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ywwcnll9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连名人知多少《待续》水墨画画家----高荐

  [复制链接]
721#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5 15:43 编辑


大连模特艺术学校于梅:实践造名模
2005年9月7日   中华服装网   服装招商网



    到过大连的人一定会知道金石滩,而到过金石滩的人也就一定知道这里有一所以美丽著称的学校——大连模特艺术学校。这里有赏心悦目的风景、精致可爱的校园、成绩优秀的学员,更有一位气质高雅的校长——于梅,带领着大连模特艺术学校的学员们,开创着她们共同热爱的模特事业。
      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学校在2002年被确定为旅游定点接待单位,先后被评为大连市和辽宁省绿色学校、大连市校风校纪校容校貌先进学校、大连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于梅校长被评为大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04年11月,辽宁省教育厅批准该校为省级示范学校。2005年1月,教育部批准该校为国家级重点学校。作为一所学历并不是很高的模特艺术学校,会有今天的成绩,一定有它独特之处,在此,于梅为我们阐述了她的治学之道。

学校——地域优势
记者:大连模特艺术学校是中国第一所培养职业模特的中专学校,现在这里的环境特别优美,其产生和发展都有哪些变迁?
于梅:在1992年,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大连等国内服装市场和模特市场的调研,发现市场对模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1993年3月,经大连市政府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所培养职业模特的普通中专学校。为了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1996年1月,在市政府和金石滩管委会的支持与协调下,学校从市内搬迁到金石滩。租借了3200平米的校舍和14000平米的土地作为我校建设的新起点。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连续接待了韩国驻华大使、新加坡交通部长,承担了第四届全国残运会礼宾礼仪服务等,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学校知名度得到了提高。
      1995年5月,投资近900万元的第一个属于学校资产的模特剧场开工建设,这时,学校开始进入了发展阶段。1998年在校生超过了200人。1999年9月学校进行了第二次搬迁,来到了现在的校址。此时,学校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在市、区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重新对校园进行了整体规划,新增校园占地10000平米。2001年,新建了8367平米影视艺术中心,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在近5年时间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共投资7000多万元,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改善,办学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在校生数也从建校初期的18人增加到现在的869人。
记者:现在报考的学生特别多,这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息息相关的,请您介绍一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于梅:我校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职业指导和全程的就业服务。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已分布到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领域拓展到国内外模特公司、航空公司、机场、公安交警、骑警、星级酒店、宾馆、旅行社、文化艺术团体、商业、服务业、房地产、展览业等行业。许多毕业生都立功获奖,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1999年大连市公安系统招聘的第一批女骑警中,就有来自我校的5名毕业生。2000年大连市公安局又从我校毕业生中招聘了7名女骑警和女交警。2001年我校78名毕业生,大连机场一次就招聘了16名。2002年我校115名毕业生,来自全国各地招聘毕业生的单位50多个,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40多个,大连市招聘的25名女交警中,就有9名是我校毕业生;2003年135名毕业生有17人升入大学,其余118人在来招聘的37个用人单位提供的300多个就业岗位中选择就业;2004年来校招聘的32个单位就为171名毕业生提供了350多个就业岗位。2005年214名毕业生有40余人参加升学考试,其余170余人在全国各地来招聘的26个用人单位提供的340多个就业岗位中选择了就业;毕业生连续多年一次性就业率超过98%。我校还与辽宁省人事厅、大连市人才中心构建了推荐就业体系。

实践——重头出击
记者:贵校一直注重学习与实践结合,并在对外交流活动中得到业界肯定,您能介绍一下吗?
于梅:学校先后41次组团、近400人前往美国、日本、泰国、韩国、马来西亚、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和服装模特表演。我校承担了大连国际服装节的广场艺术晚会、名师名作展演、巡游表演、“大连杯”中国青年服装设计大赛、韩国名师服装展演会礼仪服务等多项活动。还参加了宁波服装节、中国
(南京)园林花卉博览会、杭州西湖博览会、浙江省九运会及辽宁省运动会开幕式等表演。全国各地的车展、房交会、化妆品博览会、艺术节等都有我校学生的表演与展示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承办了“大连风”服装品牌展演和金石滩旅游促销展示。
      吉林、浙江、山东、四川等地许多有服装表演这一专业的学校台湾树德家商职业学校、以及日本东京好莱坞职业技术学校、法国奥诗学校、韩国京文大学等海内外的学校组团前来考察、学习与交流,还多次邀请我校专业教师前往讲学、现场指导以及专业教学交流。参加“2003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工作总结会”的领导和教育专家来我校参观考察,200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他们一致肯定了我校对模特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和在国内外培养职业模特领域中起到的领先作用。
记者:作为大连市涉外接待定点单位和“模特之旅”特色旅游的景点,贵校在大连市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于梅:2001年9月影视艺术中心投入使用以来,每年都要接待许多来校参观、考察、观看演出的国内外领导及中外宾客。影视艺术中心作为教学场所和学生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完善的教学和实习设施。影视艺术中心实行的是教师指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的方式,学生在这里承担的形象宣传、旅游促销、礼仪服务、导游解说、形象展示及向国内外客人推出的节目,都是由学生创意、自编、自导、自演。在实习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培养,实现了就业与市场的对接。影视艺术中心每年经营费用的支出比较大,学校就通过强化管理,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降低经营成本,开发新项目,主动促销,形成我校特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减轻了学校的压力和负担。
      有不少国家领导人以及原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市长夏德仁等省、市领导对我校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的表演技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我们一定要把学校办好、办出特色。
      2003年,为中组部、财政部领导、中央新闻媒体采访团、海外学子代表团、斐济总统、越南副总理、韩国前总理、亚欧经济部长、加拿大华人学会等中外来宾60,000多人进行了演
出与旅游接待服务。
2004年,接待了文莱总统、新加坡政府代表团、日本议会访华团等中外宾客96,000多演
出与旅游接待服务。
2004年,接待了文莱总统、新加坡政府代表团、日本议会访华团等中外宾客96,000多人,演出450多场。

教学——“星”级培养
记者:学校培养出很多名模,这与学校的教育体系是分不开的。
于梅:从1997年至2005年学校已有71人在世界超模、中国超模、中国模特之星等国际、国内各类模特大赛中获奖。学校连续几年参加省、市英语、语文、计算机抽考,分别获得了排名第一、第二的成绩,及格率均在97%以上。近三年学校许多教师获得了国家、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优质示范课的奖项,学校还承担了市级科研课题一项任务。
      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占在校生的95%,在教学中,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对表演与编导、形体步态、舞蹈、美发与造型、化妆造型、导游等课程实行课堂教学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利用排练厅、表演厅、影视艺术中心等设施,为学生提供了把形体语言和作品展示给观众的机会,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践中迅速得到提高。在文化课教学中,采用演讲、校外采风、英语短剧等形式配合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
劲头。
记者:以后学校在发展方面有哪些规划?
于梅:积极探索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特点、规律,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调研,完善规划、方案,在师资、教学设施,与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文件、规章制度、教学资源和课程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
      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调研,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强化教学的过程管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和优势,形成招得进、教得好、学得精、送得出、用得上的质量效益型的办学特点。深入探索服装表演专业在未来几年中社会和市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与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校服装表演这一主专业的教学管理和课程体系,使我校服装表演专业更具特色,使市场对我校毕业生的认知率更高,就业领域更宽,争取使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原文http://www.51fashion.com.cn/BusinessNews/2005-9-7/73129.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2#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5: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5 15:55 编辑





