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2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禅宗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9-8-15 11:42 | 只看该作者
梦参老和尚:学佛者应如何善用其心
2019年08月13日 14:26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读经不要光口里念,要达到意会,心里确实领会到了这句话,然后从这句话做起。(图片来源:真容寺)  读经不要光口里念,要达到意会,心里确实领会到了这句话,然后从这句话做起。(图片来源:真容寺)
  降伏其心


  有些人看来不贪,其实是他贪不到,所以就表现不贪。有台湾道友说念了十五年的《金刚经》了,好像一点儿都没有得到利益,不想念了,我就跟他说不想念就不念了。怎样能把心降伏住?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为什么读了十五年《金刚经》都不能降伏一下自己的心?经上告诉的事一件都不做。金刚是形容词,形容你的心。须菩提问降伏其心,因为他还没断无明。怎么降伏自己的心?心能住吗?究竟什么是心?把妄心当成真心绝对是错误。真心是有标准的,古老的中国传统讲明心见性,跟禅宗所说的明性相似,但不是证入证得的。菩萨要断无明是要明白世间相全是无常,在无常当中有没有个常呢?没有。找一个常的,就是自己的心。我们现在是迷了,但心没有失掉。众生的心跟佛性毫无差别,这里所说的是本体、心体,不是说妄心。心体永远是光明遍照的,永远迷不掉的。一个人发的菩提心,他就住在菩提心上。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十位菩萨,登到十地。《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业相、转相、现相。登到三十位的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是一步一步的经过三十位。他们有所谓“相似见佛性”,不是真证得,没有十地菩萨的证得。


  信  心


  我们在什么位上呢?我们信心没具足。大家可能对这话有意见,有信心没信心有一定的衡量标准,不是所想像的信佛了、拜佛了,一天都在求佛菩萨。不好的念头、恶念头还随时生起。真正有信心的人,慑心的时候,一切的恶念乃到于影响都没有了。初信到十信这位置上,有它的标准。如果做一件错误的事情,离开了执着,前念起恶,只是后念不起,发现前面念头不对,马上就止住,这是信位的菩萨。初住的菩萨没有恶念了,都是善念。这是《华严经》圆教所说的,大乘菩萨都是这样。这是我们觉察、认识得到。自己的地位到什么程度,信佛信到什么程度,可以体会得到。心常是欢喜心,不会上境界相来,那都是欢喜心。欢喜意义里头一念当中,已经有一分清净了。


  信佛的道友笼笼统统说信心到什么程度,以为没标准,其实不然。经常读经是要衡量自己。离开文字就要想它的道理。文字说火是热的,火会烧你的手,不是口里说要烧你的手,这是火的意义。佛说的经都有一定的意义,说断了什么烦恼就得到什么地位,有一定的标准,不是瞎吹。因此,在学佛的时候,一定要善用其心,不是笼笼统统的。


  善用其心是哪管读到一句佛经,都想想为什么佛说这句话,目的是什么,怎么样做才能符合佛的教导,不辜负佛的教导。《金刚经》的意思很简单,要你认得一切法是无我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生活、起床、洗脸,乃至于吃饭,跟一天应酬,这都叫一切法。在这些一切法中,从早上起来到晚上,思索一下,在一天做了几件的佛事?佛教导的事做了几件?我曾经问过几位弟子,一件也没做。那还能了生死、断烦恼吗?因此,读经不要光口里念,要达到意会,心里确实领会到了这句话,然后从这句话做起。


  真与假


  善用其心,这句话是文殊师利菩萨教授的,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六》在一切法、一切行为当中,能符合佛所教授的标准就要去做。与其说这杯水是热的,毋宁喝一喝,看看究竟是冷是热。


  说念佛能生极乐世界,有些道友说念了好多年佛,问他们有没有梦见生极乐世界的梦,有没有梦见阿弥陀佛?道友说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这样不行,要天天造梦梦到阿弥陀佛,那死后就靠得住。就是讲经的法师,在做梦时候有几回梦见自己在讲经?虽说梦是假的,假的也会产生真的。


  我叫梦参,是因为做梦而出家的。梦是假的,都有的变成真。我的一生尽做梦,梦很多,把梦当成真的,梦的教育也得着很多。我曾经梦见很多的不对,给修理修理可就对了。在美国纽约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连续做梦做了好几个月,今天的梦接着昨天晚上的梦,一个接一个,像章回小说,一幕一幕,全是假的,但是假的当中,怎样认识这是假的?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大家只认文字,真正把它看成梦幻泡影还是贪嗔痴和烦恼吗?


  唐朝时候有个宰相叫鱼朝恩,他问国师:“无明从何起?何者是无明?”国师跟他一瞪眼,说奴才也问佛法。这下鱼朝恩就发火了,说他是皇上的奴才,可不是和尚的奴才。国师跟他说:“无明从此起,此即是无明。”假使大家不当故事听,想想自己怎样认识不顺心的事情。所谓业障发现,业障本空的,空的还能发现么?当遇着不顺心的事,就是烦恼的时候,佛法就能用得上。


  像我感觉自己老了,气力不够,所以就不讲经,停课了。但感觉到不对,我想扭转,这就是思想上起了变化。后来我到了太原,有居士招呼我到台湾去讲《占察经》,我觉得蛮好的,还能讲。这是对自己业障的发现。万法由心起,一切法从心生,身体没老,心就先老了。虽然这个年龄是老了,但一切的事物并非不能转的。


  人们经常听得到“业障很重”,业障重到什么程度?有业障没有?事情不顺心,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满意,这就是业障。理解业性本空,唯心造,心造的业,就用心来改变它。因此,如果不能转的话,业性就不是空的了,能转就是空。开悟与迷,开悟就是一念之间,顿悟。如果对每一件都能这样理解,这叫小悟;无量的小悟积累成大悟,就大彻大悟了。每一件事情都要从事理上考虑研究它的体性,这样才能了解空。不是想说空就空得到了的,这一定要经过很多的磨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9-8-16 11:42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心灵没有归宿
2019
08/15
21:29
东台市观音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东台市观音禅寺


祈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人生的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寿命就像手指这么一弹就没了。


很多人在我们身边就是这么几十年,走了,很多人就慢慢地离开了。


我们应该懂得不执著于你眼前所得的利益,叫既得利益。


因为我们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我们才会被命运牵着走。


因为你特别关心你的孩子,你就被孩子牵着走;因为你特别关心钱,你就会被钱牵着走;因为你特别关心股票,你就会天天被股票套住;因为你天天注重在感情上的是非,你天天就会被感情的一张情网所罩住。




人怎么来解脱?就是不管在这个世界上拥有再多,不管在这个世界上得到再多,一切都不是永远的,都是暂时的拥有,失去也是暂时的失去。


懂得“无常”是佛法的真谛之一,我们知道这个事情是无常的,我们不会永远拥有的,那么我们已经在思维上去超脱了这个物质本质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精神的力量。


当一个人的精神得到力量,知道这个无所谓,因为这个不长久,那个无所谓,因为那个也不长久的时候,实际上你已经无我了。


这就是佛法界经常讲的,用无我的精神活在这个世界上,与众生在一起,你就是众生佛。




我们这个身体到这个世界到底来干什么的?


不是造业来的,也不是来享受的,是来好好借假修真的。


再硬的骨头也会没有,再好的身体、再好的皮肤也会没有。


一切都会从有到无,从无到有。


佛陀经常教导我们,人心的妄念就是苦的根源。


一个人只要去想不应该你得到的东西,这就叫妄念。


经常去想不应该得到的,你想去得到,这就叫妄念,这就是苦的根源。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心灵没有一个归宿,没有地方去。


我们人没有目标,就像一个司机没有目标地在开车,他永远不知道要开到哪里。


不管他的车技多高,不管他的汽油多满,他不知道路应该怎么走,他就会慢慢地迷失方向。


我们在人间生存,要懂得我们的方向就是要解决每一天的烦恼,要懂得接受现实给我们的教育,要懂得怎么样用智慧来克制内心的贪瞋痴。


一个人为什么要有智慧?智慧就是你消除烦恼的良药。


菩提就是智慧,般若是大智慧。


为什么佛经上讲“烦恼即菩提”,因为有烦恼了我们才有智慧去对治它,没有烦恼我也没有智慧。


所以看到烦恼不要怕,只要拥有智慧,我们就能够消除障碍,在人间过上欣欣向荣的每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09:48 | 只看该作者
应该如何理解缘起性空
2019年08月16日 14:24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反省自我,从文殊菩萨教导我们的善用其心中获得那份胜妙功德,契于智慧大觉。反省自我,从文殊菩萨教导我们的善用其心中获得那份胜妙功德,契于智慧大觉。
  文/如瑞法师


  《智度论》上有那么一段话,大概的意思是说,有比丘乐读于三藏十二部,也能闻思等等,这还不能称作真正的法行,称之为“乐读比丘”,就是好乐于读诵佛的经典。那么真正地建立起来法行,就是一定要能够去行。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怎么样来修呢?我们现在还是凡夫,知道每天遇到的这一切境相是缘起的。是缘起的,就是聚散无常的,聚散无常的,就是幻化的。看上去是有,实际追究它的本质,这个缘起一过,就不存在了。因此,如果我们知道世界上一切的现象都是缘生缘灭的,就要能够了达无明是怎么样生起来的。我们怎么样来对治无明?可以用种种的修法来对治。但如果当下息灭这一念的妄想,那看看这一念又是什么。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运用文殊菩萨告诉我们的智慧,能够了解缘生缘灭的道理。我们虽在世间做一切事情,但不会去执着。缘起,需要我们来做,是一种责任。那么了达性空,就是要让我们懂得,修来修去不能离开当下的这一念心。


  在《圆觉经》里面,第一个站起来请问佛陀的就是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请问佛:怎么样能够知道我们犹如梦中人,或者如病眼看空花?怎么样真正地来找到我们那个清清净净的本来圆满的觉性?


