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4 09:26
20180706南怀瑾:《金刚经》中最经典的38句《金刚经》,全名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佛教经典之一,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最高智慧,被奉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是最能代表大乘般若思想的经典。 在中国古代,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浅处说,《金刚经》解决的是心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生而言是很重要的。从深处说,《金刚经》谈的是宇宙真理、时空等大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全人类来说亦是很重要的。 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喜欢念金刚经;讲经者,喜欢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 自从鸠摩罗什法师把它翻译成汉字以来,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宝典。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十分尊重《金刚经》,为其进行注疏。尤以唐宋来盛极一时的禅宗,与《金刚经》更是结有深厚的因缘。 禅宗大德,六祖惠能禅师,是因为在街边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后来,他远赴千里之外去亲近五祖,五祖专为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他才豁然大悟。 《金刚经》是一切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其探讨解脱生命困惑的大智慧,被奉为“佛门的智慧之母”。同时,不学佛的人也能够在其中获得重要的人生启迪,所以通常意义上,它也是一本人生哲理典籍。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5 09:16
所谓“心无”者,其实就是魏晋玄学家谈的空无,佛家所谓的“空心不空色”。在中国般若学看来,“色”不仅囊括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和再生,而且概括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属性。因此,“色”可以是指称万事万物的总名,而当它作总名时,“色”即是“空”;因为万事万物都因缘而生,不是它们本来之实有,都是“刹那”的存在⑥,所以色是空。 魏晋之前,文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地位低下,随世沉浮,即使才华横溢如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也只能是天子的陪臣侍从。“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对《知音》篇的“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是这样解释的:“照是观照,也要求圆,圆是周遍。‘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博观,通过博观来进行比较,分出高下优劣来,这才是圆照,才能提高鉴赏力。” “圆照”首先是一个佛教术语,这个术语直接与佛教中的另一个术语“照”密切相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佛经中,“照”与“想”不一样。“想”为五蕴之一,即“对境而想象事物之心之作用也”。想,是执着于外物之有,想“象”,有明显可知的客观对象,可谓认知感觉;“照”,则不一样,照,是冥想,是静观默照。照,不一定有确切的具体的对象,而是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所照为“四大”“五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照见”也可以说就是“圆照”,就是万法之原的洞彻。因为生死苦痛、祸福烦恼都是自身被现实世界所迷惑的结果,犹如生在无明世界之中。要想脱离苦海,燃灯离翳,见得光明,唯有圆照。这也就是宗密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中解释《圆觉经》时所说的:“圆照,即能照也。……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迷见生死似华起,悟得涅槃似华灭。言圆觉离华离翳,则双拂生死无明,虚空非暂有无。”(25)从结果来看,圆照是“清净觉相”,而“清净觉相,即所照也,寂寥虚廓、了无情尘亦可照,体清净是觉之相”,最终达到“圆照净觉,了无明空”“圆照本体,元无烦恼”的目的。这应该就是“圆照”的意蕴。《楞严经》讲“唯妙觉明,圆照法界”,《圆觉经》讲妙觉圆照,方能圆觉,脱离华翳,修得正果,说的都是“圆觉”为“圆照”的结果,“圆照”是“圆觉”的过程。苏东坡《阿弥陀佛颂》也以“圆觉”赞钱塘圆照律师:“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26)“一念”,也可以说就是“圆照”。 作为佛教术语的“圆照”其实就是通过静观默察体悟佛法以成涅槃。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5 09:18
20180707我们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要把握“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你今生空过了,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这个暇满难得主要是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把握现在。这个意思就是说(特别净土宗),你不能对来生有期待,这个很重要,是成败的关键!如果你要拼往生,就要把你的后路切断,这是印光大师一个很重要的法宝——背水一战!要把你所有的能量在今生临终发挥出来,你才可能成功。20180708几位高僧大德的经典语录 哪一句触动了你? 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土,术莫妙于放生。放生一法,唯扩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焉。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 ——蕅益大师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虚云老和尚 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是让我们从小养成惜福的好习惯。 ——弘一律师 弟子请示印光祖师:“我一劝母亲吃素,她就发脾气,怎么办呢?”印祖说:“你好好地代母亲忏悔业障、念观世音菩萨,求观世音菩萨加被,母子天性嘛!你只要至诚念,她决定会改变的,你不用急。”一个月后,他母亲说:“从今以后,你们不要烧什么海鲜给我吃,最好烧点素菜给我吃!”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印光祖师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编著《走近佛教》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5 09:19
