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3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国画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3:58 | 只看该作者


正在阅读:“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王颂余山水画作欣赏
[url=]一键登录[/url]













“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王颂余山水画作欣赏
2019
09/05
14:55
艺术luo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王颂余(1910.7-- 2005),天津市人。著名书法家、山水画家。原名王文绪,斋室名曰:安素阁、易简楼。927年,天津汇文中学肄业,1934年受业于章(太炎)氏国学讲习会,1936年先后从溥心畲(溥儒)、刘子久学画,1938年从溥默公(即爱新觉罗·溥修)学书法,古典文学曾受业于章太炎、闻一多、裴会川。
对他影响最大的是溥心畲、溥修、刘子久3位老师。尤其是溥心畲先生更是在当时被世人公认为传统绘画的领军人物。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给王颂余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
他的国画山水构图新奇,笔墨老辣,别具一格。其书法从王羲之书法体系入手,参之以民间书风,尤其注重借鉴日本近现代书法艺术,从一个全新的意义上对于“书画同源”做出了诠释。
“以书入画,以画入书”是他的艺术特点。他一生勤奋苦学淡薄功名,不求闻达,以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在进行着他自身人格的自我完善,他的人品与艺品尤其为人所钦佩,因其画作流传少,故尤为藏家关注。
王颂余生前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2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南开大学分校兼职教授。出版有:《中国画技法述要》、《王颂余书画选》、《王颂余书画艺术》、《困学偶记》等,论述有《黄河之水天上来》、《书法结体探津》等。
转自:lrgang2008博客,致谢。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为你推荐

loading...






相关推荐[url=]换一换[/url]

01:31
包拯是仁宗皇帝毒死的?考古专家挖开坟墓,见其尸骨后真相大白!






[url=][/url]
[url=][/url]

组图
秋后的秋色活动亦是佛山繁荣景象的一个缩影!


徐悲鸿说,塞尚是败类画家,你怎么看?


关于徐锦江上综艺,这反差太大了吧!


海派名家王一亭墨笔荷花鉴赏





精彩组图






精品原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5:04 | 只看该作者
当花遇到团扇,这样的中国画美艳无边
2019
09/05
13:36
画友之家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1


画友文学天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57 | 只看该作者
30幅精彩绝伦的国画花鸟,清新脱俗,美到窒息
2019
09/06
13:30
画友之家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2


画友文学天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师承张大千、赵梦朱、吴镜汀、于非闇、齐白石诸先生。早年拜张大千门下,为大风堂弟子之一 。田世光早年曾求学于京华美术学院,专攻国画花鸟,解放前在北平国立艺专任教,曾任中央美院教授。他长期从事花鸟、山水画创作,继承了宋元派双勾重彩工笔花鸟画的优良传统技法,并赋之予新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现代工笔花鸟画名家。
蜜多时,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0:22 | 只看该作者
海派名家王一亭墨笔荷花鉴赏
2019
09/06
10:57
正广文化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王震(1867-1938),字一亭,号白龙山人,浙江嘉兴人。清末民国时期海上著名书画家、实业家、杰出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与宗教界名士。
他因家贫曾为学徒而入商界,由航运业起家,1907年任日资船业总买办,此后拓展商才成为上海工商业大亨,积极参与政商活动。
王震除了经商,亦投身政治,加入同盟會,参与革命,民国成立后,政治上的受挫让他于1913年宣布退出政坛,曾任中国佛教会执行委员兼常委,上海佛学书局董事长,致力于慈善事业。
王震《荷塘翠鸟》141cm×62cm
他对海派书画艺术的繁荣和对外交流贡献卓绝。约莫同时,王震始与吴昌硕密切交往,早期习任伯年,结识吴昌硕后,画风益发挥洒。
他通过长年累积的商界人脉网络,成功将吴昌硕的诗书画印引介给日本友人,推助吴昌硕成为上海画坛领袖人物。与吴昌硕亦师亦友,趋向阔笔写意,设色浓艳,笔墨酣畅,气势雄阔而不失写实本色。构图讲究,诗书画印,浑然一体。在清末民初海上画派中影响仅次于吴昌硕。吴昌硕赠诗王一亭曰:“天惊地怪生一亭,笔铸生铁墨寒雨。”
王震汪琨杨逸合作《荷亭消夏》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
翠叶吹凉,玉容消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
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杨逸并录白石道人词于无闷斋
王震《荷花》
匹练秋塘几柄莲,花光似月佛光圆。
禅机悟澈芬陀利,色相参空遍大千。
辛酉(1921年)立夏。白龙山人王震
王震《香遍三千与大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10:26 | 只看该作者
江南,那一处轻烟中的远方,成为一生的水墨,一世的梦
2019
09/07
05:30
无锡百草园书店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江南,我愿用一生去等待
作者 | 郭文姝
摄影 | 从看见到发现· 编辑 | 绢子
烟雨江南,山水写意,四时皆美。在我纤细柔弱的内心,始终住着一位清丽的江南女子,门环轻扣,撑着油纸伞,倩影绰约,从悠长的雨巷娉婷而来,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的风韵。而我此生兜兜转转,江南依旧渐行渐远,只在心底婉转低洄,馨香如故。
江南,是一段宋词的心事,行云流水书写而成。最细腻的情怀与最唯美的意象,平添了空灵婉约之美。才子佳人,莲叶田田,烟波画船,皆落于笔下。
诗词中的江南,有着诗意的流韵,尽显涓涓风流。小桥流水,黛瓦青檐间,流淌着《采莲曲》里莲花动人的香气,《忆江南》中绿如蓝的江水美好如许。
画柱雕梁、晓风残月、天际归舟,每一笔都淡墨倾城,愿用一生去等待一次心动的遇见。风尘岁月中,我不是过客,是归人。伴着白月光,逐去天涯,去幽会古人那曾夜夜笙歌的繁芜之地,曲终人散后的一曲清音,一段绮语。
让一缕柔美的情思清清浅浅流出,听朱颜的美人,丝帛拖曳,驻足回眸,发出深婉的叹息。
江南是有故事的。帝都繁华,红颜裂帛。千年前的宋朝,秦淮河低吟浅唱的女子,有着三分诗意,七分妩媚,只见欢合,不见悲离。在最初、最美的地方,姹紫嫣红,断井残垣,即便凋敝也华丽。一朝沦落与意气风发并存,有遗世独立,市井喧嚣,有醉生梦死,慷慨悲歌。
岁月变迁,命运却总是翻覆无常。有一些往事,注定会留下那个年代的斑驳色彩。历史的漫漫风烟,被不断上演,却并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徒增伤感。
君随烟波远,我逐明月归。似水年华,佳人有约,每一个转身都是浪漫多情的。这旖旎之地,自有风姿万千,是人们心中最美的永远。而今,隐在红尘深处的江南,褪去经年的浮华,一城烟雨,几多寂寞,依旧美得超凡脱尘,诗情画意。
惟愿春寻杏花微雨,夏访梦里水乡,秋邀花前月下,冬慕踏雪寻梅。尘世间,总有一些路要经过,有一些则会从此陌路,惜别一生。一程山水一程梦,不论万水千山,还是咫尺之遥,今生,江南便是我最痴情的守侯。
当所有往事尘埃落定,江南,依旧是一处低语的羞涩,一帘沉香的烟雨。山河无恙,流年有情,遍行天涯,那一处轻烟中的远方,成为一生的水墨,一世的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9-11 14:56 | 只看该作者
吴昌硕的醉心菊花世界
2019
09/10
16:30
云上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书画 | 收藏 | 人文 | 心赏 | 茶道 | 香道 | 养生


