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ywwcnll9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连名人知多少《待续》水墨画画家----高荐

  [复制链接]
161#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0:48 | 只看该作者
李秉衡




  李秉衡(一八三O———九OO年),字鉴堂,(今辽宁大连)庄河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

  光绪二十年五月授为安徽巡抚。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调李秉衡为山东巡抚。

  日军第二军在花园口登陆后,旅顺防务吃紧。清廷命已于十月移驻烟台的李秉衡派兵增援,李却“专顾一隅”。山东省群吏曾请求“增募二十营以塞登莱诸海口”,李秉街坚执不许。十一月四日,清廷再命派四营“即日拨队前住”、但缓不济急。十二月十三日,海城陷后,李秉衡方令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所部嵩武军北渡赴营口援辽东”。

  光绪二十一年一月十二日,清廷闻日军有进攻威海之说,电渝李鸿章、李秉衡“飞饬各防军,昼夜梭巡,实力严防,不得稍有疏懈”。十八日,李秉衡电疏:威海后路“情形均属万紧,惟有就现有兵力,分布各岛口,嘱饬各营昼夜梭巡瞭望,无敢疏虞。”但是实际上并未认真采取积极防御措施,甚至把兵力零星分布在东起成山角、荣成,西至宁海、烟台,“共三百里之遥”的漫长防线上,不分主次,分兵把口,致使防务薄弱。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后,李秉衡不敢按原议抽威海卫后路二分之一的兵力驰援前线,只派孙万龄等少数军队前往迎敌。二十五日,日军攻陷荣成,李秉衡自请交部议处。并再电朝廷,报告“贼势太众,威太危,烟亦岌岌”;说明“兵太单”、“营少势难措手”的苦衷,要求将贵州古州镇总兵丁槐所部五营截留,奏请俯准。饬令提督董福祥带所部各营,星夜开拔至山东,以便“合力防剿”。此议已得朝廷照准。但是,援兵迟迟不达。不久,威海卫南帮炮台失陷。三十日。清廷曾电谕李鸿章、李秉衡:烟台为“通商口岸,防务较缓”,调孙金彪率军前赴威海协防,李秉衡却以“烟守将只孙金彪一人,若再调往,无人守御,烟台必危”而拒绝。李秉衡仅派军扼守威海西路,对于威海的战事不闻不问。二月三日,日军进占威海卫城和北帮炮台。李秉衡请旨将自己“交部严加议处”,电奏中称:威海已失,登州、烟台必为日军所争,“秉衡即死守烟台,于大局毫无补救,获罪滋大。目前统筹全局,似应移扼莱州(今掖县)一带,催集援兵,自西而东,节节进规,以固省城门户,以顾南北大局。”

  二月九日李秉衡至黄县,十二日退驻莱州。他告诉丁汝昌自己已移扎莱州,防威海之兵亦径退莱州。不久威海失,北洋水师覆灭,与李秉衡“目击刘公岛危急,不克救援”有密切关系。外国观战记者肯宁咸在论述刘公岛失守的原因时,认为“本省巡抚(李秉衡)既按兵不动”,不“应约发援兵”是重要原因。

  二月二十五日,清军收复宁海州(今牟平),二十七日收复文登。李秉衡却不令军队继续收复失地,反于三月三日致电清廷说:山东军力甚单“若深入恐贼抄截后路”。前线清军奋勇抗战,并于五日收复荣成。李秉衡仍不敢令军队收复威海卫城。

  四月十九日,李秉衡闻日本欲割辽河以东、台湾,索赔款一百兆两之说“忧愤填膺”,披沥上陈,建议皇上“乾纲独断,如被族要挟过甚,则绝其和议。勿为虚声所恫喝,勿为浮议所摇惑,”继续坚持抵抗。并表示:“臣虽老怠,愿提一旅之师,以伸积愤,即捐糜顶踵亦所不惜”。但是《马关条约》还是签订了。四月二十五日李秉衡又上《奏和议要挟过甚万难曲从折》,要求情廷“立绝和议,布告天下臣民并各和好与国,声其欺侮要挟之罪,为万国所不容,神人所共愤;以偿兵费之款养战士,严敕各将帅督抚,效死一战”。清廷不纳,并于五月八日与日本互换《马关条约》。

  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年)李秉衡处理巨野教案被黜,徒督四川,未到任。光绪二十六年(—九OO年)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六日,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2#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0:52 | 只看该作者
在 《宁津县志》和宁津民间的传说中,有一位以清廉勤政而备受该县人民推崇和纪念的清代知县,他就是时称 “北直廉吏第一”的李秉衡。   李秉衡 (1830-1900),字鉴堂,祖籍山东福山。童年即勤学习武,青年时代步入宦途。历任完县知县、直隶枣强县知县和蔚州知州。1877年任宁津县知县。后任浙江按察使、山东巡抚等要职。为政期间忠君爱国,勤政恤民,每到一地均精心吏治,百姓“口碑载道”,时称 “北直廉吏第一”。   李家虽然是务农起家,却很注重对后代的文化教育。李秉衡自幼笃志学文习武,报效国家。他白日学文,早晚习武。学文,除正课外,还选读一些有意义的书籍。习武,练各套拳术和十八般兵器,重点练双锤,有 “铜锤李”之称。   1877年 (光绪三年),保定府安州连年遭水灾,民不聊生。直隶总督李鸿章派李秉衡前往救灾。到任后,李秉衡 “一切不假胥吏手,户口必亲查,票必躬自填给,日历风霜冰雪,食为之废。每夜归,膝至足多肿,且喀血数次。而灾民实受赐焉”。时有候补道周某前来议开河消水患, “拟自安州取直道入海 (指白洋淀),不避坟墓庐舍以省工,借资灾区民力以省费”,要求李秉衡对此方案予以支持和遵照执行。李秉衡对周某不顾灾区百姓疾苦的错误主张坚决反对和抵制。周某将其方案呈报给李鸿章,李鸿章竟批准了这个方案。李秉衡拒不执行,“弃官缴檄”,惹恼了李鸿章。李鸿章饬令李秉衡 “停委十年”,即十年不让他做官。李秉衡抱屈闲居宁津县 (原属直隶,现属山东)。而此时宁津也正在遭遇连年重灾。   据 《宁津县志》记载:1876年 “大旱,8月虫害严重,霜降后虫尽,禾稼方熟”。1877年 “大旱,无收成,粮价飞涨,瘟疫流行,民多死亡”。1878年 “直隶省遭受特大旱灾,宁津尤重,县内盗多讼繁,几酿哗变”。在灾害不断的情况下,宁津县数任知县皆不胜任而被撤。李鸿章举止无措,“谋之司道”,皆云 “非李牧 (指秉衡)不胜任”。   李鸿章无奈,只好起用李秉衡,但降职使用,任命他为宁津县知县。李秉衡没计较官职高低,以救济灾民为重。他到任后便宣布:停止征税纳捐,免派民夫徭役。当时县境内已出现许多 “强借均粮案”,久旱不雨,人心惶惶,旦夕告变。李秉衡立即 “广劝富绅借资以救灾户,期以秋收为偿,官为出给印券,并许保护其家”。又在全县各处张贴布告,要求全县绅民 “务各守分”。 “守分者为良民,良民必救。滋事者为乱民,乱民必诛。”富绅纷纷捐款救灾,一日 “计京蚨数十万贯,民恃无恐”。但也有个别富绅阳奉阴违,设法反对。   有一高姓富户, “素结官廨欺平民”,李秉衡来此任知县,高家那套贿赂拉拢手段无法再施展,便以外地李姓相托为名,在乡间招募兵勇,训练军队,企图制造条件,赶走李秉衡。当时招兵的条件是干一天给一百文钱和一升五合米。逢此灾荒之际,应招者达数千人之多。李秉衡访查确实,以召集绅商办乡团为由,当众宣布高某罪恶事实,予以逮捕法办,解散其乡勇。他抓住这个典型事例,有效地促进了全县救灾工作。当民心稍为稳定之际,他广泛动员黎民百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抗旱夺丰收。李秉衡到任时,正逢春播季节,由于措施得力,当年就取得较好收成。   这时,到处都能听到官绅百姓对李秉衡的赞颂声,可是李秉衡并未因此而陶醉或满足,总是注意检点自己不足之处。据宁津县民间传说,一天深夜,他处理完公文后,按例操起两柄铜锤,带领一名随从查夜。走到一处拐角地方,突然有人抡棍打来,李秉衡举锤架住。随从忙喊: “谁敢打知县大人?!”那人一听,赶紧扔棍跪地求饶。一问才知,原来是打更的,李秉衡当面表扬鼓励他这种负责精神。接着,来到十字街路口,沿街向北走了一段路程,忽然发现路西一家堂屋门缝露出一线灯光。从门缝往里看,见一对穿戴破旧的中年夫妻在磨面粉。从夫妻俩谈话中得知,这是一家穷磨坊,给别人加工面粉。凑巧,夫妻俩闲说话,男人提到知县李大人是清官,专替百姓着想。女人不同意男人的说法,说: “我的腰都要累断了,他为民着想怎么不帮咱们买头毛驴推磨?”李秉衡并未生气,悄声离开了。   第二天上午,他派人将磨坊夫妻请到县衙,热情相待,谈论平常生活状况。尽管如此,磨坊夫妻总有些恐惧感,心里不托底。交谈中,李秉衡得知磨坊主姓李,家里无钱买盐。李秉衡拿钱托他到官办盐店给买点食盐。买回后,李秉衡当众试秤,发现刚买回的食盐短斤缺两。李秉衡派人把盐店掌柜的传来,当面对质称盐,问掌柜的是领打还是领罚。掌柜情愿领罚,李秉衡定出银数,要求立即兑现,并警告今后不准再犯。李秉衡将罚银都交给磨坊夫妻,问他俩买一头毛驴够不够,夫妻俩回答 “足够有余”,千恩万谢回家去了。自此, “知县送驴”便在宁津民间传为佳话,至今不衰。   1879年冀州旱灾严重,上司调李秉衡任冀州知州。李秉衡离任时,宁津官绅百姓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挥泪不止。有一名百姓执意用一双新鞋换下了李秉衡的一双旧官靴,悬挂在宁津县南城门上达10年之久,寄托百姓怀念之情,也启迪后官效法李秉衡。别后,宁津县官绅百姓筹资建立了一座 “李公德政碑”,外罩一座 “芦雪扬烟亭”。亭名是依据李秉衡调走时大雪飞扬、芦梢泛白而拟就的,寄意清廉洁白。碑与亭撰文书丹,是当时宁津县贡生于春华。其碑文收在 《宁津县志》里: “总稽公 (李秉衡)之善政不可胜述:不爱钱,不徇私;无稽案,无滞狱;剔除奸蠹,庇护善良;严诘贼盗,劝课农桑;其劝输纳也,催科不事五刑;其省拖累也,质审但须两造;其恤老蠃也,赈济外复施药饵;其悯愚顽也,责惩下更多劝规以及宥过犯之诬,则宽以济猛,怜囚禁之馁,则法外施行……”至今宁津人仍在称颂李秉衡的廉政勤政。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不久,清政府调李秉衡为山东巡抚。1895年4月,李鸿章在 《马关条约》上签字,他得知这个消息,两次上书、两次电奏反对,被降为四川总督。清政府签订 《胶澳租借条约》,他直接上奏慈禧太后,申明其后果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然而,清政府对此却置之不理。万般无奈,李秉衡 “遂辞川督,卜居河南安阳县”。   1899年8月初重被朝廷起用,10月任长江水师大臣。1900年6月20日,慈禧太后向八国联军发布了 “宣战”诏书。李秉衡决然上奏,要求亲自率兵赴京御敌,清政府发布谕诣,命他 “北上觐王”。他随于7月1日从扬州启程,“星夜驰赴京师”。7月25日,西太后在宁寿宫亲自款待他,任他为直隶总督,与荣禄一道统率武卫各军,保卫京都。李秉衡立下“宁愿为国捐躯,决不怕死后退”誓言,率军出京。8月6日,八国联军攻占杨村,荣禄自杀,部队给养缺乏,武器不足,处境十分困难。11日,俄军攻占张家湾,随后,各国联军赶到,直逼通州城下。此时,李秉衡身边除几个幕僚外,已无兵勇。李秉衡报国无路,回天无力,毅然服毒自尽,终年70岁。   ■文/杨书强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5 10:56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3#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0:58 | 只看该作者
李秉衡:镇南关大捷的幕后英雄
来源:
南国早报   2009-06-29    文化




