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68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2:37 | 只看该作者
禅宗,每个人的风格不同,但是觉悟的都是相同的
new.qq.com

禅宗叫“宗”。我们佛教讲的宗教和我们书上读的宗教,和我们概念中的宗教不是一回事。最近我开玩笑跟大家讲,我说实际上我们讲的东西跟我们心里想的有时候不是一回事。


像我们讲的宗教,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特别佛教里的宗教,“宗”是指禅宗,“教”是指教理,叫“宗门教下”这四个字。

宗门是宗门中人,见面了就说“你来过吗?”“没来。”“好,喝茶去。”就让你去体悟。“你来过吗?”“我来过。”“好,请喝茶。”让你去体悟那个本然的东西,无法言说,宗门所做的,这是禅宗。


禅宗,家家家风不一样,每个人的风格不同,但是觉悟的都是相同的,所以祂有传承的,但又不拘一格。

《金刚经》里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圣贤都是悟到了这个玄妙,所以表现可以各个不同。虽然祂是无为的,但是从大悲情怀上来说,祂是有为的。虽然可以说,一句话你也讲不到祂,但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祂,还是可以讲很多,就引导大家去觉悟本然的心地。


《地藏经》里说:“本然净心地”,这是“宗门”。那要去讲解祂,要引导大家去明了祂,那就叫“教下”,是一种教化,是一种理论,但是理论永远都够不到这个“宗”。

所以就有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实际上讲的是教下的功夫。

后来六祖大师自己作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讲的是正觉世界,心地法门。


这祂觉悟到心地了,所以祂讲出了心灵的,这是没有影子的,这种光明是没有阴影的,祂这种清净本然的状态。虽然六祖没有出家,但五祖却把衣钵传给祂。

但是光明白不行的,祂有一种精神,我把衣钵给你,你有怎样的人格、人品去承担这个重任啊?文化的传递是非常重大的任务,祂具有为法忘躯的精神。

六祖大师虽然身体弱小,并不是很魁梧的人,但祂为法的精神可嘉。交给祂舂米的时候,祂体重不够,祂宁愿拿一块石头来配重,祂干一件事都这么尽心尽力。


所以东方选继承人也好或西方选继承人,往往都是看这个——你这个人的韧性有没有,坚定度怎么样?你是我为中心还是法为中心?我和法谁排在第一位?

——摘自传喜法师2018年11月北京之行开示

贤劫千佛心 响崖大德知

现后中救我 脱轮到菩提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佛经|佛法|文化|空性|慈悲

美好的一天从发菩提心开始:

如昔诸善逝 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 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 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 次第勤修学

分享喜乐 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2:46 | 只看该作者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
new.qq.com
人,往往只看到别人,看不到自己。由于自我的观照不够,因此产生烦恼。假如我们懂得观照自己,常常自我反省、自我健全,修持“五停心”,就能对治烦恼了。以下介绍五种对治烦恼的观照方法: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我们的贪欲是怎么生起的?就是“爱”,有爱就有贪心。假如你有不净观,就能减低贪念。比方说:贪图金钱,想到金钱有时候会引人 犯罪;迷恋爱情,爱情会带给你负担、烦恼;你有美貌,美貌也只是带肉的骷髅。有了不净观,就不会受染污,你的贪美、贪爱、贪财之心就会减少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瞋恨是三毒之一,瞋恨心也是来自贪爱,所谓由爱生恨,人一有了贪爱之心,就想执取、占有,万一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生起瞋恨心。假如我们能用慈悲观来对治,就是我凡事给你欢喜,给你帮助,我就不会瞋恨你了。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人类由于不明白世间上的事物,都是因缘所成,因此产生执着。执着于我的亲人、我的财富、我的身体,因为执着,产生了无明、烦恼,这就是愚痴,这就是不能认识事物的真相。如果你懂得因缘,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就能转愚痴为智能。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我们的散乱心,可以用数息观来对治。就是把心念集中在计数自己的呼吸上,从一呼一吸中,把我们的心安定下来。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我们的烦恼很多,烦恼主要来自于妄想杂念。假如我们能一心念佛,让一句句“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佛号在心中持续不断,就会达到一种无念的境界,就能去除烦恼,这就是以正念来对治妄念。

所以观照自己的方法有五点: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二、以慈悲观对治瞋恨。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四、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五、以念佛观对治烦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2:50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多,但是往生的人少?
new.qq.com

在《法华经》里面佛陀告诉我们,释迦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他来到这个世间,是为了一件大事情。那这件大事情是什么事情?就是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在《梵网经》里面学过,佛陀为什么要反反复复示现到娑婆世界来,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这个大事情,希望所有的众生要离苦得乐,要了生脱死。

那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讲,我们也有一大事情,这一大事情是什么?如果对于普通在家人来讲,那可能就是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讲,能够了生脱死、往生西方,这个是大事。如果我们以这个事为大事,那就是跟佛陀来到这个世间的本怀是一致的;如果以此为大事,那我可以清楚的告诉大众,只要你发愿,那必定可以往生,必定可以成佛。

那为什么我们现在念佛的人多,但是往生的人少?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了生脱死、往生西方作为人生一大事。如果说今天本来说好来听经的,结果哪个亲戚朋友说今晚聚一下,完了便把听经搁到一边去了。所以往往把这个事情,都是摆在非常不重要的位置上面,有时间就去学习佛法,没时间下次再去学。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我们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的一个根本原因。

佛陀他为了度化无量众生,他讲了无量的法门。无量的法门,那都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虽然有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式,但是终点都是一致的。在这么多法门当中,我们把它分成两种法门:一种叫通途法门,一种叫特别法门。什么叫通途法门?完全靠自力断惑证真。另一种是要仰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那这个就是我们的念佛法门,这个是二力法门,不但仗自力,而且要仗阿弥陀佛的大愿力。

佛陀在《大集经》当中告诉我们,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那我们知道现在这个时期,就是我们所讲的末法时期,我们同修今天能够有这样一个因缘到这里来念佛,那我很清楚的告诉大家,这个是你择法正确,而且你决定是一个有福报有智慧的人。在这个时期,能够到这样一个殊胜的道场来,修持这样一个念佛法门,那确实是非常的殊胜。我们要知道,念佛法门是末法众生的良药,我们要死心塌地的修学这个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2: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歌曲《娑婆游》:轮回是一出戏,试着做一个清醒的演员
new.qq.com
按住画面移动小窗
X

《娑婆游》是四川尼众佛学院第一首原创歌曲,也是我院的毕业歌,从作词、谱曲、演唱均由本院师僧倾力完成。

这是一首在许多佛教原创歌曲中简单、普通而平常的一首,但正是这种不造作的简单和平常的创作初心,使得创作者无需迎合任何商业味口,无需为利养而妥协“快餐”式创作,更无需刻意“私人订制”,我们只懂用心底最真实的声音诉说一段“僧活”的故事。

生活中的每一天都上演着聚散离合的剧情,作为剧情的主角,或为离而悲,或为聚而喜。轮回是一出戏,试着做一个清醒的演员,把戏演好的同时从戏中出离……

娑婆游,游娑婆,

认假为真迷娑婆,

今生暂住于娑婆,

依教奉行离娑婆。

作词:释福道

作曲:释妙自

演唱:释福道 释妙自 释道福

让我泪眼盈盈的,

是太多的挽留,

让我无法言喻的,

是离别的哀愁。

菩提路要走多久,

加油金刚道友,

让我充满动力的,

即是任重道悠。

彭州,最难忘怀,是回忆,

让我再在学院里面走一走,

芳草绿地,花香四溢,

此刻驻足停留,

发愿出离誓言不朽,

凝望佛陀慈悲双眸,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找到不再轮回的出口。

分别就在这七月,

再看一眼教学楼,

心系道业无错谬,

定能解脱得自由。

在这晴天少的城市,

很多的经历,

相聚时好好珍惜,

离别后不会叹息。

彭州,最难忘怀,是回忆,

让我再在学院里面走一走,

芳草绿地,花香四溢,

此刻驻足停留,

发愿出离誓言不朽,

凝望佛陀慈悲双眸,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找到不再轮回的出口。

彭州,最难忘怀,是回忆,

让我再在学院里面走一走,

芳草绿地,花香四溢,

此刻驻足停留,

发愿出离誓言不朽,

凝望佛陀慈悲双眸,

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找到不再轮回的出口。

再美的相遇终须离别,

此刻的离别只为以后更好的相聚。

谨以此歌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及所有众生,

愿此音声遍法界,听闻者身心安乐,

远离一切烦恼病痛,自利利他,

福德智慧圆满!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3:00 | 只看该作者
注意!错误的“回向”所获福德小,善根也容易被毁坏!
new.qq.com