雨后东篱野色寒

骚人常把菊英餐

己亥年

八月十二

编辑: 云上文化

打开音乐

聆听云上的声音


“陶令篱边,花大如斗。杯泛金英,延年益寿”,

“年年头白东篱叟,种得菊花大如斗,酌以玉瓶桑落酒。”,

“秋菊灿然白,入门无点尘。苍黄能不染,骨相本来真。近海生明月,清谈接晋人。漫持酤酒去,看到岁朝春。”,

“雨后东篱野色寒,骚人常把菊英餐。朱门酒肉熏天臭,醉赏黄花当牡丹。”这些都是吴昌硕题菊花诗句,诗配画,无不令人赏心悦目。

吴昌硕,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他的别号很多,缶庐、苦铁、大聋、老击、老苍等。清末曾官江苏安东知县,在任仅一月,后寓上海。中年后始作画,其绘画内容以梅、兰、竹、菊、藤萝、葡萄等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并受赵之谦、任颐的影响。设色大胆,别开生面,用色混而不脏,艳而不俗,自有一种古朴的美。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成为“海上画派”的杰出代表。工诗、书法,擅写“石鼓文”,精篆刻,远宗秦汉,近取浙皖精英,自创面目。


昌硕喜饮酒,每酒酣兴起,横涂竖抹,一挥而就,洋洋洒洒,画成一二十幅,一觉醒来,再题款盖章。画面自然天真,笔笔玲珑,毫无造作,令人称绝。


昌硕爱菊,他的故乡芜园、他所居住的厅堂外的篱边,也都种栽有菊花。菊花是吴昌硕笔下常见的题材。吴昌硕笔下的菊花图,菊叶纯用水墨,侧锋阔笔扫下,趁墨色未干即勾叶脉,愈见沉郁浑穆,盛开的菊花则用双勾画瓣,再染以颜色,绽开了满园的生机,顽石以大笔挥扫,略加点染。用笔阔放润秀,构图充实,各色菊花和墨叶体态饱满丰腴,色彩对比强烈,有大朴大雅之趣。这些上下掩映、穿插聚离的花朵寄托了画家对故乡芜园的回忆。


光绪三十年(1904)在杭州成立“西泠印社”,被推为杜长。他又能融各家之长,并贯通他的书法、篆刻,创雄健苍劲的风格。对艺术创作主张“出己意”、“贵有我”,因此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性格特点”。他的作品诗、书、画、印配合得宜,融为一体,其艺术风尚对我国近现代画坛影响极大,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编辑排版 | 云上文化

说不完的画里画外

品不尽的文气墨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9-13 14:58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2:25
齐白石:我的画60岁之后就退步了,但画虾,一直都在进步
2019
09/16
10:30
中国历史研究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作者:党人碑

来源:雅宋格物记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是个妙人。


正好在读他的一位弟子的回忆,晚年的老先生,最爱吃的一道菜是红烧狮子头。我们都知道白石老人画虾最著名,难不成他画虾不吃虾?

显然不是!

这位弟子跟白石老人相处的时间节点,在1940年代末,当时前者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有限,即便是名誉海内的大画家又能如何?


还真不如现在蹦广场舞,公园里玩各种危险器械,满世界骑车跑西藏的老同志,活得潇洒,想吃啥吃啥。

不过咱们今天不聊老人健康饮食的话题,聊聊白石老人的画虾蟹的秘诀,喜欢画国画的朋友们注意了,这可是秘不外宣的私教课。当年白石先生的这位弟子,给老先生办了两年好事,外带有事没事,就到西单跨车胡同13号齐宅报到,比亲儿子还亲,这才有了咱们今天这节课!


问:“您的画,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草虫,无不精妙,不知以画什么为最擅长?”

答:“我的画。从60岁以后就退步了,唯有画虾,直到现在仍在不断地进步,从未停止过!”

白石老人画虾,先拿起大笔,在调色盘中把墨调匀,又从小水盂中舀出一勺清水滴入笔头的根部,笔尖向左,笔头与桌面略呈40度的角,然后用力一捺,因根部被那笔水冲淡,现出一个极淡的圆点,随手在点的右下角补了一笔,一半压住前一笔,一半露在外边,斜入虾头的尖部,并两侧各点了一下。


此后,卧笔侧推,一节套一节,以向上隆起的形状画六节作为虾身,再趁势往前一拉,又侧着笔上下两抹,作为虾尾,下边添上足和螯,也就是大钳子。

然后用更浓的墨,添上虾眼,又在头的上部点一下。

最后该画虾须了,白石老人换用小笔,由虾头的前部,向后撇出几条长须,一只大虾就完成了,一共还不到一分钟。


齐白石的著名弟子娄师白曾经说过,齐先生画虾有个特点,都是头朝左。

那么能不画个向右的呢?

白石老人也够绝的,把纸一翻,在背面又画了只头朝左的虾,然后把纸再翻到正面,虾就头朝右了。原来他是利用宣纸的性能,而出此效果。


翻一下纸,不过一举手之劳,固然很容易,但如哥伦布之立鸡蛋,他人尽虑不及此,那就难能可贵了。

白石老人教这位弟子画虾,是如此简单,后者听了、看了,总觉得不过如此,你能我也能啊!

当场照此来画,却画得一塌糊涂,笔墨浓淡掌握不了,湮得轮廓皆无,便问白石老人:“按您的画法,为什么画不成?”


白石老人笑曰:“我已经画了几十年啦,才画成这样,你头一画就能画好,那还了得?”

于是我想起宋代欧阳修笔下的那位卖油翁,“无他,唯手熟尔!”

其实甭说画虾了,香茶花画,琴棋诗书,哪样不是如此?

