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9261#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08:35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181+21=202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一)【喜报】末学数字读书笔记《石门素疏》: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最新业绩】20190720读书笔记217页。
【最高纪录】20181015读书笔记399页。
【最近统计】 20140218-20190630共227,701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20190601-20190630共5432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统计举例】
《石门素疏》数字读书笔记: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430
共有: 215,31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晨钟暮鼓,早课晚殿,
过午不食,夜不倒单,
弘法利生,三皈五戒,
勇猛精进,感恩三宝,
诗书画意,不二法门。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叙事诗偈】鱼象鱼说
末学乃鱼象鱼,阴鱼象阳鱼也。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大学。
荣幸回归母校,执教高中语文。
加盟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贵人扶我上马,仕途一路顺风。
鹤城镇长助理,镇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敝人何德何能,感戴组织栽培。
优哉游哉冬泳,组建青田冬协。
生活玩世不恭,沉迷灯红酒绿。
三高相伴无知,一朝卒中突发。
五行有救未死,五月住院康复。
三百善人探访,一心发露忏悔。
戒贪戒嗔戒痴,素心素食素言。
小乘大乘密乘,修行修道修心。
阴鱼仍象阳鱼,芥子还纳须弥。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劝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马。”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心素食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一、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二、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三、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四、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五、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七)【诗书画意】向阳花开
《石门集》
石门赋
春花漫漫,秋月皎皎
夏风习习,冬雪皑皑
石门曲
人间理想,近心至真
人生理念,静心至善
人道理性,净心至美
为人修心,唯心至心
石门联
有门无门,实为石门,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大关小关,斯乃禅关,
风风雨雨在在朝朝暮暮。
石门偈
朝阳东升,暮月西沉。
夜黑犬吠,天晓鸡鸣。
石门令
采菊石门前,
悠然水南边。
登芝田春台,
享处州太牢。
观之江涨潮,
感中土盛世。
觉天大地大,
悟菊香人生。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2#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09:04 | 只看该作者
亲人重病家属如何告知病情
2019年07月20日 08:42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2人参与) 收藏本文     
不要等死、不要怕死,更不必求死,时时念佛,能念多少,就念多少。不要等死、不要怕死,更不必求死,时时念佛,能念多少,就念多少。
  问:亲人罹患重病,家属要以什么心态对应?如果医师告知患者生命已不乐观,要向患者说出实情吗?该如何衡量呢?

  圣严法师答:患者罹患重病,是否要告知实情,没有一定标准,因人而异。要看病人及亲人的心理状况如何,再随缘制宜。

  我曾遇到一位癌症末期的病人,他的家人在他面前都不提病情,但背地里却又非常地焦虑,告诉我说:‘大概已经不久人世了,但没有人敢告诉他实情,怕他冲击太大、受不了。’

  他的家人希望我去慰问、关怀患者,我依家属所托,明明知道他的病情不乐观,还是要告诉他:‘没有关系,念念观世音菩萨,很快就会复元了。’

  结果他对我说:‘师父,我知道大家都在骗我,我早已知自己不久人世,为了不要让他们伤心、忧虑,也只得向他们说:“放心,过一阵子就好了。”大家都在演戏啊!’他说:‘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大家不告诉我,但我知道我已经到了要走的时候了。’

  我劝他坦然和家人谈谈,免得家人不敢谈后事。话说开来后,大家坦然面对,该来的总是会来,他并告诉家人:‘心境已准备好,已无所求,准备等佛菩萨来接我。’我告诉他,不要等死、不要怕死,更不必求死,时时念佛,能念多少,就念多少。

  一般癌症末期的患者,癌细胞会扩散,临终前会痛苦不堪,这位患者临终时没有任何痛苦,走得很安详。如果病人怕死,不愿面对死亡,跟他说病情时,可能会让他惊恐、紧张,原本还没到死的地步,反而被吓死了。因病人怕死,受不住惊恐和紧张。愈是怕死的人,愈无法面对死亡,临死前会很痛苦、很恐怖!对这样的人,还是将病情隐瞒起来比较好。不知情的情况下死亡,来不及惊恐就往生了,但可能很多事情来不及交代。

  人生在世,终究会死,即使没有病也会死。因此,病人生病时可以告诉他应该先有死亡准备,比如预立遗嘱、后事该如何办理等,让自己心中没有牵挂,也不会留下子女争产等后遗症。立遗嘱可包括:财产如何处分、事业如何处理,未了心愿如何了结等。

  病人不喜欢提及死亡,但是人人都要为死亡做准备,就后事做好交代,让死者无憾、生者无争。

  不要等死、不要怕死,更不必求死,时时念佛,能念多少,就念多少。

  ——摘录自圣严法师《方外看红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1:44 | 只看该作者
梁启超痛哭国人扔了这一宝贝,却选了儒学,否则领先欧美五百年
2019
07/21
08:00
察察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1
韩非子著有《显学》一文,文中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两千多年过去,儒学可谓“显赫”依旧,乃至成为国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而墨学研究却是清冷寂寥鲜有问津者。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实在值得我们好好探究。


我不知道在古代中国,甚至包括全世界,还有哪位思想家比墨子更为高大完美。两千多年前,正当孔子热衷复古、老子醉心逃避的时候,墨子却脚踏现实的土壤,勇敢地构建着自己理想中的社会。他的旗帜上赫然写着这几个关键词——科学、和平、平等、博爱。要知道,即便时至今日,这几个词语仍然是我们全人类都在努力接近的目标啊。


墨子有思想,更有行动。他充满智慧,更有血性。与孔子门徒只是全力宣扬老师学说的做法不同的是,墨家集团一代代“赴火蹈刃,死不旋踵”地默默实践着老师的理想。墨子可以狂奔十昼夜,赶到楚国郢都,劝说楚王不要攻宋。楚王自恃鲁班发明的攻城器械,不肯听从。于是,墨子与鲁班进行攻防演练,九攻九守,鲁班不能胜。鲁班最后说:我还有最后的一招,但我不说出来。墨子说:我知道你那最后一招是什么,我也不说出来。楚王一头雾水,愿闻其详。墨子答道:他那一招就是杀了我,但我的三百门徒已进入宋国,登城协防,准备作战。楚王于是只好罢兵。诸子百家中谁还有如此大仁大义大智大勇?


宋圣墨子像
不趋利,不避害;言必信,行必果;克勤克俭,勇敢坚定——墨家是一群具有“我为人人”的献身精神的完全值得信赖的人们。墨家领袖孟胜受托为阳城君守城,寡不敌众。弟子徐弱劝道:死守无益,反倒会令墨家后继无人,不如放弃。孟胜答道:对于阳城君,我不算老师也算是朋友;不算朋友,也算是臣僚。如果不拼死守城,从此以后,人们寻求严师、贤友、良臣,谁还会想起我们墨家?我们拼死守城,正是为了实现墨者的仁义,传承墨家的事业。我已经把墨家领袖的地位传给了宋国的田襄子了,何患墨家后继无人?徐弱闻之,心悦诚服,以至于请求先死,为弟兄们开路。派往宋国传达田襄子继任之命的两名弟子在完成任务之后,不听劝阻,毅然返回围城,拼死守城。最终,墨家180余人全部战死殉城。


墨家对自身的要求严格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他们必须穿布衣,着麻鞋,吃粗食,苦行僧般地无条件地为“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奔波劳碌。墨家巨子腹 的独生子杀了人,秦惠王已赦免了他的死罪,腹 却说:“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坚持将儿子处以极刑。如果历代执法者皆能如此,我们这个社会不是早就变得清明公正了吗?历史上,即使反对墨家学说的人也无不钦佩墨子的德行。孟子赞他“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庄子夸他是“天下之好,虽枯槁不舍”的才士。尽管“墨翟之言盈天下”,与儒家抗衡数百年,最终却如一豆灯火,隐没在历史的暗夜中。而这,究竟是为什么?就在于统治者们不愿意“墨守”,更想攻伐;不愿意“兼爱”,只会自恋!