于梅大连国际服装节上走出来的名模
http://www.sjfzxm.com/news/20099/200991911190.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3#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2: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14 22:01 编辑



高发



姓名:高发
  生日:4月29日
  籍贯:辽宁省大连市
  学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2002届研究生
  2006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EMBA硕士
  现就职于:中国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生活档案
  喜欢的颜色: 白、黑、红
  喜欢的动物:猫 龟 狗 马
  最爱吃的食物:黄瓜、西红柿
  最喜欢的运动:跑步、 高尔夫、保龄球
  最喜欢的历史人物:爱新觉罗·皇太极
电视作品
  《叶挺将军》饰 叶挺中央台
  《汉武大帝》饰伊稚斜单于中央台
  《建元风云》饰演蒙哥 中央台
  《孔子》饰演阳虎
  《牵手》饰 沈五一 中央台
  《铁鹰行动》饰 二盖子 中央台
  《红岩》饰 魏吉伯 中央台
  《保卫延安》饰 胡宗南西安台,中央1套首播
  《天堑1949》饰 肖剑秋 中国艺术家协会
  《狙击生死线》饰 钱副厅长
  《血缘》饰 周志刚 中国艺术家协会
  《花非花》饰 欧阳严 中央台
  《大宋提刑官》 饰 贾博古
  《新狸猫换太子》饰包拯河南台
高发个人写真(20张)


  《新四军女兵》饰演:叶挺(客串)
  《冰是睡着的水》饰演:黄振 (客串)
  《浮尘》饰 杨萧 中央台
  《鄂尔多斯》饰 赵洪生 中央台
  《走过斑马线》饰 贺家声 中央台
  《大法官》饰 方正 中央台
  《我家的故事》饰 曾强 上海台
  《某年某月某一天》 饰 刘剑阁
  《濠江有情》 饰 王建邦
  《陈云在临江》 饰 杜聿明
  《真心英雄》 饰 周俊杰
  《迷失金三角》 饰 康龙飞
  《招商春秋》 饰李鸿章
  《福星临门
  《违背
  《花自飘零
  《售楼小姐
  《大魔方
  《灯火万家
编辑本段电影作品
  《证书》饰王昭 中影集团
  《邓稼先》饰钱三强电影频道节目中心
  《大决战-平津战役》饰耿飚八一电影制片厂
  《肝胆相照》饰阎锦文八一电影制片厂
  《铸剑》饰晏之傲 北影
  《川岛芳子》饰岩原一夫 西影
  《特警出击》饰欧阳 西影
  《超越死亡》饰毁灭者 天山厂
  《西域响马》饰杨剑飞 西影
高发封面海报(17张)


  《鬼楼》饰冯江楚
  《总统套房
  《换个活法
  《血色王冠》
  《血祭落花坡》
  《国魂
  《女神捕之杀手无名》
  《碧血狂龙
  《井冈英魂》
  《蓝煞星》饰演一警察
  《魂飞魔路》男1号(2010)
话剧作品
  《全是北京人
  《饥饿海峡
  《欲望号街车
  《白莲花
学术论文
  《光辉的历程 悲壮的一生——我演叶挺将军》,《当代电视》2008年第4期
  《间离效果在中国当代戏剧中的生存状况剖析》,《中国戏剧2》008年第7期
  《中国影视制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写实”与“超现实”新类型电影探索》
曾获奖项
  2002年由高发主演的法制题材长篇电视剧《盛世青天》荣获"金剑奖"
  2006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金鹰节最具人气演员提名奖 提名作品:《汉武大帝》。
  200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称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4#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14 22:04 编辑



高发:好演员!

每一位演员都向往成名,然而却不是都能实现的。演员高发以10几年的时间,走过了从业余到专业、从大连到北京、从龙套到主角、从无闻到成名的路程,以毅力和奋斗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人们记住高发可能是在电视剧《牵手》中那个默默沉稳地追求小雪的大款沈五一,那平静如水的表演让人看到的是一种无奈的真诚。其实,这已经是他的第三个大款形象了。从打他的第一部电影《川岛芳子》起,在部队大院长大成人的他,总被导演们安置在硬汉的位子上。那时的他能上戏就很知足,也便憋足了劲儿往硬汉上靠。可10多部电影演下来,心中仍然是没底发飘的感觉。为什么?知识欠缺呀。天生条件好并不代表一定能出成绩。他想正规地学点东西。1989年,他接拍了重头戏《大决战》,恰恰此时他好不容易有了机会进中戏大专进修班。戏拍了一半不能停,学校又不允许在校生接戏。两难之下他决定舍戏求学。最后虽然历尽波折向校方请了假,两头跑的日子也让他苦头吃尽。下午下课后赶火车直奔张家口景点拍戏,下半夜再乘车赶回。多少个黎明前的夜幕中,空无一人的马路上,闪过高发拉长的身影。回想起那段时日他挺欣慰:“对我是个磨练,同时检验了自己的意志。”
    接拍《牵手》那会儿,他刚调进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不久。他发自内心地感谢这座国家级剧院的领导和全体人员对他的接纳,使他在临近不惑之年,终于有了一个落脚的安身之处,可以踏踏实实干事业了。
    他将自己多年的积累,化作对人物的深入理解。
    他将这种理解付诸表演,使自己的演艺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说,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不久,我国第一部表现高级大法官生活的剧作《盛世青天》的男一号认准了高发。这给首次尝试法官类人物的高发打开了另一种生活的大门。说起当时的体验生活,他记忆犹新。在庭审现场,他捕捉到了大法官职业眼光的威慑力,个人修养的深厚和独特的个性。他深深感到在法制建设日益健全的今日,自己能饰演一个资深大法官,责任是多么重大。也许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的成功,竟使有关方面看上了他。这不,新近开机的电视剧《大法官》再次找到了他,他又要和一批当红的明星一道,同法官生涯打交道了。
    高发说,由于以前没有进过正规影视学校学习,因此无论演绎什么角色,他总有些担心,怕别人说他的演法不正确,为此他后来还到艺术学院进修了一段时间,从这以后,他再也没有这种担心了,用高发自己的话说,“自信了”。
    这么谦虚的一个演员难道不值得人尊敬吗???




