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白山老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網絡新語

  [复制链接]
216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1-15 16:32 编辑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7 22:56
1978年-1990年:应用卫星与长征火箭的商业化
    当钱学森发出“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水平”、科研 ...

  1991年-2003年:“神舟”承载中国载人航天梦


    这是中国航天载人飞船工程“921工程”的开端。1992年9月21日,经中央批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并明确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其中发射载人飞船位列第一步,后来中国载人飞船工程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时隔7年后,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舟”成功完成飞行试验,中国航天也自此开启了“神舟之路”。

  国际先驱导报10月17日报道 1999年11月21日凌晨3时40分左右,“神舟”号距地越来越近,在约有1.5米的一刹那,只见船载着陆缓冲发动机同时喷出的烈焰,划破夜空,映红草原,满载着一系列科学试验数据的飞船,稳稳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大地上。至此,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从发射升空到返回地面,遨游太空21个小时,获得圆满成功。


  “神舟”号首次发射:中国加入太空俱乐部

  中国发展每迈出一步,都会引来全球目光聚焦。对于航天领域的“神舟”,外媒更是格外关注。

  就在“神舟”号遨游太空成功返回当日,路透社、法新社、时事社等外媒都报道了这一令人振奋的消息。路透社在《中国发射首枚太空飞船》一文中指出“中国从此加入了世界上孤傲排外的太空俱乐部”。埃菲社也表示,发射和回收无人驾驶飞船使中国在空间竞赛中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居第三位,也证实了北京不久将登上月球的愿望。

  对于中国这次无人飞船试验的成功,美联社认为“这是中国太空计划的一个突破”,并引用美国航天飞机计划工作多年的专家詹姆斯·奥伯格的话说:“这基本证明中国人的空间技术能力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而了解中国太空计划的英国专家菲利普·克拉克则预测,“这次成功将使中国人在大约1年之内实现载人飞行。”

  这次试飞成功,中国的收获显然不止这些。路透社在翌日的报道中指出,中国首次进行的无人驾驶飞船的发射除商业和军事上的好处之外,最大的好处是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埃菲社后续的报道则援引了《北京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指出“神舟”号发射成功后激发了北京人的太空梦,71%接受调查的人承认,在“神舟”号发射成功后更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了,而接受调查的人中,有55%想当宇航员,不管在太空的工作如何危险。


  小波折,大前景

  事实上,就像英媒说的“世界上每一项航天计划都遭受过失败”那样,在此之前中国的卫星发射也经历了小小的波折。1996年2月15日,长征3乙在进行首次任务飞行时由于控制故障而星箭俱毁。

  路透社当天发自北京的报道引用了新华社的消息——中国新的“长征三号乙”火箭于凌晨3时零1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发射之后,未能把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的卫星送到预定轨道上去,该文表示“中国实现它的正在发展壮大的航天计划的雄心受到了一次严重打击”。

  一个月后,英国《新科学家》周刊也评析了这次发射失利及其影响。这篇文章回顾了中国卫星发射失利的情况,包括“长征”2E型火箭的两次失利(1992年和1995年),以及1994年未发射成功的风云2号-01和东方红3-01。但该文依然看好中国航天事业的前景,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家族,尽管遭受一些挫折,中国制造的火箭仍比欧洲和美国的竞争对手更有竞争力,而且它们总的安全纪录并不很糟,“下次飞行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也的确很快扭转了局面,就在1996年7月,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亚太1A”通信卫星送入太空。

  正如西方专家预测的那样,中国在经历了“神舟”号成功飞行的里程碑事件之后,又进行了三次类似的实验——从“神舟二号”到“神舟四号”依次成功飞行,依然是无人飞船,但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而外媒对“神舟”的关注也从其本身延伸开来。

  2002年3月“神舟三号”发射成功后,英国《卫报》指出中国未来实现载人登月,意在“探寻太空商机”,“如果成功,中国可以成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乐部的创始成员,而且能够在战略谈判桌上拥有强有力的影响。”

  同年,中国发布《航天白皮书》指出今后10年的目标是在俄罗斯和美国之后进行载人宇宙飞行。其后,日本《世界日报》发表文章分析认为中国进行载人宇宙飞行旨在增强军事力量,作者称中国之所以从发射“神舟一号”飞船到发射“神舟二号”飞船花了两年多时间,是因为有必要通过发射两颗导航卫星并使之进入预定轨道,建立可以准确锁定地球目标的位置和活动情况的独立卫星导航系统,“卫星导航系统可以运用到导弹精确制导等军事方面,还可以在洲际导弹和中短程导弹制导方面发挥威力。”


  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在不断试验和探索中,中国载人航天的步伐越来越快。很多人都认为中国以在2005年实现载人宇宙飞行为目标,而现实是中国把这一目标实现的时间提前了两年。

