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爱冬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难忘的河东地道外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1-10-19 1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河 于 2011-10-19 12:33 编辑

首先感谢‘爱冬’的文章,和转载‘夏营地’的文章!我还没一口气看完整个帖子,就为之感动啦,因我在天津刚解放(50年)我就住在‘南市’后又搬到‘小郭庄大街’这两个地方我很熟悉,看着文章,回忆起当地的‘风土人情’感觉太深啦。文章写得好,不仅是历史,纯属是一份地道外的一份细致的、精确的‘档案’。
也谢谢‘古月胡’‘爱冬’的两张老照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11-10-19 14:32 | 只看该作者
难得如此祥细的介绍老天津的文章,很好!


南市拆迁前最后的照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11-10-19 19:5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1# 海河

感谢海河长老,天津的老故事读起来很有味道,尤其是亲身经历的人们,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2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2# 新手上网

谢谢您的阅读欣赏,南市老照片很经典,收藏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2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3# 爱好冬泳

欢迎长老版主,请您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11-10-19 20:55 | 只看该作者
发两张南市的老照片!

一个是南市玉清池;另一个是南市三不管~

请欣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2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子牙河老韩 于 2012-4-6 19:06 编辑

南市绝唱之六•三不管

天津三不管,形成于清末民初,坐落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中心,这里五行八作,应有尽有。当年以中国政府不管、日租界不管、法租界不管,号称 “三不管”。近年来,看到很多文章把南市和三不管混为一谈,此话不太准确,因为三不管仅仅是南市中的一小部分。
    早年间,在南市中心地带有一处大洼,原名 “三不管大洼”,民国后随着南市的房地产开发,“三不管大洼”被华安大街分隔成两处,路南建起了东兴市场,路北仍然是三不管。三不管的四至为:东、南两侧与东兴大街的新房子胡同(八十年代后改为新宅里)毗邻,西侧至荣业大街玉林村饭馆,北面在清和大街上开两个并排的大门算作正面,与南市清和大街派出所门对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三不管废除后,盖起了一座临街的大白楼,取名为“玉林村”,此处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是大白楼农副产品综合市场。
    顺便提一句,有个说法是,现在的南市食品街就是原来三不管一部分。其实不然,现在的食品街在过去是一片空地,空地上有一个黄土高台,曾经是旧时的刑场(此高台处即为南市鸟市)。后来空地上盖起了庆云戏院和庆云后平房区,这庆云戏院就是解放后的共和戏院,现在的食品街北门即是共和戏院的大门所在。
    从东兴市场门口的丁字路口向北三四十米,路西的新房子胡同是通向三不管的一条捷径。走进新房子胡同,尽头是一个小小的剧场,当年曾经是演出皮影戏、傀儡戏(木偶戏)的地方。沿胡同向北拐上二三十米,眼前豁然开朗,一大片场地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天津有名的三不管了。三不管是一个四周有住房和院墙的大院,中间一排平房将整个院子分成前后两个院落,上世纪六十年代还保留着原貌。
    解放前后,这里都是天津卫平民百姓的休闲娱乐中心,来这里消费用不着大把的银子,兜里揣个一块两块就可以遛上半天儿,花个一毛两毛就可以当回 “上帝”,甚至家境殷实、出手阔绰的 “文明人”,也会到此游玩,领略真正的天津市井文化,那感受肯定与上酒楼饭店大不相同。
    三不管前院有各种小吃摊位。有卖豆汁的、卖爆肚的、卖煎肠子的,也有卖羊肠子、羊房子的(没有出世的羊胎羔),还有卖切糕和杨村糕干的,样样俱全。三不管的小吃基本上都是北京风味的小吃,也有很多北京人来此经营,比如卖切糕的吴赖巴,就是北京牛街寿刘胡同人士,卖豆汁的、卖杏仁茶的也都是北京人。这里的买卖也吆喝着卖,卖驴打滚的吆喝得最好听:“哎!我这是北京新来到的,江米黄米面的,多么高的驴打滚儿啊,吃一块想两块,青丝玫瑰的澄沙馅地滚儿啊——”,听见就想吃。卖水爆肚的吆喝的最悬乎:“新鲜的爆肚啊,前五分钟这牛还活着哪——”,好么,够吓人的。
    孩子们最爱看气功师傅“王麻子”、“李傻子”砸石头,他们打好场子,用几个长条板凳一围,然后就开始白乎,主要是说自己的师傅是谁,自己学艺不精,练得好大家就赏脸帮助帮助,练得不好,您也多多包涵。言罢就开始比划,将气运到手掌,大喝一声“哈啊——开!” 手起掌落,饭碗大的河卵石立马砸成两半儿。那个叫李傻子的能练“金刚钻儿”,就是用手指钻砖头,他把一根手指运足气力,一边钻一边吹砖沫,硬生生将青砖钻出一个孔来,真乃神力也。可是也有人说,那石头、砖头都是用醋泡过的,比较酥软,并不是真功夫。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照看不误,只要石头应声落地、青砖钻出孔洞,必定是扯着脖子叫好。