  中法战争后期的镇南关(今友谊关)之战,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中为数不多的胜仗。提起镇南关大捷,人们齐声称颂前线抗法名将冯子材等,而在后方默默支援前线的李秉衡往往被人遗忘,这是不应该的。
  李秉衡(1830~1900年),字鉴堂。祖籍山东,曾祖父“闯关东”来到在奉天岫岩州(今辽宁省庄河市)鞍子山乡黄柏树村后石嘴子屯落脚,课农耕读,至其父始从政为官。至李秉衡,则捐官入仕,历知县、知州、知府。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打得正酣,李秉衡由新提拔的浙江按察使平级调赴广西任职,开始描绘其流芳于世的人生画卷。
  转运前线饷械
  按察使是主管一省司法的官员,但因地缘关系,广西成了越南北圻抗法战场的大后方,全省工作围绕中法战争展开。抵桂伊始,李秉衡便着手解决战场后方社会秩序的稳定问题,在武力镇压反清斗争的基础上,派兵增防梧州、南宁等重要城市,募勇扎防上思、龙州等边境县份,并派亲兵把守主要隘口,为关外抗法前线营造安定的社会氛围。
  为了使抗法军用物资顺利运抵越南战场,两广总督张之洞决定在广东和广西成立东、西两个转运局,西转运局设在边陲重镇龙州县,由李秉衡主持局务。为更好地衔接两局的军需运输工作,李秉衡在南宁设立一个西转运分局,实际上是一个中转机构——从广东采购的军火,通过水路运至南宁;从湖南筹集的饷糈,通过陆路运抵南宁。武器、粮饷运到南宁后,再启运龙州。从南宁运往龙州的军需品分为两大类:军粮通过水路运输,炮械则通过陆路运输。
  在李秉衡的精心计划和巧妙安排下,西转运局的业务开展得井井有条,水路运输尤其明显,这是水运成本低廉的缘故。
  西转运局共有100多艘运输船,大的可装载11~12吨物资。这些船只被编成若干船队,每次发船共数十艘。从南宁到龙州需逆水行舟,航程需13天左右。为保证运输安全,船上水勇按棚、哨编排,月饷较一般兵勇稍多。
  军用物资运到西转运局所在地龙州后,还需通过两个粮台,方能运到前线官兵手中。这两个粮台,一是距龙州城45里的鸭水滩,另一个位于鸭水滩往凭祥方向15里处。这样一个运输流程,没有严密的指挥、协调系统是难以灵活调度的。
  军粮是当时西转运局的大宗运输业务,是维持前线官兵生命的必需品,关乎战局,自不待言。李秉衡身负此重任,没有丝毫放松。在军粮转运方面,他按时稽查各种收支账目,严格杜绝漏洞。在军粮保管方面,他定期检查仓库,经常翻晒以防霉烂。
  保家卫国的战争是全民的事,广泛动员民众参与是赢得战争的重要保证。而全民参与,在后勤方面大有用武之地。这一点,李秉衡做得相当出色。由于宣传、发动工作深入细致,边境群众踊跃支前。在比较富庶的宁明县,老百姓主动给部队捐献粮食,还协助运送军粮。位于明江边的岜耀屯群众,每当见到运送军粮的船只搁浅,都争先恐后下河推船。当抗法官兵在镇南关修筑工事时,附近群众还前往帮助舂米、做饭、运送弹药。这一切,是军民联手办后勤的典范,为镇南关大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军官吃空饷,是晚清公开的秘密。粮饷运抵边关后如何公平分发,是后勤管理的重要环节。当时开到边关的部队,来自广西、广东、云南、湖南等省,李秉衡不论亲疏远近,一律照章发放,坚持顶住各种浮报冒领行为。而对立功将士的奖赏,则毫不吝惜,大大方方,令人满意。李秉衡勤勤恳恳办理后勤和公平、公正的办事原则,使前来督办军务的兵部尚书彭玉麟大为感动,他用“廉劲公诚”概括、评价李秉衡的工作,并请朝廷奖励李秉衡。
  收治前线伤员
  在主持西转运局的同时,李秉衡还在龙州创设医药局,实际上是一个野战医院,给抗法官兵疗伤。
  当时,从内地到广西戍边和出关抗法的官兵,往往因水土不服而生病,有的甚至在夜间放哨时莫名其妙地殒命。而在前线负伤的官兵,更需要及时治疗。所以,这座战地医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野战医院组建起来后,收治了一大批伤病员。对于这些伤病员,李秉衡更是关心、爱护备至,嘱咐医生精心医治,他自己则坚持每天抽暇前往探视,着实难能可贵。
  在野战医院里,李秉衡制定了不按军阶高低,一律平等就医的制度。凡来医院就医者,均以伤病轻重用药,使一些入院疗伤的士兵十分感动,表示痊愈后尽快返回战场杀敌报国。对于负伤、抱病不下前线的军官,李秉衡还亲笔疾书,力劝来院调治。总兵陈嘉就是经李秉衡多方劝导之后前来就诊的,无奈旧疾新伤并发,医生回天乏力,这位英勇杀敌的军官终于撒手人寰,李秉衡痛心疾首,请求朝廷为其树碑立传。
  在这座野战医院里发生的一件救死扶伤感人事件,至今仍令人记忆犹新。在镇南关战役中,有9位法国俘虏被押送到龙州,其中两位军官患病,李秉衡下令给予医治,经多方治疗无效而死后,则加以妥殓暂厝,待战后连同活着的战俘一同交给法方。这样的人道主义处置原则,同样令人敬佩。
  收编前线溃卒
  中法战争后期,法军在越南北圻和中国东南沿海同时开战,桂军是越南北圻东路战场的主力,但主帅潘鼎新指挥无方,贪生怕死,节节败退,法军一度打进镇南关内的中国领土。于是清军溃如潮水,局面一片狼藉,不堪入目。
  溃兵无依无靠,成为漂浮不定的游勇,沿途抢掠,打家劫舍,顿成公害。
  烂摊子还得李秉衡这位后勤事务官来收拾。首先,他命令沿途各州县拦住溃兵,将漫山遍野的残兵败将聚拢在一起,防止他们出没害人。接着,他给溃兵发放口粮,治疗其中的伤病员,稳定他们的情绪。继之,他与帮办军务的原广西提督冯子材一起,整编这些溃兵,加以训练,使之重新成为抗法生力军。
  李秉衡就是这样,运用自己的果勇和胆识,加上一番努力,终于化险为夷。
  调和前线战将
  李秉衡到边关办理后勤工作时间不长,却能迅速打开局面,卓有成效。接下来,他要以另一种姿态迎接即将来临的镇南关大战了。
  战前的后勤准备工作,李秉衡已办得有声有色,得心应手,成竹在胸。可要把前方的战将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共同御敌,这对李秉衡来说,却非易事。
  畛域观念,古来有之;武将不睦,亦非罕见。李秉衡是一个未经沙场历练的年轻按察使,论经验、论辈份、、论资历、论职衔,他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但在他身上,人们能看到的闪光点,就是宝贵的智慧和才华。具体说到他的能耐,兵部尚书彭玉麟和两广总督张之洞总结为“整军、核饷、和将、安民四事”,可谓精当周全。恶战在即,有此四能,足矣。
  惟其如此,彭、张抱着负责任的态度,联衔奏请改组广西的军政领导格局。在国门陷落,民族危亡之时,清廷反应迅速,依奏罢免了昏庸无能、调度乖方的广西巡抚潘鼎新,命李秉衡护理桂抚。
  按照清朝官制,护理巡抚是在巡抚出缺时,朝廷来不及派员接替,暂以下级官员代理其职。李秉衡成为封疆大吏之后,召集前线将领荐举主帅,年近七旬的老将冯子材(曾任广西提督)被公推为全军指挥官。在此基础上,李秉衡凭借个人的廉正和坦诚,苦口婆心地说服个别意气用事的将领和衷共济。老将不负众望,经过精心布置,浴血奋战,终于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奇迹,夺得了镇南关反击战的胜利。
  百年以还,镇南关大捷一直为国人翘首颂扬。在缅怀前方抗法将士浴血奋战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同样付出了心血的幕后英雄——李秉衡。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5 12:04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4#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1:19 | 只看该作者
 列强畏忌的清末刚烈名臣李秉衡

百年前,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在强逼清政府签订的《辛丑和约》中,借口以针对义和团与洋人作战、杀洋人,提出一份“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的12人名单,更为荒谬的是,竟把根本与义和团无关、且在条约签订前一年已去世的前四川总督李秉衡名列其中。因人死无法用刑,条款竟要清政府“追夺原官,即行革职”。