不急不躁,态度端正,坚持不懈,必有所得。这是老生常谈,却在当下更有现实意义。
支持 反对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9-16 15:56
八大山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足矣,酷不酷
2019
09/15
15:44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总第一六一九期;欢迎关注。


八大山人画像

朱耷(1626-1705),清代画家。僧人。原名统。江西南昌人,明宗室后裔,明亡后出家,一生字、号、别号极多,尤以八大山人最为知名。他署款时常将“八大山人”连缀写成“哭之”、“笑之”字样,以寄托愤懑。作为明宗室后裔,朱耷身遭国亡家破之痛,一生不与清王朝合作。他性情孤傲倔强,行为狂怪,以诗书画发泄其悲愤抑郁之情。#1为证明自己放弃爵位

朱耷自幼聪颖,祖辈、父辈都是有名的书画家。他8岁能诗,11岁能画山水画,还能悬腕写行书。由于从小读的是圣贤书,受儒家教育较深,儿时的朱耷就萌生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一心想通过科举考试来实现自己的宏伟目标。但是,明朝的《国典》却明确规定,宗室子孙一律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了能够参加科举考试,朱耷自动放弃了爵位,以布衣身份进行应试,15岁那年就考取了秀才。正当他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地参加下一轮考试,矢志为朝廷效力时,明王朝却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给推翻了。不久他的父亲病逝,妻子、儿子又相继离世……噩耗一个接着一个,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给他带来了深重的创伤。

而更为严重的是,他这个没落的皇族后裔随时都有被通缉捕杀的危险。为了躲避灾祸,年轻的朱耷不得不隐姓埋名,远走他乡,逃到江西奉新县山中的一座寺庙里藏了起来。


朱耷 荷鸟石图 清顺治五年,朱耷在庙里削发为僧,做了一名和尚。后来他又来到南昌,在南昌城郊创建了青云谱道院,并于此隐居,专心从事书画创作,过着亦僧亦道的清教徒般的生活。他的这种举措,主要不是在于宗教信仰,而是借以隐蔽和保护自己。由此可见,他当时的处境是多么尴尬、艰难与危险了。因此,他的心情是冰冷的、阴郁的、寂寞的与痛苦的。 朱耷的明王室后裔的特殊身份,不愿为清王朝效力的倔强个性,以及长期压抑郁郁寡欢的心情,使得他的画作被赋予了更多的寓意和更深的思想内涵。

他有一首题画诗曰:“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摩。”从中不难看出他绘画艺术的特色和所寄寓的情感。所以,他的画受他的身世、性格、情感影响很大,或者说,是与他的身世、性格、情感紧密相连的。


朱耷 枯槎鱼鸟图轴

#2以少少许胜多多许朱耷的绘画作品分花鸟、山水两部分,而以花鸟为主,且最为突出。其花鸟画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少”,也即他所说的“廉”。这“少”指两方面,一是描绘的对象少;二是塑造对象时用笔少。

在朱耷眼里,一只鸟,一条鱼,一朵花,一株树,一棵草,一个果,都是一幅完整的画,无需其他点缀、陪衬。甚至有时一笔不画,只盖一方印章,也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真乃“惜墨如金”矣。


朱耷 杨柳浴禽图

当然,“少”不是朱耷绘画风格的全部,少而不单薄,少而不贫瘠,少而有味,少而有趣,才是朱耷绘画的精华。透过少而表现多,而给读者以无穷的想象,而给观众以无限的回味,才是朱耷的追求和真实意图。

那么,这种少,朱耷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首先,用笔上,他由方硬变圆润,以书入画,给人以浑厚丰富之感;用墨上,饱蘸浓墨,大胆地在生宣纸上挥洒。生宣纸吸水性能强,容易使墨汁扩散(洇),不易把控,本来是缺点,但经朱耷那么一调和,妙手回春,缺点竟变成了优点,为水墨写意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广阔的领域。


朱耷 柳条八哥图

朱耷的花鸟画造型,是形与意、与趣、与巧紧密结合的产物。他特别讲究物象在二维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即“计白当黑”“知白守黑”,喜欢留白,善于留白,把“留白”用到了极致。与此同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整体布局中的均衡作用,使整幅作品在协调中统一,在统一中协调。


朱耷 双雏图 明尼亚波利斯艺术馆

#3“寤歌草”中的末岁朱耷晚年住在南昌城内的北竺寺、普贤寺等地,时常外出云游,题诗作画,这一时期画作颇多,是他创作的旺盛期。后来他又在南昌城郊潮王州上盖起了一所草房,名为“寤歌草”。在这所“寤歌草”中,他度过了孤寂、贫困、潦倒不堪的末岁,结束了自己沉郁、黯然、幽怨、悲伤的一生。


朱耷 花鸟图

朱耷以大写意的笔墨,将自己的满腔悲愤发泄于作品之中,让自己的灵魂在作品里安驻、解脱与永生。他的最大贡献即在于使延续了数百年的文人画更加拟人化,形象、立体、鲜活,赋予了更多的生命色彩。因此,他是开创性的,具有伟大的里程碑意义的。

【“四王”艺术系列评传】01、被清代皇家认可的画坛盟主:王时敏的一生,福兮祸兮?02、他为什么能成为清初“四王”之首?

【“四僧”艺术系列评传】01、八大山人的秘诀:拙、对、变02、伟大的“四僧”:态度都在画里,说多了便俗!03、显赫身世,无奈画僧——苦瓜和尚无处安放的才华04、苦瓜和尚山水画,三大艺术贡献05、画境与禅境:苦瓜和尚的笔下神通
支持 反对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9-17 15:48 | 只看该作者
齐白石画鸡,生动可爱,值得收藏
2019
09/16
19:07
飞鸟孤独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正文字数191

白石老人自幼在家乡天天要喂牛养鸡,对鸡的生活特别熟悉,30岁以前画鸡就已经很生动了。60岁以后又开始进一步研究画雏鸡。老人画雏鸡最初用大笔圆点法表现小鸡的外形,然后添嘴、眼和爪。自己感觉不是很生动,只有其形未得其神。到了63岁时画的雏鸡,已有改进,能以鸡爪的安排,巧妙地表达出雏鸡的各种动作。以后,他又变化用墨法,用浓淡墨把鸡群分开,去除模糊不清的毛病。70岁以后,他又感觉圆点画法还不够恰当,再进一步用圆点笔和平涂笔合用,把雏鸡的胸、腹部分开。80岁以后,画鸡用圆点笔很少,平涂笔很多了,画雏鸡的技法才算最后成功。老人熟练地掌握了墨色的浓淡干湿,由蘸到笔头上哪一边墨多水少,哪一边墨少水多的不同,和用笔法的不同,巧妙地把雏鸡身上绒毛质感画出来,雏鸡的各种神情动态也画出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9-9-18 16:53 | 只看该作者
文人画里的岁寒三友:松茂而文、竹瘦而寿、梅寒而秀
2019
09/17
00:00
艺术新青年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松竹梅——松,四季常青;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合称“岁寒三友”。

