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2641#
 楼主| 发表于 2017-4-21 13:13 | 只看该作者
“六祖革命”:从“佛本”到“人本”
2017年04月21日 07:31:0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李霞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55人参与 13评论



中国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佛教的理论起点、终点和核心都是“佛”,它以佛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


“六祖革命”:从“佛本”到“人本”(图片来源:资料图)
中国佛教来自印度。印度佛教的理论起点、终点和核心都是“佛”,它以佛的言说为教义,以佛的行止为楷模,以佛的人格为典范,以具备佛的本性即佛性为成佛的内在根据,以成就佛的境界为终极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是以“佛”为本的宗教,是佛本主义宗教。在这样的宗教中,人的地位是卑微的,人的主体性是受到压抑乃至忽视的。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按照这种本体化的轨道发展的。直到禅宗产生之前,中国佛教的主体意识都相当淡漠,人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中唐之际的慧能禅宗兴起后,情形便为之大变。慧能首先对成佛的根据——“佛性”作了主体化、大众化、世俗化的理解,将其直接等同于“心”。为了突出心性的现实具体性,他又称其为“自心”、“自性”。慧能佛性论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了自心、自性与佛心、佛性的平等性,认为当下具体的现实人心与佛心在一切可能性上都是统一的,凡心、佛心同是一心,唯一差别仅在迷悟不同,迷即为凡心,悟则为佛心。由此,理想人格佛与主体心性也就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佛的主体性、内在性第一次得到了高度的弘扬,所谓“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慧能还认为心佛平等对于任何众生来说都不例外,众生与佛只有迷悟的不同,没有本质之异。“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慧能的心佛平等思想将虚玄脱俗之佛性还原为具体现实之人性,从而在宗教领域展开了由佛境到尘俗、由彼岸到此岸、由出世间到人世间的世俗化历程。
慧能的禅学思想表现出了与印度佛教及中国传统佛教的佛本主义不同的人本主义倾向,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了人的地位。慧能禅学的理论重心之一是探讨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万法的关系、人与佛的关系等问题,他考察这些问题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法或佛,他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以人为本,是以心法起灭万法,以人心人性为成佛之本,从而确立了人在宇宙中和宗教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尊重人的自然本性。在生活原则上,慧能主张顺心随俗,常行直心,认为“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要求人们“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直心”即是自然真心和本然真性,慧能认为此心与佛心无异,只要以心的自然状态立身行事,就自然能成就佛道。三是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方式。慧能将传统佛教的修行法门改造成天真自然的生活方式,认为现实自然的生活方式是最合乎人的自然本性的,没有修饰改造的必要,成佛的关键是对本真心性的觉悟,而非对现实生活方式的改造和自然人性的束缚。为此,他对传统佛教的禅修观进行了重大改造。传统佛教中的“禅定”是不起不动,慧能则完全从主体心理状态而非举止坐卧方面去理解“禅定”:“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四是追求人性自由。慧能提出了自在无累的解脱法,他所谓的解脱境界是“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的自由境界,从而将解脱境界的获得直接转化为对人性自由的追求。五是通过宣扬佛法的此岸性而肯定人生的此岸性。自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直至慧能禅出现以前,传统佛教一直将离世出家视作主体解脱的先决条件。慧能禅宗与此不同,它将主体解脱寓于现实生活之中,认为悟道成佛不需要任何特殊条件,佛法就在世间,就在平平常常的日常生活中,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基于这种认识,慧能不仅反对出世求佛,也不主张出家修行,他将佛教追求的极乐世界从遥远的西方拉到了人心之中,提倡唯心净土。六是高扬人的自主意识和自信精神,提倡自作主宰,自悟自度。慧能认为悟道成佛完全是自己的事,善知识和佛祖经论都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自己觉悟。慧能的自力成佛解脱说在佛教史上第一次高扬了人的自主意识、自立意识和自信精神,对中国佛教文化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慧能将传统的以佛为中心的佛教改造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佛教。在他这里,成佛的根据不在超越的本体之上,而就在每个人的心性之中;信仰佛教不等于崇拜偶像,而在于自信其心;成佛不需要依靠他力,而只能依靠自力;修行不需要改变现实的生活方式,而只要顺心随俗、顺应自然地生活即可;解脱不是要经历种种的磨难和增加种种的负荷,而是要解除种种内外束缚和负累;净土不在西方彼岸,而就在人间此岸。在这里,人的地位、价值、尊严、自由、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佛的偶像被人的自尊所代替,佛的本位意识被人的本位意识所取代。历史上将慧能对传统佛教的改造称为“六祖革命”,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六祖革命”的意义,就在于将传统的佛本主义的佛教改造成了人本主义的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实现了由佛本到人本的变革。
“六祖革命”所建立的人本佛教对中国佛教特色的形成及其后来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宋明时期,中国佛教进一步世俗化,并渗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血液之中。入清以后,汉传佛教走向衰微。辛亥革命后,佛教事业出现复兴迹象,兴起了一股改良运动,中国佛教在思想理论、组织结构和活动形式上开始向近代宗教转化。在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与改良运动中,太虚大师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三大口号,主张对传统佛教进行改革。在“教理革命”方面,太虚主张清除两千年来人们附会在佛教上的鬼神迷信内容,反对探讨死后世界,建立了重“人”重“生”的“人生佛教”,以代替重“鬼”重“死”的传统佛教。从中国佛教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太虚的“人生佛教”是对慧能“人本佛教”的继承与发展。人本佛教以人的崇高性代替了佛的至上性,确立了人在佛教中的核心地位;人生佛教不仅重“人”,而且关注人之“生”,与前者相比,更加强调了佛教的现实品格。
太虚之所以建立“人生佛教”,是为纠正传统的“死的佛教”和“鬼的佛教”的理论偏颇。他认为,“向来之佛教,可以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向来学佛法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因此,有些信佛者竟希望死后要做个享福的鬼……故即为鬼本位论。”在太虚看来,这种重死重鬼的佛教事实上是本末倒置。因为在佛教看来,人和鬼都属于“众生”的范畴,生前为人,死后为鬼;而死,只不过是生的形态的变化。不了解人,焉能了解鬼?不了解生,焉能了解死?“所以,与其重‘死鬼’,不如重‘人生’。”(同上)太虚的人生佛教是以解决现实人生问题,改善净化人间为起点,以超越现实人生,进入涅槃解脱境界为终归,体现了哲学与宗教、现实与超越、入世与出世的统一。
关于“人生佛教”的基本内容,太虚大师在其《人生佛教问题》、《佛法救世主义》、《即人成佛的真实理论》、《佛法原理与做人》等文章中作为多方面的论述。他首先指出,建立“人生佛教”有两大原则:“一曰契佛理,二曰协时机。非契佛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契时机,则失佛学之用。”就是说,如何建立人生佛教,建立什么样的人生佛教,要坚持原则性与适时性的统一,一方面要坚持佛教的基本原理,否则便失其大本;另一方面也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反映时代潮流的变化,否则便失其功用。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太虚认为“人生佛教”应包括三大要义:第一,人生佛教应以“人类”以及人类的“生存发达”为中心,以适应现代文化的人生化的需求;第二,人生佛教应以“为群众”的大乘佛教为中心,以适应现代人生的“群众化”的需求;第三,人生佛教应以“圆渐”的大乘佛教为中心,以适应现代重实证的科学化的需求。在《人生佛教问题》一文中,太虚大师对“人生佛教”这三大要义作了阐述。从中可以看出:第一,“人生佛教”是为反对“天教”、“鬼教”等具有迷信色彩的佛教而建立的,它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具有现世性特点;第二,“人生佛教”是在对传统佛教进行选择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大乘与小乘之间选择了大乘佛教,在渐修之教与顿悟之教之间选择了渐修之教;第三,“人生佛教”是在适应时代需要、反映时代精神之潮流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了近代以来世界文化思潮的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的大趋势。一句话,人生佛教是适应现代社会人生的需要,以大乘佛教的圆渐法为取向,以为人类求生存与发达为宗旨的现代佛教。如果说从传统佛教到“六祖革命”以后的禅宗新佛教的转变是实现了从佛本到人本的转变,那么从禅宗新佛教到近代“人生佛教”的转变则是实现了从人本到人生的转变。不过,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在强调佛教的现实性和人生性的同时,仍具有明显的出世色彩。针对太虚大师“人生佛教”入世性的不彻底性,一批现代佛学大师和爱国佛学者提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主张,这其中以印顺法师和赵朴初最具代表性。
由于太虚大师对佛教诸神没有做过深入分析,难免使人将他的“人生佛教”仍理解为出世入神的宗教。为了消除太虚“人生佛教”中的出世色彩和神道内容,印顺法师提出“人间佛教”以代替之,以更加彻底的理性精神对传统佛教进行改造,使佛教彻底回归到现实的人间社会。印顺说:“虚大师说‘人生佛教’,是针对重鬼重死的中国佛教。我以为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势异常严重,也严重影响到中国佛教,所以,我不说‘人生’而说‘人间’。希望中国佛教,能脱落神化,回到现实的人间。”在太虚大师反对重“鬼”重“死”的佛教,提倡重“人”、重“生”的佛教的基础上,进一步反对重“天”、重“神”的佛教,提倡重现实人间的佛教,这是“人间佛教”对“人生佛教”的发展之处。由于重在反对天神观念,所以印顺法师对佛教作了较彻底的理性主义的改造。他认为佛教所崇拜的偶像“佛”既不是天神,也不是鬼怪,而是人。佛是由人修成的,菩萨更是如此,一切神灵均不存在。与反对一切神灵之说相联系,印顺对念佛、念咒等传统佛教修行方法也持否定态度,从而大大淡化了佛教的宗教色彩。
当代佛学大师吕澂先生在现代“人间佛教”建设方面也作过积极努力,他通过对佛教基本原理进行创造性地诠释而将其引导到“人间佛教”的轨道上来。吕澂先生是通过对传统佛教进行现代诠释,来确立“人间佛教”的价值取向的。
新中国成立后,以赵朴初为代表的我国佛教界进步人士对传统佛教继续进行改造,力图使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人间佛教”遂获得了崭新的内容。1983年12月,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上,赵朴初明确提出了建立“人间佛教”的主张。他说,所谓“人间佛教”,就是要发扬利乐有情、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的救世济世精神,实现人间净土;就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现实事业;就是要实行禅农并重,在参禅悟道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他认为,这样的“人间佛教”建设是当代佛教的发展方向,当代佛教的一切活动都应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为此,佛教界要研究哲学、科学、医学、音乐、书法和文学等,要注重开展国际交往,以民间外交的形式推动国际和平交往。作为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以“爱国爱教”、“护国利民”为宗旨,将爱教与爱国高度统一起来,反复向佛教徒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告诫佛教徒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用弘法利生、爱国爱教等实际行动报国家恩,报众生恩,积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做贡献。他教育佛教弟子以普度众生的大乘佛教慈悲精神去热爱人民,指出佛教的利益必须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是赵朴初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第一次阐述。
赵朴初提倡的“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倡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991年,中共中央提出“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命题后,赵朴初以其特有的敏锐性,予以高度重视,主张将佛教的教义圆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圆融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尊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之中,圆融于促进中国佛教界与世界各国佛教界友好交往,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之中。赵朴初强调,“人间佛教”要发挥其救世功能,以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与世界和平。1995年5月18日,在驳斥达赖喇嘛擅自非法认定“班禅转世灵童”时,赵朴初对“人间佛教”的救世功能进行了阐述。他说:“佛教界人士都知道,佛菩萨转世,包括西藏活佛转世,目的都是行菩萨愿,救人救世的。活佛和菩萨都是发愿为本,行愿为宗,一世不成,转世再来,所以叫作乘愿再来,即再来继续行愿也!……希望看到佛陀智慧吉祥之光照遍世界各地,希望东方文明兴旺发达,逐步解决人类的自身建设和生死问题。”1995年,日本庭野和平财团鉴于赵朴初为中日友好与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而授予他“庭野和平奖”。在和平奖受奖仪式上,赵朴老发表了关于佛教与和平的演讲,通过对佛教基本原理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将“人间佛教”的基本主张与人类和平理想融为一体。他说,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三学”中的“戒学”是有关伦理道德的规范,“定学”是有关调剂身心关系、促进身心健康与净化的方法,“慧学”是能够正确地区别善恶、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佛教这种提倡道德、发扬智慧的积极精神,对于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无疑是有裨益的。佛教的四谛教义实施于社会的原则是以慈悲、平等、智慧为主的利他精神。人类如果用慈悲为怀的同情心,众生一体的平等观,明辨善恶的如实观作为指导生活的原则,就能改善人际关系,实现和平共处。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缘起论,如果用佛教的缘起观点来理解我们人类的现实生活,就不难看出,我们人类原来是一个因果相续、自他相依的整体!正因为如此,国家与国家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都应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睦共处,共同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
纵观从太虚、印顺、吕澂到赵朴初的“人间佛教”,其基本思想深具人文关怀,在佛教领域弘扬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简单地说就是关于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强调人的价值与需要、关爱个体生命和人类命运的精神,是求善、求美、求自由、求和平、求平等的精神。人文精神是在追问人的存在的合理性或对人的存在进行理性探询中产生的,它以人自身作为指向和尺度,把人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作为认识和实践的最高原则与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既关注个体的价值、个人的生存意义和生活质量,也关注人类的未来命运,是对个人发展和人类走势的终极关怀。赵朴初等一代佛学大师建立的人间佛教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深厚的人文精神:一是“去恶行善”的道德精神。“去恶行善”是传统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人间佛教”发扬了传统佛教这一优良传统,致力于改良社会、净化人间的道德教化工作,这种去恶行善的精神正是人文精神在道德层面的体现。二是“平等慈悲”的平等精神。“平等慈悲”是佛教关于人与人和平相处的基本准则,是对他人的深切关怀,是一种超越个体小我的博大之爱。三是“利乐有情”的利他精神。“利乐有情”是人与其他生物相处的原则,是将人类特有的怜悯、同情之心投射到其他生物之中,体现了人类关爱万物、善待自然的博大情怀。四是“人间净土”的现实精神。“人间净土”的提出是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的重大改造,而赵朴初的人间净土思想又包含着鼓励佛教徒积极参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崭新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品格和人间关怀,是佛教人文精神的特有表现。
总之,从“六祖革命”到“人生佛教”再到“人间佛教”,中国佛教完成了从印度化到中国化、从传统的中国佛教到具有科学理性精神的近代佛教、再到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现代佛教的转变。这种转变在理论核心上表现为从“佛本”到“人本”、从“人本”到人生、再从“人生”到“人文”的转变,这种转变对于当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是佛教实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建设目标的重要体现。