  就是因为我们流转于生死,把我们这个觉性埋没了。我们怎么样来开发它?怎么样来利用这个觉性好好地做自利利他的菩提事业?居士们怎么样能够了知自己和佛的觉性无二无别,只是我们现在的无明烦恼促使自己起惑造业,流转生死受种种的果报?


  佛告诉文殊菩萨说:“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愿我们真正地能够反省自我,从文殊菩萨教导我们的善用其心中获得那份胜妙功德,契于智慧大觉。


  祝福大家,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9-8-17 09:54 | 只看该作者
今朝入关房命终莲华生——东林百万佛号闭关感悟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15 05:00:00)转载▼
标签: 大安法师 东林寺 东林寺净土苑 佛学 净土        分类: 《净土》2018、2019年文章
今朝入关房命终莲华生——东林百万佛号闭关感悟




今朝入关房 命终莲华生


——东林百万佛号闭关感悟


《净土》2019年第1期    文/祥瑞


二〇一八年十一月上旬,末学有幸参加了东林寺百万佛号闭关,法喜充满,收获良多,同时感恩东林常住和义工菩萨们的慈悲护持,故总结了闭关期间的一些个人的感受略陈如下,以供养有缘。


   


一、佛号更熟悉,资粮更充足


闭关当天上午,听了关房监香师父的闭关开示,我对闭关的一些要点有了清晰的认识。法师开示:执持名号要制心一处,用十念法记数,不必理会妄念,不急不躁,提倡日中一食。我将这些智慧法语都记在了心里。


下午闭关仪式后,就平静地入关念佛。我喜欢静坐,就在佛像前的地上坐着念佛。不经意间一抬头,看到阿弥陀佛正在朝我微笑,就是那种父母亲看着自己的宝贝孩子一样的慈愍的笑,好像在说:“孩子,你终于回来了,你终于知道回家了。”我的泪水瞬间奔涌而出,生起了深深的感恩心和惭愧心。我这个流浪三界火宅、在六道头出头没、受尽轮回之苦的浪子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真的是悲喜交集。悲的是我找到回家的路太迟了,不知道枉受了多少劫的轮回之苦,不知道让阿弥陀佛伤了多少心,就像我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恨不得全替孩子承担一样伤心难过,佛为我操碎了心。喜的是大慈父阿弥陀佛知道我信受念佛法门,我要念佛回家了,他历劫跟随不舍,终于把我带上了回家的路,他可以放心了。


在监香师父智慧法语的指导及佛力的加持下,我入关开始就信愿具足,接下来的几天,念佛都非常顺利。每天起床都全身轻松,晚上也无梦,精神很好,采用经行、打坐及长跪交替进行的方式念佛,极少昏沉。我听从监香师的开示,用十念法金刚持念,结合平时打佛七时追顶念佛的旋律,所以佛号念得很欢喜,感觉佛号就像一群活泼泼的小孩子一样,脱口而出,拦都拦不住。念清听清,专注名号,妄想杂念来了也不理会。念到极致处,以往佛号是念一句听清一句,现在因为用十念法,可以十句同时念清听清,于是想起了《普贤行愿品》中“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的偈语,生起了念佛真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事情之觉受,法喜充满。


所以,我十天来的第一个收获,就是这句名号念得更熟悉了,以前每小时五千声佛号,闭关可以达到八千以上。大安法师曾开示说,同五欲六尘熟了,和名号就生了;同名号熟了,和五欲六尘就生了。阿弥陀佛名号是我们出轮回的法宝,百万佛号闭关给我西行路上又新添一份资粮。





二、断除往生疑惑,坚固往生信愿


闭关第一天过堂,吃到小烙饼,我是北方人,在寺院还可以吃到做工复杂的饼类,感到很开心,吃的时候想到五香千层饼更好吃。第二天过堂,一眼看到有五香千层饼,而且饼切开的形状也和我心里想的相同,当时感觉很吃惊,想吃饼就有饼了?佛菩萨好像知道我的念头似的!感慨完就欢欢喜喜地吃了起来,想着这厨房的义工菩萨真是好,总做我爱吃的,不知道会不会吃到饺子呢。心里打起了更多妄念:每天中午都有水果提供,心里想着补点水果,但这两天都是苹果,我不怎么想吃。就又动了念头:想吃桔子,可又怕桔子酸,有柚子吃就好了。又想了想,柚子太难剥了,不能麻烦厨房的义工菩萨们,有桔子吃也行。


第三天过堂,看到饺子的那一瞬间,我的眼泪就掉下来了。佛菩萨实在太慈悲了,水果真的是柚子,并且切成了小块儿小块儿的。轮到我时,义工菩萨还问我要不要多拿一块,当时我就生起了深深的感恩心和惭愧心。回到关房,边吃饺子边流泪,心想这也太心想事成了吧,想吃什么就有什么,这么费功夫的饺子都做。记得有一年我在东林寺过春节,当时为了大众第二天一早能吃上饺子,很多义工忙到深夜,手工包饺子,怕下锅煮烂,还要先蒸好再煮,非常辛苦,一般只有过节才做。但我一个念头,居然就吃到了饺子,内心深感惭愧,不能再打这些妄想让厨房的义工师兄们辛苦了。但心里还是有点儿怀疑,难道佛菩萨对我的念头就这么明了,一个小妄念都可以实现?于是我在心里说,阿弥陀佛啊,如果您什么都知道,那就给我个印证吧,让我吃到粽子好不好?然后又一想,这分明是难为佛嘛,这个季节要吃粽子不可能,不要说做法麻烦,到哪里去找粽叶呢?这都快立冬了,那就吃到有糯米的食物就算是印证吧。心里这么想着,也没太去在意,因为每日的佛号任务很紧迫。


接下来三天的早上我是不出去过堂的,一方面吃多了不舒服,另一方面,监香师父也建议大家日中一食,我也想试试。三天过后是第七天,当天早上,我去过堂,粽子已然安静地在那里等着我,我的眼泪又哗啦一下下来了,忏悔心、惭愧心、感恩心一起生起来,瞬间对三宝和阿弥陀佛的疑情全部消除。忏悔自己太愚蠢,几次满愿,还在心里存着点滴的怀疑;惭愧自己提出这么麻烦的要求,再次让厨房义工菩萨们辛苦劳作;感恩阿弥陀佛对我的念头悉知悉见,并满我的愿,印证于我。佛菩萨实在是时时都在我们身边护持,因缘聚合,感应道交,我们纤微的念头也会帮我们圆满,惭愧的是数次满愿,我还要给佛菩萨出题考验,实在是太愚痴了。转而深思,佛菩萨难道只是为了满足我的口舌之贪么?不是的,进关开示时,监香师父问了大家两个问题:一、大家今生都发愿往生了没?大众齐答:发愿了!二、有谁已经有今生往生的把握了?只有几个人举手,大部分人都保持沉默,我当时也想我有把握吗?当时我不敢说我决定可以往生,但如果现在监香师父再问我这个问题,我可以很坚决地回答:我有把握今生一定往生!因为阿弥陀佛连我们一个吃东西的小小念头都可以很快满足,何况是我们此生最重要的往生大愿呢!在我们临终这么大的事情来临时,阿弥陀佛一定会如愿前来,接引我们顺利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道,阿弥陀佛以他的大悲之心,通过这些心念的实现,让我与佛力感应道交,加持我断除细微的疑惑,坚固往生的信心。


   


三、名号显功德,智慧得提升


闭关第七天,在感恩心、惭愧心、忏悔心的催生下,以及名号功德的熏染下,印祖文钞中的一句法语突然从脑海里跳了出来:“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复叶福备居士书一》)并且对这句法语忽然有了全新的认识,真真实实地生起了“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的感受。以前认为别人都是坏人,唯有自己是个好人,现在觉得全世界都是好人,就我一个是坏人,其他人都是为了成就我这一个坏人成佛而出现的!一转念头,世界变了,人生观也完全变了。印祖讲得对,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那心里就只有好的没有坏的,当下就是极乐净土啊!以前这些法语读过很多遍,但都是滑口而过,现在在佛号智慧光明的熏习下,对法语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深刻到可以颠覆以前的所有认知,内心很是震撼。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佛,以十二种光的妙德,护念调柔十方众生,对念佛行人尤加摄受,十二光包括:无量光、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炎王光、清净光、欢喜光、智慧光、不断光、难思光、无称光和超日月光。大安法师也讲过,佛号念熟了,会显发我们的智慧,让我们对佛言祖语可以更好地理解,也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明白佛经的真实义理。再回想以前的种种作为,实在是太没有智慧了,“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无有智慧故,才贪瞋痴具足,不知道我们这个摩尼宝一样的人身有多难得,净土法门更是如何稀有难遇,此生不精进念佛求往生,更待何时?一念智慧返照,我出关后及时向我曾经伤害过的亲人们进行了忏悔,很多俗事也一下释怀,从内心深处感恩三宝的慈悲加持,令我初尝智慧法味,以后更会用这些智慧来指导生活,少生烦恼,得大利益。


