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3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书法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9-8-31 16:11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把字写“活”?教程在这里
2019
08/30
12:05
书法理想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2


书法的美,就是通过线条,营造出有意味的、有感情的各种空间形式,而不是僵死的、机械的美术字。
说到空间形式,就离不开结字,所谓结字,通俗点说,就是字的间架结构。书法的美,从结字上来说,就是造型艺术的美,也是有感情色彩和时间特性的空间艺术。
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这句话说的太好了,也就是说,从古到今,用笔都是相同的,但是结字是一直在变化的,结字的变化,可以反应书家的趣味高低,品质高下。
比如八大、弘一()的结字特点,就是简远、疏朗,而傅山、王铎()的结字特点就是繁茂,丰富(当然,用笔上的也有丰富和简化的不同),草书更甚。
书法在楷书出现后就逐渐成熟,楷书的成熟就进入了“平而正”的阶段,但是,仔细观察古人楷书,对平正的追求不是在追求“垂直对称、水平对齐”的结字方式,而是努力避开,追求“动态”的平正。
说到楷书,绕不过去的就是唐代,自唐朝开始,多少书法家围着“永字八法”研究字形结构,数数大概有这么多:
唐欧阳询三十六法、张旭永字八法、张怀瑾用笔十法、十体、颜真卿永字八法、颜真卿干禄书、柳公权笔谏...
那么我们看看,楷书大家们,怎么去表现艺术的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唐楷“五巨头”的范字为例——
01/
“皆”字
有没有特点?
“皆"字上“比"部偏左、下“白”部偏右!
02/
“思”字
“思"字上“田"部偏左、下“心"部偏右。
03/
“和”字
“和”字体势,左“禾”旁偏高,右“口”旁偏低。
对称吗?对齐吗?
答案是“没有”!
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说,这个就合乎运动力学“合力走向”的原理,不信可以再翻翻字帖,无一例外者!
也就是说,字结构的平正,不是真正绝对的平正。再说的明确点就是,概念上来说是“上下对称,左右均齐”的,但是实际书写是“上左下右、左高右低”,通过物理上的“合力”来实现真正的“平稳”,这种平稳是动态的,是有生命力和审美意趣的平正,而不是美术字的对称平正。
书法是艺术,而不是写字,曾几何时,多少人认为最厉害的是书家是能写的像印出来的美术字一样“漂亮”的人,但其实,从结字上讲,书法的字法原理讲究黑白布局,这个与艺术的追求是想通的,比如变化、对比、平衡、节奏、统一、比例、渐变、夸张等等。这个与艺术的追求是想通的,比如变化、对比、平衡、节奏、统一、比例、渐变、夸张等等。
楷书,你的路子对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9-8-31 16:27 | 只看该作者
篆书基本技法:如何圆起圆收?
2019
08/30
08:28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1、藏头护尾
古人云:“藏头护尾,力在字中。”这句话是说书法的笔画要体现饱满敦厚,就必须起笔藏锋,逆向入笔,收笔时回锋,使尾部饱满厚实,不致圭角外露。
篆书最基本的笔法便是藏头护尾,即起笔先逆锋,呈相反方向入笔,再向下或向上圆转一周,将开始的起笔之笔锋盖住,从而形成一种圆润、厚实的笔画(线条)头部,这也叫逆锋入笔。收笔时,当笔锋行至尾部,略提笔,亦旋转一周,将笔锋回转到所写线条的中间,再提笔离开纸面,这叫回锋收笔。
图1-1 篆书笔法图(首尾圆起圆收)
篆书(无论大篆还是小篆)都是以书写线条为主。在线条的两端,必须谨守“藏头护尾”的笔法要领。在起笔和收笔时,可以呈椭圆形轨迹行笔。
当笔锋转回后,必须盖住先前的笔锋痕迹才能获得藏头和护尾的效果。在篆书中几乎笔笔如此。古人所谓“无起不逆,无往不收;欲上先下,欲右先左”便是说篆书的书写用笔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将笔画写得饱满圆润。
有人说,练习篆书是最能训练书法基本功,最能训练线条之力量感的,这种说法很有道理。而且,篆书这种逆锋起笔、回锋收笔的方法后来也延伸到了楷书、隶书的横、竖等基本笔画的书写中,这一法则堪称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篆书尤其如是。
图1-2 峄山碑篆书例字
当然,篆书练习得比较熟练后,很多时候在线条之末尾收笔时也不一定那么严 谨,会有一个凌空收笔的动作。初学篆书者切不可省略某些动作,并需要反复练好这一笔法。(图1-1、图1-2)
2、万毫齐力
篆书的线条强调饱满厚实,前人形容小篆线条如“玉箸”,如“铁线”,或者大篆线条如“万岁枯藤”,如古木苍劲等,都强调其圆实而有立体感。
所以,中锋行笔是篆书笔法的根本,而要保持中锋行笔,特别是在经过逆锋起笔后回转至线条的主干部分时,就需要笔毫在纸面上调正、调顺,形成“万毫齐力”的效果。
图2-1 铺毫图
所谓“万毫齐力”,也就是毛笔尖的所有笔毫都要着纸,同时在纸上摩擦、发墨。当然,笔毫全部着纸时还不能散得太开,还要保持紧收的状态。(大篆书写为了保持笔毫紧收的状态,还需要捻转笔管以裹毫,此法后面再叙。)既要保持笔毫完全着纸又要保持紧收,书写时力量与速度的控制都很重要。
图2-2 邓石如篆书例字
小篆为了保持线条的厚重与紧收,书写时一定要控制好力度与速度。力度要一致,速度要均匀,笔管要垂直,气息要稳定,笔尖所蘸墨汁也要适中,不多也不少,才能获得墨色均匀、线条整洁,有立体感也有力量感的效果。
3、圆起圆收
总体来说,篆书的线条首尾都是圆形的。特别是小篆,其线条首尾基本上呈现为一个半圆形。因为篆书的逆锋起笔是呈一个椭圆周的行笔轨迹,收笔亦然。
图3-1 圆起圆收
在做圆周形起、收笔动作时,起笔要轻;写横向线条时,由右向左再向右呈逆时针转完一周后,也就是将笔锋转回后才慢慢将笔肚略按下,保持中锋行笔,书写线条的中段至尾部时要略提笔再呈顺时针转回向下书写。尾部亦要轻轻提笔,以逆时针 (或顺时针)方向向上转回收笔。
图3-2 笔形正、误,楷书笔迹图
要保证线条的头尾均呈半圆形,逆锋回收时用力一定要轻,否则会形成一个形如哑铃般的大头,而不匀称光洁。提按变化时,要掌握好力度的变化,回转后将前一段的笔迹盖住,使线条首尾较饱满,而不至于形成一个虚空的笔头。
小篆的线条首尾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线条中段一致的,形如筷子头,其逆锋起笔与回锋收笔一定要做到圆转(大篆中有的笔画看似两头稍尖,但仍是圆中带尖,同样要圆转地行笔,只不 过起收笔处更轻,而要边行笔边按笔,使之中段更加饱满)。
圆起圆收是篆书始终的法则,而不像写楷书、隶书中起笔虽然也是逆锋,但要根据笔画外形的不同,而一般呈现为三角形或三角略带圆形的行笔轨迹。
图3-3 峄山碑例字
图3-4 徐无闻篆书例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11:39 | 只看该作者
隶书“灵魂”:一笔“波磔”,有哪些奇妙的变化?
2019
09/01
10:18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总第一六一〇期;欢迎关注。
敬告:学习书法,隶书是必修科目。我们收集整理这个系列《汉隶入门》,并经过重新编辑排版,以飨书友。本文为《汉隶入门》系列之三。
#3波磔之变
波画在隶书中,是比较“耀眼”的笔画,因为大部分字中均有波画,且往往是主 笔。倘若缺乏变化,“耀眼”便会成为“扎眼”。隶书的法则中,广为流传:“蚕不二设,雁无双飞”,意在强调隶书的波画在一字之中不重复出现。其实,观照汉代隶书, 蚕二设、雁双飞的例子并非少见。
可见,波画在一字中不是不可以多次出现,而多次出现时,作为主笔的波画只有一个。再者,一定要有变化,避免雷同。变化之法,主要从大小长短、轻重提按、弧度以及蚕头下沉与雁尾上翘的高低等方面着力。
01/大小长短变化
先看波画的大小长短变化在整体上字与字之间的体现。如《曹全碑》的四个例字中,每一个字都有波画,这四个波画中,“工”字波画最大,“雨”字其次,然后是“年”字,最小是“河”字。
图3-1 《曹全碑》例字:河、工
图3-2 《曹全碑》例字:年、雨“书法入门”(ID:shufarumen)再看单字中重复波画的大小长短变化。如《孔宙碑》“登”字、《小子 碑》“在”字,均有两个以上波画,因有大小之别,所以不觉单调。
图3-3 《孔宙碑》“登”字、《小子碑》“在”字
02/轻重提按
从轻重看,波画的形态大致经历一个“重轻重”的提按过程。这种轻重对比, 存在着明显或不明显之变化。
图3-4 《礼器碑》“丘”字、《曹全碑》“里”字轻重提按对比明显
如上图3-4中“丘”“里”的波画,提按分明,轻重对比一目了然;
图3-5 《孔宙碑》“汤”字、《小子碑》“兼”字轻重提按对比不明显
“汤”“兼”虽同样有波画,但提按轻重对比并不是很明显。
03/弧度大小
波画的变化,弧度的大小变化也需注意。
图3-6 《礼器碑》“雨”字略有弧度
图3-7 《孔宙碑》“真”字小弧度
图3-8 《小子碑》“匿”字中等弧度
图3-9 《曹全碑》“直”字中大弧度
图3-10 《小子碑》“为”字大弧度
如上面五图中字例,是按照每个字里波画的弧度大小顺次排列,起初如水面微波粼粼,最后如波涛滚滚之状。习书者当细加观察与比较,方能探得其中变化之妙。04/蚕头与雁尾的变化
蚕头与雁尾之变化主要体现在蚕头的大小、下沉程度,以及雁尾的大小、上翘的高低程度方面。
图3-11 《曹全碑》“毕”字、“存”字
看《曹全碑》“毕”“存”两字,波画的捺尾部分相似,主要区别在于“毕”字波画的蚕头比“存”字大,并且更为下沉。
图3-12《礼器碑》“存”字、“寿”字
再看《礼器碑》“存”与“寿”两字,“存”字波画的捺尾大,上翘较高;“寿”字捺尾小,出锋上翘处也不如“存”字那么高。(待续)
【汉隶入门】系列免费课程:“书法入门”首发,欢迎学习分享01、汉隶入门:横画到底有几种?如何理解“横平竖直”?02、隶书波画之美:如何起笔?如何写出骨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9-9-1 15:34 | 只看该作者
这才是真正基本功,坚持这10条原则,书法一定差不了
2019
09/01
00:07
书法家论坛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一、要基本功扎实,要临池磨练。持之以恒。
不要追求捷径,书法艺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一份辛劳一份收获。
二、要会琢磨,会辨别得出古代哪些书法是真正的好作品。
哪些是不适合自己去练习的。不要人为听从别人去认定某个书家的字的好坏,优选过去一直沿袭下来的那种以“人”来认定书家的书法好坏的恶习,一定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看,去研究,去认定。
三、要从字帖中体会出字体和书法章法的含义,字义,以及整体的布局。
就像古代人说得那样:“字如其人”。一定要琢磨出什么样的字体适合自己去练习。适合自己去终身享用的书法艺术。(内向的人就学写内向的字,外向的人就学写大气的字)只有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四、不要一窝蜂的去追究潮流,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自己。
要结合自己的性格和脾性去选择自己适合的书体,创造出自己风格的书法字体来。就像小孩子学习汉字,同样写一个字,一百个学生会有一百种的字体面目,就从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看到书法本来就是一门有个性的艺术。(上面谈到:每一个人的性格,脾性,修养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字体,写出来的效果也不会一样)
五、要从碑中寻找字体的“骨气”,要从帖中体会字体的“血肉”。
碑中的字体是用刀刻的,一定和现在的用笔书写是不同的,而且碑文上的书法字,书写着和刻碑文的不一定是一个人。我们现在写书法一定要知道用笔要在帖中去体会。
六、学习书法,我们一定要有古文化的底蕴和汉字的基本知识。
要有古诗词和古汉语的基本功力。诗词中的平仄可以引伸到一件书法作品中来,该重的地方要重,该轻的地方要轻,该枯的时候要枯,该浓墨的时候要浓,该大的时候要大,该小的时候要小,一件好作品就是要有阴阳顿错。有起伏,有变化,有气势。
七、要从书法艺术的结体章法去体会整幅作品的意境。
要根据书写的内容选择娟秀,还是粗狂,选择用什么字体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
八、要有自己的创造性,独立性,要有自己的个性,但不失书法艺术的原意。
一件好的作品,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完美的表现自己。
九、形似就是个书匠,要做到神似,形神兼备。有自己的内涵,有自己的创意。
从书法字体中我们就不难看出一个人的本性,从字形的结体中我们也不难能悟出一个书家的气质和内涵来,从书法的章法中我们也不难能体会出一个书家的个性和修养来。
十、一幅好的书法作品要做到耐看,耐寻味,就像一首优美的诗那样有意境,有联想。
书法艺术,称其为艺术就是一杯浓茶,要耐人寻味,因为挂在墙上也好,收藏也好,它是天天陪伴着你。要能每次看到一件作品,就有新的东西看出来。
只有做到了上面的十点,我相信这样的书法艺术作品就是一件好作品,就是一件美的作品,只有这样才是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真正美的东西来,才会继承和发扬光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19-9-2 12:08 | 只看该作者
五种导致写不好书法的因素,存在任何一种,都会写的很烂
2019
09/01
18:02
二小书法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1


