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ywwcnll97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连名人知多少《待续》水墨画画家----高荐

  [复制链接]
70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7: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12 17:09 编辑



烟山云树秋情深
——丁振海和他的海景山水画
文/王平善
丁振海近照
《铁山魂》
《弄潮》
    与丁振海同在一个城市,多次欣赏到他的作品,他笔下烟波浩渺的山水画卷,惊涛拍岸的大海豪情,曾留给我深刻的印象。    丁振海1947年生于大连,现为高级工艺美术师,辽宁省美术协会会员。    从小就酷爱画画的丁振海被同学们称为“小画家”,纷纷请他在书皮上画画。1965年他分配到松辽第一造船厂,时值“文革”初期,他经常为厂里画宣传画,还画过毛主席像。十几年过去了,丁振海的人物画功底扎实,透彻传神,受到了好评。1981年他有幸成为著名画家宋雨桂先生的学生,并从此走上了山水画的创作之路。当时他还不是专职画家,为了工作、画画两不误,他几乎将全部工余时间投入到写生之中,没有休息天、节假日,就连出差也不忘搜集创作素材。经过辛勤的耕耘,他创作了《铁山魂》、《晓雾迎翠》、《香花万点听泉喧》、《观云图》、《长城》、《秋泉流云荡我胸》、《江山万里尽朝晖》等作品。在《铁山魂》中,丁振海以浓浓的笔墨展现了旅顺铁山军港的雄姿。远处群山环抱,云雾飘渺,雷达哨所矗立于山巅之上,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海疆;近处碧波荡漾,浪花飞溅,卷起的波涛冲向礁石,发出阵阵回响;一艘威武的军舰披波斩浪驶向大海,鲜艳的军旗迎风飘扬。如果说老铁山气势恢宏的话,那么威武的军舰更是画龙点睛之笔,它将人民海军的“军魂”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丁振海的创作成功得到了宋雨桂老师的鼓励:“你在海边生活,大海是你的故乡,如果有时间,可以在画海的方面多下点工夫,多总结些经验。”老师的话为丁振海指明了创作的方向,从此他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闲暇之余,大海是他必去的地方,漫长的滨城海岸线到处都留下他的足迹。他观察大海的潮起潮落,揣摩大海的春夏秋冬,无论是巨浪滔天的大海,还是余晖如镜的大海,他把握一条原理,就是万变不离其中。他知道只有将大海的万千多姿牢记心中,才能将其真魂展现出来。因此,每次采风归来他对大海都有一种全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弄潮》、《银浪澎湃》、《海上明月共潮升》、《铁山观潮》、《日破云涛万里红》、《涛声依旧》、《追波逐浪》、《疾风》等等。无论是狂风骤雨翻滚的大海,还是风和日丽平静的港湾;无论是搏击长空的海燕,还是追风逐浪的海鸥;无论是惊涛拍岸的巨浪,还是暗礁汹涌的险滩,丁振海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让人们欣赏了大海的风韵,感受了大海的万千变幻。    《弄潮》就是一幅精彩的画卷。狂风裹挟着冲天巨浪,咆哮着,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扑向礁石,而若隐若现的礁石在巨浪的洗礼下岿然不动;此时的海天早已融成一片,涛天巨浪中两只海燕展翅翱翔,那搏击长空的雄姿,那势不可当的气势,犹如迎风斗浪的弄潮儿,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丁振海说:“把大海作为国画创作语言来表达自然和人生的主题,要源自对海的观察和体验,春夏秋冬,阴晴雨雪,晨昏夜午,朝雾暮风,海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它的喧哗与宁静,博大与细微,险峻与温柔,暴烈与安祥,没有一刻是静止或与过去相同的。因此用笔墨将大海千姿百态的瞬间凝固在宣纸上是我最大的快乐。”综观丁振海海景山水画,取材于故乡的大海,在写实的前提下,注重形式的创造和水墨语言的革新与实验。创作中,艺术形式、语言及表现方法很大程度上折射了画家的心灵,当画家的生命与所表现的对象互动中合一时,作品就会在“物我两忘”中产生,这就是画家思想的传达,生命的外化,也给人们以不同的艺术享受。    几十年来,丁振海每天都用海一样的激情创作着海的作品,也同样用海的真情培育着海一样宽广的情怀。作品《惊涛拍岸》入选全国首届职工美术作品评奖赛铜奖;《山海情》、《弄潮》获全国首届军工美展二等奖和三等奖。《山海峥嵘图》和《铁山魂》获中国美术家协会、神剑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神剑第四届、第五届美展优秀奖和铜奖。有百余幅作品在国内报刊、杂志发表。对于已有的成绩丁振海看得很淡,他说:“作为一名职业画家,就是要用手中的画笔讴歌我们伟大的祖国,讴歌改革开放后的美好生活。”    “豪情满怀谱新曲,”,近悉丁振海即将在广州举办个人画展,衷心预祝画展圆满成功。




原文http://szb.dlxww.com/dlrb/html/2010-03/21/content_332771.htm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 1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12 17:23 编辑



丁振海国画、骨雕精品艺术连展





山水艺术名家丁振海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2:10 | 只看该作者


钟艺





个人简介:
钟艺,2004年拍摄电视剧《守望幸福》,在其中饰演笑笑,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0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本科表演系。       中文名:钟艺
      英文名:Zoe
  昵称:钟曼予 鳗鱼 小黑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
  出生地:大连
  出生年月:9月3日
  身高:167cm
  职业:演员
  院校:中央戏剧学院2009级 本科 表演系
从艺简介:
个人作品
电视剧
  《守望幸福》饰 笑笑

合作演员:鲁园 刘之冰 茹萍 导演:陈冬冬 编剧:林黎胜
  《背后有人》
  《错爱一生》

音乐剧  2011年在中国首次改编成音乐剧的《家》中饰演瑞珏,个人获得第二届世界戏剧院校联盟国际大学生戏剧节优秀表演奖。

故事短片
  《说出你的爱》故事短片饰 蔡琳(女一)
娱乐节目
  2008年12月《非常6+1》
  2009年起担任《咏乐汇》助演
学业成绩
  2009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本科表演系 从业经历
  自五岁起,钟艺便学习舞蹈,代表城市团队多次出国比赛并获得优秀成绩。在推新人大赛中,她表演的《看花灯》获得舞蹈类金奖第一名。十一岁开始学习声乐,各大赛场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十四岁时,偶然的一个机会让她走上了影视之路,《守望幸福》中的笑笑让社会各界认识了这么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因《守望幸福》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钟艺开始了自己的影视之路,令人称赞的是,虽然社会实践繁多,但她并没有耽误学习,在拍摄完《守望幸福》后的考试中,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钟艺没有因为自己的爱好而放弃学业。2009年,她以571分的一本成绩考入梦寐已久的中央戏剧学院,成为了中戏2009级本科表演系的一员。





