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老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网络连环画】西域漫游记(三)从乌鲁木齐到喀纳斯

  [复制链接]
121#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4:34 | 只看该作者



多年来,喀纳斯湖区一直流传着一个湖怪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牧民把十几匹马赶到喀纳斯湖边放牧。天气非常好,太阳暖洋洋地照着,牧人躺在离湖边较远的一片草地上,草香醉人,渐渐地不可抗拒的睡意把他带入了梦乡。十几匹马或香甜地嚼着青草,或跑到湖边饮水。等牧人醒来时,马群不见了。牧人的心里紧张了,他急忙奔到湖边一看,立刻惊呆了。只见湖边的水被染成一片血红色,岸边还遗留着一些杂乱的马蹄印。惊恐中,牧人没敢在湖边久留,急慌慌跑回家去了。

           摘自网友《西陆蝉》的游记(说说笑笑带你游--喀纳斯——我梦幻的天堂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1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4:37 | 只看该作者



在遥远的新疆布尔津县,阿尔泰山深处的喀纳斯湖区,生活着大约两千名图瓦人。图瓦人即是晚清《新疆图志》所记载的“乌梁海”人,世代以放牧、狩猎为生,居深山密林,沿袭传统的生活方式。有学者认为,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士兵的后裔;也有人认为,图瓦人的祖先是五百年前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与现今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图瓦人属同一民族。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1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4:29 | 只看该作者



喀纳斯湖会随着季候和天气的变化时时变换着自己的颜色:或湛蓝、或碧绿、或黛绿、或灰白……有时诸色兼备,浓淡相间,成了有名的变色湖。受强劲谷风的吹送,倒入喀纳斯湖的浮木,会逆水上漂,在湖的上游湖湾处聚堆成千米枯木长堤,蔚为喀纳斯湖的一大奇观。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1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4:35 | 只看该作者



春天的喀纳斯山花烂漫、芳草萋萋,夏天的喀纳斯郁郁葱葱、湖波荡漾,秋天的喀纳斯层林尽染、水色碧玉,冬天的喀纳斯银装素裹、冰清玉洁,喀纳斯的风景四季不同随气候变化而气象万千。
    当地人戏称:这里的牛羊走的是黄金道,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尿的是“太太口服液”,拉的是六味地黄丸。

           摘自网友《西陆蝉》的游记(说说笑笑带你游--喀纳斯——我梦幻的天堂 )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1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4:31 | 只看该作者



喀纳斯不仅自然资源和生物物种丰富,而且旅游环境和人文资源也别具异彩。“喀纳斯”蒙古语就是美丽富庶、神秘莫测的意思。元代耶律楚材经此曾作诗曰:“谁知西域逢佳景,始信东君不世情,圆沼方池三百所,澄澄春水一池平”。喀纳斯蓝天、白云、冰峰、雪岭、森林、草甸、河流与喀纳斯湖交相辉映,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既具有北国风光之雄浑,又具江南山水之娇秀,加之这里还有“云海佛光”“变色湖”“浮木长堤”“湖怪”等胜景、绝景,怎能不称是西域之佳景、仙景?!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1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2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22:50 | 只看该作者



村子里有整天只喝酒不干事的人,把自己的钱喝完了,便去喝别人的酒。慢慢地就把整个村庄全喝遍了。有些人喝坏了身体,干什么都手脚抖个不停,到了这种地步,人已经无法再离开酒了,只能借酒精麻醉被酒弄坏的身体。
  当然,更多的人还是无比快乐地喝了一辈子酒。多林的父亲年轻时善饮,到年老后,仍有能喝两三瓶的酒量。打猎的时候,他带上一瓶酒,等到猎物出现就打开瓶盖,一边喝一边瞄准。趁着酒兴,他居然弹无虚发,百发百中。一次,他被两只狼逼到一个山洞里,子弹已经打光,枪也不慎掉入山谷,他一着急,从腰中抽出酒瓶,准备击狼。一只狼爬上斜伸入山洞的一根朽木,慢慢向他逼近。他隐藏住身子,待它接近后,突然闪出,一瓶子砸向狼的腰。他当了一辈子猎人,知道狼的腰和麻秆一般细脆,轻微一击,就断了。那只狼被他打个正着,惨叫一声,落入谷底,在一堆石头上摔得粉碎。然而,另一只狼突然向他扑来,他只觉得眼前有条黑影一闪,左臂发出一阵钻心的疼痛。那只狼已用双爪攀在自己的腰上,咬住了他的左臂。他怕狼窜起咬自己的脖子,便慌忙用右手去按狼的头。狼死死咬住左臂不放,无论他怎么按,就是不松口。他一急之下,打开酒瓶盖,将瓶口塞入狼嘴里去,使劲给它灌酒。狼叫了一声,身子一软,跌倒在了地上。它大概被酒呛住了,在原地打滚,好不容易才把酒瓶子甩了出去。他走过去一看,便笑了。狼和人不一样,喝醉后,浑身抖个不停。他见那只狼的皮毛不错,就又一挥手,一瓶子将它的腰打断,用一根粗藤缚住,拉回了家。现在,那张狼皮他每天晚上铺在身下,成了温暖无比的褥子。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1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22:4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颂歌[/B] 发表: 马骑的很快