来源http://tieba.baidu.com/p/84863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2:09 | 只看该作者


专访高发——简谈电影情系玉树赈灾
    悬疑影片《魂飞魔路》在旅顺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之前,剧组设置了向玉树地震灾区献爱心环节,集体默哀后现场捐款,主演高发更是将此次的片酬10万元悉数捐出。剧组其它主创和工作人员也纷纷慷慨解囊,现场共募集捐款128600元。
仪式完毕后,小编专访高发老师——简单几句介绍《魂飞魔路》电影后,高发老师表示:他更想借此机会表达自己(剧组乃至整个演艺界)——号召以微薄之力更多的去关注灾区、关心公益,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公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作为优秀演员——以塑造刚正不阿、军人硬汉形象出名的演员高发,在电影形象与现实生活中更好的定位了自己,这次高发老师把《魂飞魔路》的片酬10万元悉数捐献给玉树地震灾区——做出实际行动的同时,高发老师还表示他会持续关注玉树、关注更多的公益事业,实实在在的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儿力量。


来源http://tieba.baidu.com/p/757264125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6#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2:11 | 只看该作者


德艺双馨艺术家--高发

    高发,在娱乐圈这讲究纷繁复杂的环境下,凭着自己的努力和本色出演,一次次的给观众带来惊喜。
《汉武大帝》里的大单于,《保卫延安》里的胡宗南等等让观众认识了他,而真正给人深刻印象的形象是叶挺和肖剑秋。
在《叶挺将军》里,他是铮铮铁汉叶挺,他用自己的感情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一代名将的风采。正如他所说的:在这部剧里感到了一个伟大的将军人格、气节对喔的影响和浸润,使我不仅入戏,也深受教育,这是最大的收获,一笔宝贵的财富,永生难忘。
在《天堑1949》里他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肖剑秋。尽管人们对于肖剑秋这一角色充满质疑和谴责,认为他把为**献身的**英雄演的一点没有英雄样儿,他毫不气馁,认为这是剧情和生存的需要。更符合人性的真实:“英雄并不仅仅是脸谱化的表现,以剧中当时的处境来说,肖剑秋的生存是第一位的,只有能生存下来,才有可能完成任务。所以贪污腐败也是他的任务之一,这样的形象定位更接近现实。”更好的诠释了肖剑秋这个人物。他和陶泽如两大戏骨的对手戏更是让人拍手叫绝。
他不仅仅在电视剧里为观众带来一次次的视觉冲击,他也在电影和话剧里出现。
《邓稼先》里的钱三强、《证书》等电影里都可以发现他的身影。《全是北京人》、《白莲花》等话剧也少不了他。
在娱乐圈这一大染缸里,他洁身自好,不沾染是是非非、不哗众取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大家的认同和肯定。上天是不会让努力的人失望的。
于2002年凭借电视剧《盛世青天》荣获金剑奖,2006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金鹰节最具人气演员提名奖,提名作品《汉武大帝》以及第五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等其他奖项。
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俘获观众,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他也会以更加精彩的演出同观众见面,而我们只需期待着······





来源http://tieba.baidu.com/p/12029969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7#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22 18:32 编辑


《天堑1949》精美剧照一!


谢炎鹏挟持燕怡,燕怡为了保护肖建秋受枪伤



燕怡为了保护肖建秋受枪伤身亡,肖建秋悲痛万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8#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2:21 | 只看该作者
谢炎鹏刺杀专员,被肖建秋识破,










呵呵发哥穿军装真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9#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14 22:31 编辑




高发:叶挺将军精神永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22 14:08 编辑




邢良坤
2010-03-31 www.dlxww.com
   
     邢良坤,1955年出生于中国山东,成长于辽宁省大连市。多年来在科研、教育、艺术、理论、慈善、鉴藏等领域均有建树。
 科研
  邢良坤在物理化学领域里,取得了20项发明专利,五次获得大世界基尼斯科研成果数量之最,并运用其专利技术创作出6万余件叹为观止的陶艺精品。在制陶工艺方面,他独创了火焰定位、悬空无接面陶塑、泥条多层连接、多层转心瓶、多层吊球、立体开片等高难度的现代制陶技艺。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朱诚如和多位专家、评论家分别对邢良坤的陶艺作品给予了一言九鼎的评价:“独步当代,走向极至”、“作为国宝,永久收藏”、“前卫陶艺的代表,敢创新,有突破”。
  理论
  邢良坤对一些学术问题研究成果显赫,他著有《古陶起源》、《金属起源》、《文字起源》、《人类三大革命史》、《恐龙灭迹》、《中国陶瓷技术如何流向日本》等学术论文,同时,针对中国的“四大发明”史观,还提出了中国“五大发明”史(陶瓷)的新论述。邢良坤不但在物理化学方面取得巨大成绩,而且他还与中外科学家共同研发投资能源、环保等重大科研项目。对中国及世界的能源危机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
  多年来,邢良坤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总结独创的陶艺教学方法,在鲁迅美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获得重大成功,一年内可将初中文化的学生,培养达到专业国际最高水平。

   慈善
  “作为艺术家首先应该是名慈善家”这是邢良坤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的品质基础。多年来,他除了将收藏的千余件日本古陶瓷精品无偿捐赠给辽宁省博物馆,填补了中国收藏史大批量珍藏外国文物的一大空白外,他坚持扶贫助残,二十多年来,他己向博物馆和困难群体奉献爱心,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6000余万元。先后被中残联和奥组委授予“爱心形象大使”称号。

  艺术
  邢良坤通过收藏大量外国古陶瓷,从中研究学习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独步当今”的陶艺流派,填补了中国陶文化百年(1884-1994)无成果的空白。至今,他创作了6万余件陶艺精品,其中三万余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日本中津万象园丸龟美术馆、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中国陶瓷馆、旅顺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首脑、社会名流所收藏。其作品珍藏地域之广,数量之大,堪称现代世界各门类艺术家之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4: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22 18:25 编辑




邢良坤
百科名片


    邢良坤,生于山东,长于辽宁。一生与陶瓷结下不解之缘。在科研、教育、艺术、理论、慈善、鉴藏等领域均有建树。他收藏1300余件日本陶瓷艺术精品捐给了国家博物馆;专利已达二十多项;中国故宫博物院史无前例收藏他的现代陶瓷艺作品。其艺术成就蜚声中内外。

 邢良坤1955年出生于中国山东,成长于辽宁省大连市。多年来在科研、教育、艺术、理论、慈善、鉴藏等领域均有建树。十年辛劳,由他收藏的日本陶瓷填补了我国文物界一大空白----他将收藏的1300余件的日本陶瓷艺术精品捐给了国家博物馆被誉为“日本陶瓷艺术收藏家、鉴赏家”。他认为“金钱,只有用来创造美才有价值”,坚信“人生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创造”。为此,从1988年他便由收藏而转为探索、研究制陶工艺。1993年他已取得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立体开片”、“网釉”、“红天日”、“吊球”和”“转心瓶”。现如今他的专利已达二十多项.

