守一心
2019年11月13日 14:25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实际。(摄影:海朝)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实际。(摄影:海朝)
  《金刚三昧经》云:“大力菩萨言:‘何谓存三守一,入如来禅?’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脱。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来禅者,理观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实际。’”

  《华严经》颂云:“佛子住于此,念念入三昧,一一三昧门,阐明诸佛境。”

  《禅经》序云:“质微则势重,质重则势微。如地质重故,势不如水。水性重故,力不如火。火不如风,风不如心。心无形故,力最无上。神通变化,八不思议,心之力也。”

  又,能所融通,自他一体,即四摄法。不得身口意,常随智慧行,即十八不共法等。毕至得果受记,皆不离一心。如《海龙王经》云:“心净无垢,则为受诀。”乃至佛语龙王:“其心意识无所住立,则为受决。诸法如是,以无因缘诸法本谛,觉了诸法平等无异,则成无上正真之道。究竟求本,无有受决及成佛道。若受决者,若受决已。所以者何?诸法无形,本末悉断,皆无有主,一切诸法从因缘转。”乃至“诸法无二,用本一故。诸法本一,离若干故。”乃至无量无边教海行门,皆是自心发现、自心引出,终无一法一行从外而成。若起念外求,随他胜境,悉是魔事。故经云:“作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故知心正事正,心邪事邪。若未达一心,触途皆伪,正行亦成邪行,佛门变作魔门。若入宗镜之中,无往不利,苦行亦成妙行,邪宗即是正宗。只如五热炙身外道一法,若了之,则胜热为无分别智焰之门。若昧之,则尼乾作大我见严炽之解。是以法无邪正,道在变通。

  如西天尼乾子,五热炙身,生大邪见。佛弟子谓之言曰:“善男子!如世人驾牛车于路,欲速有所至。打牛即是?打车即是?”尼乾闻之,勃然作色。佛弟子曰:“善男子!牛喻于心,车喻于身。何得苦身而不修心?不用炙身,应当炙心。”

  《华严经》云:“复有十千紧那罗王,于虚空中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罗门五热炙身时,我等所住宫殿,诸多罗树、诸宝铃网、诸宝缯带、诸音乐树、诸妙宝树、及诸乐器,自然而出佛声、法声及不退转菩萨僧声、愿求无上菩提之声,云:某方某国有某菩萨发菩提心;某方某国有某菩萨修行苦行,难舍能舍,乃至清净一切智行;某方某国有某菩萨往诣道场;乃至某方某国有某如来,作佛事已,而般涅槃。

  “善男子!假使有人,以阎浮提一切草木,粖为微尘,此微尘数,可知边际,我宫殿中宝多罗树,乃至乐器,所说菩萨名、如来名,所发大愿,所修行等,无有能知其边际。

  “善男子!我等以闻佛声、法声、菩萨僧声,生大欢喜,来诣其所。时婆罗门,即为我等如应说法,令我及余无量众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

  是以于一心正观之中,最为枢要,少用心力,成大菩提。故《华严私记》云:“此经中,总是法身,作多种名字。如人天十善、五戒为身,声闻四谛、缘觉十二因缘、菩萨六度、佛种智为身。”身是聚义,于法身中,随行位功德聚处名身。若有情身相,皆是法身所起。若无情国土,尽从佛智所现。终无纤毫,于宗镜外,别有异体,而能建立。故经云:“若一法是有非无,摩诃衍不能胜出。”若更有一法,则不得称独尊、独胜,为万有之所依矣!

  (来源:禅林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16:22 | 只看该作者
星云法师:发心才有力量(图)
2019年11月15日 14:21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发心才有力量。(图片来源:星云法师微博)发心才有力量。(图片来源:星云法师微博)
  文/星云法师

  (一)  

  常有徒弟在工作上遇到挫折、不如意时,就会对我说:“我好疲倦,没有力量。”

  力量的来源要靠发心,我们常说鼓励会增加力量,信心的建立会增加力量,对未来有希望会增加力量,从事有兴趣的事会有力量。学佛的人要在佛法中、禅悦里体会力量。有了力量,就能多一份心思去体谅别人。  

  凡事“如得人意,却不得我意;如得我意,却不得人意。要得人如我意,除非我如人意;人人所得如意,大家万事如意”。  

  (二)  

  我常说“无用”与“无明”两者之间,无用没有关系,无明却很严重。  

  我一生经常想到自己无用,想到我没有音乐、梵呗的素养,也没有语言专长,对财务更没有概念,就是因为自觉无用,所以要发心。每次只要有人找我做事,我就感谢对方看得起我,给我机会,在感恩、感动之余,就想到要如何才能发心报效,烦恼也因此减少。  

  所以一个有感恩心、肯发心的人,就有佛法;有了佛法,便能随遇而安,随缘生活,随心而做,随喜自在。

  ——摘录自星云法师著作《星云大师谈处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16:33 | 只看该作者
2006年云居山冬季禅七全过程实录
2019
11/15
14:59
妙法佛音禅悟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云居山禅七实录

(文字来源:云居山真如禅寺)


云居山老西禅堂正门。


禅堂墙上贴的禅七时间表。


八种该打香板的情况。


佛龛供奉着憍陈如尊者像,

梁上贴着“念佛是谁?照顾话头”,

时时提撕学人用功。


云居山禅堂悬挂的沩仰宗钟板,

沩仰板是半圆形的。

钟鸣板响,代表正法住世。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恢复禅堂以来,

几十年钟鸣板响一日未曾间断。


香板、木鱼、钟板槌、站板等每天都在无情说法,千百年来,这些“钳锤”在禅堂这个“大冶洪炉”中碰撞了无数次火花,造就了无数悟道的“真金”。


禅七“起七”仪式开始:

请监香师父,维那师父

向监香师父交香板。

每支香都有一到两名监香师父护持。


监香师父行十方礼:

发心成就大众师父道业,不循私情,

望大众师父向道上会。


佛龛前

放着象征禅宗直指心法的“直指”板,

大众八字排班

等待方丈和尚进堂起七。


方丈和尚进堂香板一指,

直指板撤下,

即立于龛前执香板说法。


方丈和尚说法毕,高举香板喊“起”!

