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白山老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網絡新語

  [复制链接]
2061#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22:46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时代领袖  发表于 2016-9-21 21:16
传奇领袖。  发表于 2016-9-2 05:42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蓝色海湾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2 22: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8-22 22:52 编辑

           安倍经济兴奋剂

    核心提示:日本央行日前宣布进一步扩大货币刺激计划,安倍虽然一直力图改善日本的通货紧缩状态,但通胀率仍接近于零。

  日本举重运动员无法举起沉重的“通货再膨胀”和“改革”的杠铃,日本首相安倍不停地给他吃“货币刺激”药丸,然后说:“加油,用尽全力试试!”日本央行日前宣布进一步扩大货币刺激计划,安倍虽然一直力图改善日本的通货紧缩状态,但通胀率仍接近于零。(原载美国政治漫画网)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9-21 21: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3#
 楼主| 发表于 2016-8-23 10: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8-23 10:57 编辑

          世界首颗量子实验卫星或掀起第二次量子革命

  

    核心提示:在潘建伟的设想中,量子通信有望在10年左右的时间走进千家万户,每家每户的网上银行、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都能享受到量子通信所带来的安全性保障

  国际先驱导报8月18日报道 8月16日凌晨,在震颤中,从中国西北荒漠大地,一枚火箭喷射着明亮的火焰,升上如墨的夜空,越飞越远,最后变成一个小亮点,消失在繁星之间。


    中国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成功发射引发了全球科技界的关注和热议。这不再只是一个中国的科研大事,因为它所获得的任何成果,必将是世界性的。这是长二丁火箭的第29次发射。此次,长二丁火箭的使命是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入太空。

  为何一颗卫星的发射,引发了这么大关注?这要从其实验对象量子科学说起。

  “第二次量子革命”

  在微观尺度上,一个粒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地方。而且粒子之间可以互相纠缠——通过某种方式即时地远程感知、影响对方。起源于1900年普朗克所提理论的量子力学,描述了这些看似魔法的物理现象。

  这套理论不断获得实验支持,在一百多年里催生了许多重大发明——原子弹、激光、晶体管、核磁共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重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被认为是“第一次量子革命”。

  人类还只消化了量子世界奇异特性的很小一部分。量子信息技术是量子力学的最新发展,代表了正兴起的“第二次量子革命”。在量子信息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国科学家正在开发威力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和最为安全的量子通信。中国的量子卫星就是全球领先的量子通信实验平台,为理解量子物理最令人费解的现象迈出重要一步。

  据介绍,量子卫星将在两年的设计寿命中完成四大任务: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实验;卫星向相距1200公里的地面站分发纠缠的光子,在更宏大的尺度上测试被爱因斯坦称为“诡异的”量子纠缠现象;在“世界屋脊”西藏阿里和卫星之间实现量子隐形传态实验。

  神奇的量子世界

  量子力学描述世界的语言与经典力学有着根本的区别。经典力学描述一个物体的状态,会给出它的明确位置;量子力学描述一个微观粒子的状态,给出的则是叠加态——这个粒子在某些情况下既可能在这里,也可能在那里,没有确定的位置。当对其观测时,量子叠加态将随机地以一定的概率呈现不同态的性质。

  描述量子叠加的最著名的思想实验是量子理论创始人之一、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有关一只猫的实验,因而被称为“薛定谔的猫”。在这个假想的实验中,一只猫被关在盒子里,盒子中还有一个原子核,它有50%的可能会发生衰变,而衰变将会放出一个粒子,粒子再触发毒气释放装置。在不打开盒子观察的情况下,原子核处于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中,在这种状态下,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则喜欢用“分身术”来比喻量子叠加态,“这就好比孙悟空的分身术,一个孙悟空同时出现在多个地方,孙悟空的各个分身就像是他的叠加态。”

  潘建伟说:“在日常生活当中,我要么在上海作报告,要么在北京作报告,我不可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讲。但在量子世界,作为一个微观的客体,它不仅在这里,也可以在那里,同时在好多个地方。”

  而量子物理世界另一个奇异现象是纠缠效应,量子纠缠可以把两个或更多粒子的命运关联在一起。在这一奇特关联中的粒子“心心相印”,即使隔着一个太阳系,当测量其中一个的状态时,另一个状态也会即刻发生相应改变。

  形象点比喻,这就如同两张相距甚远的纸张,人们在其中一张纸上书写的时候,另一张纸上会立刻显现出所书写的信息。

  爱因斯坦对这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嗤之以鼻,更愿意相信这背后有某种隐藏的物理作用。

  然而,1972年,美国物理学家克劳泽等通过实验证实,微观粒子“遥远地点之间的诡异互动”现象真实存在。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依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量子世界的“矛”与“盾”

