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2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禅宗

  [复制链接]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15:51 | 只看该作者
佛说:做人最忌讳的,是从不反省
2019
08/23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4




“国学智慧,美好生活”,这里是【国学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学生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佛说四十二章经》:“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反省自身,过能改之,则如大病痊愈,众恶远离。


《法句经》有言:若人朝朝自反省,行无瑕疵并贤明,智能戒行兼具者,彼为智人所称赞。一个人若能时刻自我反省,会多番修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会为智者所赞扬。


岁末之际,佛陀让弟子在庭院中竖起了一根大铁柱。到了除夕之夜,佛陀叫来阿难,让他沐浴换了件新袈裟,并对他说:“阿难!我要请你帮我做一件极重要的事。”


阿难忙问:“世尊,您要我做什么呢?”【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佛陀笑了笑,指着庭院里的那根铁柱对阿难说:“你去用力敲响那根铁柱,一定要使劲。”阿难点点头,来到铁柱旁,拿起一块坚硬的石头,随后使劲敲响,那铁柱瞬间发出极为响亮的声音,传遍了整个舍卫国, 在僧房中休息的比丘们听到声音后,都走出了禅房,会聚到讲经堂。


佛陀对他们说:“众位弟子,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一年下来大家学了不少的佛法,现在你们应该反省一下自身,我也同样需要反省。你们两人一组,各自向对方检讨自己的过失,并要对自己所犯的过失作出忏悔,使自己的身心清净不染杂念。”




所有弟子都遵从佛陀的吩咐,两人一组,认真检讨自身,忏悔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就在这一天,有一万个比丘感受到佛义,消除一切杂念,另有八千个比丘修成了阿罗汉。


仅仅是忏悔,就让八千比丘修成了罗汉,让一万比丘再无杂念,可见忏悔的力量。


所谓流水不腐,人也一样,只有时常自省,更新自己的思想,才能让自己保持上进,获得更大的提升。


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杂念,对事物有清晰、准确的判断,理性地认识自己,并提醒自己改正过失。只有全面地反省,才能真正认识自己,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法句经》:“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当我们遇到失败或挫折,假如能虚心地检讨自己,实时改正自己缺失的地方,那么最后的成功,必然是属于我们的。




有位将军久经战场,已经十分厌倦战争,所以找到大慧宗臬禅师处请求出家。他对宗臬说:“禅师!我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我出家,让我做你的弟子吧!”


宗臬:“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会习气,你还不能出家,以后再说吧!”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都不是问题,请您即刻为我剃度吧!”


宗臬:“慢慢再说吧!”【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将军很无奈,只好日日来寺里礼佛。这一天,起了个大早便到了寺里,大慧宗臬禅师见到他便问:“将军为什么这么早就来拜佛呢?”


将军用刚学到的禅语诗偈回答道:“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禅师开玩笑地也用偈语回道:“起得那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愤怒非常,大骂道:“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不料大慧宗臬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道:“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如何能出家?”


如果这位将军不自省,永远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自然很难步入佛门的境界。


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清楚地照出来我们的错误,看着它,我们就有改正的机会。遇事要常反思自己,少议他人是非对错,从自身修起才能有所进步。


静坐常思己过,反省不是去后悔,而是在为前进铺路。“吾日三省吾身”也不仅是在寻找自己的毛病,更多的是在让自己获得更大的进步。能战胜自己,才是真境界,这境界,必然要从自省开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9-8-24 11:53 | 只看该作者
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
《你可以不生气》是一行禅师献给21世纪人类的重要著作。本书以许多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学习谛听、深观,并透过正念转化我们的习气。阅读本书,不仅能让我们好好照顾生气,把内心积蓄的负面能量转化成正面能量,将生气的怒火转化成慈悲的甘泉,还能让我们以更有智慧对待别人,面对人生的挫折与痛苦。


人生就像一场戏,相知相遇不容易;为了小事发脾气,仔细想想又何必。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存在许多不如意的事,不论是婚姻、生活还是工作,总有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会让我们生气、烦恼,但是遇到这些事时,如何运用我们的智慧去解决这些问题,便是一门不容易的课程。倘若只是一味抱怨、生气,并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想出对策,才会柳暗花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4 15:58 | 只看该作者
你数的不是念珠,是念念的善
2019
08/23
21:11
东台市观音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东台市观音禅寺


祈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你数的不是念珠,是念念的善


从进入佛门那天开始


大家有了一个新的爱好


收藏念珠


各种各样的念珠成了


我们退去名牌之后的新欢


数着念珠


念着咒语


心一层层的蜕变




有时你的念珠不见了


你会心中一阵慌乱


好似缺了灵魂中一个重要的东西


是什么让你如此牵念


是你害怕善念的所依之缘从此丢失


你说你数的是念珠


而我看


是你心心念念的善


每颗念珠的拨动


都代表着你的善在层层叠加的增长


每一串的划过都向征着菩提之路渐趋圆满




一百零八颗佛珠


也许代表着一百零八层意思


但我觉得


对于每一个人而言


每一颗都有着他成长、修行的故事


故事不同


意义不同


无论怎样


当你拥有一串佛珠时


你要知道


它不仅仅是一串珠子


而应该是你念念不息的善


和越来越智慧的路


每一串佛珠都是你的灵魂蜕变之圣物


请赋予它最有意义的每一次拨动


——嘉样堪布


“静虑离妄念,持珠当心上”


庄严仪式感


不必分心计数


当一串佛珠握在手中


精进修行的佛弟子便有了一种庄严的仪式感


声声佛号中,烦恼尽除,功德深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17 | 只看该作者
敦煌壁画因果故事 象护与金象因缘故事
2019
08/25
10:57
敦煌莫高窟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敦煌,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宝藏,敦煌莫高窟中的洞窟,是古代僧人修行、打坐的地方。为了满足僧人修行观想的需求,他们依照佛经的记载,在石窟的壁上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佛教故事,而敦煌壁画上的因果故事,便是其中的一种。




今天我们来一场故地重游之旅——莫高窟第98窟。第98窟中绘制了大量的经变画,仅南、西、北壁下部就画有贤愚经变联屏四十二扇,北壁西起第十一屏之下半屏依据《贤愚经 · 象护品》所绘制。


象护与金象因缘故事




在古印度摩竭国,有一位德高望重而且很有资财的人。他的妻子生了一个男孩。这孩子一离娘胎就相貌堂堂、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唇红齿白、四肢匀称、体态丰满。夫妻俩视若掌上明珠,喜爱无比。全家人奉若宝贝,高兴异常。这个富裕的家庭,自从添了这么个人人见了都喜爱的孩子,阖家喜洋洋、乐融融的。


这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蓄藏珠宝的库房里,突然出现了一只小巧玲珑的金象,金光灿烂,光芒四射。父母亲对这天降祥瑞的吉兆更是万分欣喜。孩子满月之日,父母特邀了一位相术高明的相师来给爱子命名取字。


相师端详了好一会儿胖乎乎的孩子,不觉眉开眼笑,手舞足蹈,连声说:“好!好!好!”又问儿子的父母:“这孩子出生时,你们家出现了什么吉祥喜庆的东西?”父母亲掩饰不住内心的高兴,喜滋滋、异口同声地说:“有,有,有。那天,我们家库房里突然出现了一只小金象。”说完,父亲急急忙忙去把金象双手捧来,让相师看。相师双手接过金象,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就给孩子取名为象护。