  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大约21个小时后,即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之后,成功着陆。就在国人为“神舟五号”成功发射而欢欣鼓舞之时,时任美国太空总署署长奥基夫发表声明说∶“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历史上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7分钟之后,俄通社—塔斯社驻北京记者就以快报的形式向俄国内发回了消息。在俄各大电视台、电台的整点新闻节目里,关于“神舟五号”飞船的报道均作为头条新闻或重要新闻反复播放。

  在美国,“神舟五号”一度在航天探索爱好者中掀起热潮。中国载人飞船成功着陆12分钟后,美联社就发出了题为“中国第一位太空人平安返回地球”的报道,称这次飞行的圆满完成是中国11年载人航天计划取得的最高成就。《纽约时报》也在当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中国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刊登了长征2F火箭发射升空的醒目照片。

  在欧洲,除英国主要电视台和报纸都大量报道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称赞“此次发射使中国进入了世界拥有先进航天技术的‘精英国家俱乐部’”外,德新社强调这是中国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将其第一位宇航员送上太空,比利时最大的法文报纸《晚报》网络版则在首页位置上配以杨利伟登上飞船前向欢送人群招手致意的彩色照片,文章写道:“在戈壁荒漠的湛蓝天空下,飘着一缕长长的白烟:中国人第一次飞上了太空。”

  当然,并不是所有海外舆论都欢迎中国的成功。早在“神舟五号”发射之前,《华盛顿邮报》就撰文称“这是中国迈入太空军事大国的又一重大举措……又一场太空军事竞赛开始了……”。《华尔街日报》则在发射成功的第二天发表文章称“中国载人飞船的发射给美俄敲响醒钟”,文中引用美国国防部中国事务部门的陆军上校马克·斯托克斯话说,此次行动确实能够增强中国的战略实力,“中国的载人空间飞行计划不会对美国构成直接威胁,但它将使中国成为一个‘太空领域的竞争者’”。

  事实上,更多的人认为这些担忧是多余的。俄罗斯宇航员就表示,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决不能视为劲敌。他们欢迎中国参加16国的国际太空站合作计划。俄罗斯宇航员克列里当时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在载人航天方面同国际太空站合作。”

(2016-10-17 19:53:53)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8 2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3: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1-15 16:36 编辑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7 23:08
1991年-2003年:“神舟”承载中国载人航天梦
    这是中国航天载人飞船工程“921工程”的开端。1992年 ...

2004年-2010年:“嫦娥”奔月探测深空


    在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后的第二年,2004年9月中旬,中国卫星城酒泉首次对外媒开放,很多外国记者看到了上面的那一幕。一年后,中国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这里成功飞天。

  国际先驱导报10月17日报道 中国西北腹地,戈壁滩的边缘,有一小块儿人类居住的地方显得格外惹眼——为实现中国航天计划而建造的城市酒泉。那里矗立着一座巨大的毛泽东像,雕像下部刻着他曾说过的一句话“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与此同时,就在2004年初,中国也迈出了月球探测的第一步——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并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和之前一样,外媒一直紧跟着中国航天的脚步,而中国的太空探测也在世界目光的注视中一步一步向前。


  太空漫步的中国人

  “中国今天进行了第二次载人太空发射,把两名航天员送入空间轨道,开启了成为全球太空大国壮举的新篇章。”2005年10月12日,法新社在发自酒泉的报道中如是说。当日上午9时,“神舟六号”由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两名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开始了为期5天的飞行,几亿中国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这次飞行的直播。

  对于“神舟六号”的成功,外媒大都表示“令人震惊”。西班牙《国家报》还专门提到这一次中国对全程进行的电视直播,“这应该被理解为一种爱国主义的信号和中国国家领导人对航天专家的信任。”埃菲社也关注到13亿中国人对宇航员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从宇航员聂海胜的生日到治疗航天疾病的中药、航天员在太空中吃的月饼、蔬菜等花色繁多的‘航天食品’,一时间都变成中国人最感兴趣的话题。”

  而仅仅在三年后,也是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夏季奥运会一个月后的9月25日,中国再次显露“通天”力量——“神舟七号”顺利升空,航天员翟志刚离开轨道舱进入太空,停留约20分钟。这是世界航天史上继苏联和美国实现宇航员太空行走后中国航天员首次进行的太空行走。

