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90722石门素疏【向阳花开】今日禅宗

  [复制链接]
24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8 11:39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幻化的城池不是我们的目的地 (2019-10-27 07:58:04)转载▼
标签: 杂谈       
平日里我们常在回忆、憧憬、幻想、计划的世界中寻找安全感和慰藉,这个所谓的现实世界太不让人踏实了。钱财、地位、感情、健康......无一不是有也不安心,没有也不安心。——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这个幻化的城池不是我们的目的地

文:希阿拉姆

富足生活是这个城市里大多数人的目标,所以这个城市注定吸引了那些拥有着致富梦的人们一批批地来到这里,工作、吃饭、买房、养家……,少有什么人可以跳出这个模式。

十年前,我也是这样,用尽勤奋,用尽世间的聪明,从一个城市征服到另一个城市,从一种成功渴望着下一次的成功,好象自己是命运的主人,好象永远不知道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心有没有真正地快乐、真正地感到幸福。今天想来也许是不敢看,不想看。

几年前的冬天,一场大雪后,我和往常一样开车上班,刚过了一个红绿灯,突然,我的右半身麻了起来,右脚踩下去也没了知觉,差点顶在前面的车上,恐惧席卷全身,因为突然间平常可控的身体和车子都不听自己指挥了,我的头脑虽然清醒,却没有任何用处,车子偏离出车道滑向路边的树干。

接下来的记忆好象有点空白,只觉得半个自己恍惚地看见周围过来几张陌生的脸,有一个是警察。

等我把驾照拿给他看的时候,那种麻木感消失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认了错又回到了车里,等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时,才想到给医生打一个电话问问到底是怎么了。

检查结果,颈椎和腰椎都有明显的倾斜度,压迫神经导致麻痹。建议治疗,戴颈托上班。

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第一次觉得生命是那么陌生,那么难以把握。寂静的房间有些让人恐惧,干脆出了门漫无目的走走,傍晚的阳光没有白天那么强烈了,冷意袭来,紧几步向着红瓦黄墙的地方走去,好象那是当时唯一温暖的去处——雍和宫。

那一年,我还没有皈依希阿荣博师父,隐约寻求着理性之外的精神归依,但除了看书,没有其他的机会去了解、去感受有信仰的人到底拥有怎样的内心。

从雍和宫出来时已经天黑,对面的香烛店里依然灯明影动,走进去看到很多佛法书,不知从何看起,手边正好放着一本《妙法莲华经》。翻开看时,顿时被那些偈言深深吸引。

以是本因缘,今说<<法华经>>,

令汝入佛道,慎勿怀惊惧。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

这是二十八品中的<<化城喻品>>,是“法华七喻”之第四喻。说佛陀悲悯中途懈退者,于是幻化城池,使他们暂歇其中,然后再令他们得以到达真正的珍宝之处,比喻佛陀示现权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

因为这样的因缘,我把这本经请了回去,虽然有很多段落当时看起来总是似懂非懂。

而我在皈依希阿荣博上师的第二年,再看此经,再读这一品,竟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读起来不那么费解了,而且内心时时充满感动,甚至一些场景栩栩如生地化现在眼前,如同看到师父对汉地弟子们的无比慈悲和无比的忍耐。

每次,希阿荣博师父来到汉地,什么样的人都会围在老人家身边,有的潜心修行,有的骄横傲慢,有的善良单纯,有的阴郁暗霾……而师父总是开心自在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开着玩笑,说说故事,不管再晚再累也会耐心地听每个弟子的倾诉。

常念上师的恩德,让人心生喜悦;常看透身边的幻相,让人内心坚强;常在梦里看见自己身着布衣,骑着骏马穿城而过,是我也不是我。那些居乐于城池的人们又该什么时候抖擞精神,再度出发呢?

文章选自菩提洲网站——佛子心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0:30 | 只看该作者
净界法师:怎样做好人生收尾
2019年10月28日 14:28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人生是怎么回事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摄影:海朝)人生是怎么回事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摄影:海朝)
  问:阿弥陀佛!我想请教一下,怎么做好人生的收尾?

  净界法师答:我告诉大家一种观想的方法。人生是怎么回事,你要从道理上参透。我们不能看人生的假相,要看假相背后的道理。因为这个道理参透了,你就比较好收尾。收尾不能收得勉强。

  人生是怎么回事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表示什么呢?你人生是借来的!你为什么有这个家庭呢?你本来就有吗?没有,你跟因缘借来的。你为什么有身体呢?你跟因缘借来的。你为什么有这个房子?借来的。

  诸位!借来的是怎么样?要还!你有两种归还的方式:第一个叫主动归还,第二个是强迫归还。

  我先谈谈有智慧的,主动归还。就是,好,既然我迟早要还,我慢慢还,有借有还,我主动归还,我认了。大智慧啊,慢慢放下。有些人他就揣着不还,到“是人临命终时”,无常败坏的时候,强迫你归还,一定心不甘情不愿,你一定的。因为你平常都不还,到临命终的时候一次偿还,你受不了的,你绝对受不了的。

  尤其是福报大的人,一定要提前收尾,因为你借得太多了。福报越大、借的越多。你想想看,你的人生多彩多姿,你展开的比一般人大,难道你不提前收尾吗?福报越大的人,人生要越早收尾,因为你借得太多了,东西借太多了。总而言之,你如果要能够临终正念,你最好提前收尾,慢慢归还。你的人生有收尾的迹象,你的业力才有收尾的迹象,就这个道理。

  (来源:佛教导航社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0:33 | 只看该作者
能忍法师: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0-28 10:29:26)转载▼
分类: 学佛入门
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

问: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是应该什么都不争不要,遇到别人争抢一味退让,视为吃亏是福吗?那这会不会助长他人的贪心呢?佛弟子到底应该怎么做?

答:争取,有时是为私利,有时当属精进。佛子心怀慈悲,但并非软弱无能。慈悲显现,行有多门,以自度度人为业。

有时忍让不争,是慈悲感化;有时为了大义,舍身不辞。

若为自己修行,不争、吃亏皆为醍醐;

若为度化他人,应视根机不同而应以不同方式。先降伏自己的心,再示度人。

问:师父您好,我是初学者,请问师父,是不是大福报的人做事业很容易就成功了,钱会自己找上门是吗?

