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6181#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2: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4:07 | 只看该作者
《六祖坛经》慧能诗偈集
2015年09月15日 06:30  新浪佛学  我有话说(49人参与) 收藏本文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图:佛教摄影论坛)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图:佛教摄影论坛)
  第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首:-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第三首:-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四首:-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第五首:-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第六首:-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第七首:-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第八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第九首:-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第十首:-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第十一首:-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第十二首:-

  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生像;-

  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

  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第十三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第十四首:-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第十五首:-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第十六首:-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第十七首:-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第十八首:(自性真佛偈)-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3#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5:00 | 只看该作者
寺院佛钟的起源与意蕴
2018年09月11日 15:00  佛弟子文库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寺院佛钟的起源与意蕴寺院佛钟的起源与意蕴
  在万籁俱寂的清晨或黄昏,每当那悠扬的钟声响起的时候,便会使人产生一种清韵悠静的深远遐想,所以文人墨客咏钟的诗词,历来是很多的。唐人张继著名的《枫桥夜泊》,其中“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话从另一个解读意义上,也说明了钟在佛教寺院生活里,是最具有标志性的礼拜法器了。

  佛钟的起源

  在印度佛教中,钟原是用木制的,叫做“犍椎”或“犍稚”。据佛经记载,七月十五,是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日子,称为受岁日。于是佛陀就告诉侍者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以召集僧众。阿难随即升上讲堂,手持犍椎说:“我今天来击此如来信鼓,凡是如来的弟子们,都应该闻声而普集于此。”从此,钟就成为佛教寺院中具有标志性的重要法器之一了。

  大钟和小钟

  在佛教里,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

  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撞钟、鲸钟等等。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为钓钟、撞钟。至于它又被称为鲸钟,则是因为在佛经中记载,海边有一种动物叫蒲牢,它在遇见鲸的时候,常常会害怕地发出像钟一样的叫声,因此人们就将蒲牢的形状铸在钟身上,把撞槌做成鱼形。由于蒲牢是遇见鲸才发出叫声的,就用鲸来为钟命名了。

  小钟,又称为半钟、行事钟、唤钟等等。因为它只有大钟的一半大小,所以叫做半钟;因为它通常挂在大雄宝殿的左边,或挂在禅堂的门口,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叫做行事钟;另外它还叫做唤钟,因为它常悬挂于方丈的寮外,由侍者击呜,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

  佛钟的定制

  佛钟有木、石、铜、铁等各类,一在多以铜类为多,其次是铁类。

  大钟一般高约一百五十厘米,直径约六十厘米。大钟形式是,在上端雕成龙头状的钧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两个莲花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成草间,下缘成驹爪,中间部分则分为池间和乳间,乳间上并列环绕着小突起物。联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举,又叫做六道。另外,在钓手旁有呈圆筒状的筒插通内部。

  小钟则多以黄铜铸造,一般高六十至八十厘米。

  佛钟的意蕴

  在佛家的现实生活中,设立佛钟的本意,就是用来通报时辰,召集僧众的。如《百丈清规·法器章》中就说:“鸣大钟及僧堂前钟集众,列殿上,向佛排立。”还说:“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但是,在佛教的各种经典中,还有许多包含其他意蕴的说法。

  如有的佛经中解释,佛钟之所以要撞击一百零八下,一说是对应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的各数总和;一说是能够祛除人生的一百零八种烦恼,从而使人清醒觉悟,获得安顺吉祥。

  再有的佛家偈语说:“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所以,佛钟既是报时的工具,也是智慧的象征。

  又有的佛经中说,在鸣钟的时候,如果能够观想觉悟一切众生,就能得到更大的利益。“鸣钟行者,想念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仍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随号叩击,其利甚大”。

  还有的佛经中说,叩击闻听钟声,能够止息一切恶道诸苦,能够使一切众生“俱时得离苦”,使一切受难者得到解脱。

  佛钟的鸣法

  一般说来,佛钟有三下、七下、十八下、三十六下、一百零八下的叩击鸣法。在僧众们斋粥下堂、参禅完毕、早晚巡视或吃茶下床的时候,鸣三下;在住持早晚到佛前行香、住持进入僧众讲堂的时候,鸣七下;在斋时僧众进入斋堂的时候,鸣十八下,叫做“入堂钟”,入堂钟是按照进斋的次序而逐次完成的;而三十六下则是集三通击鸣之和,总成一百零八下。

  佛教寺院中的重要活动,以一百零八下为准,所以佛钟又称为“百八钟”。百八钟的撞击之法,佛经中说:鸣钟“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六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就是说,击钟的时候,应该缓引钟槌,使击出的钟声悠远深长。通常是以三鸣为始,二鸣连续为终。分三通击完,每通三十六下,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如果是晨钟,则是先快十八下,后慢十八下。先快十八下,应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共十八下。

  后快十八下,应念“南无大乘妙法莲花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共十八字,每字鸣钟一下。早晚如此叩击三通,三通鸣毕,最后念“南无当山护教伽蓝圣众菩萨”三遍,再击钟三下,接三下板。这样,鸣钟的过程才算是全部完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4#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5:13 | 只看该作者
弘一大师教你分辨:什么是佛法,什么是迷信
2018
09/12
12:23
大连观海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礼佛