点评

本质  发表于 2017-4-24 14: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2#
 楼主| 发表于 2017-4-21 13:34 | 只看该作者
6种提高免疫力超强的食物 可惜很多人不知道
2017年04月21日 07:37:11
来源:家庭医生在线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5人参与 2评论



免疫力低下会在导致很多疾病,经常感到疲劳,容易感冒等。今天凤编推荐6种素食可以帮您有效提高自身免疫力。


最近早晚温差大,有些朋友一个不小心就感冒了!很多人都觉得可能是自己穿少了,才让感冒有机可乘。可是,免疫力低下可能才是根本原因。
6种提高免疫力超强的食物(图片来源:网络)
这些人容易免疫力低下,要注意提防
1、爱吃甜食。摄入太多糖分不仅使人增重,《美国临床营养学期刊》载文称,摄入100克糖后,白细胞的杀菌能力至少被削弱5小时。
2、不爱喝水。身体需要大量水分排出毒素,日常饮水量因人而异,但要确保尿液呈淡黄色。
3、脂肪过多。肥胖对心脏、大脑等器官均会有影响,同时还能造成激素分泌紊乱,损伤免疫系统的抗病能力。事实上,身体体质指数BMI超过40的人最易患流感。
4、鼻腔干燥。湿润的鼻腔可以拦截病毒,预防流感。反之,鼻腔太干燥就会给病菌入侵创造机会。如果干燥是暂时的,可以买个加湿器。如果是长期干燥,应咨询医生找出病因。
5、工作紧张。美国心理学协会的报告指出,长期压力会减慢免疫系统的反应速度。纽约大学的菲利普·迪尔诺表示,如果患流感的人还辛苦工作,症状就会立刻恶化。
6、频繁感冒。成人每个季节感冒1—3次,每次持续3—4天属于正常,但如果次数和病期延长就说明免疫力过低,需要通过饮食、睡眠和运动进行改善。
免疫力低下的表现
1、经常感到疲劳:工作经常提不起劲,稍做一点事就感到累了,去医院检查也没有发现什么器质性病变,休息一段时间后你的精力又缓解,可持续不了几天,疲劳感又出现了。
2、感冒不断:感冒成了你的家常便饭,天气稍微变冷、变凉,来不及加衣服你就打喷嚏,而且感冒后要经历好长一段时间才能治好。
3、伤口容易感染:身体哪个部位不小心被划伤后,几天之内伤口就会红肿,甚至流脓,正常人很快就可以好,而你却因此要拖许久;或者你的某个部位,比如臀部长个又痛又痒的小疖子,过几天头上又长了。
4、肠胃易得病:在外面餐馆吃了一个普通的菜,其他的人安然无恙,而你却上吐下泻都是免疫力低的表现。
6种提高免疫力超强的食物(图片来源:网络)
提高免疫力,推荐这6种食物
葡萄柚:葡萄柚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大量的类黄酮,可以增加免疫系统的活力,并可治疗感冒与流感等疾病。另外,葡萄柚还可以净化思绪,提神醒脑。
接骨木:最近科学研究证明,接骨木浆果的萃取物可以抗感冒。接骨木浆果含丰富的抗氧化剂,也具有一定的抗感染作用。对于免疫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白蘑菇:蘑菇中含丰富的矿物质硒和抗氧化剂,而若是体内硒水平过低会使患上重感冒的风险增加。另外,在蘑菇中还含有B族维生素、核黄素和烟酸,可以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健康发挥。白蘑菇还具有抗病毒,抗菌,抗肿瘤的功效。
杏仁:一把杏仁可以增进你的免疫系统的抗压能力。推荐1/4杯份量的杏仁含有的维他命E几乎占日需要量的一半,维生素E可以增加免疫力。杏仁含有的核黄素和烟酸,B族维生素同样有助于抗击压力。
西瓜:熟西瓜同样含有大量功能强大的抗氧化物谷胱甘肽,具有保湿和提神的作用。由于其有助于加强免疫系统的功能,所以可以抗感染。谷胱甘肽位于靠近瓜皮的红壤处。
大蒜:大蒜含有一些抗氧化物可以抵抗侵入免疫系统的病菌。其中包括与胃溃疡和胃癌有关的幽门杆菌。烹饪技巧:剥皮后,放置15-20分钟,然后再烹饪,这样可以激活提升免疫力的酶类。


点评

养生之道  发表于 2017-4-24 14: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3#
发表于 2017-4-21 14:1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4#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1:30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421课堂笔记144张。
每天同步,欢迎指正!
【QQ空间】之江芝田正阳楼
20170303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http://user.qzone.qq.com/2734963874/4
截止20170405-10:03,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58,962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丹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情况通报】冲浪奇遇兼悔过书
敝人稀饭冬泳,亦爱好网络,结交广泛,却在【真开心冬泳网】【冬泳之家】等屡遭黑手。无独有偶,20170303敝人QQ4个号,6个群同时永久被黑。20170417敝人在【佛教论坛】【冬泳之家】【欧联论坛】帖子账号同时被黑。
如今学佛精进,修习法眼,回首往事,恍然大悟。事之起因,皆因贪字。
正是:是因,是果,是报!
往昔业力,丝毫不爽。
三世因果,真实不虚。
摒置恶道,阿弥陀佛!
新号(1485781498)即时启用,欢迎加友。
鱼的群落2.0版盛情开张,欢迎加群。
[东南古田讲武堂]50GoGo群:560959301
[鱼象鱼私人会所]51GoGo群:569627213
[之江芝田正阳楼]52GoGo群:561968901
[西南联合大学堂]53GoGo群:240083722
[南海普陀观音堂]54GoGo群:572727581
[华夏平阳素托邦]55GoGo群:190804323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古有之事,今必再有。
今日之事,后还将有。
升恩斗怨,恩将仇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轮回长河,浪花朵朵。
揭谛揭谛,阿弥陀佛!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点评

感悟  发表于 2017-4-24 14: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5#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7-4-24 14: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6#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1:57 | 只看该作者
佛法是靠什么成就解脱2017年04月05日 14:00  南普陀寺  我有话说(7人参与) 收藏本文      


佛法是靠什么成就解脱
  很多的佛教修行人,大部分是比较欢喜修福报的。因为修福报感觉“利润”的回馈比较多一些。修智慧,一般人很难感觉有什么“利润”。我们比较关心的是,这样去供养布施,能不能让事业更顺利、身体更健康。但是很少在关心要如何修学,才能让我们的心彻底的从轮回的泥沼里面解脱,我们很少关心这件事情。
  福报修了一阵子之后,可能身心有一些柔软,但是,还是没有办法完全地超越烦恼,这是因为心和实相不相应。生命的实相一直是如此,当你的心和它不相应,苦就生起了。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事实和想象有落差”,我们都想要一个最完美的人、最完美的环境、最完美的师父、最完美的道场、最完美的法,我们都在找一个最完美的,找啊找!找了一辈子,其实是找不到的!只要你还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是找不到的。可能一开始觉得不错,但之后也就发现没那么完美,不是吗?
  再更细微一点,明明一切就是会无常地变化,但我们的想像也和实相不相应,例如老病死是必然的规律,我们的心在这个规律当中和它不相应的时候,无法接受、无法放下,苦就生起了!
  你觉得有个东西可以恒常,“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觉得有个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当它开始变化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你会不会苦呢?
  心和实相相应才是彻底能够从烦恼当中解脱的方法。所以佛法是依靠智慧成就解脱,而不是只有福报。

点评

感悟  发表于 2017-4-24 14: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7#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2:01 | 只看该作者
大揭秘:《西游记》中的禅宗元素般若书屋湖北作家网吴学书 吴鑫鹏2017-04-21 14:58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19评论

西游记剧照(资料图)

文:吴学书 吴鑫鹏

众所周知,湖北省广济县(今武穴市)是禅宗四祖的故乡,武穴匡山脚下的梅川镇是四祖道信的出生地和成道圣地,也是“禅”文化的发源地。

四祖道信从7岁至45岁,在武穴匡山参禅说法,教化四众,大宏禅业38年,并建有老四祖殿,后迁到黄梅双峰山居住。

据史料,吴承恩在蕲州荆王府任纪善期间,历游武穴匡山,广泛收集蕲州(当时辖蕲春、黄梅、广济等五县)大量民间传说,并根据玄奘取经的史实,创作出千古传诵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但随着人们对《西游记》文化的深入研究,又惊奇地发现在《西游记》书中自始至终呈现的主要是禅宗,与“禅”有着密切关联。

《西游记》中所发生的人或事,都源于禅宗四祖、五祖和六祖的故事原型。《西游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禅宗思想体系,有禅宗历史、禅宗典故、禅宗义理、禅宗术语等,通篇都是禅。《西游记》中许多重要故事情节也与中国禅宗发源地的武穴匡山和黄梅四祖、五祖的许多“独特”的传说如出一辙。现略举数例,足以佐证,以飨读者。

一、大量的禅宗术语在《西游记》中的反映

《西游记》作品中有“禅”的字词随处可见。有“禅宗”、“禅院”、“禅僧”、“禅林”、“禅堂”、“禅诗”、“禅关”、“禅心”、“禅性”、“参禅”等大量禅宗术语。

例如:真禅景象不凡同;尽是参禅拜佛人;修禅何处用工夫;盗道缠禅静九灵;爱赏花灯禅性乱;每于禅静之间;挑禅远步三千水;自从秉教入禅林;只见那正殿上书写四个大字“观音禅院”;径到禅堂脊上;至德渺茫,禅宗寂灭,选集诸僧,参禅讲法;禅心朗照千江月;打他二十禅杖;禅者,静也,法者,度也,等等。

这说明《西游记》的作者对禅宗的专门用语非常熟悉和了解,禅宗底蕴十分丰富,与禅渊源特别深邃。

二、禅宗史上的典故在《西游记》中的显现

《西游记》作品中大量引用了禅宗史上的典故,这些典故被作者信手拈来,揉入文章,使《西游记》大大增加了浓郁的禅味。现简述几例。

1、菩提老祖给美猴王取名,完全借用了中国禅宗四祖道信度化五祖弘忍的故事。祖师道:“既是逐渐行来的也罢。你姓甚么?”猴王道:“我无姓,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姓。”祖师道:“不是这个性,你父母原来姓甚么?”猴王道:“我也无父母。”祖师道:“既无父母,想是树上生的?”猴王道:“我虽不是树上生,却是石里长的。我只记得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其年石破,我便生也。”

印证:四祖道信去黄梅,碰见无姓儿就问他:“你姓什么?”小孩回答说:“姓倒是有,但不是普通的姓。”四祖便问:“到底是什么姓?”小孩回答说:“佛性”。四祖又问:“难道你没有姓吗?”小孩回答说:“姓空,所以没有姓。”四祖非常高兴,将小孩带回寺庙。以后,四祖即将心法及袈裟传给他。无姓儿后来就是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2、武穴匡山流传五祖出生的传说:唐代有一个在山上植松树的栽松道人,要拜四祖为师。四祖却说:“你太老了,传你法也不能普度众生,你去投胎吧,我或许可以等你。”说罢,四祖又用手向南方一指,顺口念了一句“遇港则止,遇周则住”的偈语。道人按四祖所指,走到一个渡口,不见摆渡人,只有两个洗衣女子,他就向两个女子打听这是什么地方,两个女子告诉他:“这是‘濯港’”。

他又问这两个女子“贵姓”,其中一个姑娘开口“免贵姓周”,并说另一个女子是他的嫂子。载松道人想起了四祖的话,如今也正好有“港”有“周”,就不想走了,便说:“有劳姑娘和大嫂行个方便,我现在人也走累了,天也快黑了,想在你家借宿,哪怕是在柴房住一夜也行,好么?”