松、竹、梅做为中国文人画经久不衰的题材,经常一起出现在画中,取松茂而文、竹瘦而寿、梅寒而秀,是三益友之意,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

1.恽寿平(1633—1690)

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后来成为清六家之一。

擅长花鸟,笔法透逸、设色明净、格调清雅,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

他笔下的松竹梅,构图简单、笔墨多变,墨趣丰饶。有的墨色饱含水分,有的枯干焦浓,有的先溼后枯,先浓后淡。

用笔温文柔和,呈现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就像他所敬重的谦谦君子一般。



2.石涛(1642~1708)

明末清初著名画家,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擅长山水、人物及花鸟。

石涛画松竹梅,笔墨湿润而不氤氲,更兼用笔清逸流畅,构图巧妙,把梅干、枝枒、花瓣、花蕊及寥寥的竹枝,得体地画于各个部位,展现了文人画意趣浓厚的特点。



3.虚谷(1823~1896)

晚清民国时期著名花鸟画家,与任伯年、蒲华、吴昌硕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

工山水、花卉、动物、禽鸟,尤长于画松鼠及金鱼。

虚谷做三友图,“清而不枯,密而不乱”。

松树以湿笔淡墨写出,后以干笔复加勾点,线条断续顿挫,然笔段而气连,别有苍秀之趣。

梅花则以圆笔勾画,瓣似珠玉,敷色清新,质朴而又耐人寻味。



4.八大山人(1626~1705)

原名朱耷,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擅长花鸟,山水。

八大山人这幅岁寒三友图,水墨点渍,形象奇特。松树老干枯枝,竹叶数片,梅花更是寥寥几笔,但以简省胜,笔情纵恣,墨趣横溢。

从这个长跋的文字看,八大山人这次与沈老先生的聚会是充满了惜别深情的,这也是这幅画的价值所在。


5.罗聘(1733~1799)

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

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

罗聘笔下的松竹梅,没有缤纷艳丽的色彩,没有蝶舞蜂狂的喧闹,只有超尘拔俗的冷寂,和内在的筋骨、和酣畅的笔墨。并以此来表达岁寒三友间内在的气韵。

行笔运墨自然而随意,枝干之间的交错、蕊萼之间的分布,乍看似不经意,信笔拈来,但稍加体味便会发现彼此间纵横穿插、远近虚实的章法处理上都有着深厚的功力。



6.吴徵(1878—1949)

民国时期影响海内外的著名山水、花卉画家,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

擅山水、花卉,亦能人物仕女,晚年喜作佛像,颇有古风。

吴徵的这幅三友图,浑厚秀润墨竹与寒松相映成趣,加之梅花繁枝密蕊的刻画,配之丰盈清淡的色彩,更平添了一种纯雅脱俗、清气袭人的韵味。



7.蒲华(1832—1911)

晚清著名书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海派四杰”。

善花卉、山水,尤擅画竹,有“蒲竹”之誉。

蒲华画松竹梅,善用湿笔,水墨淋漓,燥润兼施,苍劲妩媚。



梅红似朱砂而不谢,松挺拔树盖而亭亭,竹伫立风中而婆娑,与雪同往,与风同行,岁寒三友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14:46 | 只看该作者
宋明古画,古典东方美学,永远回不去的旧时芳华
2019
09/19
10:30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总第一六二五期;欢迎关注。


宋明画作可能最能体现中国道家精神内核,欧阳修说“以自然之道,修自然之身”,其实延伸到画坛,可以说,宋明画就是在画自然之象。

在宋人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艺术史家高居翰曾赞叹宋画之美: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已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

大多数宋画尺幅不大,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于画笔的运用和意趣的表达。当我们把这些画放大,细细品味这些作品的局部时,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1


《踏歌图》 马远191.8 x 104.5 cm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宫廷画家马远,作品多是“高大上”的题材,比如参加皇帝宴会的《华灯侍宴图》、与文人墨客相聚的《江亭望雁图》……

偶尔,他也画几张“农乐”题材的画,比如《踏歌图》。

主题是“踏歌”,人物占的比重也并不大,但他们在整幅画中却极为引人注目。也正是田埂上尺寸很小的带着几分醉意的 4 位老农,将“踏歌”这种古老的歌舞形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踏歌图》中的4位老农

画中的老农寥寥数笔,但却生动至极。

4 位老农手舞足蹈,仿佛正踏着一致的节拍正在欢快前行,下面是根据马远的这件作品做出的踏歌动图,你可以体验一下。


《踏歌图》动图

2

在马远的作品中,最具风格特征的当属《寒江独钓图》。

在这幅不足半米的作品中,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几乎全为空白。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并且更加突现出了一个“独”字。



《寒江独钓图》 马远26.7 x 50.6 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当我们将画面中心的那一叶扁舟放大,细节更是惊人。

身着长衣的渔翁,身体并不舒展,而是团坐在船的一角,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渺远的意境和想象余地跃然纸上。

仅凭渔翁的这一个动作,“寒江”的冷已是触及皮肤。


《寒江独钓图》局部

由于渔翁坐在船的一端,故尔船尾微微上翘。

天气虽有些寒意,但渔翁仍保持谨慎。马远呈现的是他的侧面,不过画面放大后,我们还是可以从渔翁的眼角与神态感受到他的全神贯注。


《寒江独钓图》局部

3


《江帆山市图》 佚名28.6 x 44.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帆山市图》未署名,很难考证作者是谁。但据笔墨画风分析,应是接近北宋燕文贵时代的作品。

整幅画用色清雅,两峰回抱,山寺、野店隐现其间,庙宇坐落山坳,依山而筑。谷间云雾袅绕,飞鸟阵阵,一派繁忙景象。



《江帆山市图》局部

这件作品的尺寸也不大,但画中的景物用笔极其细腻,写实严谨。凡船只结构,山寺、野店等建筑,无不描绘精确,栩栩如生。

4


《溪山行旅图》 范宽206.3 x 103.3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溪山行旅图》是北宋画家范宽的作品,此图是他传世的唯一真迹,也是台北故宫的天字号重宝。