光阴似箭,日月飞逝。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象护渐渐长大了,身高体壮,肌肤丰腴,天庭饱满,聪明伶俐,言语敏捷,风流倜傥,雅而不俗。金象也慢慢长大了,身高体肥,腿壮腰粗,肥头大耳,长鼻圆眼。象护离开襁褓就能举足行路了,金象也能来回走动了。象护能独自出门玩耍了,金象跟在身后伴随着。象护回家了,金象尾随着也回来了。金象同象护寸步不分,象护与金象形影不离。有时象护出门示意金象不要跟,金象便乖乖地卧在家里。最奇怪的是金象不吃不喝,却要大小便,而且落地有声,都是黄灿灿的赤金。




象护常常跟富户豪商、达官王侯的子弟玩耍。有一天,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家中的奇闻趣事和夸耀豪华富有。有的说,他家的庄园、围墙、宅舍、门窗、床榻、椅桌都是黄金白银镶嵌装饰的;有的说,他家房舍、厮棚、门庭、台阶都是琉璃玛瑙白玉砌就的;也有的说,他家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库房里装满了稀世珍珠宝石。


象护也插嘴说:“我家有一件有趣的事。我出生时,我们家库房里突然来了一只小金象。这只金象随着我也长大了。我常常骑着它玩,要它走快,它就走快,要它走慢,它就走慢。很通人性,也听我的话。它的大小便一落地就变成金子。”这些孩子里,有一个是阿闍世王子。他听了象护说的那只奇异的金象,有点儿眼馋、嫉妒,产生了强烈的占有欲,心里头打着阴谋的算盘:我将来如果能当上国王,一定要把这只金象夺到手,每天让它给我屙金,那我就是世界上的最富有的人了。


孩子们玩累了,各自回家了。象护蹦蹦跳跳地回家看可爱的金象去了。阿闍世王子低着头边走边想——什么时候才能把金象夺到手呢?




其后,十几年过去了。阿闍世王子杀害了父王,幽禁了母后。不久,便下诏书,命令象护牵金象入宫。差役马不停蹄把诏书送到象护家。象护的父亲明白其中有诈,就对象护说:“阿闍世王暴虐无道,阴险狡诈,连他自己的生身父亲也能变成他的刀下鬼,何况平民百姓呢!执政以来,嗜杀成风,枉杀无辜,鱼肉百姓,贪得无厌,不择手段。他召你进宫,肯定凶多吉少。我看一定是阴谋劫夺金象。你千万要处处小心、事事谨慎。不能不防他笑里藏刀,口蜜腹剑。为了安全,我还是跟你一块去吧。”


象护说:“我的金象与我有难分难解之缘。无论阿闍世王如何狡诈,都无法夺走我的金象的。”父子二人详议了入宫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拟定了针锋相对的措施。直到夜阑人静,父子俩才卧榻休息。


回到家中,象护与父亲商议,阿闍世残暴无道,定不会善罢甘休,可能会加害象护,经父母同意后,象护骑着金象去祇园精舍礼拜释迦牟尼佛,决心出家修行。佛替他落发剃度,讲说四谛,引起心悟。


象护为比丘后,常与诸比丘林中思维修道,金象片刻不离。国中有人听说金象,竞相来看,妨碍诸比丘修道,佛知此事后,劝说象护遣走金象,象护无奈只得劝说金象离去,金象依依惜别入地而没。象护尽心修行最终得证阿罗汉果。


佛说,象护与金象是前缘所定,昔时,一人见塔庙中的泥塑白象表面有所脱落,于是取泥敷补,到今世为象护,而泥塑为金象,象护因此得金象维护相随。


整幅画面简单明了,虽只用了半扇屏风,但主要情节都已描绘出来,画面由下端西起向东折向上方,主要绘制了象护出生、阿闍世王召象护进宫、出宫与金象回家、象护出家、象护遣金象离去等情节。


故事中象护与金象感情纯真深厚,让人不由得羡慕,画面中人物及动物的形象也颇具趣味性,可见古时画工技艺的精湛。


故事出处


象护与金象因缘故事,根据《贤愚经》译写。根据《敦煌壁画故事·金象与象护》、敦煌研究院官网整理。


(来源:上海玉佛禅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9-8-25 12:33 | 只看该作者
佛说:人心如落叶 一生一落 一落一生
2019
08/25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7




“国学智慧,美好生活”,这里是【国学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学生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人心如叶片,一生一落,一落一生。每一个光阴流转的季节,都有嫩芽悬于枝头。人心是容器,时常刷新,时常清空,才会面朝阳光,轻装而行。


心中的落叶就是我们成功路上的障碍,只有及时扫除,内心才会洁净如新。然而,终究还是会有人被金钱、名利俘虏而让自己的内心布满落叶,当你的内心被落叶覆盖,有想过清扫吗?


清理内心的落叶就是在清除烦恼。


小和尚跟随着师父在院里散步,忽然院里刮来一阵大风。大风将树叶吹落一地,师父边走边拾落叶。【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小和尚不解:“师父,您是捡不干净的!您一边捡,一边会有新的叶子落下,徒儿明早打扫就好了!”


师父不以为然:“话不能这样说,我多捡一片,地上就会多一分干净。”


小和尚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师父继续说:“落叶不光光在地面,还会留在我们心底。心里的落叶要及时清理,我一片一片捡,总有捡完的时候。”


禅师捡落叶,不单单是捡地上的叶子。更是洁净自己的内心,除去心里的妄想、执着和烦恼。


内心的烦恼就像是落叶,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的内心,看内心是否被落叶遮蔽。如果不及时清理内心的落叶,就会越积越多,我们也会越来越不快乐。


心净则国土净。


儒家主张凡事“反求诸己”,禅者要求“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只要自己心里的世界清净了,外面的世界也就清净了。


净土的建立,应从人心开始,一般的环保是心外的,心中的清净才是最大的环保;心内的环保做好,心外的环保才能完成。




之前有一位弟子跟我说:“师父,我每次来到禅院,都觉得环境很好,很清静,但是我离开禅院回到生活中,就内心杂乱,觉得待不下去,其他人对我都很残酷。”


我跟他说:“不至于吧,所谓心净则国土净,菩萨以众生为净土,菩萨以众生为佛国,你如果发菩萨心的话,身边的人便通通是佛了;如果你心里面产生不平衡、不满意、反感,你看每个人讲话好像都带刺,每个人好像都在对付你。”


只要心境转变,快乐就在你面前;心境转变,痛苦就会离开你。超越了快乐和痛苦的两极化,我们的心就是禅心。禅心就是最自在、最愉快的心。


花开一季,人活一世。乐天随缘,生活就会轻松自在。冲动来自激情,平静来自修炼,别让外界浮躁了自己。外境好坏并不是苦乐的根源,真正的始作俑者是我们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9-8-26 11:56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成佛之法累劫修行圆成资粮
2019
08/24
12:27
人间福报社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金刚经讲话第四╱庄严佛土无有住相分第十


文/星云大师


成佛之法累劫修行圆成资粮


发无上心,以种种善行功德来庄严佛土,但心不住着庄严之相,此即「假不碍空,空不坏假」入中道第一义谛。


译文


佛陀又问须菩提道:「你认为如何?如来从前有没有从燃灯佛那里,得到什么成佛的妙法?」


「没有的,佛陀!如来从前在燃灯佛那里并没有什么成佛的妙法可得,因为佛果性空,菩提非相,得而无得,无得而得。」


佛陀接着问道:「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菩萨有没有庄严佛土呢?」


「没有的,佛陀!为什么呢?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权设方便,度化众生,若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心念,便是执着法相,就不是清净心。着相的庄严佛土,便落入世间的有漏福德,就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庄严二字,只是为了度化众生,权立一个名相而已。」


「所以,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都应该像这样生起清净心,不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相,生起迷恋,执着,也执迷于声,香,味,触,法等尘境,应该无所住着的生起度众的菩提心。


「须菩提!譬如有一个人,他的身体像须弥山那样,你认为如何?他的身体大不大呢?」


须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为什么呢?佛陀所说的不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而是指无相的法身,因为法身是不可丈量,当然也超出世间大小分别所能涵盖的,所以说名为大身。」