文‖才华有限
上一文,我们解读了《书谱》中孙过庭论述书法“共性”和“个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书法须具备足够的共性,才可以谈个性;反之,一味凸显个性,而忽略共性,必将走上“江湖大师”之路。沿着这个话题,我们来探索导致“写好书法”与“写不好书法”的五种因素。
下面开始今天的文章——《书谱》第十一讲:五种导致写不好书法的因素,存在任何一种,都会写的很烂!
《书谱》:「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大意是说,书法家在同一阶段作书,有得势不得势、顺手不顺手的区别,得(顺)则流畅隽秀,不得(顺)则凋零流落。说白了,就是书法家在同一时间里写字,有时写的很好,有时写的很烂。
就笔者自身而言,的确有这种感受。我记得,去年学习苏轼《寒食帖》期间,得(顺)的感受最为明显——同是用苏体创作,同样的笔、墨和纸,在同一天书写,但出来的作品优劣之分很明显。当时我非常困惑,究竟是为啥?最终,还是在孙过庭《书谱》中找到了答案。
《书谱》:「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此正是写不好的原因。大意是说,神不守舍、杂务缠身为一不合;违反己愿、迫于情势为二不合;烈日燥风、炎热气闷为三不合;纸墨不协、器不称手为四不合;神情疲惫、臂腕乏力为五不合。
我认为,孙过庭提出的导致写不好书法的五种因素,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征。而且,这五种因素,存在任何一种,都会让你写的很烂!
什么叫“心遽体留”?比如,你正在为买房凑首付而难以凑齐,且马上就要支付给人家,此时作书正是“心遽体留”。
什么叫“意违势屈”?比如,亲戚朋友上门索字,你根本不愿意给他们写,但顾及脸面又不得不写,此时作书正是“意违势屈”。
什么叫“风燥日炎”?比如,三伏天里你大汗淋漓,静坐都顿感胸闷气短,此时作书正是“风燥日炎”。
什么叫“纸墨不称”?比如,写行草书需要偏熟的宣纸,你却拿生宣纸去写,又或是需要用狼毫或兼毫,你却使用羊毫,此时作书正是“纸墨不称”。
什么叫“情怠手阑”?比如,你处在失恋的痛苦中,又加上失眠导致食欲不振、肌肉无力,此时作书正是“情怠手阑”。
既然写不好有这么多种原因,相比之下,写好是不是也有多种因素呢?当然有。接下来,孙过庭又提出五种能写好的因素。
《书谱》:「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大意是说,精神愉悦、事务闲静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为二合;时令温和、气候宜人为三合;纸墨俱佳、相互映发为四合;偶然兴烈、灵动欲书为五合。
其实,以上五种能写好的因素,就是把五种写不好的因素逆向来理解——把不好变成好,把不和变成和,把不顺变成顺……的确很好理解,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紧接着,孙过庭又提出了一个观点——《书谱》:「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大意是说,顺与不顺,所表现出来的书法优劣很大。因此,天时适宜不如工具应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畅的心情。
我觉得,这个观点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出一辙——最终决定事情好坏的,是人本身,而其他因素都是辅助。
最后,孙过庭对“五不合”和“五合”给的总结是:如果五种不合同时聚拢,就会思路闭塞,运笔懵懂;如果五合一齐俱备,则能神情交融,笔调畅达。流畅时无所不适,滞留时茫然无从。——《书谱》:「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2:07 | 只看该作者
书法创作落款查询表,非常实用
2019
09/02
08:16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1


落款,是书法创作一个要点,很多朋友在章法和准确性方面容易出现纰漏,尤其表现在落款内容硬伤颇多。今天我们就重点说说书法落款时间写法,较为全面,建议仔细阅读。
书法作品署款中的记时有人主张用新历即公元阳历注时,强调的是笔墨书写当随时代,还有人主张沿用旧历即阴历注时,强调保持民族特色和传统习惯,其实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
如果用新历记时,方法很简单,照日常应用文书写就行了。假如用旧历记时法,那么其中讲究很多,特别是有许许多多的别称需要弄清楚。今天给大家按照落款年份、季节、月份、日期四大分类来详尽阐述落款时间的写法,非常实用,或收藏或分享,有福了。
【书法落款时间查询全表】
1
记年份
书法作品记年采用的“干支”记年法。“干”是“天干”,“支”是“地支”。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十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搭配记年,就成了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六十年一个循环,俗称“六十年花甲子”,参加下表: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壬寅,40、癸卯,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巳,55、戊午,56、巳末,57、庚申,58、辛酉,59、壬戊,60、癸亥
2
记季节
旧历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即旧历正、二、三月为春季,四、五、六月为夏季,七、八、九月为秋季,十、十一、十二月为冬季。古时兄弟姐妹的排行,有孟、仲、季的次序,(孟为老大,仲为老二,季为三)孟为长,仲为次,季为三,根据这个,正、二、三月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四、五、六月分别为孟夏、仲夏、季夏,七、八、九月分别为孟秋、仲秋、季秋;十、十一、十二月分别为孟冬、仲冬、季冬之称。季节还有一些别称,如春的别称有阳春、芳春、青阳、艳阳、阳中、三春、九春等。夏的别称有朱夏、朱明、昊天、长嬴、三夏、九夏。秋的别称有素秋、金秋、商秋、商节、素商、素节,金天,高商、三秋,九秋,冬的别称有寒冬、安宁、玄英、三冬、九冬等。
3
记月份
旧历月的别称尤为复杂,而且有种种不同的来历。归纳起来,每个月的别称大略如下:
一月:正月、端月、初月、征月、早月、太月、扬月、陬(zōu)月、十三月、春阳、初阳、首阳、孟阳、孟陬、肇(zhào)春、端春、初春、早春、上春、新正、月正、开岁、发岁、肇岁、三之日、孟春、太簇、寅(yǐn)月等。
二月:如月、杏月、丽月、令月、仲阳、四之日,仲钟、大壮、酣春、仲春、夹钟、卯(mǎo)月等。
三月:蚕月、桃月、桃浪、花月、嘉月、夬(jué)月、禊(xì)月、桐月。
三春、暮春、晚春、杪(miǎo)春、末春、雩(yú)风、季春、姑洗、辰(chén)月等。
四月:乏月、槐月、仲月、麦月、清和月、阴月、余月、槐夏、首夏、初夏、维夏、正阳、纯阳、麦候、孟夏、中吕、巳月等。
五月:蒲月、榴月、皋(gāo)月、恶月、郁蒸、小刑、鸣蜩(tiáo)、仲夏、午月等。
六月:且月、荷月、季月、暑月、伏月、焦月、三夏、暮夏、晚夏、杪夏、极暑、溽暑、溽月、精阳、季夏、林钟、未月等。
七月:巧月、瓜月、霜月、相月、凉月、初商、肇秋、初秋、首秋、早秋、新秋、上秋、孟秋、夷则、申月等。
八月:壮月、桂月、获月、正秋、桂秋、仲商、仲秋、南吕、酉月等。
九月:玄月、菊月、咏月、朽月、暮秋、晚秋、杪秋、穷秋、凉秋、三秋、暮商、季商、杪商、霜序、季白、季秋、无射、戌月等。
十月:良月、吉月、阴月、露月、正阳月、坤月、小春月、小阳春、开冬、上冬、初冬、孟冬、应钟、亥月等。
十一月:辜月、葭(jiā)月、寒月、雪月、龙潜月、一之日、中冬、仲冬、黄钟、子月等。
十二月:冰月、腊月、嘉平月、严月、涂月、暮节、星回节、穷节、穷纪、暮岁、暮冬、穷冬、杪冬、严冬、残冬、末冬,二之日,腊冬、季冬、大吕、丑月等。
4
记日期
旧历记日的别称比较复杂,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掌握。
1、三浣(huàn)记日
所谓“三浣”,即上、中、下三浣。每个月的上旬,即一日至十日为上浣;中旬,即十一日至二十日为中浣;下旬,即二十一日至三十日为下浣。如正月初四日,便可记作“正月上浣之四日”;二月十五日,便可记作“二月中浣之五日”;三月二十六日,便可记作“三月下浣之六日”,其余都可类推。
2、月相记日
所谓“月相记日”就是根据月亮盈亏的变化记日。每月初叫作“朔”、“旦”、“朔月”,初三叫做“月出(fěi)”,十五叫做“望”,十六叫做“既望”“望后”,每月的最末一日叫作“晦”(huì)。
3、特殊记日
习俗上对一些特殊的日子给以别称,如:
正月初一:元日、元旦、元正、元朔、元春、元辰、正朝、三元、改旦、履端等。正月初二到初十:分别称为履端二日、履端三日……履端十日。
正月初七:人日。
正月初八:谷日、谷诞。
正月十五:元宵、元夜、元夕、上元、灯节。
二月初一:中和日。
二月初二:龙抬头。
二月十二:花朝、百花生日。
二月十五:中春。
三月初三:重三、三巳、上巳、上除、禊日、修禊日。
四月初三:展上巳。
四月初八:浴佛日。
四月十九:浣花日。
五月初五:端阳、端午、重五、重午、午日、菖(chāng)节、蒲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
六月初六:重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七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
八月初五:天长节。
八月十五:中秋、秋节。
八月十八:潮头生日。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登高节。
十月十五:下元。
十二月二十四:交年、小年、媚灶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守岁。
书法落款的时间,可以不写,但若要写,务必慎重,且写法非常重要,不懂的人会混淆写法、随性乱写,贻笑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9-9-3 15:13 | 只看该作者
米芾、董其昌的书法忠告:不得笔,必堕魔道
2019
09/02
17:13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4