家里只有两个年轻女子,怎好留宿一个男子?嫂子本不愿意,周姑娘却心存慈悲,答应在柴房里铺一地铺。为避嫌疑,周姑娘和她的嫂子各拿一把锁,用双锁锁住柴房。可第二天天亮后,姑嫂同去开柴房门时,她们都惊呆了:双锁未动,而栽松道人却不见了踪影,这是怎么回事呢?

周姑娘就到四祖寺问佛祖,走到半路上,她口中干渴,恰好路边有一棵桃树,一个熟透了的桃从树上掉了下来。她拣起桃子,刚放到口边闻了一闻,那桃子就哧溜溜地进了嘴里滚到肚子里去了。原来,这是栽松道人变的,他钻进了周姑娘的肚子去了,周姑娘也就因此怀孕了,并生了一个男孩,就是后来的五祖。

五祖出世的情节与《西游记》中孙悟空变桃变瓜,变虫钻进妖怪肚子里的情节完全吻合。

3、孙悟空与五祖身世之迷惊人一致。悟空无父无母,石头所生;五祖的母亲无夫而孕,五祖是无父而生的孤儿。

4、神猴求道过程跟六祖慧能的求道学法过程和结果一脉相承。

(1)慧能入弘忍之门,弘忍让他干杂活,一直不授法。悟空入菩提之门,菩提也让他去干杂活,一直不授法。

(2)弘忍给慧能传法,用法杖在石臼上敲击了三下,就悄悄地离开了,暗示他三更入内。菩提给悟空传法,用戒尺在悟空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也是暗示他三更入内。

(3)慧能学法,只要学无上菩提,以了生死大事。悟空学法,只要学长生之道,也是想了却生死大事。

(4)弘忍给慧能授课,一晚上就教完了。菩提给悟空授课,也是一晚上就教完了。其时间、教法、效率如出一辙。

(5)弘忍传授慧能衣钵之后,嘱咐他一定要保密,以免有人害他。“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菩提传授悟空法术之后,也嘱咐他一定要保密,以免引来杀身之祸。“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他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其言其爱,真是不谋而合。

(6)如果也相同。六祖慧能继承了佛的衣钵,成了佛,悟空也最终成了斗战胜佛。结局完全一样。六祖是继承佛祖的衣钵,悟空是佛祖当面宣布封号。何其相似。

西游(资料图)

三、禅宗历代公案在《西游记》中的引用

1、《西游记》不仅直接引用禅宗典故,而且还直接化用禅宗人物。例如,唐代的道林禅师,见秦望山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枝叶繁茂,盘屈如盖,便在此筑窠而栖。因此人称“鸟窠禅师”。说来奇怪,道林禅师住在这里后,竟有喜鹊在树上做巢,与他相邻而居,人们称道林为“鹊巢和尚”。

而《西游记》第十九回中的乌巢和尚,也是住在树上,有这样几句:“却说那禅师见他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然后授唐僧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西游记》第八回开头写道:“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此词中的“磨砖作境”,便是禅宗史上有名的故事。出自《景德传灯录》卷五:唐朝道一和尚常习作禅,未能悟道。南岳怀让禅师问他:“大德坐禅图什么?”回答说:“图作佛。”怀让即取一砖在他庵前石上磨,道一问磨砖做什么,怀让回答“磨作境”,道一奇怪道:“磨砖岂能成镜?”怀让反问:“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道一后来是觉悟了。

3、《西游记》第八回:“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此词中的“五叶莲开”,典故出自禅宗达摩祖师爷付法于二祖慧可时说的偈语:“吾本来慈土,传说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达摩的一花开五叶,似乎预示了禅宗从他之后到慧能时禅法大兴的五个祖师。

由此可见,《西游记》与禅宗有着不解之缘。

四、禅宗思想在《西游记》中的体现

禅宗讲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主张“明心见性”,靠“顿悟”或“渐悟”成佛。

《西游记》通篇讲的都是修行的问题,以《心经》为指导,强调修心,充分体现了禅宗的思想。禅宗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强调“以无念为宗”和“即心是佛”、“见性成佛”。

《西游记》所主张的修心,其实就是禅宗的“即心是佛”、“见性成佛”。唐僧在法门寺的指心点头,以及和悟空在将近灵山前讨论《心经》的赞扬“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等等,都是禅宗修习的典型特征。

当唐僧师徒离开灭法国又遇高山,唐僧惊惶不安,悟空再次提起《心经》及四句颂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问唐僧可记得。这充分说明了《西游记》作者受禅宗之影响是极为深重的。

《西游记》涉及到“心”字眼的回目共有二十九个,如第一回“心性修持大道生”、十四回“心猿归正”、十九回“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八十八回“心猿木母授门人”等等,几乎涵盖全篇主要内容,起到点明主旨,提纲挈领的作用。这也证实了《西游记》与禅宗的“明心见性”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

《西游记》中所表达的禅理,有的是在人物的对话中阐述,更多的则是用诗句直接说明。如第十四回开头诗曰:“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若知无物又无心,便是真如法身佛。”“知之须会无心诀,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释迦叶。”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二者等同。

第五十六回:“灵台无物为之情,寂寂全无一念生。猿马牢收休放荡,精神谨慎莫峥嵘”;第七十四回:“沙门修炼纷纷土,断欲忘情即是禅。须着意,要心坚,一尘不染月当天。行功进步休教错,行满功完大觉仙。”等等。这也是主张心中无物,不生任何念头。

为了突出“修心”的重要性,《西游记》作者还精心编写了“三藏不忘本,四圣试禅心”、“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心神居舍魔归性,木母周降怪体真”等故事情节。《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深谙禅宗的心学,由此可见一斑。

总之,如果《西游记》作者没有踏遍武穴匡山及黄梅四祖寺、五祖寺的山山水水,没有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没有耳濡目染禅文化之熏陶,没有历经禅宗思想之浸染,没有禅文化的积淀,是写不出《西游记》的。这进一步印证了专家、学者提出的《西游记》成书于明朝湖北蕲州荆王府,发源于湖北武穴匡山和黄梅的新论断。



点评

拜读  发表于 2017-4-24 14: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8#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2:14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给才华一个破土而出的时间
2017年04月22日 08:10:22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92人参与 14评论



别人种下一粒种子,浇水、施肥,种子破土而出,春生花秋收果。你也种下一粒种子,今天翻开看看,明天翻开看看,抱怨种子怎么还没出芽。你和成功,差的不是最初一刻的才华,而是之后持续的付出和等待。


给才华一个破土而出的时间(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
别人种下一粒种子,浇水、施肥,种子破土而出,春生花秋收果。你也种下一粒种子,今天翻开看看,明天翻开看看,抱怨种子怎么还没出芽。你和成功,差的不是最初一刻的才华,而是之后持续的付出和等待。


点评

收获  发表于 2017-4-24 15:0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49#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2:17 | 只看该作者
佛陀于菩提树下瞬间证悟 体证生命实相
2017年04月22日 08:18:02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47人参与 8评论



佛说有百千万佛在菩提树下证道:有百千万乃至不可言说、大大小小的化身佛,他们分别在菩提树下破除魔军后,都在那时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佛说有百千万佛在菩提树下证道(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发誓要找到他所寻求的东西,在第四十九天早上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佛祖到底悟了什么?
其百千万至不可说大小化佛,各于树下破魔军已,一时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大小诸化佛身,皆悉名为佛变化身。——《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注释】:有百千万乃至不可言说、大大小小的化身佛,他们分别在菩提树下破除魔军后,都在那时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像这样大大小小所有变化示现的佛身,全部都称作佛的变化身。
【备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者,释迦如来於耆闍崛山,与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之所说也。其梵夹,我烈祖高宗之代师子国之所献也。


点评

感悟  发表于 2017-4-24 15: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0#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2:22 | 只看该作者
本源法师:修行是管好自己 不要看别人过错
2017年04月22日 08:22:14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本源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42人参与 11评论



佛经是一面镜子。另一个人,他不管别人,只管自己。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不要看别人过错。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惠雯)
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学佛的人,不要去好奇这个那个问题。其实修行是管好自己。整天把自己的时间跟精力放在去发现别人的缺点上,叫浪费。应该整天要放在自己身上。所以,要觉察,觉察要对治自己的烦恼习气,对治自己的烦恼障。六祖慧能大师说“若是真修人,不见世间过。”
这句话我有一天终于体会到了,所以必须在现实当中才会发现。有一次庙里做三时系念佛事,两个居士第一次做下来,我问这两个居士,今天佛事做得怎么样?一个居士跟我讲:“师父,这个佛事做得太殊胜了,太好了。”另一个居士说:“这个佛事做得不行。”我说为什么不行?他说:“那个和尚没有念,还有一个和尚好像在瞌睡。”后来到了第二次的时候,我就注意观察他们两个人的表现。一个人他不管外面发生什么情况,他在把他的心,那个叫三时系念,系就是安住在、系牢在佛经上面,他已经忘我了,忘记外面了,跟在后面唱得很高兴,念得很高兴,看到祖师大德的开示他也很高兴,很欢喜,他不知道外面,哪个和尚念不念,与他没有关系,他自己好好在念就可以了。另外一个居士,他没有心在这个经上,他在东张西望,一会儿看看表,一会儿看看哪个和尚没有念,哪个和尚在睡觉。他一点利益没有得到,对不对?而且造了一身罪过。因为他始终在发现别人的问题。他没有用佛经来照自己。
佛经是一面镜子。另一个人,他不管别人,只管自己。所以我们学佛的人要知道,不要看别人过错,你多看自己就是觉察的意思,对治自己的烦恼障。所以我们要知道,佛法的修行靠什么?靠智慧。解脱靠智慧。所以《心经》为什么提醒我们,三世诸佛,靠智慧才能得解脱。智慧哪里来?就是要深入经藏。要经常深入经藏,你才会得智慧。


点评

拜读  发表于 2017-4-24 15: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1#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2:56 | 只看该作者
女人养生必吃8个超级素食 抗衰老还能祛斑
2017年04月22日 08:20:18
来源:光明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6人参与 6评论



如果你平时喜欢吃西兰花、番茄或是橘子,说明你是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事实上有些食物比你常吃的这些更有营养。女人一定要知道的8个超级素食,赶紧买回家吧!