  与“神五”、“神六”不同的是,这次“神七”发射还首次邀请境外媒体现场采访,当时来自美国、俄罗斯等国十余家媒体记者组成的采访团在发射中心观摩飞船的发射。

  “翟志刚在整个身子‘飘浮’出船舱后,摇摆手中的五星红旗。这一极具象征性的动作显示中国在太空俱乐部的实力迅速上升。”法国国际广播电台说。

  除了关注宇航员太空漫步,神舟系列飞船上所用的尖端技术也是媒体们热议的对象,包括新版的航天服,“中国航天研究专家已经研制出一种新型的、中国自己创造的航天服。它重120公斤,每件耗资约3000万元人民币。”美国电子媒体《宇航日报》在报道中说。还有美国媒体关注到“神七”释放的小伴星,并猜度“一旦发生战争,这个小卫星可以在太空进行调整变轨,来攻击和捕捉其他国家的卫星”。对于这一说法,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专门进行了澄清。

  外媒普遍认为,在“神七”之后,中国将一步一步推出“神八”、“神九”、“神十”。常年进行航天报道的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詹姆斯·雷诺兹用肯定的口吻写道,中国未来还将登月、登火星,可能还有土星。

  对于“神舟七号”的成功,有些外媒的报道也一样“五味杂陈”——在惊讶中国航天技术大飞跃的同时,也有人开始担忧自己的航天地位。美国《华盛顿邮报》在“神舟七号”发射之前刊登了《美国航空和航天局局长:我们星光不再》的文章,文中说局长迈克尔·格里芬表示担心美国在太空的霸主地位会逐渐丧失,他警告,中国正在迅速成为美国的对手。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对美国的“太空霸主”地位是一种威胁。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就发表了题为《“中国威胁”靠边站 和平新使是“神七”》的文章,引用美国知名的太空问题专家、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主任约翰·劳格斯登的话说,这不会导致“中国威胁”论的抬头,“神舟七号”是带着和平使命升空的,它不是敏感的军事技术。


  “嫦娥”令印日媒体五味杂陈

  继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船后,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便是探月计划。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位于四川省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它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又向深空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美联社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宣布星箭成功分离之后,立即发出《中国成功发射探月卫星》的报道:“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探月卫星,迈出了雄心勃勃为期十年的将登陆车送上月球幷且返回地球计划的第一步……”

  欧洲公认的中国航天问题专家菲利普·库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中国的“嫦娥”计划将把全世界的探月研究引向一个新高潮。事实上,就在中国提出“嫦娥工程”前后,美、德、俄、日、英等国家均提出了登月计划,掀起了第二轮月球探索热,而这也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焦点。

  美国太空网站在当年年初就报道称中日美印等争相踏上探月之旅,太空因此而变得更拥挤。就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之时,恰逢印度陆军和海军分头在新德里召开联合司令官会议,一时间中国探月工程和航天整体实力成为这些高级将领热议的话题。

  据《印度时报》10月23日披露,中国今年1月进行的太空试验对于印度来说“如同晴天霹雳”,加上探月工程又走在印度的前面,相形之下,印度甚至还没有长远的太空具体打算,因此,三军司令官们都觉得有“迫切感”。

  另一个对“嫦娥”格外关注的亚洲国家是日本。在“嫦娥一号”发射前数周,日本已经成功发射了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于是在“嫦娥一号”顺利升空后,日媒的报道明显有比较的意味。日本《读卖新闻》在社论中指出“嫦娥”让日本宇宙战略相形见绌。文章说,日本政府官员和宇宙机构负责人以前对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以为意,即便是对“嫦娥一号”,他们也嗤之以鼻。

  那么,中国探月工程是否会引发亚洲太空竞赛?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空间政策研究所主任约翰·劳格斯登在接受美国之音网站采访时对此表示否定,“也许它们将来会同美国、欧洲或俄罗斯进行合作,但是目前它们没有能力单独实现这个目标。”

  英国《卫报》和日本《产经新闻》又一次提到中国极速迈向“航天大国”引起了美国的警惕,后者指出中国会通过与美国的太空开发竞争,促使国际社会承认“美中两个大国”。

  当年年底的“嫦娥庆功大会”有力地回应了“太空竞赛”和“太空威胁”的言论,外媒纷纷报道了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大会上关于中国和平探测太空的讲话,“我国开展深空探测,完全出于和平目的。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事业,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时隔三年后的2010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二号”成功升空——这正是为2013年底前开展的“落月”行动充当先导。

(2016-10-17 19:55:12)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12-8 2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3:22 | 只看该作者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7 23:15
2004年-2010年:“嫦娥”奔月探测深空
    在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后的第二年,2004年9月 ...

