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201215【石门随笔】学中西马 习儒释道 写诗书画 净身口意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09:23 | 只看该作者
死亡并不是敌人;就如同不要把念头看成敌人一般。生命不是敌人,生命是荣耀的,因为在这一生我们可以觉醒,了解真正的本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09:24 | 只看该作者
我越修就越发现:如果你让念头留在原处,不去执著,就不会产生问题。只要跟它们和谐相处,维持快乐的心情,因为你知道你本身就有佛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09:2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处理日常的各种状况。首先要感激你在这个身体里,在这个地球上。这是我的开始——感激地球、感激众生。现在我感觉到身旁的事事物物渐渐在流失,我对每个人和每件事更加感恩。所以我现在的修行专注在感恩上,不断奉献出对生命的赞叹,对无所不在的莲花生大士的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09:25 | 只看该作者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7 09:26 | 只看该作者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的需要是人基于人的本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42]。“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生活而已”[43]。马克思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个层面,人的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的全部过程。生存需要是保障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低限度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则是实现人更好地存在,其本质就是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古今中外的经验来看,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理所当然应成为政治活动和社会治理的终极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政治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的“优良的生活状态”,国家“最高的善”就是“人群的善”[44]。法国霍尔巴赫指出:“判断政府是否贤明要看它利用国家的土地和财富以及使用民力是否明智合理,使用明智合理就能保障臣民过幸福生活,这个幸福就成了判断政府好坏的唯一依据。”[4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09:12 | 只看该作者
20201218更新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的需要是人基于人的本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生活而已”。马克思主义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三个层面,人的需要不断被满足的过程就是人类实践的全部过程。生存需要是保障人之所以为人的最低限度需要,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则是实现人更好地存在,其本质就是人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古今中外的经验来看,不断满足“人的需要”理所当然应成为政治活动和社会治理的终极价值目标。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政治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民外物诸善、躯体诸善、灵魂诸善的“优良的生活状态”,国家“最高的善”就是“人群的善”。法国霍尔巴赫指出:“判断政府是否贤明要看它利用国家的土地和财富以及使用民力是否明智合理,使用明智合理就能保障臣民过幸福生活,这个幸福就成了判断政府好坏的唯一依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09:14 | 只看该作者
人之所知不如他所不知道的多,人的有生之年不如未生之年长;而人们经常以至小的生命和能力希冀穷尽至大的领域,所以难免会迷乱而不能自得。由此作者的结论是:我们是无法穷尽最小和最大的边界的,最小和最大的边界超出了我们人类的认知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09:15 | 只看该作者
从庄子的眼光来看,仁义的端直、是非的分途也是纷然杂乱的,我们怎么能知道如何去判断其中的正误曲直呢?这一段用的是各种动物的比喻,从中可以看出庄子对动物世界观察之深、之细。当然,庄子感兴趣的不是动物世界本身,而是借用他对动物世界的熟知来比喻人世间的各种是非标准之存在,并由此尖锐地指出,在人类社会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和是非的共同准则。通常的是非、对错都是在特定条件下才有效、适用的标准,美与丑、恰当与不恰当的标准不能无条件地普遍化。这里的关键在于否决无限定条件的绝对化标准,这是对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性的超越式观察和体认,所以它也不等于否决生活中的一切特定标准,不是虚无主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09:16 | 只看该作者
《庄子•齐物论》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之翏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嗃者、叱者、吸者、叫者、嚎者、宎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这是说,大地一呼气就形成了风,大风不起则已,一旦大风狂作,就会万窍怒号,百穴齐鸣。这些声音有湍急者,有似飞箭者,有似叱咤者,有似吸气者,有似呼叫者,有似哭嚎者,有似深邃者,有似哀切者。前者声如于,后者随为喁,清风则小和,疾风则大和,烈风一过,则众窍为虚。《庄子》这段文字真是千古妙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8 09:16 | 只看该作者
20201218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9:42 | 只看该作者
审美为新技术赋能
  “技术是人体和感官的延伸。”这是麦克卢汉极具前瞻性和思想性的判断,他将“媒介”描绘为与人的感官相互作用的技术设施——媒介让感官得到了延伸。
  毋庸置疑,媒介改变了我们的境况。然而,当我们赞叹当代技术的同时,亦不能忽视审美赋能技术“精神内核”的重要意涵。
  审美是人的一种独特情感体验,具有情感性和深层意蕴,能够产生共鸣并给人以力量。美可以是一种良好的品格、一种性情、一种文化自信,一种追求、一种信仰、在时代的变局之中让人以更丰盈的姿态去面对更开阔的世界。因此,人类独特的思想、情感与审美经验铸就了独特生活历程,成为难以被替代和计算的精神内核。这种难以被替代和计算的个人创造力,在数字化时代愈发彰显人性光辉,而审美正是这种创造力的重要精神内核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9:42 | 只看该作者
对于退化或得了痴呆症的老迈父母,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这时候,开示佛法可能没有用,但在他的面前静静地修行,或念咒,或念诸佛名号仍然可以帮助他。卡卢仁波切解释:你是在播种。你的发愿和对他的爱心关怀,是很重要的。在这种情境下,你必须发自最诚挚的心意,真正关怀他们的利益和幸福。……父母亲和儿女的缘非常强,由于这份缘,如果我们对待父母的方式,还为了其它众生的利益,那么就可以在细微的层次是得到许多殊胜的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9:43 | 只看该作者
也许你不希望有维生系统或复苏急救,也许你希望在死亡之后,有一段时间不被干扰。你希望能够像上师所推荐的,临终时有安详的环境,但怎么能肯定你的愿望会受到尊敬呢?