《大般涅槃经》云:“假使一月,常以衣食供养恭敬一切众生,不如有人,一念念佛,所得功德十六分一。”《大智度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能日行千里,满一千岁,七宝奉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其福胜彼。进关前,法师开示说:“闭关了,要少睡觉,多精进念佛,一声佛号值万两黄金,比你上班时赚的可多了。”我知道法师是随缘比喻,出关后我想和法师说,末学这一次赚了,不仅赚了,还赚大了,一句佛号的功德何止万两黄金,佛号是我们了生死出轮回的无上法宝啊!此次闭关对我来说何其殊胜,按监香师父的话说,这是我人生当中最吉祥、最真实、最崇高、最有生命质量的十天,法喜感受,所有言辞无法尽述。





与诸位同修分享以上三点,愿见者增信,同生极乐,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9:29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开悟的三种错误观念
2019年08月18日 08:39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事实上,凡是自认为开悟的人其实都还没有开悟,因为他还有一个会开悟的‘我’。(摄影:海朝)事实上,凡是自认为开悟的人其实都还没有开悟,因为他还有一个会开悟的‘我’。(摄影:海朝)
  文/圣严法师


  一些禅修多年并有所体验的人,可能会认为自己已经证得清净的智慧,不再有对自我的执着,并进入了涅盘境。事实上,凡是自认为开悟的人其实都还没有开悟,因为他还有一个会开悟的‘我’。开悟并不是一样东西、一种感觉,或一个可以进入的境界,如果是这样,那开悟就太有限,太虚幻不实了。如果开悟还是一个目标,还有一个我可以从中获益,那智慧仍是遥不可及。


  中有‘我’,就不是涅盘


  如果你才刚开始禅修,可能会以为听懂了我刚才说的话,初学者要能够体会深入禅修后的喜悦,毕竟是不容易。如果你修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心突然涌出无比的欢喜,感觉自己好像进入涅盘了,你兴奋地大喊:‘真的,自我已经完全消失了!我进入涅盘了!’你真的进入涅盘了吗?既然还感觉到有一个‘我’进入涅盘,那终究还未证得最高的境界。但是这个体验是那么强而有力,因此就算是非常有经验的禅修者也很可能被误导。这就是一个对开悟有错误认知的例子。


  另一个例子是,当禅修者达到了自我中心消失、方法不见的时候,他感觉到完全的放松、自由,与宇宙合而为一,但对周遭境界漠不关心,因为他的自我意识已经消失了。那时心中并不是欣喜,而是完全的自在,所以并不会雀跃高喊自己已经进入涅盘。但在这情况下,不论经历到什么,他的自我还是存在的。


  一旦离开这种寂静的状态后,他可能会声称自己已经明白什么是涅盘,并且看见了佛的法身,获得了究竟的智慧。如果你的修行功夫不及他,而想要否定他,他可能会立刻反击,告诉你:‘你没有经历过我的体验,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样的禅修者一般对自己的成就非常执着,如果你不相信他,他会十分懊恼。


  更糟的是,如果这时刚好有人愿意为他印证;可能是觉得他的经验与经典完全符合,也可能是因为曾经有过相同的经验,所以有这个立场来印证;那么他会感到非常欢喜,并把那个为他印证的人当作真正的善知识。


  开悟的人生不是梦


  这位禅修者被称赞时是那么欢喜,被怀疑时却又那么气恼,那他所证得的究竟是怎么样的解脱呢?看来他所谓的涅盘是有问题的。对于这个论点他可能会响应说:‘我对称赞和批评的响应确实不同,不过我并不是为了维护自己。自从彻底解脱后,我已经没有什么事好在意了。不过为了维护佛法的尊严,我还是会谴责那些违背佛法的人,而称赞与法相应的人。’


  我们对此能说什么呢?想判定这种人的修行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他所经验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这个体验让他觉得获得了甚深的智慧,那他还是没有进入涅盘。唯有当涅盘和生死轮回都如梦幻般消失时,唯有当心是相当稳定平和,而快乐和悲伤等感觉都不复存在时,才是真的进入涅盘。


  把开悟说成一场梦似乎很奇怪,但如果说生死轮回与开悟都是虚幻的话,那禅修者只是努力地从一个梦境进入另一个梦境而已。其实,开悟本身并不是梦,是想开悟的念头和悟境这个概念才是梦。因为在生死里轮回的众生是生活在梦幻中,才认为有‘开悟’这个目标可以执取;如果真的开悟后,悟后的人生就不再是一场虚幻的梦境了。确实,到那时候,开悟不复存在;当进入真正的悟境时,由于一切皆空,所以也没有所谓的悟境。


  禅修像登玻璃山


  精进的禅修者就像一个试图登上玻璃山的人,山坡很陡也很滑,更糟的是,上面还涂满了油。登山者打着赤脚,每一次尽力往上爬,都还是滑了下来。但他还是不断地尝试,一次又一次地往上爬,直到精疲力尽地倒下不支,沉沉地睡去。当他醒来时,玻璃山已经不见了,才发现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只是一场梦;根本不需要爬,也无所谓前进。


  但在梦里,山确实存在,如果当初没有尝试去做这件不可能的任务,也不可能从梦中醒来。我们修学佛法是为了解脱生死轮回,而达到寂静涅盘,但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状况,如之前我们说明的两个因我执而自以为实证涅盘的例子,接下来的第三个例子,我们将检核一个同样是错误但完全相反的观念。有些禅修者,主张没有涅盘,也没有可以进入涅盘的我,因此对于称赞、谴责,对于世事,甚至自己的修行,都抱着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相当不正确,甚至比前两种更危险。前两类禅修者起码还能生禅定天,而第三种,则会想放弃修行。如果他坚持修行下去的话,还有可能生于无色界天;但如果他觉得反正一切都虚幻不实而放弃了修行,那么正是因为这个无明,他不但远离了人道和天道,很有可能会投生到畜牲道。


  这些有关开悟的错误观念都很常见,即使是精进的禅修者也很容易犯。因此你应该可以明白,在修行的路上,有一位能指引你不落入邪见的禅师是多么的重要。没有老师的指导,即使对佛法的修行有很大的信心,依然有可能会走上歧路。


  ——本文摘录自法鼓山《人生杂志328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9:36 | 只看该作者
龙树菩萨对藏传佛教的影响
密宗最重视法统的师承,传受密法必须金刚上师(秘密阿梨)灌顶,修持密法的仪轨必须请金刚上师加持,因为金刚上师是由师师相承而来的大日如来的代表,也必是修法有了成就的瑜伽行者。根据密宗教义,密宗是由大日如来(毘卢遮那佛)亲授,传金刚萨埵 (又名金刚手)为付授密法的第二祖。释尊灭后八百年,有龙树菩萨出世,开南天铁塔而亲向金刚萨埵面受密乘,为第三祖。……迄今在以密法为核心的藏传佛教中,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是藏传佛教中主导思想,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9:38 | 只看该作者
龙树菩萨:八宗共祖
2013年08月26日 17:42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
  公元3~4世纪,龙树菩萨的佛学思想至中国,立即在中国佛教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并且很快左右了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此后俱舍宗、成实宗、律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都把龙树菩萨视作祖师。龙树菩萨中观系典籍翻译及介绍于中土者,以鸠摩罗什法师为始,后有太虚大师的后人施护法师继之。


  三论宗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和龙树的弟子提婆的《百论》为依据建立自己的体系,而且中国三论的初祖罗什所传的就是龙树正统的中观思想,所以三论宗自然以龙树为开山祖师了。受三论宗的启发,智者大师创立天台宗,他上承慧思、慧文之学,而这两人也是与《中论》、《大智度论》有关的,《摩诃止观》中记载慧文时说:"文师用心,一依《释论》。" 而智者大师在《观心论》中也说自己是"归命龙树师。" 因而天台宗也以龙树为自己的祖宗了。


  因龙树作了《十住毗婆沙论》,对《华严经》的《十住品》有注释,所以华严宗人向印度方面寻师承,也就把龙树看成是自己的祖先了。而且龙树曾深入龙宫诵读《华严经》,从中悟入无生法忍,并使它流传于世,因此华严宗就把他看是自己的祖宗了。


  法相宗是源于印度的瑜珈行派,而瑜珈行派是推崇龙树的中观思想的。瑜珈行派与后期的中观学之间有着很深的分歧,但瑜珈行派的学者并不否认龙树的思想和成就,他们只是认为龙树的后继者在论说空时有执着于空的倾向,的恶取空的倾向,认为这种思想倾向对佛教的发展很不利,所以就从万法惟识的角度讲关于宇宙万有的种种认识。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源于龙树的般若思想的,他们认为其重要理论三性思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是从龙树的二谛理论发展而来的,是龙树思想二谛思想的必然结果。他们又认为瑜珈就是般若,是得到大菩提的最胜方便,两者是统一的。由于瑜珈行派与龙树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从瑜珈行派发展而的法相宗也就自然尊龙树为祖宗了。


