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6161#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2: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3#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4#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3:34 | 只看该作者
中观为什么要破一切法?

索达吉堪布:有一次我问一个小沙弥:“你能听懂中观吗?”他说:“听不懂。”我说:“为什么听不懂?”他说:“中观啥都破了,那学完中观以后干什么?”他认为一切都破了就是一切都不存在。其实,就像阳焰般根本不成实的万法,我们却执著它们为水或执著它们实有存在;而这种执著没有就是所谓的破。如果认为本来是存在的瓶等万法,在学中观后就变成没有了,那无我智慧就成了摧毁有实法的铁锤,这非常不合理。

其实,一切万法的本体根本不会有丝毫变化,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说:从圣者的角度而言,一切万法远离一切戏论、超离一切生死、始终没有;从愚者的角度来讲,一切执著相和一切生死始终都是存在的。其实,这就像大人和小孩对玩具的态度完全不同一样。对大人来讲,他对玩具一点执著都没有,但孩童绝对不是这样:不管是他做的沙屋,还是其它玩具,都会特别执著,一旦摧坏心中就会产生无比的痛苦。虽然大人在孩童时代也执著过,也为玩具流过很多眼泪,但现在回忆起来时,就会觉得当时的行为很幼稚。同样,虽然在凡夫时,对对境——色声香味触特别执著,但一旦获得圣者果位,就会觉得当时的执著特别可笑:我在凡夫位的时候,对感情、财物、名声、人际关系等既生贪心又生嗔心,其实这些全是假的,执著它干什么?

——《般若摄颂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3:39 | 只看该作者
隆莲法师:未必钱多乐便多
2018年09月06日 15:17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14人参与) 收藏本文     
  隆莲法师简介:(1909~2006),四川尼众佛学院倡办者、首任院长,被尊称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  隆莲法师简介:(1909~2006),四川尼众佛学院倡办者、首任院长,被尊称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
  隆莲法师虽身居庙宇,但对如今社会上物欲横流的种种现象还是非常明了的。作为一个一生都在止恶扬善、弘扬人间净土的佛学家,她的内心十分焦虑,因此做了五首诗《未必五首,诃五欲也》。

  《未必五首,诃五欲也》

  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自招魔。

  阮囊何事堪羞涩,富有恒沙是佛陀。

  未必芳菲始是春,枯搓老干见精神。

  近来学得平心法,罗刹当前化美人。

  未必名高位便增,泥中曳尾羡庄生。

  青山断发成长住,不识人间有转轮。

  未必肥甘便永年,饭蔬饮水乐吾天。

  道人自有长生诀,物与民胞即是仙。

  未必清闲便是仙,金仙原是火中莲。

  骄阳当午池塘静,映日荷花别样鲜。

  所谓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这种凡人的欲望。

  佛教认为五欲之乐虽有快乐,但不圆满,不究竟,苦乐交杂,暂有还无。因此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就要“弃世欲而起法欲,轻世乐而重法乐”。

  诃,意即“诃责”。诗末落款是“清时散人”。我猜想这个名字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表明她是个生在清朝末年的人;二是表明她如今处在一个清明的时代。

  她让学生们把这五首诗复印后广为散发,目的就是劝众生,不要被太多的欲望淹没了,那样并不快乐。

  这五首“未必”后来深得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的赏识,他老人家亲自将诗书写下来,发表在《佛教文化》杂志上。

  隆莲法师简介:(1909~2006),四川尼众佛学院倡办者、首任院长,被尊称巴蜀才女、中国当代第一比丘尼,历任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常委;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副会长等职。

  ——本文摘自裘山山著《隆莲法师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3:44 | 只看该作者
禅诗赏析: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2018年09月10日 11:13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禅诗赏析: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禅诗赏析: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文/觉醒法师

  过若松町有感示仲兄

  近代:曼殊

  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

  赏析:

  “契阔死生”的典故来自《诗经》:“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谐老。”闻一多解释这四句诗时说:“犹言生则同居,死则同穴,永不分离也。”这四句诗也是《诗经》里张爱玲最喜欢的诗句,称“它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它的人生态度又是何等肯定”。苏曼殊这首诗同样表现出了一种既“悲哀”又“肯定”的人生态度,与佛家的淡薄出世超逸静修大相径庭。“无端狂笑无端哭”,更是表达了我行我素,全无顾忌的行为方式。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作为性情中人的情感丰沛的苏曼殊,也正因如此,他的诗作无不具有一种撩人心魄的韵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7#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3:50 | 只看该作者
济群法师:《心经》的般若正观
2018
09/10
10:14
深圳学佛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2

以“般若波罗蜜多”命名的经典,其中,玄奘翻译的六百卷般若经部头最大。《心经》、《金刚经》都属般若系统的经典。玄奘依靠念《心经》克服取经路上众多灾难,可见《心经》不仅蕴含丰富的智慧,同时也蕴含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常读此经,能得十方三宝的加持。我们不仅要学习这部经典的智慧内涵,更要领悟它在修行中的作用及对于人生的意义。

