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白山老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網絡新語

  [复制链接]
214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0 2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0 21:24 编辑

           两码事

  

    核心提示:一个美国小男孩正在面壁思过,爸爸训斥他说:“我投票给他(特朗普),并不意味着你的行为举止可以学他。”

  一个美国小男孩正在面壁思过,爸爸训斥他说:“我投票给他(特朗普),并不意味着你的行为举止可以学他。”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竞选过程中,有时出言粗鲁,有时行为欠妥,虽然仍有大量粉丝支持,但也常常招致争议。(原载美国报刊漫画家协会网站)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6-12-8 22: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0 21: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0 21:40 编辑

          外媒称人类繁衍或将大革命:生育无需性关系

  

    核心提示:再过个30年,诊所将女性的皮肤细胞转变成成熟的卵子,并以男性精子为之授精,来形成胚胎。

  外媒称,一亿年来,人类祖先繁衍的方式基本如出一辙。雄性生殖器官将精子输送到雌性的生殖器官中;在那里,卵子会受精。然而,过去的60年来,人们见证了,这一延续了无数年的繁衍大戏开始发生变化。最初是实验室人工授精,而后则是试管婴儿。

  美国沃克斯网站9月16日以《再过20至40年,美国人将不会通过性关系来生育了》为题报道称,如今在美国,托这两项生育技术的福,每年会有10万新生儿通过这两种形式降生,占到每年新生儿总数的2.5%左右。接下来的数十年中,这一比率恐将飞速上升。

  生物科学的飞速发展将令试管婴儿的花费越来越低,过程也越来越轻松。这些新技术将会带来安全和轻松的胚胎选择,不过同时,它们也将为基因改造婴儿、具有同性爱人双方基因的婴儿、单方基因来源的婴儿以及人造子宫所孕育的婴儿敞开大门。

  

  胚胎基因选择变容易

  从今后几十年开始,新的繁衍方式能够给人们带来新的选择。同时,它们也将带来一系列棘手的法律和伦理问题,这些问题现在就需要开始考虑了。

  其中一个最紧迫的问题是胚胎基因选择剧增。25年来,临床医师能够从试管或培养皿中的胚胎提取细胞,并对这些细胞进行基因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来决定将哪个胚胎移植到子宫里。去年,这个所谓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又称PGD)给美国带来了2500个婴儿。

  PGD自1990年便应用于临床,那么为什么时至今日它还是没有普及呢?这里有两大原因。

  首先,PGD只能对一两个特定范围内的特征进行检测,例如准父母双方家庭的遗传性疾病、染色体数目异常综合征,以及胚胎性别。如要检测更多项,开销太大且时间太长。其次,这需要体外受精。试管婴儿昂贵而且无趣。在加州,做试管婴儿的最低开销约为15000美元,通常不在保险的报销范围内。开销的大部分,以及所有的不适和风险,都在取卵这一环节。取卵的女性需要接受长达数周的大量激素注射。美国一年会有数百名女性因取卵所造成的副作用入院治疗。

  然而,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而解决之道却和繁衍问题完全不搭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0 21:45 | 只看该作者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0 21:38
外媒称人类繁衍或将大革命:生育无需性关系

      核心提示:再过个30年,诊所将女性的皮肤细胞 ...

  女性皮肤可培育卵子

  如今,人类已经能够在一到两天内测定所有的基因组(这个信息量约等于64亿个单词,或是一千本《指环王》),花费仅需1500美元,而这一花费仍在持续下跌。廉价的基因测定能够让准父母了解他们未来的宝宝,以及遗传学能够透露的所有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

  同时,随着干细胞研究的发展,今后可能就不再需要取卵了。2007年,京都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山中伸弥发明了一种方法,将皮肤细胞变成胚胎干细胞。这些“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s)是如今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尖端的领域。科学家希望能够将它们变为大脑、心脏、胰腺等细胞,而患者的免疫系统将会把这些细胞认定为自身细胞。

