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3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书法

  [复制链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30 15:25 | 只看该作者
王福庵的篆书是标准的“玉筯篆”,线条圆润,结体匀称
2020
01/30
10:00
京师书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篆书八言联》 篆书 127.5×22cm×2


《隶书八言联》 1948年作 131.5×21.5cm×2


《篆书节九歌》 立轴 1944年作 82×35.5cm


《篆书十言联》 篆书 1930作 162×27.5cm×2


《篆书蓑衣团扇七言联》篆书 131×21cm×2

原名王寿祺,字维季,后更名王褆,字福厂(音“安”,同庵、盦字),号屈匏,70岁后号持默老人,别署罗刹江民、印佣、锄石农、屈瓠、罗刹江民等,室名糜砚斋、春住楼,清·浙江省仁和县(今杭州市)人,晚年客居上海。幼得家父亲炙,注重文学。工书法,精篆刻,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中国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家。

晚清时期,幼承家学,喜爱训诂、词章、金石、书画之学。10余岁即工书法、篆刻,弘扬印学,以书法篆刻有声于时。年轻时供职铁路。1904年25岁时与叶铭、丁仁、吴隐等人联合创设西泠印社于西湖孤山,“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工书法,擅篆、隶,风格秀劲蕴藉,浑厚古朴。隶书则多杂篆意,别有意趣。精于篆刻,初师“浙派”,得其神髓,又兼取“皖派”之长,上追周秦、两汉,融会贯通,自成一家。1910年30岁后致力于书法篆刻的继承与创新,论者谓与吴昌硕、赵时枫鼎足而立。

王福庵的篆书是标准的“玉筯篆”,线条圆润,结体匀称,点画一丝不苟,与秦篆比,少金石味而以文气胜。王福庵篆书在点画安排上过分的平铺直叙,因而被人讥为算子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31 1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31 16:07 | 只看该作者
临帖一定要很像吗?
2020
01/31
08:00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文| 启功

常有人问入手时或某个阶段宜临什么帖,常问“你看我临什么帖好”,或问“我学哪一体好”,或问“为什么要临帖”,更常有人问“我怎么总临不像”,问题很多。比如:

问:为什么要临帖?

答:“帖”这里做样本、范本的代称。临学范本,不是为了和它完全一样,不是要写成自己手边帖上字的复印本,而是以范本为谱子,练熟自己手下的技巧。

譬如练钢琴,每天对着名曲的谱子弹,来练基本功。当然初临总要求相似,学会了范本中各方面的方法,运用到自己要写的字句上来,就是临帖的目的。




启功临帖

问:选什么帖?

答:这完全要看几项条件。自己喜爱哪样风格的字,如同口味的嗜好,旁人无从代出主意。其次是有哪本帖,古代不但得到名家真迹不易,即得到好拓本也不易。有一本范本学了一生也没练好字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现在影印技术发达,好范本随处可以买到,按照自己的爱好或“性之所近”的去学,没有不收“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问:选范本可以换吗?

答:学习什么都要有一段稳定的熟练的阶段,但发现手边范本实在有不对胃口或违背自己个性的地方,换学另一种又有何不可?随便“见异思迁”固然不好,但“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又有何不该呢?

问:我怎么总临不像?

答:任何人学另一人的笔迹,都不能像,如果学就像,还都逼真,那么签字在法律上就失效了。所以王献之的字不能十分像王羲之,米友仁的字不能十分像米芾。苏辙的字不能十分像苏轼,蔡卞的字不能十分像蔡京。

所谓“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语),何况时间地点相隔很远,未曾见过面的古人呢?临学足为吸取方法,而不是为造假帖。学习求“似”,是为方法“准确”。




启功书法作品

问:碑帖上字中的某些特征是怎么写成的?如龙门造像记中的方笔,颜真卿字中捺笔出锋,应该怎么去学?