梁启超像
直到上个世纪初,才有梁启超挺身疾呼:“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两千年……我们还有面目见祖宗吗?如何才能够一雪此耻,诸君努力啊!”才有胡适烛幽洞微,著《先秦名学史》,盛赞《墨子》是先秦时代“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墨子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科学方法的创始人”……然而,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时至今日,著书也好,立论也好,闲聊也好,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仍然是儒,是道,是释,很少有人提及那位曾为科学、和平、平等、兼爱奔波一生的背时的先哲和英雄。不亦悲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4#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1:53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在佛教的众多流派中,禅宗能一枝独秀?
2019
07/21
09:14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佛教在发源地古印度消亡,却通过南传、北传、藏传在中国和东南亚遍地开花。因为传法路径不同,佛教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变。南传以上座部小乘佛教为主,藏传结合藏地鬼神形成独立封闭的喇嘛教,而变化最大的就是北传,也就是中国佛教。

基本上在盛唐玄奘法师取经之后数十年,中华佛教飞速发展,理论知识已经超越了印度,到后来印度本地僧众甚至以中华佛教理论为准,日本、朝鲜基本上都是以中华佛教为源流。在佛教与道家、儒家文化的合流以及对佛经的不同演绎中,产生了很多分支流派。

为了生存和壮大,这些流派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佛教在古印度便已经有了原始佛教和神化佛教两个阶段,而中国佛教的流派基本归属于神化佛教,在形式意义与最初的原始佛教渐行渐远。不过在宗教理念上,经过无数大德的努力研修,这些流派都在沿着原始佛教的初衷不断发展,也就是追求“心性”,他们都延续和发展了原始佛教的核心理念。


他们的不同,只是“修”的不同,但是修的目的都是一样的,所以都是佛教分支。共分为“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即法性宗,法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具体就不一一说了,经过时间轮回,唯有禅宗生机蓬勃,影响深远。净土宗也流传比较广,因为“极乐净土”对老百姓也是有吸引力的,其他一些流派由于哲学思辨难度过高、或者规则极其严酷,渐渐难觅踪迹。密宗好像是传入日本,“唐密”现在还是很流行。当然,这些门派肯定还是有的,只是相对于禅宗这种几乎深入到每个老百姓的生活中的意识来说,影响力太小了。咱们老百姓爱说的口标,不都叫“口头禅”么。

为什么都是佛教,唯有禅宗一家独大呢?

原始佛教的开悟是“涅槃寂静”,是想明白之后的豁达而安静的心灵状态。要成佛,就是要达到这种心理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需要修行的,而这种修行,在上座部中被强化为哲学思考。神化之后的佛教,依旧带有这种基因,所以我们说佛教是讲理的宗教,它追求逻辑上的通顺和心灵上的彻悟。


可是普通信众哪里具有高级哲学学习的时间和思维能力?在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上,整天思考也是一种巨大的成本。

禅宗应运而生。

禅宗虽然是中国佛教主要流派之一,但是起源是很古老的原始佛教,并非后来的神化佛教。所以禅宗更注重的是世俗而现实的人的机辩思维,并没有那么多神秘色彩和神话传说。

禅宗在佛教的筐里装进了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心性,一方面延续了原始佛教对内心的注重,又迎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思维方式。

作为佛教,他承认“三法印”,即《杂阿含经》中的“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也就是原始佛教“苦集灭道”四真谛的另外一种表述。其认识逻辑是,由于“无常”而“空”,由于“无我”亦“空”,而成佛就是明白这些道理后的“涅槃寂静”。基于龙树的中论,这种“空”并非指万物皆空,而是指万物的本性都一致,也就是万物是没有自性的,如果有,这种“自性”也只能是“空性”,也就是“佛性”。

这是不是很像道家的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间,什么都是一样平等的。


禅宗的理论将万物“空性”发展成为“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如同太阳,只是被乌云遮挡而已。要成佛,就要拨云见日。这就是“明心见性”。这样一说,就简单多了,要成佛,只需“见性”,要“见性”,只需“明心”就可以了。明心是最简单的事情,不需要外界辅助,不需要别人点拨,不需要努力修为,不需要探究未知,只需要自己想明白就可以了。禅宗甚至放弃了打坐、读经、香火之类的形式,而更加简便易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也是对禅宗“明心见性”的理论支持。

但是你要这么解释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原始佛教不也是讲究“悟”么?浅薄地讲,这个“悟”不就是“想开了”?其实在原始佛教哲学中,就是用一套自圆其说的理论来说服自己想通,从而获得心理的巨大满足。但是这套理论是“想通了”,而不是“不去想”,“想开了”,“无所谓”,这其中是有巨大的区别的。

“想通了”的“明心见性”,需要超强的思维和认识水平,不是大德难以做到。而“想开了”的“明心见性”就很容易了,你遇到困难,就想“算了算了,反正努力也不一定有结果”,这和遇到困难,经过详细地调查研究知难而退这是两码事。当然这只是个比方,佛理更加深奥。


龙树大师提出了“渐悟”和“顿悟”的理论,指出在长期的思考修行之后会发生思想上的飞跃。禅宗沿用了这个理论,却只是推广“顿悟”,有意无意地回避了“顿悟”的基础是刻苦不断的“渐悟”,因此成为极具吸引力的一种修行方法。

因为“顿悟”谁都有机会啊。

加上禅宗入世修行的说法,一般是自力更生,不像佛教其他流派不事生产,所以在几次大的政治层面对佛教的剿灭中得以幸存,这也是禅宗一直存在并壮大的重要原因。禅宗得以飞速发展,不但在中国一枝独秀,还影响了周边地区。

其实没有长期的思考,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出现“顿悟”的。广大信众则只认为“顿悟”就是凭空而来的一瞬间的开悟,认为人人皆可轻松做到。又想成佛,又不愿意过多付出,这种禅修有点类似于投机取巧。

不过,艰苦的修行向来为人所不喜,有谁不喜欢轻轻松松得渡彼岸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5#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2:03 | 只看该作者
施恩不求报,是最高级的善良
2019
07/21
06:37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修行。

时时存一颗善心,处处为他人着想。

施恩不求回报,才是最高级的善良。

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最高级的善良,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 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 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 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 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 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味追求回报,往往会忽略对方的感受,即使是善行,也有可能给他人造成伤害。

《礼记》中记载了“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天灾人祸不断。

有一年,齐国闹起了饥荒。

老百姓吃不上饭,很多人被饿死。

有个名叫黔敖的人,为了博得好名声,就去路上分发食物给灾民。

黔敖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在“做好事”,故意对着行人大声叫嚷:“不要钱的食物啊!快来吃吧!”

不出所料,路上没有一个人愿意搭理他。

好不容易有位灾民经过,黔敖一把将人拦住,用一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对那个灾民说:“喂,叫你呢!过来吃!”

他本以为灾民会对他感恩戴德,磕头拜谢,谁知灾民瞪了他一眼,说:“我宁可饿死,也不会吃!”

《朱子家训》中有言:“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发自内心的善良,应如一场春雨,于于无声处滋润万物。

相反,如果帮助别人是为了得到回报,那么善行不过是一场虚伪的表演。

这样的虚假“布施”,于人于己,都算不得一件好事。

二、为善乐在不求人知


曾国藩曾说:“为善最乐,在于不求人知。”

古人主张行善积德,讲究的是低调地做好事。

虽然不去声张,但只要你做了,功德和福德就会在那里积累着,庇佑你的后世子孙。

但如果做善事就是为了得到福报或赞扬,沾染了功利心,就算做再多善事,也很难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战国策 魏策》有言:“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意思是,别人对我有恩惠,不能不放在心上;而我对别人有恩惠,不能总放在心上。

这反映了古人推崇的一种与人交往的原则——俗话常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这是站在受助者的角度看问题,鼓励人们学会感恩,知恩要图报。

而要是站在布施者的角度来看,则需牢记另一句俗话:“施恩莫图报”。

真正的善良,不贪图回报,不计较得失。

否则就成了以善易善,把善行当做交易。

他怨你功利心强,你恨他不知感恩。

好心反而办坏事,到头来两败俱伤。

其实,最该忘记过往功德的,正是我们自己。

施比受更有福,付出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是成就了自己。

善良是一束阳光,善良是一种力量。

愿你历尽沧桑,依然选择善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6#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2:17 | 只看该作者
深到骨子里的教养,叫遇事不指责
2019
07/21
06:37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生活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组成,而90%则由你的反应所决定。

作家卢思浩说:“不到别人生活中指手画脚,是难得的修为。”

你用食指指责对方的时候,还有三根正对着自己。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学会试着去理解对方的缺点或者不足,这才是真正成年人该有的成熟。

01

遇事不指责,是深到骨子里的教养。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善意的沟通。

一个有教养的人从来都不会让愤怒影响自己。

有一次带着妻子去饭店吃晚餐,在上菜的过程中年轻的女服务员无意将妻子的水杯打翻,大杯的水浇湿了妻子崭新的外套。

女服务员急得的快哭了,焦急的咬着嘴唇,一直低声说着对不起。

餐厅里的目光瞬间汇聚到了这里,明显看到妻子眉头皱了一下。

但让我没想到是妻子本略显生气的脸色泛起了温柔的笑容,安慰的说:“不要紧的,我回家晾干就好了,没事的”。

我也是很惊讶妻子这样的表现,那本是她最喜欢的新外套,可是却反过来安慰服务员。

看到妻子这样说着,我也一旁宽慰地和服务员说着没事情。待一切归于平静,我低声赞美了妻子的修养和包容。

妻子也说着:“在那一刻心里真的很难受,可是事情已经发生,再过于指责服务员也已毫无意义。”

不可否认,人人都会遇到烦心事,每个人也都会有心情特别糟的时候。

有时,我们会因为生活中的压力而变得负能量满满,情绪糟糕,会因为自己的不满而突然变得烦躁。

很多时候,人们会在愤怒的气头上把“沟通”当成了发泄负面情绪的最好方式,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去“指责”别人的不对。

正如上面妻子遇到的那样,她本可以大声喊来经理来解决这件事情,又或是不依不饶的对服务员进行训斥。

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在遇到同类问题时,不是想到去沟通,而是选择放下了冷静和善良,拾起了矛头直指对方。