《心经》较完整的名字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名称属梵文音译。梵文译成汉文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音译,咒语多半属音译,如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二是意译,根据意思转译,经典多半属意译。为何“般若波罗蜜多”并非咒语却音译呢?据玄奘三藏翻译经典时的原则,有些佛法思想在中国的文字中找不到对应的概念,则采用音译,并用中文加以解说。

“般若波罗蜜”

般若,意为智慧,与此相通的概念还有觉性、佛性。智慧在佛教中有两方面作用,一是通达宇宙人生真相。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所了解的是事物现象,是繁多的,每个人都可从不同角度(物理、化学、美学等)针对现象进行分析,而智慧所了解的是事物的最高本质。在佛教中通常称为空性或实相。智慧就是通达宇宙人生真相的一种能力,是生命内在、潜在的能力,需通过戒定慧的修行开发出来,而不是单纯通过知识的学习可以得到。人类的知识、经验是有限的,通过有限的经验获得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而宇宙是无限的,有限不能认识无限,只有无限才能认识无限。佛教认为心的本质就是世界的本质,要认识无限的宇宙,就必须开发生命所蕴含的无限的能力,即般若智慧,这是生命所具备的自觉的能力。

智慧另一作用是可以帮助我们解除烦恼。每个人生命中都有很多迷惑,所谓迷惑就是看不清自己,因看不清自己而对人生产生很多错误的看法,又因这些错误的看法制造了很多烦恼,所以佛教认为烦恼的根源就是无明,就是看不清自己。六祖惠能在《六祖坛经》中说,佛与众生差别在哪儿?“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迷而生烦恼,觉而除之。每个生命会不断制造烦恼,同时也具备解除烦恼的能力。真正地解除烦恼靠生命内在的力量,而非仅靠赚钱,财富很可能增加烦恼。幸福人生最重要的条件是内心没有烦恼,没有烦恼时,不论什么情境中都容易开心;烦恼时,碰上再好的事也开心不起。智慧就是帮助我们解除烦恼的一种能力,这是知识力所不及的。认识、培养生命内在的自觉的力量是我们改变生命的唯一出路。

波罗蜜,可译成度,智慧可以帮助我们从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涅槃代表着烦恼的息灭,我们靠智慧从烦恼的状态进入没有烦恼的状态,所以“波罗蜜”也叫做“到彼岸”。何为彼岸?当下没有烦恼,当下就是彼岸,当下有烦恼,当下就是此岸,此岸、彼岸都在我们内心。内心充满烦恼时,通过修行以自觉的能力摆脱内心的烦恼,生命会呈现出一种寂静、喜悦。真正的喜悦来自我们生命内在,只要摆脱烦恼,每个人内心都会连绵不断地产生喜悦,到达宁静的彼岸。

《心经》就是一部帮助我们用智慧摆脱迷惑的经典,仅260余字却是六百卷般若波罗蜜多经的精髓,蕴含丰富的智慧内涵。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段话是这部经的“标宗”。

观,观照,是修行的重要内涵。学会用智慧观照世界,观照内心,就不会有烦恼,从而得大自在。佛法修行有两个内涵:慈悲、智慧。“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我们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不在问题本身,而在我们怎样看待、处理问题,是用智慧去处理,还是用错误的观念、负面的情绪去面对?每个人都带着固有的情绪以及看问题的方式去面对各个问题,但这种观念、心态,大多都是无明的产物。学习佛法就是要学会用智慧的观念去面对问题,用智慧来观照自己的内心。当我们观照自己的内心时,烦恼就会挥发,若内心缺乏智慧的观照,烦恼、生气时,我们就会陷入其中,无丝毫抵抗之力,跟着烦恼走,不自在。我们要观照内心,培养内在的观照力,从而获得自在。佛陀就是一个得大自在的人,内心没有迷惑、烦恼的人得大自在。修观照般若的过程会不断消除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生命会越来越自在,叫观自在。学会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观自在菩萨。随着观照力的增长,烦恼会越来越弱,生命会越来越自在。这就是观照般若的作用。观照力的培养是佛法修心的核心要培养的力量。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般若是实相般若。般若有三种:即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文字般若:指所有能够帮助我们获得般若智慧的经教文字。观照般若:把经教里的正见转换成生命内在的观照力,用以观照世界。通过观照般若修行,最终得到生命内在的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即是通达空性的空性慧,这是超越能所对立才能通达的。

观自在菩萨进入这种甚深的空性智慧状态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不是认识,而是用智慧观照。佛法用一个概念来形容最高的智慧:大圆镜智。智慧的观照就像镜子照物,能“照见五蕴皆空”,世界上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现象其本质都是无自性空的。