  这些研究发展将给人们带来临床医疗的全新可能,同时也将为人类的繁衍带来变革。卵子和精子(统称为配子)也属于人类细胞。科学家应该可以将iPSCs转变成携带准父母自身基因变种的配子。科学家已经成功利用iPSCs衍生的配子在实验室中繁育出了小鼠,他们已经开始在人类当中进行此类实验。

  当你把相对廉价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干细胞衍生的配子加在一起,就得到了一个所谓的“轻松版的PGD”。比方说,再过个30年,一对夫妇想要孩子就会去诊所。女方将提供少量皮肤样本,男方则需提供精子。诊所将女性的皮肤细胞转变成成熟的卵子,并以男性精子为之授精,来形成胚胎。


  用基因测序“订制”婴儿

  如今的PGD技术受限于能够获得的成熟卵子的数量——大概是12个左右。轻松版的PGD就没有类似的限制,因为卵子是从组织样本中产生的。假定诊所制造出了100个胚胎,并对每个胚胎进行全基因测序。准父母们可以通过基因测序结果来决定到底采用哪个胚胎。

  通过全基因测序,准父母可以了解胚胎的很多具体方面。首先,数千种严重的儿童疾病能够被准确地预测。虽然这些疾病单独来看患病概率很小,但是叠加在一起,患病概率就会达到总出生率的1%或者2%。

  其次,基因测序还可以预测许多成年疾病的风险。再次,准父母还能够提前了解未来儿女的长相:头发颜色、瞳孔颜色、皮肤颜色、身高等等。第四,胎儿的行为特征,例如性格特征以及智力水平,也能够被了解。鉴于基因与非疾病特征的关联较为复杂而且并不十分紧密,这一提示可能只是告诉准父母,胎儿有60%的可能会具有某种比较突出的特性。然而尽管如此,这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最后,测试能够很轻松地告诉准父母胚胎的性别。

  在得知他们所要了解的东西之后,准父母将决定选择哪个胚胎——这是最后的一步。


  新选择将产生新问题

  不仅仅是轻松版的PGD,用皮肤细胞来制造配子还能创造许多可能。如果能将皮肤细胞变成配子,就能为那些因疾病、意外,以及年事已高而不能产生有效配子的人群提供生育机会。

  报道称,可以联想到很多正面案例,但也有令人不安的想法。例如,人们可能会让年龄尚小不能产生有效配子的儿童,或是已经去世,但保留了组织样本的人进行繁衍。

  而这种方式也可能会让人做了父母却不自知。要想窃取男人的精子并不容易,而窃取女人的卵子更是难上加难。但人们不断在水杯、餐具及其他地方留下细胞印记。利用技术,人们就可以将这些细胞转变成配子。

  再比方,如果能将男性的细胞转变为卵子,女性的细胞转变成精子,会是怎样的情形?谁会想要类似的“跨性别”配子呢?问问那些想要孩子,又不想寻求外援的同性恋伴侣。

  如果一位女性通过技术用自身的皮肤细胞制造出了卵子和精子,然后将一个结合后的胚胎移植到她的子宫中培育,会是怎样的情形?最后生出来的孩子应该算什么呢?把称之为“复合父母”生出来的“复合婴儿”,不是克隆人,但却是与父母非常相似的新生命。

  复合婴儿的下一步,就是真正的克隆人,即基因筛选的终极选择——从“我想要这个”直接变成“我想再生出一个我”——以及近亲繁育。


资料图:这是一名冻融胚胎试管婴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2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22:35 | 只看该作者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1 22:30


长征期间,红军主要装备的是德制步枪及其中国仿品。图为俗称“老套筒”的M1888“委员会”步枪。这种步枪原本和大名鼎鼎的毛瑟没什么关系,却被以讹传讹地变成了“毛瑟M1888步枪”。这种步枪进入中国后被大量仿制,湖北枪炮厂、上海机械局、汉阳兵工厂都曾仿制,其中仅汉阳兵工厂的年产量就达1.5万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2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1 22:47 编辑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1 22:35
长征期间,红军主要装备的是德制步枪及其中国仿品。图为俗称“老套筒”的M1888“委员会”步枪。这种步枪 ...