打开《溪山行旅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就成了揭开名画流传千年的唯一线索。



隐藏的范宽签名

这幅画最有趣的就是画家的签名。

范宽的签名相当隐蔽,如果不是将这件作品放大 10 倍,那隐藏在“运输人”右侧树丛中的签名恐怕不会被人发现。


局部

除此之外,放大后的《溪山行旅图》的也经得起审视,甚至每一个局部图都可以是一件作品。


《雪景寒林图》 范宽 天津市博物馆藏

范宽作为北宋的绘画大师,作品特色鲜明,不过存世作品不多,《雪景寒林图》是现存于大陆的唯一一件,另一幅国宝级作品《溪山行旅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两件作品虽南北两隔,但却共同体现了范宽的趣。

与《溪山行旅图》相似,《雪景寒林图》的签名也被隐藏了起来。画中最前面的树干中,隐约可见“臣范宽制”的字样,由此说明,这件作品可能是范宽隐居前所做,并且极有可能是其专为宫廷所做。



树干中隐约可见的“臣范宽制”

观范宽的画作,可知其性格。

能画出如此气势磅礴的作品,其人一定心胸宽阔,因此有人说,之所以称呼他为范宽,是因为其为人性情宽和(范宽,名中正,字仲立)。

而在如此的高山大川中,只有偶尔的一家小院或几个货郎出现,又说明了范宽生性疏野。


《雪景寒林图》中的雪景小院


《雪景寒林图》中的唯一一人

《溪山行旅图》是台北故宫天字号重宝,打开此图,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们眼帘的,还有不少收藏者的题款,而这些题款,成为了揭开名画流传史的唯一线索。

实际上,画过《溪山行旅图》的不止范宽一人,南宋初年的朱锐也曾有一幅不足 30 厘米的此类题材的小画。朱锐的《溪山行旅图》虽没有范宽那雄强的气势,但却更显雅致。


《溪山行旅图》 朱锐

26.2 x 27.3 cm 上海博物馆藏

在这么一幅小画上,人物的神态、动态刻画的十分微妙。与范宽不同,朱锐的“行旅”更加突出的是旅途中的劳累,骑毛驴的文人身体松垮,目光有些涣散,赶路的辛苦一览无余。




《溪山行旅图》局部

5

下图请横屏观看


《寒雀图图卷》 崔白23.5 × 101.4 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崔白擅长画花鸟,他以非凡的才艺推动了当时的花鸟画发展。

虽是宫廷画家,崔白却个性散漫。他不愿每天在宫中等候差遣,想辞去公职,宋神宗见此状况,特许他非御前有旨无需听差。每天“闲逛”的崔白,激发出了无限潜能。

《寒雀图图卷》是其代表作之一,作品描绘的是隆冬的黄昏,一群麻雀在古木上安栖入寐的景象。画家在构图上把雀群分为三部分:左侧三雀,已经憩息安眠,处于静态;右侧二雀,乍来迟到,处于动态;而中间四雀,作为此图的重心,呼应上下左右,串联气脉,由动至静,使之浑然一体。




《寒雀图图卷》局部

画中的 7 只麻雀形态各异,生动异常。

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不是从静止状态下能观察到的,画家必需具备精湛的绘画描写能力,而且时常到郊野观察,在偶然中见到此种生动有趣的一幕,然后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

实际上,可以被放大的宋画并不仅限于这几幅。

宋人的绘画来自于对自然细致的观察,他们每次拿起画笔,就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人无可比拟的。

6

宋画在哪里?

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画,散布在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地的200多个所在,即便是终身研究宋画的80岁耶鲁学者班宗华(Richard Barnhart),或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宋画好在哪里?

不同的专家给人不同的指点,有的叫人如坠五里迷雾,有的让人思接千载、有所意会。国家文物局2001年主持编纂的教材《中国书画》中写道:“宋代的遗存远胜以往任何朝代……因而在感觉上,宋人离我们就不像唐代那样的遥远。”

画家黄宾虹(1865—1955)自题山水道:“北宋画多浓墨,如行夜山,以沉着浑厚为宗,不事纤巧,自成大家。”艺术史学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赞叹宋画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过去大家熟的是宋词,现在热的是宋画。宋画之美,不是唐代“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得意绚烂,而是简单、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画家认真对待一截枯木、一片残雪、一个船工、一段羁旅,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

从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到1279年陆秀夫负帝昺投海而死,两宋将近320年。在其全盛之时,GDP总量占世界一半还多。虽历经战乱,家国几度沉浮,文化艺术却获得了空前的繁荣。

北宋初年,宫中即设翰林图画院,旧时西蜀和南唐的画家都是其中骨干。《图画见闻志》和《画继》记载的北宋画家有386人,《南宋院画录》记录的画院画家为96人。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Jacque Gernet)有言,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中国社会史》)。历史学家陈寅恪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天水一朝”(《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

2000年,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第二千年百大人物”(Life's 100 Most Important People of the Second Millennium),宋代有两人入选:朱熹排第45位,范宽排第59位。


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影响了两宋艺术,使其呈现出理性克制之美。颜色、形状、质感的单纯素朴,是宋代的美学特征。白墙黑瓦、原木本色、单色釉瓷、水墨淡彩,“宋画惟理”,极简、不炫技,却表现精湛,形成了影响至今的雅致风尚。

很难说宋代画家画的是亲眼所见还是脑中所想,他们不再像前朝画家那样费力描写一棵树或一块石,而是将笔墨用在表现一种统一又真实的境界上。关于这种画法,范宽的领悟是:“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宣和画谱》


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教授石慢说,李成的山水画带他进入了一个世界,“一方面是寂寞的,一方面又是壮观的”。

“纸寿千年”,今天就连宋画因为年代久远而纸绢发黄的样子,也成为一种美学样式。如果有谁把照片拍出昏黄的韵味,朋友们会说:这是马远。宋画作为一种美学基因,已植入中国人的文化传统。

7

看了宋画再看看明仇英的《清明上河图》就更震撼了

在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最有意思的应该属于下面这个部分——休息中的劳工、生意不太好的店主、发呆的桥上人...形形色色的描绘,生动至极。



船夫与搬运工——姿态妖娆偷懒中的体力劳动者



肉店与租车店——何以解忧,唯有发呆


哺乳者——对面的那位同学不知是其丈夫还是看客...


桥上的人——与其他行色匆匆的人相比,桥上的这个人尤其引人注目,我不禁要问:他是谁?他在想什么,他在看什么?他从哪里来,他要到哪里去?


另一个桥上的人——不知仇英是否有隐喻,一棵墙外开花的树,一位观望墙内佳人的人

专车、捕鱼、盖房、打架...仇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正在进行的画面中,这些人物并非静止,他们只是被短暂定格在了这一瞬间,下一个动作,似乎每个人可以预见的到。



车——独轮车与四轮车的不同待遇



食——岸边与船上的饮食


打架——扯头发,是一种古老的搏斗方式


盖房——请注意那个巨大的锯


捕鱼——先进的设施

明代的闲余生活并不单调,权贵阶层们跑马、品茗、听戏...市井阶层则是赏杂耍、看台戏、玩蹴鞠...极其丰富。



跑马、射箭与亭台品茶——那个年代,这可是上流社会的活动



台戏——台下围坐的观众与树上的观众


套圈——如今的集市,这项活动仍很流行,无形中,我们与仇英建立起了某种联系...