答:圆锥形的毛笔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么“刀斩斧齐”的方笔画,碑上那些方笔画都是刀刻时留下的痕迹。

所以,见过那时代的墨迹之后,再看石刻拓本,就不难理解未刻之先那些底本上笔画轻重应是什么样的情况。再能掌握笔画疏密的主要轨道,即使看那些刀痕斧迹也都能成为书法的参考。

至于颜体捺脚另出一个小道,那是唐代毛笔制法上的特点所造成,唐笔的中心“主锋”较硬较长,旁边的“副毫”渐外渐短,形成半个枣核那样,捺脚按住后,抬起笔时,副毫停止,主锋在抬起处还留下痕迹,即是那个像是另加的小尖。

不但捺笔如此,有些向下的竖笔末端再向左的钩处也常有这种现象,前人称之为“蟹爪”,即是主锋和副毫步调不能一致的结果。


启功临帖▲

问:应学“哪一体”?

答:所谓“体”,即是指某一人或某一类的书法风格,我们试看古代某人所写的若干碑,若干帖,常常互有不同处。

我们学什么体,又拿哪里为那体的界限呢?那一人对他自己的作品还没有绝对的、固定的界限,我们又何从学定他那一体呢?还有什么当先学谁然后学谁的说法,恐怕都不可信。

另外还有一样说法,以为字是先有篆,再有隶,再有楷,因而要有“根本”、“渊源”,必须先学好篆隶,才能写好楷书。

我们看鸡是从蛋中孵出的,但是没见过学画的人必先学好画蛋,然后才会画鸡的!

问:什么是笔画的“有力”?

答:还有人误解笔画中的“力量”,以为必须自己使劲去写才能出现。其实笔画的“有力”,是由于它的轨道准确,给看者以“有力”的感觉,如果下笔、行笔时指、腕、肘、臂等任何一处有意识地去用了力,那些地方必然僵化,而写不出美观的“力感”。

还有人有意追求什么“雄伟”、“挺拔”、“俊秀”、“古朴”等等,不但无法实现,甚至写不成一个平常的字了。

清代翁方纲题一本模糊的古帖有一句诗说:“浑朴当居用笔先。”我们真无法设想,笔还没落时就先浑朴,除非这个书家是个婴儿。




启功书法作品

问:每天要写多少字?

答:这和每天要吃多少饭的问题一样,每人的食量不同,不能规定一致。总在食欲旺盛时吃,消化吸收也很容易。学生功课有定额是一种目的和要求,爱好者练字又是一种目的和要求,不能等同。

我有一位朋友,每天一定要写几篇字,都是临张迁碑,写了的元书纸,叠在地上,有一人高的两大叠。我去翻看,上层的不如下层的好。

因为他已经写得腻烦了,但还要写,只是“完成任务”,除了有自己向自己“交差”的思想外,还有给旁人看“成绩”的思想。其实真“成绩”高下不在“数量”的多少。

有人误解“功夫”二字。以为时间久、数量多即叫做“功夫”。事实上“功夫”是“准确”的积累。熟练了,下笔即能准确,便是功夫的成效。譬如用枪打靶,每天盲目地放百粒子弹,不如精心用手眼俱准地打一枪,如能每次射二中一,已经不错了。

所以可说:“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 09: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楼主| 发表于 2020-2-5 10: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楼主| 发表于 2020-2-6 10: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楼主| 发表于 2020-2-8 1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0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10:52 | 只看该作者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应该怎么学?看懂这几个特点您也可以出师了!
2020
02/09
00:00
书法家论坛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让每一个中国人都写一手好字,爱上书法

提到王羲之,大家都会想到他的行书书法,以及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行书也在魏晋时期达到了顶峰,因为出了“书圣”王羲之,从此之后,后世学书法行书是必学王羲之的。


行书是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过渡字体,算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魏晋时期,常用的书写体既不是楷书也不是草书,而是比较规整的隶书,而在隶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就是早期的行书。

王羲之是行书这一书法的领头人,倡导者,行书比楷书的效率高很多,并且笔法流畅,宛如行云流水,让人看着就心旷神怡,所以行书也就逐渐成为了主流字体。

那么,王羲之的字到底好在哪里?