佛法通过两个层面说明“空”,其一,无自性。佛法认为每个存在现象都是条件的假象,是因缘和合的。比如桌子就是一大堆条件(木头、铁定、油漆、木板等),没有不依赖条件、自己存在的桌子,但桌子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总是觉得独立存在的。事实上,任何存在都是条件决定其存在,不是自己决定自己的存在,因为离开条件找不到自己。自性是不依赖条件、自生自成的存在,而无自性是说没有这样的存在。佛法不同于有神论的宗教,也不同于唯物论者,佛法讲“缘聚则生,缘坏则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是不常、不断的。常,永恒,断,断灭。比如东西坏了不是没有了,而只是换了一种存在方式,又如水升华为气又成云彩再落雨为水,所有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佛教告诉我们要用缘起看世界,一切都不常不断。五蕴皆空,五蕴自性皆空,五蕴是无自性的,若认为空是没有则是断见。佛教讲空,有就是空,因缘所生法就是空,没有自性就是空,但空的同时不影响因缘假相的存在,空和有在这里是统一的,这是一种中道观。中道就是一种如实地认识事物真相的智慧。

其二,空性。空性代表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空性不是空,也不是不空,它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我们必须具备证得空性的智慧,即实相般若,以此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从而有能力摆脱、瓦解生命中一切痛苦、灾难,证得宇宙人生最高的真实,才能通达空性。智慧的获得是透过观照力的修行,通过观而获得自在。所以《心经》就是帮助我们以智慧力解除生命中的迷惑、烦恼、痛苦、灾难的一部经典。

这段话告诉我们这部经作何用,通过什么方法、达到什么目的。目的是解除生命的迷惑、烦恼、痛苦、灾难,方法是开发、培养我们生命内在的观照力,从观照般若到实相般若,以般若的智慧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真正要解脱是靠佛法的修行,靠自己,“自依止,法依止”。靠自己的努力不是跟着感觉走,感觉是不可信、不可靠的,所以要学佛法,学了佛法更要真正了解自己。学佛法不仅是找两本书看,是要亲近善知识,不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法得解脱。佛法、自身努力、老师指导,三者缺一不可。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这段话是观照般若的范畴,怎样修观照般若?观照的前提是佛法的正见,用过去的话来说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表示一种观念,我们每时每刻都受观念的影响,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和观念有关,我们每天都在选择,选择中包含着价值判断,所以一个人要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为这关系到对人生的选择,对生命未来的选择。佛法修行的核心内容八正道,正见居首,正见就是能正确地看世界、人生,如实认识事物的真相,所以正见也叫做如实见,看到真实的面目。观照般若的修行就是建立在正见的基础上,把正确的观念变成自己看问题的方式,这是改变生命关键的一步。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其中包含着修正观念,进而修正心态。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聚积。物质的、精神的这五类元素聚积,形成生命现象。这段话探讨五蕴和空性的关系,五蕴和空不二,这贯穿整个心经的修行,也贯穿整个生活的修行,我们可以对每一个现象作这样的观照。

舍利子是人名,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空相,即空性,宇宙人生最高真理,为何状态?超越生灭、垢净、增减。生、灭、垢、净、增、减也是没有自性的,也不是独立不变的存在,都是有因缘的假象。佛教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用缘起去看世界,一切的存在都是条件的假象。另外,垢、净就是好或不好,有或没有价值,这是人赋予的,在相对的假象的层面是有垢、净的,而绝对的不变的垢、净是没有的,生、灭、增、减同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代表世间一切法的存在也是没有自性的,都是因缘假象。我们要学会用般若的智慧来观照这些存在,比如运用《心经》的公式作般若的观照,如何看待财富?财富不异空,空不异财富;财富即是空,空即是财富。我们可以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延续到生活中具体的问题。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生死轮回也是一种因缘假象,生死的本质是空性。我们可以从任一事物领悟空性,最高的真理蕴含于一切事物中,空性代表事物最高的本质,无所不在,只要你具备智慧的眼光,可以在每一个现象的当下看到真理。空性蕴含于一切事物中,所以禅宗的祖师悟道是随时随地的。

《心经》中出现较多的三个字:空,无,不。都是否定的词语,否定的是我们错误的认识,无明,无明的本质是空性,无明尽就是解脱涅槃,解脱涅槃的本质也是空性。“无苦、集、灭、道”代表轮回和解脱,苦、集代表轮回的因果,灭、道代表修行所带来的解脱,《心经》告诉我们轮回和解脱本质都是空性,没有独立存在的苦、集、灭、道。烦恼可以消除,因为其本质是空性。

“无智亦无得”,智,智慧,观照的智慧。得,以智慧观照某种对象,有处于二元对立状态的能、所。而在空性的层面,观照力也是空的,所缘境也是空的。随着所缘境空,能观的心也空了,这叫能所双亡。