  龙树作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有《易行品》一章,说净土法门,道理简单,较易实行,是一条快捷方式。因此净土宗人就龙树看成自己的祖宗,认为自己是义学以外的快捷方式法门,并把龙树的话看成是调和净土思想和义学的依据。


  据说龙树曾开铁塔,向金刚萨埵菩萨(显教里称为普贤菩萨)请出密法,从而密法才开始在人间流传的。因而龙树理所当然的又成了密教的祖宗了。而且开元三大士之一的金刚智,说自己的老师是龙智,并说龙智是龙树的弟子这样龙树与密教的关系就越来越近了。而在以密法为核心的藏传佛教中,龙树的中观思想更是藏传佛教中主导思想,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在南朝,律宗大师僧把龙树列为律宗的第三十四代宗师。僧 在他的《萨婆多部记》中说:"大圣迁辉,岁纪绵邈,法僧不堕,其唯律乎!初集律藏,一轨共学,中代异执,五部各分。既分五部,则随师传习,唯萨婆多部遍行齐土。" 这就是说律藏本来是大迦叶和阿难结集出来的,接下来分为五支,而只有萨婆多部,即说一切有部的律法传入中土。而龙树据说是在说一切有部出家的,,与大众部的僧人多有接触,,这样僧也就把龙树说为是律宗的祖宗之一了,把他列为第三十四代,把提婆列为第三十五代。


  小乘俱舍宗和成实宗也都把龙树视为自己的祖宗,这也是有原因的。俱舍宗是以世亲的《俱舍论》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它讲的五位七十法与法相宗讲的五位百法是很相近的,因此在大乘佛教兴起后,它就附属于法相宗了,而法相宗与龙树菩萨的思想是有一定关系的,是把龙树视为祖宗的,所以俱舍宗自然也会把龙树视为自己宗派的祖宗了。成实宗是以《成实论》为理论依据建立起来的,它是鸠摩罗什翻译到中国来的,成实宗思想与大乘佛教的思想有着相近的地方,当时人们都认为它是大乘经典,后来吉藏等人把它判为小乘。成实宗与三论宗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辩论,成实学者不敌三论学者,最后成实宗也就附属于三论宗而传播;而三论宗思想是直接从龙树传下来的,与龙树有着大的渊源,由此成实宗也就自然会以龙树为自己的祖宗了。


  龙树菩萨的一生是非常充实和圆满的,他以火一般的激情,从事着极其清明的理性批判,他继承了佛陀的缘起思想,以他极其犀利的智能之剑,除去了人们一切的名言戏论,为人们从情思见解中解脱出来开辟了一条道路,这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人们只要阅读龙树的著作,接触到他的那如同烈火、如同金刚般的智能,都能深受感染,都能对这个名言世界有一定的超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09:47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苦难耗尽,福报就来了禅宗智慧
2019
08/18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8




“国学智慧,美好生活”,这里是【国学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学生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逆境修忍辱,顺境行布施。在顺逆境中观照自性,觉知因缘果报,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考验,终将涅槃,成为你命里的福报。


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迎面若不识,须再从头炼。人的一生,在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考验,如果你能受到风雨的侵袭,仍能破茧而出屹立不摇,甚至经历逆境的焠炼仍能破茧而出茁壮成长,那你就是迈向成功之路了。


云海禅师是一位得道高僧,座下有众多弟子随其在寺中参习佛法。


这天,寺里来了一个年轻的和尚。这和尚指名要拜云海禅师为师,还言明自己他日必定要成佛立祖,所以要找个有道行的高僧为师。


云海禅师很喜欢这个和尚的自信,便想试试他。于是严肃地对他说:“我座下弟子众多,不缺你这一个没礼貌的!你走吧。”【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那和尚却非但没走,反倒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云海禅师见他禅心坚定,便收留了他。


那年轻僧人虽然口气甚大,但确实是个有心钻研佛法的,他进寺之后非常用心。每天就是打坐参禅,从不懈怠。


然而,云海禅师没有丝毫夸奖他的意思,反而给了他众多刁难。禅师给别的学僧解答问题时,总是十分耐心,可他去请教时,却常常被责备。不过他毫无不满,只是一味努力研习。


过了几日,云海禅师将那和尚安排进厨房,负责一寺众人的饮食。那和尚并未多言,只是认真的去干活,而且干得非常好。




时间一过几年,这天云海禅师叫人喊来那和尚,并对他说:“我并非不喜欢你,而是颇为看好你。之前对你的种种态度,不过是在考验你的耐心,磨练你的心性。”禅师接着说道:“几年下来,你毫无怨言,潜心学习,是个可以做事的人。但是你若一直呆在这里,进境定会越来越慢。你走吧,现今有两位得道高僧,你去那两处云游一番,十年后,再回来。”说完,给了那和尚两封信,让他交给两位得道高僧,并且和他约定,回来后继承自己的衣钵、接替自己的位置。


那和尚沉默地接过了信,便离了山门。十年后,那和尚回来了,果然与之前不同,已经有了大长进。彼时,云海禅师年事已高,见弟子归来,便如前所言,将位置传给了那和尚。那和尚就是后来有名的无界禅师。


禅师点化弟子时,有佛法开释、有行为启示、有的甚至是用木棍打。可是,这打并不是惩罚,而是考验。禅师扔过来的东西,表面看是木棍,实际是他的衣钵。他要看的是弟子能否接住自己的考验,是否能够接承自己的衣钵。


故事中的和尚,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老师。禅师骂他是考验他的耐心,派他去厨房做事,是培养他的能力。只有有耐心,能做事的人,才能够成大道、担大任。


逆境,正是对人的考验。安泰的境遇,任何平凡的人都能适应,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驾齐驱。但当命运的铁掌击中要害时,却只有勇于面对考验,心智坚定的人方能泰然处之。一旦经受住考验,你会发现曾经经历的种种都将换一个方式找来,那便是你生命中的福报。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面对逆境不为所动,不执着,不动心,那便是修行。


广钦法师曾在一个岩洞内修持十三年,后来回到承天寺时,他仍然不住寮房,每晚只在大雄宝殿上通宵打坐。【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有一天,寺里的监院师和香灯师突然宣布,大殿上功德箱里的公款丢失了!全寺众僧听闻这个消息,都怀疑是广钦法师所为:他回寺之前,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可回寺没几天,还天天在大殿内通宵打坐,如果是别人来盗窃,首先惊动的应该就是他,可现在他竟然没有反应,那么偷功德款的人是谁?还用得着清查吗?


这样一来,全寺僧众,甚至是居士们,大家虽然都不明说,但是,无不对他另眼相看,十分鄙视。可是广钦法师却始终心平气和。在这种人人都对他怒目而视的情景下,没有站出来申辩一句,也没有流露半点受委屈的情绪。




就这样过了七天,监院师和香灯师才出来揭开这段公案的谜底:原来功德款并没有丢失,这是监院师和香灯师想借此考验他,看看他在山洞住了十三年砺练出了什么样的境界。


没料到他竟能在横遭冤枉,大众侧目之下,不改常态。这样一来,大众无不由衷地对他表示崇敬;而他却依然故我,毫无一丝得意之色,似乎这称,讥,毁,誉都和他不相干。


修行就是要面对自己贪、嗔、痴等种种习气,逆流而上。在过程中总有许多考验等待我们一一去突破。这些考验犹如一种锻炼,一方面消耗大量体能,一方面却又强身健骨。对待考验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主动迎接,一种是被动承受。


主动迎接考验的人,在忍受考验的痛苦时,内心多是坦然的,考验使他好像刀剑越发锋芒,一路披荆斩棘,终有所成。被动承受考验的人,在为考验所煎熬时,内心多充满惶惑,考验使他仿佛卵石越发圆滑,只能磨去自己来随波逐流。


善人多磨难,因果有玄机。修行之人,遇到考验能体悟到娑婆人生的苦,而志求出离。当你遇到障碍、遇到人身种种劫难时,只有越过才能得到清净安乐。


所以不要害怕你面对的种种考验,要知道,生命中的考验都是等待着你的福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9-8-18 12:24 | 只看该作者
懂布施的人都知道,存钱不如存福报
2019
08/16
12:41
上海玉佛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7
总说迷悟只在一念之间


但这一念的背后


往往是水滴石穿的修行


如何从烦恼的此岸


度到觉悟的彼岸


诸佛菩萨总结出了六种好方法


也被称为“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般若


布施,似乎并不难


为何会被放在第一个?


经济能力不够,那要怎么布施?


有智慧的布施,到底是怎样的?