神明,指神仙,民间信仰,认为宇宙间的任何现象,都有各类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沟有小沟的神,厨房、厕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这些神和神之间,没有领袖,彼此各不相属。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它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们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间祸福,而把自己的命运全部交给不可知、不可测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们上天国,也有权使我们下地狱。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5 09:19
20180709辨别阴阳 舍阳取阴 阴和阳的辨别很重要,不懂的话,很多人都是在做阳善。以我执推动,即使行善,也是为了增加知名度,这样会把福德损坏的。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一个真正靠谱的人,能做情绪的主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所驾驭。能控制情绪的人,宠辱不惊,不会得意忘形,也不会陷入悲伤和绝望。正如《庄子•逍遥游》中所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5 09:20
20180710一般人会说,修行的障碍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修行障碍,诸如生活、工作不顺利等等;一种是内在的修行障碍,比如身体不健康等等。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这些,内、外、密最大的违缘,是各种各样的杂念、情绪。 从表面看来,不能说所有生病是因为情绪。《俱舍论》当中也讲过,肉体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属性,在五蕴的分类当中,它们是分开的。但从深层次而言,所有的疾病、痛苦,都是意识创造的。除了意识以外,所谓的病痛与苦难都不存在。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5 09:21
20180712从道祖在《道德经》中提出天地间大道至德的概念,再到赋予每个人自修要义的《清静经》,以及众生皆奉善而行的《感应篇》,三经皆自道起,最终又回归于道。 20180714倓虚大师在其《影尘回忆录》中记载,董子明居士一心求生极乐净土。曾经发愿:第一,身无病苦;第二,病即往生。发愿以后精进念佛,果然全身无病,临终预知时至,念佛坐化往生。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5 09:21
印光大师最经典的一段开示,应当收藏背诵下来!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之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20180715须知:僧人不入政府与人争权者,为欲节制世人争权之心也。僧人不入社会与人夺利者,为欲节制世人夺利之心也。不然,权与利,人皆好之,僧何独恶之也?假若僧人同入政府与人争权,同入社会与人夺利,更有何人能挽回世人权利之心乎?权利无节制,任性贪取,则大奸大恶,日日渐增。可怜世人,只顾眼前权利,不知脚下坑阱,快乐一时,凄凉万古。是故吾佛视世间之权,犹如猛虎;视世间之利,犹如毒蛇,举世之人皆不能免此毒害,唯佛一人能避免之。 20180720净土宗的五经一论,在历史上是有根据的,五经是佛说的,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论就是天亲菩萨写的《往生论》。汉传的佛教功课是显密结合,早晨念《楞严咒》、《十二小咒》,结合念佛,晚上念《弥陀经》,也结合念佛。根据净土的功课,还可以念三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不管早晚都可以念,念了以后接着念佛、礼拜。平常则可以读其他的大乘经典,例如《地藏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念佛不读经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净土还有五经(指前面讲的三经加上《普贤行愿品》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哪能不读经?要做到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6 12:02
所谓“心无”者,其实就是魏晋玄学家谈的空无,佛家所谓的“空心不空色”。在中国般若学看来,“色”不仅囊括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生长、变化和再生,而且概括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基本属性。因此,“色”可以是指称万事万物的总名,而当它作总名时,“色”即是“空”;因为万事万物都因缘而生,不是它们本来之实有,都是“刹那”的存在⑥,所以色是空。 魏晋之前,文人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地位低下,随世沉浮,即使才华横溢如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也只能是天子的陪臣侍从。“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渊之下。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 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对《知音》篇的“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是这样解释的:“照是观照,也要求圆,圆是周遍。‘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博观,通过博观来进行比较,分出高下优劣来,这才是圆照,才能提高鉴赏力。” “圆照”首先是一个佛教术语,这个术语直接与佛教中的另一个术语“照”密切相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在佛经中,“照”与“想”不一样。“想”为五蕴之一,即“对境而想象事物之心之作用也”。想,是执着于外物之有,想“象”,有明显可知的客观对象,可谓认知感觉;“照”,则不一样,照,是冥想,是静观默照。