  1994年10月,中国故宫博物院一改不收近百年来的现代陶瓷艺作品的历史,破例收藏了邢良坤的11件陶艺作品,这是故宫博物院罕见的收藏现代陶艺家作品的一次行动。辽宁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先后收藏了邢良坤的陶瓷艺术作品。1994年10 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邢良坤陶艺展更是震动了海内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科研
邢良坤在物理化学领域里,取得了20项发明专利,五次获得大世界基尼斯科研成果数量之最,并运用其专利技术创作出6万余件叹为观止的陶艺精品。在制陶工艺方面,他独创了火焰定位、悬空无接面陶塑、泥条多层连接、多层转心瓶、多层吊球、立体开片等高难度的现代制陶技艺。故宫博物院院长杨新、朱诚如和多位专家、评论家分别对邢良坤的陶艺作品给予了一言九鼎的评价:“独步当代,走向极至”、“作为国宝,永久收藏”、“前卫陶艺的代表,敢创新,有突破”。






理论
    邢良坤对一些学术问题研究成果显赫,他著有《古陶起源》、<金属起源》、《文字起源》、《人类三大革命史》、《恐龙灭迹》、《中国陶瓷技术如何流向日本》等学术论文,同时,针对中国的“四大发明”史观,还提出了中国“五大发明”史(陶瓷)的新论述。邢良坤不但在物理化学方面取得巨大成绩,而且他还与中外科学家共同研发投资能源、环保等重大科研项目。对中国及世界的能源危机起到重要作用。

教育
    多年来,邢良坤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他总结独创的陶艺教学方法,在鲁迅美术学院教学实验中心获得重大成功,一年内可将初中文化的学生,培养达到专业国际最高水平。

慈善
   “作为艺术家首先应该是名慈善家”这是邢良坤投身于慈善公益事业的品质基础。多年来,他除了将收藏的千余件日本古陶瓷精品无偿捐赠给辽宁省博物馆,填补了中国收藏史大批量珍藏外国文物的一大空白外,他坚持扶贫助残,二十多年来,他己向博物馆和困难群体奉献爱心,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达6000余万元。先后被中残联和奥组委授予“爱心形象大使”称号。

艺术
 邢良坤通过收藏大量外国古陶瓷,从中研究学习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独步当今”的陶艺流派,填补了中国陶文化百年(1884-1994)无成果的空白。至今,他创作了6万余件陶艺精品,其中三万余件被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日本中津万象园丸龟美术馆、中国故宫博物院、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中国陶瓷馆旅顺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及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的首脑、社会名流所收藏。其作品珍藏地域之广,数量之大,堪称现代世界各门类艺术家之最。

陶艺馆
    邢良坤陶瓷艺术馆坐落于依山傍海、风景秀丽的大连老虎滩公园滨海中路菱角湾。该馆始建于2005年,2009年9月全面竣工。整馆共分为五层,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展陈面积2300平方米[1]。邢良坤陶瓷艺术馆每年4月至11月对公众开放,冬季闭馆休整更换馆内展品。陶瓷艺术馆内部地面与墙面采用十几种彩玉铺设,总铺设面积约为18000平方米。天棚吊顶由100多平方米的香樟木与玉片打造而成;馆内照明采用1700根彩色灯管配以弧形玻璃罩,形成波浪起伏的天花造型。陶瓷艺术馆内的楼梯栏杆采用玉制石柱,楼梯扶手为无接头整料红木,馆内茶座桌椅主要为红木家具及藤制家具。休闲区多张产自巴西的独板红木长桌,长8.12米。

  展厅分为上下两层,其中一层分为陶林展区、紫砂壶展区、中央大堂和休闲区;二层分为陶塑展区、茶道展区和休闲区。一层陶林展区展出邢陶珍品悬空陶塑系列和变形人体陶塑系列,紫砂壶展区展出千余种形态各异的紫砂壶系列,中央大堂两侧展出他多年收藏的部分玉器、根雕、奇石等;二层陶塑展区展出邢陶大型宫灯吊球陶塑系列和转心瓶系列,茶道展区展出邢陶的茶道碗系列。

  邢良坤陶瓷艺术馆做为一家集现代科技与传统古典美于一身的博物馆,在极具观赏性的同时,人性化的配套服务也做得尽善尽美,为前来观展的游客提供了全方位的便捷优质服务。休闲区提供各种冷热饮品;商务区配置了打字、复印、传真、E-mail 、容纳多人的会议室、影视制作等商务类服务;礼品区经营珠宝玉器、工艺品及珍品花木,种类繁多各具特色。

延伸阅读
    2006年10月起,一套印有邢良坤和他的陶艺作品的《中国邢陶茶道碗》邮票小全张在利比里亚发行[2],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家第一次登上外国邮票,也是非洲各国继为齐白石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傅抱石张大千7位艺术大师发行过邮票小全张后,第八位登上非洲邮票的中国艺术家。这套邮票总计发行10万套,其中9万套在利比里亚境内流通,1万套在我国境内供集邮者收藏。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套小全张中的6枚邮票分别是两件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作品(1999年入藏)、两件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馆藏作品(2000年入藏)、两件日本丸龟美术馆馆藏作品(2000年入藏),均有中文字样,每张面值35利比里亚元。小全张边饰印有邢良坤手持作品微笑的照片,照片下方用英文写着“邢良坤是世界最著名的陶瓷艺术家,拥有20多项专利,他的作品曾被全球著名的博物馆收藏”字样。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1199640.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4:31 | 只看该作者



陶艺狂人 —— 邢良坤
    邢良坤,1955年出生于山东,成长于大连。由于酷爱艺术而走上了陶艺之路。十年辛劳,由他收藏的日本陶瓷填补了我国文物界一大空白----他将收藏的1300余件的日本陶瓷艺术精品捐给了国家博物馆被誉为“日本陶瓷艺术收藏家、鉴赏家”。他认为“金钱,只有用来创造美才有价值”,坚信“人生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创造”。为此,从1988年他便由收藏而转为探索、研究制陶工艺。1993年他已取得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立体开片”、“网釉”、“红天日”、“吊球”和”“转心瓶”。现如今他的专利已达二十多项.

