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66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5:18 | 只看该作者
佛弟子在家如何正确诵经?
2018
11/08
14:03
九华山佛教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与 智 者 为 伍?携 善 者 同 行

两千六百多年前

释迦牟尼佛游化古印度恒河两岸

应机说法

佛弟子们菩提树下

法喜充满

佛陀过世后

通过几次大型的经典结集

弟子们将曾听闻佛陀的教诲

“如是我闻……”记录下来

让佛陀曾经解答众生的人生疑问

消解众生烦恼的种种法义

跨越时空得以流传开来

今佛弟子有幸问得佛陀甘霖雨露

佛弟子在家如何正确诵经呢?

佛弟子在家诵经前要做点什么?

有备诵经从这五点入手


心态

诵经心态上应该明确

诵经不是为了诵经而诵经

诵经不仅仅是为了增长佛学知识

又或者是为了学术研究

而是从经典中反观自己的言行

是否是按照佛陀所说的教法在做

从而修正我们的行为

这是我们诵经的意义

唐朝的善导大师曾说过

佛经是一面镜子

读经就像照镜子一样

越照越明越读越智慧

言读诵大乘者,此明经教喻之如镜

数读数寻开发智慧。

——《佛说欢无量寿佛经疏》

方式

诵经的方法有许多

有默读

在不出声心里默念

有念诵

恭恭敬敬照着经本一字一句念诵

有唱诵

敲打法器有节奏有韵律唱诵出来

有持诵

经年累月持之以恒反复读诵同一本经典

佛弟子在家诵经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种

不管选择哪一种方式

一般性习惯在诵经前先念一段

净口业真言和开经偈

经文读完后,念一段

补阙真言、回向偈


姿势

佛弟子在家诵经

可以根据诵经时间的长短

选择自己的姿势

短时间的诵经可以是站着或者跪着

如果所诵经文需要较长的时间

可以坐着诵经或者盘坐均可

地点

佛弟子在家诵经前

先要洗漱好,整肃衣容后

在佛堂供佛像设经桌

并且奉上香花灯烛果等供品

因为佛经是经书法宝

佛经在即如佛在

若是家中没有佛堂

则选一处安静的处所

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

让自己静下心来诵经

时间

什么时候念诵佛经比较好呢?

有些人认为晚上不宜诵经

容易招惹冤亲债主

但是佛陀说人生难得

只要心存正念

时时都能诵经

至于每部经文诵读的时间

譬如较短的经文

《心经》《大悲咒》《普门品》等

可以一次读完整部

如果读较长的经文

譬如《地藏经》《法华经》《华严经》等

可以分品依次读诵


读哪一部佛最好呢?

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方法有了,那佛弟子在家诵经

三藏十二部那么多的经典

到底哪一本最好呢?

说实话佛经每一部都很好

关键是在于你自己

读了哪一本佛经后让你获益匪浅

哪一佛经让你心很安定

那它就是好的

千万不要迷信认为

念哪一本功德大就念哪一本

念哪一本功德小就不念哪一本

其实每一部经都功德无量

适合自己的便是最好的


譬如我们熟知的《心经》

又称《波罗般若密多心经》

流通最广的是

唐玄奘法师翻译的版本

《心经》全文一共260字

是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与精华

经中阐述的般若

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

是发觉实相、解脱生死的

最佳工具与方法

无论是平日里诵持

还是作为生活实践的依据

《心经》都是不错的选择

譬如《地藏经》

以孝亲为起点

讲述了佛陀上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的故事

也鼓励众生将救度亲人的愿心

扩充到救度一切众生

《地藏经》还特别强调

一切的善恶果报

皆因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

弘一法师也认为

《地藏经》是修持净业的增上善因

譬如《佛说阿弥陀经》

是唯一一部佛陀无问自说的经典

《佛说阿弥陀经》的根本要旨就是

藉由修持阿弥陀佛而达到一心不乱的目的

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修持《阿弥陀经》

最重要的是要有信心、恒心、决心

每日平心静气修持下去

必然会有成效的

又譬如《金刚经》

主要阐释般若智慧

就如同金刚一般坚固

同时能破除一切无坚不摧

而自身不受影响

如何达到这种境界呢

《金刚经》里说要降伏其心

若是能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也就是去除执著

心中没有你我之别主客之分

这颗心自然被降伏了

许多祖师大德

就是以《金刚经》作为修行


佛陀还有很多的经典

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药师经》

《华严经》《楞严经》

又譬如唯一一部以中国僧人

言行为内容的《六祖坛经》等等

其实每一部佛经都是针对不同对象

在不同的时机因缘所讲

佛经本身没有好坏之分

最重要是哪一部适合自己

哪一部经典与自己最相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5:28 | 只看该作者
理性感性均衡,才会幸福圆满!
2018
11/08
14:14
师子吼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对所学的法,已经有所了解,开始起行,行即实践,怎么做呢?行者功德林演说十行法,列举十条原因作为代表,前面已讲了八个。

第九个、知一切诸根,诸根当然是善根,一切诸根,一切就是诸,就是全部;诸根也是全部,那一切诸根不是重复了吗?讲全部善根、所有善根就好了,这里为什么叫一切诸根呢?他讲的是一种善根的组合,要留意。


当某一种善根特别强,可能压制了别某一种善根。理性特别强的人,感性不足;感性特别偏重的人,理性不足。要怎么样感性理性能够都充分,这难啊,有很多人是理性感性差不多,但都不及格,因为通通50分,他的平均值都很低。

一个真正趋向于完美的人,理性感性应该均衡,在75分到85分之间,这种人才会幸福圆满。偏向理性很强的人,感性一定很弱;偏向感性很强的人,理性就不足。


一般家庭,爸爸理性强,所以坐在那里,小孩子都偷偷地走出去,因为他很威严,理性。妈妈就不是了,妈妈在家,爸爸不在家,老猫不在家,小老鼠通通爬到屋顶上跳舞了。为什么?妈妈会感性比较强,这样子家庭才能平衡。

两个都理性,两个一定离婚;两个都感性,家里都小老鼠开舞会,会乱成一团,所以他是有一种组合。


所有的善根,它有一种组合,构成各个人今天的特质:当这个组合不好的时候,三恶道;组合好的时候,三善道;当组合很清静很平均,出三界就快了。

“一切诸根”这四个字用法是很微妙的,这是语言模式,《华严经》文字那么珍贵,它不会重复运用。“一切”是所有,“诸”也是所有,“根”是善根,那“一切诸根”那重复了,重复但意思就是不一样。要知道,这有很严格的定义。