初学佛者对佛教的道理不太懂,回向善根时希望自己贪执的人多得一点功德,以自私和偏执的想法不舍得把积累的念佛、磕头、放生等福德善根回向给众生,其实这样回向所得反而福德非常小,而且善根很容易就被彻底毁坏。

作为大乘行者,发愿或者回向必须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且不仅是利益个别众生,应该是利益一切众生。

以前一个农夫的妻子去世了,他请无相禅师为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后,农夫问:“禅师,我妻子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禅师说:“佛法如慈航普渡,不只你妻子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都能得到利益。”农夫不高兴地说:“我妻子非常娇弱,其它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把善根只回向给她,不要给其它众生?”禅师开导农夫:“如果将善根回向给一切众生,就像阳光普照大地,既能利益无量众生,你妻子也不会有任何损失,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农夫听后勉强答应了,但又提出一个条件:“我的邻居姓赵,这个人经常害我,你在回向一切众生时可不可以把他排除在外?”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既然是一切众生,哪里来的排除在外?”农夫听后一片茫然。


很多世间人就是这个农夫的心态,回向善根时希望自己贪执的人多得一点功德,不希望自己讨厌的人得到功德,甚至个别没有真正发起菩提心的大乘行人也是这样的。这种有亲怨分别的回向就是有毒的回向。

今后大家在回向善根时最好安住于无缘的境界中,如果做不到这样,也要想到: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怎样回向,我也如是回向。

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不会将善根只回向给家人亲友,更不会排除损害过自己的人。如果回向时真要排除损害过自己的众生,那一个一个算下来,最后可能剩不下几个人了。

以自私或者偏执的想法来回向善根,其实这样回向所得的功德很小。

如果能以广大心回向善根,比如自己读诵、思维《普贤行愿品》以后,发愿让所有众生获得这些善根,尤其是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众生获得这些善根,这样回向不仅功德很大,而且自己会很快获得成就。


做了善事以后,一定要如理回向。

因为善业在没有成熟前,就有可能遭到损坏。

什么情况会毁坏善业呢?

四种摧毁善根的因:

有些未发大乘菩提心的人,积累的念佛、磕头等福德善根,基本上没有回向给众生。其实这样不是很好。如果没有回向给众生,善法很容易被毁坏。

记得《极乐愿文大疏》有一个偈颂,讲了四种毁灭的因,如云:“积累善根后,颠倒不回向,宣扬生悔心,灭善根四因。”

也就是说,积累的善根若没有回向,通过四种因可以摧毁:

一、颠倒回向:自己闻思、布施等善根,回向让某某众生生病、某某众生痛苦、摧毁某某怨敌……这样的发心叫颠倒回向。

二、不回向:假如行持善法而没有回向,善根很容易耗尽。当你生嗔恨心或者做一些不如法行为,原来的善根就会毁坏。

一般而言,藏传佛教对善根回向非常重视,我今天转完塔以后,马上要念一个偈颂回向,没有回向就比较担心,好像出门没上锁,害怕小贼把家里的东西偷走了一样。藏地很多人从小就有这种观念,包括我自己在内,还没有上学时,每天晚上父母和我们几个孩子吃完饭,就开始念一些莲师心咒、观音心咒。有时候还没有念完,我们小孩就睡着了,父母马上把我们叫起来,要求回向善根再去睡。所以长大之后,我不管做什么样的善法,都会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回向。不仅仅是我,我附近很多同龄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包括一些在家人,每天工作特别忙,但有时到寺院听经闻法、作一些布施,最少也是念一个偈颂作回向。这种传统非常好,如果没有回向,毁坏善根的因比较多,因此一定要回向。

三、宣扬:到处说自己做了什么功德、积累了什么善根,这样炫耀功德,也容易毁坏善根。但如果回向完了,再怎么宣扬也没事,因为你门锁得紧紧的,就算四处说“我家有好多钱,保险柜里有什么存款单”,别人也只是羡慕而已,想偷也偷不了。

所以回向的确很重要,毕竟我们凡夫人的习惯是:做一点善法就昭告天下,生怕别人不晓得,而若造了很大恶业,想方设法隐瞒,不让大家知道。华智仁波切和纽西隆多也讲了,很多人哪怕念的咒语多一点,也喜欢告诉大家——我念了10万遍啊!我修了3遍五十万加行!……如此炫耀则会毁坏善根。当然,你回向完了再说,那就没什么问题了。

四、生后悔心:你以前行持过一些善法,但因恶友、恶劣环境的影响,事后产生一种悔心,这也会毁灭善根。

以上是毁灭善法的四种因,大家一定要注意,若远离了这四种因而回向,功德是很大的。

回向的功德,偈颂中是这样说:“回向无尽道,增上并转变。”回向是不可思议的一种方便,依靠回向,就像把钱存在银行里,利息不断增长一样,自己的功德将越来越增上。通过回向还可以转变善根,这一点更为重要:回向给今生,就会成熟今生的善根;回向给来世,就会成熟来世的善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虽然理想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讲,想快乐这一点是每个人的愿望。

快乐的途径各种各样,有些人想即生快乐,有些人想来世快乐。即生快乐的,有些喜欢钱财;有些喜欢打扮;有些喜欢地位、名声。来世快乐的,有些想再来人间享受快乐;有些想获得天界的快乐;有些觉得这些是束缚,理应超越而获得解脱。而解脱当中,有些只想得到声闻缘觉的解脱;有些则不愿独自解脱,唯一的目标是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

人人的目标都不相同,但皆可依靠回向来实现。

就相当于一块金子,金匠可用它来做不同的东西,它可以做成佛像,也可以做成耳环,甚至可以做成盛不净粪的器皿。若是如此,它的价值是不同的,做佛像的金子,会受到人们的顶礼膜拜;做耳环的金子,只是一个装饰品;做盛不净粪器皿的金子,谁见了都非常唾弃。我们回向也是这样,比如念了3万遍观音心咒,有些人回向自己健康,这相当于把金子做成盛不净粪的器皿;有些人回向自己获得寂灭果位,这相当于把金子做成装饰品;有些人回向给天边无际的可怜众生,这相当于把金子做成佛像。同是一个善根,通过发心和回向可转变为不同的功德,因此,我们以后做善事时,务必要以大士道的发心来回向。

回向能满足你的意愿,实现你所求的目标。

《文殊刹土功德庄严经》云:“何人发何愿,如是而实现。”故而,发愿和回向很重要。

善根回向给菩提和众生,这个功德永远也不会耗尽,《慧海请问经》中说:“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干涸其不尽,回向菩提善亦尔,未获菩提其不尽。”一滴水落入大海里,大海没有干涸之前,这滴水也不会干涸。同样,哪怕一个小小的善根,今天布施一毛钱,或者念1遍观音心咒,或者用1分钟的转经轮,若回向给一切众生证得菩提,那么你没有获得佛果之前,此善根永远不会消失。反之,假如你做了非常大的善法,却没有回向,善根则很容易毁坏。


因此,以后做大大小小的善法,最后一定要回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4:07 | 只看该作者
这十种人念佛最合适了!
new.qq.com

