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马驹 于 2015-8-25 17:53 编辑
我的冬泳我研究我总结 ——五年冬泳实践谈
前言 一个多月前,全国冬泳委员会董炎义常委电话请我写一篇关于“冬泳科研”的论文。我当即婉言谢绝,原因是我认为“科研”和“论文”对我太深奥,那应该是专业人士或有学识人的专利吧,我只是个普通的冬泳爱好者,无法担此“重任”。尽管如此,心中还是有一种对董常委信任的内疚。同时想到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时的一段话,意思是说,读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理论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去研究的,群众怎么办得到?群众需要精练的,通俗管用的。联系群众性的冬泳活动,我想也应是如此,广大冬泳爱好者只要知道冬泳的特殊好处就行了,不必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和诸多为什么。其实冬泳科研在世界、在我国一直没有停止,由全国冬泳委员会编的《冬泳》一书就是冬泳科研的重大成果,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本冬泳人必读的好书。也倾注了不少专业人士的心血,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和并潜心研究,又加以总结推广。目前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冬泳活动如火如荼,也是与冬泳科研成果的宣传推广分不开的。当然,从实际情况看,普通群众所能接受的无疑只是诸如的“血管体操、增强体质、增强免疫力和抗耐寒能力”等等,总之,好处多多,有益无害,事实也是如此。下面将我五年的冬泳实践作一归纳,主要叙述一些事例,我自以为是可以对某些盲目者和新加入的冬泳爱好者有所借鉴或帮助的。不是论文,更谈不上“科研”。有些观点值得探讨。 一、冬泳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我是一名基层领导干部,曾在部队工作近30年,也喜爱运动,只是因纪律和安全要求与水绝缘多年,但坚持过几年冷水浴。退下来后也只是做做操,走走路,打打球,转转公园什么的,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几个在汉江冬泳的人,即产生一种敬重之情,当年八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带着游泳圈下水了。虽然是夏天,早上游泳的人仍然很少,每天坚持的连我才8个人,此前有4人坚持冬泳一年、几年不等,也没有形成团队。由于每天见面在一起游泳相互熟悉以后才组成一个小团队,并参与市游泳协会及其他冬泳队组织的活动。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是2003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主席诞辰110周年参加的武汉市民间组织的首届冬渡长江的活动,8人成功渡江后都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深深尝到冬泳给人带来的健康和快乐的甜头。也许是受宣传的影响,2004年队伍增到17人,2005年增至29人,并有幸组队参加湖北长阳清江全国冬泳邀请赛且获得团体总分11名,团队从此小有名气。以后每年都有新面孔加入,目前长年坚持的在40人左右。这些年从初夏至秋冬前后爱上游泳锻炼的人无计其数,首先不少人已经体会到游泳是健身效果最好的方式,虽然有的没有坚持冬泳,但有条件的都买月票在室内游泳池锻炼。