    图为大名鼎鼎的“汉阳造”步枪,当年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就是这种武器。该枪是M1888式步枪的中国改进型,与后者相比,“汉阳造”去掉了枪管套筒,代之以上护木,刺刀庭改在前护箍下方,其他则参考了毛瑟1898式步枪,改进了照门,通条改放在护木中。


     延伸阅读:

  1931年7至9月的第3次反“围剿”期间,共产国际远东情报组负责人、著名红色谍报员佐尔格巧施妙计,将2万支毛瑟M1898步枪和马枪送达红军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22:56 | 只看该作者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1 22:43
图为大名鼎鼎的“汉阳造”步枪,当年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就是这种武器。该枪是M1888式步枪的中国改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2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1 23:22 编辑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1 22:56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在讲到强渡大渡河17勇士时,曾描述他们“每人都装备一支驳壳枪”,这驳壳枪就是著名的毛瑟M1932自动手枪(另有绰号称为“20响”、盒子炮和快慢机),本图集为您简介红军在长征中的自动手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1 23:24 | 只看该作者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1 23:20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在讲到强渡大渡河17勇士时,曾描述他们“每人都装备一支驳壳枪”,这驳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22: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2 22:16 编辑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1 23:24
    M1932实际是毛瑟C96系列手枪的全自动速射型,于1931年5月量产。C96最初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发,并以毛瑟命名,毛瑟兵工厂于1895年12月取得专利,1896年投产,是世界最早的自动手枪之一。图为M1916型C96半自动手枪与专用弹夹(带10发9毫米子弹),注意压弹方向是从枪身上方装入,与后来M1932型的枪身下方弹匣式供弹有较大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2 22:26 编辑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2 22:14
M1932实际是毛瑟C96系列手枪的全自动速射型,于1931年5月量产。C96最初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发,并以毛瑟 ...

    图为C96基本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可见其弹匣下方为封闭式设计,只能从上方装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22: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2 22:44 编辑

          【双语汇】尴尬/Cringe-worthy


  

     核心提示:cringe-worthy用于政客的表演很恰当。既然如此令人尴尬,为什么还有无数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面并且津津乐道?大概因为尴尬的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

  北京时间10月10日中午,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的第二场总统候选人辩论结束。美联社的报道称,一些观众感到恶心之至,表示要么不投票,要么投给第三方候选人,要么写一个候选名单上没有的名字(write-in)。报道援引一位选民的话说,这场辩论就一个字:cringe-worthy。她接下来解释说:“从头到尾都太糟心了,就跟一场车祸似的,你不想看,可是又不能不看(The whole thing is just terrible for me; it's like a car accident you can't look away but you want to)。”

   据《英汉大词典》,cringe-worthy指令人局促不安的,令人尴尬的。与embarrassing, awkward, uncomfortable, shameful等近义词相比,cringe-worthy更为生动形象,在这方面比较接近的词是toe-curling(字面意思是脚指头收缩)。Worthy作为后缀通常都是正式的书面语,比如praise-worthy(可嘉的)和blame-worthy(应受谴责的),cringe-worthy却是例外。追踪互联网热点的KnowYourMeme网站称,cringe-worthy是一个网络俚语,描述让人尴尬、不舒服甚至引发怜悯的各种糗事。