总第一六一〇期;欢迎关注。
书法之法,首在用笔
中国的书画家,凭借着手中的一杆笔,濡墨挥毫,幻化出了一个同自然之妙有的生生世界。古人有论:“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纤纤柔毫,在纸绢上可以行云流水,可以高山坠石,可以腾挪跳跃,也可以喜怒哀乐一寓于书。
书法的神采、气韵、骨力、筋肉、血脉等,书法家的性情、修养、学养等,最终都要落实到用笔,通过手中的笔来完成。董其昌这位深研中国书法与绘画传统的艺术家,把用笔问题放在法之首位。
我们看他的《画禅室随笔》,卷一即是“论用笔”,可见用笔问题在董其昌书学中之重要。董其昌的书法学习道路,走的是米芾那样的“集古字”法,取法对象甚为广博,二王以来的晋、唐、宋名家均有涉猎。正是在深入前人书法中,他悟到了用笔之理,以及用笔在书法技法中的核心地位,故在《画禅室随笔》中专列一卷谈用笔。
用笔的无等等咒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画禅室随笔》第一句即是:“米海岳书,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八字真言,无等等咒也。”无等等咒,般若波罗蜜多咒四名之一,此咒无与伦比。董其昌把老米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句话放在开篇首句,又看做是无等等咒,足见其崇仰。
米芾是很具识见的书法家,此“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八字真言是其论书法之精要,姜夔《续书谱·真书》中有载:“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如何?”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
董其昌八十岁楷书《田家杂兴八首》之“无”字手指书空,慢慢体会笔势回环
对“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今人往往理解为:起笔逆入与回锋收笔。的确,用笔之法,起笔逆入与回锋收笔是重要一环。但是如果说它就是书法用笔的根本要领,则未必尽然。
米芾《自叙帖》中曾论到用笔之关键:“得笔,则虽细为髭发亦圆;不得笔,则虽粗如椽亦扁。”那么如何才能得笔?那就是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了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写出来的点画才能圆而不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立体感),才能遒劲有力。
参阅:米芾传法|一个领悟笔法妙趣的方法
我们知道,善用笔者善用锋,书法用笔靠的是笔锋的使用,笔锋写秃了就必须换,故有“秃笔成冢”之说。此说虽是赞誉习书之勤,但是同时也启示我们:作书须用笔锋。否则,笔锋写秃了,完全可以不换笔,用笔肚、笔根继续写。
米芾晚年《真酥帖》
古人赞美点画之有力常用“铁画银钩”,或“入木三分”。此力来自何处?从作书者发出。作书者的手能往笔上使得上力,则点画才能有力。不过,若是对一位不善用笔者来说,实际的书写过程中则是:一用力,笔锋就散开了,笔肚、笔根就落到了纸上。如何才能避免这一点?董其昌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又要想用力,而一用力笔锋就倒了下去,笔锋倒下去叫“自偃”,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趴在纸上”。
用力按下去而又不自偃,这是个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就是“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清人周星莲也很赞同董其昌的观点:“执笔落纸,如人之立地,脚根既定,伸腰舒背,骨立自然强健,稍一转动,四面照应。不善用笔者,非作卧纸上,即蹲伏纸上矣。欲除此弊,无他谬巧,只如思翁所谓:‘落笔时先提得笔起耳。’”
按下去,是由上往下的力,即米芾所论之‘垂’;提的笔起,则是由下往上的力,则相当于‘缩’。垂与缩,分别对应着按与提,都是手上的用笔感觉。下按与上提,并不是前后关系,乃是同步的。按中必须有提,提中必须有按,这正是无按不提,亦即“无垂不缩”。
董其昌大字《天马赋》
但是,书法的用笔的过程,并不只有纵向的、上下的空间关系,它还有横向的、左右前后或者说东西南北(虽言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其实书写过程中,笔会走向无数个方向)的走向。同纵向用笔一样,横向朝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向的发笔,都不可放任而出,仍然要勒得住,往的同时要收,即往即收,即收即往,这就是“无往不收”。
我们书写时,完成任何一个点画,都是纵向与横向同步一体的过程—“无垂不缩”与“无往不收”同在而不可分割。董其昌道:“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促。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每一字中,两者都必不可少。能放纵即是能垂、能往;能攒捉即是能缩、能收。放纵与攒促必须同时而用,否则便落入“魔道”。不过,一般人用笔,能垂而不能缩,能往而不能收,那就是提不起笔,就成了“偃笔”,而善用笔之人则能提得笔起。
米芾《盛制帖》精彩片段
前人说用笔当有“衔勒”之意:马要前跑,策马人须将缰绳勒得住,否则信马由缰,马就会失控。用笔亦然。攒捉不住笔,提不起笔,垂而不能缩,往而不能收,便是信笔。董其昌题智永《千字文》有道:“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不可信笔。”用笔,当要笔随书写者主体,是我要让笔怎样怎样,而不是我随笔怎样怎样,正是米元章说的“如撑急水滩船,用尽气力,不离其处。”我必须把握得住笔,笔须听我之使唤,否则如在急水滩中之船,一把握不住就被冲走。
信笔是由于书写者不能提得笔起。反之,提得起而不能按得下,即缩而不能垂,收而不能往,又会怎样?那就是笔不能入纸,点画就会漂浮在纸上,缺乏骨力,成了孙过庭《书谱》里所喻照的“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蓱,徒青翠而奚托。”
因此,用笔的理想状态是:不飘不浮,不粘不滞;亦即是:疾涩合一,涩而劲、畅而婉。笔锋与纸之间的触感,须涩感与疾感同时并存。
颜真卿《祭侄文稿》
孙过庭谓之“淹留”与“劲疾”。不悟劲疾,一味淹留,笔就会如陷泥潭,迟重难行,书法就不会有超逸绝伦之妙。反之,不悟淹留,一味疾速,笔就浮于纸表,不能入木三分,书法也就难有深味。
董其昌说:“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张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用笔难在遒劲,遒劲代表了一种力量,但遒劲又不同于刚劲。这个‘遒’字,今人周汝昌先生专门考释过,认为“遒,不是僵硬,也不是狂乱、冲动;是骏爽峻利,紧结生起,不松不垮,不塌不倒,不败不懈,不蔫不悴。”
遒劲,是有韧劲、有弹性之力,须手上虚灵才能获得,米芾说:“学书贵弄翰,谓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既要用力,手还要放松,这同于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境界。
古代名家,风格多样,但是在此关键一点上是同一的,所以清人王澍道:“笔力能透纸背,方能离纸一寸,故知虞、褚、颜、柳不是两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这种下沉的力与向上的凌空飞舞之力并不矛盾,愈是用大力向下按,愈是要向上提笔,这种用笔感觉又谓之“沉着痛快”。
王羲之《兰亭序》“一”字
后人称赞王羲之的书法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一方面可见出王羲之书法的气象,另一方面也可见出王羲之书法用笔的沉着痛快。龙跳天门,需要提得笔起,用笔痛快;虎卧凤阙则虚按得下去,用笔沉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0:28 | 只看该作者
早米芾200年,他的书法就才情横溢,一笔“刷”出天际
2019
09/04
09:32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总第一六一二期;欢迎关注。
如前文所述:杜牧《张好好诗长卷》,,看了这么多年,这件作品到底如何好?好在哪里?我们从“笔法”进行了详细的解析。今天继续解读,大诗人杜牧如何性情的、熟练的运用“刷写”,来表达诗歌的情感。——书法入门(ID:shufarumen)
#01主动“破笔”
经典作品中渴笔(或称枯笔)并不稀奇,是指笔中蓄墨量少,写在纸上墨线不实的现象,如颜鲁公《祭侄文稿》。杜帖中个别枯笔与此是同类情况,但多处枯笔的运用方法并不相同。
颜氏的枯笔是随不断书写而发生的,这是笔中蓄墨量渐少出现的自然结果。因颜鲁公高超的控笔能力,使笔虽枯而笔法周到,更显其神采飞扬。杜牧用枯笔并非同样原因,其所用纸张是麻纸,光滑细腻,吸水性不强。所用毛笔的毫较硬,时常“开叉”。这些特性其实不易出枯笔,杜帖中的枯笔显然也是有意为之。
上图例“谢”字随着书写进行,笔中蓄墨渐少,至右边寸部已略显渴,至“楼”字渐渐出现枯笔。这种枯笔是自然情况,算不得稀奇。我们看到杜帖中更多的枯笔并不是因为笔中缺墨所致,而是主观“制作”的结果。
如“余”字,第一笔渐行渐重,至撇末端时已将笔压得很重,随之迅疾向右上提笔“甩”出去。因笔毫硬,在重压后容易开叉,杜牧正是利用这种开叉的笔锋写出了类似枯笔的效果。因此,准确地说是不应该其为“枯笔”的,而应当称作“破笔”更为准确。
“半、师、满”等字的破笔都是同样道理, 而 “散尽” 二字的情况却更为复杂。
一方面,笔中墨量少出现了枯笔现象;另一方面,表现意识十分明显。
“散”字第一笔一反常态向右下行笔重按,开始就将笔锋压破,制造一“奇”。从第二笔及以下几笔来看,笔中并非真无墨而渴,而是主观表现制造出的“破笔”。这使一组字 开头就笼罩在“沧桑”的气氛中。
“尽” 字的起笔处,杜牧故意重按,至第二笔横开始便出现了破笔。破笔保持到第五笔竖画结束后才将笔锋重新聚拢起来,最终以圆润的笔墨写完了皿字底。
就是说,这一字组内看似一直缺墨,而收尾处笔中又有了墨,这足可推论其“破笔”的使用完全是有意为之。主动制造和运用破笔这种做法,需要胆魄,需要表现的意识,更需要技术的保障。
#02精湛“扫笔”
《张好好诗》用笔首先是以中锋为主的,但不纯粹。我们发现杜帖中既有“中锋取势”,又有“侧锋取妍”,处处可见似是而非的笔法。这个似是而非”,原来是一个中锋与侧锋不断转换的过程。
如“翠”字,中锋起笔后连绵缠绕,笔锋在中与侧之间连续转换,至末笔竖又以中锋收笔。
“蟾”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侧锋的运用过程。这一字中的侧锋过半,但因首笔以中锋起笔,末笔又以极小的中锋动作收笔,使此字并未因其侧锋过多而显单薄。
“云”字的墨色比较特别,麻纸光滑的特性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其笔尖运行的轨迹。图中横钩部分与中竖下端的淡墨部分,都可以看到侧锋之后及时调整为中锋的过程。
这些转换过程,杜牧运用的娴熟自然。大概是嫌其不够,又自己增加难度,制造出大量提按分明的笔法。
如宝盖一类字,写点儿之后以中锋之毫尖入笔下行重按,以侧锋向斜上方“扫”出,迅即提笔以调作中锋。因其按与提的动作突变,往往行到横的末端细如发丝,甚至出现“破笔”、“断笔” 现象。行至折角处又以毫尖入纸重按,以侧锋向左推行,随渐行渐提再次调至中锋并以锋毫带出,整个过程跌宕起伏而笔法完备。
此“扫笔”的例子在帖中常常出现,如“宣、管”等字“宝盖头”的横钩,及与“宝盖头”相近的“罗”字上部横折,都用了“扫笔”。“何”字的连带部分虽然不是横钩,但笔势情况接近,也用“扫笔”来书写。
#03痛快“刷笔”
“刷字”的说法来自宋代米芾:
上问本朝以书名世者凡数人,海岳各以其人对曰:“蔡京不得笔,蔡卞得笔而少逸韵,蔡襄勒字,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上复问:“卿书如何?”对曰:“臣书刷字。”
米芾称自己的书法是“刷字”。这个“刷”,形象地概括出米芾书法的用笔特征。“刷字”的意思,首先形容用笔劲健痛快。书写中,以主笔确立字势,运用正侧、顿挫、俯仰向背等笔法,形成沉着痛快的风格。
面对《张好好诗》,我们发现米芾的“刷字”并非独有。早于米襄阳二百多年的杜牧,也经常用到“刷”笔。如“仙、月、沙、车”等字,仔细观察并随作者笔势和节奏行进,可以初步体悟到杜牧“刷”笔的痛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1: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书法,有时不能太聪明
2019
09/04
07:13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1