  尽管神秘、令人捉摸不透的量子力学还迷雾重重,科学家们却已在利用量子世界的奇异特性开发威力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和最为安全的量子通信。

  专家介绍,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态的叠加性质,可以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现在计算机的运算单位比特只有0和1这两种状态,但量子计算机中可以处在0和1的叠加态上。如果操纵100个量子,其计算能力可能比“天河二号”快百亿亿倍。“天河二号”需要用100年计算的难题,量子计算机只需0.01秒。

  如果将未来的量子计算机比作大学教授,今天所谓超级计算机的能力甚至还比不上刚上幼儿园的小班儿童。

  然而,一些人对于量子计算机的恐惧多于期待。有专家指出,对于现有信息安全系统而言,一旦量子计算机横空出世,它将成为一支“利剑长矛”,可以攻破现在所有的密码。

  专家说,现在通用的加密方式并非如想象般安全,它们都有破译的方法,只不过由于现有计算机运行能力的限制,破译一个密钥可能要耗费上万年,甚至上百万年。

  如果量子计算机出现,人们目前自以为安全的一切将不堪一击。那将是一个“超级神偷”,可以偷走现代文明中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银行存款、网络信息。它也足够冲破军事或安全系统,调转导弹的轨道,令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与灾难。

  所幸的是,量子物理同时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果量子计算机是“利剑长矛”,那量子密码技术就是抵御它的“坚固盾牌”。量子密码提供了一种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新一代密码技术。

  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新型通信方式就叫量子通信。潘建伟说,量子通信的关键要素是“量子密钥”,量子密钥就是在A和B之间共同生成一串只有他们两边知道的随机数,然后用这个随机数来加密。量子密钥一旦被截获或者被测量,其自身状态就会立刻发生改变。截获量子密钥的人只能得到无效信息,而信息的合法接收者则可以从量子态的改变中得知量子密钥曾被截取过。

  潘建伟打了个比方,古人在信封上用火漆封口,一旦信件被中途拆开,就会留下泄密的痕迹。量子密钥在量子通信中的作用比火漆更彻底,因为一旦有人试图打开“信件”,量子密钥会让“信件”自毁,并让使用者知晓。

  量子通信有望10年左右走进生活

  正如奥运赛场上的金牌总是备受关注,中国量子卫星的“第一”属性也是国际科学家们强调的重点。美国波士顿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亚历山大·谢尔吉延科说:“这个事确实很让人激动,因为它是首次开展此类试验,因此对全球都有重要意义。”

  他说,量子通信的竞赛自1995年欧洲科研人员在日内瓦湖底进行量子密钥分发的最初演示时就开始了。在那以后,英国、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都在探索城市间的量子通信网络,而现在这场竞赛从地面进入了太空,因为卫星能连接相距遥远的不同都市。中国在发射量子卫星方面走在了前面。

  感到激动的还有英国剑桥大学量子物理学教授阿德里安·肯特,他说:“我对中国发射量子卫星这事感到很兴奋。”他认为,这是为使用量子技术构建全球性安全通信网络迈出的“第一步”。

  德国整合量子科学和技术中心负责人托马索·卡拉尔科说:“中国发射全球首颗量子卫星意义重大,在实现全球安全量子通信的道路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那量子通信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呢?量子通信在国防、军事、金融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有专家预测,量子通信技术可能在20至30年后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量子通信因其传输高效和绝对安全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撑性研究,也已成为全球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焦点领域。

  对中国正在高速发展的量子通信领域来说,2016年将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如果卫星成功运行,中国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并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

  潘建伟说,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将在2016年下半年全线开通,将应用于金融、电子、政务等多方面领域的信息传输。据介绍,“京沪干线”项目是连接北京、上海的高可信、可扩展、军民融合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中间还有合肥、济南等重要节点,全长2000余公里,属世界首例。

  潘建伟说,如果说“京沪干线”像连接地面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之“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

  在潘建伟的设想中,量子通信有望在10年左右的时间走进千家万户,每家每户的网上银行、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都能享受到量子通信所带来的安全性保障。




点评

高科技  发表于 2016-9-21 2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4#
 楼主| 发表于 2016-8-25 23: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8-25 23:58 编辑

           第三选择

    核心提示:希拉里指着特朗普说:“我们需要看看他的纳税申报单。”特朗普指着希拉里说:“我们需要看看她删除的那三万封邮件。”

  在电视上,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指着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说:“我们需要看看他的纳税申报单。”特朗普指着希拉里说:“我们需要看看她删除的那三万封邮件。”观众看了说:“我们需要的是另一个选择。”(原载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9-21 21: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5#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0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8-26 00:16 编辑

                            


     
        赢了球是“女排精神”,输了呢?