蹴鞠——我们玩了几百年的运动



摔跤与西域杂耍——一项表演,有钱的出钱,没钱的想办法出钱...

在明代苏州城的河两岸,集合了几十家的各类商铺,这里既有常见的青楼、学堂及面店,也有花店、书坊和折扣店,甚至还有专门的儿童诊所,社会分工在明代已经比较精细。


青楼与学堂——仅一墙之隔


鲜鱼面——旁边就是河,这鲜鱼面差不了


参苓补膏——流传了五个多世纪的保健


药室——专门的儿科诊所


花店与南货——明代人的浪漫不比我们少


书坊——这柜台的大台面真棒...


倾销——你别以为只有现在的商家会喊“全场两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9-9-19 15:32 | 只看该作者
amtf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9-9-24 14:44 | 只看该作者
齐白石惜墨如金,山水画每根线条,都饱含家乡的泥土气息
2019
09/24
10:00
名人字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齐白石 杨柳山居图

齐白石的画以蔬菜、花卉居多,人物、山水只占老人创作的不到十分之一,山水画又是老人毕生创作最“惜墨如金”的。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程看,齐白石作品犹以山水画最为珍稀。


齐白石 豆棚人家

齐白石的山水画构图极简,且多有奇构,没有古人那些“平铺细抹死工夫”。齐白石于1919年在《老萍诗草》中说:

“山水画要无人所想得到处,故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非前清名人苦心造作。山水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变,拙则浑古,合乎天趣。”

其章法、笔致、构成的妙趣,体现了他所说的“胸中山水奇天下,删去临摹手一双”的艺术追求。齐白石多作平远山水,笔力凝重沉郁,着色鲜艳单纯,意象奇特别致,风格浑厚清新。


齐白石 旭日东升

齐白石的山水画,构图出奇出新,无常法而又合法,貌似平淡的笔调,大气磅礴、纯净明丽。在似与不似之间,把山水灵性的本质,或轻或重、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大开大合中又见细腻、朴素的善良与乐观的坚强。在白石老人的山水画中,每一笔似乎都含着家乡的泥土气息,每一根线条似乎都凝结着大自然的露珠,清新而华滋、深厚而通俗。有评论家指出,齐白石的“花鸟虫鱼非常突出地表现了他继承传统而又发扬了传统的特色,但是他的山水人物则是突破时代的创作”。


齐白石山水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艺术的内在生命,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相对而言则是齐白石艺术的外在生命。现实的情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形式,而这形式又强化了情感的表现,两者相互需求、相互生发、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齐白石的艺术生命,即齐白石艺术的总体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2:14 | 只看该作者
大师李可染水墨中的光影,太美了!
2019
09/26
10:00
3号放映室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李可染 黄山风光 1963年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李可染的山水画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形成了其作品的独特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9-9-26 14:57 | 只看该作者
历代中国画名家笔下的绿水青山
2019
09/24
19:32
飞鸟孤独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正文字数1450


东风一样翠红新,

绿水青山又可人,

料得春山更深处,

仙源初不限红尘。


隋·展子虔·《游春图》

东风一样翠红新,绿水青山又可人, 料得春山更深处,仙源初不限红尘。——(元)张圭题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是中国山水画开宗立派之作,地位举足轻重。图绘山水春景,远山有勾无皴,施以青绿,白云升腾,江树吐绿,游人欣欣,或泛舟或伫立,祥和美好。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江帆楼阁图》,传为大李将军之作,图绘江边一角,陂陀密林,远舟扬帆。松树、坡石以青绿重施重染,极具装饰效果。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皇幸蜀图》,绘唐明皇一行人马正行走于崇山峻岭之间,山崖有勾无皴,青绿设色,云气缭绕,人物生动。


北宋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图》,近12米的长卷上,绘尽山川之壮丽,江河之秀美,青绿重色,历尽沧桑至今仍灿烂夺目,意境之高,无法揣测,实为大青绿山水最杰出的作品。每当故宫博物院展出这幅国宝时,玻璃窗前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一睹天才少年画家王希孟的唯一传世之作。


宋 赵伯驹 仙山楼阁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元·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鹊华秋色图》,是元代全能大家赵孟頫的代表作,图绘华不注山和鹊山,山形奇特,呈青蓝色,其余平沙洲渚,红树芦荻,暖色调运用与山的冷色调相得益彰,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清丽脱俗,令人难忘的韵味。


元 钱选《山居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山居图》,元代钱选小青绿代表之作,碧峰江渚,林木杂间,青色、绿色染得明净古朴。徐邦达先生过眼这件作品时留下按语,道:“生平所见钱玉潭所作山水,都大青绿设色,惟此卷以墨青渲染,特觉清幽,允推绝品。”


明-沈周-青绿山水轴(局部)


明代 仇英 莲溪渔隐图轴


明代 仇英 仿明皇幸蜀图轴


明代 仇英 枫溪垂钓图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船风雨看潮生。

——(唐)苏禹钦《淮中晚泊犊头》


明代 仇英 南华秋水 (局部)

醉翁酣墨如酣酒,白云乱负青山走。

临泉气岸倾王侯,子久胸襟叔明手。

——(明)李日华


桃源图卷 (局部)仇英 明代


桃源仙境图(局部) 仇英 明代


浔阳琵琶 (局部)仇英 明代

山色空蒙翠欲流,长江清澈一天秋。

茅茨落日寒烟外,久立行人待渔舟。

——(宋)钱选


浔阳送别图(局部) 仇英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


捉柳花图(局部) 仇英 明代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陆俨少 青绿山水


张大千 1931年作 山水人物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王维《山居秋溟》


张大千 1934年作 巫山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缜


张大千 1934年作 巫峡清秋


张大千 山水画


张大千 山水画


张大千 山水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唐)李商隐《夜雨寄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9-27 10: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 18:26 | 只看该作者
八大山人的笔墨,为什么这么厉害?“荷梗就是篆书”
2019
10/01
15:49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总第一六三二期;欢迎关注。



八大山人画像

朱耷号八大山人, 是清代的山水花鸟画家。他所创造的作品有构图奇、形象简、笔墨精、意蕴深等的特色。通过对朱耷代表作品的分析, 可以把朱耷的笔墨语言特点总结概括为造型美、用笔美、节奏韵律美这三大点。朱耷以其绘画艺术所展现的独有的笔墨语言美, 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简约而深刻”的造型美