学书法有时也不能太聪明,一开始就想抄近路,结果只能无路可走。有些书友痴迷草书数十年,焚膏继晷,矢志不渝,“坐则书空,卧则画被”,不可谓不用功、不勤奋,但就是无实质性的提高,交流中发现,该作者往往没写过楷书,或者写得还没过关,这也许就是行草写不好的症结所在,不是根本原因也应该是主要原因。
黄庭坚说:“欲学草书,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草书不难工矣。”不妨回过头来,放下身段,补上楷书这一课,磨刀不误砍柴功。《菜根谭》曰:“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草圣林散之走的也是由唐入魏的道路,主张“先写楷书,次写行书,最后才能写草书”,60岁以后才开始写草书,一举成名,饮誉世界。
每个人对书法传统形态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但对书法本源的认识应该是一致的。赵孟颊说:“用笔千古不易。”学习楷书可以使初学者了解、掌握最基本的笔墨语言构成,正确认识和熟练运用正侧、藏露、衄挫、轻重、疾涩、曲直、转折等笔法和运锋要则,培养规行矩步、严谨审慎的逻辑思维和起止有度、法正完满的点画功夫,锻炼良好的控笔能力。
所以,楷书不仅能使我们掌握基本的字形结构,而且能使我们储蓄丰富的用笔体验。是初学者理想的入门书体,也是向行草书进发的滥觞。
当然,历史上楷书典籍卷帙浩繁,汗牛充栋,从何入手,合该有一个明晰的思路,科学的规划。从前人成功案例以及发展的眼光来看还是应该选择从唐楷入手为善。
正如梁嵫《学书论》中所谓:“学书须临唐碑,到极劲健时,然后归到晋人,则神韵中自俱骨气,否则一派圆软,便写成软弱字矣。”然唐楷中尤以褚体为首选,清代秦文锦有云:“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是隋末初唐人,又出任过起居郎等要职,期间唐太宗大量搜集的王羲之法帖都要由褚遂良鉴别真伪,同时参与整理了内府所藏钟繇、王羲之真迹。可以说褚遂良是见到王羲之真迹最多的初唐楷书大家,他深谙王氏笔法、体势,直接承继晋人风度,形成了自己瘦硬清腴、遒丽绰约书风趋向。
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楷书大家都在褚体中找到了属于自己所需的“动能”“养料”,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颜真卿则直接取法褚遂良,进而马首是瞻,守正达变,卒然成就了自己方严正大、整饬凛然的艺术特质,实现了自己楷书追求的个性化风格,遂成一代楷模。同时,褚体属大楷范畴,卫夫人说:“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
明丰坊《童学书程》又说“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尤其拟向帖学特别是“二王”一路行草发展的(事实上综观历代行草名手几乎没有人能绕过“二王”的),褚体更是不二选择。因为“二王”几乎没有大楷作品存世,借助褚体揭橥“二王”笔法奥旨和晋韵真脉洵为明智之策。
王虚舟《论书剩语》谓:“魏晋人书,一正一偏,纵横变化,了乏蹊径,唐人敛入规矩,始有门法可寻,魏晋风流,一变尽矣,然学魏晋必须从唐入乃有门户。”是谓至理。先写《雁塔圣教序》,端庄清丽,蕴藉简静,容易上手,再写《大字阴符经》,锋棱劲峭,朗润畅然,浓郁的行书笔韵为以后向行草书过渡、发轫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换言之,如果以后无意于往行草发展,只想把精力集中在楷书上,褚体也是很好的发力点。故而,褚体退可作为立根楷书的依怙,进可作为游弋行草的发端,是可塑性强、包容性大的楷书书体。
需要解释的是,古人所述的真书、楷书、正书都是比较模糊和宽泛的,这是每一个历史时段不同的称谓,我们通常所说的楷书其实也已经包括了真书、正书,从汉末隶书演变而来,将“形体方正,笔画平直”者统称为楷书,所以从广义上讲,楷书还包括篆隶、魏碑等,从狭义上讲楷书特指唐楷。
但无论怎样,学书之初从比较规正、端庄的楷书入手都应该是正道。当然,学习书法的道路有千万条,没有一个绝对化的统一的标准,但寻找一些被历史认可并被广泛传用的相对成熟的规律性的方法还是有必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19-9-4 12:00 | 只看该作者
小楷、隶书、行书、草书临摹要点,都在这了
2019
09/04
08:30
书法家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小楷临摹要点
1、小楷总体属于帖学,如能参以汉魏笔意体势及敦煌写经之率意,会增加蕴藉隽永之笔致。
2、小楷的用笔尤以能见锋颖为高妙,这就要求处理好“清”与“腴”的矛盾统一。“清”是指墨无散漫而锋颖秀发;“腴”是指笔姿含蓄而字势丰妍。亦清亦腴,则骨血温润,醇雅冲和,可入古人堂奥。欲小字有大气象,必重墨气,既要笔致沉重,又要点画分明,写出新意。
《诫子书》
3、要抓住其大巧若拙的字态、古雅朴茂的点画和清和简远的气韵等艺术特点,用笔轻落轻收,结体横向取势。关键是要掌握小楷“疏朗停匀、宽绰有余”的总体特点。
《宣示表》
4、要做到“小字当如大字”,除要写得疏朗停匀、宽绰有余外,还要象高二适先生说的小字要多墨气,要笔迹使转分明,如见毫发,要四面八方俱着墨力。
5、小楷与大楷迥异,大楷先从点画要求入手,小楷则以结字为首要。小楷以其小,每笔的走向、笔画与笔画之间距,有的间不容发,要求每笔都具姿态确非易事。若要笔画多变化,运腕为紧要。高二适先生曰;“小楷亦纯乎运腕,一涉指功即不能成。”故临习时应致力提高运腕功力,使起伏顿挫分明,极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6、小字与大字迥然不同,不能互视为放大或缩小。大字本身易于恣肆纵放,若过分或曰一味纵放,则会流于轻率松散,而无深刻沉着之趣,故大字宜放中有敛;小字本身收敛,若一味收敛则形拘笔滞,也会失于轻糜,故小字宜敛中有放。由此可知二者有质的不同,写时应仔细斟酌。
隶书临摹要点
1、“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曹全碑》
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则摇摆、轻浮。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 ,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 ,有的用“停驻”。
《史晨碑》
3、“雁不双飞,蚕无二色”。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在练习隶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多笔横画不能都写成波横,呈“一路飘飞”,波横只能保留一笔,其余写成平横。上下出现两个捺笔,称为“二捺”,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保留一个捺笔。波横与撇捺共用,也属于“双飞”,应将波横写成平横,保留撇捺。包围结构的笔画不应有挑势,不要随意挑出。“点画俯仰,左挑右磔”。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体型方扁为结体的基本特点。隶书字型的方扁取横势,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张迁碑》
4、“重浊轻清,斩钉截铁”。隶书派生出了8个基本笔画和更多的变化笔画,他们的笔画变化多端,粗细不一,重的笔画要写得饱满,轻的笔画要写得秀气。隶书用笔时,有较好的力量和自然的节奏,从微小的动作中流露出笔意,但须写出方劲有力的效果。
《乙瑛碑》
行书临摹要点
1、学习行书以临摹《圣教序》为宜。要把握此帖的艺术风貌和特征,如笔致遒润儒雅、字态俊丽秀逸、气息中和怡淡等,其用笔内掖收敛,线条瘦硬劲挺,点画的组合、偏旁的揖让、牵丝映带、笔势字势等纯出自然。通临时注意纠正线条拖沓纤弱,即骨不健、气不畅、墨不沉等通病。在通临的基础上,就要打好攻坚战,从字型、字势,笔型、笔势及笔画的粗细对比、墨色变化(可参照兰亭墨迹)等方面,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要在背字型上下功夫,达到在创作作品时如囊中探物般的熟练程度。
《圣教序》
一件作品水平的真正高低,甚至可以说书法的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往往取决于细微的一点点上,所谓“纤维向背,毫发死生”是也。所以临写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细节,包括笔画位置、粗细长短搭配、字形大小、墨色浓淡枯湿、笔画及字形的揖让、呼应关系等,哪怕是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以训练、提高自己的眼力。有了《圣教序》的基础,学《兰亭序》就容易得多,并重点学章法、贯气及细微之处;然后再学王之诸手札,学习王羲之怎样因字赋形、因情谋篇等等。
《兰亭序》
2、从某种意义上说临帖是临书者理解力和功力的总和。临帖要坚持读、摹、临三结合,读以得其趣,通过读将范本中的点、画、构、势、结体等特点深深印入脑海中;摹以得其形,字之神韵不能离开结构,在读的基础上就要专心致志于字迹中,记准各种字型;临以得其意,经上两步的努力,这一步就会如鱼得水,再略参己意,发韧自己的积累,进入准创作。
3、对于“气”的贯通和“势”的生发的学习,当然与熟练程度有关,但关键是要有这个观念,无论是“读”、“临”或“创”,有无这个观念是大不一样的,可从古今书论中找这方面的论述,仔细阅读体会。
《闲者帖》
4、黄庭坚行书笔势纵横,点画开张,虽是辐射式结构,但并不疏松;体势欹斜,但并不倾倒。《松风阁诗卷》是其晚年代表作,以上特点都有充分体现。临写时需注意体察黄所追求的“笔中有物”的内涵之美,或曰“气韵”相胜。
《松风阁诗卷》
5、学行书选择米芾《蜀素贴》起步还是比较高的。要临好此帖,首先要对米芾书法的总体特点有所了解,牢牢把握住此帖的艺术特点,然后对其用笔、结构、章法及墨法等,都要一一仔细研究,特别是用笔的特点更要细究、掌握、记熟、会用,改变自己的用笔习惯;对字型要背下来,达到创作时能熟练运用的程度,切忌只临个大概。米芾腕力充沛,笔锋诡异,笔致滋润华丽,非常讲究笔力和笔势。力倚势所生,势因力而彰,因此骨力遒婉,笔势酣畅。
《蜀素贴》
草书临摹要点
1、草书分为两类:一是章草,即隶之草;二是今草,即楷之草,理当与行书属同一层次。狂草属今草,若行书为“走”的话,小草即为“跑”,狂草就是“狂奔”。草书从字法到笔法结构都有严格的要求,只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平正入险绝,循序渐进,并经过长期的字法和技法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和学好这门艺术。
2、王羲之的《十七帖》是以真书笔法写草书,作草如真,故其笔致遒媚,结构精严,看似简单,下笔后方知其难。认真学习有关此帖艺术特色的介绍文章和资料等,使自己对此帖用笔、结字、章法、情趣等技术和艺术特点有一个深刻了解和把握,察之尚精,拟之贵似。
《十七帖》
3、《书谱》字数多成草轨迹鲜明,易于循其法绳。临习《书谱》应将俊逸潇洒,峻拔钢断的用笔,纵横畅达、遒婉坚劲的笔势表现出来,特别是在用笔上的中侧并用、提按分明、顿挫有度所产生的质感和节奏的“蛀虫效果”,尤为精妙。可以选择有代表性、认为精彩的几个字或几行字,从笔形笔势、字型字势等分析透、理解深,并能用自己的笔将所认识到的风格特征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此时不要担心个性不强,只要有了这个根基,就会有目的地选择其它经典,有选择地吸取能完善丰富此类风格的营养,久而久之必可使自己的作品既深具传统意趣,又较为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
《书谱》
4、临习怀素《自叙帖》,对该帖清健的笔姿、瘦劲的笔调表现出的圆转矫健的线条,以及奔放流畅的体势和恣意放纵的布局等都要有所体现。此帖自始至终以中锋出之,力贯始终,滞流失度、提按有致所产生的笃实、遒健的线条力感,也都要表现出来。
《自叙帖》
5、草书创作要有一定的气势,字法准确,用笔大胆,敢于放开写,并注意墨色变化,过渡得自然,有节奏感。注意防止用笔潦草不沉实、笔画交待不清、送笔“过”或不到位、出现滞笔等,特别是转折处的提笔。要加强对经典法帖的临摹,强化字法和技法训练,在大气中求精到,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复归于生、由法到意的路子。
6、由于草书的意多于法,载情性特强,因此习草还需注意字外功夫。因为书写者往往在瞬间挥洒中下意识地将自己审美、修养、情绪表现出来,所谓“书如其人”此时表现得最为充分,故习草更需提高艺术修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9-9-5 14:12 | 只看该作者
硬笔书法的笔锋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2019
09/05
12:03
书法理想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硬笔书法一般是指用钢笔、铅笔、签字笔、专用硬笔等工具写出,并且有书法法度特征的汉字,它具有书写技法、神采等属性。
就技法而言,硬笔书法同毛笔书法一样,都有一个用笔上的要求,只有合理的用笔,加上对字形结构的学习,写出来的字才算是达到了硬笔书法的基本要求。
那么,学习硬笔书法时如何用笔,如何表现出硬笔书法的笔锋?
硬笔书法中的笔锋特征
细心的人都能通过观察看到,一些好的硬笔书法作品,为什么总是那么耐看,其主要原因是在书写中有笔锋的表现,通过粗细、提按、轻重等,充分地把书法中的'意味'展现出来了,因此就显得字很好看。
另外,在书写中,用'笔锋'实现了书法中的节奏、气息的合成,这种形式相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是一种'高级'书写,字也就更加生动了。
硬笔书法的执笔要求
一般情况下,用硬笔书写时,对执笔的要求不高,这是相对于毛笔而言的,执笔时用拇指紧握硬笔的上端,而中指紧靠于食指的对面,其它两又依靠于中指,笔杆倾斜于纸面,笔尖此时的倾斜度大约为45度左右。
硬笔书写时,主要使用腕力和指力,因为字不大,腕力的摆动幅度也不大,这就给书写创造了便利条件,使得执笔与书写相得益彰。
如何表现笔锋?
硬笔书法不同于毛笔,在笔锋的表现上不是那么明显,毛笔只要稍微提按就可以实现线的粗细、轻重,而硬笔则是要'用力'来实现。
一是需要提按。在书写中,起笔时较轻入笔,然后下挫顿笔,再行笔,到了收笔时,仍然需要顿笔回锋,这里的回锋类似于毛笔书法中的回笔,动作要到位,只不过在硬笔书法中,这个回笔只是一个空回,并无实质性的回笔。
二是呼应关系。在硬笔书法中,表现气息的是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关系既是点画的呼应,也是字与字间的呼应。点画怎么呼应?就是两个笔顺间书写的连接关系,上一笔的结束与下一笔的开始之间就需要呼应,只不过在楷书中没有硬性的连接,而是'气'的连接。
呼应中如何表现笔锋?在上一笔画收笔时,就要为下一笔的开始做好铺垫,而下一笔开始就要承接上一笔的笔势。例如写一个'氵',第一个点顿笔后需要向左露出一个小小的尖,表示这个笔锋留给了下一笔的开始,下一笔就要轻笔入锋,承接起来,这就形成了一个笔势,或是连接呼应关系,这时字就会显得有生机和活力了。
三是速度与笔锋的关系。硬笔书法的书写速度不宜过快,这是因为用笔特点的限制,如果速度过快,是无法实现笔法表现的要求的。书写时有提有按,则能体现出点画的轻重、线条的粗细,这些只有在书写行进慢速的情况下得以实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0:14 | 只看该作者
唐代法度森严,为何他的行草书法,却如此浪漫?
2019
09/06
09:24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总第一六一五期;欢迎关注。
如前文所述:有人总是会说:古人随便一写,何必如此锱铢必较的分析?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去做进一步的逻辑: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随便一写,你却终生难以企及。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在崇尚法度的唐代,诗人书法的结字如何出奇?——书法入门(ID:shufarumen)
《张好好诗》墨迹中,非常规的结构方式占到多半。或收或放、或聚或散、或大或小、或正或奇,姿态各异,妙趣横生。
唐代作为楷书规范时期,其结构规则已经完备。至当代启功先生总结了“黄金律结字法,”“内紧外松、 上紧下松、 左紧右松”的结字规律可以算作唐以来对楷书结字的普遍认识。而杜牧在这些最基本的规律方面,几乎都是反其道而行的,于是造出结字之奇势。
#01收放聚散
疏散与密集的大胆运用和巧妙处理,是《张好好诗》奇趣之所在,也是杜牧书法的最典型特征之一。
开篇第一字“张”,就已展现出聚散之妙。此字左收右放,或可说先收后放,右部“长”字上边松散放开,下边密集收紧,又是先放后收。其右上三横简化为点,且用笔轻灵,使右上部尤其疏散。如此,字的右上散开而其他三部分聚拢收紧,使这一常被写平正的字呈现新意。
“好 ”字中间散开,笔画聚集到两边。尤其右边“子”字,上边竭力散开以致首笔的横钩已完全变形。将末笔的横压缩到下部,并重按实行以回环之势团在一起,与中部之空、上部之散形成对比,正是“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顾 ”字上放下收,左上点与横之间约几占字高三分之一,下部四小横聚集于下三分之一。页部的笔画分配也是同理,首横高,中下部紧缩。如果用数字来形容,可否说这个字的聚散关系达到了四倍。
“半”字看似平淡,仅看两点便能感受其用心之巧。左点已经与竖画粘连,而右边点与竖散开,一聚一散。又有其两横的紧凑、线质的厚重,与枯笔竖的伸展形成对比,使此字收放聚散乃至枯与润对比关系十分丰富。这些“招数”使这个笔画平直、结构平正的字活了起来。
“余”字上边放、下边收,已将底部钩的部分压缩到了极致。下边两点又如“半”字之法处理,左边聚、右边散,左边连、右边断,将收紧的下部再次打开。末点明显下落几乎与字脱节,但强调回锋收势与左边紧密呼应,而不觉得松散。此字大开大合,奇异生姿,历代法帖无雷同者。
“之”字几乎连写成为一画。几个转折集中于上部,且左右紧缩以蓄势,最后捺向右下拉开。此字笔画虽简,却将聚与散的关系发挥得淋漓尽致。
#02主次关系倒置
汉字结构无论独体字或合体字,都有个主次的问题,且有约定俗成的规律。并讲 “因字立形”,字形也是有规范的。杜牧往往又反其道行之,再成一奇。
如上图“后、双”等字捺为主笔,在杜书中全部压缩为点,几乎成为字中最小的笔画。
“阳”字的主笔横折钩亦被压缩,而将上部拉长;
“梳、沈”两字主笔都是竖弯钩,在杜帖中都被缩为极小的“附件”。
“渐”字中“斤”上部本来小撇,在这里夸大到占去大半空间,而将下部本应当放大的末笔竖画挤压,屈居一角。
草字头在汉字中多处于从属地位,但在杜牧的“藉”字中我们看到,草头被夸大,几乎占去字的一半。
诸如此类例子比比皆是,不必重复。我将其称为“主次关系倒置”。
杜牧倒置重组这些关系不是随机行为,而有明显的规律性。我们的目的就是摸索其表现的规律。通常情况下,我们的书写习惯是伸展右下角,而且将向右下伸展的笔画作为主笔,成为字的发力点。杜牧却将这类常规性的主笔收缩,而将小笔画放大占据主要地位。这种重组方式反复运用,构成杜书的典型面貌。
#03空间虚实对比
我们注意到,杜牧在《张好好诗》中结构大开大合,大胆留白,体现出作者空间分布的主观意识。
“复”字右部紧收,与左边三点水之间围成一空间。这个空间与右部点画实密的黑色块形成对比,而且这种空间的对比基本是等面积的。
这一方式在许多字中重复出现,如“娃、于、游、如”等。
这些共同的空间方式不会是巧合,只能解释为作者的主观意识所致。如果用另一种描述方式分析:在方整的字形基础上,这种相对应的空间分布对比,形成黑白色块的交替,颇具现代美术中所讲“构成”之意。
虚实关系其实不仅仅是指空间的分布,我们还可以将用笔的强弱轻重形成的对比效果称作虚实。杜书中多个字没有刻意分布空间关系,也同样制造出强烈的虚实关系。
如“馆”字的“舍”部用笔厚重有力,结字紧密,“重若崩云”,是为“实”。右边“官”字则用笔渐行渐轻,到下部已细如牵丝,“轻如蝉翼”,结字也就疏朗轻松,是为“虚”。
再如“飘”字,有意将“票”下部缩为一团,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影”字左边重写,右边轻写,并将字之中部围成“虚的空间。
由此可见,杜牧书法之“奇趣”往往并非单一手段,而是多种方式共同运用的结果。字中既有用笔的强弱轻重对比,也制造空间对比,形成聚散关系。虚实相生,妙趣无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2:02 | 只看该作者
《兰亭序》中20个“之”,20种写法
2019
09/05
20:30
书画文化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别忘记在右底角点个在看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4:13 | 只看该作者
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赏析
2019
09/05
14:55
艺术luo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1


