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双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國學天地】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1-3-4 22:35 | 只看该作者
我闻到花香、原来这里有个花园。5 ^+ u9 W! d* V: p. _" e1 n
人不学、不知礼!我喜欢这个氛围、天地、与主题,培养大家的性情与学养。- d. _" l+ G. U&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1:49 | 只看该作者
6 p+ t+ h1 b4 h' i4 K
    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此治心之道也。《荀子·解蔽篇》
' W2 @7 W1 Z3 E( [' y  @% ^【译文】仁者推行道,并不刻意去做;圣人推行道,不必勉强去做。仁者在思虑道时,是恭敬的,圣人在思虑道时,是乐在其中的。这就是治心的根本方法。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1:51 | 只看该作者
    为之无益於成也,求之无益於得也,忧戚之无益於几也,则广焉能弃之矣。不以自妨也,不少顷干之胸中。《荀子·解蔽篇》
, c4 o& G( n! H- @7 B5 [+ c【译文】做了却无益于成功,追求却无益于得到,忧愁却无益于解决危机,对于这样的事,就应当将它抛弃得远远的。不因为它而妨碍自己,也不让它对心有片刻干扰。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1:55 | 只看该作者
, [0 N: @5 o% u" M: A! Z! ]
   精於物者以物物,精於道者兼物物。故君子壹於道而以赞稽物。壹於道则正,以赞稽物则察,以正志行察论,则万物官矣。《荀子·解蔽篇》
" c8 s  P5 [% f( t* S- a 【译文】精通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人,可以让他来治理这一类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可以治理各种事物,所以君子专一于道,能够用道帮助考察万物。专心于道,心志就纯正不偏,用它来帮助考察万物,就能明察,用纯正的思想,明察的行为去对待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得到治理了。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1:58 | 只看该作者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荀子·解蔽篇》
. V9 T1 q7 Q, U6 N【译文】虚心、专一,安静,才能达到认识上的极其透彻、没有遮蔽的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世界万物没有不显现出来的,显现出来的都能加以归类、排列次序,能排列次序的都会让其各得其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2:00 | 只看该作者

4 y3 C) J3 |. W& B: y) L$ |- l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身尽其故则美,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荀子·解蔽篇》" ?; G$ s: R; G  p' H) D/ a- S
【译文】思想分散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心思不专一认识就不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专一于道,并用来帮助考察万物,那么万物都可以被认识了。一个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尽力去做了,就能做到身美,凡万事万物的道理,都不能执两端而得,所以明智之人选择一端而专心以赴。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2:06 | 只看该作者
% m1 S+ ~) F" W- l' y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荀子·解蔽篇》3 E2 o8 L# @3 N' I, S6 Q' J
【赏析】人天生有认识的能力,有认识能力就有记忆。有记忆就是贮藏,然而也有所谓虚,所谓虚,就是不因为已经获得的去妨碍将要接受的。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28 | 只看该作者
     圣人知心术之患,见蔽塞之祸,故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荀子·解蔽篇》

  【赏析】圣人知道思想方法偏颇的坏处,看到了蔽塞的祸害,所以不特别喜好一样东西,也不特别憎恶一样东西,不过分强调开始,也不过分强调结局,不偏重近,也不偏重远,不过分博大,也不过分浅近,不泥古,也不薄今。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30 | 只看该作者
“知贤之为明,辅贤之谓能,勉之彊之,其福必长。”此之谓也。此不蔽之福也。《荀子·解蔽篇》

【译文】“能够识别贤良的叫做明,能够辅助贤良的叫做能,在这方面勤奋努力,他的幸福一定长久。”这就是不被蒙蔽的福气。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31 | 只看该作者
远为蔽,近为蔽,博为蔽,浅为蔽,古为蔽,今为蔽。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荀子·解蔽篇》

  【赏析】只看到远处能成为蔽,只看到近处能成为蔽,博学能成为蔽,浅薄能成为蔽,泥古不化是蔽,知今不知古也是蔽。世界上的事物都有差异,有差异就会互相形成蔽塞,这是人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33 | 只看该作者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治则复经,两疑则惑矣。《荀子·解蔽篇》