善导大师:这十种人正好念佛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

善导大师云:“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念佛即是契理契机之法。今略举十种人。正好念佛。请各三思。赶快发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

既已削发为僧。发心修道。割恩断爱。背井离乡。住清净之伽蓝。受现成之供养。无忧无虑。不羁不绊。正好发心念佛。求出生死。

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有了期。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今举一例。

昔有国王。见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称)清闲。一日谓一念佛僧曰、朕见婆罗门(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比丘但念佛名。相去远矣。

僧对曰、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僧人虽清闲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六根终日对境。而六根都摄。眼根不见色。耳根不闻声。乃至意根不缘法尘之境。

王闻不信。僧知其意。即启白王言。可借一事以验之。请王明日。派宫娥彩女两班。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着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执持。告言汝罪应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处倾出。立即斩首。若行竟、油不倾出。赐汝无罪还乡。

囚犯闻已。心思今日。是个生死关头。乃一心专注。所执之油。不敢丝毫疏忽。四街行竟。油不倾出。归至王所。乃赦其罪。

僧请王问囚犯曰、汝于东街见何物最为美观。答曰不见。又问西街闻何声最为好听。答曰不闻。王斥曰、乱道。东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岂得不见不闻。答曰、大王。我一心顾着这罐油。那里还有心去看去听。是以不见不闻。

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脱生死。六根都摄。不见不闻。斯言诚不谬也。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

托生人世。秉质女流。不出户庭。执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劳神役。故正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

又女人月经不净。生育痛苦。多有厌恶女身。欲为男子者。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转女成男。诚非易事。须经几世修行。

若肯专心念佛。则临命终时。娑婆业卸。净土缘深。莲华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转男身。而且寿命无量。得与观音势至。把手共行。女界之人。既有这个微妙法门。可以满汝愿望。望大家赶紧念佛。


三、聪明人正好念佛。

世人聪明难。而不为聪明所误更难。每见聪明。恒多自误。只因好奇好妙。反视念佛为平常。费尽心机。徒求世智。那知“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若肯以聪明。用之于佛法。多看净土经书。研究念佛宗旨。了知持名念佛一法。为诸佛所护念。群贤所继述。以一念而空尘念。藉一佛而证净心。专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达理念。亲见自性弥陀。得生唯心净土。岂不快哉。

四、愚痴人正好念佛。

人无论智愚。而佛性一也。愚痴之人。祇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学。惑深业重。故感此报。若是聪明之人。则贤者多劳。念佛恐难一心。而愚痴之人。则事少身闲。正好念佛。

又愚人心直。知见不多。容易生信起行。而持名念佛法门。不假参究。不劳观想。故不怕愚痴。祇要直心道场。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无间。即得成功。

古诗云“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此数语、可为念佛之助也。

五、富贵人正好念佛。

今生富贵。都从前世修来。当知娑婆福乐。终不久长。古云、“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正好趁此福乐。衣食无忧。受用具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登不退地。享无为乐。西方边地。犹胜天宫。娑婆福乐。何足与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报。而得极乐净身。

六、贫贱人正好念佛。

今生贫贱。都由夙业所招。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贡高。故感此报。既无田园产业。又无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饱受众苦。正好念佛。求生净土。

而七宝楼阁。不俟经营。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离贫贱之苦。有此良好法门。慎勿错过。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

桑榆晚景。岁月无多。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如囚赴市。步步近死。急宜恳切志诚。发心念佛。求生净土。

善导和尚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竹名、取摇动貌)。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老年人。请三复斯言。切莫万般放不下。总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当知、“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

年华少壮。膂力方刚。既无老病之忧。正好发心念佛。莫道修行尚早。务宜预布津梁。岂不闻、“春日纔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当知“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慎勿蹉跎岁月。虚度时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

俗云积谷防饥。生子养老。今既生子。长大成人。家业有托。宗祧有赖。正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

切莫千谋百计。为子为孙。须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如果儿孙有福。不必先人遗产。也能白手成家。倘若儿孙不肖。任汝万贯家财。不足以供数年挥霍。反令造业。反害儿孙。诚为失计。好把世间。许多富贵人家。作个龟鉴。

十、无子人正好念佛。

世人生子既多。负担必重。抚养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经营。撑持门户。既然无子。清闲绝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妇同修。称念弥陀。求生净土。疾趣菩提。为大悲父。则尽大地众生。无非是佛之子。岂不快哉。

举世之人。无一人不可念佛。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摄群机也。

阿弥陀佛

编辑|清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4:21 | 只看该作者
笃信因果真实不虚
new.qq.com

笃信因果真实不虚

在坐诸位,我们在沦陷期间,受敌人蹂躏,水深火热,今幸国土重光,当有无限的感想。我们要知道这回战争的发生不是偶然的,是因各人共业所感而来的。古德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云:“倘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人们缺乏道德,做种种罪恶,酿成干戈水火饥馑的浩劫。若要转移天心,消弭灾祸,应从转移人心做起,应从人类道德做起,人人能履行五戒十善,正心修身,,仁爱信义,才可转移天心。若人只管做恶事,不肯回头,怎能化除戾气?佛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即是由迷得觉,导人归于至善的不二法门。

我们对于因果报应,要相信是事实而非虚假的,如果人人能够相信善因结善果、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那么悖理犯法的行为,当然是不敢再做了。释迦牟尼佛抱救世之心,弃舍王位,修尽苦行,以救度世间。诸君明白因果,欲免将来受苦,应该在这时候多造善因。我们今日所受的种种苦难,皆是前世所种下的恶因所感。所以,我们今后应种善因,将来自然得善果。

经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在义译即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无彼此无你我之分,但这必须由自心做起,自心若果具足贪嗔痴,不能屏一切恶,修一切善,人相我相,如铁围山,何能达到极乐,进于大同?这点最关紧要,请大家参详牢记。

印度国“佛陀”二字,译即“觉者”。觉的意义包含有三点,第一是自觉,第二是觉他,第三是觉行圆满。自觉即自己觉悟,自己了解善、恶、苦、乐,概由因果演化而来。如果能够自己明明白白,彻悟这些道理,便能了却四相,即成觉者。觉他即一切宇宙万有之生物,无论是胎卵湿化,蜎飞蠕动,皆有佛性,只因迷而不觉,故曰众生,我们应该自重自爱,本着我佛慈悲普度的宏旨,把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去转教他人,去拯救这苦海沉迷的众生。

我们如果体会《楞严经》所说:“一切男人作是我父想,一切女人作是我母想”,自然对人深心敬爱,尤其对一般鳏寡孤独无靠之人,更能加以尊敬怜爱的情意,布施济恤而使觉之,这样才能达到真平等真大同的目的。觉行圆满者,即依佛法戒律而行,以至功德圆满。佛灭度后遗留下的经律论三藏,皆是我们的宝筏,所有一切规戒,都应切实奉行,行至充量完成的时候,那便叫做觉行圆满。所以,佛是觉者,众生是迷者,迷与觉即是众生与佛所由区别的界限,背迷入觉,背妄归真,这即是觉,也即是佛。

谈到因果,还有一段公案可资证明。当释迦佛前世身的时候,罗阅城中有一捕鱼村,村中有一大池,天值大旱,池水将被晒干,所有池中的鱼类先后被村民取食,最后剩下一头大鱼,也被其烹杀,只有一位八岁的小童不食鱼肉,只坐视嬉笑。

其后,释迦佛在世的时候,波斯匿王信仰佛法,娶释种女,生下太子名叫琉璃,当波斯匿王驾崩以后,传位于太子,号琉璃王,他亲率大兵攻取释种的迦毗罗越城,把那城的居民悉数屠戮。当时释迦佛头痛了三日,众弟子都求释迦佛慈悲,设法将他们施救,他不肯答应。目犍连再三恳求,亦不允许。后来,目犍连以钵装摄遗民藏起,但当放下来时,都变成了一些血水而已。