这一段讲的属于观照般若,要学会用观照般若去观照内在生命、外在世界,包括生死、轮回、解脱。我们面对生活中很多问题时,应该怎么去认识?我们怎样看待问题比问题本身更为关键。我们总以为所见的即世界本身,佛法告诉我们这是错的。唯识的哲学就告诉我们世界的三个层次,一是空性,代表最高的真实,超越二元对立的世界,二是现象的世界,依赖条件存在的事物,三是认识上的世界。我们认识的世界和世界本身不同,因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被观念、情绪处理过。生命的存在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大堆错误的想法和一大堆混乱的情绪,这些想法和情绪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后天培养的。这些想法和情绪必然会落实到对某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上,比如家庭、事业、感情等。我们面对一个问题,对它有认识,产生迷惑,进行错误的投射,执着于自己的设定,由此发展出很多烦恼、妄想,又由于烦恼和妄想,我们的心进一步指向这件事情,进一步执着于它,增加烦恼和妄想,其根源在于我们生命内在的迷惑、不觉。学习佛法就是要做两件事,一是改变我们生命内在的迷惑,二是解除我们生命内在的烦恼。《心经》的修行就是要帮助我们从建立正确的认识到培养我们生命内在的观照力,我们要学会正确的看问题的方式--从缘起因果的角度。缘起,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存在。

这里有几个概念,缘起、无自性、空、因缘假象。我们首先认识到事物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必然无自性,所以是空的,但空不是没有,空不否定因缘假象。我们就是要学会用这样的一种眼光去思考每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对财富作般若的观照,观照过程中内心对财富的执着开始松动,对财富烦恼也开始减少,内心就开始清净了。这就是观察修,即正确使用理性、思维(正思维)。不正思维会造成心理疾病。观念决定心态,比如生活中有人对你不好,你想着这人对你不好,火冒三丈,这是你的不正思维引起的,而如果你以慈悲宽容之心去看,也就不会生气了。面对问题,作智慧的思维还是无明的思维会直接影响你的心情。当我们用正确的思维认识问题时,我们的心当下就是平静的,不会有烦恼。观察修就是正确使用理性。

佛教中人的身份可贵因人有理性,要正确使用理性,不然会带来灾难甚至把我们带向毁灭,使我们掉进无穷无尽烦恼。生物吃饱了就很开心,人吃饱了会有很多想法、烦恼,其实很多烦恼都是我们想出来的。学佛就是要正确地使用理性,理性就会成为使我们抵达真理、成就智慧、走向解脱的重要的增上缘,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佛法的观察修。

在般若的修行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不仅要学会正确地看待世界,还要学会看自己的心。我们平常的特点是向外看,尤其错误的看会成为烦恼的增上缘,而佛法修行的特点是向内看,当你能够用观照力看自己的内心的时,烦恼的心就会瓦解。禅宗二祖求法,请师父给他安心,达摩祖师说:“将心来与汝安”把你的心拿来,我给你安。我们觉得烦恼、痛苦,可是烦恼是什么?二祖用其强大的观照力去寻找自己的心时,发现找不到。因为内心强大的观照力生起时,内心的烦恼都被观照力融化掉了。烦恼随着观照力的增加而减弱,烦恼和观照力是此生彼长的。我们学会观照内心时会发现心是空空荡荡的,但又是明明了了的,能够感知一切。当你没有烦恼时,看东西就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了了,但心又不会陷入于对象,就像镜子不会陷入于影像,这是一种内心的观照的、智慧的力量。

《金刚经》有曰:应无所住得生其心,我们的心本身具有这种自觉的功能。通过不觉的力量演化出来的心具有黏性,会粘到事物上,由自觉的力量建立起来的观照力是没有黏性的,它使我们真正具备“朗照无住”的能力,菩萨的境界就是“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菩萨因慈悲去做很多利益众生之事,又因智慧而无所得。这种能力每个人都潜在具备,都可以培养,通过般若波罗蜜多法的修行,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出这种潜在的能力。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段是讲通过观照般若修行能达到怎样的境界。

无所得,即成就超越能所对立的实相智慧。菩提萨埵(菩萨)依观照般若得实相般若而心无挂碍。这是因为挂碍与执着有关,而执着与无明有关,现以般若的智慧看一切事物真相,没有了挂碍,进而没有恐怖,恐怖意味患得患失。又因为不患得患失,内心就不会胡思乱想即远离颠倒梦想,从而证得究竟涅槃,达到安静的状态,内心的烦恼、迷惑得以平息。

身处浮躁时代的我们,胡思乱想,躁动不安,夜不能寐,这是因为内心烦恼的力量太强,通过观照修行可以平息内心的躁动。出家人修行,平淡的生活却能不断的出现喜悦,这是因为内心没有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都以这种智慧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菩提,最高的觉悟、智慧,无上菩提成就一种大慈悲、大智慧、大解脱、大自在的生命。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般若波罗蜜多是无上的大智慧,无以与之媲美,神力巨大能真正解除烦恼。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处用咒语的方式再说般若法门,咒语一般不翻译,这段咒语的意思是:去啊,去啊,去那个没有烦恼、迷惑,充满安静、喜悦的生命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8#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4:57 | 只看该作者
透过声音使心灵稳定下来
2018
09/10
10:17
深圳学佛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观世音菩萨由于修习《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证入诸佛智慧、妙觉本体。我们又该如何修习、契入这个法门呢?