第十个、为能持说一切法,能持能说一切法,一切法是指有为法,但因为在实践,实践这些有为法,所以对有为法都能了解。


但是最主要的“持说”,他持说一切法,是指从有为法到导引无为法,透过有为法怎么到导引到无为法,透过世间法怎么导入真理的法界里,这叫持说一切法。这不是一般人讲的。

能说就算了,各种经本都讲,叫做持说一切法?不是,能够透过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这一切有为法,怎么样统归到真理的范围来,那必须透过实践,为了达到这十个目标,所以要讲十行品。


他有一个前行,一个所谓的动机目标,他很清楚。发起十种行,都为了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说演说此法!(海云导师讲十行,圆明提纲撮要Ⅲ1-16)

愿超越一切的平静与你同在!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9:14 | 只看该作者
【感恩】石门素疏+315
2018年已过311天, 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石门素疏】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今日业绩】20181108课堂笔记315张。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200优秀30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1013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石门素疏】【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3:10 | 只看该作者
巨赞法师:关于空与有
2018年11月09日 09:26  学佛网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巨赞法师:关于空与有(摄影:sunshine)巨赞法师:关于空与有(摄影:sunshine)
  三性空有即真俗二谛空有的问题,是佛教教理上关键性的问题,也是性、相两宗争论不休的焦点所在。所谓关键性的问题,其中包括两个问题:一是个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问题;另一是是否符合佛教基本原理的问题。如《成唯识论》卷三云:

  有执大乘遣相空理为究竟者,依似比量拔无此识及一切法。彼特违害前所引经,智断证修染净因果皆执非实,成大邪见。外道毁谤染净因果亦不谓全无,但执非实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谁有智者为除幻敌,求石女儿用为军旅。

  这里所说的“拨”含有否定的意义。照《成唯识论》说,如果把阿赖耶识和一切事物都认为空无所有,完全否定了,那末世出世间的一切染净因果就不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修菩萨行,证成佛果,就等于征用石女(不会生儿女的女人叫石女)的儿子去破幻想中的敌人一样。完全落空了。这是从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的一个问题上来谈的。但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八云:

  《解深密经》立三自性是不了义。……唯识诸师除遍计执,不许依他及圆成实相无自性,故许彼二是有自相或有自性。正依《解深密经》,故许彼二是胜又有。佛护论师、月称论师,谓若有自相所成实体,则是实有,清辨论师等,唯尔不许是胜义有。

  “不了义”就是不符合佛教基本原理的意思。因为佛教主张缘生性空,胜义谛中不应该实有自相或自性,所以依照中观派的眼光来看,唯识论师说依他起上离遍计执即圆成实,并许为胜义有,是不符合佛陀说法的本意的。这都是佛教教理上的根本问题,自然就引起不断的争论了。

  亲光《佛地经论》卷四云:

  声闻藏虽佛去世百年以后,即分多部,而菩萨藏千载以前,清净一味,无有乖诤,千载以后乃兴空有二种异论。

  又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云:

  护法菩萨千一百年后方始出世,造此论释(按即《唯识三十颂释》)。清辨菩萨亦同时出,造《掌珍论》。此时大乘方诤空有。

  这都说明大乘佛教史上是有争执的,而且起于护法和清辨的空有之争。历来对于这个空有之争,有五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这个争论要到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才能解决。如《大唐西域记》卷十云:

  婆毗吠伽(唐言清辨)论师,雅量弘远,至德深邃,外示僧怯之服。内弘龙猛之学。闻摩揭陀国护法菩萨宣扬法教,学徒数千,有怀谈议,杖锡而往。至波吒厘城,知护法菩萨在菩提树,论师乃命门人曰,汝行诣菩提树护法菩萨所,如我辞曰:菩萨宣扬遣教。导诱迷徒,仰德虚心。为日已久。然以宿愿未果,遂乖礼谒。菩提树者,誓不空见,见当有证,称人天师。护法菩萨谓其使曰:人世如幻,身命若浮,渴日勤诚,未遑谈议。人信往复。竟不会见。论师既还本土。静而思曰:非慈氏成佛,谁决我疑。于观自在菩萨像前诵随心陀罗尼,绝粒饮水,时历三载。……论师受命,专精持诵,复历三岁,初无异念, 咒芥子以击石壁,豁而洞开。……论师跨其户而告众曰:吾久祈请,待见慈氏,圣灵警佑,大愿斯遂。……论师顾谢时众,从容而入,入之既已,石壁还合。

  这当然是印度的一种传说,不能当作信史,而玄奘法师门下有用以指斥中观派的。

  第二种看法是认为不可调和的。如《成唯识论学记》卷一云:

  有说此二实有诤论,其诤云何?且有为中,《唯识》云:我法非有,空识非无。 离有离无, 契於中道,此遣所执(遍计所执性),存余二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掌珍论》云:……因缘力所生眼等,世俗谛摄, 自性是有, 不同空华全无有物,但就真性,立之为空。此存世俗,胜义皆空。又无为中二说不同。……如《唯识》云:此识若无,便无俗谛。俗谛无故,真谛亦无。拔无二谛。是恶取空,,《掌珍论》云:佛就世俗说有涅架,如佛说有化生有情,许此有故,无违宗失,但就真性遮破择灭。以如为证,测等(按即圆测法师)传说实有诤论。

  这种看法相当普遍,在西藏方面几乎成为一种传统的看法,而且以中观见为了义正宗。

  第三种看法,如贤首法师《楞伽玄义》云:

  清辨破违空之有,令荡尽归空,方显即空之有,因果不失。护法等破灭有之空,令因果确立,方显即有之空,真性不隐。此二大士,各破一边,共显中道,乃相成非相破也。

  又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序》云:

  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斯并成遵圣教,孰是孰非?同契涅磐,何真何伪。意在断除烦惑,拨济众生, 岂欲广致纷纭,重增沉结。依行则俱升彼岸。弃背则并溺生津。西国双行,理无乖竞。

  都认为相反相成,异而无净。

  第四种看法则以为“语诤意同”。如《成唯识论学记》卷—云:

  护法宗必举所执无,表离四句,空有等性。皆所执故。二性妙有,不全无故。由此说言,二空非真。……清辨菩萨举世俗有,离诸无,简诸真无,俗亦无故。二性妙无,无所得故。……无所得者, 离四句义。无著《般若论》云,四句皆是法执摄故。由此正理,元晓师等,语诤意同,为末代钝根之徒,依此诤论,巧生解故。