佛弟子不知其原因,便向释迦佛叩问,佛为说及过去罗越城中大旱,和那处捕鱼村的人民烹杀鱼类分吃其肉的一段公案。现在的琉璃王便是前身的大鱼转世,而现在被杀的迦毗罗越城人民,即是当时的烹鱼食肉之人,而释迦佛的本身即是那个坐视嬉笑不肯食鱼的小童了。因有了这段因果,故成定业,所以没法转移。

释迦佛彻明前因,解其杀报,故把这段公案晓喻弟子,切戒造因。愿云禅师有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诸君试把这段故事思索之后,复诵这一偈语,便可彻悟战祸的原因,而共相警惕修省了。

现在我们要改造世界,趋进大同,一切需凭我们这颗心做起。在学生方面,先要努力读书,读书不忘救世,救世首要救心,救心即是纠正自己思想的缪误,要笃信因果律的道理,勿入歧途;更由诚意、正心、修身、齐家,以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实现。

如果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能够笃信因果,实践八德十戒,那么,强凌弱,众暴寡,及种种争杀造业的祸事,便不会酿成,而真和平、真平等、真大同的极乐世界,也可促其实现而再没有五浊恶世,和一切苦恼的滋生了。

编辑|清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5:20 | 只看该作者
《六祖坛经》中的智慧偈语明心见性、醍醐灌顶!
new.qq.com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的一部非佛所说却被称为“经”的著作。自唐宋以来禅宗的大部分语录,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思想源流。蔡志忠先生曾用其精妙的笔触“以画点经”,传达出对古代先贤智慧清俊而深刻的理解。

道非语言,何以说禅?

禅不依赖于知性、经典或文字,而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昔日灵山会上,世尊拈花不置一言,只有大弟子迦叶领悟那"觉者寂默而雄辩的教诲"所以佛陀把佛教的正法传于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於汝汝当护持。复世尊偈曰:"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后来印度禅宗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自印度航海来到中国传授禅学,禅学得以在中国发扬光大。

六祖直指本心,本性。

指出了禅就是"识自本性"所以有五个何其: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本无动摇;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坛经》的价值和贡献是与举世公认的。

细读经文,编者从其中选出了十句智慧偈语。深入浅出的文字,足可成为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的箴言和座右铭。

一、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来到广州的法性寺,恰巧遇上印宗法师在给众人讲《涅槃经》。此时有风吹动幡旗,一僧人说这是风动,另一僧人则说是幡动,两人争论不止。慧能走到两僧人面前说道:“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众人听完十分惊讶。


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指菩提树,意译智慧、知、觉,指能觉法性的智慧。惹:沾染。菩提是觉悟,怎么会有树呢?心中怎么会有明镜台?本来什么都没有,哪里会沾染上尘埃呢?

三、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地位低下的人往往也会有过人的真实智慧,地位显赫的人也会有智慧被埋没的时候。如若轻视他人,则会导致无边际的重罪业障。

四、汝须念念开佛知见,勿开众生知见。开佛知见,即是出世;开众生知见,即是世间。

你的心念应该存正念,专注于开启佛法智慧,不要开启世俗之人的见识。开启佛法的智慧即是出世,开启世人的见识即是入世。

五、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活着的时候,常坐着不躺卧,死了之后,就躺在那儿,不能坐了。这个身体就是一具臭皮囊,怎么要在这外在的躯体上下功夫呢?

六、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心性若是平等无差别,又何必执著于戒律?心念和行为如果清净无染,又何必一定要去参禅?知道感恩就应该知道孝养父母,深明义理则知道上下用心来体恤。谦让使得尊卑得以和睦相处,忍让则使众念趋于平息。如果能像钻木取火般持之以恒地下工夫,即使身在污浊的地方,也可以像红莲一样一尘不染地长出。良药苦口,不顺耳的话语一定是忠言。修正过往的过错就能够得到智慧,一心护短则难以与圣贤之法契合。


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本心:自性,本来的佛性。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本心,即使学再多的法都没有什么益处。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本心,此时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佛。

八、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个人的心性宽容大量,那么就可以包下世间万物。以这种心态来看待物,世间万象便会清楚地显现出来,能够认识所有事物的自相。一切事物的自相都有相同的本性,即是人的本性对其的显示,这便是一切事物的自相。

九、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

体验佛法中的无上智慧,必须能体察认识到自己的本心,体验到自身中所具的佛性。该佛性不生不灭,时刻在观念中体现出来,体现出万事万物没有滞碍。佛性真则一切真,世间的一切景象都是佛性的展现。能够体会到这种真如之心者,就能够辨别虚假、妄想,即可体识佛性的真实。

十、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世间人愚昧痴迷,只知道忏悔过去的错误,却不知道用心去阻断后来的过错。如果不知道对自己的错误进行悔改,使得以前的过错没有消除,继续存在,使得一些过错又重新产生。前罪既没有消除,后来又犯,这怎么能叫忏悔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5:27 | 只看该作者
佛教以慈悲济度为事务,所以怜悯一切众生
new.qq.com
2018年已过330天 慎勿放逸


儒者以忠恕胞与为怀,必须推己及人,以至于物,方有实际。释氏以慈悲济度为事,是故悯诸物类,皆具佛性,欲行救援。无奈世人杀生食肉,相习成风,不知其非。致使生生世世,展转互杀,了无已时,可不哀哉。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增广卷三

?新昌大佛寺修筑放生池募缘序

参考今译

儒家学人以尽忠、仁恕、泛爱为怀,必须推己及人,以至于一切物类,方才有实效。佛教以慈悲济度为事务,所以怜悯一切众生,都具佛性,想要救援。无奈世人杀生吃肉,互相沿袭成为风俗,不知道这是错的。致使生生世世,展转互相杀害,没有停止的时候,可不是悲哀吗?

【忠恕】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

【胞与】“民胞物与”之省。犹言泛爱一切人与物。

【相习】互相沿袭。

——如诚法师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5:31 | 只看该作者
礼拜佛陀、以身口意承事佛陀,可以具足五种功德
new.qq.com
选自良因法师导读《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别行篇》

第一课 敬佛仪相——甲一、先示敬仪-承事感报



《增一》云:“告诸比丘。礼佛承事有五功德。”

“一者端正:以见佛像,发欢喜心。”

“增一”就是《增一阿含》,在《增一阿含经》中,佛陀告诉比丘们,礼拜佛陀、以身口意三业承事佛陀,可以具足五种的功德:第一是“端正”,就是感招到相貌端正。无论我们见到真佛还是佛像,只要发起欢喜心,就能感招到庄严的相貌。

在《贤愚因缘经》中记载了一则公案: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生了一个女儿,名叫金刚女,相貌非常丑陋,据说有十八丑:头发像马尾粗糙、皮肤像骆驼皮等等。这个女孩渐渐长大,到了该出嫁的年龄,国王就犯愁了,长这么丑谁要啊!只好去落魄贵族中,找了个年轻人来,跟他说:“我有个女儿,长得非常丑,如果你愿意娶她,我可以给你爵位和富贵,你愿不愿意?”年轻人说:“大王啊,就算你给我一条狗,我都要以欢喜心接受,何况是大王自己的女儿,我当然愿意接受。”于是波斯匿王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并赏赐给他很多财宝。但是波斯匿王有个条件:不能让任何人见到这个丑陋的女儿,怕丢了面子。

年轻人富贵后,经常参加王公大臣们组织的宴会,但从来不带自己的妻子。于是大家都猜测,公主要么就是长得太漂亮不想让人家看;要么就是长得太丑陋不敢让人家看。大家逼着他把公主带来,他就是不肯。于是大家想了个办法,在一次宴会中,故意把他灌醉,从他身上偷了钥匙,派五个人到他家偷偷去看公主到底长什么样子。

