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658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8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3:20 | 只看该作者
详说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2018年10月26日 14:43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49人参与) 收藏本文     
详说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详说观世音菩萨的法门
  文/圣严法师

  本节补述于民国七十五年九月廿四日

  观音法门很多,大致分为显密二门。密法多用观想,必须身口意三业齐修,修学者必须师师传承,师弟亲授,修行时必须供养、作观等仪轨坛场,而且不是短时能够成办。显法则不拘形式,不限时地,不择师资,只要持之以恒,必有效验。所以本文仅将人人可修的观音显法,介绍如下,愿十方大众,人人择一而修,祈观音加护,处处皆成佛土。

  一、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

  这是修定发慧的方法,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

  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此一法门的修法与层级段落,已经非常清楚,不过初修之时,未必人人能够得其要领,所以我在教授初入门者的初步修法,称为“闻声音法”,共分四个步骤:1。专念普听一切声音,不选择对象,不分别对象,由大至小,由近至远,不以耳根去听,乃让声自来。2。知道自己在听声音,也有声音在被自己所听,此时只有声音和自己的和应,没任何杂念现前。3。仅有声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无分别无界限的声音之中。4。声音与自己双亡双照,双亡则无内外自他,双照则仍历历分明,故与世间的四禅八定的仅存独头意识的境界不同,也与小乘的灭受想定有异经此四阶,再对照《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继续用功修行。

  二、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法门

  《心经》开头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是观音法门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础,也是大乘的极则。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观察众生及众生所处的环境,包括色法的物质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不出五类,物质的色法,即是众生的身体及身体所赖以生存活动的环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的活动以及其动因、动力、动的结果,此结果又成为另一循环的动因,佛学专有名词,称之为心念,称之为识。凡动皆由于因,凡动皆产生果,其间动的作用,称为造业,造业的结果,称为业力的感受果报。如果众生能洞察,五蕴所成的世界,无一是真,无一能常,便不起贪镇等执著,不执著的当下即能不受贪镇等的烦恼所苦,便能不再继续造循环不已的生死业,便能虽处生死,而离一切苦了。观自在菩萨是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彻见五蕴的世间法,无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萨证空,连空亦无,所以入世。凡夫未证五蕴皆空,所以恋世、迷惑、困扰、不知何去何从,而又事事执著,处处烦恼。

  三、法华经普门品的持名法门

  〈普门品〉云: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接著说明,若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远离、刑器自毁、怨贼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难、满一切愿、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随类应现、处处化身、救苦救难、无求不应。

  这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时时可修,处处可修,效验也最彰著的一种法门。只要持之以恒,信之恳切,有事无事都可称念的法门。

  四、大悲心陀罗尼经的大悲咒修持法

  此经属于密教部类,却是一种素朴的密法,虽无上师传承,人人也都可以修持。该经中说:

  观世音菩萨重白佛言:世尊!我念过去无量亿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静住如来,彼佛世尊,邻念我故,及为一切诸众生故,说此“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以金色手,摩我顶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当持此心咒,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作大利乐。”我于是时,始住初地,一闻此咒,超第八地。

  此咒是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的千光王静住佛处初闻,一闻此咒,顿从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受命普为未来恶世的一切众生,以此心咒,作大利乐。嗣后观世音菩萨又于无量的佛前,无量法会之中,重闻此咒。由于诵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花化生。该经宣称:若能深信不疑,诵持此咒,可得无量利乐,例如: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援手;不堕三恶道;生诸佛国;得无量三昧辩才;现在生中,所愿皆遂;转女成男;消灭侵损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只物、污净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种善生,并除十五种恶死。

  又说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著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所以诵持此咒,即能通达外道典籍,能治世间八万四千种病,能降一切天魔鬼神,能缚一切山精、魑魅魍魉,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龙王、金刚力士,常随卫护。持此咒者,不论在何时何处,若有任何恐惧、灾难、危险、迷路、病变、烦恼业障,确可应验化解。所以名为无碍大悲、救苦、延寿、灭恶趣、破恶业障、圆满、随心自在、速超上地。

  “大悲心咒”,简称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到处可以请到,此处不录。根据此经的要求,诵持此咒者,也有规定:要发广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不断。并且要求:住于净室,沐浴净衣、悬□燃灯,香华及各味饮食,供养观世音菩萨,然后摄心静虑,不起杂念,如法诵持。这种规定,即是仪轨。若能如法如仪,当然最好,否则,至少也当以恭敬心及专注心来诵持此咒,若能恭敬专注,必能有愿皆成。

  五、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即是“唵嘛呢叭咪吽”,在中国的流传,始于元代,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密教的传入而到汉地,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献中,尚未见到,至清初已被收入《禅门日诵》所录十小咒内。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区,此咒是一般信徒经常持诵的法门,即是表徵观世音菩萨利益六道的神咒。

  六、白衣大士神咒

  此咒的出现和流传,为时更迟,不知出于何经,为何人译出,大概是出于大士化现时为某人所授的法门,而非来自印度的传译。内有“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的句子,相当俚俗化,近于道佛相融的民间信仰。可见,其中的归敬三宝,归敬观世音菩萨,归敬摩诃般若波罗蜜,乃是自古即为佛教徒们日常持诵的内容,所以灵验非常显著,民间的传诵也极为普遍。并以持诵一万二千遍为一愿,一愿不成再持二愿乃至多愿,必得成就。满愿后即当印施此咒一千二百张。此咒的内容是: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怛垤哆 □ 伽罗伐哆 伽罗伐哆 伽诃伐哆 罗伽伐哆 罗伽代哆 娑婆诃天罗神 地罗神 人离难 难离身 一切灾殃化为尘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此咒文见于大陆时代,仅仅于一张纸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六百个小圆圈,以备持诵者每诵二十遍点一圆圈的计数之用。目前则有人参考了大悲咒持诵法而为之加上了持诵的规则,而谓欲持诵此咒者,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养、至诚顶礼,诵毕则发愿回向。

