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2661#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3:43 | 只看该作者
素食健康:蜂蜜加神奇“伴侣”功效堪比“神仙药”
2017年04月23日 08:02:0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5人参与 3评论



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被誉为“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营养食品”。


蜂蜜是蜜蜂从开花植物的花中采得的花蜜在蜂巢中酿制的蜜。被誉为“大自然中最完美的营养食品”,古希腊人把蜂蜜看做是“天赐的礼物”。中医认为,蜂蜜味甘、性平,归脾、肺、心、胃、大肠经。具有滋阴润燥、补虚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的作用。常用于肺燥咳嗽、体虚、肠燥便秘、口疮、水火烫伤、胃脘疼痛,还可以解乌头、附子之毒。今天小编告诉你蜂蜜水加上这个喝效果会更好。

1、柠檬
柠檬是一种富含多种维生素的水果,尤其是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但是通常柠檬比较酸,加上甜甜的蜂蜜,无无论是从口感上,还是营养师都相得益彰,常喝能减少黑斑、雀斑发生的几率,对肌肤有一定美白作用。
2、牛奶
牛奶含钾多,而蜂蜜乃含镁多。研究表明,“钾”能缓和情绪、抑制疼痛、防止感染,并减少经期失血量;“镁”能帮助大脑中神经冲动传导、具有神经激素作用的活性物质维持在正常水平。牛奶与蜂蜜同时食用效果更好,对女性痛经有很好的帮助。
3、芹菜
芹菜是粗纤维的食物,有降压的功效,蜂蜜可以用来润肺、润肠等功效,营养丰富。两者搭配做成蜂蜜芹菜汁,对尿道结石、前列腺炎、皮炎等都有良好疗效。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7-4-24 14: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2#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1:53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423课堂笔记142张。
每天同步,欢迎指正!
【QQ空间】之江芝田正阳楼
20170303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http://user.qzone.qq.com/2734963874/4
截止20170405-10:03,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58,962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丹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情况通报】冲浪奇遇兼悔过书
敝人稀饭冬泳,亦爱好网络,结交广泛,却在【真开心冬泳网】【冬泳之家】等屡遭黑手。无独有偶,20170303敝人QQ4个号,6个群同时永久被黑。20170417敝人在【佛教论坛】【冬泳之家】【欧联论坛】帖子账号同时被黑。
如今学佛精进,修习法眼,回首往事,恍然大悟。事之起因,皆因贪字。
正是:是因,是果,是报!
往昔业力,丝毫不爽。
三世因果,真实不虚。
摒置恶道,阿弥陀佛!
新号(1485781498)即时启用,欢迎加友。
鱼的群落2.0版盛情开张,欢迎加群。
[东南古田讲武堂]50GoGo群:560959301
[鱼象鱼私人会所]51GoGo群:569627213
[之江芝田正阳楼]52GoGo群:561968901
[西南联合大学堂]53GoGo群:240083722
[南海普陀观音堂]54GoGo群:572727581
[华夏平阳素托邦]55GoGo群:190804323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古有之事,今必再有。
今日之事,后还将有。
升恩斗怨,恩将仇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轮回长河,浪花朵朵。
揭谛揭谛,阿弥陀佛!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点评

