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3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国画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0: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0: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0:41 | 只看该作者
教不好儿童线描原来是因为这个……
2019
10/12
06:15
博子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人类最早期的绘画,都是用线条画的。线描画它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用线条作画,用线条说话的艺术,有很强的装饰性及独特的视觉效果。今天就来教大家怎样教好儿童线描~


一、根据孩子年龄,制定计划

1、基本线的练习

初学者在进行线条练习时画得歪歪扭扭、不太工整,而线描画是最讲究线条的整齐、纹样的工整,每一条线的错综衔接都要到位。

在进行线条练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在练习用线时,有的孩子喜欢涂来擦去的,规定孩子不能使用橡皮,千万不能让孩子描和涂,行笔要稳,一笔到底不要犹豫、不要停留,画出来的线条流畅的像高山流水。

练习各式各样的线条(直、曲、弧、折、不规则)排列,注意线的平行,用笔均匀,线条之间距离要相等。

长时间的线条练习,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采用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如:可以在不同基本形中进行线条排列练习;在具体小画面中进行线条排列练习,编个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根据编的故事练习线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2、分类练习

要画好线描画,必需辅导学生分门别类地进行小幅练习。大千世界在孩子眼中无奇不有,想象力丰富,喜欢新奇的事物。

教学中还要课本写生相结合,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抓住物体外形特征,多积累、多感受、多认识,在不违背现实生活前提下,适当进行夸张、变形。

3、组合构图练习

因为孩子心中可用的线和纹样太少,所以要先临摹再写生,最后,进行创作。

“临摹”时,体会其中的情感,分析它的技法和特色。“写生”时,要求儿童深入细致地观察,并利用线的疏密变化组织画面,但是要注意写生复杂的景物时要有所取舍。三、四年级的,除要求大胆用线外,线条要有轻重、虚实、深浅、粗细的变化,应着重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写生能力。

对于五、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在课外多进行线描写生练习,体现出写实美,同时,还要让学生多欣赏一些不同风格的优秀线描作品,提高对作品的审美能力。


二、儿童线描的创作步骤

1、构思

先考虑画面需要内容,表现哪些内容,在脑海中安排好这些内容的大体位置。

2、构图

根据构思的内容进行构图,作画时,用铅笔轻轻起草,勾画轮廓,可先画出主体轮廓,注意抓住物体的外形特征。再画背景,画背景时要考虑到遮挡关系,所以要先画前再画后。

3、填充

大轮廓画好后,刻画细节,填充各种基本线条和各种图案,也可以进行黑白处理。填充线条时要根据物体的质感、肌理和色彩应用线条的粗细、疏密、方向、形状的变化来表现。

线描画有时由于表现得太多,物体与物体之间容易混淆,层次不清,可进行适当处理,多画些随意的点点,还可以选择几块面积涂黑使画面疏密有致、层次分明。

4、整理

整幅画完成后,再看看是否抓住形象的特点,虚实是否协调等,进行最后修改。


三、儿童学习线描要注意

线描画是表现儿童生活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多观察、多积累、多感受、多认识,才能画出栩栩如生的事物。

说到观察,科学的观察方法包括:

有目的的观察,指导学生从物体的形状、结构、比例,色彩等方面进行观察。

整体的观察。

比较的观察。要把周围事物联系到一起比较的观察,然后在填充外形时要注意疏密有致、线条整齐。

一幅别具一格的画面也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求学画者多动脑、多想象,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性。


总而言之,辅导孩子们创作线描画首先要培养他们胆大心细,从简单到复杂,从小幅到大幅。表现内容从少到多,先临摹、后写生后创作,通过线条画的学习,既能感受到线条带来的美的陶冶,又能从中学会精细、概括、夸张、疏密等艺术表现手段。

而且,线描画也是儿童情趣、思想、内在潜能的自由表现方式,是他们想象力、创造力、写实能力的结晶,从而提高他们的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 END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0:58 | 只看该作者
北大荒版画开创者:晁楣
2019
10/12
08:21
色彩斑斓画坊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晁楣 1931年生于山东菏泽,著名版画家,北大荒版画开创者、组织者代表人物。晁楣是高产画家,作品成功率极高,他的版画如同一部北大荒画派发展的史诗。他不拘泥于成功的思维模式,他认为:不重复自己同不因袭别人一样重要。因此他在艺术人生旅途中总是显示出旺盛创造力,总是不断超越自己过去创造的境界。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10:42 | 只看该作者
新浙派人物画先驱——浅谈周昌谷的书画艺术
2019
10/14
09:57
怡然加航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今年是著名温籍画家周昌谷诞辰90周年,日前,“怀念英才”周昌谷纪念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由乐清市委宣传部、乐清市文广旅体局、温州书画院(美术馆)、乐清市博物馆、周昌谷艺术馆、温州衍园美术馆等承办,展出其121件书画作品,展期至10月20日。


芙蓉三变

周昌谷(1929-1986)是浙派人物画开创元老之一,温州乐清人,自幼受家学熏染喜爱美术,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接受了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等大师的亲炙。本科毕业,留作研究生,其天分已初露头角。潘天寿曾对夫人说1949年后,“我碰到有才华的学生,只有周昌谷一人”。1954年他有幸参加考察团赴敦煌临摹,又深入藏区生活,作《两个羊羔》,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又获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为新中国争得第一个绘画国际金奖,其艺术天才始为公众认可。


荔枝熟了

不料,他被当成走白专道路的代表受到打击,从此灾难不断。十年浩劫抄家、关牛棚,37岁被指为“反动学术权威”挨斗。因其个性耿直刚强不服,常有争执,久之身体不支,且患上了肝病,直到“文革”结束,平反后他又拿起了画笔,终因沉疴不起,于1986年病逝。其一生辉煌与磨难同在,历史留下了一份深深的遗憾。

“东艺登高顶,世山列一峰”,乃周昌谷生前书写之对联,亦是他与人共勉的目标,表达了高远志向和爱国情怀。57个春秋的短暂生命,他创造的艺术却绽放出无比灿烂的光辉,也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无法绕开的一位名家。本着“固本博取”,追求“纯情至美”,而臻于“妙悟独造”,他的艺术照亮了中国画写意人物画发展的道路。《两个羊羔》被公认为“浙派人物画”奠基之作。


残荷(留得残荷听雨声)

用“固本博取”四个字概括周昌谷的中国画艺术追求,较“中西融合”或“传统出新”更为确切。“固本”者,坚持中国画之本,保持中国画鲜明的特色。“博取”者,从古今中外广博汲取,从绘画以外的各种文化艺术,甚至是民间艺术汲取,不存偏见。这非常符合他的实际,亦是浙派人物画的特点之一。

他并不偏废西方艺术,始终认为“西洋的现代艺术和祖国的文人画二者对我影响是最深的”“潘天寿说要提高民族绘画,使之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而无愧色。林风眠说要将中西绘画的顶峰融合为另一个创新的高峰”“我要用他们的方法(去学),他们各自的渊源将会带给我很大的好处,而不是表面的去像他们”。


吴昌硕先生像

对于西方绘画的吸取,学习素描提高造型能力,他并未定于一尊,而是尽力避开明暗表现,致力于适合中国画特点的专业素描的研究,并获得成功。他坚信接受外来的东西不是愈多成就就会愈高,外来的东西一定要“洋为中用”,否则外来的风格愈强,倒反会削弱民族风格。