照,不一定有确切的具体的对象,而是把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所照为“四大”“五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照见”也可以说就是“圆照”,就是万法之原的洞彻。因为生死苦痛、祸福烦恼都是自身被现实世界所迷惑的结果,犹如生在无明世界之中。要想脱离苦海,燃灯离翳,见得光明,唯有圆照。这也就是宗密在《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中解释《圆觉经》时所说的:“圆照,即能照也。……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华翳。迷见生死似华起,悟得涅槃似华灭。言圆觉离华离翳,则双拂生死无明,虚空非暂有无。”(25)从结果来看,圆照是“清净觉相”,而“清净觉相,即所照也,寂寥虚廓、了无情尘亦可照,体清净是觉之相”,最终达到“圆照净觉,了无明空”“圆照本体,元无烦恼”的目的。这应该就是“圆照”的意蕴。《楞严经》讲“唯妙觉明,圆照法界”,《圆觉经》讲妙觉圆照,方能圆觉,脱离华翳,修得正果,说的都是“圆觉”为“圆照”的结果,“圆照”是“圆觉”的过程。苏东坡《阿弥陀佛颂》也以“圆觉”赞钱塘圆照律师:“佛以大圆觉,充满河沙界。我以颠倒想,出没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净土。我造无始业,本从一念生。既从一念生,还从一念灭。”(26)“一念”,也可以说就是“圆照”。 作为佛教术语的“圆照”其实就是通过静观默察体悟佛法以成涅槃。 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 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 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版图的“枢纽”,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键所在。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6 12:02
学中西马,习儒佛道。写诗书画,颂新时代。敝人闭关,在家出家。一不出门,二不微信。活计生计,应少尽少。家政服务,无微不至。蒸菜蒸饭,戒酒戒屠。忌蛋忌糖,少油少盐。子觉午觉,全素足眠。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各界关爱,春色满园。净心静心,气象万千。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6 12:04
13、打成一片。 出处:《五灯会元》卷二十:“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意思是各种人事、环境、苦乐本无差别,应该放下执着与分别,平等看待。 释义:现在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为整体,也指思想、感情、生活等融为一体,密切无间。比如经常说某某领导干部下基层,和民众打成一片。 14、大彻大悟。 出处:佛教中指的是明心见性,彻底的觉悟,完全证悟“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真如实相。《观无量寿经》谓:“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释义:现在形容一个人最彻底的觉醒和醒悟。 15、大千世界。 出处:佛教中讲现在世界的一千倍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一千倍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一千倍为大千世界。 释义:现在指广阔无边,纷乱复杂的世界。 16、单刀直入。 出处:禅宗讲究痛快直接,不必依经论文字,迅速斩断烦恼分别,当下彻悟。《景德传灯录》卷十:“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释义:现在比喻一个人说话办事痛快利索,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17、当头棒喝。 出处:禅宗大德接待初来学佛的人,经常一言不发的先用棍棒当头一击,或者大喝一声,要求对方立刻回答问题,借以考验对方对佛教信心的程度以及领悟能力。 释义:现在比喻用比较强烈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猛然惊醒,或者是给人提出严重警告。 18、刀山火海。 出处:指的是佛教中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其残酷的刑罚或者最凶险的环境。《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炕镬汤地狱;种种受苦;无复休已;何罪所致”。 释义:现在比喻极其危险和艰难的地方。 19、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出处:道,指的是佛家修行的功夫。魔,是一切扰乱身心清净、破坏修行的事物。佛家常用这句话警戒修行者要时刻警惕外界带来的各种诱惑。 释义:现在比喻为正义而奋斗,必定会受到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也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和困难。 20、电光石火。 出处:佛教常用来比喻世间事物生灭变幻,无常迅速。禅宗也经常用“电光石火”比喻机锋敏捷,忽然触发,有所领悟。《五灯元会》卷一:“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释义: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突然出现,又瞬间消失。 21、顶礼膜拜。 出处:这是佛教中的两种礼节。顶礼,指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膜拜,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佛教中通过顶礼、膜拜等礼节来表示放下自我,一心向道,以求证悟佛法。 释义:现在比喻对某人特别崇拜,多含贬义。 22、法力无边。 出处:指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没有穷尽,超出想象。 释义: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比喻力量、能量极大,不可估量。 23、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出处:《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屠刀,不是真正的刀,而是指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能成佛! 释义:现在常用来劝导作恶之人停止作恶,改过向善,重新做人。 24、功德无量。 出处:《景德传灯录》:“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佛教中讲的修行,持戒、念佛、布施等等皆有功德。功德无量,就是功德很多,无法计算。 释义:现多用来称赞人的功劳、恩德非常大,或者做了一件对大众非常有益的事情。 25、呵佛骂祖。 出处:这是禅宗接引学人的一种启示方法。《景德传灯录》卷十五:“是子将来有把茅盖头,呵佛骂祖去在。” 释义: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没有顾虑,,敢作敢为。 26、哼哈二将。 出处:哼哈二将,是佛教中守护寺门的两个金刚力士。 释义:现比喻有权有势者手下的得力干将,含有贬义。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6 12:05