社会评价
     
五所名校为何看好她
  在今年的高考中,她总共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五所院校,最终这5所院校均向她发来了文化考试通知书。不仅如此,作为一名艺术类考生,就读于大连一中的她,高考文化课拿了571分的惊人成绩。她叫钟艺,地道的大连女孩,五岁学跳舞,10岁学声乐,14岁在电视剧《守望幸福》中有出色的演出。从小到大,从未间断学艺术的她,在学校也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起初采访钟艺,她的爸妈有些犹豫,他们不希望女儿因为考得理想而张扬、自傲,在记者提出希望钟艺能把学习方法和考试经验介绍一下时,她的家人同意了这次采访。
  A机不可失
  在星巴克的咖啡厅里,一个女孩的背影很快抓住了记者的眼球。4年前,小小年纪的钟艺因在《守望幸福》中的出色演出记者采访过她,如今20岁的她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1米68的个头,86斤的体重,穿着简单却气质不凡,说起她今年的高考成绩,钟艺脸上透着自信的笑容。
  “我从一开始就有上中央戏剧学院的梦想,可能否考上心里真没底。五六千人考试,最后本科生只录取25人,有人告诉我,名额早都定好了,想进太难了。可真正参加了考试,就没时间去担心,只管把本事使出来。因为考点都在北京,于是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我都去考了,没想到这5所院校都给我发了文考通知书。最后我还是决定上中戏。”
  成功具备的条件:天资、勤奋、机遇。钟艺的妈妈说:“钟艺似乎天生就具有表演特长,她两三岁时在家里找个东西当麦克风跟着磁带唱流行歌曲,音调很准。看到孩子有这方面才能,于是送她去学舞蹈,钟艺上学前的多半时间都是在青少年宫度过,这孩子特愿意学,发烧打着点滴都要去跳舞。”
  小学时钟艺就读于九三小学,业余时间继续学习舞蹈,她不仅多才多艺,学习成绩也很突出,升入6中后,曾被评为市三好学生。一个偶然的机会,《守望幸福》的导演路经奥林匹克广场时,看到了钟艺的照片,选中她扮演笑笑这个角色。在剧组边拍戏边上学,三个月的时间,钟艺的功课没有落下,而且在期末考试中还考了全年级第一名。
  钟艺总结自己这次高考成功的主要因素是:比较幸运。关键在于抓住机会。艺术考试,钟艺一路过关斩将,通过了5所院校的所有考核,更难得的是她后来的高考文化课成绩也考得异常惊人,571分的成绩让打电话前来询问文化课成绩的军艺老师感到震惊。中戏的老师说,你的文化课成绩恐怕是历年来表演系的最高分了。
  B有备而来
  钟艺所谓的幸运是一方面,然而她扎实的基本功不容忽略,因为机遇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
  5岁学跳舞,10岁学声乐,14岁出演《守望幸福》后开始学习表演,葫芦丝、长笛是她的乐器特长,这么多年,钟艺从未间断过这样的学习。她笑着对记者说:“当初妈妈怀我的时候就设计好了,生女孩就送去学唱歌跳舞,生男孩就送去踢球,能从事文艺工作是妈妈儿时的梦想,只因经历了动荡的年代,不能如愿,所以,妈妈就把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了。”
  之前中戏开办的考前辅导班,学费不低,而且在北京,钟艺没能参加。她说:“那段时间看着身边一起学表演的同学去了,自己确实有些着急,考不上没办法跟爸妈交代啊,他们为我付出的太多了。后来我一下拿了5所院校的录取通知书。”
  C端正心态
  钟艺说了一场印象深刻的考试,“那是考上戏的时候,我是在北京的考点考,北京只有两个名额。出的题是戏院门口,之前有两分钟准备时间,互相认识的考生都搭好了伙,我一个人孤零零的站在那,还没构思好呢时间就到了。15个人一起出场,各演各的,每个人恨不得喊破喉咙来突显自己,我随手拿了一根棍上场,琢磨着,干脆演一场等人的戏吧,于是把手中的棍想象是一枝花,数花瓣,来,不来,来,不来……周围的人都是动的,只有我异常的安静,我只用我的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型来表达。这时,有几个人过来和我搭话,我也不理,一边演一边继续设计下一步剧情,几天考试的烦累,加之被孤立,心情低落,想着想着眼泪就下来了,设计的掰下最后一瓣是不来,再设计,一抬头看到等的人出现了,其实眼前没有人,都是想象出来的,我的表情由悲转喜的一刹那,评委老师喊停,我有种感觉,这停就是为我喊的,当时就觉得演得挺成功。”
  对于自己说哭就哭的本事,钟艺说:“其实哭戏,对于我来说是最容易演的,那种冷幽默,别人笑你不笑的戏难些。”
  轻松上阵,遇事不慌,钟艺能有这样的心态,背后少不了家人的支持。她说:“考军艺的时候,我在楼里面考试,妈妈在大门口等我,从下午1点等到晚上8点。妈妈嘴上常说考不上没什么,就当出来玩了,可我知道如果真考不上,她比谁都上火。记得当初我喜欢表演,想往这方面发展,爸爸不是很赞成,他觉得女孩子还是稳重些好,后来也是我自己做出了成绩,参演过几部电视剧,爸爸觉得我的想法还靠谱,是这块材料。于是也没有加以阻拦,爸爸的态度就是尊重我自己的选择。”
  D规划未来
  眼前的钟艺确实是个极具灵气的女孩,言语、动作感染力极强,而且思想比同龄人成熟不少。“爸妈不熟悉网络,之前在网上报名,查看考试时间,我都一一记在日历本上。考试需要准备的伴奏带、衣服,也是我自己打理。起初是害怕考不上,最后一下子来了五所学校的通知书,又犹豫报哪所院校,选择的学校将决定以后不一样的生活。”钟艺很认真地说。
  如果没考上,又有什么打算呢?记者问。“如果考不上,那我上个普通的大学不至于进不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考上了不意味着将来一定会怎样,考不上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钟艺说。
  对于中戏的学业钟艺已经有了规划,“大学不能放松,我就是喜欢表演,毕业了我能在话剧团演出,就是我的梦想,我太享受站在舞台上的那种感觉了,可以把喜怒哀乐传递给观众的感觉,别人因你笑而笑,因你哭而哭,因你的演出而鼓掌,这我就觉得没白活,也没白学。”


----来自钟艺百度百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2: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20 22:19 编辑