如果你平时喜欢吃西兰花、番茄或是橘子,说明你是一个懂得养生的人。事实上,有些食物比你常吃的这些更有营养。女人一定要知道的8个超级健康食品,赶紧买回家吧!
1、如果你喜欢:橘子---现在尝试:奇异果
这种娇小的果实含有大约70毫克维生素C——比橘子要多,比女性日常建议量仅仅少5毫克。
维生素C与改善视力,降低癌症风险,和更好的心脏功能息息相关。摄入较高的维生素C能抗皱祛斑。
附加优点:奇异果的钾含量比香蕉多20%,并含有大量维生素E。
如何享用:剥皮,切成片,然后和香蕉混在一起,组合成一道钾丰富的水果沙拉,奇异果的酸味会给香蕉的甜味作补充。或者只是简单的把奇异果切成两半,拿起一个勺子开吃。
2、如果你喜欢:西兰花---现在尝试:蘑菇
西兰花是抗氧化剂的一大来源,但是女生不要吃太多的十字花科植物,容易胀气。
蘑菇含有很多植物化学和自然的成分,会帮助你预防癌症。大家都应该多吃一点。找那些适合你口味的种类;它们都具有很多健康优点。
人们大多购买普通蘑菇——小褐菇(小的,棕色的)和大褐菇,而最普通的白蘑菇,人们把它看得跟鸿毛一样轻,但显然不正确!
附加优点:吃蘑菇可减少炎症,增强免疫系统。
如何享用:使用对心脏有益的橄榄油,把香菇切片,配以香芹丁和柠檬汁,做成简单的配菜。
3、如果你喜欢:蓝莓---现在尝试:树莓
树莓是具有抗癌效果的抗氧化剂,鞣花单宁的重要莓类来源。树莓含有的维生素K能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风险。
附加优点:一杯树莓含有8克纤维,而女性一天需要25克纤维来预防结肠癌,消化失调和心脏病。
如何享用:一份菠菜树莓沙拉。
4、如果你喜欢:杏仁---现在尝试:核桃
杏仁可以降低胆固醇,减少患心脏病的风险。但是核桃富含亚麻酸(ALA),植物性的OMEGA-3脂肪酸,它们不但能预防心脏病,还可以促进大脑机能,提高记忆力和放松心情。
一份去皮的核桃,可以提供2.5克omega-3脂肪酸。
附加优点:对于降低胆固醇,核桃中的omega-3脂肪酸比鲑鱼的效果更好。
如何享用:把它们加入燕麦片,谷物食品或者沙拉中。
5、如果你喜欢:黑豆---现在尝试:红豆
多数豆类中的植物化学素都含有抗癌,预防心脏病的作用。而红豆中的这类成分最高,它们所含的抗氧化剂是黑豆的三倍,是天然的食物抗氧化剂。
附加优点:红豆是分娩年龄女性所需营养——铁和叶酸的重要来源。所有豆类所含的膳食纤维都极高。
如何享用:做一份快速,清凉的红豆沙拉,用红豆配上切碎的芹菜和青葱,橄榄油和糖醋汁。
6、如果你喜欢:菠菜---现在尝试:甜菜(唐莴苣)
已经对菠菜感到厌烦了吗?那么考虑换成甜菜。这是一种有益于大脑的绝妙食物,帮助对抗老年痴呆症,并且改善心理功能。
甜菜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E、叶酸,常吃能保护大脑,还可以减少患癌的风险。
附加优点:甜菜富含叶黄素,帮忙预防年龄性黄斑部退化类的胡萝卜素。
如何享用:把甜菜切碎,在橄榄油中煎炒。或者在汤或煎蛋饼中添加切碎的甜菜。
7、如果你喜欢:番茄---现在尝试:西瓜
番茄富含茄红素,可以减少心脏病,卵巢病和子宫颈癌风险。 但是一杯多汁,甜美的西瓜,与一个新鲜番茄相比,可以给我们提供2倍的茄红素(7.8克)。
附加优点:西瓜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并且每杯只有40卡路里的热量。
如何享用:打一杯冰凉的西瓜汁,在炎炎夏日岂不很爽?
8、如果你喜欢:黑巧克力---现在尝试:南瓜籽
黑巧克力可以让你拥有好心情,但它的脂肪含量、热量却很大。而一把南瓜籽不仅能够提升心情,还富含氨基酸,色氨酸。
附加优点:南瓜籽不仅提高免疫力,还富含镁,而镁是骨骼的重要成分。
如何享用:买些南瓜籽,把它们撒在沙拉里和汤里。


点评

饮食健康  发表于 2017-4-24 15: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2#
 楼主| 发表于 2017-4-22 16:00 | 只看该作者
宝剑当磨,妄念当断信息来源:上海玉佛禅寺发布日期:2017-04-18
  唐临济义玄传法偈:
  
  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临济禅师,临济宗创始人。在世时,他的呵佛骂祖的教育法很古怪,很不平实,到临走时他却规规矩矩告诉我们:“沿流不止问如何”,念头思想停不掉,像一股流水一样跟着跑,怎么办?
  
  “真照无边说似他”,不要去管那些妄想、念头;那个知道自己妄想在来来往往的,那个没有动过,要把握那一个。真照无边的清净,与真如佛性很接近,只要把握住就行了。但落在这个境界上,容易犯一个毛病:把真照再加上照一照,那又变成妄念了。不要用心,很自然的清净下来,也不要守住清净。
  
  “离相离名人不禀”,这个东西,叫它心也好,性也好,道也好,我们都不要管。也就是“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但是真的什么都不管吗?还是要管的,那应该怎么管呢?
  
  “吹毛用了急须磨”。锋利的宝刀、宝剑叫作吹毛之剑。可是再锋利的刀剑,使用过后,还是要保养的。这保养之法就是”管“之道了。换句话说,临济禅师吩咐我们:没有明心见性以前,随时要反省检查,一念回机修定,不起妄念。悟了以后的人,功夫用了一下,也要马上收回。如果讲世法,《论语》上曾子提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都是同样的道理。佛法的一个原则: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这便是“吹毛用了急须磨”。


点评

拜读  发表于 2017-4-24 15: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3#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1:42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422课堂笔记121张。
每天同步,欢迎指正!
【QQ空间】之江芝田正阳楼
20170303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http://user.qzone.qq.com/2734963874/4
截止20170405-10:03,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58,962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丹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情况通报】冲浪奇遇兼悔过书
敝人稀饭冬泳,亦爱好网络,结交广泛,却在【真开心冬泳网】【冬泳之家】等屡遭黑手。无独有偶,20170303敝人QQ4个号,6个群同时永久被黑。20170417敝人在【佛教论坛】【冬泳之家】【欧联论坛】帖子账号同时被黑。
如今学佛精进,修习法眼,回首往事,恍然大悟。事之起因,皆因贪字。
正是:是因,是果,是报!
往昔业力,丝毫不爽。
三世因果,真实不虚。
摒置恶道,阿弥陀佛!
新号(1485781498)即时启用,欢迎加友。
鱼的群落2.0版盛情开张,欢迎加群。
[东南古田讲武堂]50GoGo群:560959301
[鱼象鱼私人会所]51GoGo群:569627213
[之江芝田正阳楼]52GoGo群:561968901
[西南联合大学堂]53GoGo群:240083722
[南海普陀观音堂]54GoGo群:572727581
[华夏平阳素托邦]55GoGo群:190804323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古有之事,今必再有。
今日之事,后还将有。
升恩斗怨,恩将仇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轮回长河,浪花朵朵。
揭谛揭谛,阿弥陀佛!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7-4-24 15: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4#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7-4-24 15: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5#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2:29 | 只看该作者
济群法师: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2017年04月22日 11:00  菩提书院  我有话说(1人参与) 收藏本文      