文徵明在书法上,早年受其父知友吴宽的影响写苏体,
后受他岳父李应祯的影响,学宋元的笔法较多。
小楷师法晋唐,力趋健劲。可谓集古之大成者。
楷、行、草、隶诸体皆佳,尤精小楷,人称有“二王”风骨。
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说:“待诏小楷、行草,深得智永笔法,
大书仿涪翁尤佳,如凤舞琼花,泉鸣竹洞”。
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
他的书风较少具有火气,在尽兴的书写中,
往往流露出温文的儒雅之气。
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温文儒雅,力趋健劲,
是文氏小楷的代表作。
文徵明小楷《莲社图记》册,纸本,纵25.5厘米,横9.8厘米。
《莲社图记》册为文徵明1530年作。钤印:文征明印、悟言室、停云。溥儒题“此卷结体精密而有宽绰之致,侣不经意而有山阴家范,公书中之上驷也。宝之当何如哉?乙未(1955年)秋七月旅夜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4:53 | 只看该作者
于右任书法对近代书坛的影响
2019
09/06
08:35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民国时代是我国群雄争霸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军事方面人才辈出,在学术、文艺方面也出现了近代史上难得的迅速发展。更为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胆略过人的军中英雄,还是足智多谋的政客儒将,受浓厚的国学文化影响的他们除了在政治、军事上留下丰功伟绩,大部分都临池学书,留下令后人瞻仰的书法作品,让我们有了了解那个传奇而伟大时代的介质。
于右任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作为民主革命领袖,民国时期作出巨大贡献的政治家,受传统国学熏染,不仅在传统诗词方面有不菲的成就,在书法方面也造诣至深,成为在书法史上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杰出代表人物。
于右任先生11岁的时候就开始临写王羲之的《十七帖》,他从帖学入手,初学赵孟頫及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对于一个传统书法家来讲,他的帖学功底是极其扎实的。
青年时代的于右任努力学习汉隶和唐楷,后来由于清朝的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对碑学的推崇,恰恰符合了于右任学习碑学的想法。还有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尚武”精神更加让于右任坚定了研究碑学的决心。从此让他在扎实的行楷功底上,开始专攻北碑,深入的对北魏碑志书法进行研究,精心临摹《张黑女》《龙门十二品》《张猛龙碑》等北碑中的精品,再从各大书法家,博采众长,并加以融会吸收,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大的进步,自成一格。
于右任先生11岁的时候就开始临写王羲之的《十七帖》,他从帖学入手,初学赵孟頫及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对于一个传统书法家来讲,他的帖学功底是极其扎实的。
青年时代的于右任努力学习汉隶和唐楷,后来由于清朝的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对碑学的推崇,恰恰符合了于右任学习碑学的想法。还有孙中山、黄兴等人的“尚武”精神更加让于右任坚定了研究碑学的决心。从此让他在扎实的行楷功底上,开始专攻北碑,深入的对北魏碑志书法进行研究,精心临摹《张黑女》《龙门十二品》《张猛龙碑》等北碑中的精品,再从各大书法家,博采众长,并加以融会吸收,终于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大的进步,自成一格。
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引领书法的杰出人物,于右任先生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书法家,他以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书法风格,完成了旷世著作《标准草书》,他所创立的《标准草书》被广泛应用,对近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堪称后世所经汇总的一代书法艺术大师。
于右任的草书以碑学的笔法来写,中锋先行,给人以雄浑朴厚的感觉,他这种将碑学入草的用笔手法,为近现代书法家开启了一个新的门径,使书法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同时,在魏碑的推广上,于右任先生也是身体力行不遗余力,近现代书家很多都是从碑里汲取营养,这与于右任先生不无关系。
于右任是书法史上在过渡时期取得巨大成就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上承清代传统的书学理念,下开近现代新型的书法审美趣味,极具时代感,是近现代书坛出现绚丽多彩作品的源泉之一。
于右任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伟人,一生功业彪炳,名满寰宇,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在近百年来的书法大家中,很少有超过他的人。许有成在《于右任传》中称赞于右任获得了为“五百年来所难得的成就,是一位实属罕见的书法奇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5:19 | 只看该作者

[url=]一键登录[/url]













每位教师都应该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
2019
09/04
19:31
书画文化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2