她何以让五所大学中意
作者: 佚名 来源: 落叶网 时间: 2011-08-09 阅读:538



    2009年初夏,在竞争惨烈的艺术类高考中,一个女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她一下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五所国内著名艺术院校,结果不仅顺利通过专业课考试,拿到了五所院校的文化课考试通知,而且在文化课考试中创出奇迹,考出了571分的惊人成绩。中戏的老师感叹地说:“你的文化课成绩恐怕是我院历年来表演系学生的最高分了!”女孩叫钟艺,来自滨城大连。
  14岁那年,来大连拍摄电视剧《守望幸福》的导演看好了才貌双全的钟艺,邀她在剧中饰演一个角色。进剧组那天,钟艺随身背了一个很大的背包,如萍、刘之冰等演员看见了,都以为她和这个年龄段参加拍戏的小女孩一样,带的是美味零食,于是纷纷逗她:“包里装的好吃的吧!赶快拿出来请大家尝尝吧!”当钟艺微笑着落落大方地打开背包,众人一下“傻眼了”,原来包里什么好吃的也没有,装的全是课本。
  电视剧开拍后,每天不论多么紧张,钟艺只要一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立即埋头做功课。年近八十的老演员鲁园看到了,劝钟艺注意休息,钟艺说:“奶奶,不行啊!我还是学生,拍戏不能耽误学习呀!”事后鲁园感慨地对剧组人员说:“我在很多剧组遇到过钟艺这么大的女孩儿,像她这样心静如水,还真没见着过!”
  钟艺拍完戏后,立即成了学校和邻里的名人,一些亲朋好友劝她:“你一定要和导演、制片人、演员保持联系,争取以后多拍戏!”每当听到这样的话,钟艺都会冷静而认真地回答:“即便我以后从事表演,现在也要把学习搞好,没有足够的文化,将来即便做了演员,也不会有大出息!”就这样,中考时她一举考进了市重点高中。
  钟艺参加上戏考试那天,录取名额只有两个人。考试题目是小品“戏院门口”,每组15名考生一起出场表演。钟艺这组,除了她以外,**人都来北京参加过考前辅导班,互相认识,因此一进入准备阶段,就分别找好合作伙伴商量起构思来,只有钟艺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一种难以名状的无助感顿时在她心头涌起,因为她知道,一个人的戏是最难演的。
  考试时间到了,她不免有些紧张。考试一开始,15个人陆续上场,看着前面几个考生上场后三三两两一伙的合作表现,她赶紧暗暗告诫自己:“别紧张,别胡思乱想,不管有没有搭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就好,这就是一次平常的考试!”想到这,心态平和了,主意也似泉水般涌出,她深吸一口气,冷静地决定,既然一个人,干脆就演一场等人的戏!于是拿起一根棍子做道具上了场。一上场钟艺便静静地站在那里,把手中的棍子想象成一朵花,一面做着数花瓣的动作,一面轻声说着:“来!不来!来!不来……”周围的人都是动的,只有她异常安静,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型细腻地表达着自己设计的意境。这时,有几个人可能为了他们的剧情,过来和钟艺搭话,她也不理,继续表演。按照钟艺的设计,她数完最后一片花瓣时,见要等的人还没来,不免悲伤落泪,结果没想到,擦完眼泪一抬头,发现要等的人竟向自己走来,于是立即由悲转喜。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这样由哭到笑的转换,表演难度是很大的,钟艺凭借扎实的功底,在几秒钟之内一气呵成,恰到好处,评委们频频点头。
  钟艺在残酷的艺术高考中最终能获得成功,说到底是心中少了一分躁动,多了一分宁静,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她脱颖而出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2:24 | 只看该作者





大连女孩钟艺教李咏说大连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7日02:05  大连晚报
  
大连女孩钟艺教李咏说大连话

  在12月15日晚的《非常6+1》节目中,曾在热播剧《守望幸福》中扮演笑笑的钟艺赢得观众的喜爱
  ■文/本报记者 马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讯 在12月15日晚的《非常6+1》节目中,来自大连的17岁女孩钟艺的精彩出镜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喜爱。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多才多艺的小姑娘似乎有些面熟,没错,钟艺曾在热播剧《守望幸福》中扮演笑笑。如今在大连一中读书的钟艺是学校出了名的小明星,品学兼优、落落大方的她还是班里的好人缘,这次能被《非常6+1》选中,她说:“还是同学坚持让我去参加的。”
  同学拉去参选意外获得惊喜
  今年7月初,中央电视台《非常6+1》栏目组在和平广场设台海选,这时钟艺接到了同学的电话,“你怎么在家啊,《非常6+1》来大连选人了,你不去参加?”虽然之前钟艺曾幸运地参演过电视剧《守望幸福》,可是她还是对这种全国性的选拔赛没什么信心。“那么多人,选不上啊。”同学一听,急了,“你不试怎么知道,我说你肯定行。”如今钟艺回忆起当初跑去报名参赛的过程,还是有些意外收获的感觉。“我跟妈妈说和同学去参加《非常6+1》的选拔赛,妈妈当时只是随口应了一句,她根本没有想到我能被选上。到了和平广场看到人山人海的,参赛的人很多,于是我又想放弃了,在同学一再坚持下,最后我终于填表报了名,并进行了才艺展示。”不少参赛者都是表演了一段才艺,有的甚至连一段都没有演完,评委就喊停了。轮到钟艺了,她先跳了一段民族舞,接着又用美声唱了首歌,后来评委老师知道她曾演过《守望幸福》,于是让她表演哭戏,说哭就哭,这是钟艺的拿手好戏,评委老师连连点头。钟艺说,“当时我觉得发挥得还不错。后来紧接着,学校组织学生去韩国学习,于是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10天后,钟艺搭乘的韩国到大连的航班刚一着陆,她就接到了>他*的电话,“你被《非常6+1》选上了,现在不能回家,立刻转机去北京吧,我把你的机票都买好了。”就这样钟艺连家也没回又赶到了北京。
  教李咏说大连话把博林“弄哭”
  到《非常6+1》录制节目的那天,钟艺信心十足地和来自甘肃、辽宁海城的另外两位选手登台亮相了。钟艺先是和主持人李咏进行了一段调侃,在学校经常担当主持人的钟艺出语惊人,不但没被这位央视“名嘴”镇住,反而教李咏说起大连话来,一句“彪乎乎”引得全场人捧腹大笑。接着李咏请来了对教学颇有研究的博林老师助阵,“听说你擅长哭戏?”博林问。“你想让我哭吗?”说着钟艺的眼泪很快就流了出来,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最后竟搞得博林与**选手也相拥而泣。
  图片说明:钟艺和主持人李咏调侃。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2:35 | 只看该作者


《非常6+1》开表演大课堂 (12月15日)
CCTV.com  2007年12月12日 12:26  来源:CCTV.com  



而一向擅长哭戏的钟艺,更是在现场大显演技,最后竟搞得博林老师与选手相拥而泣,洒泪挥别舞台。

  本周六晚18:00,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非常6+1》与您相约!
  《非常6+1》开表演大课堂,选手和老师狂飙演技,“师道楷模”博林先生再次现身梦想舞台,确是痛哭流涕,洒泪告别舞台。


  用博林老师的话说,“这次《非常6+1》的三名选手好啊,个头、品种都不太统一嘛!”他们分别是来自大连的16岁的才貌双全的钟艺,来自甘肃武威42岁的护林员张燕鹰,以及来自秧歌之乡辽宁海城的8岁的小姑娘白峻也。三位选手除了各自的才艺和故事之外,他们都对表演有着浓厚的兴趣。其中,来自大连的钟艺曾经在14岁的时候,被《守望幸福》的剧组选中,出演了剧中小孙女笑笑的角色;而42岁的张燕鹰,曾经履行爸爸的遗愿,做了十年的电影放映员,所以,对电影表演也是耳熟能详;至于8岁的小白,更是艺高人胆大,口才、身段那都是说来就来。

钟艺

  为了满足三位选手求知的愿望,主持人李咏专门请来对教学素有研究的博林老师助阵。张燕鹰向博林老师请教电影台词,一段武威方言演绎的《大话西游》搞得博林老师一头雾水;8岁的小白跟博林老师学嘴皮子,最后当众替博林解围,弄得博林感激涕零;而一向擅长哭戏的钟艺,更是在现场大显演技,最后竟搞得博林老师与选手相拥而泣,洒泪挥别舞台。


  12月15日周六晚18点,CCTV2套《非常6+1》爆笑巨献——“飙戏大课堂”,精彩不容错过。
责编:李菁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22: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20 22:57 编辑


2007年12月15日周六晚18点,CCTV2套《非常6+1》爆笑巨献——“飙戏大课堂”
    而一向擅长哭戏的钟艺,更是在现场大显演技,最后竟搞得博林老师与选手相拥而泣,洒泪挥别舞台。
非常6+1(12月15日)(上)




非常6+1(12月15日)(中)



非常6+1(12月15日)(下)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2:51 | 只看该作者
秦咏诚



    秦咏诚(1933- ),作曲家。辽宁大连人。曾任旅大歌舞团创作员。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毕业于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研究生班。后任辽宁歌剧院创作员,辽宁乐团副团长,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院长,中国音协第三、四届理事和辽宁分会副主。作品吸管弦乐《欢乐的草原》,小提琴曲《海滨音诗》,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 、《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电影音乐《创业》等。声乐协奏曲《海燕》1981年获第二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铖良奖。