而坚持冬泳的人却认为四季坚持在自然水域游泳效果更好,健体快乐又省钱。因此,冬泳的吸引力更强,这只是从一个小的侧面反映冬泳的群众基础。武汉市江河湖泊交错,沿江环湖的冬泳团队逐年增加,人数俱增,据我估计长年坚持的应在1500人左右,以点看面,从全国冬泳活动看,也应该是如此。 二、冬泳从盲目到理智。 在我加入冬泳初期,除只知“血管体操锻炼抗寒能力”外,其它一无所知,几个老队员也知之不多,特别是在时间把握上完全是盲目的,水温在10度以上时尚好,一般游泳在20分钟以上,10度以下也仍然坚持这个时间,因为除下水一刹那稍有冷刺激外,一会也就适应了,且感觉舒服,但上岸后就开始有反应了,一是寒颤不止,二是头痛,三是后脊背酸凉不舒服,难受极了,不知如何是好。开始采取的方法是蹦跳跑步和互相垂背,一段时间天天如此。后来,我们从网上了解到一些冬泳的知识,特别是“一度一分钟”“以及水的导热性是空气的20多倍”等知识的启示,使我们逐步走向了理智和规范,依水温限时上岸的感觉真比神仙还舒服,也不寒颤了,更衣后稍加运动,甚至原地活动活动也就很快恢复正常了。人都有种攀比和倔强心理,在平时的冬泳活动中,也常有人暗地里相互较劲,互不服气,你快我也不落后,你赶我也拼,你在水中时间长,我要超过你……,一段时间后都有不适感觉,还有人自恃感觉好而超负荷锻炼,结果有的因心脏问题而住进医院,有的偶尔出现不明原因晕厥……,因此有人坦言:缺乏理智,两败俱伤。我们在一起谈论体会时,也都一致认为,冬泳是一项长年坚持的健身运动,从开始的循序渐进外,日常的运动量应是依天气、水温及个人身体、年龄的实际情况而定,即使是竞技比赛也是重在参与,尽力发挥,把每天的冬泳作为竞技拼搏、挑战,那不是健身,反而伤身,因此冬泳人确立冬泳宗旨,克服张扬情绪,坚持理智的平和心态是完全必要的。坚持冬泳也不在乎中途有间断缺“勤”,有爱就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未尝不可! 三、冬泳使人充满活力。 今年是我冬泳的第五个冬天。在我从工作岗位退下时,身体处于亚健康偏下的状态,血压不稳,血脂偏高,睡眠一般,时不时头晕,好在我比较爱运动,心理因素也比较好,也没工作压力。因为没有固定的运动项目,生活规律处于自由散慢状态。而自参加冬泳后,一切象上下班一样,几年来形成一种固定的生活模式,冬泳是每天起床以后的第一要务,然后一天精神,充满活力,以前的某些症状逐渐改善,饮食味口特好,加上中午小憩,每天不少于7小时充足睡眠,大小便畅通,今年已满64岁,无老年性常见疾病,不戴老花镜可看报纸,头发虽稀但乌黑,许多人误认为是焗过油的。几年来除偶尔上呼吸道发炎伴有咳嗽外,没有发过任何疾病,也自恃身体良好,退休后未做过体检。常有战友提议和介绍去发挥余热做点工作,创点收。只因退休金尚能维持生活,故一一谢绝。目前我感觉生活质量比在职时还好,完全得益于冬泳神奇魅力。 四、冬泳离不开团队精神。经验证明,独泳不仅不安全,而且很难坚持下去。事实的确如此,哪怕在游泳池,诺大的泳池总是一人游,其孤独感就难以让你长年坚持下去,更何况在空旷的自然水域,孤身一人怎么能畅游得起来?我们在交谈时都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这里虽然有个意志力和毅力的问题,但没有伴儿,没有几个泳友相支撑,意志和毅力就要大打折扣,难以付诸。在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意志依赖团队,团队离不开意志和毅力。泳友们曾不止一次地异口同声:如果没有大家,我是坚持不下来的,这叫相互支撑,谁也离不开谁。因为每天见面,倘若某泳友一、两次没来,那真叫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哩!而且团队精神还激励着你的意志力,可起到相互坚督自我约束的作用,而逐渐养成自觉性。实践充分说明,团队是冬泳的精神环境和精神支柱。 五、冬泳丰富人的精神生活。使人心胸开阔。快乐无限,这是许多冬泳人的共同感受。