拜读  发表于 2017-4-24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3#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1: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精彩  发表于 2017-4-24 14: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4#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2:33 | 只看该作者
论六祖慧能的戒律思想2017年04月23日 14:00  禅风网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论六祖慧能的戒律思想
  慧能,俗姓卢,祖籍范阳,三岁丧父,出身寒微,不识文字,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家,禅宗的主要创始人,被尊为禅宗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迹和佛教思想主要体现在《坛经》中,慧能提出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和思想被誉为对传统佛教的伟大突破和创新,其蕴含的戒律思想更是佛教戒律史上的重大革新。
  戒律是佛教“三学”之首,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入道即以戒律为本”,所以,戒律在佛教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佛教戒律在中国的流传上看,自曹魏时期开始,小乘戒律开始传入中国,《四分律》、《五分律》、《摩诃僧祇律》和《十诵律》四部广律的传入和专门讲习戒律的律师的出现,依律受戒的现象逐渐盛行,至唐朝时期,独盛《四分律》。然而小乘戒律的条文繁琐,持守戒律障碍很多,慧能“无相戒”等大乘戒律观念,主张戒禅合一,认为“戒本源自性清净”,突破了传统佛教戒律的内涵和意义,赋予大乘戒律以新的时代特色,意义极为深远。正如后人对其思想的评价:“无相之体,法身之谓也。无相戒,戒之最也。四宏愿,愿之极也。无相忏,忏之至也。三归戒,真所归也。”1
  一、慧能《坛经》中的戒律思想
  1、止恶扬善,普度众生,奉行大乘菩萨戒
  佛陀涅槃时告诫弟子们要“以戒为师”,因为戒能生定,戒能生慧,持守戒律才能实现解脱,达到修道的目的。慧能提出“吾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嗔嫉妒,馅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将戒律置于自性之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体现了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
  慧能《坛经》中的戒律思想为大乘菩萨戒,不仅适用于出家众生,也适用于在家众生。菩萨修行包括“六度”行门和“四摄”方便,菩萨发愿救拔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不仅“自利”,更要“利他”。慧能强调奉行“止恶扬善”,本质上是持守佛教戒律。并且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过错,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责他人的过错,将他律化为内心自律,正如他所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2只要奉行十善,去除贪、嗔、痴三毒,西方就在眼前,天堂即在眼前。《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将止恶行善的重要意义做了详尽的解释,“贪欲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贪欲,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贪、嗔、痴是人生一切痛苦烦恼的根源,贪是恶鬼之源,瞋为地狱之源,痴是畜生之源,此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业的根源。只有奉行十善,勤修戒、定、慧,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破除我、法二执,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覩弥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3
  2、无相戒
  律宗四科包括“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所谓“戒相”,即“威仪行成,随所施造,动则称法,美德光显,故名戒相”4。通俗地讲,发什么样的心,说什么样的话,做什么样的事,就是犯戒,标准具体,相状清晰,比如五戒、八戒、十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就是有相戒。无相戒与有相戒相对应,所谓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但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5,无相戒也称离相戒,即无相之戒,“持戒之人,心无所著,一切之戒,犹如虚空,了无持犯之相也”,强调的是不要执着于具体戒相,以心为本,自心清净为持戒之根本。授戒时仅传授象征佛性的戒体,而不传授具体的五戒、八戒、十戒等具体的戒相,所以称为无相戒。
  “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慧能认为,只要自心清净便没有罪业,尽管是西方人,若自心不清净也是有罪业的。《坛经》记载:“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做此修,如何到彼?”世人只要从自性心地上觉悟如来之佛性,奉行十善,消除贪、嗔、痴三毒和各种欲念,所造罪业便可消除殆尽,天堂就在眼前。修行佛法不一定必须去寺院,居家亦可坚持修行,只要去除恶念,心存善行,就是在自性中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无相戒的提出,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将戒律从外在的戒相转而重视内在的戒规,“化他律为自律,从皈依佛到皈依自性,完全破坏了外在的形式和对外的崇拜,将戒相与戒体融于一身”6戒与自性的合一,戒相与戒体的融合,使对是否符合戒律的判断,关键在于自心对戒的持犯程度,这比遵守外在的戒律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摆脱了戒律细则的繁琐和僵化,赋予了更大的灵活性。
  3、自性四弘誓愿
  愿有通愿和别愿,一切诸佛都须发的愿,就是通愿,或者称总愿,即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初发心菩萨的必要条件,发心成佛,必须要经过菩萨的阶段,发菩萨心,即发菩萨愿。四弘誓愿包括“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知,佛道无上誓愿成”7四弘誓愿是成佛的四个基本条件,该四愿与佛教四谛相配,“众生无边誓愿度”配于苦谛,此愿是要度众生之中未度生死苦者。“烦恼无边誓愿断”配于集谛,是度无尽烦恼之愿。“法门无边誓愿知”配于道谛,是学无尽法门之愿,令众生安住于戒、定、慧而修行。“佛道无上誓愿成”配于灭谛,谓众生未灭生死之苦者,令其灭之,而得证于涅槃。
  慧能提出的四弘誓愿源于上述所提的四愿,但又有所发挥,可以称之为“自性四弘誓愿”。《坛经》记载:“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8自性四弘誓愿与通常所讲的四弘誓愿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自性”的强调,慧能认为,心中的“众生”就是邪迷之心、诳妄之心、不善之心、嫉妒之心、恶毒之心等等,此等愚痴迷妄皆发自于本心,只有坚持自性自度,以正见度脱邪见,觉悟度脱迷妄疑惑,以自性般若智慧度脱愚迷障碍,除去虚妄思想之心,深入内心深处,按心中真正的佛法修心,才能识见佛性,成就佛道。慧能提出的四弘誓愿所奉行的仍然是“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精神,所不同的是,慧能将众生变成了内心之中的痴迷妄见,将菩萨度人的外在行为转化为自己的内心行为,将修行的法门也纳入了自性之中。
  4、无相三归依戒
  佛、法、僧为佛教三宝,皈依三宝就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而慧能的无相三归依戒是指“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觉”、“正”、“净”即自性的“佛”、“法”、“僧”。他认为,佛就是觉悟,法就是正见,僧就是清净。“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9自我本心皈依正确的觉悟、正见、清净,才能远离邪恶愚见,断除人我之执,远离尘世烦恼,皈依自心三宝,调适自我的心性,才是真正的自我皈依奉持。慧能的无相三归依戒,本质上是把外在的信仰转化成内在的自性信仰,“自性不归,无所依处”,10将无相三皈依戒落实到了自性自心之上。
  慧能认为,自性本来是清净的,所有的邪念均由心而生,如果内心产生虚妄邪念,便会做出邪恶之事,心中生发善良的念头,就会做出善良的行为。自我皈依的人,除去自我本性中的邪恶之心、嫉妒之心、谄曲之心、诳妄之心、轻慢之心、贡高之心,才能避免做出恶的行为,只有经常反省自己的罪过,才能识见自我本性。一旦自我本性中生出恶念,便会断除万劫所修之善因,自我本性中所生起之善念,亦能令所造恶业消失殆尽。因此,真正的皈依三宝是自性的皈依,自我的皈依,“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5、无相忏悔
  忏悔是所有宗教都包含的修行内容,佛教中,一个人要成为佛教徒,必须受三皈五戒,受三皈五戒的首要程序就是忏悔,在佛教日常课诵、布萨等活动中,忏悔是必修功课。忏悔的内容可以用此偈颂:“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11之所以要讲忏悔放在重要的地位,是因为“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度脱生老病死,始学发心修习禅定、无相智慧者,应当先观宿世所作恶业多少及以轻重。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所以者何?此人宿习恶心猛利故,于今现在必多造恶,毁犯重禁。以犯重禁故,若不忏悔令其清净,而修禅定、智慧者,则多有障碍,不能克获。或失心错乱,或外邪所恼,或纳受邪法,增长恶见。是故当先修忏悔法,若戒根清净,及宿世重罪得微薄者,则离诸障。”12
  忏悔与戒律关系紧密,戒律分为有相戒与无相戒,忏悔也可以分成有相忏悔和无相忏悔。禅宗的忏悔法门即无相忏悔。“无相忏悔早在菩提达摩那里就已经成为修行法门,后来二祖至五祖,乃至北宗神秀,践行的忏悔也都主要是无相忏悔。不过,最全面阐发无相忏悔思想并将它确立起来的人则非六祖慧能莫属”13慧能说:“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念诵词是“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所造恶业即是内心的妄念,包括愚迷、憍狂和嫉妒,如同乌云遮日,上明下暗,令内心烦乱,自性不能明,更无法觉悟解脱。只有消除三种恶业,令身、语、意三业清净,如云开雾散,吹尽迷妄。这就是无相忏悔。无相忏悔与有相忏悔的最大区别在于,无相忏悔注重自性忏,在自性中消除恶业,“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14对于忏悔,不仅要“忏其前愆”,更要“悔其后过”,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忏悔,菩萨修行无限,因此忏悔亦无限。只有在无限的忏悔中,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灭除贪、嗔、痴三毒,获得无上菩提。
  二、慧能戒律思想的来源
  六祖慧能的戒律思想以无相思想为核心,以无相戒、无相三归依戒、四弘誓愿、无相忏悔为具体内容,形成了独特的戒律思想体系,这是戒律思想史上的重大革新与突破。任何一种新的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慧能的戒律思想主要来源于《梵网经》和《金刚经》等佛教经典,除此之外,更深层次的来源则应当从当时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分析。
  《金刚经》是慧能戒律思想的理论来源。首先,慧能的无相戒全称是“无相金刚心地戒”,“心地”是佛性的意思,无相戒即佛性戒,特点是超脱于小乘戒律繁琐的戒相,“戒本源自性清净”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思想是一致的。而这种思想在《金刚经》中已见端倪,菩萨只有远离一切相,看诸相而非相才能得见如来。慧能的“无相”思想包含了对万法真实性的否定,与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一致的。因此要破除虚妄之万相,立足于自心、自性,以无相为体,坚持无相戒、无相忏悔和无相三归依。慧能《坛经》中有四次提到《金刚经》,慧能因听人持诵《金刚经》而令心开悟,辞别老母,赶往黄梅五祖弘忍处求法。“即自见性,直了成佛”的思想显然对慧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次,五祖弘忍深夜为他秘密讲经,所讲之经仍是《金刚经》,在听到弘忍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慧能大悟,便对弘忍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15人的清净本性就是佛,或称佛性,而佛性戒的本源即来自于人的清净本性。
  《梵网经》作为大乘佛教的戒律经典,是慧能戒律思想的直接来源。《梵网经》云:“复从天王宫下至阎浮提菩提树下,为此地上一切众生凡夫痴暗之人,说我本卢舍那佛心地中初发心中常所诵一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当当常有因故;有当当常住法身,如是十波罗提木叉,出于世界,是法戒是三世一切众生顶戴受持。吾今当为此大众重说十无尽藏戒品,是一切众生戒本源自性清净。”16由此可见,《坛经》中所说“戒本源自性清净”是从《梵网经》引用而来。《梵网经》将菩萨戒称为佛性戒,佛性戒的戒体与无相戒的戒体都是“自性清净心”,二者的本质是相同的。另外,《梵网经》明确地提出“无相心”观念,“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17“无相心者,忘想解脱,照般若波罗蜜无二。一切结业三世法如如一谛,而行于无生空,自知得成佛。一切佛是我等者,一切贤圣是我同学,皆同无生空,故名无相心。”18无相心就是解脱烦恼困惑,是无相戒的戒体。所以,《梵网经》对慧能戒律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刻和明显的。
  释迦牟尼为了约束僧侣的行为,和合僧团,便随方毗尼,制订了各种戒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小乘戒律也逐渐流行于中国,并形成了以讲律持律为宗旨的律宗。律藏条文繁琐苛细,僧侣作为比丘者,要受二百五十戒,比丘尼要受五百戒,每一条戒相又有开、遮、持、犯的不同。如此细致繁杂的戒律往往令人望而生畏,不仅难以持守,单是掌握种种戒条也是一件困难的事。因此,如何超脱具体的戒相,以简便易行的方式实现佛陀制戒的根本目的便成为一种时代发展的需要。慧能的一系列戒律观念正是对传统戒律思想的一种突破,将对具体戒相的遵守转变为内心自性的约束。这是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阶段对戒律革新的一种新的需要,也是慧能戒律思想产生的社会来源。
  三、慧能戒律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现代诠释
  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自传入起就开始了其中国化的进程,慧能对佛教戒律、修行、读经、定慧等传统佛教观念和修行方法的革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革命,后人称之为“六祖革命”。慧能的戒律思想在他和弟子神会等人的努力下,实现了对戒律的革新和发展,他们强调心性清净在持戒守律中的作用,将坐禅与持戒融合为一,为禅门清规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正是由于禅宗独特的戒律观念使禅宗获得了全新的生命活力,促成了禅宗成为唐宋以来中国佛教的主流,引导了中国佛教的主要发展方向,意义非常深远。
  徐文明认为无相戒的特点在于:“一是化他律为自律,从皈依佛到皈依自性,完全破坏了外在的形式和对外的崇拜,将戒相与戒体融于一身,这是慧能对传统戒规创造性的解释和改革,具有及其深刻的意义;二是体现戒定慧、禅律教三者合一的精神,不再是单纯的被动地持戒,而是心地无非、心地无痴、心地无乱,无非自性戒,无痴不生惑,无乱不生欲,如此自然持戒,不必外求”19这种将繁杂的戒条落实在自性戒上的戒律思想自然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慧能因此成为中国古代佛教史上最具开拓精神的人物,是中国禅宗实际上的初祖。正如净慧法师对道安、慧能、太虚三位法师的评价:“他们都回应了各自时代佛教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为佛教继续发展开辟了新的纪元。”20
  也有学者对禅宗的戒律思想持不同的意见,认为慧能的无相思想使戒体的意义发生了变异,因为“不着诸相”,所以戒律的约束功能丧失,为僧人不守戒律提供了理论支持。甚至导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以及“无戒之戒”等各类犯戒行为和思想的蔓延。那么,慧能的戒律思想是否等同于不守戒律?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佛陀起初并未制定具体的戒律,是因为没有制戒的必要,所以最初的戒律都是随犯随制而成,制戒的目的是为了扫清修行的障碍,获得解脱。佛陀涅槃后,要求弟子“以戒为师”,对戒律理解的不同使佛教形成了不同的部派,但基本的戒律内容却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可以说,戒律的核心内容是一致的。慧能的戒律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相融合,增加了入世的色彩,也因此被认为是世俗化的表现。但其戒律思想仍然坚持止恶扬善,“利、乐、有、情”,普渡众生,所不同的只是不拘泥于具体的戒相,注重内心自性。所以,不能将慧能的戒律思想等同于不守戒律,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对戒律的持守,后人将无相戒阐发为完全不守戒律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并非正确的理解。
  慧能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的道理,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首偈语深刻地揭示了佛法与世间的关系。因此,太虚大师高举“人间佛教”的理论,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的理念,都是对慧能佛法不离世间法的现代诠释和发展。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光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提倡人间佛教可以不必重视对戒律的修学的看法,是错误的。不仅要持守戒律,更应当从自性上守戒,坚持无相戒、无相忏悔,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守戒。现在有一种现象,很多素斋冠以荤菜的名字,表面上看是遵守了素食的戒律,但是从内心自性上来讲,已经违反了戒律,并且这种戒律的违犯,比行为上犯戒而内心清净无碍的违犯更为严重。因此,如何将慧能的戒律思想在人间佛教的建设中加以正确的阐释和发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规范行为、维护团体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上看,法律与戒律具有相同的意义。现代社会以法律作为规范公民行为、解决各类纠纷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法律调整的范围越来越宽,内容日益细化,条文也越来越多,一些本该由伦理道德调整的社会行为也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然而法律的完善并不意味着公民违法行为的减少,刑法的完善没有带来犯罪行为的减少,新型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挑战现行法律法规。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法律的不信仰,法律不是公民的精神追求,法律所约束和规范的仅仅是人们表现于外部的行为。很多人将不犯法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也有很多人钻法律的空子,没有了道德底限,法律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慧能的戒律思想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无相戒、无相忏悔化他律为自律,不执着于具体的戒相。对于法律的遵守亦应从内心真正认可,将公平、正义作为自己的价值理念,即便没有法律的具体规定,仍能自我约束。违法犯罪造下恶业,只有坚持无相忏悔,不仅深刻认识所造之恶业,真正检讨和悔过,并发心永不再犯,才能使法律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
  2013年7月1日起,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实施,该法律规定,子女不常看望老人将属于违法,父母以此可以起诉子女。这项新的法律规定立刻引起了热议,不管这项法律是否能够真正执行,仅违法一点就反应了尊亲赡老意识的丧失。并且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到了必须用法律的强制力来加以解决的程度。问题在于,内心不发赡养、关心父母的菩提心,即便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时间、频率前去探望父母,也会使这种孝心变成了僵硬的法律义务,其内在的天伦之乐会因此而变味。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吸收了“孝”的儒家伦理规范思想,将一家一户的小“孝”阐发为普度众生的大“孝”,以此获得儒家思想的认可,可见其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重要性。因此,要让这项传统美德继续得以发扬,关键在于思想的认可,将孝的菩提种子深植于内心,时时刻刻不忘父母之恩,至于外在的表现形式,就不需要拘泥于教条的刻板的形式,毕竟各家的具体情况不同,不能用一刀切的强制性方式加以解决。否则,即便法律赋予了父母起诉子女的权利,即使父母依法行使了这项权利,也不意味着孝心的真正回归。(彭瑞花)
  注释:
  1(宋)契嵩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大正藏》第48卷,第347页上。
  2(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第1卷,《大正藏》第48卷,第351页。
  3(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第1卷,《大正藏》第48卷,第352页。
  4《行事钞》,《弘一大师全集》第二册,第11页。
  5《坛经》,第十七届,郭朋校本,第32页。
  6《禅宗戒律革命在人间佛教中的意义》,载《普门学报》第十六期(2003年7月)
  7(唐)明旷撰《天台菩萨戒疏》,第1卷,《大正藏》第40卷,第583页。
  8(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第1卷,《大正藏》第48卷,第354页。
  9(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第1卷,《大正藏》第48卷,第354页。
  10(唐)法海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第1卷,《大正藏》第48卷,第339页。
  11(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40卷,《大正藏》第10卷,第847页。
  12(隋)菩提灯译《占察善恶业报经》,第1卷,《大正藏》第17卷,第903页。
  13冯焕珍:《禅宗无相忏悔的理论与实践》,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14(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第1卷,《大正藏》第48卷,第354页。
  15(元)宗宝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第1卷,《大正藏》第48卷,第349页。
  16(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第2卷,《大正藏》第24卷,第1003页。
  17(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第2卷,《大正藏》第24卷,第997页。
  18(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第2卷,《大正藏》第24卷,第1000页。
  19徐文明:《禅宗戒律革命在人间佛教中的意义》,载《普门学报》第十六期,2003年7月。
  20净慧法师:《中国佛教与生活禅》,第7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点评