  里约奥运会上,郎平带领中国女排绝地反击,荣获冠军,“女排精神”也再度受到了各方盛赞,整个中国都因此沸腾,很多人为此落泪,甚至有景点声称为了学习“女排精神”,而将景点改名为“铁榔头”。





















    “女排精神”为何引起如此大共鸣?

这一次,中国人从女排身上找到情感和心态的宣泄口,“女排精神”再次成为中国人拼搏向上的象征。


    里约奥运会上,郎平带领中国女排绝地反击,荣获冠军,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继1984年和2004年后,中国女排第三次夺取奥运冠军,从赛后观众的反应可以看出,这次女排夺冠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中国军团多了一枚金牌,更因为她们为这个时代召唤出了“传说中”的“女排精神”。

  •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称,里约奥运会落幕,中国队几个传统强项成绩差强人意,奖牌被压在英国之后,中国人情绪难免低落。但在最后一刻,中国女排一记猛击夺冠令全民狂欢。

  •   德国全球新闻网称,数亿中国人见证女排夺冠,令这场比赛成为里约奥运观众人数最多的赛事之一。在夺冠时刻,中国电视台的收视率达到夸张的70%。整个中国都因此沸腾,很多人为此落泪。

  •   新华社的评论把“女排精神”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连在一体,称中国有足够的自信和实力面对世界。并说:“精神是最可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既能更加投入地欣赏运动之美,更加坦然地为奥运健儿争金夺银喝彩,也更加珍视女排为代表的拼搏精神”。

  •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也刊文高度赞扬“女排精神”,文中称“女排此役,让亿万中国人揪心屏息,凝神关注,为每一分欢呼雀跃,为中国队热泪长流,久违的崇高感被激活,恍惚间又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   为什么“女排精神”这次会在中国引起如此大共鸣?

  •   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表示,中国女排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最鼓舞人心的力量之一。那个年代,中国刚打开国门,看到了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国人既充满希望又感到迷茫,中国女排的一连串胜利唤起了人们的自信心。如今,中国国力早已今非昔比,但与此同时,在发展中也遇到一些新问题。从中国人本身来看,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已经从匮乏中摆脱出来,但似乎又缺少了一些东西,这令我们再次感到迷惘。这一次,中国人从女排身上找到情感和心态的宣泄口,“女排精神”再次成为中国人拼搏向上的象征。

  •   《齐鲁晚报》评论称,女排的这次胜利之所以引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她们在新的时代引发了全社会的精神共鸣。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很容易让人满足于安逸的生活,因此习惯性地拖延或者逃避一些改革难题。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其实比30年前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容易改的都改了,留下的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如果此时不能咬紧牙关,像中国女排那样打几场硬仗,看似安逸的生活就会平添许多风险,甚至有可能戛然而止。现在无数人在谈论“女排精神”,也是希望借此机会重温那段艰苦奋斗、决不放弃的岁月,为自己打气提神。







    夺冠了,才有“女排精神”吗?

    既然是一种精神,就不会时有时无,就不会在高峰时得以体现,在低谷时消失不见,“女排精神”并不必然意味着胜利和第一名。

    然而,在举国上下都被中国女排感动,各方盛赞“女排精神”之余,也有观点认为,现在这一切对女排和“女排精神”的赞美,却多少都是建立在她们赢了球的基础上。

    红网援引评论称,我们那种“以成败论英雄”的思维还在。女排小组赛2胜3负艰难出线,当时没人看好中国女排,更没有人提“女排精神”。但当夺冠后看到“女排精神重现”“女排精神王者归来”这样的标题时,这不禁让我们怀疑,“我们眼里只有输赢,哪里有精神?”

    新浪网也报道称,仅仅一周多前,女排在小组赛连续输球,虽然跌跌撞撞出线,但马上就要面对强大的巴西队。除了一部分多年铁杆球迷表示力挺外,那些针对郎平或针对某个女排队员的质疑声还不绝于耳:“历史最差的一届奥运会。终于诞生在郎平的手上”“郎平奥运之后肯定要下课”“选人有黑幕有地方利益介入”“有人靠关系进大名单”“奥运会后一定有黑幕揭出来”“中国女排人心散了,没魂了”。那个时候,即使女排在比赛中也一直在拼搏,却并没有人提起“女排精神”。