而公主这时正在家中自责惭愧,想到都是因为自己长得太丑陋,所以每次宴会都不能参加,内心特别痛苦。这时想到佛陀有大威德,希望佛陀能够救拔自己,于是就向佛陀精舍的方向至诚顶礼,希望得到佛的加持。因为她的心非常虔诚,果然感应到了佛陀的到来。当她顶礼起来的时候,就看到佛陀从地面上,慢慢地浮起来。当她看到佛陀绀青色的头发时,自己的头发也变成了绀青色,非常柔软、庄严;当看到佛陀庄严的面貌显现时,公主生起大欢喜心,原本骆驼皮一样丑陋的相貌,也变得像天人一样非常庄严;随着佛陀的身体慢慢地浮现,金刚女看到佛的身相这么庄严,内心非常的欢喜,她的身体也不断不断地变化,从上到下都变得像天女一样非常庄严。这时佛陀又为她说法,她以欢喜心听法,当下证得初果须陀洹。

这时,那五个派来偷看的人,打开门一看,哇!公主像天人一样美,难怪不让我们见。后来驸马回到家,看到公主这么漂亮,问她是谁,怎么来到我家里呢?公主回答说,我就是公主,如是如是的因缘,所以我的相貌改变了。驸马非常高兴,把这事告诉了波斯匿王,波斯匿王看到女儿变得像天人一样,非常惊讶,于是高兴地带着女儿,来到精舍,向佛陀请问因缘。

佛陀说公主过去世,曾是个大臣的女儿,大臣每天都要供养一位辟支佛。这位辟支佛长得非常丑陋,大臣有时不在家,就让他女儿来供养,这个女儿看到辟支佛长相丑陋,就口出恶言,讥嫌他的长相。后来辟支佛入灭时,显现了十八种变化,上天下地种种神通,这个女众看到后,生起大惭愧心、怖畏心,并向辟支佛殷重的忏悔。因为她曾诽谤辟支佛的相貌,所以她生生世世都非常丑陋;但又因为她曾经供养过辟支佛,所以她生生世世富贵。

金刚女看到佛的相好,生起欢喜心、赞叹心,相貌当下就转。我们虽然没有金刚女这么大的福报,但如果我们常常看佛像,比如看着佛像念佛、拜佛,赞叹久了,得到佛力加持,慢慢的,我们的相貌也会变得庄严。所以看到佛像,发欢喜心,就能得到端正。


“二者好声:由见形像,口自称号南无如来、无所著、至真、等正觉。”

常常念佛,声音也会变得好听。例如很多寺院中的维那,声音都很好听,就是因为常常赞叹佛,而且常常领众赞叹佛,所以声音越来越庄严。有的人在家时声音没有那么好听,但是因为出家后常常赞诵、念佛,每天唱诵,声音也就越来越好听。所以我常建议大家早晚课要出声唱诵,不需要很大声,只要竭诚恭敬,唱诵的时候就等于是在赞叹三宝,赞叹三宝不但会有大福报,而且声音会变得好听。有的人说,我声音不好,所以我不想唱。其实不对,正因为声音不好,所以更需要唱诵,不断地诵经、持咒、念赞佛偈等等,这都是在赞叹三宝,都能让声音越来越好听。

所以见到佛的形像,口中称佛名号,“南无”是归敬、礼拜、度我的意思,比如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意思就是我归依礼拜阿弥陀佛。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会先念六字,是为了在念六字当中,培养自己归依的心。当归依的心生起,心比较定了,然后再转念四字。因为四字比较简单,有助于我们修定。

“如来”,就是乘如实道而来,佛的化身依止不生不灭的法身理体,随众生的因缘随处显现,这是乘如实道而来。

“无所著”,这是赞叹佛超脱一切烦恼束缚的功德。

“至真”,“真”指的是实相,能亲证实相,称为“至真”。

“等正觉”,是相等于十方正觉如来,佛与佛的功德都是平等无二的,叫作“等正觉”。不断地这样念佛、赞叹佛,声音就会越来越好听。


“三多财报:由以华香供施故。”

若以香花灯烛供奉佛菩萨,可以得到福报。在《佛说施灯功德经》等经典中,特别赞叹供灯的功德,不但能开智能,还能增长很多福德。供灯有很大的福报,供养香花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在供佛的时候要尽量竭尽所能的供养。

《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若有能力供养佛陀好的东西,但是由于悭吝,就只供养简单的东西——差的香或是很差的供具;然后自欺欺人的观想——这些很差的供具都是黄金七宝所成,请佛来受用,比如把几块钱的下等香,观想成栴檀香。有能力供养,但是用这种自欺欺人的方法来欺骗佛陀,这就好像是一个瞎眼的人,想欺骗一个明眼人一样可笑。所以我们应当尽量用好的用具供养。当然也不必很勉强,但应在财力所及的范围内,供养最好的。

各位想,世间的人买一件衣服花一千两千,眉头都不皱一下,买供佛的东西花一百两百,就很心疼,这样的佛教徒怎么会有福报呢?我们今生的福报或许就是过去生供养三宝而来的,今生想得到福报,却不供养三宝,这是不应该的。佛陀是我们的导师,对自己的导师都舍不得供养,再说什么布施给一切众生,那也是无稽之谈。所以自家佛堂香花灯烛等供具,要竭尽所能用最好的,这样可以感招到多财的果报。纵然我们不是为了多财报,但是供佛所获得的福德资粮,可以做为我们修道的资粮,这也是很重要的。


“四生长者家:由见形已,心无染着,志心礼故。”

恭敬承事佛菩萨,能生在长者尊贵家的果报,因为见到佛的形像,心无染着,并且以恭敬心,虔诚恭敬的礼拜佛陀,这种谦卑的心,感招的就是生尊贵家。相反的,若今生骄慢,下辈子感招的将是卑贱的种性,这就是因果。

在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花草树木,都向着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金刚塔这个方向弯腰礼敬,为什么呢?就因为释迦牟尼佛因地的时候与无我相应,常常谦卑恭敬一切众生,自然感招如此之功德。如《法华经》中记载的常不轻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因地,他看到每个众生都礼拜,并恭敬地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未来皆当做佛。”别人说他是疯子,用石头丢他,他就跑到远远的地方,再顶礼说:“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做佛。”真正的以虔诚恭敬心来面对一切众生,所以他成佛的时候,感招到三千大千世界的花草树木,同时向他礼敬。

所以我们拜佛会有很多很多功德:修归依、培福、忏悔业障、开智慧等等,当我们至诚恭敬的礼拜佛陀,就能感招如是尊贵身、有威德之身,众人看到你,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你的威德力,这个不是装出来的,不是诈现威仪。


“五命终生天。”

第五个功德,就是死了之后能够感招到生天的果报。经典里面记载,帝释天临终时,知道自己将要堕入三恶道,他赶快到佛前受三归依,礼敬佛陀,结果他死了之后,又回到天上去了。

以上五种都属于福德资粮。我们修行虽不为生天,但是具足福德资粮的话,可以破除很多修道上的障碍,才不至于在平常造业的时候,一切顺遂;等到修行的时候,不是身体障碍、家人障碍,就是自己内心起烦恼,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了。这是“承事感报”。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分享转发,自利利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6 19:48 | 只看该作者
【感恩】石门素疏+342
2018年已过330天  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石门素疏】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今日业绩】20181126课堂笔记342页。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
【评分标准】合格111良好222优秀333。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1013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石门素疏】【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3: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3:34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贫穷与富有
2018年11月27日 10:13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拥有智慧、慈悲、信仰、欢喜、满足、惭愧等,这些都是我人的财富拥有智慧、慈悲、信仰、欢喜、满足、惭愧等,这些都是我人的财富
  ‘贫穷’和‘富有’是两个相互对待的身分名词,在一般人的认知里,贫穷的人不是富有,富有的人也不是贫穷。其实不然,世间上贫穷的富者,富有的穷人,比比皆是。

  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而内心充满安乐,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大迦叶尊者,居住冢间,山崖水边,日中一食,衣钵以外别无长物,而其解脱自在的心胸,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反观今之居高楼、坐汽车、僮仆盈门,但每天为金钱周转、为股票涨跌而愁眉不展的人,你能说他是富有的吗?那些拥资千万,家有良田万顷,但却悭吝不舍,时时觉得自己不够的人,你能说他是富有的吗?所以富者不是真富,穷者不是真穷,贫富之间不可以从金钱物质上去衡量。

  世间上有的人虽不能日进斗金,却乐于社会公益,乐善好施,他不就是一个精神上的大富长者吗?但也有一些人每天只想贪图别人的利益,凡有所得,总想占为己有,这样的人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不也是心灵贫乏的穷者吗?