个人经历
1933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祖籍江苏省赣榆县。

  1948年参加大连地下党领导下的关东社会教育工作团。14岁开始发表歌曲。


1952年进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师从李劫夫、霍存慧学习作曲。

  1956年在东北音乐专科学校(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扩建)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任教。

  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苏联作曲专家列.西.古洛夫学习一年。

  1978年任辽宁省乐团副团长、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

  1986年至1996 年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

  从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岗位退下后,秦咏诚应邀在北京做《音乐生活》杂志的主编,现在他定居在北京。

  曾任文化部交响音乐比赛评委、全国音协小提琴创作 ”金钟奖”评委。近年来多次在沈阳及全国各地举办大型的国际音乐节。为提高全民的音乐艺术素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音乐作品  几十年来,在教学和工作之余,谱写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有管弦乐作品:

  《欢乐的草原》(1954),交响诗《二小放牛郎》(1959),声乐协奏曲《海燕》(1963),

  《石油英雄赞》(1965与劫夫合作);小提琴曲《抒情曲》(1956),《海滨音诗》(1962)
《我为祖国献石油》



  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1964),《满怀深情望北京》(1965),《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1972),《我和我的祖国》(1985), 《感受祖国》(1998), 《石油圣火》(2003), 《石化城之夜》(2003);电影音乐《创业》(1965),《情天恨海》(1989),《元帅与士兵》(1981)等等。其主要作品曾多次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多年来他的作品被:刘秉义、李谷一、邓玉华、吕继宏、张金利、刘玉婉、麦穗等著名歌唱家传唱,使的作品家喻户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9岁时创作的声乐协奏曲《海燕》,这是中国第一部声乐协奏曲,当年公演的时候引起人们的震惊。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他的第二个儿子正好出生在作品即将写完的时候,于是被取名“海燕”。

书籍  《我和我的祖国——秦咏诚作品自选集》2005年在北京出版发行。该集分声乐篇、器乐篇两册,选自秦咏诚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

艺术特色  秦咏诚作品的最为直观的魅力,是他的旋律之美。这应当源于他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厚功底和对西方音乐文化的透彻领悟,源于他的聪慧,源于他的情感。情感几乎成了孕育他创作之树的丰厚土壤。从塑造准确的音乐形象入手,从表现深刻的思想感情出发,是他音乐创作的最重要也是最突出的特点。

  在秦咏诚的旋律中,无论是声乐协奏曲《海燕》中的海燕形象,小提琴独奏曲《海滨音诗》中的海滨意境,还是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和电影《创业》中的石油工人的形象等等,我们总会感受到他由于感情的积淀而导致的准确的形象思维。他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和生活中最宝贵的信息,然后通过他的音乐传导给每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人。 生活的历练告诉他,音乐创作本身所
秦咏诚

包含的意义是极为深广和丰富的。他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和时代的前列,力求在作品中表现出时代的意识和情愫。他用自己的心灵触觉、用自己挚真的情感去发现,去感悟生活,他的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抒情的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白,而且充满了生活中的所有经验,通过音乐,倾泻出来,恰如抒情诗人用诗句把它倾泻出来似的”。(《我的音乐生活》—柴科夫斯基与梅克夫人通讯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他善于“把握时代脉搏,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化作与时代相适应的曲调。”(秦咏诚语)因此,他作品中的每一个音符都蕴涵着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蕴涵着他对家乡、对祖国浓浓的亲情和深深的热爱;因此,他的作品才得以雅俗共赏,才得以久唱不衰,才得以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引起强烈的社会共鸣。

  歌词和旋律是内容和形式的两个载体,其辨证关系应当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对于不同的歌词内容,秦咏诚会用不同的思想感情去理解,会用不同的音乐语汇去诠释。例如:男中音独唱《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题,从男中音的中高音区开始,旋律呈“前紧后松”、分解和弦上行的进行状态,塑造了生动的中国石油工人的形象。
海滨音诗  《海滨音诗》是秦咏诚于1962年创作的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为复三部曲式结构。这首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曲作者在突出乐器技巧的同时,更加充分发挥了小提琴在音色及演奏方面的歌唱性与抒情性。《海滨音诗》构思了一个非常富有歌唱性的音乐主题,尤其是A段的“b”旋律所使用的音区,更适合人声的吟唱。作品呈现给听众的是碧波轻荡、微风轻拂的海滨景色,优美动听
《海滨音诗》

的小提琴旋律,神采飞扬,似浪花飞溅,似行云流水,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凝聚了大自然绮丽景色中的万种柔情。作者借景抒怀,听众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了“无我之境”。A段,A大调上的抒情、歌唱性主题。旋律音程以级进及四度以内的进行为主,两个纯五度、一个大六度和一个小七度音程的运用,形成了主题“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中的大跳进行,平稳中的大跳,增加了旋律进行的幅度,颇有感慨之情。隐伏在A主题中的逐渐向上增长的e—#f—#g—的进行,则使旋律的发展更加自如。更加舒展。B段,在同主音小调上进入,开始两小节的落音用了八度音程的对比(合头换尾),并在b主题中有所体现,由此形成了“八度进行”的特性旋律音程。B段在开始了两个乐句的呈示之后,作者开始使用音程扩展,节拍变换,由弱到强,转调模进等主题发展手法,将音乐推向了华彩段,调性回到了A段调性——A大调。之后,在A大调上作省略再现,直至音乐在小提琴泛音上结束——但余音不息,留下了无限遐想。
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这首歌第一次发表出来是1972年5月1日在《人民日报》,而创作这首歌要早一些。

  这首作品的领唱部分,是一个不方整的“起承转合”乐段。旋律进行特点:较多地使用了相对长时值的音符,旋律气息较长,很多处用了“一字多音”的类似“拖腔”的写法。除了第三乐句的两小节“转”句之外,其余三个乐句都有“平稳中的突然大跳”的进行特点,使旋律刚柔兼备,张力增加。第二乐句开头的“锦绣”二字,为了按字行腔,遵循“四声”规律,用了“e g”而不是其他的音,并打破主题的词曲结合规律,重复了“更加壮丽”四个字,使音乐的动力感更强。第三乐句是两小节的模进,是结构上的紧缩,和声上具有小调色彩,并结束在弱拍上,为后面的“合”句也是A段的“高潮”作了充分的准备。第四个乐句开头的八分休止符,使第三乐句的结束和第四乐句的开始都显得非常从容。(这种手法在《我为祖国献石油》等其他作品中也多有使用,并同样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随后,在“太阳”两个字上用了一个八度大跳,既体现了“秦氏旋律风格”,又表达了曲作者的真实情感。
我为祖国献石油  这首三段式的歌曲作于1964年。是作者几次亲临油田体验生活的第一感受。易唱易传的旋律,向上明快的节奏,使这首作品在问世近四十年的同时,也流传、红火了近四十年。

  这首作品,旋律进行的最大特点就是多次使用了下行的三音列进行:,使旋律风格在传统的大调色彩中融人了“五声性”。旋律音程的使用大都在四度以内(只几处用了六度音程)。A段为方整的“起承转合”乐段,“起句”的旋律,是主功能的分解和弦,从中音区迂回向上,“承句”从高音区迂回向下,与“起句”形成了逆行的旋律线条。B段为重复性的四句乐段,c和a在和声上
秦咏诚