  凡为正当心愿,如求愈病、消灾、解危、求福、求职、求子、求延寿等,均有奇验。

  七、延命十句观音经 民国七十六年一月二十日再次补述

  此经系《高王观音经》的精简本,同出于古人的梦中传授。《高王》早在东魏时代即已传出,《十句》则出于刘宋元嘉二十七年(西纪四五○年)。据赵宋时代四明志磐于一二六九年撰成的《佛祖统纪》卷三十六所载:“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谟北征失律,萧斌欲诛之,沈庆之谏曰:‘佛狸(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岂玄谟所能当,杀战将,徒自弱耳。’乃止。”不仅来遭刑戮,后来官至开府,年八十二,寿终正寝。

  王玄谟如何得此际遇?乃由于受诛之前,夜梦异人,告以若诵《观音经》千遍,可免死难,并口授经文十句:

  观世音,南无佛,与佛有因,与佛有缘,佛法僧缘,常乐我净,朝念观世音,暮念观世音,念念从心起,念念不离心。(《大正藏经》   四九三四五页)

  这部观音经,虽出于古人的梦中感得,并非传译自印度,以其仅仅十句,已具足三宝及观音的持名念法,故迄赵宋乃至清初,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传诵。特别是相当于中国清初的日本江户时代的白隐禅师(一六八五~一七六八),为了弘扬此经,搜罗资料,编写了一部《延命十句观音灵验记》。近代的日本著名禅匠原田祖岳,也写了一部《延命十句观音经讲话》。而在我国,竟很少有人知道此一法门,所以乐为介绍,普劝诵持。

  八、结语

  从以上列举的七种法门,可知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方便,有深有浅,有本有末。《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是用禅定的观法而达到彻悟究竟的目的。《心经》的“五蕴皆空”,是用观照世间无常无我的方法,以证般若实相。这二部经是要众生还归法性而与佛同体,除一切烦而亲见本来面目。〈普门品〉的持名,则强调观世音菩萨的救济,重于解脱现实人间的苦恼。“大悲咒”的持诵,则虽重在现实疾苦的解除,也说因此而得“莲花化生、恒在佛前”。持诵“白衣大士神咒”的功能,几乎全是为了现世的利乐,所以更为民间化和普及化的法门了。

  不过,任何一种法门,不论其层次高下,只要不谤三宝,不违背因果原则,都应受到发扬。而且,一般人信佛学佛的初阶,多是从求现世利益及现前幸福开始的,种下善根之后,逐步听闻佛法,渐渐提高层次便会修习《心经》及《楞严经》等所示的法门了。因此,“白衣神咒”虽近似民间信仰,毕竟仍是佛法中的一个层次。(摘自圣严法师著《佛学入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8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3:36 | 只看该作者
又到银杏最佳观赏时期 盘点中国寺院中的千年银杏
2018
11/04
10:46
佛都金陵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今天,西安古观音禅寺内,

1400多年的古银杏树,

又到了最佳观赏时期。

其实在中国很多寺院里,

到处可以看到千年银杏。

为什么银杏树在寺院这么受欢迎?

据研究,现存的银杏其历史

可追溯到7000万年以前的古新世(第三纪早期)。

到了白垩纪后期及新生代第三纪银杏逐渐由盛变衰,

第四纪冰川之后,在中欧及北美等地的银杏全部灭绝,

只在我国保存一种,记住,银杏树只在我们得以保存。

所以银杏是我国的特产,并为最珍贵的树种之一。

因此我国古代的高僧们独具慧眼,

选银杏树来代替佛门圣树“菩提树”

据传当年竺法兰和鸠摩腾两位法师

在洛阳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的时候

在寺院里栽下了两根银杏树。

之后所有寺院都效法这一做法。

当然这些也只是传说。

下面我们就选编一些寺院中的古银杏树,

或许它们就在你的身边,

不妨出去看看!