他反复强调笔墨创新应该有三条标准:第一条一定要民族的创新,有传统作为依据。中国意笔人物画应该以“意”为主,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为主。第二条应该是现代的创新,一定要在民族化基础上进行,复古不是创新。“印象派”“立体派”“表现派”“野兽派”“抽象派”等等,可以研究、了解、吸取,但不能作为中国画创新的标准。第三条是强烈的个性风格。

周昌谷作品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美,他是一个唯美追求者。因为“唯美主义”西方已有约定俗成的美术史概念,是指那种摒弃内容的唯形式主义;而周昌谷却是关注内容的,这内容便是“纯情”,他追求“纯情至美”。


荔枝熟了

他画的少数民族女子非常纯真,姿态和服饰背景都很美。但屡屡受到批判,说他表现小资产阶级情调。但他说:“少数民族妇女是我十分倾心的题材,而且也是我的求索、发挥彩墨画技巧的好题材,我是不会放弃的!”正是这份自信,成全了他艺术的鲜明个性和艺术高度。《荔枝熟了》曾被列为全国四大黑画之一而遭批判,现在学术界认定这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佳作之一。

周昌谷传统文化修养很全面,无论诗文、书画、金石、考古各方面都明显比周围的人更在行,平时温文尔雅,厚道淳朴;但他在艺术上又不是一个安稳守旧的人。他的思维非常活跃,求新独创精神处处表现出来。

譬如他的书法初学黄道周,又学米芾,后改学八大山人。他将现代派的结构、八大山人书势和蚯蚓行迹融于一体,自成一格,独创一种“蚓体书法”的草书,令人刮目相看。“蚓书”圆笔中锋,运转变通,结体奇崛,内敛含蓄,沉雄浑厚又风神潇洒,与他后期画风相协调。独幅书法作品也非常有个性。他自己说,蚓书源于早年在农村踩水车劳动时,发现蚯蚓行迹之美,引起关注。当年的发现在许多年后终于结成了正果。即使环境再差,他总不断有新的创获。

当然,周昌谷最富创意的在于用色,在于对色彩艺术原理的深入研究和在作品中无与伦比的卓越处理。

周昌谷作品用色特别鲜艳明丽、清新典雅。其妙处在于,尽管他的色彩效果让人联想到西方印象主义绘画,但其用色皆从中国画的用色规律出发,这不啻是他最鲜明的特点。别人色彩用多了会有水彩画、水粉画或者油画的感觉,可他的画始终保持着中国画的特点,非常难能可贵。

昌谷先生深入研究传统的色彩观,研究古代壁画和卷轴画工笔重彩的色彩关系,研究山水画花鸟画的工笔和意笔的色彩关系,研究民间年画的色彩,研究林风眠先生的色彩,研究西方以印象派为代表对色彩科学的理解和艺术的运用。

意笔人物画在周昌谷手里,于水墨和淡彩之外,别开生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而开辟新路,努力将意笔人物画推到极致。

(本文作者为中国美院教授、展览策展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10:47 | 只看该作者
清初石涛《重九登高图》,看重阳景
2019
10/14
09:58
易拍即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清初石涛《重九登高图》
重阳节为中国传统节日。其时正值天高云淡,金秋送爽之际,习俗丰富多彩,有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历代诗人和书画家歌咏、绘画作品甚多。清代著名画家石涛《重九登高图》(见图),向人们展示了登高赏秋的重阳风俗,画中融入王维诗意,更是别有一番风韵,可谓是诗情画意,相得益彰。

石涛,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字石涛,15岁那年,明朝灭亡,父亲被捉杀,他被迫逃亡到广西全州,在湘山寺削发为僧,取法名原济,又号苦瓜和尚、大涤子、清湘老人等。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多地,晚年定居扬州,带着内心的矛盾和隐痛,创作了大量精湛的作品。石涛工诗文,善书画。其画擅山水,兼工兰竹。早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其山水不局限于师承一家某派,而时吸纳历代画家之长,将传统的笔墨技法加以继承,又注重在师法的基础上创新,从天地自然吸取创作源泉,并完善表现技法。石涛的画在构图上往往不落前人窠臼,以奇制胜,极富创造性。他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

石涛的《重九登高图》取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诗意而作。王维少年有成,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他十七岁那年,由华山之东的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只身一人来到华山之西的京城长安谋取功名。重阳佳节,繁华喧闹的长安城,在一个举目无亲的少年游子的眼里,显得非常陌生,独自一人处在孤独寂寞的环境,举目无亲,一叶浮萍,思乡怀亲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作《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全诗既朴素自然,又跳跃起伏,含蓄深沉,表现了重阳节登高思念亲人的拳拳之心。画的左上方以古拙汉隶题有《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一诗,更显苍劲。左下落款有“余以范宽笔意写之”,说明此画风格传承宋代绘画大师范宽风格。范宽擅画山水,为山水画“北宋三大家”之一。由于他长期生活于陕西华山、终南山等处,自然山川景物对其绘画风格产生重大影响,将崇山峻岭的雄强气势、老树密林的荒寒景色,生动地展现于他的笔下。范宽善用雨点皴和积墨法,衬托出山势的险峻硬朗,其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令人有雄奇险峻之感。

《重九登高图》画面宏阔,群山连绵起伏,层峦叠嶂。远景奇峰凸起,倚天拔地,四面如削,云雾缭绕;近景山石嶙峋,景物突出,树木参差,松风吟啸。山岩之间,房舍俨然,两位高士品茗对坐,或楚河汉界,或谈经论道,高雅超脱之态让人艳羡。整个画面秋高气爽,意境高远,观之犹如聆听了一曲大气磅礴的交响乐,令人荡气回肠。笔法流畅凝重,松柔秀拙,笔简墨淡,极尽变化。笔情恣肆,淋漓洒脱,排奡纵横、生意盎然。山川的氤氲气象和深厚之态跃然纸上。


石涛画像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7 11:37 | 只看该作者
各大美院的书法代表人物和作品都在这里了,川美被点赞,央美被吐槽
2019
10/17
10:32
大山皮纸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作为中国艺术的最高学府,书法学院院长或系主任是美院书法的带头人。

今天墨茹带大家欣赏一下各大美院书法带头人的书法。

先说在前面,虽然排名不分先后,但这些院校的灵魂人物的书法还是有好有坏


中央美院


徐海| 199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2010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导师王镛教授)。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系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印社副秘书长。




中国美院


沈浩| 籍贯杭州,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书记兼副院长,书法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侨联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委员。





天津美院


杨健君| 本名杨建军,1973年7月生,河北玉田人,2006年南开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毕业。

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书法系主任、副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艺评网合作艺术家。




鲁迅美院


赵宝平| 字散石,号七竹堂主人,男,1960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中国画系书法专业主任。

主要研究中国书画方面。




四川美院


傅舟| 又名漆建,男,1959年生于重庆,九三社员。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书法硕士生导师,图书馆馆长;

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

(四川美院书法系隶属中国画系,傅舟为书法教研室主任)





西安美院


贺文龙| 又名贺文荣。现为西安美院国画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书法工作室主任。




湖北美院


孟庆星|1966年生于山东省莒南县。师从于欧阳中石、马世晓、陈振濂诸先生。

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教研室主任,书法专业博士,湖北美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广州美院