人总是由环境决定的,没有天生的坏脾气,所谓的坏脾气大多数都是后天养成的臭毛病。而那些总爱发脾气的人,其实是从来不考虑别人感受的,说到底就是自私。

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

生活的10%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组成,而90%则由你的反应所决定。

我们早已过了那个意气用事的年龄,成年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能控制情绪。

有修养的人是能心平气和的去交流,而不是在情绪的旨意下意气用事。

如若不是,“指责”就会演变成经常看到的是彼此在气头上不依不饶的对立,使事情雪上加霜。

而我们要慢慢学着遇事不再那么不分场合地针尖对麦芒,非要一争高下。

针锋相对,咄咄逼人,也许维护了自己一时的面子,却也有可能将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保持客观冷静,才有大格局。


02

宽容体谅,是真正成熟的标志。

在嘴上吵赢别人,是最无意义的胜利。

有一句话说,“与人沟通时,70%是情绪,30%是内容”,当没有正确地表达内容时,误解就会因为情绪的激化而进一步加深。

不理解对方,心里只想着自己,那样只会活成一个个刺猬,扎人又扎己。

之前的一则新闻里,经常会看到和提及“让座”的话题。

就有这么一则报道:一天,在公交车上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靠在座位上休息。车到站后乌泱泱的公交车瞬间挤满了人。

这时,一位老奶奶挤到了年轻人的旁边,先是说了几声。可能是车上比较嘈杂和年轻人已经睡着了没有做出回应。老奶奶生气的推醒了她,并大声地让她起来。

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女学生正在生理期,肚子十分的难受,于是拒绝了老奶奶的要求。

老奶奶冲着一车人就开始大声训斥,一车人瞬间将目光汇聚到了女学生那边。人们也开始了议论,纷纷指责女学生的不敬老不爱老。

女学生迫于压力,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哪知道刚站起来没一会就昏倒在了车上。

尊老爱幼自古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们也一直在弘扬和践行,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事情的一面,就胡乱做着定论,事后才恍然大悟的承认当时的错误,这都本可以避免。

换位思考,宽容体谅,是人与人之间最善良的沟通方式。

形成相互体谅的思维习惯,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


03

不接受无意义的指责。

心灵学家张德芬有一句话发人深省:“别为了那些不属于你的观众,去演绎不擅长的人生。”

工作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指责、批评、否定时,或许会奋起反击,恨不得怼得对方无言以对。

但一时的痛快过后,却可能需要为此买单。看似占了一时之先,但让别人下不来台,其实也是给自己制造麻烦。

对于那些善意的批评、无心的误解,我们完全可以好好解释。太过较真,反而显得自己小气。

爱争执,其实反映了内在的不自信。那些心理强大的人,对别人的误解、揶揄,都不会太记挂心上。只有那些内心无力的人,才会满身盔甲,去刺伤他人。不成熟的表现之一,就是处处喜欢与人针锋相对,总是力图在言语上、在气势上占上风。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大智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

成熟的人,不会太在意这些无关大是大非的事情,他们内心有标尺,行事有格局。

越成熟,越懂得收敛锋芒。那些宽容豁达的人,才是真的睿智。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不轻易指责,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这样的人,人缘一直好,福气自然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7#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02 | 只看该作者
国画里的哲学:留白,少即是多
2019
07/21
03:23
中国美术家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留白,又称“余玉”,原是中国画中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大致可理解为预留空白,但留白不空,留白不白,不能将它全等同于空白。

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 “行得之于形外”。


太极八卦中的黑白鱼样图式,解读着世间万物生发变化、循环往复、无穷无尽。国画中的黑为墨,白为纸,二者为色之极端,墨可分五色,白有无尽意。


正如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乃能沉潜深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胸怀洒落,庄子所谓能与天地精神往来者,乃能随手拈来都成妙谛。”


画面上适当的留白,使画面不阻塞、不凝滞,仿佛天地间之灵气自由往来其中,充溢着画家无尽的空灵的风神气韵,以及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感。同时,产生所谓的“韵外之致”“、境外之情”,使观者生出无尽的遐思妙想。

如老子就主张“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有无相互映衬,虚实相互结合,才能真正产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


缺落之处,知觉使其完形。

不确定,不明晰,故而闪烁恍惚。

恰如老子所说:“恍兮惚兮,其中有象。”


如果整张纸满满当当,

断然没有美感可言。

“白”即“无”,

绘画中的这种语言就是遐想的生境,

“无”含“无为”之意,

在画面中起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国画水墨渗韵与妙造的留白,

让“无中生有”达到了一个智性的高度。


人生也是一样,留白,才可以走的更远。

我们的生活节奏在变得越来越快,不敢停下脚步。拼搏固然无错,但节奏掌握不好,往往得不偿失。周边不乏年纪不大,被查出不治之症的人,只能哀叹。其实,结局早已写好,年轻时拿命换钱的人,往往年老时拿钱换命,还不见得能换回来。


想想看,你那么拼命的挣钱是为了什么?白手起家,憋着一口气,想做一番事,挣到20万,想要50万,挣到50万,想要一百万……经常出差几个星期才回家一次,经常在家人睡梦中抵达,错过孩子一个个成长瞬间。

对的,创业不吃点苦受点累哪那么容易做大?可创业的目的不是为了吃苦受累,而是完成原始积累以后的丰收。满满的拼搏奋斗,把温情置于何地呢?


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有人说,我重质,不重量,没有质量,一辈子再长,又有什么意义? 苟且的活着,猥琐的活着,也毫无意义。但什么是生命的质量?我们一出生就是一场必然要奔向死亡的旅行,急匆匆赶路的同时,不抬头看看路旁的风景么?不抬眼看看与你牵手同行的旅伴么?正因为什么都带不走,所有你看到的、体验到的,都是赚到的。正因为时间不可逆转,所以更不可以悲观,要专注于每一个当下。

不如放慢脚步,给自己留一片“空白”。


现在的日子很快,如同按了快进键,不知不觉又是一天,没错,你拼搏的姿态很美,但别忘了回家卸下防备。控制住走着走着就快了的脚步,你才不是只耽于行路本身。


激流勇进的刺激过后,是渐缓的水中荡漾。什么都不做,不要有负罪感,首先得意识到,给自己留一片“空白”之于生命有多么重要。

满则溢,盈则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8#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11 | 只看该作者
高颜值的十首古诗文,你喜欢哪几首?
2019
07/21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菜根谭》选

洪应明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秋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采桑子》

王国维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鹧鸪·晚日寒鸦一片愁》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虞美人》

纳兰容若

银床淅沥青梧老,屧粉秋蛩扫。

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金缕衣》

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杨柳枝》

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69#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17 | 只看该作者
杜甫不输李白、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看似拍马屁,实则暗藏杀机
2019
07/21
10:00
解忧历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杜甫是大唐最具现实意义的一部人肉照相机,能将人间的所有不幸一一捕捉,塞进字里行间,并且不添加任何滤镜,真实如临眼前,直白如同默片,就是将不幸剖析给世人看,就是把世间的残忍用更加残忍的语言描述给世人听,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钻透了多少达官贵人的脸皮,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出了多少在外游子的期盼,又摧毁了多少浴血奋战士兵的心理防线!所以权贵们痛恨他,像痛恨李白一样试图阻挡他的脚步,假如在当时杜甫就有诗仙似那么大的名气,那么我想他所遭受的不公或许会比李白多很多。


有时候,杜甫也会三省吾身,想一想哪些方面还不够辛辣,哪些语言才够刺痛世人脆弱的神经。但是杜甫也有老婆孩子啊,他也怕来自权贵的报复啊,他不能也不敢正大光明地去骂,所以他只能将讽骂巧妙地镶嵌进诗中,看起来像是歌颂,实际却是一顿犀利的唾沫。

唐肃宗上元二年,刚刚从安史之乱回过神来的大唐已经满目疮痍,各地有实力的藩镇也已割据待势,其中一位叫花敬定的大将因为平叛有功而居功自傲,目无法度,不仅纵容士兵抢夺百姓,甚至还僭用天子礼乐,实属过分。大家知道,古代的礼乐制度极为严格,有分明的等级界限,花敬定的行为触碰了封建红线,极其危险。当时听闻此事的杜甫大为担忧,因此写下这一首诗送给了花敬定。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花卿即为花敬定,“卿”是对地位、年辈较低的人的一种客气称呼,看来这首诗杜甫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劝诫花敬定的。这首七绝,字面上明白易懂,但对于它的主旨历来却颇多争议,有人说它仅仅是形容音乐之妙,而有人则认为它还有弦外之音。小解认为,杜甫应该是怀有讽刺意味的。而妙就妙此处。杜甫没有对花卿作出直接的评定,而是采取一语双关的手法,以音乐美之极端以衬托花卿恶之极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杜甫那出神入化的工笔。