  美国“知乎”AskReddit上有个问题:你说过什么或做过什么,至今想来还尴尬不已?回答十分踊跃。比如,一个职场菜鸟在公司首次参加重要会议,因为之前约好了去医院而不得不退场,走的时候过于紧张,对上司的上司脱口而出:“晚安,我会想你的!”再比如,朋友的两个兄弟不幸去世,你写了慰问信,对方当面拆开读,却发现两个兄弟的名字都搞错了。又比如,在电影院上厕所,感觉后面跟进来一个男的,告知对方这是女厕,对方说:“嗯,我知道”——原来是一位老年女性。以上情况都适用网络上近来比较常见的说法:“这就很尴尬了。”

  有资料显示,cringe-worthy的流行要归功于英国连载漫画The Bash Street Kids(《巴什街的熊孩子》)。从1972年开始,漫画里出现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Cuthbert Cringeworthy,他是老师的宝贝儿(teacher's pet),全班只有他穿校服,交作业。这个名字暗含讽刺:worthy表示重要,可敬;cringe却指因为厌恶或害怕而不自觉地后退,躲闪。

  所以,cringe-worthy用于政客的表演很恰当。既然如此令人尴尬,为什么还有无数观众坐在电视机前面并且津津乐道?大概因为尴尬的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此外,就像英国记者金伯利·达兹(Kimberley Dadds)在回顾史上最让人尴尬的电影台词(the most cringe-worthy movie quotes of all time)时总结说:They're so bad that they're good(坏到一定水平就变成了好)。(赵菲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2 22: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2 22:55 编辑

          “救命啊”

  

    核心提示: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把脸贴在窗户上,跟屋内的老太太打招呼,吓得老太太躲在门后打电话求救:“救命啊!有两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小丑!”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把脸贴在窗户上,跟屋内的老太太打招呼,吓得老太太躲在门后打电话求救:“救命啊!有两个让人毛骨悚然的小丑!”(原载美国报刊漫画家协会网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22: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4 22:22 编辑

           【媒库文选】人要闲聊才会快乐吗?

  

    核心提示:别急着把聊天贬得一钱不值。科学家认为,闲聊(语言学家称之为一种“寒暄语”)能促进感情。


  保安、卡车司机、推销员——年复一年,这些工作出现在最不快乐的职业排行榜上。尽管有许多因素可能会使工作沉闷——非正常的上班时间,低工资,没有晋升机会,但这三种活计引人注目是出于另一个原因:它们的特点是要么缺少对话,要么必须展开毫无意义的闲聊。

  心理学家一直说,与他人建立联系对幸福感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仍在研究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对话。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本科生进行4天监听,然后把听到的每段对话进行归类,要么是“闲谈”(“你拿的是什么?爆米花?好吃!”),要么是“实质性交谈”(“那他们后来很快就离婚了吗?”)。他们发现,第二类与快乐的感受相关——最快乐学生展开的实质性对话大约是最不快乐学生的两倍。与此同时,闲聊只占他们对话的10%,却在最不高兴的学生的对话中占到将近30%。

  不过,别急着把聊天贬得一钱不值。科学家认为,闲聊(语言学家称之为一种“寒暄语”)能促进感情。去年年底,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报告说,节尾狐猴只与它们最经常为之理毛的同类进行类似人类聊天的应答式对话,这表明闲聊维系了与挚爱者的亲近感,而不单纯是陌生人之间的尴尬交流。

  但是,与陌生人开玩笑还是会让你的早晨开心起来。在一系列实验中,心理学家围绕是否与同车乘客交谈的问题向芝加哥通勤者做出了不同指示。与被告知要“享受孤独”或者像平常那样行事的人相比,被告知要与别人聊天的人表示旅途更愉快。没有一个聊天的人表示自己碰了钉子。内向者和外向者的结果相似——这讲得通,因为表现得外向对内向者具有积极影响。

  闲聊还能帮助我们感到与周边环境有关联。相对于匆忙买完东西就走的顾客,对星巴克的服务生微笑、与之有目光接触以及简短聊上几句的人表示自己更有归属感。同样,一份尚未发表的报告发现,当志愿者打破泰特现代美术馆的静寂与艺术爱好者聊天时,参观者会比没被搭讪的人更快乐,更有与展览相关联的感觉。