禅七正式开始。


大众低头弯腰,

同接——“起”!


当值师父打抽解木鱼,

维那师父香板向地一卓,

大众上架房(厕所)后归位。


维那和监香师父分两头小跑

抄堂一圈至门口同时卓香板,

维那师父喊:“养息香打起精神来!”

当值师父紧跟着打钟板止静,

监值师父关门。

(止静期间,再也不能出门!)


止静,当值师父打引磬拜佛,

祈求佛菩萨、护法龙天加持大众用功。


止静坐香。

此刻静得针掉地上也听得真切!

"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河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当值师父接“慧命香”:

“大众慧命在汝一人,

汝若不顾罪归汝身”。


有师父闯静

(止静后进出禅堂扰静)

维那师父罚香板三块。


监值师父开门,

放出闯静的师父。


养息香开静,

监值师父开门,

请包子进堂。


大众盘腿坐在止单上吃包子、喝开水。

止单就是禅堂内坐香的宽凳。

相传禅七吃包子的规矩

源于雍正皇帝逼匝天慧彻祖开悟的公案。


大众出堂上架房,

监香师父打叫香催大众进堂。


吃完包子,

大步行香。


方丈和尚打警策,

警策后学一心用功;

讲开示,为后学指点迷津。

腿子痛、昏沉、求忏悔的师父

可以轻轻下单跪参。

晚六支香

方丈和尚静中打警策,

以防大众昏沉。

晚十支香后开大静,

大众上广单养息:

帐子放下,鞋子摆好。

查单。

维那师父最辛苦,

起得最早,睡得最晚,

成就大众师父用功办道。

出家人睡觉也不放逸,

以手作枕,右胁而卧,和衣而睡

“身得安稳,心无动乱”。

早上大众在广单上

把被条叠成“龙含珠”:

枕头夹在中间。

又开始了一天的用功。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

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行香。

“行亦禅,坐亦禅,

语默动静体安然。”

打站板,

大众立定,

班首师父走圈子讲开示。

止静后,

监香师父执香板监香。

“佛来佛斩,魔来魔斩”,

护持大众师父用功。

昏沉,下香板!

响亮而不伤人,

一个好香板,满堂精神抖擞,

昏沉、妄想顿歇。

开静后,

护七师父散杯子。

吃茶。

真正的“禅茶一味”是也!

护七师父收杯子。

开静后,

大众排班过堂,

监香师父持香板在两侧护持。

东张西望——挨板子!

禅七期间大众过堂

不穿海青、不披袈裟,

节省一切时间、心力用功办道。

“粥去饭来,莫把光阴遮面目;

钟鸣板响,常将生死挂心头。”

拷功。

弹指间,

克期取证的期限已到,

“念佛是谁?道一句!”

方丈和尚、众班首师父

轮流拷问、逼匝后学。

拷完功,

常住大众齐聚禅堂,

等待方丈和尚进堂解七。

方丈和尚说法毕,

手执直指板划一圆相,

卓地喊“解”!

禅七圆满结束。

大众普礼三拜,

礼谢方丈和尚、众班首、维那、

众监香、内外护七等成就禅七。

四十九天一心办道,

无暇剪指,须发皆长。

到丈室销了“生死假”,老禅和子一个个禅悦洋溢,法喜充满。“禅七”期间,摒弃一切外缘,事事简化。“禅七”开始之前,凡参加打七的人都要到方丈室告“生死假”。

告过“生死假”后,那是生也打七,死也打七,至此以后,不准出山门,不准窜寮,不准高声大语、嬉笑放逸,不准剪指剃须发,不准洗澡洗衣,不准接打电话,不准邮寄往来,不准会客,只能一心办道,

“念佛是谁”,念兹在兹,不离当下一念,期冀于桶底脱落,打失娘生鼻孔!所以,禅七结束,要“销假”。

出得禅堂,恍若隔世。

抬头,只见冰雪皑皑,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千年银杏如如不动,

一如千年前的模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2:26 | 只看该作者
梦里不知身是客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1-11 05:00:00)转载▼
标签: 大安法师 佛学 净土杂志 庐山东林寺        分类: 《净土》2018、2019年文章
梦里不知身是客

梦里不知身是客

《净土》2019年第2期    文/江一真

“把手放在胸口,感受心脏的跳动,那其实就是你的生命之钟在滴答作响。细数着余下的时刻,有一天它会停止。这是千真万确的,而你对此绝对无能为力。”

读到这样一段文字,我有一种紧迫感。而残酷的真相是,生命甚至危脆得不容你细数“余下的时刻”。

许多年前,有一天早餐后,我突然听到一阵异常急促的敲门声,开门见是楼上的Z阿姨,她惊慌失措,带着哭腔道:“赶紧!赶紧来帮我!”我随她跑上楼去,在她家的厨房看到她丈夫斜躺在灶台边,不省人事,遂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可是当医生赶到现场,就地施行心肺复苏急救之后,无奈地摇着头说:“已经没有生命体征了。”

又有一回,也是早餐后,我在厨房临窗的水池旁洗碗,看到楼下的邻居N先生从学校东大门走进校内,走到花坛边上时,他的身体忽然微晃了一下,便倒在了地上。在操场上值日的几位老师见状立刻奔过去,一位体育老师当即给他做人工呼吸,另一位老师拨打了急救电话,我也随即跑下楼去帮忙。遗憾的是,N先生被送到医院后,也没能抢救过来……

亲眼目睹身边两个生命都还不到六十岁,就这么瞬间从眼前消失了,不能不令人唏嘘。而曾在同校共事的两位同学,多年前也因病患,不满五十岁就相继离世。生命无常如是,正如佛经上说的“人命呼吸间”(《四十二章经疏钞》),只是我们对这一事实毫无警觉而已。生命危脆如是,筑基在生命体上的财富、名望、权势、地位等等,不也是如梦一般的虚幻吗?所以才说“浮生若梦”啊!

