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3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书法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 18:03 | 只看该作者
书法章法“最高妙境”,是“浑成一体”,如何才能做到?
2019
10/02
15:23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总第一六三八期;欢迎关注。


所谓章法,就是将一篇书法的字与行组成一个具有美感的整体布局法。

书法的章法与笔法、结体合为书法技法的三要素。笔法与结字法是从微观着眼,章法则是从宏观把握。

围绕着章法问题,古代书家阐述了众多精辟见解。在他们的纷纭众说中,有个基本一致的追求:在纸上创造一个可以与天地造化同构的活生生的流美世界。书法中所创造的这个世界虽比山水画的“峰岫峣嶷,云林森眇”更为抽象,但二者在精神上却有一致性,正如清代张式所说:“要知书画之理,玄玄妙妙,纯是化机。从一笔贯到千笔万笔,无非相生相让,活现出一个特地境界来。”

在纸上构造一个同自然之妙有的生生世界,乃是章法论的根本之理。古代书家的章法论便是在这一中心旨意下展开的。


浑成一体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以整体性思维来看待这个世界。世界是浑全的,是不可分割的,生物万象各呈其态,与人一起和谐共存于这个世界中。这一思想渗透到了书法中便是点、画、线不是零散的,而是彼此牵连、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若把一篇书法佳作中的任意一字一画抽取出来另作变更,则势必会影响到整篇。这种整体性把握书法章法的思维与战场上排兵布阵相通。“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整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结构者谋略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用军事布阵来言说书法,意在强调书法的章法须如军事上的布阵一样,需从宏观大局着眼,以将各个局部构成一个紧密衔接的整体。

明代书家解缙道:“是其一字之中,皆其心推之,有挈矩之道也,而其一篇之中,可无挈矩之道乎?上字之于下字,左行之于右行,横斜疏密,各有攸当。上下连延,左右顾瞩,八面四方,有如布阵:纷纷纭纭,斗乱而不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破。”

解缙提出的章法论,首先指出了书法之章法须上下左右,全盘顾虑,不可只照顾单字或单行;接着指出了章法并非是纵横齐整即为好章法,而是要在书写过程中调整,所以时常是看似乱其实不乱,是要在乱中有不乱;最后说明章法的布置要能浑沌一团,不留痕迹与破绽,要形“圆 ”。

这三点中的最后一点极为重要,说出了章法的最高妙境。

有些书法作品,单字挑出来比较好,但是组成一个整体却并不动人,就是因为这些书法的章法不佳。而另一些作品,单字抽出来可能不太好,但是其整体具有撼人心魄之效果,这便是章法上有其巧妙处。


怀素草书《苦笋帖》

如怀素草书《苦笋帖》、宋徽宗赵佶的草书,读者面对它们,首先就会被其整体的浑然天成所打动,而非局部的某一个字或一画先引人注目。这类作品,单个点 画与单个字皆为整体而存在。

古代书家对书法整体感的重视程度要过于一字或一行,如清代黄小仲说:“书之道,妙在左右有牡牡相得之致,一字一画之工拙不计也。”刘熙载说:“诗文怕有好句,惟能使全体好矣,则真好矣。”全篇大局之好,远比一字一句局部之好更为重要。


浑成一体的章法既是书法战法之最佳,为达到这一目标,书家们指出:“作字如应对宾客。一堂之上,宾客满座,左右照应,宾客不觉其寂,主不失之懈。”“书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数字,大如一行及数行,一幅及数幅,皆须有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凡点画,左右、上下皆相逊让,布置停匀,又能回抱照应,斯为合法。”

这些都强调了一共同点:上下左右彼此呼应,即笔画与笔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须互相关联。古代的优秀书法作品都能做到这一点。

最为人称道的章法布局当数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不像某些行书作品那样上下字连绵较多,而是字字独立。不过,虽是字字独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字与字之间虽不用可见的牵丝引带相连,但用了不可见却可感的“映带而生”,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曾经论到这一点:“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

《兰亭序》字的大小、宽窄、正攲,各有势态,貌似不相连接,然而如果尝试把其中某一字,或某一行抽取出 来,置换于另一处,就会造成不协调, 整体的秩序亦被破坏,因为彼此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亦不存在。

书家之创作本着大局为先的原则来进行,其实从欣赏者角度来说亦是如此。

前人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唯观神采的欣赏方式,就是看书法要首先看整体,这与中医看病把“望”人神气的“望”放在“闻”“问”“切”的前面是同一道理。清代张之屏对观书法须从大处 到小处的方式解释得较为明晰:

“观字之际,一幅之字须合全幅观之,一行之字须合通行观之。即观个字,亦须综览其全体。若毛疵褒贬于一笔一画之间,是无知之徒也。夫一幅数行,或左右顾盼以相补助;一行数字,必上下相承以成章法,安得分裂拆碎,逐字品评也?”

看字当首观整体,这与创作过程的整篇为上的思路是一致的,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地领会一篇书法的精神与气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 14:15 | 只看该作者
他是古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草书独具一格
2019
10/03
12:00
书法理想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康里巎巎,字子山,号正斋、恕叟,色目康里部(蒙古族)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康里巎巎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以书名世。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后来做过文宗和顺帝的老师。他是个廉洁、正直的大臣。子山书正书学虞世南、锺繇,行草宗羲献。草书犹得锺王笔意,劲圆毫雄,极具个人特性。其学书极其用功,传云可以“日写三万字”三倍于松雪道人之“日书万字”,的确令人惊叹!《元史·本传》云:“善真行草书,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单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金玉。”书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世称“北巎南赵”。

康里巎巎《草书张旭笔法卷》 纸本 35.8×329.6cm 至顺四年(1333)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草书张旭笔法卷》作于至顺四年(1333),其时康里氏年38岁,功力、精力皆可谓正当年华。从行笔意趣和结构习惯看,书卷中分明有张旭、怀素两位唐代草书大家的创作风格。康里巎运笔以喜用中锋和行笔迅疾闻名于时,锋正而无臃滞之态,笔快而不见单薄之势,这恰是他的高明之处。这种风格在此帖中均又所体现,使全卷笔画遒劲挺拔,圆劲清朗,极有神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12:06 | 只看该作者
他刚入国展又摘“书法大厦杯”特等奖,奖金50万,纪松真了不起
2019
10/04
11:02
画友之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不知道周围的朋友有没有注意过,有这样一位年轻的书法家,在9月2日公布的第十二届国展中,他赫然在列,最近又摘得“书法大厦杯”特等奖,奖金高达五十万元,他就是纪松,一位七零后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泰州艺术学院副教授。


不久前的第十二届国展中,纪松凭借精湛的草书技艺入选,成为国展中的佼佼者,也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可是就在本月底他又一次凭借草书摘得首届“书法大厦杯”特等奖,据悉本次总共评出了四位特等奖得主,他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对于这位年轻的书法家来说绝对是一幸运年,收获了荣誉,也收获了奖金,更收获了众多粉丝,成为书坛又一猛将。


纪松自幼跟随其父亲学习书法,也算得上启蒙早吧,只不过最初跟随其父亲学习书法是以楷书为本的,他以柳公权为宗,这一练就是一个八年,接着学习了颜鲁公的楷书,这一学又是一个三年,十一年的楷书学习,深得楷书之精要,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基础,也为他学习草书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后来入了大学梦,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书法专业,认定了书法路,在大学期间,他开始主攻草书,以“二王”为宗,学得精妙处,后来又广泛涉猎的黄庭坚、怀素和张旭,深得“颠张醉素”之精髓,在他的创作中能够有效地运用所学,出入古法,自得其妙。


细细观察纪松的草书,始终透着黄庭坚的灵动和开张之姿,用笔跌宕起伏,笔走龙蛇,纵横洒脱,一气呵成,点画精准、精巧、精到,字形上更是大开大合,连绵起伏,看似牵丝引带,连绵不绝,实则字字断开,用墨上也是十分讲究的,浓淡相宜,视觉效果甚好,有强烈的冲击力,章法布局上也是密处难插针,疏处亦可跑马,对章法的领悟能力极强,将古人的笔法、墨法、字法有效的为己所用,博采众长。


2019年对于纪松来说,虽然是一幸运年,但是也是一开始年,他将以此为契机,练好基本功,强化内涵,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让我们拭目以待,再现书坛雄风,我们也期待他能有更大的突破,期待中。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4 12:46 | 只看该作者
米芾刷字,为什么把隶书写成这样?如何理解?
2019
10/03
10:15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总第一六三九期;欢迎关注。