  其实,在佛教看来,世间上并没有穷人。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他不就是时间的富者吗?他善于言词,用语言来赞美鼓励别人,他不就是一个语言的富者吗?他用微笑、欢喜、礼敬待人,他不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富者吗?他用力气帮助别人,服务他人,这不也是有力的富者吗?所以,贪心不足永远是贫穷的人,乐于助人则永远都是富贵的人。

  说到财富,不能只看一时的财富,要看永生的财富;不要看一人的财富,要看共有的财富;不要看聚敛的财富,要看活用的财富;也不要看形相上的财富,而要看内心无形的财富。一个人拥有智慧、慈悲、信仰、欢喜、满足、惭愧等,这些都是我人的财富也。《金刚经》云:若人以四句偈与人广结法缘,即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所以,富者与穷者应作如是观!(来源:佛光山 摘自《人间福报》二○○○年五月十五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3:41 | 只看该作者
禅诗赏析:无人到我经行处
2018年11月27日 10:59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无人到我经行处,明月清风拟付谁无人到我经行处,明月清风拟付谁
  绝句

  宋·道英

  南北东西住险峨,古岩寒桂冷依依。

  无人到我经行处,明月清风拟付谁。

  [作者简介]

  道英(生卒年不详),北宋诗僧,福建泉州人。嗣法觉照琦禅师。

  [赏析]

  这首七绝,是甘守清虚、自在适意的禅子心灵的写照。

  首二句写僧人云游四方,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古岩为群,寒桂为伴,过着远离尘俗的清静生活。此处“古岩”象征心地坚定,“寒桂”象征心灵纯净。如此孤高清寒的经行处,自然是人迹罕至、无人问津的,那么清风明月的圣洁、闲适自得的意趣又与谁分享呢?一个设问句,似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怆然,实则表现出自我意识的醒觉:明月清风就是我,就是禅心,我就是明月清风,并与之已然化为一体。“明月清风”,取自《南史•谢惠传》。传载谢惠平日“不妄交游,门无来宾,有时独醉”,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唯当明月。”

  宋僧守安的《南台静坐》也可观照一阅:“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3:46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理解诸法如幻的道理?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8-11-27 08:00:40)转载▼
标签: 诸法如幻 阿底峡尊者        分类: 堪布答疑
如何理解诸法如幻的道理?


问:如何理解诸法如幻的道理?

索达吉堪布:了知诸法如幻非常重要。《大宝积经》云:“若了一切法,皆同于幻化,是人则能现,百亿诸佛身。”所以,如果有人能通达一切法都如同幻化,这个人就能变现百亿佛身,此人也能得到诸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我记得法王在讲过一个阿底峡尊者的公案。

阿底峡尊者曾经和一个名叫精幢的弟子住在广阔神山。有一天,精幢问尊者:“佛陀在有关经典中经常讲到诸法如幻,怎样才能对此产生深刻的理解?”尊者说:“我用一个故事向你说明这个道理。从前有一个叫幻贤的幻师,还有一个叫月贤的商人,他们俩是好朋友。幻贤喜欢幻化各种东西,而月贤则喜欢骏马。有一天,月贤对幻贤说:‘你经常幻化各种东西,可是这些幻化的东西既不能吃、也不能穿,这有什么用呢?还不如有一匹骏马,可以策马在草原上奔驰,这也是一种享受。’幻贤听后没有作声,这件事也就过去了。

有一天月贤和妻子在家里,月贤的妻子在织毛线,到中午毛线刚织了一半,于是她放下毛线和月贤吃午饭。午饭吃到中间,月贤起身到门外转了一下,恰好看到幻贤骑着一匹马来。月贤问:‘你骑着马来干什么?’幻贤说:‘你不是很喜欢马吗?这匹马很不错,你要不要买?’月贤说:‘让我先试试吧。’于是他骑上马向远方驰去。骑了一会儿,月贤感觉不对劲了——这匹马越跑越快,后来完全失控,简直就像飞一样。

就这样,这匹马载着月贤越过千山万水,经过了无数世界,最后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停了下来。此时月贤头昏眼花,不要说回自己家,连来的方向都记不清了。月贤内心很凄伤:这个地方不要说人类,连动物的声音都听不到,真是太荒凉了。正在悲伤之时,月贤看见远方有一对母女,于是他慢慢地走了过去,跟她们聊了起来。那个母亲说:‘我们也是从很远的地方漂泊到这里的,这个地方除了少许水果,其他任何食物都没有。’可怜的人聚在一起,免不了互相可怜一番,月贤也伤心地说:‘你们在这里无依无靠,我也是除了一匹马以外什么都没有……’后来,他们就在一起生活了。月贤也顺理成章地跟那个女儿成了家。多年以后,那个母亲已经离开人间,月贤也有了两个儿子。

有一天,月贤的两个儿子在河边玩耍。小儿子踩到一块石头,不小心滑倒在水中,结果被河水冲走了。他一边在水中翻身挣扎,一边大声喊着:‘哥哥,救救我!’大儿子为了救弟弟,不顾一切地冲向河中,结果也被水冲走了。他也大声喊着‘妈妈,救救我!’为了救孩子,月贤的妻子冲向河中,结果也被水冲走了。等月贤赶到河边时,母子三人都被冲走了。

短短一瞬间,所有的亲人都没了。面对家破人亡的悲剧,月贤非常痛苦,他想:如果我还年轻,也许还有生存的勇气,可是现在自己头发已经白了,牙齿已经脱落了,身体也很难支撑了,已经成了这么年迈的人,现在我该怎么办呢……

正在极度伤心时,忽然周围的一切消失了,月贤好像从梦中一样清醒过来,他发现自己还在原来的家门前。月贤恍恍惚惚走进屋子,看见原来的妻子在边唱歌边做事,他不禁怒从心来:‘我受了这么大的苦,你还这么高兴地唱歌?’妻子说:‘你是不是疯了?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于是月贤讲述了自己多年漂泊的经历。妻子根本不信:‘你不要胡说!刚才我们不是在吃饭吗?你好好看看——我织了一半的毛线还放在那里,你碗里的茶还没有凉,你哪里有这么多年的经历啊?’月贤一看,织了一半的毛线还放着,碗里的茶正冒着热气。这个时候他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是在短短的时间里度过了幻化的一生。”

故事讲完以后,阿底峡尊者对精幢说:“当时的月贤是你,当时的幻贤就是我,我在前世以幻术给你显示了诸法如幻的道理,今天我再次给你宣讲如幻法门。”

通达诸法如幻是一种殊胜的功德,如果我们通达了诸法如幻,不管自己修行还是度化众生,都可以轻松地成办。

——《净土三经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3:55 | 只看该作者
能够听闻这样的佛号,需要极殊胜的缘分!
new.qq.com
【阿弥陀佛心咒】

嗡阿尼德瓦阿耶色德吽


祈祷阿弥陀佛

佛号入耳之刹那,大菩提道不退等,

能赐无量胜德者,阿弥陀佛护此众!