“耳根圆通”是个高深的修行法门,在进入这个层次之前,首先,我们应学习作基础的耳根训练,使我们能于修行的时候,透过声音,使心灵安静、稳定下来。

一、基础的耳根训练

初步的,该听什么声音呢?

鸟的声音罢。清晨醒来,于森林、公园中,一面呼吸新鲜空气,一面聆听各种鸟类鸣唱婉啭,心神便能感到愉快、安悦,宛如身与心都沐浴了、都涤净了、都透亮了一般。那么,烦躁的心便能沉淀、平静下来。这样的鸟音,如果在都会中,无法透过自然获得,也可以使用现成灌制的CD或录音带。

但是,鸟音由于总是吱吱喳喳、鸣啭起伏个不停,仅能带来安静、开朗、明亮的感觉,却不能入定。

那么,便听雨声吧!不是狂风暴雨,也不是倾盆大雨,而是带著一点点风,丝丝微微,彷佛打在芭蕉叶、树叶上的声音,沙沙沙沙,静静凝凝,很规律、持续、统合的节奏,自然较之于色色的鸟鸣声,更容易静定下来。

然而,倘若风雨夹杂,一阵一阵,时强时弱,时快时慢,时大时小,由于声音变化急速,初学者即可能追随著它倏起倏跌,使心变得浮动。

于是,即听水罢!寻找一条河流--不是大河,而是小河或小溪。坐在河畔,或坐于跨越在小溪的桥上,闭上眼睛,以耳朵聆听。水的声音,哗哗哗哗,川流摇摆,永远持续同样的节奏与旋律。你坐一天,一天的声音完全相同;一夜,也是一样,持续川流。这能带著你忘掉自己,也忘掉环境,甚至于忘掉水的声音,心便会渐渐融入水音中,进入统一的状态,内外静寂,可能因此入定。

明朝末年的憨山大师,一日无意中坐在桥墩上,聆听水声,他坐着,便这样,忘去时间,忘去周遭,忘去一切身心世界,一坐好几个时辰。出定醒来,心想:奇怪,恍如刚刚才坐下来,怎么便过了那么悠长的时间?

不妨学学憨山大师,也听听水。但是,必须注意安全。坐在桥上,太专致了,一不小心,便可能翻落水中,造成危险,而在入定之后,万一天候改变,造成倏来的风雨,由于缺乏照顾,也将显得危险-除非你是在一座面向河流的屋宇内。

这是初步透过声音使得心灵获得安静的简易方法。每一个人皆可凭著自身独特的经验,发觉、开展适合自我的形式。

前三者的耳根训练,是静态的,可以依自己选择环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在无法选择的嘈杂情境中,又如何利用声音抵达心灵的平静呢?

二、将耳朵变成吸音板

其实,于心烦意乱或愁恼悲苦的时刻,无论我们是躺著、坐着或站著,就是将眼睛闭上休息,仅仅用耳朵来“享受”。我们的环境与情境中,一向充斥著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的声音,此时,不要用耳朵刻意听什么,所谓“享受”,就是让它自然而然送过来,有什么声音就是什么声音。送过来便接受它,并不主动地寻找声音,只是被动的,如同一只吸音板一般-声音到了板上,音就不见了,并不积淀、储存于板上,也没有反弹的作用。倘使有反弹的作用,那便不名为吸音板,而是“回音板”了。

练习将我们的耳朵变成一只吸音板,便这么听著、听著……大的声音不要抗拒,小的声音也不用拚命去追。只是这样听著,听到多少算多少。最重要的,不要给它任何“定名”,比如说这是女孩的叫声,男孩以粗话骂人,狗在这边吠,猫在那边吵……也可能鸟啊、鸡啊、牛啊,乃至于汽车声、喇叭声、电视、收音机、摩托车、冷气机等各种各类的声音都一齐充斥涌动,但是,不要给与任何名字,也不要分辨它。维持自己仅是一只“吸音板”的角色,不寻找、追随声音,也不得与声音作回应。

吸音板自身是安静、没有声音的。声音到了这里,自然不见了。为什么不见了?因为我不产生第二个念头,在想:“那是什么声音?该用什么方式回应?”人家用粗话骂你,不要回应,因为我是个吸音板;人家以甜言蜜语阿谀你,也无庸反应,因为,我是个吸音板!