编者按:学习书法,隶书是必修科目。我们收集整理这个系列《汉隶入门》,并经过重新编辑排版,以飨书友。本文为《汉隶入门》系列之十四。


#14

字各有性

中国书法美学认为,字是有性情的。

它是中国先民仰观与俯察而来,古人赋予其内在的生命力。在今天,一般人往往将四方的汉字书法视作造型艺术。从视觉角度来说,汉字确实具有一种可观、可见的形体特征。不过,古代书家则是从生命的角度来观照书法:一篇好的书法,一个点画、一个字、一行字,一篇字,都是一个生命的存在。

苏轼说:“书须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书法崇尚天性自然,书法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这不是要放弃法度,而是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在法度中追求最大程度的自由,即所谓的真性情。

隶书不难于规矩、整饬,而难于在规矩中见自在洒脱。


图14-1 米芾隶书(局部)

书尚率真的“宋四家”之米芾精研各种书体,他曾从历史的角度谈到从篆书到隶书的变化产生的结果:“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

米芾之所以赞美大篆,是因为大篆具有一种率性不拘之美。而到了隶书,这种美感,相比之下基本丧失。因此,米芾写隶书,章法如大篆一样大小穿插,跌宕多姿。看米芾隶书,如见其行草书,以天性为审美追求,而不是以匀齐整饬为目标。

临习清秀飘逸一路隶书,一般人往往只注意到其整齐规范的一面,而忽略了它们在整齐中寓不整齐,规范中藏变化。尤其是在字形方面,须任其长短、大小、宽窄。

以《曹全碑》一节为例。


图14-1 《曹全碑》(局部)

整体看,它有四行、六列,每行每列是均衡平齐的。不过细细看,行与行之间是有参差的,每一列的四个字则是有高低错落变化的,因此,上下字之间与左右字之间的空白不是平均的,而是有多有少、变化着的。

再比较单个字,“止”“右”“在”“西”“布”等字,字形扁; “扶”“风”“或”“居”等字,字形方;“陇”“枝”“叶”等字,字形长。这些字形的形态,不是有意为之,而是任其字本身的形体特征而来。

临习者,多读隶书字帖,见多识广,加以记忆,就能逐渐把握汉碑字形的天然之性,而不会妄为长形、扁形或方形。一篇隶书,将每一个字的字形特点的变化顺其自然地呈现,便是一个有生命的笔墨世界。(待续)

【汉隶入门】系列免费课程:“书法入门”首发,欢迎学习分享01、汉隶入门:横画到底有几种?如何理解“横平竖直”?02、隶书波画之美:如何起笔?如何写出骨力?03、隶书的“灵魂”:充满奇妙变化的“波磔”之笔04、隶书的“竖笔”充满变化,但必须谨守一个原则05、隶书的撇画,为何都写不沉着?06、隶书捺画,比较难把握的三个要点07、隶书的“精灵”,庄严中灵活多变的“点法”08、隶书的“转折”:转法、折法不可混为一谈09、你写的隶书,为什么被人说是不懂“隶法”?10、隶书“碰笔”写不好,你就只是一位“电焊工”11、隶书要写出“神采”,关键在这一“主笔”12、隶书的“之”法与“走之底”法,难点在哪里13、字势开张大气,就得学会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12:55 | 只看该作者
最难写的行书字帖,这位清代进士把它写“活”了
2019
10/05
08:51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王羲之行书《圣教序》又称《怀仁集王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玄奘法师取得真经,亲撰写文章,由当时的怀仁法师用王羲之的书法真迹集合而成,刻在石碑上,总过程历时25年,可谓是一篇鸿篇巨制。此作无论在章法还是神韵上都和王羲之书法十分相似。


也正是由此此,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是我认为最难写的行书字帖之一,这本字帖难写在两个方面,一是王羲之的书法技术高超,本来就非常难以把握,比如《兰亭序》就是一幅这样的作品。


而王羲之集字《圣教序》比《兰亭序》更难,这也是它的第二个难点,它是一本刻帖,不像《兰亭序》是一本墨迹字帖。让人难以把握和琢磨,尤其是对于初学者。上学期间,我曾经多次临摹王羲之行书《集字圣教序》,每次都临不过3页就放弃了,实在是写不下去。现在坚持练习了3年,才稍微找到一点门道。


历史上的很多书法家都曾经临摹过王羲之的行书《圣教序》,其中以米芾、赵子昂、王铎最为著名,赵子昂临摹的我还是比较喜欢的,但王铎临摹的个人风格就多了,单从外表上看,不太像《圣教序》了。


清朝有一位不是很知名的进士,也曾临摹过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我觉得他把王羲之《圣教序》写活了。他就是康熙27年进士,被称为“海宁三绝”之一的查升。

查升所临摹的王羲之《圣教序》有2点值得称道:


1、像

查升临摹的王羲之《圣教序》非常相似,无论从结构、章法还是用笔,一眼就能让人感觉到浓浓的《圣教序》的味道,且笔力强劲、用笔精到,十分雅致。在众多名家临摹的《圣教序》里,我觉得是最像的,可以说得到了王羲之行书《圣教序》的神韵。


2、活

我们当代有很多王羲之《圣教序》的临摹高手,能够像复印机一样临摹《圣教序》,可以做到和原作基本一模一样,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功夫,每每看到这样的临摹视频,我都十分佩服,同时感慨自己做不到这样。


但是,他们的这种临摹虽然很像原作,却非常死板,没有把字写活,他们只看到了笔画的表面,没有看到笔画之间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在描字,并不是在写字,缺少书法最基本的书写性。


而清代的查升却做到了,他把《圣教序》里的单字理解的十分透彻,写出来让人感觉非常流畅,充满了动感,不得不说他是一位书写的高手,控笔的高手。


查升临摹的王羲之行书《圣教序》,是值得我们今天拿来学习的,至少可以作为学习王羲之《圣教序》的一个参考。你觉得呢?你觉得查升临摹的怎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5 15:11
篆书,如何写才更古雅?
2019
10/05
14:05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总第一六三七期;欢迎关注。

编者按:应书友的要求,我们从今天开始,连载刊发《篆书技法45例》。在这个系列中,我们将学习篆书的基本线条质量要求,以及达到此要求的、最基本的45个技法。本文为连载系列之十六。——“书法入门”(ID:shufarumen)

#39风格求雅

篆书的创作在风格上要追求雅致。所谓雅致,应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文辞的雅, 二是字形与章法的雅,三是整体风格的雅。


其一是文辞雅,要求创作所选内容要古朴。因篆书是较古老的文字,所以用篆书创作时不宜用现代白话文内容,而应以较古老的文字,诗、词、歌、赋内容较佳。因为古老的文字宜搭配古老的文句才更加协调。如用现代散文、新诗、白话文句则不伦不类。


其二是字形与章法的雅致。书法创作中,人们常常进行融合来创新,但以“逆向融合”为佳。如楷书中带有隶书的意味,隶书中带有篆书的笔法与意味都显得高古。而篆书中,在小篆中融合一些大篆笔意与结构特色则显得有古意,但如果“反向融合”则显得俗气,比如篆书中带有隶书的意味,隶书中带有楷书的意味。

章法上,一般以疏朗为雅,以字形的大小协调为雅,以符合常规章法为雅,以错落对比为雅。相反,如太过拥挤、字形大小悬殊或毫无变化为俗。在纸张与印章搭配上,以纯色为雅,太鲜艳的颜色为俗。印章搭配以少为雅,太多则俗。


其三是整体风格上要有所取法,并有明显的师承关系为雅,比如以纯正的金文《毛公鼎》《散氏盘》《颂鼎》风格或略加融合为雅,或以纯正的“二李”小篆、清季名家风格的小篆为雅,以不见师承关系或过度夸张乃至毫无取法依据为俗。


篆书创作中,常有人过度夸张变形而不着边际,或墨色、笔法对比太大,或选取一些现代时髦的语句进行创作等,这些都是俗气、平庸的表现。

【书法技法系列——篆书技法45例】01、藏头护尾、万毫齐力、圆起圆收02、寓尖于圆、裹毫涩行、平实稳健03、珠圆玉润、直曲相宜、浑化无迹04、凝重饱满、万岁枯藤、曲笔如铁05、对称书写、上下有序、内外有别06、间距匀称、修长整齐、上紧下松07、头重脚轻、纵向取势、欹侧率意08、排列匀整、大小协调、古雅烂漫09、婉转灵动、雄强茂密、秀雅活脱10、通透空灵、动静相宜、疏密纵横11、篆书的奇趣,如何在平正端庄中突围?12、绵里裹铁:篆书“收笔”,有哪些特殊技巧?13、篆书创作,必须字法准确,否则贻笑大方14、篆书章法,与隶书、楷书创作有哪些不同?15、篆书创作中,如何掌握墨色变化?
支持 反对

12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11:52 | 只看该作者
王献之《保母帖》,题跋竟如众星捧月!
2019
10/06
09:31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没想到王献之《保母帖》

居然有这么多名家题跋!