布 施


布施


布施就是以福利施与他人,使他人得到利益。无论我们是用智慧、知识,还是财力、体力,或者是用语言鼓励人、帮助人,只要能让他人从困难中得到利益与帮助,都可称为布施。


佛教中的布施又分为三种


财布施 法布施 无畏布施


财布施


大家通常知道得比较多的是财施,财施还分为内财施和外财施。以自己的身外之物施予众生,就是外财施,最常见的如赈灾捐赠、修路造桥、救助孤儿、助建寺院等等,这些都是外财施。


内财施,就是身体力行地帮助别人,乃至以身体、生命进行奉献,就是内财施。佛陀在久远劫尚未成佛时,曾修行菩萨道,曾留下过舍身饲虎、割肉喂鹰的典故;而在现代,那些遗体捐献的志愿者们,其实也是在行菩萨道。




法布施


法施就是将佛法的道理告诉他人,使其能够了解生死的由来、轮回的本质、解脱烦恼的方法,是真正利益对方的慈悲之心。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千百年来祖师大德舍身求法、弘法度人,都是法布施。我们身边,也有人在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法布施。例如助印经书、帮助经书流通、与亲朋好友结缘、以善巧的方式引导他人了解佛法等等,都是法布施。相比解决物质上的困难,法布施更是希望帮助众生解决导致轮回之苦的根本问题。


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就是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帮助他们不再感到畏惧,使其心无怖畏而得自在。我们常能看到,在一些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一些佛教志愿团体会对当事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创伤进行干预疗愈,还有临终关怀,救助受伤的动物,这些也都属于无畏布施。无畏布施消除众生的恐惧心理,以仁爱慈悲让众生获得了安全感,也培养了我们自己的慈悲心。




经常有人问,修布施一定需要钱吗?看了上面这三种布施就会知道,并不一定。当经济能力不够的时候,用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鼓励,都可以是欢喜布施;一个举手之劳,甚至只是耐心的倾听,为别人行个方便,都可以是方便布施。


所以,布施不仅在菩萨修行的“六度”中排在第一个,也是菩萨化导众生的“四摄”中的第一项,只要是稍有怜悯心、同理心、同情心的人,总能修得起来。


看得见的功德


常修布施有怎样的功德?佛经中有很多记载。但其实,布施的功德不止在未来,其实当下就能看到。


第一,每个人内心都有执着和贪欲,对钱财的执着,对闲适环境的贪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越执着什么,其实就越被这样东西束缚得越紧,心胸也越来越狭窄。而乐善好施之人,会懂得有舍即有得。舍去一分贪执,就减少一分烦恼,得到一分轻松自在。所以,布施是克服悭贪之心最好的方法。




第二,通过财布施帮助他人度过难关、无畏施予人信心、法布施弘扬佛法,可以使我们的心变得柔软、喜悦。布施,并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通过柔软我们的言行态度,最终柔软的是我们的心,也才能收获到那种无价的喜悦。慈悲心就是在一次次的布施中,得到了滋长。


第三,钱财物质,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若善用于布施,却可以使今生的福报带到未来。善因结善果,越是懂得布施的人,在生命的轮回中就存下越多的福报,就可以将这种“财富”带到下一世、尽未来际。“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所以即使身为出家人,也都需要修布施。




布施的智慧


在布施时除了慈善也需智慧,慈悲心强的人,容易看到别人好的一面,善于发现别人需要帮助的地方,从而激发布施之心。智慧的布施,不仅能看到别人的苦难,还能使这种布施变得更自然和有效。




第一,量力而行。和锻炼身体一样,过犹不及,超出自身负荷能力以外,会产生运动伤害。修布施,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体力。尤其是不能因自己想要布施的心,为身边的人带去困扰,反而会导致他们对佛法产生负面看法,甚至断了善根。


第二,要选择符合对方实际需要的布施。佛经中曾有一个典故,佛陀和弟子救下一个饥饿到奄奄一息的乞丐,弟子请佛陀为乞丐开示说法,而佛陀却说对方现在最需要的是食物。待乞丐体力恢复之后,佛陀才对他宣讲佛法。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快接受法布施的,所以当遇到病人,我们先布施医药;困顿时,提供经济援助;精神上烦闷时,再给予善法的引导......而不是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第三,修行重视发心,不管是布施还是诵经,都只是辅助修心的方法,布施时也需要时时观照内心。如法的布施应包含这三种心态:施前明了,施时欢喜,施后无悔。达摩祖师与梁武帝关于“有无功德”的那段公案启示我们,不刻意追求回报的布施,才有真正的功德。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19-8-19 09:55 | 只看该作者
观想时,觉得自己很用力,怎么观想才正确?
2019
08/19
06:00
济群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问:说到佛菩萨加持,能真切感受到这种加持。但自己在观想时,比如“带领无量众生”,总像在做什么事,有点造作的感觉,也很用力。佛菩萨的加持会用力吗?


济群法师答:修行修到一定时候,你也能体会到佛菩萨那种没有造作的心。但从有造作到没造作,是有过程的。


真正通达空性,必须进入不造作的层面。但作为凡夫,想通过修行改变自己,必须集资净障,做很多事来转化内心的生态环境,这个过程需要造作。


但也不能太著相,否则就会变成掉举,甚至会焦虑。所以这种造作要尽量无所得,不要进入我执,觉得我怎样怎样;也不要进入法执,不能带有太强的功利,或是过分执著结果。


所以造作过程中也要有智慧,要以智慧观照每个造作的时刻,不陷入其中,逐步过渡到不造作。那么做再多的事,也和没做一样,就不会累。因为你内心没有负担,没有挂碍。


《金刚经》中,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广泛利益众生,但在做的过程中,佛陀始终有两种提醒:一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要进入四相,就是凡夫而不是菩萨。一是做任何事情时,都以“所谓……即非……是名……”来看待,看到这个对象在胜义谛上是空的,了不可得。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对佛法修行乃至佛陀果位,都要超越有所得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09:41 | 只看该作者
杀生的人比被杀的众生更需要救护
转载 2019-08-17 07:40:32
标签:放生杀生痛苦菩提心
杀生的事实,抛开其它不论,对被杀者和杀者都是痛苦——生命被剥夺的痛苦和杀业感召的痛苦。当我们说避免造恶业感苦果,并不只是在说自己将来不想受苦的问题,众生相依共存,我不杀生也意味着其它众生免受被杀之苦。——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才旺堪布


我十八岁来到色达县喇荣五明佛学院出家。有一天和朋友土登慈诚去色达县城菜市场,看到笼子里关着一些待宰的鸡。


我们打算把菜市场的鸡全部买下来,粗略一算需要三千多元。当时人们的经济条件虽然很差,还是有当场买菜的藏民一元、五元的随喜一点放生善款,也有人帮忙跟卖鸡的老板谈价钱。我对提供帮助的人表示感谢,他们说:“这是善法,不需要感谢,是我们理所当然应该做的。”


之后我们找了一辆大车,把这些鸡全部带回学院,学院的出家人对放生都很热心,很激动。我们把解救回来的生命给出家人挨个分发下去,他们很积极地“抢”回家养着。


我从小就有救护小动物的经历,这要感恩阿妈。家里养了一些牦牛和羊,在小生命出生几天后,阿妈就把它们的耳朵尖剪下来一小块,用针线穿在一起。虔诚的藏民普遍有这种做法,意思是将这些剪了耳朵尖的生命供养三宝,发愿坚决不杀害它们,也不会把它们卖给屠宰场。


阿妈看到周围的人杀生就会特别伤心,总是告诫我们哪怕是一点点大的小虫也不要伤害,并用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教育我们不要杀生,有时“吓唬”我说:“如果杀了小虫,晚上它就会在睡觉的时候从鼻子进到肚子里,人就会死掉。”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阿妈让我从小培养了护生的意识。藏地的夜晚极冷,经常有三四只小羊和我一起睡在被子里,如果它们悄悄溜走,我就再把它们抱回来,不让它们冻着。有时春天比较干旱,我就用帽子把河里的蝌蚪盛出来放在水源充足的地方。下雨多的时候,公路就会有积水,我们就把水洼里的水生小虫捞到河里。


我十二三岁那年,来错阿乡修路的人特别多,他们在河对面的路边搭了一些帐篷,一边修路一边捕鱼,头一天晚上撒好网,第二天早晨来收网。有个叫扎西次仁的小伙伴,我和他跑到河边找渔网,把渔网捞上来发现里面已经网住很多鱼。我胆子小,害怕得不知该怎么办。扎西次仁当时正好随身带了一把小刀,于是直接把渔网割破,把鱼全都放走了。


修路的人捕杀雪猪子特别严重。他们在雪猪子洞旁边钉一个木桩,系上一条钢丝做的带扣的机关,等雪猪子一出洞,头就会被索套套紧,越挣扎越紧,最后会被活活勒死。我第一次看到还有这种残忍的机关,遇到后就直接拆了放在一边。


有一年看了一个光碟,有一个杀牦牛的场面,用一种特制的剪刀活生生地剪牦牛颈部,我感到自己的脖子非常痛。杀鱼也同样,鱼已经被剪断了,身体的两段还各自在扭动,极其可怜。屠宰场的各种手段无一不残忍到令人窒息。


其实,仔细想一想,杀生的人比被杀的众生更需要救护。杀生的人非常盲目也非常可怜,虽然得了人身,但白白空耗并把自己带到更黑暗的后世。总之,杀生让自他都非常痛苦。为了这两方面的众生,自己想在放生方面努力一点。这些年随缘在色达、甘孜、炉霍等各个地方也稍微随喜了一些放生活动。


前几天跟随希阿荣博堪布到玉隆地区弘法,当地村民纷纷举手发愿断除杀生。现场供养了六十五头牦牛,并发愿将不在场的一百多头牦牛“剪耳朵尖”,以此表示永不杀生的决心,也希望这种放生供养能令堪布心生欢喜。


希望所有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对众生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已生勿退失,辗转益增长。”


文章选自菩提洲网站——佛子心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9-8-20 15:54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护生的真正意义
2019
08/19
16:09
人间福报社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文/星云大师


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 5


护生的真义


问:有人说,养猪本来就是要提供给人吃的,所以杀猪其实是帮助它早日投胎转世。请问大师,这种说法合理吗?