    这里还有练把式表演各类杂耍的。扔石锁的,把大几十斤的石锁在自己身子前后玩的左右翻飞。耍中幡的,把一根一丈多高、挂有幡旗的大竹竿稳稳当当地在胳膊上和头顶上来回腾挪。吞铁球的,一对大钢球入肚后再用气功托出来,你可以看到上面隐约的血丝。肚内纫针的,把丝线和钢针分别吃进去,然后会穿成一串从嘴里拉出来。还有吞宝剑、吐火球、油锤掼顶等节目,都是各怀绝技。
    表演中国古典戏法的演员用一个大单子遮盖住自己的手,然后大喊道:“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要想变出来,还得来把土——噗——说变就变,来得快当。”就从大褂里掏出各种瓶瓶罐罐,甚至是带着金鱼的大玻璃鱼缸,火光熊熊的的大火盆。虽然明明知道这些东西东来自于那件大褂里面,最费解的是,他竟然能把那么多东西藏在自己的身上。
    这里还有各种小摊贩,出售一些零七八碎的东西,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个山东卖钢针的,他一边卖,一边把钢针往一块木板上剁,吆喝起来别有风味:“一号这个钢针板儿上剁,武松打虎景阳坡呀,十三那个太保李存孝,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呀,曹孟德带领人马八十三万降董卓呀,张翼德一声喊,喝退大河,哎呀呵。”
    前院里还有一个小剧场,演出相声和各种鼓曲。相声著名演员刘文亨、班德贵、王嘉琪、于佑福等都曾在这里演出。此外,撂地说书清唱的也大有人在。
    后院里有一个摔跤场子,有号称全国冠军的“天津大老九”等明星选手在此演出。天津评书前辈刘立福回忆评书大师陈士和时写道:
    师爷经常去南市三不管李长贵干的跤场,那时天津有名的“四大张”不断上那摔跤去(张连生、张魁元、张鸿玉、张鹤年——笔者注)。师爷往那一坐,“镇粘子”(吸引观众——笔者注),赵佩如有时也去。师爷会摔交,懂得摔交的技巧,他坐那给讲什么叫“蹦拱排滑套,把拿里倒勾”。“知道这下怎么下来的吗?这一勾没勾上,啪!一反腕儿来一个‘得合落’。”
    由此可见,三不管撂地的艺人,并非都是无名之辈。
    说到三不管摔跤的摔跤把式,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南市口美琪影院(后来的人民剧场)附近,有一个高大的美国大兵在光天化日下公然调戏一名弱小的中国女子,那妇女连声呼救,围观的众人迫于美军的势力,敢怒而不敢上前阻拦。此时一名精壮的天津汉子从人群中走出,上前制止,那大老美自持人高马大,居然大打出手,只见那汉子左右腾挪,三把两下便将那美国兵摔倒在地,三拳两脚把那流氓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四周的群众无不拍手称快……此人便是 “四大张”之一的摔跤名将张魁元,可谓是天津跤人不畏强暴,挺身而出的英豪典范。
    后院里还有拔火罐的、修脚的、拔牙的、相面的、测字抽签的,以及练把式兜售大力丸的。卖大力丸的孙玉清,以打弹弓子出名,他打弹弓不用瞄准,还能使出各种姿势,像什么苏秦背剑、张飞蹁马之类的,不管用什么动作,都是指哪打哪,准确无误。耍大铁刀卖膏药的高大愣,与众不同的是他的膏药就在现场熬制,一口大铁锅内熬着膏药,患者哪儿不好受、哪儿疼痛,他就用两根木棒,搅合起一团膏药,趁热敷在患处,腿疼敷腿,腰疼敷腰,后背疼敷后背,都能管用。
    很多时候,人们一提起打把式卖大力丸、卖膏药的,就会觉得那都是骗人,不屑一顾。但事实并非如此,三十年代号称“北连南王”的评书艺人连阔如先生,在他的著作《江湖丛谈》中,曾详细地记录了民国年间三不管卖大力丸的情形,并给予了肯定,今特摘录一段以供诸君欣赏:
    在民初的那几年,三不管有个打弹弓、卖大力丸的,叫高凤山。天津是个水旱码头,中外洋行林立,外洋的货物,都在那里装卸,脚行都很发达。各省的人们,出外谋生,到了天津,不怕没有亲可投,只要有膀子力气,水码头去扛大个,旱码头火车站,卖点气力,当时就能挣钱,可算是华北的农工商业交货场,劳动区域。
    一般劳动的人,都不能比阔老少爷、太太小姐,高尚娱乐,贵族化的消遣处,不能去,都常逛那平民化露天市场——伟大的三不管!他们劳动人,热天不能怕热,冬天不能怕冷。有力气能挣钱,身体多强壮,亦容易受外感。如若筋骨疼痛,风寒麻木,立刻就不能挣钱。虽然有病,不敢叫阔医生、大医院诊治,都找那打弹弓的高凤山,买那大力丸。花钱不多,吃了就好。所以一般劳动人,有了病,都找他去治。
    所以我一直在想,我们后人有必要对南市、三不管发生的往事和在此谋生的人们重新认识。这里的曲艺文化、茶馆文化、跤场文化、杂技魔术文化,都曾群星闪耀,成就了无数行当的大师。例如以练气摔跤为主的天津“三大力”中的张大力,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三不管称雄一时,却不幸“殒落”,其生平豪迈事迹,如今却默默无闻,被历史湮没,使人深为遗憾。还有三不管的饮食文化也是独树一帜,当年,龙嘴大铜壶、切糕、面茶、锅巴菜皆是入口难忘的津味美食,各色各样的药糖、麻糖、拔糖、糖人、糖堆儿,都能引起人们对过去三不管的美好回忆。因此我想不能一说到南市、三不管,就理所当然地想象为是一个藏污纳垢的所在,因为无论是在这里打把势卖艺的撂地艺人,还是出售各种小吃的摊贩,大多都能遵循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至于流氓恶霸、混混儿赖皮、妓院赌场烟馆,旧社会哪里都有,并不是南市和三不管的独家专利,任何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凡事走极端的弊病,是不是也应该改一改了。
    ——2008年12月12日