济群法师: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
  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汉传佛教的修行次第”,这是当今教界亟待厘清的现实问题。在多年弘法过程中,我深切感到,许多人虽学佛日久,但对修学基本理路仍混沌无知。原因何在?正是不得要领、不明次第所致。
  佛教宗派众多,卷帙浩繁。在万余卷三藏典籍中,什么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纲领?人们或是不明就里,或是执此废彼,真正对之了然于胸者百无一人。如是,盲修瞎练也就在所难免。还有些人,虽在念佛、禅修等法门中获得相应体证,但对佛法缺乏系统认识,多半滞留于某个程度无法深入。须知,仅仅得到一定禅修体验,或念佛念得稍有轻安,离成佛尚有天地之遥。怎样断除烦恼?怎样契入空性?怎样圆满佛菩萨具备的品质?都是修学路上必须逐一攻克的堡垒。那么,又该从何处着手进行呢?
  首先应当认识,一个完整的修学体系须包含哪些核心要素。换言之,把握这些要素,也就把握了佛法要领和修学方向。否则,动辄八万四千法门,委实让初入门者无所适从,望而生畏。
  其次需要了解,修学佛法到底要遵循怎样的次第。不然,即使学到一些理论,却不知其在整个修学过程所处的位置,不知各修学环节的递进关系,也难以有效运用。
  此外还应明确,每个步骤该如何运用于实践。若不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即使具备前两个条件,还是难免落于空谈,流于教条。
  我感觉,对于佛法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实践方法的模糊和缺失,恰是目前多数学人修行不得力的关键所在。当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决非易事。佛法浩瀚,不仅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体系,每一体系还有众多宗派和分支。各宗各派,多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修学建构。若另立一个法门,另建一种次第,充其量是在八万四千法门外再增加一个,成为八万四千零一个法门、零一种次第,未必有多少实际意义。
  基于此,我们需要探讨的核心要素和修行次第,应与任何一宗不存在冲突,并适用于一切法门的修学。就像电脑的操作系统,必须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才能运行种种软件,开展种种工作。若将不同宗派和修行法门比作软件的话,那么,佛法的核心要素、修行次第和实践方法就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若是系统自身存在漏洞,不仅会影响软件运行,更将导致系统的整体崩溃。因而,建立一套完善、实用的系统,是佛教能否健康发展的命脉所在,也是我们这代佛子责无旁贷的使命。
  一、佛法的核心要素
  佛教各大语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对独立的修学建构,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中仍有着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这些核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宗修行。那么,佛法的核心要素又是哪些?我觉得,正是皈依、发心、戒律、正见和止观。
  我们不妨考察一下:哪个法门的修学可以绕开这五点?或许有人会问,为何不是其他?也不是四点或六点?原因有二:其一,作为核心要素,须统摄一切佛法。其二,作为核心要素,既应适用于一切宗派,又毋须太多,否则便不成其为核心了。
  为什么说,这五大要素能统摄一切佛法呢?佛法有解脱道和菩萨道之分,一切宗派、法门非此即彼。解脱道的修行目标,是开发无漏智慧,契入空性,证得涅槃,成就解脱。菩萨道的修行目标,是圆满佛陀智慧、慈悲的品质,从而解除惑业,得大自在。由此修行目标,就锁定了抵达目标的必要条件。
  1、解脱道的修行
  于解脱道修行而言,首先应对解脱道的目标及方法具足信心,相信解脱对人生的重大意义,相信依法修行必能解脱。若缺乏这种信心,修行从何谈起?皈依,正是对解脱的目标(佛)、解脱道的方法(法)及引导我们走向解脱的老师(僧)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与之建立信赖、依存的密切关系,全身心归投依靠。当我们在诸佛菩萨前发愿“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时,就意味着这种关系的确立。
  但仅仅相信还不够,进而,还须生起希求意愿,也就是发出离心。凡夫的生命,或是随妄流漂浮,或是被环境左右,盲目而不能自主。出离心的发起,代表着生命自觉的选择。它不仅是解脱道修行的开始,也贯穿于整个修行过程,直至解脱,才是对出离心的彻底完成。
  那么,又是什么在束缚我们,使我们不得自在,不得解脱?那就是惑业,是无尽生命中积累的惑业妄流。受持戒律,正是止息这一妄流的关键。戒,有防非止恶之义,即止息不善行为,如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等,通过对自身行为的规范,降伏烦恼,止息妄流相续。
  但止息不等于断除,事实上,妄流的力量仍在,贪嗔痴烦恼仍在,只是得不到活动机会而暂时进入潜伏期。正见,才是断除惑业的真正利器。正见,有世间正见及出世间正见之分。通过闻思经教,能获得世间正见,获得辨别真妄、邪正的能力。唯有了知何为真妄、何为邪正,才能在修行过程中如理取舍,断惑证真。
  然而,闻思正见是知识性、观念性的,和无始以来的生命妄流相比,其力量仍难以匹敌。这就必须借助止观,将闻思正见落实于心行,契入空性,引发无漏正见。如是,方能截断众流,彻底铲除惑业之根,证得涅槃,成就解脱。
  2、菩萨道的修行
  菩萨道的修行,同样要对佛果及菩萨道的修行方法生起信心,相信成就佛陀品质对于生命的无上价值,同时也相信,通过菩萨道的修行必能帮助我们成就这一品质。这是菩萨道行者必须具备的信念。皈依,就是对菩萨道的目标(佛)、修习菩萨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导我们走向无上菩提的老师(僧)生起信心,并通过如法仪式,身心归投,至诚依靠。
  由仰慕佛陀的崇高品质,相信菩萨精神的伟大,而心向往之,发起殷切的菩提心。依《瑜伽师地论》定义,此心是希望自己“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并“能作有情一切义利”。菩提心包含自觉、利他的内涵,这正是佛陀成就悲智两大品质的心行基础,自觉来自智慧,利他乃因慈悲。
  要言之,菩萨道修行不外两大任务: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陀品质。初发心菩萨,当如何着手进行?这就需要受菩萨戒,修菩萨行。菩萨行的内容不外六度,又分方便与慧两部分。前五度为方便,依此成就佛陀的慈悲品质;第六度为慧,依闻思大乘经教,树立正见而引发。《菩提道次第论》云:“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说明唯有借助方便与慧的修行,才能圆成佛陀所具足的悲智二种品质。若忽略慈悲的修习,将落入二乘;而不成就正见,则无法舍去凡夫心。
  慈悲与慧的修习,都离不开止观。依寂天菩萨“自他相换”或阿底峡尊者“七因果”的观修,可以培养慈悲品质;依唯识或中观正见的观修,则能成就无漏智慧。菩萨道的修行,正是通过止观不断长养慈悲、智慧,最终圆满佛陀的品质。
  由此可见,无论从解脱道还是菩萨道的修行来说,五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失任何一点,必将成为修学障碍,乃至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明确这些核心,我们就能了解一个完整修学体系所应具备的基本内容,从而检讨自身修行是否完备,又该如何补充完善。同时,也能帮助我们化繁为简,直达重点,而不至在修学路上目迷五色,主次不分。此外,还可解决修行中时常出现的偏执现象,或以戒律为一切,或以止观为一切,执著其一而不见佛法。
  二、佛法的修学次第
  汉传各大宗派多形成于隋唐时期,其时,行人根基较利,教理基础也较扎实。因此,祖师大德在立宗时未将重点放在基础建设上,而着重阐扬圆顿思想,以使上根利智者当下直契本心,立地成佛。如今时值末法,众生根机浅薄,圆顿法门对多数人而言,犹如天边云彩,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认识修学共同基础、建构大众化的修学次第,是教界的当务之急。
  前面谈到佛法的核心要素,事实上,探讨修学次第同样离不开这些内容。内容相同,重点和意义却不同。探讨修学次第,关键是要认识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
  学佛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皈依或不重视皈依,修学便如无本之木;皈依,又是信仰的根本,对三宝是否产生依赖,对三藏教法能否信受奉行,都取决于皈依的深浅程度。因为皈依三宝,所以才能发心、持戒、闻思经教、树立正见、修习止观。否则的话,这一切就无从谈起。
  然后还要发心。发心,是对三宝具备的品质生起希求。如果没有这份见贤思齐的希求之心,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因为这份希求,生命才会有目标,修行才会有动力。所以,皈依后必须发心,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修习戒律、正见、止观。发心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心发错了,不论做什么,都与修行了不相干。
  戒律为三学之首,也是定慧之基,所谓由戒生定,依定发慧。因此,皈依、发心之后还要受戒、持戒,这是佛法修行的常规。依佛制,比丘应“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并在律中规定,未学戒之前不可学习毗昙。这都充分说明,受持戒律是树立正见、修习止观的必备前提。
  正见与止观,则是实践佛法的关键。正见是止观的眼目,而止观则是将正见落实于心行的技术,两者相辅相成。若无正见指导,修习止观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而没有止观印证的知见,又易落入玄谈的误区。从修学次第看,应先学正见,再修止观。如四法行的修习,依次为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也说明了这一点。依正见修行,还能帮助我们纠正心行中的所有偏差。否则,皈依可能会落入迷信,发心可能会夹带杂质,持戒可能会流于形式,而止观则可能劳而无功。
  虽然这五个环节是依次深入的,但并不是说,皈依完成后才开始发心,也不意味着发心后就无须修习皈依。事实上,五个环节皆须解脱或成佛乃能究竟圆满。因而,这一次第所代表的,只是每个修学阶段的重点。因皈依而有发心,但发心又是对皈依的深化,故在发心过程中还应继续修习皈依,其他也是同样。所以,它们又是相互融摄的。但基本次第不能违越,否则,修行同样会出现问题。
  有些人直接从止观禅修入手,认为学教是入海数沙,徒劳无益。但没有正见指引,究竟修什么?究竟证什么?究竟解决什么?就像进入车站,尚不知自己要前往何方,就冒然登上同样不知去向何方的车。结果坐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仍是混混沌沌,不知所终。
  有些人直接从学教入手,但大经大论读多了,往往对律仪行持等规范不再重视。而没有戒律的防范和守护,仅依意识层面建立的闻思知见,是没有力量降服烦恼习气的。
  有些人直接从持戒入手,这固然重要,但若没有正确发心,不清楚持戒的意义,持戒会变得异常艰难。如果没有出离心,只是被动抵制五欲六尘,难度系数会很大。因为凡夫心是有粘性的,碰到哪里就粘到哪里,须内外结合,才能增加对治力度。而没有菩提心的话,持菩萨戒也会困难重重,因为凡夫关心的是“我”和“我的一切”,没有推己及人的悲心,怎能义无反顾地利益众生?
  同样,若对三宝没有矢志不移的皈依之心,发心也难以长久保持。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力量从哪里来?正是从对三宝的向往和信心而来。因为我们向往解脱,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样成就解脱,所以发出离心,断我法执;因为我们向往成佛,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样圆成佛果,所以发菩提心,成无上道。
  了解修学次第,可以帮助我们安立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佛之路,明确各个环节的重点,认识彼此相互增上的原因。当修行进入某一阶段时,自己能清楚地知道,这一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对之前的修学能有什么提高,对之后的修学又该奠定什么基础。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检验并纠正不按次第修学带来的种种问题。
  而次第中的前三个环节,即皈依、发心、戒律,又是修学任何法门绕不开的共同基础。因为见和止观多有宗派特点,如见有唯识、天台、中观之别,禅修的用心方法亦不尽相同。若将见和止观比作不同的专业门类,那么皈依、发心、戒律就是选择专业前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基础扎实了,才有能力深入专业领域。
  这些话听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不必特别强调,但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却不容乐观。从佛学院教学来看,学僧们学了各宗教理,但就是用不起来,甚至信仰淡化,道念退失。在家信徒也存在类似情况,尽管读了很多经论,却不重视修学基础,以为皈依太粗浅,发心没深度,戒律已过时。结果呢?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一无是处。如果说学教理的多流于玄谈,那么重实修的又如何呢?无论念佛还是坐禅,真正修得相应者同样罕见。多数只是在稀里糊涂地念着,昏昏沉沉地坐着。玄谈和盲修,表面看来似乎是不相干的两个极端。但问题症结却在一处,那就是绕开了不该绕开的核心,缺失了不该缺失的基础。
  三、五大要素的实践
  那么,如何遵循这些核心要素来完成佛道修行?换言之,如何将每个要素落到实处?下面,分别就各项修学重点和存在问题作简要说明。
  1、皈依
  佛法无边,入门处却是唯一,即皈依三宝。作为修学开端,我们怎样由此入手,不断深化,最终由自身完成三宝品质?
  首先,是考察动机。皈依动机是否正确?是否为解脱轮回、为成佛做祖而皈依三宝?若只为求人天福报、平安顺遂而皈依,虽也能得到诸佛护佑,但只能结下一些善缘,与修行、改造生命了不相干。事实上,这种信仰往往带有迷信、盲信的成分,不能算作正信佛子。
  其二,是获得皈依体。皈依时是否真诚?是否对皈依对象具足信心?是否对皈依抵达的目标充满向往?是否发自内心地宣誓:以三宝为身心依怙、以佛法解决生命问题并以此帮助大众?如果皈依时发心不正确,或皈依仪式不如法,皆不能得到皈依体。
  其三,是守护皈依体。得到皈依体,并非一劳永逸,还须日后悉心守护。尤其不能违背皈依时的誓言,那就是“皈依佛,终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终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终不皈依外道邪众”。若有违越,便会破失皈依体。
  其四,是修习并强化皈依。任何心念或技能,皆须长期重复、熏习才能得到强化,皈依也不例外,决非一次仪式即可大功告成。所以,皈依后还须日日修习,时时忆念,以此强化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否则,其分量自然会慢慢减弱,乃至被其他取而代之。今年以来,我在各地大力推广皈依修习,并编写了以修习皈依为中心的,包括发心、忏悔、供养、观察修、安住修、发愿、回向等内容的共修仪规,既可作为个人的日常功课,也可作为寺院带领信众共修的常规宗教生活。
  我们对三宝的信任有多少,皈依之心就会有多强,相应的,佛法对我们产生的作用就会有多大。所以说,修行能否成就,能否完成预期目标,首先取决于皈依的质量。
  2、发心
  无论是否学佛,也无论做些什么,都离不开发心,区别只在于发什么样的心。无始以来,我们所发的是凡夫心,是贪嗔痴,由此造就现今的凡夫品质。当我们认识到凡夫心给生命带来的过患,不愿再沉沦于这样的人生,就要以正确发心进行对治。
  正确发心有二,一是出离心,一是菩提心。发什么心修行,最后便会成就什么。此外,若发心过程中产生偏差或夹带杂质,也会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发心代表着生命中的强烈意愿,但刚发时只是一念,须以观察修不断强化,方能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声闻行者希求解脱,视世间如牢狱,三界如火宅,片刻不想停留,是为出离心。事实上,出离心若能发得真切、猛利,解脱便已成功一半。为什么现代人修行如此艰难?关键就在于出离心不切。出离心,是对五欲六尘的出离,是对无明烦恼的出离,更是对生死惑业的出离。若出离意愿至强至坚,对世间便不再有所贪恋。如是,建立于执著之上的烦恼亦将随之松动、土崩瓦解。
  所以,我们要时常观察并思维轮回之苦,看清自己身处三界不得自在的困境。那样,就会象狱中急切盼望获得自由的人,一旦有机会离开,决不愿在牢笼中多停留一分钟。事实上,我们在轮回中的处境就是如此。一旦认识到这点,对财色名食睡也就无可贪恋了。因为贪恋的结果,只能是继续坐牢。
  作为菩萨道行者,同样要发起出离心。不仅如此,菩萨本着对众生的悲心,见其辗转轮回苦海,不忍独自出离,而愿帮助一切有情共同解脱。这种推己及人的悲悯之心,为菩提心,是成就佛陀品质的根本。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言:“诸佛如来以大悲为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菩提心的生起和强化,也要辅以相应的观察修和安住修,如阿底峡尊者的七因果、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都是深化菩提心的殊胜教授。除这些心理引导外,还须受持、修习菩提心仪轨,每天昼夜三次念诵思维,不断提醒自己:我要成就的是什么,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但这不能只是空洞地喊几声口号,那是没什么用的,关键要发自内心地希求,真切无伪地发愿。
  3、戒律
  戒,为正顺解脱之本,亦为无上菩提之本,通过“此应作、此不应作”的行为规范,为修行提供良好的心灵环境,帮助我们顺利抵达解脱和成佛的目标。
  与解脱道和菩萨道修行相对应,戒律也有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之分。别解脱戒,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弥戒律、比丘戒等,为解脱道学人的行持标准。其重点在于止,通过远离五欲尘劳、约束行为来止息妄流相续,从而降伏烦恼,趣向解脱。
  菩萨戒,则在止持基础上增加了作持,止恶与行善并进。而菩萨戒提倡的六度万行,既是成就无上菩提的资粮,也是瓦解凡夫心的利器:布施可以克服悭贪,持戒可以对治放逸,忍辱可以战胜嗔心。同时,这些善行还是考察菩提心是否成就的标准。当我们修习布施时,是否对自身所有可以毫无保留地施舍?是否对施舍对象没有亲疏远近的分别?是否已不再执著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他?
  菩萨戒主要有梵网、瑜伽两大系统。相比之下,《瑜伽菩萨戒》的开遮更为善巧,故近代太虚大师也曾大力提倡。而《梵网菩萨戒》是大菩萨境界,凡夫行持起来难度较大。在汉传佛教界,菩萨戒被列入三坛大戒之一,故绝大多数出家人都曾受过,即使在家众,受过菩萨戒的也相当可观。这本是可喜现象,但令人担忧的是,尽管那么多人受了菩萨戒,却往往不知菩提心为何物,亦不曾有修习慈悲的习惯,只是形式上的、有名无实的“菩萨”。
  有鉴于此,我特别跟据中观、瑜伽二大体系关于菩提心修习的传承,及《菩提道次第论》的菩提心教授编写了受持、修习菩提心的仪轨,并从戒幢佛学研究所的学员们开始传授。菩提心是菩萨戒的灵魂,所以,受持菩萨戒前,应从发菩提心、力行慈悲开始训练,具备相应基础后,再进一步受持菩萨戒。如此,方能切实贯彻菩萨道精神,成为荷担如来家业的真佛子。
  4、正见
  正见,为八正道之首,是一切法门的指南,也是漫长修行之路的灯塔。因为发心不可能一步到位,持戒不可能马上圆满,包括对皈依的深化,同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过程中,正见就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指导我们纠正心行偏差,剔除其中杂质。
  对解脱道修行来说,缘起、业果的正见极其重要。生命是习惯的积累,我们做什么、想什么,未来生命就是什么。所以说,在缘起的世界中,业就是一切。此外,无常见、无我见、空性见,都是修学必须具备的基本认知。菩萨道的修行同样离不开正见指引,如此,才能将世俗菩提心升华为胜义菩提心。凡夫有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就如有限的容器,将心局限其中。唯有空性见才能粉碎这一束缚,使有限回归无限,从而以平等、无我之心利益一切众生,圆满佛果资粮。
  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并巩固正见?离不开亲近善知识、闻思经教。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这个学习过程应该一门深入。现代人往往学得很杂,天台、华严、中观、唯识均有涉猎。若非精力过人,上根利智,这种学习多半浅尝辄止,似乎什么都知道一些,但只是“知道分子”,连系统知识尚未形成,何况正见?我觉得,多数人在一生修学中,只需具足一宗正见即可,或是无常见、无我见,或是唯识见、空性见。将一种武器练习纯熟,得心应手,照样可以杀敌制胜、勇往直前。
  但建立于意识层面的闻思正见往往很粗糙,因为人的思维会有很多误区,如何使之趋于精确?一是通过师友间的相互辩论、彼此切磋,使认识中的盲点和问题暴露出来,从而去芜存精,提高纯度。一是通过禅修获得实证,因为佛法精髓无法以语言完全传递,那些不可言说的部分,唯亲证乃得究竟,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5、止观
  止,为禅定异名,梵语奢摩他,又名三摩地,包括有所止和无所止。小乘禅观偏向有所止,即有止的对象。而禅宗及藏传佛教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则属于无所止,通过特定方法直接契入空性并将心安住于此。梵语毗婆舍那,汉译为观。包含观照、观想、观察修几个层面。
  许多人误读禅宗,将止观的修习片面理解为无分别。我觉得,这是造成禅教对立的主要原因。如是,因为不重经教而缺乏闻思正见,又无善知识把手提携,造成多少禅和子的盲修瞎练。
  无分别的禅修,是无修之修,乃无分别智契入空性时的禅修,并非普通禅修者所能把握。因为我们现有的心行基础极不稳定,且建立于颠倒认识之上。若直接从无分别入手,如何调整错误观念及颠倒心行?所以,必须以有分别的观修为前提,使心从颠倒状态中摆脱出来,乃能进入无分别的禅修。
  同时,止的修习也必不可少。止,虽是佛教与外道的共法,却是修观的重要基础。汉传佛教中,观的理论非常丰富,为什么现在很少有人能实际操作?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对止的忽略。若能具备止的基础,再以正观照破我法二执,契入空性就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了。
  除禅宗所说的无分别、无造作的用心之外,有分别的观修也不可或缺,如观察修、观想修,都是很好的修行方式。好就好在,即使没有禅定基础的普通人也能修得起来。可以说,能够正常思维的人就能观察修;具备想像力的人就能观想修。当然,观察修和观想修虽对学人要求不高,但也必须具备相应的闻思正见。如是,才能通过如理思维或观想,安住于正念正知中。对于学习教理者,多运用观察修,通过思维所学法义来调整心行,是非常好的学修结合的方式。
  四、结说
  综上所述,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不仅是佛法修学的核心要素,也是贯穿始终的修学次第。把握这五大要素,也就把握了由学佛至成佛的关键阶段。同时,它们又像长养万物的大地,是一切修学法门得以确立的共同基础。若能对之引起重视,并真正落实于心行,那么,不论我们学佛的起点是高是低,根基是利是钝,进步是快是慢,都是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终点迈进。这不但对于个人修学意义重大,更是汉传佛教在当今社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2005年冬于新加坡“汉传佛教修学次第研讨会”