  李秉衡为何如此遭八国联军和李鸿章之辈的痛恨呢?因是他从中法战争起,对付侵略者无所不在,为英、法、日、德等列强所畏忌,人死了也要列入“首祸诸臣”而追罚。
  李秉衡未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却博览群书,兼习武艺,他惯使一把铜锤,号“铜锤李”,但后来他却一直是在文官道路上起伏。

  李秉衡在太平天国时期到清军的江北大营听差,以军功受保举为直隶省知县,升过知州、知府,由于清廉刚正,号称“北直廉吏第一”。在蓟州任上,朝廷刑部派来的一群官吏在办案中索取贿赂,李秉衡在劝阻无效之下,痛笞了那些“小钦差”,为此惹下大祸,不久被革职丢官。

  李秉衡在朝野享有清廉刚正的名声,几年后被人举荐为山西的知府,尚未到任,又升为广东的道台,接着又调任广西按察使,正逢中法战争爆发,他全力投入到反侵略战争中。

  中法之战中国打了胜仗,清廷却与敌国订立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引起朝野群声指责。在国际上,各国嘲笑中国打了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从此列强视中国软弱可欺,纷纷向中国伸出了掠夺之手。

  中法战争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场陆战大胜逼使敌人主动求和的战争,李秉衡对胜利起过重大作用。他初到广西时,法军已占越南全境正向广西边境逼近,清军节节败退。李秉衡来到前线,面对如此紧急的形势,他加紧筹运军粮,不分本省的主军和从外省调来的客军,都一视同仁。他命令下属自奉刻苦,节省钱物赏给有功者和抚恤伤亡者。总兵杨玉科在前敌阵亡后无人过问,李秉衡亲自迎回尸棺,设祭吊丧,使诸军无不感泣。他又创立医药局,为伤兵裹伤治病。

  经过李秉衡调治,各军退有所归、伤有所恤、守有所养,仅一个多月时间,就扭转了混乱局面,军心民心稳定,使龙州一带成为向敌反攻的基地。

  当1885年3月23日法军分三路又向关前隘攻击,李秉衡以代理巡抚的文官身份亲临前敌,与武将冯子材一起督导各军奋勇反击,攻克了文渊、界牌,直趋谅山。  在谅山攻击战中,李、冯二人兵分两路,秉衡从正面攻驱驴,子材出右翼奇袭谅山,于3月29日晨击败法军以后,二人同时进入谅山城。是为著名的谅山大捷。当时的前敌最高统帅钦差大臣彭玉麟向朝廷奏捷时称赞李、冯二人的功劳说:“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秉衡因功升任广西布政使代理巡抚。


  正当谅山大捷,又在临洮击败法军的时候,李鸿章奏请朝廷“当藉谅山一战之威与缔和约,则法人必不再要求”。朝廷遽纳其议,立命停战。李鸿章签约后,令诸将皆退还边界,将士皆扼腕愤痛,不肯退兵……
  李秉衡既恨战胜后退兵,又痛于为了输送粮食接济部分应越南国王挽留不肯撤退的中国军队,而受朝廷责备,更反对李鸿章派来的勘界大臣慷国家之慨出让土地的卖国行径,气得吐血后忿然辞官,回到河北满城隐居..............

    威海失守和北洋水师覆没以后,李秉衡看出了日本援军不济、财力不厚无法坚持长期战争的根本弱点,坚决反对李鸿章赴日议和,力主整军再战。特别是当他听到日本所提割让辽东和台湾列岛及二万万两赔款等无理要求时,从4月19日至25日,七天中连续两次上疏,力阻和议,提到与其赔偿巨款,不如“用此巨款以养战士,以二十万人计之,每月只一百余万,多计亦不过一千数百万,如能战胜则赔款可以不给,而中国可以自强”。他还愿意带兵杀敌:“臣虽老疲,愿提一旅之师,以伸天讨,即捐糜顶踵亦所不惜……”他还指名参劾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与倭交好甚密”。苟安的朝廷当然不会听他的意见,仍由李鸿章、李经方父子二人一字不易地接受了日本的条件,签订了割让宝地赔偿巨款的《马关条约》。不出李秉衡所料,条约签订后果然助长了“各国觊觎之心”,很快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潮,5年后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惨祸。李秉衡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又一次气得吐血,再次上奏朝廷请求辞职,朝廷只给假一月养病,假满后又奏,只准续一个月假。 S[7WW$lF  
  甲午战争两年后,德国军队借口山东巨野县两个德国教士被杀而在胶州湾大举登陆,驱逐中国驻军,抢占青岛一带港口。这时,李秉衡已经于一个半月前奉旨调任四川总督,正向新任山东巡抚办交接手续,在这紧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负起守土卫边的责任。他一面从本省就近调兵增援胶州海防,一面致电朝廷分管外事的总理衙门,表示如果外交交涉不成便以武力驱逐德军的决心。  正当李秉衡积极调兵准备收复失地之际,他却奉到朝廷总理衙门发来的命令:“敌情虽横,朝廷决不动兵。”李秉衡复电总理衙门竭力陈述:“现在教堂布满天下,一处如此,处处效尤,中国何以自立?其患一。中外交涉,全凭条约,被无端据我要害,逐我防军,揆其情势,即盗案办结后,胶澳必不肯退。此地为各国所垂涎,若竟以畀德,他国群起纷争,条约无凭,恐各海口皆非我所得有,大局何堪设想?其患二。朝廷取将,全凭赏罚,我军驻守之地,守将节节退避,任敌人据我营垒,封我炮火,如入无人之境,朝廷不加之罪,恐各处将领皆以不战为顾全大局,设有战事,谁肯为朝廷出死力?其患三。在朝廷本以不战杜后患,衡以为战之胜败虽不可知,而患只在一国,不战则各国皆思攘夺,患更不可胜言……”巨野教案处理以后,并向德国作了赔偿,而侵占胶州的德军果然不但不退兵,还向四处扩充占地,并由此引起了俄占旅顺大连、英占威海和九龙、法占广州湾,形成各国瓜分中国的狂潮,两年后又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的巨变,完全证明了李秉衡上项电文中预料的各点。清廷以李鸿章为首的总理衙门,不但拒绝李秉衡的正确抗战主张,而且任凭敌军指地为界,与德国签订了出让胶州和青岛的协定。李秉衡一怒之下,上疏奏辞了四川总督,赴河南安阳隐居养病,心灰意冷地脱离了腐朽的官场。

  李秉衡最后一次起伏,是在从山东辞官到河南安阳隐居2年以后,此时列强纷纷强占租界、划势力范围。1899年11月18日,他忽然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长江水师巡阅使”的诏旨,他立即以“拙庸衰惫”及不懂水师为名,上奏“恳求收回成命”。在接到又一道诏旨“著不准辞”的时候,他在“奏谢”的奏折中讲出了心里话:“臣素养性迂拘,不善办理洋务,久荷圣明洞查。在臣初心,岂欲为朝廷多生枝节?此番奉命巡阅长江,沿江一带人心浮动,毁堂闹教之案层见迭出,痞棍必假臣之姓名,洋人必以臣为口实。惴怀不安,意实由此。”虽然不敢明白拒绝任命,但随后另具奏折请病假,在两次请病假未能获准辞官以后,才不得已,接受了朝廷任命。

  1900年3月,李秉衡带几名亲兵,乘一叶扁舟,从武汉沿江而下,一路查看水师舟船和炮台,于5月24日行抵江苏省会所在地苏州。  此时,八国联军于6月17日攻占大沽炮台后又向天津进攻。19日清廷决定宣战,并招抚义和团抗击敌军。李秉衡虽然与江南五省的总督巡抚联名反对招抚义和团,并在发往朝廷的电文上名列首位,但他也反对江南总督们勾结英美谋划的划江独立即所谓的“东南互保”,决定遵照朝廷宣战的诏旨,从长江反击敌军的入侵。他从苏州赶到江阴炮台,对将士们说:“江阴为长江门户,我们务必守好这扇大门,不放敌军一舰一船过境!”他不知道,在他到来之前,炮台官兵已奉两江总督刘坤一的密令将所有的炮栓一律拆除掉了。他扶疾视察炮台,并在炮台边安设营帐以示与将士同守江阴,生死不离之决心。

  但他在炮台只住了一天,当天深夜,李秉衡就接连收到两份来自南京的内容相同的急电,让他速去南京商议紧急军事。李秉衡当即登舟,冒着暴风骤雨溯江而上,抵达南京。 e^   
  两江总督刘坤一告诉他:“现在津京形势甚紧急,朝廷有旨,令各省派兵勤王入卫京师。兄弟本当亲自带兵北上勤王,无奈贱躯多病,又加守土有责不便擅离职守,惶恐无计,特邀鉴翁降尊莅宁,当面聆教,请问鉴翁如何是好?”

  “我去!”耿直的李秉衡不知道这是刘坤一的调虎离山计。由于李秉衡在上任途中,沿长江视察防务时已经向朝廷参劾了刘坤一的部下大将水师提督以下数员贪官,引起了刘坤一的惶恐和忌恨。昨天又闻报李秉衡要从江阴拦截外国船只,使联英独立的刘坤一更加恐慌,决心要把李秉衡赶出江苏,故意用勤王计来诱激李秉衡。

  刘坤一听李秉衡这样一说当然非常高兴,准备拨亲兵二百名随行护卫。他问李秉衡何时动身北上?李秉衡说:“救兵如救火,我明天就到扬州,从那里直接北上。” <n(*Xak{a  
  时当盛暑,从江南带来的二百名护勇,有一半人吃不得辛苦返回江南去了,年过七旬的李秉衡带病赶路,到北京时天津已经失守。京都形势十分紧张,他接受了武卫军帮办的衔名,奉命到京东去收集溃兵迎击八国联军,收复天津。他向西太后请求从京城拨些兵随他出征。可是武卫军总统荣禄当即推辞:“京中的兵保卫内城还不够用。”李秉衡就请求召募一万人再赴前敌。荣禄说:“形势紧急,临时募兵来不及了。”秉衡 无奈,再请求给他拨些枪炮子弹,荣禄说:“弹药可以向山东搬取。”可是下朝以后,李秉衡到荣府请荣禄书写令山东给拨子弹的札谕时,荣禄说:“我说过到山东搬取弹药的事吗?到山东路途遥远,恐怕来不及吧?”李秉衡说:“到山东来不及,就请中堂在京中拨些弹药给我。”荣禄说:“京中的弹药还不够用,哪有多余的给你?”