饱蠹鱼        2010-04-16 09:00
后记

    《南市绝唱》顺利编竟,这既是《天津记忆》系列资料的第一本个人专号,也是团队计划编辑的数本南市专号的第一本。
    非常感谢这本专号的作者王和平先生,他的流畅而生动的文笔,使得整个编辑过程非常愉快,我们所做的工作极少文字上的整饬,更多的只是技术方面的编排,因此仅仅花去五个半天的散碎时间,这本专号就定稿付梓了。
    从年龄上说,王先生是我的父辈,但团队成员间私下交流,我们仍然习惯叫他的网名——老九,不只是网络上的先入为主,也因为只有这个称呼才显示得出一种亲近。我与老九先生交往并不多,但他的朴厚性格和实干精神,都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见面是去年10月,团队在民族路92号举办“百年意式风情”图片展览,他一气带去了数十本书,分赠给几位他“熟识”的网友,并充分考虑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所馈各有不同。这些书中也有属于我的数种,虽然大多转送给了别人(我已经有了),但我仍旧心存深深感激。第二次见面是大约一个月后,我们在鼓楼的一家餐馆吃饭聊天,这次谈得比较投机,也比较深入。当时说到《南市绝唱》,老穆和我都希望他能再写两部分,以足成一本专号的分量,没想到半个月之后,他的《东兴市场》和《三不管》就问世了。崇尚勤勉务实,忌讳坐而论道,这正是包括本人在内很多人所缺乏的。与老九先生还通过几回电话,虽然时间都很短,但每次均有所收获。现在我们还只是两面之识,但我相信很快就会有更多向老九先生请益的机会。
    最后,还想说的一点是,团队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老九”不断涌现。我们将竭尽绵薄,争取为每位有能力、有需求的网友,编印自己的“天津记忆”专号,既可当作人生旅途的小结,也可为天津地域文化的发掘添砖加瓦。同时,我们也期待老九先生在忙碌之余,能顺利完成其关于南市的全部写作计划。我们深切期待着!
    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窗外辞岁的爆竹声已经响成一片……
    杜鱼写于农历己丑除夕之夜

爱冬注:(南市绝唱之1-6转帖完。明天转帖大胡同漫谈请朋友们继续欣赏)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8 收起 理由
蓝色海湾 + 5
古月胡 + 3 谢谢爱冬!等着看大胡同漫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11-10-19 22: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6# 爱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7# 古月胡

谢谢胡老添加的照片视频,给阅读带来了许多新的素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0 21: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子牙河老韩 于 2012-4-6 01:05 编辑

大胡同漫谈(转帖)

(天知网.高伟)

街名,是城市的地理符号,更是城市凝固的自传,一个个串起的街名,编织出城市生动灿烂的历史文化,构成了城市的故事,天津的大胡同,就是这样的一个充满传奇故事,这个地名让有生命力的历史附着其上,成为卫嘴子们津津乐道的谈资.

“胡同”在汉语里是双音节的单词,是小街小巷的意思,源于蒙语,流行于北方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城镇地名中以“胡同”作通名的约占地名总数的60%以上。凡用“胡同”作通名的里巷,一般都比较狭窄,(按旧制不过360步的狭长通道,称为胡同)人口稠密,两侧多为平房。

  别看这成千上万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边的学问可大着哪!一条条胡同,就象一座座洋溢着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人们生活的印记,那些层出不穷的趣闻掌故,大都深藏在胡同里,让人领略不尽。

      老天津卫胡同的名称从明清开始一直靠人们口头相传,至于用文字写成标牌挂在胡同口上,那是民国后的事儿了。在天津的历史上,胡同众多,但其中以繁华著称的,只有三条。一条是袜子胡同,从清中期就开始繁荣了;一条是朱家胡同,大概在小白楼、开封道这一带,繁荣于民国时期。这两条胡同如今已经因城市的发展改造而消逝了旧有的痕即。而第三条繁华的胡同,也是天津最大的一条胡同。这条天津最大的“胡同”,就是红桥区东南部旧称河北的“大胡同”。今天的大胡同已不同于往日,由一条胡同变成了一片地区,已成为南货北销、辐射三北、闻名海内的小商品集散地,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商业中心。可是很多人搞不清,为何商业如此钟情于大胡同地区,从明清、民国到现代数度成为天津的商业中心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胡同地区能数度成为天津的商业中心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具体来说,是有其地缘、人缘和物缘积淀的原因的。先说地缘:

1,大胡同的地缘
早年的大胡同只是一条北城根到窑洼渡口的小土道,后来如何变成了商业中心呢,这还要从李鸿章说起,清同治九年(1870年),李鸿章出任直隶总督, 按照旧例,冬日在保定的直隶督府办公,夏日应到天津处理公务,天津没有当时设立专门的直隶督府,就暂且在运河边的盐院衙门办公。天津的所有府、县、军事、行政衙门都在卫城中,为方便经常进城议事,李鸿章于1888年在盐院门口架设了天津第一座可开启铁桥,因附近金华园而起名曰金华桥。桥修好后,过桥去窑洼渡口的人群就更多了,原先的小道两侧也开始有人建房搭屋,而这条小土道也被人称为大胡同,为什么在胡同前面还要加个大字呢,说明该地仍空旷荒凉直通潞河边,视野开阔。公元1902年,袁世凯主政直隶督府后,为推行其制定的北洋新政,要在潞河北的一大片不毛之地建设一个新城,为此,袁世凯先把直隶总督府由盐院衙门迁移到潞河边上的原“海防公所”,然后又连发了两个“开发河北的十三条规定”,规范了建设拆迁的各种行为和奖惩方法。他先责成天津道在新开河地区设立一个新车站,(即现在天津北站),又主持修建了位于原窑洼渡口处的金钢桥,并亲自为其剪彩。从新车站到督府门前修一条大道曰大经路,并同时修通了通向金华桥的通道,于是,这条连接金华桥与金钢桥之间小土路就变成了一条宽广的大道,这条大道不长只有二百多米,按习惯称呼还叫大胡同。这个大胡同从历史上来讲,就是指金华桥的桥头到金钢桥的桥头,一共210米的距离。在1902年,德国绘制的天津卫全城的地图上,从金华桥到潞河边,并没有道路标示,只有1903年袁世凯修完了金钢桥并打通连接金华桥桥头以后,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大胡同。由此可知,这条在清道光年间成型的“大胡同”原本是南运河与子牙河两座渡口之间的通道。因为它位于南运河的北岸,一直被称为“河北大胡同”。从一张大胡同的老照片上便能看出这里旧日繁荣的端倪。大胡同这块地,地势比较高,大胡同被修通以后,客观的成为天津卫城和袁世凯建立的新城之间唯一的陆上通道。因此,精明的商家就早早把眼光盯到了这个位置上。在建桥工程开工的时候,就纷纷在通道的两侧建造店铺,开设门面。所以大胡同修通以后,大胡同两边的店铺马上就开门营业,并很快形成繁华的街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胡同的地缘。

2,大胡同的人缘
大胡同的繁荣还依仗着“人缘”的聚集。而谈到“人缘”汇聚的原因,不能不提的一个地方,就是大胡同紧邻的“侯家后”。
天津卫最古老的居民聚落及胡同群,当属侯家后。当时有歌谣云:“侯家后里出大户,三岔河口笼不住。出进士,出商贾;数数能有五十五。”这里本是南运河边的一家侯家茶馆,在房后有一大片空地,在这块空地上渐渐出现了贩卖各种物品的商贩,人们都会说“到侯家后面去看看”,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一个“侯家后小市”后形成居民聚落时亦被称为“侯家后”。在清代嘉庆十五年(1810年),侯家后有一名文人李怀芳,曾在自家门前贴出一副对联:“天津卫八十三岁铁汉子;侯家后五百余载旧人家。”说明 早在元朝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前,这里就有了居住的人家。(见高凌文《志余随笔》)
从人缘上讲,大胡同沾尽了侯家后的光。侯家后是天津卫最古老的原始居民的聚居地之一。它可以追溯到元朝中期,侯家后就已经是一个村落了。因此,它有人缘、人气。另外,旧时江南来的船,必先经南运河再经三岔河口转北运河运达北京。过往的客商和船家,多在这里停船靠岸,知会衙门签证完税。到三岔河口来往的水手、客人,都要在这里上岸休息,转运、购物、休闲,巨大的人流,带动了物流,巨大的物流,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侯家后地区的商业兴旺,以侯家后为中心的北门外、估衣街、锅店街、大胡同就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这就是我们要说的人缘。

3还有一个就是物缘

这个物缘就是指大胡同的周边曾经有过四个“市”,历史上的侯家后地区,曾经有过有四个市场,一个是肉市,一个鱼市,一个晓市,一个鸟市。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充当了天津卫百姓生活物资的集散基地。

肉市,顾名思义,便是买卖猪肉的市场,位于侯家后的北端,靠近南运河一带,(大概位置在现今天奕商城一带)这里集检疫、屠宰、买卖为一体,提供一条龙的服务,每天可处理生猪一千余头,从四郊五县赶来的活猪,在这里处理后,猪肉销往全市各地,曾一度控制了整个天津卫的猪肉市场。
   
   鱼市位于金钢桥桥头,在今解放广场一侧,严格的说已不在侯家后的地理范围,但,当时控制鱼市的“鱼锅伙”们都在侯家后,故,也被列入侯家后的“四市”。鱼市24小时营业,渔船随到随卸,过秤定价渔霸说了算,不光是天津卫自己的海河渔户,白洋淀、河北省的产鱼区都把鱼送到这里来卖。当时鱼行里的渔霸们,基本吃住和办公都在侯家后,因此,鱼市的繁荣和侯家后也脱不开关系。