    1994年10月,中国故宫博物院一改不收近百年来的现代陶瓷艺作品的历史,破例收藏了邢良坤的11件陶艺作品,这是故宫博物院罕见的收藏现代陶艺家作品的一次行动。辽宁博物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也先后收藏了邢良坤的陶瓷艺术作品。1994年10 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邢良坤陶艺展更是震动了海内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4: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22 14:36 编辑


央视《乡约》:陶艺狂人邢良坤

央视《乡约》:陶艺狂人邢良坤2007-08-24 19:31 来源:未知





邢良坤


央视《乡约》4月1日播出《陶艺狂人——邢良坤》以下为节目内容。

    编导 王延胜 责编 王少华

    他说自己是上下五千年世界陶艺第一人

    他说他将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有26件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有人真就为他的作品出价上亿元

    他就是中国陶艺界的一个特殊的人物,提起他的名字圈里人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他的作品充满了反叛的张力,似乎总是让人眼前一亮,恨,则是因为这个人说话太张狂,动不动就把世界第一的帽子往自己的身上扣,还四处宣扬要得诺贝尔奖,这个人出身贫寒,只念过五年书,没有经过任何美术学院的专业训练,但是十年来他却创作了四万多件陶艺作品,获得了二十多项国家专利。他的作品被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首脑收藏。有二十六件作品还作为国宝永久的保存在了故宫博物院,这个人就是邢良坤。

    第一次听说邢良坤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那次到山东济宁外出采访,当期的被采访人说,他知道辽宁大连有一个“怪人”,“狂人”,说话狂的厉害,从不服人,可他也真有些本事,烧出来的陶艺作品竟然进了北京故宫博物院,等等。栏目制片人当即表态,这个人有故事!!随即安排要我联系,这就是本期节目的开始。


    邢良坤1955年生于山东,长于大连,初中文化,下过乡,当过钳工、木工、电工、钣金工、维修工,干过个体:养花、卖花、弄盆景、做根雕,后来迷上了收藏,苦修十年,成了陶瓷艺术的收藏家、鉴赏家。1989年,邢良坤开始潜心研究陶艺,至今已取得“立体开片”、“网釉”、“红天目”、“吊球”、“转心瓶”等20项国际发明专利,获得了吉尼斯“国家发明专利之最”证书。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等众多国家的博物馆收藏,据说,还被多国家地区的政要个人收藏。当然比这个更有名的是邢良坤的狂言,有人说他太爱吹,用东北话说,老邢那嘴没个把门的,不管是干活还是闲着,总有说的,

    他说,日本人做的陶,半小时就能看明白了,他做的陶,日本人却研究也做不出来。

    他说,陶艺要突破,只能靠他邢良坤。

    他说,他做的陶,前人没法达到,后人也不能超过。

    这些都成了在网上邢良坤的“语录”,有点狂得没边了,似乎真得由他称王称霸。可如此狂的一个人,能配合我们的采访吗?恰好,一个同事的朋友认识邢良坤,我便拜托同事,先帮忙跟邢良坤联系一下,算是先跟他大声招呼。几天后,我给邢良坤打了电话,电话那端的邢良坤听上去比想象的要好,很豪爽的感觉,当然,谈起他的陶艺作品他在电话里就已经滔滔不绝的说起来,正如传言:老子天下第一。

    几天后,我跟摄像便飞往了大连,一路上我都在想象,这个如此有争议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面容、神态。飞机到达大连已经是晚上九点多,半个小时后,我们到了邢良坤的茶楼,也是他的陶艺作品的展厅,可仍然没有见到邢良坤。两碗米饭、两个菜,我们的晚饭已经准备好了,正放开吃饭,一个声音响起在背后:“没想到你们来得这么晚,所以没有等你们吃饭,出去忙别的事了”,嗓门又粗又大,扭头一看,一个典型的北方汉子出现在我们面前,粗眉毛,小眼睛,短头发,黑黑的皮肤,一口方言,人长得挺有精神,但看不出年龄,虽然来之前已经知道他的年龄。于是,正式的采访就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开始了。





    “我的性格很粗野,一看就是傻大黑粗的人。可是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细。” 邢良坤侃起来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我们饭没有吃完,一个小时已经聊进去了,当然,仍如传言:他爱“吹牛”,从他的陶艺专利,到他的生活,小时候的生活,到日本到英国举办展览,等等,说起自己的经历,他聊得很兴奋,可说到困难的时候,他的回答让我们感觉很以外,(在此之前,我已经查了他的很多资料,知道他曾经因为烧陶艺作品,把几百万家产“挥霍一空”,连饭都吃不上,过得很苦)“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困难,我觉得挣钱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还有比挣钱更容易的事吗?”

    “那你失败了怎么办?也不难吗?”

    “我从来没有说自己成功,现在也是,说我成功的是别人,我就是愿意烧,烧出什么就是什么,有什么难的?”

    似乎说到自己困难的时候,邢良坤并不习惯。但是我们还是了解了他从幼年到如今的生活:出生在山东,家里实在是太穷了,刚出生,他就死里逃生,因为刚出生的邢良坤只有两斤半重,父亲以为肯定养不活了,差点就给扔到猪圈里,是两个姐姐用小米粥喂活的。后来挣到了钱又开始收藏日本的古陶瓷,出了名后却把收藏的作品捐给了博物馆,开始烧制陶艺作品,几百万的家产就这样被烧进去了,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有人说不撞南墙不回头,我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就算是头破血流也要撞过去,要不就死在南墙下,要是撞了南墙就回头,就是叛徒。”邢良坤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随后几天里,我与摄像一直跟着邢良坤,想抓取他最本色的一面,在“狂”的背后的另一个邢良坤:

    邢良坤说话很直白,是那种脑子里想到的就说出来的人,比如“老婆是比不上自己的陶艺的”,可“不近女色是不对的”,而且有自己一套理论,也有自己的一套“准则”,连自己带的烧陶艺的弟子也都必须是农村招来的没有文化的女孩子“我没有文化,要找一个大学生,我研究出来的那些专利不都成了他的了吗?你小学没毕业,人家是大学生,你说这个专利是谁的?我有嘴也说不清了,所以我是武大郎开店——个高的不要,就带没有文化的,而且还是一帮没有文化的农村女孩子。”,据他的一个朋友说,曾经有记者采访邢良坤有关“

    情人节”的话题,结果被他的理论说的问不下去了;

    邢良坤认为自己“就是聪明,几亿人加起来都没我聪明,我的感谢我的父母!!”这一点或许很难让人相信,但是我却不能不承认他的努力,也许在他的心里,这并不是刻意要去做的,他称自己的娱乐就是做陶艺,就是创作陶艺作品。我甚至很难想象,邢良坤这样的一个“粗人”“狂人”居然滴酒不沾,无论是什么样的场合中,可能这样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干他喜欢的事。虽然很有名了,可每天邢良坤仍然是早起晚睡,似乎永远都精力过人,一天要烧三炉作品,从早晨五点到晚上十一点,他得不停的到窑炉去看,装炉,开炉,都是他一个人干,要知道再在我们在采访他的过程中,经常晚上到半夜,第二天依然挺精神,一句话,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且没有出来的意思。我没有刻意去美化邢良坤,或者我本身并不是很喜欢这样的性格,可不能不佩服他。我想,幸亏邢良坤没有上大学或者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或者艺术熏陶,很难想象如果他接受了所谓的专业的教育,还能不能出来这样的一个人物,还能不能拿出这样的作品;





    离婚多次,他都觉得自己很光荣。有人说她不知道天高地后,低速不堪,甚至有人用更刺耳的语言,他拒不接受。他的一个朋友说,邢良坤的小时候贫穷的经历让他刻骨铭心,那种被别人看不起的感觉一直在影响着他的生活。可能大多数对这种经历都会回避,邢良坤也不例外,尽管他不愿因承认,这样的经历会让人自卑,而物极必反,正如有人说的:强烈的自备的尽头就成了极端的自负,我私下里会想邢良坤应该就属于这样的人。而这样的性格,却真正成就了他!!