【赏析】大凡人的通病,是被片面的认识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正确的道路。纠正了片面的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二意则必然产生疑惑。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35 | 只看该作者
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穷本极变,乐之情也;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荀子·乐论篇》

【赏析】礼乐的关键是能约束人心。源于人心,极尽情感之变化,是乐的本质;表达诚心,去掉虚伪,是礼的原则。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37 | 只看该作者
       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荀子·乐论篇》

  【赏析】君子喜欢音乐是为了提高道德修养,小人喜欢音乐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用道来控制欲望,就会喜乐而不悖乱;欲望过分而忘记了道,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6 G# ?  d3 t# D' j* k
% ^" @# A, ]- b+ c% F9 y! T5 z( M
. {5 z' w) B, ~3 d3 B" w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39 | 只看该作者
   故乐者,所以道乐也,金石丝竹,所以道德也。乐行而民乡方矣。《荀子·乐论篇》

  【赏析】所以音乐是用来引导快乐的,金石丝竹之声,是用来引导道德的。音乐得到推行人们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41 | 只看该作者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荀子·乐论篇》
! D9 x2 _8 t) [0 j# I/ T

      【赏析】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改善人心,它的声音感人至深,容易移风易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百姓而使其和睦。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42 | 只看该作者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荀子·乐论篇》9 R7 c, G5 h, G% ^- F! n& i0 [

        【赏析】音乐生于人心,感人的力量最深,改变人的情感也最快,所以先王非常谨慎地制定音乐。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不陷于纷乱。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45 | 只看该作者
         
- q  X- p3 J5 w( y5 c0 S3 K     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荀子·乐论篇》8 l) N' ]2 J, n4 G

        【赏析】人不可能没有快乐,有快乐就不能不有所表现,有所表现而不去引导,就会流于乱。先王憎恶这种乱,所以制作了雅、颂的音乐以引导它。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47 | 只看该作者
     上取象於天,下取象於地,中取则於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尽矣。《荀子·礼论篇》

   【赏析】礼的制定,上取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中间取法于人,人们共同居住、和谐统一的道理全在这里了。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1-3-25 13:49 | 只看该作者
0 M8 }% h  {/ x  u0 b; O
       刻死而附生谓之墨,刻生而附死谓之惑,杀生而送死谓之贼。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使死生终始莫不称宜而好善,是礼义之法式也,儒者是矣。《荀子·礼论篇》

   【赏析】刻薄死者而厚待活着的人,这是墨家的主张,刻薄活着的人而厚葬死去的人,这是糊涂,杀死活着的人去陪葬死者,这是害人。大致模仿一个人活着时候的情形去为他送死,使得生死始终无不合宜完善,这是礼义的法则仪式,是儒家的主张。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6-12-12 20: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1-3-28 00: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文苑 于 2011-3-28 08:13 编辑
4 G* \1 y0 E" I7 b% [4 q& M' Z4 B" q0 n2 D1 U5 @& C
  礼记        经解第二十六
; m8 d" _$ f  X/ A  孔子曰:
4 ]" D% g/ J1 Q/ J: l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6 j! A1 J7 d; B" n    温柔敦厚,诗教也。! O/ e$ X! p1 i0 G* e- r/ e
    疏通知远,书教也。
3 }$ o& l  a. z9 K: i! w4 @    广博易良,乐教也。+ X* {, E! {$ y+ e
    洁静精微,易教也。
/ T9 s: q+ X# ]/ y    恭俭庄敬,礼教也。
1 }% J& i( v. S4 _4 @' d) M# \    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未完》" l: Y7 d% p+ u+ _8 R$ O" V. s! e- R
   国学对于我的文化来说理解很难。看了双鱼版主的国学天地很受启发,在四十多年前朋友送了我一本线装本的礼记经解二十六经常学习,不知所以。但对第一句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有点意思。; `0 t8 F' v0 W! {5 e. S" o
  所以对双鱼版主的帖子深有感触!谢谢双鱼版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2-17 10:57 , Processed in 0.105235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