点评

修德  发表于 2017-4-24 15: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6#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2:53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讲《心经》:心经——心的道路讲经说法《星云大师讲<心经>》2017-04-21 11:14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7评论

星云大师讲《心经》(资料图)

一、心的种类

读《般若心经》,一定要了解“心”。人有好多种心,如肉团心、缘虑心、精要心、坚实心等等。草木也有心,但是草木的心跟我们人的心不一样,草木的心只是一种物理上的反应,不是心理上的反应。

“肉团心”,乃现在身中,父母血气所生者是。大家都有一个心脏,心脏一停就不能活命了,所以要好好保护它。

“缘虑心”,就是思想、分别的心,它能分别好的坏的、男的女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

“精要心”,是指能积聚诸经中所有的核心要义,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经》六百卷之精要;也是一种有规律的见解,有规律的正见,有正见的认识。

至于“坚实心”,也就是如同金刚般坚固真实的心。佛教里有一部很有名的经典,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之坚固,能破坏任何东西,但没有东西能破坏得了它。金刚就是真如心,就是我们不变的、不死的、不坏的真心。等于黄金,你把它丢到阴沟里,丢到垃圾箱里,经过了十年、百年,再把它拿出来,它还是黄金,没有腐烂,也没有损坏。有情众生六道里轮转,虽是流转生死,但是我还是我,我的真如自性、真心佛性还是不变、不死的。

要了解“心”(资料图)

多年前,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关于美国有人要换心的新闻。世界上有几个换心的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大为惊讶:“不得了啊!把你的心换成他的心,这不是错乱因果了吗?”一个人一生的善恶、是非、好坏,都移到另一个人的身上去,以后他该怎么办呢?其实他换的是心脏,换的是肉团心,不是换坚实心。把肉团心搬来给你,搬来给他,甚至搬给几十个人,也不要紧;虽然我的心脏坏了,但是我的坚实心没有坏,坚实心是换不了的。肉团心换心,这是生理上的,不是心理上的;是科学的,不是佛学的。那么科学是科学,佛学是佛学,科学是没有办法超越佛学的。

要成为一位航天员,很不简单。当年在美国,航天员要接受各种技术、各种能力的训练,其中也包含了禅定、瑜伽的训练,通过层层考验之后,才用火箭将他们送上月球。不得了啊,以后大家统统都相信科学,不相信佛学,不相信念佛了,要想往生极乐世界,何必苦苦地再念阿弥陀佛,只要火箭一发射,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了。这样一来,佛学不就没有科学有用了吗?

可是再仔细想一想,科学并没有佛学有用,科学能把人训练好后送到三十八万公里之外的月球上去,但是不能把一个人训练得登入自己的心坎里。要让我们的心登入我们心上的世界,科学没有办法做到,一定要靠我们自己才有办法。所以,极乐世界是我们心里的世界。

极乐世界有多远(资料图)

极乐世界距离地球有多远?佛经说:十万亿佛土,十万亿三千大千世界。但是经典里又告诉我们,念佛“于一念倾,得生彼国”,那速度可快了。因此,极乐世界,说远十万亿佛土,说近一刹那间。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净土是我们心里的净土,所以要训练自己进入到这个世界里。要如何登陆到心里的净土世界?佛教有一本《净土圣贤录》,这一本书里,有好几千个人正是用各种念佛的方法登陆到心上解脱的世界。

二、缘虑心

说到“缘虑心”,有一个禅宗大德叫德山禅师,他精研般若经典《金刚经》,并且做了一本注解,叫作《青龙疏钞》。他在北方时,听说南方禅宗讲究的是“直指本性,见性成佛”,心想:哪里这么简单?于是带了注解,即他的思想根据,行到南方去和他们辩论,心想要教训他们一番。就这样走走走,快到了南方。

有一天时间不早了,禅师肚子饿了,正巧旁边有一个小吃店,便想进去吃一点东西。

“老婆婆,拿些点心来给我吃,我要赶路。”

“大师父,您挑的是什么东西?”

“《金刚经》的注解。”

“挑经到南方做什么?”

“你这老太婆不懂的,我要到南方去纠正那里许多人的邪说。”

“大师父,我不大懂《金刚经》,不过有一个问题要请教你,你若能回答我,我不跟你收钱,这里的饭食、点心就供养你。如果你不能回答我的问题,你挑的《金刚经》注解就不能带到南方去,要留下来。”

德山禅师说:“老太婆,我钻研《金刚经》几十年了,你竟然要问我《金刚经》的意义!好吧,那么就如你的条件,你问吧。”

老太婆就说了:“《金刚经》里面有这样的说法: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大师父,你要吃点心,那么是要点哪颗心?”

缘虑心不是真心(资料图)

这一下可糟糕了:我们这个缘虑心,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现在的心又是念念不停,一下在这里,一下在那里,一下登高山,一下到海边。好比现在有人在读《般若心经》,心里总还挂念着:我今天出门没有和家人讲一声、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做等等。罣碍的心是哪个心?点心是点哪一个心呢?点过去的已经过去,点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点现在的也没有停止。

缘虑心,也就是分别心。分别心是一种妄想,妄者虚而不实,是虚假的思想、虚假的念头,是不实在的。例如我现在想:那个人好坏,给他一拳吧!但是那个人坐在那里却一点都不感到痛,为什么?妄想不是事实,妄想是没有作用的。所以这种缘虑心、分别心、妄想心,不是佛法里所说的真心。

三、六根互用

从缘虑心再谈到坚实心。所谓坚实心,就是具有正见、能见到真理、能见到般若、“我知道了”的心。

有人问,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哪一个是正眼呢?过去有一位禅师说,遍身是正眼。我认为,应该说通身是眼。“通”有透彻的意思,每一个细胞都是眼,而“遍”还只是表面的。修行要注意一个问题:平常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舌头尝,用身体感触,还可以进一步训练我们的六根互相运用。例如,看,不一定用眼睛看,把眼睛闭起来,用感触来看。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六根互用。

有时我们到一个房子里,虽然没有见到人,不过却可以感触到里面有人。也有的时候,你在那里讲话,我在这里根本没有听到,但是我看到你比手画脚的样子,就知道你讲的是什么话,所以眼睛也是可以听的。甚至眼睛还可以吃东西。眼睛怎么会吃东西呢?

例如,当你看电视、看电影看得入迷时,家里的人叫你吃饭了,你会说:“不要!我肚子不饿。”为什么?因为看就等于吃。你在那里看书,家人叫你吃饭,你会说:“你先去吃,我不要吃。”看书也能当饱。这就如佛教里所说的“禅悦为食”,禅也可以当饱,心有很大的力量。

有时白天即使没有工作,早上吃过饭后,三个钟头一过,肚子却饿了。有时从中午、下午,到了晚上都没吃饭,肚子却不感到饿。我过去也有这样的经历。

六根互用(资料图)

几十年前,我替东初法师编辑杂志,当时印刷厂在万华,我经常要去那里校对刊物,到了中午,大家都下班,工人都去吃饭了,我却没饭吃。为什么?一来路很远,二来买不到素食,再说也没有钱,就没想到要吃,继续工作。就这样,忙忙忙,忙到晚上,甚至还要加班,因为刊物当天一定要出版。

好不容易到了九点、十点,终于印出来了,出版了,于是绑了一大捆的杂志,再送到北投山上,交给东初法师。晚上十一点、十二点,他还在等候。见我来了,他说:“你来了!你很好,很负责。休息去吧!”到了这时候,已经是夜里一两点了,睡到床上才想起来,我今天还没有吃饭,一整天肚子里面都没装东西。所以,专注工作就不会饿。

一个人可以训练到“一根代替诸根”,心的力量发挥出来,那么这个人的潜在能力就慢慢发挥了。

佛光山朝山会馆厨房过去有一个耳朵全聋的义工,可以说他的生命是在无声的世界里度过,什么声音都没有。但是他有一个本领,全佛光山的人,哪个人叫什么名字,他统统都知道。我一直观察他是如何把山上每一个人的名字记住的,不过到今天我都还没查得出来。

有一次他在看电视,我从旁边经过,也在那里坐了一下。“一个耳聋之人在那里看电视,为何音量开得那么大,他自己又听不到?”我心里这样想。没想到,他回头一看我坐在那里,就把电视的音量关掉。我心想:“电视声音是别人打开的,有声音或没有声音,其实他并不知道,又怎么会知道我坐在后面,甚至还去把声音关起来?”因为他耳朵听不到,所以心理、思想就特别发达。

世间有好多身体残障的人,往往残而不废。手断了,我还可以用脚写字;眼睛看不到了,我还能感触,同样能做很多的事情。能分别的六根尚且可以相互运用,何况是这颗坚实的心?你若能把它归入到正道里,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四、把心安在哪里?