    鸟市,在大胡同和侯家后之间的位置,顾名思义就是花鸟虫鱼市场。庚子事变以前,北城根外有一个崔家麦场(东北角长途汽车站),地势开阔,城里人都喜欢到此遛鸟,放风筝。1918年,海河弯道改直,把三岔河口这个地方改道到了现在的这个位置,,原来南运河的河道就形成了干河,这个干河填死了以后,就形成了一片更大的空地,于是更多的遛鸟人就被吸引到了这个地方。1902年,大胡同四周修建了东西南北四条马路之后,这块空地更为突出,城里的那些玩鸟的遗老遗少,纨绔子弟纷纷来到这片空地上遛鸟,游玩。慢慢就吸引了很多做花鸟鱼虫生意的小贩们到这块空地上来交易,形成市场。江西督军李纯看好这块地的潜在价值,花重金买下了这块地盖起了钧和里居住区和沿街店铺,鸟市开始有了固定的经营网点和商户,进入民国后,鸟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基础高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大胡同的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说,鸟市也为大胡同的繁荣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晓市,那么这个“晓市”,又是什么意思呢?“晓市”的“晓”,就是拂晓的“晓”,在拂晓时期经营的市场,也就是现在老百姓说的早市。天津卫过去的晓市,天不亮,就开始上市,批发的种类基本上都是小百货,一些南货,再有就是儿童玩具,干鲜果品,当时你像各个学校门口,小胡同里卖的那些糖摊,那些小贩们卖的各种刀枪呀、糖块呀,干果呀,都是批发与晓市。各种小吃,比如糖粘子,各种鬼脸,捅彩盒子,糖豆糖块,都在这里上货批发。从针市街到估衣街的街口,锅店街的两侧,摆满了一个又一个的批发摊,河北省白沟、廊坊的商家早在前半夜就开始摆摊了,晓市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天亮散市,并必须将身后店铺的门前、台阶打扫干净,不能影响店铺的开门营业。有的店铺还有住户,常年后半夜喧闹也不好忍受,故在门前贴一纸条,上写“楼上住户,请勿喧哗”,晓市的商家也很自觉,便躲开人家的窗户摆摊。
有了地缘、人缘和物缘,在加上北洋新区的快速发展,大胡同顺理成章的发展和繁荣就在情理之中了。

     当年在大胡同,有知名的企业数十家,而这数十家企业,也就囊括了人们生活当中的各个领域。比如说布匹行业,有有名的汇亨布店。鞋帽行业,有北德新鞋帽。洋广百货,有益生百货店,南货、针头玛瑙等小商品一应俱全。小吃和茶食,有祥德斋,南味,就是熏鸡熏鸭,腊肠腊肉等腊味的食品,有老稻香村和生村洋北号, 还有一家酱园。这家酱园叫东茂居。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每次吃捞面,炸酱,都叫我端着一个大海碗,到东贸居去打一斤黄酱。东茂居的位置在影院街街口,对面就是商务印书局(后来的新华书店)。提起商务印书局 在大胡同也是一景,那个地方原本是盐院衙门的一座凉亭,盐院荒芜后,在凉亭的位置盖起了商务印书局,盐院则盖起了河北电影院,1927年,河北电影园在大胡同建立。紧接着,五大书局也落户于此。也正是因为有了电影园,有了书局,让原来到大胡同来的人员阶层也发生了变化。在这之前,读书人和稍有身份的人一般是不到大胡同来的。而电影园和书局的建立,提升了大胡同地区的文化层次。之后,胡同地区接二连三的建立了许多茶社、茶馆,曲艺厅,这里的人气更加繁荣。到30年代年达到了鼎盛时期。60年代,随着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当时的大胡同已经不能承担城市商业的需求了。1976年天津地震灾害过后,大胡同地区开始了提升改造,经过了30年的开发,现在的大胡同已经不是指原来的那段路,而是指包括北门外估衣街侯家后等在内的整个地区了,而大胡同也由一个普通的地名变成了含金量极高的城市品牌了。

     “南有义乌,北有大胡同”。作为近代天津商业的发祥地,大胡同商品批发市场享誉全国,经过100多年的孕育成长,这里始终有着旺盛的人气和商气至今不衰。




早年间大胡同著名商家一览

棉布行业:会亨布店;

鞋帽行业:北德馨;

洋广百货:义生百货;

化妆品业:广生行;

书局印务:商务印书局、世界印书局、集成印书局、大东印书局、华洋印务局;

南纸行业:松鹤斋、瑞兰阁;

茶食糕点:祥德斋;

干鲜果品:义德祥;

南    味:老稻香村;

酱    园:东茂居;

茶    叶:文祥鸿;

西    药:华洋药店;

中    药:天一堂;
大胡同长不过200余米,两侧排满这么多的商家(小店未计)。其繁华,可见一斑。还有哪位朋友知道,继续补上来。(完)

(明天转发-昔日繁华谦德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1-10-20 22:00 | 只看该作者
南市绝唱之六•三不管 天津三不管,形成于清末民初,坐落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中心,这里五行八作,应 ...
爱冬 发表于 2011-10-19 20:57


再发两张南市的老照片!

请欣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1-10-22 22:33 | 只看该作者
大胡同漫谈(转帖)(天知网.高伟)街名,是城市的地理符号,更是城市凝固的自传,一个个串起的街名,编织出 ...
爱冬 发表于 2011-10-20 21:30


大胡同、估衣街老照片!

请欣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3# 古月胡

谢谢胡老的照片,很经典值得收藏。

目前只因转发的网站关闭,后续的帖子转不过来,请读者朋友谅解,我会找一些相关的帖子再此转发,抱歉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2 23: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子牙河老韩 于 2012-4-6 19:10 编辑

《话说天津》之 天津劝业场

  

说上海有个“大世界”天津有个“劝业场”,来天津的人不去逛逛天津劝业场,那可算是白来了。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已经有80岁高龄的老建筑“劝业场”。


    天津劝业场,全称天津劝业商场,位于法租界21号路,即梨栈大街(现在的和平路与滨江道交口处)。中德合办的井陉煤矿的买办高星桥在梨栈大街以10. 4万两白银,从英商先农公司手里购得一块5亩2分的地皮,仿照上海大世界的规模,建造这座7层楼的津门最大的娱乐商场。劝业场主要股东除高星桥外,尚有清庆亲王戴振、日本正金银行买办魏信臣、天津钱业公会会长叶兰舫等。