27、恒河沙数。 出处:佛经中,佛陀经常用恒河中的沙子比喻数目多的无法计算。《金刚经·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 释义:形容数量非常多,多到无法计算,无法估量。 28、灰飞烟灭。 出处:《圆觉经》卷上:“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释义:形容一件事物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干净,或者是完全消亡。 29、极乐世界。 出处:佛教中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地方,也是学佛人最向往的地方。《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释义:泛指清净快乐,幸福安详的地方。 30、家贼难防。 出处:佛教中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内六贼”。家贼指的就是内六贼。《五灯会元》:“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 释义:原指家里人偷东西是最难防范的。现多比喻隐藏在内部的坏人很难让人防范。 31、见风使舵。 出处:原是禅语,意思是要随缘,应机。《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 释义:比喻根据事态发展的形势随时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改变自己的立场,一般含有贬义。 32、将错就错。 出处:《联灯会要·道楷禅师》:“祖师已是错传,山僧已是错说,今日不免将错就错,曲为今时”。 释义: 比喻事情反正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 33、皆大欢喜。 出处:一般是佛陀讲经结束后的习惯用语,意思是大家听完佛陀讲经,各个法喜充满,身心愉悦。《佛说观无量寿经》:“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释义:比喻一件事让大家都很高兴,都很满意。 34、劫后余生。 出处:劫是佛教中讲的一个时间单位。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教所说的小劫,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的,人的寿命从80000岁开始,然后每100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的寿命10岁为止,然后再从人的寿命10岁开始,每过100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80000岁,这样一增一减就叫一小劫。一中劫是二十小劫,一大劫是四个中劫。 释义:现指经历灾难过后,能够幸存下来的生命。 35、借花献佛。 出处:意思是拿别人的花献给佛菩萨。《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使我生死不失此愿”。 释义:现比喻用别人的东西送人,做自己的人情。 36、金刚怒目 出处:金刚,佛教中比喻坚硬、锐利,能够摧毁一切烦恼。金刚力士指的是寺院门口两个手持金刚杵的护法神,一般是怒目并且勇猛的形象,所以称金刚怒目。 释义:形容面目严厉威猛,让人心生畏惧。 37、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出处:浮屠,指的是佛塔。七级浮屠就是七层的佛塔。 释义:比喻救人一命所获得的功德,比建造七层佛塔的功德还要大。 38、聚沙成塔。 出处:意思是只要与佛结缘,即使像小孩子玩沙子建造佛塔那样的游戏,最后都会成就佛果。《妙法莲华经》:“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释义:比喻积少成多,积水成河,做什么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 39、开山祖师。 出处:开山,是指最初在某座名山建造寺院。祖师,宗派的创始人。 释义:现比喻在文化事业中各个学派的创始人,或者某项事业的开创人。 40、空中楼阁。 出处:《百喻经·三重楼喻》:“昔有富人,痴无所知。至于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心慕之,即念:吾有资,盍造斯楼?乃召工匠,嘱以如是。翌日,工匠经地垒砖,日入而息。富人见之,怪而问:“欲作何等?”匠曰:“先做底重。”富人曰:“吾不欲下重之屋。”匠讶曰:“何有不做下重而为第三重者?”富人固言欲如是。时人闻人,毋不嗤之。”佛教中指修行要有次第,打好根基,循序渐进。 释义:现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或空想不实际的理论。 41、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出处:佛教认为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但是只要肯于回头,回归自性,就能获得解脱。 释义:现在比喻犯罪的人如堕苦海,只要肯悔改,还有人生机会。一般用来劝人弃恶从善或者弃暗投明。 42、冷暖自知。 出处:佛教中指个人修行的境界,只能自己感悟,无法用言语告诉他人。《景德传灯录卷》:“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释义:比喻自己经历过的苦辣酸甜,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别人很难体会。 43、临时抱佛脚。 出处: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日常课程,但有的人平时不用功,等到大难临头的时候,才想起来烧香拜佛。 释义:比喻平时不做准备,事到临头了才开始想办法补救。 44、六根清净。 出处:佛教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只要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就能保持清净无染,远离烦恼。 释义:形容不受外界干扰,没有任何欲望。 45、龙蛇混杂。 出处:《景德传灯录·文殊》:“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释义: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让人很难分清。 46、泥牛入海。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八:“我见两个泥牛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释义:比喻一去不回头,断绝消息,踪迹皆无。 