日照市莒县银杏树 4000余年


日照市莒县银杏树 4000余年

天下第一银杏树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风景区,

传说东周春秋时期齐国和莒国国君就在此树下结盟。

该树在山中定林寺前院中央,树龄近4000年,

树高26.7米、干粗15.7米,8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

占地600多平方米,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堪称生物界中的“活化石”。

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此树进行专题研究并向全世界播放了其近影。

西安百塔寺银杏树 1700多年

西安百塔寺银杏树 1700多年


西安百塔寺银杏树 1700多年

西安市百塔寺始建于西晋太康二年(281)。

隋开皇十四年(594)复建,称至相道场。

因三阶教创始人信行禅师圆寂后葬于寺院附近,

故又名信行禅师塔院。

是 隋、唐佛教三阶教的祖庭。

唐大历六年改名为百塔寺。

百塔寺在隋、唐时期盛极一时,

规模巨大,殿宇宏伟,寺僧众多,占地千亩,

有“骑马关山门”之美誉。

塔寺银杏树 相传为隋、唐时栽植,

被称为“中国第二银杏树”、“千年活化石”,

高约30余米,树冠达百余米,树围18余米,

浓荫覆盖半个寺院。

1998年西安市公布为重点保护文物。

终南山古观音禅寺 1400多年


终南山古观音禅寺 1400多年

这颗银杏树已被国家列为古树名木保护名录。

据传,这棵银杏树是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亲手栽种,

终南山古观音禅寺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8年),

是终南山千年古剎之一。

座落于西安市长安区南山北麓的凤凰岭下罗汉洞村,

距西安市约30公里。

大连永兴宫银杏树 1360年


大连永兴宫银杏树

大连永兴宫银杏树

大连永兴宫院内这棵银杏树为雄性,

树高为29米,树干直径1.95米,根底围长9.5米,

树冠直径28.5米,探其树龄,据史料推测,

此树当属唐贞观年间尉迟恭(字敬德)元帅

建永兴寺所栽植,距今约1360年。

济南淌豆寺银杏树 1300年


济南淌豆寺银杏树 1300年

淌豆泉在港沟镇伙路村南之淌豆寺遗址。

传说因感念此处岩洞曾淌豆接济李唐军士粮饷而得名。

有着着1300年历史的(唐朝)银杏树,

满树尽披黄金甲,

从空中俯瞰寺庙与银杏树宛若巨龙头顶“皇冠”,

令秋色大放异彩,蔚为壮观。

少林寺银杏 1500多年


少林寺银杏 1500多年

这颗古银杏为单株,俗称老光棍。

游人到此,导游必告诉大家,

没结婚的青年男女千万不要和这个银杏树合影留念。

这棵雄株古银杏树龄为一千五百岁,

2007年6月26日,郑州市林业局人员专程到少林寺对这株古树进行了监测。

据技测算,该银杏树已有一千五百年树龄,

是登封市现存最古老的一株。该银杏树高二十五米,冠幅达三十七米。

这表明,在少林寺建寺之初,此“罗汉树”已经栽植,

是少林寺最古老的文物。它见证了少林寺在历史上的兴衰。

奉化雪窦寺“夫妻银杏树” 1000多年


奉化雪窦寺“夫妻银杏树” 1000多年

上世纪50年代,大文豪郭沫若游览雪窦寺,

僧人在树前说那是“汉白果”。

郭沫若一番瞻仰,感慨不已:汉代大树,诚不虚也!

早些年,国内知名园林专家对古树做了一次年代认定,

根据树身大小,认为“汉白果”所说的“汉”,

不是秦代之后的“汉”(西汉东汉),

而应是唐代之后五代时期的“汉”,即“后汉”。

如今,这一说法因与雪窦寺的人文历史相符而得到公认。

这样算来,两棵古树的树龄实为1000余年。

当然还有很多寺院的古银杏树,

限于篇幅我们没有一一列上,

如果你身边有好看的在寺院里的银杏树,

不妨发给我们一起欣赏!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8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3:48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往生净土中?
2018
11/04
09:10
传喜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即今劝君同回家,共乘弥陀九品莲。

若居净域成佛易,住此浊土为善难。

心佛众生本同体,果彻因源华藏海。

难思佛果增上缘,因赅果海法华开。

大心方契无量光,小行亦入法界流。

始知善恶识归途,就道还家顺风行。

赖有大士常垂护,方便开演深法门。

如何往生净土中?法藏为开信慧功。

传喜法师

如何往生净土中


“法藏为开信慧功。”人有信慧难,即使你能入菩萨界,都不能彻底了知佛的德,所以你说你信了,这个信未必经得起推敲和考验。坚固你的信、打开你的慧,还是需要有人来为你开启法藏。


“赖有大士常垂护,方便开演深法门。”我们再愚痴,再不上道,佛菩萨也不会舍弃我们,总是想尽一切方便施予教化,引导我们悟入佛之知见,有罪消罪,无福增福。对佛的法门不了解,怎么可能去了解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


“始知善恶识归途。”听经闻法后,知道了是非、清浊、善恶,就会戒恶修善,就会厌离五浊,求生净土,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起步。

“就道还家顺风行。”觉悟到自己的佛性后,佛菩萨又会加持你获得助道因缘,比如来到寺院常住修行。

祖师有句话:“宁在丛林睡觉,不去茅棚办道。”在丛林能常常亲近僧众,僧团是有加持力的,你的言行举止有不如法的地方,马上会有人给你指出,你也有最好的对境可以立刻忏悔。


“大心方契无量光,小行亦入法界流。”悟得了自己的心性后,又有丛林、僧团、道友这样的顺缘,这时候就应该发起广大的菩提心。发菩提心,才能契合于弥陀大愿,才会使微细的一点善行,都入广大的普贤行愿海。

“难思佛果增上缘,因赅果海法华开。”将佛的无上威德,作为我们修道的增上缘,你所行的当下,就是在法华三昧之中。


“心佛众生本同体,果彻因源华藏海。”这个时候你才进入了华藏世界,实际上也就契入了极乐世界这个净土法门。

“若居净域成佛易,住此浊土为善难。”如果在极乐世界修行,成佛不在话下。但在娑婆世界,想做个好人都不容易。


“即今劝君同回家,共乘弥陀九品莲。”学习了《佛说无量寿经》,知道了本师释迦佛陀亲自介绍的方法,我们就要有信心、有愿力、有行动,争取一同回到这个极乐的家。


摘自2018年9月《佛说无量寿经》讲座开示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8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3:56 | 只看该作者
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2018
11/04
09:02
佛法僧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人这一辈子,什么最重要?

是钱财吗?钱财乃身外之物,人赤条条而来,也终将赤条条而去,带不走一分一毫。

是名利吗?延参法师曾说:“人间名利,无非是水中望月。红了多少眼,碎了多少梦?到头来不过是白发遮面目,放手好散场。”

是地位吗?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百年之后,一样成为一抔黄土,哪有什么孰尊孰卑、孰贵孰贱之分?

佛说:“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

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认真地活着,优雅地老去,活出自我,活得问心无愧,这一生,可以无悔矣。


一辈子,两件事

在唐代,一位僧人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修道,还用功吗?”禅师回答:“用功。”

僧人问:“如何用功?”禅师回答:“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僧人不解:“世人都是吃饭睡觉,怎么算是用功?”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世人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千般计较;睡觉时不肯好好睡觉,百般思索,所以不同啊。”

人一辈子,能做到饿了就吃饭,把饭吃得有滋有味,困了就睡觉,把觉睡得安稳香甜,确实不是容易的事。

因为心里装了太多贪嗔痴恨,总是计较,总是算计,总是烦恼不断,怎么会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呢?

其实,一辈子很简单,就两件事:饿了吃饭,困了睡觉。

吃饭时,认真地咀嚼每一口饭菜的滋味,也必能深刻地体味人生;睡觉时,每一觉都睡得安稳睡得香甜,世间还会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呢?