    面对邢良坤,很多人会产生矛盾,佩服他的敢做敢为,佩服他的口无遮拦,佩服他的艺术成就,反过来,也看不惯他的张狂,看不惯他的世俗,看不惯他的自以为是,可他就是这样的人。

    可采访完邢良坤,我觉得,狂,就让他狂一辈子!能创造出自己的东西,这就是他的资本,至于评说,那是别人的事,对于他的成就认同,那更是后人的事!我们说了,只是口舌之快,与邢良坤的口无遮拦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消失无踪,能留下来的才是“真货”!再说,如果让邢良坤闭上嘴,他还是邢良坤吗?所幸,他没有闭嘴,以后也不可能闭嘴!!

    本文采访线索由央视七套《乡约》栏目提供,详细内容请登陆央视国际网站CCTV-7《乡约》栏目查阅。

    注:CCTV-7《乡约》栏目播出时间:每周六21:52分 重播时间:每周日13:30,节目时长45分钟,无限精彩尽纳其中,届时敬请收看。



来源:商界在线



来源http://www.gtobal.com/info/detail-28530-p1.htm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22 14:47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2-22 14:54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23 0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6#
发表于 2012-2-28 0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7#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27 | 只看该作者
小蝌蚪学游泳 发表于 2012-2-28 09:29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8#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31 | 只看该作者


刘德有





    刘德有(1931-) 辽宁大连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人民中国》杂志翻译,《光明日报》驻日本记者,新华通讯社东京分社记者,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文化部部长助理,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方委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1986年起任文化部副部长,是中共十二大代表。长期从事翻译工作和日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语言方面的研究。译有《占领下日本情况的分析》、《祈祷》、《残像》,著有《在日本十五年》等。在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积极支持世界语事业,经常出席一些重要的世界语活动,系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员。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312916.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23 0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9#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3-1 18:35 编辑



刘德有先生
陈喜儒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0年07月16日   第 07 版)