之前,教育下达文件,要求教师“三笔字”书写必须达标。其中,粉笔字书写和应用练习是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进行粉笔字练习,必须遵循书法练习规律。练习时,要从楷书入手,逐步过渡到行楷和行书,应从写法突破,逐步掌握构成要领。本文介绍了教师进行粉笔字书写和应用练习的基本要求,推荐各位老师收藏。
一、粉笔字书写的持笔方法和用笔要求
写粉笔字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笔,其位置贴近笔头,且三指虚握,呈斜卧式(与板面成45°~50°夹角)。
粉笔字属于硬笔字类,书写用笔要点如下:利用指力、腕力书写;书写时保持写速稳定、适当用力,写速快慢、用力大小决定点、画的大小和粗细;书写过程中,适时转动粉笔,使笔头保持圆弧状,以求得线条均匀。
用笔讲究提、按、行,但要求书写内力始终保持一致,笔笔到位。
二、粉笔字练习的方法和步骤
进行粉笔字练习应从临写优秀的碑帖(碑:石刻、木刻等字的拓印件;帖:直接书写的范本。)开始,且首先临写楷体。
临写的范本很多,选择自己爱好的优秀范本来练习最佳,在掌握了一种风格后,可广泛涉猎,以便把握共性,同时也便于融合。
临写时,首先进行对临(仿写)——仿照范本来写,待熟练后,再背临——默写范字。临写是在了解所临碑帖的技法基础上进行的。
所以,临写前要研究相关理论,用心读帖(所谓读帖就是拿着碑帖来“读”,一是要读碑帖中的文字,二是要读这其中的书写技巧。),然后进行笔画临写练习,熟练后再临写完整的字,待对所临写的字默写得很像后,进行全帖临写。
当基本掌握了楷体书写方法后,再临写行楷或行书,其方法步骤与楷书相同。按照以上要求反复进行,最终达到字写得好、整篇组合得美的目的。
三、粉笔字练习中应解决的问题
1. 粉笔字笔画练习要把握起笔、行笔、转折和收笔的要领
粉笔字的起笔一般要求“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有“藏笔”(按笔)之势;行笔要稳健,用力要均匀,使线条有力、流畅。
写转折笔画时,在转折处要有顿挫用笔,写曲线笔画时,手应随笔画的弯曲而捻转粉笔,忌随意用笔而使线条形成折带状,造成线条无力,有薄弱之感;收笔一般要有“回笔”之势,勾、撇、提、悬针等收笔要顺势提笔而出,但须保持内力不变、力送到头。
在书写过程中,并非每笔都按上述要求交代清楚,尤其对处于次要位置的笔画,应该藏笔的可作漏笔处理。由于粉笔字书写应有适当的速度,起、收笔的藏笔效果并不明显,有“意”即可,但无论书写主要位置笔画还是次要位置笔画,必须做到笔笔到位。
笔画的具体写法如下:
点——虚起笔渐按下回笔作收势。
横——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右行,按下回笔作收势。
竖——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下行,或按下回笔作收势(垂露),或顺势提笔呈悬针状。
撇——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左撇出,稍行便顺势提笔。
捺——按笔起笔,稍有藏笔之势,后右下行,呈一波三折状,再顺势提笔出锋。
挑——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顺势向右上提笔。
折——按笔起笔,有藏笔之势,后行笔至折处停笔,再按笔写折后行笔,按下回笔收笔。
勾——横勾似折,但折后顺势提笔斜出锋;竖钩如竖,但在竖画按下回笔时顺势向左上提笔出锋;弧形勾的起笔,按笔有藏笔之势,后行曲线,边行边转笔至勾处回笔,顺势提笔出锋。
2. 正确处理粉笔字的结构关系,使笔画组合得当、字体严谨美观
进行粉笔字练习关键是笔画组合,组合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笔画间的位置关系、穿插呼应关系等。
(1)保持字的外形呈“方”形
粉笔字是方块字,但字的方正不是绝对的,而是整体感觉。大部分字只是某些笔画的起笔或收笔端点处于方块之边缘(极少部分略超出),而其他地方都在方块之内。在练习过程中应首先形成“字为方形”的认识,然后注意恰当地表现字的整体方的感觉:方块边缘的笔画及相交于方块边缘的笔画定好位,不靠边的笔画写到位。
(2)分析结构和比例
粉笔字分为独体字和组合字两种。组合结构的字又分为上下组合、上中下组合、左右组合、左中右组合、上下左右组合、里外组合、参差组合。进行粉笔字练习,分析研究组合结构各部分所占比例的大小对准确定位每个字的笔画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初学时,可有意划分组合结构字型各部分的比例,经过反复练习把握组合比例,最终能够做到出手便符合比例。
(3)体现上紧下松特征
粉笔字结构如同人体结构,大部分上部构成紧凑,下部构成舒展。从美学观点来讲,只有疏密搭配得当,才能产生美感。在一个画面中,物象组合“疏能跑马,密不透风”,而且过渡层次适当,形式美感强。一个字就是一个画面——上紧而不挤满,下松而不空缺,松紧对比适度,构成协调美观。进行粉笔字练习如若把握上紧下松规律,便可突破笔画组合“排列易均匀”的难点。
(4)强调内紧外松
进行粉笔字练习强调把每一个字写成“个”,不能有松散之感。解决的办法是将字写的内部紧凑,外部舒展。结体严谨、形不散的字,犹如所有笔画均向中心集中,具有凝聚力,形成一个整体;又如从中心向外发散,到外部很舒展,具有洒脱之感。
可见,粉笔字的内外聚散对比既是又一解决笔画排列均匀问题的手段,又是形成字形美观的条件。强化内紧外松练习,利用米字格和回宫格来训练十分奏效。
(5)注意左收右放
粉笔字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左边笔画呈收势,右边笔画较开放。这种收放对比很能凸现字的精神,给人以神气十足之感。
造成粉笔字左收右放的原因有二:其一,笔画个性的影响所致——处于左边的笔画大多具有收势特点,而右边的大多则相反;其二,结构变化的需要所致——对比产生美,变化见精神。
在练习中,一般强调字的结构上的收敛与放开,即字的左边部分收敛些,右边部分放开些。依据左收右放原则训练,可防止出现写字全面放开,四面“开花”,张扬无对比,平淡无味道问题,也可避免出现笔画写不到位,开放不足,收势有余,小气拘谨问题。
(6)适宜穿插务求呼应
粉笔字的笔画位置并无多大调整空间,书写时相差一点也感觉不舒服,尤其关乎笔画间相互联系的一些微妙处理更让练习者作难。因此,笔画如何争让穿插、怎么呼应、穿插呼应到什么程度才能处理好笔画的位置关系,成为摆在练习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根据经验,有效的解决方法是:
注意观察范字,认识笔画穿插呼应的作用:如三组平行线‖‖‖变为[][][]或][][][,其内涵显然发生了变化,所以,线条的微妙变化会使线条间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
通过训练把握规律,熟练写法:笔画的合理争让穿插使字的各部分间增强了联系,笔画间的相互照应使字形神不离。
(7)力求重心稳定
粉笔字虽然是方块字,但大部分均衡而不对称,在书写时稍不注意会使重心偏移,而出现东倒西歪现象。有时确因写的歪斜而使重心不稳,有时则由于所写字的左右分量不均衡或头重脚轻而失去重心,有时是因为笔画的穿插影响破坏了字的稳定。
所以,在书写练习时,首先要将字写端正,然后通过进一步训练,能够表现出字的左右等量不等形的感觉和字的站立稳定的效果,能够处理好影响稳定的穿插笔画。在没有掌握驾驭能力的情况下,一般不要写倾斜式粉笔字。
(8)切记空放与满收
因粉笔字是方形字,所以在方框内练习十分方便。但在方框内练习时必须明确哪些笔画顶格?哪些笔画收缩?什么样的字笔画破格?根据人的视觉感受分析:凡平行于方框线的笔画给人以扩张感(),故而书写这类笔画应适当收缩,称为满收,如写“国”字;凡与方框相交的笔画顶格书写使人感到较为恰当,如写“单”字。而与方框相交点少的字,置于框内来写则显小,如菱形字“令”,对此,只有适当破格才感觉大小适宜。事实上,写粉笔字追求的是视觉上的大小一致,而实际上的不一致。那么,在书写时只有适时空放满收,才能保持字的整体感觉大小适当。
四、进行行楷、行书练习
在遵循上述原则基础上须根据其行笔快的特点对笔画连接和行笔方法等进行专门训练。
“掌握行书用笔而能够操纵有方,关键在于行笔的顿挫、提按等技巧。行书用笔不能直往直来,一泻直下。行书无处不徘徊仰俯,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一牵一连,笔皆旋转。”(闵祥德语)
所以,在练习时,要把握“顿笔如楷,运笔如草,点面应接,笔断气连,主笔沉着,连笔轻细。”(闵祥德语)的书写原则,并且通过反复临写逐步提高,切忌操之过急。
行楷、行书具有自然流畅,舒朗美观之特点,写的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行书,书写速度与人的思维速度大体一致,特别适宜记录,适宜教学。
五、对粉笔字神态和风格的基本要求
1. 关于神态问题
写粉笔字不仅要求规范,还讲求写的有精神——传神。同样一个人写字,有时写的神气灵动,有时写的无精打采,主要原因是状态问题。当你精神饱满,情绪高涨,具有强烈的书写欲望的时候(有灵感),当你在书写时协调状态良好,就如写信一样,无拘无束的用“心”去表现,情感融入其中之时,你所写的粉笔字就有一气呵成之感,就有神气之感。所以,写粉笔字不可为写字而写,不可在心事重、心不静的状态下去写,不可无所用心地去写。寄情于书,借字抒怀,则形神兼备。
2. 关于风格问题
粉笔字写的好且“自成一体”并非易事,但肯下苦功,以正确的方法用心练习未必办不到。可是,每个人写字都有自己的习惯,所写字也各有面貌。这种面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层次上都有相应的水平体现。
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就去追求一种风格,或说自己形成了风格是要不得的。比如“童体”风格,若为名家所写,视为返璞归真,而本身写不好字的人写“童体”,则为不会写字;又如有人不会用粉笔,偏笔很多,漆黑一团,称其为有风格也不成;还有的乱写乱画,来无出处,说这是风格更不成。作为教师,写粉笔字应在把字写的规范、写的有精神上下工夫,无须进行过多的追求。
写好粉笔字。是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师范生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缺陷的一种专业基本功。那么如何写好粉笔字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人在实践中悟出了些心得。不敢独享。在此献出。以供大家借鉴:
(1)以楷书入手
循序渐进,由慢到快,逐渐过渡到行书。
(2)选择字帖
最好选用适合自己书写特点的钢笔字帖作为练粉笔字的参考范本,毛笔书法是很讲究笔画形态的。故不宜作粉笔字的字帖。
(3)临帖方法
全面反复临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到练习为了运用。
(4)粉笔字要求横写成直列
切忌忽上忽下蚯蚓混沙,因而初学时最好在黑板上划上通行格子,一丝不苟地认真练习,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技能,便随手划上亦成规矩了。
(5)观察分析
初学时,写会儿后,退立远处,观察对比,分析研究,扬长避短,不断提高。
(6)经常看粉笔字写得好的板书
相互研讨练习时切勿急躁,要持之以恒,自然会有长足进步。
(7)粉笔字书写要优美灵动
有起有落,切忌“龙飞凤舞”、杂乱无章。其连笔要求:笔连自然,无画蛇添足之意,意连虽笔断,却不失其“本来面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19-9-6 15:21 | 只看该作者

[url=]一键登录[/url]













原来,书法基本功不是楷书
2019
09/05
11:00
书法网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9