只是了了分明,知道这是甜言蜜语,这是粗言恶语,这是欺骗的谎话……晓得这个声音是什么,却在心里不给它回应,那么,便是一个真正会用功、会修行的人!

如此,外境种种喧嚣、嘈杂,种种有毒素、不卫生的声音皆不能污染、刺激、挑逗、诱惑你。随时随刻,你将是非常自在的,因之,我称之为“享受”。

人们总是希望能享受优雅、优美的声音,那令他们感到快乐。而我要说,练习这个法门的要点,只是以耳朵倾听,心中不升起任何情绪,无论是痛苦、忧愁或兴奋、激动,甚至连快乐都不要有。不反应,其实即是一种很宁静的愉悦。

那么,记住罢!成为一只吸音板,于众声喧哗的现实中,你将是一个善于安顿、自在,而没有压力的人。

以上是初步修行音声法门,可以入浅定,可以避烦恼,但尚不能开智慧,不能得圆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69#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18:22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感恩+292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水南禅堂】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今日业绩】20180910课堂笔记292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723(大暑)课堂笔记337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20 优良150 优秀18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0#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1#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2#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3: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3#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4:44 | 只看该作者
六祖坛经简介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

禅宗六祖慧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4#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4:50 | 只看该作者
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分类
2018年09月10日 14:52  佛弟子文库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分类佛教经典的三藏十二部分类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是根据三藏的内容分成十二类。

  第一个是叫契经。契经,本来经的解释也就叫契经,那么这个地方又叫契经,也就是总称而已。那这个地方所谓“总”叫契经,“别”的可以叫作长行,就是经文一种类别,就是专门是没有颂的,就是一句话几个字没有定,这种情形叫作长行。

  第二种叫作应颂。应颂也叫重颂,长行说完了以后,重复长行的意思,所以又有颂文那一类,就叫作应颂或者叫重颂。比如说《法华经》里面有长行,长行里面有偈颂;比如说大家读过《普贤行愿品》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有长行、有重颂。

  第三种叫记莂。记是决义,莂是分别记事,分成三种:一个是记弟子生死因果,就是佛有一类经典专门讲弟子的一些因果的事情,你过去世做什么什么啦,有这样的一类;第二种是明记分别甚深之意,就是把这个道理抉择、说明,道理讲得比较深奥;第三种是对弟子授未来成佛之记,就是说某人将来什么什么时间成佛啊,有一类经典是这样的,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叫讽颂,讽颂也叫孤起颂,孤起颂就是单独专门只是颂,而没有长行的这叫孤起颂。比如说有一部经叫《法句经》,它专门只是颂词的。

  第五种是自说。佛讲法通常有请而说的,只有《阿弥陀经》是没有请而说,这叫自说,佛自己说,因为这样的事情,讲极乐世界的事情比较深奥,弟子们也没办法了解,故此佛不请而说,这一类叫自说。

  第六种叫缘起。就是有因缘佛才讲法,佛说法要有待因缘的,要有请而说。你比如说它分成三种:一个是因请而说。佛弟子请的,比如讲《法华经》,佛弟子一再请,舍利弗再三请佛说法,那佛才说;第二种因犯制戒。这也是因缘。比丘戒跟菩萨戒不一样,比丘戒是因为佛弟子有违犯,在某种因缘环境之下违犯了,这样的情形对僧团发展不利,然后佛就制戒;第三种因事说法。就是因什么事情,特别针对某一个事情而说法的,这是因事而说。

  第七种叫譬喻。弟子们听不懂,说的什么意思呢? 佛要种种譬喻,打个比方说这样的,叫作譬喻。经典里面有这样一类譬喻经。

  第八种是本事。本事是说佛弟子过去世的因缘。佛曾经有一个弟子,佛讲法他总是爱打瞌睡,他一说就打瞌睡,就睡着了,然后讲完了以后,他又醒起来了。佛有一次讲法他又打瞌睡了,佛就呵斥他,他说你已经睡了五百世,你现在还睡!那怎么办呢?他就很惭愧。后来,他说睡觉都是因为眼睛,我们一睡觉眼睛就闭上了,然后他把他两个眼珠用竹棍子全部把它弹掉,两个眼珠全部弹掉,弹掉眼睛看不见呐。后来他专门修天眼,怎么修呢?他就坐在一个悬崖峭壁、万丈深渊的地方,叫人家引他去坐在那里,他说实在想睡,这样要摔下去呀,就让他摔死就算了。这佛告诉他说你已经五百世睡觉——这怎么五百世睡觉呢?当蜗牛。蜗牛知道吧,什么叫蜗牛?头上有两个角的那样子,一个螺在那壳壳里面,它爬行很慢的,我们种菜,有些菜它会爬到菜心里面去,现在人专门养这个东西来吃,说那里面含蛋白质很高,你们有没有吃过?现在的中国人无所不吃,吃昆虫、 吃蚂蚁……是吧?那么他讲这个事情,他很惭愧啊,就去修天眼,后来果然修得天眼通。这是讲佛弟子过去世的一些因果的事。