原典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


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佛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为,四果既无所得,为何有四果之名?佛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佛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燃灯佛:是授记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本师佛陀在因地,曾经身为一位名叫「儒童」的婆罗门,他以七朵青莲花供养燃灯佛,燃灯佛以神通力变化一方土为泥泞地,儒童菩萨即解鹿皮衣覆泥泞,但仍不足以掩泥,于是又解发布地覆之,请佛蹈此而过,并发愿当于未来世作佛,愿佛授记。燃灯佛踩踏而过后,为他授记:「九十一劫过后,你当成佛,号释迦牟尼。」


庄严佛土:庄严者,壮盛严饰也菩萨于因地修行六度万行功德,并以之回向,严净成佛时之依报国土,谓之庄严佛土。


须弥山王:即是须弥山汉译妙高山佛教的宇宙观,以此山为一小世界的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而形成一须弥世界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讲话


第九分已解除声闻行者对四果证得之惑,使之回小向大,知无为法中,证无所证,得无所得。既然四果无得无证,那么佛陀于三大阿僧祇劫中因地修行,是否也没有所修所得的法呢?佛果上的依,正庄严,难道都是虚无吗?佛陀明白大众有此疑问,因此在第十分针对于成佛,说授记,庄严佛土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解答。


一,成佛授记,不着住相。


二,随其心净,佛土庄严。


三,发大乘心,应无所住。


四,法身无相,不可丈量。


经典上记载佛陀因地修行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乃至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写经流通法音的感人事迹。佛陀累劫内外俱舍,不惜散尽财宝,房舍,车乘,童仆,乃至己身头目髓脑,尽山河大地一毫一寸,无不是佛陀可施舍处。




图说:释迦苦行像/二至三世纪/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拉合尔博物馆藏。图/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辞典提供


一,成佛授记,不着住相


佛陀被授记当得作佛,究实来说,燃灯佛可有授与成佛之法?佛陀是否有所得呢?


《大般若经》说:「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于一切法,无所取着,能从此岸到彼岸故;若于诸法,少有取着,则于彼岸非为能到。」


此岸彼岸相隔非遥,凡夫贤圣近在咫尺,只要不取着诸法,即能横渡生死苦海,到涅槃岸。


佛陀问道:「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须菩提回答:「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佛陀要是于法实有所得,即是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不空,又如何成佛有分?须知,虽得而不能住得相。


其次,以「授记」而言,有两种授记:一是凡夫的授记,乃授因记,由于人人本具佛性,个个皆是未来佛种之故,而为授记二是菩萨的授记,菩萨修诸功德,证得法性,终将成佛,故授果记例如昔时燃灯佛为于泥路布发的善慧菩萨授记曰:「善慧!汝于来世,当得作佛,释迦牟尼号。」


佛陀恐大众执持邪见,误以为燃灯佛有传授什么殊胜的成佛之法给他,或佛陀有获得什么秘密的妙法,因此心向外求,不肯探究本心,老实修行,因此,而有本分之所说。其实,佛陀之所以成佛,乃源于累劫修行,圆成资粮而来,非是由于燃灯佛的授记才得以成佛。


佛陀于《大方广如来秘密藏经》中说道:


「迦叶!解知烦恼从因缘生,名得菩提。迦叶!云何为解知从因缘所生烦恼?解知是无自性起法,是无生法,如是解知,名得菩提。」


真正得到菩提者,是彻底了悟菩提不生不灭,圣凡皆存,生佛不二的。授记成佛之名,也是诸佛的老婆心切,慰喻心性怯弱的众生,为其设施声闻四果,大乘十地,授记成佛等名,诚如《法华经》的化城喻,诸佛幻化美妙庄严的化城,令众生欣羡渴仰,生勇猛心,舍小向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佛陀在本分中以燃灯佛无法可授,佛陀无法可得,打破众生心地的痴迷。


日用生活中,我们往往希求有个什么妙法神咒,可以使家庭美满,事业顺利。有一些学佛者,虽然诵经拜佛,种种布施,但稍有感情,事业,工作,健康的挫折,就怨起佛菩萨没有给他庇佑。佛法岂是廉价的交易品?我们和佛菩萨的往来,应该是信仰的清净增长,是善法功德的势力积厚,是踏入选佛场的方向指引,至于借用经咒的随机方便,只不过是和诸佛感应接心罢了。财富有财富的因果,健康也有健康的因果,人天福乐果报由奉行十善业中来,一句佛号,一遍经咒,能消除我们的罪业,根源于我们的恳切真心。有一首咒语,能令大家如意安康。


(一)慈咒,能降伏一切鬼魅。


(二)悲咒,能远离一切邪恶。


(三)喜咒,能所愿所求如意。


(四)舍咒,能契入诸佛密语。


慈悲喜舍是我们内心无上的密咒,能降伏鬼魅冤结,使我们朝夕与佛同眠共起。


佛陀得燃灯佛授记,心无住着,因此并没有定性的授记之法,没有实存的得授记之人,人法双亡,这才是真正的授记。


有一个信徒,由于求悟心切,自己造了一尊佛像,每天带在身边,虔诚供养。


有一次他到庙里烧香,香烟袅袅四处飘散,他发现烧的香都飘向其他的佛像去,就心想:「我的佛像都闻不到我烧的香,我必须想个办法。」于是他心生一计,就在佛像的鼻孔上穿个孔洞,系住香环,自此以后佛像就能享用自己所烧的香。


几天以后,原本洁净白皙的佛像被熏黑了鼻子。他终于恍然大悟,因为自己贪求功德,毁掉了佛像的相好庄严。


这则黑鼻子佛像故事,主人贪求无知的行径,看似可笑,再深入思量,吾人自心的贪欲和痴迷,不也是如同故事中的主人翁一样?终日背着外在的佛像,四处乞求开悟的功德,却不知内在就有一尊万德庄严的佛陀!




图/取自网路


二,随其心净,佛土庄严


前文已说明,燃灯佛无法可授,佛陀无法可得之性理。至于菩萨在因地修行,一切功德都回向于菩提华果,为什么佛陀也说菩萨没有庄严佛土呢?佛陀申明其中原委,乃如经文所言:「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我们先从「庄严佛土」说起。佛陀说庄严佛土,是为权教菩萨开示,要发广大心,以六度万行之功德来庄严佛土,由此回向佛果菩提,才能令菩提心苗茁壮成熟,而不堕入二乘行人蕉芽败种。「庄严佛土」是假谛,是权教的假有之相,建立有个庄严殊妙的佛土之想,令众生不着人天福报,离二乘心。


「即非庄严」是空谛,了知诸法空无所住,无一恒久庄严之相可得。


发无上心,以种种善行功德来庄严佛土,但心不住着庄严之相,此即「假不碍空,空不坏假」入中道第一义谛。唯有如此,广修功德万行,心不动念住相而能任运自在,是名「庄严佛土」。


我们受持《金刚经》要有空假无碍的知见,就像诗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欲成就一切佛法,庄严佛国净土,于因地修行,应起心观照,检验是否有偏离正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11:38 | 只看该作者
如何能快速背诵《大悲咒》
2019年08月26日 14:10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5人参与) 收藏本文     
《大悲咒》非常殊胜,很多初学佛者最初接触到的经咒就有《大悲咒》《大悲咒》非常殊胜,很多初学佛者最初接触到的经咒就有《大悲咒》
  《大悲咒》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


  这部经中说,常诵大悲咒的人,


  现生能得十大利益:


  能得安乐


  除一切病


  延年益寿


  常得富饶


  灭一切恶业重罪


  永离障难


  增长一切白法诸功德


  远离一切诸怖畏


  成就一切诸善根


  临命终时,任何佛土,随愿得生


  得十五种善生:


  所生之处,常逢善王


  常生善国


  常值好时


  常逢善友


  身根常得具足


  道心纯熟


  不犯净戒


  所有眷属,恩义和顺


  资具财食,常得丰足


  恒得他人,恭敬护持


  所有财宝,无他劫夺


  意欲所求,皆悉称遂


  龙天善神,恒常护卫


  所生之处,见佛闻法


  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大悲咒》非常殊胜,很多初学佛者最初接触到的经咒就有《大悲咒》,佛教寺院每日的早晚课也必诵《大悲咒》。


  有网友总结了背诵大悲咒的方法,以便广大佛弟子能轻松学会背诵大悲咒,据说用这个方法,一个从来没有诵持过《大悲咒》的人,快则1-2个星期,慢则1个月,就可以背下《大悲咒》。


  方法就是:在背诵之前,先只管读!每天只需读3遍就可以了。大悲咒比较短,可以早晚各读3遍。不要担心刚开始读怎么这么结巴啊,我能行吗之类的。切记,是一次读完3遍,其它你先不要管!坚持几天至2个星期。


  熟读之后就可以开始背诵了,首先要有一个简单的计划。每天晚上睡觉前花30分钟左右,根据计划背诵其中一段或几句。每隔3天,留一天复习背诵前3天的内容。背诵过程中,继续坚持每天读诵,遇到已经会背诵的部分,尝试一下是否可以背诵出来。还不能够完全背诵出来也没有关系,也要继续坚持每日读诵。第二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复习背诵昨天晚上的内容。


  在决定背诵时,也可以告诉佛菩萨自己发愿在什么时间前背下什么经典后咒语,祈愿佛菩萨加持。


网友总结的大悲咒背诵规律图网友总结的大悲咒背诵规律图
  最后,把背诵规律图贴在下面,祝大家早日背熟《大悲咒》!


  (来源:福建佛学院女众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11:43 | 只看该作者
忏悔能消恶业,这也是因果规律
转载 2019-08-22 07:34:07
标签:因果忏悔对治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真正理解这一点,才会诚心忏悔过去的罪业,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慧灯法师


我们也许会有疑问:不善业产生这么多苦果,有没有道理上的依据?不善业产生痛苦的果报,并不是佛陀制定的法律条例,更不是人为安排的,而是“因缘和合”之下产生的。


就像《解义慧剑》中所说:“因缘齐全故,起生果作用。”只要因缘聚合,果法就一定会产生。比如现在春天来了,气温逐渐上升,大家就把棉袄脱下来,路边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这就是当“春天”的因缘具足时,相应的果法就会自然而然产生。又如在电磁炉上烧开水,一旦温度达到沸点,水就开始沸腾,这也是当因缘齐全时,开水就自然产生。再比如农民在春天播种,到秋天因缘成熟时,果法就自然现前。


我们造作恶业也遵循这样的因果规律,这规律并不是由谁创造的,而是因缘齐全时自然而然就会显现恶果。  


或许有人会问:“因缘和合就一定会生果,造了恶业就一定会产生痛苦的果报,这是因果规律。可是,如果我们真诚地向佛菩萨祈祷,依靠他们所教的方法去忏悔,就可以减轻苦果甚至让苦果不成熟,那不就等于破坏因果规律了吗?”其实不然。


比如,春天时我们在花盆里种下花种,每天按时浇水,给它晒太阳,倘若不出意外,因缘具足时就会发芽。但如果家里的孩子浇了一瓢开水上去,种子烧坏了,自然就不会发芽了。


是谁让种子不发芽的呢?是添加了不可抗的外力——开水,开水具有烧坏种子的能力。并不是有个具体的“破坏者”来“破坏”了种子发芽,而是“因缘”——以“添加开水”为因缘,种子就发不了芽了。这并不是由某个“个人主观意识”做主宰、去控制,而是开水自然就有这个力量。


在这个比喻中,花种就是我们所说的“业”,水和土等就是我们所说的“缘”;如果业、烦恼、时间等因缘具足,那么恶业的果报在因果规律的作用下,自然会成熟于自相续中。而“开水”就相当于“忏悔法门”,由于另外的因缘介入,使恶业种子原本的力量受到影响——根据忏悔力度的不同,有时恶业会减轻,有时恶业种子会被完全烧坏,再也无法发芽。


这也并不是有个“搅坏者”去搅坏了恶业,而是在原来的因缘中加入了其它因素,从而使恶业力受到影响,故可使恶业的果报减轻或消尽。


开水直接毁坏了种子,因为它具有这个力量;同样,忏悔法门具有直接对治恶业的力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用凉水去浇种子,那它对种子非但没有毁坏性,还会使其发芽。也就是说,如果使用的方法不是“忏悔法门”,而是随波逐流地串习恶业,那就有可能会加速恶业成熟,或使它更加严重。所以,忏悔并不是由某个“操控者”来给我们灭罪,其同样遵循因果的规律——忏悔能消尽恶业,就是因果规律。


由此可知:业因果时时刻刻都在跟随着我们,从未离开;我们的相续或多或少都有十种不善业,如果我们现在不及时忏悔,将来一定会依此而感受不同程度的苦果。


——文章根据菩提洲网站在线课程讲释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16:08 | 只看该作者
不为情绪所动 修得宁静之心
2019
08/26
07:00
拜佛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静心 · 舍得 · 放下


静 心


1


不为情绪所动 修得宁静之心


人如果让自己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事情必然会纷扰不断。情绪就如生长的杂草,时时刻刻试图吸收我们的智慧,改变我们的生长方向,因此,只有克制自己不为情绪所动,你才能修得一颗宁静之心。




弘一大师引用某大师之语来阐述修佛的定力:子等归向极乐。全须打得一副全铁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七情所困;污泥中便有莲花出现也。


“子”,古时对男子之尊称。既然发愿一心一意求生极乐世界,必须要有一副铁石心肠,外不为六尘所染,内不为烦恼所动,此谓之铁石心肠,禅宗称之为禅定。色、声、香、味、触是外尘,法是内尘。世间法不能沾染,出世间法亦不能诱惑我们,心才能定。修行有此觉观功夫与心态,必成无疑。




修行,修的是心,心不动则万物不动。佛家潜心修行之人甚多,来看看云居禅师的修行吧。


为了潜心修行,云居禅师每晚都会到寺院后面的山洞里坐禅。


山下的几个调皮年轻人一直想找机会跟云居禅师开个玩笑,看看他到底悟道了没有。


一天晚上,他们藏在了禅师上山的必经之路上,等禅师经过时,一个年轻人从石头后伸出手放在了禅师的头上。


他们原以为禅师会吓得大叫,可是没有想到的是,禅师竟然站着没动,反而把他们吓了一跳,于是急忙缩回了手,灰溜溜向山下跑去。而禅师却又若无其事地向山上走去。


第二天,几个年轻人一起到寺院找禅师,并问他:“大师,听说寺院后的山上经常闹鬼,你觉得是真的吗?”


云居禅师微笑着说:“怎么可能会有这回事,你们不要信以为真。”


“是吗?可是我们却听说,昨天晚上你就遇到了鬼,而且还被鬼按住了头。”年轻人继续说。


云居禅师听后哈哈大笑,说:“我昨晚在山上被按住了头是有其事,不过按我头的并不是鬼怪,而是一些调皮的孩子在跟我开玩笑。”


“你为什么这样说呢?难道当时你就没有害怕吗?”年轻人不解地问。


禅师回答道:“鬼怪的手是不会有那么厚实和温暖的!我又怎么会害怕!即使真的是鬼怪也无需害怕,你们没有听说过吗,将军之勇是临阵不惧,猎人之勇是不惧虎狼,渔人之勇是不惧蛟龙,而和尚的勇就是一个‘悟’。我连生死都看透了,又怎么还会有恐惧感呢?”