首先,是他的笔法精湛,《兰亭集序》中可以看出,在每个字的转折之处,王羲之运笔并没有强烈的顿挫感。这样的写法让每个字都显得飘逸流畅,给人一种闲适舒畅之风。

在起笔和收笔上,王羲之做得细致丰富又到位,尤其是他的尖锋入纸。王羲之在笔画转折的地方也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在这点上与当时的书法家有着很大的区别。


王羲之《二谢帖》

其次是王羲之书法的立体感。立体感就是书写者大大增强了书法的表现力,更具有欣赏性。《二谢帖》中呈现王羲之书法立体感特色的字如 “想”字,凸显王羲之书写笔势灵动婉转,基本是一笔完成,因此这个“想”字体现出各种不同的书法造型美——立体感。


王羲之《二谢帖》“想”字


王羲之《平安帖》中那个“想”字

王羲之《平安帖》中那个“想”,“目”也是充分应用了交叉笔法,显示出特有的立体感,心字底同样有从下往上行笔,直到完成一个字,整个字满满都是立体的感觉。


米芾《提刑殿院帖》


米芾《提刑殿院帖》“想”字


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的“想”字

再次,王羲之的书法在章法上也有着过人之处。不论是《兰亭序》还是他的《快雪时晴帖》,在章法布局上都是不拘一格。王羲之并没有刻意营造章法,有的字涂涂抹抹,字与字之间也没有相连的笔画,却能成为一个整体,带来了一气呵成之感,这就是王羲之章法美妙的地方。

王羲之书法第四个特点是情感。从历代的传世书法中可以看出,一幅书法能被称为传世之作,必然有着书写者真实的情感所在。不论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还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用情深切,把情感和书法高度融合。王羲之的书法都是真情之作,尤其《兰亭集序》,手下的笔法是随着心情的起伏而变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楼主| 发表于 2020-2-9 16:37 | 只看该作者
启功先生告诉你:学书法如何入门
2020
02/09
09:49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启功先生论书

”或问临帖苦不似奈何?告之曰:永不能似,且无人能似也。既有似处,亦只为略似、貌似、局部似,而非真似。苟临之即得真似,则法律必不以签押为依据矣。“

有人问启功先生,我临帖怎么临也做不到完全相似,怎么办呢?先生告知说:永远不可能相似的,也没有人能完全做到相似。最多就是大概看起来相似,而不是完完全全一模一样的。


启功先生临苏轼手札

学习书法是有顺序的,关于书法的入门,从前有很多的说法。有些说法却很耽误事情。好比说拿笔,怎样拿才算对呢,拿笔时的腕子和肘该放在哪里呢?该怎么悬起来呢?还有就是临什么贴,学什么体,用什么纸等等说法,非常束缚人,看完你的学习兴趣就没了,觉得怎么那么麻烦,规矩那么多。笔者开始学毛笔字时是没有老师教的,就是语文老师要求暑假练毛笔字,于是就自己去书店买了本柳公权的字帖,买了两只毛笔和一瓶墨水,因为家里穷,买的都是比较便宜的那种。练字的纸是当时家里的废报纸,我本来是喜欢国画的,因为买不起宣纸,觉得练毛笔字省事,就开始了。结果一练就到现在。所以学书法一开始就怕各种条条框框太多,这种门槛就把好多人拒之门外了。启功先生认为,我写的字我认得,人家也认得,让旁人看了都说好看,这就得了。你还要怎样才算是”合法“呢?