答:您这个问题把福报说得有点过于“生动”了。具大福报的人,自己稍则精进用力,凡事易成就。福报浅者,虽用多力,难成。福报深浅,涉及过去、现在、未来多世,且不问过去与来世,建议您把握当下,积极培福,渐渐就会有所感受了。

问:丢失了心爱的东西,感觉心里空落落的,一直在想怎么办,念什么经可以让自己感觉好受点?

答:呵呵,念“心经”。心念无常,万物终归坏空;心念无我,死时两手空空;心念苦义,贪爱终归苦果。再念“无常经”,丢了东西悟无常,舍了贪心心清凉;丢了东西心伤感,几年过后也平常。

问:我担任某杀人案件的辩护人,尽心尽力,最后被告人判了死缓,我也再三嘱咐被告人以后吸取教训,决不可再杀生。然而,在法庭上,我注意到了受害人家属对我既愤怒而又仇恨的眼神,信佛以来,我已深信因果,请问结下了被害人家属仇恨这个恶缘,该如何应对?虽然我是依法履职,也觉得内心有点不安和悲哀。

答:试着从以下几点来理解:

1、法律是社会规范、裁判是非的硬性标准,各国各地或有不同或有欠缺,但对维系社会秩序不可或缺。

2、理解受害人家属的愤怒仇恨情绪,不能要求他们有足够理性站在法律的公正立场,毕竟人性亲情的缘份有更加真实的吸引力。

3、杀人的结果都是很严重的,但判刑要看主观意愿,有故意谋杀、误杀、防卫过当等不同。

4、作为辩护律师,当依法律进行公正辩护,防止误判、重判等。

5、法律是僵化的,人性是灵活的,若能明辨善恶,令各得其所,我想这是作为辩护律师心中最应具有的道德底线。

6、如果能够明了是非,依法辩护,也不须过多不安。毕竟最后结果如何,还要取决于法官的判决。

问:很多人在讲要阅览经藏,我上楞严经课时,发现不能理解里面的内容。我认为应该一门深入学习,所以没有去参加其它的学习,这算是法执吗?

答:大众阅藏很好,可以多熏习,大体了解一些佛法知识,也会增长佛法正知见,不易被一般歪门邪道所误。但甚深法义,还是要跟随善知识学习,仔细拣择,渐次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29 10:39 | 只看该作者
敦煌壁画中的佛传故事
2019
10/29
09:59
敦煌莫高窟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佛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在佛教经典中,涉及释迦牟尼一生事迹的典籍数量很多。其中较系统、较集中地记载释迦传记的译述主要有东汉昙果、康孟祥、竺大力译《修行本起经》,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过去现在因果经》,马鸣撰,南朝宋释宝云译《佛本行经》,隋闍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等。在古印度的佛教遗存中,以佛传为题材的艺术品,如:山奇第一大塔浮雕、巴尔胡特的浮雕、犍陀罗出土的公元二、三世纪的雕刻等。其中或者画面不多、情节简单,或者内容虽多,但重点是修行成佛后的事迹,出家前的情节表现比较简略。在我国遗存的表现佛传的艺术品种类众多,以佛教石窟为主,造像碑也较多。拜城克孜尔石窟第110窟,整窟壁画以佛传为主,表现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盘的主要事迹。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7、8、12、48、53窟均有佛传雕刻。此外南响堂山第2窟中心柱、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和莲花洞中,也有佛传雕刻。


敦煌莫高窟现存各时期的佛传故事画计37幅,其中北凉1幅,北魏5幅,北周4幅,隋7幅,唐17幅,五代1幅,宋2幅,分布在27个洞窟之中。早期的佛传故事画多为片段画面,如四相、八相或者仅画乘象入胎、夜半逾城两个代表性场面。北周时期才出现完整的、连环画式的佛传故事画。如290窟6条并列的佛传故事画,长达25米,主要内容有:乘象入胎、树下诞生、仙人占相、太子读书、太子比武、掷地定亲、太子迎亲、出城游观、夜半逾城、树下苦修等,共80多个画面,前后衔接,是我国现存早期最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五代宋初曹氏画院时期,佛传故事画以屏风形式出现,描绘了130多个场面,并在原有故事情节的前后增加了降怨王立城、燃灯佛授记、灵鹫山说法、均分舍利等。这些新内容,使佛传故事的内容更为丰富,亦更加中国化了。

(来源:正信佛教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0 09:47 | 只看该作者
印光法师:善恶因果皆自心感召(图)
2019年10月29日 14:15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夫善恶因果,皆自心之感召。世人不知,佛为详说,汝谓佛设,岂真聪明乎哉。(图片来源:弘化社)夫善恶因果,皆自心之感召。世人不知,佛为详说,汝谓佛设,岂真聪明乎哉。(图片来源:弘化社)
  印光法师文钞选读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某居士书

  阅来书,知汝聪明尚不彻底,故以儒佛之因果,与世间王法之赏罚同论,则似有理,而实无理矣。世间赏罚,约人情为定。因果,乃心识所感召,儒释无二道。汝以儒所未发明者,谓儒尽乎此,此亦汝聪明不彻底之一证。夫善恶因果,皆自心之感召。世人不知,佛为详说,汝谓佛设,岂真聪明乎哉。果报之来,有在即刻即世者,有在来生后世,及多生多劫者。汝嫌报远,而欲令速报,则成邪见。

  看完你的来信,知道你聪明的还不彻底,所以将儒佛的因果,与世间王法的赏罚等同来讨论,似乎有些道理,而实际上没有道理。世间王法的赏罚,是约人情来楷定的。因果,是自己的心识所感召,儒家佛家没有二个法道。你认为儒家没有阐发显明出来,认为儒家就到此为止了,这也是你聪明的不彻底的一个证明。善恶因果,都是自心的感召。世间人不知道,佛为我们详细说,你认为这是佛陀的布置施设,这哪里是真的聪明呢?果报来的时候,有的在当下一刻、当下一世的,有的在来生后世,以及多生多劫的。你嫌果报太远,而想要让这个结果快速地现报,就成为邪见。——如诚法师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0 09:50 | 只看该作者
法水漫流到东土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0-29 06:00:00)转载▼
标签: 东林寺 大安法师 佛法东来 白马寺 夜梦金人 杂谈        分类: 莲宗源流
——三皈依开示 (三)