拜读  发表于 2017-4-24 14: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5#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3:01 | 只看该作者
死神来临之际 唯有佛法能敌佛学苑《三主要道讲述》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2017-04-24 07:51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115评论

除了佛法,一切都无助于死亡(资料图)

文:洛桑成列·确吉坚赞仁波切

既然我们已经必死无疑,并且死无定期,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我们就彻底绝望了吧!在这种情况下,做什么事才有意义呢?——只有修持佛法。除了佛法,一切都无助于死亡。

(一)钱财权势对死亡不起丝毫作用

我们穷尽毕生的精力积聚财产,但在死亡的时候,这些东西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在这个世间,也许你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财就能买到一切,甚至能买到所谓的亲情、爱情等等。但是恰恰在死亡来临之际,钱财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你用再多的金钱贿赂死神,也不会起到任何作用,死神并不会买你的账。

黄泉路上你也带不走分文钱财。除非把钱财转化为善业资粮。在临死之前进行布施或供养,把钱财转化为功德,这种功德是一种善的能量,能让我们有机会受生到善道。至于你想把钱财带走,那是不可能的事。从显教的角度来说,人死后的中阴身不过是心识幻化而已。一个是物质的世界,一个是精神的世界,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世界,你怎么可能带得走呢?

钱财对死亡不起作用(资料图)

人们也考虑你带不走,所以市场上有卖纸钱的,认为把纸钱烧成灰后,亡者就能带走受用。那么能不能带走呢?烧完后灰飞烟灭,你能带走什么?同样也是没有用的。现在有的人就更愚痴了,烧纸做的冰箱、电视等等,甚至烧一些纸做的男女童仆或小姐给你。这就如同对死者的一种嘲弄:你生前不是什么都贪爱吗?

争权夺利拚斗一生,现在统统烧给你,你也无法带走,只能饱饱眼福而已!中阴身要是看到了,它会更加生气。“你烧这些给我有什么用?你明知道我带不走,偏偏还这么嘲弄我?”你不但带不走,还会被这个贪心和嗔心牵引着,往饿鬼道或地狱道里狂奔。

既然钱财不管用,还有什么管用呢?权势管用吗?例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够伟大的吧!他焚书坑儒,人们在路上相遇连话都不敢说。以这种强权威势,能对抗死神吗?他遍寻不死之药,药没有找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一具尸骨。混世魔王希特勒,指挥纳粹军队横扫众多国家,所向披靡,最后也无奈地饮弹自尽。

权势对死亡不起作用(资料图)

所以,权势对于死亡是没有丝毫用处的。当死神到来的时候,你权势再大也没有用,死神可不归你管辖,他不会听你的。恰恰相反的是,三界众生的寿命都掌握在死神的手中。

(二)亲眷对自己的死亡无能为力

既然钱财无益,那么亲眷能不能起到作用呢?仍然不管用。即使有再恩爱的夫妻,再美满的家眷,再要好的朋友,对你的死亡也丝毫帮不上忙,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你死去。

在黄泉路上没有人愿意和你结伴同行,也不可能和你结伴同行。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就像夫妻之间,不管平时是如何恩爱缠绵,相依相偎,时辰到时还是要无奈地撒手而去,独自一人漂泊在黄泉路上,到头来白白恩爱了一场。世人所讲的恩爱都是有条件的,其本质就是一种贪欲,一种占有欲,如果对方没有任何值得贪恋的地方,比如面对一个丑陋不堪的人,你还会爱对方吗?肯定是不会的。

亲眷对死亡不起作用(资料图)

同样地,当我们成为一具丑陋的尸体时,一切恩爱也就自然消散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残酷!常常见到现实中有的夫妻,活着的时候恩爱无比,可是爱人刚死不久,转眼间就投入到别人的怀抱。因此,人们常常感叹那种生死与共的爱情,不过是一种梦想而已!