吃饭,睡觉,品一杯茶,看一朵花开,看似再平凡不过的事,但只要能好好体味其中,享受它带给你的喜悦,便能在平凡中窥见不平凡。

认真地对待生命里的一餐一饭,一朝一夕,把每一刻活得摇曳生姿,就是最好的人生。


生而为人,但求问心无愧

有人说,人一辈子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挣干净钱,过安稳日,睡踏实觉。

如何做到呢?孟子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问心无愧,自然能活得安稳过得踏实。

现如今,许多人热衷求神拜佛,挣了不该挣的钱,问心有愧,睡不了安稳觉,才会向神佛求个安稳。

殊不知,求神拜佛,求不来心安理得,更求不来善始善终。行恶事,终会招致恶果,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心存善意,不行恶事,问心无愧,就是世间最大的风水,不必求助神佛,自能得到上天的眷顾,福荫子孙。

苏东坡临终时,对床前恸哭的家人说:“吾生不恶,死必不坠”,我生前不曾做过坏事,死后必定不会堕入地狱。

王阳明临终前只留下一句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我一生光明磊落,问心无愧,没什么可遗憾的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人活一世,不求名利富贵,但求问心无愧。

周国平曾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一辈子,两件事,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把命照看好,有个好身体,才有机会参与世间的一切美好。

行事坦坦荡荡,问心无愧,把心灵安顿好,才能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随心而行,随遇而安。

人这一辈子,穷也好,富也罢,还不是一日三餐,夜眠三尺?百年之后,还不是尘归尘,土归土?

好好吃每一顿饭,好好睡每一次觉,活得无愧于心,人生即是圆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8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4:43 | 只看该作者
荐!一行禅师精华语录20句,看完心境澄清自在空灵!
2018
11/04
11:38
般若路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本文转载自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

若有不当或侵权,请告知删除。


释一行禅师(1926年10月11日—),一行禅师,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禅宗僧人,一生都在传播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传递正念生活之道,同时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太阳,我的心:观照的奇迹》、《来自心上的答案:生活是最好的修行》、《故道白云》、《佛陀传: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佛陀传记》、《正念的奇迹》、《般若之心》、《佛之心法》、《生命的转化与疗愈》、《当下一刻、美妙一刻》。介绍完了一行禅师个人情况,下面一起通过他的20个精华语录来更深的感悟进入佛教的博大微妙之世界。


1,我们娴熟于为生活作准备,却并不擅长于生活。

2,如果我们不是以全然的自我存在,并真实处于当下的话,我们就会错失一切。

3,生命的意义就在每个当下,每个呼吸,和每一步脚下的路。

4,对见解的执著,是精神之道上的最大障碍。

5,当波浪意识到自己是水,生死便不再是伤害。

6,很多人常常抱怨工作辛苦、事业不顺,甚至讨厌上班。其实,工作中的压力和挫折,恰好是自我修行的最好机会。 办公室就是修行的最好场所,工作中事事都是修行。无论你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遇见什么样的人,一切都是在训练你的心性。

7,在我们周围,生命一直在爆发着奇迹。一杯水,一缕阳光,一片树叶,一只毛毛虫,一朵花,一声笑,几颗雨滴。如果你生活在正念当中,你就会很容易到处看到这样的奇迹。每一个人都是一团复杂的奇迹。

8,生命只存在于当下,失去了当下就是失去了生命。佛陀的意思是非常清楚:我们必须告别过去,以便我们可以回归当下,回归当下就是同生命相接触。


9,看看花,看看蝴蝶,看看树木,看看有着一对富有同情心的眼睛的孩子。你心中慈悲的力量将会改造生命,使它变得更美好。

10,生命不是一个地址,不是一处我们要到的地方,不是一个目的地,生命是一条路。行禅就是毋需到达目标的走,每一步都能为我们带来安宁、快乐和解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以无为的精神来行走。没有通向安宁和解脱的路,安宁和快乐本身就是路。我们与佛、与解脱、与幸福的约会,就是此时此地。我们不应该失约。

11,有人说如果以佛教徒的角度,来看实相你会变得很悲观,但悲观或乐观的想法都太简化了真理。

12,无论身居何处,如果得以偷得一刻安闲坐下来,就当享受那一刻,享受没有什么要做,仅仅只是享受你的呼吸。当然,观呼吸的修习并不要求你一定坐着。可能你在上班,正在排队等待影印东西,或等待与同事谈话;可能你外出正在吃午饭,或在等待一杯茶或是一杯咖啡。无论身处何地,你都可以修习观呼吸,享受自我,享受周围人与你的同在。

13,空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因为空,一切事物的存在才成为可能。空是一个相当乐观的概念。如果我不空,我就不可能存在;如果你不空,你就不可能存在。因为你存在,我才可能存在,这就是空的真正含义。

14,你的每一瞥、每一个微笑和每一句话,都能到达宇宙的远方,影响着宇宙中每一个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 每一件事物都与所有其他事物相联系;每一件事物都渗透入所有其他事物之中。


15,工作中的一切磨砺,都是你修行的助缘。

16,用最深的敬意与极致的温柔对待你的愤怒,因为那不是他物,正是你自己。

17,过去是一个储藏室,既有痛苦的记忆,也有幸福的记忆。回到过去的痛苦,令当下一刻在生命中消失。要放下过去,回到现在,这不是简单和容易的。当我们决定了放下过去,回到现在,即是说我们决定了要抵抗心中内结的力量。我们能转化这些结,它们在未来,将不能再把我们拉回去。

18,我们的爱,应该是给我们所爱的人带来和平和幸福。如果我们的爱存在占有私心,我们便没有可能给他们平和快乐,相反,我们只会令他们感到被困。这种爱不外是一种牢狱。我们爱的人不会接收牢狱式的爱,这种爱会变成逃避和愤恨。

19,你的德行和感悟能力,从你行路的姿态、脸上的表情和你的一言一笑即可看出。

20,通过念念留心专注的觉察,悉达多的心、身和呼吸都达至完满的合一。他在念力上的修习,使他培养出很大的定力。而他就是用这种定力,帮助他观照他的身和心,以至于万物众生。

诸功德中,法布施最!如您觉得本文有益请分享到朋友圈,让更多人点亮希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8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4:52 | 只看该作者
转恶缘为菩提道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2018
11/04
10:05
沈阳北塔护国法轮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在修法障难众多又难以排除的情况下,必须设法将逆缘转变成顺缘,否则,善妙或恶劣外缘的出现都会使修法的心消退。有的修行人因荣登高位,心生骄慢而退心;有的人因为有了钱,忙于经营而退心;有的人因为遇到不幸,心灰意冷而退心。在这些情况下,修法是很困难的。如果连平时少得可怜的法也退失不修,必然每况愈下,因此,我们要设法使任何恶缘都转变成不妨害修法之道。