谢谢支持!



有棱有角的图瓦村

  图瓦村夹在两山之间,不宽的山谷,刚好供这么80多户人居住。由于山不高,山谷便显得开阔,村庄因而也显得安详。村庄的背后是山坡,山坡的顶端是雪峰。正值夏季,雪峰被葱绿的树林遮掩得恍恍惚惚,但只要看一眼山顶的积雪,就知道这是一个雪山下的村庄。
  在夕照中,图瓦村里那些带有尖顶的、颇具瑞士风格的小木屋反射出一丝丝温暖的金黄色光芒。小屋旁边的松树三三两两地散布着,全都高大笔直。村中还长有白桦树,一棵一棵散落在松树中间,因为枝干雪白,便很显眼,再加上蓬勃的树冠,似一把把大伞。阿尔泰的气候和俄罗斯差不多,在图瓦村的背后,就是中俄边境上的友谊峰,西伯利亚的风从友谊峰吹过来,随着地势降低,骤然变暖,便孕育出了这片浓密的山林。
  图瓦村是个长条状的村子,由于木头小屋方方正正,村庄看上去也显得有棱有角。村中的小路向村子四周的松林延伸、分支,一进入松林便了无痕迹。放眼望去,四周的山脉像是一双大手,将这个村庄呵护在掌心。这是一个沉睡的、被外界遗忘了的村庄。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1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22:48 | 只看该作者



干啥事情都跟二有关

  在图瓦村,随便进入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款待你。你刚坐下,就端上酸奶、奶酒、奶茶、奶疙瘩、酥油、油饼、油筛子等。吃的食品你可以随便挑,但奶茶却是必须要喝的。主人把茶给你倒好,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适量的酥油和奶皮子。酥油入茶很快就化开,飘起几朵金黄色的油花,奶皮子在茶中也很快会被浸开,软软的漂在茶水表面。喝一口,顺势将奶皮子吸入嘴里,一嚼,马上有一股美妙的酸味弥开。一般人喝奶茶,第一碗都是边尝边喝,不知不觉喝完了,等在旁边的主人马上就会给你添上第二碗。
  你从人们严肃的神情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了什么,只好把第二碗也喝了。喝完了,人们才会告诉你,在图瓦人家里喝奶茶,必须喝两碗,因为你是用两条腿走进来的。喝完两碗奶茶,你再用两条腿走出去,吉祥平安。
  图瓦村的好多事情都和“二”有关系。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1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22:47 | 只看该作者


带进坟墓的蓝领带

  关于图瓦人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他们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下来的士兵繁衍的后代。他们至今保存着1918年民国政府颁发的“乌梁海左翼左旗札萨克”银印。图瓦人多穿蒙古长袍、长靴;居住的木屋用松木垒砌,有尖尖的斜顶。他们以奶制品、牛羊肉和面食为主要饮食,常喝奶茶和奶酒。在一年一度的“敖包节”中,图瓦人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竞技活动。他们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每年都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仪式。
  对于自己的历史,图瓦人另有说法。从图瓦村出来,后在哈巴河县任过教育局副局长的索伦格是这样说的:成吉思汗西征欧亚时,大军如潮水一般从蒙古一泻而下,让欧洲惊呼:上帝的黑鞭出现了。返回时,他的长子こ嗾髡倭艘慌图瓦人,让他们前往马尔罕湖边驻守。路过现在的图瓦村时,见该地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有一个很大的湖(喀纳斯湖),流动着乳汁一般的湖水,就留下一部分图瓦人驻守,并授予他们“科克盟科克”(意思是蓝领带)。从此,这一部分图瓦人佩戴蓝领带,在这里巡逻执勤。在成吉思汗的军队中,戴领带者仅次于戴头盔的上等士兵。一百多年以后,蒙古帝国如一轮夕阳陨落,大汗的子孙们从中原返回西域,各自为部,分割地盘,这一部分图瓦人便被人遗忘了。明朝开始的时候,他们将蓝领带从脖子上取下,将士兵服装收起,变成了老百姓。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2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08-6-9 22:45 | 只看该作者