  也是一种和会的意思。

  第五种认为没有争论。《学记》又云:

  ……《掌珍》所破相应论师(即瑜伽师)非为护法,护法菩萨《广百释》中破相应师亦同彼故。以此为证,顺憬师等传无诤论。

  这种看法比以上四种近于实际。现在把护法《广百论释论》和清辨《掌珍沦》中有关二谛空有的议论列表对照如下,藉作说明,

  护法菩萨和清辨菩萨在:蹄的空有问题上丝毫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本不会发生争沦。更用不着和会。就是玄奘法师下,对于二谛或三性空有的问题, 在理沦上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偏执的地方。如窥基法师《成唯识论料简》卷三云:

  比见学者所传,皆道真谛三藏所翻释论除依他性,失论所宗。隋朝、唐朝无此言故,世亲不无依他起故。此等评人非真。于义不融。亦未识真谛意、遣依他言。 自论观境,非是法相,说依他无故……又七十四(《瑜伽师地论》)复说云:若现行者随入圆戍实自性时, 当言除遣何等自性?答,依他起自性……观本论(《摄大乘论》)意旨,皆于依他定心所行二觉渐次,除所能取。初观名等假有实无。以依他觉除遣所执;后观依他空无所有。圆成实觉除遣依他。

  其次,中观家也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如《中论颂》云:“虽空亦不断,虽有亦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又《大智度沦》卷三十七云:“如佛此中自说诸法无有破坏者,不坏诸法相故”义,卷三十八云:“涅架世间无别,小异不可得,是为毕竟空。毕竞空不遮生死业因缘。”从这许多论文可以知道,唯识家说有,并没有违反佛教的基本原理; 中观家谈空,也在于说明客观世界存在的原因。《中论》卷四云:

  汝若破众因缘法第一空义者,则破一切世俗。何以故?若破空义,则一切果皆无作无因, 又不作而作, 又一切作者不应有所作,又离作者应有业,有果报,有受者。但是事皆不然,是故不应破空。复次,若诸法有定性,则世间种种相,天人畜生万物, 皆应不生不灭常住不坏。何以故?有实性不可变异故,而现见万物各有变异相, 生灭变易,是故不应有定性。

  这说明因为空故,客观世界才能形成, 否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就应该常住不变或没有因果关系,那就违背客观世界的真实相状了、,所以空与有是—个事物的两面。决不能隔开的。隔开了,倾向于“空”的一边就成为沉空或恶取空;倾向于“有”的一面就成为实有执, 都不符合于离有、无二边的不二中有道。大乘佛教史上的有空有之争,大概是从这里发生出来的。

  那未,唯识家说“依他起上离遍计所执。即圆成实”,如何解释呢?这又要分为三层来说:—、如果说,圆成实的意义就是这样,而又不许观依他起为空,那就近于实有执的一面。不符合中道,如果说。唯识家的这种说法。违反性空的原则,那也是片面的看法,不合中道。因为中观家虽然竭力揭示性空的道理,而并不能否定世界的存在,也就是说,依他起性是不能不有的(不是实性的有,而是如幻如化不断变迁的有)。依他起性既然是有的,在那上面除去了我法二种遍汁所执,顺符不二中道。 当然可以说是圆成实性。《摄大乘论》无性《释》云:“依他起上遍计所执永无,所显真如自性,当知是名圆成实相。”可以为证。三、圆测法师《解深密经疏》卷十三云:“依《辨中边论》卷二,圆成实性有二种: 一、无为,总摄真如涅磐,无变异故。二、有为,总摄一切圣道,于境无倒故。”依这种说法,说依他起上离偏计所执即圆成实,当然更没有问题。

  又,唯识家这样说,和《辨中边沦》说“虚妄分别有”,同样有其更重要的意义。记得《大智度沦》卷十九说过:

  菩萨以般若力故,能转世间为道果涅磐。何以故?三界世间皆从和合生,和合生者无自性,无自性故则为空,空故不可取,不可取相是涅磐,以是故说菩萨不住般若中……不厌世间,不乐涅磐。

  从证契实相到不离世间,不舍众生,当然是大乘菩萨行的唯一信条。但是一味从“空”上着眼,不免会逐渐趋向于消沉,脱离现实,所以《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真实义品》云:

  宁如一类起我见,不如一类恶取空。何以故?起我见者,唯于所知境界迷惑,不谤一切所知境界,不由此因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不为虚诳,不作稽留,于法于谛亦能建立,于诸学处不生慢缓。恶取空者,亦于所知境界迷惑,亦谤一切所知境界,由此因故堕诸恶趣,于他求法求苦解脱,能变虚诳,亦作稽留,于法于谛不能建立,于诸学处极生慢缓;如是损减实有事者,于佛所说法毗奈耶甚为失坏。

  我们把佛教徒修行精进和懈怠的情况对比一下,可以知道《真实义品》这一段话,每一个字都是非常吃紧的。因此更可以知道相宗的所以特标有义,为的是打破沉空滞寂的偏执,启发佛教徒的积极精神,努力从一切学处,利乐有情。这是我们现在应该认真学习和依教奉行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3:19 | 只看该作者
禅诗赏析:不知身在寂寥中
2018年11月09日 11:29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乞得苎麻缝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乞得苎麻缝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绝句

  [宋]重喜

  地炉无火一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

  乞得苎麻缝破衲,不知身在寂寥中。

  [作者简介]

  重喜(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会稽人。熙宁(1068—1077)中有史载。少事捕鱼,喜诵经文,不识字,却能书,善诗偈。

  [赏析]

  这是一首意境清寂的描写修行生活的好诗。

  首二句描写岁末的寒冷与寺宇的清冷。炉中无火,喻诗人身心无“火”旺炽,身心清静如洗。一囊空,更加深明示身心无望无欲。落地成裘的雪花飘扬于岁末之际,亦是诗人冰心如雪的写照。臻达此一境界,哪还在乎芒鞋破衲,只觉得这清贫孤苦,正好守节持操,让无欲的身心永浸于寂寥的禅意中。这寂寥的意趣,自有一番卓异的风骨,此正是诗中的禅意所在,也是诗人的诗兴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3:23 | 只看该作者
专访郑振煌教授:听他讲翻译《西藏生死书》背后的故事
2018
11/09
07:07
禅风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在翻译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句话、每一段都会打动我的内心。因为,这本书完全是扣紧佛教的理论。”