这里分为“以意乐转变”与“以加行转变”两种方法。

以意乐转变中,又分“以行转变”与“以见转变”两种。

第一,即如《供养师长仪轨》中所说的“情器充满诸恶果”等[1],以及《修心根本文》中所说的:罪满情器时,恶缘转觉道。

往常出现患病、怨敌、魔崇等不如意的事时,我们总是将责任归咎于他人,不明白所有疾病都是由业所生,却归因于饮食、邪魔等,然而探究它的根本或起因,则如先前下士道业果一节中所说,一切不如意之事都是我们的业所造成的,而业又是从我爱执产生的,因此,我爱执才是祸根所在!遭盗贼偷窃时,不应指责小偷,而应埋怨自己的恶业以及发起恶业的我爱执。所以,在出现患病、苦恼等恶缘的时候,应当想成是获得菩提的助伴;所谓“病扫罪障帚”[2],若能把病苦等任何恶缘的出现,想成是往昔所造必定受生恶趣的恶业罪障,在此身中成熟而消尽了,从而感到高兴。不仅如此,我们也应高兴地想到:“以前修取舍时,就是要把有情的苦取到自己身上,现在这个目的终于达到了!”又发愿有情剩余的痛苦也成熟于自身,以此代替众生受一切痛苦,这样来做观修,心想:“此次能有机会实际取受有情痛苦,真是太好了!”能彻底放下,病痛就不会成为障难,反而能增长善行。例如,以前离俗修行者扎坚巴有个弟子身患麻疯病,到机摩杂逞后病就好了[3]。

又如所谓:“恶缘劝修善”,如果不想受苦,就需断恶!将苦看成是提醒我们积福净罪的信息而勤修积净之法。未出现恶缘时,我们常松懈下来而不念及修法;遭受不幸、灾祸、疾病等恶缘时,却反而能激发出离心、消除懒惰懈怠而趣入善行。

有道是:“魔鬼佛神变”,“苦为法性显”[4]。当出现王魔、厉鬼等损害时,应当用以下的想法来观修:“我以前不念正法,受了世间法的欺骗,现在它们来劝我修法,对我有恩!”如果懂得如何转念,痛苦也会变成证悟法性的助缘。疾病是由我爱执所产生的,生病时应当想:“病魔来帮助我降伏自己无法降伏的我爱执怨敌,恩德深重。”

遭到恶缘的时候,通常会将平时的修持弃置一旁,以后不要再如此。就像行人在通过险关时,需加倍小心;在疾病恶缘等出现时,也应特别谨慎,继续修持不松懈,努力修习“取舍”等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1] 全颂为“情器充满诸恶果,非爱众苦降如雨,当观此净恶业果,恶缘转道愿加持。”

[2] 出自金洲大师所造之《调伏边地法》,全颂为“恶缘善劝请,魔鬼佛神变,病扫罪障帚,苦为法性显。”

[3] 详情待查。

[4] 见本页①注释。

节选 ▏帕邦喀大师《掌中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8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5:00 | 只看该作者
《星云说偈》之做一朵给人喜悦、给人芬芳的花
2018
11/04
08:50
南普陀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木樨盈树幻兼真,折赠家家拂俗尘;莫怪灵山留一笑,如来原是卖花人。--清.澄波

  “木樨盈树幻兼真,折赠家家拂俗尘”,木樨指的是桂花,花叶开满枝桠,看起来似幻也似真,摘下花枝,可以供佛,还可美化环境;客厅里、案桌上摆放一盆花,又幽雅,又美丽,气氛又不俗,难怪人人喜欢花。花是真,花是善,花是美,花是真善美的化身,让人一见,不觉抖落了一身的俗尘。

  “莫怪灵山留一笑,如来原是卖花人”,当初佛陀在灵山会上对百万人天讲说佛法时,拈一朵花在手上,示现大众,弟子大迦叶遥望佛陀手上的花微微笑,他的心与佛陀相应了,因此佛陀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所以后来大迦叶尊者在灵山会上,透过佛陀的一笑,继承了佛陀的正法。佛陀能藉花传道,幽默一点说:“如来原是卖花人”。

  我们做人,何妨做一朵花,多给人一些欣赏、一些芬芳、一些气质、一些美感;怕的是做人像一根刺,逢人伤人,理事害事。我们的工作信条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我们与人相处,不给人失望,不给人灰心,不给人烦恼,不给人生气,不给人难堪;只给人欢喜,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这首偈语,是提醒我们要做灵山会上的那一朵花,给人喜悦!禅,就是一朵花,喜悦芬芳。

联系方式

微信号:南普陀寺

邮编:361005

网址:nanputuo.com

地址:厦门市思明南路515号

友情链接

五老峰下

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8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5:04 | 只看该作者
佛教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中间原来这么多学问!
2018
11/04
09:04
东台弥陀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佛陀有两大弟子,一种是声闻、缘觉乘,一种是菩萨乘。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发心有所不同。声闻缘觉乘的发心以自己了生死、得解脱为终极目标,菩萨乘的发心以普渡众生究竟成佛为终极目标。所以,声闻缘觉乘的发心不为佛陀所赞赏。《维摩诘经》云:二乘如焦芽败种,不能发无上道心。

二者之间的发心之所以不同,皆因福报与智慧的差别。声闻乘的福报与智慧疏于菩萨乘,身心不够坚定,不能独立面对种种的顺逆境界,遇到境界会产生退怯之心,所以只能常随佛陀左右,依止佛陀修学,所持的声闻戒律也以止恶为主。菩萨乘的福报与智慧相对来讲比较多一点,能够独立的去面对种种的顺逆境界,而不会产生退心,所持的菩萨戒律不但要止恶,而且要行善去度化众生。