  当然,我们中的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善于把闲聊变成更有意义的事情。在一项研究中,被研究人员评定为“缺少好奇心”的人很难使交谈自然而然地进行下去,在拿到鼓励披露个人信息的问题(“你上次当着别人的面掉眼泪是什么时候?”)时更有望与其他人建立亲近感。不过,被认定为“有好奇心”的人不需要帮助就能把诸如最喜欢的节日之类的乏味话题转化为亲切交流。作者们得出结论认为,“好奇的心态”可以激发“积极的社会交往”。

  所以来吧,打听吧。聊天未必毫无意义,好打听也不完全是坏事。(葛雪蕾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10月号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5#
发表于 2016-10-14 23:05 | 只看该作者

时事新闻小百科。赞!

点评

謝謝藍版關注點評鼓勵!  发表于 2016-10-15 21:50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21: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5 22:00 编辑

           等电话

  

    核心提示:大象(共和党象征)和驴(民主党象征)盯着电话,紧张得浑身冒汗,不知道下一通打进来曝光的各自候选人丑闻会是什么。

  大象(共和党象征)和驴(民主党象征)盯着电话,紧张得浑身冒汗,不知道下一通打进来曝光的各自候选人丑闻会是什么。电话上的标牌写着:“十月份惊喜热线”。左上角英文意为“等电话”。(原载美国政治漫画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22:0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8#
发表于 2016-10-16 07:12 | 只看该作者
百科全书!学习了!谢谢白山老人!

点评

謝謝古月胡關注點評鼓勵光臨!  发表于 2016-10-17 22:11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7 22:45 编辑

          外國人記錄中國航天60年     

    1956年-1977年:“两弹一星”与大国地位


    2016-10-17 19:51:00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网络版 邓媛 责任编辑:郭庆娜

  

    核心提示:“两弹一星”所代表的新中国科技成就,令外界感到震惊。美国国务院官员们曾向“美军东京远东广播网”表示,“无论如何不会相信赤色中国的工业能力已接近于必须制造卫星和火箭的程度了”


  国际先驱导报10月17日报道 从2016年起,中国有了自己的“航天日”:每年4月24日。选择这一天有特殊的指向意义——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从此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十年里,中国科研人员以自力更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威胁、封锁与孤立。发射“东方红”1号,连同之前的发射第一枚近程导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起成为外界评判中国从此跻身“核与空间大国”的标志性事件。新加坡《民报》当时报道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天外飞来的音波(乐曲《东方红》),不但震荡了举世的人心,也使美、苏两国闻之相顾失色。”

  

  “意志、才智、能力,中国全有”

  但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要追溯的时间更早。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首任院长。两年后,中国开始兴建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虽然由于时代的原因,当年中国的信息较为闭塞,但自从包括钱学森在内的一批留洋科学家艰难归国后,美国人对中国科技的发展动向便更加密切关注。

  外媒注意到,钱学森等人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1月,美联社、《纽约时报》、“美军东京远东广播网”共同引述了一项美国情报人员的预测:中国将在两年之内发射人造卫星、拥有原子弹。《纽约时报》说,在表明共产党中国正在进行一项空间计划的许多迹象中,有一个迹象是:“钱学森博士在那个国家,而钱学森博士被认为是世界上重要的火箭专家之一。”

  文章还引用一些美国科学家的话表示,任何一个国家都能成为一个空间大国,只要它具备“决心成为空间大国的意志;才智;某些制造火箭的技术能力”,而这三样,中国全有。

  1958年10月,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正式组建。多年后,据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夏晓鹏介绍,当时国家财政十分困难,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来建设国内第一个综合导弹试验靶场。“就拿(酒泉发射)中心的这条铁路来说,当时就投入了5960万元,而当年全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才370多亿元。”