祁小春| 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书法系主任,中国著名的"王学"专家。





看完这些美术学院的书法老师的作品后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

不过据我所知很多网友觉得,天美,川美,广美还有点意思外,其它的都是混混,

特别是央美,一致受到吐槽,写出来的作品不知所云让人看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1 1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6 11:39 | 只看该作者
淡然洒脱,不食人间烟火,文人追求的梦想在他的笔下成为现实
2019
10/26
10:35
萨培喇说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饮茶习惯最早起源于南方,用茶树的嫩叶炒制晾晒之后冲泡成饮品。到了唐代,茶圣陆羽写下了一本学术著作《茶经》将饮茶这个日常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茶叶的种植开始讲起,涉及到了茶叶从生产制作到冲泡饮用的各个环节,从此赋予饮茶更多的文化内涵。陆羽在著作中鼓励画家把饮茶中各个环节画成图画,让大家一边品茗一边赏画,这样才可以感受感到茶叶的高雅品性。此由历代画家都又多了一个创作题材,明代中期著名画家文徵明就画过一幅《煮茶图》流传后世。


文徵明 煮茶图
《煮茶图》描绘的是古人饮茶的方法,在唐代以前人们饮茶并没有采用冲泡的形式,而是煮制。煮茶的过程也十分讲究,釜中置入山泉水,烧至似开非开的状态时投入茶叶,在茶水滚开的时候撇取上层浮沫置入碗中。然后继续烧至茶水大开,再用茶水冲拌之前的浮沫。古人认为这样才能真正品尝到茶叶中的精华。文徵明画中的情景正是等待泉水滚开的一瞬,他作为文人雅士日常也爱饮茶,并且也专门研究过茶叶的种植与饮用,说他是明代最爱茶的画家一点也不过分,他留下了一百余首与茶有关的诗句。


文徵明 煮茶图 局部
在明代中期,文人集会十分盛行,在集会中经常举办茶事活动,通过饮茶感受自然的美好,试图忘记世俗中的污浊。就像《煮茶图》中的隐居雅士,身处绿水青山之中,哪怕只有草庐可供坐卧,只要有茶相伴就觉得惬意无比。文徵明很擅长营造雅致的空间环境,远处淡墨润染的两座山峰支撑起画面构图,近处的密树竹林带来阵阵清爽,竹篱笆围起来的院落中,曲水环绕,山石青翠,立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气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哪怕有再多的烦恼也会先喝上一杯茶,然后再慢慢解决。


文徵明 煮茶图 局部
文徵明画《煮茶图》也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有才气,有名望,朋友也很多,看上去他什么也不缺。事实上他经历过九次名落孙山,这样打击并没有击溃他,他依旧心平气和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样豁达率性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文徵明如何保持一颗平常心?其实很简单,书画可以寄情,茶香可以养性,他在创作中不知不觉间就释放了全身的压力,于是大家在《煮茶图》中看到了平和清正,一切都是那么淡然洒脱,似乎没有人间烟火。以情感人,才是艺术创作的高级阶段。


文徵明 煮茶图 局部
文徵明一生中画了许多幅和饮茶有关的绘画作品,他在生活上也与茶为友,一生不与酒往来。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笔墨的酣畅潇洒,构图的天然朴实,都是极其可贵的特征,文徵明画《煮茶图》融合了文化与艺术之美,让人仿佛隔着画纸闻到了幽幽茶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 11:52 | 只看该作者
熟练掌握这几个画竹口诀,让你的绘画水平直线提高
2019
11/02
09:02
国画精选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画竹流传着这样一个口诀:画竹先立干,气足意果断。有粗,还有细,错节须自然,出枝,忌同边。行笔,莫迟缓,笔笔用内力,精气自增添。


画竹,还有一口诀:竹竿中长上下短,只依弯节不弯干,十杆五杆修并结,粗细阴阳乃壮观。


郑燮说画竹创作过程有三个阶段,即为:眼之有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之有竹指的是,竹的自然形态。胸中之竹指的是,画家脑中的竹的审美意象。手中有竹指的是,画家所创造出的一个“第二个自然”,是一个全新的生命体。



画竹竿必须要一气呵成,叶子必须饱满,尾叶必须是要尖,下笔要果断。竹子的画法跟一样,坚韧不拔、刚强不息!初学者画竹,要求笔笔送到,不求速度,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去追求更高的要求。一幅画中如果出现几根或者更多根竹,要注意各根竹与竹节处,不要都处在一条水平线上。画竹竿时笔墨要有相应的变化。通过竹竿的粗细,用墨的干湿浓淡来突出空间感。



画竹叶,前人总结了很多方法,最基本的就是“个”字“介”字以及“分”字。不同形式的组叶,也可以表现不同状态的竹叶。当画一根竹子和竹叶时,可选择一两种相近的组叶形式,相互叠加,即有变化又比较统一。选择的花样多了,可能会使画面混乱,混乱无序。掌握了基本的组叶形式后,需在实际绘画中灵活运用。组叶的相互使用,会使画中的叶子更加富有生命力。





再一个就是竹节部分,竹节每节上出枝以及芽的问题,往往是被人忽略的,画图的时候要根据实际状况来进行作图,不能违反了自然规律。每一竹节在左发枝,一定是在右发芽,那么第二节则一定是在右发枝,在左发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13:29 | 只看该作者
徐悲鸿之孙表示:《八骏图》根本不存在 用现在话说是PS所成
2019
11/03
11:08
封面新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705
徐骥在讲座中表示,徐悲鸿先生所作尺度最大的一张是《六骏图》,是1942年从云南回到四川以后所作,这张画就藏在徐悲鸿纪念馆里面。八骏图是怎么来的,其实《八骏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PS成的。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徐悲鸿1895年7月生在江苏宜兴,现在这个地方叫做屺亭镇,他除了自己创作的作品,现在统计有3000多张,还收藏了从唐宋元明清到近现代的名家作品有1200多张,他是非常了不起的收藏家,被国外誉为中国近现代绘画之父,他的主要贡献是中国现美术教育的先驱者…… ”11月1日下午,徐悲鸿与廖静文先生的孙子、现任职于徐悲鸿纪念馆的著名画家徐骥,做客成都,他以“徐悲鸿的巴蜀情缘——创作、教育、交友和故事”为题在成都画院翰林厅开讲,为现场观众解读一代美术巨匠徐悲鸿先生的巴蜀情缘。


当天下午两点,讲座正式开始。徐骥首先介绍了徐悲鸿的生平,以便观众更全面了解这位伟大的美术家。“20世纪初,徐悲鸿在年轻的时候就提出了‘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西方画之可采用者,融之’。同时他也是伟大的艺术传播者,1933年到1934年间,他携带他的作品和中国当时很多名家的作品200多张,从法国开始,经过了比利时、荷兰、德国、意大利,最后在俄罗斯结尾,将中国文化复兴传播到世界各地。”



在徐骥的讲座过程中,观众了解到:徐悲鸿先生曾经三次来到四川,1935年应好友邀请第一次来到四川,游历了峨眉山、青城山。第二次是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时值南京沦陷后,随中央大学南迁到了重庆,在这个阶段,他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如《竹鸡图》、《巴人汲水》、《巴之贫妇》等。1942年6月至1946年5月,徐悲鸿先生返回重庆,在盘溪筹办中国美术学院,极大的推动了现代院校体系的美术教育发展,对中国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徐悲鸿擅绘人物、走兽、花鸟,尤其是马。在徐悲鸿一生所创的千余幅作品之中,尤以骏马为主题的作品最为著名,一匹匹昂头挺胸、奋力奔跑的马儿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出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而徐悲鸿著名的《群奔图》正是在巴蜀期间创作的。


《奔马》
讲座中,徐骥也特地提到了徐悲鸿的马。“大家了解徐悲鸿第一可能是马,而且他最具代表性的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八骏图》,这张画非常受大家的追捧,再小的90后可能不知道,80后、70后,60后或者更早的同志就知道,以前的挂毯、暖壶、莲蓬还有现在非常有名的十字绣都有八骏图的图案,大家可能都很了解。”徐骥说,这幅作品由徐悲鸿赠送给援华飞虎队队长陈纳德将军的《奔马图》演绎而来,“后来就传成《八骏图》,说这是最大的一张奔马图,后来不知总计了。”