摄像机镜头前,已是古稀之年、头发花白的郑振煌教授,在谈到自己翻译《西藏生死书》的过程时,激动的像个孩子一样。

禅风君采访他期间,正值上海玉佛禅寺举办“生死学与生命关怀”国际学术论坛,他在论坛上作《中有业感缘起观之生命关怀》主题演讲,讲授佛法中对生死问题的智慧阐释。


《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影响几代人观念的生死学著作,郑振煌教授花了三年时间将其翻译为中文版,1996年问世后迅速在华人世界引发热议。

潜心学佛数十年的郑振煌教授用翻译将这部巨著带给了无数华人,而他自己也是其中获益最多的人之一。他与《西藏生死书》之间有哪些故事呢?一起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禅风专访:郑振煌教授(完整版)

外文系毕业缘何学佛

1945年出生的郑振煌在读小学、中学时,就广泛学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些经典,从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从诸子百家到漫漫几千年的中国历史。

上中学时,他的学校后面有一座寺庙。从那个时候起,他就经常到寺院里去,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

考上台湾大学后,他选择的是外国语文学系,却在大一新生入学后不久,在五花八门的社团中选择了加入晨曦佛学社,从此被佛法精深的奥秘深深吸引着。


晨曦社是台湾大学一个有着悠久传统的社团,经常会组织一些佛学读书会、佛学营等活动。在这里,他开始深入去了解佛法、学习佛法。

对佛法的浓厚兴趣,让郑振煌在学业之余,也充分利用所学的外语知识,了解和翻译世界各国的佛教新闻资讯。这也成为他后来翻译佛学著作的一个因缘。


他说:“从大一开始,如果发现有外国的新闻或佛学的文章,我几乎每个月,甚至每个星期、每天都在接触这方面的资料。”

大学毕业后,他考上了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或许也是学习佛法的缘故,他对人的思想如何传播、文化如何传播都很感兴趣。在此期间,也从未中断过佛法的学习。


李炳南居士

而在他初学佛时就幸运的遇到了一位恩师——佛学大德、慈善家李炳南居士。因为听课的因缘,他有机会亲近恩师。可以说,这种言传身教对他影响至深。

后来,郑振煌教授学佛日深,钻研出世间法、世间法数十年,逐渐以弘法利生为志业,以翻译佛学著作的方式,推动佛教文化的传播。

笔耕不辍 弘法不断

郑振煌教授翻译《西藏生死书》是一段特殊的因缘。这一本探讨生死大事、探究如何让人们面对死亡、探索如何帮助临终者的书,出现的时代正契合当时的社会需要。

在郑振煌教授看来“《西藏生死书》是一本很奇特的书,看来平淡无奇,可是内容却是显教、密教当中最上乘的教法,它呈现的方式和一般的佛法书籍不同。”


因而,他翻译这本书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期间还有繁忙的教学工作,但总会趁着余暇时间翻译。他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在做自我的操练、自我的修行”。

在翻译完成的几十年后,面对禅风君的镜头,他依然如数家珍,向我们解释这本书阐释的道理与佛法的基本理论。

这一本书把中阴解释成每一个时间点、每一个空间点。因为世间的万物,尤其是我们的生命,是身与心融合而成。而身心都是缘起缘灭,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它把我们的生死过程,用物理学的理论来说明。物理学有一个理论,所有的物质都是变动中的整体。变动表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固定的,一直在改变的。整体表示一切一切都是不增不减。

书中把大乘佛法所说的法身、报身,以及应化身,解释成一个物体。它在基本的状态时称之为法身,当它有能量要产生变化的时候就是报身,而化身就是它的能量已经发挥功能了。


过去形成现在的已经不能改变了,可是,现在是可以改变未来。只要把握当下,正念分明,提起佛法的智慧,提起大乘佛法的大慈大悲,这样子才能够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让这个世界能够达到和平的境界。

许多人谈及这本书,都会讲到它其中的智慧箴言如何指引婚姻、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善,如何让人在面临痛苦和死亡的极端时刻更从容。


演员陈坤:

《西藏生死书》我读了近二十年,直到今天都没读完。尽管每年我都会重读,但一本好书就如同人生,无论怎样反复阅读,只要生命还在,谁也不能说真正读完了它。

作家梁文道:

说到生死跟临终关怀,就不能不谈最近二十年来在这个领域里面影响最大的一部书——《西藏生死书》。


而当禅风君问及郑振煌教授的看法时,他形容:“这本书就像一首人生诗歌、生命诗歌,有韵律,这个韵律非常优美。如果能够参透这个生死的真相,我们就能够善用生命来利益社会人生。 来对国家的兴盛、世界的和平有所贡献。”

实际上,郑振煌教授还担任中华维鬘学会名誉理事长、净觉僧伽大学大乘佛教研究所所长等职,大力推广居士菩萨道及佛教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术化、生活化。


这不是他第一次向大众分享生命关怀的理论,此前也做了大量临终关怀的实践。他用自己多年来的修行体悟和生命实践告诉我们:

“我们活着的每一刻都应该多方的学习,在戒定慧上面用功,能够对众生对佛法多尽一点力。那就是每一位佛弟子,在自己安身立命之外,又能够利益其他众生的地方。”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3:36 | 只看该作者
不放大情绪,是成年人走出迷惑人生的捷径
2018
11/09
07:58
如孝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大乘佛教有三部公认的“经王”,分别是《华严经》《法华经》和《楞严经》。其中最被推崇的,正是被称为“经王之王”的《华严经》。《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佛陀悟道后宣说的第一部经典,含摄其全部教法精义,其中直接彰显了佛陀广博无尽、圆融无碍的因行果德,堪称“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展现出巍巍壮观、不可思议的境界。

今日为如孝法师《华严经》开示连载之三,与你共享法喜。


生活中你有这种情况吗?

无法觉知事物的改善

感觉不到幸福

觉得前途渺茫……

你有以下困惑吗?

