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10001#
发表于 2022-4-30 23:17 | 只看该作者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2#
 楼主| 发表于 2022-5-7 07:53 | 只看该作者
苏轼在人生的主题之外,结合其对绘画美学思想的体悟,创
造并丰富了以禅入诗、以诗喻禅、以禅说画的各色题材。因此,苏轼在其般若譬喻的题画诗作品中,也体
现出一种苏轼特有的禅味,这种东坡禅具有两重滋味:一是世间与出世间两皆无得,才是“究竟空”;一是
勿逐昨梦,以幻为戏,正是“游戏三昧”。东坡以禅入诗、以禅说画的结果,是在佛禅题画诗中融入人生哲
思与诗人对人世深刻的省思与领悟,因而也造成苏轼诗歌颇具理趣的思辨性与议论性。我们可以说,苏
轼由此展现了个体生命禅悦与坚定的自在之境界,同时也完成了北宋诗风“超越或扬起个人悲哀”、“议
论性”、哲学性之走向,从而打开宋代理趣诗的发展,也促进了文人画的产生,并且对后世文人画哲学层
面的美学意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3#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16:37 | 只看该作者
清平乐《感恩时代》
敝人闭关,在家出家。茹素如意,三高不高。
读书写字,优哉游哉。一不出门,二不电话。
活计生计,应少尽少。家政服务,无微不至。
蒸菜蒸饭,戒酒戒屠。忌蛋忌糖,少油少盐。
子觉午觉,足素足眠。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困有所助。
各界关爱,春色满园。净心静心,气象万千。
但行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净身口意,学中西马。写诗书画,颂新时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4#
 楼主| 发表于 2022-5-28 12:18 | 只看该作者
世界万有是五光十色的、充满差异和矛盾的,同时又处在彼此密切联系、互相融通的网络之中,从整体上看是统一的、和谐的。华严宗是用这种理论来向人们表明烦恼与解脱、佛与众生、净土彼岸与世俗此岸彼此融通,不存在不可超越的鸿沟,给追求觉悟解脱的人们以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5#
 楼主| 发表于 2022-5-28 12:18 | 只看该作者
“身”是指人的自身表现,包括行为、言语;“心”是指人内在的精神,包括意识、思想、意念等。儒家提倡内省“慎独”“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然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提倡清心寡欲,认为在主观意识上应当仿效“道”的“无为”,然后可以无所不为。小乘佛教以“贪瞋痴”三毒为引发一切烦恼的根源,主张通过正确的修行(八正道)加以断除。大乘佛教或强调空,或强调唯识,或讲中道不二,并且着重心性修养,如《维摩诘经•佛国品》所说:“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华严宗依据《华严经》,主张“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认为个人的本心(自性)与佛的法身相通,称之为法性、佛性、真心或理,可以显现为世界万有。华严宗的解脱论以观想法界缘起为中心,以体悟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界为最高境界。澄观在《华严法界玄镜》引后秦僧肇的《不真空论》所说:“圣远乎哉?体之则神。”意为体悟法性真空之理即可成佛(圣)。何为“成佛”?“心智契合”,身心一如,可以解释为断除一切烦恼的至高精神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6#
 楼主| 发表于 2022-5-28 12:19 | 只看该作者
在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疏远。人们每天从事繁忙紧张的工作,并且经常面临来自社会、工作或家庭生活的种种困扰和挑战。人们的愿望、理想、追求不可能完全实现,甚至有时还会遭遇意想不到的灾难、打击或损失,从而使人的心境失去平衡,产生种种烦恼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精神上排解苦恼,使心灵得到宁静和净化呢?可以借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之一可以用佛教“诸法性空”“自性空寂”“离欲寂静”等思想来断除贪爱,以及由此带来的一切烦恼。人们如果能认识世上一切名利、地位以及个人的境遇环境不过是在一定的因缘下才得以存在,体悟到一切皆空的道理,便可以使心平静下来,做到如同《心经》所说的那样“心无挂碍”,从而达到身心平衡,内外圆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7#
 楼主| 发表于 2022-5-28 17:52 | 只看该作者
一切有为法无不在或物理意义上的成
住坏空、或生理意义上的生老病死、或心理意义上
的生住异灭中流转,其中从未存在绝对意义域上
的“自性”,即独在、自在而常在意义上的诸法之独
立恒常又自我生灭的“自性”之存在。诸法的这种
本体论意义上自性的不存在性,谓之“空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8#
 楼主| 发表于 2022-6-17 10:01 | 只看该作者
知道对方是醉象、疯狗、狂人,见人就咬、逢人就杀,就当然要设法制止,因对方已经不幸,切莫让他再制造更多的不幸。但也不可存着‘以牙还牙’的报复心态,应是基于慈悲的原则,自己时时加以反省和惭愧忏悔。对于丧失理性的人,应该通过制约、教化等方式和方法,使他们得以恢复正常。这对他们自己本身,以及整个社会,乃至所有的众生,都是有大功德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09#
 楼主| 发表于 2022-6-27 15:40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资本论》中说过,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资本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下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死的危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10#
 楼主| 发表于 2022-6-27 17:17 | 只看该作者
与其模仿而成功,不如失败于创新。不经失败,何来伟大?
        爱莫生说:“人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是最不孤独的,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获得了一种自在而不是他在,只有在这个他才使流浪在众人之中的自我回到了真正的家。”