这类菩萨根性的人有在家人与出家人两种。相对来讲,菩萨根性的在家人多于出家人,我们由中国的四大菩萨可以看出,四大菩萨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只有地藏菩萨示现的是出家相,其他三位菩萨示现的都是在家相。其实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在家菩萨远远多于出家菩萨,由此可见,弘扬佛法的重任不但是出家菩萨的事情,也是在家菩萨的事情。

本源法师弘法开示

教遵天台 行归净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5:08 | 只看该作者
印光大师:高登极乐,方为最上脱苦之道
2018
11/04
07:36
弘化社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2018年已过308天 慎勿放逸


原文节选

然在凡夫地,未断惑业,纵生人天,终非究竟安隐之处。倘能随分随力,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以期尽此报身,高登极乐,方为最上脱苦之道。而堂堂丈夫,忍令本具佛性,常被惑业所缚,以受生死苦荼乎。

???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增广卷二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

参考今译

然而在凡夫地之人,尚未断除痴惑恶业,纵使能够生到人天道中,终究不是究竟安隐之处。假使能够随分随力,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尽此报身之后,高登西方极乐世界,才是最上的脱离痛苦之道。而身为堂堂的一个大丈夫,怎么能够忍受本自具有的佛性,常常被惑业所束缚,而忍受生老病死之苦的毒害呢?

——如诚法师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6:25 | 只看该作者
蕅益大师:持准提咒愿文
2018
11/03
17:21
准提妙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自2018年中秋起

准提菩萨公众号正式更名为准提会

请继续关注我们


文化傳承需要繁(正)體字

推廣恢复繁体字刻不容缓

文末有簡體導讀供您参考


明朝的蕅益大師(1599—1655),號智旭,字素華,別號“八不道人”,晚稱“蕅益老人”,為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並被後人尊奉為淨土宗第九祖。

他一生雖專修淨土宗而對佛教各宗有極盡護法之功。通宗通教,顯密圓通。在准提法的修證上也是卓有成就,並著有《准提持法》一卷。他在實修持誦滿准提咒一百二十萬遍之後,撰寫《持准提咒願文》一篇:


《持准提咒願文》

蕅益大師 作

智旭向以十二願,燃香十二炷,散持准提咒一百二十萬。今束為三願,燃香三炷,結壇持三十萬。

一願毗尼實義,昭揭中天,教觀禪那,盡除流弊,靈山共睹儼然,淨土同期托質。

二願修治大藏,昭佛祖之慧命,救贖眾生,普法界之慈緣。

三願學無邊法門,窮正覺心源,竟法海涯底,折舉一廢餘之魔見,導萬有不齊之群機。贊戒贊聞,無人不秉真說。宏禪宏淨,無處不轉正輪。

如此三願,不為自圖名利安樂,出生死,證菩提,普為法界眾生,同具如來十號,證涅盤四德,至究竟安隱處,超二種生死苦,圓四智菩提果,居上上寂光土。仰唯法界三寶,大准提王,速如所願,盡未來際,行普賢妙行,披地藏誓鎧,眾生不度盡,不取般涅盤。

字幕版:首愚大和尚領誦《准提寶懺》

简体版导读

(向上划动阅读)

智旭向以十二愿,燃香十二炷,散持准提咒一百二十万。今束为三愿,燃香三炷,结坛持三十万。

一愿毗尼实义,昭揭中天,教观禅那,尽除流弊,灵山共睹俨然,净土同期托质。

二愿修治大藏,昭佛祖之慧命,救赎众生,普法界之慈缘。

三愿学无边法门,穷正觉心源,竟法海涯底,折举一废余之魔见,导万有不齐之群机。赞戒赞闻,无人不秉真说。宏禅宏净,无处不转正轮。

如此三愿,不为自图名利安乐,出生死,证菩提,普为法界众生,同具如来十号,证涅盘四德,至究竟安隐处,超二种生死苦,圆四智菩提果,居上上寂光土。仰唯法界三宝,大准提王,速如所愿,尽未来际,行普贤妙行,披地藏誓铠,众生不度尽,不取般涅盘。

您是否關注我們並不重要

只希望您能保持正念善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9:41 | 只看该作者
【感恩】石门素疏+318
2018年已过308天,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石门素疏】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今日业绩】20181104课堂笔记318张。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200优秀30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1013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石门素疏】【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3: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3:39 | 只看该作者
印光大师:惭愧为入道之初步
2018年11月05日 10:45  佛弟子文库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印光大师:惭愧为入道之初步印光大师:惭愧为入道之初步
  原文:

  当生大感激,生大惭愧。惭愧心生,邪僻心灭。惭愧为入道之初步。既欲学佛,当极力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为世间贤人善人,以立其基。

  良以佛以三皈五戒十善,教一切四众。若不敦伦等,则凡三皈五戒之气分也无,便是儒释二教之罪人。纵有修持,其利益由于心不善,而反小之小矣。

  复蒋德泽居士书

  白话译文:

  应当生大感激心,生大惭愧心。惭愧心生起来,乖谬不正的心即灭。惭愧是入道的初步。既然想要学佛,应当极力敦笃伦常,恪守己分,防止邪恶,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之成就世间的贤人善人,以此来建立学佛的基础。

  实在是因为佛以三皈、五戒、十善,教化一切四众弟子。如果不修持敦笃伦常等法,那么连三皈五戒的气分也没有,就是儒释二教的罪人。纵然有修持,其利益由于心地不善,就反过来小而又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3:42 | 只看该作者
禅诗赏析:何处江村人夜归
2018年11月05日 10:57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禅诗赏析:何处江村人夜归禅诗赏析:何处江村人夜归
  秋江

  [宋]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赏析]

  此诗同《东园》诗同为题咏东山的组诗之一,广为世人传唱。惠洪《冷斋夜话》中载:道潜作诗,追法渊明,其语有逼真处,曰:“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又曰:“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住翠微。”时从东坡在黄州,士大夫以书抵坡曰:“闻日与诗僧相从,岂非‘隔林仿佛闻机杼’者乎?真东山胜游也!”坡以书示潜,诵前句曰:“此吾师七字诗号。”