前两句,杜甫完全是以听众的身份来描述音乐的。“锦城”是指花敬定据守的成都,“丝管”是指弦乐器和管乐器,而这一句的诗眼就在于“纷纷”二字。纷纷,本意是多而乱的样子,一般用以形容具体事物,著名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用来形容雨的。但杜甫在这里却拿来形容看不见、摸不着、虚化的音乐,其妙处在于将无形之物化为了有形之状态,极其准确地抓住了音乐悠扬、柔美的特点,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他所描述的美。

下一句“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同样的手法,声音是无形的,杜甫又怎会看到它飞到江风里飞到云丛中呢?很显然,杜甫是借此来表达音乐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堪称精绝,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通过以上两句,杜甫已经将花卿所听的音乐赞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后他继续盛夸:如此美妙的音乐,只应天上才有,人间一生能听几回?天上的音乐仙人才能享听,杜甫这是寓意皇帝才能听,而人间的花卿却听起来了,这不是大逆不道吗?所以,这首诗当为委婉劝诫与暗暗讽刺的结合体。后来,花敬定虽未被皇帝所杀,但由于其自大狂傲的性格,反被叛军所杀,下场很惨。古人盛传:七绝诗,以太白、江宁为最。但小解认为杜甫这首诗并不输二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0#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22 | 只看该作者
除了四大佛教名山,原来还有佛教八小名山,你知道是哪八座山吗?
2019
07/20
21:26
行者老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江苏狼山,被誉为“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也称“江海第一山”,原来还有个佛教八小名山!我们都很熟悉全国佛教四大名山,那么,这“八小名山”是哪八座山山呢?它们分别是:南岳衡山、中岳嵩山、江西庐山、滇西鸡足山、浙东天台山、陕西终南山、北京香山,以及今天老张要为大家分享的江苏狼山。


狼山在这“佛教八小名山”中算是比较矮的,海拔只有109米,个子虽然不高,却也小有名气,能和南岳衡山、庐山并列自然有它的过人之处。狼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由五座山组成的一个风景区,五山有马鞍山、黄泥山、剑山、军山以及狼山,其中狼山在中间,山势最为挺拔俊秀,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因此狼山是五山之首。


狼山的佛教文化始于唐代,唐高宗时期的一位高僧法号僧伽,他自称何国人,俗姓为何,传说是观音菩萨化身,游历到长安、洛阳一带,为老百姓行医治病,成为一代高僧。后来又云游到了江南,治病的同时还治水,为百姓造福,普度众生,深受百姓尊重,到唐中宗时更被尊为国师。


僧伽到江南后来到狼山,被这里的旖旎风光吸引,开始在狼山弘扬佛教文化,成为狼山的开山祖师,奉祭大势至菩萨,建造了狼山最早的寺庙——广教寺,这里也成为大势至菩萨的道场,从此狼山开始香火不断,成为佛教乐土。


除了广教寺,狼山遍布名胜古迹,金刚殿、大悲殿、藏经楼、三贤祠、葵竹山房、大观台、圆通宝殿、千年古塔等古迹错落有致,令人目不暇接。唐代另一位高僧鉴真在第三次东渡日本时曾经在狼山停留,那个时候狼山还在长江里面,直到北宋才和陆地连接。


北宋时期,僧伽大师被宋太宗加封“大圣”谥号,后世尊他为“大圣菩萨”,也称“泗州大圣”,此后狼山就是大圣菩萨和大势至两位菩萨的道场,宋代《高僧传》中有《僧伽传》记载了大圣菩萨僧伽法师的一生事迹。清代同治皇帝御赐了“功昭淮海”的匾额悬挂于广教寺,纪念僧伽大师。


有寺就有塔,狼山历史上曾建有支云塔、幻公塔,支云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大约在公元976-983年,塔高三十五米,是当时的广教寺住持智幻大师为了纪念开山祖师僧伽而建。智幻大师是狼山的中兴高僧,他圆寂后寺内僧人建造了幻公塔予以纪念。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我们小时候都会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写诗的是当时只有七岁的骆宾王,他是浙江义乌人,长大后为初唐四杰之一,以诗文闻名天下,被誉为一代文雄,骆宾王的墓就在狼山,于明末被人发现。此后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前来祭祀,纷纷作诗咏悼骆宾王,“烈骨销香灵不灭,霸才落魄事多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1#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28 | 只看该作者
苏轼写下“一树梨花压海棠”,竟是为调侃老友八十岁取十八岁小妾
2019
07/20
23:44
前程影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中国一直就不缺乏诗人,在古体诗上,我们有李白、李清照、杜牧、白居易、杜甫等诗人,在现代体诗上,我们有徐志摩、鲁迅、胡适、艾青、海子等诗人。苏试作为一名古体诗人,他的诗一直以来就饱受人们追捧,他曾写下一首调戏朋友的诗,被人们称为流氓诗的鼻祖,那为何这首诗却无人不说好?


苏轼写这首诗的题目为《戏赠张先》,说起这首诗就不得不说张先,因为这首诗是在张先的婚宴上,苏轼为了调侃他而做。苏轼面对官场是严格的,但和朋友讲起风月也是不含糊的,张先是苏轼的好友,大才子交的朋友也自然是才子,但比起张先的诗,我们更爱的却是他的风流韵事。


对于张先这个人,我不得不说他的姻缘太多了,他的一生办了无数次婚宴,甚至在八十岁时还办婚宴迎娶年轻的小妾,一生的孩子更是多得让人震惊,特别是最大的孩子和最小的孩子之间居然差了六十岁,在当时男人纳三妻四妾很正常。但就算是皇帝,也没有像他一样两个孩子岁数差如此之大,在他迎娶十八岁小妾的婚宴上,苏轼写下了这首调侃他的诗《戏赠张先》。


那是一个温和的日子,张先尽管年老,但依然掩盖不住他的喜悦之情,他拿着拐杖走来走去,心中兴奋异常,于是他高兴的写下了一首打油诗,这首诗并不是什么千古绝唱,但却让人忍俊不禁,张先拿自己与新娘的年龄打趣,写下的诗也自然幽默。

苏轼作为他的好朋友,看到对方写诗,自己当然也要做一首诗,他先看了一下四周,又看自己身旁的张先和他小妾,挥笔一下一首千古有名的诗就出来了,“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这首诗以花喻张先和他小妾,张先是梨花,小妾是海棠,诗中所说的“梨花压海棠”可谓十分露骨,但千百年来却依然有无数人追捧。

这首诗如此受欢迎不仅仅只是因为苏轼是唐宋八大文学家,是著名诗人,更何况他这首诗的诗采和诗意皆使人佩服。其实作为一个充满文采的诗人,他就算是随便写一首诗也不会普通,从他的诗中我们能体会到他并不是随便写下这首诗。

他诗中的比喻用的很好,梨花和海棠即是实写,又含比喻虚写,让这首诗脱俗而出,这首诗也再次让我们看到了苏轼的文采,那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才足以让他的诗和他的人一样名传千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2#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32 | 只看该作者
贾平凹:我最想过的生活
2019
07/20
20:58
围炉夜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文丨贾平凹

院再小也要栽柳,柳必垂。晓起推窗,如见仙人曳裙侍立;月升中天,又似仙人临镜梳发。蓬屋常伴仙人,不以门前未留小车辙印而憾。能明灭萤火,能观风行。三月生绒花,数朵过墙头,好静收过路女儿争捉之笑。

吃酒只备小盅,小盅浅醉,能推开人事、生计、狗咬、索账之恼。能行乐,吟东坡“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以残墙补远山,以水盆盛太阳,敲之熟铜声。能嘿嘿笑,笑到无声时已袒胸睡卧柳下。小儿知趣,待半小时后以唾液蘸其双乳,凉透心臆即醒,自不误了上班。

出游踏无名山水,省却门票,不看人亦不被人看。脚往哪儿,路往哪儿,喜瞧峻岩勾心斗角,倾听风前鸟叫声硬。云在山头登上山头云却更远了,遂吸清新空气,意尽而归。归来自有文章作,不会与他人同,既可再次意游,又可赚几个稿费,补回那一双龙须草鞋钱。

读闲杂书,不必规矩,坐也可,站也可,卧也可。偶向墙根,水蚀斑驳,瞥一点而逮形象,即与书中人、物合,愈看愈肖。或听室外黄鹂,莺莺恰恰能辨鸟语。


与人交,淡,淡至无味,而现知极味人。可邀来者游华山“朽朽桥头”,敢亡命过之将“××到此一游”书于桥那边崖上者,不可近交。不爱惜自己性命焉能爱人?可暗示一女子寄求爱信,立即复函意欲去偷鸡摸狗者不交。接信不复冷若冰霜者亦不交,心没同情岂有真心?门前冷落,恰好,能植竹看风行,能养菊赏瘦,能识雀爪文。七月长夏睡翻身觉,醒来能知“知了”声了之时。

养生不养猫,猫狐媚。不养蛐蛐儿,蛐蛐儿斗殴残忍。可养蜘蛛,清晨见一丝斜挂檐前不必挑,明日便有纵横交错,复明日则网精美如妇人发罩。出门望天,天有经纬而自检行为,朝露落雨后出日,银珠满缀,齐放光芒,一个太阳生无数太阳。墙角有旧网亦不必扫,让灰尘蒙落,日久绳粗,如老树盘根,可作立体壁画,读传统,读现代,常读常新。