  即使你说出你的愿望,不要在医院接受治疗,你的要求也不一定会受到尊重。如果你的亲人不同意你的愿望,即使你还能清醒地说话,他们也可能会要求医院做某种治疗。不幸的是,医生常常是顺从家人,而非临终者的愿望。当你临终时,如果想控制你的医疗照顾,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家里过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9:44 | 只看该作者
贞观之治的基本治国方略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是儒家治理之道的典型体现。唐太宗的三教政策是其治理之道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界一般认为,唐初三教政策是儒、释、道三足鼎立,这种说法稍嫌笼统。事实上,唐太宗取了重儒、崇道、尊佛的总体政策,具体即重儒以寻求道统的合法性,确立治国理政的主体;崇道以寻求血统的正统性,为提升皇权合法性的基础;尊佛以重建精神信仰,以为归化民心的工具。在确立儒学官学正统地位和国家民族主体信仰地位的前提下,逐渐形成了以儒为主,以佛、道补充和辅助,儒、佛、道三教并行,三元和合的思想格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9:45 | 只看该作者
宗教和道德没有必然联系,信仰和道德却有必然联系。上帝死了,道还在。这就是世俗之道,是人类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建立的自己的道德。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从天国降临到尘世的科学世界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9:46 | 只看该作者
最敬爱的外祖父去世,这让恩格斯非常悲伤,并写下了《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子》这首诗,反映了此时的他非常笃信上帝,认为耶稣基督是惟一的救星,“你一旦降临尘世,尘世将彻底变样,人人都得到你赐予的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9:46 | 只看该作者
列宁:“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一种是牧师的职能。刽子手的任务是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和暴乱。牧师的使命是安慰被压迫者,给他们描绘一幅在保存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减少苦难和牺牲的前景……从而使他们顺从这种统治,使他们放弃革命行动,打消他们的革命热情,破坏他们的革命决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9 09:47 | 只看该作者
20201219更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09:00 | 只看该作者
并不是因为人性打上了神性的烙印而值得尊敬,而是由于神性中仍然包含人性的本质才值得尊敬。
“在科学的推进下,一支又一支部队放下武器,一座又一座堡垒投降,直到最后,自然界无穷无尽的领域全都被科学征服,不再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
科学无神论实际早已超越这种肤浅的无神论内涵,它将宗教的根源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从对天国的批判进展成对尘世的批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0 09:02 | 只看该作者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
无论是宗教还是家庭、国家等,都不过是私有财产运动的一些特殊方式
在具体的宗教工作中,如何科学宣传无神论始终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根据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解读,“宗教批判”本身如果仅仅局限在宗教限度内仍然具有不彻底性。费尔巴哈意识到宗教作为一种异化的基础并非是“意识”而是自然人的“类本质”,马克思则进一步将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一来,宗教的异化其实反映的是现实生活的异化,而宗教的扬弃最终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这又将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的过程。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以影响意识形态的变革,同时建立与宗教相对的科学的世界观。另一方面,在当前生产力尚未足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前提下,应当正视宗教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积极团结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总之,科学无神论是对宗教积极的扬弃,简单否定宗教只会巩固宗教信念,导致走向无神论的反面。
书中整合了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诠释以前认为不可思议的现象,例如:爱因斯坦说:“个人是‘宇宙’整体的一部分,是时间和空间都有限的一部分。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感觉,当成与宇宙其它部分无关的独立经验——这是对自己的心识的一种光学错觉。”这种解析使知识分子较易接受,进而能融合西方哲学及宗教的教义,开拓我们内在生命的心灵宝藏。不同流俗的看法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2-26 21:07 , Processed in 0.04640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