   2011年至今:建设中国自己的空间站


    自“天宫一号”2011年9月发射升空至今,五年间中国航天一直稳步向前。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实际上是中国预计2020年最终要发射的永久空间站的雏形,届时若美国主导的国际空间站退役,中国将有可能成为唯一在太空中长期驻留的国家,中国的太空研究也如同外国科学家们说的那样“从追随者变为开拓者”。

  国际先驱导报10月17日报道 “20多年前,当国际空间站还在筹备期时,我国就一直努力申请想要加入国际空间站计划,却被美国以防止航天技术扩散的理由拒绝,说白了就是嫌你技术差不愿意带你玩,中国被逼无奈,只能白手起家以一己之力建设自己的空间站……”2016年9月15日,中国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在中秋之夜完美升空之后,一个名为“东风快递员”的微博瞬间被点赞5万多次,该微博还调侃称“谢谢你们当年的不收之恩,最终把我们逼成了你们最害怕的样子”。点赞的网友纷纷表示“说出了我们的心声”。


  中国航天“令美国措手不及”

  “搭载着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火箭已从中国北方戈壁滩上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升空,英国广播公司如是记录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路透社在当天的报道中引用了一位名叫“石钟山”的网友在微博上的话,“我为中国感到骄傲。这是中国迈入太空的又一大步。”

  外媒纷纷感叹中国空间站的发展速度,美国福克斯电视网甚至抛出“不管美国航天局眼下在太空知识领域领先地球上其他国家有多少,首位踏上火星者可能是中国人”的言论。与此同时,媒体普遍认为“天宫一号”的发射缩短了中国与美国和俄罗斯在载人航天领域的差距。

  “中国此次发射的技术和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做的一样,但中国发射的次数比美国少,而且每一次都比美国进步要大。”美联社称。路透社也指出“这是中国空间实力增强的最新展示,而此时预算控制和重点转移却阻碍了美国的载人航天项目。”

  中国航天计划的进取势头与昔日航天大国美国的航天计划形成了鲜明对比。西班牙《世界报》也注意到了美国航天的窘境,认为“美国航天局正处于一个萎缩期”。就在那年夏天,美国服役30年的航天飞机寿终正寝。与此同时,奥巴马也已经推翻了新的载人登月计划。

  天宫一号升空一个多月后,11月1日5时58分,当大多数中国人还在梦乡时,“神舟八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两天后与天宫一号对接。与此同时,全球媒体开始用文字讲起“动态故事”,详述“接吻”过程。美联社表示“中国航天仿佛在一夜间突然崛起,令美国措手不及”,《华盛顿邮报》甚至称中国将成为更大的“太空玩家”。

  正如外媒所料,在此后的两年,神九、神十也成功飞天。几乎与此同时,中国月球车“玉兔”号也于2013年12月登上月球表面,并传回了首张照片。


  “天宫”或成唯一在轨空间站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天地往返、出舱活动、交会对接,随着完整掌握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中国真正开始迈向空间站时代。

  建设和运转空间站需要巨额资金,独立取得成功的国家仅有苏联(1971年)和美国(1973年)。长期以来,由于美国一直戒备中国将相关技术用于军事目的因此反对中国加入日美俄等国合作的国际空间站,因此中国一直独自走在建设自己空间站的道路上——最终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重达60吨的载人空间站,这将会使中国拥有规模最大的可供宇航员居住的空间站。

  “天宫二号”的发射成功使得这一目标更近一步。

  当时正值月满团圆的中秋之夜,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时间发表文章《中国发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详细介绍了“天宫二号”的情况:采用实验舱和资源舱两舱构型,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太阳翼展宽约18.4米,重8.6吨,设计在轨寿命不小于两年,可谓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与此同时还回顾了中国航天事业近16年的快速发展,并在文末指出空间站并不是终点,“中国还计划于2024年实现载人登月,并有望在2050年前后开启火星旅程。”

  由于向太空运送物资的高昂成本以及主要出资国面临经济问题,重达400吨的现有的国际空间站的命运成为疑问。俄科学家已经提议,在各国目前的义务于2020年到期之后,可以听任国际空间站坠入海洋,“届时可能会迎来最不可思议的结局——太空轨道上仍将有一座大型太空站在运作,只不过那是中国的‘天宫’。”英国《卫报》如是预测中国空间站的未来。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甚至因此报道称“一些欧洲的宇航员已经为此开始学习中文”。

  对于中国空间站的飞速发展,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琼·约翰逊·弗里泽教授呼吁美国应尽早与中国在太空领域开展合作,“如果美国不尽快改变其现行的不合作政策,美国将会丧失对中国未来太空计划一切可能的影响力。”

  “天宫二号”已经在太空运行近一个月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也将于近期升空,届时两名宇航员将乘坐飞船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30天的中期驻留,以此突破和掌握再生式生命保障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这又将创下中国航天史上的纪录。”俄罗斯《航天新闻》杂志观察员伊戈尔·利索夫说。