王献之《保姆帖》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保母帖》,属清宫旧藏,流散后,本帖和部分题跋存弗利尔美术馆(赵子昂、郭天锡、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题跋存故宫博物院(姜夔、赵子昂、周密、仇远、鲜于枢等)。

今天,我们欣赏这幅帖的同时,也来一览题跋之精彩~

翻刻本





虽然无法再现王献之原帖风采,该帖的关注度也远远不如《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但是,此帖后面的题跋可是一个赛过一个的精彩。

首先,最负盛名的无疑是下面这幅宋代大词人姜白石的题跋。

姜白石题跋


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小楷。纸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计一百零一行,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姜夔传世墨迹不多。

姜夔“崇晋贬唐”,反对俗书,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对“唐法”并非不问青红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对“法”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并从肯定和解释引申了“晋韵”古法。他传世墨迹不多。

从《小楷跋王献之保母帖》中可以看出他的书法出于二王一路,用笔精到,典雅俊润,且受初唐诸家书风影响,不随时俗,清新脱俗。其释文也对王献之此帖进行了考证。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王易简的题跋。

王易简题跋


宋代王易简小楷书跋王献之保母砖,故宫博物院藏

王易简,又名王简易,字理得,号可竹,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而颖悟,幼孤。宋末考中进士,除瑞安主不赴,隐居城南。工词曲,常与周密相酬答,笃于议论之事。著有《山中观史吟》。

后来,这个帖被元代赵孟頫收藏了,于是赵孟頫的题跋豁然在旁:

赵孟頫题跋


赵孟頫题跋王献之《保母帖》,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

当然,赵子昂收藏的名帖,他的好友鲜于枢也不能放过。

鲜于枢兼长楷书、行、草书,尤以草书为最。他与赵孟頫齐名,同被誉为元代书坛“巨擘”,并称“二妙”。于是有了鲜于枢的题跋:

鲜于枢题跋


再有了元代郭天锡的题跋。

郭天锡(1227-1302),字佑之,号北山,曾为御史,今山西大同人。


等到了清朝,果不其然,落入了盖章达人乾隆爷的手中,他当然也不会放过。


《保母帖》虽不如《鸭头丸帖》、《中秋帖》有名,但此帖后面的题跋是不是都非常的精彩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19-10-6 12:2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15:53 | 只看该作者
董其昌“四书”,从未让人失望
2019
10/06
11:00
书法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

松江华亭(今上海闵行区马桥)人,明代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


明 曾鲸、项圣谟 《董其昌小像》图页(上海博物馆藏)

董其昌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各家的书风,

吸收古人书法的精华,

但不在笔迹上刻意模仿,

兼有“颜骨赵姿”之美,自成一格,

其书风飘逸空灵,风华自足。

笔画园劲秀逸,平淡古朴。

用笔精到,始终保持正锋,少有偃笔、拙滞之笔;

在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

分行布局,疏朗匀称,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

书法至董其昌,可以说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体”和“八法”在他手下无所不精。

今天,

书画君为大家推荐的以下这些

董其昌书法经典之作,

从未让人失望过....

01/

临米芾《方圆庵记》





· 局部

董其晶《临米芾方圆庵记》,绢本,

二十五开,每开六行,行五或六、七、八字。

全文共计七百六十八字,

以上为部分内容。

董其昌临本米芾《方圆庵记》,

堪称书法神品。

为董其昌浓墨少见之作。

着录于《石渠宝笈》卷二十八。

此件作品四百年来埋于深宫,蛰藏于民间,

历经劫难,现为海外华裔私人藏品。

02/

《自诰身帖》





· 局部

董其昌《自诰身帖》,

纸本,28X423cm,辽宁省博物馆藏。

所谓诰命,就是帝王对臣属的封赠命令。

由于是皇帝的封赠,对大臣来说,是无上的荣耀,

因此,对这一内容,董其昌曾经书写多次。

他的后代也曾将诰命刻石,冀传久远。

此本通篇下笔恭谨,一丝不苟,中规入矩,

结体端庄,章法严整,

充分体现了董其昌书写时的心境。

全书自首迄末,无一破体,神完气足,

既存颜之形貌,又具颜之神韵。

行笔运腕,点划之间,又孕含董氏自家书法风范。

然而,

在这样严谨的抄录文本上,

每一个字都被限制在界格之内的场合,

董其昌还是会在某些地方留下“生”的痕迹——

这是董其昌非常重要的书法理念——

他会以不经意地、不易察觉的枯笔和破笔,

出其不意的体现“生”与“奇”,

令人意想不到而又浑然天成。

03/

《酒德颂》






· 局部

《酒德颂》,绢本,

纵24.5厘米,横245.7厘米,

书法用笔遒劲,布白疏朗。

一如董氏清秀平和的书风,

前半部分行中带草,结体森然,

运笔精到,不争不躁,布局闲适,自然天成。

与《菩萨藏经后序》相较,

折笔较多,显得更挺拔硬朗。

后半部分草书,运笔飞动流畅,

挥洒自如,如龙蛇云物。

然而,

又不颠不狂,始终保持正锋,不失圆劲之妙。

04/

《白羽扇赋》





· 局部

董其昌《白羽扇赋》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代名诗人及宰相张九龄,

受朝中权臣排挤,因玄宗赐白羽扇,

作赋以明志,含有明哲保身的涵义。

董其昌这件作品写于七十八岁(一六三二)高龄,

仍然不失一贯的秀逸畅快的节奏,

令人觉得余韵无穷。

董其昌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

他对书法的用笔以及用墨都有自己家独到的见地,

把丰采姿神,飘飘欲仙的书卷气上升到最高境界。

HOTRECOMMEND

书/法/网/推/荐/单/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0 10:52 | 只看该作者
王羲之《兰亭序》形式构成,深度解读:“线向”分析
2019
10/10
10:14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总第一六四七期;欢迎关注。


王羲之《兰亭序》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因为它所承载的技法丰富, 后世的许多书法大家诸如杨凝式、颜真卿、米芾等都从中取得了各自所需的技法并加以强化,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深入研究《兰亭序》,我们发现其有三大特征:

一是笔画的跳荡;

二是线条的多变;

三是曲线 (S形线) 多, 直线少。

《兰亭序》的形式构成包括线方向、线长度、线位置、线形状、线质感、线节律、排叠、基本形、部件搭配、重心线、字距、行距、行轴线、整行边廓线等。

#1

线方向

线方向 (简称“线向”)。书法中的汉字实际上就是由不同方向的线组成的,线向也就是书法形式、书法造型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一根线,都有一定的方向性。

在书法上,线向实际上只有三种:横线,纵线和斜线。除了横和竖以外,永字八法中的点、捺、撇、挑都是属于斜线,包括行草作品中的牵丝,也是属于斜线。

线向实际上要解决的就是笔势。它主要就是毛笔运行的方向、轨迹,往哪里去, 这种势是直的还是曲的,曲的是带仰的性质还是带俯的性质。

(一) 横线

书法中的横线只有三种,也就是平横、仰横、俯横。

书法中的平横指的不是几何当中的水平横线,而是指视觉上的平横。如: 图一,图二“有”的上横,图三“极”的下横等;

仰横是指“)”形状的横,如图四“左”的上横,图五“怀”的右上横,图六“於”的左横,图七“未”的两个横等;



俯横是指“(”形状的横。如图八“年”的第三横,图九“清”的第三横,图十“无”的第三横,图十一“所”的上横等。





(二) 纵线

纵线即竖线,也只有三种,就是直线、向线、背线。

直线同平横一样是视觉上的直线。如图十二“带”的中竖,图十三“逰”的中竖,图十四“随”的左竖,图十五“修”的中竖。





向线是指“()”形状的线。如图十六“情”的“月”旁,图十七“和”的“口”旁,图十八“类”的“页”旁,图十九“犹”的“酋”字。





背线是指“)(”形状的线。如图二十、图二十一“见”旁、图二十二“门”旁、图二十三。





(三) 斜线

斜的笔画在书法的笔画中是最多的。除了横竖以外,点、撇、捺、挑、钩都是属于斜线。

斜线起到平衡的作用。比如写一个米字,当斜线在45度的时候,相对于横竖这两极矛盾它是处于不偏不倚的(如图二十四);如果小于45度,现在就是横势强(如图二十五);如果大于45度,它就是纵势强(如图二十六)。