  •                
  • 而今率领女排夺冠的郎平,2008年在作为职业教练带领美国女排参加北京奥运击败中国女排时,更曾被痛骂是“祖国的叛徒”。

  • 有媒体认为,在输球后倍加质疑,在赢球后大谈精神,这是“举国体制”下中国体育长期以来对于成绩过度追求的不良心态的表现。这种心态,让人们无法去真正关注与普及排球这项运动,无法正确理解体育运动价值。对运动员的实际关怀如何多于榨取,对于比赛输赢的理解,对于努力的尊重就更加无从谈起。

  • 女排主教练郎平表示不应以胜负论精神,在与巴西女排的比赛后,她表示,无论输赢,“女排精神”其实一直都在:“我觉得不是赢球是女排精神,输球没女排精神。我们的训练很刻苦,要看到整个努力的过程。我不希望赢一场球,大家就把女排精神抬得这么高,输球其实队员也很努力。”

  • 央视也评论称,中国女排不仅贡献了夺金、升旗、奏歌之际的“女排精神”,更贡献了失败、低迷、徘徊之际的“女排精神”。八十年代的辉煌之后,中国女排低迷过很久,那些年的女排,如果没有“女排精神”支撑,绝回不到今天的美誉之下。





    其实,“女排精神”一直都在

    无论顺境逆境,“女排精神”一直都在;技术加上精神,这才是女排的制胜法宝。

  • “女排精神”一直在,也并不仅仅表现在赛场上的拼搏和训练中的努力。

  • 作为三大球之一的排球,在中国运动员不论是影响力还是知名度似乎都没办法跟篮球和足球相比,收入则更是惨淡。

  • 《京华时报》报道称,国内大的排球环境并不理想,排球联赛除了北京、天津、上海资金相对充裕,其他球队一个月拿几千块钱的大有人在。

  • 中国经济网梳理了女排收入后发现,在女排联赛中,天津11年拿过9个冠军,是成绩最好的队伍,队员的平均月收入8000-1万元,算是女排队员中高的。而“平民”四川女排,即便像陈静和王晨这样入选过国家队主力的,平均每月收入也就四五千元。

                   
  • 然而据欧洲媒体透露,欧洲之前公认的女排第一高薪是俄罗斯的加莫娃,年薪大约在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851万元),是中国女排队长惠若琪的42倍还多。

  • 据中国经济网报道,2013年,曾有记者在排管中心的训练部查到中国排球注册运动员人数——2600多人!这个数字包括了所有比较经常地从事排球训练和比赛的人员(男排和女排、少年青年成年),在这个数字中,有各省市的十几支专业队伍,一线队球员不足300人。

  • 作为给中国三大球带来希望的女排,其最重要的是队员收入低、环境差、关注度低,后备力量薄弱,可是中国女排却一路坚持下来,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这背后,女排比其他球队多付出了多少努力,而这其中的“女排精神”,难道会因为没有赢得比赛而不存在么?

  • 当然不是。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报道称,郎平在领导中国女排胜利后接受采访说:“单靠精神不能赢球,还必须技术过硬”。

  • 红网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排夺冠,却只强调“精神”,是对运动员、教练平日辛苦训练的不尊重。

                   
  • “这个胜利离不开传奇主教练郎平。”瑞士《新苏黎世报》21日的评论道出了很多人的共同想法。

  • 郎平带给女排的,并不仅仅是更为专业的临场指挥和技战术水平,更是一支从2013年开始组建的年轻队伍,是一个高学历高技术含量的教练团队,一个尽力保障队员健康权利的医护体系与外国专家组,一个既能保证训练强度又能科学有效的运作体系,以及一套因人制宜的人性化带队方式。而这些高职业化水平的配套,都是赢得胜利的必要保障。

  • 在2013年初接手女排教职时,郎平曾为《人民日报》撰文,谈自己对女排精神的理解,概括起来,一是团队精神,二是职业精神。

  • 可以说,女排的胜利,更多要归功于球员和教练的专业水平、战术素养等“硬实力”,要归功于她们的职业精神,而中国的体育发展正需要这种职业精神。







    在新的时代,“女排精神”也应有新的内涵,它的本质更应是一种实力。有了这个实力的保障,加上坚持永不放弃的精神,就能完整地构成“女排精神”。
























点评

祝贺  发表于 2016-9-21 2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6#
 楼主| 发表于 2016-8-26 23: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8-26 23:28 编辑

          【媒库文选】机器人恐慌言过其实
    核心提示:机器人不过是这个故事的最新章节。确实,有些就业岗位将会消失。但另外一些将出现。就业岗位的增加往往悄然而缓慢,直到成为劳动力的一个主要部分才会引起注意。

  