早年我曾问一位长者,人死后究竟到哪去。那时我还没学佛,对生死之事、轮回之理一无所知。长者对我说:“你现在还很年轻,死离你还很遥远。”梦里不知身是客

死亡真的离我很遥远吗?长者不晓得,当年“还很年轻”的我,已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难产的危难,一次是在一次手术时出现严重气胸。也许因为有过濒死体验吧,我对生死问题似乎也多了几分敏感,更何况周遭所见无不在警醒我:生命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脆弱,我们每天都走在生死的边缘却不自知。

我曾做过一个很凄惘的梦。我站在一幢房子的大门口,叫着一个人的名字,眼前是一幅凄恻的情景:空荡荡的房屋灯火昏昏,厅堂破旧的几桌上,两只烛台上的烛光暗淡摇曳,地上是一堆即将燃尽的故纸,凄风吹处,两三点火星忽闪忽灭,几片纸灰在堂前无助地飘旋。我仿佛明白了什么,一面哽咽地叫着,一面惊惶地找遍所有的房间,我越叫越凄然,空无一人的屋子里只留下我孤寂的回声……

我从梦中惊醒,脸上满是冰冷的泪水,心口还有隐隐的疼痛。开了灯,先生还在熟睡中。而我梦中叫着的正是他的名字。梦里不知身是客,惊起已然鬓成霜。年轻只是过往,时光遮不住暮色,尘缘飘缈,握着的手总有要分开的时刻。“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正所谓: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

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云栖法汇》)

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唯有信愿念佛,仰仗佛力,命终得大悲慈父阿弥陀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回归我们真正的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2:32 | 只看该作者
净慧长老:看破魔境,莫理它
2019
11/16
11:43
准提妙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繁(正)體字是中華文化的根

推廣恢復繁体字刻不容缓

文末有簡體版對照參考



1999年1月2日-21日

戊寅年柏林禪寺冬季禪七

淨慧長老 開示

[内容節選]

各位善知識,半個月來,大家都非常精進,這說明各位向道的心、了生死求解脫的心很切。求解脫就是要與自己多生多劫以來的煩惱戰鬥,與一切內外魔障戰鬥。在這個過程當中會有種種境界出現,有好的,也有壞的。從禪宗的立場來看,一切境界不過是心的幻化而已,若執為實有,即成魔境。修行就是與諸魔作戰,所謂生魔、死魔、病魔、老魔,乃至我們五蘊當中的五十種陰魔。

魔境一般分為兩大類,即廣義的魔境和狹義的魔境。人的一生總是在顛顛倒倒、妄想紛飛中度過。這些妄想、顛倒無一不是魔境。這是從廣義上來說的。狹義的魔境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才會發生,比如在我們修行的過程當中。因為我們修行求解脫,大自在天魔很害怕,害怕娑婆世界的眾生擺脫了他的魔掌,害怕他的魔子魔孫減少了,於是他就想方設法對修行人進行百般阻撓。這叫做外魔。內魔是我們無始以來形成的對修道解脫起障礙作用的各種心理因素。從本質上來說,它們都是幻覺,本身並不實在。一切法如夢如幻,魔境亦復如是。魔境的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候表現在聽覺方面,有時候表現在視覺方面,有時候表現在意識方面,總之使你在用功的時候坐不安、行不穩。

在聽覺方面,比如說當我們用功用到一定的時候,心裡清清淨淨的,忽然聽到念佛的聲音,誦經的聲音,乃至種種美妙的音樂,有時還可能會聽到恐怖的聲音,甚至會聽到有人告訴你什麼時候會遇到什麼障礙,你的家人現在正如何如何,再過若干年你的修行會如何如何,等等。因為這些聲音對我們的修行主要是起著干擾作用,所以是魔境。在這方面,許多信徒都有過親身體驗。有的說玉皇大帝跟他說話,有的說宇宙人跟他說話,有的說有個聲音告訴他,某某時候會發生某某事情。實際上,這都是我們八識田中的業種在翻騰,在我們的意識中現行的結果。

在視覺方面,比如說我們正安安靜靜坐在這裡,眼睛一合上,突然眼前出現種種恐怖景象,一隻老虎正向你張著口,馬上就要把你一口吃下去;一條大莽蛇正向吐著毒液,馬上就要咬你一口;乃至會出現刀山、火海、劍樹、波濤滾滾的大海;有時還可能會看到佛菩薩放光,看到羅漢坐在你面前,或看到西方三聖在向你招手。這些感覺好象是實實在在的,但是眼睛一睜開,它們就消失了。

在視覺方面還有更奇妙的,有時隔著牆能把牆外面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甚至隔著衣服能看到別人的五臟六腑如何如何。有這方面特異功能的人,別人身上有毛病,他能看得很清楚。類似這種透視功能是不是究竟的呢?應該說一點兒也不究竟,相反,它會成為修行人的一個障道因緣。在修行過程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魔境,這不足為怪。以往打七每年都有輕度著魔的人,比如有人在這裡坐得好好的,突然一下子哭起來了,晚上一個人在院子里狂喊亂叫。這樣的事今年還沒有發生。

古人講,寧可千生不悟,不可一世著魔。對於修行而言,著魔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你不開悟沒關係,你可別著魔了;著了魔,往往很難對治。這麼說,不修行是不是更好些呢?要知道,這些魔障你不修行它們也存在,只不過它們不會像現在這樣集中地反映出來罷了。那麼在修行過程中出現了魔境,該怎樣來對治它們呢?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要用緣起性空的現觀智慧來看破它們。連我們這個色殼子都是緣起性空的,何況在我這個色殼子裡面反映出來的種種魔境呢!當下識破它們其性本空,然後置之不理,不要管它,佛來不要去管他,魔來也不要去管他,聽到好的聲音你不要動心,聽到壞的聲音你也不要害怕,一切的一切都用平常心去對待。當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畢竟還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的意志非常脆弱,總感覺到自己的生命缺乏安全感,所以當這些魔境現前的時候,往往一下子就嚇蒙了,不知所措。

所以我們要在平時沒有魔境的時候,沒有種種幻覺的時候,培養自己的正見、正念,對修行中會出現魔境這一點心裡要非常清楚明白。打坐時,一定要按照要求去做,眼睛不要合上,合上了容易產生幻視。如果有了幻覺,比如眼前金光閃閃,好像看見了極樂世界一樣,這個時候,你不要起貪心,要趕快把眼睛睜開,不要理它。這是對付魔境的一個根本辦法。