具有小调色彩。c是a的变化重复,其中“迎朝阳”一句的进行,构成了这个乐汇在高八度上的紧缩重复。d是A段b的变化重复(合头换尾)。C段开始两小节的模进,是A段中a和b的紧缩形式,之后,用了一个切分节奏,这是全曲的一个亮点,节奏的突然变化,带来了旋律进行的色彩和动力,突出了歌词的内容。在旋律的进行中,作者还大量使用了八分附点音符加十六分音符的节奏音型,使旋律增加了跳跃性。在B段和C段中,A段的主题材料多次出现,或变化重复,或紧缩,或扩展。结尾处,“我的家”的“家”字,和“乐开花”的“乐”字,运用了戏曲中的“甩腔儿”手法,富有民族色彩,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体现了石油工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来自http://baike.baidu.com/view/311963.ht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28 23:13 编辑




大海的深情 大山的气魄——记著名作曲家秦咏诚
分享到:      [url=]收藏本文[/url]   推荐        

秦咏诚是继劫夫之后,东北大地辽宁音乐界的一面旗帜,一位重量级的领军人物。他对东北地域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值此他今年七十华诞,特写此文,以表祝贺!愿他音乐之树常绿,终其快乐一生。—作者题记大家风范,非一日之功所能筋就秦咏诚是一位很随和大度的人。他,待人宽厚、真挚。这一点凡和他有过交往的人,都有同感。他身材高大,面容温厚,说起话来,语音洪,浓眉覆盖下的一双眼睛,炯炯有,从他眼镜折射的目光里,你能感亮神口.. }到他的关注和思想。他的穿着不很讲究,也还得体,不属于老派人那种。总之,他不善打理自己,就是这种风度。有人讲,他的外形相貌有点像朝鲜的金日成首相。但音乐圈子里的人更愿意叫他“秦老总”,这样称呼感觉更亲切。我与秦咏诚相识是在1964年.那时我刚入学不久,虚龄才15岁。秦咏诚是青年教师不过也才30出点头,可那时他的一些作品已在白山黑水之间传扬。他还是劫夫的得意门生和助手。大家每每说起他的早期管弦乐作品《二小放牛郎》交响诗,都是眉飞色舞、绘声绘色,仰慕之情,溢于言表。那个年代,他的事业、声望如日中天,实在令人眼热。让我们看一看秦咏诚的少年时代...... (本文共计5页) [url=][继续阅读本文][/url]   


   
-相关文章推荐
秦咏诚: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老同志之友》2009年19期



原文http://wuxizazhi.cnki.net/Article/YUSH200705040.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29 00:30 编辑



著名作曲家——秦咏诚
著名作曲家——秦咏诚 秦咏诚,19337月生于大连,原籍江苏省赣榆县人。作曲家、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辽宁省政协常委,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等职。秦咏诚1948年参加大连地下党领导下的关东社会教育工作团。14岁开始发表歌曲。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进入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乐系,师从李劫夫、霍存慧学习作曲。1956年在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研究生班毕业并留校任教。1957年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苏联作曲专家列.西.古洛夫学习配器一年。1978年任辽宁省乐团副团长。同年任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19861-19966月出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九十年代以来多次在沈阳及全国各地举办大型的国际音乐节。为提高全民的音乐艺术素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几十年来,在教学和工作之余,谱写了大量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其中有: 管弦乐作品:《欢乐的草原》(1954),交响诗《二小放牛郎》(1959);声乐协奏曲:《海燕》(1963),《石油英雄赞》(1965与劫夫合作);小提琴曲:《抒情曲》(1956),《海滨音诗》(1962);    曲:《我为祖国献石油》(1964),《满怀深情望北京》(1965),《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1972),《我和我的祖国》(1985);电影音乐:《创业》(1965),《情天恨海》(1989),《元帅与士兵》(1981)等。其主要作品曾多次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奖。声乐协奏曲《海燕》1981获第二届全国音乐作品(交响音乐)奖。有《秦咏诚音乐作品选》等专辑和著作。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在199610月被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金唱片奖。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28 23:24 编辑




《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创作经历
2010年9月11日,已是78岁高龄的秦咏诚老先生在阔别大庆36年后再次访问大庆。   
        在铁人纪念馆,一幅幅以铁人为代表的大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照片、一件件反映铁人及会战职工工作和生活情况的文物,仿佛又把秦老先生带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历时2个多小时的参观过程中,秦老先生静静地听着讲解,时而驻足凝望,时而激动落泪。
        参观结束后, 秦老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回忆起了那段深藏内心的往事,他说:“那是1964年3月,中国音协组织全国各地著名音乐家来大庆体验生活。为了照顾作曲家劫夫的身体,沈阳音乐学院派我一同前往,那时我才29岁,我和王铁人及其所带领的钻井队共同生活、劳动了三天。从钻井队回到招待所的当天,我就接到了大庆油田党委宣传部送来的一摞歌颂石油工人的歌词。看着看着,我突然被薛柱国创作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词深深地打动了……脑海中的音乐旋律随即喷涌而出,用了不到20分钟时间便创作出这首歌曲。第二天试唱,赢得了在场石油工人的热烈欢迎……”
        “我上一次来大庆是1974年。36年过去了,大庆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了。30多年来,我一直都想再回到大庆,魂牵梦绕啊。和铁人一起生活的那三天时间,我终生难忘,也正是铁人给了我创作的激情。铁人馆的展览丰富翔实,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好多素材,每一首‘会战诗’都是一个创作源泉,我们要好好感受,创作出更多的石油题材的作品来。”
        最后,秦老先生留下了参观感受:《我为祖国献石油》是铁人给我的创作激情。
秦咏诚认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石油工业还处于艰苦创业的时期,当时自己谱写的一曲《我为祖国献石油》虽然现在还在传唱,但石油战线现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代石油石化工人有着新的精神风貌,因此必须有能反映他们心声的新作问世。新一代的产业工人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新群体,他们在新时代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个主题在新创作的歌曲中也充分得到体现。当然,无论新歌还是老歌,那种为祖国繁荣富强而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的基本精神是永远不会变的。
初夏的一天上午,笔者如约走进秦咏诚的客厅,立刻被墙上的一幅照片所吸引: 照片中的主角戴着帽子,意气风发地笑着,而更别致的则是他身后的背景:一条马路中央的那个牌坊,上面赫然写着几个鲜红的大字“我为祖国献石油”。 这立刻就让人联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经典歌曲来。而这首歌的曲作者正是照片中的主角,我将要采访的对象——眼前这位已年逾七旬的老先生——秦咏诚。
   “这是我2007年去新疆塔里木,路过这里时拍的。当时看到这几个字,我就想起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这首歌不仅是石油工人的奋斗目标,也道出了工人朋友们朴素而浓郁的爱国情怀。”秦咏诚端详着照片意味深长地说。
如今已几十年过去,《我为祖国献石油》依然红遍着祖国大地,当谈起这首歌的创作经历时,秦咏诚感慨万千。
“我是1964年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那年我刚30岁。写的时候没成想啊!这首歌竟然一唱就是几十年!我和石油工人有缘,和爱国歌曲有缘啊!”
1964年,大庆油田盛邀音乐家们去油田采风创作,当时的秦咏诚名不见经传,仅是沈阳音乐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这次他被学校选中作为陪同人员去大庆。接到通知的时候,秦咏诚已经发了3天的高烧,体温一直居高不下,且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如果我的烧一直不退的话,大庆之行是肯定要泡汤了。巧的是,接到通知的第二天,我的烧竟然奇迹般地退了!看来真是缘分啊!”秦咏诚慨叹道。
    在大庆,秦咏诚和另外两个音乐家有幸被安排与“王铁人”一起生活。“跟王铁人在一起的3天,改变了我的一生!”秦咏诚说,“王进喜干起工作来很‘疯狂’,他那种为国为民的‘忘我’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那时我是先看到歌词再谱的曲。能挑到这首歌的歌词,也不能不说是缘分。”秦咏诚把手搭在椅子的扶手上,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
当时, 奔赴大庆的曲作家们在众多相关的歌词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品并为之谱曲,别人挑好了,才轮到秦咏诚这个“小辈”,本以为好歌词也该所剩无几了。可是,当他看到“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这几句歌词时,眼睛立刻一亮!他激动地一拍桌子:“哎呦,这词儿好啊!就是它了!”当时念着念着就跟着哼出了旋律。
    在大庆油田的2号院食堂,他只花了20分钟便一气呵成谱完了曲!第二天,这首歌就被石油工人传唱开了!看似是佳作偶得,其实呢,用秦咏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大庆学习和锻炼的那段日子为我打下了生活和感情基础,最终谱出了这首歌曲。”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之所以能传唱至今,秦咏诚认为原因在于它“唱出了石油工人的豪情与帅气”,更重要的是“这首歌唱出了大家的爱国之情,唱出了人人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民族自豪感”!说到这里,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从椅子上起身,对我说:“我给你看样东西!”言罢便去书房取出一份文件,我接过一看:哦,是大庆油田寄来的邀请函!“这是他们那儿的宣传部最近寄来的,热情地邀我再回大庆看看呢!”秦咏诚笑言,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自豪劲儿。
好歌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我为祖国献石油》不仅能鼓舞人激励人,不仅 能“一唱几十年”,还能一直被传颂下去。      
      (小溪/纪念/吴威)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28 23:21 编辑