  第九种本生。是佛自己叙述过去行菩萨道的种种情形,在因地还没成佛的时候,发心利益众生的种种事情,就讲佛本生的事,叫作本生经。有一部叫本生经的。

  第十种是方广。方广是讲大乘甚深之意,叫作方广,也叫无比法,讲的道理比较深奥。

  第十一种叫未曾有。未曾有,也是说佛弟子最殊胜的种种事情,非常特殊的异常的事,叫作未曾有。

  第十二种叫论议。论议就是辨明种种道理的,是十二种。那么这是十二类,无非是从三藏十二部当中,它经的一个讲法上、文字上的莂上不同而已,进行分成十二类。

  那么十二类怎么去记住呢?下面有一个颂子,把这个颂子记住了,就记住十二部了,一个一个记比较很难记。“长行重颂与莂,孤起无问而自说,比喻本生及本事,方广论议未曾有”,给它次第调整一下,把这四句记住,就记住三藏十二部的名称。这是经典。

  (文/界诠法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5:05 | 只看该作者
倓虚大师:佛法灭尽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2018
09/11
11:06
如是我问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释迦佛是在第九减劫中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差不多已近三千年了,所以现在人,活到七十岁的已为上寿。再过一千多年至两千年人,人活五十一二岁即为上寿,那时《楞严经》和《般舟三昧经》即已先行毁灭离世,其它十二部经,在此后三四千年中,也逐渐毁灭。(因众生已无看经福报)到了法道灭尽时,佛为哀愍众生,特留无量寿佛经多住世一百年,众生有听到此经看到此经的,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皆可得度。过此百年,法道灭尽,无有文字。

大家请想:在这五浊恶世里,是多么苦啊!二千多年后就没有《楞严经》和《般舟三昧经》了,四千年后,法道将灭,世界开始渐渐没有五谷五味了。将来饥馑劫、灾病劫、刀兵劫、相继而起,一天比一天苦。这都是因为人们离十善法,行十恶法(杀、盗、淫、妄、两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不信因果的结果。

为了偏重在物质一方面的享受,不惜损人利己,原来“不动”的坏心,现在也“动”了,原来“不变”的好心、善心、因果心、现在也“变”了。是所谓“疮病在心”,从根本上坏了。假定几十年为一世,将来到佛法灭尽,头出头没,还不知要受多少生死轮回之苦,还不知要受多少饥馑、灾病、刀兵、之苦呢!可是一切唯心造。

如果人们从现在起,忍着眼泪!咬紧牙关!深信因果!恭敬三宝,发大勇猛心!精进心!诵大乘经,至心念佛,把自己的事,即生成办,虽然几十年比较受苦,可是从此超出三界,永不受生死轮回之苦了。

这是一个便宜事,希望大家不要把这便宜事轻轻放过,把自己生死大事,即生成办之后,回头再来娑婆,度化众生。

本文摘自倓虚法师著《影尘回忆录》

长明灯供灯共修

长明灯,即供于佛前日夜常明的灯。积福慧应众生因缘,六时燃此长明灯。通过供灯的方式启发自性功德,与佛菩萨之功德互含互摄,破无明业障、种善根福德,自他皆获殊胜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6#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5:15 | 只看该作者
人人都希望发财,然而财富的定义是什么?
2018
09/11
10:30
佛光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图/喜慈

世人积财宝,能生彼贪欲;信财则不尔,见则生欢喜。──《大庄严论经》

人人都希望发财,然而财富的定义是什么?有的人觉得,我有多少的存款、多少的股票、多少的土地,这就是我的财富;有的人则认为,事业有成、工厂数间、大楼数栋、儿女成群,这就是我的财富;还有的人以为,学问渊博是财富,人缘是财富,因缘关系也是财富。或者,我拥有多少的智慧、多少的欢喜、多少的慈悲,这些也是财富,甚至于有的人祈求身体健康,健康就是他的财富。

世间上大多数的人,他们所聚集的财宝,都是心外之财。层次高一点的,会想要求取心内的财宝,就是心里要有欢喜、有慈悲、有满足、有平安,这就是心灵的财富。

「世人积财宝,能生彼贪欲」,世间的财宝,会增长人的贪欲。有了一个,还想要十个;有了十个,还想要百个;有了百个,还想要千个万个,内心永远无法满足。像这样,就算拥有再多的财宝,内心还是贫穷。有的人,即使外在的财富不多,但是他知足常乐,心灵还是很富有的。所以,一个真正富有的人,他不会重视物质上的享受,而是注重精神上的享有;他不在意世间上的俗利,而是着重在智慧、道德、慈悲的增上。