《孔子讲学》
为了确认到底有没有这张图,徐骥说他们还专程去美国拜访了陈纳德的夫人陈香梅女士,“说当年是不是给陈纳德画了《奔马图》了,她说是的,后来又捐给了美国的一个美术馆,后来去找说没有听过这张画,也没有听说谁给捐过《八骏图》。在去年3月份的时候陈香梅女士去世了,所以《八骏图》这个消息被一起带走了,到底有没有《八骏图》呢?据我们记载,其实是没有《八骏图》的,最大的一张就是《六骏图》,这张画就藏在徐悲鸿纪念馆里面。那么八骏图是怎么来的,其实《八骏图》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PS成的。”


《银杏树》
紧接着,徐骥通过几张图片为大家解释了这种的过程,“拼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八骏图,其实这张图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如果有人坚定的说谁家藏了《八骏图》,不要信,肯定是假的。”


《巴人汲水》
徐骥在讲座中表示,徐悲鸿先生所作尺度最大的一张是《六骏图》,是1942年从云南回到四川以后所作,该画作无论是从构图的安排,还是墨色的明暗都体现了画家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极富线条的想象力。除此之外,徐悲鸿在巴蜀创作的重要作品还有《巴人汲水》、《山鬼》、《国殇》、《青城山道中》等。这些作品即展现了悲鸿先生改良中国画的探索,也是当时艺术大家们所提倡的用艺术唤醒民众希望的代表之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2:24 | 只看该作者
小伙用钢笔画画,平均一个月完成一幅,一幅卖几万块
2019
11/07
08:38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这几天,一组蓝色以及黑色的建筑画在网上走红。这些画细看起来,全部由钢笔或是圆珠笔画成。颐和园、乔家大院以及一些小巷等,在作者刘凯笔下成为一幅幅3D立体画。


刘凯

15日,刘凯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他从高中时候起便开始用圆珠笔画画,从2011年起“全职”画画,因为之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画画,“这些画基本靠自己摸索而成。”刘凯说,他会继续坚持下去,希望把作品画到极致。


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

刘凯来自山西浮山县诸葛村,因为家乡的原因,他给自己取了个笔名叫“诸葛清嘉”,取自“重湖叠巘清嘉”,寓意为纯净美好。在刘凯的画中,他常给自己留下“清嘉”的落款,也更愿意让其它人以笔名来称呼他。


从高中时候起,他就喜欢用圆珠笔画画。高中毕业之后,刘凯曾经打过两年工,但因为心思一直在画画上,他彻底辞去工作,回到家中专门绘画。“当时年纪还小,没有想太多,其实从外人角度来看,那时候做这样的选择还是挺幼稚的。”


刘凯选择用圆珠笔以及钢笔来画画,题材涵盖古建筑、人物以及雕像等各个领域。不少画作在网上传开后,被网友称赞“意想不到”。而他说自己没有系统学习过绘画,“都算是自己摸索的。”在他看来,或许他在绘画上有一定的天赋,“但是就不要唯天赋论,还要坚定走下去,并且还要有自己的理解和领悟。”


平均一个月完成一幅画作

据刘凯介绍,在此前几年中,他主要画圆珠笔画,现在则以钢笔画为主,平均下来,一个月可以画一幅,“加上前期准备、后期收尾等工作,平均下来是这个速度。”而在画作完成前,刘凯也经常要打好几遍线稿。


在网络平台上,刘凯也常将画作或是草稿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不少网友赞叹,用尺子画都没有他画得直,而且称赞他非常有耐心、具有匠人精神。

刘凯称,因为笔的缘故,无论是圆珠笔还是钢笔,由于都很细,所以都需要大量的线条来呈现。因为圆珠笔是蓝色带有色彩,而用黑色钢笔作画则需要通过线条排列来表现不同的深浅。


要将作品画到极致

过去几年中,刘凯曾画过很多古建筑,包括颐和园、太原永祚寺、乔家大院等。在他看来,山西省较多的地上文物给了他很多的创作灵感,此外,建筑物本身也可以让他有发挥的空间,“很古老的建筑,在山西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哪怕什么都不画,只要是角度找得好,古建筑就会营造出一种意境,会让人有很多联想。”刘凯对北青报记者说,在以后他也会考虑画更多的古建筑。


在绘画之余,刘凯也会多看历史、小说和散文等方面的书籍,“在传统文化方面,我自己觉得涉猎得也不多,懂得不是那么多,但是单凭自己看的这些,就感觉很自豪了。”

在刘凯的画作走红后,不少网友留言说希望能够买他的画。对此他说因为画得不算多,他的画也没有卖太多,但是一幅画能卖几万块,“我除了画画没有做别的兼职,通过它能带来一些收入,已经觉得非常好了。”

刘凯说,相比于其它绘画种类,虽然圆珠笔画和钢笔画没有那么丰富的历史,还算是新兴事物,但是他对自己的目标是“做到极致”。

刘凯绘画大图欣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琳琳

图/中国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2:3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画,是“写”出来的
2019
11/03
08:00
欢呼会睫毛膏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赵孟頫 吹萧仕女图

文/程大利

中国画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第一是文人性。

中国传统艺术形态中,有原始美术、民间美术,但是形成主流的却是文人介入之后形成的笔墨文化形态,即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画,陈师曾将笔墨写意的这部分称为文人画。


陈师曾 墨兰

文人画出现之前,大约是宋之前,中国画重视状物,重视客观物象的外形。如唐代,人物画已相当成熟,特别是“成教化、助人伦”社会功能的强调,使此期的人物画尤其注重形的塑造,当然,“形神兼备”是最高准则。

但是到宋以后,随着文人的介入,特别是山水画的勃兴和花鸟画的繁荣,中国画日益走上了另一条道路,评判标准中对“形”的问题有所轻视。即苏东坡所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临,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仅画得太似,不被认为最好,如果太似以后又有匠气,则被认为俗气。论画品评中有“俗”这个字,古人认为俗又分为甜俗和恶俗。


徐渭 蟹肥图立轴

在中国画论看来,一味迎合,即是甜俗。甜俗即尽量往别人心里去画。恶俗,即张牙舞爪吓唬人,画面剑拔弩张,看后令人心惊肉跳。亦即画面充满火气、躁气、霸气、做作气。元代以后,“俗”是对画家最大的批评。与俗相对的是一个“雅”字,所谓高雅,古时也不轻易谈出,说多了似乎也就不雅了。古代绘画,特别是文人画很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远功利、近自然,这是现在很多人难以理解的。


弘仁 溪山秋色

中国画品评标准有神妙能逸四格,宋代的黄休复,把“逸”格提到了最前头,认为这个“逸”是最重要的。逸格是高境界,是离社会功利、离世俗烟火最远的一种境界。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是不是背离20世纪的时代精神呢?远功利还能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吗?这正是“四人帮”时代文人画受批评的原因之一。文艺确实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但这并不是它的全部。它还可以增长智慧、涵育德性、陶冶情操、历练品格,还可以养神、养气、健体魄,更可以提升精神境界。

消极地说,在人们痛苦的时候,它能“将人生痛苦的流水过滤得清澈无伦,流出的是一泓净水。没有火气,没有浊气,只有澄碧如洗,潺潺而流,清凉之至,这便是文人画。”(姜澄清语)一时的没看懂也不要紧,当它放在博物馆里供后人欣赏时,也是为人民服务。过去并没有多少人能看懂徐渭、八大山人,但是现在他们被公认为大家,在我看来,他们的作品也能为人民服务。不要把为人民服务理解得十分狭隘,真正为人民的东西在历史上肯定是站住脚的。当然,这并不是说看不懂的画才是好画。


八大山人 花鸟

诗性,是中国画的重要标准,这也是中国画的第二个特点。在论述诗性之前,还是有必要重申一下文人性这一特点。纵观中国画史,历代大师无一不是文化人,包括王冕这样放牛的孩子,也努力先把自己变成文人再成为大家。齐白石出身贫苦,当过木匠,自学绘画。27岁拜师先从胡沁园,后拜王闿运,学诗、学书、学篆刻;进京后,与比他小14岁的陈师曾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一切才成就了后来作为文人画大师的齐白石。齐白石总结自己的一生,刻了一枚章:“一息尚存要读书”。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哪一个不是文人呢?