  李秉衡没有领到弹药,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借用天津、大沽口的地图,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李秉衡1900年7月27日抵达京都,奔波十日,仅凑起一支500人的亲兵和幕僚,于8月6日誓师出征。可是到京东,想与几个带兵的将领宋庆、马玉昆等开个军事会议都无人听令,名义上拨归他指挥的四个总兵也都不知去向。他在羊房拦住从山东来的旧部夏辛酉军,马上组织起这支部队与八国联军的前锋部队打了一仗,并将敌击退。但因为没有援军,夏辛西军也被迫后撤。李秉衡看见大势已去,决心以身殉国。部队退到张家湾后,李秉衡停下来,写了一份揭劾诸将不听调度的“遗疏”,对儿子说:“你留下给我收尸,但不许从殉,从殉无益,是大不孝也!”他把随身带的毒药从容吞下。对留在他身边的幕僚和家人说:“我这一次北上勤王,明知是自投罗网,但却没有想到世事如此沧桑冷漠。我明知有陷坑,而鼓勇上前自陷此坑,是为国家争一口气而已。我死不足惜,可叹国事不知会落到什么地步,我也顾不得了。张家湾是我的最后归宿地,诸君各自为计,自投生路去吧!”

  李秉衡死后,有幕客3人从殉。一为编修回族人王廷相,先已放山西学政,在京中因为景仰李秉衡的为人,带着儿子一同参加李军,始终不愿离去,看着李秉衡气绝后,父子二人携手同时投河自尽;另一人为汉军旗世袭子爵叶钟祺,随李秉衡从长江入京勤王,帮助李秉衡的儿子李可亭把老人的尸体运回河南安阳城西原隐居处安葬后,上吊自缢以殉李公。 23h % < ,  
  当时有人写诗颂李秉衡曰:

南越东鲁建战功,

北国勤王疾如风;

白发孤臣满腔血,
死后诸军化沙虫。
  (责任编辑方徨)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1:23 | 只看该作者
清末名将李秉衡故居揭匾



  修复一新的李秉衡故居。摄影刘永斌
2009 年 4 月 21 日 星期 二半岛晨报
  时间:昨日上午
  地点:庄河鞍子山乡
  
  晨报讯(记者刘永斌) 昨日上午,记者在李秉衡故居修复揭匾及铜像揭幕仪式上获悉,电视连续剧《李秉衡》将于今年开机。
  李秉衡出生于庄河鞍子山乡黄柏树村,是清朝末期的著名将领。庄河人张天贵经过反复考证,写成了一本10万余字的《李秉衡评传》,成为系统深入研究李秉衡的第一人。
  在张天贵为李秉衡奔走的同时,庄河鞍子山乡政府也积极投入到李秉衡故居的保护工作中。据李秉衡的后代介绍,李秉衡故居原本是个四合院,后来门楼和西厢房被拆,只剩下五间正房和五间东厢房,均已破烂不堪。鞍子山乡政府出资5万元,将尚存的房子买下,又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修复。昨日,在李秉衡诞辰179年之际,故居的修复揭匾,立在院落中的铜像也同时揭幕。记者在现场看到,修复好的院落共有房屋20间。据了解,李秉衡故居修复好后,将申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此外记者获悉,40集电视连续剧《李秉衡》的剧本已创作完成,正在筹拍中有望于今年开机。而修复一新的李秉衡故居,将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场景。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5 11:51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6#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1:25 | 只看该作者
李秉衡故居正在筹建纪念馆
来源:大连晚报 编辑:叶鹏 时间:2009-07-04
■首席记者 刘万恒 实习生 赵越 郭毅
    在浩如烟海的晚清历史中,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等重臣的生平事迹早已为人熟知,但出身庄河的另一重臣却知名度不高。这位曾和曾李等人并列的晚清一品大员叫李秉衡,庄河民间称其为“李三大人”。
这位李三大人参加过晚清“三大战役”,一生忠义爱国,直至以身殉国,时有“北直廉吏第一”之称。
由于种种原因,其事迹并不为人熟知。
    目前我市在文物普查工作中已发现了他的故居,并进行修缮,目前正在筹备兴建相关纪念馆。同时,这一发现还结束了史学界长期以来对于李秉衡出身之地的争议。
一座老宅  鞍子山镇藏着“李三大人故居”
“在我们庄河鞍子山镇,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李三大人。”
来到庄河鞍子山镇,一提起李三大人,当地人都会情绪高涨,将他们所知的有关传说讲给你听。根据当地人介绍,记者来到李三大人故居所在地——鞍子山镇黄柏树村后石嘴屯。 “李三大人的故居就在那里,以前院落和房屋破败不堪,前不久,镇里出资将其故居修缮一新。”村民指着村头一处青砖瓦房的院落说。
在李秉衡故居内记者见到,正门两旁有两个巨大的石狮,再往里走,都是一些刚修建好的瓦房,里面大多空着不住人。
据村民介绍,这里以前的古宅一直没人居住,如今,屯里只剩一户李氏族亲,记者随即找到年过6旬的李温烈老人,他的曾祖是李三大人的亲兄弟。
“李秉衡是晚清抗击八国联军的爱国将领,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三,乡亲们都叫他‘李三大人’。”说起祖上先人,李温烈言语中充满着自豪。
据李温烈介绍,李秉衡自幼学文习武,白日诵读经史子集,早晚跟随武师练习各套拳术和十八般兵器,特别是练双拳,后来有“铜锤李”之称。据说他臂力过人,两只胳膊平行伸直,两个小孩可以挂在上面打秋千。
一段传奇 故居揭开李三大人籍贯之谜
在《清史稿》中记载着李秉衡是一位传奇的重臣。在做地方官时,李秉衡就以为官清廉著称,有“北直廉吏第一”之名。他还参加过晚清“三大战役”——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战争。1885年2月,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紧急任命李秉衡为“护理广西巡抚”及“钦命会办广西前敌军务”,即抗法前线总指挥官。李秉衡上任后,整顿溃军,力挽狂澜,获得镇南关——谅山大捷,在关键时刻扭转了战局。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李秉衡时任山东巡抚,在筹办山东海防、支援辽东战场、兴办洋务等各方面功绩卓著,并以弱胜强,顽强抵抗住日军对山东的侵犯。后来,李秉衡在抗击八国联军时,吞金殉国,为自己清廉爱国的一生画上悲壮的句号。那么,庄河民间传说的李三大人是否就是《清史稿》等书中记载的李秉衡呢?如果是同一人,《清史稿》中却记载李秉衡是海城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庄河文体局有关负责人张德君告诉记者,庄河研究人士张天贵自幼酷爱文史研究。为了弄清楚李秉衡籍贯之谜,他曾遍访李秉衡足迹所到之处,行程3万多公里,查阅400余万字的资料。最后,张天贵出版了《李秉衡评传》一书,揭开了李秉衡籍贯之谜。原来,李秉衡的曾祖父闯关东来到庄河后,一直在当地生活,后来,李秉衡的父亲想走科举考试之路,但因为他考举人那一年,当地缺少报考名额,所以只得“走后门”,到邻近的海城挖了一个指标,因此李秉衡的父亲此后便一直自报海城籍,李秉衡也随他,由此造成籍贯之谬。本次发现并翻修的故居可以作为有力的佐证。
一段悲剧 名臣历史遭湮没
虽然李三大人战功卓绝,但正规史书少有记载,一代名臣淹没在史海中。对此张德君感慨地表示,本来李秉衡殉国后,清廷追封其为“忠节公”,但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后,列强们要挟清政府追查所谓的“罪魁祸首”,慈禧太后为了讨好洋人,将“罪过”都推到李秉衡等人身上,将其平生功绩一笔抹煞,并下了一道谕旨:国史不立传。从此,李秉衡的生平事迹成为一段秘史,只在民间口碑相传。“目前我们正在筹建李秉衡纪念馆,让这位清末名臣,大连老乡的事迹为更多人所熟悉。”我市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7#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1:28 | 只看该作者
清朝精品信笺 著名抗洋爱国清朝官员 山东巡抚李秉衡 信笺一张





放大图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7-9-13 19: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楼主| 发表于 2009-9-5 13:11 | 只看该作者
秉衡的一生清政廉明、忠君体国、勤政爱民。后世有人说他“大节荦荦,照耀日月”、“廉劲公诚,至诚至公”、“民以公廉直,呼为李青天。”(1)


为地方官时,曾被称为“北直廉吏第一”(2)

“治行为畿南第一”(3)
有甚者将李秉衡比做包拯和海瑞“论者比之于宋之包孝肃,明之海刚峰”(4)
并为弹词而歌咏之。(5)

更有的人认为“公之精勤似陶士行,倔强似赵忠简,
对外抗直如林文忠,持己清廉如汤文正。”(6)

其乡辽宁士人称他“体国公忠,关心民瘼”“以身卫国,知有忠而已;以身殉国,知有节而已。”(7)
-----引子“甲午战争时期李秉衡”

没想到清政廉明、公之精勤,忠君体国、勤政爱民的好官李秉衡出自我们大连,我为之激动,为之骄傲。我们后人应该到庄河李秉衡故居铜像前顶礼膜拜!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5 19:19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9#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7:52 | 只看该作者
张宝瑞


本刊记者专访《秘密列车》原作者张宝瑞 其实我是大连人


来源:大连晚报 编辑:叶鹏 时间:2009-09-12
文/本报记者 魏东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神秘的西行列车,惨烈的爆炸案,扑朔迷离的梅花血印……24集悬疑谍战大剧《秘密列车》正在一些卫视台掀起收视狂潮。随着疑窦次第解开,观众心中又生出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么有历史感的故事是不是真事啊?
近日,本报记者连线《秘密列车》原作者张宝瑞,听他讲述“秘密列车”后的故事。
“抓特务”的故事讲了十年
  对这部根据自己手抄本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张宝瑞十分满意,“我的原作中写了四位科学家,所以你看电视剧开头有四位假扮科学家的公安牺牲了。编剧只保留了一位科学家,并且加进了系列谋杀案,但基本保留了原作的筋骨,剧情很紧张,打斗、扒车、千里追凶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很扣人心弦。”对于剧中的几大主演,张宝瑞也给予了充分肯定:“他们演得很棒,在山西、敦煌拍摄的时候,也吃了不少苦。周杰扮演的龙飞,机智、勇敢、帅气,和几年前《梅花档案》中的龙飞相比,更加成熟老练,也更接近我心中理想的龙飞形象。”
     《秘密列车》是张宝瑞梅花党系列手抄本小说中的一部,这些故事来源于他当年“说书”的经历。
     1969年3月,只有16岁的张宝瑞被分配到北京铁合金厂,“我坚决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于是被分到了三车间的304号炉做炉前工。报到第一天,就上夜班。”
     因为有文化,不久,张宝瑞当上了生产班长,领导着十几个工人。工作特别累,炉灰挟着热浪,烟熏火燎,上夜班爱犯困。那时的张宝瑞高高瘦瘦的,拿钢钎都费劲,为了调动大家干活儿的积极性,他就给大家讲故事。“都是现编现说,到该干活的时候,我就结一个扣子:‘欲知龙飞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哥儿几个抄家伙干活!’”梅花党的故事一讲就是十年,年年张宝瑞都是先进生产者。“回到家,我就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借着窗户透出的灯光。把当天讲的故事写下来。”1971年,张宝瑞写成了一部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取名《一只绣花鞋》,拿给亲戚朋友们传看,轰动一时。