入寺拜佛,拿香、花、灯烛来供佛,西洋神教徒说我们是拜偶像、是迷信。其实佛是我们的教主,是人而进达究竟圆满的圣者,大菩萨们也是快要成佛的人,这是我们皈依处,是我们的领导者。尊重佛菩萨当有所表示,好像恭敬父母必须有礼貌一样。佛在世的时候没有问题,可以直接对他表示恭敬。可是现在释迦佛已入涅槃了,还有他方世界的佛菩萨都不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得不用纸画、泥塑、木头、石块来雕刻他们的形象,作为恭敬礼拜的对象。

因为这是表示佛菩萨的形象,我们才要恭敬礼拜他,并不因为他是纸、土、木、石。如我们敬爱我们的国家,要怎样表示尊敬呢?用颜色布做成国旗,当升旗的时候恭恭敬敬向国旗行礼,我们能否说这是迷信的行为?天主教也有像,基督教虽没有神像,但也有十字架作为敬礼的对象,有的还跪下祷告,这与拜佛有何差别呢?说佛教礼佛为拜偶像,这是西洋神教徒对我们礼佛的意义不够理解。

至于香花灯烛呢?佛在世时,在印度是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的,灯烛是表示光明,香花是表示芬香清洁。信佛礼佛,一方面用这些东西来供养佛以表示虔敬,一方面即表示从佛得到光明清净。并不是献花烧香使佛闻得香味、点灯点烛佛才能看到一切,西洋宗教尤其是天主教还不是用这些东西吗?这本是一般宗教的共同仪式。礼佛要恭敬虔诚,礼佛的时候要观想为真正的佛。如果一面拜,一面想东想西或者讲话,那是大不敬,失掉了礼佛的意义。


二、礼忏

佛教徒礼忏诵经,异教徒及非宗教者也常常误以为迷信。不知道“忏”,印度话叫忏摩,是自己作错了以后承认自己错误的意思,因为一个人在过去世以及现生中,谁都做过种种错事、犯有种种的罪恶,留下招引苦难、障碍修道解脱的业力,为了减轻及消除障碍苦难的业力,所以在佛菩萨前、众僧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消除自己的业障。

佛法有礼忏的法门,这等于耶教的悔改,在宗教的进修上是非常重要的。忏悔要自己忏,内心真切的忏,才合乎佛教的意思。

一般人不会忏悔,要怎么办呢?古代祖师就编集忏悔的仪规,教我们一句一句念诵,口诵心思,也就是知道里面的意义,忏悔自己的罪业了。忏仪中教我们怎样的礼佛,求佛菩萨慈悲加护,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道杀生、偷盗、邪淫等的不是,一心发愿改往修来,这些都是过去祖师们教我们忏悔的仪规(耶教也有耶稣示范的祷告文),但主要还是要从心里发出真切的悔改心。

有些人连现成的仪规也不会念诵,就请出家人领导着念,慢慢地自己不知道忏悔,专门请出家人来为自己礼忏了。有的父母眷属去世了为要借三宝的恩威来消除父母眷属的罪业,也请出家人来礼忏以求亡者的超升。然而如不明佛法本意,为了铺排门面,为了民间风俗,只是费几个钱请几个出家人来礼忏做功德,而自己或不信佛法,或者自己毫无忏悔恳切的诚意,那是失掉忏礼的意义了。

佛教到了后来,忏悔的意义糢糊了。学佛的自己不忏,事无大小都请出家人,弄得出家人为了佛事忙,今天为这家礼忏,明天为那家做功德,有的寺院天天以佛事为唯一事业,出家人主要事业放弃不管,这难怪佛教要衰败了。所以忏悔主要是自己,如果自己真真切切的忏悔,甚至是一小时的忏悔,也是超过请了许多人作几天佛事的功德。了解这个道理,如对父母要尽儿女的孝心,那么为自己父母礼忏的功德很大,因为血缘相通、关系密切的缘故。不要把礼忏、做功德当作出家人的职业,这不但毫无好处,只有增加世俗的毁谤与误会。

三、课诵

学佛的人,在早晚诵经念佛,在佛教里面叫课诵。基督教早晚及饮食时候有祷告,天主教徒早晚也要诵经,这种宗教行仪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不过为了这件事情,有几位问我:不学佛还好,一学佛问题就大了。我的母亲早上晚上一做功课就要一两个钟头,如学佛的都这样,家里的事情简直没有办法推动了。在一部分的居士间确有这种情形,使人误会佛教为老年有闲的佛教,非一般人所宜学。

其实,早晚课诵并不是一定诵什么经、念什么佛,也不一定诵持多久,可以随心所欲依实际情形而定时间,主要的须称念三皈依,十愿也是重要的。日本从中国传去的佛教,净土宗、天台宗、密宗等,都各有自宗的功课,简要而不费多少时间,这还是唐宋时代的佛教情况。

我们中国近代的课诵:一、是丛林所用的,丛林住了几百人,集合一次就须费好长时间,为适应这特殊环境,所以课诵较长。二、元明以来佛教趋向混合,于是编集的课诵仪规,具备各种内容,适合不同宗派的修学。其实,在家居士不一定要如此。从前印度大乘行人每天六次行五悔法,时间短些不要紧,次数不妨增多。总之,学佛不只是念诵仪规,在家学佛绝不可因功课繁长而影响家庭的工作。

