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698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22:10 | 只看该作者
【感恩】石门素疏+365
2018年已过340天  精勤勿放逸!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石门素疏】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今日业绩】20181206课堂笔记365页。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
【评分标准】合格123良好234优秀345。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1013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石门素疏】【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176,832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8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3:49 | 只看该作者
虚云老和尚:时时勤拂拭2018年12月07日 10:19  禅林网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
  论到此事,本无可言说。盖有觉有照,属于生死;无觉无照,落于空亡。修心之法,全在当人妙悟,不可以语言文字出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不能吐露于人。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故世尊说法四十九年,亦云未说一字。宗门下开口便呵,动手就打,亦演斯妙义耳。

  至于话头、话尾,若真用功人,有何先后头尾,本自如如。若初心用功,不得不从话尾追究耳。盖末法众生,障深慧浅,不从参话尾入手,难达话头;不从有心处用功,难证无心。

  故黄梅五祖虽极许六祖之“本来无一物”偈,仍盛称秀祖之“时时勤拂拭”偈者,六祖之偈虽佳,然只合上上利根人,此种人旷劫难遇。若一知半解者执之,反堕空亡,究不若秀祖之脚踏实地,人人皆可依之修持也。办道之人,不知佛法,固不可能,但知得太多,不会消化,又每被佛法胀死。欲深入禅定者,先要把知见铲除。憨山祖师云:“依他作解,塞自悟门。如今做功夫,先要铲去知解,的的只在一念上做。谛信自心本来干干净净,寸丝不挂,圆圆明明,充满法界。本无身心世界,亦无妄想情爱。即此一念,本自无生。……如此做功夫,稍近真实”。尚希亮察。专复,并候慧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3: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8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4:07 | 只看该作者
老梦到拜菩萨是什么原因
2018年12月06日 14:58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8人参与) 收藏本文     
老梦到拜菩萨是什么原因?老梦到拜菩萨是什么原因?
  网友问:您好,我想请问老师,老梦到在寺庙或者梦到拜菩萨是什么原因。是不是该去庙里礼佛?但是每当我去寺庙求拜时,确很容易伤心想要哭。尤其是跪拜的时候。若是有缘,望能解答。

  昌善法师回:

  《大毗婆沙论》卷三十七谓由五缘立五种梦:

  “五缘见所梦事,

  (一)由他引,谓若诸天、诸仙、神鬼、咒术、药草、亲胜所念及诸圣贤所引,故梦。

  (二)由曾更,谓先见闻觉知是事,或曾串习种种事业,今便梦见。

  (三)由当有,谓若将有吉、不吉事法、尔梦中先见其相。

  (四)由分别,谓若思惟、希求、疑虑,即便梦见。

  (五)由诸病,谓若诸大不调适时,便随所增梦见彼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8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4:10 | 只看该作者
禅者的风采禅诗白云庵
2018年12月07日 11:04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禅者的风采,禅诗《白云庵》禅者的风采,禅诗《白云庵》
  白云庵

  宋·元照

  道人倦逢迎,结庵在岩穴。静爱山头云,空蒙如积雪。

  随风亦卷舒,触石更明灭。却忆古人诗,只可自怡悦。

  [作者简介]

  元照(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字湛然,号安忍子。浙江余杭人。1081年前后住灵芝寺,赐谥大智律师。

  [赏析]

  这是一首格调清新、意趣高致的白描诗。

  全诗着力描写白云,自然而然地将斋庵的虚灵烘托而出。首句写白云庵结庵的因缘与白云庵的所在。一句“道人倦逢迎”,将一个看破红尘、清心寡欲的道者之心全然道破。颔联与颈联极力描摹白云的静美、空蒙、舒卷与明灭,表现自然的神妙与造化,道出白云的灵性与变幻。尾联直抒胸臆,借用梁代陶弘景的“山中何所有?岭上有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一诗中的“只可自怡悦”句,表现诗人怡悦自得的心境。至此,则诗中着力描写白云之美的用意已历历彰明。

  表现云庵的诗句在禅诗中可谓俯首皆可拾。下面试举数例,以一阅禅者的风采:

  宋僧显万的《庵中自题》是一首巧用拟人手法的妙诗,广为时人传诵:“万松岭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三更云去作行雨,回头方羡老僧闲。”一句“老僧半间云半间”,将云视做至友,其拟人之笔可谓精绝;而一句“回头方羡老僧闲”,则将僧人的安闲意趣擎举而出。

  志芝的白描之作《千峰顶上》为:“千峰顶上一间屋,老僧半间云半间。晚夜云随风雨去,到头不似老僧闲。”大有异趣同工之妙。

  南宋诗僧仲皎的《归云亭》,则写得清丽灵动:“一丛飞出岫,舒卷意何长。作雨遍天下,乘风归帝乡。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缥缈来空碧,吟边带夕阳。”好一个“无心怜洒落,到处自清凉”,天衣无缝地将佛禅之意纳入自然景物之中,可谓难得的玑璧之作。

  元僧原妙的《云庵》,则表现了一位山人爱云候云的自适心态:“或淡或浓施雨去,半舒半卷逆风来。为怜途路无栖泊,却把柴扉永夜开。”其“或淡或浓”与“半舒半卷”句,辞采斐然;而永夜等候,又深蕴禅理。至于明人周权《山中云》中的佳句“空山有白云,雅与高人约”,则将白云高雅的风致毕现得一览无余。

  清诗人殷如梅之《宿中白云》诗,将一位隐逸高士的幽闲风采作了诗意的点染:“布衾纸帐夜初寒,禅室幽闲梦亦安。不听松风床下响,那知身在白云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8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5:05 | 只看该作者
你知道是谁偷走了你的功德吗?
2018
12/07
09:31
法界精进佛子共修道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顶礼一切传承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了天边无际的如母有情都能够获得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佛果,请大家一起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加持咒:嗡 桑巴ra 桑巴ra 波玛纳萨ra 玛哈藏巴巴吽 啪德所哈


广钦老和尚

当我们论说他人是非时,不是他非我是的事实,而是我们的耳根、眼根在纳受、分别外物,是自家贼在劫功德财。

我们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门头,别让它在声色上追逐,这样,烦恼就进不了门,时时紧闭六根,耳装聋,听若无闻,眼装瞎,视若无睹,鼻不拣香臭,口不挑精粗,耳不贪美言,眼不贪境界,自锁家门(即锁自家六根门头)。

专意念佛、拜佛、看经、静坐,打劄自身的功夫,哪里还有闲情对外攀缘?


回向偈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8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5:08 | 只看该作者
主持人王冠:寻求身心轻安的路上有它陪伴
2018
12/07
08:30
菩提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文:王冠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如何达到自身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平衡?

想起:人民日报曾刊登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达9千万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这些人当中不乏我们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们身价不菲,为什么?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或许正如作者希阿荣博堪布所说,我们的心就像杂草丛生的坚硬荒地无法长出像样的庄稼,只有细细耕耘,方能成为良田。

是时候停下来思考了,是时候养护我们的心灵了。或许有天,你能主导你的内心,或许有天,你弄清楚自己是怎么一回事,世界又是怎么一回事,也就不会在缺憾中寻求完美了。

《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文字如温泉滋养心田,娓娓道来,为我们成长铺路。调柔内心大概是降服烦恼的最佳方法。或许你还在烦恼中孤独地抗衡,那么你试试翻开这本书,让它作为你的友伴,陪伴你挑战各种困难,走在身心轻安的路上。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8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5:11 | 只看该作者
去寺院拜佛是好事,但千万别忘了这些规矩!
2018
12/07
09:36
腾讯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14

文/续祥法师

最近有个腾讯有个综艺节目叫《向往的生活》,其实相信去过寺院的善男信女都会很向往寺院的清净的生活:冬参夏学,晴耕雨读,日常青灯黄卷听法参禅,偶尔做点写写画画的无益之事,消遣这有涯之生,想想就心驰神往······当家中烦心事太多,工作压力太大时,寺院简直就是触手可及的理想国啊。

而作为一个在寺院生活了十年的人,我只想说你想的太美了,如果只是要一个世外桃源的幻想对象做心里寄托,这篇文章你可以不用看,毕竟“不存在的苹果才是最完美的苹果”,人的幻想一旦落了地,总会立刻一地鸡毛。

而如果真的想在寺院住几天感受一下,那就要搞清楚一些事情:

首先寺院的生活其实很累的,起码身体上的疲劳并不会比在家人少,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多,说的就是这种生活。而且愿意接受普通香客住宿的寺院一般都是缺劳力的小寺院·········

其次,寺院也不是想住就能随便住的,如果是没有皈依、受戒,甚至没有佛教信仰的“社会人”,抱着放松休假的态度想去寺院住,肯定是会吃瘪的。

再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正确的态度才能让自己在寺院的生活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南山律在家备览》云:事钞云:凡入寺之行,与俗人作入道之缘。建立寺者,开净土之因。供养僧者,为出离之轶也。

这段话很好的说明了我们建寺、入寺、供僧的意义。


寺院的建立是为了在这个众苦逼煎热恼无比的娑婆秽土之中,建立一个给予人们内心清凉、安隐,能够在这里修行的“净土”。

寺院的别名:“伽蓝”,意译过来就是“清凉地”,寺院因为有三宝的威德摄受,故能化解人们心中的焦虑与热恼。好似“大火聚中 青莲花开”,故名“开净土之因”。

而人们进入寺院,则是为了与佛法结善缘,开发自己的善根。《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如果是为了消遣观光,那就大可不必去寺院。”

寺院不是景点,更不是高级会所,是善男信女们熄灭热恼的清凉地,是植众德本的大福田,更是熏习善法的旃檀林。

人们的之所以会心烦、会痛苦,除了被名利缠缚,为生计奔波,陷爱染淤泥,更是因为无明。

世俗的种种“消遣”只是暂时通过刺激感和新鲜感麻痹人们对痛苦的感知,并不能真的解决问题,只有来到寺院礼拜三宝、听闻正法、如说修行,才能让自己被无明缠缚的心得到解脱,所以说“与俗人作入道之缘。”

亲近僧人是因为僧人佛法的传承者,也是三宝之中唯一能与人们互动的一“宝”,更是善男信女的“福田”,人们供养和亲近僧人可以培集福慧,让自己有资粮出离三界火宅,跨度茫茫苦海,得到解脱,这就是“出离之轶”。

(轶即是辙,车所从之道也,这里就是比喻修行出离的路径)

明白了这些,你就会放弃自己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目的,接下来我们再来聊聊住寺院的好处以及注意事项。


住寺院的好处除了上文提过的培福修慧更容易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寺院有清净的环境和清净的熏习。正所谓:“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

主观的心与客观的境是相因相成互为因果的的关系,而我们凡夫因为心力羸弱,更多情况下都是“心随境转”的,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环境对我们有“熏习”的作用。

熏,是如露重熏衣,香气袭人。人在兰麝之室呆久了,自然遍体生香;

习,好比是幼鸟鼓动着翅膀不断练习着飞,久之成自然后振翅即起,不假思维。

熏习的作用方式很像练习,都是通过不断地重复给人以某种塑造。但和练习不同的是:熏习的过程往往是无意识进行的,所以它给人的影响自然而然又无可抗拒。


《大智度论》中有个故事:

一位国王,是个虔诚的优婆塞,他问佛陀:“我常需要处理政务,有时甚至不得不领兵打仗。这种时候,我的心就会很散乱。如果我在临命终时,心也散乱,没有专注在念佛上,能不能到好的地方去呢?是否会投生到恶处?”