    劝业场的开幕营业日选定在1928年12月12日,匾额由津门名写家华世奎书写。老人们说,开业时比过年还热闹,大官小官、普通百姓都来了,里里外外围了好几层。那种轰动像是来了个天外客。天津梨栈大街人群熙攘,楼高7层、场地宽阔的劝业场开幕,轰动了整个津门。法国领事到场祝贺,英国驻军军乐队也吹吹打打前来助兴。因为地处旧法租界,劝业场开业前曾拟名“法国商场”,最后改成“劝业商场”,是采纳了股东之一戴振的意见。场内挂着“劝吾胞舆”“业精于勤”“商务发达”“场益增新”四个条幅作为办场的宗旨,“劝业商场”四个字便是取了这四句话的首字连缀而成的。
   

厚重的历史
    天津劝业场始建于1928年,至今已有七十年历史。在经营中,以其独特的经营特色和业昭诚信的服务宗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

    1958年,劝业场与毗邻的天祥商场合并。场内有15个经营商场和储运部,经营品种近3万种,日客流量近20万人次。单凭这三个数字,就足以说明劝业场的魅力。
    1992年改制为股份制企业。
    1994年1月28日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994年8月26日改扩建后的劝业新厦竣工开业,豪华典雅的共享空间里,巨大的电子荧幕和声控彩色喷泉为广大顾客提供了美的享受。新老商厦总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营业面积3.6万平方米。
    1997年11月15日正式组建天津劝业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所属天津华运商贸物业公司以储存、运输业务为主题。占地55.4平方米,年吞吐量150吨,年运输能力80万吨。
蒋子龙 文录—选自《话说劝业场》.序言
    劝业场被称为天津的“城中之城”,“市中之市”,这就是说天津形成现代格局的繁华是有了劝业场才开始的。劝业场的兴兴衰衰自然就集中地、生动地体现了天津的历史。
    劝业场成了天津繁华的象征。……
    知道天津市的必知劝业场。不了解劝业场则不算真正了解天津。

风格与构造

    天津劝业场于1926年开始筹建时,高星桥聘请法籍工程师设计,建筑风格明显受折衷主义建筑形式的影响。主体五层,转角局部七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七层之上建有高耸的塔楼,由两层六角形的塔座、两层圆形塔身和穹隆式的塔顶所组成,上面装有旗杆、避雷针兼做装饰物。整栋建筑显得壮丽挺拔。
    在立面处理上,底层临街陈列窗上方是一圈钢筋混凝土大挑檐,在商场入口处,是大拱券,并与两侧大挑檐连接贯通,拱券顶部和前面都有精细的花纹装饰。阳台设计有凸有凹,凸阳台牛腿支承,凹阳台两侧配以廊柱,中部装以宝瓶栏杆。五层转角处有三开间的挑阳台,挑梁也为牛腿状,五层和七层皆为半圆拱窗券,有三连拱和二连拱之分,增加了立面装饰效果。
    商场内部是中空回廊式。中间有一座过桥相连通,过桥两侧设置两部双向楼梯。场内四角分别设有四座楼梯和五部电梯,沟通垂直交通。靠北侧胡同内还有两座钢制太平楼梯。场内交通十分流畅。
    中空部分屋顶为阶梯形的钢筋混凝土平顶,四周向中间退缩,有三层天窗,以利自然采光和通风,四周部分屋顶为屋顶花园,即“天外天”游乐场。整座劝业场大楼地基以梅花桩钢筋混凝土为基础。
    劝业场的匾额,为清末高官、近代天津著名大书法家华世奎老先生所书,后被有关权威部门列为中华名匾。此为劝业场建筑文化增添了画龙点睛之效。
    有关专家指出,天津劝业场是我国和津门近代优秀建筑之一,也是我们中国和天津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中国和天津的历史、文化发展史和建设史上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同天津市其它古建筑、现代建筑一起展现着我国和天津市建筑艺术、技术发展的延续性,因而也是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有人说:上海有个“大世界”,天津有个“劝业场”,如果不去逛一逛,枉到津沪走一趟。劝业场这座近代优秀建筑已经成为天津的标志和象征之一,是津门建筑文化具有典型特点的代表作。

    天津在解放前,劝业场的一、二两层楼及三楼的一部分租给铺户或货摊,经营日用百货、布匹、器皿、钟表、首饰、文房四宝、旧书、古玩、工艺品等;四、五、六层是剧院、影院、茶社等游艺场,设有天华景戏院、天宫影院、天纬台球社、天纬地球社(保龄球)、天露茶社、天会轩、天乐戏院和天外天,时称“八大天”,从这八大天里诞生的戏曲和曲艺名家不下十几位,其中天华景的京剧科班——“稽古社”在中国京剧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里每日灯红酒绿不夜天,成了花银子、找乐子的绝好去除,即便这些个地方玩腻了,出来透透气,说不准又被场里开的两家相面馆、一家草虫社(专卖蛐蛐、蝈蝈)的伙计拽了进去。

        

    劝业场经历了辉煌也历经了惨淡,日本军队的占领、水灾的横行、连年内战都曾经让劝业场几度风雨飘摇。建国后,商场的业务逐渐恢复,它在天津乃至中国零售业中的地位也日益突显。一直到90年代初,劝业场作为天津的三家大型零售商场的龙头企业一直引导着天津商品的销售潮流,当时它的客流量最高峰一天达到10多万人次,销售额4亿多元。