爱情:明明相爱,却相互伤害

家人:最亲近的人,心却最遥远

职场:竞争、压力让身心紧张

这些烦恼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被烦恼遮住了双眼

相互伤害、不断造业



不能及时补给生机和光明,生命便充满危机。当我们在生活中变得麻木与无所适从时,便无法觉知也无法看到事物的改善、人生的幸福以及我们的前途……

个体的生命尚且有如此的矛盾,更不用说从整个人类的角度看族群之间的对立,国家之间的霸权,乃至从大到小的团体都有诸多让人不安的现象存在。

人类为自己的烦恼、愚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危机,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不了解危机的根源,所以人生才会失算,才会无法完全了解未来。




般若的智慧

让我们睁开了双眼



对于人类这种因迷惑不断互相伤害、造业的模式,佛陀提出一定要探寻根源才能合理解决问题的理论。佛陀从宇宙的角度看待问题,谈到了生命的复杂性,并提出“般若”的概念。

般若即空性的智慧,超越了世俗的世智辩聪【注】。在般若的体系中,佛陀谈到了: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一切存在只是现象,现象是因条件成熟而产生;

种种困惑我们的因缘,其实都是没有自性的。

这都是佛陀针对“心”所作的开示,我们需要了解这颗“心”。

【注】世智辩聪:为所知障,佛称其为“八难”之一。指着于六尘,有分别执着的,从“贪、嗔、痴”中生出的“小聪明”。不是真正的智慧

八难:地狱、畜生、饿鬼、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郁单越国、长寿天。

对于生灭的现象,如果能做到不放大也不缩小地如实观察时,我们才会脱离主观,去除痛苦。当主观和痛苦去掉以后,生命就会变得非常的美妙与平衡。



“心”让我们化解危机



我们看到禅的存在,就是最真实的心。用最真实的心去看一切现象的生灭,不跟随它起感受,不追逐、对抗或者逃避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获得了自由。当自由的心能够驾驭宇宙万事万物的时候,一切都不是难事。所以,关于心的认知和开发,是非常自然而科学的。

这种对于终极生命本体的探究,能够让我们解除生命的危机,这就是佛法所谈到的“智慧”。智慧就是我们每天面对复杂纷繁的万事万物而不被其惑。

只有心永远保持清凉与安住,才能化解危机,驾驭万事万物。我们要善用缘起的现象,让人生能够获得终极的方向。这种关于生命意义的方向超越了现象。

解密生命模式,

勾画生命宏观设计,

传授佛法于现实中的妙用。

更多华严智慧,尽在《生命的艺术》。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3:42 | 只看该作者
把生病当成一场灵与肉的修行
2018
11/09
07:24
腾讯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27

有一天,阿难尊者顶礼佛后,觉察到佛身体有恙。阿难尊者说:“佛啊,您是天尊之体,为什么皮肉也会松弛老化,不如从前?”

佛说:“是的,阿难!因为凡是血肉之躯,都必定为病患所逼、为死亡所恼。我现在已是衰微之年,年近八十,这是自然现象,不足为奇啊。”阿难尊者听到这样的话,一时悲从中来,泪流哽噎,难过地说:“唉!衰老的来临,为何竟至于此!”

接下来,佛开示大众说:“世间人所爱敬的,是少壮之年、无有病痛、寿命与恩爱集聚,世人所不喜的是老、病、死与恩爱别离。然而在世间,这四件事是诸天、世人乃至转轮圣王与诸佛都无法避免的。不觉悟圣贤的戒定慧与解脱之道,便会在生死中轮回。因此,大家应当追求涅槃这种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之法,恩爱别离这些事情应当常念为无常。”

——《增一阿含经》


佛陀也会生病,更何况凡夫。生病是对人的一种警示,让我们知道人生无常,不知道什么时候病苦灾难便会来临,提醒我们要珍惜光阴,把握自己。

都说人生是场修行,修身修心。生活中需要修行的方方面面太多,有没有想过,我们最讨厌的生病,也是一种修行。

借病修行,借痛觉心。对修行人来说,疾病是种恩赐,而不是惩罚。

在生病时,欲望会降到最低,贪嗔痴会被最大程度降伏,过去的攀比心、嫉妒心、造作心、嗔恨心也都一定程度上减轻。而此时,生病所带来的痛楚是一种觉性的显现,修行人可以借着疼痛的感觉观察自心,洞悉自我的虚妄和佛性的真知。

遇到一种障碍,能增加一种智慧;遇到一种违缘,能提升一个层次。

如果没有过去种的因,今天不可能生这种病。这些病本来就在身上存在的,今天缘分成熟了,病显现了,也可以说是业力现前了,所以生病的过程也可视为去病。如果这样转换心境,生病即是消业还债,亦是去病去魔,是好事。

病魔来了,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修自轻他重、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希望自己能承担众生的病痛。通过这样的修法,能消业积福,还能提高自己的修行层次,也是好事。


另外,人在病中,最能体察到亲情的可贵。在你病得身不由己时,伴侣是不是在给你喂饭、擦身;儿女是不是在那段时间特别听话,推着轮椅陪你散步,为你端茶递水。

感受了这些暖暖的细节,生活中那些对家人的小抱怨,是不是可以放下?病重难受时,多想想家人的不离不弃,除了缓解苦痛之外,是不是懂得了何为感恩?

所以说生病啊,真是场修行,调身之前必先养心。心养得平静安详了,身才会有希望。

最后,赠大家一首苏轼的《病中游祖塔院》:

紫李黄瓜村路香,

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

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

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

借与匏樽自在尝。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图文转自网络,作者印顺法师,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3:58 | 只看该作者
你的嘴,就是你的风水
2018
11/09
07:31
中国佛教报道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9

佛教新
佛教禅语

导读 好好说话,是人间善意的守望。


鲁迅在《立论》中讲了一个故事。

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全家欢天喜地。

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想得到一点好兆头。

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他得到一番感谢。

有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他得到几句恭维。

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那个遭打的完全是咎由自取,他说的是真话,但在祝贺一个满月的小孩这样说,却是一句没有人性的“真话”。

学诚法师说:“你说的话,其实就是别人眼中的你。大家都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好好说话,就是改变命运。”

心底有爱,口下积德,好好说话,是发自心底里的善良。


01

好好说话,运气不会差。

三毛曾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好的语气就像明媚的笑容,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好好说话的人,运气也不会差。

黄渤未成名前,去试杨亚洲导演的一场戏。

出演一个劫匪,导演瞅了一眼黄渤,扭头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

“这是你找的?这不是瞎胡闹嘛!这虽是个小角色,但分量重,你找这么个演员… 这什么东西嘛?”

黄渤没有生气,和颜悦色地说:“导演您看我演一次成吗?”

导演让他演了一次,出乎意料,导演连连叫好。

黄渤说:“我还有一种演法,您看看?”