关注和支持老年文化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秦咏诚
                           
    秦咏诚老师不但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也是老年文化的热心人和社会公益活动的志愿者。当2009中华俏夕阳第二届全国中老年才艺之星展示活动即将举办之际, 当年曾在沈阳音乐学院学习过的组委会的汪君和金相奎两位同志前往秦咏诚老师在北京的住处看望他。
秦咏诚老师是一位很随和的大度的人,他待人宽厚、真挚、热情、亲切,这一点,凡他有过交往的人都有同感。他身材高大, 浓眉下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从他眼镜折射的目光里,你能感到他的关注和思想,他在家里的穿着不很讲究、但很得体,给人的印象还是多年艺术生涯炼就的大家风范。
当与秦咏诚老师谈到拟邀请他担任这届老年文化活动的嘉宾和专家评委时,秦老先生二话不说,十分爽快地一口就答应了。还关注地问到工作中还有什么困难时,谈到目前老年文化活动的困难就是经费还比较难,秦咏诚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的社会发展,老龄事业越来越重要,相信政府会逐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老年文化工作也应当是全社会都支持的事业,是公益活动嘛,我虽然快八十岁了,但身体还可以,还要为老龄文化事业作些贡献,也算当一个老龄事业的志愿者吧,不要谈什么报酬的事啊。他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真是令人感动。
在北京东城影视剧院的活动现场,担任嘉宾评委的秦咏诚老师一直坚守在评委席上认真的评选,也和组委会工作人员一样吃快餐盒饭,甚至连水都顾不上喝。当比赛结束时,他又对当天的比赛节目进行了十分专业的点评,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老年艺术团队给予了极大的鼓舞。当主持人采访他时,他又讲述了他创作《我为祖国献石油》和《我和我的祖国》的经历,长达三十多分钟的采访时间里,大家十分熟悉的歌曲的诞生过程和感人的事迹引得全场一次次热烈地经久不息的掌声多达三十多次。
秦咏诚老师对祖国、人民和事业像大海一样的深情、大山一般的气魄,就像他的作品那样,深深地感动着和激励着无数的人。我们真诚地感谢秦咏诚老师和他的作品,衷心地祝愿秦咏诚老师健康长寿!     
(下面是秦咏诚老师在现场为来京参加第二届全国中老年才艺之星展示活动的中老年朋友们讲述的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经历——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23 | 只看该作者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一首歌一般来说是先有词再有曲,但是《我和我的祖国》是先有曲再有词。”秦老对《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背景记得非常清楚。
 “1985年,著名词作家张藜打电话给我,说:‘我很喜欢你的《海滨音诗》,旋律很美,企图为它填词,但这是首器乐曲,填得不好,你可不可以再创作一首啰?要同样情调的,但旋律不能雷同!’当时我正好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于是一天下午张藜邀请我到家里吃饭,到他家里是下午5点多,嫂子还在厨房忙乎,于是我就开始想旋律,按张藜的要求,不是《海滨音诗》的‘上行’旋律‘51235……’而是‘下行’‘56543215……’没想到,我一下找到了主旋律,作曲的都晓得,找到了主旋律,一下子就能展开了,于是不到20分钟,一首乐曲就创作出来了。”
秦老说:“创作出来后,张藜把它揣在了兜里,一揣就是半年。一次张藜去广西,在路上就一直想词,以至于烟头把卧铺的枕头烧了个洞也没有察觉。到了广西,住进招待所,第二天一早起来,推开窗,眼前是一座大山,大山下是一条河,美景一下打开了他的灵感,于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词一下子就涌到了他眼前。”
完成了《我和我的祖国》词曲创作后,秦老把它收进了一盘带子,这盘带子有14首歌,“唱片社把这盘带子给了当时最红的歌星李谷一。”秦老说,“李谷一当时就说‘我最喜欢《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首’。果不出所料,这首歌被李谷一一唱而红,流传开来。”
秦老表示,自己最喜欢第二段歌词:“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着海的欢乐。”“在这里,把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比喻成浪花和海的关系,这个比喻以前还没有人这么用过,这个比喻既深刻又有内涵,形容也很优美。”秦老说。
词曲的天然结合是一首歌成为经典的必要条件。“如果只有张藜的词而没有曲的优美,这首歌也不一定能传唱,一首歌被传唱很大原因是其旋律被人们接受。”秦老在谈到《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时认为,这首歌的旋律现在看来还是一种创新。“这首歌用我用了每小节三拍,这样比较轻跳,而整首歌是八分之六拍,这个节拍,又使整首歌既轻跳又很悠扬、很抒情,现在很少有歌曲用八分之六拍,因此既使是现在这首歌还是有创新意义。”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27 | 只看该作者


作曲家秦咏诚:我和石油工人有缘!和爱国歌曲有缘!
http://www.workercn.cn2009/6/12 09: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6月7日上午,如约走进秦咏诚的客厅,立刻被墙上的一幅照片所吸引:照片中的主角戴着帽子,意气风发地笑着,而更别致的则是他身后的背景:一条马路中央的那个牌坊,上面赫然写着几个鲜红的大字“我为祖国献石油”。 这立刻就让人联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经典歌曲来。而这首歌的曲作者正是照片中的主角,我将要采访的对象——眼前这位已年逾七旬的老先生——秦咏诚。

    “这是我2007年去新疆塔里木,路过这里时拍的。当时看到这几个字,我就想起了《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这首歌不仅是石油工人的奋斗目标,也道出了工人朋友们朴素而浓郁的爱国情怀。”秦咏诚端详着照片意味深长地说。

    如今已几十年过去,《我为祖国献石油》依然红遍着祖国大地,当谈起这首歌的创作经历时,秦咏诚感慨万千。

    “我是1964年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那年我刚30岁。写的时候没成想啊!这首歌竟然一唱就是几十年!我和石油工人有缘,和爱国歌曲有缘啊!”