父母都是大连人
  

几年时间,张宝瑞积累下厚厚一大摞手抄本:《龙飞三下江南》、《绿色尸体》、《秘密列车》……“‘文革’手抄本有300多种,其中我一个人就占了20多本。我的手抄本之所以流传很广,是因为我是有意识地向外传播,在内蒙古插队的哥哥带去了大草原,在大西北当兵的表哥带到了新疆,被插队的同学带去了黄土高原、东北军垦……地下写作很有风险,不敢落名,但我很想让自己的故事留传下来,所以也很有成就感。”
     “粉碎‘四人帮’后,我拿着这些小说跑了十几家出版社,因为梅花党的故事当年流传很广,题材敏感,一直没有出版社敢发表。2000年底,《一只绣花鞋》终于在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一只绣花鞋》出版的时候,身患绝症的母亲兴奋地拿着报纸给病友们看:“我儿子的手抄本终于重见天日了。”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13 04:55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7:55 |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是大连人。梅花党故事开始就是在大连老虎滩展开的,但那时我还没到过大连,书里写的老虎滩都是听我母亲讲的。”张宝瑞说,母亲是个大家闺秀,出生在大连一个著名的儒商家庭,她和父亲是大连财会学校的同学,自由恋爱。后来外祖父要逼她嫁给一个资本家,“1945年,我父母逃到沈阳,第二年到了北平,哥哥和我都是在北京出生的。”
     “我的创作是与母亲分不开的,我五六岁的时候她给我买了大批文学名著的连环画,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欧也妮·葛朗台》、《复活》,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和哥哥就在东单的胡同里摆地摊,和人交换更多的连环画看,我是在连环画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张宝瑞说。“我母亲是典型的大连美女,后来我的小说《人为什么活着》要出版,出版社找了很多照片做封面都不合适,后来编辑到我家看到我母亲的照片,就决定选作封面了。”
“神秘”的十号大院
  小时候,张宝瑞酷爱读书:“我表哥一个同学是作家阿英的一个孙子,阿英家的书特别多,表哥就时常帮我借来看。我还有一个同学的爸爸是个书迷,也借给我书看,《小五义》、《说唐》、托尔斯泰、雨果……我都读了。”
     儿时的张宝瑞对身边诡异的传说充满好奇:“我居住的北京东城区喜鹊胡同十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住着十几户人家。据说,抗战期间这里居住着一对日本夫妇,有一天,被人杀死在浴盆里,十号大院成了远近闻名的凶宅。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成了普通百姓的住房。”
      大院里住着三个精神病患者,“一个政治疯子,一个花痴,还有一个暴力疯子,动辄就要操刀砍人。每次上厕所,都要经过他们的门口。我13岁的时候,有一天夜里上厕所,厕所的灯泡被人打碎了,我扭开手电筒,不亮,有一块墙皮脱落了,我的心咚咚乱跳,眼前出现了幻觉:感觉墙上的砖在动,里面伸出一只女人的黑手,手心上印着一朵金色的梅花……” 这个恐怖场景,后来成为《一只绣花鞋》里的情节。大院里充满了神秘的感觉,“老人们喜欢讲胡同里的传说。”离奇的故事自小就在张宝瑞丰富的想像里酝酿:“左邻唐家,老头原来是个资本家,满头白发,长得威严阴冷。他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后来就成了我小说中白家三姐妹的原型。我家的对面有一幢灰色小楼,楼上住着王老师一家。王老师离婚多年,她家的窗帘从未拉开过,她的母亲是个驼背老太太,每天下楼买菜的时候,把楼梯踩得嘎吱嘎吱响,特吓人,王老师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她们成了梅花党故事里黄家姐妹的原型。10号大院西邻一处西洋式建筑,据说溥仪曾住过,是我故事中梅花党北京总部的原型。龙飞的原型就是我,他对人生和爱情满怀憧憬,像那时的我一样。”
     读小学时,张宝瑞是个好学生,长得也帅,是班里的中队长,还曾是北京市少先队鼓号队的旗手,作文常常被老师拿出来讲评。放学的路上,他常常推着自行车走回家,路上就给同学讲故事。
“秘密列车”这样开出
  1976年1月,张宝瑞的好朋友柳刚因影射“四人帮”被捕入狱。母亲很紧张,把张宝瑞贴在墙上的诗歌全部撕下来烧掉,又想烧那些手抄本,张宝瑞说:“您别烧了,我拿到工厂的冶炼炉烧吧。”张宝瑞把一些反映现实题材的手抄本投进了冶炼炉里,《一只绣花鞋》、《落花梦》等十多种手抄本,舍不得毁掉,就放到一个朋友家藏了起来。
     “新中国刚成立时,潜伏下来的特务有60万人,我在北京24中读初中时,学校就曾发生过‘黑旗事件’。我们的物理老师被从课堂上拷走,后来他交代自己是中统特务。影片《英雄虎胆》、纪实故事《十万大山》都对我产生过影响。”
     “《秘密列车》是我1972年创作的,我国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后,对我们青年人触动很大,后来知道当时国家组织科学家去西北基地,为了安全一般都乘坐火车,公安干警一定与特务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斗争,《秘密列车》的故事就是这样虚构的。最早写了7万多字,后来又补充到十几万字,到2007年正式出版,已有20多万字。”
     “2000年,《一只绣花鞋》出版后红极一时,也带动了‘文革’手抄本的大量出版,同时带动了这类影视剧的拍摄,来找我拍电视剧的有40多家电视台。”到现在,这位“文革”手抄本文学的代表作家,整理出版的手抄本小说就已达9部,其中反特悬疑类8部,都将拍成电视剧。“第三部《龙飞下江南》计划10月开机,龙飞将会成为中国版的007。”
    1979年的3月,26岁的张宝瑞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3年毕业后任新华社记者。张宝瑞有个幸福的家庭,“我的妻子莫愁是我在大学二年级时认识的,美丽聪慧,人品性格都很好。”妻子也出身名门望族,现在已经退休。妻子曾是张宝瑞的忠实读者。儿子张默去年从北京传媒大学毕业,进入北京电视台做主持人,也是位作家,父子俩曾合写过长篇小说《鹰坟》。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1#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7:59 | 只看该作者
  张宝瑞,曾用笔名: 磐石、秋凉、雨亭  出生年月: 1952/8/23 汉族
  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新华社北京分社总编辑,高级记者,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武侠文学学会理事,金蔷薇文化沙龙主席。197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京都武林长卷》(9卷)、《太极奇侠传》、《八卦鸳鸯魂》、《形意拳传奇》,“文革”手抄本著作《一只绣花鞋》(又名《梅花党》)、《落花梦》、《张宝瑞文革戏剧诗歌集》,电影文学剧本《醉鬼张三》(根据其原著改编,已拍摄发行),电视连续剧剧本《儿童城——中国独生子女启示录》(12集)、《神医朱丹溪》(8集)、《梅花档》(20集)、《八卦掌董海川》(30集)、《云居寺》(20集)、《太极奇侠传》(16集)、《真假慈禧》(30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0集)、《人为谁活着?》(16集)等。
  他又是书画家,早在文革时期他就为自己创作的手抄本小说《一只绣花鞋》、《落花梦》等配置插图,其人物形象颇有特点,栩栩如生。如姜太公隐士国钓鱼、郝隆街头晒肚皮、李白诗客国举办赛诗会、贾宝玉大观园重开梅花社、秦始皇阿房宫反省击筑台、孔子夜闯烟花巷等。他笔下的各色人物寥寥几笔,人物呼之欲出。近年来他的水墨画人物和花鸟已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灵气十足,气韵生动,充溢着浓烈的古典文化气息。米颠拜石的癫狂,贾岛骑驴的痴迷,敦颐爱莲的怡然,李白醉酒的放荡不羁,李清照的孤芳自赏,琵琶女的哀怨,都达到出神入化的意境。尤其是钟馗的形象点线结合,虚实相间,神韵顿生。他笔下的小沙弥、达摩、庄周等只用几条线,人物形象便惟妙惟肖,使人流连往返。
  张宝瑞的书法作品气势磅礴,似有万钧之力。他写的诗词多是自己创作,他有旧体诗的雄厚功底,早在文革时期就写过《咏史一百零二首》,并写过一部论述古典诗词格律的著作〈墨海淘沙〉,现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70年代北京的鹫峰、仙人洞、八大处等处都曾留下他的诗词墨宝。
  张宝瑞已列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优秀人才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学家艺术家辞典》等辞书中。
  张宝瑞八十年代初期始发武侠小说,已发表《八卦鸳鸯魂》、《醉鬼张三》、《太极奇侠传》、《西遁风云录》、《孽海侠魂》等9部长篇小说,并有武侠小说系列《京都武林长卷》(共8卷)发表,文集年代横跨宋、元、明、清、民国千余年,塑造了董海川、杨露禅、郭云深、张策、尹福、“醉鬼”张三、“大刀”王五、“燕子”李三等众多武术名家的形象,堪称中国武术史形象生动的浓缩画卷。梁羽生、刘绍棠、萧逸为之作序。
  根据张宝瑞的原着改编的故事片《醉鬼张三》在1990年,由香港齐明电影制片公司和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搬上银幕。张宝瑞创作的另外两部电视连续剧《儿童城——中国独生子女启示录》、《神医朱丹溪》也在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播出。张宝瑞又是“文革”期间手抄本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梅花党》家喻户晓,其中《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等故事脍炙人口,已于1996年正式出版。他的第二部手抄本著作《落花梦》,被誉为“中国的一千零一夜”,当代的《镜花缘》,是建国后最大规模的神话题材小说。在“文革”期间流传的300多部手抄本文学作品中有20 多种出自张宝瑞之手。从1997年开始,张宝瑞的文学创作又进入第三阶段,即创作当代题材的长篇小说阶段。已创作出版长篇小说《你到底想要什么》。
  【作品集】
  1、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创作于1971年,2000年10月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2、文革手抄本《落花梦》创作于1972年,2001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3、中篇小说《命运》创作于1972年
  4、中篇小说《憧憬》创作于1972年,2002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5、短篇小说《空间,有无数深邃的眼睛》创作于1973年,2002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6、短篇小说《价值》创作于1973年,2002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7、短篇小说《老头店的姑娘》创作于1973年,2002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8、电影文学剧本《邹容》创作于1973年,2002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9、电影文学剧本《巾帼英雄》创作于1973年,由著名收藏家沈振亮先生收藏
  10、七律诗《咏史一百零二首》创作于1972年
  11、诗论《墨海淘沙》创作于1972年,2002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12、手抄长诗《恩来之歌》创作于1976年1月9日,这是“四五”天安门事件期间创作的最长的一首诗歌,曾经在天案门广场朗诵
  13、电影文学剧本《国恋》创作于1976年5月,这是最早一部直接影射1976年“四五”天安门事件的电影文学作品
  14、长篇小说《橘子红了》(未完成稿)创作于1975年
  15、手抄本长篇小说《13号凶宅》创作于1972年200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6、手抄本长篇小说《五朵梅花》创作于1973年,200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7、手抄本长篇小说《阁楼的秘密》》创作于1974年,200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8、手抄本长篇小说《阴阳铜尺》创作于1972年,2002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19、短篇故事集《京都百侠图》1985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0、长篇小说《八卦掌传奇》1986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1、长篇小说《大成拳传奇》1989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
  22、长篇小说《醉鬼张三》1989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3、长篇小说《西遁风云录》200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4、长篇小说《太极奇侠传》2000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25、长篇小说《孽海侠魂》1992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6、长篇小说《八卦英侠图》1991年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27、长篇小说《你到底想要什么?》1997年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
  28、长篇小说《人为谁活着?》2001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29、电影《醉鬼张三》1990年由香港齐明电影制作公司和中国青年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
  30、12集电视连续剧《儿童城——中国独生生子女启示录》1990年由秦燕影视创作室拍摄
  31、8集电视连续剧《神医朱丹溪》1991年由秦燕影视创作室拍摄
  32、24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又名《一只绣花鞋》)2003年由中视媒体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摄制
  33、30集电视连续剧《八卦掌董海川》2004年由大华国际影视有限公司摄制
  34、《张宝瑞诗歌戏剧集》2002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35、广播剧《一只绣花鞋》2002年由厦门市人民广播电台制作,荣获2002年中国广播剧三等奖
  36、口播长篇小说《一只绣花鞋》荣获2002年中国口播长篇小说三等奖
  37、话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975年创作,2002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2#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8:02 | 只看该作者
张宝瑞:38年前“绣花鞋”38年后“粉红的脚”