此颂一边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一边向阿弥陀佛作祈祷,祈请保护所有的可怜众生。颂词的意思是:不管什么样的众生,只要听到“阿弥陀佛”这一圣号,都将获得无量功德,比如从菩提道中不退转,不趣入恶道,不转生为身份低劣的众生等等,而能赐予如此殊胜功德的就是阿弥陀佛,所以麦彭仁波切在这里祈祷阿弥陀佛护佑所有的众生。

不管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大家对祈祷阿弥陀佛都有非常大的信心。这里所说的仅以听闻名号便趋入不退转菩提道,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是这样解释的:“对于即将往生极乐世界的入道菩萨来说,这一词义可直接理解;如果是可往生极乐世界的未入道者,则密意是指已经获得了将来趋入不退究竟菩提的种子。”


有缘听到佛号,需要极殊胜的缘分

我们即生中能够值遇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有缘分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此乃多生累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没有因缘的人,这一名号是根本听不到的。

虽然我们处于五浊特别兴盛的末法时代,以往的释迦牟尼佛、龙猛菩萨、世亲菩萨、莲花生大士、宗喀巴大师等高僧大德纷纷圆寂,后来的大成就者们还没有出世,表面上看来自己很没有福报,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如今有缘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释迦牟尼佛的名号,去年学过《释尊广传》的人都知道,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大家不要认为阿弥陀佛的名号随随便便就能听得到,汉地的很多老太太经常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平时许多人也都挂在嘴上,这个可能没有什么吧。其实这种想法是对佛号的价值观还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要知道,真正能够听闻这样的佛号,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确实需要极殊胜的缘分!


往生四因是什么呢?佛经中是这样讲的:

〖《极乐世界功德庄严经》云:“阿难陀,若有众生屡屡观想如来身相,〗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第一种因;

〖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这是第二种因;

〖发菩提心,〗这是第三种因;

〖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这是第四种因。

这四种因大家一定要记住。不管是学密宗也好,学显宗也好,净土法门都是大家公认的,而要弘扬、学习净土法门,最好不要离开这四种因。

我们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对照《无量寿经》还是《阿弥陀经》,假如离开了这四种因,往生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现在有很多人都在念“阿弥陀佛”,但私底下问他们:你具不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四种因?你发了菩提心没有?没有菩提心的话,你到极乐世界是为了避苦求乐、逃避现实,还是去干什么?你为什么要往生?……提出这些问题时,他们经常无言以对。

其实,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为了利益众生,这是发菩提心;为了往生,一定要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比如说供佛、磕头、转塔等,同时还要忏悔自相续中的罪障,否则的话,念佛法门虽然殊胜,但相续中有很多障碍也很难往生;还要经常观想极乐世界的刹土庄严,没有这样观想的话,想要往生的心也不可能发得起来;最后,为了往生极乐世界,将所做的一切善根,不管是念《普贤行愿品》也好、念佛号也好,全部回向给众生,发愿往生,这个非常重要。


往生极乐世界的不共特点

假如能够这样,〖彼等临命终时,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佛由诸多比丘围绕将现于其前。〗在具足四种因的前提下,如果好好忆念阿弥陀佛、念诵佛号,这个人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就会全部来到他的面前。

〖彼等众生见出有坏阿弥陀佛后,〗此时他能够亲眼见到出有坏阿弥陀佛。这种现象在藏传佛教中是相当多的,汉传佛教中也有很多人边念佛边站着往生,有些人虽然躺着,但在没有断气之前,也能现见阿弥陀佛及其眷属来接迎他到极乐世界。这类公案自古以来多得不可胜数,翻开历史就能发现,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一件事实。

〖以极其清净之心而死去,〗阿弥陀佛现前之后,此时自己的心非常清净,根本不会贪著亲朋好友、家庭财产,在清净的念头当中死去,〖即能往生极乐世界。”〗《白莲经》中也说:临终时依靠阿弥陀佛的加持力和自己的清净发愿力,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可以全部净除,在清净的心态中往生。这就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不共特点。

〖此经中宣说了观想阿弥陀佛、积累无量善根、发菩提心、一切善根为往生极乐世界而回向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的这四种因。〗这一点始终都要记住。如果我们平时看到一些念佛的老太太或者法师,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应该告诉他们:“念佛法门非常殊胜,但想要真正地往生,离开四种因是不行的。任何佛经里也没有说过,不需要这四种因,只要念佛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敬摘录《净土教言讲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4:04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诸法皆空,为何因果不空?
new.qq.com

文/耀行法师

一提到“因果”二字,一些人往往会认为“因果”是宗教性的,宿命论的,甚至封建迷信的。另一些人认为,佛教讲四大皆空,诸法皆空,“因果”是来吓唬人的。

所以,大多数人对于“因果”生不起敬畏之心,不知善恶终有报,为所欲为,造无量恶业。待到自食其果,才后悔莫及。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因果”。

首先,“因果”无处不在

作为一个佛教的专有名字,“因果”是佛教世界观中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诠释。但“因果”绝非是宗教性质的。相反,因果是普遍性的。

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因”是指“因”和“缘”。以种子为根本的因,促成种子发芽、生长结果的因素,如土壤,空气,温度,湿度,虫子,雨水等等,这些但凡一切与种子发生关系,使之发生性质变化的因素都是种子的“缘”。“因”与众“缘”和合后所产生的果实来作为对“因”和“缘”的回报,这就是“果”。因此,“因果”又叫“因缘果报”。

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阶段性的状态描述而已。所以,不管我们信佛与否,“因果”就在这里,任何人都需要面对。这就是一个“因果”的世界。


其次,“因果”不是宿命论,更不封建迷信

宿命论主张一切事物的发展早已成定局,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而佛教讲“因果”,恰恰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事物发展的运行规律,从而改变自身的命运。

我们如果想得到一个怎样的“果”,就要先具备一个相应的“因”,以及促成“因”变为“果”的一切条件因素。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预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真正学佛的人,不会去执着自己前世是谁。也不会卜算自己的将来会怎么样。因为,现在所受用的一切果报,都是自己亲手种下的因。而当下我们对于一切境界的取舍抉择造作,都将决定着自己未来的果。

这样,我们就可以保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相信自己的命运是靠自己来改造。明白“诸恶莫”便是断恶因,“众善奉行”便是修善因,“自净其意”便是悟道因。


第三,“因”与“果”不是相等的

人们总说:以牙还牙,以血还血。今天拍死一只蚊子,大不了自己将来做蚊子被拍死,一命抵一命。

可实际上,“因”“果”不是同等的。若是同等的,那么种一斤的种子,辛勤忙一年后只能收一斤的粮食,农民伯伯岂不是得饿死了。

俗话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担粮。这便是对“因果”不同等性的描述。因与果的不平等性是错综复杂的,非佛不能究竟明了。

所以《地藏经》讲:南阎浮提行恶众生,业感如是。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

面对“因果”,我们应当生起敬畏之心。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第四,因与果不是同时的

有些人总是埋怨:自己明明一直在做善事,为何却没有好报?他人为非作歹却好运连连?难道真是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

很多初学佛的人,乐于布施,意在“舍一得万报”。想马上获取丰厚的回报。殊不知,因果不是同时的。

现在我们所受的一切苦乐果报,必定是曾经种下的因。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善恶业,只能为将来播种。

设想一下,我们刚刚播到地里的种子,还没有发芽,我们就要收获果实,这是绝不可能的。在我们新种的种子没有成熟的这段时间里,所享用的一切果子必定都是我们曾经播种并已经成熟了的果子。

所以,吃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不要为眼前不公平的现象而使我们退失道心。要深信因果,接受现实,积极面对。


第五,“因果”以诸法的空性而立

常言道:诸法皆空,因果不空。初学佛的人便会因这句话产生疑问:因果也属于诸法范畴啊?为何说诸法是性空的,却又说因果不空呢?前后句不是正好矛盾吗?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果的“不空”,不是指因果“没有性空”,而是说因果“不断灭空”,有“不昧因果”的含义。因果,即是因缘果报,是一切万法发展状态的描述,即是"缘起性空"。改为“诸法皆空,因果不昧”,大家就好理解了。

