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豹哥 于 2010-4-28 20:24 编辑
2 ?; M& k B$ `9 u- A5 _. e6 \$ W- w) V" v1 n/ M
上摆和滑行(Leg Lift and Glide) 4 G6 ?6 s* z5 y, u3 J C
7 v+ r3 ~8 O9 g# n; b上摆动作如图4,c和d。上摆动作实际是蹬夹动作的继续。当两脚接近并拢,蹬夹动作接近完成时开始上摆动作。两腿上摆至与身体成直线时为止,此时两脚恰在水面之下。然后滑行阶段开始。划臂时,两腿应保持流线型姿势,以免产生额外阻力而减小划臂动作产生的推力。滑行时,腿应完全伸直,两脚也应绷直、并拢,与身体成直线。开始划臂动作时,上摆速度应减缓,然后双腿与身体一同向前游进。 3 @6 I {- o. \, x# \
* M% {. ?* |! j! I腿部上摆动作不产生推力,虽说有人对此持异议。从图17可看到。腿上摆时,两腿既有向上,又有向前的动作。运动员脚下箭头所示方向即为腿上摆时的运动方向。腿只有直接上摆,当然最好向后上摆动,才会有推力产生。直腿做前上上摆动作时,腿部上方产生向前上流动的水流,在腿部运动的反方向形成一向下后方向的反作用力,影响运动员前游速度。基于上述原因,上摆动作速度不宜过快,上摆的目的只应在于使腿部与身体成直线姿势。
B8 \$ V7 U! P9 ?1 H
9 O* E8 E; ?" D+ q2 o3 o7 n- W 9 ]: C' [! E; a# h3 L& I
图17 蛙泳腿部上摆动作 8 V2 n3 V3 @: j0 ?
6 P2 q$ f1 D/ j; g' u; U
海豚泳动作有益吗? 9 f2 H/ Q4 }) X1 O% C B3 B
3 G- O7 }( Z$ I' B" d
运动员正确进行蹬夹动作时,臀部略上提,做海豚泳动作。该动作如图4,i。这一动作是两腿下蹬时臀部上提,同时两臂内划时,臂向下划水使肩上提造成的。通过图14上的矢量图可看到臀部上提的原因。腿部下蹬动作除产生推力之外,也产生一方向向前上的阻力。该阻力是造成臀部上提动作的因素之一。如果这一阻力减小,推力也随之减小。因此,臀部不大的海豚泳动作是正确蛙泳腿部动作的必然结果,不宜刻意使身体保持水平姿势。另外,双臂再次开始外划时,身体由微屈髋姿势再次返回整个身体成直线姿势时,也会产生点推力。 # X' P/ X& G I2 |7 ?
2 c0 e3 @7 V3 I虽说蹬水时,幅度不大的海豚泳动作是合理的,但有些运动员做得有些过分。如果运动员提臀过高,蹬腿动作则会过深,从而造成很大阻力,进而影响游进速度。蛙泳运动员不应像蝶泳运动员那样做海豚泳动作。臀部只应做小幅度的海豚泳动作。进行海豚泳蹬腿动作时,应更注重前游动作。 0 z+ K, G9 k! Q7 D# s$ V ^6 N% R
0 |) K. z- p5 u9 L1 i踝、髋关节的柔韧性 " q ~( n: ?( x6 c8 V
: u" y$ m5 _8 Q2 L# E+ W
踝、髋关节专项要求的柔韧性是做好蛙泳腿部动作的基础,其中包括内、外翻足能力。良好的内、外翻足能力有助于在外翻阶段更快的对水,从而延长蹬水路线。同时,这也有利于运动员脚部充分外翻,提高蹬夹动作效果。良好的髋内翻、踝外翻能力也有助于外翻时尽快完成对水动作,有助于蹬夹时脚掌保持最佳的对水角度。
! D. m, K( i) f% {3 `$ A
. Z: ]+ s) v, s( s9 v! c0 @3 R1979年,弗瓦耶克和佩辛调查178名运动员后发现,蛙泳腿部动作较好与不好的运动员相比,外翻时间较长。腿部动作不好的运动员蹬夹动作尚没结束时,翻脚动作就结束了。上述两位作者原以为两组运动员翻脚能力会有较大差异。然而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组运动员翻脚能力并无很大差异。尼姆斯及其助手后来的研究也证实了上述研究结果(1988年)。
5 R' i$ ~. `: C) y+ K$ }5 ]3 F. }3 X' W9 |1 `- _2 V" n) O; R( G5 R' O0 {: ^
一般说来,进行髋、踝部柔韧性练习是安全的,然而做膝部外翻练习则是危险的,因为膝外翻幅度极有限。所以进行膝外翻柔韧练习虽有助于做好蹬水动作,但也孕育着膝部受伤的风险。 % k, ~, w; l, S( N0 O* c' e8 S: a7 B
. N" ~! T, ]" U( @" R) p# v% r" u
蹬水路线 - u' p/ y/ y: b, J$ B9 G; H: B5 u% w
I& A: Z& F& C3 o
蛙泳腿部动作脚掌移动路线前视、侧视和仰视图如图18。图中的1点是收腿的起点。2点为收腿的终点,外翻动作的起点,外翻动作持续到3点,此时完成外翻动作。由3点开始蹬夹动作,至4点蹬夹动作结束。上摆动作起于4点,至5点处开始滑行姿势。该图是脚掌相对于水的移动路线。 从前视图上可清晰地看到,蹬水路线是环形的,可将这环形路线分为外翻、下蹬、夹水和上提几个部分。从侧视图上可看到,在产生推力的蹬夹阶段,脚掌后蹬幅度实际很短。虽说运动员感觉自己好象在向后蹬腿,然而脚掌蹬水路线却表明,他的双脚在向下,然后向内夹动,同时身体被推向前进。
2 N4 m2 H/ j. i W
( N- n3 u3 }( {' Y ^. n) e这一组插图反映下述二个重要的技术特征。一是腿下蹬深度。腿下蹬深度大致与下划深度相同,大约在50~60厘米。这一向量对蛙泳腿部的推力是来自两脚的螺旋桨式动作,而不是来自荡浆动作这一理论以有力支持。 0 y' n, f% I6 ?2 s; t/ H: O
0 Q U* u# i& Q& n/ l( t另一技术特征是左右腿蹬腿路线有差异。这种差异是大多数蛙泳运动员共有的特点(柴班期基、科斯泽济克,1979年)。正如两臂力量大小不一一样,两腿产生的推力大小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左腿力量较小(柴班斯基,1975年)。从图18上的仰视图上可看到,该运动员左脚后蹬距离稍长,说明该脚推力较小。
& s/ {7 ~1 G; P" W. J( [) \) l% q; {% ]/ S' U( ^- F6 r4 |2 o
& o/ o+ K( b- g' U
图18 蛙泳腿部动作脚掌移动路线前视、侧视、仰视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