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祸福无常,无论遇到了什么危险和困难都要处变不惊,不为情绪和外物所动,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更多化险为夷的机会。


摘自弘一法师《静心·舍得·放下》之静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16:46 | 只看该作者
佛说: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2019
08/26
08:00
儒家圣贤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5


“国学智慧,美好生活”,这里是【国学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学生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舍得是一种人生的哲学。舍是一种本领,一种态度,一种境界。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佛说: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舍得舍得,不舍不得,这是人们对佛教“布施”观念在寻常生活中的运用。“布”是流通的意思,“施”是给予的意思。舍得,便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无德禅师是一位名望很高的大师,有三位信徒便慕名而来想请教问题。他们三个都过的不快乐,各自有各自的烦恼,他们想求得一些能使自己过得快乐的方法。


无德禅师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活着呢?”第一位信众答:“因为不想死,所以活着。”第二位信众答:“我相信在我年老的时候,一定会越过越好,所以活着。”第三位信众答:“因为我身上有很多责任,有一家老小需要我养,为了他们活着。”


禅师听完三个人的回答:“你们活的不快乐是有原因的,一个害怕死亡,一个等待年老,一个是有不得已的责任。”三人听了点点头,确实是,接着问:“那请问禅师,怎样才能快乐呢?”


禅师再问:“你们觉得得到什么才会幸福呢?”第一个回答:“得到了金钱我就会快乐”,第二个答:“得到了爱情我就会快乐”,第三个答:“得到名誉我就快乐”。


听到这三个答案,禅师无奈:“你们得到这些也不会快乐的。金钱不是得到了才会快乐,要去布施才会快乐。爱情不是占有了就会快乐,为别人去付出才会快乐。名誉不是用来炫耀,服务大众才会快乐。”




这三位信众之所以不快乐,是弄错了舍和得的顺序。他们以为得到金钱、爱情、名誉就会获得快乐,其实不然,真正的快乐是舍,愿意去付出。现代社会中的人,追求金钱名利,殊不知,这些东西都不追求得来的。


佛告诉我们,财富是福报,这果报从哪里来?从财布施来的。过去生中没有修财布施的,这一生得贫穷果报,物质生活缺乏、不足。聪明智慧是福报,有智慧就能解决一切问题,智慧之因是修法布施;健康长寿是福报,它的因是无畏布施。不修这三种因,哪能够得三种果?




大富从大布施中来,大贵从大尊敬中来。福分是自己付出的回报,是善心善行的回报。如果我们不想去付出,却时时想着索取得到,那么是永远不会有大成就的。


从古至今,有无以数计的著名人物,取得了流芳千古的丰功伟业。纵观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了悟。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施舍是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舍得是人生得失的一种抉择,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心灵的最好洗礼,也是一种幸福和快乐,更是一种美德,一种至善至美崇高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10:09 | 只看该作者
佛法怎么看待追求世间五妙欲的快乐?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26 08:00:25)转载▼
标签: 五种妙欲 锋刃涂蜜        分类: 堪布答疑
佛法怎么看待追求世间五妙欲的快乐?




问:佛法怎么看待追求世间五妙欲的快乐?


索达吉堪布:以前有个年轻人,苦苦寻求中意的对象,有次他见到了公主,公主的美貌使他神魂颠倒。回来之后,他日思夜想而导致种种幻觉:白天看到壁画时,觉得公主在对他说话;晚上睡觉做梦时,梦见公主与自己在一起生活。当然,平凡人得到公主是不可能的,伤心绝望之余,他变得疯疯癫癫,神智彻底崩溃。周围的人为了安慰他,便骗他说:“我们已请示了国王,国王答应将公主嫁给你。只不过公主正在学习,需要再等一段时间。(她在读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之前,可能要等很长时间。开玩笑!)”那人听后,病情一下子就减轻了。于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他就这样永远等下去……


佛陀告诉我们,希求世上得不到的安乐,也像那个年轻人一样,虽然拼命地追求,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最后获得的只是一种梦想,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所以,世间上的一切均无实义,很多人除了佛法以外,对名闻利养、世间八法兴趣不大,这也是应该的。世间法的本质只是人们的妄想执著,而佛法与之完全不同,我们发了菩提心后精进修持的话,诚如《法华经》中所言:“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最后一定会获得大自在、大安乐、大福报。


世间欲乐如粘在刀刃上的蜂蜜,利益非常微薄,但危害性相当大。人们对这种妙欲尚且贪得无厌,那么对于能感得暂时的人天福报、究竟的佛陀安乐,又怎么会生起满足感呢?古代有些宝剑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即便一根毛接触它,当下也会拦腰斩断。如果刀刃上粘了一滴蜜汁,有人想伸出舌头去舔食,也许只尝到一点点,舌头就被锋刃割断了。所以,此举得到的利益非常微小,付出的代价却相当可怕。


追求色声香味等五种妙欲也是如此,从中获得的快乐极其微薄,却要为此付出长久的恶趣痛苦。现在的世间上,有些人想通过声音获得快乐,有些人想通过接触得到快乐,有些人想通过味道得到快乐,他们就像蚁穴中密密麻麻的蚂蚁,每天都在忙碌地奔波,但最终所得的快乐有多少呢?人们都在不断地追求金钱、地位、感情,想以各种手段来弥补心灵的空虚,但多少人能如愿以偿呢?


在《宝鬘论释》中,喇拉曲智仁波切讲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一个人遇到狂象的追逐,仓皇中不慎堕入深渊,当时他紧紧抓住一把草,草旁有可怕的毒蛇准备缠住他,老鼠在一根根吃掉他手上的草,下面还有鲸鱼张着大嘴巴,稍不留神就会掉入它口中。但那人看到藤条上有些蜜汁,于是不顾一切地舔食它,忘了周围的所有危险。在这个比喻中,地狱相当于张大嘴巴的鲸鱼,死主则如随时要缠缚自己的毒蛇,而世间的妙欲,就是他所追求的蜜汁。


可见,世人真是鼠目寸光,为了追求短暂的利益,根本不顾无常的到来,也不考虑自己的来世,甚至造下无边恶业,以无尽的痛苦换取瞬间的快乐。所以《佛子行》中云:“三有乐如草尖露,乃是瞬间坏灭法,了知恒时无变法,希求解脱佛子行。”佛陀的安乐,才是永恒的大乐,是大乘佛子希求的目标。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但最有意义的是什么?就是获得佛果、利益众生,这才是最快乐的事情!


——《入行论广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9-8-29 14:38 | 只看该作者
虚云老和尚珍贵稀有老照片
  虚云老和尚是普为大众所钦敬的禅师,近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而系五宗法脉,法嗣信众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虚云禅师。他一生经历传奇,堪称一部活的中国佛教近代史。现将收集珍藏的虚云老和尚绝版在世珍贵图像分享给大家,希望虚老能够乘愿再来,广度未悟众生!