47、牛鬼蛇神。 出处:牛鬼:传说中地狱里的牛头鬼卒,又称阿傍。 蛇神:即佛教所说“天龙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罗迦,相传它是人身蛇首的乐神,护卫佛法。 释义:现比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坏人。 48、抛砖引玉。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十:“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墼子是指还有没有烧的砖坯) 释义:比喻把自己还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拿出来,以便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 49、普度众生。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是指佛家以慈悲为怀,普遍度脱世间一切有情无情众生。 释义:佛法度脱众生,不分高低贵贱,一切有情无情都将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50、敲骨吸髓。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三:“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济肌。”指的是修道人,为了求道应该放下身心,破除我执。 释义:后世比喻极其残酷的剥削压榨。 出自佛教的成语,非常之多,很难统计,今天先为大家分享经常应用的成语五十条,希望大家喜欢!阿弥陀佛!(来源:@禅理禅趣)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7 09:34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我想强调的是,对仗是力图在语言的时间连续性中加入空间维度。换句话说,它力图创造一个自主的空间,在其中两联构成性的诗句相互印证因而自圆其说。这对句法组合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在这种自主空间中心,诗人总是力图强加一种不同于常规允许的语言秩序。他可以打乱一般句法,同时又能让自己变得可以理解。当一行诗显得怪诞或不可理解时,另一行具有同样结构的诗出来驱散迷雾,显示诗人潜藏的意图。 诗的魅力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诗之所以让人着迷,就在于它以不可捉摸的方式,表达了不可表达者,因此诗中的理、事、情,不是可表达的理、事、情,而是不可表达而又得以表达的理、事、情,因此诗的语言是“理至、事至、情至之语”。对于诗的这种审美特征,历代诗论家都有认识。诗之所以有这种审美魅力,按照历代诗论家的看法,其秘密在于意象。正是出于对意象在中国美学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叶朗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中国美学史研究应该以意象为中心,而不是以美为中心。在2009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中,叶朗对意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明确提出了“美在意象”的主张。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7 09:36
的确,一个人念念不忘于复仇,其伤口总不能痊愈,否则伤口很快就能复原。 集人的脆弱与神的安稳于一身,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因为顺境最能显示邪恶,逆境最能展示美德。 说实话,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毫无掩饰都是不雅的,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倘若有所遮掩,就会平添不少尊严。言行隐秘的习惯既是精明的,也是合乎道德的。 爱的施舍若先须注满一池,就难以普浇大地。 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私生子都好忌妒别人,因为一个人若无法补救自己的不幸,就会竭力去损害他人的幸运。 政界中那些较为深沉冷静的人,地位显赫却总是自我悲叹,说他们过着何等不快乐的生活,不断地重复“我们如何受苦”的老调。他们这样做并非感受如此,而是为了减少忌妒心的锋芒。 人在恋爱中是不可能明智的。 自古以来爱情的报酬只有这样两种,不是得到对方的回爱,就是遭受其内心的蔑视,这确实是条规律。 如果遇到派系斗争,一个人最好在上升时加入一派,而在达到高位时则保持中立。要公平谨慎地对待前任的名声,否则就会成为你离去后肯定要偿还的一笔债务。 人和人之间的最大信任就是信任别人的进言。 在事物的初起之际抓住最佳时机,绝对是至高无上的智慧。 友谊只存在于上下属之间,因为这二者荣辱与共。 《人生的真谛》 发现生命意义有三种不同途径:一、通过创造或建树;二、通过某种经历感受或与某人相遇;三、通过对不可避免的苦难所采取的态度。这第二种途径指的是通过某种经历感受——例如体验真、善、美-通过感受大自然和文化,此外,还可通过爱一个人而感受这一独特的生灵。 爱的意义:要了解一个人人格的最内在核心,爱是唯一的途径,只有爱一个人才能了解这个人的真正本质。 拿破仑 希尔认为,如果不能打败他们,就和他们结合。这是许多成功人士的竞争策略。 《爱的秩序》在一般人看来,肉体乃至于灵魂的受苦和痛苦是人天生力图逃避,同时似乎又无法逃避的。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人的皮肉之苦越来越少,传统的享乐主义的梦幻已经实现;但事实上,人的精神痛苦却日益严重。 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事,绝不可优柔寡断。必须马上付诸行动。不能做决定的人,固然没有做错事的机会,但也失去了成功的机会。要成功,只能一次选取定一个目标,咬住不放,锲而不舍,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我们每天享受生命又每天丧失它,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只好追求它的高度。 最令人恐惧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物,比如死亡。最诱惑人的也是我们不知道的事物,比如永生。人生几乎都在这两者之间晃来晃去地度过了,使得许多人貌似深刻地、理直气壮地耽误了现在。 婚姻……像一把剪刀,两柄相连不能分开,却互相对抗着而行动;任何人岔在它们中间,就会被剪为两截。 《半世球魂——贝肯鲍尔自传》 懒惰和傲慢是才华天赋的孪生兄弟,因而我们说天才有时是有危害的。 《抬轿人语》得之愈艰,爱之愈深。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7 09:37