法水漫流到东土
白马驮经
   三皈依法肇起在古印,法水漫流到东土是在东汉明帝年间。佛教传到中国,也有一个奇特的因缘。

  佛降诞时,东土是周昭王时期,当时这边也有大地六种震动、长虹贯日、井水泛溢种种感应。周昭王敕太史占卦,卦相表明西方有大圣人出现,其教法千年之后会东流到中国。从周昭王到汉明帝正好是一千年。





法水漫流到东土
汉明帝
     汉明帝非常开明,谥号孝明皇帝,“明”就是很尊重文化,很有礼节。做太子时,对老师恭恭敬敬,直至做了皇帝,他都一直对原来的老师执弟子礼(执弟子礼,就是老师在,要站起来,不以皇帝自居)。是这么一位很文雅的皇帝。

  正因为他有这种善根,所以感得夜梦金人——梦中有位金色的人来到宫廷庭院,大放光明。

  第二天上朝,汉明帝就问这个瑞相是什么意思,太史奏:大概这是西方的佛陀之教法要流到东土的一个瑞兆。于是,汉明帝就正式派官员向古印、西域一带求取佛经。

  取到佛经后,为纪念白马驮经,就将译经的处所(汉明帝做太子时读书的地方)命名为“白马寺”,这样佛教正式地传到了中国。

  实际上在汉明帝之前,佛教在民间已经逐步地传入了中国。任何一个宗教在任何地方都有它的成住坏空。佛陀入灭之后,佛教在印度有过灿烂辉煌的一段时候,但慢慢就开始衰微了。



法水漫流到东土
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衰微之后,佛教就通过丝绸之路慢慢地传到西域一带(西域就是现在中国新疆一带),从西域再传到中国。

  到了唐代,大乘佛法基本上已经完整地移植到了中国,反而在印度基本上消失了。所以说,一种文化的变迁是有着它的法运的。

  感恩当时的佛法东传,以直至于今,在家二众都能沾润到三皈依的恩泽。



法水漫流到东土

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0 10:15 | 只看该作者
地藏菩萨是超生冥界的护佑者吗?
2019
10/30
09:29
敦煌莫高窟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地藏菩萨在中国佛教诸菩萨中久负盛名,与观音、文殊、普贤合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并称于世。地藏(Ksitigarbha),地,“住处”之意;藏,“含藏”之意。佛教中说,地藏受释迦牟尼的付嘱,在释迦既灭,弥勒菩萨未生成佛之间的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拯救诸种苦难烦恼,“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唐玄奘译《地藏十轮经》谓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犹密如秘藏”,故称地藏。犹如大地藏有救济众生的伟大功能,诵念地藏菩萨之名,一心皈依,就得从苦解脱,安住涅槃得乐。传说其道场在九华山。


地藏虽为菩萨,但其仪相有别于其它菩萨。地藏菩萨是剃发圆顶光头,身着袈裟的声闻形或比丘形,这和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僧人形象是相同的。敦煌尊像中的地藏菩萨像,唐前期地藏菩萨多持宝珠和结印,后随着地藏信仰的深入,造型上有所变化,出现被帽像,手持宝珠和锡杖的形象。持摩尼宝珠,表示满足众生之愿望;持锡杖,表示爱护众生,也表示戒修精严,这种形象的地藏菩萨像,犹如一个云游四方的僧人,以救济世人之苦为己任,给人以亲切感和亲切感。


敦煌尊像画中,出现在唐前期的地藏菩萨像有23身,均为尊像式独立成幅,其形象特征是以声闻形绘制,圆顶头光,身覆袈裟,手托摩尼宝珠,正面立姿或侧身立姿像。其中有4身地藏菩萨像的身后或所托宝珠上放射出六条光带,用以表示法界天人六道,表现地藏菩萨自誓尽度六道众生的大愿,部分榜题“南无地藏菩萨”。


唐后期的地藏菩萨有35身,在洞窟内无固定位置,还有部分补绘于前代洞窟内,最多的在一窟内绘有9身。这些地藏菩萨以立姿像为主,兼有少数半跏趺坐姿像。此外,还现两身被帽地藏菩萨像,头戴丝巾围城的帷帽,这种造型的地藏菩萨像,唐以后得到了广泛流行。


五代、宋时期壁画中有十身地藏菩萨像。由于有关地藏与地府十王厅变相的兴起,独尊的地藏菩萨像数量减少,其中有5身为被帽地藏菩萨像。此后,壁画中的地藏菩萨像逐渐减少,仅有一幅西夏时的被帽地藏像遗存。


在大乘佛教中有许多以教化六道,尤以人间为本愿的佛和菩萨,如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以及观音菩萨等。与观音菩萨的信仰相比,崇拜观音的目的,大多为了利益现世,或往生净土,而地藏菩萨信仰,虽也有利益现世一面,如代众生受苦,祛除疾病,满足众生需求等等,但是更多的则认作是维系六道,连接生死,是为超度亡灵的罪障而解脱六道轮回苦厄的菩萨。为超度亡魂,解救坠落地狱的亡者,人们祈祷地藏菩萨给予救济帮助,使亡者得以解脱。似乎生者将亡者托付给地藏菩萨后,可以减轻生者的不安和烦恼,得到安宁和慰藉。这样,地藏菩萨就以解救亡者连结生死两界而赢得了世人的普遍信仰。

在敦煌藏经洞所出的《地藏菩萨经》中,把地藏菩萨案查地狱阎罗王审判联系到一起,说地藏菩萨居住南方琉璃世界,以天眼看到冥界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见此不忍,遂发慈悲心怀,深到地狱,案查监督阎罗王判断是否有错、公正,而对于那些造地藏菩萨像,念地藏菩萨经、唱地藏菩萨名者,临死前地藏则亲自往迎,免入地狱,即令坠入地狱,亦能加护,并使之拔脱罪苦,往生极乐世界。


(来源:莫高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1 09:40 | 只看该作者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09:29 | 只看该作者
达摩祖师:安心法门
2019年10月31日 14:20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安心法门》为《少室六门》中的第四门,《宗镜录》和《正法眼藏》收有此文。《安心法门》为《少室六门》中的第四门,《宗镜录》和《正法眼藏》收有此文。
  安心法门

  1、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2。但有心分别计较,自身现量3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

  2、问:云何自心现量?