王冕 南枝春早图

唐宋之后中国画以文野判高低,书卷气被视为基本要求。不是文人大约画不好中国画,因为没法通达笔墨的精神内蕴。没有文化而成为中国画家,是20世纪才有的事。为什么呢?审美标准发生了变化。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不直白,以比兴手法抒心志创设境界,这需要丰厚的文化积淀。像清代以来王鹏运、朱孝藏、陈寅恪诸人的诗,没有知识积累怎么能读得懂呢?


黄宾虹 焦墨山水图

诗与画的密切关系,历代画论皆有论述。元代以来的大画家几乎都能诗,有些甚至是优秀的诗人,如倪云林、八大山人、唐寅、文征明、徐渭、恽南田、郑板桥、吴昌硕等等。画贵有诗意,自宋以来成为风气。宋徽宗亲任画院院长时,出题目考试都是诗句,绘画即使不题诗,画面也必须要有诗的意蕴,要做到“画中有诗”。梅兰竹菊已不是单纯的梅兰竹菊,君子自比,喻以深意。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是诗意的要求,不是为了写山而写山,要把这个山内在的感觉描绘出来。


倪瓒 山水

我们看新安画派的画家,个个能做到这一点。同样是画黄山,每个人画的都不一样,渐江、梅清、查士标、戴本孝描绘黄山,各有不同但各具诗意。今天的画家很难做到,只能在形体准确上见功夫。为什么呢?古代的画家,是带着诗人的眼光去看黄山。“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不可留意于物。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寓意于物”是超越物质占有的审美胸怀,否则就是病了。脱离了“形”的桎梏,用意象的手法去寻找诗的境界,是人的精神的解放。


唐寅 仕女

中国画擅长表现风中的竹子、水中的游鱼、高空的大雁。西方则喜欢画盘子里的蔬果、墙上滴血的猎物。西洋画画静物,中国画画活物,画有生命的东西,有生命的东西便有了生气和诗的韵味。黄峪称李公麟“淡墨写出无声诗”。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近代以来,画与诗逐渐疏离,这不仅是技术的缺失,实则是意趣的改变。八大山人是诗人,他的情感不仅在有笔墨处显露,在那“空”处、“白”处,都寄托着思绪。不懂诗,何以解此意趣?


李公麟(款) 七贤人图

中国画第三个特点,也是最独特的一点即笔墨性,这也是与西方绘画迥异的。西洋画画色彩、画造型、画明暗、画解剖、画结构、画透视。中国画不画这些东西。20世纪的中国画向西洋画靠拢,用我们的毛笔画结构、画比例、画透视,什么都画。西洋人认为你并没有超过油画,从这些元素看确实没超过油画。所有“重大题材”用油画都能画出来。当然,我们用中国画画重大题材,做了一个我们祖先极少做的事情,这也是20世纪画家的骄傲。但是,中国画最擅长的不是描摹和再现生活,而是颇为抽象的写意,或者说重意象或心象,对具体描绘却没有太大兴趣。

中国画的笔墨性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书写性,即它是“写”出来的。西洋画也画线条,也可以画得很准确、很流畅,但这不是中国画的“线”,中国画中的线有起伏顿挫、畅缓疾徐,完全是情绪记录,它跟书法是一个道理,是书写出来的,它从书法中来,所以赵孟頫说书画同源。中国古代的画家基本上都是书法家,尤其是大画家。宋以后的大家,无一不是书家,如米芾、苏轼、赵孟頫、倪云林、董其昌、沈周、文征明、徐渭、陈淳、唐寅、王铎、吴昌硕等都是大书法家。但是,20世纪的画家却开始疏离书法,拿毛笔当西方人的硬笔或油画笔一样的使用,全无书趣,这比画疏离了诗更可怕。中国画与西洋画的距离越来越近,表现力却差了许多。离开书写趣味和写意精神的中国画实际上被抽了筋骨。


董其昌 山水

中国的书法是有生命的,笔法讲求骨法。什么叫骨法呢?南齐谢赫说“骨法用笔,”唐代张彦远解释为“生死刚正谓之骨”,这其中有人格要求。明代的文徵明说:“人品不高,落墨无法。”笔,往往表现为具有高度生命力的线条,其文化内涵则远非西洋画的线条可比拟。


文徵明 秋江饯别图

浑厚华滋、苍润并济,可视为笔墨的最高境界。苍,往往能表现出人的骨气和品格,润则反映出一个画家的感情和生趣。中国画用笔有忌讳,笔落到纸上,忌尖、忌滑、忌流、忌浮。做人能尖、滑、流、浮吗?当然不能。反过来,忌板、忌结、忌刻,板、结、刻当然也不好,我们凭朦胧的感觉看画,这些判断应该是不困难的。人轻浮,用笔也会轻浮;人张狂,用笔也必张扬虚浮,所谓画如其人。南齐谢赫提出的“六法论”成为中国书画品评和创作的最高准则。“六法”第一条是气韵生动,第二条便是骨法用笔。用笔要讲骨法,要有力度,它应该是沉稳的、厚实的,要有金石趣味。黄宾虹对金石趣味有大量论述。好的线如折钗股、如屋漏痕、如锥画沙,黄氏总结为平、圆、流、重、变,这是对用笔的要求。李可染先生说,在中国历史上用笔好的画家,并不是很多的。他还说,三百年来,若论笔墨,贡献最大的是黄宾虹,再过三百年,他的地位会更高。今天再来看这句话,我们叹服黄宾虹的同时,也深深景仰着可染先生,这是大师独具的法眼。


吴镇 墨竹图

大艺术家往往是超前的,一个深受社会追捧的艺术家在历史长河里很可能什么都不是。如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生前的名声远不及二流画家盛懋。盛懋门庭若市,吴镇门前冷清,30年后,吴镇的画大受欢迎,声誉远远超过了盛懋。八大山人、徐渭、“扬州八怪”中的几位都经历过这样的命运。黄宾虹说自己的画50年后方有定评。今天,时代充分肯定了他。林散之在世时,许多人对他并不熟悉,现在他的影响越来越大,被誉为“草圣”。艺术到了最高境界是寂寞的,曲高和寡是规律。绝好的东西初始能欣赏的人不是很多,需要慢慢来。真正雅俗共赏是很难的,齐白石做到了,黄宾虹却没做到;任伯年做到了,吴昌硕也没做到。直到今天,徐渭和八大山人的画也很难雅俗共赏,但徐渭的《四声猿》却被认知和肯定。他画的墨葡萄能看懂的不是很多,他的书法《青天歌》能接纳的人也很少,但恰恰这些东西往往是中国书画史上的闪光点。