古來的祖師在他們的開示中也談到一些對付魔境的方法,這些方法以口頭相傳的方式傳下來,對我們今天的人來說仍然有參考價值。比如虛雲老和尚就告訴我們,如果有魔境出現,就念《楞嚴心咒》,那是最靈驗的。眼睛睜開,手握拳頭,好像自己很有力量一樣,然後念《楞嚴心咒》,求三寶的加持,這樣就能夠化解魔境。這種方法不只是在遇到魔境的時候才使用,平時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預防內外魔的干擾。每一座我們都可以先念這個咒子,然後再入定做工夫,這樣效果會更好。

准提法门念诵音频汇总

上座的時候,也可以先念《准提咒》(它是五部密法的總持),至少念3遍,7遍更好。開始念第一遍的時候,前面的四句偈要念,從第二遍起偈子可以不念。每一座你都這樣去求加持,你會坐得非常安定的。一座下來之後,要回向。回向就是把我們修禪的功德回小向大,回自向他,使我們的心量擴大。回向的時候一般念4句偈子,可以念「眾生無邊誓願度……」,也可以念「願消三障諸煩惱……」。

最後提一下,魔境的產生,一方面,我們要正確地對待它,另一方面,它恰恰說明你在用功上有一點點進步。假使說你沒有一定的功夫,坐在那兒老是翻腿子,打妄想,或者東張西望,你想魔境出現,它還不來哩,你想看到大山大海也不可能。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根本還沒有定下來。所以有境界出現也不是隨便的。它表明你用功已經有了一點點收穫。總之,在用功的過程中,要具足正念,不要跟著幻覺走,也不要跟著感覺走。這一點非常重要。社會上流行一句歌詞,叫作:「跟著感覺走」。在修行過程當中,恰恰不能這樣做。跟著幻覺走就壞事了。跟著幻覺走就是跟著魔走,跟著魔走,就成了魔子魔孫。

简体版导读

(向上划动阅读)

各位善知识,半个月来,大家都非常精进,这说明各位向道的心、了生死求解脱的心很切。求解脱就是要与自己多生多劫以来的烦恼战斗,与一切内外魔障战斗。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种种境界出现,有好的,也有坏的。从禅宗的立场来看,一切境界都不过是心的幻化而已,若执为实有,即成魔境。修行就是与诸魔作战,所谓生魔、死魔、病魔、老魔,乃至我们五蕴当中的五十种阴魔。

魔境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广义的魔境和狭义的魔境。人的一生总是在颠颠倒倒、妄想纷飞中度过。这些妄想、颠倒无一不是魔境。这是从广义上来说的。狭义的魔境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会发生,比如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因为我们修行求解脱,大自在天魔很害怕,害怕娑婆世界的众生摆脱了他的魔掌,害怕他的魔子魔孙减少了,于是他就想方设法对修行人进行百般阻挠。这叫做外魔。内魔是我们无始以来形成的对修道解脱起障碍作用的各种心理因素。从本质上来说,它们都是幻觉,本身并不实在。一切法如梦如幻,魔境亦复如是。魔境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表现在听觉方面,有时候表现在视觉方面,有时候表现在意识方面,总之使你在用功的时候坐不安、行不稳。

在听觉方面,比如说当我们用功用到一定的时候,心里清清净净的,忽然听到念佛的声音,诵经的声音,乃至种种美妙的音乐,有时还可能会听到恐怖的声音,甚至会听到有人告诉你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障碍,你的家人现在正如何如何,再过若干年你的修行会如何如何,等等。因为这些声音对我们的修行主要是起着干扰作用,所以是魔境。在这方面,许多信徒都有过亲身体验。有的说玉皇大帝跟他说话,有的说宇宙人跟他说话,有的说有个声音告诉他,某某时候会发生某某事情。实际上,这都是我们八识田中的业种在翻腾,在我们的意识中现行的结果。

在视觉方面,比如说我们正安安静静坐在这里,眼睛一合上,突然眼前出现种种恐怖景象,一只老虎正向你张着口,马上就要把你一口吃下去;一条大莽蛇正向吐着毒液,马上就要咬你一口;乃至会出现刀山、火海、剑树、波涛滚滚的大海;有时还可能会看到佛菩萨放光,看到罗汉坐在你面前,或看到西方三圣在向你招手。这些感觉好象是实实在在的,但是眼睛一睁开,它们就消失了。在视觉方面还有更奇妙的,有时隔着墙能把墙外面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甚至隔着衣服能看到别人的五脏六腑如何如何。有这方面特异功能的人,别人身上有毛病,他能看得很清楚。类似这种透视功能是不是究竟的呢?应该说一点儿也不究竟,相反,它会成为修行人的一个障道因缘。在修行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魔境,这不足为怪。以往打七每年都有轻度着魔的人,比如有人在这里坐得好好的,突然一下子哭起来了,晚上一个人在院子里狂喊乱叫。这样的事今年还没有发生。

古人讲,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世着魔。对于修行而言,着魔可不是一件好玩的事。你不开悟没关系,你可别着魔了;着了魔,往往很难对治。这么说,不修行是不是更好些呢?要知道,这些魔障你不修行它们也存在,只不过它们不会像现在这样集中地反映出来罢了。那么在修行过程中出现了魔境,该怎样来对治它们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要用缘起性空的现观智慧来看破它们。连我们这个色壳子都是缘起性空的,何况在我这个色壳子里面反映出来的种种魔境呢!当下识破它们其性本空,然后置之不理,不要管它,佛来不要去管他,魔来也不要去管他,听到好的声音你不要动心,听到坏的声音你也不要害怕,一切的一切都用平常心去对待。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毕竟还是很困难的,因为我们的意志非常脆弱,总感觉到自己的生命缺乏安全感,所以当这些魔境现前的时候,往往一下子就吓蒙了,不知所措。所以我们要在平时没有魔境的时候,没有种种幻觉的时候,培养自己的正见、正念,对修行中会出现魔境这一点心里要非常清楚明白。打坐时,一定要按照要求去做,眼睛不要合上,合上了容易产生幻视。如果有了幻觉,比如眼前金光闪闪,好像看见了极乐世界一样,这个时候,你不要起贪心,要赶快把眼睛睁开,不要理它。这是对付魔境的一个根本办法。