又让他演了一次,还是好。

黄渤接着说:“我还有一种… ”

“不用啦不用啦,非常好!”

黄渤的好人品和敬业被看在眼里,后来宁浩主动找他演《疯狂的石头》,黄渤凭借满嘴青岛话的“黑皮”一角一炮而红。

成名后的黄渤,经常在各种场合被人调侃,有些是为了搞笑,有些完全是恶意的趣味,黄渤都能巧妙化解波澜不惊。

最有名的一次,记者问他“是否能取代葛优”。黄渤这样说:

“这个时代不会阻止你自己闪耀,但你也覆盖不了任何人的光辉。因为人家曾开天辟地,在中国电影那样的时候,人家是创时代的电影人。我们只是继续前行的一些晚辈,不敢造次。”

黄渤的回答不卑不亢,没有贬低自己,同时也对前辈恭敬有加。

好好说话,是一种风度涵养和不让他人尴尬的体谅,是刻在骨子里的教养。

“你的人生运势,取决于你口中常对人说的话语”,好好说话,人生路也会越走越宽。


02

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

有一桩发生在泰国的真实悲剧。

一家便利店里,21岁男子在收银台玩手机游戏,他的父亲看不过去,大声呵斥:“你这么爱玩怎么不去死?”随后掏出手枪给儿子。

没想到,儿子拿起手枪就朝脑袋开了一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留下的,只有悲痛欲绝的父母。

有些人觉得家人之间亲密无间,往往会口不择言。

殊不知,恶毒的话语就像锋利的刀子,刀刀割人心。

越是亲近的家人,越是要好好说话。

梁启超婚姻美满,九个子女相处融洽且个个成才,而这与父母子女之间好好说话脱不了关系。

有一天,次女梁思庄因考试只得了十六名而沮丧。

梁启超却安慰女儿:“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努力便好了。”

他常对子女说:“将来是否有成就,当然还是看天分。我平生最佩服曾国藩两句话:但问耕耘,莫问收获。将来成就如何,想它做什么,着急它做什么… 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

没有居高临下,没有打骂责罚,只是鼓励,只是信任,只是尊重。

在如此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梁启超九个子女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正如人们说“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对待外人,我们总是礼貌客气;而对待亲人,我们总是肆无忌惮,因为知道家人永远不会责怪我们。但是,恶语相向可能置整个家庭于破裂瓦解。

家庭的幸福,从好好说话开始,别让爱你的人寒心。


03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近期,一则新闻非常让人寒心。

一位19岁的高中女孩,因为被老师猥亵精神崩溃,站在百货大楼八楼欲跳楼。

底下围观群众高喊:“楼下好热,倒是跳啊,我都等了一个小时了”,“怎么还不跳?把驴都怂栽倒了”……

在冷血看客们的欢呼和怂恿下,女孩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冷漠恶毒的语言,不仅让人心寒,还能逼人性命。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感人故事。

有一女孩准备割腕,在网上问手上的动脉怎么找,素未谋面的网友们为了阻止她,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手上没有动脉,别找了,我爱你”

“我爱你呀,小可爱,你的动脉被我藏起来了”

“你要先去超市,找到一瓶脉动,然后反过来读就可以了,别问我为什么要告诉你,因为我爱你”

“不能冲动哦,我们都爱你”

……

好好说话,是人间善意的守望。

当众人的善意汇成一股强大且温柔的暖流,世界变得如此美好。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生而为人,请好好说话,请务必善良。

推荐活动

去了解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4:51 | 只看该作者
印光大师: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
2018
11/09
09:45
印光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南无阿弥陀佛


文钞原文: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混而不分。但可学愚夫愚妇,颛蒙念佛,须致恭致敬,唯诚唯恳。久而久之,业消智朗,障尽福崇。此种疑心,彻底脱落。则佛之有无,己之有无,入佛之门径,彼岸之确据,何待问人。若不专心致志念佛,而于别人口里讨分晓,亦与看金刚经,而不知实相。看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以业障于心,不能领会。

——《印光法师文钞》?复顾显微居士书

白话译文:

事理、性相、空有、因果这些教理混淆而不能分辨。只可以学习普通百姓,老实念佛,必须恭敬恭敬,诚恳诚恳。久而久之,恶业消除,智慧明朗,业障净尽,福慧增长。这种疑心,彻底脱落没有了。那么佛的有无,自己的有无,入佛的门径,极乐彼岸的确切证据,何必要问别人。如果不专心致志念佛,而在别人的口里讨取分晓明白,也与看《金刚经》,却不知道什么是实相。看《龙舒净土文》,《西归直指》,而不生信心一样。因为业障在心,不能领会。

——如诚法师译

五台山供灯共修

  祈愿五台金色世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加持众等,家庭和睦、事业顺利、资财丰饶、福德增长、受用无缺、运程顺遂;开大智慧,有正确的取舍,息除一切身心诸患、所求一切世出世间善愿皆能圆满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4:54 | 只看该作者
佛说:有一种善良,叫不说
2018
11/09
09:11
佛法僧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看清一个人,不说,是一种睿智;

看透一件事,不说,是一种成熟;

有了委屈后,不说,是一种坚强;

被人诋毁时,不说,是一种大度;

在琐事面前,不说,是一种素养;

在愤怒之中,不说,是一种淡定。

不说,不代表吃亏,

不说,不表示人笨,

在有些事和人面前,

我们不说,

不是因为懦弱,不是因为无能,

而是因为清者自清,无需去争。


我们沉默,我们安静,

不是因为心虚理亏,

而是想把一切都交给时间,

让时间帮我们验证。


生活中,

我们总会遇到各种不讲道理的人,

你越是搭理越是生气,

你越是不理越是安心,

有些人,就像一团火,

你的争辩就像一桶油,

只会让火烧得更旺。

所以,不如保持沉默,闭嘴不说。


面对圈子不同,志向不同的人,

说得再多,也是白费口舌;

面对不讲道理,没有素质的人,

讲得再好,也是不起作用。

与其在喋喋不休中恼羞成怒,

不如在沉默安静中保持心情。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人亦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做人原则和处事标准,

不要用你的眼光去看别人,

不用用你的标准衡量别人,

谁都有毛病和缺点,

不要瞎议论,嚼舌根。

不说,不责,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说,是一种表态,

不说,是一种心态,

智者从来不会喋喋不休,惹人厌,

真正成功的人,

大多数都是稳重之人,

为人淡定,处事不惊,

面对误解,不说,

面对琐事,不说,

面对小人,不说。


不说,用沉默代替愤怒,

不说,用时间帮你作证。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

说得多,只会滋生矛盾,

闭上嘴,不如图个清净。

只要人品不差,行为端正,

即使不说,也不吃亏,

就算不说,也有天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18:35 | 只看该作者
【感恩】石门素疏+325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石门素疏】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今日业绩】20181109课堂笔记325张。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200优秀30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1013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石门素疏】【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3:08 | 只看该作者
佛教是不是只关心来世
2018年11月09日 14:51  学佛网 微博        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惟贤长老:佛教是不是只关心来世?(摄影:在路上)惟贤长老:佛教是不是只关心来世?(摄影:在路上)
  问:佛教是不是只关心来世?