描红填色

小孩子练字一开始一般都是描红,红颜色的字印在白纸上,让孩子用墨笔描,还有一种是双钩填色的,就是印出空心字,然后用笔墨往里填着写。我小时候练字都干过的。再大点的孩子或者进一步就用薄点的纸放在字帖上拓着写,这叫摹。这是基础无可非议,练习对笔的掌握和基本笔画的规律,对小孩子认字也有帮助。

再进一步就是临帖了,找到一些字帖,比方说欧阳询的《九成宫》、诸遂良的《雁塔圣教序》,又比如像颜真卿的《多宝塔》、柳公权的《玄秘塔》等等,把字帖放到一边,我们对照着写,争取写的比较像。这种办法人人都在用,很多书法家晚年了还在不断的临帖,启功先生就是一直到晚年还临帖不断。这种方法主要是来效仿他的笔法来写,提高我们的书法水平。但这种方法总不能写的太像,因为眼镜看到的传到大脑里,再调动我们的手去写,这中间就会有偏差,所以看起来容易写起来难。


欧阳询《九成宫》


柳公权《玄秘塔》


颜真卿《多宝塔》


诸遂良《雁塔圣教序》

清朝的时候还有个人主张读帖,他说”临帖不如读帖“。读帖是看着这个字帖,然后记在心里,但再拿笔写不一定能写出来。但读帖的好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提高你的审美情趣,我们学书法的过程中会有一段时间瓶颈期,就是你总觉得自己字儿越写越差。这就是因为”眼高手低“了,因为你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手上功夫还没跟上,于是就产生这种现象。这个阶段,加大临帖的力度,坚持下去就会上一个台阶。

另外一个问题是临碑帖的事情,古代的碑帖流传很广,但是再好的字,再好的刻工,也不能表现出笔墨在纸上的干湿浓淡的变化,也没有轻重变化。清朝的时候有个包世臣,他创造出一种说法,说是古代的碑帖,你把笔画的两端都摁上,就看中间那段,都是坚硬实在的。其实没有人这么用笔的,凡是写字总是下笔重点,收笔重点,中间走的轻快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就是碑帖给人看到的是刀刻出来的效果,它无法告诉人笔画是怎么写出来的,没有笔写出来的效果。


碑和帖是学习书法必经之路,但是碑给人的误解我们不得不考虑,所以我们要有分析的去看这个碑帖。入门的时候不能不临碑帖,而临碑帖不被碑帖所误,这是很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6:29 | 只看该作者
李福林:我的一次书法创作过程追忆(三国演义 .开篇词)
2020
02/11
15:35
北京李福林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李福林:我的一次书法创作过程追忆(三国演义 .开篇词)

今天是春节,也就是大年初一(2014-1-31 19:17)。

一大清早,我就被千家万户燃放的花炮声吵醒,赖在床上,思绪飘扬,想起去年一件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觉得很有意思。于是,我立马起床将它记录下来,与朋友们分享。

这件作品的内容,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开篇词(这是杨慎所做《廿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其实,我早就想写它了。总觉得需要花些心思,又没有找到切入点。实在些说,就是情感没打开,灵感又欠缺。画画的人搞书法,不像书法家写字,提笔就写,他们更习惯于画字,喜欢把字当画来画;而我又偏偏是更喜欢把字写出自己心中那份独特意趣来的一个人,这事就一直被挂在了心上。

那天下午,我没想画画,就想起来要写它了。

我很认真地先用钢笔把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下来。

打开电脑,我“百度”一下它的图片。

好家伙哟!竟然出现约8970张的相关图片。眼前大量的图片表明绝大多数的人选择了以横幅的形式来书写,字体基本以行书为主。我随意地翻看着,慢慢地感觉到出现了审美疲劳。

接着,我又分析了一下这首“临江仙”词的情感、节奏和意境。

最后,我决定用直幅、条屏的形式,来创作我的这件书法作品。

开始创作前,我又找来《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这首歌。

随着音乐缓慢地响起。我提笔沾墨、略思,起首时有意识地让笔错下两字的位置,在纸的上面停了一下。

这时,歌曲的前奏结束,就在歌手进入演唱前的几秒钟,我笔上的墨水正好滴落了几滴在纸上,我的情绪瞬间被刺激起来了,顺势往下放笔书之,让自己的情绪融入曲调的跌宕起伏、沾水化墨任其自然之势舒展……