要日记,就记梦。梦醒夜半,不可睁目,慢慢坐起回忆,梦复续之。梦如前世生活,或行善,或凶杀,或作乐,或受苦,记其迹体验心境以察现实,以我观我而我自知,自知乃于嚣烦尘世则自立。

出门挂锁,锁宜旧,旧锁能避蟊贼破损门;屋中箱柜可在锁孔插上钥匙,贼来能保全箱柜完好。

作者: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大陆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代表作品:《废都》、《浮躁》、《秦腔》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3#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42 | 只看该作者
杜尚:艺术是一种瘾,类似吸毒的瘾
2019
07/20
19:00
文艺星球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来源:低调至上

ID:RealWangL


Jean Crotti’s Bust of Duchamp (Portrait de Marcel Duchamp par Jean Crotti), 1915-1917

艺术是一种瘾,

类似吸毒的瘾。

艺术家的状态比他的艺术更为重要。


Man Ray, Marcel Duchamp with Water Mill Within Glider, 1917

我喜欢纯粹的东西,

我不喜欢酒里掺水。

我也这样对待我的生活,

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marcel-duchamp

艺术界眼下急功近利,

物质至上的局面用教育来改变是不可能的,

可以给予抵抗的方式是:

沉默,缓慢,独处。



正如罗什说的,您最好的作品是你读过的时光。




marcel-duchamp

真爱通常总是刺痛着我们,它使我们痛苦,

假如它使我们愉快的话,

我们就要遗憾于看到它的消逝了。

我们努力在用未来去顶住它。


Marcel Duchamp in 1942


Marcel Duchamp descending a staircase, 1952


HOW BRIAN ENO MANAGED TO PISS IN MARCEL DUCHAMP’S FAMOUS URINAL, 1990

我喜欢活着,呼吸,甚于喜欢工作。

我不觉得我做的东西

可以在将来对社会有什么重要意义。

因此,如果你愿意这么看。


Rrose Selavy (Marcel Duchamp), 1920

我的艺术就可以是活着,

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个作品,

那是不留痕迹的,不可见不可思的,

那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感觉。




我不相信艺术。

我相信艺术家。

艺术没有什么了不起,

它不值得这样被我们推崇,

艺术应该成为非艺术,

我们应该无分别的对待人类的各种活动,

这样我们就能从自造的牢笼中走出。



Marcel Duchamp behind the “Rotary Glass Plates” in Motion, 1920

Marcel Duchamp, Museo de Nacional de Catalunya. c. 1960

谈到艺术,

我可能是一个不可知论者。

我不相信艺术史神秘的装饰物。

作为药物,艺术对许多人有用,

很有镇静作用。

但是作为一种宗教,

它甚至不如上帝那样好。

-------分割线-------

在任何时代,

教育说起来都是一件高大上的事,

但却没有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

教得会的,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模因

可以说清楚一个个体的全部问题。

在任何时代,

想要抓住人性的弱点来赚钱

都非常容易,

没有一点高级。

相反,想要建设一种文化,

耐心地拆除信息壁垒,

并且能够坚持下来,

那真不是一般的不易。

在任何时代,

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

和花半辈子看不清的人,

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4#
 楼主| 发表于 2019-7-21 15:49 | 只看该作者
“随字变转”乃书法技法,是说随字变化而变化!你知道吗?
2019
07/20
17:19
二小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文︳王呈祥

开篇前,我们先来看一组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深厉浅揭、量体裁衣……看完了这些词,那么请问:这些词的共性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文章——张怀瓘《书法用笔十法》之九:随字变转。


我们先从字面理解“随字变转”。随:即随着;字:即汉字;变:即变化;转:即使转——大意:随着汉字的变化进行书写。

再来看张怀瓘对“随字变转”的注释:「谓如《兰亭》“岁” 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字,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大意:《兰亭》中“岁”和“年”一个在下,一个在上,都有竖笔,一个写成垂露,一个写成悬针;十八个“之”字都不一样。

张怀瓘拿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字举例,前半句说的是笔画,后半句说的是单字。无论是说笔画还是单字,都有一个共同点,在这先卖个关子。



《兰亭》“岁”和“年”都写成垂露不行吗?又或是都写成悬针不行吗?行,又不行。若仅是为了让别人认读是可以的,然而,上升到书法层面是不行的;十八个“之”字都写一样不行吗?其实,这个与“岁”和“年”同理,区别在于,一个是笔画,一个是单字。

无论说什么,都在围绕着三个字,那就是“不雷同”。“不雷同”是书法约定俗成的东西——一幅作品中,凡出现相同笔画或相同字时,皆会使用不同方法处理——这也正是那个“共同点”。


按照这个要求,那么哪个笔画该写成垂露,哪个笔画该写成悬针呢?这个问题要用“随字变转”来回答:若上一个笔画作垂露,下一个笔画就作悬针,反之亦然。换言之,没有谁该和谁不该,结果等于:下一个笔画的状态取决于上一个笔画。

那么,相同的字该如何进行变化呢?其实,理解笔画的变化后,单字也就不攻自破了——下一个笔画的状态取决于上一个笔画,因而下一个字的状态便取决于上一个字。

大家应该都见过集古人字的作品,虽然单字很好,但连贯性很差,并且整体显得呆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不符合张怀瓘所说的“随字变转”。



因此,我们可以得知:笔画变化是因为用笔不同产生的,而单字则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取势”后,所产生的不雷同。当然,不雷同的前提一定是自然书写,不是刻意做作。为什么呢?因为这就是《书法用笔十法》之九:随字变转。

最后,回到开篇那个问题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深厉浅揭、量体裁衣……这些词的共性是什么?共性是:没有固定标准,皆随人、事、物变化而变化。

连同本文,加之去年所讲第十法“迟涩飞动”,张怀瓘《书法用笔十法》到这全部解析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5#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08:31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181+22=203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一)【喜报】末学数字读书笔记《石门素疏》: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最新业绩】20190721读书笔记227页。
【最高纪录】20181015读书笔记399页。
【最近统计】 20140218-20190630共227,701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20190601-20190630共5432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统计举例】
《石门素疏》数字读书笔记: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430
共有: 215,31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晨钟暮鼓,早课晚殿,
过午不食,夜不倒单,
弘法利生,三皈五戒,
勇猛精进,感恩三宝,
诗书画意,不二法门。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叙事诗偈】鱼象鱼说
末学乃鱼象鱼,阴鱼象阳鱼也。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大学。
荣幸回归母校,执教高中语文。
加盟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贵人扶我上马,仕途一路顺风。
鹤城镇长助理,镇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敝人何德何能,感戴组织栽培。
优哉游哉冬泳,组建青田冬协。
生活玩世不恭,沉迷灯红酒绿。
三高相伴无知,一朝卒中突发。
五行有救未死,五月住院康复。
三百善人探访,一心发露忏悔。
戒贪戒嗔戒痴,素心素食素言。
小乘大乘密乘,修行修道修心。
阴鱼仍象阳鱼,芥子还纳须弥。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劝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马。”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心素食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一、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二、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三、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四、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五、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七)【诗书画意】向阳花开
《石门集》
石门赋
春花漫漫,秋月皎皎
夏风习习,冬雪皑皑
石门曲
人间理想,近心至真
人生理念,静心至善
人道理性,净心至美
为人修心,唯心至心
石门联
有门无门,实为石门,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大关小关,斯乃禅关,
风风雨雨在在朝朝暮暮。
石门偈
朝阳东升,暮月西沉。
夜黑犬吠,天晓鸡鸣。
石门令
采菊石门前,
悠然水南边。
登芝田春台,
享处州太牢。
观之江涨潮,
感中土盛世。
觉天大地大,
悟菊香人生。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6#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09:09 | 只看该作者
家务活里的哲学意味:活着就是不断地重复
2019
07/22
07:30
中国新闻周刊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图/ 肖振铎
家务活里的哲学意味

文/肖遥

与其它事务相比,家务活儿永远不能够真正完结:衣柜书柜总是可以更整齐,窗户镜面厨具可以更明亮,地板打扫、除尘以后,还可以抛光、打蜡。

简单的体力劳动也是永远做不完的,不仅具有无限性,而且无限循环重复下去,家务的重复性也正寓意着生活的本质——活着就是不断地重复。

家务活儿的指向是向内的,类似于“螺蛳壳里做道场”。和思考、反省、整理头脑或电脑内存一样,每当推进一项家务,都使得生活得到了一重净化和优化。若是想更深地体会家务活中的哲学意味,就需要学会痴迷于某些细节。

比如叠衣服,可以按着冷暖色系来摆放毛衣;饭前摆碗放筷,可以一边移动,一边琢磨碗筷之间的距离和角度。即便切一块苹果,也可以选择将之切成一朵苹果花,还是与巧克力搭配摆成一只泰迪熊。

收拾书柜,有人会按色系,将书柜摆放得像彩虹一样。我是按作者的写作风格放置,比如我肯定不会把厄普代克和舒比格放在一起,但是把爱丽丝·门罗和简·奥斯丁放在一起,想必她们都不会太介意。