  正如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科院院士孙家栋所说的那样,“我相信,下一个甲子,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务实发展、协调发展,中国航天的触角就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未来广袤的太空将会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在近地轨道组装大型空间站、发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开展有人探月活动、制造火星探测器和火星车……毫无疑问,中国航天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16-10-17 19:56:00)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12-8 2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3: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7 23:36 编辑

                  紅軍長征勝利 80週年
                    http://www.cankaoxiaoxi.com/s/hongjunchangzhe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8 2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8 23:13 编辑

                                ‘’天才”候选人


   

    核心提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说:“我是个税务天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说:“我是个电邮天才。”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说:“我是个税务天才。”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说:“我是个电邮天才。”(原载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站)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6-12-8 22: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6#
发表于 2016-10-20 22: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7#
发表于 2016-10-22 06: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8#
发表于 2016-10-22 06:44 | 只看该作者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8 23:11
‘’天才”候选人


祝您生日快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开心  发表于 2016-12-8 22:17
謝謝您祝福!也祝福您健康快樂每一天!  发表于 2016-10-22 23:35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5 16:46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12-8 22:17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4 收起 理由
蓝色海湾 + 3 赞一个!
古月胡 + 6 赞一个!
感激的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0#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5 17: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1-16 19:33 编辑

           无可逃处

   核心提示:美国山姆大叔左右是通往“更左”和“更右”的选择,前后是“去加拿大”或者“去墨西哥”的道路,无奈的山姆大叔伸出双手大喊:“救命啊!”

   美国山姆大叔左右是通往“更左”和“更右”的选择,前后是“去加拿大”或者“去墨西哥”的道路,无奈的山姆无大叔伸出双手“救命啊!”(原载美国政治漫画网)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8 22: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1#
发表于 2016-11-16 11: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蓝色海湾 于 2016-11-16 11:02 编辑


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谢谢白山老人!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2:0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6-12-8 22: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3#
发表于 2016-12-8 22:18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点评

谢谢山水游长老一直关注点评鼓励!  发表于 2016-12-9 23:46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4#
发表于 2016-12-8 22:52 | 只看该作者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7 23:15
2004年-2010年:“嫦娥”奔月探测深空
    在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后的第二年,2004年9月中旬 ...




                      新潮的白山老人,永远年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谢谢范老关注点评鼓励!祝您健康快乐!  发表于 2016-12-9 23:53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5#
发表于 2016-12-9 09:48 | 只看该作者

关心时事,引领时尚。赞白山老人!

点评

谢谢蓝版一直关注点评鼓励光临!  发表于 2016-12-9 23:56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0 0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2-10 01:13 编辑

      【媒库文选】阅读的必要性
      

     核心提示: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阅读。



     我们都会问彼此很多问题。但我们都该远比现在更多地问这样一个问题:“你在读什么书?”

   这是一个简单但有力的问题,它可以改变人生。

   我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书店遇到一位女士,她告诉我,她曾不幸与心爱的孙子产生隔膜。她住在佛罗里达州。他和父母住在别的地方。她会给他打电话,问他学校里的事或日常情况。他会简短回答:很好,没什么,不是。

   有一天,她问他在读什么书。他那时刚开始看《饥饿游戏》,这是苏珊·柯林斯写的一系列反乌托邦青少年小说。奶奶决定读读第一部,这样下次通电话时她可以跟孙子聊聊这本书。她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但刚读了几页就迷上了。

   这本书让这位奶奶打破了电话聊天时的泛泛之谈,和孙子讨论起人所面对的有关生存与毁灭、忠诚与背叛以及善良与邪恶这些最重要的问题,此外还会谈到政治。如今,当她打电话时,孙子会迫不及待地和她通话——告诉她他读到了什么地方,询问她读到了哪里,并且猜测接下来的情节。

   除了属于同一个家庭,他们过去没什么共同点。如今他们有了共同点。连接他们的方式是阅读。

   如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阅读,更需要成为读者。

   我们每天都给自己安排了太多的事情,总在抱怨很忙。我们没完没了地买一堆不需要的东西,然后因周遭的杂乱而苦恼。我们很少能睡个好觉,总是睡眠不足。我们将自己的身材与在杂志上看到的人造身材相比较,将我们的生活与在电视上看到的浮夸生活相比较。我们看烹饪节目,然后吃快餐。我们害怕自己生病,成为健身房会员却不去健身。我们和成百上千的熟人保持联系,却很少与好朋友见面。我们用视频片段、电子邮件和即时通讯对自己狂轰滥炸。我们甚至在自己打岔的时候都要打岔。