诗人萨迪说:“无论学者、博士、圣徒,也无论圣明雄辩的人物,只要他一旦羡慕浮世的荣华,便是掉落在蜜里的苍蝇,永难自拔。


一位老太太说,耶稣在星期五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候,那是全世界是糟糕的一天,可三天后就是复活节。所以,当我遇到不幸时,就会等三天,一切就必得正常了。


真正的厌倦当属那些无所畏惧,且见多识广,对一切都品味过,贪图过,懂得其价值与徒然的意义的大智若愚者。而那些深谙生命之无常,人世间欢乐之短暂者,更当对人生感到厌倦。如此说来,愚昧与无忧无虑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不要与恶人作对,不要以屈辱反抗屈辱,而是要从施加的人那里忍受再一次屈辱。


努力拯救自己生命的人,正是丢失生命。
        勿抗恶以一个生命的牺牲为代价,或者以生命的某些现实幸福为代价;而抵抗则要以数以千计的牺牲为代价。
        勿抵抗正是在保存,――抵抗恰恰是在破坏。
        做正义的事要比不正义安全得多,忍受屈辱比用暴力反对它要安全得多。


理想要求对任何人不要怀恶意,要爱所有的人;戒训则要求不要用话侮辱人。


理想要求对未来不要关心,要生活在现实之中;戒训则要求不要发誓,不要对人允诺任何未来的东西。
理想要求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使用暴力;戒训则要求不要以恶报恶,要承受屈辱,要献出你的内衣。
        理想要求爱仇恨我们的敌人;戒训则指出 不要对敌人行恶,要说他们好话,不要把他们和你的同胞区别对待。


伟人是自身有生命力的光源,我们挨近他便是幸福和快乐。
        我们思索一下便会发现,任何时代只要能找到一个非常伟大的人,一个非常智慧和善良的人,它就不会走向毁灭。


真正的殉道者是等待着死亡;狂信者则是奔向死亡。
        察觉不到死亡的人是幸福的。
       
如果从对一个罪人的惩罚中已不能得到任何好处,为什么还要惩罚他呢?