四、烧纸风俗

非佛教

古代中国祭祖时有焚帛风俗,烧一点绸缎给祖先享用。后来为了简省就改用纸来代替,到后代做成钱,元宝、钞票,甚至于扎房子、汽车来焚化,这些都是古代传来的风俗习惯演变而成,不是佛教里面所有的。

这些事情也有一点好处,就是做儿女的对父母表示一点孝意。自己饮食,想到父母祖先;自己住屋穿衣,想到祖先:不忘记父祖的恩德,有慎终追远的意义。

佛教传来中国,适应中国,方便的与念经礼佛合在一起,但是在儒家“送死为大事”及“厚葬”的风气下,不免铺张浪费,烧得越多越好,这才引起近代人士的批评,而佛教也被认为迷信浪费了。佛教徒明白这个意义,最好不要烧纸箔等,佛教里并没有这些。如果为了要纪念先人,象征的少烧一点,不要拿到寺庙里去烧。免得佛教为我们受罪。

五、抽签、问卜、扶乩非佛教

有些佛寺中,有抽签、问卜甚至有扶乩等举动,引起社会的的讥嫌,指为迷信。

其实纯正的佛教不容许此种行为,有没有效验是另外一件事,真正学佛的只相信因果。如果过去及现在作有恶业,绝不能靠趋吉避凶的方法可以避免。修善得善果,作恶将来避不了恶报;要得到善的果报,就得多做有功德的事情。佛弟子只知道多做善事,一切事情如法合理的作去,绝不使用投机取巧的下劣作风。这几样都与佛教无关,佛弟子真的信仰佛教,应绝对避免这些低级的宗教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5:25 | 只看该作者
弘一法师:世间没有不好的东西
2018
09/12
11:44
五台山佛教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新近因了某种因缘,和方外友弘一和尚聚居了好几日。和尚未出家时,曾是国家艺术界的先辈,披剃以后,专心念佛,不消说,艺术上的话是不谈起了的。可是我在这几日的观察中,却深深地受到了艺术的刺激。

他这次从温州来宁波,原预备到了南京再往安徽九华山去的。因为江浙开战,交通有阻,就在宁波暂止,挂褡于七塔寺。我得知就去望他。云水堂中住着四五十个游方僧。铺有两层,是统舱式的。他住在下层,见了我微笑招呼,和我在廊下板凳上坐了,说:

“到宁波三日了。前两日是住在某某旅馆(小旅馆)里的。”

“那家旅馆不十分清爽吧。”我说。

“很好!臭虫也不多,不过两三只。主人待我非常客气呢!”

他又和我说了些轮船统舱中茶房怎样待他和善,在此地挂褡怎样舒服等等的话。

我惘然了。继而邀他明日同往白马湖去小住几日,他初说再看机会,及我坚请,他也就欣然答应。

行李很是简单,铺盖竟是用破席子包的。到了白马湖后,在春社里替他打扫了房间,他就自己打开铺盖,先把那破席子珍重地铺在床上,摊开了被,再把衣服卷了几件作枕。拿出黑而且破得不堪的毛巾走到湖边洗面去。

“这手巾太破了,替你换一条好吗?”我忍不住了。

“哪里!还好用的,和新的也差不多。”

他把那破手巾珍重地张开来给我看,表示还不十分破旧。

他是过午不食的。第二日未到午,我送了饭和两碗素菜去(他坚说只要一碗的,我勉强再加了一碗),在旁坐了陪他。碗里所有的原只是些莱菔、白菜之类,可是在他却几乎是要变色而作的盛馔,叮咛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夹起一块莱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第二日,有另一位朋友送了四样菜来斋他,我也同席。其中有一碗咸得非常的,我说:

“这太咸了!”

“好的!咸也有咸的滋味,也好的!”

我家和他寄寓的春社相隔有一段路,第三日,他说饭不必送去,可以自己来吃,且笑说乞食是出家人的本分等的话。

“那么逢天雨仍替你送去罢!”

“不要紧!天雨,我有木屐哩!”他说出木屐二字时,神情上竟俨然是一种了不得的法宝。我总还有些不安。他又说:

“每日走些路,也是一种很好的运动。”

我也就无法反对了。

在他,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一切都好,小旅馆好,统舱好,挂褡好,粉破的席子好,破旧的手巾好,白菜好,莱菔好,咸苦的蔬菜好,跑路好,什么都有味,什么都了不得。

这是何等的风光啊!宗教上的话且不说,琐屑的日常生活到此境界,不是所谓生活的艺术化了吗?人家说他在受苦,我却要说他是享乐。

当我见他吃莱菔白菜时那种愉悦叮咛的光景,我想:莱菔白菜的全滋味、真滋味,怕要算他才能如实尝得的了。

对于一切事物,不为因袭的成见所缚,都还他一个本来面目,如实观照领略,这才是真解脱、真享乐。

艺术的生活,原是观照享乐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艺术和宗教实有同一的归趋。凡为实利或成见所缚,不能把日常生活咀嚼玩味的,都是与艺术无缘的人们。