   而对于许多人而言,说到底是害怕——害怕我们正在错过什么。无论我们身在何方,总会有某地的某人在做着、看着、吃着或者听着更好的东西。

  唯有书籍适合帮助我们在这个无止境连接的世界里改变与日常生活节奏及习惯的关联。我们不能打断书籍;我们只能在读书时打断自己。它们是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表达,而非蜂群思维或集体意识的表达。它们带着真知灼见,与我们一一交谈。它们要求我们集中精力。它们还要求我们暂时将自己的想法与偏见放在一边而听听别人怎么说。你可以对着书痛骂,在空白处乱写乱画,甚至可以将它扔到窗外。不过,你无法改变书上的内容。

   书籍工艺妙不可言:无论是在书页还是屏幕上,字词的顺序是固定的,但是阅读它们的速度完全取决于你。当然,这让你可以跳着往前读,还可以翻过来调过去地读。不过这也让你可以慢下来,去品味,去思考。

   苏格拉底在他将被处以死刑的审判中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阅读是我所知道的学会审视人生的最好办法。通过对比你与别人的所作所为,对比你与别人的观点、看法和感受,你会了解自己和身边的世界。或许正因为如此,阅读是为数不多你独自做的能让你感到不那么孤独的事情之一。它是将你与他人连接的一种独处。(李凤芹译自美国《华尔街日报》11月25日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7#
发表于 2016-12-12 16:50 | 只看该作者

爱书吧。

      ---高尔基

点评

谢谢蓝版关注点评鼓励光临!  发表于 2016-12-13 16:27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2 2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2-12 23:25 编辑
蓝色海湾 发表于 2016-12-12 16:50
爱书吧。

      ---高尔基

         《纽约时报》盘点2016年十大最佳图书

   

      核心提示: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1日刊登《2016年十大最佳图书》。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12月1日刊登《2016年十大最佳图书》。文章盘点如下:

   

   小说类:

《小炸弹协会》(作者:卡兰·马哈詹)

   马哈詹这部入围国家图书奖的作品叙事机智、犀利且扣人心弦。小说以克什米尔恐怖分子袭击德里某个市场作为故事的激进主义。正如小说所揭示的:一枚炸弹,万劫不复。我们的人性、政治甚至信仰都不可能在炸弹袭击中往生开篇,接下来是对受害者生活的描写。小说主人公迪帕·库拉纳和维卡斯·库拉纳夫妇几个年幼的儿子在袭击中丧生,儿子的朋友曼苏尔受了伤。曼苏尔长大后渐渐信奉了政治



《北水》(作者:伊恩·麦圭尔)

   麦圭尔透过野蛮、残忍而又不懈的视角讲述了一位19世纪吸食鸦片成瘾的爱尔兰外科医生的故事。他在一艘驶往北极的捕鲸船上遇到了一个邪恶的精神变态者。麦圭尔用冷峻粗粝的抒情风格,以毫不留情的笔触——甚至饶有兴致地——描写了暴力场面,指出了一条创作历史小说的途径。


《地下铁路》(作者:科尔森·怀特黑德)

   怀特黑德这部勇敢而必不可少的小说采用简洁大胆的奇妙构思,构想了一位乘坐名副其实的地下铁路——包括火车头、车厢和乘务员——逃往北方的奴隶。通过视角的微妙变化,小说(国家图书奖小说类获奖作品)大胆地探索新的领域,讲述了奴隶制;它甚至在对奴隶制的叙述中涉足了新的领域:关于美国的基本原罪以及白人作者常常盗用黑人历史的手法。


《素食》(作者:韩江 译者:德博拉·史密斯)

   在韩江这本令人不安的小说中,一个貌似普通的家庭主妇——她的丈夫说她“各方面都极其平常”——做了一个噩梦之后开始吃素。韩江采用了寓言式的谦恭和颠覆手法写作,这位家庭主妇的自我克制变得愈加严重和离奇。这本简洁而优雅的译著用直截了当而又栩栩如生的英语翻译了韩文原著,保留了韩江原著中深刻的探索:在一个邪恶而血腥的世界是否有可能存在真正的清白。


《战争与松脂》(作者:斯特凡·赫特曼斯)

   赫特曼斯的祖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经是比利时军队的一名军旅画家。受祖父的笔记本和回忆录的启发,赫特曼斯的写作手法雄辩流畅,融熟练的叙事技巧、虚构和猜测于一体。赫特曼斯将其祖父的故事揉进他对亲自走访过的地点——这些地点将其祖父塑造成了丈夫、父亲和艺术家——的叙述之中。赫特曼斯创作了一部关于回忆、艺术、爱情与战争的精湛作品。


  非小说类:


《在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与杏仁鸡尾酒》 (作者:萨拉·贝克韦尔)