这样就容易判断出哪些字是纵势强(如图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哪些字是横势强(如图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





王羲之《兰亭序》形式构成初探(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0: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10:52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时代,书法艺术何去何从
2019
10/14
10:00
惊龙轩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虽然书法的实用性已然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已经面临被淘汰的边缘了,现在书法艺术的普及工作却得到了广泛重视。原来学校开设的是《写字》课程,现在也改为“书法进课堂”活动了。


有人说,网络时代了,书法越发变得不受人待见了。其实不然,正是因为网络的发达,使得书法有了更为广为传播的平台,让更多人通过网络受到了书法艺术的感染,激发了学习书法的兴趣。换句话说,网络平台对于书法艺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为啥到了如今的时代,书法还是不能被舍弃呢?其实它不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或者艺术观点的问题,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问题。很多人在疑惑,为啥在电脑普及,进入网络时代之后,国家反而相继推出了很多措施在普及和推广书法艺术?先是在学校的考核内容中加入了书法等级考核要求,继而在公务员考试中也加入了书法考试内容。就连在高考考卷中,也时常出现关于书法方面的考题。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其实道理很简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早已不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这么简单了。艺术观点是不断变化的,但中国文字的传承是恒久的,它涉及到我们文明的存废。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书法首先是文字,然后才是艺术。也就是说,不管你是用电脑也好,还是用手机也罢,可以忽视书法艺术的品味,却无法回避文字的传播作用。

现在很多人打着艺术的幌子,把书法中文字的内涵都剥掉了,就剩下一个艺术的壳。这些人把书法完成了类似于西方视觉艺术的所谓纯艺术,冠以“创新”而随意为之,引发广泛争议。不管发展到什么时期,书法作为中国几千年传承的文化基础,其本质内涵不容被忽视。


网络时代,各种思潮蜂拥而至,泥沙俱下,一时让人无所适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这不能成为将书法彻底淘汰的理由。我们不要忘记的是,文化是民族的根,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是它的根。

现在的书坛乱象丛生,不少人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将书法审美引入歧途,这是需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其实中国书法向来不缺少审美依据,博大精深的书法史论,有延续两千年的完整、缜密的评判标准。简单地说,书法其实就是书写的法则。从一开始其实用性和艺术性就是并存的,无需去刻意切割开来。


如果真的把书法完成了所谓的纯艺术,那中国文字可能就要消亡,中华文明也会危在旦夕。这不是危言耸听,就算是网络时代,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也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文化安全问题。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11:47 | 只看该作者
一代诗人贺知章,草书《孝经》洋洋洒洒,别树一帜!
2019
10/14
10:10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总第一六五一期;欢迎关注。

人们对贺知章的了解,更多的是从诗歌上,因为他的诗名太大了。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朴实真切、朗朗上口、千古流传的咏柳诗就出自贺知章的笔下。但是容易让人忽略的是这位著名的大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洋洋洒洒,无拘无束,在书法史上也是别树一帜的。


贺知章画像

关于贺知章的书法,唐窦蒙《述书赋注》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每兴酣命笔,好书大字,或三百言,或五百言,诗笔唯命,问有几纸?报十纸,纸尽语亦尽,二十纸三十纸,纸尽语亦尽,忽有好处,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也。“

《宣和书谱》中也曾有这样记载:贺知章”天姿夷旷,谈论警发。能文,善书隶,当世称重。恐不能遽取,每于燕闲游息之所,具笔研佳纸候之,偶意有惬适,不复较其高下,挥毫落纸,才数十字,已为人藏去,传以为宝。晚节尤放诞,自号四明狂客,脱落簪绂之累,嬉戏里巷间,与物无忤。每醉必作为文词,初不经意,卒然便就,行草相间,时及于怪逸,尤见真率,往往自以为奇。使醒而复书,未必尔也。“

吕总《续书评》称贺知章书法为”纵笔如飞,奔而不竭“。李白在《送贺宾客归 越》诗中将其喻为王羲之,”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卢象《送贺监归会稽应制》诗中将其喻为王献之,”青门抗行谢客儿,健笔违羁王献之。长安素娟书欲偏,工人爱惜常保持“。当时人们还将其草书与秘书省的落星石、薛稷画的鹤、郎馀令绘的凤,合称为秘书省”四绝“。

据史料记载,宋代宣和御府藏有他的草书十二件,贺知章的书法,有《孝经》、《洛神赋》、《胡桃帖》、《上日等帖》、《千字文》等。可惜这些作品现在大都无法见到,仅有一卷草书《孝经》现藏日本,卷末有宋初人题记”建隆二年冬十月重粘裱,贺监墨迹“。据此推测为贺知章之作。


《孝经》,纸本,草书,共三十二行,四百一十七字,现藏日本皇宫。二六年三月十三日至二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上海博物馆举办”中日书法珍品展“,该作品首次回到祖国。


点击图片,查阅前文《这位诗人,张旭、钟绍京都是好友》

贺知章,字季真,一字维摩,号石窗。唐越州会稽永兴(今杭州萧山)人,早年迁居山阴(今绍兴), 故有书记载为绍兴人。证圣元年(六九五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转太常少卿、集贤院学士。开元十三年擢礼部侍郎,官至秘书监,故人称”贺秘监“,又简称”贺监“。

神龙(七五—七七)年间就已扬名京城。开元初年与越人包融、张旭、张若虚以诗文齐名,世称”吴中四士“,亦称”吴中四友“、”吴中四杰“。好饮酒,常与李白、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饮酒赋诗,时谓”醉八仙“。

晚年更加放荡不羁,自称”四明狂客“,又因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每酒酣性发,时常乘兴书写诗文,直到纸尽为止。与唐代草书大家张旭情投意合,交往甚密,又为姻亲,二人时常结伴同游,故时人常以”贺张“称之。

释适之《金壶记》中记载:”知章尝与张旭游于人间,凡见人家厅馆好墙壁及屏障,忽忘机兴发,落笔数行,如虫篆鸟飞,虽古之张、索不如也。“

自古以来,江浙绍兴一带,青山隐隐,修竹依依,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再加上书法圣地兰亭就在绍兴山阴的兰渚山下,”山阴道上行如在画中游“的优美环境和兰亭美名天下传的历史文化,养育了贺知章性情豁达、高逸雅量的魏晋名士风流气质和神采风骨。

而且这份雅逸又与众不同,是从自然质朴中透露出来的,是骨子里流露出来的。从它的诗歌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二首》之一)。朴实的语言如同白话,然细细品味诗意浓郁,令人不禁叫绝。

人们常把诗书画联在一起,确实彼此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古人曾有”诗言志“之说,明代书法家刘熙载也曾说”写字者,写志也“。诗与书所不同的是其表现方式不同而已。诗歌是通过语言对人与境的描写来抒情言志,书法则是以汉字的书写表现为载体来抒情言志,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均在取会风骚之意。将贺知章的诗与书法放在一起来对照,可谓天衣无缝,天然合一。

多病的晚年,贺知章还乡作了道士,这样的选择不能不令人有许多猜想。历来就有文人与时世不合之说,不知是贺知章内心的狂傲不满时世,还是另有他因。总 之,不论是诗中还是书法中都隐隐隐约约给人以一种难以言说之感。


贺知章的《孝经》,从整体风貌上而言,师法二王之遗风,用笔潇洒无拘,任意为之,行气流贯自然,如风行水上,率真之情溢于 字里行间。如其人,如其性,如其志。

《孝经》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由孙过庭草书到张旭狂草过渡的桥梁作用,更重要的一点,还体现在文人书法的艺术思想上。


王羲之在《书论》中曾对书法作过如此的定义:”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露,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贺知章的作品中不仅将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将孙过庭所倡导的”执使转用“表现得更加纯熟精准。

”字中有笔,如佛家禅句中有眼“。书法作为艺术,它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在写 字的过程中,遵循艺术规律,用艺术的思想,将相关艺术的表现方式运用其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贺知章的《孝经》如诗如歌,更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简淡悠远,朴实深情,给人更多的思考,更多地享受。大朴归真,大真义深,这恐怕是诗人学者方能达到的境界。