  惟贤长老:此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来世是今世的继续,今世是前世的来世。三世是一个相对的观念,代表生命流转的过程。佛教所关心的是一切生命流转过程和部分众生从流转中解脱升华的特殊过程。那种只考虑今世利益而不考虑影响未来善恶结果、只考虑今世苦乐处境而不追溯前世因缘的认知,是种见树不见林的局部观念。世俗观念的阶段性和支离破碎性便表现在这类问题上。佛教来世的幸福并非一种虚幻的追求,而是建立在今世的道德行为上的造福行为。这种行为是利己利众行为,本身立足于现实,有利于自己及社会的今世见效行为,这种行为就是菩萨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3:21 | 只看该作者
相信美好,你就会遇见美好
2018
11/10
10:28
佛法僧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有一种心境,

虽经历人间冷暖,依旧温润;

有一种微笑,

虽经历风霜雪雨,依然灿烂;

有一种心态,

虽经历繁华落寂,依旧淡泊;

有一种生活,

虽忙忙碌碌,依然快乐;


有一种岁月,

虽冷暖交加,依然静好;

有一种人生,

虽经历千回百转,依然生动。

拉开人生舞台的帷幕,

听流年如歌,

或悲或喜,从指尖滑落。


成功的起点是在山穷水尽时,

希望的萌生是在峰回路转时。

只要心中有一轮太阳,

又何惧世事沧桑,

若能一切随它去,

便是人间好时节。

人生最美的,

是那回眸一笑的洒脱。

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拉开人生舞台的帷幕,听流年如歌,或悲或喜,从指尖滑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3:46 | 只看该作者
用禅修开启心灵之旅
2018
11/10
10:31
少林寺禅露杂志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都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我也喜欢旅行,每年总会在繁忙、奔波、紧张与劳累之中抽出一点时间,根据经济状况和时间情况来安排,进行一次或远或近的旅行。我认为旅行的最高境界无非是想体验一种生活之中没有的、灵魂回归的过程。在行走的路上,我会听见花开的声音,会看见花绽的容颜,也会看见花谢的凄凉,如果我能时时拥有温暖快乐的心情,拥有从容淡定的心境,一路经历着、感恩着、感悟着,我想,生命会因此开出美丽的花朵,永不凋谢。

行走在红尘里,每个人都会遇见暴风骤雨和诗情画意。当岁月的帷幕徐徐拉开,俗世中的每个人都成了人生舞台上的表演者。我知道,无论行走在山水之间,还是在广袤荒野,都需要让心如山涧溪水,清澈透明。毕竟深知,人间种种烦恼大多皆是庸人自扰,常存一份豁达于心灵深处,不好高骛远,不妄自菲薄,是云就在天空中逍遥飘游,是水就在江湖里安逸自在,是风就去吹开百媚千红,是雨就去默默润物无声,这样的人生才会风清日朗、四季如画、美不胜收。

有人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是的,如果心静了,就无须真正远离喧嚣,无须刻意远离纷扰,不管身在何处,都能头枕清风,尽享人生。

“佛教的‘厌世’不是消极的,不是逃避式的心理厌世,而是对世俗生活觉醒后,即体证世间万事万物空性过程中对世俗生活的超越。” 少林寺永信方丈的这段话,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而这一切,也是在我偶然走进一所寺庙,巧遇一场生命的禅修之后,才逐渐领悟到的。佛法其实是真实可亲的,它不像一些书上看到的,也不像影视作品里表现出来的那般神秘莫测,无论是寺院的早晚课,还是与法师探讨佛学的小常识,或是在银杏树下聆听自己的心声,都让我渐渐领悟了生命的真谛,懂得了生活的涵义,知晓了活着的意义,不再为名利而劳累,不再为成败而悲喜,怀着一颗悠然的心,在春天播种、在夏天耕耘、在秋天收获、在冬天欢喜。

按理说,我应该很早就熟悉佛法了,但于我而言,我喜欢随缘。一切的悲伤和幸福我都喜欢自己去感受,不喜欢别人强加于我,而许多东西,不到一定时间,不经岁月沉淀,内心是永远难以理解的,更别说去体会其中的奥妙了。

禅修要修心,需要先使心平静,然后才能令智慧增长,甚至转凡成圣。但是,心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拿基本的坐禅来说,要想心无旁骛,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不断的努力。令我惊喜的是,自己每天都在不断进步,从单盘到莲花盘,逐渐轻松。我觉得禅修一段时间之后,我的,欲望越来越少,烦恼越来越少,原来内心柔软,身体也会随之柔软。每天都如沐春风,如临仙境,妙不可言!

佛说:“人生如处荆棘丛中,心不动,则身不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动则伤其身痛其骨。”心静的时候,随时可以感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自然意境;随时可以拥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优雅闲趣;随时可以达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心境。

高山不语,自是巍峨;月亮无言,自是高洁;菩萨低眉,自是祥和。让我们一起撑一支岁月的长篙,将身心沉浸到禅意中,用一份缱绻的柔情,以一颗纯净柔软的心,去品读禅修路上的美景,安静守候属于自己生命的花期,获得心灵平静和灵魂皈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5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4:00 | 只看该作者
惜福、培福:这两件事对你的人生特别重要!
2018
11/10
11:01
广州光孝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我们不能只知道消福,不知道积福。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没有菩提心,一直在贪嗔痴慢疑的状态中吃喝玩乐,这一切都是在造业,都是在减福。等到福报穷尽,业力现前,我们只能堕落恶趣,几乎没有解脱的机会了。没有积福,天天奔忙也发不了财。有人说,“钱是我自己做生意、自己工作挣来的。”实际上,这都是你以前修过的福报,种过的因。这些都存于你的阿赖耶识中。做生意、工作只是一种缘,因缘具足而且成熟的时候,就会得果。