  刘德有(右)和作者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听同事们讲了不少刘德有先生的故事:说他有真才实学,堪胜重任,多次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彭德怀、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翻译;说郭沫若博古通今,才华横溢,诗词歌赋,出口成章,而且前后在日本生活了近20年,精通日语,对翻译要求很严格,认为译得不准确时,当场就纠正,为郭老当翻译,就像学生进考场,人人怯场打怵,但郭老却非常欣赏德有,在国内接见日本客人或去日本访问,总是点名叫他当翻译;说他翻译时语言流畅、准确、声音洪亮;说他刻苦勤奋,谦逊谨慎……
  当时在日语翻译界,刘德有先生的名字,如雷贯耳,无人不晓。人们都以为他是海外归来的洋博士,或国内著名学府毕业的高才生,但后来知道,他连初中都没毕业。1931年,他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大连,小学毕业后上了初中,但只上了一年零四个月就辍学了。旅大地区解放得早,日本投降不久就成立了人民政府。1949年3月,他投考小学教员被录取,教了两年书后,被调到日侨学校任教。1952年,调到北京日文版《人民中国》杂志社当翻译。后来任《光明日报》驻日记者、新华社驻东京分社首席记者,回国后历任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文化部部长助理、副部长。现为中华日本学会名誉会长、汉俳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兼职教授。
  从一个中学生,到中日闻名的翻译、高级官员,他靠的是刻苦读书,自学成才。
  在编辑《人民中国》创刊号时,领导叫他将魏巍的朝鲜通讯《前进吧,祖国》译成日文。这是他第一次翻译文学作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译成初稿,交给日本专家审阅修改,但译稿却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意思是说根本没有修改的基础。这对他是个很大打击,也是很大的刺激,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迎难而上,发愤图强:一是如饥似渴地读中国现代小说的日译本,对照原文,细心琢磨,写下心得笔记;二是读志贺直哉、芥川龙之介、小林多喜二、德永直等日本作家的作品,加强文学修养;三是把经过日本专家修改的满篇通红的译稿,当作教材,仔细阅读,总结经验,摸索中译日的规律技巧,提高日语水平。
  他第一次做口译,是1954年接待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紧张得两腿发抖。他第一次给毛泽东当翻译,听不懂湖南话,紧张得心嘣嘣乱跳,慌乱中把“人种”错译成了“民族”。周总理听了出来,马上纠正说:“不是‘民族’,而是‘人种’。”精通日语的廖承志,看他太紧张,立即坐到毛主席身边,微笑着说:“我来,我来。”把翻译的重任接了下来。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日本电影代表团时,提到了“阮玲玉”,德有不知她是何许人也,卡了壳,周总理看他译不出,用铅笔在他翻译用的小本上写了“阮玲玉”三个字,可能觉得字迹潦草,怕他认不出,又一笔一画写了一遍。他当即照汉字译出,日本客人频频点头。但也就是在一次次的卡壳中,他暗下决心,一定努力学习,提高素质,掌握口译本领。
  他勤学苦练,坚持每天读书,每天动笔。在日本工作期间,他看报看电视读书时,都留心搜集日本语言的新现象,甚至与日本朋友交谈,一有发现,就马上记录。天道酬勤,他的翻译,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日本翻译家田岛淳说:“凡是第一次跟刘先生接触的日本人,没有不对他那流畅的日语感到吃惊的。可以说他的日语已经到了无懈可击的程度。这是由于他不懈地追求,不断地努力深入日本历史和日本人心灵去理解日本人的缘故。”
  德有先生在繁忙的公务之余,笔耕不辍,不断有著作问世。最早是1981年出版的《在日本十五年》。当时国门刚刚打开,人们急于了解外面的世界,他的书,文字朴实,笔调轻松,用事实说话,介绍日本政治、经济、教育、出版、名胜古迹、饮食文化、民风民俗,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深受读者欢迎,连印三次,日本报纸杂志也纷纷译载、评论,很快就出了日文版。
  《现代日语趣谈》和《战后日语新探》,是德有先生探索现代日语的书。战后,随着日本社会的巨大变化,日语中涌现了大量新词、流行语、风俗语、外来语,甚至表达方法也岀现了明显变化。许多词,辞书中找不到,一些语言现象,日本语言学家也莫明其妙。学习语言,也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难以准确理解日本人的讲话、文章。德有先生在考察语言现象的同时,联系日本社会现实,探究语言背后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这两本书,与枯燥沉闷的同类著作不同,选题新、立意新、写法新,独具一格,妙趣横生,宛如摘了一束带着露珠的鲜花,插在花瓶里,并且告诉你每一朵原来的颜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异。这对于我国日语学习、研究和教学,是春风雨露,而对于日本人,也是一面镜子。日译者说:“我之所以要翻译这本书,把它介绍给日本读者,除了要增进日中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外,还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日本人自己去‘理解日本’。”
  在德有先生《随郭沫若战后访日——回忆与纪实》、《时光之旅——我经历的中日关系》、《心灵之约——我亲历的中日文化·学术交流》等著作中,不仅有中日关系发展中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中国领袖的风采,日本友好人士苍松劲竹般的风骨,也有人生的经验,当翻译的甘苦,对日本文化的思考和研究。他说:“翻译是一门技术,或者说是一门艺术。翻译的好坏,不仅取决于译者母语与译语的水平,译者对原作、原话的理解水平,译者的语言转换能力,而且取决于译者的知识面。一句话,就像艺术上的成功取决于一个人的素质一样,翻译的好坏也离不开一个人的素质。”
  德有先生热爱文学,创作汉俳,也翻译日本小说。他译的小说虽然不多,但都是大家名作,如尾崎一雄的《虫子二三事》,芥川龙之介的《山芋粥》,野间宏的《残像》,有吉佐和子的《祈祷》,大江健三郎的《突然变成了哑巴》等。当时大江在中国名气不大,作品又晦涩难懂,一般译者,都望而却步,而德有先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翻译了他的小说,虽然20年后才得以岀版,但他很可能是把大江作品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认识德有先生,是他到文化部任职以后。当时中国作家协会在沙滩北街2号的地震棚子里,与文化部同在一个大院。来访的日本作家中,有不少是德有先生的老朋友,于是我就领他们去孑民堂见他。那时他已是副部长,主管对外文化交流,但没有架子,不打官腔,态度谦和,礼仪周到。那时中国作协的外事工作由文化部代管,有事需请示或商量时,就直接去找他。他的办公室不大,一张办公桌,几张沙发。我一进去,他马上摘下花镜,放下批阅的公文,起身过来握手让坐倒茶。这个时候,如果有陌生人进来,看他忙活,会误以为我是部长,他是来客。
  1992年,我翻译了古川万太郎的《战后日中关系史》,在译稿即将交辽宁人民出版社之前,突然想请德有先生写序,因为他与古川交往20多年,相知甚深。我事前没打招呼,突然袭击,实在是强人所难,心中未免惶悚。没想到,德有先生欣然命笔,很快写好了序。他说:“我认为《战后日中关系史》的中文译本在当前形势下付梓问世,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将使更多的人了解40多年来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中日友好事业,为两国世世代代友好而努力。”
  德有先生总是说,自己不是专家学者,谈语言的两本书,也只是把工作中所碰到的日语现象及平时的粗浅体会加以整理记录而已,不是学术专著。但我以为,他对一些日语单词来龙去脉的考证,是以随笔形式写的精彩学术论文。不仅如此,他的《从文化视点观察日本景气》、《我观日本的文化战略》、《中日文化比较方法论之我见》等文章,都是独具慧眼的学术论文。
  2000年6月23日,日本驻华大使谷野作太郎代表日本政府授予他日本天皇颁发的“勋二等旭日重光章”时说,“由于刘德有先生多年来为增进日中间的相互理解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天皇陛下特向他授予勋章。”谷野大使还说,他“作为日本研究者出版了许多关于日本文化和日语的著作,为介绍日本发挥了巨大作用。”
  我以为,这是日本政府对自学成才的学者型官员德有先生50余年的工作、社会活动和学术研究的精确评价。
<INPUT style="DISPLAY: none" value=0 type=checkbox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来源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0-07/16/content_571245.htm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23 0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0#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3-1 18:43 编辑


中日友好的使者——访文化部原副部长刘德有
更新时间:2009-1-12  出处:本站原创    作者:杨景贤    编辑录入:刘华清  



中日友好的使者
——访文化部原副部长刘德有
杨景贤   



     
    文化部原副部长刘德有,曾是一名日语翻译和新华社驻日首席记者。在他数十年的沧桑岁月中,主要从事对日工作,为中日友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00年春天,日本国为表彰刘德有为中日友好所作出的贡献,日本天皇授予他勋二等旭日重光勋章。
  记者慕名对刘德有进行了专访。刘德有身材高挑,面色白净,长方形脸庞,双目炯炯有神,有一种文人雅士的风度。他的夫人顾娟敏原籍乃是山东蓬莱人士,她性格开朗活泼,待人热情厚道,一口胶东腔,一下子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一)
  刘德有的祖籍是河北省平乡县。他的父亲刘万成在14岁那年闯关东来到大连,开始在一家商店当学徒,后来开了一个小店铺,夫妻俩共同经营,倒也可勉强度日。
  1931年农历7月,刘德有诞生在大连市,他出生时正是多事之秋。在他出生一个月,即满月那天,发生了“9.18事变”。懂事后,母亲告诉他,“事变”那天,满街都在发号外,大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混乱不堪。在此之前,大连早已沦为日本殖民地。那时的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十分困顿,对日本人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刘德有的父亲小店也开不下去了,刘万成只好到一家机械厂去当工人,靠卖苦力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虽然家中生活十分拮据,但刘万成还是把儿子送到学校读书。这是一所由日本人创办的学校——大连霞国民学校。那时刘德有白天在学校学日文,晚上回家习中文。中国人在学校里倍受歧视,刘德有幼小的心灵里便对日本人十分反感。有一件事令刘德有记忆犹新。有一年冬天,刘德有家中来了两位不速之客,原来他们是为日本人效犬马之劳的便衣警察。他们进门便问道:“你店里有万国旗吗?”刘万成说:“有啊!”说罢把“万国旗”递给了那人。那人把旗子抖落开,发现里面有一面中国旗,厉声嚷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在反满抗日?明天到沙河口警察署走一趟!”第二天,刘万成忐忑不安地去了警察署,全家人提心吊胆,望眼欲穿。一直盼到中午刘万成才归来,幸好未出什么大事儿。
  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14岁的刘德有从大连中学二年级辍学。这年11月,大连市人民政府成立。
刘万成放弃做工,又开了一家店铺。刘德有在闲暇之时帮助父亲经营店铺。1949年3月,大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招考小学教员。十分向往当老师的刘德有参加了考试,以优异成绩被录取,被分配到大连第四完全小学当教员。刘德有至今清楚地记得,为了考政治,他反复背诵毛泽东写的元旦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背得乱熟。但在考试时并没有考这方面的内容。1951年春,刘德有被调到大连日侨学校当教师。当时大连市留用了一批日本技术人员,这所学校是为他们的子弟开办的。刘德有在这里教中文。