  道潜是一位写景表意的诗中高手。这首《秋江》将秋江由黄昏至初夜时的氛围凝练为宁静与寥廓,表现了一位心境空幽清澄的禅者对大自然的诗意独特的把捉。首句写夕阳正红之时,次句写落晖已敛之景,三句现日落之后的暮色苍远,第四句为夜色笼罩秋江之图。首二句以彩绘之笔,入画于诗。“红叶”与“白沙”,渲染了秋色的浓重与生气。“酒旗落”与“夕阳微”,勾描出凄清苍凉而悠远的秋意。最精妙的第三句“数声柔橹苍茫外”,将天地之悠悠与苍茫之静谧赋予了无穷的诗意,一个“外”字,造境戛独,意趣空远。那动中之静,那归中之意,余韵袅袅,令人回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3:5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的长路,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
2018
11/05
12:45
南海普陀山佛教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光阴快得很,才说打七,又过了三天。会用功的人,一句话头照顾得好好的,什么尘劳妄念澈底澄清,可以一直到家。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我们的路头,只要放下包袱,咫尺就是家乡。六祖说:“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你我本来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只因忘念执着,爱缠世间幻法,所以弄得四大不得空,生死不得了。假如一念体起无生,则释迦佛说的这些法门也用不着了,难道生死不会休吗?是故宗门下这一法**魑蘖空帐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3:57 | 只看该作者
五台山,总有几场奇迹等你遇见
2018
11/05
07:29
腾讯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60

在五台山的体验,十分“因人而异”,

有人高兴,有人扫兴,

有人分享愿望实现的喜悦,

有人被骗子纠缠折损精力与财物。

同样的一座山,同样的寺院庙宇,

你和我有着迥然不同、

五光十色的故事,

但最终,我们踏进同一座寺院,

拜同一位佛,念同样的经文,

祈愿同样的归途和救渡。

这就是缘分吧,

就像是茶,不浓亦不淡,

一切都只是恰恰好,

仿佛一曲可思不可闻的歌,

其中韵妙,只心知道。


你有没有想过,

自己与五台山之间,

到底是怎样的缘分?

所见所闻,

是生为凡人的琐碎杂事,

还是遇见菩萨示现点化的奇迹?

就如游客最多的时候,是夏天,

而故事最多的时候,也是夏天。

黛螺顶一千零八级台阶的大智路上,

小朝台的信众络绎不绝,

一步一拜,

老老实实朝礼五方文殊菩萨,

你是旁观者,看着他们走上去,

而他在朝拜的路上遇到你,错身而过。

你因佩服信徒的坚定,

而对菩萨生出“信心”,

他见你懵懂爬山,

聆听梵音,闻佛教诲,

心中又会为普罗众生,

能够沐浴佛恩而欢喜,

彼此有所感悟,彼此成就善因,

就像是一场小小的奇迹,

不知缘起,不知缘来。

与此类似,

那些在寺院里磕大头的信徒,

就像是活生生的教材,

感染着来拜佛的人,

他们身体力行,

于自己来说是发愿忏悔,

于别人来说,

是名为“信仰”的触动。


所有的因缘,都不敌“遇见”的惊艳,

奇迹或许就在等着你。

在五台山,信仰化作一块块青石,

铺就路与桥,

迎接每一位虔诚的香客信徒,

你或许对菩萨有所求,

有一份小小心愿,

又或许你只是想寻觅,

一个清净无尘的地方,

安放无处排解的烦忧与难处。

五台山的寺庙多半坐落在山峦之间,

倘若不是旅游的旺季,

庙里总是给人隔世的恍然,沉静肃穆。

那是一缕极其宁静的时刻,

所有的意念都会变得空灵,

云高水清,树影婆娑,

伴着清净的梵音,氤氲的香雾,

随着佛法一同流入人的心里。

你循着佛印而来,梵音感召,

那厚重的木门深掩于树荫之中,

隐隐约约能看见窗子上的雕花木格,

有青苔的石阶,有幽淡的檀香,

偶尔还有缥缈的木鱼声,

奇迹就在路上,佛和你,

不期而遇。


每个人寻到五台山,都是有缘起的,

你来到寺庙,

可能只是因为喜欢,

喜欢那道厚重的山门,

喜欢院中几株茂盛的青松,

喜欢庙院里袅袅升起的香云,

喜欢那些造型各异、姿态万千的菩萨,

喜欢寺院厢房里那一方独有的清净。

进庙的人,不必非要超然脱俗的气韵,

也并不要充满缥缈的情怀。

或许只是因为崇信神圣的佛教,

只是祈求众佛的庇护,

只是为了逃离今生的苦难。

对于很多人来说,踏进佛门即是善缘。

这些,无不是小小的奇迹,

一种名为“缘分”的奇妙相遇,

我时常在想,

在煮一壶香茗,

点一盏酥油灯的时候,

会不会也有因果悄悄自成网络?

所以,面对拥有的应该去珍惜,

无法得到的无需去苛求,

人生亦如网,说不定何时何地再相逢,

我们每天都在错过一些东西,

错过时却没有发觉,

我们每天都在遇见一些奇迹,

遇见时却没有惊艳。


人生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奇迹。

我们时时在寻找,

却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

或许你该来一次五台山,

拜文殊菩萨,

说不定,拜完菩萨的刹那,

就会发现: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本文为腾讯佛学独家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4:05 | 只看该作者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2018
11/03
17:16
佛法僧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这是一个人应有的态度,应有的觉悟,应有的境界。

知足

知足就是要知足常乐。

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好是用知足常乐心态去看待问题,这样才会使自己失落的心灵找到平衡点,这时知足常乐的心理状态会帮助你尽快调整心情,冷静地总结失败的教训,从而放下包袱,重拾信心,以力再战。


知不足

而知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楼外有楼、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与那些优秀的人相比,自己总会在某些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个人要想继续进步和发展,就要学会学会知不足,善于知不足,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正确评估自己,就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不知足

