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部分,说的并非太阳的运行情况,而是“物候”状况。由于物候因冷暖变化而变化,总是与太阳周年运动有关,所以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周年视运动而推算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太阳的周年运动只是人们视觉上感觉。人类居住在地球上,感觉不到大地的运动,却看到太阳在空中运动,一年中正好转一周。天文学家将太阳的这种“运动”称为“视运动”,而“太阳绕地球运行”的轨道就是所谓的“黄道”。 黄道一圈为360度,如果以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至赤道上时)太阳在黄道所处的位置为黄道0度,每隔15度取一个点,恰好可以得到24个点。这24个点所在的位置。从理论上说,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位置。每隔大约15天,太阳就转过15度(实际上是地球绕太阳转动了15度),就到了一个节气。 气象科普作家李汀(微博@大脸撑在小胸)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二十四节气’最早被确立下来的是冬至和夏至,古人观察到每年大概都是某一天白天时间最长,就把这天确立为夏至,又把晚上最长的一天确立为冬至。这两天把一 年平均分为两部分,然后再把这两部分等分,确立了白天夜晚等长的春分和秋分。” 由于气候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太阳辐射的变化,根据太阳运行规律总结而来的“二十四节气”有了指导农事的作用。李汀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二十四节气’的系统是在精确天文划分下,再加上一些物候概念,以利于指导农事。但加上物候概念之后,在更丰富的基础上,其精确性就大打折扣。比如说立春,以现在概念来看,立春不一定就是入春的那一天,再比如谷雨,也不一定当天就会下雨。但“二十四节气”对气候变化的大致趋势把握是准确的。比如立春之后,天气大趋势是开始转暖的,谷雨之后,雨水是会越来越多的。古代农业靠天吃饭,有这样的判断足以指导农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