佛对他说:“不要担心,如果平时有强大的善业熏习力量,你一定能生到好的地方去。”

佛说了一个比喻:有一棵树,它以向东边倾斜的姿势生长,这样一直向东长,就形成了倾向性。那么,等到把这棵树砍倒的时候,无论从哪里砍,怎么砍,它一定是向东倒下的。

——除了熏习善业能让我们往生善处之外,佛陀的这个比喻还告诉我们:当我们熏习不善业熏出了强大惯性的时候,也可能是在给自己造成一些定业,因此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清净的环境会带来清净的熏习;清净的熏习会带来清净的心相续;心净佛土净,一旦念念之间都是清净的相续,则任何对境都是清净的,都能带来清净的相续。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转一圈有一圈的境界,转一圈有一圈的欢喜。

宋代慧洪大师曾有一首著名的偈语:“道人何故,淫房酒肆;我自调心,非干汝事。”说的就是心相续清净之后的果地风光。

境不自境因心故境,一旦清净的心相续建立起来,自然一切都可以往道上会。所谓“心平何劳持戒”说的就是这个状态,祖师大德不是不持戒,而是持的“不持而持”之道共戒,一旦见道,自然“戒与道俱发”。

而在这之前,处于因地的我们先要找一个相对清净的环境培福修慧,训练出清净的相续,在这之前先别谈“心净佛土净”,那是倒果为因,以凡情滥胜解。

住寺院的注意事项客观来说,主要就是那些墙上大写加粗的丛林规矩,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丛林规矩只能吓唬吓唬刚入寺的人,庙里呆久了慢慢也就百无禁忌,进化成所谓的“庙油子”,身段灵活的穿梭在各种规矩之间,但这样子住寺院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就要求我们在三个方面多多要却求自己,即:身、语、意三业。

首先身子骨一定要勤快。寺院的饭菜虽然好吃,但却不好消化,无论你受用的是信财也好,亡财也罢,归根结底都会消自己的福报,如果再懒惰、放逸,不听招呼,整日无所事事,福报消耗的是很快的。

(信财是指施主以信心敬施之财,信士所供养的任何财物,都称信财,除为亡人超度之财外,彼名亡财。)

其次要少说话。我们日常说的那么多话,但是真正有效率有必要的话却没几句。多半都是散心杂话、闲言碎语、浮言靡语、妄言绮语,看似是打发了无聊,实则是纵容烦恼引来了更多无聊。

既然为了清净去寺院,还是相见无杂言, 互勉念佛声吧。

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非常熟悉了,称呼出家人业一定要用敬语,切勿直呼姓名,哪怕是沙弥,也要礼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

宁以利剑截断其舌,不以恶言、粗语墮三恶趣——《增一阿含经》

再者就要致力于持续的觉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数息观、不净观、无常观都可以尝试。


佛教认为三业之中,意业为最,因为意业可以动身发语。

曾经有一个认为身业为最的尼楗子外道,认为佛陀说意业为最是错的,让自己的弟子优波离和佛陀辩论,结果优波离被佛陀辩驳的哑口无言,心悦诚服改信佛法,尼气的楗子外道吐血病逝。

身业口业稍加努力便可清净,唯独意业不仅是三业之中最重的业,而且是我们造得最多的业。

《地藏经》讲:“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而且身业语业虽然难以掩藏,却较为容易消弭,意业则不然,一个恶念可以不表露出来,不让别人知道,但自己的心却无从躲过扭曲和热恼。

现代人流行断舍离,有朋友就问:佛制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蓄财务,是不是也是在教导断舍离?

我说佛教的确有断舍离的精神,但最能体现的不是这些外相,而是种种祛除妄念的禅观作意。换而言之,上乘的断舍离对象是贪嗔痴,而非人事物。

三业之中意业为最,意业上的贪嗔痴清净了,自然也就没必要积攒太多的“劳什子”,所以才会有“上等行者一个包,中等行者一肩挑”的说法。

但并不是因为断舍离外物,所以清净,而是心地清净后,不需要不必要的负担。看不清这其中的因果关系,只在一些外相上下功夫,就是肤浅的下乘断舍离了。


其实管好身口意不仅是住寺院的注意事项,更是修行入道的不二法门。

把身口意摄受好,不仅能不触恼别人和大家更好的合和共住,还更容易获得清净的相续。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身心的收摄回到家中后虽然不易保持,但也正因如此更要努力用功。

乃至一切处,一切时,皆致力于陶镕身心,炼磨身心,收摄身心,使其形骸不得放浪,心念不再纵恣。进而再努力闻思,努力修行,久而久之,内心相续自然清净。

心净佛土净,也就没必要继续猫在寺院吃斋饭了。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8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5:29 | 只看该作者
要成佛,必先行菩萨道,行了菩萨道,必定会成佛
2018
12/07
09:39
南海普陀山佛教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我们通常都可听到“菩萨”的称号,乃至也可以将“菩萨”二字作为恭维他人的美誉。所以,菩萨一词对于一般人的印象,既是崇高伟大的,也是平易近人的,既是神圣莫测的,也是简单普通的。其实,能够真正了解菩萨的层次及其境界的人,并不太多,尤其是从未听过佛法的人们,认为凡是泥塑木雕或石刻彩画的一切神像鬼像,都是叫做菩萨,那更是属于莫知所以的观念了。

菩萨,原是印度梵文bodhisattva 的音译,全译是“菩提萨埵”,意译是“觉有情”,觉是觉悟、觉了、觉知、觉见的意思;有情是众生,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意思;也是众多生命的意思。但是,众缘和合的众多生命之中,有的是有情爱及情性的动物,有的是没有情爱及情性的植物乃至矿物等等,此处所说的众生,是指有情爱及有情性的生命,所以称为有情。将“觉有情”三个字的两个单语组合起来,含有两重的四层意思:一重是发心上求无上觉(佛)道的有情众生,并也发心启化一切有情众生皆得无上觉(佛)道;一重是自己已经悟见了觉(佛)的本性,同时也要使得一切众生都能悟见各自本具的觉(佛)性。合拢来说,便是上求佛道以自觉,下化众生以觉他,这就是“菩萨”的意思。

我们信佛学佛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自己也成为佛。但是佛的境界,是至高无上,至妙至好,至大至刚,至圆至明,至实至真的;成佛之道的行程,也是非常艰巨而且遥远的。一个人从最初开始信佛学佛,要经三祇百劫的时间过程,才能达到成佛的目的。世间没有廉价的珍宝,越是希有难得的东西,越是价值高贵;成佛也是一样,佛虽是难成的,终究是能成的,不过应该付出努力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行或菩萨道。不断地洗刷自己从无始以来就沾污了自觉性(佛)体的烦恼无明,也不断地帮助他人(众生)洗刷从无始以来就沾污了自性觉(佛)体的烦恼无明;自己洗刷烦恼无明,可以增长智慧,用以自照,也用以照人,协助他人洗刷烦恼无明,可以增长自己的福德,用以自利,也用以利人,这就是智慧与福德双修双成的菩萨之道,也就是逐段前进逐层向上的成佛之道。

菩萨,是由于实践了成佛之道而得名;成佛,是由于实践了菩萨之行而得果;菩萨道是成佛的正因,成佛是菩萨的道的结果;要成佛,必先行菩萨道,行了菩萨道,必定会成佛。


文 / 圣严法师图 / 寂戒 编辑 / 果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5:50 | 只看该作者
当我们关注一切众生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痛苦就会减少
2018
12/07
10:01
一乘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

醍醐一滴





——《法华经》十二句缔造幸福圆满人生


点 击 音 频 收 听

为什么要哀愍一切?

如果别人做了任何伤害我们的事,我们不但不能够起嗔恚心,还要对他们生起哀愍、慈悲之心;因为伤害我们的人比我们更可怜。作恶的人其实是被自己过去恶业所逼迫,他被业力逼迫的时候,是没有自由的,他无法控制自己去伤害别人,去种下这个痛苦的因,所以这些恶劣的众生其实更加值得我们去悲愍。这里要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最后一句《法华经》的教言就是“哀愍一切”。

在阿格旺波尊者的自传里曾经有个故事,讲的是他的上师纽西龙多在竹庆寺的时候,有一次僧众们看到猎人打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猎人非常可恨,觉得被打死的獐子等动物非常可怜。这时纽西龙多仁波切就说:“你们的慈悲心都发颠倒了,这个被打死的动物其实不是最可怜的,因为它过去的果报成熟了,果报成熟以后,它的业债就还掉了。而这个猎人才是最可怜的,他现在种下痛苦的因,未来会在地狱里面受无量的苦,还要还五百世的命债。”


给出伤害的人才是最可怜的,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搞明白的。很多人以为,受伤害的最可怜。如果我们被别人伤害了,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好可怜、好痛苦,就会抱怨别人为什么对自己不好。其实如果别人对我们不好,那是我们过去负面的种子在转化消失,债因此就还清了,其实不是坏事。但是伤害我们的人,未来生生世世中将因此遭受加倍的伤害。因小果大,未来他受到的伤害要比我们今天受到的多得多,所以伤害别人的人才是最可怜的。当然,如果我们面对负面种子成熟时没有安忍而去伤害他人,那我们也是最可怜的人。


曾经有一个同学来问我:“善良的人,我们要慈悲他,这个我能理解,为什么恶人我们也要慈悲他?”

我就给他举一个例子:“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非常乖,非常听话,非常有智慧,在社会上非常成功,一切都很顺利;另外一个孩子脑子有毛病,每天不能控制自己,到处做坏事。如果你是他们的父母亲,你会对哪个孩子更多照顾呢?你一定会照顾那个脑子有毛病的孩子,因为这个很乖很成功的孩子不需要你照顾,他已经很成功了,这个有病的孩子却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这就是慈悲的原理,我们对平常的人要慈悲,但是对这些恶人应该更加地慈悲。我们应该追随诸佛菩萨的足迹,“常行忍辱,哀愍一切”。


我的师父妙湛老和尚在临终之前留下了一句话,非常地感人,他说:“莫忘世上苦人多。”不要忘记这个世界上痛苦的人很多。

当我们每天想着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很痛苦;但是当你想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众生比你更痛苦的时候,你的痛苦就会减轻。当我们的关注点在自己身上的时候,痛苦的感受会很强烈;当我们把心放大,去关注一切众生的时候,我们自己的痛苦马上就会减少,甚至消失。

所以当我们受苦时,要想到这世上同样也在感受各种痛苦的芸芸众生,要对一切众生生起哀愍、慈悲之心。我们更要像诸佛菩萨那样发菩提心:“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我们一定要为一切众生离苦得乐而发无上菩提心,好好地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6:07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2018
12/07
10:05
深圳学佛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从今天起,我们要在这里举办三天的佛学讲座。第一天,我要讲的题目是:“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第二天,讲的题目是:“人死亡之后的生命怎么样”;第三天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我们先从“人证悟之后的生活怎么样”讲起。

有时候别人碰我们一下,‘哎哟!好痛!’肚子饿了,‘啊!好饿哦!’,知道痛、知道饿,这是知觉上的一种明白,虽然不是悟,但毕竟也是一种明白。日常生活里,我们感觉到快乐、悲伤,能辨别好事、坏事,了解善的、恶的,这种分辨、知道,虽不是觉悟,总也是体会。

古今中外,有很多“知”的例子,牛顿看见苹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了电,启示后代电学的发展,才有今天昌明的科技。这些发现,虽不是大彻大悟,但也是慢慢的由我知道、我懂了,发展出一套贡献世人的学问理论。

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熠熠天星而成正觉。他说:‘奇怪!奇怪!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就是一种修行的体悟,在证悟真理之后,为大地众生的不能觉悟而惋惜而低叹!

觉悟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觉悟之后的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而证悟了的大德禅师,他们又会变成怎样的人呢?我分四点来加以说明:

一.悟是什么?

说到“悟”,是语言所表达不出,文字也形容不了的!譬如吃了一颗糖,感觉很甜、很好吃,这甜的程度、甜的滋味只有吃的人知道,即使说破了嘴皮,没有吃的还是不能体会,“悟”就像这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自证自觉境界,所以禅宗说“悟”是“言语道断,不立文字”的。

虽然“悟”不容易藉语言文字传达,但是“悟”是绝对可以体验的一种境界。由悟之中,可以体验到“生命的奥秘”,生命是无限伟大,无限喜悦的存在。由悟之中,可以领略出“时间的永恒”,一刹那、一转瞬都可以通往永恒的瀚海。悟,可以使我们体会“空间的无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悟,更可以使我们体认“人我一如”,原来你和我不是两个人,你和我是一体一如的。“悟”是有声音的,“悟”的声音怎么样?是“崩”的一声,震破混沌矇昧。“悟”也有速度,用“电光石火”来形容还不及万分之一。“悟”的形象,是粉碎虚空,消灭迷妄,眼前望去,一片真实光明!

“悟”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悟的内容是“有无一体”,不是先“有”后“无”,或先“无”后“有”,而是有无同时俱在,悟是没有先后的。悟的境界使我们可以随顺这个世间,觉得跟世间水乳交融;也可以使我们与世间违背,觉得方枘圆凿,格格不入。悟是一种“通达的茫然”,也是一种“茫然的通达”。悟的那一刻,豁然通达了,回头看看以往执着虚妄的世界,觉得茫然;这是“通达的茫然”。悟也好像在黑暗无际里面,突然电光一闪,照破无明迷雾,顿见光明灿烂的世界,这就是“茫然的通达”!

悟是什么?悟就是“我找到了!”人一直在探求生命的源头,有时忽然灵光一现,‘啊!我找到了!’找到了自己的本然面目,就好像瞬息间回到久别的故乡,见到了睽违的爹娘,“忽然识得娘生面,草木丛林尽放光。”悟了之后,可以让你大笑三天,一切的大地河山,看来都是亲人,千峰万仞也视同故友。悟了之后,也可以让你大哭三天,如同久别倦归的游子,回到慈母怀抱,感激涕零再无一言。

悟是什么?悟是认识之后再进一步的识破、勘透,好比百尺竿头往虚空处再上一步,这一步跨出便能舍掉百尺竿头的依靠,遍历虚空,来去自如。悟是理解之后更深刻、更透彻的洞悉,对生命再深思、再参透的体悟。

悟是什么?悟是亲证的体会,悟是明确的观念,悟是透视的能力,悟是自性的觉醒,悟是明白的领会。悟是“生死一体”,悟后觉得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悟是“动静一如”;浮动的世界里有一个涅槃寂静,在寂静的世界里,又有无数生命在欣欣向荣地活跃着。悟更是“有无一般”,有固然很好,无也非常丰富,从“无”之中,还可以生出千千万万个“有”!悟的时候,“来去一致”,来也未尝来,去也未尝去,亲朋相聚,好友离散,在悟的境界里是一致不二的!悟,使我们从矛盾中得到统一,从复杂中发现单纯,从障碍中找到通达,从枷锁中获得解脱!