http://www.gxnews.com.cn  2009年06月23日 17:46  来源:四川在线  
    38年前,一本名为《一只绣花鞋》的手抄本在民间流传,成为中国悬疑文学的开山之作。这本悬疑小说以及作者张宝瑞多年来一直蒙着神秘面纱。《一只绣花鞋》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作者张宝瑞究竟是何方人士?38年后,作者张宝瑞在一片悬疑小说的热潮中重新浮出水面,为读者捧出了《一只绣花鞋》的续集《粉红色的脚》。而张宝瑞也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详细披露了《一只绣花鞋》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重出江湖 《一只绣花鞋》有续集   1971年,一本名为《一只绣花鞋》的悬疑小说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小说讲述了公安人员龙飞潜入神秘特务组织——“梅花组织”卧底,并与高层特务“五朵梅花”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在那个精神食粮匮乏的年代,这本融合了侦探、悬疑、恐怖色彩的小说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由于手抄本并非合法出版物,那个年代的读者要阅读它始终是处于一种隐秘状态,因此,这本小说以及他的作者张宝瑞一直以一种神秘的面貌留存在公众的视野中。
  近日,作家出版社推出了《一只绣花鞋》的续集《粉红色的脚》,其作者正是当年手抄本《一只绣花鞋》的作者张宝瑞,这位中国悬疑文学开山鼻祖终于浮出水面。据悉,《粉红色的脚》叙述的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原国民党上将李正人将军回归祖国,我公安人员龙飞、肖克等人粉碎了梅花党潜伏特务投毒、制造车祸、修改电路、挖地穴等暗杀阴谋的故事。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险象环生,贯穿了张宝瑞反特悬疑小说惊悚简洁的独特风格。   创作灵感 来源于神秘十号大院   近日,神秘的作家张宝瑞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由于《一只绣花鞋》是反映重庆解放前夕的故事,因此多年来,很多读者都认为张宝瑞是一位重庆人。但张宝瑞向记者表示,他1952年出生在北京,“从我记事的时候开始,我们一家人就居住在东城区喜鹊胡同十号大院里”。张宝瑞透露,十号大院就是《一只绣花鞋》创作灵感的来源。“十号大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院子虽然只有十几户人家,却有三个人的精神有毛病。特殊的环境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气氛,这些人,使十号大院充满了神秘的感觉。”   张宝瑞告诉记者:“1969年3月1日,我被学校分配到北京最东南的北京铁合金厂工作,直到1979年3月1日考上大学,我在工厂整整呆了十年时间。实际上,从1970年起,我就开始给工友们讲各种故事。我现编现讲,一讲就是十年。我最初讲的故事流传最广,就是关于梅花党的系列故事,包括《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火葬场的秘密》、《一幅梅花图》、《金三角之谜》等。这些工作间隙编出来的故事,就是《一只绣花鞋》的最初原型。   作者现身 对手抄本特别有感情   对于《一只绣花鞋》以手抄本在民间流传的具体情况,张宝瑞告诉记者:“1971年春天,我把梅花党的故事写了一部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取名《一只绣花鞋》,然后给亲友们传看。当时我的手抄本通过到内蒙古大草原插队的哥哥,到西北当兵的表哥,到东北军垦,到山西、陕西插队的同学,流传到社会。1974年夏天,因为我在三年里给工友讲故事时又增加了不少内容,于是又把这4万字的小说扩充为一部12.5万字的小说。在2000年10月正式出版的时候,实际上又增加7万多字,加入当代的一些故事背景。”   《一只绣花鞋》之后,张宝瑞就淡出人们的视线。他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一直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行走。他后来离开工厂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是新华社高级记者,现任新华出版社副总编辑。他目前已出版30多部著作。张宝瑞还透露,他创作的手抄本作品并不仅仅是《梅花党》系列与《落花梦》,还有一些小说、诗歌以及电影作品等。对于让他成名的手抄本,张宝瑞很有感情。他称“手抄本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张宝瑞称,在初步统计流传的300多种手抄本文学作品中,他写了20多部,至今仍保存着十多种手抄本原创手稿。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3#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8:04 | 只看该作者
张宝瑞打造"一只绣花鞋"续篇(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11-19  
张宝瑞认为“龙飞”可塑性很强。吴家翔摄


七年前,张宝瑞的手抄本小说《一只绣花鞋》出版,带动一批手抄本文学作品相继出版,也掀起了红色悬疑影视剧的制作和播出热潮。昨天,作家张宝瑞的手抄本小说《龙飞三下江南》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一只绣花鞋》的续篇,讲述中共特工龙飞三次南下侦察破案,与梅花党女间谍白薇斗智斗勇,最终粉碎敌特暗杀阴谋。张宝瑞称,在以后的创作中,他要将龙飞塑造成一个国际英雄人物,他解救人质、打击恐怖分子、截获敌情,是一位东方的007。
关于故事
加入现代心理悬疑元素
长篇小说《龙飞三下江南》写的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销声匿迹多年的国民党梅花组织在南京浮出水面,策划在国家领导人南下视察时实施暗杀阴谋。优秀特工龙飞受命南下侦察破案。在南京党政军领导的帮助下,龙飞三下江南,最终粉碎了敌特的暗杀阴谋。这部小说是张宝瑞在“文革”期间创作的手抄本基础上再次创作而来的,故事框架与主要人物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新版《龙飞三下江南》情节更加复杂,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作品的艺术魅力也高于当年的手抄本。
回忆当年的创作,张宝瑞说,儿时的居所———北京东城喜鹊胡同十号大院,对他后来创作梅花档案系列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我来说,喜鹊胡同十号大院是一个神奇的地方。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那里度过的。那里发生的许多怪异故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我创作《一只绣花鞋》《龙飞三下江南》《绿色尸体》等一系列梅花党故事的源泉所在。”
据张宝瑞介绍,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他以给工人讲故事作为自己最大的乐趣,并引以为豪,“后来觉得讲得不过瘾,就动手把故事写下来依靠手抄本的形式四处流传,一时间该手抄本很流行。手抄本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茫茫的黑夜点燃了一簇簇文明之火,伴随着我们度过了那些令人难忘的岁月。”
30年后的今天,重新打量那时写的小说,张宝瑞不免觉得青涩:“故事讲得还算圆滑,但无法上升到审美范畴。而且,因为文体的局限,四万字的篇幅也过于短小。”考虑到这些,张宝瑞决定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创作。在新版小说中,张宝瑞讲的还是当年的故事,却将现代流行的心理悬疑元素以及美国大片中常见的计中计、案中案的叙述技巧糅合在一起,让小说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关于人物
女间谍原型是邻居
在《一只绣花鞋》结尾中,当龙飞与赤身裸体的女间谍、情人白薇狭路相逢在悬崖上时,白薇不堪其辱纵身而下,龙飞以为她必死无疑,内心凄然。但在《龙飞三下江南》中,白薇大难不死,她跳下悬崖后,正好落在一株参天大树上,被人救下。之后,她迅速与梅花组织取得联系,组织策划国家领导人南下视察时实施暗杀阴谋。
白薇漂亮、孤傲、冷艳,她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却因自己梅花党成员的身份与家庭背景,而不得不收敛起荡漾的春心。她心仪龙飞,却因“道不同不相为谋”而痛苦。对于这个角色,张宝瑞透露说,人物是取自邻居家的女儿,“当年喜鹊胡同十号大院住着多家邻居,左邻唐家住的是一个窄窄的院落。户主原是开滦煤矿的资本家,他满头银发,长得威严阴冷。他的腰有毛病,经常拄着拐杖,在门前晒太阳。”张宝瑞说,老人有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大女儿厚道谦和,二女儿是教师,文雅恬静,三女儿比较摩登。“唐家三姐妹是我小说中白家三姐妹白蔷、白薇、白蕾的原型人物。而邻居王老师的两个女儿,就成为了梅花党系列故事中女间谍黄家姐妹的原型人物。”
《龙飞三下江南》中的主人公龙飞英俊、潇洒,文武双全,机智过人。“对于这个人,我是很喜爱的,并将个人的一些审美嫁接到他身上。”张宝瑞说,作为一个正常人,龙飞当然也有七情六欲,比如在爱情面前的软弱导致多次放走白薇,造成了战友的牺牲等。张宝瑞说,他在写龙飞与白薇的爱情时,内心其实很痛苦,“在爱情面前,两个相爱的人因为阶级的对立而无法走到一起,这是无奈又难言的悲剧。”
张宝瑞认为,龙飞这个人物可塑性很强,“除了梅花党系列,我还会在别的作品里写龙飞、白薇,将他们延伸到当下社会,白薇是金融大盗,龙飞就是警察;白薇是恐怖分子劫持人质,龙飞就是维和部队长官,消灭恐怖分子,解救人质。”张宝瑞说,他最终目标就是要将龙飞打造成东方的007。