同样的物品,对处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效益是不一样的。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把它概括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健全文明的心态,也有助于人们不致于在物欲横流中,让“幸福递减”下去。 普通人总是生活在两难境地当中,思想令人恐惧,没有思想更令人恐惧。 康德:婚姻“性器相互利用的法律协定。” 《弗洛伊德传》影响整个人类,改变了现代思想的只是三个犹太人,他们是:弗洛伊德、卡尔•马克思和爱因斯坦。 碰到一个快乐的男人或女人,比捡到一张五英镑的钞票还高兴。 爱情对像的选择是对熟悉的众多异性中某一个人的具体偏爱,是对这个人的价值理想化。没有一个人会同时深深地、忘我地、热烈地爱两个或三个人,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使人面临困难的抉择,分散感情的洪流。爱情首先要求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像上,要求感受的和谐完整。 幻想的王国终究会失去现实意义,它会对人的生命力产生极其有害的影响。为了使爱情幻想成为现实,男女都必须选择具体的,活生生的爱情对像。 人的命运就是忘记一个和爱上另一个。 《我的演讲秘诀》有关公开演讲,头一招便是说些你熟悉的事情。因为,听众若对该主题比你懂得多,肯定会感到无聊;其次,你若对讲题不怎么在行,你的举止极可能失措。牢记演讲的题目;看着听众;掌握你所想要的节奏和声调;站直;把笑话天衣无缝地穿插在你的讲词里,才是高明的幽默。 《心灵花园》 因为缺少纪律的约束,因而也缺乏了组织的保护。 在商品社会里,相比烟花女子,情人消费不仅名誉得多,也较为经济。 别忘了生活是一个沼泽地,说来说去,反而呆在婚姻里更安全一些。 《成功学全书》如果你想树立仇人,就必须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得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突出。 让他觉得想法是他自己的。 人类天性中最深深切的动力是“做个重要人物的欲望”。 《儒商之道》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治国者以正为本,用兵者以奇制胜,经商者以信为本。 贵在坚持,注重和谐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学说的基本精神之一。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人生五十八个败局》处世无方,入错了行,不能投入,目标太散,无形障碍,运气不好,缺乏创造性,做事本末倒置。 《中国精神》李慎之:中国哲学:安身立命,寻根问底。西方哲学:寻根问底,宗教:安身立命。因此,中华民族没有受到象西方民族那样深重的宗教困扰,而能集中精力塑造并维系一个庞大的多民族统一体。 辜鸿铭:中国人完全或几乎完全地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同情的力量给予真正的中国人以同情和人类的智慧,造就了他那难以言表的温良。 儒学不用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心脑冲突使中国人厌倦了一切文明。 梁启超:西方哲学以求知为目的,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点,怎样才算一个人,人和人相互有什么关系?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中国人就是陶醉在这样一种人生理想之中,它既不暧昧,又不玄虚,而是十分实在。 无论如何,人类的智慧和知识,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是:人类如何保养自己,如何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 张岱年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一、天人合一;二、以人为本;三、刚健自强;四、以和为贵。 于光远 《文明的亚洲和亚洲的文明》当代的文明是科学为中心的文明,中国有善于吸收并发展外来文明的优秀传统。 殷海光 《知识分子的责任》一、一个知识分子不止是一个读书多的人。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必须有独立精神和原创能力。二、知识分子必须是他所在的社会之批评者,也是现有价值的反对者。 冯友兰:在我看来,未来的世界哲学一定比中国传统哲学更理性一些,比西方传统哲学更神秘一些,只有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的统一才能造成与整个未来世界相称的哲学。 殷海光:知识分子是时代的眼睛,这双眼睛已经快要失明了。我们要使这双眼睛光亮起来,照着大家走路。 《大棋局》 中国,不论其具体前景如何,是一个日益崛起的潜在的主导性大国。对中国构成严重问题的只有美国和日本。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8 10:20
佛法有戒、定、慧三学,其中持戒是捉贼,捉我们的烦恼贼,修持禅定是把烦恼贼绑住,然后开发智慧就是把烦恼贼彻底杀掉。在了知因果的基础上,受持戒律,渐渐清净我们的行为、语言和内心,便可背尘合觉,返迷归悟,自然也就成佛可期。 戒是有所不为,律是有所当为。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8 10:21
生活儒学以生活为本源,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即:人只有活着,才能进行哲学、文学、艺术等创作,具有一致性:“我们首先向来已经在生活,然后才有可能去饮食男女、吃喝拉撒、从事政治、经营生意、献身宗教、研究科学、摆弄艺术、玄思哲学等。”⑥13这是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的一个基本判定:“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结构,是指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中介三项基本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所指的实践主体,既不是费尔巴哈所指的从宗教之神羽化出来的抽象的人,也不是黑格尔所指的自我意识或绝对精神,更不是神仙、上帝或英雄人物,而是通过具体实践活动满足现实生活需要从而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马克思所指的实践客体,涵盖自然、社会、人类自身及其思维等一切领域;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指的实践客体,则分别只涉及其中某一片面领域。马克思所指的实践中介,是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全面运用物质性工具系统和语言符号系统,能动地作用于实践客体,并通过实践客体的信息反馈,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黑格尔所指的实践中介,是指脱离了人的感性活动本身,纯粹诉诸抽象思维的能动性;费尔巴哈所指的实践中介则与黑格尔相反,是指撇开抽象思维而单纯诉诸人的感性直观。