  答: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4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若从事上得解者,气力壮;从事中见法者,即处处不失念。从文字解者,气力弱。即事即法者深,从5汝种种运为,跳踉颠蹶6,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体是法界故。

  3、问:世间人种种学问,云何不得道?

  答:由见己故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忧,遇乐不喜,由不见己故。所以不知苦乐,由亡己7故。得至虚无,己自尚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4、问:诸法既空,阿谁修道?

  答:有阿谁,须修道;若无阿谁,即不须修道。阿谁者,亦我也。若无我者,逢物不生是非。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无心,是为通达佛道。即物不起见,名为达道。逢物直达8,知其本源,此人慧眼开。智者任9物不任己,即无取舍违顺;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舍违顺。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即一切处无处,即作处无作法,即是见佛。若见相时,即一切处见鬼。取相故堕地狱。观法故得解脱。若见忆相分别,即受镬汤炉炭等事,现见生死相。若见法界性,即涅槃性;无忆想分别,即是法界性。心是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5、即说颂曰:

  心心心,难可寻。

  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亦不睹恶而生嫌10,亦不观善而勤措11。

  亦不舍智而近愚,亦不抱迷而就悟。

  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12。

  不与凡圣同躔13,超然名之曰祖——

  〖注解〗

  1。《安心法门》为《少室六门》中的第四门,《宗镜录》和《正法眼藏》收有此文。本文依据《大正藏》第四十八册之文本校勘。

  2。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悟解之后,心能够自主,不被色境所转;迷的时候则相反,心不能自主,被色境所系缚。解,觉悟。识,心。摄,摄持。

  3。现量:指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毫无分别思惟、筹度推求等概念作用,仅以直觉去量知色等外境诸法之自相。如眼见色,耳闻声等是。广义之现量,分为真现量、似现量两种,真现量系指不受幻相、错觉等影响,尚未加入概念等分别作用之直接经验;似现量则指由于幻相、错觉所致,或已加入概念分别作用之认识。狭义之现量多指真现量而言。

  4。并是:都是。

  5。从,同“纵”,任由。

  6。跳踉颠蹶,跳跃颠仆。踉,音liáng阳平,蹶jǘe阳平。

  7。亡己:无我,空掉了我执。

  8。逢物直达:面对事物,能当下通达其实相。直达,当下现量通达,不借助分别思维。

  9。任:听任,顺从。

  10。嫌:厌恶。

  11。勤措:勤劳努力地去施行。

  12。出度:同前面的“过量”,均指超越于二边,非分别思维所能思量,测度。

  13。不与凡圣同躔:意思是不落凡圣二边。躔,音chán阳平,足迹,行迹。

  《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净慧长老编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2:26 | 只看该作者
善待你身边无形的众生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9-10-31 07:00:58)转载▼
分类: 随机说法
善待你身边无形的众生



神有很多种,有肩神、地神、水神、火神、财神等,一个人的身上有很多神。



现在很多人一说身上有东西,一说身边有东西,心里就害怕,想方设法把它们赶走。现在有些搞神通的人也是这样,说:“你身上有东西,我给你什么就可以把它赶走……”那都是有缘的众生,有又怎么了?你不应该劝人把它赶走,不应该让他生起这种念头。你可以告诉他:“你身上有神,你可能得罪了他。这是保护你的神,是跟你有缘的神,你应该跟他搞好关系。你一定要断恶行善,应该好好地做人,好好地学佛,这样他就不会伤害你,他就会保护你……”这样说也行啊!如果实在忍不住想搞神通,那就应该这样好好地引导众生。但是人都不会做,因为没有智慧,就害己害他。



其实,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东西,身边肯定有很多无形的众生,这都没有什么。这些神都走了,都离开你、抛弃你了,这才是问题。主要是跟这些神要搞好关系。



也许也有冤亲债主来找你,这也是你的有缘众生,你也可以善待他,这样就可以化解怨恨。无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神之间,不是要搞冲突,而是要化解怨恨。



如果自己做人非常地道,人格非常完美,他们不但不会伤害你,还会保护你。但是像刚才说的那种人,就会被护法神抛弃,如同像尸体一样,一切都是不吉祥的。





——摘自《二规教言论》讲记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3 09:48 | 只看该作者
紫柏尊者:文字三昧(图)
2019年11月01日 14:23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来源:《紫柏尊者全集》卷第一(摄影:海朝)来源:《紫柏尊者全集》卷第一(摄影:海朝)
  释迦文佛以文设教,故文殊师利,以文字三昧辅释迦文。而用拣择之权,于楞严会上,进退二十五圣,独选择观音当机,无有敢议其私者。

  观世音虽弥陀辅佐,亦以闻思修入,近乎文字三昧。故释迦文佛,亦退三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独进观世音。岂非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欤。

  若文字三昧,不以音闻为体。是犹花不以春为神,岂真花也哉。葢文字根于音闻,音闻根于觉观,觉观又根于无觉无观者。

  佛意欲一切众生,因有分别心,入文字三昧。因文字三昧,入音闻之机。因音闻之机,入无觉无观。无觉无观既入,则最初有分别心,至此不名有分别,而名无觉无观矣。夫无觉无观者,所谓正因佛性也。正因佛性既变而为情,苟不以了因契之,则正因终不能会也。

  了因虽能契正因,若无缘因熏发之,则了因亦不能终自发也。缘因,即文字三昧之异名也。了因,即音闻之机之异名也。学者苟能触类而长之,则文殊文字三昧,与观音音闻三昧,皆不在文殊观音与释迦文佛,在我日用而已。

  故老庞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柴水即老庞文字三昧也,神通即老庞音闻之机也。惟吾自偶谐,即老庞了因契会正因佛性者也。

  即此观之,凡佛弟子,不通文字般若,即不得观照般若。不通观照般若,必不能契会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即正因佛性也。观照般若,即了因佛性也。文字般若,即缘因佛性也。

  今天下学佛者,必欲排去文字,一超直入如来地。志则高矣,吾恐画饼不能充饥也。且文字佛语也,观照佛心也。由佛语而达佛心,此从凡而至圣者也。由佛心而达佛语,则圣人出无量义定,放眉间白毫相光,而为文字之海。使一切众生,得沾海点,皆得入流亡所。以至空觉极圆,寂灭现前而后已。