真的艺术,不限在诗里,也不限在画里,到处都有,随时可得。能把他捕捉了用文字来表现的是诗人,用形及五彩表现的是画家。

不会作诗,不会作画,也不要紧,只要对于日常生活有观照玩味的能力,无论谁何,都能有权去享受艺术之神的恩宠。否则虽自号为诗人画家,仍是俗物。

与和尚数日相聚,深深地感到这点。自怜囫囵吞枣地过了大半生,平日吃饭着衣,何曾尝到过真的滋味!乘船坐车,看山行路,何曾领略到真的情景!虽然愿从今留意,但是去日苦多,又因自幼未曾经过好好的艺术教养,即使自己有这个心,又何尝有十分把握!言之怃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6:02 | 只看该作者
开悟后的人是什么样子?你想知道吗?
2018
09/12
11:45
少林寺禅露杂志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开悟的人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就像大海一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化万端,但里面却是浑厚、宁静与无限的宽广。

开悟的人不会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没有开悟的人。一个通达“无我”的人,一个觉悟到“万物与我为一”的人,一个认识了平等真相的人,怎么会又怎么可能搞个人崇拜呢?他只能树立道,树立整体,树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树立“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释迦牟尼曾如是说:“以色拜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如来如去,不来不去——如来就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是生,如去是灭,不来不去就是不生不灭,如来如去是现象,不生不灭是本质。如来是什么?如来就是道。

道是修出来的吗?道是本自具足、本来如是、自有永有、如如不动、独立不改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识。

不悟道,如何修道?修的是什么?不认识自己,如何修自己?修的是谁?道是究竟的、彻底的,本自圆满的,道是悟的不是修的。所谓先修行而后悟道,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建立在“我执”上的“法执”。

不悟道而去修行,一生被妄想所缚,结果是“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悟道之后修行,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开悟的人心不离身,身心合一,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在生命的本真上,“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也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做到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宠辱不惊,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悲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开悟前是“我在活着”,开悟后是“我看着我在活着”;开悟前是当局者迷,开悟后是旁观者清;开悟前是为成功而拼命,开悟后是“无事以取天下”;开悟前是以局部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后是以整体看局部、以本质看现象;开悟前“我”在矛盾中生活,开悟后“我”在圆满中存在,“以道莅天下...抱一为天下式”。

开悟的人是真实的活在圆满里的人。圆满不是没有缺点,圆满不是“拍脑袋”,不是想当然,圆满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是与非的统一体。

放下曾教导、帮助别人的念头,别人若因自己的话而受益,功不在己,而是他人有智慧可以接受。好为人师者,很多时候看到的是别人的错处,欣赏的是自己的“才智”。

放下自己做的种种功德和好事,一切都是过去,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尽量每天都怀慈悲善良心,忏悔每个今天做的错事,错念头。

放下想让别人认可自己的心,心若为外物所牵,心就有恐怖有担忧。劝自己不要老想做最好的,凡事尽心努力。

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他找到了生命的根。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认识与毫无疑惑的确信。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被证明,自信与外在无关,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话就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开悟的人就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自照照人,在光里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他的思想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他有无畏的勇气面对一切,没有牢骚,没有抱怨,他真实的活在每一个当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7#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9:41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感恩+250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水南禅堂】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今日业绩】20180912课堂笔记250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723(大暑)课堂笔记337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11 优良200 优秀222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8#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3: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9#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3: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0#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1#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4:46 | 只看该作者
问自己,属于哪一种人?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8-09-13 08:07:59)转载▼
标签: 今生来世 因果 业缘        分类: 堪布开示
问自己,属于哪一种人?


问自己,属于哪一种人?

每个人的今生来世都有明暗的不同差别 ,由于各自的业力和因缘不同,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光明,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光明、来世黑暗,有些人今生黑暗、来世光明,总共有四种人。

一、“今明后明至究竟”:是指今生光明,来世也光明,也就是说,即生中生活得圆圆满满、幸福快乐,来世乃至生生世世也享受安乐。例如,在佛教历史上,萨迦班智达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布玛莫札也当过五百世的班智达。还有很多高僧大德,不像凡夫俗子一样生活有压力、心里有痛苦,他们看破了一切俗事,今生中法喜充满,来世也是从光明趋向光明,不会遭受任何痛苦。

二、“今暗后暗至最终”:指即生中苦不堪言,来世也非常痛苦,如屠夫、妓女等造恶业者。有些屠夫、渔夫每天从早到晚都很辛苦,他们吃穿十分简陋,住处就像狗窝,即生中赚不到钱,温饱也难以解决,一直烦躁、忧愁,由于杀害了无数众生,来世也会堕在地狱、饿鬼、旁生中感受无量苦楚,这是毫无疑问的。

或者说,有些众生即生中是旁生,来世又变成旁生或者恶人。就像莲师等人昔日造塔时,有一头运土的黄牛发恶愿,后来投生为朗达玛魔王,造下非常可怕的恶业,后世也不断地感受痛苦。

三、“今明后暗至终点”:是指今世安乐无比,后世痛苦不堪。迦叶佛时,有一个出家人叫西哦色嘉,当时是人寿二万岁,他的生活、处境等非常安逸。但因为生起了傲慢心,出言不逊给许多比丘起“牛头”、“马头”、“虎头”等恶名,他死后转生为庞大鲸鱼,身上具有马头等十八个头,直至人寿百岁时释迦牟尼佛出世之间,也没有得到解脱。

现在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今生比较富裕,赚的钱很多,常去五星级宾馆享乐,看起来真的很有福报。可是他们开肉联厂、办渔场,造了大量恶业,以此杀生害命的果报,这一辈子完了之后,就会步入痛苦之旅。有些贪官也是如此,今生灯红酒绿、脑满肠肥,尽情挥霍老百姓的血汗,但他们未来的去向是什么,这一点也不难想象。