  同年,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中国科学院开始了人造卫星的规划工作。法新社报道称,1960年,中国即研制出首枚火箭。不过,由于条件不够,科技人员缺乏基础理论知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征程并没有外媒描述的那么快。

  1964年6月,东风二号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成功;4个月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氢弹试验爆炸成功……一系列的技术进展,为发展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

  这些技术上的突飞猛进,也令美国国务院官员们感到震惊。他们曾向“美军东京远东广播网”表示,“无论如何不会相信赤色中国的工业能力已接近于必须制造卫星和火箭的程度了”。

  

  短期内突破性发展令西方震惊

  “如果中国人在两年内爆炸他们的核装置,正如专家们所预言的那样,亚洲的力量对比将根本改变。”美联社1960年评价道。至1964年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的消息传至华盛顿,尽管时任美国总统约翰逊、国务卿腊斯克等人对中国的这项成就大肆诋毁,然而中国核爆炸对打破美苏核垄断和核讹诈的意义已是不争的事实。

  约翰逊因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而不得不中断竞选活动,赶回华盛顿。随后他向美国全国发表了电视演说,他一再重复“这次爆炸并不出乎意外”,甚至强调这次爆炸是“一个可悲而严重的事实”。但就在他声称美国在当地“有防御义务”的亚非各国,却是一片为中国核爆喝彩之声。

  “正在为反对美帝国主义核威胁政策进行着斗争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通过中国核试验成功,受到无限鼓舞。”日本亚非团结委员会理事长坂本德松说道。巴基斯坦《黎明报》随后也表示,“大多数亚洲国家对中国拥有核力量并没有感到不安,相反,对一个亚洲伙伴的伟大成就感到自豪”。文章还写道,中国核爆炸使得那些倾向于瞧不起中国并认为它在现代技术方面处于劣势和落后的人对中国的先进水平有了深刻的印象。连法国《解放了的巴黎人报》也赞叹道,“中国从极其平庸的条件出发,善于在最短的时期内,适应它的时代要求,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

  当1970年“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成功发射后,法新社进一步评价称,“在原子和空间方面的成就,最雄辩地证明了一个国家达到的工艺水平之高。”在外媒眼中,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跻身“核与空间大国”行列。


  钱学森表达“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决心

  伴随着“两弹一星”带来的自信与激励,中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继续取得历史性突破。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11月29日,完成预定任务后,卫星成功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这一成就的重要性在于,从此中国拥有了自己的战略侦察手段,可以为中国的战略导弹确定目标,并能监视别国的军事部署和调动情况,还能检查中国自己军事目标的伪装情况,军事上的价值无法替代。”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价道。

  从技术层面上看,美国《新闻周刊》援引美国专家的话认为,(卫星)软着落成功表明,中国已制成经受得住重返大气层时高热的耐热合金,并且制成在卫星着落之前减慢下降速度的可靠工具,因此中国的空间技术可能已超过日本和欧洲国家。

  “回收卫星是一项相当复杂的技术,它使人们深信,在数年内,他们(中国)将像我们一样执行一项载人空间飞行计划。”来自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科学家杰斯科·冯普特卡默说。他还判断,70年代的中国可能已经拥有这样的火箭力量:像1961年美国第一次载人飞行那样,使一颗载人的卫星进行低于轨道的飞行,或者甚至像同一年俄罗斯宇航员加加林的历史性飞行那样进行环绕地球的飞行。

  1976年年底,中国又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重申坚决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法新社引用“观察家们”的话直言,继续进行空间计划可能同中国实现国防系统现代化的工作有直接关系。这有助于火箭技术继续取得进展。火箭是核力量的重要部分。

  共同社的报道也称,从1975年7月至1976年12月,中国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连续发射了5颗卫星。这一情况表明中国正在把巨大的力量集中在这方面,而且已经达到发射实用卫星的程度。文章把“发射卫星技术的稳定与实用化”,同中国已经获得核弹的成绩相结合,得出了“中国的导弹已经达到用于实战阶段”的结论。