答:这种说法不合乎佛法,我们不能认定猪生来就是要给人吃,因此就能任意杀生;就如老虎也会吃人,难道我们会同意人本来就是要给老虎吃的说法吗?


过去人好吃牛肉,现在有了狂牛症;过去人好吃猪肉,现在有了口蹄疫;过去人好吃鸡鸭,现在有了禽流感。这何尝不可以说,动物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自己的生存呢?




图说:这种说法不合乎佛法,我们不能认定猪生来就是要给人吃,因此就能任意杀生;就如老虎也会吃人,难道我们会同意人本来就是要给老虎吃的说法吗?图/普存


长期以来,人类肆无忌惮地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现在大自然不是也在对人类逐一反扑吗?例如沙尘暴、臭氧层破洞、温室效应,乃至地震、洪水、土石流等,难道人类对这一切威胁到我们生存的警讯,还不能有所自觉吗?难道人类为了生存,还能理所当然地对宇宙的动植物加以残害吗?


所以,伤害生命的行为,都不能视为是合理而应该的事。佛教提倡不杀生,不杀生是一种慈悲;不杀生而护生,进而倡导生权平等,这是最合乎现代举世所关心的生态保育,也是最积极的重视环保。


佛教对生命的尊重关怀,从一些偈语可以得到印证。诸如:「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姓,只为别形躯;苦痛由他受,甘肥任我需;莫叫阎老断,自揣应如何?」「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等。




图/取自网路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儒家有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古人的「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都是对生命的珍惜爱护。


根据佛教《六度集经》记载,佛陀在过去世为鹿王时,曾代替母鹿舍身,感动国王制定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佛灭度后不久,阿育王更广植树林,庇荫众生,设立动物医院,规定宫廷御厨不得杀生等,凡此都是佛教对于护生的最好示范。今人若能设立动物之家,让动物养老、医疗等,都是积极的护生行动。


素食长养慈悲


现代素食风气兴盛,素食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之心;平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偶一不小心割伤或烫伤手指,即感痛楚,然而有些人却为了一己口腹之欲,杀鸡拔毛,宰猪杀牛,活鱼生吃等。在此之时,可曾体会它们垂死之痛?所谓:「一指纳沸汤,浑身惊欲裂;一针刺己肉,遍体如刀割;鱼死向人哀,鸡死临刀泣;哀泣各分明,听者自不识。」


豢养宠物也是现代人的时尚;然而所谓:「人在牢狱,终日愁欷;鸟在樊笼,终日悲啼;聆此哀音,凄入心脾;何如放舍,任彼高飞。」把鸟雀关在牢笼里,形同囚犯;如此虐待动物,亦不合护生之道。因此,不虐待动物也是护生,例如:不倒提鸡鸭、不鞭笞牛马、不弹射鸟雀、不垂钓鱼虾等。只是现代的社会,钓鱼、钓虾场到处林立,有的人虽然「醉翁之意不在酒」,纯粹以垂钓为乐,但是尽管钓上来之后又再放生,当下却已对鱼虾造成伤害;如此诱杀弱小,把痛苦加诸在其他生命之上,何乐之有?




图/取自网路


其实,不杀生之外,还应积极地护生。护生最大的意义就是放人一条生路;给人方便、给人救济、给人离苦,给人善因好缘,助成别人的好事等,就是放生。放生、护生,才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才有自我生命的尊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1:37 | 只看该作者
宗舜法师:十一个字读懂心经
2019年08月20日 14:18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5人参与) 收藏本文     
无尽传灯精舍供养的自在观音无尽传灯精舍供养的自在观音(图片来源:宗舜法师)无尽传灯精舍供养的自在观音无尽传灯精舍供养的自在观音(图片来源:宗舜法师)
  文/宗舜法师


  问:我想诵《心经》,但不知道《心经》究竟讲了些什么?请法师开示。


  01、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成道吉日,我想诵《心经》,但不知道《心经》究竟讲了些什么?


  宗舜法师:


  来,我教你用11个字读懂《心经》。


  与观音菩萨最为密切的经典,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很多人在最初接触佛法时就能够读诵乃至背诵。还有很多人尽管对于佛教经典没有多少认识,但是听到《心经》里面讲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感到非常亲切。


季风老师手书心经季风老师手书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篇幅简短,仅有260个字,其中包含的内容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可是它也很难讲。如果结合“中观”、“空有不二”的思想阐发《心经》的义理,那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专家学者们写了不少相关的哲学专著。般若代表着佛教最高深的智慧,所以,想要讲清楚“空”与“色”的关系,也就是“空有不二”的中道,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佛教的中道是富于哲学思辨的深刻道理,不能简单地从理论上理解为“有”、“没有”或“既有也没有”,这就是戏论了。


  《心经》已经是整个《大般若经》的精髓,是精华中的精华!如果要你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其核心思想,应该怎么说呢?这个问题可以难倒很多人。但民国年间著名的弘一法师用一副对联就概括出来了:“能除一切苦,照见五蕴空。”这就是从作用(除苦)与本体(照空)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说,极为契合《心经》要旨。其实,再简单说,《心经》核心就在“大智”(照见五蕴皆空)与“大悲”(能除一切苦)的统一。


宗舜法师使用心经描摹版抄写心经宗舜法师使用心经描摹版抄写心经
  所以说,《心经》尽管有260字,其实开篇的11个字,就已经将全部经义和盘托出了。那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11个字前六个是“大智”,后五个是“大悲”。


  这样总结,我们是不是很快就可以了解《心经》说的是什么了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1:44 | 只看该作者
让你健康富裕的方法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08-21 06:34:09)转载▼
分类: 随机说法
让你健康富裕的方法


佛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这是显宗密宗、大乘小乘共同的要求。凡是学佛修行者,都要断一切恶,行一切善。





为了世间的利益,为了健康平安这些暂时的福报而断十种恶、行十种善,这叫世间道,也叫人天道。今天在座的有这么多人,大家真的应该观察一下自己的内心,自己学佛究竟是为了什么?





若是为了世间的福报,就是求健康平安、升官发财这些,有这样的发心也可以,但是你只求是不行的。佛在佛法里也讲了人天道,就是世间的福报、人天的福报。你可以修这些福报,但是也需要断十种恶,行十种善。若是你不断恶行善,虽然你做了一些善事,积累了一些善根,但是来世连人天的果位都得不到,你做的这些善业会在三恶道里成熟。





那些恶道的众生比如空游饿鬼等,有些也是特别有权力、特别富裕的,还有如龙宫里的龙王、龙族等也特别有权力、特别富裕。他们都是前世做了一些善事、积累了一些善根,但没有断十种恶的修行人来世堕落恶趣转生的。前世做布施帮助别人了,这个果报不会浪费,但也许在恶道里成熟了。你看他们虽然特别有权力,特别富裕,但是都属于恶道的众生。





今天到这里来的,都是对佛法有信仰的,都是有善根的。我们平时也肯定会做一些善事好事,但就像刚才所说的,若是不断十种恶业,不修十种善业的话,将来连人天的果位都得不到。我们现在求平安健康,只是临时烧个香,拜一下佛,这样能不能健康?能不能平安?能不能实现这样的愿望?很难! 不是佛不灵,不是佛没有加持,是你自己没有断恶行善啊!





你修人天福报可以,但是佛只能教你修人天福报的方法,只有按这个方法去做,你才能得到人天的福报。佛不能给你人天福报,但可以教你这个方法,你按这个方法去做,就能得到人天的福报,这叫人天道。





大家看看自己,观察观察自己的内心,自己是不是求人天福报的?若是求人天福报的,我今天也不勉强你,也支持你,但是你也得要断十种恶行十种善,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布施等善事,将来才能得到人天的福报,才会很富裕、很健康。








——摘自《入菩萨行论》讲记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6:17 | 只看该作者
佛说: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2019
08/21
06:00
国学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0




“国学智慧,美好生活”,这里是【国学生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国学生活,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开始今天的美好之旅。


每个人都需要生命的智慧和光明,每个人都需要一盏内心的灯,去支撑自己一路的风雨。


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我们的心,就像是千年没有见过光明的黑屋子。如果能点亮内心的灯,那么千年的黑暗就被照亮。


我们的智慧,也就像灯光,照亮我们内心的愚痴、无明。无明就是烦恼,遮蔽我们的真心。【微信公号:国学生活】


德山禅师是一位非常出名的大师,经常讲经说法,座下弟子众多。


有一次,德山禅师带着自己的著作《金刚经青龙疏钞》去拜访龙潭禅师,想要找一位禅门学者辩论。




见面后,问龙潭禅师:“请问这是什么地方?”龙潭禅师回答:“这是龙潭!”


德山禅师又问:“即为龙潭,为何不见龙也不见谭?”


龙潭禅师回答:“你已经到龙潭了!”