   蒙田传记《如何生活》的作者又创作了一部令人难忘的简明易懂的作品——一部描绘了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大师合影画像的作品:萨特、波伏娃、加缪、雅斯贝尔斯、梅洛-庞蒂、海德格尔及另外六位欧洲作家和哲学家。20世纪30年代初期前后,故事在两派人物之间展开:一派最终多多少少成了正确的一方,比如波伏娃;另一派是错误者,比如海德格尔。贝克韦尔最令人激动的一些篇幅对错综复杂的哲学流派进行了引人入胜的阐述,甚至包含最终令她不快的哲学。


《黑金:激进右翼崛起幕后的富豪隐秘史》(作者:简·迈耶)

    1980年,查尔斯·科克与戴维·科克决定把大部分财富用于帮助保守派通过选举进入各级政府;如今,美国政界已完全不同。迈耶用五年时间研究科克兄弟的活动,结果就是这本调查翔实、记录全面的作品。揭开如此机密的运作背后的机制并不容易,但是迈耶是迄今最接近于完成使命的人。


《被驱逐者:美国城市的贫困与利润》(作者:马修·德斯蒙德)

   2008年5月,德斯蒙德住进了密尔沃基一个房车停车场,然后又搬进了北边一个极度贫困的出租屋。当时还是一名社会学硕士研究生的德斯蒙德不辞辛苦地记载了处于被逐出城市的人们的生活现状:他们的收入70%至80%用于租房,客观地说,通常是一些根本不适合人居的房屋。德斯蒙德这本富有同情心且严谨细致的研究著作再次将“剥削”这一概念引入关于贫困的辩论,证明了被驱逐如同被监禁一样会给人留下终身烙印。


《在暗室》(作者:苏珊·法吕迪)

   2004年,当苏珊·法吕迪得知久未与她联系的老父亲做了变性手术后,父女关系重新陷入了僵局。苏珊的父亲性情狂躁且充满矛盾:他是匈牙利大屠杀的幸存者,也是莱尼·里芬施塔尔的狂热追随者,他刺伤了正在与苏珊母亲会面的一个男人,并以此为由拒绝支付赡养费。在这部内容丰富、引人入胜而最终慷慨大度的回忆录中,长期以其女权主义新闻观著称的苏珊试图让史蒂文与斯特凡妮和解,前者是以其父为原型的专横家长式人物,后者是老年后的她自己。


《归来者:父亲、儿及其间的土地》(作者:希沙姆·马塔尔)

   马塔尔的父亲贾巴拉·马塔尔是卡扎菲独裁统治时期的知名批评家,1990年在流亡途中被绑架,后来被交给了利比亚政权。贾巴拉是否在六年后的监狱大屠杀中被杀已经不得而知,但他确实人间蒸发了。2012年春天,在卡扎菲被推翻、而时下的内战尚未开始之前的短暂蜜月期,希沙姆·马塔尔回到了利比亚。除此之外,他对那段时间的非凡回忆还具有更多意义:对艺术的慰藉作用进行反思,对独裁主义加以分析,是一本充满激情的哀悼作品。


《在存在主义咖啡馆:自由、存在与杏仁鸡尾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6: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2-13 16:40 编辑

      缅怀卡斯特罗

   

      核心提示: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无数受压迫者来说,菲德尔与其老朋友切·格瓦拉一样,都是以社会正义之名抵抗超级大国的复仇者。

美国《时代》周刊12月12日(提前出版)一期封面


   菲德尔·卡斯特罗逝世,享年90岁。全世界此刻都在缅怀20世纪年轻的菲德尔,这位热血偶像可能比人类历史上任何人物都更能诠释“革命”。他叼着雪茄、身着劳动服、蓄着胡子、发表数小时演说谴责美国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无数受压迫者来说,菲德尔与其老朋友切·格瓦拉一样,都是以社会正义之名抵抗超级大国的复仇者。

   1959年,当古巴革命进入哈瓦那时,新世界的民主理念看似可能最终会在拉美生根。然而,菲德尔引入了旧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对其追随者来说,菲德尔的逝世仍意味着他的胜利。但菲德尔留给古巴的混乱也表明其失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2-13 21:06 编辑

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十佳电影:《月光男孩》居首

   

     核心提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对母子的故事,一个关于与自我封闭直到认识到不参与就没有办法前进的故事。
   

     美国《时代刊周》12月19日(提前出版)一期报道刊登了评选的年度十佳电影。


10.《鲨滩》(The Shallows)

   在豪梅·科列特-塞拉讲述女人对抗大自然、紧张刺激的惊悚片中,冲浪好手布莱克·莱夫利智胜一只可怕的深海巨兽。有时候,电影的最大愉悦感与是否为了冲击奥斯卡无关。让-吕克·戈达尔的那句名言(即“拍电影只需要一个女孩和一把枪”——本网注)可以改一改:“拍电影只需要一个女孩和一条鲨鱼。”


   9.《各有少年时》(Everybody Wants Some!!)