我们也可以享受福报,但是不能浪费福报。浪费自己的时间、财产、功德和一些好的机缘,都是浪费福报。你所得的、所享用的、所占有的这些,都是自己的福报,不能浪费。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别人的、是公家的,就随便用、随便花,一点点也不在乎。殊不知你有这样使用的权利,也是你生生世世修来的福报。随便浪费别人的、公家的财产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福报,这个道理一定要清楚。在寺院里也是,所有财物都是十方的供养,如果随便吃、随便扔、随便用,福报消耗得非常快。


有的学佛人知道节俭,不敢浪费东西。烂了、坏了的东西也吃,这样做对身体肯定有伤害。我们可以把它们扔掉,布施给其它的众生。念咒语、念佛号,发一个清净心,发一个好愿,愿这些都能够变成其它众生所需要的东西,让他们得到。


若有受益,随喜点赞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6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0 14:03 | 只看该作者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因果报应你真的信吗?
2018
11/10
09:41
常随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5

本文综合自南怀瑾先生的多种著作。

人生的遭遇,一切各有因果,不怨恨他人,也不羡慕他人。

真正的佛学讲因果报应并不是迷信的话,而是一句很科学的话。你昨天骂了人家,当时人家对你笑笑,心里已经有了仇恨,有机会他一定会报答你的,不会客气。这就是因果,这就叫做业

佛学的基本是建立在六道轮回、三世因果上,但是据我几十年的经验所知,学佛学道的人,没有几个真正相信六道轮回,更没有人相信三世因果,至少没有绝对的相信。这并不是迷信,至少在理论上搞得清楚的人没有,至于事实上求证到的更是没有。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反省的地方。因为不相信六道轮回、三世因果,所以你学禅也好,学密宗也好,学净土也好,根本基础上是错误的,等于想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事情。——《如何修证佛法》

中国文化处处讲因果,这因果的观念并不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才开始确立,并普遍被社会应用在语言文字上。我们的《易经》老早就有这种思想,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至于孟子,这里所引用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同样是因果报应的观念。——《孟子旁通》

从形而上哲学的观点上讲,大自天下国家的政治,小至家庭个人的处事,真正的善恶是非,是因时因地为准,很难下定论。因为时间和空间的转变,是非善恶,也有所颠倒。但只有因果的定律,是绝对肯定的,乃至唯物世界的一切科学法则,也不能违背因果律的原则。

因果定律的存在,无论唯物、唯心,都是同样的事实……我们先看一看清朝的开国之初,所谓“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在他开国称帝的第四年,亲征原属蒙古后裔的叶赫族,尽灭其国。叶赫族贝勒金台石率妻子登所居高台,宁死不投降,而且发誓,只要叶赫族有一人在,即使是女的,也必报此恨。因此,清朝两百多年,遵守祖制,绝不娶叶赫族的女子做后妃。

但到了奕詝即位,年号咸丰的时代,叶赫族的后裔,就是“清史”有名的“慈禧太后”那拉氏(叶赫族原为纳喇氏,音译不同),偏又入宫成了贵妃,又生了儿子,即六岁就接位的同治,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十九岁便死了。以后便开始由慈禧策划,名为两宫皇太后的懿旨,立了光绪。实际上,就是慈禧专政,一直到把清朝彻底毁灭,就是她一手所造成的后果。这是巧合,或是前因的反复,就很难论断了,但却是一桩真实的历史故事,并非虚构。……

循环反复的因果定律,正如《易经》泰卦爻辞所说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的道理。“为政”果然如此,做人做事,何尝不是如此。这也就是曾子所说“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道理。

没有因果关系,这个世界一切都不成立,法律、政治、经济、医药、建筑、饮食男女,统统都在因果关系中。天主教、基督教、回教也讲报应,做好事的人上天堂,做坏事的人下地狱。那么,因果谁作主的?谁判案让你报应?佛教不承认有人审判你的罪,判你下地狱上天堂。为什么不承认?因为这是因果的道理,是个大科学,上天堂下地狱,六道轮回,三世果报,都是我们自主的。我们学佛,是要认识生命自主的东西,这个自主不是你现在想作主就做得到的,所以修行的重点在这里。

一切因缘生,缘起性空。既然性空,我何必学佛呢?有一样东西也不空也不有,“善恶之业亦不亡”。既然无我无造无受者,那你说:我不妨作恶吧?不是教条禁止你,是业力不失!你说:空了还有什么业力?有空的业!空就是因缘,就是因果;空为因,所得的果报是清净。……


当年我在成都,成都文殊院的方丈给我一个帖子,请我这晚辈吃素斋。这很严重,我就赶快去请教我的老师,老师说他也收到了帖子,方丈要审问你!听说你年轻悟道了,要公审你,一共有六桌人,都是老和尚,你去吗?我说,当然要去了,充其量杀头,何况和尚是不开杀戒的。

到那一天吃饭时,都没事,方丈很客气,让我坐最高位,连我的老师都坐在下座。饭吃完了,老和尚让我讲话,这一下开始了,所有在座的都可以提问,还好,我都能应付。最后老和尚问了个问题:

“证无生法忍是不是证得空性?”我答:是的。

“那空了还有没有因果?”我说当然有。

“空怎么有因果?”我说:空是因,涅槃是果。

老和尚听了就坐下来,不再说话了。这才终于通过了,老和尚是慈悲的,他怕我悟了空性就“拨无因果”,那是很严重的。可是真正的悟到空,因果却更明显了。为什么?你真空了,只要有一点东西就看得更清楚。

凡夫众生因为不空,对因缘果报反而看不清楚,被染污挡住了。所以古人说,学般若的空宗菩萨如「冰棱上走,剑刃上行」,在冰冻的山棱上走,以及踏着刀锋走,都是很危险的,一有不慎,一念之间不防,就下去了。管你学得是什么菩萨境界,照样是六道轮回。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人生的起点和终站》《原本大学微言》

积 福 慧

戊戌年达摩祖师圣诞

供灯法会共修

2018年11月12日(农历十月初五)是达摩祖师诞辰纪念日。应大众所请,积福慧启建戊戌年达摩祖师圣诞供灯法会共修,祈愿众等业障消除,增长福慧,理行并重,悟入佛法知见,唤醒自性本具之性德。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6 12:34 , Processed in 0.0429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