张怀瓘《文字论》中曾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观莫测,久视弥臻。“贺知章的草书就属于这一种,乍看简易无华,然越品越值得回味,这与其诗歌上的修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诗歌与书法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如释皎然《诗式》中提出诗有四深:”气象氤氲,由深于体势;意度盘礴,由深于作用;用律不滞,由深于声对;用事不直,由深于义类“。诗有二要:”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怒张“。这虽然在言诗,亦犹同在言书法。贺知章深谙此道,自然也以此来思考书法,以此来进行书法创作。


中国古代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时期,产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的积淀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唐宋二朝,唐诗宋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标志。不仅如此,唐宋的书法也同样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书法史上楷书大家大都出现在唐代,狂草大家首先出现在唐代,天下三大行书有两大行书出现在唐宋间。

由此不难看出,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思想的孕育是分不开的。同时,学问文章也是书法发展的肥沃土壤,贺知章正是这种环境中的一个最优秀的书家。


贺知章的《孝经》,笔法上清新明快,活泼跳跃,轻重提按,行云流水。结构上内力外张,活力四射,浓淡大小,自然流出,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冲击感。将诗人 激情融入书法之中,读其诗赏其书,内外相映,活脱脱的塑出一个潇洒风流的诗人书家形象。

天宝三年,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因病上疏还乡,度为道士,确实让人大为疑惑。我们不仿将这个问题与他写《孝经》联系在一起来思考,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观念,贺知章的性格与写《孝经》这样一个很严肃的命题结合起来,确实让人产生许多联想。


他写《孝经》是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想以此作为一个让人思考的问题鉴世讽时呢?我们不能断定。但相信这其中不无联系。

他在《回乡偶书》诗中这样写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春风不改旧时波“,自己的性格已经无法改变,还是留给世人更多思考吧。(原题:《贺知章及其草书孝经》作者:马俊青)

从本期开始,我们又将加入一部草书作品的解析。结合此前一直在连载的王羲之《十七帖》、怀素《小草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历史上的草书名作都将陆续的上线。

各位书友既可以单部作品学习,又可以横向联系起来对比思考。我们认为,这样的学习虽然有很大的难度,但更有深度。扎入古代名帖之中,是书法学习的必由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10:5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才知道,怀仁完成《集王圣教序》这么难!
2019
10/15
09:32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圣教序集字的过程非常艰辛,怀仁法师和40多个助手花了25年的时间才完成!但是是值得的,《集王圣教序》确实可以称得上中国书法史集字作品的头把交椅!影响巨大!


集字的过程,怀仁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在当时那个年代,没有网络,没有大数据,确实难以想象!怀仁团队之所以要花25年,是因为集字确实有六大难点,确非懂书法者能为之!





集字圣教序有皇家背景,立碑是得到皇帝的恩准的,皇帝还做了序文,可以肯定,怀仁团队,可以随意调阅皇家内服所藏的右军真迹,另外还有项目经费,用于征集和购买内服没有的王羲之真迹。买真迹本身就是个巨大的工程,要发广告、鉴定、交易等等。






那会真迹是多,问题是,序文里面重复的字太多,原帖里面也有很多重复的字,像“之”、“乎”、“者”等字,这么多,怎么用,选哪个,怀仁是必须考虑很多节奏、章法等问题的!






王羲之的真迹再多,也是有限的,有些字,文章里面有,但是王羲之不一定写过,没有的字,怀仁只能根据搜集到的字,进行拆解利用,把部首或者笔画重新拼接组合,甚至有可能模仿王羲之的笔意自己书写!






怀仁看到的不同的真迹,字的大小本身就有不同,所以,他必须先确定需要多大的字,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才能使得全篇协调,然后再根据实际集字过程中的需要,调整大小,有可能原字大要缩小,原字小要放大,更有可能根据章法的需要,可以夸张放大某一个字或者缩小某一个字,以求得跌宕起伏的节奏变化、错落有致。


通篇行气|书法作品的生命力是通过行气来表现的,所谓行气,指书法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作为行书,尤其需要注意,怀仁必须考虑行气、呼应的问题。当人最好的效果就是真迹上本身就已经有了上下呼应的关系,但是大部分是怀仁集字来的,所以他的办法就是,尽量加强起收笔的呼应关系,如果没有呼应之势,则稍拉大距离,以削弱不协调感。


章法关系| 字与字的呼应是小章法,那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营造大章法,这一点,圣教也是成功的,大章法主要是以行距的疏密来营造黑白对比关系,大章法的处理,怀仁必会借鉴王羲之真迹,比如《兰亭序》,但《兰亭》为手卷,是横式。而《集王圣教序》刻制成碑,是竖式的,高至 350 厘米,宽 100 厘米, 30 行,每行 83、 84 字不等。这样的规格应以宽松为主,不然肯定给人以凌乱、拥挤感觉。《集王字圣教序》全碑先藏西安碑林,我们看到的字帖都是裁剪后的册页式拓本。不管怎么看,不得不承认,怀仁处理的章法是高妙的。


相对于王羲之真迹作品,《集王圣教序》章法是独特的,并且影响至今,后来的“集王行书”显然都未跳出它的樊篱。唐代的李邕就受到《集王圣教序》极大的影响,《麓山寺碑》、《云麾将军碑》等书作虽然自成一体,但其格局与《集王字圣教序》莫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8 10:58 | 只看该作者
凭借唐楷入国展,必须不安常规出牌,在褚楷上做文章入选几率要大
2019
10/18
07:10
书法小白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说起国展,让很多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们为之感慨,说起楷书入国展,很多朋友却只能摇头否定了,从这一点看,楷书入选国展难度之大,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依然有不少以楷书入国展的朋友,为什么呢?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其实,楷书要入国展,要避开常理,不安常规出牌即可,我们一谈起唐楷,人们总是自然而然的联想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其实除了他们之外,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是褚遂良,倘若在褚楷的基础上作足文章,楷书入国展不是难事,如何在褚楷上做文章呢?下面就谈点个人看法,请指正。


我们知道,像欧楷、颜楷、柳楷这些楷书的法度都非常严谨,后世很难有所突破,并且很容易陷入一种呆板或者一种死胡同中,而褚遂良楷书却与众不同,他是真正开启唐楷门户的书法家,他初唐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也是一位关键性人物,他被时人称之为“线条大师”,他笔下的线条,一咏三叹,结体空灵舒展,方中带扁,是学习借鉴的不二之选,在此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风格,入选国展不算难事。


褚遂良楷书上承欧阳询和虞世南,下楷颜真卿和柳公权,在书法上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隋朝书法的特点,是隋唐书风的过度之书体,这种风格有异于常规的唐楷,所以在此基础上勤加研习,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特点似乎要容易一些,这样在国展中出现的几率也就比较少一些,胜算就大一些,尤其是在结体上做文章,我们知道褚遂良楷书有着无与伦比的绮丽,有的遒劲开张,有的体态多姿,有的清丽刚劲,有的气势铺张,还有的古拙方劲,在用笔上也是方圆并施,方能出棱角,有隶书的舒展,还略带行书的笔势。


基于上面的分析,相比你心中已经有了想法了,倘若能够在线条的粗细上更加明朗,体现穿插揖让,相比凭借褚楷入选国展的路不远矣,谈谈你的看法和见解。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9 10:30 | 只看该作者
他们的名字叫“草根”,虽然在书界没有名气,但是书法不输于书家
2019
10/19
07:05
书法小白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我们通常用“草根”、“扫地僧”或者是“民间高手”来形容他们,是因为他们在书法界一点名气都没有,虽然是这样,但是他们的书法水平却是一流的,甚至说不输于书法家,这些人我们通常惯用的名字就是“草根”,诸如詹小敏,一位自信大方美丽的断臂女孩,却用脚趾写出了精彩人生,保安大叔许一飞,一位不以书法为业的保安,却将书法写到的极致,女裁缝刘智莉,一位有着书法梦想的裁缝,却“不务正业”,写出了美丽人生,这些人正用他们的坚持和智慧证明了一件事,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在前进的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不论你是什么职业。



当然,他们在追求自己的书法梦想的路上,曾经都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叫做“困难”,它为他们的成功也奠定的基础,在他们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困难”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詹小敏来说,最多的“困难”就是如何用脚趾写字,她做到了,并且做到了最好,写出让书法家都感到汗颜的楷书,这个时候,不少所谓的专家也对此投来了异样的眼光,但是,她凭借这一份坚韧和执着,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别人的信任。