二、如何开悟?

古来能证悟的高僧大德很多,开悟的方法更是千奇百样,其中有不少是看到自然界更递兴衰的现象而开悟的。譬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并且做了一首诗偈来表达他的心境:“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梅花,终于开悟说:“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有的禅师多以日常生活为机缘而开悟,譬如:永明延寿禅师听到柴薪落地的声音,而豁然大悟:“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香严智闲禅师在锄田的时候,偶然拾起一块瓦片,往后一丢,瓦片击到竹子,“空!”地一声,他便悟了,脱口说道:“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南宋时的张九成,夜半听到青蛙鸣叫的声音,恍然大悟,写了一首偈子:“春天月下一声蛙,撞破乾坤共一家;正与么时谁会得,岭头脚痛有玄沙。”这就是闻天籁而启开了智能。种种前贤的证悟昭彰如在耳目,试问我们在平常生活中,究竟听到了多少天籁呢?

有的禅师看到花绽花落开悟了,听到泉流蛙鸣开悟了,有的禅师打破了杯盘碗碟而开悟了,甚至有的禅师摔了一跤而开悟了。譬如有名的柴陵郁禅师骑驴过穚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而见到自性说:“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有的禅师却见到衣服上的一根毛而开悟。唐朝时候,有一个以树为家的鸟窠禅师,因住于树上而得名。他有个学生跟随着他学了十六年之久,禅师却不曾特地为他开示法要。有一天,这个学生忍不住了,向鸟窠禅师告假回家,禅师问他:

‘咦!你在我这里不是很好吗?你要到哪里里去呢?’‘我要去参学。’‘为什么要去参学?’‘我要去研究佛法!’学生说。

‘啊!我这里也有佛法呀,你何必走呢?’‘可是,师父!我跟随你十六年了,你从来没有讲过佛法?……’鸟窠禅师听他这么说,不疾不徐地从破烂的衣服上抽出一根毛,对他说:

‘你看,这不是佛法吗?’

学生一看,当下就豁然开悟了。他因为这一根布毛而领悟到佛法大意,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所以后人就称他“布毛侍者”。我现在不要说只拿一根毛,就是把整件衣服拿给大家看,大家会开悟吗?好比收音机要调准频率,照相要对好焦距,才能声音清晰,影像鲜明。悟也要机缘和合,针锋相对,才能参透消息。悟是水到渠成,悟是一针见血。那么我们一般人要如何才能开悟呢?我举出几点意见:

(一)身心俱放

有时候我们不仅对自己内心的欲望放不下,甚至连外在的身体也很执着,为了这身心的桎梏,我们受了种种的辛苦,如果能把身心统统放下,自然就能解脱。

在印度,有一位名叫五通梵志的婆罗门外道,由于他只证得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五种神通,少了一个漏尽通,烦恼未尽,不能解脱。有人就劝他说:‘你应该去向佛陀请教问道,他会帮助你证得漏尽通的!’

五通梵志接受了劝告,捧着两盆鲜花要去供养佛陀向他请益。佛陀看到五通梵志迤逦走来,就对他说:‘梵志,放下!’

梵志一听佛陀如此说,赶快把左手上的一盆花放下。佛陀看了,还是说:‘梵志,放下!’

梵志又把右手的花放在地上,两手空空了。没想到佛陀还是说:‘放下!放下!梵志放下!’

梵志一听,心想:‘老是叫我放下放下,都放下了,再没有东西可以放下了啊!’佛陀大声叫他:‘梵志!你放下啊!’

这时候,梵志‘噢──’想通了,原来不是叫我把花放下,是叫我把身心放下!

我们老是在身心慾求上、人我是非上、功名利禄上贪求执着,不能俱放,一日不放下这些五欲尘劳,就一日不能与道相应,洒脱自在。

(二)勘破生死

能勘破生死,就能悟道,如果执着生死,是无法开悟的。过去,有一位很美丽的小姐下了决心要参禅,向一位老禅师请教说:‘禅师啊,我要怎样来参禅悟道呢?’

禅师看了看她,心里想:这么漂亮的小姐尘世里的羁绊纷扰一定更多,就教教她一句诀:‘随他去,不管他!’当然,过去禅师参禅的方法很多,比如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这位禅师教她这一句诀,无非是要她止息心外的纷纷扰扰,得以明心见性,证悟佛法。这位小姐求道心切,紧紧记住这句诀,努力地参究。

有一天,她男朋友来找她了,有人告诉她:‘小姐,你男朋友来看你了!’‘随他去,不管他!’小姐头也不抬,继续再参!

过了不久,从美国寄来一张入学通知书,告诉她申请留学的学校很欢迎她去就学。她看不也看,说:‘随他去,不管他!’

这位小姐当初为了准备出国,曾经去碰碰运气买了一张爱国奖券,家里人打电话来说:‘中了,中了第一特奖!’

别人把好消息转告她,一心参禅的小姐还是一句:‘随他去,不管他!’浑然忘掉了心外的世界。

经过了这么多次‘随他去,不管他!’,冲破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有一天,无意之中看到她童年时候与老祖母合照的相片,发黄的相片中那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如今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头发苍苍的老祖母也已过逝了。她心里想:‘再过几十年,我不是也一样要埋骨黄泉吗?人生无常,生死一瞬,我还执着什么呢?’一个转念,她冲破了最后一道“生死的关卡”,对她来说生死不再是那么可怕的事,透过无常生死,她悟到了无生无灭的究竟安乐。

(三)不近人情

有时候,为了悟道,禅师们的作法是不近人情的。

我一向主张八宗兼弘,但是在佛教的宗派里,我出身的祖庭是属于禅宗的“临济宗”,因此临济义玄禅师是我们的祖师,现在我把这位老祖师怎么开悟的情形告诉大家。

有一天,临济禅师在田里工作,他的师父黄檗禅师到田里去看他,黄檗禅师看到满头大汗的徒弟就安慰他说:‘你做得很辛苦了!’

临济禅师对他师父的慰问,不但不感谢,反而扑上去打了他几拳。临济禅师的徒弟在一旁,看到师父无缘无故打师公,很不服气,就凑上去打师父几拳。黄檗禅师看到了,反而抓住徒孙的手说:‘小子!你怎么可以打他呢?’说着,一巴掌打过去。三个人打成一团,难分难解。如果他们三位今天在这里相打的话,各位看了一定会很失望,也许会认为:‘啊!这些出家人比我们还不如,我们在家人跟朋友碰面了也不会打架啊!’

乍看之下,几个互有师徒关系的禅师大打出手,的确有悖常情。但是在他们三人你一拳、我一掌之中,却蕴涵彼此之间无比亲蜜的法情道爱。这一拳打散了彼此的差别对待,这一掌沟通了彼此的心灵;这是心心相印的一拳,是惺惺相惜的一掌。在打架中,他们的慧命交流在一起;在打架中,他们体悟禅的妙趣。假如我们也能和他们一样,从打架中悟出禅机,打架也变成喜悦的事了!因此表面上悟道者的一些行径,看起来很不近人情,但是事实上这里面却有更通达的道情。

云门禅师去参访汾阳无业禅师,到了无业禅师的道场,正是薄暮冥冥的时分。云门使劲地敲着深锁的两扇大门,半天过去了,知客师父来应门,云门道明来意之后,抬起一脚正要跨入门槛的时候,知客师父出其不意用力把门一关,把他这只脚压在里面了。

‘哎哟!哎哟!好痛哟!’云门禅师痛彻心肺地叫着。‘谁在喊痛呀?’知客师父佯装不知地问。

‘师父!是我啦!’‘你在哪里里呢?’‘我人在外面。’‘你人在外面,怎么会痛呢?’

‘因为你把我的脚关在里面了。’知客师父一听,大喝一声说:‘你还有里面、外面啊!’云门禅师虽然被压断了一条腿,但是这一关一阖却截断了虚妄纷纭的世界,证悟了内外一如、平等无二的道理。

百丈禅师,有一次和他的师父马祖禅师出外,半路上,看到天空迎面飞来一群野鸭子,马祖禅师就问:‘那是什么?’‘野鸭子。’百丈禅师说。‘飞到哪里里去了?’‘飞走了啊!’

马祖禅师一听,马上用力把百丈禅师的鼻子捏起来,百丈禅师大叫:‘好痛哦!好痛哦!’

马祖禅师就说:‘既然飞过去了,怎么还会痛呢?’

百丈言下大悟。这一捏把一切的爱憎无明、物我彼此都捏除得无影无踪。禅师们种种悟道的方法,看似乖逆违悖、不近人情,唯有透过不近“凡情”的大转化、再提升之后,才能体悟超乎俗情常理的真理真情。

(四)专精忘我

求道要秉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精神,专心精进以至于忘我,才能开悟。

太虚大师在普陀山闭关静修,有一天晚上打坐的时候,耳畔听到钟声“当!当!”低沈雄壮地响着,原来是寺院开大静养息的时刻。由于他专心一致,放下众缘,一直坐到第二天早上敲钟做早课的时候才出定。大师听着悠扬嘹亮的钟声,还以为是晚上睡觉的钟声。

不久前才圆寂的一百二十岁的虚云老和尚,七十多岁那年,驻锡于陕西翠微山,一日清晨,淘米下锅,盘起腿来等饭煮熟,那里知道这一入定,就整整入定了一百八十天才出定。刚出定的时候还不知道时间,翻开埋在雪堆的锅盖一看,半年前煮的饭早已发霉腐烂了。如此专心一致,心无罣碍,才能深入禅定证悟菩提。

唐朝的马祖道一禅师证道后回到故乡,他的嫂嫂非常尊敬他,奉他为师表,要跟他求道。马祖道一禅师对她说:‘你把一个鸡蛋吊在半空中,每天注意听,只要听到鸡蛋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就可以悟道了!’嫂嫂信以为真,每天专注倾听鸡蛋的声音,从不懈怠,多少年过去了,还是没有听到鸡蛋的声音。渐渐地,吊着鸡蛋的线朽烂了,有一天终于断裂了,鸡蛋从半空中掉了下来,发出“bao”的一声,嫂嫂一听,悟了-原来物我合一,心外更无一个真实世界,这一声打破了里外、人我,而臻于如如。可见,只要思想统一、精神专注,就是无情也能说法悟道了。

三.悟后的观念

开悟之前,世界是一片迷蒙浑沌,开悟之后,又是一番怎样的气象呢?开悟之前,人生是一场贪瞋痴爱,开悟之后,将是一段如何的风光呢?悟后的观念,与未证悟之前会有什么不同的转变呢?

古人说:“千般易淡,未淡者美酒三杯;万般可忘,难忘者闲名一段。”世间上的人执迷于尘劳五欲,一面系缚自己,一面又要别人帮助他解脱。悟,是观念的改变,智能的体现:未悟之前,心里种种执着,贪恋功名富贵,计较人我是非,沈溺虚幻情爱,放不下也解脱不了;开悟之后,能挣出名缰利锁的 捆绑,冲破情关慾海的迷离,朗朗观看世间,顶天立地生活于宇宙。

有人以参禅前后的不同感受来说明悟后的心境;没有参禅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的时候,“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到开悟之后再看,仍然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因为我们内心贪求执着,不能体会山水的清明,因此看山是山,与我无关,看水是水,于我何益?但是经过一番历练提升之后,再来看看山水万物,“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水鸟树林都是我的朋友,溪声流水都是我的知音。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无非真理法身;一沙一石、一山一水,无不是如来妙谛,山河大地、宇宙虚空乃至一切众生,都是从我清净自性所涌现出来的。山水不再是心外的山水,而是我心内所流露的智能活泉。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参禅颇有见地,曾经做了三首诗偈来表明他参禅悟道的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尚未参禅的情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的是心被光怪陆离的假相所迷惑,而不能认清真正的自己,彷佛置身于虚无飘渺的山峦之间,却看不清庐山的峻峭面目。第二阶段是参禅而尚未开悟的心情:“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虽然千般寻觅,却被迷蒙的山岚云气遮断了去路,纔下眉头,又上心头,没有悟道,实在心有不甘。蓦然回首,才知道庐山就在那烟雾江潮之中。放下思虑,才知道吃饭还是吃饭,睡觉还是睡觉,只是滋味不一样了。因此第三个阶段即是悟道之后的境界:“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涓涓的溪流、青青的山峦,都是如来的真理化身了。

开悟之前看一切万法,如翳在眼,雾里观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开悟之后再返观世间诸有,如盲重障碍、支离破碎的世界,但是悟者的境界,却能把时空从矛盾障碍之中调和起来,泯绝彼此、物我的对待差别,因此所看到的世界是重重无尽、圆融统一的世界。

傅大士有一首诗,最能表现这种矛盾而统一的境界:“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在禅悟者看来,空手不仅可以握住一柄锄楸,空手更能拥有整个宇宙虚空;也唯有“空”心,才能真正拥有宇宙而不贪着。对悟者而言,须弥固然能够包容芥子,芥子也能够纳摄须弥;雨打花萎、风吹絮扬是自然现象,而“到,净、善的纯德、美的纯情。连最简单的饮食,在禅师们悟道的生活里,也有一份自然洒脱的境界。

有人向赵州禅师请教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禅师回答说:‘吃茶去!’