四、“今暗后明至圆满”:是指今生虽然饱尝痛苦,后世却踏上幸福之路。有些人为了利益众生获得佛果而苦行,现在住的条件比较差,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看起来很可怜。但实际上,今生通过这种苦行,罪业可全部得以清净,未来定会拥有无限光明。还有一些病人,今生被病痛日日折磨,表面上痛不欲生,但依此遣除了重大罪业,来世也会非常美好。

综上所述有四种人,我们不妨观察自己是哪一种。应该选择做第一种,今生行持善法、看破一切,不会有痛苦,来世也是非常快乐。米拉日巴的传记中说,曾有一个国王邀请他,但他怎么都不肯去,使者说:“国王的皇宫应有尽有,别人受到国王的邀请,高兴都来不及,你为什么不去?”米拉日巴给他唱了一首道歌,其中有一句是:“贪著欲乐汝王臣,若效米拉臣民行,今生来世皆快乐。”你们若能效仿我米拉日巴,今生来世都会很快乐,不必希求皇宫里的快乐。

真正的修行人了知万法无常,不贪著一切。遗憾的是,世间人却执著这些现而不实的虚幻,若能通达万法的真理,对任何迷乱都会看破,以此因缘,今生不会造业,来世乃至解脱之间,会从光明趋向光明。经论中也说:“精进修持安忍者,即生中不离快乐,死时成群结队的天人会降临,在鼓乐声中迎接他前往善趣。”所以,行持善法的人今生来世都快乐。

我们应该想到,自己虽然有烦恼,但目标不能离开行持善法,若能如此,今生中非常快乐,来世也不会堕入三恶趣,最终必定超胜轮回。

——《亲友书讲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3#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4:55 | 只看该作者
念佛必须善于发心,心是修持的主人
2018
09/13
10:47
极乐法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原文节选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而所得之功德甚少。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及自炫自矜之心。则所念之佛,所行之善,亦非全无功德。实属百千万亿分中,仅得一分半分。而其恶念之过,亦复不少。故修行人,皆须善于发心,不止念佛人耳。

???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增广卷二

?复马契西居士书二

参考今译

念佛必须善于发心,心是修持的主人。心如果与四宏誓愿相合,那么念一句佛,行一件善事,功德就无量无边。何况身口意三业,恒常以念佛利生为事业呢?心如果只求自利,不愿利人。所做的事虽然多,而所得的功德很少。何况再有倾人伤人的意思,以及自我炫耀矜夸的心念。那么他所念的佛号,所行的善事,也不是完全没有功德。实际上是百千万亿分中,仅得到一分半分。而他恶念的罪过,也有不少。所以修行人,都必须善于发心,不只是念佛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4#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5:02 | 只看该作者
焰口召请文(节录)

累朝帝主,历代侯王,

九重殿阙高居,万里山河独据。

西来战舰,千年王气俄收;

北去銮舆,五国冤声未断。

呜呼!

杜鹃叫落桃花月,血染枝头恨正长。

筑坛拜将,建节封侯,

力移金鼎千钧,身作长城万里。

霜寒豹帐,徒勤汗马之劳;

风息狼烟,空负攀龙之望。

呜呼!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闲花满地愁。

五陵才俊,百郡贤良,

三年清节为官,一片丹心报主。

南州北县,久离桑梓之乡;

海角天涯,远丧蓬莱之岛。

呜呼!

官贶萧萧随逝水,离魂杳杳隔阳关。

黉门才子,白屋书生,

探花足步文林,射策身游棘院。

萤灯飞散,三年徒用工夫;

铁砚磨穿,十载慢施辛苦。

呜呼!

七尺红罗书姓字,一抔黄土盖文章。

江湖羁旅,南北经商,

图财万里游行,积货千金贸易。

风波不测,身膏鱼腹之中;

途路难防,命丧羊肠之险。

呜呼!

滞魄北随云黯黯,客魂东逐水悠悠。

怀耽十月,坐草三朝,

初欣鸾凤和鸣,次望熊罴叶梦。

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时;

璋瓦未分,母子皆归长夜。

呜呼!

花正开时遭急雨,月当明处覆乌云。

戎衣战士,临阵健儿,

红旗影里争雄,白刃丛中敌命。

鼓金初振,霎时腹破肠穿;

胜败才分,遍地肢伤首碎。

呜呼!

漠漠黄沙闻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

——选自《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3 19:16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感恩+274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水南禅堂】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今日业绩】20180913课堂笔记274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723(大暑)课堂笔记337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11 优良200 优秀222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2: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7#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8#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3:26 | 只看该作者
莲池大师《西方净土发愿文》
2013年10月09日 18:11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
  稽首西方安乐国,  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  惟愿慈悲哀摄受。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及众生,旷劫至今,迷本净心,纵贪嗔痴,染秽三业,无量无边;所作罪垢,无量无边;所结冤业,愿悉消灭。从于今日,立深誓愿,远离恶法,誓不更造;勤修圣道,誓不退惰;誓成正觉,誓度众生。阿弥陀佛,以慈悲愿力,当证知我,当哀悯我,当加被我。愿禅观之中,梦寐之际,得见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得历阿弥陀佛宝严之土,得蒙阿弥陀佛甘露灌顶,光明照身,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使我宿障自除,善根增长,疾空烦恼,顿破无明;圆觉妙心,廓然开悟,寂光真境,常得现前。