人类是一根系在兽与超人间的软索―――一根悬在深谷上软索。
        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
        人类之伟大处,正在它是一座桥而不是一个目的。人类之可爱处,正在它是一个过程与一个没落。
        我不要许多荣誉或大财富,这是自讨烦恼。但是没有美誉与小财富的人是不能安睡的。
        我宁愿选择一个狭窄的友群,而不要一个恶劣的但是他们必得按时来而按时去。
        我的兄弟,如果你有一种道德,而它是你的特有的道德时,你切不可和其他任何人共有着它。自然,你想赐予它一个佳名,而抚爱它,你想提提它的耳朵,和它游戏。但是,看罢,一旦它取得了你给它的名字,而群众都共有着它的时候,那么,你会因这道德而成为群众与常人之一。
        我的兄弟,你如果是幸运的,你只须有一种道德,而不多于一种罢:这样,你过桥更容易些。
        为妒忌之火所包围的人,象蝎一样,终于以毒针转向自己。
        真的,一个人的占有物愈少,他也被占有得少一些:轻度的贫乏是被祝福的!
        朋友,逃到你的孤独里去罢!逃到那强暴的风吹着的孤独里去罢!
        跌到在一个谋杀者的手里,不是比跌到在一个肉欲的妇人的梦里好些吗?


我的兄弟,带着你的热爱与创造力往孤独里去吧,慢慢地正义会拖着脚跟在你的后面。


求知者不应当只知道爱仇敌,还应知道恨朋友。
        真的,我的幸福与自由来如风暴!但是仇敌们将认为这是恶神在他们头上咆哮。


我的第一宗人间的智慧是:让我自己被欺骗,而不使我自己防卫着欺骗者。
        我的第二宗人间的智慧是:我忍受虚荣者甚于骄傲者。
        我的第三宗人间的智慧是:不让你们的畏怯使我厌倦于恶人的表演。
        我也要化装坐在你们一起,―――使我不能认出你们或自己:这是我最后一宗人间的智慧。


聪明人是自我满足。甚至当他不再拥有任何物质的东西时,他仍满不在乎,因为他还有更多优越于物质的东西:他自己和他的美德,没有人能从他那里拿走这些东西。


从无能中生长出来的仇恨既暴烈又可怕,既最富有才智又最为阴毒。
        具有坚强完美的天性的人的标志是根本不会长期地把自己的敌人、不幸和失误看得很严重,因为他们有丰富的塑造力、修复力、治愈力,还有一种忘却力。


“如果一位哲学家尊崇禁欲主义理想,那意味着什么?”我们至少已经得到了第一个提示:他要摆脱折磨。


如果除去禁欲主义理想,那么人,动物人,迄今为止尚未有什么意义,他在地球上存在不包含着目标。“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没有答案的问题。人和地球缺乏意志,在每一个伟大人物的命运背后都重复震响着一个更大的声音:“徒劳!”
        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        禁欲主义的理想意味着什么?――在哲学家和学者看来,禁欲主义理想的意味着于它察觉和直感到了高等智慧生存最有益的环境。


曼德拉以80年的人生阅历语重心长地对毛头小伙子克林顿说:“生命的荣耀并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跌倒了能顽强地站起来。”


感谢孤独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发现自己竟已习惯了这份孤独,莫名感到一阵的可怕,似乎我是被潮流淘汰的出局的。但下意识里,又好像在庆幸拥有孤独。因为我知道,孤独的时候,心灵是一幅美丽的画。在功利与浮躁充斥的时代里,都市文明压抑着心灵,唯有孤独时,才让我有苟延残喘的空间,思索自我,更加理智和成熟,擦亮被尘埃蒙蔽的心灵,留下纯净,留下空明的真我。孤独的时候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11#
 楼主| 发表于 2022-7-16 16:13 | 只看该作者
百岁老人陈翰笙:90岁仍然要求带研究生


他说:书,任何人都可以写得出来,但一定要用心去写,这很重要。有人可以10年写一本书,有人可以20年写一本书,如果你准备写一本书,就要做长时期的准备,要有长时期的积累,包括文献的准备、理论的准备、学术史的准备,等等。


不让我工作不就等于让我死吗?不让我工作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要一直工作到死!


他是一直在工作,一直在思考,90岁、100岁,一直到108岁,直至生命的终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3 21:12 , Processed in 0.04542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