这人又问:‘什么是父母未生我的本来面目?’禅师回答说:‘洗钵去!’

吃茶、洗钵和参禅悟道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我们能从日常生活的吃饭、喝茶之中,品尝出般若妙味,就能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与三世诸佛心心相印。佛法大意不向高远的地方追求,而在率性天真、自然拙朴的这颗“平常心”中体证。

(二)无住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绝对自由自在的无住生活,住于生死尘劳之中,却不被五欲所牵系;住于涅槃无漏的世界,却不耽着涅槃的安乐。彷佛出淤泥而不染的净莲,植根于污浊的现实世界,而成就庄严清净的国土。悟道的生活是参透凡情、无牵无绊的生活,住于喧哗的十里红尘,常怀遁世归隐的出离心;住于清幽的林边水下,恒发度众济世的大悲愿,宛如行云流水,随缘度化,舒卷自如。古人形容出家悟道的出家人说:“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覩人青眼少,问路白云头。”真是一种以无住为安住、因无得而真得,洒脱自在、逍遥悠游的中道生活。

(三)救世的生活

悟道的生活是绝对大慈大悲,担负众生困苦的救世生活。一般人以为出家人勘破红尘,过着青灯古佛的生活,是消极避世的悲观作法,其实出家人是勘破尘嚣的虚假空幻,放下浮世的巧争利夺,而积极追求更超脱真实的生命。勘破、放下不是退缩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积极投入真理之旅的壮举。唯有勘得破、看得彻,才能真正提得起、做得真;先有出世的了悟心怀,才能做入世的慈悲事业。

赵州禅师问南泉禅师说:‘你将来要到那里去?’南泉回答说:‘投生员外家做水牯牛。’

意思是说来生要为众生作牛作马,解决众生调养色身所需,并且为众生犁出智能福田。所谓“欲成诸佛龙象,先作众生牛马。”是学习菩萨道,必需抱持慈悲救世热忱的最佳说明。

临济禅师有一次在山上栽植树木,师父黄檗禅师看到了就问他:‘山上树木已经这么多了,何必又去种树呢?’

临济禅师回答说:‘那些大树是前人种植的,我也来种一些,留给后代子孙做榜样用吧!’

禅师这种不求自利,与天下人作荫凉的胸怀,是崇高无上救世精神的显露。

有一个参禅的人,曾经告诉过我说:‘每天我从窗子里看出去,送报的报童踩着脚踏车,挨家挨户地把当天的报纸送给每一户人家,不管风雨寒霜,日复一日。那份小小的报纸里,有多少的喜怒哀乐、成败得失,让这一家人每天都能享受阅读新知识的快乐。我也想送一份小小的东西给每一个人的心……。’

各位,你们是否曾经想过:这一生送一分什么样的东西给每一个人的心呢?

开悟的境界需要自己亲自去实证,悟道的生活需要自己实际去体验。想要学会游泳,纵然遍览游泳指南的书籍,具备一切游泳常识,如果不下水一试,终究是旱鸭子一只,不能成功的。我诚恳祝福各位,在真理的大海里,每一个人都是泳技高超的能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6:29 | 只看该作者
人在涅槃之后,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2018
12/07
10:07
深圳学佛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今天是这次佛学讲座的最后一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人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涅槃是我们学佛的人千辛万苦所希望求得的,一个美好圆满幸福的境界,是人生理想的归宿。但是一般人由于不了解涅槃的意义,对涅槃生出种种的误解。例如我们常常看到挽联上写著“得大涅槃”,或者听人家说:“气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把涅槃当作是死亡的意思。如果涅槃是死亡的话,那么我们辛苦学道,求证涅槃,只不过为了追求死亡,岂不是太荒谬可笑了吗?因此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与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脱境界。

有一些小乘外道把消灭、消失、虚无当作涅槃。例如六师外道的苦行派说:“身尽福尽,名为涅槃。”小乘的经量部说:“诸受阴尽,如打火灭,种种风止,名为涅槃。”毗世论师:“无和合者即离散,离散即涅槃。”认为五阴幻灭、形骸坏异就是涅槃。其实把涅槃当做死亡、消灭、消失、虚无都是错鋘的见解,不但不了解涅槃的真谛,也曲解了佛教精深的教义。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夜睹明星证悟宇宙人生真理,成正等正觉,这种正等正觉就是涅槃,也就是泯除人我关系的对立,超越时空的障碍,而证悟了生命永恒无限的境界。为什么要追寻涅槃呢?因为人的生命在时间上只不过短短几十年岁,白云苍狗,无非梦境,在空间上也不过是七尺肉身之躯,“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良田万顷,日食不过几斛”,面对着这样有限的生命,如果我们能证悟涅槃,就等于突破时空的藩篱,将生命遍布于一切空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充满于一切时间,“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这样的生命无所不在、无处不有,就可以超越死亡和无常的恐惧,在无限辽阔的时空中生生不息了。

所以,在涅槃的境界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物我相应,人我一如,无须嫉妒计较,更没有嗔恨分别的存在。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涅槃就是泯除了人我关系、时空障碍和物量对待的一种无上光明境界,涅槃就是我们大家清净的本性,真实的自我!

现在我分成四个重点,从涅槃的释名、种类开始谈起,来和各位说明涅槃以后究竟是怎么样的境界。

一.涅槃的种类和意义

“涅槃”,就是佛教四圣谛“苦集灭道”中的“灭谛”。“灭”并不是一般观念里消灭、幻灭的“灭”;涅槃的“灭”,应该包括动词的灭和名词的灭。动词的灭是指灭除了烦恼、痛苦、人我、是非、差别、障碍等种种无明;灭除之后的灭,就是名词的灭,代表寂灭无染的世界,那便是充满快乐、光明、物我合一、自由自在的世界。对于“涅槃”的解释,我们又可以从四方面来说它:

(一)从涅槃同义异名的诠释来解说

1、从否定意义来诠释涅槃:像《法蕴足论》对涅槃的解释就有“无为、无边、无漏、无生、无住、无作、无灭、无起、无染……”等四十三种说法;《四谛论》则有“无坏、无失、无等、无碍、无求、无上、无量、无忧……”等六十六种解释,这些都是从否定层面的观点来诠释涅槃的意蕴。

2、从肯定意义来诠释涅槃:《法蕴足论》有“真实、彼岸、微妙、寂静、恒在、安稳、胜义、至善、稀有……”等五十种解释;《四谛论》则有“解脱、超绝、唯一、圆满、清净、最上、真谛、真如、态度……”等四十六种解法,这些都是从肯定的观点直接对涅槃作广义的诠释。

3、各种经典的说法-则各具经义上的不同风貌:

《大涅槃经》说:“佛性”就是涅槃。

《华严经》上讲:一切诸法的自性就是涅槃。

《法华经》里面说:最上的一乘道就是涅槃。

在《般若经》里,“理无所知、无所不知”的“般若”就是涅槃。

《楞严经》则说:证显了“理绝动静”即是涅槃。

《维摩经》中的“十地不二法门”就是涅槃。

《胜鬘经》里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是涅槃。

另外,禅宗的证得“本来面目”就是涅槃。

各家经典对于涅槃的诠释,虽然名义各异,可是理实无二,都是指这个“清净自性、真实本体”。我们学佛法,主要的是要净化自己,找回自己真实的涅槃。在座的各位有没有找到自己真实的涅槃呢?我且提出四个题目来考考大家,从《杂阿含经》中对涅槃的四个定义,来看看自己印证了多少涅槃:

第一:贪欲的心扫除净尽就是涅槃。

第二:嗔恨的心清除涤尽就是涅槃。

第三:愚痴、无明、邪见之心去除荡尽即是涅槃。

第四:烦恼、是非之心破除泯尽即是涅槃。

四题一百分,请问大家得了多少?及不及格呢?如果对涅槃的境界把握得还不够,那就要多多努力加紧修持了。

(二)从涅槃本身的意义来解说

《杂阿含经》中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可见涅槃首在破除贪嗔痴,断灭一切烦恼。

《大毗婆娑论》说涅槃的意义是“烦恼灭,三火息;三相寂,离诸趣。”因此,一切烦恼灭尽,贪嗔痴三毒火止息;解脱相、离相、灭相三相寂然,也就是无生死相、无涅槃相,无相亦无无相;并且远离五趣六道轮回受生之苦,这种灾患永尽的境地就是涅槃的境地。

玄奘大师将涅槃译为“圆寂”。圆,指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指泯寂,一切污染的习气、烦恼都泯除了,这便是涅槃的真谛。

我们常说“人生无常”,可是,在这个无常里面有一个恒常的涅槃。人生是苦,而涅槃却是绝对的快乐。人生无我,因为这个“我”不究竟,而涅槃有我,因为涅槃里的“我”是真我;人生很污秽、烦恼,而涅槃是我们最究竟、最清净的本性乐土。

我们用最平易的话来说明: 涅槃是佛教最高的理想。 涅槃是佛陀追求真理的目的。 涅槃是人类思想最深究的探讨。 涅槃是最真实,最有价值的人生。 涅槃是人生最究竟的归宿。 涅槃是快乐之境、幸福之地。 涅槃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 涅槃是常乐我净最美满的境界。

(三)从涅槃的特性来解说

我们知道涅槃是什么之后,再从各种的经典中,选取证悟涅槃的圣者对涅槃的描绘,来说明涅槃的特性。从前人的圣言量里,我们知道涅槃有十大特性:

1、涅槃如莲花-莲花在佛教里被视为最洁净的花朵,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最足以代表君子的特质,不能离开淤泥而生长,但是却不被淤泥所染。涅槃也和莲花一般,不为一切烦恼所污染,涅槃不能远离生死而证得。

2、涅槃如水-涅槃具有水的清凉性,能熄灭一切烦恼热苦;涅槃更具有水的止渴性,犹如雨浇旱土,能解除我们对爱欲的渴望。

3、涅槃如解毒药-涅槃是一切被烦恼毒物所苦的众生安养生息之处,犹如袪除百病的甘露灵药,能灭除世间一切苦恼病症。

4、涅槃如大海-大海对于一切尸骸没有爱憎之念,涅槃也是一样的远离烦恼形骸,无所挂碍,这就是涅槃的“无爱憎”;大海浩瀚无际,没有此岸彼岸之分,容纳百川而不溢,涅槃广大无边,也能包容众生而不壅塞。

大海澄清,是芸芸众生的生长之地;涅槃无垢,能灭尽烦恼染污,也是证得大自在、拥有大神力的大阿罗汉的安住处。

大海无法斗量,泛起朵朵浪花;涅槃也无法计度,丛丛绽生妙华,盛开出种种广大、清净、智慧的解脱之花。

5、涅槃如食物-食物能维持我们的生命,使身体强壮康健;能证得涅槃的人也没有老死,能享无量寿,使生命的光辉臻于永恒。

涵摄食物能增加体力,证得涅槃者,亦能增长神通力。 食物可以养颜滋容,使我们容光焕发,涅槃则能美化我们的道德容颜。

食物能解除饥饿衰弱,涅槃也能去除一切痛苦的饥饿、衰弱,镇静众生的烦恼和忧虑。

6、涅槃如虚空-涅槃就像虚空,不生、不死、不老、不去,不被征服也不为盗贼所夺,更不被任何东西挂碍。所以涅槃的境界无边无际,不住一处而遍于一切处,不依一物而为一切物所依,足以让圣者自由自在行于其中的。

7、涅槃如摩尼宝珠-涅槃就像摩尼宝珠,能放出美丽的光辉,使人人欢喜,满足众人的一切欲求。

8、涅槃如赤栴檀-赤栴檀是最希有难得的奇树,涅槃也如赤栴檀,拥有无与伦比的芬芳,能让圣者也为之赞叹。

9、涅槃如醍醐-涅槃的味道如何呢?它就像醍醐灌顶,具有道德的美丽光彩,有戒行的芬芳香气,还有美味可口的滋味。

10、涅槃如山峰顶-涅槃又像高高耸立的山峰顶,在风雨飘摇之中也一样卓然不动,任何的烦恼恶贼都难以攀登。峰顶上土质坚实,所有烦恼、痛苦的种子都不能生长,是完全脱离一切有漏污染的境界。

(四)从涅槃的种类和层次来解说

在佛经里面,涅槃是有层次等级之分的,如同教育有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的阶段,每个学习阶段的境界也都各不相同。我现在就把涅槃的种类,按照深浅的层次一一向各位说明:

1、庸俗的涅槃-印度有一位外道,吃饱饭后,就志得意满的拍拍自己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生病的人病好了之后享受安乐,就说他涅槃了;穷苦的人捡到七宝财物,生活舒适起来,也说进入涅槃境了;胆小的人本来畏惧外缘,后来有所皈依而不怕了,也说是证得涅槃。像这种偏重饱食、健康、财富、依靠之类的涅槃,都是以满足物欲享乐为主,谈不上精神的不朽,是世俗境界的涅槃。世俗的涅槃因为建立在变化不定的外缘上,所以随时会消失,会有反效果,享有的时间也很短暂,以前面提到的涅槃十大特性来看,勉强只具备十分之一二而已,这种庸俗的涅槃,不是真正的涅槃。

2、有余依涅槃-庸俗的涅槃只是小学程度,有余依涅槃就是中学水准的涅槃。在有余依涅槃的境界里,虽然还有肉体存在,仍有饥寒苦乐,可是,心性能断尽一切烦恼,不受饥寒苦乐的影响,平静安然面对人生世事,这就是有余依涅槃。有余依涅槃虽已破除我执、断尽烦恼,但还不能真正进入无苦的天地,因为还有一个身体在,饿了要吃、冷了要穿,会疲劳、会辛苦,易老、易病,还不是完全究竟的涅槃。但是能证入有余依境界,就不会因身苦而引起忧愁烦恼等心苦,在证入法性时,也能即身体验到不生不灭的法味。在世界各地,包括西藏甚至我们台湾,证得有余依涅槃的人还是有的。我现在举出两位已证得涅槃的人介绍给大家:一个是佛陀的首座弟子大迦叶尊者,他虽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人物,但身体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大迦叶尊者奉了佛陀的慈命,捧着佛陀的袈裟衣钵,要等到六十七亿年以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龙华三会时,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交给弥勒菩萨;几十年前,法国的柏克森博士在鸡足山大迦叶尊者涅槃的地方还见过尊者,并且皈依在他的座下。

另外一位是十八罗汉中的长眉罗汉,也就是阿弥陀经中的宾卢颇罗堕尊者,他奉了佛陀慈命,要在末法时期度化痴迷众生;我在中国的佛教高僧历史里,曾经三次翻到有关长眉罗汉的记载,如东晋时候的道安法师就曾经与长眉罗汉对答过,这两位尊者至今还住世接引大众,真是希有微妙的事。

3、无余依涅槃-这种涅槃的境界是大学的阶段了,这时候,业报已尽,身体亦无,身与心的组合都离散了,不再引发新的身体、新的苦果,而能将自己的真如本性流露于造化之间,与万事万物合而为一,无迹可寻,所谓“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就是说明这种通天人、合内外的无余依涅槃。

在《增一阿含经》中,曾经记载通天梵志尊者证得神通,能一眼看出各人的宿命和造化,如果有人指着一堆死人的骸骨请他辨认,他只稍略看一眼,就立刻可以断知这是某人某人的,死于某年某月,丝毫没有差错。有一次,佛陀指着一堆骷髅要他辨认,梵志凝神看了很久,天上地下三世十方都辨认过了,就是看不出是谁,也不知死因及往生处所,佛陀才开示他:“这是已经证悟涅槃的人,他的精神已经提升到无始无终、无内无外的光明世界,能够无生无死,契理契机,横遍十方,贯通法界;所以,你无法从他遗留下来的骨灰中辨识出来,因为他就是东方世界普香山的南优陀延比丘!”可见证得无余依涅槃的阿罗汉,是无法从肉身灭处来指认的,因为他早就业尽报息,完全不受凡身牵系挂碍了。

4、大涅槃-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如来的法身。胜鬘经中说;“法身即如来大般涅槃的体”,大涅槃是诸佛的法界,是诸佛甚深的禅定,也就是常乐我净的境界。《法华经》里面也有一段阐释解说:“惟如来证大菩提,究竟圆满一切智慧,是名大涅槃。”

说过了上面四种涅槃的层次后,我还要顺带讲说一下唯识家所讲说的四种涅槃。这四种涅槃是:

1、自性清净涅槃-一切的法相真如,虽然会受外在的影响而有污染的情形,但是法身自性是清净不变的,具有无数无量的微妙功德,可以无声无灭,澄明虚空,一览无遗。这个真如本性是一切有情万物众生平等共有的,与一切法不一不异,任何人都可以不假外求的证得这个清净自性。

2、有余依涅槃-与前面所说的有余依涅槃相同,这时真如已脱离烦恼障,虽然还有微苦所依未灭,但是种种烦恼都已经了断,不再受众苦交迫了。

3、无余依涅槃-能出离生死轮回苦海,烦恼既断,余依亦灭,所有微苦皆已离尽,和前面讲的“无余依涅槃”相同。

4、无住涅槃-如前面的“大涅槃”一般,此时真如已出所知障,以大悲大智而应化世间,圆融无碍。因为有真正的慈悲心胸,所以不会贪着于涅槃境界的安乐,而能观照众生疾苦,倒驾慈航,常为众生的依怙。有了真实的般若智慧,必然不会沾滞于生死轮回的空假,而能觉知诸法的虚妄,引导迷津,常为众生的明灯。经上说:“因智慧故,不住生死;因慈悲故,不住涅槃。”能够证悟无住涅槃,就能悲智双运、染净俱超。好比“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的“天”一样,包容一切而不自以为包容,拥有一切而不自以为拥有,这种用而常寂的境界,就是菩萨不住一法而善运一切法的涅槃妙境。

从以上各种涅槃的层次,可以了解涅槃的境界并不一定等到死亡才能证得,如释迦牟尼佛三十岁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早已证悟了涅槃,只是还有身体的依报在,为有余依涅槃;八十岁在娑罗双树下寂灭证入的是无余依涅槃;而佛陀五十年间行化各地、接应群机,过的是无著无染的无住涅槃生活,这种住而不住、应化自在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大涅槃。

我们讲完了涅槃的种类和层次以后,为了使各位能更深一层的了脱尘劳、求断嗔恚,我接下来还要讲“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

二.涅槃之后安住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我们众生住在世间,住在五欲六尘的烦恼里,住在夜眠八尺的房子里,可是大家知道涅槃之后的菩萨、罗汉住在哪里吗?佛经里面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就是说涅槃的菩萨是在虚空之中。各位一听到住在虚空之中,心里也许立刻就会想到“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消失了”的那种虚空,心里会感到害怕?不要怕!因为对证悟涅槃的菩萨来说,这个虚空是无所不在的空,无处不有的空,无相无不相的空,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那种千古亘在常存的空,住世时是一种清净满月的人格,出世时是一种自在明星的天慧;你如果懂得涅槃,那么,虚空宇宙之间,无处不为你的法身自性所遍满,毕竟空的境界,就是“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安住之所。

佛经上曾经记载了这样一段典故:有一次,唐顺宗问佛光如满禅师佛涅槃后的情形说:

“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无住,佛今在何处?”禅师就回答他:

“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 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惟,更勿生疑虑。”

意思就是说:佛的法身遍满虚空,理体常住于清净真如海里,是无为而为,无住而住的,不可以一般识见忖度。而唐顺宗不了解“无住而住”的涅槃境界,就继续问禅师: “佛向王宫生,佛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 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皈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因为顺宗只从一般世俗的色身生灭去体会佛陀的存在问题,不能了悟佛陀的法身理体是无所不在的,因此佛光如满禅师又再一次开示他说:

“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 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

佛陀的法身等然虚空,没有生灭缺漏,只是我们一般人用世俗肤浅的眼光去分别,起了迷妄之情,以为佛陀也有生老病死的生灭现象,反而不能体悟这个等然虚空的真如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事实上佛为了救度众生的一大事因缘,从真如而来应化于世;因缘既尽则灭向真如而去,而法身“如来”、“如去”,不增不灭,佛陀这种不住一法的涅槃境界,纵然是禅定功夫深厚的大菩萨,如果还有一丝不毫的迷情贪住,也无法到达涅槃的清净世界,金碧峰禅师爱钵几乎失却慧命的公案,就是一个佐证:

他虽然成道证悟了,能够放下对其他诸缘的贪爱,唯独对于这个吃饭用的玉钵爱不释手,每次要入定之前,一定要先仔细地把玉钵收好,然后才安心地进入禅定的境界里。

有一次,阎罗王因为他的世寿终了,便差几个小鬼要来捉拿金碧峰禅师,金碧峰预知时至,就进入甚深禅定的境界里,几个小鬼左等右等,等了一天又一天,都捉拿不得;眼看没有办法向阎王交差,就去请教土地公,请他帮忙想个计谋,使金碧峰禅师出定。土地公想想说:“这个金碧峰,最喜欢他的玉钵,假如你们能够想办法拿到他的玉钵,他心里挂念,就会出定了!”小鬼们一听,就赶快找到金碧峰的玉钵,拼命地摇动它;金碧峰一听到他的玉钵被摇得澎澎地响,心一急,赶忙出定来抢救,小鬼见他出来了,就拍手笑道:“好啦!现在请你跟我们去见阎王吧!”

金碧峰禅师刹那间大彻大悟,了知一时的贪爱几乎毁了他的千古慧命,立刻把玉钵打碎,再次入定,并且留下一首千古名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铁炼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当下进入了无住涅槃的境界。

所以要进入涅槃的虚空境界,必须不染一丝迷情妄念,如此进入涅槃空境,则凡情不能扰,世道不足虑,就能无处不安住了。

涅槃虽然是远离世俗而安住虚空之中,可是这个澄明空境却并非脱离现实生活而证得,那么这个离俗而又住世的涅槃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内容呢?下面我就和各位谈谈涅槃之后的实际生活面貌。

住世的涅槃生活,至少要能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随机应化:

1、随遇而安的生活-像六祖慧能大师悟真法之后,为了避开四处争夺衣钵的人,在猎人队中藏身了十五年之久。每天虽然也随着猎人们到深山打猎,可是只要一看到有什么小动物误入陷阱,总会设法开网放生,又常常在休息的时候对猎人们宣说佛法慈悲大意。逢到猎人们把打来的野兽升火煮食的时候,慧能大师就到荒山野谷找些可以吃的树叶、野菜回来,寄在锅里煮;人家笑他有肉不吃,他就说:“我只吃肉边菜!”这样刻苦艰难的群居生活,慧能过了十五年犹不以为苦,因为他早已体证涅槃常乐的妙谛,所以能随所遇而逍遥自在,安住于不说法而随时说法,不持戒而处处持戒的境界。

2、随缘而住的生活-涅槃之后的生活,是一种随缘而住的生活。像释迦牟尼佛,他虽然证得了有余依涅槃,可是依照金刚经的记载,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他随缘而住的六度生活: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一段穿衣、托钵、乞食、用饭、洗脚、打坐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庸俗平常的生活,可是在佛法上,佛陀却完整的显现了涅槃境界的随缘生活:着衣,是身上放光;托钵,是手中放光;入舍卫城依次行乞,是足底放光;吃饭,是口中放光;敷座而坐,是通身皆放般若智慧光。像佛陀这样证悟涅槃的人,也一样要吃饭、睡觉,一样有行住坐卧,并不排斥世间生活,可是一粥一饭之中,早已泯除世间的贪爱痴迷,涵蕴着随缘而化的般若光芒,心月孤明,光吞万象,是与平常人的吃饭睡觉不一样的。

3、随心自在的生活-证得涅槃的人,既然已经住于毕竟空境,对于眼前身旁的烦恼障碍,能够观照它的无常性空,自然不执取一法而生起爱憎心;心平行直,无处不自在,就是火宅欲海也变成了清凉安乐的国土。像《维摩经》里的维摩诘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过的便是这种住于红尘而不染一尘、自在洒脱的生活。焦芽败种的小乘行者,不能了知诸法空性,怕是姹紫嫣红,唯有大乘根基的大菩萨,才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

4、随机应化的生活-真正的涅槃生活不是只求自己完成,能够随遇而安、随缘而住、随心自在,对境不起迷惑而已,还要积极的投入世间,以无上的智慧方便随机度化众生、成就有情。我们看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手持杨枝遍洒清凉,以甘露法水止熄众生热恼渴爱的火宅,这就是随机应化的涅槃生活。

社会上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为我们信仰佛教应该离群索居、遗世独立,众生也不管,社会也不管,国家也不管,每日茹素持斋、敛眉静坐就是佛教了,这种想法与佛陀随机应化的精神大相违背。佛陀证悟之后,并没有耽住于涅槃的快乐境界之中,五十年间风尘仆仆地往来恒河两岸,踏着滚滚黄沙,走进众生的家中,把佛法的甘霖也带入众生干涸的心田。今日我们佛教徒要秉持佛陀度众的大悲愿,走出山林投入社会,随机应化,回馈众生,使我们的社会更祥和利乐,充满幸福。

涅槃之后的应化生活,可以说是儒家“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的精神,也是地藏王菩藏“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心;随机而应化的普济众生、绍隆佛法,这才是涅槃的真正生活。