因为冬泳健身还只是少数勇敢人的活动,自然从内心滋生一种自豪感无疑,特别在寒冬冰雪、寒气逼人的季节,冬泳人都是大喊大叫到场,大义凛然入水,甚至使出全身解数,释放内心的激情。在常人面前也是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特别是伴随冬泳文化的兴起,当把激情变为美妙诗句的时候,泳友们相聚在一起举杯、联谊的时候、参与竞技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激情和快乐更难于言表。烦脑、忧伤、压力一扫而光。我因喜爱文学,冬泳为我搭建了抒发激情的平台,几年来,我通过自办冬泳简报写下6、7万字的诗文抒发感情,讴歌时代,赞美泳友,简报内容也主要宣传科学冬泳、安全冬泳、和谐冬泳和快乐冬泳,刊登与游泳有关的信息,目前已办到23期,有的诗文、照片被《全国冬泳通讯》和《中国冬泳》画报选登,在武汉地区也产生一定影响。我原爱好较多,如音乐、集邮、收藏、书法等,现大部分时间在收集和写点反映冬泳的资料和文章信息。在某种意义上说,冬泳的快乐不仅是冬泳时的切身感受,更应在文化上加以宣传和宣泄,这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冬泳、加入冬泳行列扩大快乐队伍。而冬泳科研则是冬泳的高层次文化非常必要。仅目前发表出版的冬泳文章、书籍,对指导科学冬泳有很高参考价值。 六、竞技或纪念性的冬泳活动有限度的参与。五年冬泳我曾有3次冬渡长江,都是在纪念毛主席12月26日的诞辰日。第一次的感觉极为难受,首先是与冬泳实践经验差有关,加上听了一些误导。那是在毛主席诞辰110周年的12月24日试渡活动的下午2点,水温12度,因长江水流稍急,武昌桥头下水至对岸起水点1800米,有人误认为下水必须抢上游至大桥第二个桥墩方可到对岸,我因害怕漂下去,也拼命往上抢,因为中午吃饱了饭,游一会后,胃部格外不适。这时虽有人关照并劝我上船,但由于是第一次冬渡长江,一种荣誉感激励我硬是坚持到终点,历时28分钟,上岸时已站立不稳,更衣后更是寒颤不止,非常难受,当即下决心打退堂鼓,不参加12月26日的正式渡江。两天后,由于恢复较好,特别是通过总结经验,消除误导,感觉首届冬渡长江意义非凡,放弃是一生的最大遗憾,结果顺利过江。虽然成就感、自豪感由然而生,但还是由于时间过长(仍然是28分钟)寒颤不止,由此说明,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只是精神上的一种享受,与健身无益,有次数的参与无妨,多了伤身,有勃于冬泳宗旨。去年12月26日又参与一次渡江纪念活动,主要检验一下几年后身体承受能力,结果尚好,以后打算隔年或几年酌情参与类似活动。 七、谨防伤害事故。在汉江冬泳容易出现的事故苗头主要是碰伤、划伤,特别在枯水季节,要熟悉水的深浅区域,注意防洪时抛下的石块等障碍物,几年来,小的划伤事故常有,有的在趸船附近被缆绳挂伤,也有鱼钩钩在了脚趾上。严重的也发生过一、二起,有的碰得皮开肉绽,血流不止,不得不暂时休泳。其次是注意避让过往船只,不与行船争航道,或近距离接触这方面也常发生一些泳友埋头游泳而没有注意到行船的危险“镜头”,有的迫使行船不得不停车避让,引起船主的谩骂和不满。夏季汉江汛期还要关注江水流速及旋涡,组织漂流活动人数不易太多,但也必须在2人以上,并携带救生器材,以防万一。我们曾三人相约在夏季漂流汉江和长江,分别都在6个小时,由于防护工作好,漂游非常成功。 八、血的教训一生牢记。公开水域游泳在武汉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溺之事故,夏季为高发期,其中不凡有冬泳人士,仅今年在我身边和所接触的团队中,就有6名冬泳队员溺亡。