夜里德山禅师向龙潭禅师请教禅道,虽然不曾说一言一语,但是也久久不肯离去。夜深了,龙潭禅师问:”为何你还不离去?“德山禅师回答:”外面实在太黑暗了,学生找不到方向。“龙潭禅师为他点了一根蜡烛,正在德山禅师伸手要接的时候,龙潭禅师突然吹灭了蜡烛。


德山禅师恍然大悟,下跪行礼:“从今以后,不会再对天下禅师有所怀疑了!”第二天便焚烧了自己的著作。




修禅悟道就像是一条黑暗的没有边际的路,参禅的人需要找到一条路,德山禅师就是通过多年参禅找到了一条路。


他写的那本书,就像是蜡烛一样,虽然能照亮路途,但是容易被吹灭。而真正支撑我们走出黑暗的,则是内心的光。内心有光,则无惧身边的黑暗。


《华严经》说:慧灯可以破诸暗。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内心的烦恼和黑暗都是因为没有点亮心灯。


在尘世喧嚣的社会里,我们想要获得人生的自在和快乐,就要点燃心中的不灭之灯,不仅光耀万古,而且永远不会熄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9-8-21 16:2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要持诵《地藏经》?听听高僧大德如何说
2019
08/19
16:00
上海玉佛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3
佛教经典浩如烟海,智慧无量,而学经,如明心照镜,能够令人开慧增智,破迷开悟,佛陀的智慧,佛法的深奥,皆藏其中。其中《地藏经》便常常为高僧大德所推崇赞叹,更有言《地藏经》是学佛者必修之经典,那么为什么《地藏经》会得到这样的推崇与礼赞呢?来听听历代高僧大德都如何说。




玉佛禅寺地藏殿供奉的地藏菩萨


蕅益大师


蕅益大师在父亲去世后,开始读《地藏菩萨本愿经》,由此发出世心,每日持诵佛名,正因如此,蕅益大师一生都对地藏经法极为推重,后又专程去往九华山专修,礼地藏菩萨塔,铸地藏菩萨像,结百日坛,持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五百万遍。


蕅益大师三十三岁那年时,温陵徐雨海居士向蕅益大师说起《占察善恶业报经》,大师感叹于经文殊胜,于是立刻派人专程前往云栖请得经本,读完后,悲欣交集,特撰《读持回向偈》以记之。从此尤属意于《占察经》与占察忏法,且云:“此经诚末世救病神丹,不可不急流通。”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也极为推崇地藏经,认为地藏经的经文,是黑暗中的明灯,是荒年中的稻粮,念诵地藏经的好处,说也说不尽,普天下孝顺的儿女,为了感恩父母操劳养育的深恩,应当以至诚心,念佛圣号,念法抄经,以此功德资助利益自己的父母。


印光大师在文钞《地藏经》石印流通序中说,《地藏经》的经文,法和理都介绍得仔细清楚,经文词句都条理通透,圆满的彰显出心是佛心,心即是佛,心是众生心,心就是众生;以及心既可以造业,心也能转业,心不能转业,业就会束缚住心等道理,直言“诚可谓险道之导师, 昏衢之慧炬。贫乏之宝藏, 凶岁之稻粮。俾一切迷昧众生, 速得觉悟。一切孝顺儿女, 有所师承。经之利益, 莫能宣说。西天东土, 读此经而兴起者, 何可胜数。”


弘一大师


弘一大师曾普劝天下修净土宗的修士,在面对娑婆世界的种种苦难时,要多读地藏经,以忏除业障,开显智慧,明心见性,在言及持诵地藏经之旨趣时,说道:


净土之于地藏,自昔以来,因缘最深。而我八祖莲池大师,撰《地藏本愿经》序,劝赞流通。逮我九祖蕅益大师,一生奉事地藏菩萨,赞叹弘扬益力,居九华山甚久,自称为 地藏之孤臣 ,并尽形勤礼地藏忏仪,常持地藏真言,以忏除业障,求生极乐。又当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于《地藏本愿经》尤尽力弘传流布,刊印数万册,令净业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今者窃遵净宗诸祖之成规,普劝同仁兼修并习,胜缘集合,盖非偶然。


倘生活困难,灾患频起,即于修行作大障碍也。今若能归信地藏菩萨者,则无此虑。依地藏经中所载,能令吾人衣食丰足,疾疫不临,家宅永安,所求遂意,寿命增加,虚耗辟除,出入神护,离诸灾难等。古德云,身安而后道隆。即是之谓。此为普劝修净业者,应归信地藏之要旨也。




玉佛禅寺钟楼供奉的地藏菩萨


梦参长老


一生致力于弘法利生的梦参长老,显密兼修,教律并弘,尤擅宣讲华严经、地藏三经。在言及《地藏经》的学习时,梦参长老就常常赞叹,依照《地藏经》修行,功德利益无量。


学习《地藏经》,不是一般的因缘,是你过去生得过地藏菩萨的教化。我们学《地藏经》最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事,切身利益。我们依着《地藏经》修行,怎么修行呢?就学地藏菩萨大行。我们学地藏菩萨开始,就把地藏菩萨的大愿跟他的大行,常时的在心里头时时观想,口里头或者念地藏圣号,或者念《地藏经》。《地藏经》讲的是你称扬地藏菩萨名号,地狱灾难就免了,常时念地藏菩萨,你就不会下地狱了,这个修行谁都能做得到。能做得到,为什么不做呢?这就叫业。《地藏经》告诉我们修行法门很简单,持名号,读诵《地藏经》。


报名地藏王菩萨圣诞纪念法会


地藏经之利益,莫能宣说,读地藏经,能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地藏王菩萨的慈悲宏愿,以普利有情众生。值地藏王菩萨圣诞,2019年8月29日,上海玉佛禅寺将启建地藏王菩萨圣诞纪念法会,由法师领众共礼《慈悲地藏宝忏》,仗佛慈力,灾疾消除,普利过去现在七世父母师长,令过去者往生净土,现在者福增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0:42 | 只看该作者
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是因缘的汇聚,即因缘生果
2019
08/20
08:30
菩提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9
世间万象不是无序,只是它们的秩序之深广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希阿荣博堪布


现代人不是完全不相信因果。对显性的、立即就能看出前因后果来的现象,是承认其因果关系的。只不过你认为这世上还有些事是没来由的,就那么偶然地、随机地发生了。你心想,世界如此多姿多彩、杂乱无章,怎 么可能用一套机械的前因后果的说辞就解释得了?这样简单化的做法岂不危险?


部分承认因果,部分归结为随机,这种想法其实是有点自相矛盾的。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有的现象有前因后果,有的随机?如果划分背后有其道理, 则说明还是因缘产生果;若无道理,纯属偶然,那就等于说一切都是无因的,但你又承认有些事是有因果在起作用的。


佛陀告诉我们,所有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因缘,即使看上去完全偶然、无序的现象,背后也能找到完整的因果链,只是这个因果背景太过庞杂而深远,一般人没有足够的洞察辨识力去窥其面貌。


佛法中所说因果远不是单线的、简单机械对应的关系,而是无数因因果果前后相续、相互交织、互为缘起的一张遍在的网。任何现象的背后都是因缘的汇聚,即因缘生果。


现象的瞬息万变、错综无序,正是由于因果作用, 即生成一个现象的无数因缘中有一个变,结果就会随之变,而这些因缘同时 也是无数其它现象的因、缘、果,因此它们一直处于变化中。


这种层层无尽、无穷含摄的作用关系,当然不是简而化之的一些规律秩序理论所能解释和预设。世间万象不是无序,只是它们的秩序之深广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就像马赛克图像,局部而言,很难看出所以然,当视界足够大,才会发现原来每一个方块处在它的位置上都是有意义的,与或远或近的其它所有方块都内在紧密地联系着,共同构成整个画面。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我们的心灵是一亩田,播种什么、收获什么。现代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却让我们的心田前所未有地干涸荒芜,拥有得越多,越浮躁空虚。《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结合传统禅修方法,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以正确的方法去实现身心轻安,像一盏灯,指引我们发掘内心的安乐之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9-8-22 17:27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谈杀生的因果关系
2019
08/20
17:02
人间福报社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4
文/星云大师


佛教对「修行问题」的看法 6


谈杀生的因果关系


问:如果打死一只蚊子,是为了不要让它再去叮咬别人,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就可以打死蚊子吗?请问大师,您的看法如何?


答:有人说,杀猪将来变猪,杀鸡将来变鸡,我杀人将来就能投胎做人。其实这样的理论是不合乎因果,是一种可怕的邪见,因果的内容绝不是如此的刻板。你把饭吃到肚子里,排泄出来的还会是米饭吗?学生犯了错,老师处罚他面壁,甚至罚站、罚跪,难道讲因果,学生也可以罚老师面壁,要老师罚站、罚跪吗?