三.涅槃的体验与求证

讲到这里,各位一听涅槃之后的生活是这样安然自在、自由逍遥的生活,一定也很希望证得涅槃,了脱生死苦海。我现在就从怎样知道有涅槃开始说起,来跟各位谈谈求证涅槃的方法和实例。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有涅槃的呢?这个问题很难具体答覆,就好像有人问你:“大海的水有多少?海里的鱼虾生物有多少?”让人觉得有无从答起之苦,因为这问题浩瀚得超出了我们认识的领域,已经不是纯知识的问题了。同样地如果有人问:“涅槃的形态怎么样?位置怎么样?年数怎么样?”这些问题也没有办法用譬喻、数目来表示,因为涅槃不是依靠俗世的任何事物形成的。非已生、非未生、非当生、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前五根所能识别,涅槃超越有漏世间的一切对待,涅槃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能用语言文字来直接描绘的。但是,经由对佛法层层渐进的证悟,我们还是可以体验到涅槃的存在。就像我们不能用手捕捉风,可是我们确知有风存在;同样地,我们虽然不能以色彩、形状来表示涅槃,却可以经由种种实证来体悟涅槃的存在。涅槃如虚空无法把捉,不能限定,超越我们感官的经验世界,涅槃就是佛的境界,“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在这个清净的大智心里面,我们可以真真实实地体验到涅槃的存在。

涅槃虽然不能经由经验世界的见闻觉知而获得,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它的存在性,譬如我们看不见微尘细菌,但是不能否定虚空中到处充塞着微尘细菌的事实。我们虽然无法马上体证涅槃,可是从一些已经证得涅槃境界的圣者教示中,可以确信涅槃是真实存在的。好比我们身体完好、四肢健全,但是当我们见到有人手脚被切除,痛苦得一声声凄惨哀号呻吟不绝时,便感同身受,觉得痛苦无比。涅槃就像火一样,不住在东西南北上下,可是两木摩擦时火苗即生,我们的清净自性涅槃也一样;当我们显发般若大智,以无限的慈悲之心,去感同众生的苦厄,解除众生的疑难时,我们的涅槃自性也能像火苗般熊熊烧起,遍满十方宇宙,无所不在。因此从常存亘在的大悲心、大智心处,都可以印证有涅槃存在。

那么,我们又如何求证涅槃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从以下三点来跟各位说明求证涅槃的方法:

1、依于戒行——弥兰陀王问经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求道者若安住于戒行,精进修行,无论住于何处,皆可实证涅槃。如人有眼睛,立于何处,皆可看见虚空,涅槃以戒行为住所。因此只要我们以戒为师,精进修持,假以时日,就可以证得涅槃。

2、依三法印修——我们要想求成佛道,必须遵循佛陀的教诲,谛观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教理,了解诸法的空幻,对于一切万有现象,心中不起丝毫贪恋畏惧之念,止灭一切尘沙般的烦恼,不执不取、能所俱亡,能够如此,便能到达诸法静寂、爱执坏灭的涅槃境界。

3、依三学、四摄、六度而学——欲修涅槃境,便要以“戒、定、慧”安止我们的身心,用“慈颜、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作为应化度众的方便法门,并且从日常行住坐卧生活的平易处,精进修持六度生活,日日摄心守正,时时转迷成悟,成就无量清净功德、无边殊胜力量,圆满了大般若智慧,具足种种利生弘法的妙用,同于大乘涅槃所行。

尽管求证涅槃的方法各自不同,但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却是真实不虚的。大家听到这里,也许会这样想:那些都是道行高深的大德圣贤,我们凡夫俗子怎么能及得上他们呢?如果各位有这种想法,那就好像认为大龙眼树结的果实像橘子大,小龙眼树结的果比葡萄小一样,是一种妄执的错觉。在佛教里,人人可成佛;涅槃也是一样,人人能修证;我们从古德先贤证得涅槃的实例中,可以证明这一点:

1、证悟涅槃与年龄无关-佛经里面记载,须跋陀罗到一百二十岁才证得涅槃,而舍利弗的弟子均头沙弥,七岁的时候就证得了涅槃,可见证悟涅槃的关键,在于心智是否成熟,和世间的年龄没有太大的关系。

2、证悟涅槃与智愚无关-一个人能不能证悟涅槃,只看你能不能将自己的真如自性找出来,与我们所谓的智慧、愚痴、聪明、笨拙世智辩聪是没有关系的。所以最聪明的舍利弗能证得涅槃,最笨拙的周利槃陀伽也一样可以证得涅槃。各位有心想求成佛道的,应该对自己抱有无限的信心,依照佛法修持,有朝一日一定可以将自己的真如宝矿采掘出来。

3、证悟涅槃与时间无关-例如憍陈如是佛陀顿悟以后最先度化的五大弟子之一,几天之内就证得涅槃;而根器较钝的周利槃陀伽,他用心修道,二十天内也就能证得涅槃;优婆离在为佛陀剃头的时候证得涅槃;至于跟随佛陀的阿难尊者,为了弘法大业,几十年过去都不能证悟涅槃,一直要等到佛陀得大涅槃之后,他才能卸除重担悟入涅槃。

所以,我们能不能悟得涅槃,年龄、智愚、时间、空间这些外缘都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个人信道笃伪、心妄心净、行持勤怠等内缘有密切的关连,《华严经》上说:“智慧学成菩提,愚学为生死;如是不了知,悉由少学过”,就是说明涅槃的境界是要自了自断成就,而不在于外境外缘。

证悟涅槃的人,他因为由衷的自在、无比的喜悦,往往在精神言语之间流露出般若的芬芳,让未证得涅槃的人看了,也分享到涅槃的安乐。像舍利弗初悟道时,目犍连看见他在路上行走,神情端庄安详,又惊叹又感佩的说:

“舍利弗啊!你是否已经得到无死的甘露了?你是否已经觅得通往无死的大道了?你的容貌像一个有道的人,清澈得犹如盛开的莲花;你的神采安详庄重,宛如丽日和风一般。”

舍利弗微笑地对目犍连说:“不错,我已经得到无死的甘露了!我已经找到通往无死的大道了!”

后来舍利弗回到家乡,入了涅槃,他的弟子均头沙弥捧着他的灵骨去见佛陀,眼泪鼻涕直流,非常的伤心。佛陀就开示均头沙弥说:

“均头,你的老师入灭了,他的无漏戒定功德和深广的智慧也随之消灭了吗?”均头哭着回答:“没有。”

“既然一切生死的痛苦灭去了,而一切清净功德都不失,那你又何必哭泣呢?”

均头一想,是啊!师父的肉身虽然幻灭了,但是师父的功德却长留人间,法喜充遍宇内,还哭什么呢?当下就领悟止泪了。

所以,我们在世间上的有余依生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戒定慧的功德和菩提善根;有余依的生命有止尽的时候,无余依的精神慧命却能常存在人间,供养众生的空虚心灵,指引众生的迷昧愚行。

优婆先那比丘尼的事迹,也同样可以作为涅槃不灭、慧命长存的证明:有一天,他在石窟里面坐禅的时候,被一条毒蛇咬了,他的弟子看到了,急得不得了,想赶快带他去求医,优婆先那比丘尼却静静的说:“不用了,蛇的毒液已经蔓延全身了!”

弟子们一听,忍不住哭了起来。优婆先那很镇静的派人把舍利弗请来嘱咐后事。舍利弗来了以后,看见优婆先那平平静静的含笑坐,着一点没有临死的惊怖之情,觉得很奇怪,就问:“优婆先那!你被毒蛇咬了,眼见即将死去,怎么气色这么好呢?”

“尊者!”优婆先那比丘回答道:“我最近修“空观”,把自己安于无住涅槃之中,毒蛇只能咬我的色身,那里咬得到我已修证涅槃寂灭的心呢?”

我们从舍利弗和优婆先那比丘尼的事例里可以知道:证悟涅槃的人,不仅能够出离生死,他的福慧功德更是巍然长存的。

四.涅槃之后的境界怎么样?

《出曜经》里面有一句话讲得很好:“无执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就是说明在佛教里面,求证了涅槃的境界是第一安乐的境地。但是,有的人不能体悟涅槃的究竟之乐,以为涅槃的至乐只是压抑身心的短暂之乐,这是很大的误解。

譬如:弥兰陀王就曾经以此质疑那先比丘:“求道者为求涅槃之乐而抑制六根的享乐,使身心受到苦受,那么证得的这个涅槃之乐,不是交织着痛苦的快乐吗?”

那先比丘就开示他:“王所谓涅槃为苦,这个苦不是涅槃本身,是实证涅槃的阶段,求得涅槃的过程。譬如有人要学艺,受种种磨练之苦,而终能享受快乐。苦乐是个别的东西,不能视为一物。”

所以,涅槃之后是止灭一切痛苦聚集的究极理想境地,是去除贪爱、舍诸有执、止灭烦恼欲念的世界,是众德圆满的乐土,是绝对无执无碍的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涅槃之后的境界是:

1、无生的境界-涅槃已没有生死、变异,是个不生不灭的境界,固然不生有漏杂染的烦恼,也不起无漏清净的涅槃想,是个染净俱捐,境我皆泯,无生法忍的绝对世界。

有一位拉车的车夫,拉着沉重的货物,日夜兼程的赶路,一急之下,车子掉进路坑里去了。正在心急如焚的时候,来了两位过路的人,合力把车子抬了上来,其中一位路人就对车夫说:“车子拉上来了,你要拿什么东西来谢我们?”“没有东西可以感谢两位,心中感谢!”

“你把‘没有东西’给我们好了!”“‘没有东西’怎么给你们呢?”车夫为难的说。

“他说‘没有东西’,就已经给我们一个‘没有东西’了,怎么还要一个‘没有东西’呢?”

涅槃的境界就是泯除各种无意义的分别、对待、有无、生灭,不生一法而融摄一切法,不起一念而涵盖三千的“没有东西”的境界。

2、无住的境界-涅槃既已不生不灭,还住在那里?涅槃之后无处不在,在清净心里、在法性之中、在真如佛性内,在万里虚空里。证得涅槃之后,这个法身如如不动,住在荡荡涅槃城。涅槃城在那里?“无边风月眼中眼,不尽乾坤灯外灯;柳暗花明十万户,敲门处处有人应”的气象便是涅槃城。

3、无我的境界-真正的涅槃,是打破那个我执,到达无我的大自在,再从无我中建立真我,所以涅槃后的我才是真正的我。经上曾经记载:有一个外道向佛陀诉怨:“世尊,你的教法什么都好,只有一个“无我”太可怕了,我无法信受。”

佛陀告诉他:“我亦说‘有我’啊!”

佛陀的这个“有我”,是剥去层层我执外衣的“真我”,也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涅槃之后的境界里,已经去除我执之我,存真如之我,好比黄金去了杂质,发出灿烂的大乘光芒,发出慈悲、平等的光辉,普照世间众生。

4、无缺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我们心灵上永恒的乐土,那里面充满法乐:有完全的平静,有至高的妙乐,有持续的幸福,有福慧的完成,有究竟的解脱,有永恒的自我,有真实的世界……真是说不完、道不尽,而这些涅槃的芬芳至乐,是人人可以证得,时时可以体悟的。就好像有个出家的比丘独自禅坐修行时,一个外道见到了,就问他:“你是在修来生的安乐吧?”比丘回答说:“不!我修的是现生乐。”

涅槃之乐不是死亡之后才能得到,涅槃大乐是息去一切热恼,当下就可体证的。

各位听我讲了这么多涅槃境界之后,是不是很向往呢?我期望大家精进求道,不要把涅槃当成来生乐,应该视为今日事。希望人人都能找到真实而究竟的常乐我净,体会诸佛千古无我涅槃的妙谛,过幸福快乐的生活!