先修栅栏后修门

  图瓦村有127个栅栏。
  这是我坐在村子对面的山坡上,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数清的。每家图瓦人的房前都有栅栏,大门就在栅栏的中间;房后也有栅栏,大多用于围住牛羊圈。在房后栅栏的外面还有栅栏,用于围住菜地。一般人家有这么三道栅栏就够了,但有的人家却有好几道,横横竖竖分布于房前屋后,似有许多东西需要圈住。赛尔江家就有7个栅栏,家用的4个,小商店两个,为了使家和小商店隔开,中间又竖了一个。图瓦人对栅栏很重视,无论在哪里安家,必修栅栏。图瓦村背后的山坡上有一家人,离村子很远,平时和村子里的人很少来往。我想,他们家就没有必要用栅栏了吧,然而等我爬上山坡一看,整整齐齐的四道栅栏分布于房前屋后,丝毫没有懈怠之意。
  栅栏其实不难修。村子后面就是成片的松林,一棵棵松树长得笔直挺拔,是做栅栏的好材料。图瓦人从山上选好木料,拉到门前,一根一根打好连接口,往上一卡就行了。一般情况下,盖一座房子得两三个月,但栅栏用两三天时间就可以完成。
  栅栏修好了,就接着修大门。图瓦人的大门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活动门,人出出进进,推动即可;另一种是横杆门,栅栏的连接处别着三到四根细木头,要出门了,将这几根木头取下。这种横杆门简单之极,却有很高的地位,不像那种活动门,一推就可进入,你走到这种门的栅栏外,要先向主人喊叫一声,报上自己的姓名,说明来意,主人才会出来给你开门,谁也不能擅自动手。我想,这种门肯定是图瓦人的某种古老传统,包含着他们的尊严和严厉的生存规则。
  房子后面的栅栏一般都很长,颇具流线美。人们要去山上打柴了,顺着房子后面的栅栏出去,晚上再顺着那条路回来。时间长了,每道栅栏旁便都有一条路,每家人都走自家栅栏下的那条路,绝不轻易走到别人家栅栏下。就连牛羊也认得自家的栅栏,早出晚归,走到村口了,就自觉散开,顺着自家的栅栏返回。在图瓦村,人和家畜在许多事情上都坚持着共同的原则。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2
了解  发表于 2017-5-15 10: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1 11:12 | 只看该作者



在喀纳斯风景区内,你就是不会摄影的人,只要举起手中的傻瓜相机,随便乱照,都是美丽的照片......下面是一组风光照片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2
欣赏  发表于 2017-5-15 1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发表于 2008-6-11 22:22 | 只看该作者
今晚欣赏了老往镜头下的乌鲁木齐,读了介简风土人情,如同了个心愿,因我这辈子怕是不可能西域了。编写有水准费了功夫的,致敬了。时间己晚仅读完第一页,下次再拜读后页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08-6-13 21:42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没坐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6:24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2
欣赏  发表于 2017-5-15 1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5:2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安全月[/B] 发表: 今晚欣赏了老往镜头下的乌鲁木齐,读了介简风土人情,如同了个心愿,因我这辈子怕是不可能西域了。编写有水准费了功夫的,致敬了。时间己晚仅读完第一页,下次再拜读后页的。

谢谢安全月的光临欣赏和支持!

点评

分享  发表于 2017-7-6 09:42
分享  发表于 2017-7-6 0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6:32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3
欣赏  发表于 2017-5-15 10: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6:3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3
欣赏  发表于 2017-5-15 1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6:23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欣赏了!  发表于 2017-7-6 09:43
欣赏  发表于 2017-5-15 10:3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6:3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美!  发表于 2017-7-6 09:43
美!  发表于 2017-7-6 09:43
欣赏  发表于 2017-5-15 10: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3 16:31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美!  发表于 2017-7-6 09:43
欣赏  发表于 2017-5-15 10:4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11 14:48 , Processed in 0.131727 second(s), 32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