关于主题
挖掘特工的真实人性
据张宝瑞介绍,他创作的梅花党系列故事中,《一只绣花鞋》《绿色尸体》《十三号凶宅》《阁楼上的秘密》《龙飞三下江南》已经出版,《火葬场的秘密》《一幅梅花图》《金三角之谜》还未出版。该系列主要是描写国民党特务潜入大陆,准备反攻大陆的时候,我党进行反特工作的故事。“其实这只是一个外壳,是我表达情绪的介质。大家对特情人员都心存好奇,麦家的《解密》《暗算》《风声》探讨的是特工的侦察与反侦察,我的作品则是探讨特工的人性善恶。”
张宝瑞认为,文学是人学,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应当是深刻挖掘人性的作品,而不是附庸风雅无病呻吟之作。“至于我的这部作品能否将人性挖掘出来,留给大家评判。”(卜昌伟)
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责任编辑: 雨悦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12 18:13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4#
 楼主| 发表于 2009-9-12 18:08 | 只看该作者
张宝瑞新著《走投无路》即将出版2006-04-26 10:40:32 来源: 网易 作者:勾俊杰    

张宝瑞悬疑恐怖新书推出根据亲身恐怖经历创作而成

文革手抄本《一只绣花鞋》作者张宝瑞五月初将推出他的全新悬疑恐怖长篇小说《走投无路》。由台海出版社出版。
根据亲身恐怖经历创作而成
《走投无路》创作于2005年,整个创作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提到这本书,作者张宝瑞讲起了自已的一段恐怖经历。
2003年春,一位文雅少妇风尘仆仆地拿着一本《一只绣花鞋》找到了正在办公室工作的张宝瑞,要了一个签名和一张名片,悄然离去。几个月后,她又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张的办公室,这次手里拿着一撂写给张的情诗,在办公室里为张大声诵读,动情处潸然泪下。她和张说他们五千年前就有缘份。
张宝瑞意识到,这人脑子有问题,告诫她以后不要再来找自己。
但是,没过几天,那女子又来了。此后,张宝瑞经常收到她写的“情书”“情诗”,有一次还收到一支玫瑰花。她还曾创作了长篇小说,描写她和张宝瑞在天国般的环境中共同生活的情景。有一天,张宝瑞正在单位食堂排队打饭,猛一回头,发现那女子就站在自己的身后,定定地看着自己,吓出一身冷汗。
在张宝瑞数次拒绝,女子却越来越频繁造扰的情况下,张宝瑞无奈换了手机号码,并向公安局报了案。
不久,北京一家精神病院的医生打电话给张宝瑞,用阴郁的语调告诉他:“张先生,您目前很危险,一定要注意安全,她患的是一种严重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那一年,张宝瑞被此事搅得焦头烂额,走投无路。
好在后来,女子的病得到了治愈,2005年元旦前夕,还给张宝瑞打电话表示抱歉。
张宝瑞的新作《走投无路》,就是在这样一段恐怖的亲身经历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故事情节
小说悬疑重重,扑朔迷离。
女主人公风铃的男友荒诞不羁,一次离开后就不见了踪影,痴情的风铃四处寻找。
有一天,风铃看到一本小说上的作者照片,发现那作者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恋人。于是她找到那位作者,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当遭到否认和拒绝后,她仍然纠缠不休,并且制造很多恐怖场景来吓对方。生日蛋糕滚出粉红色的脚,夹道里白幡飘荡,京西山崖突然滚下巨石,镜框里掉换了照片,门口出现的呼哧呼哧的喘气声,菜刀空剁肉案等,险象环生,令人惊栗。
张宝瑞说:“其实这部小说是通过悬疑、恐怖来写人性,发掘人性,拯救人的灵魂。通过人性的搏斗和较量,躁动的灵魂在绿色安静的地方栖息;犯下罪恶的人终于忏悔,变态的行为得到正义和良心的矫正;有情人终于团圆。”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12 18:11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5#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1:39 | 只看该作者
隋永举上将

     
隋永举上将
第二炮兵原政治委员
【题嘉陵驿】  唐 武元衡
悠悠风旆绕山川,
山驿空蒙雨似烟。
路半嘉陵头已白,
蜀门西上更青天。




百科 >> 社会学百科 >> 政府与政治




  隋永举,1932年11月生于辽宁省大连金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困难,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帮父亲做农活。1949年6月农村建立青年团组织,被第一批吸收为团员。参加了土地改革,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被推荐到区供销合作社工作,同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旅大警备区连队通信员、文书、团司令部保密员。1955年3月任边防团营部书记、团政治处秘书、党务、组织干事。其间经历了两次向文化进军,达到了初中文化水平。1964年4月任第二炮兵工程建筑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副主任、主任。1971年6月任第二炮兵某基地政治部组织处长、副主任、基地政委,先后在西北高原工作了十九年。
  1985年8月任第二炮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政委。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0年4月晋升中将,1996年1月晋升上将。先后两次进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两次进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学习。1997年12月达到最高服役年龄被免职。1998年3月被选为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法律委员会委员。曾是七届人大代表、十四届中纪委委员、党的十五大代表。
编辑/发表时间:2009-03-12 19:27



1996年1月23日 江泽民给上将军衔获得者授衔




1996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在北京举行隆重的晋升上将军官军衔仪式,周子玉、于振武、丁文昌、隋永举4人晋升为上将。江泽民参加了授衔仪式。
-----人民网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19 12:03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6#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1:54 | 只看该作者
当代著名书法家--隋永举
  隋永举(1932.11) 汉族。辽宁大连人。 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参加工作。中学文化。上将军衔。 1949年6月加入青年团。 1950年5月到区供销合作社工作。 1950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旅大警备区连队通信员、文书、团司令部保密员。
1955年3月任旅大警备区边防团营部书记,边防3团政治处秘书、党务、组织干事。1964年4月任第2炮兵工程建筑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 1971年6月任第2炮兵56基地政治部组织处处长。 1980年8月任56基地政治部副主任。 1983年6月任基地政委。 1985年8月任第2炮兵政治部主任。 1990年4月任第2炮兵副政委。 1992年11月-1997年11月任第2炮兵政委。(两次进国防大学国防研究系,两次进中央党校省部级进修班学习)。全国人大7届代表,9届常委。中共14届中纪委委员,15大代表。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1990年4月晋升为中将军衔。1996年1月晋升为上将军衔。





隋永举精品欣赏


隋永举上将
第二炮兵原政治委员

题 词
圣人将动,必顺辞和众。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

中国名家书画网版权所有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20 10:50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7#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2:07 | 只看该作者
百名将军百名部长百名画家书画展10月到成都
    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周年,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昨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和谐盛世·百名将军百名部长百名画家书画全国巡展成都展暨爱我中华刘媛媛大型公益演唱会”,于2007年10月4日在宜居之城、休闲之都———成都开幕。全国政协原副主席杨汝岱,成都军区原政委张志坚上将,武警部队原司令员杨国屏上将,第二炮兵原政委隋永举上将,老一辈革命家谢觉哉夫人王定国,全国政协常委、书画展组委会总指挥黄璜等出席新闻发布会。
  
  本次活动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对外友协和平友好发展基金会、“和谐盛世·百名将军百名部长百名画家书画全国巡展组委会”主办,成都市人民政府、北京中联国兴书画院和成都中联国兴书画院联合承办。成都军区对活动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次活动也是第30届成都市房地产交易会(2007秋季)的重大庆典。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编辑:孟昭辉 日期:2007-08-30)



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庆祝珠海建立经济特区28周年
隋永举上将在共和国将军书画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致辞
     我们很高兴来到珠海这座美丽的城市,参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庆祝珠海建立经济特区28周年,共和国将军书画作品展活动。非常感谢珠海市政协和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等五个单位,举办的这次将军书画展。今天上午举行了赈灾笔会,向灾区人民献了一份爱心。这些 活动很有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和平台。
     我们都是退休多年的老同志,最年轻的也年俞花甲。能有机会出来走一走、看一看,力所能及的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发挥一点余热,为社会尽一点微薄之力,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特别是出来看一看,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和辉煌成就,心情无比兴奋,很受教育和鼓舞。
     珠海就是改革开放以后建设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之一,由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座新兴的开放城市。这里经济发展繁荣、社会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秀丽、生机昂然、独具特色,已成为我国的一大亮点,举世瞩目,也是人们所向往的旅游圣地。我每一次来珠海都能感受到新变化、新成就、新面貌。这一切都使我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伟大。
     最后我代表来参加活动的老同志,衷心的祝愿珠海的明天更辉煌、更美丽!祝愿珠海的人民幸福安康!祝本次书画展圆满成功!