    1964年,大庆油田盛邀音乐家们去油田采风创作,当时的秦咏诚名不见经传,仅是沈阳音乐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这次他被学校选中作为陪同人员去大庆。接到通知的时候,秦咏诚已经发了3天的高烧,体温一直居高不下,且没有丝毫好转的迹象。“如果我的烧一直不退的话,大庆之行是肯定要泡汤了。巧的是,接到通知的第二天,我的烧竟然奇迹般地退了!看来真是缘分啊!”秦咏诚慨叹道。

    在大庆,秦咏诚和另外两个音乐家有幸被安排与“王铁人”一起生活。“跟王铁人在一起的3天,改变了我的一生!”秦咏诚说,“王进喜干起工作来很‘疯狂’,他那种为国为民的‘忘我’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那时我是先看到歌词再谱的曲。能挑到这首歌的歌词,也不能不说是缘分。”秦咏诚把手搭在椅子的扶手上,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

    当时,奔赴大庆的曲作家们在众多相关的歌词中挑选自己中意的作品并为之谱曲,别人挑好了,才轮到秦咏诚这个“小辈”,本以为好歌词也该所剩无几了。可是,当他看到“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这几句歌词时,眼睛立刻一亮!他激动地一拍桌子:“哎呦,这词儿好啊!就是它了!”当时念着念着就跟着哼出了旋律。

    在大庆油田的2号院食堂,他只花了20分钟便一气呵成谱完了曲!第二天,这首歌就被石油工人传唱开了!看似是佳作偶得,其实呢,用秦咏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大庆学习和锻炼的那段日子为我打下了生活和感情基础,最终谱出了这首歌曲。”

    《我为祖国献石油》这首歌之所以能传唱至今,秦咏诚认为原因在于它“唱出了石油工人的豪情与帅气”,更重要的是“这首歌唱出了大家的爱国之情,唱出了人人心中那份难以割舍的民族自豪感”!说到这里,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从椅子上起身,对我说:“我给你看样东西!”言罢便去书房取出一份文件,我接过一看:哦,是大庆油田寄来的邀请函!“这是他们那儿的宣传部最近寄来的,热情地邀我再回大庆看看呢!”秦咏诚笑言,眉宇间流露出一股自豪劲儿。

    好歌的魅力在于历久弥新,《我为祖国献石油》不仅能鼓舞人激励人,不仅能“一唱几十年”,还能一直被传颂下去。(吴 威)




原文http://culture.workercn.cn/c/2009/06/12/090304136928307_8.html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28 23:32 编辑



秦咏诚忆“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

○ 蓝恩发
    《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在华夏大地久唱不衰。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记者通过多方采访,还原了《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的创作历程。  秦咏诚为谱曲做了几个方案  回沈参加沈阳音乐学院建院70周年的著名作曲家秦咏诚谈起《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的创作,陷入深深地回忆:这首歌第一次发表出来是1972年5月1日在《人民日报》,而创作这首歌要早一些。  对于这首歌的创作背景,秦咏诚说:“当时是粉碎林彪反党集团不久,毛主席到南方视察,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文玉创作了《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这个题材是文玉同志想出来的,这也是第一次有人用这个角度歌颂毛主席。”   刘文玉在创作过程中觉得,仅仅写毛主席南方视察还不够,于是,他放开视野,开始写毛主席为革命走南闯北,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辉煌一生。于是,才有了现在的歌词——“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锦绣河山更加壮丽,更加壮丽……”   秦咏诚回忆说:“当时我跟刘文玉同在一个创作集体。拿到歌词后,我很兴奋。开始谱曲时,设计了几个方案,第一稿并不是现在的旋律,更抒情一些。但第一稿创作出来后,感觉不够大气,就否定了。再创作第二稿、第三稿,直到写成现在的这个旋律。大家听了都很满意。”  《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创作完成后,送到北京审查,最后才确定发表。不过,第一次发表时,作者一栏只标明“集体创作”,并没有词曲作者的名字。这首歌很快被传唱。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首歌出自刘文玉和秦咏诚之手。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首歌再度发表时,才第一次标上——作词:刘文玉;作曲:秦咏诚。  从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岗位退下后,秦咏诚应邀在北京做《音乐生活》杂志的主编,现在他定居在北京。  讴歌崇高让人长久回味  创作于上世纪70年代的《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为什么能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呢?一位专家说:“这是一首讴歌崇高之美,追求辉煌、乐观、向上的歌曲,它磅礴、宏大、宽广。”此歌语言气势宏大,旋律优美,感情真挚,的确是极富时代特点的力作。  出生在吉林一个偏僻小山村的刘文玉,从小就对党充满了感情。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开始尝试歌词写作。在创作《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时,数易其稿,字字推敲,每一次创作完成后,都找周围的人征求意义,然后,逐字逐句修改。写完最后一稿时,人们一致叫好。  今年2月,举办毛泽东视察辽沈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刘文玉向活动组委会捐赠了《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歌词手稿和有关资料。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29 00:34 编辑

秦咏诚:在大庆谱就《我为祖国献石油》http://www.cflac.org.cn/ys/ysyy/yyr/201112/t20111202_28704.html





著名作曲家秦咏诚教授来我校讲学
【发布时间:2010年9月27日】



转下页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bywwcnll976 于 2012-1-29 01:15 编辑

接上页







[音乐人生] 秦咏诚 (20111015)中央台专访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7-10-18 2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23:59 | 只看该作者



视频: 李谷一《我和我的祖国》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7-10-18 21:5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9#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5:32 | 只看该作者


于梅




出道20年美人依旧 记者专访大连昔日名模
http://news.nen.com.cn   2006-12-16 06:15:11  东北新闻网
本报记者专访大连昔日名模

  于梅 出道20年美人依旧

  本报记者 于訇平

  美人依旧 做校长经营模特学校
  如今的于梅,在模特界志得意满,她不仅取得了自己在T台上的骄人成绩,一直开办的模特学校也是战绩赫赫。
  回顾从事模特的道路,她说:“我真的也许天生就是为T台而生的。”
  在她办公室里巨大的老板桌前,依旧身材纤细苗条的于梅安详端坐,风采不输妙龄少女,而比美丽更多一点内在的,是一个校长的威仪和干练,一个成熟女子的从容和淡定。
  事实上,美丽和干练在于梅的身上从来都不矛盾。在她出道几年之后,她就在两条路上并行不悖:一方面在T台上秀着持久的青春和美丽;另一方面,在经营学校的事业风浪中运筹帷幄,进退自如。
  她既可以和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弟子们同上模特画册——她拥有岁月磨不掉的傲人的身材和姣好的容颜,同时,面对一大堆经营方面的纷繁冗杂,社会关系的错综复杂,管理、运营、宣传方面的系列庞杂,她同样可以气定神闲地一一处理化解。
  “我没有走像很多名模的传统路子,去进军演艺事业,拍影视剧或者唱歌,仅仅因为我更适合搞经营,做模特学校的校长。”她说。
  从1993年开始,于梅就开始一边继续在台上走秀,一边经营起她的模特学校,她的事业履历中并没有所谓“华丽转身”的字眼,或许用“一脉相承”更妥帖些。
  天降星运 逛街时被星探发现
  于梅很小的时候,身高就很高,家人曾把她送到体校练习排球,但天性爱美的于梅却把体校发的肥大裤子改成很瘦的形状,只为了展示服装更美的一面。
  于梅当时肯定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真的成了模特,更不会想到,这个行业成了她一生追求的一种事业。
1987年,20岁出头的于梅已经身高1米75,当时她还是某部队的后勤人员,一天在大连街头,她忽然被一个杭州人叫住,问她愿意不愿意当模特,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什么模特的概念,作为一个处于青春花季的女孩来说,当模特无疑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儿:可以穿好多漂亮的衣服,可以到全国各地的城市走秀……就这样,告别了家人,于梅来到了杭州。