俄倾,上阙写完,刚好是四条屏。

我随手从身后找来一叠宣纸,取出两张,对折成两条。尔后,又铺一张在画桌上,准备继续完成下阙。

猛然间,细心眼尖的我,感觉色彩有些不对。再作一番比较,果然发现与刚才写过的宣纸,虽然同样是白色的宣纸却有问题。

结论是:刚才写完的四条屏,纸质稍微显得黄些。

难道要放弃重写么?

人在兴致上,真是心有不甘!再写下去,又没有那种相同的宣纸了。

该怎么办?我的脑子飞速地转动起来……

几秒钟过去,一道灵光闪过,我想:为何不用小字穿插在大字之间,来表现下阙的内容呢?

对,就用这种对比的办法!

我重新审视着完成的上阙四条屏,寻找着下阙内容穿插的位置,酝酿着自己的情绪,我创作的欲望之火再度在心中燃起。

我换过一支小点的笔,下阙的穿插几乎是一气呵成。

很快,我钤上几方印章平衡了整体布局,作品就算完成了。

我很满意这种心血来潮后激情创作的状态,尤其是在酝酿时,我的心中一直就对此词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感觉:上、下阙的不同情绪变化,几乎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者:豪迈临江指点风物吒咤风云激扬文字;后者,满怀悲壮感叹孤独大彻大悟笑谈人世。这种来自心灵深处对文学艺术的直觉,是“画外功”修炼后的一个结果,它是慢慢沉积和生长于创作者潜意识之中的。

冥冥之中,仿佛上天早就注定了我必须用这种方式才能表达出我心中的意想一样!

作品完成后,我一直处于兴奋之中,端详着它,很久、很久。

我想:结果无论成败得失,重要的是我感受和收获了一个过程!

世事如此!我每一件作品的创作也是如此!


李福林写于2014-1-31 (春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楼主| 发表于 2020-2-11 16:46 | 只看该作者
董其昌:书到自然可通禅
2020
02/11
13:24
书法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他以禅论书,对书法的用笔、用墨、结构章法和意境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把质朴无华、平淡自然作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风格。

一、虚和取韵风神超逸

董其昌书法用笔最突出的特点为“虚灵”。在此方面,他有独到的论述:“书法虽贵藏锋,然不得以模糊为藏锋”,“盖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韵。颜鲁公所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是也”。虚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意韵。为了达到虚和取韵,他十分强调书者主宰笔的能动性。

他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今人只是笔作主,未尝运笔。”他的作品中没有偃笔和拙滞之笔,转折处均提笔暗转,如作品《楷书周子通书轴》用笔以劲力取势、以虚和取韵,使其作品风神超逸。


二、秀润闲雅潇洒流畅

董其昌非常重视用墨技巧,他将墨分为五种不同的浓淡层次用于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他认为“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用墨” “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作品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精于用墨,如《草书杜律诗册》用笔苍润兼施,通篇在墨色浓淡枯润的变化中呈现出音乐般的节奏和旋律。

他还喜用枯淡之墨作书,如《草书张旭郎官壁石记卷》和《节临怀素自叙帖卷》墨色丰富,淡而不薄、枯而不浮,精彩地表现出董其昌书法行云流水、无拘无滞的潇洒风神。


三、疏朗空旷意境深邃

董其昌非常重视章法的构成,他曾说:“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董其昌书法作品的章法疏阔空旷、气度闲雅,如《楷书神仙起居法扇面》、《草书房村夜宿诗扇面》中的字距和行距十分宽阔,黑白对比反差较大,作品萧散沉静,恬淡闲雅。