    理查德·林克莱特说,这部讲述棒球的欢快电影在精神上是他1993年推出的《年少轻狂》的“续集”。电影讲述了大学里的一群棒球选手在秋季学期开学前的一系列遭遇。这是一部深情的、欢快的喜剧,捕捉到年轻人种种渴望的天性,有的明白浅显,有的心痛并难以名状。


  8.《爱乐之城》(La La Land)

   有时候,这个世界似乎不够大、不够慷慨,容不下一部现代歌舞片。不过,达米安·沙泽勒在《爱乐之城》中为歌舞片划出了一片天地。埃玛·斯通与瑞安·戈斯林扮演一对唱歌跳舞的恋人,他们将整个洛杉矶当做想象中的舞台。影片中没有一件事跟两人的计划一致,不过苦中有乐正是这部绚烂、热诚的电影的魅力所在。这是一部与一座城市坠入情网的影片,也是一部与爱情坠入情网的影片。


  7.《校塔枪击案》(Tower)

   基思·梅特兰这部非剧情片记述了1966年8月1日发生的得克萨斯大学枪击事件,一名枪手从钟塔上射杀了16人。这部影片与现存任何纪录片都不一样。梅特兰将录影档案、目击者访谈与动画融为一体,制造出生动、可怕的效果。不过,这部影片还有另一个值得观看的理由:如果陌生人为了救你而


  6.《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冒生命的危险,意味着什么?《校塔枪击案》会让人深切体会到这种感受。

   凯西·阿弗莱克扮演一名愤恨、痛苦的孤独男子,突然接到看护十几岁侄子的委托。这就是肯尼思·洛纳根这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发生的事情”,不过影片扎实、微妙的魅力在于“如何发生”——洛纳根和演员们捕捉到人们谈话的方式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这种捕捉非常细腻,俨然是狄更斯的风格。与洛纳根的所有电影一样,《海边的曼彻斯特》也让观众与角色生活在一起,感觉这些角色就是平时生活中认识的人。有时候,我们很不喜欢这些人。但是到最后,不管怎样,这些人就是进入我们生活中的人。


  5.《沉默》(Silence)

   马丁·斯科塞斯的《沉默》改编自斯科塞斯的小说,这是一部严肃、震撼的电影,讲述了信仰的本质与上帝的真谛。这可是一个大问题,不过如果有谁能够把握这个问题的话,这个人就是斯科塞斯。安德鲁·加菲尔德和亚当·德赖弗扮演17世纪的葡萄牙耶稣会会士,前往日本传播基督教,两人奉献了精湛的演技。正如斯科塞斯所说,两人的故事深沉忧郁,是一部精心绘制的残暴美的祈祷书。


  4.《她》(Elle)

   保罗·费尔赫芬就是做不到见好就收——无论喜欢他还是恨他,这是一个关注他的理由。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一名上层社会的巴黎人,在家中遭到攻击和强暴,她选择活下来讲述这个故事。影片触碰了复杂的性政治雷区,费尔赫芬与他的演员在探讨女性性欲不可知性的过程中,悄悄地走到了体面的边界(或许已经越界)。这是本年度最大胆、最刺激的影片之一——并且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还是最有趣的影片之一。


3.《爱恋》(Loving)

   1865年,美国废除奴隶制,但是直到1967年,不同种族的通婚在有些州仍然是非法的。杰夫·尼科尔斯的电影讲述了理查德·洛文与米尔德丽德·洛文夫妇的故事,理查德·洛文是白人男子,米尔德丽德·洛文是黑人妇女,两人在家乡弗吉尼亚州与反种族通婚法斗争并且最终获胜。尼科尔斯高超的克制手法赋予这段故事亲切感与生命力。


  2.帕特森》(Paterson)

   亚当·德赖弗精彩地演绎了一名司机,开着巴士穿梭在新泽西州帕特森的大街小巷。他恰巧与这个城市的名字一样,也叫帕特森,在闲暇时写写诗。导演吉姆·亚米施向我们展示了闲暇时光所做的事情能够最终定义我们自己。


  1.《月光男孩》(Moonlight)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对母子的故事,一个关于与自我封闭直到认识到不参与就没有办法前进的故事。巴里·詹金斯的《月光男孩》碰触到多个层面,不过它同时也是一部极为精致同塑造了一个角色——奇龙,分别演绎了他一生中的不同阶段——从小时候在迈阿密的生活,到成年后当毒贩的日子,不过从安德烈·霍兰、·莫纳,一众配角也奉献了异常精彩的演娜奥

   米·哈里的作品,像海浪一般将你高高扬起又轻轻放下,放到一个完全想象不到的地方。三名杰出的演员共斯到贾妮尔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8 22:35 , Processed in 0.07203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