人们的心识是在不断的流转变化之中,就是自己也无法捉摸,比如你知道你的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吗?我们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都无法把握,却幻想永久的爱情,这怎么可能呢?如果把这种夫妻间的关系,转化为修行道上的伴侣,倒是还有一定的意义。

佛陀曾经开示他的父亲净饭王:“当死亡来临的时候,只有你一人独自前往,你的嫔妃、眷属、文武大臣不会跟随你,如影随行的只有自己的业。”古代有的帝王就不明白这一点,要求陪葬,让那么多人陪他一起去死,希望在死后仍然有人服侍他。这怎么可能呢?只会增加他的恶业,增加他更多的冤家债主!要知道我们在死亡的时候是不能自主的,业力就像一阵风似地吹着你,让你不得自在。

虽然在死后的中阴阶段,人人都会具有一些神通,譬如神足通,除了金刚座和母胎之外,可以穿越一切坚硬的物质,可以刹那到达任何一个地方。可是尽管有神通,但神通难抵业力,仍然要受业力的制约,你的神识在业风的吹荡下漂游不定,不是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的。比如那些殉情而亡的夫妻,虽然希望死后还能在一起,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生前造的业不一样,这个业风的风速、方向也就不一样。仍然被吹得分散开来,随着各自的业力各奔东西。

要放下一切执着(资料图)

相伴一生的夫妻尚且不管用,亲友、子女等亲眷就更不用说了。在死神来临的时候,我们的家眷是带不走的,他们对你的死亡也无能为力。这时一定要把所有的家眷、妻儿统统放下,放下对他们的一切执著。

特别是夫妻间的贪恋更要放下,这是导致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没有这种贪恋的情欲,中阴身是不会入胎受生的。世人常讲“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吗?他也知道这是导致生死流转的主因,但偏偏认为这是神圣而浪漫的,就像飞蛾扑火一样,明知道前面是火坑,他也心甘情愿地往里扑。这就是众生知见颠倒的一种表现。

(三)自身的身躯也终究要舍弃

即使是与生俱来的这个躯体,风风雨雨同舟共济这么多年,最后也要无奈地弃之而去。这个身体是我们一生中最珍爱的了,每天精心打扮,百般呵护,给它看好看的东西,听好听的音乐,吃好吃的美味,无一不是为了让这个身体去享受,这一生几乎就是为了它而活着。

我们把一切幸福快乐都建立在这个身体上,并寄托了全部的希望,可是它却不是那么的忠诚可靠。它终究会慢慢地衰老,直到有一天被称作尸体,让人看到就害怕,碰到就恶心,最后不得不把它扔到停尸房里,白白地疼爱和保养了这么多年。

自身的躯体也要舍弃(资料图)

如此看来,在死神来临之际,亲眷、财势、身体统统都不起丝毫作用。那么还有什么能起作用呢?——唯有佛法,除佛法外别无依靠。我们踏上死亡之旅的时候,旅途上的向导、路粮就是正法。如果我们生前没有修法,仅仅为了衣食而奔波,那和路边死去的老狗有什么区别?这样的死去也是一种悲哀!我们应该像回家的游子那样,不作长留他乡的打算,只想着如何打点回家的行装,对现世没有丝毫贪恋,决意只修正法!

死无常是舍弃现世教授的心要。只有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才能推动我们真正迈入佛法的大门。你不会再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不会再去浪费时间。因为生死无常。你不知道死神什么时候会来临,只有抓紧时间做好一切准备,就像是和死神赛跑一样。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死亡的威胁,你还会修佛法吗?肯定是不会修了。“反正我有的是时间,现在正是享乐的时候,修行的事以后再说!”你就会有这样糊涂的想法,对不对?只有当我们认识到生命的无常,才能受到激励而修持佛法,追求超脱生死的解脱之道。

如此,我们才会有成就的可能。譬如天人,虽然天人由于太享乐而难以修行,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就是他们能提前七天知道自己的死期,同时也知道死后会堕入三恶道。你想想看,这七天的日子他是多么难过。如果值佛出世,有机会听闻到正法,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肯定是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与法相应。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就常常有这样的公案,那些临死的大人一听闻到正法,马上就能获得解脱,次者也会受生于天道,恢复一切福德和寿命。所以你说解脱难不难?不难呀!如果也能像他们那样精进修行,你可能早就成就了。

踏上解脱之道(资料图)

我们之所以要踏上解脱之道,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死无常的推动!这几乎是打开佛法大门的唯一钥匙,是推动我们进入解脱道的主因。因此佛法里面是非常的注重死无常。佛在《大涅槃经》中说:一切足迹之中,大象的足迹最尊贵;一切正念禅中,念死的法门最珍贵。能劝导我们进入佛法的大门者,除念死之外,别无他法。

如果没有死无常心,一切修持都不会成为真正的佛法,不会生起相应的觉受。为什么有人精勤修法却没有感应?因为没有生起死无常!没有生起死无常,你就不会那么真切地希求解脱,修法不是昏沉就是散乱,徒然浪费时间。为什么祈祷三宝得不到加持?因为没有生起死无常!你就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祈祷不会产生丝毫力量。

持咒也是像鹦鹉学舌一样,有口无心,徒扰四邻而已。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死无常,你才会去做无意义的事,造一些黑白业,甚至整天想入非非,一个计划接着一个计划,一个妄想接着一个妄想,然后说自己没有时间来修法。

那些即生取得殊胜成就的大师们,他们就是时刻想到无常,才在有限的短短一生中,即生取得了殊胜的无上成就。密勒日巴在山间时,衣服和糌粑袋破了,连缝补的时间都没有而精勤修法,正是念死无常的缘故。贡穷巴的禅房前有一棵蒺藜树,树上有许多芒刺,他每次出门都要被扎伤,但每次想要把这棵蒺藜树伐掉时,他就忆念起无常:谁知道下一刻是否还能活着,何必浪费时间在这上面!于是在他的一生中,那棵蒺藜树始终都没有被伐成。

生死无常(资料图)

这些大师正是死无常修到了合格证量,才会珍惜活着的每一时刻,用于精进修行。因此,他们的生命才充满了喜悦,真正的做到了生死无惧。

为了不贪着世间而修清净正法,人身难得和死无常的证德是必须生起的。一旦生起合格的证量,我们就会对现世的一切都不再感兴趣,整天想的是这个人生如何才能不至于被虚度,而让它有价值有意义。这时哪怕大地上遍布黄金,一切人都变成仆人,你也无动于衷。你一心所专注的,只有修持正法。这就是死无常带来的证量。

总之,只有生起死无常的觉受,才能生起舍弃现世的心。只有舍弃现世,我们修持佛法才会生起道用功德。例如以前有一位格西,患了麻疯病,怎么治也不能痊愈。在一天晚上,他悲伤地想到:“我有了这个病,无论如何也会被逐出人群,总之只有死路一条。那么,贪恋这些财产又有什么用呢?

不如都用来作善事,然后到山坳里去隐居,去一心修法诵嘛尼咒。至于饮食,则可以向过往的行人乞讨。”就在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吉祥的梦,梦醒之后,发现麻疯病已完全消除。这说明只有当我们真正舍弃现世,一心向往解脱的时候,佛法的功德才能得以显现。

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ushidao_qq



点评

阿弥托佛  发表于 2017-4-24 14: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6#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3:31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看破 自在
2017年04月24日 07:09:4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204人参与 32评论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


看破(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点评

感悟  发表于 2017-4-24 14: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7#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3:47 | 只看该作者
你一定要知道!如此修行,必会如法的进步
2017年04月24日 07:10:41
来源:凤凰佛教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63人参与 8评论



若合于正法的道理,应该照着去做,违背正法的观念,便不该接受;不论今生或来生,如法修行的人,都会获得安稳的心境。


湖南南岳衡山香山禅寺佛像(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现生如法修行的人,身心会平安,即使环境不如意,有种种打击阻碍,但内心不会受影响而产生怨天尤人的烦恼。何况存善心、说好话、做善事的人,多半会受大多数人的欢迎、爱戴和信任。假如今生并未得到外在环境的回馈,也没有关系,还有无穷的来世、无限的前程。
如法应修行,非法不应受,今世及后世,行法者安稳——《大智度论卷十六释初品中埵梨耶波罗蜜义第二十七》
【注释】若合于正法的道理,应该照着去做,违背正法的观念,便不该接受;不论今生或来生,如法修行的人,都会获得安稳的心境。这四句话中,有四个名词是重点:如法、非法、行法、安稳。
【备注】《大智度论》,简称《智度论》、《智论》、《大论》,亦称《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摩诃般若释论》、《大智度经论》、《大慧度经集要》,古印度佛教大德龙树菩萨(约三世纪)撰,是大乘佛教中观派重要论著。


点评

感悟  发表于 2017-4-24 14: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8#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3:59 | 只看该作者
觉醒法师:进入寺院殿堂先跨哪只脚?99%的人都不知道
2017年04月24日 07:08:37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觉醒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70人参与 8评论



中国佛教之礼仪,不仅蕴含佛教种种行为规范,更是我们对佛菩萨的一种尊重和虔诚。进入寺院殿堂是先跨哪一只脚?