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超越先前一切哲学家,主要是因为他终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以科学“解释世界”为理论前提,以正确“改变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终极旨归,从而洞穿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首次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首次在真正意义上把实践确立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灰色的理论毕竟遮蔽不了绿色现实生活的勃勃生机。人的现实生活既不会因黑格尔对意识能动性的无限夸大而永远粘滞于虚幻化阶段,也不会因费尔巴哈对意识能动性的完全无视在非人化阶段踟蹰不前。生活于一定社会中的人,总是以无可阻挡之势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自己的现实生活朝着美好化方向发展,从而使现实生活成为一幅随历史发展而展开的美好画卷。 马克思从现实生活考察人类社会发展史,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一切错误和缺陷,又宣告了一切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并以现实生活为鹄的实现了人类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 马克思现实生活理论的中国实践与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反过来看,现实生活也内在规定了人的现实性或现实性的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15这表明:处于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人拥有不同的现实生活,或者说人自身的发展与现实生活的发展具有高度一致性。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宗教的蒙昧使人为神献祭,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被贬损为神的牺牲品,从而导致人的现实生活虚幻化,因此,必须“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实现“人民的现实幸福”15。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在实质上是一种动物式弱肉强食的生存状态,从而导致人的现实生活非人化——动物的生活成为人的生活、人的生活成为动物的生活,所以,身处社会最底层的工人阶级,被历史赋予解放全人类的神圣使命,通过革命“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15,把人的生活还给人自身。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彻底解除了衣食之忧的前提下,在实现了人类解放之后,每个人才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发展出蕴藏于自身的多方面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现实。由此可见,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深入剖析,创立了科学的现实生活理论,并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全部理论的发源地。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只有以马克思的现实生活理论为视角,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才是“一个艺术的整体”16。这既是从根本上杜绝马克思主义被肢解进而被曲解的关键一环,也是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的不二法门。 首先,顺应人民现实生活要求是夺取中国革命伟大胜利的首要前提。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五千年悠久文明史,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独特的重大贡献。然而,自近代以来,外国列强的入侵把中华民族逼迫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其间,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虽然发起了无数次救亡图存运动,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抗争,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引,因此无不以失败告终。直到成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百年夙愿,主要就是因为我们党自觉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早于1919年7月,青年毛泽东就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一文中明确指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2-28 10:23
危险的中心比危险的周围更没有危险。 康德说: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一是高悬在上的星斗灿烂的天空,一是内心的道德规律。 2000年8月3日我的笔记(古文部份)(2) 1. 《资治通鉴》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2.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3. 上下相疑,何可致久。4. 得志少时,鲜不颠覆。5. 木受绳则直,主受谏则圣。6. 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退。7. 天无二日,土无二王。8. 父既不慈,子复不孝。9. 事机在速,缓则无功。10. 君臣犹父子也,休戚同之。11. 狂夫之言,圣人择焉。12. 善始者多,克终者寡。13. 贵不期骄,富不相侈。14.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5. 欲知其人,观其所使。16. 欲先礼义而后勇力也。17. 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详细。18. 夫君子小人之不相容,犹冰炭不可同器而处也,故君子得位则斥小人,小人得势则排君子,自然之理也。19.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2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2.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23.