古来的祖师在他们的开示中也谈到一些对付魔境的方法,这些方法以口头相传的方式传下来,对我们今天的人来说仍然有参考价值。比如虚云老和尚就告诉我们,如果有魔境出现,就念《楞严心咒》,那是最灵验的。眼睛睁开,手握拳头,好像自己很有力量一样,然后念《楞严心咒》,求三宝的加持,这样就能够化解魔境。这种方法不只是在遇到魔境的时候才使用,平时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预防内外魔的干扰。每一座我们都可以先念这个咒子,然后再入定做工夫,这样效果会更好。上座的时候,也可以先念《准提咒》(它是五部密法的总持),至少念3遍,7遍更好。开始念第一遍的时候,前面的四句偈要念,从第二遍起偈子可以不念。每一座你都这样去求加持,你会坐得非常安定的。一座下来之后,要回向。回向就是把我们修禅的功德回小向大,回自向他,使我们的心量扩大。回向的时候一般念4句偈子,可以念“众生无边誓愿度……”,也可以念“愿消三障诸烦恼……”。

最后提一下,魔境的产生,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它,另一方面,它恰恰说明你在用功上有一点点进步。假使说你没有一定的功夫,坐在那儿老是翻腿子,打妄想,或者东张西望,你想魔境出现,它还不来哩,你想看到大山大海也不可能。为什么呢?因为你的心根本还没有定下来。所以有境界出现也不是随便的。它表明你用功已经有了一点点收获。总之,在用功的过程中,要具足正念,不要跟着幻觉走,也不要跟着感觉走。这一点非常重要。社会上流行一句歌词,叫作:“跟着感觉走”。在修行过程当中,恰恰不能这样做。跟着幻觉走就坏事了。跟着幻觉走就是跟着魔走,跟着魔走,就成了魔子魔孙。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2:47 | 只看该作者
七佛之师,诸佛之母:恭迎文殊菩萨出家日!
2019
11/16
07:33
李渊回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天是农历十月二十,文殊菩萨出家日,倍感殊胜,更加感觉到文殊菩萨的慈悲和温暖,我们都用一颗善心,祈愿文殊菩萨加持大家智慧满满,提高悟性,

上学的,科科满分,上班的,事事顺利圆满,离休的,早日开悟,生病的,斩断忧愁,修行的,早证菩提。文殊菩萨是智慧的象征,我们诚心的求她,没有不满愿的。当然了,一般诸佛菩萨殊胜日,我们一般都会更加精进的念佛,念经,布施,礼拜,功德亿倍于平常,回向法界众生远离痛苦!祈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正法久住世间!

文殊菩萨既然是智慧的象征,当然有他独特的一面,文殊是从他母亲的右胁出生的,这点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出生即可张口说话,通身紫金色,一直保持着童子相,出生那天现了种种瑞相,因此也叫妙吉祥,菩萨其实久远早已成佛,国土在北方上喜世界,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为了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倒驾慈航,示现菩萨身,真是一佛出世,千佛护持啊,感恩顶礼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精心护持辅助释迦牟尼佛传法,在佛陀弘法的49年中,大乘法会,文殊都会参加,可以说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是他的出家日,让我们三称顶礼: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心咒】

嗡ōng 阿a 若ro 巴ba 扎zha 呐na 地di

【文殊菩萨心咒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所有罪障并消除,

远离众苦归圆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2:50 | 只看该作者
流转的福报,永远活着
2019
11/16
08:30
菩提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佛门当然讲福报。佛陀教授的八万四千法门,无一不是在帮助我们积累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修行和世间福报的关系,就像是烧柴火做饭的同时会产生炊烟一样,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福报,而自然会伴生福报。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希利容母

几年前,上师带几位出家师来南方,开许我供斋。第一次,在出家师们表示吃饱后,桌面上还剩余近三分之一,上师不紧不慢地要求把食物清空,自己的碗里更是不剩一片菜叶一粒米。在我们铺张浪费已经成为习惯的汉地,是很难见到这种场景的,这给我带来相当大的震撼。

上师问我是否知道什么叫福报?我有些懵。上师说:凡是从我们手上过去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福报。福报是果,因在于修。上辈子修下了善业,使得今生衣食无忧。在有福报的时候,要慢慢用省着用,因为福报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损掉。福报享完了,未来就只有受苦。假如今天我们浪费了这些吃不完的饭菜,就是在损我们的福报。末法时代,众生的福气是很微薄的,懂福、惜福才会有福。上师看着我的眼神意味深长。

秉性使然,那之前可以说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都挥霍无度,吃饭仅是其中一个参照。缺乏节制的生活已经使我的内心丧失了积淀的能力,对物欲的执著以一种无边的空洞闭塞了我的思想。今天,真想毫无保留地表达我的感激:上师这段醍醐灌顶般的开示,替我接住了多少原本会损掉的福。

这使我想起土登师父。我曾供养他一块非常精美的手表。因与我熟稔,土登师父丝毫没有掩饰对于这块表的喜爱,还说有些舍不得戴。半年后再见土登师父,手上空空。土登师父解释在和师父去偏远藏区弘法时,一位修为很好的出家人赞叹他有这块表,就送给了他。我知道土登师父的为人,他有一颗弥足珍贵的无我的心,多数情况下,他会忘记他自己。每次在汉地得到的供养,回去后基本上都分给那些没机会到汉地的出家人,以缓解他们生活上的困窘。

但是,这块表价格不菲,我笑问他怎舍得送人,他淡淡地说,能供养出家人,且出家人接受你的供养,这是积累你的福报。修行人不执著,我再把表供养他,我们两人都得福报。在有爱的情境中,它会变成使我们与众生产生深刻连接的一种恩赐。流转的福报,永远活着。土登师父那发自肺腑的纯真的笑脸看着我,一如他的人品,如此之美。

喜欢土登师父这句话:流转的福报,永远活着,在我与“我”之间,在我与一切有情众生之间。这好似一股火苗般的晨光,给我很大的启发。人生目的至少应该是比欲望高的东西,因为我们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不要永远感觉饥渴。日复一日学习如何不执著,其实是在丰盈我们的生命。作为佛弟子,我们最终的归处是到达彼岸,但是,它出现在所有的寻求与欲念都停止的时候,一个被欲望束缚的人,无法观照深刻地领悟。佛陀给予我们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第一就是“布施波罗蜜”,即以布施而度,培植我们的福报。诚如想到你明天有可能变成瞎子,你今天就会好好使用你的眼睛。

超过自然需求的财富,其无用犹如溢出的水,节俭、朴素与少欲的乐趣理应受到推崇与尊重。从某个角度来说,贫穷是财富,而财富是贫穷。但若财富广施于人,那么财富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财富。

——文章选自菩提洲网站佛子心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12:59 | 只看该作者
佛教怎么看待世界的生灭?
2019
11/16
08:05
华网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问:佛经说世界“成、住、坏、空”,当这个世界“空”了,我们要怎么办?