朋友阿猫说,她没想到厨事和家务成了治愈她创伤的良药。某天早上醒来,瞥见猫咪眼巴巴地盯着她,可一般都是男友给它喂猫粮。这时阿猫才猛然意识到,他和她已经分开了。她开始扫地、拖地、抹桌子,自己一个人做早餐。

人掌控不了别人对自己爱或不爱,甚至连自己的爱恨都掌控不了,能掌控的,只有眼下扫的这块地,它会明光锃亮地回馈自己,能安慰和不辜负自己的,只有手里的食材。在被琐事的占据填满的时候,生活的温暖奇迹般回来了。

家务里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可以缓解人的焦虑。独在异乡做访问学者的那段时间,在厨具欠缺的情况下怎样做出靠谱的中餐,成了我的一大爱好。有一次,我花了三个小时徒手做面条:把面粉揉成团,把面团搓成面棍,把面棍扯成面条。其间下了两场大雨,出了两回大太阳。

雨后两只松鼠追逐打闹着跑过院子。在寂静的午后,这场松鼠的舞蹈表演是给我一个人的奖赏。在专注做这一餐面条的时候,与其说时间好像停滞了,不如说我好像置身于时空之外了,浑然不觉世事,像滚雪球样迅速集聚变化,或像流沙样破碎崩塌。

回国后,我发现我有了一个新的爱好:不管去谁家,我都习惯钻进厨房帮主人干活,一起剥葱、捣蒜、盛饭、吃饭,洗洗涮涮,分享笑话。就像音乐的前奏和尾音,使得这场热闹来得更为完整、饱满、生动。

这正如弗朗索瓦丝·萨冈所说的那样:“所有平静的人生都幻想伏特加、乐队和醉生梦死,正如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7#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10:28 | 只看该作者
二十首描写泰山的古诗,简直是美翻了
2019
07/22
00:00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泰山素有“天下第一山”的称号,它气势磅礴,风景壮丽。自古以来,不少人慕名而去,只为亲身感受那令人赞叹的美丽风景。也难怪游至此处的文人雅士不禁想为泰山作词一二。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描写泰山的古诗,感受独属于泰山的魅力吧!


1、《郑生至自泰山》

明·李梦阳

昨汝登东岳,何峰是绝峰?

有无丈人台,几许大夫松。

2、《游泰山》

唐·李白

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3、《雪中望岱宗》

清·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4、《再书王母池》

唐·吕洞宾

昔年留字识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

无赖蚊虬知我字,故留踪迹不沉埋。

5、《泰山颂》

当代·杨辛

高而可登,雄而可亲。

松石为骨,清泉为心。

呼吸宇宙,吐纳风云。

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6、《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泰山吟》

南朝·谢灵运

泰宗秀维岳,崔崒刺云天。

岞崿既崄巘,触石辄迁绵。

登封瘗崇坛,降禅藏肃然。

石闻何吨蔼,明堂秘灵篇。

8、《泰山梁父行》

三国·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9、《泰山吟》

晋·陆机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一远,层云郁冥冥。

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

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10、《泰山吟》

晋·谢道韫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字,寂寞幽以玄。

非工复非匠,云构岁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宕斯字,可以尽天年。

11、《泰山》

明·李梦阳

俯首元齐鲁,东瞻海似杯。

斗然一峰上,不信万山开。

日抱扶桑跃,天横碣石来。

君看秦始后,仍有汉皇台。

12、《泰山石》

唐·李德裕

鸡鸣日观望,远与扶桑树。

沧海似镕金,众山如点黛。

遥知碧峰首,独立烟岚内。

此石依五松,苍苍几千载。

13、《题灵岩寺泉池》

唐·李白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含清锦,疏松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双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暝时。

14、《金陵怀古》

唐·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15、《登泰山》

元·张养浩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16、《放言五首·其五》

唐·白居易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

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

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

17、《苏幕遮·怀旧》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8、《登泰山》

元·贾鲁

岱宗何崔嵬,群山无与比。

使者久尘嚣,望之不胜喜。

无缘凌绝顶,诣祠聊致讄。

夫何一殿存,千间暴遗圮。

人言遭劫火,金源乱兵里。

感此废昔年,伤今未能理。

飞奏入彤庭,经营良在迩。

奈何齐鲁饥,百姓食糟秕。

神兮愿效灵,穰穰多乐祀。

行当复故宫,金碧荡瞻视。

19、《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唐·李白

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

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散为飞雨川上来,遥帷却卷清浮埃。

知君独坐青轩下,此时结念同所怀。

我闭南楼看道书,幽帘清寂在仙居。

曾无好事来相访,赖尔高文一起予。


20、《四愁诗》

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8#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12:04 | 只看该作者
不要让学佛的机缘得而复失
2019
07/21
22:07
密法智光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穷无尽,每一个众生,包括地狱的众生都一样,都喜欢享受快乐,不愿意感受痛苦。他们为了离苦得乐,为了实现种种目标和欲望,采取各种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与自己的愿望背道而驰,结果只能带来痛苦,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现在我们要永远地脱离痛苦与烦恼,获得快乐与幸福,唯一的方法就是修持佛法。如果你能依教奉行,断恶行善,精进修行,可以解脱痛苦,得到永恒的快乐,实现最终的愿望。

但不是谁都能遇到佛法,也不是谁都能得到学佛修行的机缘的。我们在《暇满难得》里面讲过,其他道里的众生,连佛法的名字都听不到,又怎么能学佛、修行呢?在这个地球上,茫茫人海中,很多人还是没有遇到佛法,对佛法没有生起信心,没有得到佛法,只有极少数人才有这样的机缘。我们遇到了,确确实实得到了如意宝,但如果认识不到,不珍惜的话,那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就像在垃圾堆里捡到了如意宝,但是没有认识到,又把它扔回垃圾堆里了。

我们现在得到人身了,而且闻到佛法了,真正得到了无价之宝。有了佛法,无论是暂时的问题还是究竟的问题,都能解决。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又把它浪费了,机会又错过了。真的,别再错过了!把人身利用起来,让自己今生解脱,即身成佛。

我们今生今世有这么好的机缘,这是宿世修来的福报!这个机缘不可能总有。今天有,明天不一定有;今年有,明年不一定有,失去了不可能再来。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上师难遇今已遇。现在是了脱生死的最佳时刻,我们所遇到的净土与大圆满法,一个是临终往生的方法——今生解脱的方法。一个是大圆满法——即身成佛的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79#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12:33 | 只看该作者
艺术家刘宝纯:下“千斤破四两”的笨功夫
2019
07/21
12:07
雅昌艺术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人过七十古来稀,何况已是八旬有余。如果说老当益壮,对刘宝纯先生说,只要搞起创作,平日因为腿无力都需轮椅的他,可以站立几个小时,淋漓挥笔一气呵成,此时的他犹如沙场上的老帅挥舞金刀……

就在上个月刚过完的八十八岁生日里,刘宝纯决定为自己的生日创作一幅作品作为纪念。问家中最大的宣纸是多大?家人回答:丈六尺。

没有丝毫犹豫,点头取纸,随即展开拿笔挥毫,如年轻时的创作激情迸发。


为88岁生日纪念所创作的刘宝纯

画到酣时,刘宝纯抚摸着宣纸说:“王雪涛先生知道我善于创作巨幅作品,曾把珍藏的宣纸赠送与我,我一直把这份友谊真情保存至今。这是我参加文化部创作组之前好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物资非常短缺,手工制作如此大尺寸宣纸很不易,这宣纸在王雪涛先生心中比他的几幅斗方作品都感觉珍贵……”

平时不活动都有时呼吸困难,再加上高强度运动更是喘不过来气了,但他仍在吸氧中继续创作。天渐渐黑了下来,一幅完整的《山海图》跃然呈现,翻滚的海水之上,老松傲然挺立,远山巍峨。

完成作品后的刘宝纯,静坐了一会,又回想起那些自己用双脚、用画笔、用真心记下来的壮丽山河。

千斤破四两

孔子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刘宝纯说,他的“矩”,就是“千斤破四两”,就是下笨功夫。做人作画做学问,学李可染先生的“白发学童”精神,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


刘宝纯

并非美术院校的科班出身,单是凭着对画的一腔热血,刘宝纯是“苦学派”的坚守者。

文革期间,他山南海北求师访友。上海的谢稚柳、唐云、陆俨少,北京的李苦禅、许麟庐、王雪涛、李可染,南京的钱松岩、宋文治、亚明,天津的孙其峰,山东的关友声、黑伯龙、陈维信等都曾给予了不少帮助和支持。青年时代的刘宝纯,以“千斤”毅力临摹历代名画,苦度10个春秋。从清代上溯宋元古人墨迹,每个局部细节、构图都记在脑海,从而奠定了坚实的传统艺术功力。


刘宝纯 海滨晨练 90×68cm 1969年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李可染、傅抱石、石鲁等人,通过写生积极地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变,形成了表现祖国山河新貌、具有鲜明时代精神的新山水画。