  这是所有综合商厦辉煌的年代,经济的发展,市民的收入迅速提高,对美的向往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力,尽管临近的几家商厦扩建在先,建起新楼的劝业场还是连创新的销售高潮,年销售额增加9亿,连续6年在全国名列十强。
  劝业超市以35%的股权成功地与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家乐福实现了合作,与此同时劝业集团发挥劝业品牌的优势,向其它产业扩张、向其它业态进入。1997年建起了占地55万平方米的大型家居、灯具市场,2002年又开辟了汽车销售业务。

    今天的劝业场仍然是金街上最亮的一颗珍珠,新厦老厦双星耀目,靓丽霓虹交相闪烁,走进那个叫人眼花缭乱的世界,感受劝业场汩汩而出的“场”气,她已经远远超越了柜台与商品的简单组合,而变成了商业与文化完美结合的化身。

    现在天津已经形成了以和平路、滨江道为中心商圈,以小白楼、南楼、佟楼、鼓楼、西南角、西青道、中山路、十一经路为区域商圈,综合业态齐备,商场、市场、专卖店星罗棋布的新的零售格局。曾经一枝独秀的劝业场在这滚滚商潮中继续续写着它的荣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6 1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子牙河老韩 于 2012-4-6 01:14 编辑

昔日繁华谦德庄 转载

谦德庄,位于天津市河西区境内,大体四至:东临人民公园(三义庄);西接友谊北路(改造前为海口路,旧称哈内路);北面是马场道北段;南面是津河(改造前是废墙子河)。方圆两平方公里左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谦德庄是一个集餐饮、娱乐、购物、交易、休闲为一体的、极富平民色彩的、世俗化的商住区,市井繁荣、物华天宝。即使在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这里的自由市场(当时叫“黑市儿” )也相当活跃。白天,商贩摊位成群,吆喝叫卖,游人如织;晚上,酒馆觥筹交错,划拳行令,熙熙攘攘。

在谦德庄中心地带,永安道与保安街交口处的电杆上悬挂一硕大的电钟,俗称“谦德庄大表”。但凡来此逛街的人们都已大表为参照物指认方向或掌握时间。

在“大表”南的保安街上有一家远近闻名的饭馆——“德盛居”,菜品地道,色、香、味、形、器俱佳,烹虾段、红烧鲤鱼、酱肘子是招牌菜。当时,居家喜寿、亲朋聚会能在“德盛居”请客是很体面的。“大表”东西方向的永安道上,酒馆饭铺、豆腐房、食品店、杂货铺鳞次栉比。更热闹的是这些餐饮店还在户外支锅搭案,厨师们边制作边吆喝,不时舞动着手中的铁勺或擀面杖有节奏地敲击锅沿、橱案,极富煽动性、表演性和乐感,不由得使游人驻足观看垂涎品尝。在这趟街上,天津包子、回头馅饼、高汤混沌、卤煮炉盖烧饼、炸大果子饼、水爆肚、煎焖子等津味小吃应有尽有。从清晨到傍晚连市,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卖家边展厨艺边赚钱,食客边品美味边取乐,情景交融、酣畅淋漓。

  谦德庄地区有两家电影院一家影剧院。汕头路北口的“百花影院”解放初期叫“和平戏院”,“文革”时改称“战斗影院”后复名“百花”,专映优秀的复映片。保安街上的“大星影院”“文革”时改称“红星”,当年以放映新闻纪录影片为主,设施简陋,座位是长条木凳,银幕是粉刷的白墙。放映“第二十六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时,盛况空前,我国优秀运动员庄则栋、徐寅生、李富荣等人的高超球技令人叹为观止,许多观众是第一次看到用高速摄影机拍摄的“慢镜头”他们英姿勃发的拼搏精神真让中国人扬眉吐气。沿保安街南行右拐既是该地区唯一的“甲级”影院——长江影剧院,设施好,布局规整,正面有门厅,观众席为一、二层,二层?/SPAN>U”字形,舞台宽阔纵深,既能放下银幕放电影也能吊起银幕演戏剧。小月珠、小鲜灵霞,小彩舞(骆玉笙)、常宝霆、白全福、苏文茂、朱相臣、王毓宝、李润杰、王宝堂、王元霞等戏剧、曲艺名家都在此演出过。因长江影剧院是“甲级”剧场,所以能放映首轮新片和海外译制片。三、四十年代的优秀影片也在此复映,“一江春水向东流”、“马路天使”,香港影片“十号风球”、“寒夜”、“家、春、秋”,美国的“社会中坚”,前苏联的“三零六号案件”、“海军上尉巴宁”、“蓝箭”、“非常事件”及其他译制片“冷酷的心”、“红菱艳”、“奥赛罗”等等都曾在此隆重上映。每逢新片首映、举办外国电影周或名家戏曲、曲艺演出都是海报高悬、霓虹闪烁,各阶层观众趋之若鹜兴高彩烈。

汕头路李家小房子附近有“利顺”等大小书场三、四家,每天演出早、中、晚三场,每场约两个半小时,评书、大鼓书轮番表演,也能计时收费,十分钟二分钱。场内服务员都是男士,一袭中式青布裤褂,胳膊上搭一条白毛巾,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即招呼引导观众入席又递送茶水、瓜子,早年还扔手巾板后取消。“杨家将”、“岳飞传”、“聊斋”、“金陵十二钗”等是这几家书场保留的传统节目。每逢开演说书人绘声绘色、煞有介事,听书人如醉如痴、身临其境。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与古典文学中跌宕的故事情节结合得天衣无缝、出神入化,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临到终场留下“扣子”后,“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引得人们每场必到,风雨无阻。