济群法师答:当这个世界空了之后,有情到哪里去呢?这很好办,可以移民到其它星球。

据佛经记载,世界进入坏劫期间,有情就会在这个世界慢慢消失,然后随各自业力到其它星球投生。

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有什么担心。事实上,科学家们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也在宇宙中寻找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10:33 | 只看该作者
印光法师圆寂日

印光法师,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专题内搜索
分享专题
印光法师
印光祖师传略
印光祖师传略  
师法名圣量,字印光,别署常惭愧僧,陕西郃阳县赵陈村人也。俗姓赵,父秉刚先生,举三子,师居季,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寂于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在1881年21岁时,于陕西终南山五台莲花洞寺,从道纯和尚出家。第二年,又在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法师以净土为归,受戒前,曾在湖北竹溪莲华寺充照客,晒经书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始知有念佛法门。从此法师一生自行化他,与净土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毕生致力于弘扬净土,被净土佛徒尊为中国净土宗的第十三祖。
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之贡献
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之贡献
印光法师对中国近代佛教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专弘净土,力倡念佛法门;二、发现并总结明清以来佛教衰败之根源;三、主持创办弘化社;四、兴建灵岩山寺净土宗道场;五、印光精神。印光法师一生爱国爱教,修持精严;是非分明,俭朴廉洁,坚持原则,实是求是。
略述印光法师之盛德
略述印光法师之盛德
大师盛德至多,今且举常人之力所能随学者四端,略说述之。因师之种种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举之四端,皆是至简至易,无论何人,皆可依此而学也。甲、习劳: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乙、惜福: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
印光法师联集欣赏
印光法师联集欣赏
如来广远慈悲,畅谈三藏甚深之妙典,普使众生开发菩提,销鎔惑业,荡昏迷而复常寂照,摄果觉而总作因心,直同露滴沧溟,便是汪洋大海;甄陶化育,利益难名,我辈欣逢明诲,敢不卒年矻矻依教修行,彻底穷源,饮兹一味,自此罄空后际,导怨亲以共出畏途,用冀仰酬夫佛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8 12:06 | 只看该作者
虔修净业 念佛而逝
2019
11/18
11:30
蜀中净土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编者按

即日起,蜀中净土微信平台,陆续为大家推出《释门法戒录》。该书1937年由湖南郭涵斋居士编辑,印光老法师作序。全书分别从《高僧传》、《缁门崇行录》、《法苑珠林》、《太平广记》、《佛祖统记》、《净土圣贤录》、《竹窗三笔》等数十种书中,择要摘录古今比丘、比丘尼中有代表性的传记,包括正反两方面内容,以供后世人效法或警戒。

因原书皆为文言,深奥难懂,不易阅读学习,有鉴于此,四川张妙首居士(昌臻老法师出家前的俗名)发心将它译成语体文。其译笔流畅,通俗易懂,对弘化教法作用深广,功德无量!

虔修净业

念佛而逝

(明 祩锦尼)

明朝比丘尼祩锦,号太素,俗姓汤,杭州人,即莲池大师的夫人。大师出家时,她才十九岁,别人劝她阻止大师,她说:“我经常听他讲生死事大,如果阻挡他,就是误了他,不能这样做。”她到四十七时,也出家受具足戒,戒行很谨严,虔心修净业。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得病,临终时对身边的人说:“经书说,十念可以往生,快扶我起来!”起来端坐念佛而逝,年六十七。

(出《孝义庵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15:27 | 只看该作者
圣严法师:放下关卡举重若轻
2019年11月19日 14:19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摄影:海朝)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摄影:海朝)
  人生的关卡,可大可小。善于处理的人,举重若轻;不善于处理的人,举轻若重。

  所谓善于处理,就是能够掌握当前所遇到的难题、关卡,了解它的严重性究竟到了什么程度?这难题、关卡涵盖了金钱的损失、名誉的损失、事业的损失、健康的损失,还有生命的损失等。

  在这几种损失当中,最要紧的是生命的损失。什么都可以损失,就是生命不能损失,其次是健康。健康要保养,金钱则是身外之物,事业可以东山再起,名誉则有客观的及主观的感受。

  从单独的、客观的角度来讲,被人毁谤好像是名誉受到了损害。若由主观的立场来看,表面上名誉好像受损,实质上根本没有丝毫损失。俗话说:‘平时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如果确实不是如流言所说一般,真金是不怕火炼的。纵使闹得满城风雨,你的心依然稳若泰山,如如不动。在此情形之下,名誉受损,于你何干?不过,如果能够处理,让名誉不受害,当然还是最好。

  人生的起落是成功的经验

  而事业的起落,就像海里的浪涛。如果事业没有起落,就会缺少挑战性,让人失去警觉心。事业一帆风顺,没有任何令人惊喜或惊险的情形发生,那并不表示成功。真正的成功是在于经验的累积,以及丰富的人生阅历,因此,深谙人情,通达事理,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些人生的起起落落都可以把它当成是成功的经验,不要把它当作失败来看待。在人生的过程之中,关关相接,卡卡相连,端赖你如何处理它?如果不会处理,芝麻绿豆的小事都会令你吓破胆。譬如一片树叶掉下来,就担心头会不会被树叶砸破了;一只麻雀飞过去,就深怕麻雀拉一堆屎在头上,不能见人。假使天天担心这、担心那,我们这条命准活不长。关卡有大、有小,小的关卡根本不用在乎,不必理它。要能够禁得起风吹日晒雨淋,才能彰显出生命的韧度来。