“诸法皆空,因果不空”,前一个“皆空”是指因果万法是非实有存在,从“性空”的角度说。后一个“不空”是指因果万法是众缘和合,从“缘起”的角度来说。

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众缘和合的,其性质本空,无有自性,并非实有存在。也正因为一切事物的存在状态是空无自性的,是缘起的,便以“因、缘、果、报”的众缘和合过程,来表现事物“性空而缘起”的特性。

所以,学佛人不应堕空见,拔无因果。也不可执着于有见,认为万法实有存在。应明了一切假有如幻的事物都以因果来呈现,应不昧因果,不落空有两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5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5:07 | 只看该作者
《地藏经》是整个佛法的根本法!
new.qq.com
好像树有根一样、花有根一样,我们看鲜花如果有根的时候,盛开的时间会比较长。但是,如果把花枝折断插在花瓶里面几天它就萎谢了。

为什么我们学佛一开始信心很足,渐渐地觉得好像没有什么成就和感应呢? 因为我们没有在根上下功夫,没有重视地藏法门。就好像插在花瓶里面的鲜花一样,前面是好看的,后面就凋谢了,那我们学佛道心就容易退转。

所以学佛第一年是钢条,信心很坚固;第二年就软下来了,是面条;第三年可能就是油条。

那就是说明我们没有了解地藏法门,所以难以得成就。一般人都认为《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因果、讲三恶道苦、讲地狱,这个很浅我自己都看得懂。其实不要轻视这个法门,这个法是无上醍醐,释迦牟尼佛的根本法。

我们一般都知道说《地藏经》是佛门里面的孝经,但是我们更加要知道《地藏经》是我们的救命经,救济众生免堕三恶道的救命经。

我们反省一下自己:乃至于出家很长时间,乃至于皈依很长时间、学佛很长时间,我们将来能够免堕三恶道吗?我们将来一定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吗?不一定的了,很有可能是堕到三恶道中间去。

为什么?因为我们不学佛的人,很多都是多恶少善;我们学佛的人呢?一天反省一下自己的起心动念也是自私自利的念头多,起烦恼的时候多,真正想修持佛法,能够保持正知正念的时候是非常少的了。

所以在《百法明门论》五十一个心所法里面善的心所只有十一个,可见是多恶少善;而且就算是修善法的时候也不圆满。我们最初发心修善法也是发心不广大,没有以菩提心来摄持,而是求一些人天福报,而且很多很多的求愿。

你看有些老太太拿几个苹果来,第一个苹果供在佛前,“保佑我孙子要能够健康成长,能够考上清华大学”;第二个苹果供上去,“保佑我儿子做生意发财”;第三个苹果供上去,“保佑我健康长寿,八十岁好像三十岁一样。”这个样子,如果佛菩萨敢吃,那就是怪事了!

我们做很多事情其实都是比较迷惑的。最初修善法的时候是发心不圆满,中间修的时候容易懈怠。我们开始发愿说:“我要每一天坚持诵一部《地藏经》。”或者“每一天坚持诵一部《药师经》。”但是修一下、修一下,渐渐地这个心就懒惰懈怠了。就说:“我很忙,没有时间诵。明天再补吧。”明天又说:“我很忙,后天再补吧。”一天复一天,非常的懈怠。

就算是中间坚持做了,而且这个事情做圆满了,做圆满以后能够不起骄慢心的也是很少,做完以后执著我有一个修行的功德。好像《六祖坛经》上讲的法达法师一样:诵了三千部《妙法莲华经》就贡高我慢得不得了,见了六祖大师顶礼的时候头不落地。

可见就算是修善,初、中、后都是不圆满的。这样我们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吗?不要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能够有很大的信心说我决定不堕三恶道,我还能够再得人身,再闻佛法吗?很难说。

所以我们要学习地藏法门。救度一切众生免堕三恶道苦的救命经就是

《地藏菩萨本愿经》,好好地学好她,我们决定最起码有一个保险:我们不会堕三恶道,我们能够再得人身,再闻佛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6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7 15:13 | 只看该作者
苦是人生真谛!无常也是人生真谛!
new.qq.com
解/脱/禅/法

苦与无常

苦是人生真谛!无常是人生真谛!苦和无常构成了人生的主旋律!

苦与无常,对这个冰冷的话题,很多人不愿意触及。他们没有勇气去直面人生的真谛,而是极力去粉饰这苦涩的旋律。更有“强者”故作欢颜,宁可打碎了牙咽到肚子里,背负着苦与无常的沉重包袱一路前行,却舍不得停下来歇歇脚。当然,他们也是苦于没有人替他抖落开包袱一看究竟,就这样自欺欺人,把大好的人生资质浪费掉,真是可惜!

人生是苦,是由于人生无常——人生所有内容都充满“无常”的变数。由于不能对“无常”的变化彻底认知,因此对各种现象就不能心甘情愿接受。一方面不接受既定事实,一方面对曾经拥有的事物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因而对一切变化和所谓失去,产生了强烈的逼迫感——苦。

佛教中所定义的苦就是“逼迫性”,凡是自己心甘情愿的事情,是不会觉得苦的。凡是心里厌恶逃避,心不甘、情不愿的事情,都会让自己因“逼迫感”痛苦万分。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人生哪里有什么真正的快乐呢?所谓的快乐也仅仅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而已。

通常而言,苦有三种:苦苦、行苦、坏苦。“苦苦”的意思是痛苦本身就是痛苦的,苦上加苦,苦不堪言。这是因为对过去曾经不苦的状态、或者所谓快乐的失去不能接受。一旦失去,马上会有逼迫感出现——痛苦不已。殊不知,快乐也好、痛苦也罢,生命的全部内容哪样不是无常呢?刹那生灭,得到的同时已经在失去,什么能为你停留片刻呢?对无常这个宇宙规律视而不见,将身心世界的一切执为实有;当无常打碎迷梦时,巨大的心理落差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坏苦”的意思是快乐也是痛苦的。乐极生悲,福兮祸依,生者必死,聚者必散,高者必堕。所有你认为拥有的东西,都会随着无常的到来,毫不留情地将你背叛,这就是坏苦。世间没有不变的东西,所有的快乐都会成为过往烟云,而依赖这种虚幻快乐的颠倒迷惑的业习,却让你始终不能活在当下。快乐过去了,痛苦过去了,人生百年过去了,除了坚固了迷惑颠倒的业习力量,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坏苦,是不争的事实!

“行苦”的意思是行动或变化的痛苦,指事物在产生、存在、消失的过程中感觉不到痛苦,但结果一定是痛苦的。就像温水煮青蛙,它感受不到苦的存在,但随着水温的升高,结局一定是死亡的痛苦。人也如此,在不苦不乐时,外界没有大的不测境遇出现,内心尚无爱恨情仇的起伏,没有被动地受苦,也没有主动接受快乐,属于不苦不乐的无记状态。这种无记状态,生命累积增长的只能是愚痴的内容。虽然没有苦乐相扰,但就像那只温水中的青蛙,让宝贵的生命不明不白地走向死亡。

无论是苦苦、坏苦、还是行苦,都是在无常的驱使下产生的。无论是粗重的、容易看清的无常,还是细微的、不易看清的行苦,全部都是被苦所笼罩着的。我们说苦谈无常,并不是消极地悲叹。了知生命苦的真相,恰恰能够燃起我们走向解脱的渴望;洞达人生的无常,恰恰为我们生命的解脱,提供了无限可能的空间!

让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从认识苦开始,去适应苦、改造苦、超越苦,最终达到不苦的涅槃。看到了诸法,就能看到无常;看到无常,就会看到无我;看到无我,也就看到了涅槃。涅槃才是我们生命的内在本质,无常和苦只是生命的外在表现,我们只是虚惊一场,梦醒了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6 10:36 , Processed in 0.0761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