  虚云老和尚生于1840年,圆寂于1959年,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在现代佛教史上,坚持苦行长达百余年,历坐十五个道场,重兴六大祖庭,以一身兼承禅门五宗(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五宗),法嗣信众达数百万众的高僧,唯有禅宗泰斗之誉的虚云老和尚。


  虚云禅师幼时,从师读儒书,17岁离湘至闽,19岁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拜常开老人为师。次年依妙莲老和尚(1844-1907)受具足戒。


  清光绪十八年(1892)受临济宗衣钵于妙莲和尚,受曹洞宗衣钵于耀成和尚。出家后勤修苦行。27岁离鼓山,先后在江浙名山大刹参访耆宿,研习经教,参究禅宗。


  此后又参访陕西终南山、四川峨眉山、拉萨三大寺,并由西藏到印度、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等国,朝礼佛迹。由缅甸回国,朝拜云南鸡足山,经贵州、湖南、湖北等地,礼安徽九华山,再至扬州高旻寺参加禅七法会,在赤山法忍和尚处获悟。


  光绪二十七年(1901)至终南山结茅潜修两年。后至鸡足山主持钵盂庵,自往南洋等地募缘建寺,至宣统元年(1909)自北京请得《龙藏》全部回鸡足山,敕改钵盂庵为护国祝圣寺。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现逐僧毁寺风潮。滇军师长亲自督军上山捉拿虚云禅师,禅师只身与其讲理。滇军师长被折服而一改初衷支持虚云禅师。


  民国七年(1918),虚云禅师自南洋请玉佛回祝圣寺,并重建庙宇。此后,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曾移锡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民国三十二年冬,规划重兴粤北云门山大觉寺。


  1952年4月虚云禅师离云门北上,11月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并被推为首席发起人。1953年6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虚云禅师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是年,虚云禅师被聘为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10月13日,虚云禅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世寿120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9 14:49 | 只看该作者
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怎么理解这句话?
2019
08/29
10:41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圣人求心不求佛,凡人求佛不求心。”这句话很有道理啊,不过与原文有些出入。


原文出自《坛经》: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这句佛教偈语是很高妙的,但是我们从原文意思来看,是指导修佛者开悟的途径。《坛经》是佛教在中国留存并发扬光大的支流“禅宗”的宝典。


随着经文的流传,国人在世俗影响下对原句进行了修改,将顽冥不灵的执着偏修者“愚人”换成了普罗大众的“凡人”,让这句佛教用语超出了佛教本身的范畴,成为社会俗语,为更多人所熟悉。


佛教脱离人世间痛苦的方法就是跳出轮回,手段是修,结果是悟,化身是佛。而原始佛教中,佛其实就是开悟的智者——一个想通了的人而已。通过自身的哲学思考,想清楚了世间万物皆空,从而得证大道,成为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明的是自己的心,见的是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的佛性。




所以从来道教信徒求登仙界,而佛教中人追求的就是成佛。这个佛在后来大乘佛教中被神化,成为无所不能,和神仙差不多的人物。那么我们是该追求心灵开悟,还是追求成为无所不能、神通广大的佛陀?很明显,第一种追求才是原始佛教的本思所在。


佛教修为,特别是源自原始佛教的禅宗,讲究的就是修心,擦干净心灵上的尘埃,看见我们原本所具有的佛性。“圣人”——真正的修为者看重的就是“明心见性”,而那些为成佛的信众还执着于各种仪式、各种规则、各种身份,在禅宗大德眼里看起来,这些人不过就是“愚人”。


而将“愚人”改成世俗化的“凡人”之后,一个就是扩大了受众面,咱们谁不是凡人呢?这句话放到社会准则中来,听起来就有了些世俗逐利的味道。


在俗人眼中,利益是追求的目标,而带着这种想法去学佛,其目的也很明确——我就是要成佛跳出六道轮回之苦——这也是佛教迅速吸纳信众的一种说辞。而在修为高深的佛教大家眼中,这种带目的的修行其实和世间所有为了利益而进行交换的庸众所为是一样的,不过是通过虔诚膜拜和各种功课来换取自己的解脱,并不是真正意义精神上的开悟,甚至可能会因为欲望过于强烈而走火入魔。




梁武帝萧衍出资盖了很多寺院,将佛教奉为国教,得意洋洋地去求问高僧:“我有多少功德?”高僧说:“一点功德也没有。”


为什么萧衍做了那么多善事,却没有功德?


因为他做善事是为了求功德,而不是发心求善。也因此和禅宗祖师达摩不欢而散,达摩一苇渡江,传法中原。


又好像如今的放生表演,有没有功德?这种买来活物放生的行为不但没有功德,简直是作恶。正确的放生是在遇到生灵受难的时候帮它一把,而不求回报。那些为了放生而促发的捕捞,又祸害了多少本不该被涂炭的生命?


行善与作恶,就在于一念之间。你的发心不同,决定了你的行为,决定了是否有佛教中的功德。“种福田,得福报”,但是你如果是为了得福报而去种福田,那就错了。




这种行为的人就只是愚人,而无法成为真正的修行者——圣人。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不做圣人,做凡人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你给老人让座,是看见老人,生了恻隐之心,这就是发心善良,那一瞬间,你就是求心不求佛的“圣人”。但是,你是为了写作文,为了听旁人说你胸口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虽然行为、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发心是虚荣的,是求佛不求心的“凡人”。


这么讲,大家明白了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11:53 | 只看该作者
地藏王菩萨圣诞发愿文
2019年08月29日 10:37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愿佛光普照遍大千,万有和谐共存荣;愿一切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佛光普照遍大千,万有和谐共存荣;愿一切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文/如瑞法师


  弟子众等:


  一心顶礼十方佛法僧常住三宝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大愿地藏王菩萨


  弟子众等,于地藏菩萨圣诞,跪在诸佛菩萨前,祈求十方诸佛菩萨为作证明,地藏菩萨哀怜摄受。


  弟子众等,愿代父母师长、家亲眷属、护法檀那、怨冤债主、三有九界众生,至心忏悔无始劫来,身口意所造种种之不善。于三宝前,所造种种不恭敬之罪;于父母师长前,所造种种不孝敬之罪;于一切众生之处,所造种种伤害之罪。


  弟子众等,别别忏悔无始劫来,所造种种杀盗淫妄之罪。恶口粗言,兴造毁谤,嗔恚嫉妒,悭吝不施;饮食无度,畋猎鱼捕,悖逆父母,烧山林木;恶视众生,网捕牲畜,毁谤三宝,轻法慢教;破用常住,污梵诬僧,破戒犯斋,非理毁用;我慢贡高,两舌斗乱,愚痴邪见等等之罪。放逸懈怠,不求精进,懒惰之过。如是恶业无量无边,今皆发露忏悔。(顶礼一拜)


  南无地藏王菩萨


  一心祈求南无地藏王菩萨,加被弟子众等:愿以智慧力改恶向善,愿以大行力精进向上,令未生恶不令生起,已生恶今皆忏悔。愿无始罪障今生清,愿无量生死今生尽。(顶礼一拜)


  南无地藏王菩萨


  祈求加被弟子众等,弟子众等至诚发愿:愿从今日直至菩提,永远归依三宝,常得好师同学善知识,正道不迷,勤求精进,速转淫怒痴而成戒定慧;未证道前,违缘消灭,顺缘增长,智慧增加,福德加厚,身无横病,寿不中夭,身心适悦,并求一切善愿皆得成就。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弟子众等,愿祈地藏王菩萨加被,哀怜摄受,使弟子众等,常悟佛理,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临命终时,心不颠倒,正念分明,不经中阴,不堕恶趣,自知时至,佛来接引,现身说法,往生极乐,乘愿再来,在在处处,广度群迷。


  弟子众等,愿无上觉体今生证,愿无边功德施有情。


  弟子众等,一心祈求南无地藏王菩萨,加被弟子众等。弟子众等,愿代一切众生忏悔,并祈愿:世界一切灾难消除,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愿佛光普照遍大千,万有和谐共存荣;愿一切众生永离痛苦及痛苦因,愿一切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弟子众等,愿代一切众生:


  誓断一切恶,无一恶不断;


  誓修一切善,无一善不修;


  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


  南无佛  南无法  南无僧(三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11:57 | 只看该作者
这几个词语最早来源于佛教
2019年08月27日 14:37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2人参与) 收藏本文     
这几个词语来源于佛教这几个词语来源于佛教
  文/正信杂志