进入寺院殿堂是先跨哪一只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闫秀勇)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明。中国佛教之礼仪,不仅蕴含佛教种种行为规范,更是我们对佛菩萨的一种尊重和虔诚。
寺院礼仪很多,通常会有人问我,进入寺院殿堂是先跨哪一只脚?是男左女右吗?一般寺院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在进入殿堂时,一定要靠门的一侧进入,在哪一侧进入则先迈哪只脚。例如:在右侧进入,那就先让右脚进去,在左侧进入,那就先让左脚先跨进去。切记,不得从殿堂大门中间直接进入,因为那样容易长养我慢心,对佛菩萨也不恭敬。
进入大殿后,中央拜垫是方丈和尚礼佛之用,不可在上礼拜。应该在两旁的拜垫礼佛。凡有人礼拜,不可从他前面经过。在殿内礼佛,应顺时针依次礼拜,不可逆时针礼佛。殿堂内的法器,是僧侣早晚功课所用,法器亦龙天之耳目,故不可以随意敲击。
古德云:“形仪敛束,敬道顺俗;内长信心,外生物善故。”这是“佛教礼仪”的真正意义所在。


点评

文明  发表于 2017-4-24 14: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9#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4:02 | 只看该作者
八瑞相的巨大秘密:与佛陀身体八个器官有关
2017年04月24日 07:12:5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者罗伯特•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0人参与 7评论



在早期金刚乘佛教中,八瑞相被神化为八大女,以“八瑞相女”著称,她们每人手持一吉祥符号作为器物。


吉祥八宝之双鱼(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
吉祥八宝之海螺(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
吉祥八宝之法轮(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
八瑞相是佛教符号中最著名的一组,其传统排列如下:1、白伞;2、一对金鱼;3、宝瓶;4、妙莲;5、右旋白螺;6、吉祥结;7、胜利幢;8、金轮。
最初,八瑞相构成了印度早期的一套供物,是国王加冕时获赠的礼品,可能源自前佛教时期。这组印度早期的八瑞相可能由以下器物组成:1、宝座;2、卐字符;3、手印;4、发旋;5、珍宝瓶;6、净水瓶;7、一对金鱼;8、盖碗。
早期南印度的一组器物为:1、拂尘;2、双鱼;3、赶象刺棒;4、宝镜;5、宝鼓;6、宝幡;7、水瓶;8、灯盏。
耆那教教徒也选用八瑞相,其年代可能要早于佛教的八瑞相。耆那教的器物包括:1、宝瓶;2、净水瓶;3、双鱼;4、卐字符;5、吉祥结;6、发旋;7、宝镜;8、宝座。
在尼泊尔,在尼瓦尔佛教的八瑞相中,一对拂尘或牦牛拂尘替代了金轮,一般来说,八大尼瓦尔象征物排列成瓶状。在佛教传统中,象征好运的八瑞相代表释迦牟尼得道时伟大吠陀教众神敬献他的供物。第一在佛陀前现身的是众神中的梵神。他献给佛陀一尊千辐金轮,象征着请求佛陀通过“转法轮”传道。大神因陀罗神随后现身,赠给佛陀一只巨大的白色海螺号,象征着请求他“宣喻佛法真谛”。
在描绘佛陀得道的藏族绘画作品中,在传统上,黄色四面梵神和白色因陀罗神的祈求形式是跪拜在佛陀宝座面前,献上他们各自的象征物金轮和白海螺。亲历见证佛陀得道的地神母献给释迦牟尼一只充满长生不老甘露的金瓶。在早期的印度佛教中,佛像被画成非偶像或无形的,通常用华盖和菩提树下的空宝座或带有神刻足迹的石刻来表现。这些石刻显示出佛陀神性标识的各种吉祥符号,如:胜利幢、狮子座、 三股叉、三宝、吉祥结、卐字符、海螺和双鱼,但最常见的标识是莲花和金轮。
在早期金刚乘佛教中,八瑞相被神化为八大女,以“八瑞相女”著称,她们每人手持一吉祥符号作为器物。
在汉地佛教中,八大象征物代表佛陀身体的八大器官:1、宝伞代表脾脏;2、双鱼代表肾脏;3、宝瓶代表胃;4、莲花代表肝脏;5、海螺代表膀胱;6、吉祥结代表小肠;7、胜利幢代表肺;8、金轮代表心脏。
类似的藏族传统把八大象征物看成佛陀身体的组成部分:1、宝伞代表头部;2、金鱼代表双眼;3、宝瓶代表颈部;4、莲花代表舌头;5、金轮代表双足;6、胜利幢代表“身”;7、海螺代表“语”;8、吉祥结代表“意”。
在藏族艺术中,八瑞相可以分绘制,也可以画成两个、四个和八个一组。当成组绘制时,它们常常摆成瓶状。在呈瓶状时,就没有宝瓶,而其他七件呈宝瓶状的象征物代表着宝瓶所象征的财富。
象征好运的八瑞相图装饰在各种各样的佛教圣物和世俗物品上,如木雕家具、凿花金属制品、瓷器、墙镶板、毛毯和丝绸织物,也用泼洒面粉或彩色粉的方式画在地上以敬迎宗教大德们光临佛门圣地。


点评

吉祥  发表于 2017-4-24 14: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0#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4:08 | 只看该作者
惟静法师:谈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
2017年04月24日 07:48:34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惟静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28人参与 2评论



慈善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慈悲济世是菩萨道的精神。《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谈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慈善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慈悲济世是菩萨道的精神。《大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宝集经》云:“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而所谓公益事业,意即谋求公众利益的事业。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皆相依的因缘和合体,并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及“同体共生”的理念作为推展公益事业的依据。
又《观无量寿经》中云:佛心者大悲是。慈悲表达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四种自利利他圆融的心。佛陀的根本精神“慈悲悯生”,是与众生一同获得智慧与解脱,故“慈悲利他”是佛陀的根本情怀。而大乘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乃不离“上弘下化,饶益众生”,可见教理与慈善的方便行,是为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基石。
因应现代社会需求
随著科技进步,物质日益丰盛,道德沦丧、暴力充斥,许多人由于物质欲望、穷困的逼迫与生活压力,因走不出困境而做出自杀、抢劫、偷窃等行为,使得社会秩序混乱、治安败坏,因此,佛教慈善及公益组织团体日显重要,一方面扮演社会教化与净化人心的角色,减少嗔恨与暴力;另一方面在物质或经济上提供若干资助,以协助需求者走出困境,迎向希望与价值的人生。
《大乘起信论》云:“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因此,佛教的慈善与公益事业,在服务的各个领域与层面中,不仅仅在物质上适时适量支援众生,更在心灵与精神上,以佛法教育滋润众生,秉持著佛陀“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济世本怀,为社会大众服务。
布施善行济群生                           
佛陀以慈悲、智慧来接引、度化众生,其中又以布施与广大众生结缘,而大乘佛教中的六度波罗密中第一就是“布施”,可分为三种:1.财施─财物的布施、2.法施─佛法的传扬与功德回向3.无畏施─信心与慈爱的给予。由布施的立足点发展出慈善利他的观念,不但可以去除我等贪执之念,无形中也与大众广结善缘,是以推动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当以教化人心、利济群生为前提,行慈善、布施之行,来为众生谋求福祉,以臻身、心、灵之和谐。
慈善公益组织                           
早在在二千五百多年前, 佛陀已是最伟大的慈善家,不但以佛法滋润众生,净化心灵,这种种善行,为众生竖立良好典范,物换星移,时至今日,我们仍追随佛陀慈悲济世的本怀,积极投入社会的慈善事业。
现今社会的慈善事业,有各种宗教的投入,佛教寺院也抱持积极入世之精神来推动、参与,包括向政府机关登记立案成立机构,服务项目含:医疗、孤儿院、养护院、贫病救济、冬令救济、急难救助等慈善公益组织,应社会各领域之需求而设立,除了众所周知的佛教慈济基金会、国际佛光会、法鼓山基金会、灵鹫山慈善基金会,还有:关怀生命协会、以安宁疗护、关怀临终为主的“莲花基金会”;以辅导为主的台北市佛教观音线协会、净耀法师最近启用的“普贤慈海家园”为感化受刑机构;以服务僧伽为主的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佛教僧伽医护基金会、以照顾老人的“净觉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基金会”。另有净化社会文教基金会、推行慈航法师的慈善、教育、文化的“慈航社会福利基金会”、福智慈善基金会、正德社会福利慈善基金会、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等。
以本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为例,以监狱关怀、校园演讲及社会公益、生命教育等为会务主轴,同时也在需求时动员成立国内外救难救助基金与关怀行动。
愿景与展望
我们都是佛弟子,当效法追随佛陀的慈悲精神,一步一脚印地推动“慈善事业”,超越区域、宗教、种族的藩篱,因为身处地球村,我们都是一家人,如最近的四川大地震及缅甸风灾,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伸出关怀与援手,共同度过灾难,走出悲伤。
处在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善用网际网路与世界接轨,进行区域与区域、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建立互助与沟通平台,无远弗届传达慈善与公益理念,以发挥更大效益,嘉惠更多需要关怀的角落。
我们期许,有更多佛教的慈善与公益机构的设立,本著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之大悲精神,以法水滋润众生,积极发展利他志业,推己及人,促进人心、社会、世界的和谐与圆满!