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5. 荀子怠慢忘身,祸灾乃作。26.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27. 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28.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29.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30. 《史记》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否。31.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32. 形势虽强,要以仁义为本。33. 百足不僵,一人有庆。34. 满而不损则溢,盈而不持则倾。35. 君子以退让为礼,以损减为荣,乐其如此也。36. 土敝则草木不长,水烦则鱼鳖不大,气衰则生物不育,世乱则礼废而乐淫。37.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久则天,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38. 重德不报。39.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40. 女无美恶,入室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疾。41. 嗟彼素士,不附青云。4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43. 夫事以密成,功以泄败,未必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44. 贫而乐道,富而好礼。45.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46.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47. 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48. 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基是也。49. 主忧臣辱,主辱臣亡。50.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51.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52. 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53.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54. 臣闻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故圣人万举万全。55.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5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57. 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58. 《汉书》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蓝色海湾
发表于 2021-3-1 04:48
拜读,佩服!
鱼象鱼
发表于 2021-3-1 10:28
所谓社会生态人,就是指顺应生态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并协同进化的人。‘社会生态人’以人——境(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环境)和谐共生为精神旨归,以协同进化为价值目标,以社会责任和代际、代内公平为根本规范。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工业化的推进,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形成了新型的关系形态,这种关系形态呈现出复杂、开放、多元的态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的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 总体来看,人的新型关系形态的主题是“和谐”,和谐的旋律浸润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之中,折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首先,从人与自然关系看,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共时性的同代人来说,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人自身的幸福感;对代际间的人来说,就是保持未来人同等地享有自然资源的权利,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人类的生存能力。其次,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社会发展的成果能够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人能够不断创造使全体人的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社会环境。注重社会的公平正义,不断实现每个人平等、和谐、全面地发展。再次,从人与自身的关系看,人的自身发展实现从人格依附到人格独立的自主性,再到主观能动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身心与个性和谐发展,不断战胜人自身面临的“心态危机”。主要表现为: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人的智力发展状态保持协调平衡;人的需要发展水平和人的心理调适能力相统一。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身心环境的和谐共生,不仅顺应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遵循着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中,和谐共生体现着人类这种新型关系的发展主题,也反映了人对新型关系模式的期待,“社会生态人”科学概念能够成为承载现阶段人的新型关系的对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三大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它决定着人与社会及自身的关系,因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生态人”人性范式最本质的人性特征,“社会生态人”是对现实人性期待解读的有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