  律师


  佛教称善解戒律者为律师,一如称善解经论者为法师。《像法决疑经》和《观心经》都说三师(律师、禅师、法师),谓善于审察判别持戒或犯戒的为律师。《涅槃经》:“如果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戒律仪规,本为佛教各宗所必须修持,但佛教在传入中土以前的印度,小乘各部戒律繁多,而且分歧各异,要抉择修习,非专家不可。到了唐代道宣遂开创律宗,从而培养专门传授戒法的僧才——律师。


  导师


  导师最早见于佛经,其本义是引路的人。如《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


  佛为让众人迷途知归,指示通向彼岸的正道,故称“大导师”。正如《佛报恩经·对治品》所说:“夫大导师者,导以正路,示涅径,使得无为,常得安乐。”菩萨亦可称为“大导师”,如《华严经》:“一切菩萨为大导师,引诸众生,入佛法门。”


  方便


  梵语paya的意译,是利益他人、化度众生的智慧和方式。“方便”与“真实”相对而言,亦即随时设教、随机应变的“权智”。《法华经·方便品》:“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天台宗认为,《法华经》的要义是“开权显实”。隋代智者大师谓:“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法华经文句》卷三)凡用善方式说法,亦谓之“开方便门”。《景德传灯录》卷二一:“海众云臻,请师开方便门,亦真实相。”后来称提供机会便利为“大开方便之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12:01 | 只看该作者
处在困境中,我们更要感恩
转载 2019-08-29 07:15:24
标签:困境无常感恩
其实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痛苦,像靶心一样立在那里,等着你找一支箭来把它射落。痛苦是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些事的感受和认知,而对治,只是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看到事物的不同面向。——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慧灯法师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你可能会认为:我今生有一些安乐,有一些非常幸运的机遇,对这些我确实要感恩。但是,希阿荣博堪布在开示中说道:“对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一般人能做到珍惜美好的经历,而修行人却要在困境中依然感念自己的福报。……由于珍惜和感激,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自然而然心怀恭敬。……喜乐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庄重和优雅。”


细细品味这一段开示,上师说:好的境遇我们当然会感恩,可在困境中——尤其是遇到违缘时,我们也还是要感恩。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了。


无论是家庭、工作,还是闻思修佛法、发心利众,一旦面临困境,我们第一个想法往往是“排斥”——想要马上解决掉,不能让它过多地停留。这时想要感恩是非常困难的,可上师却要我们“感念自己的福报”。


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你现在为之烦恼的,可能往往是别人追求的幸福:我们今天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扰,或许对失业者来说,“有工作”就是件幸福的事;我们现在为了衣食住行偶尔会心生疲惫、感到厌烦,可比起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人,我们为之忧愁的“吃得不如别人好、穿得不如别人好、住得不如别人好”,“有吃有穿有住”就是他们希求的幸福了;我们因为发心压力过重而疲惫不堪,甚至有时也会抱怨、想放弃,但我们却忘记了,对于那些没有听过或希求佛法的人,或没遇到好老师、好途径的人而言,我们现在的困扰就是他们千百万劫中所追求的安乐。


如此换个角度来看,我们自己拥有的已经非常多了。而那些微小的痛苦就是在鞭策、提醒我们大家“无常随时会降临,轮回并不圆满”,并不断地激发我们的出离心,让我们有所警醒。


如果面对违缘困境时我们都能如此,心相续自然就会时刻处于非常欢喜、恭敬的状态,不会被烦恼逼迫,更不会被烦恼压得气喘嘘嘘而无法继续前行。


——文章根据菩提洲网站在线课程讲释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12:05 | 只看该作者
危难时祈祷佛菩萨真的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吗?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29 08:00:06)转载▼
标签: 危难 祈祷三宝 灵验        分类: 堪布答疑
危难时祈祷佛菩萨真的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吗?




问:危难时祈祷佛菩萨真的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吗?


索达吉堪布:曾经,一位佛友跟我说:“他们从印度飞回中国的途中,越过青藏高原时,飞机遇到气流突然猛烈下降。这个时候,所有飞机里的人都极其恐慌,其中两位学佛女士拼命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虽然飞机里大多数人都不信佛教,但在恐慌当中大家都念了起来,慢慢飞机也没事了。下飞机的时候,所有不信佛教的人都感谢这两位道友,他们都认为:这次是观世音菩萨救了大家。”


在1990年10月2日那一天,从厦门飞往广州的一架波音737飞机,在途中被歹徒劫持。乘务员安慰乘客说:我们会保证大家的安全,请不要紧张。后来飞机在空中盘旋了很长时间,燃油耗尽后,在白云机场紧急迫降。此时歹徒对驾驶员施以暴力,致使飞机失控,撞上两架飞机,引发爆炸失火。这次事故,三架飞机全部报废,共有一百多人遇难。


其中,有三位幸存者只有表皮受了一点轻伤,他们脱险有三种原因:第一,在厦门购买飞机票后,三人莫明其妙地出现了特别不安的心态,觉得会出现很大的违缘,于是就到南普陀寺打了一堂普佛。佛事完后,他们登上南普陀寺后山五老峰,在山顶上一边祈祷一边眺望大海,心中忐忑不安的心情全都荡然无存。第二,在空中遇到劫机时,他们都在认真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第三,平时他们都是心地善良、多做善事的人。在这三种因缘聚合后,他们就安全地脱离了苦难。


在清理机场时还发现,他们所带的《阿弥陀经白话解》、《缁门崇行录》、《佛光普照》等几本佛书完好无损。当时在整个中国来讲,这是一大新闻。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以一种蔑视的眼光来否认,在这个世界上,诸佛菩萨的加持的的确确非常灵。正因如此,在遇到灾难或苦难时,首先要祈祷上师三宝,或对本尊进行祈祷。这一点,藏民族已形成习惯,很多藏族人在遇到一点点违缘时,都大声祈祷上师、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在座的人也要提醒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要念自己所信仰佛尊的名号。