动物里有一种螟蛉子,它与蝴蝶有因缘关系,但不一定就是蝴蝶。一亩田地里,同时播下的种子,长出来的禾苗,也有高矮不同。所以,「因缘果报」的关系,从「因」到「果」,其中「缘」的关系轻重,不能不注意。


刚才你说,打死蚊子是为了不要让它再去咬别人;它去咬别人,别人一滴血就能维持它的生命,而你为了一滴血却要了它的命,如此说来,是让它维持生命好呢?还是为了免去别人少一滴血就去打死一只蚊子好呢?二者之间如何算法?我想最好还是不要多管闲事。




图说:如果打死一只蚊子,是为了不要让它再去叮咬别人,基于这样的出发点就可以打死蚊子吗?请问大师,您的看法如何?图/佛光山提供


话说有一群人大清早在河边等渡船,准备要到对岸办事。船夫来了,把渡船从沙滩上推到河里去,结果沙堆里有很多小鱼、小虾、小螃蟹,都被船压死了。


船夫撑船把大家载过河,由于船小人多,因此留下一些人等着下一班船过河。留下的人当中有一位秀才及一位禅师,当在等船的时候,秀才问禅师:「和尚、和尚,你看到了吗?刚才船夫把船推下水的时候,压死了好多的小螃蟹、小鱼、小虾,请您说说看,这到底是乘客的罪过呢?还是船夫的罪过?」




图/取自网路


这一个问题坦白说并不容易回答,因为如果说是船夫的罪过,船夫是为了要渡人到对岸去,他并没有想要杀生;如果说是乘客的罪过,他们是为了过河,也没有想要杀生。可是明明船下确实是压死了那么多条生命,这究竟是谁的罪过呢?


禅师的回答很妙,他说:「是秀才你的罪过。」


秀才一听很生气:「怎么会是我的罪过呢?我又不是船夫,我也没有坐船,怎么会是我的罪过呢?」


禅师说:「因为你多管闲事。」


禅师的说法很有道理,这个世间常常是本来没有事,但就因为有一些人多管闲事,因此惹出许多的是非来。很多时候,只要我们不要多心,就什么事也没有,但是我们常常把很自然的事,想得太多,画蛇添足,因此研究得太深,反而不正常。




图/取自网路


例如,佛经说「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是否我们就不要喝水了呢?这是不对的,因为我是喝水,并没有想到水里面有八万四千虫。


有人感冒打针,一针下去,多少细胞、微生物都会没命,你怎么忍心呢?其实不是,我们打针时,并没有想到会杀死病菌,只想到我要健康。以人为本的佛教,人的健康很重要;以心为重的佛教,心净国土净。因此,纵有杀生的行为,但没有杀生的念头,此与瞋心而杀,果报是迥然不同的。


人死后举行火葬,火葬的时候,火柴、身体里面都有很多的寄生虫,一把火把它们都烧死了,是否犯了杀生戒呢?没有,因为我的出发点只是为了不愿看到尸体腐烂,我的目的是火葬,是举行葬礼,不是为了烧死这许多寄生虫。我没有杀心,这是很重要的,我的心中没有杀生的念头,纵使有杀生之行,就像法律上,即使过失杀人,罪过也会轻一些。所以,有时候心的造业,心所表现的力量是很重要的;没有心念的发动,纵使行为上有罪,也会减轻。




图/取自网路


问:请问大师,「人间佛教」相信有灵魂存在这回事吗?


答:人当然有灵魂的存在,一个人的生存,除了肉体之外,就是要靠内在的精神力当支柱,精神就是一般俗称的「灵魂」。不过佛教不名之曰「灵魂」,而称为第八识。其实,人的生命层次还可以更高,第八识再往上,还有如来藏,甚至还讲到佛性。所以,对第八识的心识慧解,只是日常生活上的一些聪明才智;心灵之上,还有一个真我的本体,这才是真正生命的主体,所以佛教不讲究灵魂,灵魂是最肤浅的说法,佛教讲究真心。


其实,不只是佛教,就以道教来说,认为「天人合一」,人死了,精神不灭,这就是有灵魂。有些人曾经听过、看过,或者感受过死去的亲人半夜回家的情形。像这类的经验,我想许多人都有,但这不是普遍的。你听到了,我没有听到,你跟我讲,我就说:「哪里有这样的事?」这就会变成一种争论。但这是个人的体会,个人的经验,你听到了,必定会相信确有其事,而且很执着。


关于灵魂的研究,现在东西方都在热烈地探讨,相信未来必然会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不过,不管有没有灵魂,我们宁可信其有。有,还有一个未来、还有一个希望、还有一个精神世界;你说没有,那就表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也就没有希望、没有未来,这太可怕了。所以佛教讲:「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


佛教讲灵魂,但是不要迷信,如孔老夫子说:「不语怪力乱神。」其实佛教本来就不讲「怪力乱神」,真正迷信的,是一般社会人士。佛教对于一些难解的现象,有时候解释它、承认它,但不是崇拜它,像灵魂的有和无,就不是去崇拜它。有无灵魂,就等于有一个茶杯、有一张桌子、有一栋房子,有没有对我不是那么重要,没有太密切的关系。


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要承认世间,要承认它而不要破坏它。例如,一般社会人士的居家生活,离不开金钱、物质,所以人间佛教不认为「金钱是毒蛇」,反而鼓励信众要从事正业来发财致富,也就是赞成信徒拥有净财,因为有了净财,才能行善做好事。佛教也不排斥正当的情爱生活,不但希望夫妻要相亲相爱,并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所以,人间佛教希望每个人都能奉行三好运动,要「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让心中充满真善美,继而把自己的心量扩大起来,不要嫉妒,不要怨恨,自然而然就能心包太虚,就能与宇宙同在。


虽然有人说「灵魂不灭,精神不死」,这是对人生的探讨,但还是不够究竟;求其究竟,应该「真常唯心」、「涅槃寂静」,也就是要把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那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认识第八识,并不是从知识上就能容易了解的,第八识的大圆镜智,必须靠修持、体验,才能证得。假如吾人能将「八识」转成「四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那时候,吾人不但拥有灵魂,而且佛性都能现前,还怕人生不圆满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11:35 | 只看该作者
如何处理争执不下的状况
2019年08月22日 15:28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2人参与) 收藏本文     
与人相处发生问题时,可以当成是对我们智慧的一种考验(摄影:海朝)与人相处发生问题时,可以当成是对我们智慧的一种考验(摄影:海朝)
  文/圣严法师文摘


  与人相处发生问题时,可以当成是对我们智慧的一种考验,让我们学习运用智慧、慈悲来互相调整,也让我们思考︰要如何达成有效的沟通?如何归结出一个比较能让对方接受的结果?


  我认为首先要自己先退让一步,如此才有讨论的空间。如果你不肯退一步,他也不愿退一步,彼此互相坚持、僵持不下,想要沟通,根本没有希望。就像两个人走到独木桥的中间,你想要过去,他也想过去,互不退让的结果,最后两个人都掉到河里去了。碰到争执不下时,总要有一个人往后退一下,侧身先让对方通过,自己也才能顺利过桥。在刚退让的时候,一时之间可能感觉自己吃亏了,觉得为什么要我让他,而不是他让我呢!可是如果我们能够为了整体的长远发展着想的话,就会明白这是值得的。


  人要有远见,今天你让别人十条路,虽然明天很可能只有两个人愿意回报,也让你的路,但是不要因此感到失望,因为至少还有两个人让你的路。两个人加上你就变成三个人,三个人要比另外七个人强。为什么?因为你们三个人是同心协力的,而其它七个人,因为力量都是一个一个分散的,所以加起来只会有一个人的力量。因此,你们三个人团结的力量,要比他们七个人分散的力量强;你们三个人做出来的成果,要比他们七个人做出来的好,这是值得的。


  所以,我们能够让人一步,放人一条生路,也就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坚持著自己的想法:‘为什么是我要让你,你为什么不让我?’那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11:56 | 只看该作者
观修佛陀功德的作用是什么?定课时如何让心安住?
2019
08/23
06:00
济群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2


问:观修佛陀功德的作用是什么?定课时如何让心安住?


济群法师答:我们在课程中学过,佛陀有身业的功德、语业的功德、意业的功德。但当心安住时,要和这么多功德发生连结,总觉得有点抽象。


我们想到一个人,通常会落到形象上,以此作为观修所缘境,令心安住。


就像我们想到这个杯子,杯子的影像立刻呈现眼前,也可以安住。为什么能记住杯子?因为对它很熟悉,有深刻印象,否则是观不起来,也无法安住的。同样,如果我们和某人没有太多交集,对他没有印象,是无法作为观修所缘境的。


思维佛陀功德的作用也在于此。


当我们的思维全面而深入,再观修时,佛陀的形象就不再单薄。那么,心关注这个影像时就不会散掉,不会跑到其它念头中。可以说,对佛陀功德的思维越清楚,对心的“吸引力”就越大,越容易持续、稳定地专注。


如果没有这种力量把心定住,念头就会此起彼伏,无法聚焦。那样的心是动荡的,不明晰的,不能达到定课应有的效果,更不能进一步修定发慧。


除了观修,我们还可以忆念佛陀名号,轻轻念着“佛陀,佛陀”,以此令心安住。


名号也是起到辅助作用,让心不会散掉,不会被各种情绪、想法带着跑。就像禅宗的《牧牛图》中,怎么让牛不到处乱跑?要找东西把它拴住。跑了就拉回来,继续拴住;再跑就再拉,再拴住。当牛习惯这种状态,即使不拴,也不会乱跑。


忆念名号的作用,就是把心安住于此,不模糊,不散乱,不动摇。当然这个点要有一定力量。如果拴的力量太小,牛的力量太大,还是容易跑掉。


当心安住之后,才会产生观照力,才有能力审视自己的心——心是什么?当你审视自己的心,在审视的当下,心念就会被空掉,体会到心的无相、无限、了不可得。这样的心,就是我们本来的心,和佛菩萨的心是无二无别的。


这种审视必须以止的训练为前提,否则是没能力看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2 01:56 , Processed in 0.07142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