  这些成果在中国历经十年“文革”的背景下颇为来之不易。新中国成立20多年后,尽管西方媒体普遍肯定了中国令人吃惊的科技与军事进步,但中国科学家却对国家整体实力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知。

  “中国‘有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东西。但又要看到,那只是一部分,而且是比较小的一部分,大部分项目我们还比较落后’。”时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于1977年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被合众国际社等外媒转引。在这篇文章里,钱学森既承认了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呼吁学习外国技术的必要性,同时也向外界表明决心:中国一定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7 2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白山老人 于 2016-10-17 22:58 编辑
白山老人 发表于 2016-10-17 22:40
外國人記錄中國航天60年     

    1956年-1977年:“两弹一星”与大国地位

  1978年-1990年:应用卫星与长征火箭的商业化


    当钱学森发出“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世界水平”、科研人员要奋起努力的呼吁后,《日本经济新闻》便评论道:“在较多地发抽象议论的现代中国,提出了这样一种大胆地正视现实的建议,是极为不寻常的。据认为这反映了党中央要在20世纪末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强烈意图。”

  国际先驱导报10月17日报道 从某种程度上看,被誉为“中国火箭之父”的钱学森1977年在《红旗》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之所以被外媒广泛关注,在一个侧面显现出粉碎“四人帮”后,外界对中国下一步发展方向的观望。

  不过令外媒有些出乎意料的是,中国自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后,就把研制发展应用卫星而非载人航天作为空间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用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话说,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国)空间技术在国防、经济应用方面逐步扩大,取得重大效益,在增强国防实力,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方面,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进入实用卫星的时代”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中国的科技发展以“突破性”受世界瞩目,那么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航天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走上了稳固基石、快速发展的轨道。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1980年5月,中国由西北内地向南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1981年9月20日,中国用一枚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多次发射人造卫星获得成功。其中,尤以1984年4月8日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而广受外国舆论称赞。

  这颗试验通信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15颗卫星。泰国《中华日报》在一篇报道中说,这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显示了中国已具有并超过目前的洲际导弹的发射能力,证明它的太空技术确实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美联社援引美国一位科学家的话评论说,这表明中国的“火箭、指令和控制设备已相当高级”,中国作出和完成精确的火箭推进计算的能力有了突破。外国学者分析认为,通信卫星可能改善中国生活各个方面的联系。比如会帮助向中国边远地区转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有利于同遭受地震或水灾、正常电话联系中断的地区保持联系等。美国《华盛顿邮报》还刊载报道表示,这项技术突破意味着中国科学家们已研制出了三级推进系统。

  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局长贝格斯在卫星发射一周后专门向时任中国航天工业部部长张钧打电报,贺电说:“你们完全可以为中国航天计划中的这一重要的技术里程碑感到自豪”,为运载火箭的性能感到自豪,“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达到了这次发射所显示的技术能力”,这次发射成功表明了“中国在和平利用太空方面的重大进展”。

  “中国将进入实用卫星的时代。”日本《每日新闻》评论称。航天技术开始由试验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将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重大影响。


  “长征”系列火箭被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引起轰动的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是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升空的。“长征”三号是中国当时研制的新型运载火箭。《纽约时报》介绍称,“自从中国1970年发射第一颗卫星以来,中国科学家不断取得进步。拙劣的第一代火箭已为二级和三级火箭替代,地面控制和通讯设备方面的计算机化也取得相应进展。一些从事火箭事业的工程师最近宣称,‘长征’三号的可靠性已经可与西方一次性火箭媲美。”

  而与发达国家发展火箭技术不同,《纽约时报》感慨道,中国人有理由自豪,即中国的火箭事业基本上是在国内发展起来的。近年来从外国主要输入的是西方和日本的先进计算机,它们促进了中国火箭设计、地面控制和监测设施的迅速发展。