  该做的事照常做

  为了一件小事,夜以继日地伤脑筋或挖空心思地设法突破、解套,那是非常痛苦的事。在我一生之中,也常常遇到难关,而且是相当地多。有的难关甚至会要了你的性命。但是真正要你命的时候,任凭你用尽了方法、使尽了力气也逃不掉。既然逃不掉,担心又何用?能躲得掉的,就要想办法,不必担心;小心处理,不必紧张,这是我的首要原则。

  其次,不能因为面临关卡,而损伤到健康。健康要保持,不能总是为这桩事在烦心。平日的生活作息要正常,应该要做、应该要处理的事,都要照常,当然,这桩大事也要尽速处理。但是老想着它、惦着它、担忧着它,过不了多久就会头发发白、神经耗弱,更严重的是,很有可能会衍生成精神疾病。

  为了保持健康,不管是小关卡、大关卡横在面前,首先要保持平稳的情绪,然后面对它、接受它,接着处理它、放下它。要知道,健康没有了,性命也跟着没有了。

  难关出现了,不要跟它硬拚。不要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傻事;能有瓦全的局面也不是什么坏事,如果玉碎了,就真的没有任何机会了,这不是茍且偷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想法,是非常愚蠢的。就好像本来没有人要你的命,或者是想要你的命要不到,结果你却自己把命送给他,这实在太傻了。

  我们一定要平心静气来处理麻烦事。假如有人在你面前,威胁你的生命,这时候绝对不能慌张。愈慌张,就愈危险。我常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兜个圈子还是解决了,何必那么痛苦?

  求助要找对人

  我有一次遇到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有一个人天天不断地打电话给我、亲自来找我,甚至用武力威逼我。不过我照样处理每天要处理的事,虽然问题还是搁在那里,犹如芒刺在背上、有沙子在眼里。

  背上有芒刺不能拿掉是满痛苦的事,但是饭还是要吃,觉还是要睡,要做的事还是要做。如何拿掉芒刺,光在那儿想是没有用的,得赶紧设法找人帮忙才行。

  可是,漫无目标地找人帮忙也有问题,可能反而会手忙脚乱。找对人帮忙是非常重要的。找对人,芒刺可拔掉;找错人,不但芒刺拔不掉,或许还会愈陷愈深。

  记得我在美国的东初禅寺,有一位义工来替我们做水泥工,一不小心,一粒沙子掉进他的眼睛里去了。他心想揉一揉眼睛,沙子就会和着泪水跑出来,岂知沙子没出来,反倒愈嵌愈深。

  我知道后赶紧吩咐旁边的人送他去看眼科医生,眼科医生一下子就处理掉了。本来所有的人都慌成一团,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办?听了我的意见之后,送他到眼科医生那儿,不到两分钟就处理好了。

  所以凡事先不要着急,找对了人,用对了方法,一定可以安然过关的。

  (来源:法鼓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15:34 | 只看该作者
如瑞法师:心闲才是真正闲
2019年11月18日 14:00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2人参与) 收藏本文     
心闲是说,不要随着自己的妄想心而去。(图片来源:如瑞法师微博)心闲是说,不要随着自己的妄想心而去。(图片来源:如瑞法师微博)
  文/如瑞法师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息灭贪嗔痴。佛立了戒定慧三学,给予了我们方法来息灭贪嗔痴,因此学到的,都是要来学以致用的。

  想一想,我们的人生好像时间很长,但如果不好好地珍惜,一晃十年,一晃二十年,一晃一生很快也会过去。修行人要慢慢把心静下来,就像莲池大师所说,如果能真正地生起来向往极乐的心,心在极乐当中,虽处于世俗,也会别有一番内心的宁静和法喜。

  因此,我们学久的人就会理解,你的心到哪里,你将来一定会到哪里。地狱、饿鬼、畜生没有离开我们的一念心,成佛作祖也没有离开我们的一念心,所以不要追名逐利,贪名贪利、贪饮食睡眠等。如果去贪著,只要你生了着,相应地就一定会有苦的。

  为什么古人会说“偷得浮生半日闲”呢?真正让我们这个心闲下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身闲很好做,不过对于在家人不容易,我们出家人容易。但心闲是说,不要随着自己的妄想心而去。而念念把它拨正到道念上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希望大家共同来努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15:37 | 只看该作者
躲不过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1-17 10:23:04)转载▼
标签: 博文、摄影释量辱 原创 寺院.出家人 佛学        分类: 70后僧尼微日记.原创
躲不过,就必须堪的破,世间事皆为道用
爱…你念佛,怨…你念佛,恨…你念佛,
念起即念佛,你如何不能成佛,不成不行的……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天马行空的你,是明白心本是了无牵挂,
有爱故生伤,因缘在何方,修得净土,菩提青莲,人生不枉
很迷茫娑婆世界,坐云端看水东流
看风景的人,天外天仙外仙
绕一圈又一圈,尘世凡间,只是执念之间。
来不愿,去不愿,业力牵引,太难
前路漫漫花落池边,一念之间,来了走了,经过了人间,你不出离,就有重新画个圆。
不求出离,轮回六道,业力牵引,来时去哪,你说了不算,
做佛事成佛,
做恶事,哼,地狱备案了,业风吹,你碎成尘,再聚在散,踩个脚都疼,地狱的苦,你可以想想。
做个磨道里的瞎驴,你可情愿?
空空空,业果不空,你得真明白……躲不过
佛性是什么,你都不知道,你如何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9 15:40 | 只看该作者
刘禹锡的诗与禅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1-14 15:19:19)转载▼
标签: 中唐诗歌 禅宗思想 华言去欲        分类: 佛教文艺


刘禹锡的诗与禅
刘禹锡是我国中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仅有的几位唯物主义思想家之一。但是,他的诗歌与佛教特别是禅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图探索刘禹锡诗歌中禅宗思想的具体体现,以及刘禹锡援禅论诗的诗论观。