四、悠远空灵、神秘玄妙的禅境

董其昌把禅宗思想运用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以“平淡自然”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把握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所谓“平淡”是在稀少、简淡、朴素中包蕴无穷的意趣,有味外味、韵外韵,让人咀嚼不尽。平淡的实质是自然天真,是真性灵的自然流淌。为此,董其昌极力推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书作及美学思想。

他说:“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 “东坡诗论书法云:‘天真烂漫是吾师’,此一句丹髓也。”王羲之《兰亭序》和颜真卿《祭侄文稿》皆是草稿,书家本无心创作,却使书作得自然之妙和生动之趣。


五、主张书法作品的“书卷气”

在《画禅室随笔》中记载,董其昌书法有一种淡雅虚静的高远意境,用笔虚、章法疏、用墨淡。董其昌自言:“用墨须使有润,不可使其枯燥,尤忌浓肥,肥则大恶道矣。”董其昌书法的技巧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极其特色的创新。

从他所追求的淡秀意韵的审美取向,书法中白大于黑的视觉效果看出他用笔强调虚灵和变化,结字强调似欹反正,章法强调疏空简远,用墨强调浓淡相间,用笔虚和而骨力内蕴,章法疏空而气势流宕,用墨清淡而神韵反出,这便是董其昌书法的风格特征。

这种风格表现了禅意,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崇尚自然的率真之趣和所谓丰采姿神,飘飘欲仙,也就是董其昌书法的书卷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0: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0: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楼主| 发表于 2020-2-12 13:57 | 只看该作者
想要写一手好字?首先,你得有个好“爹”
2020
02/12
12:00
书法之海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在今天,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可以说让外国人羡慕不已。

就像毕加索,一直做着在中国成为书法家的梦。

但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这种书法,

真的和古人眼中的书法是一样的吗?



在历史的相当一段时间里,由于材料工具的稀缺昂贵,用纸写字一直都是古代贵族享有的装逼技能,一般老百姓贴副春联应该都会神气一整年。

所以作为一种古代文人“骚客”种草率最高的书法艺术,可能和我们眼里的书法不太一样。


我们现在普通人看书法,除了能分清草书以外,可能连隶书、行书、楷书都觉得一个样,更别说魏碑、颜体、柳体了。

但要知道我们分不清的这些书法中,可是埋藏了不少秘密,一代又一代人为它要死要活。

给大家举个关于古人追求笔法的例子。

钟繇是魏晋时期的书法名家,被称为“正书之祖”,他是王羲之最佩服的两个人之一(另一个是张芝)。

钟繇对书法痴迷地要死,据说当时另一位书法名家韦诞,他手上有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势》,因此书法水平很高。钟繇非常想借这本书看看,但韦诞不肯,三番五次拒绝,气得钟繇捶胸吐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他一命。

韦诞去世后,将《笔势》也随葬进墓里。钟繇竟然雇了一批盗墓贼,挖开韦诞的墓得到这本书。此后发奋研习,终成一代宗师。


钟繇《贺捷表》

看到没有,古人对书法的态度,是可以刨坟的。

虽然这只是个故事,但是它描述了一个关键信息:笔法在书法传承中的作用。



在古代的社会环境里,书法的传承其实很脆弱。香火单薄,稍不注意,一个天才书法家,终其一生修炼出来的笔法技巧,就可能失传了。

说到这里给大家列一个名单:

王羲之、王献之、王荟、王徽之、王珣、王僧虔、智永;

欧阳询、欧阳通;

颜滕之、颜协、颜之推、颜勤礼、颜昭甫、颜惟贞、颜真卿;

米芾、米友仁;

赵孟頫、管道升、赵雍、赵奕、赵凤、赵麟;

文徵明、文彭。

有没有发现一个秘密:与大书法家同一家族的那些儿孙辈们写字都不赖,而且似乎更容易成为书法家。其实中国书法在早期几乎都是以家族为单位传承的。

魏晋时期,儒学大族多是书法世家,如颍川钟氏、荀氏,京兆杜陵杜氏和韦氏。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所属的卫氏家族,在东汉书坛上的影响力就很大了,到了魏晋更是声名显赫。