  1985年10月,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这意味着,中国航天走出国门,迈向了国际市场。彼时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外相互了解的窗口正在次第打开,这也为中外航天领域的相互学习、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

  尤其在中美正式建交后,邓小平于1979年2月访问美国,其中一站是在休斯敦附近参观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1981年,美国众议院特别邀请了由时任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陈彬率领的中国代表团访问并参观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首次发射。

  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被宣布投入国际商业市场的第二年,一向戒备森严的“长征”三号发射地、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迎来了美国时任国防部长温伯格的来访。

  “通往西昌中国航天中心的公路穿过一片片稻田和玉米田。道路铺设在一个山谷间,周围是高出稻田数百英尺的小山头。”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记者撰文描述了当时刚刚建成4年的西昌发射中心,他写道,这一中心就坐落在山谷的一端,“作为中国赶上西方的最明显企图之一,该中心可能成为不仅仅是像现在这样的一个戒备森严的军事设施。”

  在美媒眼中,中方当时组织这次参观的目的即在于,宣传中国的航天努力以及使国际上相信它拥有发射能力。而温伯格一行在观看了关于“长征”三号的电视片、参观了发射台之后,以赞赏的口气表示:“这个发射中心显然是有能力进行发射的。”


  “飞不出去”的美国公司寄希望于中国

  事实上,当时中美在卫星发射领域的相互需要越来越迫切。

  用《纽约时报》的话说,“1985年,法国‘阿丽亚娜’火箭在法属圭亚那发射场发射失败后,中国突然成了风险极大的航天发射市场的弄潮儿。”更具体而言,“阿丽亚娜”火箭的失败,加之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爆炸,使西方停止了所有的主要发射计划,一些美国通讯公司只好探索发射它们卫星的其他途径。

  1986年,休斯敦特雷卫星公司的负责人同中国政府签订了发射两颗通讯卫星的协议。公司总经理亨利·施瓦茨告诉美国《芝加哥论坛报》,该公司卫星的订户很多,已经订到了1988年。“我们必须找一个明确同意给我们发射的对象以完成我们的买卖,所以我们选择了中国人。”

  “中国航天工业部开始填补航天飞机停飞给美国航天计划造成的空白。”《芝加哥论坛报》报道称,中国同特雷卫星公司签署的协议备忘录表明,从1987年底开始由“长征”三号火箭发射“帕拉帕-B”和“西星”卫星。

  “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中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但是,如果中国人在明年下半年用‘长征’三号火箭把一颗美国通讯卫星送上太空,美国人也许不得不对这个形象进行调整。”这一消息传出后,美国《纽约时报》这样说道。

  美媒梳理称,中国在过去16年里(这里指1970年至1986年5月——编注)成功地把18颗卫星送入轨道,而且只有一次失败,“这一成功的记录、加之低预算的服务和给予补贴的保险费,将对其他国家有较强的吸引力”,同时,“中国人希望鼓励外国在他们的空间计划方面进行投资,以便为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技术和外汇”。

  从1985年10月至1987年1月,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航天工业部对外进行经济贸易合作的主要窗口、中国长城工业公司,已收到了30多家外国公司希望中国为它们发射或回收卫星的意向。该公司副总经理当时公开表示,这些公司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比利时等二十个国家。

  1990年4月,“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外媒认为,中国逐渐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

  而与此同时,1990年另有两次发射让外界注意到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动向。7月,“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中国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10月,载着两只小白鼠和其他生物的卫星升上太空,开始了中国首次携带高等动物的空间轨道飞行试验。试验的圆满成功,为中国载人航天器生命保障系统的设计以及长期载人太空飞行获得了许多宝贵数据。

  自1970年“东方红”1号升空以来,被外媒屡次猜测与期待的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终于将要在90年代,被提上日程。

(2016-10-17 19:52: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5 00:31 , Processed in 0.088026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