还是我们的裁缝大姐,在邻居眼里,她是一位不安分的裁缝,同时也是一位“不务正业”的裁缝,这些都没有将她击倒,而是成为她前进的动力和基石,她在干完自己的工作的时间里,东奔西走寻找名师,终于在名师的指点下,成为大家眼中的佼佼者,成为一名令人羡慕的书法大姐,她笔下的楷书精致无比,尤其是一手精湛的小楷,让人拍案叫绝,很多网友纷纷表态“当代王羲之”。



许一飞可谓是保安界最响名的人物了,他在工作之余,自学书法,一手精湛的欧楷让很多书法家感到汗颜,以至于中书协邀请入协会,但是他却婉言谢绝了,他自以为水平还很低级,文化涵养还不够,对此,笔者是欣赏不已,字写得那么好,还那么的谦虚,这不正是我辈学习的典范和榜样吗?像“草根”们致敬!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1 1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1 11:39 | 只看该作者
周慧珺:一生只做一件事
2019
10/20
14:05
新民晚报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书法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又要向人们表达什么?”书法大家周慧珺每天都会这么问自己。


周慧珺

“我每天自问:书法是什么?何谓书法的真谛?又要向人们表达什么?我想,从今以后,我将会继续这种自问自答,日复一日。”柔毫霜刃,纸上浑脱,诸体通会,海上书法大家周慧珺,其境人书俱老。

周慧珺说:“我是幸运的,小时候就知道了自己喜欢做什么,并且一生执着于此。那就是书法。”


1.一帖成名,点燃书法一把火

周慧珺1939年出生,浙江镇海人。1944年开始,周慧珺在父亲周志醒教导下开始认字学字。父亲告诉她:人生在世,书一定要读好,字一定要写好。

20世纪60年代,周慧珺带着强烈的艺术激情,进入上海市青年宫书法学习班,正式拜师学艺,得名家指点。两年时间里,临习了多种碑帖,楷书有颜真卿、褚遂良、欧阳询等,行书以宋四家为主。

1974年,三十五岁的周慧珺受约,出版了平生第一本字帖——《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彼时,字帖匮乏。周慧珺的墨迹令人耳目一新,既含米字锐于内、华于外,又具颜体宽博与稳重的气势,也饱含着强烈的时代感。人们惊叹折服,争相购买,首版很快告罄。于是一版再版,几年内连印十多版,创下印数一百多万册的空前纪录。

有藏家评,这本字帖里有周慧珺自己的婉转意趣与硬朗笔锋,对宋四家之一米芾的书法精神也有拓展和升华。一股清新的“周旋风”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全国的书法爱好者记住了周慧珺和她的风格。在那个书法尚处于寒冬的年代,周慧珺独树一帜的字帖犹如在冬天里燃起一把火,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鲁帖”之后,周慧珺从1987年起又出版了《周慧珺行书古代爱国诗词选》《周慧珺行楷书千字文》《周慧珺楷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十余种字帖,均一版再版。上海是海派书法艺术的发祥地,上海书法曾号称全国书法的“半壁江山”。周慧珺的出现丰富了海派书法的内涵,也把其传统审美观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1998年,周慧珺出任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在她两届任期内,带领团队主编的《上海代表性书家系列作品集》于2007年出版,并获得中国政府图书奖。2007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海派书法晋京展”和回上海的“汇报展”,令海派书法声震全国。


周慧珺的《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

周慧珺被誉为当代海派书法领军人物。近日,耄耋之年的周慧珺荣膺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她个人出资成立的“上海市周慧珺书法艺术基金会”,几年来奖励了诸多在全国、上海市各类书法大赛中获奖的优秀书法者。她执着一生纵情书写,如今淡出公众视野,依然在为弘扬书法,培养书法爱好者奉献着。

2.三次手术,脱胎换骨“机器人”

周慧珺小学时一次远游登山途中遭遇大雨,浑身湿透,发起高烧,浑身酸痛,吃药后症状缓解,但埋下病根。初中时,她经常关节疼痛肿胀,不能轻松自如下蹲或长久站立。高中毕业,她考入上海科技大学。仅仅上了几个月学,她就因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发作,异常痛苦,生活不便,不得不退学回家。

青春年华,病魔缠身,枯坐于室,何其残酷。怎么办?

有一天,周慧珺在书柜里发现宋代书法家米芾的《蜀素帖》,那意气风发的神采深深震撼了她,她似乎找到了米字与自己气质的感应点。从此,她每天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书法,以此消磨时间并对抗身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哪怕是瞬间忘却……纤弱的身体,超凡的顽强和坚韧,令人侧目。

年复一年,毛笔写掉一支又一支,但病魔从未远去,四肢关节变形,行动不便,发生病变,疼痛相伴。周慧珺在这种病况下执着书法,成就斐然。

1987年底,周慧珺在看了西医置换关节的一些资料后,终于下决心手术。她住进瑞金医院,上午进入手术室,下午才推出。手术用人工制造的陶瓷髋关节假体置换了原来病损的髋关节,手术十分顺利,但并不能根治类风湿关节炎,仍需用药、静养和物理锻炼。这个过程十分漫长,艰辛。回忆当时,周慧珺的学生李静依然心疼,她说:老师术后看到病变的髋关节惨然变色,整个软组织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全是骨刺。取出来的髋关节被她二姐周慧珏做成标本,埋在自家院子的葡萄树下。


上世纪70年代,周慧珺以《行书字帖——鲁迅诗歌选》一帖成名

二十多年,那个髋关节假体正常发挥着作用,但其它关节不配合,行走越来越困难。2003年深秋,周慧珺再次住院,进行右膝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手术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可能是失血过多和没用镇痛棒之故,她一直处于时醒时睡状态,睡梦中常常一边喃语一边做着手势,或许,在梦中,痛着,写着。

2004年秋,周慧珺住进第九人民医院,同意了医生的大胆方案:左膝关节和髋关节一起做手术,足见她对健康的渴望与决断果敢。手术大获成功,先做髋关节置换,几乎三四天后便能下床扶着学步器走路。随即又做膝关节手术。术后第二天,医生就拿着人工锻炼器来让她练习踩踏。他们把她的腿绑在机器上,教她慢慢练伸缩,缝合处血丝渗溢出来,每伸缩一次,周慧珺都痛得忍不住大叫……熬过炼狱般的一天又一天,周慧珺迎来了新生——整条左腿都能伸缩自如了!对常人再普通不过的弯曲伸直,于她,是“脱胎换骨”。这是何其坚强乐观的周慧珺。她时常感叹,老天爷眷顾,给了她一身病体,也给了她很多幸运的机会,她知足。

这是何其淡定幽默的周慧珺。三次手术后,她说:我是个机器人。我要更加努力写字,写出我的性情和风格。

周慧珺的书法站位高峰,为人效法。她坚强善良和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同样值得学习。艺术之路苦中有乐且漫长,若想走得持久深远,看技法,更凭靠人格。

3.四季奋笔,书道苦旅抱秋实

1975年,周慧珺进入上海中国画院,成为专业书法家,开始真正意义上对书法的探索,真、草、篆、隶、大字榜书、蝇头小楷,无所不涉。

从学书伊始,周慧珺便注重临帖。她前后涉猎历代碑帖达七十余种,广收并蓄、融会贯通。在风格演变上,则表现为“用笔由细腻到粗犷,结体由宽结到紧结,单字结构由正到斜;运笔速度由慢至快,斩截成形;墨色由润到枯,出现大量的飞白,实现了由秀美到壮美的转化”。

周慧珺是一位具有创造性的书家。其鲜明的风格——“周氏范式”,是在临帖中吸收各家所长逐渐形成的。她敬畏传统,但不保守;深受宋代书法创作理念影响,但不执著于法度,讲究章法布局的和谐,重视风神意蕴以及节奏美感。20世纪80年代起,周慧珺取法魏碑较多,使她得以有机地将帖中以中锋为主的“圆笔”与碑中的“方笔”糅合在一起,表现出帖与碑相融、相辉映的样式。这种方圆并举、气势雄阔的用笔也成就了周慧珺“帖形碑志”的风格特点。

曾有人问周慧珺,她所理解的完美书法是怎样的。她回答:“所谓完美都是相对而言。书法也因其没有完美才充满魅力,探索实践才没有止境。我关注的就是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写得好一点,明天能否比今天又好一点。”周慧珺曾言自己走的是“书道苦旅”。六十余年,她顽强地坚守在书法艺术阵地。


周慧珺书法作品

周慧珺曾说:“我的一生很简单,简单到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书法。”

一件事,倾此一生,做到极致,哪里简单!