八大山人虽然山水和花鸟画成就都很高, 但就其笔墨造型方面来讲, 其花鸟画作品中的物体形象更具特色。他所塑造的形象, 往往在充分发挥其笔墨韵味的同时, 还达到了艺术性与概括性的高度统一。


朱耷 鸡雏图

《鸡雏图》虽然全图仅有一只雏鸡, 用墨极少, 但是却生动的表现出了小鸡的相貌神韵和毛绒绒的质感, 可以说他把笔墨的含蓄概括发挥到了极致。但是他所塑造的形象却又不显单薄, 形态变化依然丰富而有内涵。


朱耷 双鹰图

“正如清秦祖永所言:‘八大画以简略胜。’可以说他的作品中几乎很难找出其中可以取消的赘笔, 同时也很难去设想何处还能多加一笔。在艺术上要做到这一点上极难的事, 堪称得前不见古人, 后亦少来者。”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作品中的造型虽然看似很简, 但给人的感觉却不简单, 相反他所表现出的对象却很深刻。所以把八大山人的这一特点概括为“简约而深刻 ”的造型美。#2“简苍劲圆晬”的用笔美八大山人的作品中往往线条很有骨力, 可以把八大山人的这一笔墨语言概括为“苍劲圆晬”的用笔美。“无论是绘画或者是书法, 在线条的表现上可以讲是棉里藏针, 给人以表面光滑而内含坚质之感。并且越到晚年, 笔法越含蓄而圆润。可以说能够达到像八大山人这样的书法和绘画的线条, 三百年也没有人能够超越他。”


朱耷 河上花图

如八大山人晚年罕见的大幅作品《河上花图》全卷, 八大山人用苍劲有力的笔法写出几条荷梗, 用笔中锋, 很有篆书的味道, 形成了刚中带柔、挺拔奔放的线条美感。“综观全卷, 其苍劲圆转的荷梗, 大笔重按的荷叶, 轻柔婉转的荷花、以及高空坠石似的苔点, 游龙盘空似的柳枝兰竹……把各种笔意之美都综合到了一个画面上了。”

从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其受书法篆刻的影响很大, 恰如八大山人的研究者王方宇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有意味的话:“张大千曾问李瑞清, 八大山人写过没写过篆书, 李瑞清先生指向一幅《荷花图》说:这荷梗就是篆书。”这里正是说明了八大山人书画用笔相通的思想。

当我们欣赏八大山人所作莲荷的长茎时, 那屏气呵成的一笔, 如果没有相当功力的中锋书法能力, 是画不出来的, 也正应了这句“画得道, 可通于书, 书得法, 可通于画, 殊途而同归”。可见八大山人的绘画理念中书画合一的思想贯穿于其创作的整个过程之中。#3“自由超脱”的节奏韵律美

八大山人的书画比较讲究墨色的浓淡、干湿、枯润的变化。并且朱耷善于利用生宣纸的特性, 他通过对毛笔中含水量的控制, 使笔墨在生宣纸上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不仅为中国写意画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更为其更好的表达内心的情感提供了一个媒介, 使其绘画作品充满着自由超脱的节奏韵律感。


朱耷 水木清华图

例如八大山人的作品《水木清华图》可以说更是水墨淋漓酣畅、疏密有致。在用笔上, 八大山人以极有力度韵味的线条写出了荷梗的态势, 并且他把荷花荷叶集中处理在画幅上部。在荷叶的塑造上, 可用“如泼如倾”这一词来形容, 可谓干湿皴擦并用, 墨色的分布上也充满着浓淡的节奏, 使以阔笔横扫、墨气淋漓的大片荷叶与细笔勾勒出的洁白温润、疏密有致的荷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看似自由随意的作品, 不仅充满着强烈的节奏韵律, 同时又给人以自由超脱之感。

不仅这幅作品如此, 在八大山人的很多作品中, 我们都可领略到其作品独有的这种自由超脱的节奏韵律美。


朱耷 清塘鱼荷图

在当今这个注重文化发展的社会, 八大山人的独创思想带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朱耷的艺术所展现的笔墨语言美, 无论从技法上还是从形式上都给后人以很大的启发和影响。面对这样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对于他的笔墨语言研究, 对人们更系统的了解八大山人, 以及当代中国画如何继承传统和发展中国画创作, 都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15:37 | 只看该作者
徐渭画作赏析:这位“南腔北调人”的一生都在画上(下)
2019
10/06
09:30
YU鉴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上期,我们跟着李延老师的脚步欣赏了徐渭的部分画作。这期,我们继续随着李延老师的视角,来赏析徐渭的其他画作。

上期内容:徐渭画作赏析:这位"南腔北调人"的一生都在画上(上)http://kuaibao.qq.com/s/20190926A06LIE00


李延
央视CCTV《一槌定音》、《我有传家宝》栏目特聘书画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华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广州美术学院,讲授书画创作与鉴赏。

在《美术观察》、《美术研究》、《美术向导》、《光明日报》等专业期刊上发表50余篇有关中国书画和艺术市场的专业论文,出版《世界艺术大师--勃纳尔》、《莫迪里阿尼》、《人美画谱--徐渭》等多部论著。

1《墨竹石榴卷》水墨纸本30.8*100cm;30.5*130.8cm 藏处不详


此作绘丛竹、折枝石榴各一,并各题七言绝句一首。题诗书法以行草笔意出之,奇崛纵横,洒脱无羁,两首诗分别多次题写于其他相类题材作品上。徐渭作诗有感而发,多借题发挥,揶揄现实,语言平实朴素,读来琅琅上口,亲切感人,并以理趣启发人。与他的许多作品一样,《墨竹石榴卷》也未署年款。不署年款,甚至不署名(笔)款是徐渭作品署款的一个显著特点。

2《梅花图卷》纸本水墨 手卷 37*149cm 南京博物馆藏


徐渭多才多艺,对腐败的封建统治和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极度不满,他力张革新。表现在文艺创作上就是提倡创新,反对摹古,提倡独抒性灵的创作个性,此作一改常规构图,梅枝恣肆伸展,梅花张扬开放。笔墨淋漓含蓄,笔力遒劲刚健。

3《荷花鸳鸯》 立轴 99.5*36cm 藏处不详


款识: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蝴蝶自然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鹅鼻山农渭。

浓淡相宜的墨色铺陈出大片的荷叶,感觉花与叶在风中摇曳,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从画面深处传来。荷叶下面是两只栖息的鸳鸯,情态生动,刻画入微。作者恰如其分的驾驭笔墨,轻重缓急、干湿浓淡极富变化。墨法上既呈随意浸渗的墨晕,又见控制得宜的层次变化。