  1952年,在首都北京召开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为接待代表团需要几名日语翻译,临时调两人去“亚太和会”。刘德有作为人选赴东北人民政府报到,但接待人员告诉他:你们不是去北京,而是留在沈阳。当时一心想去北京的刘德有不觉在心中产生了丝丝的惆怅。


(二)
  1952年,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第一份日文版的刊物《人民中国》在北京筹备创刊,这是一份面向日本人民介绍中国的杂志。刘德有被调到《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终于实现了进京的意愿。
刘德有在《人民中国》杂志社工作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接见日本友人时需要翻译。国务院外事办借刘德有作翻译。这样他于1954年至1964年有幸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做翻译工作。他还先后随中国贸易代表团、中国科学代表团、中国作家代表团和中国农业代表团赴日本访问。这种民间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为中日建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当回忆起当年为毛泽东主席作翻译的经历时,刘德有双眸溢满神采,情绪略显激动。1955年10月,毛主席会见由上林山荣吉率领的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刘德有担任翻译。首次坐在毛泽东、周恩来身边,刘德有显得有点紧张。毛主席在与上林山荣吉寒喧了几句后,便拿出香烟给日本客人抽,上林山荣吉一边推让,一边说道:“主席,我不会吸烟”。毛主席朗声一笑说:“你的道德比我高尚啊!”毛泽东讲话时湖南口音较重,这对于长期生活在东北的刘德有来说,无疑听起来有点吃力。当毛泽东主席对日本客人说起我们是同一种族时,刘德有因辨不清毛主席的口音,将种族翻译成民族。周总理迅速地对此进行了纠正。廖承志一看刘德有翻译起来有点吃力,便代替他进行了翻译。从此后,刘德有十分注重研究毛主席的口音。
  1961年,毛主席会见日中友好协会会长黑田寿男团长,在讲到朋友有真朋友和假朋友时,说到了“满洲”这个地名,刘德有当时未能辨清毛主席的口音,顿时卡壳。廖承志补充说,是美洲。毛主席纠正说,不是美洲是满洲。刘德有立即翻译成中国的东北。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当毛主席讲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时,刘德有又因辨不清主席的口音卡了壳。廖承志赶忙翻译成同类呼朋友。
  刘德有的日语翻译水平属于一流。否则,也不会长达10年让他作翻译工作。他之所以只提走麦城,不提过五关斩六将,是因为这两件事令他记忆犹新罢了。
  1964年,中日两国民间交流又升一格,双方加强了贸易往来,并在双方的首都互建了办事处,互换了新闻记者。刘德有作为首批驻日记者来到东京。开始任《光明日报》驻日记者。1972年任新华社兼光明日报社记者。1975年任新华社驻日首席记者。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宣布正式建交,刘德有作为新华社记者,对这次重大的外交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在日本的15年,刘德有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978年6月,刘德有由扶桑归国,在新华社工作。1979年,刘德有调到人民中国杂志社任编委。同年又被任命为外文出版局副局长。1982年5月,外文出版局、文物局、对外文委、出版局等单位与文化部合并。1984年4月,刘德有被任命为部长助理。1986年4月任文化部副部长,主管对外文化交流。1996年10月,年已65岁的刘德有从文化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现任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北京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
  刘德有多才多艺,诗词、书法、写作等均达到了较高的造诣。他的主要著作有《在日本十五年》、《现代日语趣谈》、《战后日语新探》、《随郭沫若战后访日》、《花束、友谊、21世纪》、《时光之旅》。主要译作有芥川龙之介的《山芋粥》,有吉佐和子的《祈祷》,尾崎一雄的《虫子二三事》,野间宏的《残像》等。他的诗作《汉俳》由著名音乐家朴东生谱曲,参加了“普天同庆”朴东生作品音乐会。



(三)
  刘德有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与夫人顾娟敏于1959年结为伉俪。顾娟敏曾随夫君在日本工作10年。回国后继续在外文局工作,1992年离休。刘德有夫妇的两个儿子刘岳,刘楠均在日本工作。如今刘德有夫妇离休在家,但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丰富多彩。顾娟敏对记者说,当老刘退下来时,我便对他说,人一走,茶就应该凉,退下来就是平民,就应当具有平民意识,做一名普通的老百姓。因此,我们的心态一直比较平和,没有任何失落感。刘德有风趣地对记者说,老顾参加革命比我早,是我们家的老干部,在家里听从她的领导。我离休后,老顾给我分配的第一件事就是做饭菜。她是师傅,我是学生,她手把手地教,我认认真真地学。如今我的烹饪手艺已达到相当的火候,做几道菜没问题。老顾这样做是有良苦用心的。由于我们年龄大了,身边又无人伺候,万一谁的身体欠佳,也好有个照应。刘德有退下来后,真正感受到了无官一身轻。他的时间依然十分充实。读书写作、锻炼身体成为他生活的新内容。1998年,年已66岁的他开始学习电脑,如今已能熟练地操作电脑,这在省部级干部中是不多见的。
  在刘德有客厅里挂着六幅国画,开始我们以为是哪位画家送给他的。后来一问,原来是刘夫人的大作,说起顾娟敏作画,还真有点意思,顾娟敏退下来之后,就参加了中老年书画初级班。她刚去时,人家已画了两年多。老顾当时连毛笔都不会拿,但仅过了两个多月,她的画技大长,在同学中出类拔萃。一天,老师在给顾娟敏改画时说,你的进步令人刮目相看,你的画很有特点,值得改。顾娟敏每天都在艺术天地跋涉,孜孜以求,乐此不疲。有时来了兴致,茶饭不思,竟能画上一整天。如今她的画技已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可以称作是业余女画家了。有时刘德有会见日本友人,把爱妻的画作为礼品送给客人。老顾画的山水、花鸟、鱼虫栩栩如生,虽然功力上还欠点火候,但看上去挺美。不过老顾的字写得还不到家,题款这活儿还得由夫君去做。刘德有对爱妻的画奉送了4个头衔:现代的、业余的、蹩脚的、老太婆的画。透出一种幽默和风趣。
  刘德有夫妇对生活的追求是积极向上的,是健康丰富的。1998年10月,他们购买了一架钢琴,年近7旬的老顾居然能弹出优美动听的乐曲。钢琴也成了顾娟敏的必修课。她操琴,夫君引亢高歌,真是其乐融融,这对老夫妻真正领会了人生的真谛。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1-23 09: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6-2 03:53 , Processed in 0.081413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