      Robert J. Samuelson 罗伯特·J·塞缪尔森


  我们这个社会充满焦虑,常常为尚未发生且几乎肯定不会发生的事情忧心忡忡。机器人就是一个恰当的例子。连强大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都表示对机器人感到担忧。我们想象着成批的机器人摧毁了就业,让数以百万计的中产阶级家庭失去工作和收入。放心吧。若我们不采取自杀式的政策,那就能避免这样的世界末日。

  美国经济所擅长的就是创造就业。你听唐纳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演讲时可能会质疑这一点,两人都亲口承诺要为美国创造数百万个高薪就业岗位。这具有误导性。因为绝大多数就业岗位是私营市场而不是政府或政客创造的。

  美国的确经历过经济衰退。其中发生在二战后的两次(1981年至1982年,2007年至2009年)非常严重。当时的失业率高得惊人。但最终创造就业的机器重显神威。2015年,美国的就业人数达到1.49亿,高于1980年的9900万和2000年的1.37亿。

  那么机器人呢?事实上,它们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新技术和新产品终结整个行业和职业的情况屡见不鲜。但消失的就业岗位和被摧毁的行业会逐渐被新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取代。汽车代替了轻便马车,智能手机正在取代固网电信。

  机器人不过是这个故事的最新章节。确实,有些就业岗位将会消失。但另外一些将出现。就业岗位的增加往往悄然而缓慢,直到成为劳动力的一个主要部分才会引起注意。

  就在几天前,美国人口普查局发布了一份有关“信息技术”从业人员的报告,这类职业是1970年才出现的。此后,其从业者人数增长了九倍——从45万人增长到今天的460万人。这些都是高薪就业岗位,2014年的中位数年薪为8.0665万美元。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机器人。机器人需要有人设计,有人编程,有人销售,有人检修。这些人要买房,要送孩子上大学,要度假,还要支付医疗费。经济是一个循环过程,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如果机器人节省了成本,那么节省下来的成本必有去向——带来更低的价格、更高的薪酬、更高的利润或更多的商业投资。所有这些都可能扩大需求。

  这一切都不能减轻那些因新的技术和竞争对手而失业的工人所遭遇的困难,有时是悲剧。技能过时、与时代脱节的劳动者处境艰难。但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许多旨在解决它的努力都未能奏效。

  未来我们面临两种危险。第一,新技术创造的新就业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短缺,导致缺乏技术的工人没有收入而经济面临技能短缺的局面。

  第二,政府破坏或摧毁创造就业的过程。我们生活在一个创造利润的经济体系中。政府的主要职责是维持条件让雇佣行为有利可图。

  如果我们(通过高标准最低工资、强制性支出和昂贵的管制)使私营企业的雇佣成本过高或解雇员工的难度太大,你猜怎么着?他们就不雇人了。我们要担忧的应当是这个,不是对机器人愈来愈多的恐惧。    (刘白云译自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8月17日文章)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9-21 2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7#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2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8-27 21:24 编辑

          【媒库文选】谁在互联网大战中落败?

    核心提示: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史蒂夫·乔布斯,他们被视为信息时代的洛克菲勒、福特和卡内基家族。但曾几何时,世上还有对互联网的另一种设想——一种全新的设想,出自一位鲜为人知的斗士,只是他在互联网大战中落败。


  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史蒂夫·乔布斯,他们被视为信息时代的洛克菲勒、福特和卡内基家族。但曾几何时,世上还有对互联网的另一种设想——一种全新的设想,出自一位鲜为人知的斗士,只是他在互联网大战中落败。

  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一位2013年离世的工程师,他的名字你可能从未听说过。但只要你点击过鼠标、用视频聊过天或给文档排过版,你使用的就是他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早在网络公司几起几落之前,他就已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为了互联网的未来全力以赴地战斗。

  恩格尔巴特以前,电脑大如屋宇,多数时候只用于处理数字。但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在斯坦福研究所,恩格尔巴特发明了今天个人电脑所用的几乎一切东西:鼠标以及超文本、屏幕共享等神奇技术。1968年,在一场被誉为“鼻祖演示”的活动中,他对文档进行了实时编辑,比谷歌文档上线早了近40年;与朋友用视频聊了天,比Skype在2003年问世早了很多;调整了窗口的大小,比微软在1975年入行早了许多年。恩格尔巴特像一个书卷气十足的魔法师一般添加图形、超链接和共享屏幕,传扬电脑主板的福音——所有这些都是在万维网诞生之前。恩格尔巴特说道:“数字化革命的意义要比书写乃至印刷术的发明深远得多。”而且事实证明,他拿到了所有的好牌。