4《羲之笼鹅图》 水墨纸本 90.5*38cm 藏处不详


作者以泼墨写意的笔法绘王羲之山阴道上书扇换鹅的故事。画中王羲之执扇席地作自赏状,小儿抱鹅趋前,颇有一种情趣。徐渭是绍兴人,王羲之则书法名之绍兴,所以在绍兴的任何一条街巷乃至乌篷船里,都有传说不尽的关于王羲之的故事,徐渭自幼耳熟能详,绘此题材如同信手拈来,所画笔墨率意,意境悠然。此作未署年款,人物面貌典型,十分难得。

5《竹石图》 立轴 纸本墨笔 122*38cm 广东省博物馆


此图画雨竹,作者抓住雨中竹石的湿润形态,以一枝饱蘸水墨之笔,在半生的纸上,用娴熟的草书笔法尽情挥写,充分显示出驾驭水墨技巧的水平,特别是那块以淡墨染面,以浓墨积阴的石头,确有玲珑剔透的效果,不愧为徐渭的佳作。

6《片石双桐图》 立轴 纸本水墨 230*79.3cm 藏处不详


徐渭好作梧桐,传世手卷中每每见之,大叶粗枝,均阔笔淋漓、任情挥洒。他常在墨中加胶,以防晕化过甚,此图即是如此。此作以大写意的笔法绘山石间,两株直立的梧桐树,淋漓纷披的墨笔写出浓密的树叶。画上的自题可见他是想借独立的梧桐来书写自己玩世不恭的孤傲之气。

7《蕉石牡丹》 立轴水墨纸本 195*99cm 藏处不详


徐渭的牡丹和前人笔下设色浓艳的牡丹不同,纯用水墨绘制而成。以水墨画牡丹,前人只是偶尔为之,而徐渭的墨牡丹则用大笔写意,用墨点染花头和叶片。颇有明暗立体的感觉。此画中整朵墨牡丹水墨挥洒,淋漓有致。画幅左边的芭蕉,以淡墨先勾出柄梗,再用墨以侧锋画出叶的一边,再画另一边。整株芭蕉以淡墨湿笔描绘,唯独一枝叶片垂首指向画面右下角,并用湿笔重墨描绘,好象与那朵奋力向上生长的墨牡丹在喁喁私语。

8《杂花图卷》纸本水墨 30*1053.5cm 南京博物院所藏

《杂花图》全卷共分十段,由前而后分别画牡丹、石榴、荷花,梧桐、菊花、北瓜、扁豆、紫薇、紫藤、芭蕉、梅、兰、竹共计十三种花卉,纵横涂抹一气呵成,真是畅快淋漓。

全图以牡丹起首,紧接着石榴一枝,充分体现了他用笔的灵动,而墨荷:则重在展示墨彩的缤纷。梧桐以其肥硕的枝干稳住了这二小段的重心,这是全图的第一个高潮。以下菊花、扁豆、紫薇等只是逸笔草草,随意点染。紫藤的花叶水墨淋漓,走笔如飞而不乱。芭蕉是滋润而含蓄的,它与紫藤形成了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接下来梅枝横斜傲骨铮铮,幽兰、纤竹寥寥数笔,是为尾声。

9《蟹鱼图》 纸本墨笔 28.7*98cm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作构图巧妙,水墨淋漓,笔墨变化多端,泼墨、焦墨、破墨、双勾并用,相互穿插呼应,挥笔潇洒自如,一气呵成。虽寥寥数笔即勾画出各种花卉之特征,简约却颇具神采。以奔放而精炼的笔墨,写出深秋时节螃蟹的横行之态,疏简笔墨中参用勾、点、抹等多种笔法,更显得秋意无尽。

10《草书诗轴》纸本水墨,行草书,123.4*59cm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一篙春水半溪烟,抱月怀中枕斗眠。说与傍人浑不识,英雄回首即神仙。天池。

钤“漱僊”(白文长)、“天池之印” (白文)。

徐渭书风之变,与一生经历密切相关。此书法结体紧凑,运笔舒缓大气,竖笔、捺笔流畅雄健,收锋沉稳,体现出徐渭作为晚明一大书家的功力。

11《牡丹蕉石图》纸本水墨 120*58.4cm 上海博物馆藏。


徐渭的水墨花鸟画,用笔放纵但不失其真实,水墨淋漓,浓淡干湿恰到好处。它比一般的水墨写意画显得更加豪放、泼辣,故称其为“大写意”。此幅作品就是他水墨大写意画风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徐渭开创了我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一种重要画风,对明末清初以至近现代的中国花鸟画具有重要的影响。

12《草书千字文卷》纸本墨笔 28.7*336cm 故宫博物院藏


通篇逸笔草草,笔势收放有度,字态与笔法变化多端,不计工拙,具有书家独有的笔性特征。此卷曾为清内府鉴藏,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钤内府鉴藏诸玺。1922年,逊帝溥仪以“赏溥杰“名义将此卷转出皇宫。后流散民间,卷左下角钤有“张氏登楼珍藏“白文长方印一方。1964年回归故宫博物院。

13《墨花九段图卷》 纸本墨笔 46.6*62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徐渭《墨花九段图卷》绘水墨写意四季花卉,每段均有自题七绝一首。画家充分发挥了水墨的表现力,以狂放的笔触,淋漓的水墨,变化多端的笔锋,泼墨、焦墨、破墨、双勾并用,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了各种花卉的特征,简约却颇具神采。从徐渭自书诗并题记,知此画是作者在浓郁的创作激情中以酣畅的笔墨挥洒而就。此图堪称徐渭水墨写意花卉的佳作。

14《花卉图卷》 纸本墨笔 33.5*522.8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作以酣畅淋漓的水墨挥写意四季花卉。每段花卉相互穿插,错落有致,相互映衬。画家充分发挥了水墨的表现力,以狂放的笔触,淋漓的水墨,变化多端的笔锋,泼墨、焦墨、破墨、双勾并用,寥寥数笔即勾画出了各种花卉的特征,简约却颇为生动。

15《蕉石图》 立轴 纸本水墨 166*91cm 瑞典斯德哥尔摩东方博物馆藏


徐渭存世作品有多幅《蕉石图》,可见他对于这一题材的偏爱。蕉石更便于发挥他大写意水墨的特性。水墨用笔纵横抹出山石,浑厚华滋。石后芭蕉,间以梅竹,相互映衬。渴笔潇洒灵动,逸气豪发。画的右上自书七绝一首:“冬烂芭蕉春一芽,隔墙似笑老梅花。世间好事谁兼得,吃厌鱼儿又拣虾。青藤漱老墨谑。”十分具有神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2 10: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4 04:54 , Processed in 0.05739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