「信财则不尔,见则生欢喜」,除了世间的财富外,佛法有所谓的「七圣财」,这是七种圣人的财富,「信仰」就是其中的一种。拥有信仰的财富,不会让人嫉妒,不会有人障碍,不会有人破坏。反之,若拥有的世间财富多了,别人就会嫉妒,就会带来种种的麻烦,甚至人为财死。不管信仰哪一种宗教,只要是正道的,都能让见闻的大众欢喜。

世间的财富,纵然积集的再多,最终也带不走。唯有信仰的财富,才能跟随我们生生世世。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7#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5:18 | 只看该作者
念佛决定往生的条件是什么?
2018
09/11
08:26
东台弥陀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原文

  凡修念佛法门者,务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普劝同人,求生极乐。果能如是,则万修万去,决不漏一矣。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

  ?念佛恳辞序

  白话

  凡是修习念佛法门的人,务必要敦笃人伦、恪尽己分,防止邪念、心怀诚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普劝同人,求生极乐。果真能够如此,那么万修万人去,决不会漏掉一个啊!

  教遵天台 行归净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8#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5:27 | 只看该作者
佛教传入五台,五台山为什么又被称为灵鹫山?
2018
09/11
09:30
腾讯佛学
分享
评论
1

五台山
文 / 一心

关于五台山的称呼有很多,其中有一称呼就是“灵鹫山”。为什么会被称为“灵鹫山”,这要从佛教传入五台山说起。

迄今为止,关于佛教传入五台山的时间,有五种观点,分别是周穆王时期、西汉时期、东汉时期、东晋时期、北魏时期。在周穆王时期和西汉时期,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更不可能传入五台山,因此这两种说法已不可信。而其余三个时期又有争论。赵培成先生认可“东汉说”(68年),廉考文主张“东晋说”,而顾炎武等人坚持北魏说,其实,“东汉说”所据材料多为教内人士认同,这是宗教界对于佛教传入五台山的说法。而学术界关于佛教传入五台山的时间,基本限定在北魏时代。不论是学界与教界的争论,还是各自内部的不同争论,都展现出一个不争的事实:佛教传入了五台山。

尽管佛教传入五台山有多种原因,但我们不能忽略五台山本身的地形所起到的作用。因为,五台山与印度灵鹫山有着相似的山形。

佛教传入五台山的大致时间,尽管学界不同意“东汉说”而采取“北魏说”,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东汉说”的一个主要依据,其中以宋延一《广清凉传》记载较详,“汉明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劝常(帝)造寺,名大孚灵鹫。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名大孚也。又此山形与其天竺灵鹫山相似,因此为名焉”,这一记载因为未见于《高僧传》等典籍而不可信。

但是“伪”史料中有新信息,它从侧面反映了五台山的地形优势:五台山的山形和印度灵鹫山的山形颇为相似。五台山有东台、北台、中台、西台和南台五座台顶,而从中台延伸出五条支脉,最中间的一脉末端上的小山头,即被指为“灵鹫山”,也就是现今五台山菩萨顶所在的地理位置。而在印度的旧王舍城,四周有群山围绕,著名的有鞞婆罗跋恕山、萨多般那求呵山、因陀世罗求呵山、勒那山、萨簸恕困直迦钵婆罗山等五座山峰,其中的东峰就是著名的灵鹫山。

关于这种相似之山形,北京大学魏松峤、李江海等人认为:“旧王舍城周围的山峰与五台山地形非常相似,仅仅只是调转了180度。五座山峰与五个台顶布局相当,都成‘马蹄状’。旧王舍城和菩萨顶各自在‘马蹄’的中央。虽然王舍城中没有像清水河那样的河流穿过,但城附近的恒河支流与五台山周围的滹沱河遥相呼应。当然印度恒河平原上的灵鹫山只是小山丘,无法在尺度上和号称‘华北屋脊’的五台山相比。但这并不影响佛教徒将五台山当作是中国的灵鹫山。”(《五台山自然环境对佛教发展的影响》,载《五台山研究》2006年第3期,第28页)

当然,这一地形也在佛经中有所表述,唐代翻译的《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中说:“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按:中国),其国中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在文中,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明晰的指出文殊师利童子游行于五台山,但“五顶”两个字提供了最基础的地理信息,即在印度东北方的中国,有一座山,被称作是五顶山,而五顶山由五座台顶组成。这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山西的五台山。

这就是五台山为什么会被称为灵鹫山的一大原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79#
 楼主| 发表于 2018-9-11 18:53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感恩+230
20140218-20180731150,888页。
勇猛精进!普皆回向!禅悦法喜!
(一)【水南禅堂】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今日业绩】20180911课堂笔记230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723(大暑)课堂笔记337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11 优良200 优秀222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903
课堂笔记20180710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50,888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普皆回向!感恩三宝!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180#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2: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6 02:42 , Processed in 0.08757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