点评

***  发表于 2017-4-24 14:5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1#
 楼主| 发表于 2017-4-24 14:13 | 只看该作者
一定注意! 每天吃它40岁后降压降脂清血管
2017年04月24日 07:03:11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3人参与 5评论



俗语“人参一斤,比不上糙米一升”,与白米相比,糙米更具有均衡营养功能。常食糙米不仅可以去病延年,还能润泽容颜。


世间万物米为珍,稻米春天种、秋天收,聚天地之灵气。有俗语“人参一斤,比不上糙米一升”,与白米相比,糙米更具有均衡营养的功能。早在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过,常食糙米,不仅可以安和五脏,去病延年,而且还能润泽容颜,使青春常驻。具体来看,吃糙米到底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如何吃?
人参一斤,比不上糙米一升(图片来源:网络)
糙米是稻谷只剥去粗糠而保留胚芽和内皮的“浅黄米“。比起白米,糙米除富含优质蛋白质外;钙含量是精米的1.7倍,铁含量是精米的2.75倍,维生素B1含量是精米的12倍,维生素E含量是精米的10倍,膳食纤维含量是精米的14倍。
1.改善肠胃机能,净化血液
糙米中含有大量纤维素。而纤维素近年来已被证明具有减肥、降低胆固醇、通便等功能。因而糙米胚芽有改善肠胃机能、净化血液、预防便秘及肥胖,帮助新陈代谢及排毒等作用。
2.降低胆固醇
胚芽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保护心脏的作用。
3.促进血液循环
胚芽中富含的维生素E能促进血液循环,有效维护全身机能。
4、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据日本琉球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糙米中含量丰富的“γ-谷维素”能够调节胰腺“β细胞”,帮助胰腺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起到预防糖尿病或减轻糖尿病症状的作用。
5、延缓衰老
糙米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可以中和自由基,延缓皱纹、黄褐斑、老年斑的出现,使肌肤看起来年轻、明亮。
6、防治口腔溃疡
糙米中含有的丰富锌、铁元素对口腔黏膜的完整及修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糙米这样吃口感好,功效强
吃糙米对身体好,很多人都知道,但就是没办法常常吃,关键问题可能是口感不佳,不如白米饭细嫩爽口,其实糙米不用非要煮成米饭吃,可以喝糙米茶,口感好,简单有效。
糙米茶(图片来源:网络)
糙米茶做法
1. 干净无油的锅放火上烧热。 关小火,倒入糙米,小火慢慢炒,用铲子不停的翻炒不能爆裂。
2. 炒至黄褐色就可以了,炒好的糙米茶盛到碗中。
3. 水倒入锅中,烧开。放入炒好的糙米茶。
4. 立即关火,盖上盖子,静止5分钟。
5. 把煮好的糙米茶,倒入碗内或者杯子内,为了防止米倒进去,用滤网过滤一下。
6. 盛到杯中,糙米茶就做好了,剩下的米用来煮粥或者蒸米饭都是可以的。


点评

饮食健康  发表于 2017-4-24 14: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2#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1:55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424课堂笔记132张。
每天同步,欢迎指正(0424因相册无法打开,暂停)
【QQ空间】之江芝田正阳楼
20170303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http://user.qzone.qq.com/2734963874/4
截止20170405-10:03,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58,962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丹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看破 自在】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3#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1: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4#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2:27 | 只看该作者
问问自己想出家是不是为了逃避责任2017年04月25日 11:48  昌列寺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如果你连家庭的责任都不愿意承担的话,你的誓言从何而来。
  文/嘎玛仁波切
  问:
  前世发愿的愿力和今生的责任发生冲突时,是愿力誓言更重要还是家庭责任更重要?如果继续这样承担责任的生活,每一天都为不能兑现愿力而痛苦,应该怎么选择?
  嘎玛仁波切答:
  前世的愿力和今生的责任是永远不会冲突的。誓言很重要,但是如果你连家庭的责任都不愿意承担的话,你的誓言从何而来。
  对学佛的人来讲信仰很重要,但是你的信仰不要与家庭发生冲突。你的誓言在讲:为了天下一切众生,脱离轮回之苦永久成佛,我愿意付出所有一切。如果你对家庭都不愿意付出的话,你如何实现对众生的承诺呢?所以这个问题是不成立的。如果家人的要求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那就应该承担起对他们的责任。
  我有个弟子,是一个很有名的建筑商人,学佛也学得很好。他老婆生病了,两个小孩一个四岁,一个只有八岁。
  有一天他告诉我:“师父我要出家了。”
  我说:“出家好。但是你想清楚了没有,你怎么出家?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厌烦了世间的事。”
  我说:“那你和我学佛时发的愿是什么?”
  他说:“是度化一切众生。”
  我说:“度化一切众生,你老婆小孩算不算?”
  他说:“算,但是不一定要把他们绑在我身上。”
  我问:“那谁叫你把他们带进家里来的,是你自己娶了你太太吧?”
  他说:“是。”
  我说:“是你自己生的小孩吧?”
  他说:“是。”
  最后我说:“你可以自己出家,但我会诅咒你的,你不下地狱,天底下就没有人下地狱了,因为你的目的只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责任。你想出家的念头我是认同的,但你的行为是可耻的。一个佛教徒,你为了出家把你的家庭抛在脑后。如果你的家庭是健康美满的,你要出家并得到家里的同意,我当然是举着双手赞成你出家,但是你现在的行为只是在逃避责任。”
  释迦牟尼佛,放下婚姻家庭出家。但是佛陀最后满足了所有家人的愿望,并回来度化了家人,让他们走上解脱的道路。除非你做得到这一点,能够让别人对你完全没有怨言,这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的话,我们佛教徒还是应该从身边做起。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你就是一个失败的佛教徒。
  如果你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为了不能兑现愿力而痛苦,那该怎么办?你只需要知道,这没有什么好痛苦的。观音菩萨、阿弥陀佛,他们都发愿要度化众生,但是众生可有度尽?佛菩萨也没有因此而痛苦,因为他们的心是无所愧疚的。
  为一切苦难众生行菩萨道,你尽心尽力就好了。做不到的也很正常,因为你本来就做不到,连佛也做不到,所以没有必要痛苦。你应该时时高兴与欢喜,高兴你的愿力已成,行力方面再慢慢跟上。慢慢来,一切都会圆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5#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2:38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少食少醉少病心
2017年04月25日 06:46:5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222人参与 24评论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少食少醉少病心(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6#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2:48 | 只看该作者
僧人为何特别重视扫地?只因佛陀说了这5点
2017年04月25日 06:47:54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58人参与 8评论



“扫地”的理解,不要很狭隘的,事实上,这里应该理解为一切的清洁活动,都会具有以上五种功德善果,比如,洗洗衣服。


编者按:“扫地”的理解,不要很狭隘的,事实上,这里应该理解为一切的清洁活动,都会具有以上五种功德善果,比如,洗洗衣服啦,整理房间啦,帮助打扫清理寺庙啦,把佛像的灰尘弄干净啦,把经书上的灰尘弄干净啦,等等。所以,你如果只是理解说,扫地有功德,那我只是扫地,我不洗衣服,那就是你傻了,佛法的原理是通达的,这里指的是一切的清洁活动,而且,按照我的理解,帮助清理打扫三宝令其洁净,应该是更大的福报。
佛告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注释】佛陀告诉比丘,扫地有五种功德:第一、可以令自己的心地清净没有烦恼;第二、可以让他人心地清净没有烦恼;第三、是诸天的天王天人,护法天神对你生欢喜心,欢喜你这个爱好清洁的人;第四,喜欢扫地的人啊,来世会长的漂亮端正;第五,喜欢打扫清洁的人死后会升天。
【备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是义净创作的宗教哲学类书籍。此杂事四十卷中。总有八门。以大门一颂。摄尽宏纲。一一门中各有别门。总摄乃有八颂。就别门中各有十颂。合八十九颂。并内摄颂向有千行。若能读诵忆持者。即可总闲其义。大门总摄颂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7#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2:53 | 只看该作者
经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7年04月25日 06:43:15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70人参与 8评论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很宠爱他的宰相,宰相的口头禅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很喜欢出游,而且经常带着他的宰相。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他很宠爱他的宰相,这个宰相的口头禅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很喜欢出游,而且经常带着他的宰相。有一天他们带着侍卫出去打猎,国王打中了一头狮子,兴匆匆地跑了过去,谁知道狮子并没有死,看到国王走近,突然奋起袭击国王,在侍卫的救护下,国王活了下来,但是受了伤,而且小拇指被折断了,国王很伤心。可是宰相还是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所以国王很愤怒,把宰相关了起来。
过了一个月,国王的伤好了,他又想出去玩了,往常他会带着宰相,可是这次,他准备自己一个人出去。骑着快马,他来到了国界附近的丛林之中,看着皎洁的月亮,很舒怀地走在深林里的小路上。这时候突然来了一群野人,把他团团围住,原来在这附近生活着一些古老部落的人,他们会在月圆之夜抓一个人献祭给上天,国王就很不幸地成为了他们的猎物,野人们把国王的衣服撕掉,
很开心今天抓到了一个细皮嫩肉的祭品,相信老天一定会满意这份礼物的,下个月肯定会保佑他们抓到更多猎物的。就在他们把国王推上祭坛的时候,有人发现国王的小拇指缺了,“呃~~~!”野人们发出愤怒的叫声,献给神的礼物怎么能有残缺呢?所以他们把国王放了。
回到皇宫中,国王下令把宰相请了过来。国王对宰相说“我今天才领略到‘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这句话的意义。不过,爱卿,我因为小指断掉逃过一劫,你却因此受了一个月的牢狱之灾,这要怎么说呢?”宰相笑了笑,说道“陛下,如果我不是在狱中,依往日惯例,肯定要陪您出行,野人们发现您无法作为祭品的时候,那他们不就是会拿我祭神了吗?臣还要谢谢陛下的救命之恩呢!”
所以,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生命中所遭遇的一切。
本文来自《心灵鸡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8#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2:58 | 只看该作者
学诚法师:一声阿弥陀佛 具有不为人知的巨大正能量
2017年04月25日 08:39:04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学诚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82人参与 16评论