李家小房子北口,“窝铺”以西,有一家摔跤场,高搭天棚,苫布围挡。这是由张德起、张大力等“练家”创办的河西惯跤场,这些跤坛宿将为人忠厚侠肝义胆,开跤场以强身健体为主,从不向观众中的老人和孩子收费。操练时师徒切磋技艺,业余跤手也可上场“过招”他们不但表演中国古典式摔跤也表演举墩子(石制杠铃)、举石锁、练气功,特别是张大力表演的“单耳吊童”、“群英占福”令观众瞠目结舌,堪称绝技。

汕头路路西,旧称此地“义园前”,这里有一颇具规模的废旧物品交易市场,俗称“破烂市儿”。这里既是二手物资交流的集散地,也是天津早期的“跳蚤市场”,有固定门脸儿也有自由摊位。有专事大宗货物进出的掮客,也有那些走街串巷“喝破烂儿”的生意人和“古玩虫”,将收购的物品经分类筛选后在这里做交易,高低贵贱,品类浩繁,商业气氛十分浓烈。这个“破烂市儿”非同小可,贵重物品有:古旧家具、古籍善本、古董珍玩、名人书画、裘皮衣帽、布匹绸缎、话匣子、留声机、钟表手表、照相机、林林总总。像自行车零件、日用杂品、五金电料、估衣铺陈甚至小到螺丝钉、铃铛盖、暖壶塞、针头线脑等低廉物品更是铺天盖地应有尽有。居家过日子缺个什麽东西,配个什麽物件哪也甭去,逛一趟“破烂市儿”全解决了。在这个贵贱杂陈、良莠参差的大卖场里,也不乏慧眼识珠的行家里手,他们是“虫子”、“玩家”,“捡漏”发财一夜暴富者大有人在。

在谦德庄,凡是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服务行业无所不包。如:“宝兴池”澡塘子、“光荣”理发店、“柏林”照相馆、“孙大夫”诊所、中药铺、小人书租赁铺以及修理笼屉的、箍梢的、焊铜锡的、磨剪子戗菜刀的、锔锅锔碗的、修锁配钥匙的、弹棉花的、绱鞋的、裁缝铺、殡仪馆,走街串巷拉洋片的、耍猴的、算卦的、卖切糕、卖药糖、卖羊杂碎、卖臭豆腐辣豆腐、卖糖堆儿、卖冻柿子等等五行八作无所不在其及。独具天津特色的吆喝声“堆儿——啊”、“喝糖罐儿的咧——”等,或粗犷甘冽或委婉悠长,像歌一样萦绕漂荡在大街小巷。

                    

谦德庄地区,人口密度大,中、小学校就分布在街区里巷间,二十三中学、谦德庄中学、义园前小学、广东路小学、本部里小学、三德里小学、永安道小学等,狭窄的校园、简陋的教室,辛勤耕耘的老师们培养了一代代谦德庄居民的子孙。

在旧社会,谦德庄地区是劳动人民的血泪场,是恶霸地痞流氓杂霸地的乐园,据史料和报章记载,解放前,区街内有上百家妓院,大烟馆、高利贷典当行各十来家。“是下层社会玩乐、纵欲、麻醉、堕落的场所”。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立即取缔了丑恶行业,对从业人员进行了教育、挽救、改造,镇压了罪大恶极的恶霸和窑主,保留了正当的手工业、工商业、服务业。由于地理区位的关系和历史诸多因素,这个地区人口稠密,居民阶层复杂。有投资置业的房产主;迂腐没落的官宦后裔;自命清高的文人雅士以及资方代理、高级职员、中、小业主等殷实富庶的小康人家;小手工业者、“土著”城市贫民。相当数量的居民是来自河北省沧县、黄骅、献县等穷困地区及山东省部分灾区逃荒至此落脚谋生的贫苦农民。这些外来“移民”,拉家带口潮水般涌来,搭起低矮的“窝铺”或租住“三级跳坑”式的简易平房,年复一年、繁衍生息、辛勤劳作、落地生根,随着生活的历练逐步成为久居在这里的都市居民,或务工或“练摊”。由于他们经济基础薄弱又没什麽文化,构成了该地区低产业、低收入、庞大的劳动密集型群体,成为该地区居民人口重要的组成部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潮席卷神州大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天津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乘势发力,把改造谦德庄作为难点、重点来抓,经过几年的努力,这里的人文环境、居住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谦德庄已不复存在了,代之以新型的住宅小区、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巍峨的“危改纪念碑”高耸入云,美丽的津河欢快流淌,这一切记录了几代人的追求与梦想。昔日谦德庄,以其独有的特质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1-10-27 20: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冰团战友 于 2011-10-27 20:50 编辑

这个地方我也情有独钟,老地道,郭庄子大街,沈庄子、李公楼前街中街后街、凤林村、复兴庄、靶档村,回头我也会写一篇老地道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2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7# 冰团战友

兵团长老的帖子非常好看,阅读起来有滋有味,有内涵有寓意,真的期待您的精品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1-10-28 2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6# 爱冬

            天津近代史的缩影,谦德庄,万德里,扎小辫德不讲理,天津底层百姓的写照,真实耐人寻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1-10-28 21:32 | 只看该作者
老天津卫了。七十五中就是姚家台中学了。回忆啦!谢谢爱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8 03:46 , Processed in 0.05196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