  若然者,即语言文字,如春之花。或者必欲弃花觅春,非愚即狂也。有志于入流亡所者,当深思我释迦文,以文设教所以然之意。如其明之,即文字语言可也,离文字语言可也。如其未明,即文字与离文字皆不可也,非即非离亦不可也。

  (来源:禅林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5 14:06 | 只看该作者
百丈怀海禅师:定慧力胜魔障自消
2019年11月04日 13:53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百丈怀海禅师(资料图片)百丈怀海禅师(资料图片)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

  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两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令耳与肩对,鼻与脐对,舌拄上颚。唇齿相著,目须微开,免致昏睡。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习定高僧,坐常开目。法云圆通禅师呵人闭目坐禅谓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恶,都莫思量,念起即觉,常觉不昧。不昏不散,万年一念,非断非常,此坐禅之要术也。

  坐禅乃安乐法门,而人多致疾者,盖不得其要,得其要,则自然四大轻安,精神爽利,法味资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办肯心,必不相赚。然恐道高魔盛,逆顺万端。若能正念现前,一切不能留碍。如《楞伽经》、天台《止观》、圭峰《修证仪》,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慧力胜,魔障自消矣。

  若欲出定,徐徐动身,安详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后,常作方便,护持定力。诸修行中,禅定为最。若不安禅静虑,三界流转,触境茫然。所以这探珠宜静浪,动水取应难。定水澄清,心珠自现。故《圆觉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法华经》云:“在于闲处,修摄其心。安住不动,如须弥山。”是知超凡超圣,必假静缘,坐脱立亡,须凭定力。

  一生取办尚恐蹉跎,况乃迁延,将何敌业。幸诸禅友,三复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觉。

  ——摘录自《敕修百丈清规》

  (来源:禅林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12:21 | 只看该作者
见地纵然高深,言行上仍须谨慎
转载2019-11-05 07:44:46
标签:因果言传身教
如果一个行为有可能令很多人困惑或对佛法产生误解,不论这个行为本身反映了多么高深的见地,他都会尽量避免做。——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文:希阿荣博堪布

一个人是否具有大悲心,可以从他是否把利他排在第一位看出来。利他首要的是不伤害。如果一个行为有可能令很多人困惑或对佛法产生误解,不论这个行为本身反映了多么高深的见地,他都会尽量避免做。即使出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去做,也会努力传达出清晰的信息。

当然我指的不是那些到处挑毛病、以批评指责为乐的人,即使佛陀现前,他们也照样大惑不解,照样能挑出一堆毛病。而且,我们也永远没法让所有人满意。无论你说什么做什么,总会有人不以为然的。这很正常。但我所说要特别小心保护的,是那些对佛教抱有善意,对佛法感兴趣、想多了解的人,以及虔诚的已经在学习佛法的信众,他们比较容易因为传法者的不谨慎而受到伤害。

我认识一位居士,以前她不信佛,每次陪家人去寺庙拜佛时,宁愿在车里等,也不愿和家人一起进寺庙,原因就是某些佛教界人士的所作所为让她困惑甚至心生反感。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接触到另一群佛弟子,他们的正直善良、谦卑淡泊,他们对佛法的信心和对解脱真诚的渴望,深深触动了她。

于是她放下成见,重新开始了解佛教,学习佛法,而这也大大改变了她的生活,她从过去的对佛法敬而远之,到现在尽量放下俗务,几乎是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佛法修行中来。

莲师说:“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见地纵然高深,言行上仍须谨慎细致地取舍因果。引导弟子时,具德上师一定会通过言传和身教,把对因果的重视首先教给他——对初学者来说,没有什么比懂得因果取舍更能保护他不受伤害。

——希阿荣博堪布《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


【我们的心灵是一亩田,播种什么、收获什么。现代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享受,却让我们的心田前所未有地干涸荒芜,拥有得越多,越浮躁空虚。《前行笔记之耕耘心田》结合传统禅修方法,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以正确的方法去实现身心轻安,像一盏灯,指引我们发掘内心的安乐之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7 11:42 | 只看该作者
丰子恺与弘一法师《护生画集》节选_高清图集_新浪网
“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
——丰子恺创作《护生画集》的宗旨

丰子恺花了45年的岁月,坚守着十年画一本的盟约,完成了450幅图文并茂的《护生画集》,是由佛教界、文艺界诸位先贤、大师们绝世合作的结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

1928年,丰子恺为祝贺恩师李叔同50寿辰,寄去了自己精心绘制的50幅《护生画集》。10年后,第二集《护生画集》完成,共60幅。李叔同非常高兴,很快为画集配上了文字,并回信:“朽人70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70幅;80岁时,作第四集共80幅;90岁时,作第五集,共90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

收到恩师之函,丰子恺回信:“世寿所许,定当遵嘱”。

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但是丰子恺又继续画了第三集70幅和第四集80幅。

此后,丰子恺谨记李叔同的嘱托,为报师恩而发奋而作。然而,就在丰子恺打算继续完成最后两集时,意外却降临了......


再后来,丰子恺又被下放到上海郊区,从事田间劳动,乐观的丰子恺瞒着家人称,管教的人看他年纪大了,很照顾他,因此自己过得很好。直到有一年冬天刚下过大雪,女儿丰一吟去给他送御寒的衣服,女儿是在一个一望无垠的田野里找到丰子恺的,他孤独地站在寒风飕飕的地里,胸前挂着一个蛇皮袋,正在一点点地摘棉花,全身冻得直发抖。

之后,在丰一吟的一再要求下,丰子恺才带着她去了自己的住处——一间破得不能再破的旧牛棚茅草屋里,因为屋顶年久失修,女儿清楚地看到在父亲床上的草枕边上,还有一堆没融化的积雪……

即便是在如此简陋的卧室里,老人也很难睡上一个踏实的觉——管教他的人,经常会半夜三更,突然吹响集合号。丰子恺年纪大,手脚又不灵活,自然每次起床都不能像其他人一般麻利,于是被推搡被斥骂成了常有的事情,后来,他干脆睡觉不脱衣服。

虽然遭受到如此非人般的不公虐待,但丰子恺依然没有任何的抱怨,从没想过要放弃绘画,从不敢忘记对恩师的那句承诺。“护生即护心,慈悲在心,随处皆可作画”,劳动改造期间,他以苦为乐,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继续《护生画集》的绘画,并完成了第五集的90幅画。