禅宗二祖慧可找到达摩祖师时,达摩祖师问他:“你老是找我做什么?”他说:“我心不安,求祖师替我安心。”初祖达摩说:“好,把你的心拿来,我替你安。”“心怎么拿法?拿不出来。我们的心了不可得,找心找不到。”没想到,初祖达摩却说:“我与汝安心竟。”意思是,我替你安心安好了。二祖慧可于言下大悟。

我们平常要求安心,有的人把心安于事业上,可是事业会变化;有的人把心安于儿女身上,可是儿女慢慢长大,他不要父母了,自己要求发展去;有的人把心安在金钱上,可是金钱可能贬值或遗失;有的人将心安在感情上,感情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所以,在这个世间,要找到安心之处是没办法的。

把心安在哪?(资料图)

那么,究竟要把心安在哪里呢?

有人说安于佛法上。

什么是佛法呢?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佛法。

六祖大师之所以开悟,就是五祖用《金刚经》般若经典来求得彼此心心相印的。五祖弘忍对六祖惠能讲说《金刚经》,一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便恍然大悟。

悟是什么?悟有程度的不同,有小悟、大悟、豁然大悟的差别。关于悟的境界,我们只能去推想,以得出相似的悟。悟究竟是怎么样的情况?砰然一声,迷妄的世界统统给悟的炸弹炸得粉碎了,一切的差别、森罗万象都没有了,示现出另一个平等的、光辉灿烂的世界。

六祖一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于是他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意思就是,现在他终于知道我们的本性是什么了。

心要安于无住,因为凡是有住就是非住。住,就是生活的意思。凡是为生活而生活,不能得到生活的意义;凡是用超然的思想、心情来生活,才会有生活的味道。我们的心都有所住,一下子住在我家的房子里,一下子住在儿女、夫妻身上,一下子住在事业上,心总是一下子住在这里,一下子住在那里。心有所住,就有所偏,就不能普遍。无住,则无所不住,那么“横遍十方,竖穷三际”,“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大圆满觉的觉悟就会表现出来了。

在中国有两句话:“春有牛首,秋有栖霞。”南京有座牛首山,过去山上有一位法融禅师,九岁出家以后,学通经史,研读般若经。每天的生活,都会有山中的猿猴采花采果来供养,天上的飞鸟也会衔东西来供养。甚至他在草寮里与好几只凶猛的狼、老虎一起生活,还能与它们沟通,进而还感化了它们,大家相处,彼此不相妨碍。

无往生心(资料图)

有一天,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师来看他,待道信禅师慢慢爬到山上,山里的狼、老虎纷纷向他靠近,作势要咬他。道信禅师很害怕,法融哈哈一笑:“祖师!你还有这个在吗?”意思是,你还有恐怖心吗?你还害怕吗?

法融一喝:“老虎、狼,下去!”老虎、狼竟然都走了。道信禅师心想:“我是一个禅宗祖师,今天来此,竟让他说我怕狼和老虎,实在心有不甘。”

一会儿,法融进去烧茶,准备请道信禅师喝茶。道信禅师就在对面的位子上写了一个“佛”字。当法融出来倒茶,就要坐下来谈话时,一看到座位上有个“佛”字,心想:“我怎么能坐到‘佛’的上面?”他也害怕了。四祖道信于是反过来取笑他:“你在这里修行,还有这个在吗?”看到“佛”一个字就把你吓倒了,表示你不能直下承担,不能见性成佛,你不是佛!

法融回过头来问四祖道信:“那我该怎么修行?”道信说:“你在此做什么?”法融答:“我观心,照顾我的心,看我的心在不在。”道信又说:“观是何人?心是何物?”意思是说:你在这里观心,观是什么人?心是什么物呢?

后来四祖道信指示他:“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意思就是,百千法门同归于心,河沙妙德也总在心里,我们这颗心早就成佛了,我们心里的功德多得很。

大部分人所求的功德是世间的功德,好比梁武帝遇见达摩祖师时说:“我建庙、度僧、印经,请问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说:“没有功德。”为什么说没有功德?“因为你所做的是世间功德,我所讲的是心源里面无相的功德,人们也早就具备了。”

法融再问:“何者是心?何者是佛呢?”心和佛怎么分辨?怎么知道是心是佛?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非佛不问心。”心和佛一而不二,即心即佛,你没有心,怎么知道问佛呢?如果不是佛,你怎么知道来问心呢?可见得心中有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

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一个人一个面孔,一个人一颗心,每一个人的分别心是不同的,尽管不同,真心却是不二的。

《般若心经》的“心”,究竟是什么心呢?当然不是草木心、肉团心、缘虑心,而是坚实心、真心。真心是中心,是心要。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乃至整个佛法,都是以大乘佛法做中心。而整个大乘佛法,就是以《大般若经》做中心。所以,以《般若心经》为生活的依据、生命的中心,是不会错的。

心是这么重要,人人都有心,却人人不认识心;人人有个如来佛,可是如来佛是什么样子却不知道,人们往往都是在心外求佛。当然,现在也只有藉外面的佛做缘,来发觉心中的佛了。

说到“经”,佛说的叫作“经”,也叫作“契经”。“经”在梵语里叫作“修多罗”,翻译成中国话就叫“契经”。契者,要“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能契合佛的心,契合众生的根机,就叫“经”。经者,经是路,修行要照着正确的路去走。

心经(资料图)

读后感:

这一段的内容,大师把各种“心”分开来给我们一一讲解。但种种心的持有还是叫我们要安住本分的真心佛性。

书中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心由念造,念靠心升。若我们时常以“精要心”来冲刷心灵、用金刚般坚固的“坚实心”来护持、那么我们即使是身处万苦之中,也能在这当中完整而又笃定的活着。

人说,乐与悲有多远?一念之间而已。

身体万物都可以拿来当作参悟真心的工具,书中所提到的“禅悦为食”就好比说我的精神满足了、整个身心都觉得很愉悦、就像是饱餐了一顿饱睡了一觉一样满足。

这就是由心发出的大力量。

生活中我们常常观想正能量的事情、自然事情一件件的都能够有所完成。若时常害怕或者拿消极的情绪来生活,那么生活中就会出现各种不尽人意的事情。这,就叫心的感召力,有了这种感召力、磁场也就形成了。



点评

感悟  发表于 2017-4-24 15: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7#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3:20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被孤单打败过 才会好好生活
2017年04月23日 07:52:18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21人参与 22评论



逃离形单影只的痛苦很容易,避免独自吃饭的尴尬很容易,可人生路上那个最难打败的,它不叫失败、不叫怨憎不叫别离,它就叫做孤单啊。正因为无法彻底打败孤单,才只能学着慢慢驯服它。


好好生活(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
逃离形单影只的痛苦很容易,避免独自吃饭的尴尬很容易,可人生路上那个最难打败的,它不叫失败、不叫怨憎不叫别离,它就叫做孤单啊。正因为无法彻底打败孤单,才只能学着慢慢驯服它。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7-4-24 15: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8#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3:22 | 只看该作者
智慧法语:佛说色欲缠身不能修行佛法
2017年04月23日 08:00:19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55人参与 10评论



佛说色欲缠身不能修行佛法:人世间所有缠缚难解的欲望,没有比追求色欲的欲望更为强烈的了。追求色欲的欲望之大,没有能与之匹敌的了。


(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世间没有一种欲望像男女之欲这样强烈,如果真的还有一种欲望像男女之欲这样难易割舍的话,那么所有人都将超脱不了轮回。
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假其二,普天之民,无能为道者。——《佛说四十二章经》:
【注释】:人世间所有缠缚难解的欲望,没有比追求色欲的欲望更为强烈的了。追求色欲的欲望之大,没有能与之匹敌的了。假如已有色欲缠绕在身,再加上任何其它欲望掺杂,普天之下所有的人们,就根本不可能修行佛法了。
【备注】:《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第一部重要经典著作。迦叶摩腾、竺法兰把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共选集了四十二段话,编集成了这部《佛说四十二章经》。


点评

拜  发表于 2017-4-24 15: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59#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3:25 | 只看该作者
济群法师:念佛修行人必须要掌握八个核心
2017年04月23日 08:04:18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济群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39人参与 6评论