  如果恩格尔巴特是英国人,他会因此而被授爵,但出生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的他从此后变成了无名英雄,只想在硅谷办更大的事。他构想的互联网与今天那种追逐利润、流线型的互联网完全不同。恩格尔巴特设想的是一个基于合作和教育的信息系统,一切都是为了增强全人类的才智。他要的是一种能实时展开全人类合作的计算机网络,兼具维基百科的开源精神和“变革”网的坚定目的。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恩格尔巴特和他的理念遭到唾弃,而苹果的麦金托什电脑和微软的视窗软件等后起之秀则受到追捧,随之鹊起的还有它们对个人计算机创造利润的设想以及互联网要为用户着想的观点。恩格尔巴特的研究团队抛弃了他,他屈就于一个名为蒂姆沙尔的公司,同时还在为他乌托邦式的梦想而奋斗。更糟的是,当恩格尔巴特的鼠标发明在数年后得到广泛的使用时,他却一无所获——恩格尔巴特透露,其使用许可以约4万美元的价格授予了苹果。

  如果赢的是恩格尔巴特会怎么样?旧金山互联网档案馆的杰斐逊·贝利说:“很难讲。”他说,网络的发展是其创始者无法预料的。他相信恩格尔巴特不懈倡导的“知识共享和协作精神”有朝一日会成为我们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的一部分,就算商业的外衣遮蔽了最初的设想。但即便如此,名气是可遇不可求的;它常常跟像伽利略或特斯拉这样的大思想家开玩笑,在他们死后几十年才姗姗来迟。当然,恩格尔巴特在1998年最终入选了全国发明家名人堂,死后入选互联网名人堂的先驱榜,可是他梦想中最核心的东西还没有实现。(涂颀译自美国“智谋者”网站7月11日文章)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9-21 21:2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8#
 楼主| 发表于 2016-8-27 2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8-27 22:15 编辑

    距太阳最近的比邻星宜居带内发现类地行星 可能存在液态水
                     


                     



点评

探索  发表于 2016-9-21 21: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9#
 楼主| 发表于 2016-8-28 19:54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9-21 21:2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马金成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0#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2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9-1 21:34 编辑

           深陷泥潭


    核心提示:叙利亚社会如今民不聊生,西方的政策成果并不显著,反而越来越深陷泥潭。

  “西方政策”的汽车一边表示:“我们打算去制止这最大的人道主义危机……”一边慢慢在叙利亚沼泽中下沉,沼泽里还有很多人伸出手求救。叙利亚社会如今民不聊生,西方的政策成果并不显著,反而越来越深陷泥潭。(原载美国政治漫画网)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9-21 21: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1#
发表于 2016-9-1 21:55 | 只看该作者

时事动态,一览无余。
谢谢白山老人!

点评

謝謝藍版一直關注點評加分鼓勵支持!  发表于 2016-9-2 22:08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2#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2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9-1 22:39 编辑

       英媒称世界"东方化":中国迟早取代美国成最强国家


  

    核心提示:2010年以后,中美关系开始恶化,因为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其全球老大地位的威胁,而中国开始寻求在东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东方化:亚洲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一书封面

  英国《卫报》网站8月21日刊文评《东方化:亚洲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作者为马丁·雅克。文章摘编如下:

  英国《金融时报》首席外交事务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这部杰作的核心主题是他所说的“东方化”,也就是全球重心从西方向东方的无情转移。他的主题并不新鲜,事实上,这本书在这场争论中算是迟到者。但是,他以可贵的专注来研究这个重要的现象,以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探索它在从东南亚和俄罗斯到欧洲、中东产生的种种影响,提供了一些生动有力却出人意料的信息。西方的衰落和中国的崛起在金融危机之后已经加速,但很多人却认为情况正好相反:鉴于有关中国经济“困难”的言论反复出现,这或许也情有可原。拉赫曼当然不这么认为。他论证了世界如何以极为深远的方式逐年被这种权力的转变重新勾勒。

  反对这种想法的主要阵地在美国。从很大程度上讲,美国是在否认一个赤裸裸的现实。但拉赫曼显示了奥巴马如何不引人注目地接受了这个现实却不能公开承认:没有哪位政界要人能这么做,这对他们的声誉太过危险。欧洲——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逐渐默认了这种新现实。就像拉赫曼说的,“欧洲列强作为全球政治参与者的影响力急剧下降”,这并不令人意外。

  拉赫曼对美国的分析强于中国,这或许在预料之中。问题的根源在于,他虽然表面上承认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却倾向于把中国当做西方国家看待。可是,你不能这么做:这是中国构成的巨大挑战。比如,国际关系是一门几乎完全由西方经验塑造的学科,对于理解中国的相关性极其有限。拉赫曼随意地大量使用“民族主义”一词,仿佛我们知道这在中国背景下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一个首先是文明国家其次才是民族国家的国度而言,“民族主义”可不仅仅是一个不适当的陈词滥调。此外,这也不是吹毛求疵:这有关读懂或读不懂中国。