——《梦中佛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15:08 | 只看该作者
农历七月晦日,恭迎地藏菩萨圣诞!祈愿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2019
08/28
17:04
腾讯佛学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40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2019年8月29日,农历七月廿九,恭逢大愿地藏王菩萨圣诞。祈愿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地藏菩萨的誓愿体现了深彻的救苦悲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地藏精神激励鼓舞着无数菩萨行者为众生的解脱、福祉而奋斗。
农历七月晦日(农历月的最后一天)为地藏菩萨圣诞,所有的道场都会举行纪念活动,这一千百年的传统表明地藏菩萨悲愿救苦的形象深入人心。
瞻礼供奉地藏菩萨,并凛遵因果法则,止恶为善,发起菩提誓愿,则不仅能自求多福,且能获得解脱,更能广利众生,究竟证得菩提圣果。
地藏菩萨圣号由来
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鹐沙(Ksitigarbha),《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
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大智文殊菩萨、大悲观音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合称为四大菩萨,深受世人敬仰。因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故也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据佛经记载,为了在五浊恶世中,让众生能深信因果,皈依三宝,地藏菩萨多现出家僧人相,或剃发光头或头戴毗卢冠,身披袈裟,一手持锡杖,一手持宝珠,并以一头形似狮子的独角怪兽为坐骑,其名曰:“谛听”或“善听”。
能担当一切,一切崇山峻岭,万事万物都在地上,比喻菩萨的功德,能为众生而荷担一切难行苦行。
地也有依止义,一切生命皆依地而成,依地而生,喻世间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善法,依此菩萨而存在和引生。
具有秘密包容含育等义,指菩萨处于甚深静虑之中,能够含育化导一切众生止于至善。
藏者,亦为世间宝藏,众宝具足,能济诸贫乏,利益人寰,喻菩萨具有如来三德秘藏,无量妙法财,布施一切苦恼众生,使他们修行成就,咸登觉岸。
《地藏十轮经》云: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因此故名地藏。
地藏菩萨本生故事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讲,有一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婆罗门女知母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供养于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引,梦游地狱,见鬼王无毒,求得母亲得脱地狱。
婆罗门女醒来方知梦游,便在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
释迦佛告诉文殊说:“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就是说地藏前世的身世为求母得脱地狱的婆罗门女。
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也因此被普遍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并且成为了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
据说唐代有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泛舟渡海,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
据说他那时虽已六十岁,但身体异常健壮,“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
他择了东崖岩石,终日坐禅诵经,后被山民诸葛节发现,民众大为感动。其事迹传开后,得到本地闵姓山主等人的捐助,于是建寺庙,辟道场。
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月身宝殿,俗称“肉身塔”。
据《宋高僧传》、《重僧搜神记》等称,金乔觉“趺坐函中,遂没为地藏王”,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随(遂)名金地藏”。
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九华山也就被认为是地藏菩萨道场。
而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在民间也越益流行。每年农历七月晦日,即传说的地藏菩萨诞辰之日,各地前来九华山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
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九华山位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山势雄伟,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有“东南第一山”之称。
九华山九十九米地藏王菩萨圣像
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化城寺、祇园寺、旃檀林、百岁宫、上禅堂、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
金乔觉之后,九华山成为十方信士顶礼膜拜的地藏菩萨道场。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感召,自唐以来,寺院日增,僧众云集,香火之盛甲于天下。明清时达到鼎盛。九华山现存寺庙99座,僧尼近千人,佛像万余樽。
九华山历代高僧辈出,从唐至今自然形成了15樽肉身,现有5樽可供观瞻,其中明代无瑕和尚肉身被崇祯皇帝敕封为“应身菩萨”,1999年1月发现的仁义师太肉身是世界上唯一的比丘尼肉身。在气候常年湿润的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已成为生命科学之谜,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更为九华山增添了一分庄严神秘的色彩。
九华山在鼎盛时期盛时有寺庙300余座,现在开放寺庙有93座,其中国家重点寺庙9座,省级重点寺庙30座,佛像万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地藏菩萨本愿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如果在“十斋日”(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日,三十日)持斋并读诵一遍《地藏菩萨本愿经》,就能远离疾病,衣食富足。
《地藏菩萨本愿经》动画版
自动播放



1:44:19









[backcolor=rgba(47, 47, 47, 0.8)][url=]<[/url]
[backcolor=rgba(47, 47, 47, 0.8)][url=]>[/url]
  • 《地藏菩萨本愿经》,属于地藏三经之一(其余两部经为《占察善恶业报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地藏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唐代实叉难陀译。本经叙说地藏菩萨之本愿功德,及本生之誓愿,强调地藏菩萨不可思议之大愿力。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
  • 净空法师讲地藏经讲金刚经
  • SpaceX猎鹰发射模拟动画 为你展示跑车怎样去火星
  • 首发集团廉洁动漫:猎鹰行动
  • 净空法师:贪功德布施,就是以地狱心布施
  • 女生坑男友的套路,真是防不胜防啊
  • 佛教一年级教程地藏经种佛放光明的含义
  • 可爱女友的趣事
  • 常常读诵《地藏经》竟有这么多好处!
  • 难怪会扩大“朋友圈”!3分了解上海合作组织都做了些啥?
  • 因车祸而当场死亡的人会感受到痛苦吗?今天算长见识了
  • 地藏经,听闻地藏经的功德,地狱门不打自破
  • 宏圆法师:临终得闻圣号,不论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 海涛法师 经幡旗的功德利益
  • 《地藏经》的威力不可思议
  • 走进九华山 地藏九华





在我们现今这个时代,《地藏经》还有很多特殊的殊胜处。
首先从我们普通信众来讲,我们要学这部经,读起来会觉得很亲切。
它里面讲了很多事,讲了地藏菩萨的很多愿、行,我们要接受并不困难。
当然这些事、这些愿,它内里面有很深的法义,那需要你去深入的理会。
地藏菩萨在过去因地示现的孝行,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效仿、都能做的。
《地藏经》里面讲的那些法门,是我们都能行持的,是我们自利,或者我们帮别人,帮自己家里的亲戚、朋友、父母,报他们的恩,都能做的,这是它第一个特殊的殊胜处。
那么第二,地藏菩萨是受释迦牟尼佛特殊的嘱托,来关照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来度化我们。
由于有这样的缘起,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修地藏法门,非常容易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
《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光山
自动播放



00:00/00:00倍速
[url=][/url]
画中画









[backcolor=rgba(47, 47, 47, 0.8)][url=]<[/url]
[backcolor=rgba(47, 47, 47, 0.8)][url=]>[/url]

  • 净空法师讲地藏经讲金刚经
  • 净空法师:贪功德布施,就是以地狱心布施
  • 佛教一年级教程地藏经种佛放光明的含义
  • 常常读诵《地藏经》竟有这么多好处!
  • 地藏经,听闻地藏经的功德,地狱门不打自破
  • 宏圆法师:临终得闻圣号,不论有罪无罪,悉得解脱
  • 海涛法师 经幡旗的功德利益
  • 海涛法师开示:生活不快乐、常常感到忧郁,该怎么办?
  • 地藏经上讲不要杀生,尤其是不要吃鱼籽,原因是什么?
  • 地藏经上说我们“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们又如何转念
  • 地藏经第五十一,佛学界修出的肉身,科学家是没有办法解释的例子
  • 《地藏经》的威力不可思议
  • 宏圆法师:诵地藏经、念地藏名,善神护佑新生子安乐易养
  • 海涛法师开示:为什么要解冤呢?
  • 善恶順逆,统统是佛菩萨慈悲示现,度我一个人





二十八种利益
地藏经
佛告虚空藏菩萨。谛听谛听。吾当为汝。分别说之。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像。及闻此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
一者、天龙护念,二者、善果日增,
三者、集圣上因,四者、菩提不退,
五者、衣食丰足,六者、疾疫不临,
七者、离水火灾,八者、无盗贼厄,
九者、人见钦敬,十者、神鬼助持,
十一者、女转男身,
十二者、为王臣女,
十三者、端正相好,
十四者、多生天上,
十五者、或为帝王,
十六者、宿智命通,
十七者、有求皆应,
十八者、眷属欢乐,
十九者、诸横消灭,
二十者、业道永除,
二十一者、去处尽通,
二十二者、夜梦安乐,
二十三者、先亡离苦,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
二十五者、诸圣赞叹,
二十六者、聪明利根,
二十七者、饶慈愍心,
二十八者、毕竟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16:22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痛苦不是生命的全部

2019年08月30日 08:15:03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21人参与17评论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谢远琨

痛苦不是我们生命的全部。人就好像一台很多频道的电视机,拧到佛的频道,我们就是佛;拧到痛苦的频道,我们就是痛苦;拧到微笑的频道,我们就是微笑。不能让一个单一的频道占领了我们。心中有一切事物的种子,我们一定要把握局势,恢复自己的主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16:23 | 只看该作者
智慧法语:化解心中怨恨的四个绝妙方法

2019年08月29日 18:08:58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2人参与2评论



编者按:如何避免口出恶言而伤人呢?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智慧法语》,语言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表现,伤害他人往往只需要说出一个字,而修补这个字造成的裂隙却需要加倍的努力。出言谦逊就可以避免恶口,将伤人的利器扼杀在摇篮里。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清广

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法句经·言语品》

【注释】出言谦逊,辞语和顺,尊敬他人,抛弃过结,忍住恶气,仇恨怨恨则自然熄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4-28 14:34 , Processed in 0.06923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