钟繇《宣示表》
关于书法的基本功问题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最常见的一种提法是将楷书写好了,才算基本功扎实。究其原由,大概是从古人所说的:“欲学草书,先通楷书”那里来的。古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要学草书,必须要首先通晓楷书的法理。从实践的意义上看,这句话说得非常对。因为草书(更确切地说应该是行书)的许多法理是源自楷书的,行草书与楷书有着非常密 切的“血缘”关系。
但是这句话指的只是学楷与学行草的一种第进关系,是一种由一及二的逻辑关系,并不是说的基本功的问题。
如果依照认为“楷书是行草书的基本功”的判断的话,那么就可以认定“隶书是楷书的基本功”,“篆书是隶书的基本功”了。还可以推断成“大篆是小篆的基本功”,“甲骨是金文的基本功”了。如果再往下推,那什么又是甲骨的基本功呢?这显然不成逻辑。
《毛公鼎》拓片(局部)
另外,“楷书 写好了,才算基本功好了”的说法也非常偏颇。
如照此说来,写《毛公鼎》、《散氏盘》者肯定是没有基本功的,那时期的人根本就不知楷为何物。显然,这样的提法也是极为不科学的。往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楷书写得很好的人,行草书未必就写得好。行草书写得好的人,楷书也未必写得绝对好。
可以肯定地说,无论是何种字体,各自都有着本身的内在规律与方法法则,一种字体练好以后,并不意味着其它字体就可以不练而自能。这里,虽然各种字体之间和各种书体之间,有着相应的某种内在规律可以相互借鉴,但其个性的规律与法则是无法相互替代的。还可以肯定地说,专攻一家,不能取代他家,专攻一体也难以取代它体。
散氏盘铭文
那到底什么是书法的基本功呢?所以,书法的真正的基本功,是对书法三种技巧综合能力的表现,既驾驭毛笔的能力、驾驭字形的能力、驾驭墨法的能力、驾驭行气、章法的能力。简而言之,书法的基本功是:“书法家驾驭笔法、墨法、章法技巧水准的综合的能力”。
楷书是书法发展的最后结果,也是如今最为实用性的字体。在书法欣赏上,单以楷书为标准的艺术欣赏是偏颇的,学会看懂更多种字体,这样的审美鉴赏能力,这才应该是书法艺术欣赏的前提条件。有这样的认知,就会明白,一个帖临能力很强的人,远比只能把楷书写端正的人功底要高。
篆书
欣赏书法离不开对篆书的了解,篆书伴随着汉字而相应相生,对于书法艺术而言具有原创性,它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朝致使汉字不断规范,艺术性不断增强,由原初的实用性逐渐过渡到艺术性,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欣赏的古典美。小篆经历清代书家的不断创新,其风格由凝重、庄严、规整向自然活泼转化,最终走向独具风格的个性化,为书家注入情感打开了通道。
篆字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书体,不像楷体字有很多不同的变化,其基本组字的方法,是用点、直、弧三者,笔画粗细一致,起止都要藏锋,向左撇出的地方并不用撇,向右用捺的地方也不出捺,一概是曲笔弧线结字。
隶书
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隶书在长期的社会性的书写实践中不断进化,不断丰富着自身的艺术内涵。到东汉中期,隶书的审美功用已经超越了实用价值,越来越显示出端庄朴厚、雄浑壮美的风采,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笔法点画、字型结构和审美风格几个方面。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隶书的笔法比篆书更为丰富。从隶书基本点画的形态看,点、横、竖、撇、捺、折等笔画的形成,说明笔法已经有了规定性的要求,即在篆书用笔婉转的基础上,明显的增加了提按、藏露、转折,使得点画出现了丰富多姿的变化。其中折笔、波挑笔法的形成使其点画更加生动。
一种书体的由来,都有它孕育、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过渡阶段,然后才能定型.......
文字由篆到隶,前代文字学家称之为“隶变”。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楷书和魏碑
楷书与其它书体相比,其主要特点有:一时形体方正,提按转折明显。二是横平竖直,笔画形态丰富。基本笔画、复合笔画的变化比篆书、隶书多。三是楷书的书写要求不仅比篆书、隶书多了许多提按连贯动作,而且有程度上的差异。孙过庭《书谱》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形;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性质。”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魏碑书法自成面目,独树一帜,而且流传甚广,在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为由隶书演变而来尚未成熟的楷体,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体,它上承汉隶,下开隋唐。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魏碑:
第一,整体气势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精神飞动。
第二,笔法美:笔法跳跃,点画峻厚,骨法洞达,血肉丰美。
第三,结构美:意态奇逸,兴趣酣足,结构天成。
历代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都对魏碑进行不同的探讨,从中汲取了极丰富的养分。
行书和草书
行书虽然比较晚出,但产生不久就迅速成为书法领域最流行的字体之一。可以说,在清代以篆隶北碑为中介建立新的书法观念之前的书法传统,相当程度上是以行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因此,要真正了解书法的历史,继承书法的优秀传统,离开对行书的学习是很难深入的。
图片节选(中国书法全鉴)
点划是书法艺术形式的基础因素,用笔是形成点划的手段。特别是行楷的基础点划的轮廓、粗细、弧度等形式要素的变化范围相对较小,同一类型的点划常常要保持相对统一的形态,这是构成楷书形式体系的稳定性和严密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行书的连笔,打破了楷书笔画相对独立的特点,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点划组成一个连续的书写环节,形成具有整体性的组合关系。
草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草书,指不论何时何体,凡是写的草率、随便的字,都可以称之为草书。如篆书盛行时代有草篆,隶书盛行时代有草隶,楷书时代有行草等。宋代张栻《南轩集》说:“草书不必近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的不谨,便成草书”。
狭义的草书,是指具有一定的法度,自成系统的草写法,是书法艺术中的一种书体。
唐 怀素《自叙帖》
蔡邕说:“书者,散也。预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这是在讲:书法史抒情的事。
写草字尤其是这样,如果不能“豁然心胸,略无疑滞”,是很难写出好的草书作品的。这当然要求书写者心胸开阔,性情豁达。在进行草书创作时完全投入,不受任何杂念干扰。这说来是个思想境界的问题,但不同水平的书写者,有不同的具体问题。
对正在学习书法的人来说,这套书图文并茂,通过名家的品赏指点,让学习者从枯燥的笔画练习中解脱出来,真正懂得欣赏书法的博大精深和精妙之所,从内心深处燃起对书法的浓厚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0:53 | 只看该作者
书法让人识美、爱美、更美
2019
09/06
12:00
书法理想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1


一、书法能让人降浮去燥
浮躁练不成书法。书法让人安下心来,铺下身子,能吸收人的浮气、燥气、粗狂之气,使人变得文雅,静心沉稳。
二、书法能让人识美求善
书法是艺术,艺术是一种美的体现。字体章法无处不体现着、折射着、流露着美与善。学习和创作,就是对美与善的规律认识和规则运用。
三、书法能让人腹有诗书
古人誉书法大家为“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之余暇,游手于斯”。书法离不开诗词句章,书法家要学好多知识,这样就形成了好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
四、书法能让人体悟人生
人常说“字乃人之衣冠”,“品德不高,落墨无法”。写书法就是写自己,思想、品味、情操、境界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书法水平。书法是技术与个人品格的体现。欲写的一手好书法,必先提高个人对人生,处世的觉悟。
五、书法能让人精神依归
书法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如果你热爱书法,就是追求其中,沉浸其中,乐在其中。人间事事多纷扰,退居陋室成一统,是一种更高的追求,也是一方精神世外桃源。如果你遇到什么烦心事也可以写写书法,让自己放松一下忘记烦心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9-9-7 12:55 | 只看该作者
写一错字取消入展,评委:这些繁体容易错……
2019
09/06
08:35
大众书法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3