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这种技法传承在不同的朝代也是有效的,同一个朝代风格更趋向统一风格,比如后人概括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趣、清人尚朴”等。

这种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后人对前人加以改造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技法的失传。


比如,还有一份名单比文章一开头的那个还要玄乎,这个不是我整理的,而是收录在唐人张彦远的《书法要录》里,叫《传授笔法人名》。

这里面这么说,笔法是从蔡邕那里开创的,一直传授到王羲之手上。王羲之传给儿子王献之,王献之传给外甥羊欣,羊欣传给王羲之五世孙王僧虔,王僧虔传萧子云,萧子云传给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智永传给外甥虞世南。

虞世南传给两个徒弟欧阳询和褚遂良,当然李世民也是虞世南的徒弟。欧阳询又将笔法传给虞世南的外甥陆柬之,陆柬之传儿子陆彦远,陆彦远传外甥张旭,张旭有仨徒弟,李白、颜真卿、徐浩,然后颜真卿传给柳公权、怀素、邬彤。

特点很鲜明:不是传给亲儿子、亲外甥,就是传给亲徒弟。

名单到这里就结束了,结束的时间就在唐朝,笔法的传授至此中断。

所以我们看宋代人面对唐朝书法就很不自信,欧阳修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苏轼说的更彻底:“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

意思是:笔法的传授在唐代就终结了。


左:唐 柳公权;右:宋 苏轼



技法的失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完全消失,比如一个技巧高超的书法家直接死亡,没有传人。另外一种情况是消散,在流传过程中逐渐走样最终失传。

我们今天看古人书法作品,感觉平平常常,也就那样。但其实背后却隐藏了许多我们看不见的复杂技巧和用笔习惯,指腕的配合、书写姿势等等。这些技巧,如果不是学习者亲自在场观看,恐怕很难习得。

比如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有人认为是颜真卿的晚辈写的,但几乎可以乱真。因为颜体中隐藏的复杂技术,不亲眼观看其书写,很难模仿,所以这个帖子很可能是跟随颜真卿学习的晚辈的作品。后世修炼颜体者,几乎难有神形兼备的,只有一个钱沣算是成就较高的。


颜真卿与《自书告身帖》

也许有人会说,古代很多书法家临摹的作品也很像。比如米芾就曾经号称,他临摹的王字可以乱真。但人家是天才,而且看的是真迹。想要通过看作品甚至复制品,揣摩书法家原来的笔法,是非常之难的,没有超常的悟性和基础,可以说这条路很难走通。

所以中国的书法史,往往是后人对前人改造的历史。

大师的笔法失传,后来者在揣测、复原前人技法的基础上,又演绎出新的风格。比如赵孟頫,一辈子都在用自己的方法追随王羲之,反而形成另一种风格。明人学赵孟頫,又是一种风格,清人再学前人,又学成另一种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6:16 | 只看该作者
写好楷书的15个绝密高招
2020
02/13
11:04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1.楷书当以沉静为本。用笔精到细腻,锋势备全,笔形到位,结字熨帖,有雍容自如之态,迹如前人所谓点画如刻入缣素,结构似天成铸就,增之不能,减之不得,故初学楷法,当缓笔以定其形势,切勿以字小而忙行笔势,亦勿以字大而慢展毫头,而是一种沉着的节奏---举止匆遽,易伤浅薄。