  至于临欲命终,预知时至,身无一切病苦厄难,心无一切贪恋迷惑。诸根悦豫,正念分明,舍报安详,如入禅定。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诸圣贤众,放光接引,垂手提携。楼阁幢幡,异香天乐,西方圣境,昭示目前。令诸众生,见者闻者,欢喜赞叹,发菩提心。我于尔时,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极乐国。七宝池内,胜莲花中,花开见佛,见诸菩萨,闻妙法音,获无生忍。于须臾间,承事诸佛,亲蒙授记。得受记已,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一切功德,皆悉成就。然后不违安养,回入娑婆,分身无数,遍十方刹。以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种种方便,度脱众生,咸令离染,还得净心,同生西方,入不退地。

  如此大愿,世界无尽,众生无尽,业及烦恼,一切无尽,我愿无尽。愿今礼佛、发愿、修持功德,回施有情。四恩总报,三有齐资,法界众生,同圆种智。

  我今(众等)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99#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3:34 | 只看该作者
莲池大师:未论学佛先学修身
2018年09月13日 15:43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莲池大师:未论学佛,先学修身。莲池大师:未论学佛,先学修身。
  未论学佛,先学修身。今开十端,众当谛听:

  一不欺心

  谓盗常住物,骗施主物,装佛印经,斋僧起会,造寺铸钟,修桥砌路,如是财物,私己用度,乃至瞒人瞒官瞒天瞒神暗昧等事:皆名欺心。

  二不贪财

  谓虽不盗骗,如前所言,但好积财帛,悭吝不施,置产收息,放债取利:皆名贪财。

  三不使奸

  谓当言之事,隐忍不言;当谏之过,坐视不谏;外示痴呆,内藏讥贬:皆名使奸。

  四不用谋

  谓不安天命,唯运人谋,或谋住居,或谋徒众,或谋经忏,或谋儭施,或谋作法主,或谋作戒师;乃至交结恶友,出入衙门,情识厚薄,私心好恶,策划营为悖理等事:皆为用谋。

  五不惹祸

  谓轻人笑人,叱人谤人;妒人之能,扬人之恶;收人走失,占人产业;好兴词讼,不肯让人:皆名惹祸。

  六不侈费

  谓广造房屋,不知惭愧;丰富饮食,不知惭愧;华丽衣服,不知惭愧;多置产业,不知惭愧;精制器用,不知惭愧;轻贱五谷,不知惭愧;恣意佚游,不知惭愧;蓄养奴仆,不知惭愧;贿厚狂朋,不知惭愧:皆名侈费。

  七不近女

  谓年少尼僧,结为道友;人间妇女,拜作干娘。数往俗家,探亲望眷;乃至母未七十,子与同居,不避讥嫌:皆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00#
 楼主| 发表于 2018-9-14 13:41 | 只看该作者
惟贤长老:人生的真谛
2018年09月14日 10:40  佛弟子文库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惟贤长老:人生的真谛惟贤长老:人生的真谛
  人生由于名利等引起烦恼、挫折,因而生出痛苦。那么,根据佛法如何来求得人生的真谛?什么是人生真实的道理?怎样才能真正解脱烦恼痛苦?

  一、佛教对于人生的看法

  (一)五蕴身的组成

  人生的看法首先从报体“五蕴身”开始,在佛法来讲就是:色、受、想、行、识。

  “色”就是肉体,属物质方面的,包括根、身和五脏六腑,以地水火风四大为主组成这个色。

  “受”就是领受,人们接触事物的时候,或者领受是苦,或者领受是乐,或者领受是不苦不乐,有接触就有领受,都包括在受里边。在唯识法相里面,属于遍行心所。

  “想”就是想象、思维,是第六意识的一个心所。一个人思想活动很宽,可以想到天上,想到地下,想到天边,想入非非,都在想中。对于事物有分析、有归纳、有结论,也是在意识之中。

  “行”就是作为,思想的活动和某种意志都叫做行。

  “识”就是认识,识以了别为义,在唯识法相里属于心王,包括八个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阿赖耶识是生命识,是人生的总体。

  人的五蕴身,是五种元素“色受想行识”的总和。扩大来讲,一切法相的内容,包括精神现象、物质现象、生理现象,不出于五蕴。小乘讲七十五法,大乘讲百法,比较详细。

  五蕴身经唯识所变业力所感,为有情的正报。

  (二)佛教对于五蕴身的看法

  有情世界中,就人的这个五蕴身而言是三种杂染最具体的表现。哪三种杂染?业杂染、烦恼杂染、生杂染。何谓杂染?本身是染污性,不干净,叫杂染。

  第一种,业杂染。业杂染就属于业障,带来的身躯都是由于“业”,有业障就处处不自由,受环境、条件、天时、地理所支配,一般人就讲是受命运的支配,处处不自在,受拘束不顺心,过去的“业”感召现在的果。

  第二种,烦恼杂染。烦恼杂染是指从内心生起的,也叫做烦恼障。贪、嗔、痴、慢、疑、恶见是根本烦恼,另外还有二十随烦恼。人生烦恼很多啊!根据《瑜伽师地论》上讲,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就有一百零八种痛苦。念珠就是一百零八颗,以念珠来念佛,把心定下来,把邪念、恶念恢复成正念,就可以消灭一百零八种痛苦,这是持珠念佛的作用。