(来源-------中国将军书画网)


[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09-9-19 12:27 编辑 ]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8#
 楼主| 发表于 2009-9-19 12:53 | 只看该作者
隋永举上将入伍比我就早了十年,88年少将96年就是上将了。可谓神速啊。佩服佩服!也是大连人的骄傲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1:52 | 只看该作者
新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10-07  发表评论>>


中国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田桂英
全国第一个女火车司机手:田桂英
田桂英,女。劳动模范。辽宁大连人。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后,任中长铁路大连机务段副司机、司机长。是我国第一名火车女司机。1950年驾驶“三八”号机车,六个月安全行车3万公里。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60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后任沈阳铁路局机务处工程师、工程处工会女工科副科长。
田桂英出生时,家里很穷,上面有五个姐姐。一家人靠父亲打鱼为生。打着了就能吃饭,打不着就饿着,尤其是冬天,海面封了,渔船出不去,一家人就干挺着。
爷爷去世时,要送回老家下葬。田桂英的妈妈没有一条完整得可以穿出门的裤子,只好向别人借。等回家时,还没等进家门,就让人脱下去要走了。田桂英说的姐姐们很小就出嫁了,那时嫁人就是为了向男方家要钱,嫁一个,生活就向前推一推,一点点维持。

为养家,田桂英13岁就进城当童工,直到17岁,大连铁路招工,她进了机务段。
大连在1945年就光复了,之后一直处于前苏联的军管状态。机务段的段长李索夫就是个苏联人,培养女火车司机的念头就是缘于他,他觉得:苏联都有女火车司机,中国为啥不能有?当时的中国,女人出来工作很少见,即便出来,结婚之后都回家当家庭妇女。包括田桂英在内,整个大连机务段只有4个女人,让女人去开火车,那更是破了天荒!这消息让田桂英寝食难安,她在职工俱乐部看过一张照片,上面是一个苏联女火车司机,膀大腰圆、威风凛凛,田桂英很羡慕。
但是阻力很大,从家人、亲朋到同事,没人觉得她能行,都认为:她要能开动火车那要男人干什么、女人不在家里守妇道,去开火车,太不像话。那时开火车不被人看成好事,事故多,撞人、撞车什么的,活又脏又累。她的父亲坚决反对,当时段里的男职工都都说不能干,因为他们的实践经验让他们觉得女人干不了这活。”田桂英的人生改变就是1949年6月20日。那天一大早,19岁的田桂英怯生生地进了屋,在女火车司机培训班的报名表上签了名。但她心里也没底,不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从那刻起,这个贫苦的渔家女开始经历另一种人生。
报名之后为了证明自己能当这个火车司机,她到段里见到司炉孙师傅和人家掰腕子,居然田桂英胜了,于是她有信心了。
就这样,田桂英跟另外8个姑娘成了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
那时的要做火车司机就得有一项功夫:用10来斤的大平板锹,每3秒一锹炭,15分钟要投280锹。投炭是给火车烧火。投出去的炭还要成簸箕形——中间低平四边高,这样火烧得才旺,火车上投炭不比平地,车身一晃,一锹炭全撒。9个平均年龄20岁的姑娘就练这个,一练三月。但是没人敢说苦说累,因为怕领导不要。
刚开始时,即使她们拼了命地干,顶多也就能撑100锹。一天下来都跟水人儿似的,回到屋里倒头便睡,第二天早上挣扎着起来。于是她们的胳膊眼看着一天天粗起来。而接下来的机车理论课又让她们“脱了一层皮”。9个姑娘,最高的只有小学文化,更有几个一天书也没念过,老师只能画着图给她们讲理论。
8个月零20天,中国第一批女火车司机就这样“出炉”了。而如按正常程序,培养一个内燃机车司机,光在讲习所就要学两年。因为田桂英毕业考核成绩最高,她被任命为司机长,她们的包车组被铁道部命名为“三八”号包车组。从1950年的3月8日到8月末,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田桂英的包车组创下了安全行驶3万多公里、节煤51.76吨的纪录。
1950年国庆前夕,田桂英作为东北铁路劳模代表团团员参加全国工农兵英雄模范代表大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会上,她向毛泽东主席敬献了一面锦旗。 1952年,田桂英被组织送到辽宁省工农速成中学学习,1955年,她考入唐山铁道学校机械系,1960年毕业后到沈阳铁路局机务处当工程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沈阳铁路局工程处工会任女工科副科长。1985年,田桂英离开了工作岗位。离休后,她仍然闲不住,经常应邀到工厂、学校,给工人和学生讲革命传统。近年来,她又参加了沈阳市劳模物业公司,每天与20多位离退休的劳模一起,义务维护沈阳北运河的卫生。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6 11:59 | 只看该作者
田桂英:一辈子当好“火车头”
  工人日报 顾威 2009-09-18






女列车长田桂英
“妇女的火车头”田桂英
田桂英在检查机车
“三八包车组”
田桂英近照
  虽然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一部反映劳模生活的影片《女火车司机》至今让人记忆犹新。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创作而成的,而那位女火车司机的原型,就是被称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火车司机的著名女劳模田桂英。
  田桂英1985年从沈阳铁路局离休,今年已79岁高龄,现在依然坚持劳动,只要有时间,她就去沈阳劳模物业公司参加沈阳北运河的保洁工作。谈起激情燃烧的岁月,老人如数家珍,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主动申请要当火车司机
  田桂英1930年3月生于旅大,就是现在的大连市。姊妹6个,田桂英最小。因为家里穷,田桂英只读了两年多书,15岁就到一家印刷厂当了学徒工。在印刷厂干了两年,1947年,经人介绍,田桂英被安排到大连机务段食堂发饭票。
  大连于1945年解放,田桂英成为第一批接触到解放军战士的大连人。解放军纪律严明,待人和气,在解放军管理的工厂里加班,还给晚饭,上一个月班,给25公斤高粮米。这在一个吃不饱、穿不暖,被人瞧不起的穷丫头眼里,那是多大的变化啊!
  田桂英说,那时,浑身有股使还完的劲,干活总是抢在前边,修大连公园时,他和男职工一起抬土,扁担都压断了。
  1948年5月13日,田桂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年被评为旅大市一等劳动模范。
  当时的大连,由前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共同管理,在前苏联就有女火车司机,由于大连刚刚解放,百废待兴,需要各方面人才,于是,段长李索夫提议,培养一批女火车司机,并在职工大会上作了宣布。
  此时的田桂英已是一名共产党员,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过去,她的想法像大多数女孩儿家一样,嫁个好人家,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可现在,她是党员了,她要为党工作。她想报名当火车司机。
  然而,回家与父母一商量,却遭到父母的一致反对——“火车司机又累又危险”、“那不是女孩儿家干的”,但是,几位姐姐却支持田桂英。
  1949年6月18日,一个由9人组成的女子包车组成立了,田桂英被选为组长。这年,田桂英19岁,包车组年龄最大的21岁。
  那时的火车全是蒸汽机车,烧煤,田桂英她们上的第一课就是练习投煤炭。一锹煤七八斤,15分钟要投280锹。练了3天,一个个腰都直不起来。田桂英也累,可她对姐妹们说:“万事开头难,挺过这关,胜利就在眼前。”
  当年10月,田桂英她们又开始学习机械原理、技术规程等理论知识。9个姐妹,只有一个具有小学文化,田桂英念的书也不到3年,学习理论之困难可想而知。她们就采取有文化的带没文化的,课后多研究,互相提问,田桂英则在每天熄灯后,打着手电在被窝里看书。
  1950年2月,前苏联专家和中国工程师组织她们进行了考试,结果,田桂英考了第一名。按照考试成绩分配工种,田桂英是司机。
  田桂英永远也忘不了1950年3月8日那一天。大连市举行了一个有2000多人参加的大会,党政工主要领导全来了。
  这天,以9名女职工组成的包车组被正式命名为“三八包车组”,机车则被命名为“三八号”,献给她们的彩旗上写着:妇女的火车头。
  第二天,几乎全国所有的报纸、广播电台都在宣传“三八号”包车组的事迹,后来,这些“铁姑娘”的故事被收入当时的中小学生课本,又被拍成电影。很快,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有了自己的女火车司机。
  在田桂英担任司机长的整整3年时间里,“三八号”机车行程20多万公里,未发生一起事故。
  代表劳模向毛主席献旗
  1950年9月,田桂英当选全国劳动模范,进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9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劳模代表聚集在中南海怀仁堂,田桂英被安排向毛主席献旗。
  听到这个消息,她又高兴,又紧张,她想,和毛主席握手时说点什么呢?想来想去,想出一句话:祝毛主席身体健康。她就反复背这句话,背得滚瓜烂熟。
  可当宣布她上台给毛主席献旗时,一看到毛主席在看她,她的眼泪就止不住了。事后她说,怎么上的台,怎么献的旗,毛主席跟她说了什么,她一概不知道,至于那句背得滚瓜烂熟的“祝毛主席身体健康”,也忘记说了。
  中秋节,党中央和政务院宴请劳模,田桂英被安排在与周恩来总理一桌。周总理对田桂英说,我记着你的名字,我在沈阳学习过。一听总理在沈阳生活、学习过,田桂英与总理的感情一下子就拉近了,和总理话也多起来。
  总理建议田桂英去给毛主席敬酒,田桂英说,我不会喝酒,也不敢去敬酒。总理叫过一名工作人员,让他领着田桂英去给毛主席敬酒。
  毛主席问田桂英:你能开火车吗?田桂英回答:我能开。主席又问:你会喝酒吗?田桂英说:不会。毛主席说:那你少喝一点。
  1951年9、10月间,全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田桂英作为列席代表参加了会议,又见到了毛主席。
  会后,毛主席接见会议代表,他见到田桂英又问:你真能开火车吗?田桂英想:主席怎么就不相信我呢?是看我是个女孩子,没力气吧?
  因此,和毛主席握手时,田桂英两手握着毛主席的手,故意使了一下劲,毛主席乐了:你真有力气啊。 毛主席又问:“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支持抗美援朝,你准备怎样支持抗美援朝呀?”
  田桂英说:“报告主席,我准备把火车开到朝鲜战场!”
  主席笑了:“你开的是客车,到朝鲜战场不起什么作用。你只要好好工作,多做贡献,就是支持抗美援朝了。”
  一个永远闲不住的人
  1985年,田桂英在沈阳铁路局沈阳工程处工会干部岗位上离休,这年她55岁。离开了工作岗位,这让田桂英很难受,她找到铁路局工会,要求工会安排她干点什么。工会满足了她的要求,让她搞调研。
  田桂英跑机务段、跑吉林省四平市车站、车务段等,将他们倒班没有休息地方、家属住房困难等问题写进调查报告。
  一年后,她又到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参加青少年情况调研,到学校作报告,一干就是三年。
  1993年,沈阳市成立老年时装艺术团,他们选中了田桂英,她在这又干了4年。1997年,全国劳动模范、沈阳铸造厂退休副总工艺师张成哲创办沈阳劳模物业公司,负责对北运河及河两岸的保洁,邀请田桂英参加。
  这项工作的性质与环卫工一样,扫垃圾,拣拾游人丢弃物,工作很辛苦,对劳模每个月只给很少一点补贴。田桂英是离休干部,收入不算低,不差钱,但想到还能为市民做点事儿,她很高兴的参加了。
  然而,当老伴儿得知她去扫大街时,嫌丢人,不让她干,田桂英没有听他的,照去不误。
  田桂英经常说 “我从一名普通的渔家女成长为一名火车司机长,成长为一名工程师,全靠党的培养,我从内心感激党。”
  【背景链接】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9-13 19:0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3 17:12 , Processed in 0.146417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