丰子恺一生虽然作画几千幅(算上重复的有上万幅),但画“护生画集”,犹怀着一颗虔诚之心。

在创作第五集《护生画集》期间,丰子恺常常梦见成百上千的禽兽前来向他叩谢,表达欢喜鼓舞和感激。1965年3月31日,丰子恺在给广洽法师的信中写道:“所述梦境,实非偶然,精诚感动万方故也。弟昔年作护生画时,亦常梦见千禽百兽欢喜鼓舞,有时梦中景象助威画幅……”

但环境的恶劣最终还是击倒了老人。患上严重肺炎的丰子恺被允许回家养病,此时的他已经76岁的古稀老人了。回到家中的丰子恺便没有按照医生的要求,好好休息,积极配合治疗,相反,他甚至偷偷扔掉医生开的药,全身心地扑到绘画上去。他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开始着手画《护生画集》的第六集。此时与恩师约定的最后一集还有6年时间,但丰子恺似乎隐约感觉到自己将不久于世,于是拼命画。儿女们怕他累坏身体,把他的笔和纸都藏起来了。丰子恺就向他哀求道:“你们这是要我的老命呀,快还给我吧。”

儿女们只好作罢,晚上即便睡在一个需要蜷缩起双腿才能睡下的小床上,他也一点感觉不到不便。他的所以心思都沉浸在画作中,《羔跪受乳》、《首尾就烹》等名画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1973年底,丰子恺终于完成了恩师的重嘱,画完了《护生画集》的最后一集的100幅画,这与他送给恩师第一集《护生画集》时,整整相隔了45年。两年后,老人与世长辞。

“我敬仰我的老师弘一大师,是因为他是一个像人的人。”做一个像人的人,这便是丰子恺一生的追求。他用生命完成了这一追求。

“在他之前,没有人画过,之后也没有人画过。”后人这样评价丰子恺独特的漫画。他用淡雅常见的线条,寥寥数笔勾画出高尚的人格和深远的思想,简单朴素中画出悲悯和仁爱之情,堪称中国一代漫画大师,而其中最为知名的便是这6集《护生画集》,一共450幅。

今日,让我们来欣赏画集中的片断。在生活中,处处播种护生的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12:42 | 只看该作者
凡事有因果,不要怕吃亏
2019
11/08
06:00
青山绿水田园间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修道不要怕吃亏,吃亏代表你给得起,多给别人好处嘛,就当作布施。除非你自己有邪念,否则一般不会有吃亏的事情。

有些人贪便宜,求发财,想要不劳而获,自然就碰到人起邪念了。遇到不对的,不好的人,都是自己邪念感召来的。有些人求财法,花了很多钱去供养,就以为能求到财。其实哪怕求到了,也是不长久的。

因为这本来就是违背天意了。天道酬勤,你勤劳地去做,老天爷就用财富来酬谢你。其它发财的方法多有问题,包括灌顶,风水,算命,都是不长久的。这类人破财的反而特别多,这就是心术不正感召来的。

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吃亏这回事?很少,天道是公平的。很多人想,我怎么碰不到高明的好师父。你得要有福报啊,否则真的来个好的,你接招不住。

比如佛源老和尚,看到有些善根的,要是做得不对,就打一下,或者骂一下,一般人都接招不住。所以目前你的境界,只适合遇到这个师父,他就是最适合你的。好比婴儿吃奶粉,大人吃米饭。这就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不是好不好的问题。

包括钱财供养上,也不会吃亏。有些人供养出去,就容易起反悔心。总觉得好像吃亏了,其实人亏天不亏。你只要供养了,就有你的福报所在,天不会亏待你的,要有这个信心。

而且,你怎么知道对方有没有修行?不一定是标新立异才叫修行,菩萨总是示现各种相。不一定苦行就是有修,不苦行就是没修。

想要碰到好的师父,就要看你的阴德。我们常讲师父如何,但先问弟子相。我们的弟子相修的好不好呢,是不是很守法,有德行呢?钱财来的有没有损到老百姓的利益呢?我们阴德够,自然会碰到菩萨。


天下没有吃亏的事,凡事都有因果。为什么会吃亏,因为以前占过别人便宜,这次别人就来占你的便宜。这不能叫吃亏,而是公平,只能叫还债。这世界上,有两种债,一种是钱债,一种是感情债。

世间人的苦,就在这两种债。你看男女感情,婚姻不顺,都是有感情债在里头。过去曾伤害了别人,这次也要让人伤害。佛教讲:“随缘消旧业,切莫造新殃。”这样就很好了。

真正好人,一身浩然之气,一定碰不到恶人。人不能欺骗良心。良心相当于元神。人要是欺骗良心,损自己阴德,元神就缩小一分。人要是正气足,不损人利己,就会身体健康、鬼神钦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2:3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鬼压床,佛法中是如何解释的?
2019
11/10
11:32
念念观自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皆仁法师

有人留言问起:“师父,佛法中是怎么看待鬼压床这种事情的?又是如何解释的?”

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佛法中对鬼压床的解释。

在佛法中看来,鬼压床这种现象,是由魇鬼造成的。


佛经中也有多处关于魇鬼的记载,如:

《佛说奈女只域因缘经》卷一中说:“我时恍惚,若梦若觉,状如魇梦。”

《佛说弘道广显三昧经》卷四〈10 众要法品〉中说:“当知斯辈菩萨之类,为魔所魇,亦不得疾近普智心行。”

《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如来赞叹品第六》中说:“若未来世,有男子女人,久处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梦恶鬼,乃及家亲,或游险道,或多魇寐,共鬼神游。”

对于魇鬼的来历,《楞严经》中曾这么描述道:“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八中说:“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即前诳习为因也。为获利誉,多怀异谋,矫现有德,罔[曰/月]于他,令他暗昧不晓己事。洎受鬼形,凭幽托暗魇惑寐者。故名魇鬼。”

这是说,那些以诳骗他人为习惯的人,常常为了获得利益和名誉,心怀鬼胎,乍现有德行的样子,欺诳他人,让他人昏昧而不知道自己偷偷所做下的事情。等到这种人变成鬼后,就会在阴冥中化为暗魇,专门魅惑那些睡着的人,这些鬼称之为魇鬼。