元月24日上午8点左右,武汉突降浓雾,几分种能见度不足5米,在长江二桥水域冬泳的2位老者(均60岁以上)下水畅游后失踪,至今不见人影;6月17日在汉江出口(龙王庙)水域,一位善游仰泳的67岁退休老师的游泳圈漂在水中多时,而人却不见踪影,泳圈绳断了,分析是被行船螺旋桨打了;6月22日早晨,我队一位刚坚持冬泳一个冬春的52岁泳友,在大家泳毕都准备离开时才发现不见人影,分析是突发疾病(心脏病或脑溢血)而沉入江中,组织二天打捞未果,第3天在离事发地2公里的水域浮出水面,形象惨不忍睹;7月16日,一部分泳友相约横渡长江纪念毛主席7·16横渡长江41周年,由于汛期江水流急,一位42岁女泳友选择起水点错误,被卷入停泊趸船尾部被缆绳缠住无法挣脱而窒息。不久以后的8月上旬又有一位52岁女泳友在汉江与行船零距离接触而身亡。我在与泳友们分析原因认为有四:一是缺乏科学态度,极具盲目性,在出现浓雾的宽阔江面冬泳犹如黑夜行路,高一脚低一脚,难免迷失方向、跌入深坑,况且冬天身体支撑有限,不出事才怪。二是缺乏水情分析。自身把握不当,错误地选择起水点,结果是进退两难而心慌意乱。三是忽视自身存在的疾病,没有走出怎样才是健身的误区,以为游泳能治病,有不适症状还硬撑。四是安全意识淡薄,许多人喜欢埋头畅游,不顾及来往船只而发生水上交通事故。我曾大声疾呼:我们需要健康的身体,我们更需要安全,健身是大道理,安全才是硬道理,安全统管一切。并发表一篇近300字的七言诗:关爱生命,重在自保,与泳友共勉。 在这里我还想讲一段过后目睹的一起溺水事故。去年8月22日参加在湖北长阳清江举行的第九届全国公开水域(2000米)公开赛,我所在的60岁以上年龄组23人中的一位江苏无锡泳友估计在游到1500米上下的水面时沉入水底。我当时的记忆是,他抢在我前面约100米,后逐渐掉队从左边落在我后,大约2分钟,我往后扭了一下头,发现无人,同时也听到岸上围观人群的嘈杂声,因我在进入比赛尾声时劲头十足,没有在意发生了什么。到终点用时52分(52:12.12)获得第6名,比头一天试游还快了2分钟。上岸更衣时听说出了事,我猛地感觉就是落下的那位老兄。我为此写了一篇“安全第一,重在参与——兼谈溺水意外之教训”的文章。也分析总结了四条教训,并特别提到“争名次也要量力而行”的劝诫。尽管名誉可以得到精神的慰藉,但对于生命来说微不足道,我们的生活质量源自健康,我们的快乐离不开健康,追求健康才是我们的唯一,我高呼:安全第一,健康万岁!董炎义常委也是亲历者,他在《全国冬泳通讯》上刊登这篇文章时,还亲自加了编后语,对此又加以重点强调。避开安全组织措施不说,我坚定地相信,许多参赛的中老年人都不是冲着名次上的。目的是观光和放松。 九、我冬泳的一些细节和观点。自加入冬泳行列,从开始的盲目、误区到逐步理性、成熟,基本没走大的弯路,没受到什么伤害,首先因为我在部队长期做行政管理工作,特别重视安全,安全意识很强,无论战友、同事、朋友、家人可以说是口不离安,包括喝酒娱乐都唠叨,人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在泳友中常说的是“生命在自己手中”。当然难以予料突发事故除外。首要的是特别注重安全方面的细节。在冬泳防护方面的细节也有很多,不过,我又有与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①不戴泳帽。冬泳本是血管体操,增进血液循环,泳帽虽然可起保护头部不受冷刺激的作用,但没有达到头部也冬泳的效果,在一定意义上说,头部的血液循环更为重要,冬泳、冬泳,包括“头泳”;②不戴泳镜。泳镜是保护眼睛的,但泳镜的弱点一是不能使面部完全放松,也影响面部血液循环,二是“极目”难以扩展,影响眼观八方,特别在有航道的江河,不易看清航行的船只及其它障碍物,泳友之间还常“碰车”;③不戴耳塞。耳塞当然是防耳朵进水。但影响听力,在遇危险时怎么叫都难听到,再说闭塞的感觉不舒服,也不利五官放松,有时虽进点水,但处理很简单,而且习惯了基本不进水,感觉也好;④不用清水冲洗。几乎所有泳友冬泳前都自带一瓶清水在冬泳后冲洗,主要是清污当洗澡一举两得。而我认为没多大必要,清澈的江水虽然不象自来水,但决不会浸蚀皮肤,这是其一,其二,上岸后本很舒服,再一次用凉水刺激,有的不免要寒颤,再说,以此当清洁身体远远不够,不如回家重新洗个温水澡,冷热相间,那真叫舒服极了,一天轻松。⑤更衣坚持“金鸡独立”。