周慧珺人如其名,是聪慧的。她敏于思讷于言,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也不固执保守。除了至爱书法,她喜欢听流行歌曲,喜欢梅艳芳和毛阿敏。当年梅艳芳来上海开演唱会,她早早请人买票去近距离欣赏伊人风采。次年梅艳芳去世,她伤感,不常听歌曲了。

她喜欢京剧,最喜欢张火丁和王珮瑜。程派青衣张火丁来上海,她每场必到。她喜欢看报,喝点葡萄酒。她喜欢新鲜事物,也不惧尝试,前些年还试着投资,玩游戏……

她呀,真不是一个简单的人。

周慧珺以智慧、顽强、坚韧与低调成就其“珺”这一“美玉”。而后,开花结果,春华秋实,如此自然。(郭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5 11:58 | 只看该作者
行书用笔十二条技巧
2019
10/25
06:00
贯华堂文言文写作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1.用毫得当。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当然,这并不绝对,喜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作书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锋、或用锋尖,只要掌握得当,做到梁 《评书帖》中所要求的那样:“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毫太过,则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2.行笔迟速得宜。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因而,行书行笔之迟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论,更不可以加速急书为是,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清人《书法秘诀》中提出:“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

3.笔笔送到。行书在用笔上必须作到“笔笔送到”,所谓笔笔送到,就是在一个笔画运行的过程中,要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是行笔提起的关键,这笔笔送到的功夫来源于楷书笔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笔画质量就差。


4.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与楷则原理一致。横画中不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尤须注意,不使尖笔过多,以防笔画的单薄刻削,要使起笔处丰满厚实。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转直入,以防过于尖刻之病。

5.牵丝不粗。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出:“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如果画与画、字与字的萦带荦丝粗了,就会有喧宾夺主、连绵缠绕之嫌。

6.转锋如筋。转锋是以腕转动运笔,使锋毫环转写出不带棱角的线条,即“转以成圆”。如写“也”、“为”、“得”、“而”等字的主笔或钩笔,转锋要达到如筋环一样的效果,具有立体感。

7.纵笔展放。即要大胆濡墨落纸,尽情挥洒纵横,这样可收到气势奔放、笔姿灵动的艺术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陈道复及王铎、傅山、张瑞图等人善用此法。


8.搭锋变化。搭锋即上一字的尾笔紧接下一字首笔的笔画,要注意出锋的变化,一篇之中,尽量不能类同出现。搭锋在一幅行书作品中,能起着变换姿态、产生节奏增加变化的作用。

9.接笔轻捷。在字的结体布白中,各种笔画之间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缝”位置和写法,因为相接处不宜施重墨,多采用轻捷尖笔相接,所以又称“尖接”,用笔需轻捷灵巧。

10.围笔流畅。在书写某些字时,采用小盘绕和大回环的笔法,如“帝”、“带”写成大小回环,将“国”的外包围结构写成大回环形,都称作围笔或回笔。写此笔画均须掌握锋毫的顺行变换,以求收到线条劲健、畅达流便的效果,此法多用于行草书。


11.翻笔生动。就是运笔过程中,按照体形所需改变前进方向,采用翻转笔锋继续疾行的一种动作。多用于方笔的转的处,并与折笔相互配合应用,以翻笔画出棱角,避免出现僵滞的笔病。翻笔法较难掌握,应多加练习、体会。

12.顺应自然。即用笔不能故作抖颤。书法的高妙在于人力使然中体现自然,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自然就是人尽自己的本质力量顺应自然条件之性,所以技法运用的意义与价值正在于书法创造中体现的自然。用笔老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一种标志,并非故意造作可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11:46 | 只看该作者
书法不是多写就能练好的!除了下苦功,还需会……
2019
10/28
10:42
书画相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写字有下苦功夫一派,所谓“闭户数年,埋笔成冢”,如邓石如、包世臣等到人。但不可忽视看帖功夫,多看多想,然后有得。如一味以为只要多写便可写好,则八字先生天天写干支,道士常年作阴骘文,可写成书家么?要之,苦功固不可废,而尤须多看多想,多看古碑帖,得其神理。古人所谓“心摹手追”,须心摹有得然后手追有成。

初学写字下笔要重,以后则要越写越轻,若不费力。如初学即轻,则会越来越轻,越写越浮了。


黄庭坚《跋苏轼黄州寒食帖》

写字最初要求重、雄强,不要去追求清、隽永。

中国画应该从整体看是一幅画,分开看,都不是画,是书法。

书法关过不了,画法关也过不了。金石、书法、诗文,画画的人都必须熟悉。

书法是艺术,因此与绘画一样,有真感情就美,矫揉造作则丑。

书法柔媚者,世以为美,其实极丑。大凡人无独立之人格,其艺术则柔媚,既无独立人格,何来美?

写字要真下功夫,不能光写字。沈寐叟就是写得多,想得少,偏于考据方面去了。我们学字则不必如是。


包世臣《临颜真卿争座位稿》

金石书画皆以雄强为第一。有人谓雄强即有气势,此不尽然。如黄山谷之字,剑拔弩张,可称雄强乎?《急就章》含蓄丰润,可谓不雄强乎?实则黄字骨多肉少,内蕴单薄,其心胸在柳公权之下,不能算雄强。雄强者,是内健,是生命力长久,比不垮。书法中,钟、张属雄强,雄强之反面是纤弱,一比就垮。

学写字既要学雄强一路的,也要学浑涵的,既要学粗笔的,也要学细笔的。如果全学豪放一路,则将失之于野。

一幅书法须有整体之妙。整体之妙在于风神。

初学书法绘画,重在大方,格局要高,好坏尚在其次。

字总要写得开展,要大方、华贵。只要悟通一种方法,即可以随便写都成。


八大山人 《题画》



八大山人《安晚册》局部

八大山人、石涛的书法好,根源在其胸襟开畅。与他们比较,颜、柳、欧、苏、黄、米、蔡诸人都是羁绊太大,即有佛家所谓“障”——名利障,各种障。

书与画,无论结体、用笔都要独特,要变化莫测,使人不可见其端倪。

写字需通六书。通六书则了解造字原料,可以把字抖得散,挼得拢,如以面做包子,可随意拿捏。能有组织五千字的功夫就了不得了。不能死抱住别人的字体,要能自己造形。

少时听陈步鸾先生言:写字是素养之一项,写字是习静。人一天动多时,要能静,写字虽也是动,然动中有静。长期写字,能变化人之气质而不自知。


颜真卿 《 刘中使帖》

中锋,是笔毫直。即使笔管倒着,只要毫还是直的,也是中锋。

侧锋,是笔毫偏。即使笔管是直的,只要毫是偏的,也是侧锋。

过去论书法的人讲,某书家写的字对日观之,中心有一黑线,便是中锋用笔的典范,这是无稽之谈。


王珣《伯远帖》

书法用凿笔倒锋向外行,运笔如刀,近人书法常如此。余见于右任、谢无量、马一浮写字都是如此。

书法每苦落笔为难,虽云峻落逆入,亦言其意耳,欲寻模范,仍当于汉分中求之。

常人写楷书慢,写草书快,其实要楷书写得快,草书写得慢,要达此境很难。草书行笔应裹行,不得直来直去。

写楷如写草,写草如写真。楷是楷模,本篆书而来。楷书,不能只就唐宋说,隶书、八分书也是楷。


颜真卿《自书告身贴》

写行书要慢笔多,快笔少。

邓石如书法功力虽深,但缺少天趣,多技术性,缺艺术性。

伊秉绶《郙阁颂》,气度大,乍一看会觉得不好看,这是其美内蕴。一般的人写字,用笔总是躲躲藏藏,他写来笔笔丢伸,无一点取巧处。画画亦需如此,总要解衣磅礴,大气盘旋,不去着重细部才好。