这就是佛经中所说魇鬼的来历。


那如果遇到魇鬼,也就是遇到鬼压床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佛经中已早有答案。

《佛说宝网经》中说:执持诸佛名号者,“诸龙、鬼神及阿须伦、饿鬼魇鬼、人与非人不能犯触。”

如果察觉自己梦魇了,怎么挣扎都醒不来时,可以称念佛菩萨名号,只要提起念头,专心念诵,魇鬼就会自然退去了。

关于鬼压床的事情,今天就大致和大家讲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2:54 | 只看该作者
人离世后六道要去哪一道,在去世前就有征兆!
2019
11/10
11:54
曼殊一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听佛音 增福慧

遇见丽江,遇见生命的希望!还有那蓝色的琉璃光....
自动播放
遇见丽江,遇见生命的希望!还有那蓝色的琉璃光

2、在将要去世时,神智清晰,非常高兴,有的提前数日乃至数月就已经知道自己去世的时辰。到时劝亲人不要悲伤哭泣,说“我将去好地方……”。这样的人死后全身是软的,全身凉后,面门最后凉。说明他已去投生天人中,来世作天人。

3、在将要去世时,神智清晰,提前数日乃至数月就已经知道自己去世的时辰。念诵佛号、经文,或侧卧或盘坐或站立合掌,平静安详地去世。这样的人死后全身是软的,全身凉后,头顶最后凉。说明他已不入轮回,投生佛界。


4、在将要去世时,神智时清时不清,思想行为表现极为贪婪,经常说胡话,或口中出现猪马牛羊等叫声,或身体出现动物形态。这样的人死后全身是硬的,全身凉后,膝盖最后凉。说明他已去投生动物中,来世作畜生。

5、在将要去世时,神智不清,经常出现被受惊吓等症状,口中念念说一些无边际的话或会见不在世的亡人等。这样的人死后全身凉是硬的,全身凉后,小腹最后凉。说明他已去投生鬼中,来世作饿鬼。

6、在将要去世时,神智不清或昏迷,偶尔出现被审问、刑罚等状。这样的人死后全身凉是硬的,全身凉后,脚心最后凉。说明他已去投生地狱中,来世作地狱中的鬼。

7、灵魂应称神识,一般来说,在断气后12小时左右离体,此刻才是真正的死亡。离体后的两天半为昏迷状态,叫中阴或中有以后清醒,能看见所有眷属、朋友等,沟通方式只能托梦,因为几乎无物质身体。49天之内陆续投到上述六道(修罗道略)之中。有个别升天、入地的会不过中阴而直达。投母胎者称后有身。大至如上。


《楞严经》云: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

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一个人在前世种什么因,

今生就得什么果,

今生种什么因,

来世就得什么果。


为了能有美好的生活,

我们应该好好把握今生:

修德积福,努力修行,

即使身处世俗当中,也积德行善,

克制私欲,利益他人,

为自己奠定美好的未来!

最后,希望看完本文的您,

能法布施,发一次,

种一份善因,得一份善报;

攒一份福气,功德亿万倍!

.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0 13:10 | 只看该作者
佛说:万事有因果,万物有轮回
2019
11/10
09:02
听话闻院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佛说: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善良是一个人刻在血液里的骨气,是与人相处的最基本的修养。

上天从来都不会偏袒一个坏人,一时的得逞不代表一世的赢家,豪取强夺的终有一天会失去,伤天害理的坏事,迟早遭报应。

上天从来也不会辜负一个善人,一时的吃亏不代表一世的失意,善有善报,因果轮回,上天自有安排。

做人,可以穷得一无所有,但是不要丢掉善良,善良的人才会遇到善缘,邪恶的人只会招致祸端,因果不会欺骗你,有些人做的事情早晚都会回到自己的身上,即便今生不报,来世一定报。

善良永远不会过期,善人一生坦荡,善缘才会永相伴!


佛说:懂得感恩,才有善缘。

记住生命中,在我们困境中伸手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生命中,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我们一切的人。

学会用真心感恩,用真情感谢。

感恩,我们所拥有的和所拥有过的一切;感谢,我们被帮助,被伤害的过往和现在。

无论曾经我们经历过什么,都是一种成长,伤害,让我们学会了珍惜;被爱,让我们学会了去爱;用感恩,去消化所有的狭隘;用慈悲,去化解一切矛盾。

善良是一个人最好的风水,会吸引更多的善良的人与你相伴,不要践踏别人的善良,不要诋毁别人的大度,懂得用心和世界相处,懂得感恩生命里出现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佛说:人善有良缘,人恶众生怨。

人生一世,修好一颗善心,人生才会有所得。

不论你伤害谁,从轮回看,你伤害的终究是你自己,也许现在还看不出因果关系,但是迟早有一天会绕到你身边。

不论你帮助了谁,从因果看,你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种善得善,真正获利的人终究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今日你善待他人,日后你将被他人善待。

因果自在公道,一个人的好福气是自己修来的,做好自己比什么都重要,我们给予别人的一切好与坏,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到我们自己的身上。

生而为人,怀一颗善良的心,拥有一份慈悲的爱,感恩世间所有的遇见和拥有。


佛说:凡事有因果,万物有轮回。

世间万物,凡事皆有定数,别去苦苦追寻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让你耗费不应该耗费的精力和时间。

真正在乎你的人,不会让你等太久;真正爱你的人,舍不得让你难过太久,这世上,有人伤害你,就有人会来心疼你。

我们皆凡人,注定平凡,因此我们要接受自己的平庸,做好平凡的自己,做好平凡的事情,过好平凡的日子,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对朋友真一点,对自己多疼爱一点。

贫穷时,别丢了善良,别丢了善心,做好自己;辉煌时,别忘了付出,舍一些钱财给需要的人,慰一些温暖给无助的人。

公修公得,不修不得,越修越得,有舍才有得,付出越多得的越多。

善良的人,付出,不求回报,懂得,舍得随缘。

心存善念之人,天必佑之。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1 12:50 | 只看该作者
虚云老和尚:三关与见处(图)
2019年11月11日 08:34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虚云老和尚:三关与见处(资料图片)虚云老和尚:三关与见处(资料图片)
  下手的工夫屡有变迁,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彻悟了道,师徒授受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不实法,平日的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就病与医而已。

  宋代以后的人们之根器就陋劣了!虽讲了很多,一点也做不到,要他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他一点也放不下,不思善就思恶,到那时佛祖亲临亦无法可施。