任伯年 麻姑献寿

笔墨性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程式性。程式性在20世纪遭到了最大的诟病。程式性是什么呢?打个比方,京剧角色分生旦净末丑,京剧表演手段有唱念做打;伴奏有三大件:京胡、月琴、鼓板。可不可以不这样?可以。钢琴伴奏《红灯记》,就不用三大件了,也很好听。但难以久远地流传,是只能轰动一时,今天再也听不到钢琴伴奏京剧了。《四郎探母》《拾玉镯》用钢琴伴奏试试?肯定不行,因为违背了京剧的程式性规律。成熟的艺术样式往往都具有程式性。中国画也有程式性,画水、画石、画树皆有规律,山水、花鸟、人物亦有用笔规律。写字从永字八法入手,从颜体进入,或者先临《兰亭序》均有学习的程式。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讲皮肉骨筋脉,实际上就是她的教学程式,这样学字才能理解至深。


金农 菖蒲图

20世纪谈创新多,谈继承少。创新是时代潮流,不创新社会怎么发展呢?科学必须创新。五四的精神就是科学与民主,没有五四的精神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但是,批判中国文化糟粕的时候,要十分冷静地分析,笼而统之地贬损中国画必然带来负面的结果。中国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批评旧的思想时彻底否定传统伦理观,我们必然为此付出深深的代价。不讲信义,乃至欺骗盛行,是传统道德缺失造成的。对中国画的批评也是如此。


吴昌硕 梅石图

20世纪以来,以“新”作为价值判断,认为凡新的就是好的,这很危险。“新”只是时间概念,“美”才是永恒的东西,才是艺术的本质。唯“新”是举会降低艺术质量,而“刻意求新”便是问题了。中国画讲究自然而然,不能刻意。一“刻”就失去自由和清新,一“刻”就远离了“平淡天真”,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画领域的“刻”意求新是个问题。人们大多知道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和强烈的个性诉求,却不知道他晚年的主张:“画家不能高古,病在举笔只求花样”,在这里,他指出了“花样”的危害。笔墨作为技法有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我们可以称为“程式”。亚明先生说“有规律无定法”,是对程式规律的尊重,综合各家所长成为大家,也即尊重传承规律,而又能出己意者,往往有大成。


石涛 长江秋色

程式性不是僵死的,也是代代积累,成为宝贵经验。中国画绝不反对创新,但这个“创新”一定是尊重笔墨规律的创新,不能丢掉写意精神,不能丢掉书写性,不能丢掉程式性中的许多宝贵元素。情趣理趣要并重,自由意志必须与程式规律结合。中国古代每一个大师都有新意,但肯定又都遵循着笔墨规律,在尊重笔墨规律的基础上,抒写出个人的独特感受,就是中国画的“新”。惟妙惟肖,在中国画论看来境界并不高,而传神是中国画的要求。形是手段,神是目的。有时为了这个神,要在形上作剪裁取舍的功夫,甚至要有意避开那个“象”。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黄宾虹强调前人观点:不似之似。如果画人物,神韵为上;如果画花鸟,精神为重;如果画山川,必须要画出山川的境界来,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旨趣。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


沈周 渔翁乐景

20世纪的山水画,将拖拉机、水库、高压线都加入到画里边去了,这是机械的再现生活,并不是山川本质;是对生活表面的理解,而不是对大自然精神的赞颂。确实表现了人的主观意志,但却远离了中国山水画澄明空灵、静寂深沉的本旨。古人为什么画山川讲究“逸”字?这是因为社会浮躁,画家渴望逃离这种浮躁,而寻找一种清凉和安静。我们看宋人山水画,寂静而不喧嚣,需要平心静气地观赏,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到它的永恒。在繁杂、忙碌,甚至是充满矛盾冲突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祖先不希望艺术再去“火上浇油”地呐喊,而渴望着安静恬淡。


齐白石 山水

董其昌是明代正二品官阶的礼部尚书、太傅,处于政治漩涡中,很多事情颇为忧心,但是他的画却非常安详沉寂,悄无声息地一派淡然。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内心的渴望,渴望清凉。中国古代山水画就是这个作用,你说它是进步,还是落后?我们把今天所见到的水库、高压线、拖拉机、小汽车等通通画到山水画里去,在我看来,至少是不环保。山水画的功用是什么?这是关系到中国画观念的重要问题。清代画家王昱在《东庄论画》这样论述:“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以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昔人谓山水画家多寿,盖烟云供养,眼前无非生机,古来各家享大耋者居多,良有以也”。把画画当作是一种娱悦心灵的方式。稍后于王昱的董棨在《养素居画学钩深》里说“我家贫而境苦,唯以腕底风情,隐然自得。内可以乐志,外可以养身,非外境之所可夺也”。


傅抱石 山水

养生,是笔墨文化的一大属性。古代画论许多处论述与山川同呼吸共和谐者可享高寿,所以中国古代的大家不乏高寿之人,如黄公望活到89岁,文徵明活到91岁,忙忙碌碌的董其昌都活到82岁,八大山人活到80岁,80岁以上的山水大家比比皆是。而短命的画家作品上往往留下了问题。中国画是大器晚成的艺术,如真是天才的中国画家,年龄越大,画得越好。而这一规律并不印证西洋画,两者不同。而真正做到“畅神”,必然修性养身。像文革期间的不少画,剑拔弩张,横眉冷对,十分的外向张扬。求张力,求视觉冲击力,我称之为“外来艺术精神”。


潘天寿 八哥顽石

在我看来,中国画是“衣食足”以后的精神追求,摒弃功利之心才有好的笔墨,它属于精神范畴。除非有极高境界,可以在清贫饥馑的条件下作画,历史上一些高僧做到了这一点。齐白石也做到了这一点。中国画能用来养气、养神,养生颐年,并能提升境界,中国画对社会精神质量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9 12:1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山水画的绮丽浪漫
2019
11/09
09:23
悦心国际书画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隋 / 展子虔《游春图》/ 故宫博物馆藏

中国山水画最早的作品,山水画开山之作当属隋朝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唐 / 李思训《江帆楼阁图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江帆楼阁图》构图章法严谨,以山之一角衬浩瀚江波,以树之青翠欲滴,烘托沁人心脾的清凉,运用散点透视法,聚万千景象于一纸之上。


唐 / 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局部)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皇幸蜀图》是描绘唐代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丢了首都长安,逃往四川避难,在深山中行旅的情景。所谓“幸”就是古代君王驾临某地,称“幸”。好象他到那里,当地的百姓都感到幸福。为了表示“幸”,就不能画出仓惶出逃的样子,所以画上人物个个衣冠楚楚,置身于青山绿水之中“游春”似的。


北宋 /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说起《千里江山图》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北宋宋徽宗的一项绘画教育的创举——画学,王希孟就是这所学校的硕果之一。王希孟在宋徽宗的亲自调教下用了半年的时间完成这件名作,那时他才18岁。

从全卷的构思构图来看,王希孟是一个善于接受乐理的画家,指授他作画的宋徽宗就通晓乐理并能操琴奏乐,这些均十分自然地融汇到他的创作中。整幅图卷就像一首波澜壮阔的古典乐曲,旋律,节奏感十分鲜明。全图由七组群山组成,因而可以分成七个自然段,仿佛就是七个乐章。


宋/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后期青绿重彩山水画复兴,流传至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两件,一件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另一件就是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

如果说中国的书法讲究章法的贯气,那么中国的山水画最讲究山势的脉理。清代王原祁创为“龙脉说”,这里暗藏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哲理,也体现出中国画独特的美学。北宋的全景山水画无不用心于此,而《江山秋色图》可谓典范,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而每一座山峰,也自有其曲折盘桓的脉络,因而能错综复杂而不乱。