擦干身体后,穿衣裤鞋袜从不坐蹬,总是一条腿地站立完成。“金鸡独立”是泳友们的称赞,我认为冬泳后穿衣裤鞋袜也是一种锻炼,主要锻炼身体平衡能力和灵活程度,当然也需要一些小窍门,如将塑料袋套在脚上穿衣裤就非常方便快捷,这是老队员传授的。其次要穿松紧宽松不带钮扣的衣裤和鞋袜。⑥冬泳在掌握不寒颤的前提下一定注意保暧。因此,基本不再需要再做较大运动量的跑步等,我一般在原地跺跺脚或做十来个俯卧撑或推自行车徒手快步回家就完全恢复正常了。⑦不涂抹防冻液膏之类。根据有关冬泳知识,我开始在下水前也涂抹防冻膏,但有时忘了也无碍,以后就基本不再涂抹了,几年来手脚都没有冻伤的感觉。起水后穿软和的布棉拖鞋,布棉拖鞋可很快吸干双脚上的水,感觉舒服。 十、冬泳的几个疑问探讨: 1、冬泳的最佳时段在一天中的早、中、晚?无论从上班族或“自由人士”讲,我认为早泳好,中国人一般习惯晨练,晨练时间充足,对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也有约束作用(不能常有夜生活),晨练后,一天工作、生活都精力充沛,其他时段矛盾较突出,也不易坚持落实,养成了习惯生物钟也就自然调整过来了。 2、冬泳能治病?常有媒体报道有这病那病的人通过冬泳都缓解了、治愈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误导,有病首先是要积极诊疗并配以药物,再加上适当的冬泳锻炼,以增强体质相配合,效果当然会好,但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通过冬泳康复,有的可能加重病情,而且实践明确证明,心脏病人不宜游泳,更何况冬泳。坚持冬泳的人病了,也要赶紧去吃药打针!不过,在我们团队中,一般都很少生病,生了病好的也快。 3、幼儿冬泳行吗?虽有报道(甚至不满周岁)我却怀疑,未成年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些器官是否会有损伤?我也说不出原由,这是冬泳科研的课题。 4、冬泳竞赛赛什么?我参加过2次全国冬泳竞赛活动,都是以年龄分组以速度为标准的,而且在哪里组织,哪里总分靠前,不是第1,就是前3名,组织也不完全尽人意,有不少“象专业”的运动员也常参与其中,很有实力,竞争也极为激烈。因此,我不懂冬泳竞赛的目的是什么?推广冬泳活动?不象。有些参赛运动员是被“邀请”,和有赏借用的,他们不是冬泳爱好者,没有坚持过冬泳,几分钟的寒颤,对他们说不会有问题。真正冬泳的人,中老年人诸多,且游技都一般化,没经过什么训练。交友?也没安排交友联谊活动的内容,除有的地方政府或企业比较重视认真组队外,大多数前往参赛的冬泳爱好者主要是借机放松、赏光旅游。今年元旦,四川省在成都崇州市组织了一次全省迎奥运冬泳创吉尼斯的冬渡文井江活动,我们被特邀去了几人,他们组织比较认真,首先强调安全,防护措施得力,3千4百余人冒着连绵中雨鱼贯渡江,8度水温,游时7分钟,慢的也不超过10分钟,上岸后统一领取纪念品和证书的小牌,大家心情非常快乐,尔后我们又被邀请到宜宾作客,畅游了金沙江和岷江。此次活动没有名次,都有荣誉,因此我建议对冬泳竞赛活动内容作一些改进,如加上趣味的、联谊的或经验交流的活动内容,总之不脱离冬泳宗旨,充分体现冬泳的群众性,达到全民健身——冬泳最神,并推而广之的目的。 涉足冬泳以来,冬泳成为我退休生活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冬泳用时少、效果好,对于我这个有广泛兴趣爱好的人来说有更多时间参与其他活动,丰富我的精神生活。我庆幸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了知已,找到了最爱。我要感谢那些冬泳的前辈和为推广冬泳活动做出贡献的人们,感谢那些成天陪伴我快乐的泳友们 ! 武汉市冬泳协会 汉正街冬泳队 马业定 2007年1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