  一.刘禹锡诗歌中的禅宗思想

  刘禹锡禅宗思想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当中,体现了他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和运用。刘禹锡《赠别君素上人》序中说道“晚读佛书见大雄念物之普,级宝山而梯之。高揭慧火,巧融恶见,广疏便门,旁束邪经。其所证入,如舟溯川,未始念于前而日远矣。”又言“不知予者诮予困而后援佛,谓道有二焉。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类似的说法还有“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卷二十四,《谢寺双桧扬州法云寺谢镇西宅,古桧存焉》)“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卷二十一,《偶作二首》)刘禹锡所言“困”,盖指自己贬谪的一段经历。据《旧唐书》记载,永贞元年九月,以“王丕、王叔文、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政治革新集团最终垮台。时为屯田员外郎的刘禹锡被贬连州。十月,再贬朗州。

  宪宗还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这段贬谪生涯持续了十年。《旧唐书刘禹锡传》记载: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以其母老迈,改贬连州。据《刘禹锡评传》记载,这次离京又经历了十余年,大和元年返回洛阳,此时的刘禹锡已经五十六岁。刘禹锡不承认自己是因困而援佛,并明确指出“夫悟不因人,在心而已”,这正是禅宗“心论”思想的精髓。南宗北宗都讲“悟”,只是有南顿北渐之别。

刘禹锡的诗与禅
刘禹锡生活的时代,正是马祖系兴盛之时,马祖门下的著名弟子有:大珠慧海、西堂智藏、盐官齐安、鹅湖大义、章敬怀晖、百丈怀海等。他们把马祖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道不在修”、“平常心是道”等思想传遍各地,使这些思想深入人心,特别对文人士大夫造成很大的影响。“它把佛教的心性论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处世态度结合起来。”同时处理了出世和入世的问题。“信知其味而不能形于言以闻于耳也”也正是禅宗不立文字,要不断讲“悟”的道理,禅宗的“棒喝”、“磨砖”等做法都是在“开悟”弟子。“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1)刘禹锡的许多诗歌中都有关于“无”、“性空”、“心”论的思考。季羡林先生所言“禅宗的思想基础是大乘空宗。因此悟空对中国禅僧和禅学诗人,是至关重要的。”如:

  众音徒起灭,心在净中观。卷二十二,《宿诚禅师山房题赠二首》

  静见玄关启,歆然初心会。卷二十三,《谒枉山》

  传灯已悟无为理,濡露犹怀罔极情。卷二十九《送僧元东游》

  方便无非教,经行不废禅。卷二十九《送如智法师游辰州兼寄许评事》

  类似的思想也出现在马祖的表述中。马祖援引《楞伽经》“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并有“知色空故,生即不生”、“性体本空”的开示。(《祖堂集》卷十四,《马祖传》)刘禹锡的“心在净中观”,也正是马祖所言“道不用修但莫污染”。(《祖堂集》卷二十八,《马祖语录》)

  (2)刘禹锡也有很多诗歌看似无禅实则禅味浓厚、禅趣盎然。明代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评价刘禹锡诗歌“一往深情,寄言无限,随物感兴,往往调笑而成。”宋代吴可《藏海诗话》言:刘禹锡柳子厚小诗极妙。如: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卷二十二《昼居池上亭独吟》

  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卷二十四《尉迟郎中见示自南迁牵复却至洛城东旧居之作因以和之》

  坛边松在鹤巢空,白鹿闲行旧径中。

  手植红桃千树发,满山无主任春风。卷二十六《伤桃源薛道士(一作尊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卷二十六《秋词二首》

  “湖满景方霁,野香春未阑。”

  

刘禹锡的诗与禅
  二.刘禹锡以禅论诗

刘禹锡的诗论都零散分布各类题材的作品中,比较集中论述的是《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和《董氏武陵集纪》。他援禅论诗,许多诗论思想都是来源于禅宗。《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中说 “梵言沙门,犹华言去欲也。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乎词。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故自近古而降,释子以诗名闻于世者相踵焉。因定而得境,故倏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信禅林之萼,而诫河之珠玑耳。”

  “词妙而深者,必依于声律”,何为“词妙而深”,即在《董氏武陵集序》中所谓的“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这样的诗歌,必然是声律明快,读来有滋有味。没有韵味的诗歌也就不可称“妙”了。诗歌的“妙”还表现在“丽”,就是刘禹锡所说的“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就是曹丕提出的“诗赋欲丽”,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这种“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辞藻的华丽,而是诗歌表现出的一种超凡脱俗的美。《董氏武陵集序》“一旦得董生之词,杳如搏翠屏,浮层澜,视听所遇,非风尘间物。”这里强调的正是“不俗”的特点。刘禹锡对“词妙而深”看的很重要,《历代诗话》就有这样一则记载:

  洛中白二十二居易苦好余《秋水咏》云:“东屯沧海阔,南洞庭宽。”余自知不及韦苏州:“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当过洞庭,思杜员外落句云:“年去年来洞庭上,白愁杀白头人。”鄙夫之言,有愧于杜公也。

  诗歌“妙而深”则生“境”,即所谓“因定而得境,故倏然以清”,《望赋》也说“邈不语兮临风,境自外兮感从中。”境生则诗歌中饱含大千世界的“物”和诗人最真挚的“情”就表露了出来。也就是陆机所言“情而弥鲜,物昭而互进。”这种境生的过程实则是文学审美的过程。从诗歌中复原诗人写诗之前摆在诗人面前的实境以及诗人当时所怀有的某种心情。这也是王昌龄所提到的“物境”以及“情境”产生的过程。这种体悟和审美的过程,即是万境入心,万境出心的过程,离开“心”是不可能完成的。这正是禅宗“明镜照像”镜喻“心”,而像喻“万法”。

刘禹锡的诗与禅
  小结

  刘禹锡对禅宗思想的吸收和运用主要表现在自己的诗歌创作当中。一方面,其内容涉及到禅宗以及与禅僧的友好交往;另一方面,诗歌表现出禅宗的“空”、“无”、“心”论等思想。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刘禹锡援禅论诗,提出“华言去欲”、“ 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慧而遣词,粹然以丽”、“词妙而深,必依声律”、“定而得境,倏然以清”、“境生于象外”等重要的具有禅意的诗论思想。

                                                                             人中白莲博客 编辑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2 01:10 , Processed in 0.04644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