祝福大家法喜充满,福慧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7 19:49 | 只看该作者
【感恩】石门素疏+385
2018年已过341天  精勤勿放逸!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石门素疏】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今日业绩】20181207课堂笔记385页。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
【评分标准】合格123良好234优秀345。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1013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石门素疏】【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176,832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3:07 | 只看该作者
恭迎印光法师圆寂纪念日印光大师(1861~1940),法名圣量,陕西郃阳县赵陈村人,名绍伊,字子任。法师弟兄三个,他排行最小。小时候随长兄读儒书,颖悟非常,曾考中秀才。15岁那年,在床上一病不起,如此有好几年。于是,在1881年21岁时,于陕西终南山五台莲花洞寺,从道纯和尚出家。第二年,又在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足戒。法师以净土为归,受戒前,曾在湖北竹溪莲华寺充照客,晒经书时,得读残本《龙舒净土文》,始知有念佛法门。从此法师一生自行化他,与净土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毕生致力于弘扬净土,被净土佛徒尊为中国净土宗的第十三祖。

  法师是由儒而入佛的;他别号“常惭愧僧”。以此可以窥见他向佛后一生所为。他是从佛道而出,受惭愧心所驱的。一般人陷于重重的罪恶中,善根力非常薄弱。唯有惭愧的重善轻恶,能使人战胜罪恶,使善根显发而日趋于增进。释尊说:“惭愧是人类不同禽兽的地方。”印光法师一生无论为法为人,始终循着这种倾向光明的正觉。法师既自名常惭愧僧,身体力行潜修佛道,直指本心。做事但求无愧我心。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这样做的客观后果,却使众生受惠,独善其身收到了兼善天下的效果。倘若世间为人,皆照此行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即人间早已成为充满喜乐清净的福地,人皆可以成佛了。

  法师的行动,身教胜于言教。他把自己数十年来参研佛法的心得体悟都融于日常的一言一行中。印光法师一生随遇而安,淡泊清苦,至老不变。他是北方人,喜欢吃馒头,每次吃饭只有一碗粗菜,吃完以后用馒头把菜碗擦净吃光,或者用开水汤洗饭碗。他住在上海太平寺时,有居士请他吃斋,他不去,再三请,他才嘱咐只上一盒馒头,一碗豆腐渣,居士答应照办,他才赴斋。在苏州报国寺时,有一次菜中用的酱油稍好点,他就提出批评。有一次,某居士拜访他,曾将半杯开水倒进痰盂里,也受到他的批评。他给人写信,过好的信纸都不用,都是用国产的毛太纸做信笺。有次写给别人的信,是用人供养水蜜桃的包皮纸。弟子们有时供养他的礼物,他不是推辞掉不接受,也就是转送给他人,或是交给库房,让大家一起一享受。他住的房间都是自己打扫,穿的衣服也都是自己洗,一直到79岁高龄还坚持这样做。有一次他在上海的太平寺,有一居士去拜访他,却见他在院子中自己洗衣服。在苏州报国寺时,真达和尚请他到灵岩山,已经替他备好了轿子,他却从上山到下山,始终拄杖步行,坚决不肯坐轿。法师一生都是如此,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摆一点架子。他自己就曾对人说过:“我不摆架子,也就不怕倒架子。”可见法师为人,有着很强的独立精神,决不肯徒受别人的恩惠,亦不肯以自己的存在成为别人的负担,超然于物外。

  印光法师注重实干,不虚张,在情势紧急需要自己的时候毅然前行。1931年,震惊全国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了,东边沦陷,全国民心激奋,纷纷要求抗日。1936年,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圆瑛法师与上海佛教界人士在上海举行护国息灾法会,请法师出关说法,号召全国佛教徒为抗日救国作出贡献。法师护国利生的心愿非常殷切,欣然允诺,并告诉不用汽车迎送,不请吃斋,不会客。圆瑛法师对此一一答应。法师以76岁高龄带一位侍者,自己来到上海,每日讲法两小时,听讲的人都非然欢喜地信受,讲经期满之日皈依的人达1000多人。法师听说抗战中绥远的灾情严重,把当时所收1000余人皈依求戒的香仪2900多元都全部捐出,并附上自己原存的1000多元,等法师讲经完毕回到苏州,众人在车站迎接,请法师上灵岩山上参观近年的景象,可是法师却先急着到报国寺把存折取出将赈款汇出。然后这才和众人一起登山观赏。1926年,长安经过兵灾以后,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苦,法师就将印行《文钞》的款项3000元,托国人速速汇往赈济。法师总急人所急,对社会有所助益。1935年,陕西省大旱,法师听到消息后,马上取出存折,令人速汇1000元。汇完以后,令人查帐,发现折中所存仅百元,而报国寺的一切需用,都靠这点钱了,法师对此也不介意。法师把自己的这些行为与保护佛法连在一起,把救助人的实际苦难视为到普渡众生。法师曾说:“救灾即是普渡众生,亦是保护佛法。”其言词中爱国爱民之情,是何等的恳切。

  法师对于佛法的理解,绝不脱离世间而虚妄谈佛。他启示弟子的是从“人乘”直达佛乘的一条学佛路线。在他的《文钞》中有这样几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诫,诸恶莫诈,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即是从人伦出发,在处理好上下左右关系的同时,尽自己的本分,把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工作或责任做好。法师的话是极平易朴实而又见根本的。由于法师是由儒而入释的,所以,法师在用文钞教导在家弟子时,谈佛法而兼谈儒学。然这是出于谈论之方便,并非是混淆儒佛之间的界限。所以他说:“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功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又说:“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法师有鉴于我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自汉至清2000年来,都以儒学为主流。想要用佛法普度众生,非现身说法不可。正因为法师援儒入佛,他一以教化儒门弟子,一以维护佛教,苦心孤诣,非菩萨心肠莫能为。

  法师勤修佛事,广著文章。1924年,法师就以“常惭”之名在《佛学丛名》上刊载文章,为读者叹服,法师的名字就是从那时开始渐为人知的。1917年,天津的一位居士将法师给友人的三封信印行,并题名《印光法师信稿》。1918年,该居士又将法师的文稿20多篇在北京印行,题名《印光法师文钞》。后加上文稿数十篇,合订成二册,法师对于佛法的见解遂流行于海内。由于法师的文章佛理深邃。文义典雅,深入浅出。易于理解,故人人争读。就连梁启超读了法师的文章也备加赞叹,谓“印光大师,文字大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法师一生致力于弘扬净土宗,他之于净土宗在全国的勃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师第一次在上海弘扬净土是1918年,那时他正在扬州刻经院刻印《安士全书》;1919年,法师再次同高鹤年到上海,与简玉阶兄弟(南洋烟草公司创始人)及诸居士相见,法师详细解说净土法门,简氏兄弟和其他居士一起授发心供养千余元作为刊印经书的资助。后简氏兄弟还创办了净土道场——上海佛教净业社的社址。1922年,法师因校印经书一事,由普陀到上海,住在太平寺。各方人士来信皈依的很多。由于法师大量印行《安士全书》、《印光法师文钞》以及净土经论近百种,宣传净土,上海皈依他的人日益增多,净土宗从此在上海兴盛起来。1922年,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成立,提倡净土的念佛法门。1926年,上海佛教净业社成立,并发行《居士林林刊》、《净业社月刊》。法师的净土宗负由此传播到全国各地,各地的居士林、净业社、念佛会、莲社等居士团体如雨后春笋,勃然兴起。1928年,由于在上海人事日繁,法师遂于1930年结束了在上海校印经书的事宜,于1930年2月离开了普陀山,到苏州报国寺闭关。走之前,将印行经书之事交给明道法师,1935年,明道法师去世。印此法师以75岁高龄之躯,自任主持流通之事。

  法师在报国寺闭关期间,在佛课的余暇,重新刊行《净土十要》,增编《净土五经》,并修写了普陀、九华、五台、峨眉四大名山的山志。四大名山志均于1937年由弘化社出版发行。除此之外,他在闭关期间,刊行增广文钞的续编。

  印光法师一生弘扬净土,人人皆知,但是,法师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通宗通教,密护诸宗,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三篇重要论文中,即《宗教不宜混滥论》、《净土决疑论》和《宋版大藏经》。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法师对于禅理也是十分透彻的。他在文章中,针对讲经教者每喜谈禅宗而指摘时弊,指出禅人误解。第二篇文章虽名为净土决疑,内容也是密护禅家宗旨。两篇论文,都深入浅出,实有发前人未发之处。他的第三篇《宋版大藏经序》文,指向五宗,“律、教、禅、密、净,五者名目虽异,理体是一,可专主于一门,不可偏废于余法,如由四门而入一城,如以四时而成一岁。其相互维持互相辅助之功,非深悉法源者莫能知。”反映了法师密护诸宗的深意,说明了他的佛学思想是以整个佛学为归宿的。

  皈依法师的弟子遍及国内外,远及南洋,不下10万人。但法师摄受居士弟子,多而不滥。1934年,孙传芳自天津来函求皈依为弟子,法师没有收录,介绍皈依北平的某位法师。名僧弘一法师很仰慕印光法师的人品道德,敬重他象菩萨一般,想拜他为师,居然拜三次,才终于如愿。第一次是来信求拜,印光法师谦辞不收;第二次来信要求拜师,依然不答应收作徒弟;第三次,弘一法师用香火烧自己的臂肉,以“臂香”拜师,这才得到印光法师的同意,收为弟子,共结法缘。随后,印光法师请弘一来到他身边住了半个月,言传身教。而且,法师教化居士弟子,虽宿儒也不宽容。例如前清老探花冯梦华,曾任安徽巡抚,喜写草书,平常人认不到一半,他写信给法师,法师指出他写的字太草了。后来,他在给法师写信时,则改用楷书。

  印光法师为人坦诚,不图谋虚名,且风骨嶙峋,他80岁生日时,召集僧众道友讲话:“道友正在为我筹办80寿辰祝寿活动,感谢大家一片赤诚好意,不必办了。我个人反对搞祝寿活动。社会上有些人为了显示权势,扩张势力而办寿,也有些人为积财、为扬名而办寿,他们都把祝寿引为光荣。可是我印光以为可耻。”当法师说到“可耻”二字时,面红耳赤,白发炸散,声音洪亮,堂内一片肃穆。日伪当权之时,日本军官拿着日本修订的《大藏经》送给灵岩山寺,有些青年僧人认为是日本人看得起,才把最好的《大正大藏经》送给法师。可是法师却委婉地说:“我们这里的僧众都是念佛僧人,不是研究经文的僧人,请把你们这么好的《大藏经》转送给有关研究人员吧!”法师拒绝了日本军官的赠送。

  法师虽然精通种种佛法,而自行劝人,则专依念佛法门。他的在家弟子,有许多是受过高等教育和在欧美留过学的。可是对于佛法之哲理,法师绝不和他们一起高谈阔论,只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这种作风对弘一法师也有很大的影响。无怪乎弘一法师于1924年在给居士王心湛的一段话中说:“朽人于当代善知识者,最服膺者,惟是法师。”以弘一法师的名望与见解,对印光大师如此崇拜、敬重,足见法师在佛教界的声名与威望。印光法师的一生,诚如弘一法师的评价:“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明昌佛法,潜挽世风。所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3:25 | 只看该作者
菩提比丘:佛法的两面性
2018年12月08日 10:32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佛法的目标是使我们得到解脱佛法的目标是使我们得到解脱
  作者/菩提比丘

  翻译/智悲佛网翻译中心

  当我们初次邂逅佛教时,它看似一个悖论。从理论而言,它又展现出自由思考者快乐的一面:清醒、现实、不教条,以及近乎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论。但若从内在去触碰活生生的教法的话,很快我们又会发现它有与理性假定相左的另一面:虽然没有接触严格的信条或者随机的推测, 接触持戒、禅定、布施等宗教性的理念,以及一套如何超越意识感官和思维的教义体系,或许最引起困惑的是,在佛教修行体系中,信心被当作是核心的美德,而怀疑则是障碍、屏障与桎梏。

  当大家试图明确自己和佛法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难以圆融这看似矛盾的两面:经验主义的一面面向世俗,告诫我们要自己去探究和验证事物;而宗教性的一面超越世俗,教导我们遣除疑惑,信任导师和教法。

  处理这个难题的一种方法是:只接受佛法的可信的一面,而舍弃其伪造和不必要的另一面。按传统佛教的方式虔诚摄持,我们尽可能接纳佛法宗教性一面中的信心与奉献,而回避它冷静的世界观和批判性探究的另一面;又或是以现代佛教的方式护教摄持,我们在称赞佛法的实证主义以及它与科学的相似性时,则会在应对它的宗教性的这一面时陷入笨拙尴尬的境地。然而,当我们仔细思考真正的佛教精神需要什么时,就会了然地发现:佛法的两面都是平等可信且都必须被包容的。如果不能圆融它的两面性,我们可能会过于偏重教法的某一个侧面,而偏袒、冲突的态度将妨碍我们融入佛教。

  然而,如何圆融佛教的两面而令其互不相违的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认为达成和解并使自身的见解、行为在内在层面保持一致的关键,基于以下两个要点:一是佛法的引导目标,另一个是达到目标的策略。佛法的目标是使我们得到解脱,而不是提供与这个世界相关的确切信息,因此它虽与科学兼容,但其目标和关注点必然不同于后者。本质上佛法是一条精神解放之路,是脱离生死和痛苦轮回的道路,它提供给我们的是无可替代的解脱方法,而非只是理性上的认同,这必然需要我们近乎宗教式的呼应。它直指心性,在我们生存的究竟意义受到威胁时唤起应有的信心、虔诚与承诺。

  对佛教的信心和虔诚只是作为一种助力,让我们趋入这条道并持之以恒地前行,但仅止于此的话并不能成办解脱。根据佛陀的教授,我们遭受束缚和痛苦的根源在于——对实相认知上的无明;因而佛教在解脱策略上所应用的主要工具便是智慧——对实相的如实知见。探究和审慎的思辨,冷静且不受约束构成了迈向智慧的第一步,令我们有能力对治怀疑,对解脱所依的真理有一个概念性的把握。但这样怀疑和思辨的状态不能一直持续下去。一旦决定了佛法是我们获得心识自由的所依之舟,我们便需要把犹豫甩在后面,依靠它将我们从信心引向通往解脱的实修体系中。

  对于那些为了寻求理性或感性满足而接近佛法的人来说,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发现它的两面性并经常处于困惑之中。但如果我们决定按佛法的本意趋入它,将它作为解脱痛苦的所依,它将完全不具有两面性。相反,我们将从一开始就看到佛法其实唯有一面,显示的两面只是两个互补的侧面。

  翻译:曲吉多杰

  一校:王学玲

  二校:张玮华、圆和

  终审:法界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3:32 | 只看该作者
抄写《心经》,原来有这么大的功德!
2018
12/07
19:16
东台市观音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55
东台市观音禅寺

