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中扫地神僧修行境界有多高?菩提路腾讯佛学佛慧法师2017-04-29 16:35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4评论
扫地僧解救众生(剧照资料图) 文:佛慧法师 扫地神僧,是金庸武侠当中一个bug级别的存在,他曾经一招之内挡住萧峰的降龙十八掌,更是仅凭一己之力,救萧远山和慕容博于危难。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金庸却十分惜其笔墨,所书甚少,更是对其的成就之路一笔带过。既然如此,我们作为读者就很难修炼到神僧这般的武功了,不过我们倒是可以在其他方面入手,看看扫地神僧在心地上的修行。 佛教有六度,也称六波罗蜜多,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种善法,是大乘佛教非常不共的行法,因此也是成佛之道。 其中,布施作为六度之首,可以说是众生最容易实行的法门,可是布施不仅仅是将自己的财务付出,也包含了其他的精神方面的善法。 而扫地神僧最为突出的,便是其在“布施”方面的功德。他不仅以言行之高德来感化他人,更加以佛法来教导其他僧众。 在佛教的修行中,布施是一门学问,这实在是应该划重点、做记号,因为如扫地神僧的这般法布施是很难做到的,只有先通过财布施的积累,才能慢慢放下我执,学会布施。 因此,布施的自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意业的善舍思,二是能舍施物的身语的行为。而由于身语本身发自于心,所以布施的行为还是要以心的思维为主的。 不过,佛教布施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如神僧般的高强武功,而是为了证得佛果。 《天龙八部》中的扫老僧(资料图) 既然是为了证得佛果,那就要注意了,在《菩萨地论》中就有很重要的开示: 第一,在布施,心是主导,身语是枝叶。也就是说,只有内在调整到了与舍心等悲愿相应的状态后,其身语的各种配合性行动才有意义,才能称为布施。 第二,除需具足不悭吝的舍心外,还需具足大乘不共的发心,即真实地、无条件地施他情怀,这样不但舍心能够增长,而且悲心也能激增。 与另外五度比起来,布施有着自己的特色,而布施之所以能被称作“度”,需具两种令有情达到智慧解脱之彼岸的特色: 第一,布施的行为必须是在一种欢喜和开放的心境状态中展开和完成的。布施中所蕴含的大乘菩萨自轻他重的智慧元素使得布施本身轻松且愉快,没有难以割舍,远离了纠结,剩下的是全然的喜悦。如《入中论》中月称菩萨所描述的那样:大菩萨仅于听闻到乞求布施之声音,如果思维后,内心都会产生最胜安乐,如同久离乡井的游子,父母时刻思念着他,一旦听到儿子重回家园的音声,父母心里所生起的欢喜,非言语所能形容。菩萨对他们的慈悲惠施也是这样,充满了欢喜与安慰。 第二,布施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和工具。布施所面对的是一切有情,有情就是菩萨期待利益的对象,所以一切有情就是目的。菩萨通过布施等六度诚然有进趣佛果之功,不过那绝对是利益有情的一个结果。 换句话说,菩萨不是利用布施以达成二资圆满的佛果为目的,众生也不是菩萨成佛路上被用于给养的加油站,相反,众生就是目的,利益众生就是唯一追求。所以,布施中不存在为达成自己终极目的而被迫的委曲求全,他应是豁然开朗式的开放与全然的敞开。 这样看来,扫地神僧虽然慈悲的救度了萧远山、慕容博的生命,却实在算不上大恩德,真正的布施的善法是扫地神僧将佛法布施给了这二位,使得多年的恩怨化干戈为玉帛,灭除了心中的烦恼。 对于生活在无常世间的人来讲,最大的福报,便是能遇到这样一个愿意布施佛法的善知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