在寺院里,“阿弥陀佛”就是非常好的爱语。可以说,“阿弥陀佛”这句话里面有着不为人知的巨大的正能量。


南无阿弥陀佛(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在感谢别人、劝解别人,或在一件事情很圆满的时候要说“阿弥陀佛”?佛经里有哪些爱语呢?
在寺院里,“阿弥陀佛”就是非常好的爱语。比如你第一次来寺院里,第一次来陌生的环境,肯定内心有一些忐忑——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会发生什么。
如果有人问你:“你找谁?你来干嘛?你心里马上就不舒服了。”这时,你说“阿弥陀佛”,就很好。
可以说,“阿弥陀佛”这句话里面有着不为人知的巨大的正能量。这是来自于菩萨的问候和关怀。
佛经中,现存的咒语大多是佛菩萨、神天的名号,持咒即反复不断地皈敬佛、法、僧三宝,感通佛菩萨、神天的本誓愿力。
同时,更重要的是持咒的过程中兼带持戒、修定的力量,能启发持诵者内心的慈悲与智慧,从而去除执着、减轻烦恼。
持咒与诵经、念佛一样,都是修心的方法,不可迷信外在神力,追求神通邪道。
之前我们提到过临时抱佛脚,是说遇到境界的时候,我们可能懂得道理,但是根本来不及抉择判断一下说的话是不是合适说,是不是应该说,情绪一来,话就扑了出去,所谓覆水难收。
所以,佛门里的修行就是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平时要培养戒定慧的功夫,努力修心,内心的定力、慈悲、智慧都具足了,自然会在身语上体现出来。
持咒、诵经、念佛就是时时抱佛脚,心心念念都在用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79#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3:03 | 只看该作者
庐山论坛硕果累累:40位高僧大德宣示正见
2017年04月25日 06:44:45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温金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32人参与 3评论



佛教所倡,乃在内求诸心,度己度人。"明心见性”、“度脱众生”二语,或可括其教理。而此尤为世界新格局所亟需者。


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隆重开幕(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2017年4月23日下午,由中国文化院、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九江市佛教协会联合主办的“庐山论坛·佛教与中国文化峰会”在江西九江圆满落幕。论坛共提交学术论文30篇,参与研讨及演讲的相关领导、学者、法师共计40多人。与会嘉宾紧紧围绕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以及九江佛教演化的相关问题展开热烈讨论,论坛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博导温金玉教授做了论坛学术总结。划分为以下四点:
关于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的研究
庐山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文化院院长、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在论坛说:“佛教所倡,乃在内求诸心,度己度人。‘明心见性’、‘度脱众生’二语,或可括其教理。而此尤为世界新格局所亟需者。世界此一巨变,正乃佛教之一大因缘;娑婆之浊乱,人欲之恣肆,远超中国汉、唐之末,我辈岂可不奋力为之?”梳理中国文化史,许先生更提出“继六朝佛学与玄学结合(包括慧远大师所倡“沙门不敬王者”等论),宋、明融三教而有理学、心学,以及近代太虚大师据地藏等菩萨法音而力倡人间佛教之一脉,则今之佛法顺应数百年来之思维自单极、二元对立转向因缘和合、大慈大悲、人人般若的新境界,则当为中国佛教之第四次思想解放之机。所谓思想解放,姑列我以为首要者数端,以供参考:一为佛理与当今科学发现相印证、以其时其地人人可解之语词表述佛之所说;一为回归佛教原初无神、且以言神说鬼为外道之论(不排斥世俗之以佛为神);一为可沿格义之经验,创造出新时代之“新格义”,以便佛法广布;一为主动与世界其他宗教对话切磋。”。
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魏道儒教授指出:“如果没有中国人对佛教文化的贡献,佛教就不可能从一个地方性宗教发展成为亚洲宗教,乃至世界性宗教;今天的世界佛教就不可能具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以及如此诱人的外在风貌与内在精神,我们对漫长的佛教历史记忆会留下不可填补的巨大空白。”魏教授从“中国人保存了佛教资料”、“中国人弘扬了佛教”、“中国人直接参与佛教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进程”等方面,指出中国人提出新思想、倡导新教义、撰写新典籍、建立新宗派、打造新圣地、创造新艺术。“我们应该用世界的眼光审视中国佛教,从中国佛教的立场考察世界佛教,对中国佛教在世界佛教中的地位、作用、价值要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这有利于为中国新文化走向世界提供重要的历史借鉴和思路,有利于我们树立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尊,有利于深刻认识佛教在当前中国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构建和谐世界方面的重要性。”杨曾文先生的《佛教是中国化和禅宗》与董子竹先生《普度众生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也从文化交融演进、化世导俗功能的视角提出佛教对人类文明的重大意义。
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性法师《佛教伦理可为全球伦理构建之基石》指出:从佛教伦理有构建全球伦理取之不尽的资源出发,提出了佛教伦理的中心主轴以及10大核心理念,即慈悲与智慧、忍让与包容、自省与忏悔、中道与圆融、和合与共生,以此十大理念为全球伦理的“金规则”。吕建福教授《佛教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之一》明确提出佛教属于汉藏语系民族文化体系,因此中国是佛教的主人,佛教与儒道一样同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三大资源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思想源泉。刘元春教授《中国佛教精神与文化自信》认为,“一带一路”的提出与推进,为当代中国佛教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佛教界不仅要志存高远,还要有文化自信,更要提升自身素质,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民间外交”中,将纯正的信仰转化成自立立世的实践,更好地发挥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的独特作用。
李利安教授《认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中有关佛教文化的论述》,从习近平主席于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出发,深入探讨了中国特色佛教文化的精神底蕴,并提出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的形成是中印多彩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印证的是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的平等性和包容性。邱高兴教授《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提出,佛教以圆融的思想、自信的精神植根在中华大地上,并以一种思想和信仰的力量在不断影响着现代人的观念与行为,这些佛教精神是建立当今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王丽心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佛教界大有可为——谈佛教对九江区域文化、经济的促进作用》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着手,详细论证了佛教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宗教界的作用。在这一组讲演中,既有从世界格局的角度对中国佛教自身建设与走出去的反思,也有从全球伦理构建立场对佛教文化资源共享的展望,更有从传统文化弘扬的视角提出佛教文化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积极作用。这些论文标志着对佛教与中国文化自信这一主题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九江佛教对中国佛教的影响
杨曾文教授《宋代在庐山的著名禅师》,对宋代云门宗善暹、居讷、了元和临济宗常总等著名禅僧在庐山传法事迹及他们与士大夫的交游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认为不少儒者、理学家皆有与佛僧或道士交往的经历,因此宋代文化的繁荣得益于儒释道三教的交流和会通。曹国庆先生《历史上的庐山佛教与文人们》主要从不同历史时期文人雅士与庐山高僧的交往情况进行论述。纯闻法师《九江禅宗法脉衍扬及历史》以五宗七家法脉衍演为主线,分述各宗门庭肇立弘传历史,褒扬历代祖师大德九江德化之盛隆。末后综述近代禅门泰斗虚云和尚中兴云居祖庭的伟绩丰功,以及当前云居丛林修学体系。徐文明教授《大觉怀琏禅师生平事迹略述》对大觉怀琏禅师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研究,认为他是当时政治地位最高的佛教大师,由圆通居讷推荐,自江州圆通赴东京,住持净因,是从庐山走出来的最为著名的禅师之一,也是宋代九江佛教的代表人物。
陈剑锽教授《庐山慧远大师的“结社念佛”对后世的影响》研究了慧远大师“结社念佛”的演变进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提出“结社念佛”不仅引领净土法门的发展方向,还逐渐演变成临终助念团体,成为净土法门特有的内涵,并成为临终助念的策源地。杨维中教授《庐山慧远弟子考》对庐山慧远的著名弟子道祖、僧迁、道流、昙顺、昙诜、僧翼、慧观、道温、昙邕、僧济、法安、僧彻、法庄、慧要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黄国清教授《九江佛教对佛经汉译的贡献》认为,东晋时代,九江地区的庐山与长安和建康并列三大译经中心,主要环绕着慧远在庐山推动的佛典汉译事业,包括经典的汉译、律典的汉译和论典的汉译,慧远对佛经汉译的贡献,除了在庐山的译经,其影响力更扩及庐山之外。
王邦维教授《慧远与“南国律学道士”:<佛影铭>撰写因缘考》对慧远《佛影铭》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考证,从五个方面论证了慧远讲的“南国律学道士”就是东晋法显。麻天祥教授《偶然、必然与无尽因果、慧远的果报哲学》对慧远的果报哲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认为无尽因果的三报论是慧远对中国佛教哲学的突出贡献。慧远的果报哲学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承负说的批判吸收,更是对佛教果报思想的丰富和细化。他把普遍的因果转换为人生的因果,由是而成为“扬善弃恶”的伦理依据,使它在中国社会的影响源远流长,家喻户晓。张雪松教授《梁<高僧传>作者慧皎与九江佛教——兼论六朝僧人的墓葬》对《高僧传》作者慧皎与九江佛教之间的因缘关系以及六朝僧人的墓葬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慧皎因躲避侯景之乱,来到江西九江湓城,去世后葬在庐山。南朝北时,许多佛寺有专属墓地供该寺僧人亡故后安葬,并且出现了对名僧墓地的崇拜现象。以上研究紧紧围绕九江佛教的核心主题,多层面、全方位对九江进行梳理,既有对高僧影响力的破译,又有对民众佛教社团的解析;既有对宗派辐射圈的阐述,又有对义理教学的哲学解读;既有对典籍文本的分析,又有对译经事业的溯源。论文在强化问题意识凝望的同时,又折射出理性思辨的光彩。
禅法与止观修习
普钰法师《白云守端生平及其禅法思想》对白云守端的禅法和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探讨,认为他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上承杨歧开山宗祖方会禅师,居其十二位嗣法弟子之首,下启五祖法演禅师,为临济宗杨歧派在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心皓法师《智者大师及其弟子在庐山的弘化和修行》对智者大师两次上庐山的因缘行迹进行了探讨,并对随同智者大师一起上庐山的弟子灌顶、普明、智锴、大志等人在庐山的弘化和修行活动进行了研究。陈坚教授《智者大师庐山之行对于天台宗的意义》从智者大师两次上庐山的行迹出发,深入研究了东林寺佛教社团模式对天台宗创立的根本性影响,并把天台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界定为“教宗天台,行归净土”。彭瑞花博士《智顗菩萨戒思想研究》提出菩萨戒在中国的流传得益于天台宗的弘扬,天台宗祖师智顗之所以弘扬菩萨戒,思想根源在于他的止观思想体系,从一心三观发展出空观持戒、假观持戒、中观持戒的观心持戒理念。《菩萨戒义疏》集中体现了智顗的菩萨戒思想,奠定了天台宗弘扬菩萨戒的基础。龚隽教授《中国初期禅门中的<维摩经>》从思想史的视角探究了《维摩经》与中国初期禅学思想的关系,认为《维摩经》作为禅宗的方便通经之一,从早期达摩禅,再到北宗及其保唐禅系、南宗及其菏泽系,都对禅宗思想产生了影响。温金玉教授《庐山弌咸与<禅林备用清规>》对丛林清规的演化、佛教制度建设的中国化推进进行了剖析,梳理了《禅林备用清规》的内容,揭示了清规之演变乃是印度戒律制度在中国本土化的变现。进而提出建立现代僧制,制定现代清规,是这一时代道风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应禀承契机契理之圣训,因应时代之机,创设新世纪的新清规。段玉明教授《东林常总与圆悟克勤禅法合论》。对宋代的东林常总和圆悟克勤两人的禅法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东林常总禅法以平常实在为基本特征,重点在于自悟。圆悟克勤的禅法是公案禅,特点在于汪洋恣肆而又和风细雨。常总和克勤两人的禅法特点反映了宋代庐山地区临济宗的特点。在这一组研究中,既有对禅法的解析,又有对天台谱系的追溯;既有对菩萨戒律的分析,又有对丛林清规的展望;既有对禅师个案解剖,又有对弟子团队的分析;既有思想史的跟进,又有文献学的辨析。
净土、唯识与中国传统文化
大安法师《净土与中国文化》以恢弘的视域,开演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殊胜。世出世间思维遍,不念弥陀更念谁。黄公元教授《仿效东林遗事的庐山净土结社活动拾影》分别对宋代归宗寺青松社、元代东林寺莲社、明代五乳七贤峰下逸老社、开先寺丫山社、归宗寺莲社和东林寺重开之莲社,清代开先秀峰寺莲社、归宗寺梅社念佛会,近现代青莲寺莲社等净土结社活动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侧面论证了东林结社对九江庐山佛教的深远影响。韩焕忠教授《憨山德清的<观老庄影响论>》认为,憨山《观老庄影响论》站在佛教的立场上,对涉及《老子》与《庄子》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具体包括叙意、论教源、论心法、论去取、论学问、论教乘、论工夫、论行本、论宗趣等九个方面,对老庄思想的总看法后来在对《老子》和《庄子》的注解和疏释中得到落实和体现。王联章教授《中国都市佛教发展的可行模式——以慈氏文教基金的经验为例》从慈氏文教基金的现实经验出发,探讨了慈氏文教基金传播与弘扬慈宗理念实践,总结了慈氏学会及慈氏文教基金对中国都市佛教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意义。李宁宁教授《虎溪三笑的文化成因及民间想象》研究了“虎溪三笑”的本事、图像与传说的象征寓意,“虎溪三笑”传说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成因,该传说的精神实质以及僧讲与俗讲等四大问题。李勤合博士《海印老人与海会寺净土宗风》认为,海印法师清末居庐山50余年,由《普贤行愿品》导归净土,继承莲社传统,结社以广度有缘,因应末法时代机缘,教人老实念佛,高扬净土宗风,是近代卓越的净宗大德。海印法师中兴庐山海会寺,建成十方道场,使之成为近代著名的净土道场。九江禅净之风,天下翕从。以上论文多以净土影响入手,回应中国社会“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信仰平台,以及佛教于外三教合一,于内诸宗融合的气象。这一组论文既有历史演进的审视,更有现实人生的关怀。
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建设精神家园的历程中,佛教不能缺位,应有宽广的眼界与胸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滋养和丰富自己,并自觉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守护者。深入挖掘佛教文化中有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以自身特有的文化优势,营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氛围,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80#
 楼主| 发表于 2017-4-25 13:17 | 只看该作者
吃肉不如多吃三种豆 健脾明目营养全面
2017年04月25日 06:41:32
来源:健康时报 作者:陶乔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42人参与 28评论