  第三种,生杂染。生杂染是什么呢?就是说你感召这么一个生命,感到这个身体就有痛苦,什么痛苦啊?求名求利,求那样求这样,求之不得就烦恼,产生烦恼就有若干挫折、若干不顺利,于是就怨天尤人,怪那个怪这个、怪天怪地、怪父母、怪师长、怪朋友。实际来讲,他不去追查因果。若从因果来追查,不信因果,就有果报障,生杂染就是果报障、异熟障,八苦之中的五蕴炽盛苦就是属于这个,五蕴身就是众苦的交汇所、集合所。

  中国道家的老子也讲到这点,《道德经》讲“吾之大患,为吾有身;为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说我们一辈子的大祸害,就是因为有这个身体,假如没有这个身体,还有什么灾祸什么痛苦啊?

  所以五蕴身在小乘来讲,系纯大苦蕴聚。在空宗来讲,是假合,《金刚经》里面,最后一首偈: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六个譬喻表明:

  “梦”,人生百年,回头一看,过去就像做梦一样,一切皆空。

  “幻”,指眼前就像变戏法一样,就像看电影、看戏剧,你在台下看,殊不知你也在演电影、也在演戏,你自己是否感觉到了呢?台上在演,台下也在演!你这一生还不都在演戏?人生是个大舞台嘛,演什么角色就看你自己了,结果都是幻现。

  “泡”就是水泡,就像水面上那个水泡一样的,偶然一浮现,波浪一冲来就没有了,我们的五蕴身就是这样的。

  “影”呢,就是动作,我们的各种行动就像影子一样,没有实质,随影而多变。

  “露”是什么呢?就是你的权利地位,哪怕权再高、名再旺、钱再多,就像早晨那个露水一样,太阳一出来,露水马上就干了,没有了。

  “电”就是人生一辈子,哪怕百年、千年、万年,它都是电光石火啊,很快很快就消逝了。

  《金刚经》最后一首偈子,就是说对于人生一切现象要有一个透彻的认识,了解它是因缘生法、是变化的,就像梦幻泡影一样,从而就晓得一切究竟皆空,没得实体。人有生老病死,宇宙有成住坏空,事物有兴衰成败,哪样是常住不变的?最后都是空。了解这个空的道理后,达到什么境界呢?达到无我的境界,消灭我执、消灭我见,他就自在了。心如虚空,量周沙界,他就自在解脱,一切看得淡、放得下。

  二、五蕴身的来源

  为什么有五蕴身?在佛法里面,讲到四谛和十二因缘。人生流转受到痛苦,它是有原因的,世间上没有无原因的果,没有无原因的现象,一切现象:人生、社会、自然现象的产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偶然的,不是自然的,也不是上帝决定的,都是因缘生法。什么因缘?人生的流转,有三个原因:第一是无明;第二是惑,即烦恼;第三就是行动,叫做业。

  什么是无明?就是愚痴!分为两种:一是迷于因果叫业报愚;二是迷于解脱之理叫真实义愚。做一个人,不懂因果,违反因果,这就是业报愚。违反因果,就可以胡作非为,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自私观点严重,一切为我。曹操讲“宁肯我负天下人,不愿天下人负我”,就代表这种思想。不懂因果,一切行为没有约束,就产生自害害他的果报。不晓得解脱,叫做真实义愚,留恋人生,造业受苦就永远在轮回中。

  有无明就会产生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有烦恼就表现于行动,起心动念!恶念、邪念、染污念由此而生起来!一天到晚为自己,这叫做意业,由意业就发动身业、语业。嘴巴说话就乱说,不说真实话,只说虚诳语、离间语、粗恶语、下流语,这是语言的行动,叫语业。引发身体的行动叫身业,杀、盗、淫。社会上的五毒:贪污腐化、杀人抢劫、欺诈勒索、黄色淫乱、吸毒贩毒,都是身业的表现。于是就形成社会的污染、环境的污染、自然的污染,所以叫做杂染。

  大家想一想这种杂染充满自己、充满家庭、充满社会、充满国家,你怎么能得到安定呢?怎么能自由自在呢?佛教来追查主因,这种苦果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因此,明白人生流转的道理后,我们就应该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走解脱的正确道路。

  三、解脱之道

  (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佛要入涅槃的时候,阿难尊者很痛苦,他本身的修行成果还未最后圆满,不免为感情所动,后来佛的一个大弟子阿冕楼陀就提醒他:这个时候佛要入涅槃,要走了,你还在痛苦什么?你应该请问佛今后怎么办?一得到提醒,阿难的心马上就定下来了,就开始问佛。

  第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为师,依佛而安住,生活才能安定,那么佛要走了,要入灭度了,我们今后以什么而安住啊?佛就告诉他,依四念住而安住。四念住有四种观点,即要保持四种正念,是佛教的人生观。哪四个呢?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四住都是代表佛教对人生正确的观察。