  于梅当时所在的这家杭州公司,叫杭州喜得宝服装模特公司,在当时的国内已经很有名气了,因此也有了不少走秀的机会。
  意外失明 让她懂得很多
  有一次,德国一家模特公司到喜得宝公司挑选模特,当时于梅正在生病,就没有列入被选行列,病中的于梅只是负责倒水端茶的接待工作,结果令人意外的是,导演左挑右选,都没挑中满意的模特,不经意间,看到了这个身材高高瘦瘦、弱柳扶风的女孩,他们想要的杭州女孩,就是这种弱不禁风的类型,于是毫不迟疑,于梅成了惟一的幸运儿。
  在跟随德国这家公司在杭州的拍摄中,于梅曾经有一次刻骨铭心的失明经历。那是在一次舞台走秀中,舞台上的强光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什么也看不见。“我首先想到的不是眼睛瞎了怎么办,而是跟父母怎么说,一个人在杭州漂泊,那一刻我感觉非常无助。”于梅告诉记者。
  医生给于梅的答复是:短暂的强光刺激,眼睛会恢复,但是因人而异,无法确定究竟多长时间可以好转。失明,即便对于一个普通人,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更何况要在舞台上展示青春和美丽身材的模特,于梅回忆起当时情景,说:“我不知道那几天是怎么熬过来的,真的可以说是度日如年。”
  幸运的是,于梅的眼睛很快恢复了正常,不过那段失明的日子却深深烙在于梅的记忆中,也让她懂得很多。

远赴日本 不得不从试衣模特做起

  在喜得宝公司签约期满后,于梅回到了家乡大连。
  当时,她已是国内知名度很高的模特了,还曾于199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模之一,也是当时东北三省惟一一位入选的模特。然而,在一次走秀表演中,一位日本同行的话却刺中了她,也点醒了她。
  这位日本同行毫不留情面地说:“中国的模特,从自然条件看,绝不亚于亚洲其他国家模特,但是你们的表演让我感觉莫名其妙,做模特,实际上应该表达服装的韵味和心情。”一语点破梦中人,日本同行的这句话促使于梅远赴日本。
  来到日本,已经拿到中国十佳名模的于梅却不得不从试衣模特做起。所谓的试衣模特,就是人家把衣服做到半成品,穿到模特的身上,再在模特身上进行立体剪裁,在日本,试衣模特是最低等的模特,有点名气的模特是不可能做试衣模特的。于梅说,当时自己学得最好的一句日语就是:“我是来自中国的模特,我叫于梅,如果有机会的话,请给我工作,我会努力。”

回归大连
  注定一生做模特行业
  通过努力,她渐渐在日本模特界有了自己的位置和声望,在日本学习期间,她还获得了包括日本地铁等公司的大型广告的形象代言,从而奠定了自己在当时日本模特界的地位,也彻底摆脱了初到国外时的窘境。
  谈到这段经历,于梅显得很淡然,仿佛在诉说别人的故事。
  她说:“事实证明,在日本的经历,我超期得到了很多东西。我一直感谢我模特公司的董事长,包括我现在做的模特学校,都有他的很多启发,给了我很多教育。”
  已经在日本奠定事业的于梅,做了一个更出乎意料的决定,回大连创办模特学校。于是在美丽的金石滩人们看到了一个美丽的学校——大连模特学校,每年,从这里都会走出几个好模特。说到模特学校,于梅说:“可能我这个人注定要做模特,我这一生再也无法和模特事业分割开来。”

(大连晚报)
[责任编辑:牛鑫]

原文http://www.nen.com.cn/77971867083735040/20061216/2099374.s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0#
 楼主| 发表于 2012-2-5 15:39 | 只看该作者


模特于梅照片 大连模特艺术学校校长于梅简历资料(图片)  

2010-02-21 22:38:04|  分类: 明星名人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url=]订阅[/url]

模特于梅到校长“于梅” (有图)大连市模特于梅 沈阳电视台于梅照片 大连模特艺术学校于梅校长的故事
 于梅,在网上搜}索并未发现名叫“于梅”的明星,相关新闻较多的是一个叫“于梅”的大连模特,以及沈阳电视台著名访谈节目主持人于梅{{说明|右 图}。
  原为模特的于梅目前是大连模特艺术学校的校长。据称,于梅是从大连服装节走出的名模,气质高雅。1993年,于梅创办了大连模特艺术学校之后,她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这里。当年她在服装节上无数次的走台,现如今被她的年轻学生们继续延续。她带领着大连模特艺术学校的学员们,开创着她们共同热爱的模特事业。
模特于梅到校长“于梅”1990年,中国举办首届模特大赛,于梅荣获了“中国十大名模”称号。从那时起,于梅对于大连人来说,就是从服装节走出来的大连模特的符号、大连模特的代表。
当时,获奖之后的于梅有机会签约到南方一家影视公司,从此可以走上更专业的演艺道路。可用她自己的话说:“我闯劲不足,故土难离。”
在之后的一次走秀中,于梅受到一位日本同行的“刺激”,那位同行直白地说:“做模特应该表达出服装的韵味,可是中国模特的表演很莫名其妙。”于是,于梅毅然决然地远赴日本学习。一段时间后,于梅便获得了不少大型广告的形象代言,在日本模特界有了自己的位置。
回国之后的于梅认识到中国模特成长的窘境,她产生了办模特学校的想法。
“像我开始做模特的时候,根本不了解这个行业,也不知道模特的工作意义和内涵在哪里。我只是凭单纯的想象,可以穿漂亮衣服,可以到全国各地去演出,可以看到很多新的东西。“当时的那个年代,中国的模特较多集中在北京、上海、杭州,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大都是由舞蹈老师授课。我们大连的女孩本就有身高优势,能不能开办一个专业的学校培训出专业的模特呢?”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大连有服装节。我们有这个平台,这个优势可以利用。每年那么多专场演出会吸引很多眼球,让大家为之振奋。举办服装节在提升大连知名度的同时,也是向外推出大连模特的机会。就像口号说的那样‘让世界了解大连’。”
于是,随着大连服装节一届届成功的举办,便催生了中国最早、也是迄今规模最大的模特学校——大连模特艺术学校,由于梅1993年创立于金石滩。
学生“替代”自己在服装节上演出
现如今,“名模于梅”更多地被“于校长”所替代。16年来,于梅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管理学校,如何打造出更多的中国专业模特上。
从第一批只招收到19名学生到最多曾招收900多名学生,从普通中专到国家重点学校、辽宁省示范学校,李鹏、吴仪、斐济总统、越南总理等国内外领导人的莅临参观,以及每年都能在各种级别模特大赛中获奖的优秀学生,多次应邀赴美、法、意、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这一切都使于梅一手创办的学校硕果累累。
而从第十届大连服装节开始,于梅便“退居二线”,由她的学生们“顶替”参与到服装节中。 “可以说,我并没有离开服装节,现在我们学校每年都会参加服装节的很多演出,比如开幕式的演出、大连知名品牌的展示。还有每年一届的中国青年设计师大赛,从制作到演出,都是由我们学校完成的。”于梅自豪地介绍说。

文章来自:点滴大学生论坛



原文http://wangjunyi1211.blog.163.com/blog/static/16308320220103273242239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4 10:33 , Processed in 0.08202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