2.写楷书时发笔逆入时速度要快,如惊蛇之入草;逆入作点后调锋时宜慢一些,所谓“迟回不进,以成藏头护尾之势”。

3.笔与笔交换过渡时要快,所谓“过贵乎疾”;钩法要快,蹲锋得势而出,所谓“峻快以如锥”,快则力聚锋尖。

4.捺法宜抑扬顿挫,一波而三折,所谓“不徐不疾,欲卷复驻,得意徐乃出之”。

5.短撇要快,锐而且速,如鸟之啄物,所谓“仓皇而疾掩”。


6.挑法宜迟,仰笔锋,轻抬而进,所谓“贵乎迟留”。

7.长撇宜悠扬,贵险而劲,意欲婉转流畅,笔力送到而势有余韵。

8.悬针宜徐,徐则意足而态有余妍。

9.垂露宜疾,疾则力劲而笔能复逆。

10.点贵乎重,其势如高峰之坠石。

11.至于长画中间之走笔当视其情况而定,或逆势涩进,而中截略细。毫内墨饱时用笔可略快,毫中墨少时用笔可略慢。

12.就虚实而言,按处皆实,提处皆虚,点画是实,就曲直而言,楷法妙在曲势中求直,不平中求平,或向或背,或向中有背,或背中有向,或上平而下高拱,如覆舟之状,有轻重徐疾,有疏密虚实,有曲直向背。久而久之,一一运用纯熟,用笔就会灵动起来,而墨色亦会在灵动的笔法中产生浓淡枯润的变化。


13.在书写楷书时最忌写一个字去蘸一次墨,这样永远不会有枯笔,有飞白,有干渴之笔。最理想的楷书用笔是画之当中浓,两边枯,不光而毛,涩中自有无穷之韵味;最理想的用墨是枯中见润,即在笔酣墨饱的情况下依靠速度和中锋、笔力和笔势拉出来的枯笔,有“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状。一幅楷书墨色有变化,就会大大增强它的灵动性。

14.总之书写楷书没有绝对的快慢,就风格而言,有快节奏的楷书,所谓“作真如草”,故其作楷时肘下生风,有沉着痛快之状。不论迟速,肥瘦,都贵于控制在“度”的范围之内,过疾则笔即直过而意思浅薄,过迟则骨肉凝滞而笔力孱弱,太重则肥而露肉,太轻则瘦而露骨。

15.故作楷之法如闲庭之信步,有优游自得之状,缓以会心,疾以出奇,速以取劲,迟以取妍,能速而不速,谓之“赏会”,能速而速,谓之“入神”,赏会则含蓄蕴藉,入神则意外之笔流溢于纸上,此楷法用笔韵律之大略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楼主| 发表于 2020-2-13 16:28 | 只看该作者
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2020
02/13
14:05
书法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十大国粹中,书法名列第一

中国书法,中国人的骄傲!


王羲之《兰亭序》

中国书法

经过千百年来的沧桑流转

成了中华民族的无价之宝

而后世流传到市面上的文物

皆拍出来天价


齐白石《 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

4.255亿 嘉德11年春拍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艺术

记录了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锦绣河山

那些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

需要我们传承、借鉴、学习、并发扬光大

书法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符号、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的汉字,开始以图画记事,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


殷商时期的甲骨文,

周朝时的金文、石刻文,

秦代的篆书,汉代的隶书,

从东晋到唐朝的楷书、行书、草书,

到了唐代,

中国的书法艺术到达成熟,并且繁荣。

中国的书法有五种基本书体:

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大美篆书


《诅楚文》


李斯《峄山刻石》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

起笔有方笔、圆笔,

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

古人说:“不识篆而刻印,

犹如不识字而作文章,

其文章之不通,可想而知矣!”

优雅隶书


《曹全碑》


《张迁碑》

隶书的笔画方劲古拙,

给人一种沧桑优雅的美。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

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

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

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

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

方正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

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

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柳公权《玄秘塔》


颜真卿《集颜真卿楷书古诗文》

潇洒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

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

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很高。


王羲之的《兰亭序》


苏轼《寒食帖》



颜真卿《祭侄稿》

狂放草书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

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

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

在狂乱中尽显优美。



张旭《古诗四帖》


怀素《自叙帖 》

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

被誉为:

无言的诗,无形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楼主| 发表于 2020-2-14 1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17 23:09 , Processed in 0.04873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