  1。观身不净

  观察这个五蕴身是不干净的,禅宗祖师讲是臭皮囊,你不要为这个五蕴身造业,只是追求享受,引起纷争、是非、痛苦,要修不净观,观身不净。

  2。观受是苦

  在世间,一切一切都是苦多乐少,乐极生悲,所谓乐都是一种暂时现象,是变化的,叫坏苦。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苏东坡的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没有不缺的月亮,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始终圆满的家庭!所以在受方面都是苦,所有乐都是暂时的。曹操有首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观受是苦,你就要厌离,不要去追求享受。灯红酒绿这一些境界转眼就空,留恋它就造业无边,造成若干的纠纷、家庭的分散、社会秩序的混乱。

  3。观心无常

  一切法由心变,心是生灭变化的、无常的,《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要修无常观。欧洲有个哲学家讲,我为什么要积极地参加学佛?我就是因由无常观而参加的。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修道前基础要观死殁无常,不然你道心生不起来。为什么?你在现实里,迷恋五欲生活,你能生个什么道心?只要有无常观,自然就有道念生起,就会看得淡。

  4。观法无我

  森罗万象,没有个实在的我体,本来就是变化的,找不到“我”的存在,都是五蕴四大假合,到哪去找个“我”啊?明白这个,就能达到“无我”的境界。万法皆空,从而不留恋我体,不执著一切法体,去除烦恼障和所知障,达到我空、法空,叫观法无我。

  佛告诉阿难要依这四念住而住,能够保持这四念住,就有正见、正念,就等于佛在你眼前一样。佛教的人生观,主要就是修四念住。

  (二)走修行的道路

  1。皈依三宝,奉行五戒

  有了对人生的正确认识以后,明因识果,止恶行善,就必须要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这是人生的基本道德,是完成人格、提高理性的基本道德。奉行三皈五戒十善,可以配合儒家的五伦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进行,但儒家讲得较浅,而佛家的三皈五戒十善就很具体。

  2。发出离心,修解脱行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要发出离心,修解脱行,中心思想就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针对我们人的三障:业障、烦恼障、所知障,就要勤修“戒定慧”三学。

  第一以持戒来消灭业障,得到身解脱。当然这中间还包括忏悔,要忏悔旧恶,止恶行善,不要损人利己。

  第二就是修禅定消灭烦恼障,得到心解脱。以修定去除妄心,恢复正念,烦恼不会生起来。一个人能保持头脑冷静的话,他不会容易起烦恼的,只有那个感情冲动的人,他才容易起烦恼,真要能安静,有定力就不容易起了。

  第三就是以修慧来消灭所知障、无明障,得到慧解脱。

  得到身解脱、心解脱、慧解脱后,以此三解脱就能消除三障。

  (三)修三心净化内心

  在修菩萨行过程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就要修三心,这个三心是根据《金刚经》提出来的。

  1。要启发其心

  生起正见,学习教理,使心得到启发,因而生起正见。这是破除愚昧的开始。

  2。要调伏其心

  就是守根护意。要守好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道大门,守好了,强盗不会钻进来,守不好,强盗就会进来,把你的财产偷了,所以要守根。护意就是保护好自己的意念,不要贪恋追求,不要心猿意马。调伏其心,也叫磨炼其心,这个心不经过磨炼,是收不住的,不会柔和,不会安静。

  3。要降伏其心

  一切不要执著,《金刚经》里处处讲,不要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要执法相、非法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由我执生起来的,有我执就有四相。

  “我相”指以我为主,老子我天下第一,地球没有我推不动啊,这叫我执。

  “人相”就是分别人嘛,这个人是男啊女啊、老啊少啊、丑啊美啊、端正不端正啊、富贵贫贱啊,生起好多分别。

  “众生相”就是对一切众生起差别相,生起各种执著。

  “寿者相”就是我希望要活多久,当神仙千年万年,长生不死,或如外道修无想定等。

  “法相”就执著一切现象,是常住不变的,生起常见。

  “非法相”就执著一切现象,断了就没有了,人死如灯灭,生命不相续。

  这一些执著的相,在众生境界中普遍存在,所以《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是针对“遣相去执”而来的。

  对一切相要“无所住”,无所执著,无所沾染,这就是空的境界。

  “而生其心”,是生什么心呢?就是正直心、佛心、诚心,也包括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要生这个心,不是叫你生什么“贪嗔痴”那个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金刚经》总的精神。

  在勤修“戒定慧”三学的基础上,以大乘菩萨心,进一步修三心:启发其心生起正见,调伏其心能够容忍广大,降伏其心不要生起人我执、法我执,达到我空、法空,从而生起真心,就是真实心,就是利益众生的大悲心、大愿心,那就合乎真如了。

  (四)以正命而生活

  我们如何过生活?人要生活呀,生活就需要工作,怎样工作呢?在八正道里面,佛就告诉人要依正命而行,要修正业。正业就是正当的行动,正命就是要有正当的职业,以正当的职业取得正当的利益而维持生活,叫正命,千万不要以恶命、邪命而生活,不要去做危害人的事情。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上讲“一切资生事业,皆顺正法”,就是这个意思,你只要是正道而行,在“士农工商学政军”各个领域,都可以有正当的职业来维持生活。

  以上所讲的内容就是根据佛教对于人生的正确观察,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一定要树立佛教的人生观,走上修行解脱的道路,依正命而生活,行住坐卧不离禅定,就能保持头脑的冷静,保持智慧的观察,做到八风不动,就能够正确对待生活和事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6-20 16:00 , Processed in 0.05171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