  拉赫曼的主题带着他进行了一场有趣而刺激的环球之旅。有关中国崛起在东南亚产生的影响,他的讨论敏锐细腻,与绝大多数论述相反,避免了几乎所有亚洲国家都反对中国的陈词滥调。同样,他对印度的讨论也非常精彩,避免了很多西方人在谈及印度相对于中国的前景时会犯的必胜主义错误。对于日本转向民族主义构成的危险,他不抱幻想。但他最有趣的论述或许围绕俄罗斯,表现出一种真实的同情:这个国家常常成为妖魔化而不是理解的对象。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俄罗斯自古以来就在定位为欧洲或定位为亚洲之间的摇摆,后者如今再次开始取代前者。

  拉赫曼认为中国迟早将夺取美国的位置,成为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各国都将被迫适应这种新现实。自2010年以后,中美关系开始恶化,因为美国开始把中国视为其全球老大地位的威胁,而中国开始寻求在东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拉赫曼担心这场冲突可能导致一场灾难性的战争,他的担心不无道理。他在本书的大部分篇幅中提出或暗示这种权力的转变不可避免,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必须适应。但是,他在结语中却似乎自相矛盾,提出美国应当尽可能阻止中国崛起,或者至少直到中国有了不同的管理体制——坦率地讲,这不大可能。这个结论感觉好像出自另一本书。但是,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本信息丰富有趣易读的作品,值得推广。




点评

中国梦  发表于 2016-9-21 21: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3#
 楼主| 发表于 2016-9-4 1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9-4 15:17 编辑

           和自己结婚

  

   

    核心提示:如今,和自己结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英国女性现实的选择。和自己结婚的女性并不认为这是人生悲剧,而仅仅视为女性宣布自己人生没有缺憾的方式。

英国《旁观者》周刊8月27日一期封面

  就新娘来说,这是一场完美的婚礼:漂亮的婚纱、传统的誓言,还有7位伴娘的陪伴。唯独缺少一样:新郎。如今,和自己结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英国女性现实的选择。和自己结婚的女性并不认为这是人生悲剧,而仅仅视为女性宣布自己人生没有缺憾的方式。在英国,42%的婚姻以离婚收场。有的人认为,和自己结婚或者不结婚不失为更明智的选择。为什么有这么多女性选择这种方式呢?随着女性地位提高,她们并不想将就自己,仅仅为了经济状况而走入婚姻。现在的单身女性可以创造支持自己的社交网络来取代传统婚姻,她们与亲戚、朋友和室友相互扶持,并分享生命中的点点滴滴,实际上并不孤独。




点评

新时代产物  发表于 2016-9-21 21: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4#
发表于 2016-9-4 15:42 | 只看该作者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9-4 15:16
和自己结婚

          核心提示:如今,和自己结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英国女性现实的选择。和自 ...

新思维——新颖!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5#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23: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9-5 23:05 编辑

          【笑话集】Punch Line

  

    核心提示:1913年,美国通过《宪法第十六修正案》,将征收联邦所得税合法化。从1913年起,年收入在两万美元以下的个人和联合报税者需缴纳1%的所得税。


  1913年,山姆大叔(美国的绰号——本报注)只收上来1300万美元的所得税。这就是那些日子被叫做“流金岁月”的原因。

  解说:1913年,美国通过《宪法第十六修正案》,将征收联邦所得税合法化。从1913年起,年收入在两万美元以下的个人和联合报税者需缴纳1%的所得税。税率最高为7%,适用于年收入50万美元以上的报税者。不过,个人和联合报税者当时分别享有3000和4000美元的免税额,这意味着几乎所有美国中产阶层都不用缴纳所得税,只有不到1%的人口需要缴税。而到2015年,54.7%的美国人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而且最低税率就已经达到10%。这则笑话暗讽的是美国中产阶级很“怀念”以前不用缴税的日子。另外,“the good old days”在上一代美国人脑海里指的是二战结束后的大约30年,那段时间是美国最繁荣的时代。(刘嘉)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9-21 2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6#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23: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9-5 23:18 编辑

            【智者箴言】Words of Wisdom

  

    核心提示:“真正能防止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民主力量,莫过于让人在体育运动中各得其所、各展其才之民主作风。”


  “真正能防止把人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民主力量,莫过于让人在体育运动中各得其所、各展其才之民主作风。”

  ——1924年,时任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在召开全国户外运动大会时强调,体育运动最具民主精神,有利于凝聚民心。


  “婚姻往往和买春别无二致,唯一区别是它更难以脱身。”

  ——在1918年出版的《通往自由之路》一书结尾,英国哲学家、政治活动家伯特兰·罗素提到现代社会日渐盛行的商业主义对感情关系的“毒害”。他讽刺经济因素使婚姻仅成为谈生意式的物质交换,而感情因素已退居次要。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9-21 2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7#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23:38 | 只看该作者
古月胡 发表于 2016-9-4 15:42
新思维——新颖!