祈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心经》篇幅虽小,却浓缩了整个般若类经典的精华,受持读诵此经功德无量无边。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介绍:玄奘大师在四川时曾遇一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大师怜悯此人,施与衣服饮食,病者乃授大师《般若心经》。大师取经途中,经过一八百余里之荒漠,逢诸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能令去。大师便持诵《般若心经》,诸恶鬼等闻声皆散。


护持大师完成取经伟业者实乃《般若心经》之威神力也。义净法师所译《般若心经》后附之持诵功德文云:“此经破十恶、五逆、九十五种邪道。若欲供养十方诸佛,报十方诸佛恩,当诵‘观世音’、‘般若’百遍千遍无间,昼夜常诵此经,无愿不果”。

心经是一篇渡人离苦得乐的经文,要人悟通一个“空”字。

由唐朝自有中文译本主本,经一千三百多年,已有难以估计的人加以念诵。

这经文被朗诵,被肯定的次数,已难以估计。由于共同念力认为此经文具有教人离苦得乐的能力,因此每当念诵,必引起宇宙磁场的共鸣现象,产生特胜的感应,也就是获得一种奇妙的力量。

写经的目的在于个人自我修行、亦能回向亲友众生,得到身心安吉之祈福心愿。最受大众喜爱的写经经文即《心经》。据佛经上记载,念诵般若心经的功德,不亚于念诵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且写经之功德在诸多佛经经典中,一再的被提及,言其功德殊胜,写经的好处极不可思议。


《心经》全文共二百六十个字,虽然非常简短,却是六百卷般若经典之精华。

众所皆知,佛教中以《大般若经》为大乘佛教中最古老、最重要的经典,《般若心经》即是将此经典浓缩成最精简的佛教根本思想,若是能透过抄写并敬诵《心经》,而透悟佛教根本思想,开启智慧,自觉而觉他,自度而度人,而获圆满之觉行、利益众生,乃是此写经活动最终之目的。

《心经》的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

抄写佛经等于向佛学习,向觉者学习,借着抄经,安顿自心,一步一步向佛的境界迈进,亦即向着自己开智慧、觉悟生命宇宙真谛之道迈进。

《心经》被称为“经中之经”,印光法师云:“文虽简略,理极宏深。至圆至顿,最妙最玄。诚为诸佛之师,菩萨之母。六百卷般若之关键,一大藏圣教之纲宗。以故自唐至今,闻人名士,每事书持,多有读至数千万遍者。须知此经在处,即佛所在。消除灾障,致多吉祥。务须恭敬供养,受持读诵。则度一切苦,成无上道。”


《心经》文约义丰,诵之者众。以二百六十余言,摄尽六百卷般若妙义。果能自浅而深,澈见真空实相。则一大藏教,无不从此流出。所谓般若为诸佛母也。此经以心为名,心也者,十界圣凡所同具也,迷则万别千差,悟则平等一致。

《心经》易于念诵,特别适合初学,自古至今持诵者众,感应事迹数不胜数,感应之大之快不可思议!念诵功德不可思议!

《心咒》有咒王之称,灵验无比,最上最妙,无能及者,具大威力,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3:38 | 只看该作者
《地藏经》那么好,怎么读诵才算圆满?
2018
12/07
11:00
如是我问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4

能念地藏经是大福报,世间人忙着工作,没有时间念,一生病,也念不来,到了老了,眼睛花了,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也念不来。不要小看,说这个人只会念经。

他不知道地藏经的功德,一念就超度六道众生,连大福报的天人,要堕落时,一听到地藏经,都天福增长,不会堕落。更何况鬼道众生,人道众生。

这个功德,不是世间人能明白的。家里有供养地藏菩萨,不管是金银铜铁的,那坚牢地神都会护持。每天念,很容易消业障。

业障太重,很苦。

一生病呢,头晕脑热,讲话都难受,念经更是喘不过气。不要说念经,就连念地藏圣号,也懒得念。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这就是业障来了。你想念,也没有福报给你念。这个还只是得感冒而已。要坚持念地藏经。

无论诵经、拜忏,都要按照先祈请(发愿),再诵经,后回向的三步来做。

为什么要先祈请?比如你业障现前了,你的亲人眷属生病了,要消业要治病,打算念地藏经,这个是你诵经的目的,那么你要先把这个想法告诉菩萨,然后请菩萨加持你,通过你接下来的诵经帮你消业,帮你治病。

如果你不做个诵经前的祈请发愿,虽然你诵经回向了,但是业障重的人,诵经的质量就不高,至心又不够,最后变成了照本宣科,菩萨也加持不到你。

大家要知道,诵经不是很简单的拿起经本就念。功德不是这样修来的,如理如法的诵持《地藏经》或其他的经典,你就能在一次诵经中获得圆满的功德。有些道友诵经诵了好多年,可是不知道经中讲的是什么道理,自己也没有开启智慧,多半与自己不能如法读诵有关系。

诵《地藏经》前先简单的祈请发愿,比如:弟子某甲业障现前,诵经不得力,发愿读诵《地藏经》一部,消除不能读诵大乘的业障,祈请南无地藏王菩萨慈悲加持。这个诵经前的第一步就可以完成了。

如果还想要殊胜一些,可以在诵经时观想自己在忉利天诵经,诸佛菩萨在你身边听你诵经,这样观想可以摄心。观想的过程也是跟佛菩萨沟通的过程,修《地藏经》就要至心皈依地藏菩萨,这样在诵经的过程中才会与地藏所弘之法相应。

在诵经时,我们要把心安住在经书的字里行间中。一边诵一边观想经文化成光明,融入自己的心中。观想光明普照在身上,你会感觉到温暖。如果一边诵经一边浑身发冷,除了你的业障深重外,就是诵经不如法导致的。

诵经不要追求速度与数量,要注重诵经的质量,字句分明的诵经最好。

当我们诵完《地藏经》后,观想这部经典化成光明融入自心。然后恭敬的在佛菩萨前回向。这样诵经才算圆满了。

四十九天长明灯供灯共修

长明灯,即供于佛前日夜常明的灯。积福慧应众生因缘,启建四十九天长明灯供灯共修,连续供49天,固定佛前供灯位置及牌位。通过供灯的方式破无明业障、种善根福德,自他皆获殊胜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9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3:46 | 只看该作者
佛家有没有方法令癌症患者康复?
2018
12/07
10:50
河北大华严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3

问:佛家有没有方式方法令癌症患者康复起来,请师父开示。

上能下弘大和尚答:得了癌症是吧?那一般癌症都叫不治之症,得了癌症的人都非常得恐慌,那么要怎么样才能让癌症转变好呢?事实上得癌症是有可能是因为长期的精神压抑造成,有可能你几十年前,或者二三十年前因为某种重大的打击,或者因为某件突发的事件或者人事,引起你强烈的气愤、不满,或者情绪的激烈冲击,然后埋藏在心中,造成你念念不忘的一种痛苦和执着,时间长了之后,因为精神的问题而影响了身体的结构。

那怎么样能够让身体好起来呢?首先要从心里去下手,解开那些心结,放下那些执着,原谅可原谅的人,宽恕可宽恕的事情。因为毕竟十几年、几十年人生在不断地流失,过去的已经过去,再不可挽回,所以你再去惦记执着,只是对自己的惩罚,让自己活得更加痛苦,只有彻底地放下过去,原谅过去,你才能更好地珍惜此时此刻,心好日日好,心好一切好。

这个病能不能康复呢?假如在佛法里头说,佛法是讲心法,是讲心的觉悟、心的智慧、心的慈悲、心的虔诚、心的恭敬。佛陀说有恭敬虔诚感恩的心,有知足的心,有慈悲智慧的心,有解脱宽恕的心,这是最吉祥的。那用佛法让你能不能好呢?要看你对佛法的落实情况。佛法相当得伟大,也相当得殊胜,但是你是否能够全生命、全身心地去投入佛法,或者你投入到底有多大的努力,这个决定你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0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3:50 | 只看该作者
观音菩萨“嗡嘛呢呗美吽”六字真言的快速修法
2018
12/07
10:27
传喜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1
佛 教

慧 日

每一篇都是滋养心灵的甘露

每天阅读 如饮甘露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微视频:观音菩萨“嗡嘛呢呗美吽”快速修法



佛陀说,
当我们修行的时候,

我们身上的八万四千虫都随着我们修行。

比如我们念“嗡嘛呢贝美吽”,

修“嗡嘛呢贝美吽”法门的时候,

连我们身上的虫、细菌,

都证得不退转地菩萨的果位,

就这么殊胜!


为什么观世音菩萨有这么大的威德力?这个威德力从哪里来的?看到我们众生苦想救我们,慈悲心从这里来,这么殊胜的方法就是从慈悲心里流露出来的。地藏菩萨要想度尽地狱众生,要令众生都成佛,祂就把“嗡嘛呢贝美吽”时刻挂在耳边。

我们读《地藏经》知道,《地藏经》里的主角,应该是地藏菩萨。但是《地藏经》里,忽然话锋一转,却来问世尊:“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如何?”佛陀怎么回答?“若人听闻观世音菩萨名号,此人离证菩提不远。”成就佛果已经不远了。为什么?念一句“嗡嘛呢贝美吽”,修“嗡嘛呢贝美吽”的法,不仅仅人,连人身上的虫,都证得不退转果位。



我自己也遇到过好几次念六字大明咒感应的事。有一次,一位弟子陪我一起去参访祖师修行过的地方,听人介绍说有个祖师闭关的洞,看了看很萧条,里面淤泥都淤塞住了,长的草都生霉了,于是我就带着他去清理那个洞。

这个闭关洞是在悬崖上面的,洞外是万丈深渊,那天一直清理,中饭也没吃,直到下午三四点钟,洞完全清理好了,准备要回去吃饭了。当时我还在洞里,就听到洞外“噗通”一声,看到一个人这样腾空出去了,他家就这一个独养儿子,跟我出来,去时是两人,回时若我一个人捧着骨灰盒回去,那还了得!

我当下就意识到事关重大,他身体腾空从悬崖峭壁下去了,我赶快一起身,他喊“啊”的时候我已经起来了,看着他从虚空里就这样下去了,翻着跟头,这不是十米跳台摆姿势那么优美的,当时那是很恐怖的。


这个时候我立刻就念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全心全意地念,心里祈祷:观音菩萨你救救他吧、救救他啊!我救不到他的,我只有求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只要念无不应者。

最后怎么样?那么高的悬崖掉下去,几十米,在有一点点坡的地方,身体擦到坡了,顺着坡往下滚,下面有一点点的荆棘小树把他挡住了,我在上面一直念“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嗡嘛呢呗美吽”,他就跟着我念的咒语从空中滚到地下,一直滚到不动了。

这时我就听到他喊“师父啊”,我心想“不错,还有救”,我说:“不要动,安住在我教你的佛法里,安住着啊!”将生死置之度外,安住在法里就有救,这法是有恢复能力的,再大的创伤只要你安住在法里,粉碎性骨折也不要紧,马上会恢复的,很厉害的。“安住在法里哦,安住在法里不要动,我下来救你”。

一看到有绕寺院的居士,我说:“救人!救人!”然后他们带我顺小路下去,还有几个出家人更厉害,从悬崖上就下去了,我第一次见到,真不敢想象,悬崖怎么能下去,结果就是这样子。海边的人不会怕水,山里的人不会怕山的,再是悬崖,再陡峭也不怕。我们有没有看过攀岩?攀岩的人是被训练出来的,住在山里的人不用训练,从小就是爬山的,悬崖峭壁一转眼就下去了,比我下得快。

人被救上来时,我看他白色的衣服上全是血,脸上也都是血,抬到家里之后,一检查还好,只有头皮破了一点口子,所以流了一脸的血,其他什么伤也没有,这是不是佛菩萨加持?真是这样,就念“嗡嘛尼贝美吽”!

从那么高的悬崖上掉落下去,摔断胳膊摔断腿那是很正常的事,如果头碰在石头上,那连命都没了,竟然就破了一点皮,虽然血流的蛮难看的,换一件衣服擦擦血,喝了几口水,睡一觉就好了。所以这件事在那个地方也传为佳话了。



由此可知,这都是观音菩萨威德之力,我们哪里有本事。所以你们也不要以为我有什么能耐,但我可以教你们正确的方法,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人人都有效,佛是很灵的。

如果你不照着佛法去做,那我即使有一点本事也救不了你,佛都救不到你,我还能救得到你?我告诉你佛法,你按照佛法去做,那佛就会救你。我们讲六字大明咒,讲了我自己几个亲身的感应,六字大明咒威德大不大?观音菩萨威德神力大不大?不可思议。尤其在这个娑婆世界,我们释迦佛一次一次地介绍,阎浮提众生尤其要多念“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印光大师也是这样,他说没什么事很顺的话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你生病有急难就要求观音菩萨了。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佛经|佛法|文化|空性|慈悲

美好的一天从发菩提心开始:

如昔诸善逝 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 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 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 次第勤修学

佛教慧日

分享喜乐 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6 14:41 , Processed in 0.07057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