宋 / 赵伯驹《仙山楼阁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元 /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鹊华秋色图》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传世杰作,为中国画史中不可轻忽的一页。要言之,其特点有四:一.艺术价值高,创中国山水画之新风;二.跨朝代而仅存的元代名画;三.画上皇帝名人印鉴之多,为历史古画之最;四.两遭厄运,险遭乾隆毁损。


元 / 钱选《山居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山居图》,元代钱选小青绿代表之作,碧峰江渚,林木杂间,青色、绿色染得明净古朴。徐邦达先生过眼这件作品时留下按语,道:“生平所见钱玉潭所作山水,都大青绿设色,惟此卷以墨青渲染,特觉清幽,允推绝品。”


明 / 沈周《青绿山水图轴》(局部)本幅《青绿山水图轴》绘设色山水、人物。笔墨圆润,布局疏朗,树木的描绘笔法细致。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


明 / 仇英《莲溪渔隐图轴此图写江南水乡景色,平远山水。画清溪水田,绿树成荫,岸边一院落,院外有高士携书童远眺,悠然自得,远处云山起伏,真实地再现了江南渔村恬静安乐的生活情景。布景清远疏旷,笔法工整而有潇洒之趣。图未署年款,从作品款识和绘画风格分析,应为画家晚年精品之作。曾为清代梁清标、安仪周、吴舜升等人鉴藏。


明 / 仇英《仿明皇幸蜀图轴》


明 / 仇英《南华秋水 》(局部)《南华秋水》采用拟人化手法加以形象表现,凝望流水的男子代表“南华”,侍立女子为“秋水”化身,高山、丛林、河石、树、人之间的大小对比,则象征天地万物间的相对关系。


明 / 仇英《桃源图卷 》(局部)


明 / 仇英《桃源仙境图》(局部)《桃源仙境图》取材于东晋隐士陶渊明所作《桃花源记》,作品在构图上取北宋全景式大山大水的布局特征,视野开阔清旷,境界宏大,疏密对比强烈。画中人物是主体部分,画家通过色彩衬托的方法使人物非常突出。


明/ 仇英《浔阳琵琶图》(局部)

《浔阳琵琶图》取材自唐白居易《琵琶行》诗意。

岸旁老树前,二仆一掌灯一牵骑,正待主人送客归去。左岩树丛后二舟并列,一舟华丽宽敞,为青州司马白居易送客之行舟。另一舟微露船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商人妇的乘船。船后山岩复起,勾石与树法相同,起伏婉蜒如马和之蚂蝗描法,萋萋苇草,起自水际,远岸柳荫苇下,三五归舟夜泊于岸旁,一片朦胧,直达天际。


现代 / 陆俨少 / 青绿山水陆俨少画的人物敛气含虚,深静秀雅,其山水点景则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其隐隐气场所包蕴之势与点景人物俯仰互动,诚如阅者所评:“尺幅之中,风行,水流,云动,身在其中,心向往之。”


现代 / 张大千《 巫峡清秋 》《巫峡清秋》描绘的是巫峡秋景,危岩峭壁,山势险峻,远山呈褐红色,船行江中,云雾缭绕,使观者如行江中,身临其境,为巫山险绝而叹奇。张大千不守陈法,对山水景象的表现的多样性由此可见。


张大千/《金璧双辉—巫峡清秋》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3:20 | 只看该作者
心诚交善友,品正遇贵人!
2019
11/10
08:00
国学慧语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心诚者,知己无数,品正者,贵人常助。

人,心诚则美,

人,品正则贵,

心诚者,易获真情,

品正者,天会庇佑。

做人,

心诚是修养,品正是美德,

无论外表怎样,身份如何,

只要心诚,不虚伪,

只要品正,不做恶,

就能积攒福泽,受人敬仰。


做人,心诚交善友,

心诚是什么?心诚就是:

与人交往,没有恶意,

和人相处,带着真心,

不会为了钱财逢场作戏,

不会因为利益精心算计。

一个心诚的人,

重情谊,轻利益,

无论遇到什么事,

都会把感情放第一,

不管在谁的面前,

都会真心与人相处。


做人,品正遇贵人,

品正是什么?品正就是:

本本分分做人,

坦坦荡荡做事,

没有坑蒙拐骗的黑心,

没有伤天害理的恶行。

一个品正的人,

有原则,有底线,

无论做什么事情,

都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

都不会有损自己的品行,

在他们心中,

品坏为耻,品好为荣。


为什么有些人交不到真朋友,

为什么有些人碰不到好运气,

有时候问题不在于别人,

而在自己身上。

没有诚心待人,就得不到别人的真心,

没有行善做事,就得不到上天的眷顾。


人是有眼睛的,

天是有感应的,

谁心诚,谁品正,

人人看得清。

谁最真,谁做恶,

上天记心中。

心诚者,必交到善友,

品正者,定遇到贵人!


人活一世,

所有的好运和福气,

皆是源于自己。

话说得再美,

都不如有一颗真心,一份好品。

因为心诚能打动人心,

品正能得人信任,

心诚,人人待见,

品正,人人信赖。


做人,

要想结善友,心要诚,

要想遇贵人,品要正。

心诚者,知己无数,

品正者,贵人常助!

国学心语FM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7 13:03 | 只看该作者
何镜涵的“写意楼阁山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2019
11/17
12:00
北青艺评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北京画院美术馆为何镜涵先生办了题为“步履寻幽”的个人画展,展出何先生大量山水画及部分人物、花鸟画作品。何先生是北京画院的老画师,虽然没有老同事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和画院后辈王明明、李小可、艾轩等广为人知,但他独创的“写意楼阁山水”,为国画表现古建筑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由此也使他在现代中国画发展中有了特殊意义。


碧霞祠外有洞天 67×136cm 纸本设色 1988

何镜涵,号君望,堂号冷雨书屋,1923年生于北京一个满族知识分子家庭。其父是早期新闻记者,由于敢言一度失业,造成家庭生活困顿。何镜涵早年有一张素描作品,写一家人敝衣枯坐,房舍破败,可知当年生活之艰难。何先生从小随父习画,15岁时即与王雪涛、徐燕孙、黄均等画家交流画艺,并卖画补贴家用。后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从事美术工作。1958年进入北京画院工作,2008年去世。



进入展厅,首先看到的并不是何镜涵最为人称道的楼阁山水,而是他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用传统人物画技法表现新生活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术观念和需求发生变化,使得传统山水、花鸟画失去市场,许多国画家生活困难。能够从事人物画创作的画家,大多进入连环画领域,还有很多画家以画出口贸易书签为生。后来北京等大城市建立画院机构,一定意义上是为解决老画家的生计问题。何镜涵这时期的艺术创作也以连环画为主。他与王雪涛、徐燕孙等创作多部连环画作品,题材涉及《三国演义》《水浒》《大禹治水》等。


春天 50×77cm 纸本设色 1958

1953年,何镜涵开始向蒋兆和学习现代人物画技法,并接触西方绘画。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两幅白描人物头像,《溥雪斋先生像》《仲翁遗像》,两作技法娴熟,人物造型准确,既不同于明末清初曾鲸、禹之鼎以色渲染出立体感的画法,更区别于改琦、费丹旭的病弱与千人一面,既有蒋兆和画法的影响,又有传统线描的基础。展现何镜涵在技法上的探索。