吃肉不如吃豆,何况此时鲜豆又嫩又香,也是营养品质最佳时期。鲜豆类除了蛋白质在蔬菜中是领头羊外,还含各种维生素。


原标题:吃肉不如多吃三种豆
吃肉不如吃豆,何况此时的鲜豆又嫩又香,也是营养品质最佳的时期。鲜豆类除了蛋白质在蔬菜中是领头羊外,还富含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是低脂高营养的好食材。
吃肉不如多吃三种豆 健脾明目营养全面
豌豆护眼效果佳
吉林省健康协会常务理事郝孟忠:豌豆是应季蔬菜,颗粒圆润鲜绿,十分好看。豌豆可不是只以外貌取胜,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有护眼的食疗功效;另外,其维生素C含量比干豆要高得多,好吃又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整天对着电脑的上班族可以来个护眼大餐,将豌豆、胡萝卜和玉米一起炒着吃,不仅色鲜味美,而且营养丰富,能有效缓解眼睛干涩不适。小孩和老人也可以吃,营养丰富,也很好消化。另外,给大家推荐一款营养健康的主食:豌豆焖饭。米饭快煮好时加入洗净的豌豆,搅匀后继续烹煮。煮好后在加入洋葱丝、熟的瘦肉粒,盖上盖再焖一会儿即可。这时大米中谷类蛋白、豌豆中得豆类蛋白和瘦肉中的动物蛋白互补,营养全面,适合白领和学生人群吃。
在选购豌豆时,要选深绿色、有光泽的新鲜豆子,掐一下,嫩的有水流出,老的则硬硬的。
蚕豆煮汤鲜又香
海军总医院营养科副主任陈延丽:蚕豆味甘、性平,健脾养胃,还含有丰富的锌、磷脂和胆石碱,具有健脑作用,尤其适合脑力工作者食用。
蚕豆不宜生吃,可以炒菜、熬粥,而我喜欢用蚕豆煮汤,给大家推荐一款蚕豆粉丝蛋汤。将热锅上油,油热后下姜末,再倒入洗净的蚕豆炒至变色出香味,加适量清水,烧开后,下泡好的粉丝。待蚕豆米和粉丝都煮到烂熟时,冲入打散的鸡蛋,出锅前加少量盐,我还喜欢加点白胡椒粉和葱花,提味的作用很好。
购买时,挑选粒大饱满、无发黑、无蛀虫的,这样吃起来才鲜嫩。在家烹制蚕豆时一定要煮透,防止食物中毒,而且一次也不要多吃,容易引起腹胀。注意有些人对蚕豆过敏,会引起蚕豆病(急性溶血性疾病),这类人群要禁食。
荷兰豆沙拉爽口
国家高级烹饪师、二级公共营养师陈治锟:肥嫩多汁的荷兰豆嫩荚是我的最爱,而春夏天的荷兰豆格外脆嫩新鲜。
荷兰豆与豌豆、蚕豆不同,我们主要吃它的豆荚,豆荚中含有的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都是水溶性维生素,高温烹调容易流失,所以我给大家推荐一款荷兰豆沙拉,将荷兰豆洗净切成段,快速焯一下后和红、绿甜椒以及自己爱吃的水果一起做成蔬果沙拉,颜色丰富,吃起来也清爽极了,而且还有祛火补水、美容亮肤的功效。
除了富含维生素外,荷兰豆中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促进大肠蠕动,能清肠通便。选购荷兰豆时,要选色深光亮,用手捏一捏豆荚内的豆子是否大小均匀。荷兰豆不宜保存,最好现买现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30 13:29 , Processed in 0.07602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