知足能使人安详、平静、达观、洒脱、超然;不知足能使人渴望、激情、拼搏、奋进、登攀。知足者,贵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者,智在知可行而必行。如果知不可行而强行,必无功而返;如果知可行而不行,则会错失良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能够知足地对待名利,又能不知足地对待事业,知足就会成为不知足的辅助和铺垫,不知足就成了知足的凝聚,这是人生境界升华。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智慧去把握,用行动去实践。一个人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做到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人生则更精彩,更美丽,事业则会更顺利,更辉煌。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9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4:10 | 只看该作者
凡夫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无苦唯乐?
2018
11/03
17:12
比丘宗宙法语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更多原创内容可关注后进入平台提取


《佛说阿弥陀经》第四讲(4-8)

上宗下宙法师

2017年9月2日(农历七月十二)


(接上文)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要解】

他能够不退,但是他又不是一生补处,他是个凡夫。这是“教网所不能收”,按照教理去分析,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按照教理分析,他要到一定的位次,才能不退。而凡夫没到那个位次,他已经不退了,他就可以得到这样的好处。真是很不可思议!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要解】

蕅益大师就说,“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就是说这一关“最难透脱”。“大事因缘”就是了生死,了生死怎么了?这种竖超生死,是很清晰的。按照教理,你没进资粮道,首先要进资粮道;进了资粮道,升加行道。什么叫进资粮道、什么叫升加行道、什么叫见道,都有标准可以衡量的。什么时候可以跟圣人同居一个土,这都是可以用这个标准衡量的。

极乐世界不是有漏的,它是无漏的净智为体,但是却又能被凡夫所缘到。当然了,就是一尊佛来到娑婆世界,也可以被凡夫缘到,虽然不能亲缘。但是,本来他这种能缘的心,是凡夫的心,有漏的,他到了极乐世界,却能不生有漏的现行,这就很奇怪!他不生有漏,那难道他生无漏吗?他又不是有漏、又不是无漏,那是什么东西?因为如果他在极乐世界有有漏的话,那他就会生这个有漏的果,而他又不是圣者,他又生不出无漏的来。这些事情,反正就是说,很难,“最难透脱”了。像这种关于他怎么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体性是这样,然后他又可以没有苦、唯乐,这些都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确实是真实的。

“了此”,透过这种思考,“了此”很难,但“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知道了这么难的事情,难行能行。就是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本身是极为复杂的事情。但是,一般都说,往生那边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那么,越是这样,越是应该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可思议。相信了阿弥陀佛有这样大的愿力,他才能把这么一个复杂难办的事情,给你办得这么简单!

“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就是信了佛的这种不可思议愿力、神力,才会信这个名号有这样的功德,才会信: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有如此大的功德。因为名,有它所诠的义。就是你对这它的利益,有了这种深信,然后知道这个名所诠的义有这么殊胜,这个名本身也有极大的功德。名本身有极大的功德,才会信持名是非常殊胜的。

“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这里就更难了,就是信持名,然后了解“吾人心性不可思议”。这里应该牵涉到这种见地,这些名言安立之类的。要深信“吾人心性不可思议”的力,才能“发于大愿”。(待续)



「分享到朋友圈」法布施功德无量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0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5 14:16 | 只看该作者
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同坐一车中,请互相珍惜缘分
2018
11/03
16:40
广行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17
导 读 :

10月28日上午10时8分,重庆市万州区一辆公交车与一辆小轿车在万州区长江二桥相撞后,公交车坠入江中。10月31日,从打捞上岸的行车记录仪SD卡中,提取到事发前车辆内部监控视频,结果发现事故原因竟是因为一位女乘客坐过站和司机起争执,随后争执升级为斗殴,引发司机操作失误,导致公交车失控,坠下桥去,全车15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逝,令人心痛。

唏嘘感慨之余,这些话请您牢记:

勿生气,平常心即是道

人生其实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因”与“缘”所织就的网中。例如大家皆来自不同的家庭,而家就是因缘具足才有的,是有缘人才能相聚同一个屋顶下,同坐一车中。因此人要惜缘,因为生生世世皆互为缘!不论是善缘还是恶缘,在过去生、今生和未来生中都互相牵连不断。如此,人与人相处中要避免争执,争执只是延续过去的烦恼或成就将来的恶果!了解了“因”、“缘”、“果”、“报”之理,人与人之间就应多结善缘,懂得珍惜过去的因和现在的缘,在未来生中,才会有欢喜的好缘再相聚。

结好缘,不只是对关系远的人,对身边的人更要重视这份好因缘。要彼此感恩、善解、包容,因为说不定对方就是过去有恩于自己的人啊!过去对我有恩的人,今生应该好好回报才是。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好人善举时时怀有感恩、报恩之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有许多烦恼的事,而且很容易把我们不好的情绪发泄给周围的人。我们只在乎自己受到了委屈,却忽视对方的感受,因此不自觉的伤害了别人。所以当我们有不快乐之举或生气之举时,如果能多想一想,其实我们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不是为了生气而修行的,不是为了生气而做夫妻的,那么我们就会为自己的烦恼心情开辟出另一番安详。

一切因“缘”而起,因“念”而生。执著于某一事或某一物,就会患得患失,烦恼也接踵而至。如能看开一切,心无挂碍,就会无所畏惧。人生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当你看淡得失,无畏成败的时候,反倒顺风顺水,遇难呈祥。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道,远离浑浊,平静如水,不为世间五欲所惑,不被人生百味所迷。


救人危急

艰难困苦的情况,是人们时常会遇到的。如果偶然遇到处于困境中的人,就像自己感同身受一样,赶快替他解救,或者说句话为他申辩冤屈,或者想方设法救济他的困难。崔子说,恩惠不在大小,只要能够救人于危急就可以了。


劝人为善

人生在世,谁能没有良心?而人在尘世中,庸庸碌碌最容易沉迷堕落。因此凡是与人相处,应当设法指点、提醒对方。譬如在长夜漫漫的梦境中,令其醒觉过来。再譬如,把长久沉陷于烦恼之中的朋友救拔出来,使其恢复清凉、自在。这样做的恩惠最为广博。









文章选编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走近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13 04:07 , Processed in 0.12208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