无论修任何一个法门,都离不开基本的认知,都需认识到生命无常,认识到轮回是苦,认识到三宝无量功德,从而生起信心。,


念佛修行须掌握八个核心(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李保华)
不少人每天都在念佛,念了几十年,不可谓不精进,却看不到多少效果。烦恼一来,佛号就再也提不起,再也找不到了。为什么这颗心依然被烦恼所转?为什么这声佛号不能对治妄想?为什么往生极乐妄想的愿望仍是模糊不清,若有若无?
原因就在于,我们未能掌握修行核心。佛教有诸多宗派,仅汉传就有天台、华严等八宗,其中又以净宗流传最为广泛。尤其在家居士中,多半都以念佛为常课。但很多人对净宗的了解只是一句佛号,再多一点,也不过是被尊为净土三经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而这种了解也仅限于诵一诵,对经义并无多少认识。虽然会诵得很流利,诵得自我感觉良好,却不能将经教蕴含的修行原理得心应手地用起来。事实上,每部经都是佛陀为众生宣说的修行原理,如果我们不了解其中深意,诵经就会有口无心,流于形式。哪怕诵得再多,也难有真实力用。
一、心,才是佛法关注的重点,才是修行的入手处和着力点
但不少学佛者却把念佛诵经作为和佛菩萨交易的筹码,似乎我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将来可以把这些功德找阿弥陀佛报销。更有些人,恨不得立刻就要兑现,就要产生效益。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念佛不灵,诵经无用。以这样的心态来念,效果可想而知。
诵经念佛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如果对念诵内容缺乏认识,又无正确发心,这声佛号就不会念得相应,更无法在内心形成正念。如果正念缺失或不够强大,一旦妄念现起,我们依然会束手无策,为其所转。
二、学佛所要做的,是在内心建立一种正念,建立和修行目标相应的正念
这个目标就是解脱,就是成佛,就是往生西方。念佛的目的,也同样如此。
念佛,目的不是在于发出这几个音节,而是在内心培养依阿弥陀佛建立的强大正念。如果这种正念不曾确定或缺乏力量,哪怕念佛百年,也是毫无结果的。事实上,很多人的念佛,都处于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中。原因在哪里?
虽然我们每天以一些时间念佛,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妄想中沉沦,在烦恼中打滚。用这么几小时或更少时间建立的正念,如何能与这些不断运行的妄想抗衡?因为妄念是无始以来形成的,代表生命的无尽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来自今生,也来自久远劫来的过去。
在我们内心的阵营中,正念和妄念就是交战的双方。但从现状来看,双方力量却极其悬殊。如果说妄念像力士,正念就是襁褓中的婴儿;如果说妄念像正规军,正念就像刚刚成立的儿童团。这样的对垒,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希望正念在这场抗衡中取胜,就必须不断赋予其能量,不断扩张其势力,使婴儿成长为拳王,使儿童团成长为无敌之师。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正念对生命的意义,认识到妄念给生命带来的过患。只有这样,才能找准修行关键,那就是培养正念,消除妄念。
三、什么是正念?
首先要深刻意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
但这种痛苦并不会因为我们忽略而消失,事实上,它会囤积在生命中,就像滞留体内的毒素。当它总的爆发时,往往已超出身心的承受力,结果就会将我们一把推入绝望之境。了知痛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警觉,及时对治,而不是积累到病入膏肓时被它彻底打到。现在人热衷于给身体排毒,其实,我们的心灵更需要及时排毒。因为这种毒素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层。
从佛法角度来看,人生虽然有苦有乐,但所有快乐都是伴随着痛苦。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快乐,无非是由某种渴求得到满足而产生。而渴求本身,却是因为痛苦而起。
四、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之因?
就必须放下对世间的执著。但这些执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思维和观修来解决。念死无常,就是帮助我们对治执著的有效手段。
生命虽然生生不息,但我们现有的这期色身,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不管事业做得多大,家庭多么美满,最终都要两手空空地撒手归去。
死是一定的,死亡时间却是不定的。佛经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无论再强健的人,再高贵的人,只要一口气不来,转息就是来生。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事业、金钱,乃至儿女、家庭,哪一样可以帮得上忙?再多的钱不能交易,再亲的人不能替代。真正能够影响生命走向的,就是心念的力量。佛陀教导的念死法门,就是为了令众生减少执著。当这种执著被逐渐清除,妄念就会失去继续生长的土壤。无论多大的树,都是离不开泥土,离不开根系的。我们想让这棵树从此消失,仅仅砍去枝干树叶还不彻底,必须连根拔起,或挖去它所依附的土壤。
所以说,想要消除妄念,惟有真正认识到轮回之苦。这种思考,不是轻描淡写地想一想,而是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轮回是苦,人命无常。在反复不断的提醒中强化心行,直到这一认识成为我们确定无疑的观念。
五、除此而外,我们还需要对三宝生起信心,生起依赖之心
目前,教界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倾向。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信仰的重心认识不足,对信仰的原因认识不足。不少人虽然皈依了,但并不清楚皈依的真正内涵,不清楚三宝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是因为意识到生命无常,意识到轮回险恶,这就需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信仰不仅是解决现世问题,还要解决未来的归宿问题。
那么,为什么三宝才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世间的人,往往将家庭、事业、财富作为依赖,但这些依赖是会变化的,是不可靠的,还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烦恼。因为这些依赖是建立在沙滩上,倚靠得越紧,就会摔得越重,伤得越狠。当我们透彻世间本质,意识到这些依赖的脆弱和虚幻,所以才选择三宝作为归宿。
三宝,是佛、法、僧的全体。皈依佛,就是以佛陀为榜样,为成就目标。很多人对成佛认识不足,以为那是遥不可及的梦幻。事实上,成佛并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变成大殿中金光灿灿的造像,而是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我们所以是凡夫,是因为内心充满烦恼,充满贪嗔痴,所以被尘劳缠缚,不得自在。佛菩萨所以是佛菩萨,也是因为慈悲、智慧的生命内涵所决定。因为智慧,故能断除烦恼;因为慈悲,故能自利利他。我们向往佛菩萨的境界和品质,因而发心皈依。所以说,皈依佛不只是把佛陀作为依赖对象,作为人身保险,而是发愿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品质。这才是皈依佛的真正意义所在。
六、佛菩萨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
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佛菩萨传记,及高僧大德的行谊,以此加深对三宝功德的认识,加深对皈依对象的认识。经常做这样一种忆念,三宝在内心的分量才会不断加重,对我们的影响才会日益加深。
作为念佛者,就要不断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为万德洪名,惟有认识其中蕴藏的无量功德,念诵佛号时才能心口相应,念念得力。所以,我们每次念佛诵经前都要作一番思考,思考轮回是苦,思考人命无常,思考惟三宝堪为依怙,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观察修。经过这番思考,可以将心调整到修行轨道。就像一张琴,必须把音调准才能奏出动听乐声。否则,同样是弹,就会发出杂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个调整和重复的过程。所谓调整,就是修正错误,把我们的心从贪嗔痴调整出来,从凡夫状态调整出来,从对五欲六尘的执著中调整出来。所谓重复,就是重复正确,在内心培养正念,并且不断巩固。
七、皈依之后,还需要发心
每个人都有很多心念,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将我们的心灵比做花园,多数人的内心,都因疏于管理而杂草丛生,荆棘遍布。修行,就是要对内心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需要认识,究竟哪些是花朵,哪些是杂草。否则,可能忙来忙去都是在给杂草施肥,给荆棘浇水。
我们希望收获花果,就要铲除那些占据心灵空间的杂草,铲除那些吸收土壤养分的荆棘,然后播下花果的种子。但仅仅播种还不够,还需要在播种后精心耕耘,不断给正念浇水施肥。这就需要每天忆念三宝功德,忆念轮回是苦。这种忆念的过程,就是在给正念的生长提供养分。
我们做每件事,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什么心去做。如果我们以贪心做事,哪怕做的是佛教事业,结果依然会增长贪心。就像我现在给大家说法,如果是以贪着名闻利供养的心在说,虽然口中说的是佛法,但实际增长的却是贪心,是烦恼,是在给心灵花园的荆棘施肥。反之,即使我们做的是世间事务,是生产劳动,只要带着利他心在做,同样也是成就慈悲的修行。
所以说,用什么心做事,才是修行的重点所在。换言之,关键在于我们想什么,而不是做什么。
八、修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也不是修给佛菩萨看的
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怎样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实践要靠自己。而实践又离不开正见指导,这就需要从调整观念开始。不同的观念,会形成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会使相关心态得到长养,两者是相互增上的。
如果我们不是以正确的发心念佛,即使念得再多,和修行还是了不相干,因为发心之初就已决定这一行为的属性。所以,修行核心就是培养正念,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念佛同样如此。我们需要知道念佛的重要性,并懂得以正确发心和有效方法去念。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能念得相应,念得有力。在保质的前提下,还要保量。如果质量虽好却没有数量的保证,正念也无法形成规模,无法成为对抗妄念的主力。那么,最终主导我们生命的,依然还是妄念还不是正念。
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提供的智慧观念,指导我们对未来做出正确抉择。我们要痛苦还是快乐?要轮回还是解脱?如果沿着固有串习继续,结果必然就是轮回。如果要将生命导向解脱,则要建立和解脱相应的心态。不论修任何一个法门,都离不开基本的认知,都需要认识到生命无常,认识到轮回是苦,认识到三宝的无量功德,从而生起信心。这些正念,直接关系到佛法在我们生命中究竟能产生多少影响。


点评

感悟  发表于 2017-4-24 15: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60#
 楼主| 发表于 2017-4-23 13:35 | 只看该作者
明生法师: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7年04月23日 07:57:01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明生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3人参与 2评论



“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开设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


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开设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
中国佛教的慈善实践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佛教就有了古老的慈善基金会——“无尽藏”,专门用以救济贫穷。这种慈善性质的金融机构,到了隋唐时期的“三阶教”,规模空前,影响深远。其在宋代称为“长生库”,在元代为“解典库”,流传到日本叫“无尽会社”。世界上最早、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悲田院”也是因佛教而有。梁武帝普通二年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北齐文宣帝时,北天竺的那连提黎耶舍法师在汲郡的西山建立三寺,收容疬疾患者。这些留寺医疗的方式被认为是近代医院之滥觞,也是我国创始传染病专科医院之最早记载。除此,慈善事业扩大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公共设施的建设、兴办义学、建立公共图书馆等等。
及至近现代,中国佛教在赈灾、战后清理、养老、助学、心灵关怀等各个方面孜孜不倦,为社会、民众增强信心、克服困难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使佛教慈善形象深入人心,赢得了极大的道德感召力和社会公信度。
1994年,我国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成立。第八届全国佛教代表大会专门成立了“慈善公益专业委员会”,将佛教慈善事业纳入发展中国佛教事业的核心范畴,标志着现代佛教慈善事业的兴起。
自1994年至2012年底,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各级佛教慈善团体有70余家。2012年国家宗教事务局等六部委共同下发《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我国宗教界迎来了慈善公益事业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至2012年底,全国佛教界投入公益慈善事业的资金和实物,折合人民币18.6亿元,涉及赈灾助困、兴教助学、医疗服务、老年关怀、孤儿抚养、残疾互助、护生环保、心灵环保等多个领域,呈现出现代慈善的新颖理念、完善体制、专业运作、佛教特色,并积累了丰富的公益慈善经验。
当代佛教慈善按项目可分为6类:
慈善赈灾。中国佛教界在地震、台风、洪水、海啸、火灾、车祸等天灾人祸方面,积极组织及时救助和灾后救援工作。尤其在1998年洪水,2003年非典、2008年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面前,不仅号召和倡议救助,而且发动全国佛教界捐款捐物,使灾难破坏程度尽可能减小,大大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压力。
慈善助学。佛教界格外倾注助学、助教的精力。如世俗教育中,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发起成立“慈云助学服务中心”,重庆市成立“佛教希望工程编委会”,上海市成立“觉群慈善专项基金”等等,在捐建希望小学、资助失学儿童、设立助学助教金、资助特教方面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慈善扶贫。对贫困山区的弱势群体及贫困个人进行帮扶,扶持和改善其生产生活、健康条件并提高其素质和能力,实现脱贫致富,持续发展。如重庆市佛协的“母亲工程”,兰州报恩寺的“甘露工程”,广东省佛教协会的“百寺扶千户”等活动,受到帮扶对象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慈善医疗。秉承诸佛菩萨“不忍众生苦,不忍命将终”的慈悲情怀,中国佛教界一方面应缘施医施药,另一方面建设慈善医疗机构,常驻常施。以广东省佛教协会为例,全省现已有11家佛教慈善中医诊所,惠及特困群众。云南西双版纳的“佛光之家”协助政府宣传预防艾滋病,关怀患者。此外慈善义诊进入社区,方便民众,为社会稳定、人心安宁作出了贡献。
慈善养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26%,并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现阶段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养老机构严重不足,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要。中国佛教界忧政府之所忧,急社会之所急,有条件的寺院、佛教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纷纷成立佛教养老院,仅江苏省就有20多家佛教养老院。佛教的养老院有其特有的安老养老方式和临终关怀内容,使其生也安乐,终亦庄严。
慈善环保。时至今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受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破坏,由此背负的代价也日益沉重。佛教教义中有“依正不二”、“依随着正报转”的教义,在生态环保、心灵环保方面积极开展环保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如广东省佛教协会与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每年6月6日联合举行“放生日”活动,广州大佛寺垃圾分类影响一个城市的环保意识。提倡护生放生,节约惜福,推行素食环保,提高低碳效力,资源回收等等。特别关注“心灵环保”的慈善领域,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菩提树下的对话”,开设禅修夏令营、佛学讲习班、佛教文化节、临终关怀等心灵环保活动。通过心灵的净化和富足,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和谐。
总而言之,佛教界通过大力宣传佛教慈悲精神,培育社会大众的慈悲价值观,提高慈善管理思想和理念,完善组织的管理制度,弘扬佛教爱他利他精神,赢得了社会大众的青睐,在世界文明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佛教慈善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资源未有效整合,组织之间沟通合作不足,内外协作力较弱,组织发展程度参差不齐,慈善平台不够广泛,做慈善的随意性较大,缺乏系统性,相互间仿效性强,缺乏创新,人才仍然紧缺,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等,使得佛教慈善的能量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和起到更大的作用。与港、澳、台和国外的慈善事业相比,也存在着很大差距。
毋庸置疑,佛教慈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首先,要弘扬佛教慈善理念,将人间佛教思想与佛教慈善融为一体,使佛教慈善文化深入人心,适时开展全国性乃至全世界佛教组织的交流学习,择善而从,共同发展。其次,要建立佛教慈善专业队伍,初步形成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体系,在慈善领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将佛教慈善组织建设成为中国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再次,要彰显佛教慈善的特色,将善心与智慧相结合,将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统一,把追求人的境界的提升、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性的全面发展当做最大的公益。将“爱心传递”和“授人以渔”作为佛教慈善永恒的主题。同时,要争取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依照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规范佛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打造中国高效、公信、可参与的佛教公益渠道和公益平台。最后,要凝聚佛教慈善力量,形成人人慈善的氛围,推动佛教慈善公益事业更好利益众生,彰显出佛教的社会价值。只要坚持秉承“立足世间修菩萨行,奉献社会成菩提果”的大乘菩萨道精神,有社会大众参与,佛教慈善公益事业就能越办越好。


点评

慈悲天下  发表于 2017-4-24 15: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30 12:34 , Processed in 0.08953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