  实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教人看话头,甚至要咬定个死话头,咬得紧的,一刹那间都不要放松他,才是得力处;又如老鼠啃棺材,啃定一处,啃不穿则不止,一但啃穿了就有吃。

  即是制心一处,以一念**万念,以万念的力量集中一处总成一念,来参这个“是谁”。或专参“拖这死尸来行的是谁”,或参“坐的卧的是谁”,或专参“父母未生前谁是我的本来面目”,或参“念佛是谁”,或参“拜佛的、持咒的、诵经的、穿衣的、吃饭的、起妄想的、动念头的、讲话的、欢喜的、静的、动的、笑的是谁“,或专“参本心是谁“,或专参“自性是谁”。

  总而言之,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时时处处都要看住他!看他到底是谁?究竟是谁?要参穿他,要抓住他,这才是大丈夫看公案。乃至看屙屎、放尿的是谁?把他看到底,看他究竟是谁?是佛?是魔?是心?是众生?

  以我不动的话头如金刚王宝剑,佛来斩佛,魔来斩魔,心来斩心,众生来斩众生,即是要绵绵密密地参去,惺惺寂寂地看住,看他到底是谁?是我?不是我?“我”字是这个的代名词,实非真我,连真我的念头尚不可得,然则究竟是谁?

  要有这样的疑情才有进步,要通身都发疑情,才算是真参实学的工夫!发真疑情方有办法,一到机缘成熟时,看清了、参透了,忽然惺惺寂寂的化境现前,即是顿寂寂底,骇悟大彻!即是悟寂的化境,哈哈大笑而已。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许人知。

  到那时天人尽忙煞了,天龙八部互相报曰:”人间某比丘今日成道!都去散花供养吗?求说妙法!“这样一来已打破了本来的面目,已得了深深的见处。

  未破本参的禅德有这样的彻悟,是破本参的见处;破了本参的人有这样的彻悟,是透重关的见处;透了重关的人有这样的彻悟,是出生死牢关的见处;出了生死牢关的人有这样的彻悟,是蹋祖关的见处;乃至是八相成道、入般涅槃的大见处。

  这样的见处也不难,也不易、只要工夫纯熟,大相应、大吸力,就能做到。你们想要工夫大相应,先在跑香的时候返观观自心,自心本净;返闻闻自性,自性本空。明明历历参到底!集中审问:到底是谁?究竟是谁?大发疑情了,再登座参,更要深深审问,直到五蕴皆空了,身心俱寂了,了无一法可得,直见自性本体,这才是大好相应、大得力处。

  从此已后,昼夜六时行住坐卧,身心稳寂,寂寂惺惺,寂参惺悟,日久月深菩提稳固,一旦大彻大悟,死如幻了矣!

  到那时才知道实无一关可过,尘劳佛事,幻化法门,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无修、无证、无作、无为,任他安名立号,唤佛唤魔,皆与本分上毫无交涉。到那时彻底明白老僧不骗你们,讲的是假,悟的是真,除去真假两头,大家参看。

  (来源:禅林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2 12:04 | 只看该作者
佛性童心丰子恺
2015年07月09日 06:30  菩萨在线  我有话说(6人参与) 收藏本文     
佛性童心丰子恺佛性童心丰子恺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1898年出生于浙江崇德。1914年,丰子恺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子恺。在这所江南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师范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3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1919年毕业后,丰子恺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小西门黄家阀路的一座旧房子里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在学校尚未挂牌前,丰子恺还与几位同学组织成立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教育社团之一——中华美育会,并创办了《美育》杂志。

  丰子恺与佛教的不解之缘和1918年李叔同的出家有着密切关系。李叔同是丰子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他不仅教丰子恺音乐、绘画,还教他做人。在李叔同那里,丰子恺学会了写生画法,为之深深着迷,便“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更重要的是,他在李叔同身上学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李叔同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修养,认为要做一个好的文艺家,必须先做一个好人,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且认为“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李叔同皈依佛教,号弘一,以慈悲为怀,丰子恺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画中,不仅对人,就连对小猫小鸟、柳枝梅花都充满了温柔。

  在1927年农历九月二十六,丰子恺虚龄30岁生日那天,弘一大师到他家做客。恩师对他的教育,不仅限于音乐美术方面,在佛教上也给予他很深的影响。他决定拜弘一大师为师,皈依三宝,做一名在家居士。于是,在他家楼下钢琴边释迦牟尼像前举行了皈依仪式,弘一大师给他取法名婴行。 

  对于丰子恺的皈依佛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出世的,也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是入世的。事实上,丰子恺终其一生都是个居士,并没有正式出家,这与他对人世的热爱是难以分开的。他对于现世的迷人风光、各色人物、国家前途都不能忘情,于是他才绘画、作文、办教育、开书店……而宗教信仰则给了他一颗慈悲敏感的心,影响着他的艺术观点。他一直认为艺术应该“以仁为本”,要“善巧兼备”,艺术家要热爱自然,同情万物,用艺术去涤荡自己和他人的心灵,这一思想最直接的产物便是他后来的作品《护生画集》。

  在抗战的年月里,丰子恺仍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己任,从他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国文人处乱不惊的泰然和从容赴难的勇气,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了爱国的情怀和面对人生的积极。1937年到1945年间,丰子恺避难辞乡,辗转于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等地。他是最厌恶战争的,但弄人的命运却让他在战争中辗转了近十年。在颠沛流离的逃亡中,战争的惨状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格外重视起漫画的宣传作用来。他开始画“抗战漫画”,画中多了人民的苦难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格调也沉郁了起来。他还在各地执教的时候教学生们画“抗战漫画”,画好后再分头下乡张贴,宣传抗日。

  “抗战”结束后,丰子恺由重庆回到江南,但这里已是人物两非,他便到杭州定居下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定居上海,专心译著,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1975年4月,丰子恺回故乡探访,9月逝世。作为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丰子恺有其鲜明的主体意识和美学理想。他所绘制的《护生画集》的内容多系佛门“不杀生”戒律的图解和说教,这些内容与儒家哲学体系“仁”的思想也是相通的,“仁”即“爱人”,丰子恺把佛教“不杀生”与佛家“爱人”的思想融会贯通于绘画中。他那些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的书法、漫画和文学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他的佛性与童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2 04:09 , Processed in 0.04143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