中国美术馆留影 1987年

(前排右起李文信、李可染、邹佩珠、刘宝纯、孙鸣村、张仁芝,后排右二起李小可、赵振川、李行简、姜宝林、龙瑞、李宝林,左一李晓林)

此时,刘宝纯决定出去看看,开始了他的写生之路。背起画板,又一个二十年过去,双脚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1971年沿黄河写生,1972年沿海河写生,1973年沿淮河写生,1976年沿长江写生……1996年率团访问台湾期间写生68幅。就是出访国外,也不放过考察写生的机会。1987年访日写生100余幅画,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专题展览。

他感慨地说:“临摹和写生是我创作道路上的两条铁轨。”也就是用“千斤破四两”的韧劲,才有如今的刘宝纯。

为河山立传

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刘宝纯就以泰山、三河(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写生的实践和作品,奠定了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新山水画一派延续发展的代表人物地位,同时成为了山东画坛的领军人物。


红透山谷 136×68cm 1964年

1964年,刘宝纯以果农丰收题材创作的《红透山谷》入选全国美展,描绘了山谷之中层林尽染,丹柿飘香的丰收景象,改变了传统山水画水墨为上的审美准则,得以初次在美术界崭露头角。


今日花园口 97×166cm 1974年

70年代文革时期来临,在全国许多画家被批判、无人敢再画山水画之时。刘宝纯以主席对黄河的视察语录为“指导方向”,选择去黄河两岸地区写生,结合水利建设工程,沿途写生创作山水画百余幅。写生归来之后,《黄河组画》的出版和展览,让全国山水画坛为之耳目一新。1971年,组画中的《花园口电灌站》再次入选全国美展。


厉家寨之春 76×123cm 1972年

第二年,他与画友们又赶赴冀鲁平原治理海河的工地,与成千上万的治河民工同吃同住,连续写生两个多月,出版了《海河画集》。他的画集连同他们深入治河工地写生创作的事迹,引起省市出版文化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使他们的创作队伍从黄河写生的几个人,到1973年淮河写生时,已扩大到十几个人。


长江写生 1976年

1976年初,刘宝纯再次决定进行长江写生,这是一次艰苦的历程,没有经费,没有依托单位,全凭个人调配,长时间野外生活,大家衣着褴褛,蓬头垢面,手中提个照相机,以示与乞丐的区别。受着饥饿和突发的山洪,刘宝纯还是坚持住了,沿着三峡而下,一路写生中创作的《三峡》、《巫峡云》、《峡江烟花》、《千里峡江图》等作品先后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多家报刊发表。

钱松嵒曾对他说:“我的画是老瓶装新酒,你的画是新瓶装新酒”,并感叹“中国画的重点,转到山东了”。刘宝纯用传统笔墨与现实山水的有机整合,表现了中原大地在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发生的历史巨变,有由此形成了齐鲁山水风貌。


长江写生稿 49cmx72cm 1976年

1987年,80岁的刘宝纯再次由文化部派赴日本访问写生,三个月内写生百余幅,九月初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访日写生画展”。

当有人称赞刘宝纯的写生画很有特点、很有新意时,他总是谦逊地摇一摇头,说:那不过是“将错就错”。原来,访日期间,他请人代买中国画的颜料,但却错买成丙烯和银粉。刘宝纯对画纸也不挑剔,碰着什么用什么。在不影响整体风格条件下,借助西画材料,也颇有特色。



日本写生作品

刚到日本之初,把刘宝纯笔下的中国传统绘画此前并没有得到艺术界人士重视,还仅停留在中国古代绘画的表现手法中。而写生结束后举办的画展上,大家都被震惊了。

尤其是那组每幅高2米,宽1米的24幅通屏的大作,展示了日本四季风光。将严冬季节冰雪中北海道的群山,暖春天气樱花绽放的本州胜景,炎夏时节松柏青翠的四国云雾,以及秋霜浸润下的九州青竹,连天波涌的南日本海,依次排开,气势宏大。

展出当时在日本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在纷纷称赞他的高超技艺的同时,又由衷的对这位大手笔的画家多了几分敬仰。就是这件作品,在日本展出时,当地几家权威部门一致提出要以重金收藏,而被刘宝纯以“此画不属于我个人,实属于我的祖国”为由,予以婉绝。



刘宝纯笔下的台湾海岸

2015年春天,在儿孙的陪同下,83岁高龄的刘宝纯自济南乘车出发,沿海疆从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海南、北海、防城港到广西和云南的边疆等地进行了历时三个月的“海疆、边疆”两万五千里行程的写生活动,由贵州返回济南后,又用时三个月,创作了展出的118幅作品。不少地方曾是相隔十年后再次踏入,刘宝纯一边感叹着各地建设的突飞猛进,一边又拿起画笔,继续为祖国河山画像。

泰山是我的宗师

耄耋之年回溯艺涯,这位出身山东半岛最东端小渔村的艺术家,最常提及的关键词是谦逊、坚韧,正如他创作的泰山松柏,既是他的艺术符号,也是他的人格镜像。


蒙山红日 52×85cm 1972年

刘宝纯早年到泰山写生和考察十几次,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最长一次住了三个月,对泰山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独特的理解。他说:“泰山是我的灵魂,泰山是我的宗师。”


泰山写生 1972年

“松树是英雄的象征,松树的每一个折枝和疤痕,都是它的一次遭遇和见证。我们应该向松树学习这种对大自然的恶劣气候的抗争精神。泰山的山美、泉美、树更美,尤其是泰山松树天下第一。黄山的松树,是天之骄子,人之宠儿。黄山雾大雨多,气候暖和、地质肥袄,体现出茂盛之貌;而泰山风大雨少,气候干寒、土质贫瘠,体现出苍劲之神。”


泰山苍松 200cmx300cm 1978年

“在黄山,为了一棵松树可以修一条石径,以便让游人观赏。而泰山古迹太多,目不暇接,苍松有多生长在山崖之巅,游人知者稀少。早年我攀山越岭,将泰山和黄山的苍松几乎都画了个遍,又把两山的苍松作了个对比,为泰山松写了一首诗,‘偃蹇不辞脊背土,眷恋岱宗旧容颜,世颂登泰山小天下,讵知苍松甲黄山’。”

多年写生,刘宝纯知道哪座名山有几棵古松,能说出泰山后石坞所有古松的名称,在他保留的大量的写生画册上,不知有几百千棵松树,这些松树生长在他的写生画册上,也长生在他的记忆中。难怪作画他从不打草稿,在他的心里,不知铺陈着多少已经画好的稿子,随手拈来就是。


刘宝纯 泰山旭日 367×145cm 2012年

2002年10月,时任山东画院院长刘宝纯乘车抵达首都京西宾馆。原来党中央召开十六大,京西宾馆是重要会议场所,宾馆早在一年前就着手进行装修,新建的一处大型会议场所“中央会堂”,在前厅中央墙面还有一处空余,需要有一幅水墨巨制来作为装饰。

“这时已是下午四点多钟,刘院长谢绝了休息,随即来到画室,铺开宣纸作画,先画的是松树,只见本来软软的毛笔,一拿到他的手里就像剑锋枪刺,所过之处透纸三分,墨痕深刻,所画松树像铁铸的躯干,钢拧的丫杈,叫你直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他笔下生发出来。”山东美术馆原馆长王奎章谈起。


大海荡荡水所归 366cmx135cm 1991年

一气画完了两棵挺拔苍郁的松树,在画室草草吃了晚饭,又画起海来,大笔蘸着调好的石绿,偶尔大片刷笔,偶尔勾染海浪泛起的水花,画出一片万马奔腾的海浪来,接着在双松上端画了一轮红日,映着远方的云海露出朦胧的霞光。来宾馆不到六小时,一张巨制已跃然纸上。

“回家展”

1978年初,刘宝纯受邀参加“文化部中国画创作组”。文革十年,中国画被批判,这十年对中国画界冲击很大。此时中国画创作组的组建对美术界来说,无疑是一声春雷。


1978年为中国驻外大使馆创作国画作品《黄河》

刘宝纯是最早一批受文化部和外交部之邀赴北京在台基厂3号宾馆为中国驻外使馆创作《黄河》巨幅作品。当时受邀的画家还有李可染、谢稚柳、吴作人、唐云、陆俨少、于希宁、邹佩珠、陈佩秋、肖淑芳、方济众等。


1978年,外交部部长黄华及夫人何理良、外交部副部长韩念龙、礼宾司司长翟荫堂与中国画创作组成员李可染、吴作人、谢稚柳、唐云、陆俨少、于希宁、陈佩秋、邹佩珠、肖淑芳、方济众、刘宝纯(左一)等合影于香山


1978年在北京潭柘寺 (左起陆俨少、谢稚柳、刘宝纯)

他们不仅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中国驻外使馆等重要场所创作了大批水墨巨制。还在祖国的经济和军事复苏发展急需外汇时,无偿为外贸机构提供大量的作品,增加外汇收入,同时还创作了一批作为中国驻外使馆及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国礼。


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厅创作《长松图》1987年

刘宝纯巨幅国画《长松图》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正门厅,《泰山烟云》、《蓬莱仙阁》陈列在泰国王宫淡浮院正厅,《泰山松云》陈列在中南海西花厅总理会客厅正壁,国画《山高水长》由邓小平同志1978年访问日本时,赠予日本住友集团。