何子贞以篆笔写隶书,很好。


伊秉绶 《节录汉书郊祀志》

学字学画都不能但求形似。何子贞写的《张迁碑》、《石门颂》,都不是《张迁》、《石门》本来的样子。这一点可以启发学画的人。

清杨岘山写《礼器碑》得其神,入化境。


杨岘山 《隶书临西狭颂》

吴昌硕隶书有天趣。

近世书家中学北魏碑的,公孙长子是第一人,此人有才气,富收藏,成就在赵之谦之上。

郑孝胥、丰子恺、于右任、谭延闿之书法,均属第一流,然就中较之,郑为最,丰次之,于、谭最后。盖郑、丰写来若漫不经意,似儿童;于字气势大,难点多。好的书法,应若佛祖,见之使人生恭敬之心而不觉可畏。只是气势大,则若睹大官,只见其容仪威严,尚看不出他的德。我们常叹道:“啊!这树多大!这山多大!”而从不说“这天多大”,“这地多大”。以其乃真大,而人遂不觉其大也。于德于艺均如此,使人不觉其大者乃真大。


郑孝胥《节录文心雕龙》

学习书法,选好一种范本要长期写,甚至写一辈子,以此为自己一生书法的骨干。此外再兼收并蓄其他作品的好处。用来丰富这一种。但不能仅注目于碑帖,殷周铜器、秦权量诏板、汉砖石瓦当文字皆宜究心取法。

写字应以古人某一种书体为基础,写熟之后,再写其他。写其他也是为了丰富这一种。如盲目临帖,见异思迁,不过白白浪费精力罢了。

写字要一种一种写上手,对其结构、点画、笔法都了解了,再放下另学一种。

要写好,总需从篆隶下功夫。“写字容易识字难”,先要认得字,要懂得一般的文字学。


吴昌硕《石鼓文》

石鼓文讲疏密布白,小篆讲停匀安排。

写隶书者未能进入能欣赏殷周金文、秦汉砖瓦石刻文字的境界,谈不上高格。

李斯所书权量诏板,格调较汉人为高。

学书法可在汉简中受到启发。汉简境界高,首先是朴素,所以就高了。

写汉隶可变一下,变为篆体;也可用篆笔写隶书。

书法以秦、汉为最高。西汉高于东汉。从前我喜欢二王书,现在则不甚入眼。

汉以“言文书制”取士,故善书者众,前人云“二王后无书”,实则二王比起汉人已薄弱了。


祀山公山碑

我对《祀三公山碑》、《吴天发神谶碑》、秦权量诏板用功三十年。《三公山》、《天发神谶》实为中国书史上的两支雄笔。其中尤以《三公山》气度大,写得满不在乎。

写隶书须笔势滚动运行,谓之捻笔,须此法方得一波三折之旨。隶书源乎篆而异于楷,篆楷之间,隶书更近于篆,其笔顺先后亦与楷书不同而更似篆书,因此,习隶书不从篆书入手,终难得高古之意,此理知者盖寡。

蔡邕《篆势》、卫衡《隶势》,鲍照《飞白书势铭》讲书法之结构、变化、气势,极尽其能事,习书画者须熟读之。

不是所有的汉碑都好,如果书法少变化,无趣味,虽汉碑亦未必佳。

书法当然是汉魏六朝好,那是兴盛时代,隋唐是其余波,逊一筹了。

学古碑石文字在于体会古碑精神,《张迁碑》等汉隶,何子贞都临过八十次、一百次以上,他的心得都在此临本里面,我向何子贞学,等于跟他合作,他学的帮我学了,我少走许多路。


李白《上阳台帖》

李白所书《上阳台帖》,落名“太白”,写得近似“大二日”,很象“大大白‘,很有启发性。艺术品须偶一望去易生错觉方有趣。若用此笔法画山水、花鸟,是为最高格。

北魏碑原本皆工整。我们学它,取“锋利”二字足矣,不必亦步一趋,不必模拟外貌。善学者,要反其道而行之,彼字形短,我则长,彼长我则短。彼是正楷,我临成行书,如此之类。

学字最低应写六朝墓志。

《爨龙颜碑》如浑金璞玉,然又精丽高峻。下笔如昆刀切玉,但见浑遒;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血脉源于《杨淮表记》、《石门颂》,于浑厚生动中兼茂密雄强之胜,为正书极则。昔人称李斯篆书画若铁石,体若飞动,可移以形容此碑。


张猛龙碑

《张黑女碑》如骇马越涧,偏面骄嘶,雄强无匹,颇带质拙。

《张猛龙碑》如周公制礼,事事美善;结构之长短俯仰,各随其体,隶楷极则,精丽精能。

《天发神谶碑》师王莽《嘉量铭》,奇伟惊世。

《衡方碑》丰茂凝整,为朱登所书,虽非知名人,然已工绝如此。

古代讲“虫书”,是说字写得象虫蛀纹,象蚕、蛇。陆机的《平复帖》写来如饥蚕昂首、蚯蚓钻泥,这是以画法入书法,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无一点着象。


陆机 《平复帖》

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都是“因缘际会”而生,因为有几个人喜欢而捧起来的。《兰亭序》也无甚大了不得处,你临过去,我临过来,皇帝又派人去偷,于是名声大噪。讲写字,一说就是二王、钟、张,难道历史上除了二王钟张就没有人了么?

凡小楷,均须于朴实中寓风韵。晋人小楷只是古朴而无风韵,若以之题画,需稍加改变,增其妍丽乃可。晋人书体及后来之正楷被称为“公文书”,是比较古板的。

学王字容易落入俗套。谢无量善学,他先写二王,再加上《千秋亭》笔意,则自成一家风貌。

古人讲执笔用“拨灯法”,即用笔如拨灯芯一般。有人讲成以腿拨马镫,则非矣,拨灯用指,写小楷就靠指法。王羲之善小楷,当用此法。


王羲之《黄庭经》

写小楷讲风致,风致在笔姿上体现。

中锋取质,侧锋取妍。王羲之用的是侧锋,因而王书妍美。

王羲之的字雄强妍丽,多侧锋。

《澄心堂帖》中有王羲之书《戒酒帖》,笔画粗者绝粗,细者如游丝,写得最好,临几十次也临不象的。

学一种碑,只需学它某一个优点就够了。如隋碑,可学其开展明朗。

颜鲁公学汉碑最用功,可从颜书中去认识汉碑,也可以颜书作桥梁去学习汉碑。

一般写写手熟,柳字及历代写得好的字都可以。


柳公权《神策碑》

颜、柳、欧功力都很深。颜鲁公日书万字,写真书不界格而分毫不差,然则意趣却薄弱了。

苏东坡的书法好,但初一看,似乎看不出好来。不潜心体味就看不出的美,乃是真美。天地日月给予人无限好处,人日受之而不觉其好,反倒时时在抱怨,怨热怨冷,怨晴怨雨,其实没有四时冷热,又怎能有人?但“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才是真美。

宋人黄山谷、米芾、蔡襄的字,都还在受法的束缚,无器宇,无启发人处。苏东坡认真写成的字也是如此。

李建中《西台题杨凝式风子题壁字》诗云:“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到寺一回看。”

第一句说笔势如霜天枯树,第二句说墨润,第四句说看一次有一次体会。最好的艺术品都令人百看不厌,因其内蕴无穷,启发人的智慧也无穷,看一次受一次启发。


李建中《土母帖》

写瘦金书要在褚遂良上用过功,才知其来源。

书法离帖、画法离谱,洵非易事。明人书法直是门外汉。文、沈、仇、唐全未懂书法三味,只一味中锋。到明末,青藤、白阳中、侧并用,方始有变。

馆阁体书法是官书,是奴才对主子用的,必须写得恭而敬之。人皆有奴性,学艺术就是要求去掉奴性。我认为馆阁体书法是不必学的。

写字作画均须事先胸有成竹,然后下笔无滞。清乾隆帝常以能书自负,游江南时,灵隐僧众求御书“灵隐寺”三字,跪列阶下,肃静异常。乾隆不假思索,提笔便写,才写“雨”头已占一半,心急如焚,不知如何是好。纪晓岚在旁,于手心书“云”字示意,乾隆方改写为“云隐寺”,纪于一旁急命僧众谢御赐寺名“云隐”之恩,这才下了台。大抵自命不凡妄胆大者,总是坏事。


王铎《诗稿》

从古代的丛帖到现在的书法选本,大都选得不好,都是帝王喜欢的东西,后人也人云亦云地凑热闹。现在来选古代书法作品,要用功重新去“发现”。

唐人功力深。如颜鲁公日书一万字,虽长文,前后字体亦相一致,然功力虽深,意味不及汉人。但康有为说得唐人一无是处,是一种偏激的看法。初学书者写褚、薛,是通过他们往上溯。只看古人好是复古,说古人都不好是极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4 21:25 , Processed in 0.04639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