幼儿园 67×132cm 纸本设色 1962

到1962年绘制《幼儿园》时,何的人物画创作已经成熟。画作写幼儿园阿姨领着一队小朋友前行的场景。画面有20个小朋友、两个幼儿园阿姨,22个人物神情互相呼应关照,没有任何一个人物与其他人物无关。孩子们的神态,阿姨瞻前顾后的本领,无不惟妙惟肖。这样的作品显然不是率意而为,作者一定有丰富的观察,也一定有大量的写生和创作实践来支持作品的完成。在感叹作者巧思和作品带给观者由衷的愉悦之外,更看到何镜涵在技法上的变化。

这幅作品不同于上面两幅小品,更向徐燕孙、吴光宇为代表的京津画派人物画传统回归。小朋友的形象和作品构思都借鉴传统“婴戏图”形式,而与何同在画院工作的吴光宇是“婴戏图”题材专家。可知何在学习现代人物技法之外,也非常注重向传统学习,这幅作品可以算作其“古为今用”理念的集中体现。这一阶段何镜涵人物画创作成果丰硕,除独立完成许多优秀人物画作品外,还参与《民族团结山高水长》《祖国繁荣同心跃进》等主题创作。


人物画(部分)

展览中另一幅有趣的人物画作品,创作于1986年。画面上既有古装仕女持扇、理容、舞蹈,又有儿童嬉戏、观鱼、戴上大头娃娃面具、扮成戏曲丑角。在画面左中部,造型高古的椅子上,还坐着一名白净的僧人。作品纯用水墨画成,图中人物从逻辑上各不相关,又和谐共处。

题款中何镜涵写道,25年不画古装人物画,“手生涩迟钝不如往昔”,如果恢复恢复,“当复旧观,有所前进,届时必可喜也”。又说到这张作品上人物都是信笔涂鸦。这也就明白为什么画上的人物没有太多关联性。看何先生各时期人物画,可以想象,如果他艺术盛期没有把精力放在山水楼阁研究上,而以人物画为主,也一定卓有成绩。当然事实是他选择了更有开创性的艺术道路。



何镜涵最拿手的是写意楼阁山水。传统中国画以界尺为工具,绘制写实性很强的楼台殿阁,又称之为界画。唐宋之际产生了许多善画楼阁的山水画大家,留下许多重要作品,到清代还有袁江、袁耀以此技法闻名。古建研究出身的著名书画鉴定家傅熹年曾说,绘画中楼阁建筑是断定画作年代的重要依据,唐人画的是唐代建筑,宋人画中是宋代建筑的样式,即使后代画家模仿前朝画作,建筑也往往不能准确。从傅熹年的看法中,能想见传统中国画中楼阁建筑的严谨与写实。虽然精致入微,看久了也难免呆板。传统山水画写意一路,还有点景建筑,或是山间茅屋,或是草亭一座,虽然别具意态,又失之于草率。可不可以用写意的技法,表现结构准确的楼阁呢?这就是何镜涵的探索。


颐和园 纸本设色 1984年

何镜涵的探索,并不是传统之外的创造。作于1961年的大画《颐和园》中众多水榭亭台、楼阁殿宇,用传统界画技法写来,结构比例准确,不让古人名作。上世纪70年代以遵义会议旧址为题材的《毛泽东思想代代传》中,遵义会议旧址虽是西式建筑,何镜涵画来,仍然吸收传统楼阁山水技法,准确描摹建筑形态。上世纪80年代,何镜涵又以颐和园为题材创作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与60年代所绘颐和园有很大差别。楼台殿阁不追求每一笔笔直精细,看似随手画来又结构准确,采用国画散点透视,又能看到西画的透视方法。这时何镜涵迎来艺术全盛期,《寒山寺》《金顶碧霞宫》等山水建筑辉映的佳作诞生。


寒山寺 96×198cm 紙本設色 1987

何镜涵的创新,也不以写意楼阁山水出现而停止,他还尝试用泼彩技法,呈现更现代的感觉,这在展览中也有一些体现。特别是1988年作的《酬风》,从画面、色彩运用到题款都不同于以往作品。


酬风 70×140cm 纸本设色 1988



楼阁山水这个门类比较窄,可发挥的余地有限。而以我的浅见,何先生大画优于小品,有实景依据强于自造情景,设色好于水墨,而且晚年在一些大印章使用上不够讲究,一定程度上影响画面美感。跳出作品本身,关注何镜涵更应当注意的是,为什么他能够在延续千年的艺术形式上创新而又源流有自。

一般认为何镜涵能够在建筑题材上有所突破,与他在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工作经历相关,这段经历使他对建筑的理解掌握比一般画家更为深入。而我觉得,他的突破更深层地与他的艺术修养和人生经历相关。何镜涵的年龄使他不同于北京画院建院之初的老先生,而他的学艺过程又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后辈。他既有传统上的优势,又有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何镜涵没有正规艺术院校学习履历,画艺的习得,仍旧是按照传统通过长辈、朋友间提点、切磋。这种非学院的学习方式,除绘画技能外,还强调综合文化艺术修养的锤炼。


孤柳浓加绿 60×95cm 紙本設色 1987

展览中何镜涵作品题诗,大多属于自作,其他题跋文字也隽永耐读。这在老先生们是应有之义,而被当做绘画人才“培养”的后辈画家,这往往是短板。


荒唐墨 50×75 纸本设色 1989

传统艺术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何镜涵,在新中国成立时还不到三十岁。而从他1950年即担任人大代表、治安委员的经历,又能看到他作为新青年的一面。彼时,画家都在努力拥抱新时代,北京画院的老先生也画了许多工厂高炉、水库铁路及丰收的南瓜白菜。紧跟时代的老先生们是真诚的,但多半生醉心传统的实践,为他们打下太深的烙印,并不能让自己新得毫无违和感。但何镜涵正在艺术的上升期,他不必为传统技法所束缚,又不像学院走出的学生被西画的透视、明暗所牵绊。诚如王明明先生在此次展览前言所说:“纵观何镜涵先生的艺术道路,他是沿着传统的方法,广泛继承传统中最优秀的技法之后再自我创新。”套用李可染先生的话,“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懂得真传统,勇于真创新,成就了何镜涵。

文|徐辛酉

图片来源|北京画院美术馆官网

本文刊载于北京青年报2019年11月15日C6版《青综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4 13:48 | 只看该作者
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
2019
11/24
10:24
江西美术出版社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千古以来第一的用墨大师

文章来源_网络

黄宾虹(1865-1955),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近现代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与齐白石并称“南黄北齐”。


溪山草堂 1946年作

黄宾虹的绘画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六十岁以前是典型的“白宾虹”。


《拟孙雪居笔意》

六十岁以后,从新安画派的疏淡清逸,转开学习吴镇的黑密厚重的积墨风格。以此为转机,黄宾虹开始由“白宾虹”逐渐向“黑宾虹”过渡。1928年黄宾虹首游桂、粤,画了大量写生作品。自此以后,黄宾虹基本上从古人粉本中脱跳出来,而以真山水为范本,参以过去多年“钩古画法”的经验,创作了大量的写生山水,在章法上前无古人。


《江行图》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湖山晴霭》

黄宾虹在完成“黑宾虹”的转变后,又进行“水墨丹青合体”的试验。用点染法将石色的朱砂、石青、石绿厚厚地点染到黑密的水墨之中,“丹青隐墨,墨隐丹青”,这是受西方印象派启发,思以将中国山水画两大体系(水墨与青绿)进行融合的一大创举。


青城山中坐雨


野桥山店见村居 1953年


溪桥村居图


董巨遗意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4 04:58 , Processed in 0.03748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