2019年8月
“浙江书法奖·沙孟海奖”
第十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
公布评选结果
随后,浙江省书协官微
连续多日发布专家评审札记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
专家们谈论比较集中的
竟然还是错别字问题
本次评奖
3668位书法作者的4733件作品
初评入围不到500件
终评入展352件作品
有些不错的作品
最后掉在错别字这个坑里
令评审们深感可惜
评审现场
一、把关纠错
本次评奖,根据《评审规则》:“作品内容要符合汉语规范。凡有明显错字或文义不通的作品不得入选。”
所有参加终评的作品被悬挂起来,“观察员”发现疑似差错后,不管大小,都会用纸条标出,夹在作品上,再供评委参考。
评审现场
可以理解为,浙江省书协用了多道防线来防止最终入围的作品里出现文字和文义上的错误。
可见,在评委和观察员眼中,错字、漏字、漏句这些文字、文义上的问题均被视为一件书法作品的硬伤,是致命的。
评审现场
二、有点触目惊心
几圈观察下来,斯舜威感受很深,他坦率地说:“‘差错率’还是比较高的,有的作品甚至有点‘触目惊心’,如一幅作品有多个错别字,或多个漏字、漏句。”
繁体字是最大的“坑”。
普通人不了解并不为过,但对于正式书法作品而言,写错繁体字属于“初级错误”。
斯舜威说:“如仅仅‘范’‘才’两个字,就让一批作品‘中枪’。这次好几位作者书写了范成大的《玉山道中》,而把‘范’写成了‘範’,殊不知姓的‘范’用不着‘繁体’。
有好几位作者写了赵鼎的《题常山草萍驿》,首句为‘才过常山到草萍,驿亭偏喜雨初晴’,‘才’的篆体应作‘纔’,许多作者则用了‘才’。这真是该简不简,该繁不繁。”
陈胜武提到“云和雲,台和臺,里和裏,才和纔,谷和穀,余和餘,干和乾、幹、榦,艸和草、皂,征和徵。”
他说,这些常用字只要作者认真听过一次,应该就不会错。
另外,陈胜武指出,小篆和大草是错漏的重灾区,部分作品明显可以表现出作者明显不懂字法。
比如“米芾《蜀素帖》中的《送王涣之彦舟》,不少作者整天临摹米字,但是对这首诗似乎没有什么理解。
相当部分的作品抄写了这首诗,却是千奇百怪的错漏层出不穷。‘白面王郎年十八’,‘面’有人写作面条的‘麵’”等等。
至于漏字、漏句,则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如“‘可怜一点终不易,枉驾殷勤寻漫仕。漫仕平生四方走,多与英才并肩肘’,四句短短28字,有作者竟然漏掉20个字而浑然不觉,可见作者对于诗文毫无了解,自己对作品也没有复核。”
甚至,还有人把“烹”的上部写成了“享”,可以说是令评委很“无语”了。
三、这个问题,其实是老生常谈
实际上,书法作品中多错字不是什么新问题,对当代书坛而言,这已经是持续几十年的全国性的“老生常谈”了。
早在八十年代,著名书法家曹宝麟等就曾在中国书法界多次呼吁在书法作品中尽量减少和避免错别字。
我们处在一个追求视觉效果的时代,在主持展览和参加展览的人中,不相信文化修养和书法有关系的人并不少,但反观近二十年来的书坛现状,那些成了名的书家,水准继续提高或没有下降的,多是那些学养比较好的。”
把字写对,只是书法作品最最基本的要求,为什么就那么难?
可见,那么多年,在当代书坛,文化修养之于一个书家的重要性,并没有在所有人心里达成真正的共识。
这个问题如果严谨讨论,几夜都难以言尽,还是回到本次沙孟海奖的评审。
评奖总结时,浙江省书协主席鲍贤伦说:“书法艺术毕竟不是简单的抄写行为,在评审过程中也会注意把握书法艺术和语言文字的差异,对于作品中最典型的错漏问题要找出来打下去,对一般性的问题还是相对宽容的。”
他说:“之所以对文字如此认真,是为了促使作者更加重视文字基本功和学养的提高。”
浙江书协实是一番苦心。毕竟,一个真正有志于成为书家的人,并不需要有人来提醒他“别写错别字”,因为他明白这问题太初级,除此之外,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50个易混繁体字
(仅供参考)
1、“後”与“后”,“后”在古代确实有两种写法:“後”和“后”,但“後”表示方位,例如“後面”、“後来”等,“后”则是一种特定称谓,例如“皇后”、“后土”等。
2、“干”的繁体有三种写法:“乾”、“幹”和“干”。当表示“湿”的反义词时写作“乾”,例如“乾燥”、“乾脆”;当表示事物的主体和重要部分,或者表示动词“做”时,写作“幹”,例如“主幹”、“幹部”、“幹活”;其余都写作“干”,例如“天干地支”、“干戈”、“干将莫邪”、“干宝”。
3、“尽”的繁体有两种写法:“儘”和“盡”,前者用于“儘管”(现在读第三声),后者用于“盡頭”、“前功盡棄”(现在读第四声)。
4、“历”的繁体有两种写法:“歷”和“曆”,前者用于“經歷”、“歷史”、“歷代”;后者用于“日曆”、“曆法”。
5、“范”的繁体有两种写法,用作姓氏时写作“范”,其余写作“範”。
6、“钟”的繁体有两种写法:“鐘”和“鍾”,前者用于“鐘錶”、“時鐘”、“敲鐘”,后者用于“鍾情”、“鍾愛”、“鍾靈毓秀”。
7、“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丑”和“醜”,表示“丑陋”之意用“醜”,例如“醜八怪”;表示天干地支或戏剧角色时用“丑”,例如“丑時”、“生旦淨末丑”。
8、“里”的繁体有三种写法:“裡”、“裏”和“里”,表示长度单位、居所之时用“里”,如“千里”、“邻里”;表示与“外”相反时用“裡”或“裏”,例如“心裡”、“裏面”。注意,“裡”和“裏”是异体字,读音意义都相同。
9、“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雲”和“云”,前者用于“雲雨”、“白雲”;后者用于“人云亦云”、“詩云”、“古人云”。
10、“制”表示“制造”之意时写作“製”,其余写作“制”。例如“製作”、“監製”、“制止”、“限制”、“制度”。
11、“于”用作姓氏时写作“于”,其余写作“於”。
12、“面”繁体有“面”和“麵”两种,前者用于“表面”、“裏面”,后者用于“麵粉”、“麵條”。
13、“准”表示批准、允许时写作“准”,例如“准许”、“不准”、“准奏”;其余写作“準”,例如“精準”、“準则”。
14、“脏”作形容词时写作“髒”,例如“骯髒”;作名词时写作“臟”,例如“心臟”。
15、“发”的繁体有两种写法:“發”和“髮”,前者用于“發出”、“發送”、“發財”;后者用于“頭髮”、“千鈞一髮”。曾经有人说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押韵时重复了,押了两次“发”,其人家原来写的是“雄姿英發”和“早生華髮”啊!
16、“台”的繁体有“台”、“臺”、“檯”和“颱”四个,第一个用于“兄台”、“台鑒”;第二个用于“舞臺”、“高臺”、“平臺”、“臺灣”;第三个用于“檯面”、“燈檯”;第四个用于“颱風”。注意:“臺”一般是站人的,而“檯”则是放物品用的。
17、“斗”表示争斗之意时写作“鬥”,如“战鬥”、“鬥争”;其余仍写作“斗”,如“北斗”、“刁斗”。
18、“复”的繁体有两个:複和復。前者用于“複雜”、“複習”;后者用于“光復”、“復出”、“復興”。
19、“欲”用作动词时写作“欲”,例如“魚我所欲也”、“己所不欲”;用作名词时写作“慾”,例如“慾望”、“貪慾”、“清心寡慾”。
20、“秋”用于“秋千”时写作“鞦韆”,其余都写作“秋”或“秌”。
21、“游”用在与水有关的词汇中写作“游”,例如“游泳”、“上游”;其余都写作“遊”,例如“漫遊”、“旅遊”、“遊歷”。南宋诗人“陆游”应写作“陸遊”。
22、“征”的繁体有两个:“征”和“徵”,前者用于“長征”、“征程”;后者用于“特徵”、“徵求”、“徵詢”。
23、“吊”在表示凭吊之时写作“弔”,例如“弔唁”、“憑弔”;其余都写作“吊”。
24、“系”的繁体有三个:“系”、“係”和“繫”。注意组词:“系統”、“中文系”、“干係”、“關係”、“聯繫”、“維繫”、“繫鞋帶”。
25、“郁”的繁体有两个,“鬱”和“郁”。注意组词:“憂鬱”、“鬱鬱寡歡”、“蔥鬱”、“文采郁郁”、“濃郁”、“馥郁”、“郁达夫”。
26、“几”在表示小桌子时写作“几”,例如“茶几”、“條几”;其余都写作“幾”。
27、“借”在表示凭借、依靠之意时写作“藉”,例如“藉口”、“藉著”;表示借出之意时仍写作“借”,例如“借錢”、“借用”。
28、“咸”在跟“淡”相对时写作“鹹”,例如“鹹菜”、“鹹魚”;在表示“全,都”时仍写作“咸”,例如“老少咸宜”、“少長咸集”。用作地名或年号等专有名词时也写作“咸”,例如“咸陽”、“咸豐”。
29、“松”用作树名和人名时写作“松”,例如“松樹”、“松柏”、“李如松”。其余都写作“鬆”,例如“鬆緊”、“鬆懈”、“放鬆”。
30、“谷”表示山谷及姓氏时仍写作“谷”,表示谷物时写作“穀”,例如“五穀豐登”。
31、“岳”在表示山时写作“嶽”,例如“五嶽獨尊”;用于姓氏时仍写作“岳”,例如“岳飛”。
32、“奸”在某些词中写作“姦”,例如“姦淫”;其余仍写作“奸”,例如“漢奸”、“奸細”、“奸雄”。
33、“御”在表示抵挡之意时写作“禦”,例如“防禦”、“禦敵”、“禦寒”;其余写作“御”,例如“御駕親征”、“御花園”。
34、“出”在表示量词时写作“齣”,例如“一齣戲”;其余均写作“出”。
35、“布”用作名词时仍写作“布”,用作动词时写作“佈”,例如“布匹”、“抹布”、“發佈”、“佈局”。
36、“姜”的繁体有两种写法:“薑”和“姜”,前者表示植物“生薑”;后者用于姓氏,例如“姜尚”。
37、“党”在表示政党时写作“黨”,例如“黨员”;表示姓氏或民族时写作“党”,例如“党项”。
38、“汇”的繁体有两种写法:“匯”和“彙”,前者用于“匯合”、“匯款”、“匯集”;后者用于“詞彙”、“彙編”。
39、“苏”的繁体有两种写法:“甦”和“蘇”,前者用于“甦醒”;后者用于“江蘇”、“蘇軾”。
40、“须”的繁体有两种写法:“須”和“鬚”,前者用于“必須”;后者用于“鬍鬚”。
41、“获”在表示收成时写作“穫”,例如“收穫”;其余写作“獲”,例如“獲取”、“捕獲”。
42、“才”在表示副词时写作“纔”,例如“剛纔”、“现在纔來”;其余写作“才”,如“人才”、“天才”。
43、“冲”用在与水有关的词汇中写作“沖”,例如“沖洗”、“沖走”、“沖刷”;其余写作“衝”,如“要衝”、“衝擊”、“衝突”。
44、“舍”作为动词时写作“捨”(现在读第三声),例如“捨棄”、“施捨”;作为名词时写作“舍”(现在读第四声),例如“宿舍”、“寒舍”。
45、“筑”在表示古代乐器时写作“筑”,例如“擊筑”;其余写作“築”,例如“建築”、“築造”。
46、“采”作为动词时写作“採”,例如“採花”、“採摘”;作为名词时写作“采”,例如“神采奕奕”、“文采”。
47、“丰”在表示丰富、丰盛之意时作写“豐”,例如“豐富”、“豐年”;其余写作“丰”,例如“丰韻”、“丰采”。
48、“只”作为量词时写作“隻”,例如“一隻雞”、“形單影隻”;其余写作“衹”和“只”均可,用“衹”更为正式,例如“衹是”、“衹有”。
49、“表”在表示计时工具时写作“錶”,例如“手錶”、“鐘錶”;其余写作“表”,例如“表面”,“表現”。
50、“注”的繁体有两种写法:“註”和“注”,前者用于“註冊”、“批註”、“註解”;后者用于“注射”、“注意”、“全神貫注”。
希望各位书友
在今后的创作过程中
谨慎对待“错别字问题”
避免硬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9-9-8 09:46 | 只看该作者
诗人书法的意义:契合晋人风骨,不以书法讨好世人!
2019
09/08
09:15
书法入门
企鹅号

分享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color=rgb(255, 255, 255) !important][url=][/url]

评论
0


总第一六一六期;欢迎关注。
如前面我们分别解读了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行草书《张好好诗》长卷,笔法之奇、刷写之奇、字法之奇。今天我们继续来看看,诗人书法作品中的章法之奇。——书法入门(ID:shufarumen)
#01“端若引绳” 行气贯通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中说到,“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又有清代包世臣讲:“分行布白,非停匀之说也,若以端若引绳为深于章法,此则史匠之能事尔。”
在历代经典作品中多可见到,书家都在努力打破正局。为了不使成为“史匠之能事”,作品中避免形成“端若引绳”,历代行书经典往往字与字之间或摇摆、或错落、或参差,极尽变化之能事。
这些为书家们避之不及的情况,却恰恰为杜牧所用。
诗卷中多数字以正为主,如果给每个字找出一条中线,多处可见字的轴线恰好连在一起,形同笔直。杜牧用“正局”,其章法初见平淡,其实是似正反奇。
以帖中19行至22行为例,字形中正,对应整齐。尤其“盼盼下垂”、“袅袅穿云” 等处,轴线之中正,令人称奇,这在古代法帖中是绝无仅有的。
又如第14行“晴江连碧虚”句,每字都是方形,字形方整,重心平稳,大小一致,乃至间距都完全相同。这种排列何止如“排算子”,其方正如同砌砖。
以上这种情况都出现在诗卷的前半段,至中段以后就不再出现。想必这与作者的情绪变化是有关系的。
#02轻重大小开合
《张好好诗》卷中,如上段分析的“端若引绳”的处理方式并非作品的主要面貌。
其诗帖章法一方面确定了平稳的基调,另一方面加强了字组之间的对比关系。我们在帖中任意选取一组字,可以看到杜牧将这些对比关系运用得十分精彩。
如“公江西”几字的:“公”字收紧,笔画粗壮;“江”字开张,笔画细劲,中部留出了空白;“西”字再次收紧起来,形成了几乎实心的黑块。此三字已有轻重对比和横向的开合关系。再见“江、西”二字皆为扁形,将下边“幕”字写作瘦长,形成纵向上的开合。
“以紫云车”四字,强弱关系更加明显。在用笔的力度上,呈现“弱—强—弱—强”的对比,在结构方面则处理为“合—开—合—开”,这样强弱开合的反复,如同呼吸的节奏。
“湖自此、为疏玉”字组,其强弱关系不仅表现在上下字间,还关照到左右行之间的关系。如“玉”字的收紧和墨色的虚淡,不仅与上边“为”字的开张有关,还与其右侧的“此”字形成强弱对比。
“初斜日”三字中,“斜”字拉长的竖画对于这一竖行的开合疏密关系十分有用,对于左右行之间乃至全篇的调节都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可做实验作为验证:将“斜”字遮掩起来,至少后四行之内灵动气息全失。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在这一字组中,杜牧对强弱、大小、开合关系的运用看似随机,其实用心颇多。这就如同诗人对格律诗的把控,看似自然流淌出的佳句,其实诗人由于平仄与压韵的限制,其推敲出的用字已是必然。
以上两点仅是最直观和表面的分析,远不能概括杜书章法之奇。一因篇幅所限,不宜冗长,二因笔者学浅,竟不能归纳其规律,也请同道点拨。
|结语|
我们都知道唐人是“尚法”的。这个时期完善了汉字楷体的基本规范,并对书写技法、结构方法都有明确的要求。
《圣教序》等许多集字范本对行书的规范起到极大的作用,唐代全面崇王思想使唐代书家对二王的学习达到足够高度。同时,“世人尽学兰亭面”的社会风尚,也考验书家的创新精神。
在二王一脉书家中,历代有成就者可谓各得其一面:
智永、世南,得其宽和之量,而少俊迈之奇。欧阳询得其秀劲之骨,而乏温润之容。褚遂良得其郁壮之筋,而鲜安闲之度。李邕得其豪挺之气,而失之竦窘。颜、柳得其庄毅之操,而失之鲁犷。旭、素得其超逸之兴,而失之惊怪。陆、徐得其恭俭之体,而失之颓拘。过庭得其逍遥之趣,而失之俭散。蔡襄得其密厚之貌, 庭坚得其提衄之法......
及至晚唐,“官体”书法已走向僵化,书家难出。而作为动荡时期的诗人才子,其文化诉求与晋人风骨相契合。他们综合修养全面,往往以才学、诗文自恃,而不以书讨好世人。及至作书, 则潇散放浪,无意为佳。杜牧就是其中的代表,其书以王字笔法为根,参以六朝笔意,一改羲献中庸温和的特质。他善用夸张和对比,书作豪放而劲健,在法度所限范围内将用笔的丰富和结构的奇巧夸张到了极致,独得二王雄强劲健一面。
此论并非杜牧孤例,又如《宣和书谱》所载李商隐书法《月赋》及《四六稿草》 与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并列,并评曰:“字体妍媚,意气飞动,亦可尚也”。
可见晚唐诗人书法具备相当高度,这给晚唐即将没落的书坛带来一线生机。(本文完)
全面解析:杜牧《张好好诗长卷》
01、唐代大诗人杜牧的笔法,超乎你的想象之“奇”02、早米芾200年,他就“刷”出天际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4 05:12 , Processed in 0.10357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