文旅部、中国美协、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领导参观展览

中国画创作组批准成立后,在中央领导的直接关心下于1981年11月正式成立了中国画研究院。2006年10月正式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刘宝纯为中国画研究院筹备建院工作无偿创作三百多幅作品,又了参加在北京和上海的“中国画研究院第一届画展”。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作为元老级成员,刘宝纯现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委。从2015年陆续进行的“正道沧桑一一刘宝纯诗书全国巡展”此次回到中国国家画院对他来说也一次是“回家展”。


左:攀泰山南天门 98cmx50cm 2012年

右:柳埠风光 98cmx50cm 2012年

刘宝纯曾说:书法是画之风骨,诗词是画之灵魂,书法诗词是画之两翼。要提高中国画之水平,学习书法和诗词是必要的。本次展览也展出了一部分书法写就的自作诗,按照传统格律的标准写作,诗句中的平仄和押韵,都讲究而规范。

刘宝纯先生年已88岁,但仍保持着走遍大江大河的雄心,老骥伏枥,艺术长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80#
 楼主| 发表于 2019-7-22 14:52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正确信仰 达到生命圆满解脱
2019
07/21
11:19
人间福报社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金刚经讲话第一/真实信心世间稀有分第六(一)

正确信仰 达到生命圆满解脱

文/星云大师

「实信」,就是正确及坚固不坏之净信,也就是正确的信仰,相信我们所依的正道法谛,能让我们达到生命圆满解脱的境界。

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即信实、信德、信能。

译文

须菩须又问道:「佛陀!后世的众生,听闻您今日所说的微妙言说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起真实的信心呢?」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不要这样怀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虽离佛世已远,若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言说章句中,体悟无住的实相般若妙义,而生出难得的真实信心,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止曾经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培植过善根,其实他们已从多生多劫来,奉事无量千万诸佛,种植难以数计的诸多善根,现世闻说大乘无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一念之间生起清净信心的人,须菩提!对于这些善根众生,如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的,他们能得到无量的福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不会执着有为的生灭相,也不会执着无为的空寂相。心无所住,而修无相之行,故获功德广大。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众生一念心,于相上有所取着,就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同样地,若众生执着种种法相,即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有所取着。又若执着非法相,则同样地也会落于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对待分别中。因为取法则滞于有,以为有实有的生灭法相可得;取非法则泥于空,以为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证,不能与正确的实相真理相契,所以法相与非法相都不该执取。

「因为这样的缘故,如来常说:『你们诸位比丘!应当知晓我所说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达彼岸之后,即应弃舟登岸,不可再背舟不舍。』所以,未悟道时,须依法修持,悟道后就不该执着于法,至于那偏执于非法的妄心,更是应当舍去。」


图说:舍卫城神变图。图/世界佛教美术图说大辞典提供

原典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释

本分旨在显真空第一谛,说明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方为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谓实信者,是必须由智慧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无修而修,无证而证,然后才圆满了彻的,所以是稀有难得的。

言说章句:指「度生要无我,布施要无相,修行要无修,证悟要无证」等真理。

信:必须具备信实、信德、信能三条件。

善根:「根」,有生长之义。善根即是可生众善之根。无贪、无瞋、无痴,名「三善根」;若依本经,则「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是万善之根。

净信:即是「不起有为见,不作无为解,真俗一齐捐,圣凡悉平等」,相信自身中有本来的佛性,没有染污,与诸佛是平等无二的信念。

法相、非法相:「法相」,通常指执着组成「我」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为实有,是一种「有病」;「非法相」,则指执着诸法皆空,是一种「空病」。

筏喻:筏是用竹子或木头作成的小舟,以之譬喻佛法能将吾人从生死的此岸渡至涅槃彼岸。本经则举「筏喻」来提醒修道者,对于佛陀所说的一切方便法门,只可视为渡筏,一登彼岸,即应放下,不可再执着。

讲话

第三分要我们「离相度生」,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第四分则是强调「无住行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第五分要我们明白「诸相非相」,从佛应现的化身、报身是虚妄相,彻见无相湛然的法身如来。

从第三分到第五分,旨在扫荡我们对有相、有住的妄想执着,但佛陀又恐吾人因而转执一切皆无,堕入断灭见、恶取空。因此,在第六分中,佛陀以真实信心、持戒修福来鼓励我们,引导我们踏入般若门槛。第六分的思想脉络,我分四点来阐述。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门。

二、生实信种,万亿善根。

三、心不取法,相非法相。

四、佛陀说法,借筏度岸。


图/取自网路

一、持戒修福,入般若门

须菩提听闻「离相度生」、「无住行施」、「诸相非相」的微妙法义后,心中生起疑惑及忧虑,担心对此甚深玄义有人能够信解不疑吗?有人能受持奉行吗?于是,须菩提向佛陀发问:「世尊!若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

「实信」,就是正确及坚固不坏之净信,也就是正确的信仰,相信我们所依的正道法谛,能让我们达到生命圆满解脱的境界。这个「信」,有很多的层次,比如:「迷信」,信有鬼神会降灾赐福,信有神灵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邪信」,贪恣现世欲乐,以为在色声香味触中努力追取,就能为我们带来永恒的幸福,不相信有因果业报、有前生来世、有凡夫圣人。迷信还不可怕,因为心中有个神祇偶像可以轨范身心,还不敢胡作非为;邪信就可能深陷断灭见,善根不具,犯诸禁戒,对正法三宝功德无法信受,过患无穷。佛陀教导我们的是要「正信」。

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什么样的标准才具备正信的条件?

(一)信实:信有真实历史的。如释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他于印度降生、成道、教化、涅槃,是有家族系谱可寻,有真人实事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神,是人创的;佛,是自己修来的。所有宗教,都没有办法使人能成为其最高的神,但佛教说人人皆能成佛。

(二)信德:信有圆满道德的。我们信仰的对象,道德要像白莲清净,已断尽贪欲、瞋恚、愚痴的染污,可以做为我们人格道德学习的典范。

(三)信能:信有超越能力的。信仰的对象,他自身已能超越内心的痛苦烦恼,并且有能力帮助我们超越,给予我们身心安稳的力量。

要信仰确实存在者,要信仰道德清净者,要信仰具有拔苦予乐的能力者。一般人都有自己执着的信仰,有人信仰爱情的神奇,有人信仰金钱的万能,有人信仰权势的力量,有人信仰地位的尊贵,这种充满危脆不安的信仰,就像写在沙滩上的字,随时有被无常的潮汐给淹没的危险。就拿金钱来说,积集再多的财富,你抵挡得住大水、大火、盗贼、贪官污吏、不肖儿女的夺取和败坏吗?因此,这种信仰不合乎究竟,真理应该具有「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等要件,如经典上说:「恩爱无常,合会当离,身非己有,命不久长。」凡此即吻合佛陀所说的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为真理。


图/取自网路

而要圆满万德庄严的华果,必须要有因地上精勤的耕耘。所以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来灭后后五百岁,离佛世已远,但只要有持戒、修福者,就能对《金刚经》生起真实的信心。」

什么是「持戒、修福」呢?持戒者即诸恶莫作,修福者即众善奉行。持戒三学通摄,修福则六度全包。持戒之外,佛陀教导我们修福才能开启智慧,切勿因修学般若空慧,就否定世间善行的价值,要知道,福德资粮能资助智慧的开发。

在《增一阿含经》中,迦叶尊者曾问阿难:「什么样的经偈能生三十七道品和一切善法?」

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此偈涵盖四阿含经,总括诸佛之教。诸恶莫作,是诸法本,能生出一切善法。什么缘故呢?因为诸恶莫作,能受持戒法不犯,身口意清白无染。众善奉行,则心意不贪、不瞋、不痴,能清净柔软。而自净其意,即除邪见颠倒,去愚惑想,自然能具足诸佛之教。如经中接续所说:「迦叶!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我们千万不要轻忽小戒微福,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都是从不轻不舍任一细行功德所累积成就的。我们从佛陀的事迹来看,他为病比丘澡浴净身,清理修复朽坏的门板,为阿那律穿针引线等,就如同佛陀对阿那律说的偈语:

世间所有力,游在天人中;

福力最为胜,由福成佛道。

持戒,令我们防非止恶,调御六根烦恼的盗贼;修福,则是积极去资助别人,给予众生种种方便。由于持戒,我们心中存有对一切众生生命和尊严的尊重,有拔除众生苦难的悲悯之情,因此不给予一切众生任何的毁伤;由于修福,我们不吝给予众生各种安稳的快乐。如此,身口意清净调和,自然能速入般若门槛。

二、生实信种,万亿善根

《华严经》说:「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在前文我们厘清正信的条件要合乎信实、信德、信能;信仰的真理应契合佛陀的三法印,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信」的功德。经文中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为什么一念净信有如此大的福德?于《金刚经解义》中,六祖惠能大师谈到「信」的功德。

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能成佛,是名清净信心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5-3 23:14 , Processed in 0.07217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