                      謝謝古月胡關注點評加分鼓勵光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9-21 21: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8#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22:46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9-21 2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9#
 楼主| 发表于 2016-9-6 23: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9-6 23:11 编辑

           书的发展史:为什么书大多是长方形

     核心提示:按照《书》的作者基思·休斯敦的看法,采用这种形状是“因为奶牛、山羊和绵羊是长方形的”。

  美媒称,为什么大多数纸质书是长方形?你可能以为是出于人类工程学的原因——这样比较便于手持、携带和存放。但是,按照《书》的作者基思·休斯敦的看法,采用这种形状是“因为奶牛、山羊和绵羊是长方形的”。2000年前,当现今属于土耳其西部的帕加马的抄写员不再用莎草纸书写,而开始使用羊皮纸时,他们创造了一种出版模式——一种可怕的模式,因为“羊皮纸以一头小牛、一只羊羔或者一个孩子的死亡为起点,是一个血腥、漫长、有形的过程的最终产品”。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8月30日发表文章称,《书》以埃及人5000年前发明莎草纸为开始,追溯了这种圣物的历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讲述了大量类似的生动内容。休斯敦是生活在爱丁堡的苏格兰软件工程师,之前出版过《阴影中的角色》(2013年),解读了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标点符号和排版印刷方面的奇特现象。他流露出了两种热情:一种是探究日常现象背后的隐秘故事,比如出现在我们发送的所有电子邮件中的@符号;另一种是挖掘被人遗忘的有趣话题,比如法国诗人马塞尔·贝纳尔在19世纪90年代发明的反讽点,也就是一个左右颠倒的问号。

  《书》的内容也同样丰富——而且必须如此,因为里面充满了技术信息,比如有关装帧技术以及印刷宗教画以作为中世纪朝圣者的纪念品的细节。该书有将近70页密密麻麻的尾注,深奥的专业词汇更是随处可见。一卷莎草纸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开始部分叫做“卷轴首页”;一种黄色的颜料叫做“三硫化二砷”;皱巴巴的羊皮纸“有褶皱”。有一个关于书籍装帧的章节偏离整体,讨论了听起来很古怪的“人皮书”,也就是用人皮装帧的书籍。

  休斯敦对于令人回味的细节津津乐道,尤其是可怕或离奇的细节,比如早期的制造商是如何用腐坏的蛋清处理羊皮,以使羊皮纸显得透明。他不无怀疑地讲述了一个关于19世纪缅因州造纸工的故事:这些人进口埃及木乃伊,以弥补破布原料的不足,但他们没有对这些基本原料(当时,破布是纸张必不可少的基本成分)进行消毒,结果导致工人们患上了霍乱。

  《书》的长处之一是,休斯敦满怀热情地希望读者们关注一批大抵已被遗忘的人物所取得的成就。他书中故事的主人公之一是阿洛伊斯·塞尼费尔德。这位失败的演员在18世纪90年代发明了平版印刷术。

  据说发明了纸的中国太监蔡伦在本书中没有受到那么多推崇。公元2世纪,蔡向朝廷展示了他的一些实验的成果——“用植物纤维制造的薄片,这些植物纤维经捣碎,在他家的池塘里浸软并过滤,然后在太阳下压平并晒干,达到平整光滑的效果”。蔡使用的纤维包括旧渔网的绳子以及一种类似桑树的树木的外皮。毫无疑问,他制造的东西就是纸,但休斯敦告诉我们,别人先于他发明了纸。我们知道蔡的名字,而不是别人的名字,因为他是“公共关系这门黑暗艺术的大师”。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9-21 2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0#
 楼主| 发表于 2016-9-7 0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9-7 08:21 编辑

           “超人”归来

  

    核心提示:萨科齐日前宣布参加2017年总统选举。然而,其再起之路并不平坦。

     法国前总统萨科齐身穿超人服,大喊:“我在这艰难的时刻捍卫法国的价值……”旁边的法国总统奥朗德、前总理阿兰·朱佩被惊得冷汗连连。萨科齐日前宣布参加2017年总统选举。然而,其再起之路并不平坦,奥朗德有意明年谋求连任,而朱佩则是萨科齐在党内的最大威胁。(原载美国政治漫画网)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9-21 21: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8 18:10 , Processed in 0.06169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